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4-08-05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学生姓名 张羽东 院系名称文 学 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级 2015级1班 学 号 201510025162

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这些特点要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一、研究背景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通过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是要弄清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二是深入了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利于以后的改正,为当地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娱乐方式

2.研究问题:根据村民的娱乐方式,推断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深入了解问题 4.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

普集街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例如普西村虽然也有群众娱乐广场,但是修筑于村外,村民进行娱乐活动不太方便。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比如在调查许多村民反映,普中村,高王村,黄家村,柳林村至今还没有游乐广场。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比如普东村虽然有篮球场,但是场地不规范,而且篮球架损毁严重。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结论和建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角色观念上的转变,培育新型农民。农村城市化从表面上看是农民由普通的村庄聚居状态变为城市社区居民状态,实际上这种聚居状态的改变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所谓“新型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其关键是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和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是调动农民的自主创造能力。通过对先进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进而使得农民收入持久性增加。

2.新农村文化特点和功能

特点:乡土性、时代性、流动性、多样性

功能:a助推经济 b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c凝聚人心 d教化传承

3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议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急下冷”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具体分工,科学管理;二是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落实清扫人员及其工资待遇,使此项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普东村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2.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二

1 调查方案

调查的意义及目的:黄斗景村在被确立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30 年来, 在历届村俩委班子的带领下, 在作风建设上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公道正派, 群众信任, 村民拥护, 班子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干事创业, 政绩卓著, 使黄斗景村基本建成较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在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关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内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和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范围:黄斗景村128户调查户

调查方式:问卷和访谈相结合

调查结果:1、在调查者中年龄在45~65 岁之间的占85%;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9%。2、2015 年农民收入普遍减少20%左右;农民支出提高2%。3、全村外出返乡就业的仅4 人。

2 近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

2.1 主导产业成绩突出, 一村一品成绩喜人

2012 年, 村“两委”一班人根据全镇一村一品整体规划的要求, 着力加大黄斗景酥梨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 打造酥梨精品示范园区, 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精品村。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 干部示范带头, 群众积极参与, 成立了酥梨专业合作社, 共投资50 万元。通过进行产前引导、产中指导、产后联系销售, 逐步形成了产贮销一条龙模式, 推动了“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的形成。

为了促进酥梨产业提质增效, 帮助村民致富, 村“两委”一班人请专家、办课堂,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提高果农间伐的自觉性和管理果树水平。2012 年, 全村完成果园间伐20hm2, 果品套纸袋800 万个, 有效提升了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 2014 年在209 国道以北、黄斗景村北方向的乡间路投资120 万元, 铺设3 500m水泥路, 其中南北路两条, 东西路一条, 共同形成酥梨循环圈;投资30 万元建设90m2观光台一座, 延伸1 000m观光走廊, 供参观人员在4 月份梨花盛开的梨花节和9 月份的采摘节上观光。通过打造酥梨循环圈, 有效提升了黄斗景村酥梨标准化生产水平, 有效保证村民的增产增收。

2.2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我们黄斗景村地处县城东北角, 村内坡地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光照充足, 土壤深厚, 土质肥沃, 有利于梨树、果树等农作物生长。2008 年黄斗景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省专业机构进行了专业的建设规划, 历经几年发展, 目前黄斗景村的村庄乡道绿树林立, 并对全村主要巷道进行了绿化, 乔灌结合, 花草搭配, 使大槐树文化活动室、酥梨观光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参观好去处, 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人居生活环境。

2.3 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公共资源实现共享

几年来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增强功能效益, 改善村容村貌。全村投资30 万元左右建进村门楼一个;投资24 万元对全村进行硬化, 其中小巷6条、大巷7 条, 共计4 000m2;投资30.8 万元推进明水道改暗水道工程共计2 800m, 花费6 000 元人工开挖下水道400m;投资8.4 万元修建大巷路沿石2 800米;在全村的三条主巷道安装了38 盏路灯并安装“天眼”治安监控工程, 维护村内治安;建设20m2农家书屋一个, 配齐了5 个书柜, 配备图书1 500 册, 音像光盘100 多种;投资10 余万元, 硬化文化广场场地1 000m2, 安装健身器材13 套, 篮球架1 套,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实现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

2.4 文明习惯形成制度, 环境净化长效常抓

黄斗景村从改变村容村貌, 优化农村环境入手, 做好制度的确立, 全村通过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处置”、环境卫生管理、污水处理站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管理、环保宣传等各项制度, 保证了环境整治前期效果, 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国家环保部门投资64 万元, 修建污水处理场地80m3, 配置垃圾运输车一辆, 果皮箱15 个, 垃圾箱700 余个;投资2.3 万元在村东南方向修建垃圾场一个, 并有专门车辆运送垃圾。

2.5 实现农村美丽宜居, 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 不但农村干部有积极性, 而且广大村民中蕴藏着强烈的建设热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级上档,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各项设施建设要求愈加迫切, 对各项功能发挥效率愈加强烈, 迫切要求农村干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 是新农村具备现代气息和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宜居理念相连通。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我们农村干部责无旁贷,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带领村民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

