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2024-09-09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一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篇目均为剧本。《茶馆》《陈毅市长》是话剧剧本,《开国大典》是电影剧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话剧剧本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要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不同还有一定难度。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而提高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学习本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等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剧情,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分析毛泽东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典礼,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典,也是宣告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庆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19课:电影文学剧本《开国大典》。

导入二:由电影《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或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录音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利用大屏幕或卡片检测字词,也可同学之间互相检测。

(三)初读课文,确定学习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剧情。要求带着问题读书,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重点。(提示学生,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时,可以参考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1)积累字词,理解剧情。

(2)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说说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

(4)作者是怎样塑造毛泽东等人物形象的?

4.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可将前两点“积累字词,理解剧情”和“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

(四)师生合作,突破重点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剧情。

2.复述课文,学生点评。复述的目的是理解剧情,要求:(1)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的主要语句,把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2)把人物对话改为陈述句。

3.联系学过的话剧剧本《茶馆》和《陈毅市长》,以小组为单位比较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不同,组长主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4.老师小结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1)话剧剧本主要以人物对话(台词)等手段,通过戏剧冲突的产生、发展、解决和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2)电影剧本主要通过不同的场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流动的画面)和人物在场景中的言行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5.观看话剧《茶馆》和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编、排、演的欲望。每个小组排演一个片段。分组时要考虑性别、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等,要关注弱势学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复述,了解了剧情,讨论了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主要区别。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开国大典》,走近平凡的伟人毛泽东。

(二)检查作业

分组表演课本剧,师生共同点评。要求:态度端正,符合剧情。

(三)理解探究

围绕“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毛泽东这一形象的”这两个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可将教学重点拆分为三个问题:①简要概括作者写的几件事。②这几件事反映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③毛泽东的形象是怎样凸显出来的?

1.用四字词语概括剧本写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板书,师生共同评价。如概括不当,教师可以以一件小事为例做示范,其余三件小事由学生自己概括。

2.四件小事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板书,老师评价。概括有困难时可再次朗读重点段落,用心体会。

3.重点诵读街头吃馍、宴请程潜两个场景,理解这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

4.总结剧本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以小见大、生活细节的描写等角度思考。比如,毛泽东与山羊胡子的对话、与儿子的对话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每件事都体现了毛泽东的风范:既有伟人的博大胸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是一位平凡的伟人。

5.看电影《开国大典》中“父子对话”一段,深入体会剧本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6.简要概括课文中另一人物九叔的性格特点,再度体会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师生同台,倾情表演(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与学生自由组合,同台表演一个片段。力求感情充沛,惟妙惟肖。

(五)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以加深对电影剧本的理解。

2.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二

课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按照时序叙述事件, 条理清楚。课文先写典礼之前会场布置情况;接着写典礼主体部分, 即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按动电钮升起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然后写盛大的阅兵式;最后写首都群众游行。二是抓住场面描写盛况, 重点突出。全文以“开国大典”为轴心, 笔墨触及由晨至晚近十六个小时, 着重写了群众赶赴广场、升旗礼炮轰鸣、部队接受检阅、夜晚群众游行等场面, 抓住人物活动进行描述, 使人常常感受到开国大典盛况空前, 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根据课文特点、单元导读提示要求, 本文的教学应以引导想象为主线、以激发情感为主旨, 着力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情境, 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一、借助媒体, 回望历史, 在想象中酝酿情感

提起开国大典, 我们都会心潮澎湃, 油然而生感动之情;然而, 儿童对开国大典及相关背景的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激发思想情感都有直接影响。因此, 教学本课不必急于去具体感知课文语言文字, 而应首先引入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若干史料, 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史实中酝酿情感, 引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引入的方法是:课前精心筛选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忍欺受辱、奋起抗敌、争取自由、获得解放的若干重要历史“镜头”, 制作成音画媒体, 上课伊始向学生播放, 教师随着画面推进作画外解说, 学生通过画面、视频、音乐以及教师的同步解说, 穿越时光隧道, 酝酿真切情感。音画史料呈现完毕, 教师顺势带出课文, 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审清题意,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题, 由此步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想象中激活情感

