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精选9篇)
1.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 篇一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3分)
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台 城
韦 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温和之气。②绿蘋: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草。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2)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胡: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答:
(2)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过:“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句的?(5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 桑 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答: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 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点绛唇》一题“春草”。②佥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③王孙,借指
作者的朋友。④萋萋,草盛貌。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3分)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5分)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张十一旅舍·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①诗歌是怎样表现石榴花的美丽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①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蛩:知了。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陆游,字务观,号,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这首词从风格上看,应属 派
作品。(2分)
(2)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2分)
答:
(3)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末句中“悔”字为全词精要之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说说理由。(2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江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本诗的诗眼是“幽”字?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全诗是如何围绕这个字层层铺开 的?(4分)
答: 。
(2)有人说,最后两句应作反笔看,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
14、阅读下面的诗和诗论,完成题目。(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蔡家亲:指表亲。
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2分)韩元吉的词风雄浑、豪放,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豪放派词人是 ;韩元吉词中“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3分)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4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2分)
(2)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17.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⑴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⑵“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⑴明月高照,夜气清泠,梧桐振叶有声。(2分)托物言志。(1分)
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秋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1分,一句即可)
2、(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第二问,两首诗的分析各3分:答对艺术手法得1分,分析具体准确得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3、(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分)(2)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分)远景 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分)
4、参考答案:(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1分)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2分)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之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3分)(意思对即可)
5、(8分)
(1)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2)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6、(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各2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共4分,能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各给2分)
7、(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3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2)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②上片写景(咏物),以荒园暮春为背景,运用映衬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下片情景交融,先用 “一阕长亭暮”的特有情景,再用“王孙”这个典故,后以景作结,将绵绵之情写尽收足。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第二问只抽象说出几个概念不作具体分析的,说对了也只给2分。)【命题要义】
诗歌鉴赏题是一首词,这是相对于“一模”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二模”七言绝句的阅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欣赏训练。考测点有三个:一是从整体上对思想内容的鉴赏,一是分析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感情,一是鉴赏主要的艺术特色。【点睛之语】
鉴赏古代诗词,要真正的读进去,只有把握作者的思想脉胳,通过想象模拟作者写作此诗此词时的情景,再细心揣摩,精心组织好语言,才能答好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句来叙述,切不可只抽象的以两三个字了结。
8、(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3分。每点
1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如仅抄写开头两句,未加说明,得1分)(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每问1分)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
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心境”1分,直接写心情1分,间接以景写情1分)
9、(1)答: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2分); 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2分)。
(2)答: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2分)。
10、(8分)(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11、8分,各4分
①A写石榴花的美丽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能照耀人眼,其鲜艳美丽可想而知。从视觉角度烘托榴花的美丽。B可惜无车马经过,看到青苔上落着绛英我的心中无限哀伤。反衬榴花美丽。②同意。答案要点:“可怜”一词把花与人,景与情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12、(1)放翁 豪放派
(2)作者借助桐叶飘、蛩语、晨与夜、秋光等景物描写,借景写情,又从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今昔对比,渲染了时代低沉气氛和词人郁郁寡欢的心境。
(3)同意,首先表现诗人对写成兵书却无处交付的愤慨之情,另一方面通过“早信”句及《长杨赋》的典故影射当今统治者的昏聩无道。
13、(1)首联写清江绕村而流,点出环境之幽;第二联写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点出动物之“幽”;第三联写老妻画纸为棋、稚子敲针为钓钩,点出人事之“幽”;最后两句写诗人心情之“幽”。(每点1分)
(2)同意(1分)。诗人后期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他将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由恬淡,是他无可奈何心境的流露(3分);不同意(1分)。因为全诗围绕“幽”字层层铺开,极写生活的闲适安逸,格调清新,反映了诗人的达观的认识态度(3分)。(此题主要看学生能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4、①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4分)