3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 农民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中国社会有着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 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的传统文化和形成的思维习惯, 使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农村的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 表现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经济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等。在黄斗景村, 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村民的自给自足、重农轻商的经济观, 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 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表现的尤为突出, 使得广大村民市场意识缺乏, 创新观念淡漠, 冒险精神不强, 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2 农民的文化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 调查对象存在学历不高, 年龄偏大的现象, 对先进的思想和政策难于理解和接受。

由于村民小农意识浓厚, 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 对于政府的举措响应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县政府为增强优质果品比例, 提高果农收入, 提倡村民对果树进行间伐。黄斗景村200 多hm2果树, 进行果树间伐的有20hm2, 仅占果树种植面积的9.8%。大部分果农很难放弃眼前利益, 从而放缓、抵制间伐, 影响了果品质量的提高。虽然间伐短期确实会造成减产, 损失部分利益, 但从长远看,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的同时, 对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商品意识不强, 影响产业发展。多数果农的商品意识不强, 都选用保鲜袋储存苹果, 外观看上去很漂亮, 里面掺夹很多不合规格的果子。这种混装、滚袋销售, 让广大果商深感到头痛, 对保鲜袋储存的果品质量极不放心, 经常要再一次分拣包装。提高果农商品意识, 按照客商收购的标准做好苹果采后处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3.3 农民的收入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

在调查过程中, 78%的调查户属于纯务农, 仅有22%的调查户从事或者家庭成员有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收入仅靠农业收入, 虽然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打造了酥梨循环圈, 发展了观光农业, 但毕竟只是起步阶段, 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同时农村土地流转缓慢, 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 无法形成规模化, 特色化产业, 也无法解放更多剩余劳动力。如黄斗景村, 紧邻县城, 本该利用地利, 更好的发展二三产业, 但村中纯农户319 户, 占全村91.9%, 很多人无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致使农民务工收入所占比例不大。

4 建议和意见

4.1 加强学习, 转变农民观念

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传统的中国农民, 既有其善良、淳朴、勤劳的一面, 在现代依然有积极意义, 但也有守旧、保守的一面, 这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因此需要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具体的考察和实践活动, 点燃农民创业激情, 彻底破除“怕冒尖、怕露富、怕宣传”和“小富则安”的狭隘思想;引导农民认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增强靠创业求生存、靠市场谋发展的现代意识;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业、搏击市场的信心和热情。

4.2 突出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也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他们既是受益者, 也是参与者。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同时, 也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文化脱贫的根本要求。只有作为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为此, 我们要把改革和发展农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 努力推进农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3 加强培训, 提升农民生产技能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是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 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生产。这种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能, 只有通过专门培训才能达到。这需要政府主导,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设立科技培训基金和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对农民职业培训要有具体规划和有效措施, 对培训机构和师资要进行统一整合, 合理安排, 有效利用;采取有效措施, 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农村不同需要,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教育模式, 最终提高农民的现代生产和管理技能。要借全县开展新型诚信职业农民培育战略东风, 加快土地流转, 在解放更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为农民增收献计献策, 力求解决好“如何种好地”“靠谁来种地”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下, 我县的广大农村得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农业生产将不断发展, 农民生活将不断提高, 广大农村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3.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深入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我国进行农村建设的新型策略,对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匮乏仍是我国急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建设土地方面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相比与城市发展速度慢,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人居环境差将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农民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着重于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加大对水、电、路、市场、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有:大力发展农业,保证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促进农村小商业发展,满足农村生活需求;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于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基础设施及住房改造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注重协调农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农、工、商业的综合发展,切实保护农村可贵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是局部、单一的建设,它强调的是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农村农、工、商业整体发展,还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新村建设放在整体环境中加以考虑。

2.3 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2.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新农村的规划与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改造都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只有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只会走上形式化,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3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很多农村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应景”,这种“应景”的结果则是农村规划的批量生产。这种批量生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给我国农村改造带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3.3 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化、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划化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4 过于注重物化建设,使文化、环境建设受到损毁

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设,忽略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这些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5 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将城市建设生搬硬套到农村,而应灵活对待,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事求是。而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经常出现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

4 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

针对在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新农村科学合理发展:

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统编制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对农民意见的听取,尊重民意,走群众路线,让农民的实惠,同时合理科学的对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4.4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破坏土地的现象,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对于制止土地违法现象有重要作用。

4.5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应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与个性。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应保留,提升农村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6 产业引进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发展带来产业的引进,产业引进一方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居住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9,(06)

[2] 杨明生.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武汉建设, 2009,(02)

4.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四

我的家乡是农村,今年暑假回家,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调查。这几年家乡的变化还真是很大,以前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混乱的村貌、闲散的亲人已经在短短的几年中一扫而光,展现在眼前的一幢幢砖混新房、宽阔的柏油路、整洁的村庄和忙碌的亲人们。对家乡的情况进行了解,用家乡人的话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咱家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家乡的现状

我们村位于宝鸡市凤翔县的一个村落,是以种植业为主,因此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村,当时曾经有人主张种植经济作物,又怕到季后道路泥泞运不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

1.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

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

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2.经济情况

我们村经济状况在整个乡里属中下游水平,在正常年景村民人均年净收入在3500-4500元。较三年前人均净收入提高1000元。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通过和几个亲属谈话,发现他们希望孩子外出,虽然现在农村的发展国家很

重视,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等政策让农民得到越来越多优惠,但也不想让孩子子承父业在家务农,近几年每年都有10个以上的孩子外出读书就业。整个村子的贫富差距不大,全村只有几户低保户,其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国家帮助。