本文篇幅较长, 精读深究环节不能面面俱到、字字研读, 所以整体感知尤显重要。教学可以这样展开:先让学生文从句顺通读全文, 在此基础上发现课文叙述顺序, 把握课文讲述的核心事件, 抓住全文描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理清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 同时形成自己的总体感受。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并点拨。然后了解以下效果反馈——

1. 了解字词学习情况。

“擎”“钮”“瞻”“聂”“党”“擎”等须正确认读;“典”“副”“委”“协”“宾”“泽”“奏”“诞”“瞻”“拂”“骑”“嗓”“党”等须正确书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须正确读写。

2. 了解内容把握情况。

本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 先叙述会前情况, 包括与会人员、会场布置及群众入场等;接着叙述大典盛况, 包括宣告成立、升旗鸣炮、宣布公告等;然后叙述阅兵仪式;最后叙述群众游行。文中有着明显的时间提示词, 恰好提示了开国大典全程的几个主要场面。

3. 了解总体感受情况。

在比较完整地了解开国大典全貌、理清全文叙事的主线后, 可引导学生借助对课文的整体了解展开想象, 形成轮廓式表象, 并走进情境初步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之情, 对共和国缔造者们无比敬仰、无比热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重点品味, 在想象中体验情感

本文场景众多, 篇幅较长, 不宜逐句逐段讲读和处处展开讨论, 而应抓住重点场面, 引导精读, 发挥想象, 启迪思维, 体验情感, 享受审美乐趣。

1. 教师启发引导的过程。

(1) 读出有关语句———“同学们, 最令你感动的场面 (语句) 是什么?”

(2) 描述想象情境———“读了这句 (段) 话, 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 发表内心感受———“置身这样的场景, 你感受到什么?心情怎样?”

(4) 练习感情朗读———“是啊!这样的情境, 怎能不让人万分激动 (万分自豪) 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激动 (自豪) 吗?”

2. 教师重点关注的语句。

(1) “群众到场”:“人的海洋”、“像海上的波浪”———写出到场人数之多, 感受开国大典场面之盛大;“六点钟”、“清早”、“一……就直奔”、“五更”、“摸着黑”、“步行”———写出群众参与心情之切, 热情之高, 感受开国大典鼓舞人心, 人民群众无比兴奋, 无比激动。

(2) “主席宣告”:“爆发”、“排山倒海”、“三十万人”——写出领袖出现万人瞩目, 众望所归, 感受领袖的伟人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敬仰、热爱;“这……这……”、“一齐……一齐……”、“传到……传到……传到……”———三个“传到”构成排比, 两个“一齐”前呼后应, 写出首都群众欢庆情形, 感受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3) “升旗鸣炮”:“徐徐”、“一齐”、“一齐”、“瞻仰”、“站立起来”———写出升旗之神圣, 群众神情之庄重, 感受人民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对摆脱奴役、获得自由的激动与自豪;“54门”、“28响”、“肃静”、“雷鸣般”———写出54个民族亲如兄弟、28年岁月峥嵘, 感受各族人民携手同心的喜人情景及走向自由的无比幸福与自豪!

(4) “阅兵仪式”:“列成方阵”、“齐步”、“一字形”、“横列前进”、“整整齐齐”、“一色红马”、“一色白马”、“五马并进”、“完全一致”、“排成人字”———写出受检部队军容整肃, 感受人民军队如钢铁长城, 中华民族不可欺辱;“首先”、“招手”、“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写出群众与领袖心灵相通, 感受人民军队深受热爱, 人民深感自豪;“不断地”、“不断地”、“高潮”、“高潮”、“喊哑了”、“拍麻了”———写出群众观看阅兵无比欢喜, 感受他们无比自豪之情。

(5) “群众游行”:“全都”、“五颜六色”、“结成彩”、“一片红”——写出烟花、灯火交相辉映, 感受喜庆场面之盛大;群众“擎着”、“舞着”、“高呼”、“……万岁”、毛主席“探着”、“挥手”、“高呼”、“……万岁”———写出群众与主席言语相应、情意相融, 感受人民爱戴领袖、领袖热爱人民之情, 感受领袖的伟人风采;“洪流”、“流去”、“光明充满……”———写出游行队伍出场情形, 感受中华民族从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此永远摆脱黑暗, 前程光明灿烂。