②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内容和形式各2分)
15、参考答案:(1)辛弃疾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2分。)
16、(1)白鹭
清高、高洁的志向
(2)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2分)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拟人:次句,“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 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名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三者谈其一,加以分析,即可得2分)
(3)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2分)
16.⑴窄衫短帽,穿着便服;欣赏花开鸟鸣;午醉醒来,月上树梢;词人被朝廷弃置不用。(每点1分,共4分)
⑵寓情于景。(1分)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1分)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分)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1分)
2.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 篇二
“新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变化表明今后古诗词鉴赏的评价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作品价值的独到理解,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 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强对诗歌的感悟效果比较好。
1 诗歌内容
诗歌在表情达意, 节奏、韵律等方面各类别诗歌有自己的特点, 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 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高中学生应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1) 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歌咏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或借景抒情, 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当然、李白, 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2) 咏物诗。其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 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 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会。 (3) 边塞诗。其特点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 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 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鉴赏这类诗歌, 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什么, 后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怀。 (5) 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 精选的意象,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叹, 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 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2 语言特点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清新。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 不在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 绚烂的文采, 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5、含蓄。其特点是重在言行,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读者去体会。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除此之外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等等。这些概括性术语在组织相关问题的答案时很是实用。
3 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学生要学会把握意象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中, 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让学生积累一些我国诗歌的常见意象, 对于他们在鉴赏时准确把握意象很有好处。
4 表现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常见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和间接抒情 (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怀古用典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 欲扬先抑等。当然, 讲解表现手法时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将其分类讲述。
5 联系背景和作者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盛唐时代国势强盛, 唐诗多有气势, 思想上多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北宋王朝积贫积弱, 故北宋词多苍凉悲壮。一般来说, 北朝征战尚武;南朝艳情相思;唐朝题材多样, 有希望建功立业的, 有反映边塞生活的, 献诗求引荐的;唐末悯农恤民;宋人喜好理议;南宋多爱国篇等;宋明两朝多示义。
由于作家的生浩经历, 感情气质, 艺术素养各不相同, 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的格调和趣味, 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 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 全面了解各个作家的风格, 以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6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大量诵读, 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图径。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
(1) 首先要读懂字面内容, 通过反复吟哦, 体会其音乐美, 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诗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 有些韵脚发音响亮, 便于表达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有些韵脚发音低微, 常用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从诗歌的韵脚的特点, 有时可以推知该诗的感情基调。 (2) 要在读中抓关键词语。关键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 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本有“碧草”“春色”“黄鹂”等, 属于写美好景物的。但一个“自”字, 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 一个“空”字, 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 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 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 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有些语句含意深刻, 往往是主旨所在, 抓住了它, 就是找到了理解诗词之门的钥匙。即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诗眼。 (3) 阅读中要弄懂典故。古人写诗词, 为了追求含蓄, 往往用典故。不了解这些典故, 就很难理解诗词含义。 (4) 要在读中由表及里, 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 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当诗人用热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时, 这世界便被涂上了一层诗人的感情色彩, 它所描写的对象, 就成了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对象。因此, 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
7 体会谴词造句的妙处, 即炼字。
语言是描绘事物, 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方式。语言的表达到位与否, 关键在于谴词造句准确与否。大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 准确谴词造句, 生动地表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内容。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 从而教会他们自读时会炼。这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法门。
8 作品中表现方法的妙处
