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作业三

2024-10-24

教师口语作业三(10篇)

1.教师口语作业三 篇一

名词解释

第1题(3)分 阐释语

答案:阐释语是指教师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解释讲解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语言形式。它是课堂教学语言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学口语的主体。

第2题(3)分 教师口语

答案:教育口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可以专门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伴随课文教学进行。

第3题(3)分 演讲

答案:演讲又叫演说,就是对公众的讲话,就是一个人就某个问题向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分析题

第4题(7)分

请分析点评下面这段教学实录中教师的用语。

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潺潺的流水从鹅卵石中间穿过,鹅卵石在清澈的水中忽隐忽现,清晰可见。溪边端坐着一位老者,面庞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嚯,这天可真蓝哪!一点儿云彩也没有,有一条小河哗啦啦地流着。这水可真清啊!水里有好些圆圆的石头,就像鸭蛋一样,人们叫它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在水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河边坐着一个老头儿,虽然很瘦,可那双眼睛可精神啦!

答案: 这位教师特别注意词语的运用。这段教学用语中的词语,以口语词为基础,又加入了许多书面词语,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好的作用。

第5题(7)分

一位教师在讲述三角形构图的特点时以挂图《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他这样说道:

这是一幅体现三角形构图的极好作品:人,三角形;山,三角形;总体,三角形。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固的特点,给人一种顶天立地之感。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英雄群像,一座革命丰碑,一座当代华夏金字塔。这样的阐释语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有什么效果?

答案: 这样的阐释语主要采用的是描述式阐释语,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图例的形象特征,说明了三角形构图的特点与作用,使学生能具体直观地感知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比较形象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利于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

第6题(7)分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思想意义。不同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同,请比较下面三个问题,评出你认为设计得最好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1)这个故事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

(3)从这个故事的结尾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 问题(1)过于平实、直露,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问题(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问题(3)给学生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去想象、思考。这个问题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是选(3),因为给学生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去想象、思考。)

论述题

第7题(20)分

教师口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 教师口语常见的问题有:内容贫乏、思路不清、结结巴巴、紧张、发音不准、很少开口等等。

内容贫乏,主要是由于老师的积累不足造成的。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熟悉本专业工作内容外,应该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表达时才有素材的保证。

思路不清,是思维的问题。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口语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思维训练。

结结巴巴,如果不是生理的原因,可以通过一定口语训练得以改进。如绕口令训练、朗读训练等等。

紧张,是心理素质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了解自己在当面口语表达时的焦虑感受,并逐步改进。

发音不准,是普通话的问题。如果说话有口音,就应该在普通话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提高普通话水平。

很少开口,可能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也可能是观念的问题。如果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可以参看关于“紧张”的讨论;如果是观念的问题,则应该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念。不论个人性格如何,如果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应该再口语表达方面积极进行训练。教师口语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使教师的劳动工具。因此,作为教师,该开口时就应该开口。

写作题 第8题(30)分

阅读以下教学文本,任选一份材料按要求设计教学用语。要求:

1、设计一段导入语,说明类型、设计意图、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2、设计一个问题,说明类型、设计意图、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材料1:光线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改变方向后的光线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材料2:1938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15万多人,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1/3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材料3: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材料4:英语used to / be used to的用法辨析

材料5: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问答题

第9题(5)分 导入语有什么特点和要求?

答案:导入语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有:(1)针对性;(2)启发性;(3)新颖性;(4)趣味性;(5)简洁性

第10题(5)分 教育口语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教育口语的技巧表现在以下方面:(1)把握住时机;(2)捕捉学生兴趣;(3)掌握好关键。

第11题(5)分 教师口语在词汇方面有什么要求?

答案:教师口语在词汇方面的要求是:(1)以通用词为基础,重视专业词的运用;(2)以口语词为基础,适当运用书面语词;(3)符合词语运用原则:需要、可接受、有针对性、准确生动、恰如其分、有文采。

第12题(5)分 演讲与交谈的区别分别是什么?

答案:演讲的最基本的组成形式则是由“演讲者”和“听众”两方面人物组成。演讲过程中,一个人在台上系统地把自己的有准备、有组织的思想观点公开传向一定数量的听众,中间一般不容许七嘴八舌的插话。交谈常为讨论式,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引发,互相补充。由于演讲是“一人讲,众人听”的口语表达形式,因而演讲者在发表见解,叙事说理时,必须通过自身的有声材料和相应得体态语言来展开。

2.华师教师口语公选课期末作业 篇二

态势语

您的答案:态势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肢体态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有声语言。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朗诵

您的答案: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文本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11题

教育口语

您的答案:教师口语属于专业口语中教育口语的范畴,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使教师的劳动工具。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4.第3题

一位老师在上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节课,是如此结束的:

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我们下一节课将会讨论这些问题。

这样的结束语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有什么效果?

您的答案:这样的结束语主要采用的是过渡式结束语。制造一定的悬念,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将要继续教学的部分,注重教学内容的系列性和阶段性,起到连接新旧课、勾连知识的桥梁作用。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5.第7题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能回忆一下吗?

生:《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药》。

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小说,有《祝福》、《阿Q正传》。以上这些小说选自他的哪一本小说集? 生:《呐喊》。

师:除《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都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要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呐喊>自序》,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这样的导入语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有什么效果?

您的答案:这段导入语主要是温故导入与设疑导入的综合运用。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作品,进而引出新课,并再次通过设疑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这样的导入语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6.第9题

请看下面教学实录中的结束语:

小朋友们,你们还想知道鱼,鹿,苍蝇,蜜蜂,袋鼠这些动物怎样过冬吗?老师介绍一本书给你们看。这就是《少年科学》。(出示书)其中一篇《动物过冬》可有趣了,看了以后,会得到不少关于动物过冬的知识。如果有兴趣,老师再介绍两本书给你们看,一本是《有趣的动物》,一本是《中国动物故事集》。好了,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

这样的结束语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有什么效果?

您的答案:这位教师在这里使用的是拓展式结束语。它不以课上的教学内容为满足,而是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引发学生的兴趣,使课文教授的结束变为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索的开始,有效诱导学生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7.第12题

教师口语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您的答案:教师口语在语音方面的要求是:(1)口齿清楚,音质优美;

(2)音量适度,语速恰当;(3)重音准确,停顿合理;(4)语调丰富,语气生动;(5)语流畅达,节奏鲜明。教师口语在词汇方面的要求是:(1)以通用词为基础,重视专业词的运用;(2)以口语词为基础,适当运用书面语词;(3)符合词语运用原则:需要、可接受、有针对性、准确生动、恰如其分、有文采。教师口语在语法方面的要求是:(1)多用陈述句和疑问句;(2)多用简短句和松散句;(3)多用换述句和重复句。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阅读以下教学文本,任选一份材料按要求设计教学用语。

要求:

1、设计一段导入语,说明类型、设计意图及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2、设计一个问题,说明类型、设计意图及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材料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材料2:琼崖纵队:琼崖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领导的,以1927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支人民武装。这支人民武装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终于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材料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材料4:初中英语语法点之一——一般过去时。

您的答案:材料4:导入语:在美丽的大海画面中,学生欣赏到一首著名的歌曲:I am sailing。歌词: “我在航行,我在飞翔” 引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现在进行时。通过任务设计: I am sailing.I am flying.和问题:What are you doing?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体会生活,并通过老师的 指导去发现学习。同时,通过歌词内容,让学生体会现在时的用途,更加容易地 让学生理解和领会。问题:What is he doing?(这是一个独立式提问语,让学生通过回忆歌词内容,来进一步理解进行时的意 义,也让学生在回答时潜移默化中用上进行时。)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0.0

9.第4题

态势语的功能有哪些?

您的答案:态势语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0.0

批注:

10.第5题

在课堂上应如何调节音量大小?

您的答案:在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调节音量大小。如果是面对全班同学说话,应放大音量,保证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听清楚,第一排的学生不觉刺耳;如果是个别辅导个别答疑,应控制音量,确保听话对象听清的前提下,不要过多影响周边的学生。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0.0

批注:

11.第6题

使用表扬语要注意什么?

您的答案:使用表扬语要注意:(1)要求实事求是;(2)要掌握时机;

(3)要富有诚意。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0.0

批注:

12.第10题

演讲前应注意分析哪些相关要素?