四、赏读课文, 自由发挥, 在想象中升华情感

精读阶段, 学生着重是通过咀嚼和品味重要字词来领会课文思想感情的, 这仅是以言传情, 而不是由情生情;仅是“点”的知觉, 而不是“面”的感染;仅是借助认知去把握语言文字的情感, 而不是通过体验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 这一环节教师须着力引导学生融情入文, 进行欣赏性的朗读, 借以将“知”的感悟转化为“情”的体验, 将“点”上激起的情感浪花汇集为“面”上面的情感溪流, 也借以将隐含于文字里的无声情感转化为言语中的有声情感, 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

建议这样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全文, 将精读时的所感所悟注入语言文字, 并伴随诵读进行连贯的情境想象, 在脑海里缀成开国大典全程的连续画面, 从而把场景与文字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筛选最令自己感动又最让自己喜欢的语段, 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练习朗读, 努力达到声情并茂;同时特别提示学生将第七自然段作为重点练习感情朗读并能背诵的语段。

其次, 让学生主动争取朗读展示, 老师根据课堂反应, 随机指名个别朗读, 将事先准备的、对应于相关语段的幻灯媒体或视频媒体, 与学生的朗读匹配着进行同步播放;第七自然段作为本课重点语段之一, 指名多位学生对比朗读, 随时穿插评点、范读等, 在各具个性的欣赏性感情朗读中, 把开国大典之盛大隆重、群众心情之激动、自豪充分表现出来。

3.亲历开国大典 篇三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带领200余名少先队员精神抖擞地与工人、干部、学生等各路大军齐聚天安门广场。城楼檐下两侧挂着八盏大红灯笼,左右两侧的石栏上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下午3时,广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奏响了国歌,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广场上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天。阅兵式开始,海军、陆军、步兵和各式各样的装甲车、坦克车以及马队由东往西列队前进,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飞机整齐循序飞过,广大群众向接受检阅的军队行注目礼,广播里也时时传出毛主席“同志们万岁”的声音,伟大的场面庄严壮观。

傍晚,天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随即开始群眾游行。我和同学们走过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路唱着革命歌曲,回到学校(第22中学)已是晚上10点多,大家仍很兴奋。

4.《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教学过程 :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附:板书设计

M

26、开国大典

会场 隆重、盛大

宣布开国 四面八方

主体

升旗鸣炮

部分

宣读公告

汇集

阅兵 直奔 赶

人的海洋

5.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两段不同年代的阅兵视频,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教学重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课文 资料导入:

展示抗日战争图文资料,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旧中国人民群众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而初步感知开国大典的重大历史意义。(播放开国大典主席讲话视频)(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4)

1.学生朗读,思考,讨论:

(1)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关于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板书:会场)(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更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急切、激动的感情)

(从“老远”、“清早”、“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步行”、“赶来”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急切、激动与兴奋的心情。)(电子白板辅助教学)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三、学习课文第2小节。(5~10)1.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快速浏览,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典礼的哪几激动人心的个场面?

1、主席跟群众见面。

2、宣布典礼开始,各委员就位。

3、奏国歌。

4、宣布新中国成立。

5、升国旗。

6、鸣礼炮。

7、毛主席宣读公告。(板书:典礼)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段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排山倒海”、“一齐投向”这显然表达人们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播放毛主席讲话音频)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欢跃起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并对反复的修辞句式进行练习:

这整齐的步伐 ,这飒爽的英姿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整齐的步伐 ,这飒爽的英姿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欢跃起来。)

(5)当毛主席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群众们反应怎样?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体现了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四、学习课文第3小节。(11~13)

1.快速浏览课文11~13自然段,了解如下内容: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当()经过时,()的飞机也(),飞过天空。(排比修辞手法)

2.出示开国大典阅兵式图片,感受盛况。(板书:阅兵)

五、学习课文第4小节。(14~15)

1.浏览第14—15自然段,了解群众游行的壮观场面。(板书:游行)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训练朗读,读出喜悦、激动的感情)