从作品的表现方法, 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在怎么写, 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赏析出写法的妙处。平时要学生注意:诗词结构的技巧, 每种修辞的效果, 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见手法的妙处。这要分阶段分诗类总结给学生, 要让他们在训练中理解、应用。
9 学会把握主旨概括内容
古人写诗, 往往要寻找一个载体, 将自己瞬间的生命情感体验寄托在上面, 借助这个载体传递出自己的感悟, 并使自己的感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下面总结一下古诗词表达主旨的几种技巧:
(1) 写景在于抒情。自然景物, 作为一种自在的自然之物存在, 它们本身并无生命, 但在诗词作品中它们却能通人意晓人情。这就告诉我们一条规律:作者笔下的景, 不再是“死”物, 而是一种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 也就是说“活”了。 (2) 写人在于喻己。古人讲求不愁人不知己, 但愁己不知人;讲求温柔敦厚, 不锋芒毕露。本来是要张扬自己的却总要绕开自己而言他人, 通过写他人来类比暗示自己的处境、心情、个性、志向等。 (3) 写物在于言志。古人的咏物多讲求神似, 以物的品质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品格和人生境遇, 单纯的咏物很少。 (4) 写古在于讽今。“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诗人往往借古人古事来喻讽今人今世 (事) 。要注意到写古在于讽今, 就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思想内容我们要“会踩点”。学生在下笔自己组织答案时才胸有成竹。
(1) 注意景和情, 物与情;景和人, 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物伤怀、情景交融,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2) 注意诗词上的古今关系。专用术语: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 今昔对比, 怀古伤己。 (3) 注意特殊意象及蕴含理趣的句子。
1 0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回答主观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主观题设, 有些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其次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 注意到这一点, 对鉴赏有好处。再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往往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年代,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意境。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做到了这“十步”, 诗歌鉴赏见不再是一块“硬骨头”。此外强化书面表达亦十分重要。学生对诗歌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 一旦述诸语言, 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散乱无条理, “言不由衷”。考生作答时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 先构思再落笔, 避免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表述严密, 指的是在语言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 无论是前后的照应, 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要有所注意, 不能顾此失彼, 更不能前后矛盾。条理清晰, 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 来用1、2、3、4、等或者首先, 其次, 最后等明确的表层递、顺次的字眼。逻辑合理, 指的是使见解应能自圆其说。
3.教会学生鉴赏诗歌 篇三
一、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由浅入深再现诗歌意境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且意味深远,初读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个大概意思,但却不明就里,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即感知诗歌的感情、主旨,再通过品味意境、语言去印证或纠正感知。如教学杜牧的《赤壁》,开始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开头借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带领读者走进三国纷争这一特定的情境。后两句诗人发表议论,总结出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大意义。而这些只是作者要表达的浅层意思;接下来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品析了“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反复诵读之后不难发现诗人流露出的对周瑜少年得志的羡慕之情,而对周郎的羡慕正是缘于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自身仕途的抑郁不得志,因此学生体悟到诗歌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抑郁难平、渴望被委以重任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诗歌的深层内涵。这样一层层的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推敲精炼语言,以点带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常在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知、乃、潜、润、细”诸字,学生体味出诗人不但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还表现出春雨对人们的意愿的了解,诗人把对春雨的主观感受和对春雨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无一不在感叹诗人用词的巧妙、琢句的精当、立意的深刻。
三、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理解诗歌意境
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内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时空的跳跃或从古到今,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感悟诗歌。如教学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在我的引导后发现诗歌在空间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体会了这种意境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容易就体会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情紧密联系,更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四、了解诗歌的象征体,由此及彼品味诗歌意境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意境作为抒发情思的凭借,弄清这个形象或意境蕴藏着的典型意义 ,并以此作为媒介,再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在组织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街灯”、“明星”的含义,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路灯,我再启发学生思考当他们在漆黑的夜里看到路灯散发出来的光时会是什么感受,学生立刻能想到“街灯”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具象的“灯”带给学生的思考,我再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些,有没有抽象意义上的“灯”,经过引导学生想到了“心灯”,也就是给予心灵希望和方向的灯,把上述的分析综合起来,学生们基本上把握了“街灯”、“明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牛郎织女”的故事象征人类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意象创设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再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阐释,学生才能更加深切体会到面对北洋军阀混乱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想要抒发的内心的极大的愤怒之情和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才更能理解诗人所创造的光明美好的意境。
五、通过讨论促进思考,以“启”代“灌”走进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诗歌具有多义性,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老师只需交给学生欣赏的方法,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思想的火花迸射交流,最后再由老师引导总结。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天气环境描写,联系“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由“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谈到了诗人创设的昏黑的夜晚,风云突变的情境;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谈到了杜甫年老体衰的无奈心境;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谈到了诗人对安定温饱生活的渴望;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谈到诗人博大的胸怀,谈到了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的方式,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4.诗歌鉴赏练习:南湖早春 篇四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1、请从颔联 乱平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2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2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1分)