您的答案:演讲前应注意分析演讲主体(演讲者)、演讲受众(听讲者)、语境(场地、时间)、媒介(演示工具、麦克风等)。

题目分数:5 此题得分:0.0 批注:

3.《口语交际:转述》课堂作业答案 篇三

转述》课堂作业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转述是指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也叫“捎话儿”。()

2.转述要求准确、完整,不改变事实,把握重点,不遗漏要点,也不得改变人称、时间、空间等。()

3.转述只要将意思说明确就行,可以啰嗦啰嗦,让听话的人明白你的意思就算是成功的。()

4.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必须做好哪两件事呢?一是如何听:听别人讲话要集中不随便插话,边听边思考。二是如何说:要说普通话,学会用礼貌语言,说话声音要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二、下面的情境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小青动身去广州探亲,小强去送行。小青说:“我从小华处借的书,请你明天代我去还,替我好好谢谢他。”第二天,小强把书还给小华时,该怎么说?

A.小强说:“小华,小青昨天动身去广州探亲了,临走时,他委托我把他从你那儿借的书归还给你。

B.小强说:“小华,小青昨天动身去广州探亲了,临走时,他委托我把他从你那儿借的书归还给你,还让我替他好好谢谢你。”

C.小强说:“小华,他昨天动身去广州探亲了,临走时,他委托我把他从你那儿借的书归还给你,还让我替他好好谢谢你。”

D.小强说:“小华,他昨天动身去广州探亲了,临走时,他委托我把他从你那儿借的书归还给你。”

三、情境转述训练场。

1.教师对班长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你们就去春游,请八点整在教学楼前集合。”,班长再把通知转述给同学。他该如何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老师在办公室看见小颖,对她说:“请你帮忙告诉二班和六班的语文课代表到我这里来一趟。”小颖该如何告诉二班和六班的语文课代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对小丽说:“我原定于后天上午与小明到蝴蝶山公园游玩,可我因有其它事不能如约,请你帮我转告小明,顺便问他,游玩时间改到后天下午

点,行不行。”当天下午,小丽遇到小明的妈妈,这时小丽转述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晚上,小明的妈妈对小明这样转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星期日晚上到王老师家里对他说:“我明天去医院检查身体,不能到校上课,请你代我向校长请个假。再帮我问问,星期三下午的示范课到底上不上?”

把上面的内容放在下面两种不同的语境中转述:

①第二天一上班,王老师在校门口碰到了李校长,因当时快要上课了,只把请假的事告诉了他。

王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午,王老师在路上遇见李校长的妻子刘老师,赶紧把上午忘记的事情和原因告诉她,并请她转告李校长。

王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二、B

三、1.班长说:“老师让我告诉大家,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春游,八点整在教学楼前集合。

2.小颖对二班和六班的语文课代表说:“陈老师让我告诉你们,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

3.阿姨,您好!小刚原定与小明后天上午到蝴蝶山公园玩,因他有事,不能如约,麻烦您转告小明,并问小明能不能改到后天下午3点再到那里游玩。

小明,你原定和小刚明天上午去蝴蝶山公园玩,小刚托小丽转告我说,他有事不能如约,问能不能改到明天下午3点到那里去游玩。

4.①李校长,张老师今天不能来上课了,托我替他请个假。

4.三年级口语交际 篇四

我喜欢的一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许多好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猫救自己。小猫在捉东西的时候,很有能把这儿那儿的弄伤。它受伤了,就回到草丛里,找一些新鲜的小草,然后把草捏了放在伤口上。没过几天,伤口就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不仅能救他人,也能救自己。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我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渔夫去捕鱼的时候捞上来了一个胆瓶,渔夫打开胆瓶,胆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魔鬼,非常凶恶。它想把渔夫给杀了。渔夫用他的智慧,把魔鬼又骗进了瓶里,投向了大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好看的故事,所以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爱的故事》,里面有许多有关爱的话题的故事,读来非常感人。尤其是海伦·凯勒,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但她却用勤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命运,她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当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我会想:,我是这样做的:

5.口语交际三教学反思 篇五

所以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悟。首先接触的“劝说”这概念,在同学们所发表的关于劝说的感想,同学们都比较积极的配合,很多同学起来和大家分享自己劝说爷爷或是爸爸亦或是身边的同伴的某些行为,当然他们的劝说在当场可能是奏效的,但是在后期的保持上可能还有欠缺,针对同学们的发言,我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怎么去劝说,怎么进行有效的劝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态度诚恳,注意对象”还要注意劝说的场合,方式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最后针对课本上的图片,小男孩的不文明行为,小女孩的劝说,同学们也进行了积极的参演,神态语言都不错,但语言的艺术展现的不是特别充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不同的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观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要使用冗长口唆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语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在课堂上,同学起来进行简短的发言,效果还不错。大家吸收能力很好。

6.三年级口语交际活动方案 篇六

三年级语文组:李红丽

《观察中的发现》是三年级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内容,它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观察到有趣的发现,与同学互相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观察发现,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体的活动步骤如下: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能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发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观察能

力,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说话,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活动时间:11月11日------11月15日

活动内容: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活动组织者:三年级语文组

邀请嘉宾:周主任 杨老师

参与对象:三年级阶段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1.(一)创设情景调动热情

(二)趣图引入大胆发言

(三)联系生活各抒己见

(四)概括总结延伸课堂

2.每个班级选出10名优胜者,参加三年级阶段的评比。然后三年级阶段从这20名优胜者中评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

3.获奖学生颁发获奖证书,获奖作品由语文老师在展板上展出向全校师生展示并摄影留念。

活动意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经历观察的活动,让学生沐浴在平等、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乐于把观察到的发现与同学分享。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起交流热情。

7.《口语交际·习作三》公开课教案 篇七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沛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战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所让同学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获图片。

3、写字板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

(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学校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后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同学各抒己见。

(建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教师归纳,并引导同学选择合适的方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干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准备:各小组领写字板一块。)

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

2、小组上台交流:

(各小组汇集一起点写在黑板上,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一起点:

用水资源的珍贵来劝说。(生成、不可再生)

用水的用途来劝说。

用积水成渊的故事劝说。

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同学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实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⑴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沛了,那么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同学劝说的开场白。

(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

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

(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惜。

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

⑵ 比一比,说说自身的想法:

甲1 甲2

态度:生硬──和气

语气:直接──婉转

角度:自身──他人

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

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实,至表示了自身的态度,并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沛是不够的,诚实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同学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

对话理由是否充沛,态度是否诚实,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同学根据自身的需要摘录、补充自身的提纲。

3、擂台赛:

⑴ 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身手。

⑵ 评一评:

评价规范:态度是否诚实、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沛、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他人的情况有哪些?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8.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学计划 篇八

三年级上册教材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快乐”“观察中的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和“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口语交际,都是以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另一种是既结合专题内容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话题,让学生交际得起来。如,“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谈到的一些话题。

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听的方面,在低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说的方面,在低年级“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基础上,提出“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等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语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口语交际的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培养交际兴趣。交际情境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交流欲望,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怎样创设交际情境呢?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玩”,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适合孩子们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有趣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玩”得尽兴,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评价语言,增强交际信心。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说带学”的形式,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课上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学生说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赞赏,增强了交际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定位教学目标,不应把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放在首位,而应重点培养学生敢说、乐说的信心。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一过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

三、巧妙利用教材,指导交际方法。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巧妙利用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训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使学生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9.英语口语三分钟演讲稿 篇九

ladies and gentlemen , good afternoon! im very glad to stand here and give you a short speech. today my topic is “youth”.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 and found the importance in your youth so that more cherish it.

first i want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

1、do you know what is youth?

2、how do you master your youth?

youth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rosy cheeks ,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emotions : it is the freshnes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wrinkle the skin ,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 worry , fear , self C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 .

whether 60 of 16 ,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 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s,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s a wireless station :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s you are young .