(这段语言描写生动的再现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爱戴的深厚情感。)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 “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小结:通过课文四个片段的描写,让我们对开国大典有怎样的感受?(板书:隆重 盛大)

六、板书设计 会场

典礼 隆重

开国大典 { } 阅兵 盛大 游行

七:结束: 感悟心语:

6.《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篇六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

(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1、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⑴ 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⑵ 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__年__月__日在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会场在____。主席台设在____。

⑶ 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⑷ 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2、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⑴ 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⑵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⑶ 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⑷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⑸ 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⑴ 小组代表解说。

⑵ 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⑶ 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①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②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③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④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⑹ 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4、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四、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7.开国大典我卫空 篇七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南侧防空高炮阵地上的四门高炮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位24岁的战士高度警惕地守候在其中一门大炮的旁边,目光炯炯地?望着天空。他暗下决心:“敌机胆敢来破坏,我就坚决把它打下来!誓死保卫开国大典!”??这位青年战士就是庞荣峰。

岁月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庞荣峰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老人对于61年前的那次盛典却是记忆犹新,并视其为一生的荣耀。

我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我参军成为四野高射炮二团的一名战士。此后,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我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射炮手。1949年夏,我所在的五连奉命调至北平香山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时,我既是班长,又是炮长。9月,我和部队一起随着党中央进入北平城,驻在南池子的一家四合院里,高炮阵地设在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9月30日,上级下达命令,要我们五连负责保卫开国大典会场的防空,严防台湾敌机前来捣乱。当天早上,高炮阵地就进入了战备状态,四门高射炮昂首东南方向。我和战友们警惕地守卫在阵地上,焦急地盼望着那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10月1日凌晨3时,我和战友们进入了高射炮阵地。天放亮后,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盛况尽收眼底。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标,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参加开国大典的各机关工作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举着五星红旗和彩色小旗,陆续进入会场??天安门广场,会场上的群众多达30万人。受检阅部队排列在东长安街上,开国大典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下午2时55分,我的心差点要蹦出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们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北京这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3点整,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毛主席的洪亮声音通过天安门城楼上的麦克风传遍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毛主席按动电钮,在军乐声中徐徐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场群众欢呼雀跃,挥舞红旗红灯,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激荡的红色海洋。

我和战友们一直沉浸在极度兴奋中,大家都想和广场上的人们一道欢呼跳跃,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可有任务在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时,营长走过来说:“副班长以上干部可以轮流通过望远镜看一看毛主席,但时间不能太长。”高射炮阵地上的那架望远镜有一米多长,可以看清万米高空中的目标。我从望远镜中看到了毛主席:他身穿黄呢子中山服,胸口别着一个红绸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微笑着向广场的人群挥手致意。那一刻我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这是平生第一次面对面地看毛主席啊!

毛主席宣读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开始了。阅兵式持续了3个多小时,广场上始终是掌声迭起,欢声雷动。天擦黑时,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这时,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各种礼花在空中竞相绽放,将夜空点缀得绚丽多姿。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扩音器里传来了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整个晚上,我和数十万人民群众一样,沉浸在有生以来难以名状的兴奋和幸福中。

8.《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八

阿荣旗第四小学 汤天才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9.《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10.许欣之:我指挥开国大典鸣响礼炮 篇十

当年受命组建开国大典礼炮队、并担任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指挥官的就是许欣之老人。许老今年92岁,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驻郑州干休所。听笔者说明来意,许老欣然打开了记忆之门——

受命组建礼炮队

1949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作战科长的许欣之,匆匆赶到司令部。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光荣而重要的任务: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欣之被任命为礼炮队指挥官。

许欣之明白任务的重要性,他既高兴又紧张。作战打仗他能做到弹无虚发,但鸣放礼炮却是和平形势下的一门新课题。从接受命令那一刻起,许欣之就绷紧了神经,他和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挑选炮手,并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一、炮长必须是连排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二、必须是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英雄才有可能被选上。三、用来鸣放礼炮的火炮必须是战争中的功勋炮。