3.精神状态

此次回家给我感受最大的是乡亲们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记得小时候农村生活是很苦,但是大家也乐哉悠哉,没有个目标,这是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现在就不一样了,种田越来越讲究,机械化种田代替,整个村子基本上都用农用拖拉机播种、喷洒农药、运输。耍钱的时间都用在研究致富的办法上来了,家家都有几本实用书籍,遇到困难就翻一翻,现在的游闲方式也改变了,村里经常组织种、养殖户到外面取经学习,来开眼界、搞引进、弥补自己不足。现在的农村可以说很忙,甚至没有休闲的日子,就是过年了也还得喂猪喂鸡、种植大棚户更是一进大棚就是一天的情况。现在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了自己发展方向、有了追求目标,但是他们还很谦虚得说:“我们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差多了”。

4.教育和医疗情况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06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二、家乡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家乡基本情况的了解,心情还是很凝重,家乡是变了,变富了、变美了、乡亲们变的精神了,但是乡亲们文化知识的欠缺、人居环境的任意破坏、对新事物认识的不敏感性、自主创新意识的不够仍然严重的束缚着农村前进的步伐。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仍对农村的发展担忧,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家乡人民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很容易满足,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可知,安于现状、漠视先进文化的心理普遍存在,缺乏对生活的挑战,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育负担依然繁重

对于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实行了农村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儿童教育的附加费用,仅上学通勤费用、中午就餐费用每月每个孩子需要100元以上,这对农民来说负担还是很重。

3.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

村长虽然是通过全体乡亲们选举出来的,他们不是村官而是全村致富带头人,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在加上土生土长在农村,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能力已经严重限制了其发挥的作用。

4.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技术指导

家乡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吃饭”,虽然在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几本专业书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的掌握;对外部先进科技信息的了解特别少,只能通过参观的形式到外部去学习,在内部无法获得系统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

5.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认识不够

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仍是造成广大农民贫困的主要因素。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的农村已经基本铺开,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通过与乡亲们谈话可知,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对合作医疗的认识还不是很高,对一些合作医疗的使用程序并没用真正了解,甚至非住院买药时,他们并不知道也可以报销,可见农民对合作医疗还没有真正了解。

6.注重收益,忽视环境保护

现在的乡村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规划设计还有差距。在村内大量养殖禽畜造成居住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对建设的村容村貌维护不够,往往因利益关系就会出现人为破坏的现象。村内的公共卫生没有专人来维护。

7.资金短缺束缚着农村的发展

当谈到现在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时,大部分人认为资金问题是最大问题,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政策性银行贷款外,再向银行贷款很难。乡亲们为了创业甚至还存在“高利贷”借款行为,因此资金短缺成了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为家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一是要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文艺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传播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净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农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不断开拓进取。二是要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帮助他们转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鼓励农民大胆接受新观点、新理念,从根本上克服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激发敢闯市场经济大潮、迎接各种挑战的豪情和勇气。

2.加大农村的教育补助投入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办法就是从娃娃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娃娃的思想观念,进而带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实行农村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由国家投入补贴孩子教育的附加费用,保证适学儿童全部入学,杜绝辍学现象,减轻儿童入学带给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

3.加强村政府领导班子建设

建议村级领导也实行人才引进道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在农村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制度,让大学生来担任村长职务,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大学生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做农民创业的带头人,向农民传授良好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还能进行思想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收获。关于大学生的选拔工作,可以选拔志愿者参加,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国家适当给予补助,来鼓励他们在农村这块天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4.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

一是积极开展农民科学技能培训。通过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科技夜校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增强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和本领,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大力倡导科技创业。积极支持农业科技研发

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式”、“个体式”、“协会式”等多种形式自办科研机构,使农民既做科学技术的实施者和传播者,又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者和推广者。三是逐步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建立具有较强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建议今后的“农村三下乡”活动要坚持下去,并且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下到农村,融到农民中去,与农民一起研究农业、从事劳动。

5.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

建议市、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以后要加强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做到定期深入农村搞宣讲,或者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案例讲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合作医疗,享受应得的待遇。

6.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一是建立独立于人居地区的禽畜养殖区,人与禽畜混居,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要彻底将人与禽畜分开,在村外建立规模的禽畜养殖场,解决禽畜对人居环境的污染。二是建议搞村级物业管理,按照城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在农村招聘物业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持工作,其物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在地方环境治理费用中支付。

7.切实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

要积极探索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发挥农民主动性。新农村建设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向农民强行摊派,都是不实际的。建立起农民主动提要求、地方政府全力组织、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各方协调,合理分担成本的建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根据城市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制定小额农户贷款政策,国家拨一部分资金,地方配比一部分资金,根据农户的需要贷给农民,帮助农民尽快走出困境,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篇五

枣庄市第一中学高一(12)班吴建军陈克洋万广富

指导教师孔繁涛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政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准备:

人员:吴建军陈克洋万广富

地点: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农村、医院、学校等教育和社会机构)

时间:2013年元月2日上午

三、调查目标:

新学校建设情况,在建设中的农村,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四、调查对象:

20—60岁之间的居民,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少数为半文盲

五、调查内容及记录:

1、农村教育状况:成人职业教育比较落后,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总体有改善,服务态度较好,新农合医疗保险比较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技术人员缺乏,经费紧张,设备不全。