10.口语表达技巧三演讲 篇十

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做到周全的准备,任何人都能成为出色的演讲家。反之,不论年龄及经验多么老到,若没有适当的准备,任何人都会在演讲中出窘。

(卡耐基)

听众的反应,决定演讲的成败。把他们当作“企业里的伙伴”,谦逊地包容,便已掌握了打开听众心扉的钥匙。

(马克·吐温)

1.演讲概述

(1)演讲的含义

演讲,亦称演说,是一种在公共场合就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说明事理,并借助于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表达思想的综合性口语表达方式。

演讲不同于辩论或一般谈话,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以真情感人、动人、鼓舞人的艺术。古往今来,优秀的演讲家无不闪耀着理性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光辉。在古希腊,演讲被称为“诱动术”,指劝说鼓动听众。演讲如同声情并茂的文章,古语云:“文如其人”,精彩的演讲比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演讲的风格取决于人的品格。通过演讲,在传播思想观念、沟通情感的同时,也会透视出自身的人格,反映着个人的形象。

(2)演讲的三大要素

①有声语言

它是由语言和声音构成的,是演讲中的主要表达手段。在对有声语言的运用中,要做到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表述完整;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变化语气、语调、语速,以便能充分表达演讲者的情感。

②态势语言

主要指演讲中的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等,是演讲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通过对口头语言的辅助,突出效果、烘托气氛、感染听众、实现共鸣。尤其在脱稿演讲中,这种形式不可或缺。所谓演讲,讲的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的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只“讲”不“演”,或只“演”不“讲”,都不能构成演讲之美。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靠视觉渠道获取的信息总是比靠听觉渠道接受的信息印象更深刻。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曾经通过许多试验,形成了信息输出的效果公式:

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态势语言

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态势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但是,在具体运用中,态势语言必须同演讲者的情感相符合。既要自然、真诚,又要恰当、得体。

③主体形象

它包括演讲者的服饰、发型、举止、神态、口气、角度等。既不能不修饰,也不能过度修饰。要根据听众的特点及演讲的场合来完善自己的良好形象。

(3)演讲的特点

①现实性

演讲要根据现实需要选题、命题,突出时代感,是一种现实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听众的心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②交流性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交流活动。虽然是演讲者自己在讲,但语言和思想的交流会给听众一种感受,并通过目光、神情、掌声、呼声等媒介反馈给演讲者,达到深层的情感互动与交流。

③鼓动性

演讲是一种具有较强感召力的交流活动。演讲者通过语言、神态、举止等,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运用感情的共鸣和呼应来实现鼓动作用。

④时限性

演讲的时限性有二:—是指演讲是在一定时限内进行的,要有特定的时机和场合,不能随时随地都讲;二是指演讲要有时间限制,一般性演讲以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为宜;报告性演讲,如政治演讲、学术研究,以及其他专题讲座,以控制在1~2小时内为宜。

(4)演讲的分类

①按演讲的性质分为:政治性演讲、学术性演讲和礼仪性演讲等。

②按演讲的方式分为: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

2.演讲论题的确定

(1)确定主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讲话贵在要有明确的思想,演讲也是如此。在演讲中,必须要明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表明白己的主张和态度,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要明确说明一个问题,宣传一个道理,阐述一个观点,或者表明一种主张。这就是演讲的主题。

主题是演讲的中心思想,是组织演讲的主线,它贯穿于演讲的始终。主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①展现时代精神

主题必须有时代意义,必须抓住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抓住社会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新北京,新奥运”、“发展与环保并行”、“服务行业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等都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主题。

②适应听众的要求

由于民族不同、职业有别,演讲的听众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异。只有主题适应听众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才能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唤起听众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谈爱情、追星等问题,对青年人来说会很合他们的口味,但对老年人则未必合适。

③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确立演讲主题时,应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气质和兴趣等。这样才便于自然地融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心应手。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措辞、语调,口气也要自然、生动、富有活力,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

④展现真知灼见

一场具有真知灼见的演讲,就其社会价值来说,远胜于无数拾人牙慧、平庸无奇的演讲。

(2)确定标题

标题不同于主题,它是演讲内容的浓缩和高度概括,是演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演讲的“眉目”。好标题,不仅能“眉目传神”,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还如同指示灯,有明确的指向,为演讲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①揭示主题

演讲标题,含义要清楚,要与内容切合,要能概括演讲的基本内容或揭示主题,不可文不对题或题不及意。如小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明确揭示了演讲的主题,且富有哲理。②警策醒目

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用语力求干净利落,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还要新奇、生动、醒目。只有新奇,才能富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急欲一听的心理,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流氓与人学》等标题。新奇不等于晦涩深奥,艰深难懂。否则,会使人感到沉闷,激发不起听众的兴趣。

③富有启迪性

标题要有积极意义,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现实需要,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还要耐人寻味,富有启迪性,能抓住听众渴望聆听的急切心理。同时,标题要饱含情感,爱憎分明,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让中华腾飞》、《人类为什么要毁灭自己?》、《身残未敢忘忧国》等题目,掷地有声,鼓动性强,发人深思。

3.演讲技巧

如果演讲者不能尽善尽美地掌握所要演讲的事物,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演讲艺术。

(西赛罗)

就一场演讲来说,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是谁在发表这场演讲,他如何进行这场演讲,以及他在说些什么。在这三件事中,排在最后面的,重要性最低。

因此,演讲者最宝贵的财产,就是他个人的特色。

(卡耐基)

(1)开场白

有人说,演讲时,五秒钟内就要获得听众的注意力。当然,要一直保持这种吸引力,是不容易的,因为听众的注意力极易分散。但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吸引力的话,那以后就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把听众吸引回来。

高尔基曾说:“最难的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定的,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①引用名言

名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演讲开头时引用一句名言,既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容易吸引人。如: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德谟克里特)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席勒)

②即兴开篇

这种方式是根据现场的环境或气氛而引发演讲者变换开篇语。[案

例]

1991年11月,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李雪健因扮演电影《焦裕禄》中的主角焦裕禄,同时获得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在颁奖会上致答谢词的时候,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他恰如其分地运用对比的两句话,既

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表达了自己谦虚的态度,而且很有幽默感,给现场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③引发听众注意

如何使听众从一开始就立即“全身心交付”,是所有演讲者关心的问题。只要善于运用下面一些方法,就可强化开场白的吸引力。

●以故事开篇

要想让听众长时间忍受抽象的叙述,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演讲者总是愿意采用先发表一通声明的方式,来强化听众的注意力。但事实上这种方法未必就能很好地奏效。我们不妨试试从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开始,来引发听众的兴趣,然后再展开演讲的主题,这样做效果往往会更好。

著名的演讲家罗威尔·托马斯在演讲《阿拉伯的劳伦斯》时,是这样开始的:

“一天,我在耶路撒冷的基督街上走着,忽然遇到了一位身着华丽东方君主袍服的男子,他身上挂着一把黄金弯刀,是只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传人所佩挂的„„”

他以自身经历的故事启程,是吸引听众注意力的一个好方法。这种开场方式多半十分灵验。因为它导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之所以紧紧相随,是由于我们已经融于某种情境之中,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想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要是以自己经历的故事开始,那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叙述的是自己的经历,是自己部分生命的再现,演讲者自信闲适的神态能帮助自己与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也可以用一个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故事开始,但此时,演讲者必须熟悉这个故事,并要注意保持情节的完整,叙述时也要形象生动。

●制造悬念开篇

下面是的威尔·希利在费城宾州运动俱乐部演讲的开始:

在140年前,伦敦出版了一本被公认为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称其为“全球最伟大的一部小说”。

当小说出版之初,市民们在街头巷尾遇到朋友,都要彼此相问:“你读过这本书吗?”答案总是一成不变的:“是的,上帝保佑,我读过了。”

它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售了1000册,两星期之内销售了15000册。自那时开始,它无

数次地再版,并且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数年前,银行家摩根以连城的价值买到了这本书的原稿。它现在正与许多无价珍宝安憩于纽约市的美术馆里。

当听到这里时,你感兴趣了吗?你是否急于想知道更多?你是否觉得这段开场白已经捕捉了你的注意力,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你的兴趣?为什么它能吸引你呢?因为它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就在听众急巴巴时,鲍威尔点破了谜底:

这一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它就是狄更斯于19世纪40年代写的《圣诞欢歌》。

好奇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些超出自己想象的事物,人们都有特别强烈的求知 欲。因此,从演讲的一开始就要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兴趣并注意论题的 发展。