因为1门炮需要3位战士负责,所以最终选出了160多名炮手。炮手全部到位后,许欣之把他们拉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开始了艰苦的训练。鸣放礼炮看似容易,要求却极高。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仅仅是4秒多。“54”和“28”都有着它的深刻寓意。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为了达到这样的严格要求,炮手们必须在5秒内完成取弹、装填、发射、退壳等一系列动作。动作要求虽然简单,但要做到迅速、一致,整齐划一。比如装填的时候,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把炮弹推进炮膛,同时要单膝下跪。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偏差,使礼响中出现杂音。

7月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战士们每天都要在高温炙烤下训练8个小时,他们中的很多人手磨破了,胳膊也累肿了,手套不知磨烂了多少双,但从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历史性时刻打了“漂亮仗”

转眼,许欣之和他的礼炮队已刻苦训练了近3个月。一天,他接到上级命令: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鸣放礼炮。

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中南海召开,因为会议时间定在晚上7点开始,根据上级指示,许欣之的礼炮队要在开会时鸣放礼炮,用9门炮打出54发(响)。9月21日下午,许欣之率领礼炮队进驻中南海,他们把炮位选在了怀仁堂的左前方,炮口冲着中海,仰角为35度。晚上7点,许欣之接到了大会秘书处指示放炮的命令。随着他令旗一挥,声响一致、有节奏的礼炮次第打响,新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正式开始了。

许欣之的礼炮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称赞他们打得非常好。其实,在鸣放礼炮前许欣之一直提着心,如果一位炮手出了问题,那么打出来的响声就会出现杂音,影响鸣炮的整体效果。没想到第一次“上阵”就打了个漂亮仗,大家对在开国大典上完成任务更有信心了。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

10月1日那天凌晨,许欣之带队赶往天安门,他和战士们按照指定位置,把礼炮摆放在天安门东侧一个叫三座门的地方,向东一字摆开了54门礼炮。许欣之和战士们全部身穿专门为开国大典制作的新军装,头戴钢盔,腰系武装带,足蹬长筒靴,个个威武挺拔。

下午两点多,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三点整,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开国典礼开始,许欣之接到了鸣放礼炮的命令。

庄严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只见许欣之把手中的小红旗用力往下一挥,然后洪亮地发出命令:放!一时间,国歌声、礼炮声、人们的欢呼声在天安门广场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炮声过后,许欣之和战友们听到54门礼炮28响打出的是一个声音,他激动得当场流出了热泪,而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战士们更是在激动的泪水中抱在了一起。

令许欣之更加难忘的是10月2日这天,他收到代表礼炮队去北京饭店参加国宴的邀请。可惜的是,当时许欣之忘了把请柬保存好,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想看国庆60周年盛典

“那场面太难忘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之浴血奋战多年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采访中,许老因为激动,多次流出了眼泪。

许老虽然九旬高龄,但他口齿清晰,记忆力很好。接着,他回忆起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许老祖籍杭州,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38年,他和几个思想先进的热血青年长途跋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加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七大队第二队,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之中,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学业优秀的许欣之毕业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当作战参谋,后任侦察科科长,1949年3月调到特种兵部队担任作战科科长,并幸运地被选拔为开国大典指挥鸣放礼炮的指挥官。许老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使命,因为他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那历史性的时刻。

开国大典之后,许老被上级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副院长,一直到1983年,年近七旬的许老离休后才回到郑州颐养天年。许老家中的荣誉柜里至今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发给他的多枚勋章。他对国家颁发的每一个勋章都很珍惜,细心地编了号。在许老的客厅内,挂着2008年8月中央老干部管理局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

“由于年龄的原因,爸爸有好几年没去北京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盛典之际,他老人家十分想去一趟北京,再看一眼天安门,也想亲眼看到60年国庆典礼。”许老的儿子许璨对笔者说出了父亲最大的心愿。祝他老人家能如愿成行!