5.诗歌鉴赏练习题一·2016 篇五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
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②③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诗歌鉴赏练习·二
1、(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4、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5、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一
1.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2.(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答: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⑵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3分)
诗歌鉴赏练习·二
1.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网是“网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比喻生动新奇。既写出细雨如丝的特点,又写出诗人的惜春之情。
2.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答案:寒字。寒字既写月色清冷,又写内心凄凉。在疏影、玉笛、寒月构成的清冷意境中,诗人心伴着一船寒月,到达百嘉村。“寒”字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的痛苦寂寞,是诗人百愁萦绕、无可奈何心境的反映。
4.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或答批判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5.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巧解“诗眼”
对于“诗眼”,可算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诗歌语句来说,“诗眼”不过就是最为凝练、最为生动、最富韵味的字,而且这个字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
诗词语句中的“诗眼”,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形态,最耐人寻味,往往使人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仅是一“余”一“上”两字,便使全诗景物情神毕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疾”一“轻”两字,鹰、马的精神如见。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细”两字,生动的传出了春夜和风徐徐,细雨绵绵的状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一 “低”一“舞”两字,形象地描摹出冬晚乱云弥漫,风雪交加的神情。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悦”一“空”两字,便达到了情景交融、形景神会的境地。王国维评论宋祁词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些例子说明,恰到好处的“点眼”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为诗歌创造美的韵味。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晶”。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诗词用字点眼的故事。试想,如果着一 “摇”字,那风便为狂风、努风,细柳梅花当然不堪一击,只能是变为败柳残花;既然是“淡月”,自然光亮度很弱,是不可能“映梅花”的。而苏小妹所谓的 “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更重要的则是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的意境。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意”,就是意境,既包含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的境界,也包含作者主观的情思。“炼字”或“点眼”,只有拿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但是,我们如何鉴赏所炼之字的丰富意韵呢?
综括古今审美经验,我们认为鉴赏炼字共有四个角度,即内容定位、修辞定格、表现定法、活用定真。
1.内容定位
炼字的目的是将自己内在的情思与感悟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炼字”关键还是要达意。鉴别用字的妙处,不能脱离诗歌内容。从古到今,好的诗词,特别是那些名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发情感,都出于作者大喜或大悲之情感的极限。所以诗词不仅是文章之精华,也蕴藉着情感之精华。
古人用意境或境界来品鉴诗歌作品,王国维是如此论境界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同样,判定字词用得如何,首先看它是否能写出景物的“真”,感情的“真”。具体说来,一要从诗歌描摹的物象景象中读出人物的思绪情感;二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虚境;三要获得言外之意,获得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炼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泅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
再如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的诗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空”字的理解必须和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可以理解到位:春天本是鸟语花香,但此时花开花落无人赏,鸟儿啼叫无人听,显现出山路的荒寂,更流露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修辞定格
概括性、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为了实现某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雍陶的《题君山》诗,“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状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美丽的君山如仙子刚刚梳洗罢的螺臀高高蓬起,美丽至极;而洞庭湖仿佛是一面镜子,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臀高耸的样子。这种比拟绝妙奇特,联想完全在“螺”字比喻的基础上形成。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 “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3.表现定法
诗眼除了可能包含修辞因素外,也可能包含其他表现手法,主要有:
以动衬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描写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流”字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以动写静。张先《天仙子》中的句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以实显虚。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春意本来只可感知,不可听闻,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哀。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溅”、“惊”二字,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了解表现手法如何通过“炼字”来达成,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活用定类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有意识的加以分辨。
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的意思,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吐”字下得极妙外,“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赋予诗句以动态感。其他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的“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字,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对于炼字鉴赏的阐述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物境真实、艺境规范、意境深刻。物境是根基,艺境是花朵,意境是果实。
1.物境真实
用字的妙处,第一要求是准确、具体地反映具有个性特征的现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物境”。杜甫的《旅夜书怀》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星和月亮呢?因为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原野空阔,星光下照,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
2.艺境规范