●陈述惊人的事实开篇

使用一些惊人的或者使听众震惊的消息是获得听众注意力的一种好办法。在对华盛顿特区国际委员会和大学俱乐部的题为“恐怖主义:说出它的核心根源”的演讲中,孟加拉国大使塔利奇卡里姆把“9.11”恐怖袭击置于了不人道的、令人震惊的感觉中:

9.11——一个特定的时刻,确定了一种全球议程。懦弱的恐怖分子在9月11日攻击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塔和五角大楼。这不仅是对美国和美国人民的袭击,也是对整个世界的可恨攻击。

因为,除美国外的许多国家的无辜公民也在这些伤亡者中„„实际上,这是十次对人性的攻击。攻击的结果使我们蒙羞,不仅因为无辜的人类的生活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因为他们损毁了伟大的伊斯兰教的核心灵魂和基本价值观。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这些都是犯罪行为。

9。11攻击使无数的家庭突然认识到,恐怖主义不仅发生在遥远的外国人中,而且也可以认为是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犯罪分子藏匿在全球。

把惊人的事实放在演讲的开头,能震撼听众的心灵,建立与他们的互动。在陈述惊人的事实时,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即先把事情结果讲出来,然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样最容易引起听众的好奇。

●名言警句开篇

这种方式是以和内容有直接关联的且又是听众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作为开篇语,概括性地反映演讲的主题,起到烘托、强调和让大家共勉的作用。例如,《谈爱与恨》是这样开篇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个人都会有爱与恨。但爱什么,恨什么,哪些事物值得爱,哪些现象值得恨,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各有判断,各有选择。鲁迅先生的立场是对待反动派横眉冷对,对待人民则像对孺子一样甘愿做牛。多么鲜明的观点,多么精辟的表述。在今天这样和平的年代里,对待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只有像鲁迅先生那样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才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向听众提问开篇

在演讲开头向听众提几个问题,让听众帮助共同思考,可以立即引导听众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需要听众立即回答的,也可以是不用回答,仅仅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至于选择哪种形式的问题,则要根据演讲主题的需要而定。例如,在谈《如何避免疲劳》时,可以用前一种问题开头:

“让我们来举手瞧瞧,各位当中有多少人,在觉得自己该疲倦前就早早地疲倦了?”

但一定要记住:在请听众回答时,应先给他们一点提示,告诉他们要这么做。不要劈头就说:“这里有多少人相信所得税应该降低的?让我们举手瞧瞧。”而应该这样说:“我要请各位举手回答一个对各位而言十分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各位有多少人相信赠券对消费者有好处?”’

最后应记住:无论提什么样的问题,在提出后都要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

[案

例]

1976年1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后,联合国总部也降了半旗。

联合国的国旗是1945年10月24日在纽约升起的。30年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元首相继去世,但它从没动过。一些国家的人和记者提出异议,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表示抗议。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挺身而出,在大厦的台阶上,做了不到一分钟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了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到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1;2.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完了。”

●使用展示物开篇

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高高举起某件东西,让听众看看。当使用展示物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注意这种刺激性的举动。例如:

费城的艾利斯先生在一次演讲时,一开始就以拇指和食指捏住一枚硬币,高高举起。很自然,在场的每个人都望着他的举动。这时,他问道:“有没有人在人行道上捡到过像这样的一枚硬币?它上面说,捡到这种硬币的幸运者,将可在这样、那样的房地产开发上获得许多减免优待。他只要把这枚硬币交给主办的公司即可„„”艾利斯接着开始谴责这种错误及不道德的行为。

演讲时可以利用的展示物有许多。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展示物必须与所谈的主题有密切关系。如果在谈论种族歧视的时候拿着一个普通杯子则会让人觉得迷惑,听众或许会以为演讲者是打算喝点水润润嗓子。

(2)展开主题

在开场白之后,就该进入表达过程的第二步——展开主题,对演讲的内容加以阐述和论证。将主题展开论述是演讲的主体部分,直接决定着演讲的成功与否。

①合理运用提纲

一般来说,演讲不——定要有讲稿,但必须要有提纲。演讲稿只是提纲的丰富。因此,演讲的展开,应该按照提纲的顺序进行,不宜随意增减。

●坚持按提纲的安排控制演讲的内容

提纲通常是在演讲之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准备而写成的,已经较集中、较有条理地论证了某一主题思想。按照提纲的内容和逻辑顺序去演讲,比较有把握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果脱离提纲的逻辑顺序,临场随意增减,即兴发挥较多,客观效果往往不会很好:或者弄得条理紊乱、层次不清,或者材料不当、论证无力,甚至会造成思想、观点上的错误。

●不要照本宣科

演讲时如何处理和使用提纲呢?最好的办法是:准备提纲但不要念提纲。带上提纲并把它摆放在讲台上,一方面,可以表示自己郑重其事,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偶尔忘记演讲内容时,可以随手翻看提纲,获得提示。著名导演黄佐临曾回忆道:

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陈毅外长在上海文化广场作报告,黄佐临坐在主席台上,碰巧在陈毅的背后。陈毅一边讲话一边拿着讲话提纲不时举起来看看。但黄佐临发现那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会后,黄佐临问:“陈总,你怎么用一张空白的稿纸呢?” 陈毅回答说:“不用稿纸人家会说我不严肃,信口开河。你们做戏,我也做戏嘛!”

在演讲时,不宜照本宣科。演讲,不仅在于讲,还在于演。

②控制展开主题的时间

演讲的主体部分在于展开主题阶段,所以,要注意控制这一部分的时间。

一般来说,报告性演讲,如政治演讲、学术演讲以及其他专题讲座等,应控制在1~2小时以内。时间太长,内容庞杂,容易使听众分散精力,影响演讲的安静气氛;时间太短,演讲者无法把问题阐述清楚,听众会产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感觉。列宁的演讲通常只用l小时左右。孙中山、鲁迅的演讲也大体在1~2小时之间。

展开主题的时间要根据主题、主客观情况而定,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案

例]

1863年11月19日,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时,美国总统林肯和国务卿埃弗雷特应邀发表演讲。当埃弗雷特看到眼前的人群、麦田、桃园和连绵不断的坡地时,心潮澎湃。4个月前,北方部队在此重创南方部队,一举改变了整个内战的局面。他为烈士英勇牺牲而感到无比崇敬。于是,他望着眼前壮丽的景色,围绕对英雄烈士的歌颂演讲了两个小时。后人称他这篇演讲是他一生中的“精品”。

当林肯上场时,他只用2分15秒就结束了演讲。而林肯的演讲也同样受到了崇高的评价。

埃弗雷特第二天写信给林肯:“如果我在两个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稍微触及你两分钟所讲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我就感到十分欣慰了。”林肯马上回信说:“昨天,就我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来讲,你没有理由作一篇短小的演讲,而我则没有理由发表长篇大论。”

③充分展开主题

开场白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而使之保持注意力则在于展开主题阶段。在展开主题阶段,要使听众听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也就是说,如果展开主题部分在好的开场白基础上难以为继,那么再好的开头也会被湮没在展开阶段。展开主题是演讲的主体,主题主要在这一阶段展示,听众的兴奋点也在这一阶段得以激发和凝聚。所以,要充分展开主题,使演讲充实饱满。

●保持严谨的思路和清晰的条理

演讲时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层次分明;论证问题环环相扣,叙述事情有条有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听众思绪上的连锁反应,使他们顺着自己的思路去领会演讲内容的精神实质。

李燕杰在《爱情与美》演讲中,首先指出研究爱情与美的关系是当代社会青年的迫切需要;然后从《红楼梦》中宝黛爱情人手,揭示爱情的内涵与真谛,围绕真正的爱情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融合情理

如果在展开部分只有道理而没有生动的事实,演讲就会空洞乏味;如果演讲只讲事实而无道理,那么演讲就会没有深度。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会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生动感人,有血有肉。例如:

人民的好医生周礼荣在巡回演讲时,常以自己治病救人的事例和切身体会阐发哲理,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享受,在于给予而不是索取。

当我把自己的鲜血输给病人,当我用自己的双手救活垂危的病人,治愈被病魔折磨的患者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认为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一定要记住:在将事实和观点融合时,首要的前提是事实能够支撑观点,而观点又能够统领事实。