11.《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根据学习专题搜寻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聘请指导老师

二、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师:通过上节课的广泛阅读,同学们对共和国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习客讨论区也谈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相关的读书卡片进行交流。

2、下面请同学读读这次的学习要求:

⑴ 按自己确立的共和国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资料,认真阅读,圈圈划划,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 把与研究专题有关的资料制成读书卡片,要求卡片中的图和文能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⑶ 小组合作完成六张以上的读书卡片。

三、深入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1、学习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复习利用搜索引擎网站寻找资料的方法

2、小组同学认真阅读,按自己确立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阅读资料,找到所需的材料后制成读书卡片。

3、老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辅导。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四、交流读书卡片

提出交流读书卡片的要求: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卡片。相互提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的方法和交流的形式请加以说明,体现语文性,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用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并且感情朗读;找到的图片用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同学评评议议。

4、教师点评,小结

五、完成小组评价

12.《开国大典》课时教学设计2 篇十二

一、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本组“导读”,了解教学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挂图或放投影、录像,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要求每个同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1。

1.各自阅读思考课文叙述顺序(教师记时间)。

2.出示“思考·练习”1第一小题,各自口答,再指名回答。

3.小结:从今以后,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要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跟着想。阅读之后,要能了解课文大意和叙述顺序。

4.各自再用较快的时间阅读(要求比第一次再快些),思考如何分段以及各段之意。

5.讨论交流。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像海上的波浪”)讲典礼前的会场。

第二段(从“下午三点整”到“响起一阵掌声”)讲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是典礼重要的部分。

第三段(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到“欢喜和激动”)讲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从“阅兵式完毕”到“同志们万岁”)讲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群众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散会后的情景。

四、讲读第一段。1.自读第一段,思考:(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3)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1)题一方面要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都有哪些人,另一方面培养归纳能力,可这样归纳:有国家领导人和政协会议的代表,各界群众,部队和外宾。

第(2)题一方面了解会场和主席台的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按方位描述景物的方法。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喜悦心情。3.朗读第一段。

(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1)这一段讲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件事?(2)注意哪些地方是讲事情本身,哪些地方是作者的感慨、议论以及群众的反映?

2.讨论交流。

(1)这一段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三件事:毛主席的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2)在叙事的过程插进作者的议论和群众的反映,不仅使文章更生动,而且更能表达人们的心情,突出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二段。

(读事情本身一般用叙述的语气,读作者的感慨和群众的反映,可适当提高速度,读出感情。)

六、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画出都有哪些军兵种参加阅兵式。2.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字形,理解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分别指名读一、二、三段,说说各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第四段。

1.自读,思考:这段讲了几层意思?总的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了三层意思:(1)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2)群众队伍走出广场的情形;(3)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段主要讲了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和群众游行的情况。)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讲读第五段。1.自读,思考段意。2.交流。(这段概述开国大典后游行的盛况。)3.朗读。

四、看课文,根据段意列提纲,然后交流,最后写出提纲。提纲:1.典礼前的会场;

2.典礼开始(毛主席升国旗,读公告); 3.阅兵式;

4.群众开始游行; 5.光明充满北京城。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檐:注意右半部的写法。汇:左窄右宽。

擎:后鼻音。上边是“敬”,下边是“手”。泽:平舌音。左窄右宽,右下是两横。钮: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瞻:翘舌音。可同“檐”比较音、形、义。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指导背诵第二段。

1.明确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2.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习背诵。3.背诵第二段。

七、作业。

1.读全文。背诵第二段。2.书写生字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词。

城楼 檐下 汇集 擎着 电钮 瞻仰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检查“思考·练习”2。1.个人读、思。2.指名回答。3.全班订正。

(第一句是说毛主席的宣告迅速传遍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因为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第二句写出群众看到检阅部队那样威武,人民武装力量如此强大,所表现出来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三、完成“思考·练习”3。

1.逐句出示,比较加点的和括号里的词语的不同。

2.归纳:加点的词语和括号里的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加点的词语更准确、形象。

四、作业。

13.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十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矗立在东西长安大街南北两侧人行道旁的几十盏炽亮的大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毛泽东身穿棕红色毛衣,在儿女们的簇拥下,坐在天安门上观看焰火。当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焰火腾空而起,在黑黛的天空中织就一个个美丽动人的花环时,天安门上观看焰火的人们沸腾起来了,毛泽东的儿女们更是欢天喜地指着多彩的焰火让他看。