五、几点建议:

1、各乡镇政府应大力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作用。全力

做好农村教育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2、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6.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7.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思考 篇七

一、三农问题现状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具体地说,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

1998—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人均耕地仅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有限的土地上拥挤着过多的劳动力,排斥资金、技术要素的进入,形成低效率的要素替代。再加上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化,国家在实际上推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政策,借助价格剪刀差这种不等价交换,从农业部门抽调资金至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在消费品生产领域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在技术上几乎没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更是严重下降。于是,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低效率的均衡结构,即过多的劳动投入与过少的资金、技术投入的均衡[1]。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很大比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

在1997—2004年的八年中,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从1997年的2 090.1元增加到2004年的2 936元,2005年为3 255元。排除物价上涨的因素,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分别是4.6%、4.3%、3.8%、2.1%、4.2%、4.8%、4.2%和6.8%,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4年的1.81∶1, 1994年为2.86∶1, 1997年为2.47∶1,增加到2005年的3.22∶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城乡收入的差距将扩大到4倍多。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率和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太慢了,致使农产品需求受到严重的约束,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率远低于工业部门和城市居民,而低收入又进一步使农业投入减少和技术进步缓慢[2]。

3.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和生活条件差。近年来,兴建的机场、高速公路等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自来水一般只通到县城和重点乡镇。四川2005年底基本实现县与乡镇之间通水泥路、柏油路(其中有6个乡镇不通公路),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之间通油路率仅为59%,居全国第二十五位;乡镇与村之间很少有水泥路、柏油路,建制村通油路率仅为15%,居全国第二十九位。全省不通公路的贫困村约有5 000个,不通电的约有800个。

此外,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公共事业严重滞后于城市,也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农村小学只相当于城市的25%,初中只相当于城市的26%,农村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30%,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1/3。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2/3,而政府投入农村卫生费仅占全部卫生投入的10%,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只占20%;农村尚有10%的村无医疗点。农村文化落后,在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中,农村所占的比重不足30%,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3]。

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是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

2000年中国农产品(食品及主要共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9%,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8.1%。

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型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前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优势和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4]。

二、新农村建设在扩大内需和农村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1.

政府投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帮助农民解决公共产品不均等的问题,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努力打造信息平台,引导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培育高素质的市场主体。

2. 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

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实现期货订单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可以降低农民的交易风险,订单交易可以使现货交易中的商流和物流分离,减少多次运输和装卸增加的费用。

3. 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创建。

将农产品和超市联合,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利于降低农民的销售风险。针对农产品流通中的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的问题,超市具有成熟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网络集中采购和配置,降低包括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使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增加农民的收入[6]。

4.

目前,中国农民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1/8,新农村建设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正确合理地运用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1.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

1997年,福建漳州平和县与坂仔镇两级政府要求所管辖西坑村贷款建别墅,成为“模范小康村”,但九年之后该村仍无力偿还贷款,当地信用社只好起诉村民,弄得三方受损。本来这个村经济发展不错,但盖别墅的结果,使村民不仅没有致富,反而背上债务包袱,无法生活幸福。类似的事情已不是一两起了,或者是强迫农民集资修路、盖屋,或者是强迫农民改种某种经济作物,或者是强迫农民做其他看似前途似锦的事,但脱离了实际,结果成功者少[8]。所以,新农村建设不应以经济指标增长论成败,不应以农村基建标准和基建规模论英雄,而要以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切实发展来衡量。

2. 新农村建设应集中财力解决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问题,大量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可能会造成巨大浪费。

因为现在国家财力还很有限,只是免了学杂费,很多农民子女上学仍有困难。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学校少,条件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应首先解决这个大问题。而且大多数农民在向城市转移,很多都没上过高中,甚至初中都没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教育乃国之根本,只有国民接受到了足够的教育,才谈得上富国。

农村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需的,比如道路等,但是像互联网这些投入就需谨慎了。前几年在各地搞的撤村并镇已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几年前刚拉的电视线和互联网,过两年说这个村撤了,所有这些东西都全部作废,投资也作废。所以,现在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应谨慎[7]。

3.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在农村画地为牢。

如今,9.5亿农民先期有2亿农民转到城市,他们现在是流动人口,没有地方住,工作不是很稳定,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保障都不全。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这些已经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只有大部分农民离开了,剩下少数人才能提高经济规模,搞集约化经营,农民才能富裕。中国农村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太多的人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所以代表农村发展方向的是大多数农民要转移出来[7]。

4. 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勿盲目模仿,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和尊重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南康市发展起来的以“猪—沼—果”为特色的生态农庄,农民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学习,在以下方面实施了创新性的举措:(1)“猪—沼—果”的循环农业模式,兼顾了污染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适应了当地山地坡度的特点;(2)养猪业与果树业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因一种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3)以农庄的方式使得土地得以适当集中,实施规模化经营;(4)果业协会,生猪协会的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单独农户面对市场难以承受的信息和各家各户的存栏信息进行合理的销售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9]。

四、结论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农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的。但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和农村的事情。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农民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整个市场经济才会更加活跃,国民经济实力才会进一步得以提升。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希望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为农村注入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销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和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现代化专业营销体系,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5-146.

[2]柳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骆玲, 唐永进, 张红宇.城市化与农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81-183.