●酿造起伏的场面

成功的演讲,展开阶段必然要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在展开演讲时,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掀起两三次高潮,就不能有力地论证观点,展现主题,也就不能维持听众的注意力。下面是对复旦大学一位学生在《青年与祖国》演讲中的展开阶段的说理分析:

学生:关于祖国与青年的关系,人人皆知。但是,我想提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青年对于祖国的关系?(以提问吸引听众)可能会有人说是“希望”。

听众(插嘴):不对,“希望”是两个宇,你不是说一个字吗?(中圈套了)

学生:你说的不错。“希望”这意思对了,可惜用了两个字。我说可以用“根”宇表示,青年是祖国的根。(观点新颖,掀起一次小高潮)因为我曾经注意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要是哪一家生了个男孩,家长很喜欢用“根”来乍为儿子的名字,姓张的叫张金根,姓李的就叫李银根,还有王宝根、赵贵根,七根八根的样样都有。为什么要用“根”呢?无非是大人们总是把男孩看做是传宗接代的希望。“根”作名字就是祝福他命长如“根”,深深扎在泥土里。要是生个女孩就不行了,哪个家长要是用“根”给她取名的话,将来这姑娘肯定嫁不出去,因为“根”是要留在自己家里的。我们每一个男女青年,对于祖国来说,都像命根子那样重要。祖国的未来完全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青

年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姓,那就是“中华”;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那就是“根”。“中华根”应该是中国青年最自豪、最光荣的名字!(热烈的掌声,推向最大高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酿造高潮首先要有思想,有自己的观点。高潮的引发处,往往便是思想的一个闪光点。

(3)结尾

俗话说,风头、猪肚、豹尾。演讲的结尾和开头一样,都是最能展示演讲技巧的环节。出色的开场白能够赢得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而精彩的结尾则能给听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卡耐基曾经说过:“最后的一一—也是最重要的„„缄口之前挂在嘴边的词儿,可能使人记得最久。”

好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演讲的结尾应着意构筑一个突起的异峰,用出奇制胜的办法和不同寻常的语言说出最精彩、最感人的要点,把演讲的主题和特殊的感情或突出、或揭示、或象征、或呼吁地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意境和听众的感情来一次升华,以形成说服和感染听众的强烈效果。

①以充满激情的话语结尾

激情的话语,饱含情感和力量,最容易拨动听众的感情之弦,引起和谐的共鸣。结尾说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这就仿佛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中场进一球与临终一分钟前进一球,观众的情绪是大不相同的。

1860年,林肯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他亲自起草了就职演说。当时美国因奴隶制问题南北斗争日益激化。南方七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一场武装叛乱正在酝酿之中,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林肯作为总统,要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尽量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他在就职演说中,深刻地阐明了这—‘思想。在结尾部分,他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要求南北方加强团结;

“我不愿结束演讲。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应该成为敌人。虽然感情不能打破爱的契约,把这广阔土地上的每一个战场,每一个爱国者的坟地,同每一个活着的人们的心,同每一个家庭联结起来,但那神妙的记忆之弦,一旦重新为我们天性里的善良天使所拨动,将仍然会使合众国合唱的歌声雄壮嘹亮起来!这琴弦一定会被重新拨动的。”

②以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结尾

“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如果能在结尾时把听众带入这样的意境,自然能令听众浮想不已。

曾一之在《由“富”想到的一二三》中是这样结尾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不是每天如坐美女身边,至少是觉得时间老不够用,日子过得太快。但是,这不正暗示我们应干得更多,做得更好么?要想在“富”的右上角填2,3,4„„的符号,我们的劳动热情、工作态度又该怎样呢?愿君深思。

③以总结观点结尾

即使在只有五分钟的简短演讲中,一般的演讲者通常也会不知不觉地使谈话范围涵盖得很广泛,以至于结束时,听众对于他的主要论点究竟在何处仍感到有点困惑。不要以为观点在自己的脑海中如同水晶那样清楚,因此听众也应该对这些观点同样清楚。演讲者对自己的观点已经思考过相当长的时间了,但这些对听众来说却是全新的。它们就好像一把抛向听众的弹珠,有的可能落在听众身上,但绝大部分则零乱地掉在地上。所以结尾处一定要总结自己的观点。

古希腊著名演讲家苏格拉底说:“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经验是一致的,就是总结性地将所讲述的内容扼要复述一遍。”

如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演讲《论持久战》的结尾: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不必再听到他演说的其余部分,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其所讲的内容了。他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句子,就将整个演讲的重点全部包括进去了。

④运用幽默结尾

乔治·科翰说:“你必须在听众的笑声中说再见。”如果具有这种能力,也有这种题材,当然比较好。但如何才能办到呢?诚如哈姆雷特所说的;“这是一个问题。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

[案

例]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

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前面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林语堂发言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经十一点半了。于是他改弦更张,舍弃了原本准备好的腹稿。

他快步走上台,仅说了一句话,就结束了演讲,走下了讲台。听众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这句话是: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从此,林语堂“演讲”与“短裙”的名句,传遍台湾。

⑤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所谓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指的是意思一层深于一层,句子一句比一句有力。与全文的论证不同,这种加深是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在语势上要迅速推向高峰,像海潮沿着海滩推进,势如虹,声如雷,最终一触礁石,激起飞溅泡沫,卷起千堆雪。

1963年8月28日,美国著名民权主义者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演讲,他以美国宪法和《解放宣言》为依据,抨击了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号召广大群众立即投入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在演讲的结尾,他对未来作了一番憧憬: 我怀着这样的憧憬,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站起来,人民真正过上按它的信念进行的生活„„

我憧憬着有一天,在乔治亚州的红山上,奴隶和农奴主的子孙们能够一起坐在充满兄弟情谊的桌子旁„„

我憧憬着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孩将生活在一个公正的国度里,人们不是凭他们的肤色,而是凭他们的品行来对待他们。

我憧憬着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够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亲如兄弟姐妹。

我憧憬着有一天,每一条峡谷将填平,每一座山头都铲低,不毛之地变成平原,崎岖的道路修成坦途,圣光得到发扬,万物齐颂上苍。

马丁·路德·金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使他的感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其主题推向了高潮,具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

⑥请求采取行动结尾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1941年12月8日向参众两院发表的演讲中,用90%的篇幅描述了日本在当年12月7日对美军的全面袭击。结尾则是这样的:

由于1941年12月7日的那个周日,日本国无端挑衅,卑劣地向我们进攻,我恳请国会发表声明:美国向日本国宣战。

罗斯福在这里的结尾就是“请求采取行动”。

在期望求得听众行动支持的演讲即将结尾时,呼吁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吁请听众支持、参加捐款、选举、写信、打电话、购买、抵制、参军或其他任何你想要,他们去做的事,但这类演讲务必遵循以下原则:

●要求听众做明确的事;

●要求听众做能力之内的事;

●尽量使听众根据要求行动。

⑦引用名人诗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最能被听众接受的,莫过于幽默和诗句了。事实上,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为结尾是最好不过的。这将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将表现出演讲者的独特风格,并将产生美感。

⑧抒情式结尾

抒情式结尾文字优美,激情澎湃,极富感召力,可以收到余音绕梁、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的结尾: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⑨企盼式结尾

以激励的言辞提出希望和企盼,对感召听众付之于行动,有较强的鼓励鞭策作用。请看赵彩婧的演讲《你,与众不同》的结尾:

同学们,我们年轻,没有资格轻视自己,我们都是大鸟,可以飞高飞远。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方向,但不可以拒绝飞翔!

来世间一回,如果什么也成就不了,我们将多不甘心!有人说,大学是人生之中一段可以最自由最尽兴最本色地生活的时光。这是你最好的机会!请辨认出你最鲜亮的部分,抓住这最好的年华,建立你自己的坐标。

请记住翅膀属于天空;

请记住年轻只这一次;

请记住——你,与众不同![演讲实例]

我热爱导游工作 各位主考官:你们好!