万朵彩色的礼花从四面八方腾向天安门广场的高空,首都沉浸在狂欢里了……

但是,那些不是礼花,是信号弹,是240多名信号兵为新中国编织的五彩缤纷的花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施放焰火欢庆节日的传统。但在1949年前的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哪里还有礼花焰火的用场呢?为放好礼花,负责礼花施放的张桂文带上参谋秋树萍、刘竞生,跑遍了北京城,选定了6个施放“礼花”的地点,北面: 景山、琼岛(北海);两翼: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南面:邮政管理局大楼(东交民巷西口)、银行公会大楼(西交民巷东口)。同时抽调担负卫戍任务的独立第二、八师两个建制连为施放“礼花”的部队,进行严格的编组训练,由张桂文统一指挥。

施放“礼花”使用的是苏制信号弹。信号弹有红、黄、绿、白、紫等颜色,用俄文印在木箱上。当时,军区司令部没有俄文翻译,只有军务处一位科长懂俄文,由他负责按颜色分类,搭配分发给信号兵。

张桂文的位置在东华表内侧的指挥台上。“丁零零——”张桂文拿起电话,传来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指挥部的命令:“施放礼花!”张桂文立即凑到麦克风前,向部队发出口令。不料,意外发生了,广场上的扩音喇叭一点声音也没有。事不宜迟,来不及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按照预定的应急措施,他抽出信号枪,举向空中。“砰”一声,一颗碧绿的信号弹带着长长的耀眼的光芒,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不禁惊讶地向后一仰。人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一瞬间,广场四周的6个发射点几乎同时轰然爆响。一簇簇五彩缤纷的信号弹,骤然腾起,有的如喷射的彩泉,有的似怒放的花雨,有的像璀燦的明珠,叠织出奇光异色的绚丽图案,把大典之夜装扮得壮丽辉煌。随着“礼花”的每一次飞落,欢呼声犹如大潮迭涌,一阵阵漫卷过新生的古城。

当年的一份资料上明白地写道:“国庆节晚间发射信号弹3万发,另有探照灯配合照射……”到1950年国庆节,我们才使用上礼花炮。那是苏联送的。再后来,我们用上了真正的自己生产的礼花炮。

14.开国大典5-10片段教学 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5-10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4.齐读课文第1段。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2.然后指名背诵。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15.《开国大典》教学实录 篇十五

课前交流

师:你们能不能猜出张老师现在的心情?

生:激动

生:紧张

生:高兴

师:这些心情同学们有没有?

生:有

师:咱们这就叫不约而同。张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两份礼物。看看吧

【出示学生写的信】

师:听到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了吗?想解答吗?咱们班的百灵鸟、播音员是谁呀?

小作家呢?

师:其实在老师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百灵鸟、小作家,只要你们敢于展示自己,都是最棒的。

师:再来看第二份礼物:出示林妙可演唱的《歌唱祖国》

师:同学们,这一首歌唱祖国是老师最喜欢的。50多年来,这首歌一只伴随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今天我们在英雄城市南昌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我想就带着这感触开始今天的学习。

上课: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 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 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 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6.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十六

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当雄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天安门城楼上传出时,不仅仅是广场上的30万军民,四万万国人的心也随之沸腾。

大典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狂欢的浪潮扩展到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每个人都从心中发出同一个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为国家领导人身边的摄影家,侯波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她拍摄的《开国大典》,也成为最经典的摄影作品之一。

“《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这一生很有福气,亲历了开国大典,也看到祖国富强。”谈及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侯波这样说。

“接到10月1日到天安门城楼拍摄开国大典的任务后,我们领到了一个条子。那大概就是今天的记者证,佩戴着这个条子,就可以自由上下城楼了。”侯波说,“我是在开国大典那天惟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女摄影记者。”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很困难,侯波平时用的相机都很旧,有的还是缴获的战利品。接到拍摄开国大典的任务后,她特意跟朋友借了一部有标准镜头的德国相机。后来,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员还用外汇到香港给她买了8个胶卷。而10月1日那天,面对举国同庆的历史时刻,她却“舍不得”拍了。“我很珍惜,每摁一张,心里都要数一下。整个大典只用了三个半胶卷,舍不得啊。”