[4]晨昃, 陈追红, 程超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230-231.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61.

[6]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7) :55-57.

[7]喻世友.2006经济中国[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72-84.

[8]梁小民.小民经济观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84.

8.关于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篇八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农村人口也比城市人口更加贫困,如何使农村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对农村发展进行有效规划,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是各级组织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国家安定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机制创新和规划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农村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创新;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成为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二、加强农村扶贫机制的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2、创新支持机制

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3、创新引导机制

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三、做好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推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二是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三是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2、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扶贫投入

一是整合资金,向特困村倾斜。充分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社会扶贫等方面扶贫资金用于特困村建设。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特困村建设。继续加大与部门的联系力度,探索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备案制、公告公示制、报账制、审计制、国庫集中管理,加大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考核督办,确保扶贫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建立小额信贷制度,让贫困户有机会获得贷款。五是加大扶贫资金统筹安排力度。根据当地扶贫开发特点,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整合各个归口部门的资金和技术,协调、集中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3、有针对性发展城市产业,解决好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

坚持产业为重,就业为本,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开发城镇公益性服务岗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加强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对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接纳农民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

4、做好乡村旅游,保持乡村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避免雷同。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保护更应作为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的重要内容。要看到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有其脆弱性、易变性的特点,一旦变异恢复却很难。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的再一个重点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要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搭建产权流转平台,解决好农村资源变资本的问题

农民不是无产者,包括贫困农民,都拥有一定的农村资源,拥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目前的情况是农村资源和权属不能有效转化为资本,农民守着资源并未致富。探索开展农村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将农村资源和权属纳入城市市场化体系,转变为资产和资本。在试点基础上采取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农民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成为股东,取得股权收益,并使农民从传统小农种植经济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

6、新农村农房建设向城镇集中,解决好农房建设综合效益问题。统筹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两者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农房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将新建农房尽量向城镇集中,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农房实现对接,低成本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也为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务工就业提供便利,也因此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7、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解决好农民进城的资金制约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因大量建设项目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有条件的要尽量采取货币化安置,使安置工作与城镇商品房市场衔接起来。引导农民通过货币化安置进城入镇居住,完善城镇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经营条件。眉山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全面停止新建安置房,全部调整为货币化安置,加大购房补贴和激励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扶贫建设是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完善扶贫制度,做好扶贫服务,尽快帮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参考文献:

[1]许业富.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9.大学生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九

【摘要】:

本次调查的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我们主要调查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搜集的资料汇总分析,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当地建设新农村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政府规划管理 泥石流 基础设施 规模经济 吸引投资 增加就业 人才交流和医疗合作 精神文明

生态旅游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

为了响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做好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本着“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的理念,我们组建团队到梅州市大埔县长教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

我们主要通过立足当地实情,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亲身体验农村生活,联系当地村委,走访农户,搜索长教村有关资料,考察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搜集的资料汇总分析,为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这次调查活动也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自身价值,培养了队员艰苦奋斗的作风,升华队员的思想,增强队员的政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实际性的建议,全面提高队员的素质。

二、长教村概况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长教村是一个山区农村,现有约100户人家。该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地,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或读书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苦瓜、南瓜、冬瓜、蜜柚、板栗等。该村没有工业或加工业,没有集体经济,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供养自己家庭,也就是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主。

该村是华侨之乡,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是华侨捐资建设的。

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什么变化。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意识不高,积极性不够,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执行力度不够。

三、长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为期七天的实地考察、走访农户,深入了解当地实情,我们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如下:

(1)农田、菜地没有管理规划,农民收成收入不高。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农民都是自家种稻田、瓜菜,田地和菜地东一块四一亩。政府对这没有规划管理,农民种的瓜菜产量不高,只是供自己家庭吃,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上卖。

我们刚到长教村的时候就看到一大片倒下的水稻,这是暴雨冲击的结果。如果水稻没有到收割时候,农民损失就很大了。我们采访村委的时候,谈到这种灾情,村委书记跟我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农民省了些程序,而且为了多产种植过密。这是可以理解的,农民种水稻都是自家吃的,当然不会花钱预防,这样省些钱省些劳动力,另外他们也想自己的稻田收成高些,于是种植密些。

问题在于,农村没有改变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政府没有统一规划,而村委没有资金援助也就无能为力。如果当地政府在资金、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土地资源得到很好的规划管理,就有能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规模生产,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原有的自给自足的模式。

(2)泥石流威胁农民住宅,农民安全没有得到保障。

长教村四面高山环绕,暴雨冲击很容易发生泥石流,而农民的房屋就在山脚下,一旦泥石流发生了,农民人生安全就没有保障了。

我们调查的时候就发现有一户村民的房屋已经受到泥石流的积压,这户村民的房子后面紧挨着座大山,高山的泥土下滑到房子压着墙,已经有一米多高了,山上的有些树根已经不稳固了,快要塌下了。如果该户村民的房子不是砖房,而是泥屋的话,早就支撑不住一米多高的泥土的积压而倒塌了。

我们进这户村民的房子里面,可以看到,泥石流的那面墙壁已经湿了。泥石流已经渗到窗子边缘,快要把窗淹没了。我们站在房子里都觉得害怕,想想这户村民在这里居住就没有安全感了。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户村民竟没有得到当地政府一分钱的住房补助,也没有得到慰问。我们了解了实情,这户村民向村委反应了情况,但结果是这样的,如果房子真的倒塌了,该村民会得到一定补助;如果房子没有塌,即使泥石流威胁很大,村民也不会得到任何补助的。当地政府建议该户村民搬走,但要知道农民盖这房子不容易,就只有这么一座房子,哪有能力搬走呢?