本来我想朗诵一首诗,但在看了前面十几位考生的口试后,我忽然醒悟到:导游工作更多的应该是娓娓而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导游任务。因此,我在这儿想和各位主考官说说心里话,题目呢,就叫《我热爱导游工作》。

我报考导游,有两个不利条件:

第一,是我的年龄。你们的启事上说的是招聘19~24周岁的,而我却已是30岁了。

不过,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对此,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方面,我可以通过充满青春活力的热情和幽默来弥补;另一方面,年龄大些或许正可以成为成熟、稳重、值得信赖的标志呢——而这些,好像正是导游工作所需要的。

我的第二个不利条件是我的性别。毋庸讳言,导游工作,大多是由温柔美丽的女性来干的。但是,当今世界,导游已不是女性们的专利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的导游或许会备受膏睐呢!

因此,我来了。

因为我知道,报考导游我还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我热爱导游工作。

第二,由于我的职业关系,烟台旅游的黄金季节夏季,正是我们中小学放暑假的时候,我有充裕的时间。我可以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第三,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我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可以胜任长途奔波,连续作战的任务。

第四,由于对家乡的热爱,由于对史地知识的爱好,我相信我可以在烟台市范围内的导游工作中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

第五,由于在大学四年中经常有外地同学来烟台,由我为他们担任向导,所以我自认为,已具备了初步的导游工作的实际经验。

第六,经过六年多的教师工作锻炼,我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均能胜任导游工作。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应聘演讲。从行文结构上来看,本篇演讲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一开始先讲了自己的两个不利条件,一方面用以表达自己谦虚的态度,一方面通过恰当的分析与转化,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因素,不但彰显了演讲者的自信,而且为下面的自我展现做好了准备。接着,演讲者语锋一转,一口气讲述了自己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事实确凿,论据充分,且都是针对导游这一职业的具体特点而发,其强大的说服力量,实在令主考官们无法抗拒。演讲者凭借自己的机智与技巧,终于借助演讲的力量赢得了自己喜爱的职位。[佳作欣赏]

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产生在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是以考验任何一个奉行平等原则的国家能否长久生存。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战场上,烈士们为这个国家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应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却不能说我们在奉献、圣化、神化这块土地。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勇敢的生者与死者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而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全世界不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话。但是,全世界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勇士们在这里所做的事。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来说,倒是应该把自己奉献给勇士们以崇高的精神向前推进而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应该把自己奉献给依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一一我们要从这些可敬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为之献出全部忠诚的事业;要在这里下最大决心,不要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使我们的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点评: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演讲词。它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演讲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内容的精彩绝伦。

(四)说服

1.说服概述

(1)说服的概念

说服就是借助语言交流或信息沟通等手段,改变他人原有的意志、观念或行为的过程。要使他人的意志、观念或行为发生改变,不借助于说理性交流或沟通,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但在许多情况下,要想改变他人的意志、观念或行为,仅靠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是不够的,成功地说服还必须借助或依赖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帮助。

“说服”就是让别人去做他原本不想做的事,或者让别人去相信他原本不相信的话。

说服,既不同于强迫,也不同于操纵。强迫意味着使用暴力,强制别人改变;操纵则是通过幕后指使等手段迫使别人发生转变。说服是非强制性的,是一种意志、观念或行为,影响另一种意志、观念或行为,最终使两种不同的意志、观念或行为趋于一致的情感交流与语言沟通的过程。

(2)说服力

能够说服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观念或行为,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我们称这种能力为“说服力”。说服力是说服过程能否达成目的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亚里士多德曾深入分析了说服力的各种构成要素,认为这些构成要素主要是理性、同情心和精神气质。

所谓理性,指的是说服的事实论据及其推理过程。每个人的观念都是建立在自认为是真实可靠的根据基础之上的。那么,说服者只有成功地推理出一些与之相矛盾的论据,才有可能影响、改变对方的意志、观念或行为。因此,为了克服他人已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意志和观念,改变他人习以为常的规范和行为,提出的论据或材料就必须合理、有力、无懈可击。

同情心的提出,是因为人们业已形成的意志、观念或行为并不总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在许多情况下,当一个人不想改变自己的意志、观念或行为时,无论你提出再充足的论据也可能会无济于事。因此,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有时还必须借助情感的因素。

精神气质主要是从时代、社会、民族层面考虑的。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说服者在进行说服时要能够表现出时代、社会、民族的精神气质,并把它归结为说服者的个人气质。他认为:说服通常是靠说服者的这种个人气质的影响力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出类拔萃的人通常要比别人更容易得到信赖。而事实上,人们往往也愿意根据说服者的威望,来决定自己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

说服力的先决条件取决于下述几个方面:

①因人制宜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惯性。这种认识问题的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与各自的性情、经历、社会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对方持有的观念或认识产生的根源不作深入的分析,就直陈己见,往往会陷于盲目被动。这种只有纵向深入、没有横向联系的说服方式,就像拳击手不断出拳.却始终打不到对方身上一样。因此,在说服之前,必须先透彻地了解对方意志、观念或行为产生及形成的根源,而后才能考虑说什么,怎么说。这样的说服才会有针对性,才能“直指人心”。换言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②对症下药

人的性情千差万别。譬如:有些人精于逻辑思维,能理智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些人不善于把握总体,喜欢在片语只言中搜寻微言大义;有些人心浮气躁,耐不住性子对别人的意见作深入思考;有些人容易激动,话不投机,稍有不慎就会使交谈陷入僵局,无法深人;有些人愚钝而又固执,别人的意见很难听得进去;有些人与别人交流时常常会忘情于自我思维空间里四处遨游,难于把握。性情不同,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和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说服效果,说服者还必须学会把握不同对象的性情特征,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对症下药”。

③要持有平等心和同情心

不管说服者的想法多么正确,也不要把自己置于“真理的化身”的地位。每个人都会认为只有自己坚持的才是正确的。如果说服者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真理的化身”地位,那么,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说服者与被说服者在“真理”面前,地位是平等的。你的任务旨在说服,而不是要“强加于人”。为什么不能保持一个与被说服者的“平等心”呢?切记,只有持有平等心,才会更有利于实现你的说服力。

仅仅有平等心还不够,说服者还必须富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平等心的延续。同情心就是要将自己置于与被说服者“同一的心境”。同情心是一种理解,一种接受。换言之,就是当对方暂时还没有接受你的想法时,要给予“同情”的理解。人们往往习惯于在指出对方的错误或缺点时,对方一不同意便产生反感。这种心理通常会造成说服的困难和障碍。说服的本质在于“帮助”。“同情”并不等于“同意”对方的观点,而是要将自己置于与对方同样的立场,让对方意识到你说服他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只有当对方意识到你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时,你的说服才可能奏效。

④要善于变换说服的角度和方式

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一种方式对对方不起作用时,再简单重复一千遍也是无济于事的i用第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奏效,就要考虑变换第二种、第三种方式。每变换一种表达方式,都要设法增加一点新材料,补充一些新内容。这种做法,不但能充分表现你的说服力,还能令对方加深对你的印象和认识。

(3)寻找说服的突破口

说服的理由或论据,只能由对方自由取舍。·对方有权利接受或拒绝说服者的理由或论据。当说服者提供的论据与对方认识发生冲突时,其选择必然是不予考虑。但如果对方发现,说服者提供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这时就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形。换言之,就是对方已经意识到了同一问题还可能有不同的认识,而且似乎也有道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认识的差异”。尽管这种情形可能还不足以彻底改变对方的认识,但它却能构成说服过程的第一步。

运用“认识的差异”为对方创造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即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遭到拒绝,也会使对方相信问题是存在的,并能引起相应的疑惑。“认识的差异”是攻克对方“心理防线”最重要的手段。“心理防线”就像一堵墙,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好的观点、再清晰的表达方式,统统不会起作用。

攻克“心理防线”,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可资借鉴。现择要介绍如下:

①以对方认识的基点为起点

不管对方的认识错误程度如何,它总是个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避开分歧点,从对方认识的基点出发。可以先从小事谈起,暂不涉及要害问题,找到共同点后,逐步深入,向目标靠拢。具体的做法是,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对方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正确观点,就要立即表达出赞同的意见,甚至还要顺着对方的观点作一些支持和补充。这样做,有助于抵消对方的对抗情绪。

[案

例]

某家用电器销售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到了一户人的家里时,看见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忙说:“哎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用旧洗衣机洗衣服是很浪费时间的,太太,该换新的了„„”结果不等这位推销员说完,这位太太马上产生反感,驳斥道:“你说什么呀!这台洗衣机很耐用的,一直都没有出过故障,新的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