为了拍好照片,侯波上午提前去了趟天安门。中午连饭都没吃就到中南海勤政殿拍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下午两点,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且宣告一小时后举行开国大典。“我在办公室里拿着相机,激动得腿不停地抖。”

开国大典在下午三点开始,国家领导人从中南海勤政殿走到天安门城楼上需要用几分钟,都计算得非常精确。当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天安门城楼的左侧走上城楼时,天安门城楼上的1000多人和广场上的30万人沸腾了。

“奏国歌后,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我感觉身上的血都沸腾了,顾不得危险,将身体仰到城楼护栏的外边,抢拍了主席宣告的历史瞬间。”侯波一生最珍贵的传世之作《开国大典》由此诞生。

“开国大典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人民当家作主那种欢欣鼓舞的喜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城楼上的很多人都是流着眼泪听毛主席讲话。城楼下30万欢腾群众的情绪也很高昂。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此起彼伏,非常感人。” 侯波回忆道。

后来,《开国大典》这张照片成了举世闻名的摄影巨作。这张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来又被送到新华社受到特别保护。20世纪80年代,经过特别批准,这张照片开始在多个国家巡回展出。

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站在天安门城楼的前廊上,为了能拍到领导人的正脸,侯波只能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毛主席讲话的时间很有限,为了抓住这一历史时刻,只能把取景的过程尽量缩短,也只有这样,拍出来的场面才是自然的。可就在此时,侯波身体一晃,差点就从城楼前廊边上摔下去,幸亏旁边有人一下子拽住了她。侯波回身一看,拽住她衣角的人竟是周恩来总理。

正当侯波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时,周恩来却示意她抓紧时机为主席拍照。以后的几次拍照中,即使周恩来正与别人谈话,也都随时注意侯波,帮助她完成拍照任务。

“中央领导多数不喜欢上镜头,我将相机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说给群众多照些。”

开国大典的时候,毛主席一直站在主席台上。有时候总理看他时间站得太长了,让他休息一下。但是游行的群众见不到城楼上的毛主席了,就站住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所以主席刚休息一下,总理又对主席讲:“你还是要出去,群众都站住了。”所以主席站在天安门上面几乎没有休息。

后来细心的人会发现,开国大典留下的大多数镜头中,毛泽东是很少出现笑容的。毛泽东当时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对此,他后来解释道: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侯波回忆,当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广场和城楼上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时,毛泽东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开国大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午12时多,1.64万余名刚刚走下战场的士兵以及部分国民党军起义官兵,携带三八大盖、缴获的坦克、大炮以及各色战马,组成开国大典阅兵部队,集结在东长安街一带,准备三个小时之后的开国大阅兵。队伍的尾端,是排列整齐的1900余匹战马。

1949年6月中旬,新政协会议决定举行开国大典及阅兵式。此后,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和阅兵指挥机构相继成立,并起草了《庆典方案》。但如何操办国家级的阅兵庆典,显然是个头疼的问题。此前的红色军队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集会和队列合成。解放军尚无统一的《队列条令》,士兵们的动作无法统一。训练场上,这个老总来了说,不行,得改……那个老总来了又说,怎么能这样练昵,快改回来。

苏联和国民党军,成为模仿对象。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访问了原国民党政府的几位将军,了解国民党军的阅兵程序。在华苏联顾问也向阅兵指挥所提出了不少建议。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早年留学苏联时,看过苏军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他向杨成武详细介绍了苏联式阅兵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刘伯承告诉杨成武:“阅兵无非就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蛋外面光!”

最终出炉的《阅兵典礼方案》成为一个混合版:借鉴苏联、国民党军等古今中外阅兵的经验,混合共产党军队战争年代的几次阅兵经验而成。

《方案》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受阅前的训练等内容,并确定了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受阅部队不动,阅兵司令员乘车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并检阅)和“分列式”(阅兵首长在检阅台,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检阅)两大部分的模式。直至今日,《方案》依然是中国国庆阅兵的蓝本。

上一篇: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雪花岛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