(3)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农民看病难。

我们调查发现,当地只有一间简陋的卫生站,医生是一位村干部,自学成医。当地农民小病不用看医生,大病医生看不好。而且村里老人特别多,老人的各种病痛,如风湿病,在村里是没法看好的,如果老人家里没有人带他到镇上或县里看病,根本就看不上病了,因为从农村到镇上起码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县里要更长时间。

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农民亟需有能力的医生。这一点我们是有深刻体会的。就在我们在长教村建章希望小学设咨询点的那天上午,有一位中年人用摩托车载着一位老人专程到我们设点的地方寻医,老人得风湿病已经很久了。当时很尴尬,我们非常抱歉地告诉他们实际情况,我们不是医疗服务队。当时就非常希望我们懂医疗,能帮上他们的忙。

可见,农村非常需要一间医疗设备齐全、医疗服务良好的卫生站,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4)缺乏人才教师,在村里读小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调查发现,长教村建章希望小学是附近几条村唯一一所小学,小学里只有几个教师。据了解,村里小学生越来越少,十多年前的时候一个班有三四十人,现在一个班只有二十来人。我们在访问村民时发现,当地小学老师“一身多职”,一般一个老师同时教多科,非常缺乏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很多小孩都跟着父母到镇上或县里读书,但学费很贵,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5)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据了解,长教村唯一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是横穿该村的一条国道,一方通往县城,另一方通往福建,这是华侨捐资建设的。村里的其他路都是当地村民自己掏腰包铺的,政府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方便,没有投资者来这里投资。农民的房子和稻田没有得到规划管理,这里一间房那里一块田,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管理。

农村没有市场。农民要买肉,只能很早的时候在村头买,那里每天差不多那个时候会有人骑车卖猪肉,过了那个时间一天就吃不上肉了。当地村民都是吃自己种的瓜菜,我们去的那几天吃的是村民给的瓜菜,都是冬瓜、南瓜、苦瓜、水瓜,基本上没有白菜、生菜之类的,能吃上蕃薯叶就很不错了。

农村没有商业街。农民要买衣服只能到镇上或县里去。家具、电器当然也只能到镇上或县里才能买到。

农村没有娱乐场所。村里没有文化广场或活动中心。这让我们很苦恼,很不容易找到一个投放电影的地方,那就是一户人家门前的一小块空地,附近村民每天晚上都会聚在这里乘凉,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我们调查时还发现,村里的小卖部门前贴着今年茶阳镇中考喜报,也许小卖部算是农村的一个公共场所了。

四、建议方案

针对长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1)政府规划当地土地,发展集体种植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经济。这样有利于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也可以把农产品投入市场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2)给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村民提供住房补助,给生活困难的村民提供困难补助,给予农村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及其家人定期的慰问金。

(3)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修建公路,方便农产品运输到外面市场。交通方便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发展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带动整条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就业。农村孩子有些读完初中就到外面打工,有些到外面读大学。外面的生活很吸引人,村里的孩子一般到外面都不会回来村里发展了。如果农村发展工业、加工业,增加就业岗位,一定程度缓解农村缺少人才的问题。

(5)建立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服务良好的卫生站。可以采取社会募捐,也可以政府投资。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6)可以跟城市开展人才交流和医疗合作项目。让在读大学生或社会上有志人士到农村小学支教、到农村医院工作。

(7)加强农村娱乐场所的建设。例如建立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宣传,扫除赌博、lhc的风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8)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梅州市的客家文化值得发扬,可以举办一年或几年一度的客家文化节,办自己的文化品牌,吸引外来游客,当地村民可以为游客提供客家饭菜、提供住宿,游人付门票可以到当地果园体验。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五、总结

10.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十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

购,产品供不应求。全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在生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支部开始谋划村庄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在逐步实施。完成了2.5公里的通户公路建设,有楼房户达80%。村容整洁,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四是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模式(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家乐项目为载体,吸引外来业主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杜柳村位于沙嘴办事处西部,***城区宜黄高速公路出入口处,是***城区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村民住房规划有序,村级道路四通八达,且全是水泥路面,给排水设施齐全,有“***脸面”之称。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成都、长沙城郊“农家乐”的基础上,决定在杜柳村发展该项目。杜柳农家乐园依托“两近”(离城区近,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近)的区位优势,利用庭院、堰塘、苗圃、菜地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改造后的民居参与农家乐园的经营活动,采取自营和租赁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农民既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也可依托宅基地的区位优势,将房屋租赁经营。据预测,杜柳农家乐首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达150万人次,解决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户平可增收1万元。二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户平增收5万元。“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己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更呈兴旺繁荣之势。“农家乐”的兴起,既为城里人找到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可为村民增加收入,使农民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既可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又可提高农民文明程度。