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前来拜访。他说:“这是台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看起来很耐用。这些年来对太太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位推销员先站在太太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得这位太太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台洗衣机确实已经用了很久,就是太旧了点,我倒想换台新的洗衣机!”于是推销员马上拿出洗衣机的宣传册,提供给她做参考。

推销员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获得了对方的好感,使她产生了购买新洗衣机的想法,至于是否能说服成功,无疑是肯定的,只不过是时间K短的问题罢了。

②巧妙地表述与对方不同的观点

不管对方持有什么偏见,一般总能找出与对方的一些共同点,以它作为解决分歧的出发点,扩大说服的范围,就容易将说服推向深入。但对寸:对方坚持的观点又不能始终回避,因此就要设法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可以旁敲侧击,不触及对方的成见,只谈与之有关的边缘问题;也可以不经意地提供一些意外的经验,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还可以把不同点融人共同点加以引导,在“共同”的原则下,软化对方的偏见。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就要干脆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可考虑冠之以“这也许是我的偏见”,以促使对方检点自己的“偏见”。

总之,首先要设法将对方的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认识,使其从固有的认识体验中解脱出来:“原来问题是可以这样认识的”。只要对方有了这样的感受,说服就成功了一半。

[案

例]

一天,国防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面前,气呼呼地对他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自己偏袒一些人。林肯听了,建议他写信针锋相对地反驳,并说:“你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

斯坦顿立即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完全赞成,大声说:“写得好!严厉地批评他一顿,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斯坦顿。”当斯坦顿要把信装进信封的时候,林肯却又阻止说:“你打算怎样处置它?”“寄出去呀。”“不要胡闹,”林肯大声地说,“你不应该把信寄出去,快把它扔到火炉里去吧。我发火时,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做的。

当你花了好多时间把它写好时,不消说你的气已经消了,也就心平气和了。那么,你现在再写第二封信吧。”斯坦顿理解地点了点头。

林肯没有以总统的身份说服对方,而是先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随后巧妙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来使对方接受,让人心服口服。

③解除对方的心理压抑

说服不当,反而会对对方有压抑作用,容易使其产生对抗心理。发现对方不满时,就要设法让其发泄。彻底的宣泄,不仅能使不满情绪慢慢萎缩,还可以从中发现说服的突破口。有了对抗情绪,反其道而行之,有时会比正面规劝更有益。例如,几个职员在禁烟牌前吸烟,经理走来,并不斥责,反而给每人递上一支烟说:“走吧,我们换个地方抽个痛快。”

效果可想而知。人们还有这样一种心理,当自己所不满的事情受到指责时,不满情绪就会顿减。如果另——方也表白有类似的不满,双方距离就会大大拉近。有了这样的前提,说服工作就容易进行了。但要注意,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步骤,绝不是为了纵容对方。

2.说服的技巧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要说服别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设法找到能令对方得到满足的需要。

(1.)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人们一旦有了需要,就会考虑实现的对策。因此,可考虑站在对方的立场以合理的动机加以激发。譬如告诉对方这样做将会对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或会对家庭、对子女带来什么利益,或会对提升自己的威望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样做往往能够很好地激发对方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案

例]

卡耐基曾经租用某旅馆的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不能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

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使旅馆尽可能盈利。”接着,卡耐基又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晚会、舞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你的旅馆,是你花几倍的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

哪样更有利呢?经理最后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说服成功,就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立场上。接着他站在经理的立场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兴奋点——盈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放到了卡耐基这一边。

(2)让对方产生良好的联想

以推销商品为例,只有用巧妙的语言,使顾客产生良好的联想,才能有效做到使商品畅销。比如我们要推销全自动洗衣机,与其说“省时省力,质量第一”,不如说“你可以一面看电视,一面洗衣服”;要推销自动开关收音机,与其说“操作方便,价廉物美”,倒不如说“你可以听音乐入睡,它会自动关闭”。这些都是重点突出商品的某一种性能,使顾客产车良好联想的例证。对此,美国著名销售学家荷伊拉曾作过一番研究,并从卖烤肉串中得到启发。他认为,卖烤羊肉串不能以牛肉的美味招揽顾客,因为美味要“尝”过才知道,人家不买,“尝”也就无从谈起。卖烤羊肉串主要是卖其风味,如能用烤得香喷喷和发着吱吱响声的肉串来刺激顾客,就能引发顾客产生“美味”的联想而引起食欲。由此,荷伊拉进一步认识到,推销商品时如能设法引发人们相关的联想,就会很容易取得成功。启发联想,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便描绘一幅根本无法实现的美景,更不能把坏的东西说成好的,那将是欺骗。但对——些表面不利的情况,从另一种角度去分析积极因素,从而启发其良好的联想,却是必要的。

(3)以互相尊重和讲究方法为基础

假设在一个百事不顺的早晨,电话铃在响,孩子们在哭喊,厨房的面包发出了烤焦的糊味。丈夫看一眼面包对妻子说:“天哪!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啊尸对丈夫这样的话,做妻子的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呢?

A太太会说:“是我的话,我就把糊面包扔到他脸上去。”B太太会说:“我会狠狠地教训他说,那么请你自己去烤吧。”C太太会说:“我将受到极大的刺激,甚至只知道哭。”说法不同,反应是——·样的:不服气!这种情绪会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例如,太太们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再去烤一次;丈夫上班后,凌乱的房子会没有人收拾„„

假设情况不是这样,恰恰相反,丈夫说:“这真是一个紧张的早晨,不过没关系,让我来帮帮你。”对这种话,妻子们又会如何反应呢?

A太太会说:“我会感激得不得了。”B太太会说:“我不但舒服,还要拥抱他、吻他。”C太太会说:“我会感到很安慰。”其实,面包还是糊的。结论只有一个:后一种说法能理解他人的处境,没有训斥,没有怨言,自然使人感动。

(4)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上面的例子还说明,在表达某种意见时,如果用诚挚而令人感动的语气说出来,别人的心会比较容易被征服。有时候,要有效地说服别人,与其激发对方的理性,倒不如激发对方的情感来得容易些。有些孩子做错了事,往往任何斥责都听不入耳,但母亲动人肺腑的痛哭,反而会更有助于启发孩子的良知。如果在说服他人的时候,仅仅着眼于主题突出,例证充足,声音动听,姿态优美,而说出的话却是冷冰冰的,肯定不会如愿以偿地奏效。

要想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自己。要将真诚通过自己的情感、声音输入对方的心底。

说服还要摆事实、讲道理,要让人相信,并赞同你的观点和主张。[案

例]

唐太宗为了扩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调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丞相魏征知道后对他说:“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恐怕就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烧光了,不是猎不到野兽,但明年恐怕就无兽可猎了。如果把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生产怎么办?赋税哪里征?兵员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训练有素,指挥有方,何必求多呢?”唐太宗无言.以对,只好魏征借用两件与主要事件相类似的事例作对比,既形象而又深刻地阐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招人军中的道理。人情人理的说服,让唐太宗心服口服。

(5)影射

当两种观点对立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缓冲的说法来调和矛盾。影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是用一些小故事,或生活中一目了然的道理,先与对方取得相伺的立场。这样做,既可为下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埋下伏笔,又能维护对方的自尊心,比较容易奏效。在我国古代史籍记载中,有许多贤臣劝谏君主的著名故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杯弓蛇影”等,都是以影射的方式让他人相信某个事理的。

[案

例]

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决心攻打齐国,朝中大臣多数反对,但他一意孤行,将直言进谏的伍子胥赐死,还下令“敢谏阻伐齐者死”。

这一天,夫差的儿子友来见他。夫差见友瘸着腿,就问他是怎么弄的。友回答说:“我早晨见一只大螳螂欲捕蝉,而一只黄雀正准备把这只螳螂作为美食,我用弹弓打黄雀,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坑中。”夫差听完,大笑友愚笨。友于是说道:“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所以才愚成这个样子。可天下还有比儿臣更愚笨的人呢!”夫差问:“那是谁?”