“艺境”,就是运用艺术手段产生的审美效果。修辞也好,艺术手法也好,都会给对象附加离奇的效果,或生动,或形象,或含蓄,或隽永。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便是如此。“绿”,本来是植物茎叶的颜色,是静态的;但是这里却活用为动词,将“绿”转化成动态的过程,也将诗人眼中那一刻静态的春天的江南大地转化成生机涌动的世界。因而,“绿”字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也呈现出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3.意境深刻
“意境”,就是诗人通过某个诗眼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清“月近人”,是因为“日暮客愁新”,诗人内,心有无限的愁思,月亮仿佛是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对“诗眼”的分析,如同尝一脔而知全鼎,以此人手,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继而了解诗歌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补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析《征人怨》,必以诗词意境入之,好象我就是“征人”,入“征人”之境,体会征人之意,便能更准确的找到诗眼。《征人怨》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这“怨”字便是“诗眼”。从“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繁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篇六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7.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 篇七
一、再现诗词创设的情境, 拓展学生的想象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诗歌既是我们掌握的重点, 同时也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蓝本, 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当, 就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 又能拓展学生的想象, 可谓一石双鸟。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 仅从几个文字上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的。在这里, 我们就需要闭上眼睛, 遐想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升起, 蜿蜒不屈的黄河滚滚东流, 夕阳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通过想象就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诗歌的认识, 提高了我们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得到一次锻炼。
二、借助诗歌的意象, 拓展学生的视野
古典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在创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诗人多用一系列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过的或现实或虚化的意象来组合成全诗的意境, 这些意象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就必须把握诗的意象, 对意象的把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高级阶段, 借助诗歌的意象, 能积极的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例如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梨花盛开来写塞北的雪来得急、来得猛, 可谓既确切、鲜明, 又形象、生动, 从而使该诗句成为千古写雪的名句。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写了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经过组合传达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同时这几种景象在这里也是主观的, 是诗人眼里心里的景象, 是他所感受到, 是带着感情色彩的, 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意象, 进而想象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和传达的感情, 学生如果把握住这几种意象, 在阅读时头脑中就会想象出一幅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的画面, 在初秋的傍晚, 山中显得很寂静幽雅, 此时远处传来了若隐若现如银铃般的浣女的说笑声, 顿时便觉得山村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通过想象仿佛也置身其中, 完全被诗人描绘的“诗中有画”的田园美景所吸引。
三、推敲字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推敲字词就是斟酌字句, 反复琢磨, 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诗歌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 古典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 诗歌中的文字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 都是比较贴切的, 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对于诗中的字词, 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更好的字或词来代替这个字或词呢?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潮平两岸阔”, 其中的“阔”字直抒胸臆地描绘了大地春回, 冰雪消融, 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 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象。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字词替换的教学, 让学生从“阔”字出发寻找更合适的字, 其中有的同学提出换作“失”字更好, “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齐平, 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也有的同学认为换作“开”字好还是“宽”字好等等。对于这些答案, 只要恰当合理, 学生能够自圆其说, 老师就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借助诗人的眼睛看到了自己从未见到过的景象和从未达到的内心世界。
四、借助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要说古诗中最值得玩味的, 还是古诗的意境。大多数古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诗歌言简意丰, 字虽少, 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 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使得对诗歌的解读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也为想象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正确把握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界限, 去描述去再现诗人的生活场景, 扩展成一篇与诗歌相互辉映的短文。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中有春雨、绿树、小鸟、小舟等意象, 而且小舟这一意象是诗人深化意境的画龙点睛之笔,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动写静, 境界幽寂。山野涧边, 有绿树幽草, 有黄鹂的鸣叫, 黄昏时分, 春雨潇潇, 潮水上涨, 渡口无人, 只有一条空荡荡的渡船横在河边, 组成了一幅清幽的西涧图。不难看出, 在这种境界里诗人的心情是恬静的、闲适的, 但也蕴涵着一点淡淡的忧伤。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 表面看都是一些物象的组合, 但这些物象的组合, 又产生了一种不平凡的效果, 我们在深刻领会了本曲的意境后, 想象我们就是那个流浪在天涯的作者, 我想, 学生一定会有许多要说的……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同时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学生通过想象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发散, 视野更加开阔。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 综合运用多种更加新颖开放的方法进行引导, 让学生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将阅读与鉴赏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 因此对诗歌的创新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利用诗歌这一特殊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不仅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方法要求, 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8.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 篇八
关键词:知人论世 考析词义 展开想象 明确特征
古典诗歌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文化内涵深厚,人文潜质丰富,韵律优美动听,意境幽邃深远。诗歌的阅读鉴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诗歌鉴赏又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那怎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知人论世,洞察本事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必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比如研读唐诗,就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朝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望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诗的作者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出世与入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而我们鉴赏李白的诗,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在“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考析词意,疏通章句