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市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四个一起抓”,即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特色农业一起抓、整体规划与试点先行一起抓、村庄改造与提高农民素质一起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与调动群众积极性一起抓,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板块经济。具体来讲就是抓好“六个一”:一条鱼、一头猪、一只鸡、一棚鸭、一只鹅、一棵树,即以张沟为核心区,建设网箱养鳝特色园区;以郑场、毛嘴为中心,建设科技型养猪示范核心区;以郭河、陈场、等地为重点,建设家禽养殖产业带;以三伏潭、杨林尾、沙原为重点发展养鹅专业户;以沙嘴办事处等城郊区为重点发展“农家乐”和花木板块建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金威麦芽、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张沟先锋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陈场园艺场等4个核心区改造试点。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继续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5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市计划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6年***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5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

11.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教师 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东(1969- ),男,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张晓梅(1969-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学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管理(江西赣州341000);刘俊(1975- ),男,江西广昌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教学。(江西南昌330027)

[中图分类号]G6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81-01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培训机构多,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对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由多个培训机构组织的,如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这些培训机构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安排,大多互不干涉,自成体系,互抢生源,且资源浪费严重,极不利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一些培训机构忽视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需求,或者利用其职务便利,对一些培训项目实行垄断管理,如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由于缺乏公平竞争,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难于进行监管。

2.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紧密,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体现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表现在:不善于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不善于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理论讲述缺少鲜活的案例相佐证。理论学习不能及时转化为教育实践行动,教师普遍认为到培训机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回原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没有直接的联系,培训的实际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过分重视学历教育,功利思想严重。由于国家对从教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而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却不高,加之岗位有限,导致有些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凭、更高的职称,保住饭碗,而不是真正想学点知识,因此功利思想严重。师范院校也过多地承担了解决教师文凭的负担,形成了“重学历、轻学识、围绕学历打转转”的教育现象。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整体优化不够,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足,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知识和基本的人文素养等培训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4.教学条件不足。一些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相当差,没有配备必要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专业训练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匮乏。有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提供充足的教学器材,如有些继续教育机构开办的美术培训,其美术教学器材只有少数的石膏几何形体和石膏头像。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学生的技能训练受到影响,训练时间不足,训练难度不大,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水平进校,什么样的水平出校”,学生没有进步、没有提高。还有一些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大,而以外聘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只是教学任务上的聘任关系,学校对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道德难以把握。一些教师缺乏历史使命感,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没有积极性,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也比较弱。

二、改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1.创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理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意识的更新为先导。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意识的更新。目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和人们的自觉追求目标。“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① 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将所受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过程。对农村教师实施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宗旨在于通过不断地教育使教师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工作生活能力上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要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仅仅是职前培养的补充,更是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是陪伴教师教育与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农村教师不断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终身教育视野内重新审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全体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培训网络,使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不再局限于职前教育这一短期行为,而要扩大到对教师的终生教育,要将职前教育、职中教育、职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对待,既注重学历教育,又注重非学历教育。因此,各培训机构要统一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共同承担起教师教育的伟大重任。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在督导评估中,要“以督促导、以评促教”,努力达到督导评估的最佳效果。定期检查农村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专业技术水平、教育技能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定期检查培训单位的硬件与软件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培训单位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或取消其培训资格。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家为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达到规定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文化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任职条件提出了严格要求,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能力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强弱。要善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知识在更新,教学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内涵,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探究及协作型的教学,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而强调课程是用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活动,使教师成为一个拥有良好教学工作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

4.改革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业务建设的核心,是教学人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学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课题。学校课程是为了实现其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校分析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和进程的综合。第一,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切忌追求大而全,要有特色,符合终身教育的特性,有助于培养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第二,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特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树立教师专业课程观,构建专业性突出的课程体系。第三,要注意教师专业的发展性,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使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动机和能力的学习者,能不断进行课程开发与创新的创造者。第四,为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设置的继续教育课程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走学科互促之路,开设综合性课程,将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

5.加强继续教育的国内外交流。为了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要加强国内外之间的交流,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观念。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选派师范院校教师和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的教师作为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到国内外大学、中小学去进修、学习、考察;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出国留学人员等人士到学校进行短期讲学,举办讲习班、培训班,这必将使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等得到有益的提高。

[注释]

①李英,杨爱华.浅谈高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A].吕秀琳.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20.

[参考文献]

12.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的探讨 篇十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相对不足,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尚未充分挖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有很大差距,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对于文化建设只重应急,不重长远,只谈其为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投入和发展。还有的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自然就会跟上。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基层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文化阵地建设工作,致使多数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文化设施被挤占,文化场所被挪用。农村缺少思想文化建设的有利阵地和活动载体是农民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匮乏的重要因素。

1.2 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基层文化站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站至今尚未恢复,有的与其他部门合并,机构性质界定不清。二是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人员进出、交流渠道不畅,用人机制不活等问题,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对乡镇文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三是普遍存在基层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很多文化站干部被作为乡镇“机动队”,常年兼职或借调承担其它行政事务性工作。四是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不少农村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发达,文化队伍建设滞后,乡镇、村文化干部、业务骨干普遍存在“学历低、能力差,老人多、新人缺”的现象。

1.3 农村居民教育与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支出又远低于教育支出

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相当多的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低于城镇居民(见表1)。