大子友说:“那螳螂、黄雀都只图眼前之物,忘却身后之忧,是贪而愚的。儿臣只顾打黄雀而坠入深坑,也是贪而愚的,但我失去的仅是一只黄雀。父王攻打齐国;也是贪而愚的,但失去的却是国家!父王只想到称霸诸侯、扩大疆土,想到征服齐国的利益而劳民伤财,疲师远伐,殊忘了越王勾践会趁机来攻打我们。所以说父王比儿臣更愚笨!父王不听大臣劝阻,还下了死令。儿臣说完了,请父王处置吧!”夫差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处罚友,而是重新考虑伐齐之事。

(6)巧妙利用数字

数字本身是冷冰冰的,但是如果能用它来作为列举的论据,就会有很强的说服力。

[案

例]

20世纪初,美国一位政治家在伦敦参事会上介绍美国劳工情况,讲到一半时,突然停下来,取出表,站着看听众一分十二秒之久。正当人们窃窃私语以为他忘了词时,他才说:“诸位,刚才大家感到局促不安的一分十二秒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一块砖的时间。” 利用数字来说服要注意准确,不准确的数字会让人觉得虚假-?

(7)重复申述

把一件事重复申述,是加深对方认识的常用方法。特别是那些新观点,只讲一次两次人们是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的。刘备三顾茅庐才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多次申述也可使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与尊重。当然,重复申述的次数也要掌握好,次数过多,用得不当,会使人厌烦。

(8)举出具体例证

优秀的说服者都清楚,个别的、具体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有说服力。在说服他人时,举出一些实例,把亲眼见过的人和事说出来,对方也会自然而然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种让对方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强加给他的结论要深刻得多。

[案

例]

历史上,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闻名。

当时,国家经过他的一番治理,已经初现繁荣了。

有一天,太宗问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见天下太平,太宗思想上有些松懈,就回答说:“贞观初年,陛下主动地引导人们进谏;过了三年,遇到有人进谏,还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两年来,勉勉强强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了。”太宗闻言,吃了一惊,问:“你有什么根据?”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判元律师死罪,孙伏枷进谏,认为按法律不应该判死罪。陛下就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他。有人觉得赏得太厚了,您说:‘即位以来,他是第一个向我进谏的,所以要厚赏!’这是您主动地引导进谏。后来,柳雄把他在隋朝做官的资历做了手脚,被人揭发后要判他死罪。戴胄奏请只判徒刑,经过他再三申述,您终于赦免了柳雄的死罪,还对戴胄说:‘如果都像你这样坚持法律,就不愁有人滥用刑罚了。’这是您能够愉快地接受意见。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剥削老百姓等,您听了很不满意,后来虽然赏了他绸缎,心里却老大不愿意。这就是难于接受意见!”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对魏征说:“若不是你,谁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一个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啊!”自此以后,唐太宗更加虚心。

(9)用名人的话支持观点

名人的话往往有一种号召力,因此借助名人的话,有时可省去与对方许多不必要的交谈。引用名人的话要引证得明白确切,有针对性,要把名人的姓名说出来,对原话至少要记得大意。此外,所引用的名人,必须是对方崇敬的,否则,即使引用得再恰当,对方也未必听得进去。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名人在某个问题上不一定是权威,此时引用他的话,听者会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如,介绍经商经验以引述大企业家的话为好,引用战斗英雄的话未必奏效。

(10)提示具体方法

一旦对方对说服者所讲的原则有所理解时,不要就此以为自己的说服工作已大功告成。接受了,并不等于已经找到了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指出迷津所在,还要告诉对方解决具体问题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这样才会有助于对方了解行动的目标和步骤,付诸实施。

(11)让人多说“是”——苏格拉底问答法

让人多说“是”的方法,是说服他人的一个重要技巧。·其全部内容就是:开头先让对方连连说“是、是”,假若有可能,尽量不要让对方说“不”。据说这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的方法,故称“苏格拉底问答法”。

心理学表明,多说“是”,能使整个身心趋向于肯定的方面,身体组织呈开放状态。而说“不”时,全身的组织——分泌腺、神经与肌肉都会聚集在一起,呈拒绝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欧弗斯特指出:一个“不”字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

“不”字出口之后,即使自己觉得错了,人格尊严因素也会驱使其坚持到底。因此说服一个人时,开始就要让他不反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推销员说:“我费了很多年时间,才懂得争辩是最不合算的。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设法让别人多说‘是’字,才最有利、最有趣。”这确是经验之谈。

(12)“使人信”定式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说服他人的“使人信”定式。“使人信”定式由五个密切相关的步骤构成:

首先,直截了当告诉对方某处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状况)。

其次,帮助对方研究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帮助对方搜集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注意,必须尽可能穷尽一切办法,并把自己准备提出的观点放在最后。

第四,帮助对方液次分析和斟酌这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最后,最终使对方认可并接受其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放在最后的你认为最正确的方法。

这个定式在实际运用中,各个步骤可详可略,但其精髓不会改变。

(13)归纳和演绎

逻辑推理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说服他人的最基础的逻辑手段,也是人们在说服别人时最常用的两个方法。

①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是一种从众多的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其共同点的推理法。归纳法曾在科学研究中发挥过无比的威力,因此,有时也称其为科学法。它是从大量的实例或观察中归集得出某个结论。结论的可靠性取决于用来证明的论据的数量及其真实度。具体地说,归纳法说服技巧的特征是:

●先举出许多例证。

●把例证中的各种共同点全部集中起来。

·

●借此强调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显而易见,归纳法是我们用以说服他人的有力武器。

②演绎法

说服他人的另一个利器,便是跟归纳法逆向运行的演绎法。这是一种“闻一知十”的方法,是从抽象的原理断定具体事实的演绎手法,也可以说是由普遍原理判定“特殊事例”的方法。更简单地说,就是从某种共同点去举出众多实例,最后把它集中投向对方,形成锐不可当的说服力。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是绝对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以及从两个前提中得出的结论。

归纳法是从各种特例中,引出某些共同原理;演绎法则是从共同原理中推出各种特例。或者说,当从论据中得出结论时,用的是归纳推理;而当把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况时,用的就是演绎推理。两者过程相反,效果上却殊途同归。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说服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并非如上所述那么简单。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变化无穷,但的确能从各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演化出种种说服妙法。

[经典案例赏析1l

触龙的游说能力

战国时,赵太后(威后)管理朝政。为抵御秦国的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将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放在齐国才能出兵。

赵威后心疼儿子,不顾大臣们的反复劝谏,骂道:有人再敢提出劝说,我将向他的脸上吐痰。

大臣们没有人再敢劝谏了,可问题并没有解决。

左师触龙是一位优秀的游说者。他要求晋见太后,太后十分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故意称自己的脚有病,慢慢走到太后身旁说:“老夫的脚有病,不能快走,因此很久没有晋见太后了,请恕罪。我十分担心太后的身体,所以特来晋见。”

触龙又关切地问太后的日常饮食等,使赵太后稍微平息了怒气。接着,触龙向太后提出:自己的儿子舒祺年少又淘气,自己已经年老了,请太后批准让舒祺做王宫的卫士。提起子女,赵太后作为女人,自然关心。她询问了那孩子的年龄,并且问触龙:“男子汉也这么儿女情长吗?”

触龙回答:“可能超过女人呢!”

触龙的话打动了赵太后,于是,他巧妙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出来:

“老夫认为太后将爱女嫁到燕国作为王后,这个做法超越了对长安君的做法。

因为父母疼爱子女,就一定会为他们的长远打算。您送女儿出嫁时,抱着她的脚痛哭,但您却并不希望她回来。因为您希望她与邻国结亲,繁衍后代,使两国共同发展,对吗?”

赵太后不得不承认:“是的。”

触龙进一步劝诱:赵国从建立至今,子孙们还有封侯的吗?没有了。

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身边珠宝玉器遍地。可是,一旦国家出了大事,长安君没有战功和统治国家的能力,凭什么在赵国生存呢?所以,我认为太后对燕后的爱超过了长安君。

触龙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立即出兵协助赵国抗秦。

[经典案例赏析2]

扁鹊劝治的失败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您的皮肤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病。”扁鹊告辞走了以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往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您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扁鹊走后,桓公还闷闷不乐。

又过了十几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您的病已进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巡,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在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的病,服用汤药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就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医生是无能为力了。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能再去谒见了。”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

上一篇:园林养护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折桂令·宣城怀古阅读理解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