1.4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建设有名无实。文化部要求乡镇政府要保证文化事业经费,并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在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事业经费不得少于1%。但许多乡镇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文化经费投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法定性,文化事业经费捉襟见肘。从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城乡构成看,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比上年增加8.9亿元,增长24.9%,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5%,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尽管对农村文化投入有所增加,但和同期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比较,无论是经费的基数,还是经费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对城市文化投入力度,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若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1]。经费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5 农村缺乏公共文化活动

具体来说表现在缺乏正确的、积极的农村文化活动氛围,公共文化对于整个农村文化的引导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民间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庙会、祭祖、修家谱、烧香拜佛和做礼拜等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来看,农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个体的或传统的状态。农村基层政府或村级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较少,而在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也仅以放电影、发布就业或招工信息居多。农民通常是体力劳动,劳动时间普遍较长,没有规律性的作息时间。空闲时间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农闲时节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不是农民不喜欢文化娱乐活动,而是缺乏针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创意。农村文化活动在内容上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在形式上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1.6 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

通观目前农村文化市场,其产品和服务停留在初级层面上,在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只能满足人们较低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更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出现同整个文化发展进程不协调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理念落后,在市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农村实际,在缺乏实际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限制文化项目或盲目上项目,从而造成农民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与经营项目同本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极不适应,形成供需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文化队伍尤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小农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高,一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而反映新农村核心价值及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占有比例不高,造成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和谐和健康发展[2]。

2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包含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组成部分。鉴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

2.1 首先要完善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应该是整个农村文化的风向标,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热闹气氛,更应该是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文化观的正确引导,扩展农民认识世界的视野,改善农民认识问题的角度[3]。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公益性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方的特色,按照本地区的情况制定并严格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及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覆盖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不“缺位”。要根据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量与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等。

2.2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之外,还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文化部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对村级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园、文化活动室,培育文化特色示范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主要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把严“进口”,二是要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定期对县乡文化单位的员工进行轮训,更新知识和技能,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

2.3 发挥农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的面貌,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农村群众文化的开展,将在这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群众文化宣传教育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也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实现。充分发挥农村群众文化自娱性优势,活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程度必然改变农民精神面貌,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2.4 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农村文化具有求用务实的特点,强调所接受的文化要么可以用于健身,益寿延年;要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带来物质收益。农村各类学校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农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针对农村文化实用性特点和农村科技文化并不发达的现实,应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推广农业科技,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将先进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引入农村地区,促使农民有意识地改造自身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组织。

2.5 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要以本地特点为主,下工夫加工创作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新农民新变化的,广大农民喜欢的农村文化精品。同时,农村艺术精品的创作,不应局限于某一个种类或某个题材,应拓宽视野、广开门路,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 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战略的实施,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逐步理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破除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要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确立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媒体的轰动性宣传,制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共识,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4]。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产物,与经济不一样,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适应新形势,推动新发展,开拓新局面。

3.2 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成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主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没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造,同时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切实扶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农村文化产业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以我国西部为例,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如陕西的泥塑、剪纸、刺绣、书画、社火等民间艺术,四川的饮食文化,青海的花儿文化,甘肃的敦煌文化,云贵的民俗文化,以延安、遵义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文化和长征文化等等。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光大。可选择富于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积极探索体现区域民族特点、突出民俗风情的产业项目,在内容、表现形式、技术和服务上努力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创意求品牌,以品牌求效益。《云南映象》成功打入市场就是民族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典型案例。

3.4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提高科技含量

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是中外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或包装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创造农民全新的生活理念,而且也在激励新的文化需求。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加快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大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开发是当今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通过技术应用和营销模式等多种创新方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包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创新重点在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改革机制上探索办法,提高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应当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壮大文化产业实力为目标。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产业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政府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刘琼.我国文化投入普遍不足[N].人民日报,2008-02-25第11版.

[2]毕顺堂,白臣.论新视野下农村文化市场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8.

[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科技,2007,(12):73~74.

13.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十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响应我校提出的号召: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城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2008年八月,我和几位同学到浙江省新昌县的村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八月正是酷暑,烈日当头,我们一大早就按照原计划来到了新昌县儒岙镇。儒岙绝大多数地处山区丘陵,必须从山区的实际出发,走生态和谐发展之路。因风景优美的天姥山和“中国胶囊之乡”而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去年又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荣誉。这个村庄是新昌县新农村建设“生态建村”的一个典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该村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力兴农的模式。

1、政府主导,领导蹲点。该村根据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安排,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项目带动为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中资金投向,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

2、村企共建,合作开发。该村选择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结对行政村开展共建活动,要求结对企业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促农民增收、共办社会事业、共建基础设施、共育文明乡风。

3、公益捐助,回报家乡。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新农村建设在该县已蔚然成风。一大批事业有成的的民营企业家不忘家乡养育之恩,捐款用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4、人才支撑,文化提升。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育新农民,营造新风尚,着力增强科技、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5、农民主体,党员引领。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这样就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三业富民、生态建村、合力兴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我相信,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儒岙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会继续进步,新农村会建设的更好。

但是万事都没有完美,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存在的一些问题。浪费土地现象,建了新房子不返还旧宅基地(即“建新不拆旧”)。这种现象不符合政策规定,也与发展相悖。对农村建设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与干部交谈的时候,他们说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要抓紧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农村用地监管。

2、要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重视村庄规划。

3、要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补偿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4、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规范农村用地秩序。

5、要努力探索农村用地新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圣诞节英语优秀作文150字下一篇:公司个人统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