要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要让学生对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比如诗的题目,它是一首诗的眼睛,诗的题目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以“送”“别”“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是反映离情的。另外对于有些诗歌,我们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在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正确考析词意,正确理解诗中典故和其他关键词的含义。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合情合理。只有抓住关键,仔细推敲,才能疏通诗句,准确理解诗意。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并通过教师有激情的讲述,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引导学生置身于“独立江边,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的艺术画面中,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其情。
四、明确特征,体会艺术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写作的背景,还必须了解作品的题材、风格流派及其地位影响,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作品所选的题材、所属的风格流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包括语言特征和艺术特征。其语言特征类型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简洁、含蓄等,其艺术特征包括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动静结合等,常见的艺术风格有:清新飘逸、沉郁顿挫、典雅庄重、雄浑悲壮、豪迈奔放、婉约含蓄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如我们鉴赏李白的诗歌,就要了解李白诗歌善用的艺术手法,他善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诗歌内容蕴藉含蓄,意味深长。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广积博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9.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 篇九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答案与解析】 8.CD 9.(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与解析】
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玉蝴蝶•闲居(明)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嘲我拙,我笑人忙。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16.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与解析】
15.选B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具体说就是考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题型上属于“一字统领全诗型“(“关键词”型)。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字(词)能笼罩全文。把握好关键词的意思,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B项,“闲”是隐逸悠闲之意。“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已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C项,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16.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1分)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1分)③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2分)④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2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如果学生从词人的闲居之乐和隐逸志向、人格操守两个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
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与解析】
14.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2分)(意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与解析】
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7分)
【答案与解析】
14.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14.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3.选CD。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注意诗歌五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题目。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D项涉及
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14.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倦行芳慢(宋)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辅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注: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5.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傍晚时分,初夏的凉风拂过,吹动了重重帘幕,主人公在这寂寂的环境中独处。
B.“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黄莺飞来,惊动枝上的花瓣纷纷下落,表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
C.“海棠经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写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艳最鼎盛的时刻,也暗示着盛极而衰、即将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阕最后三句略略点明题意,这清明时节美丽的春光又轻易流逝,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叹惋。
6.结合下阕内容,具体赏析诗人的有哪些伤春意绪?(6分)
【答案与解析】
5.选AB。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先理解诗句大意,注意结合上下语境。上阕着重描写暮春景象。A项,上阕起三句描述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暮春白昼,地点是闲静小院,氛围沉寂清幽。B项“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雨停雨霁,黄莺飞来,枝上的花瓣仿佛被惊动而缤纷下落,落红点缀绿径,色彩斑斓,犹如织铺地,故曰“辅绣”。这里体现词人观察
细密,用笔工致,使暮春景物变活,极具匠心,表现了暮春的凋零残败而又清新红艳。虽清新红艳但终将凋零,与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说这里词人“烦躁凌乱”不准确。
6.①春来懒事游宴。虽然“好景良辰,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欢,春愁之长之深。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因愁苦而双眉紧锁。③因循岁月,蹉跎时光。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这一年又是这样。④结尾三句写自己因春消瘦,总收全文。(前三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具体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有些难以理解,应根据上下语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答案与解析】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7分)
【答案与解析】
14.C(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15《白雪歌》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3分)
16《胡笳》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行香子(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3.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4.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答案与解析】
3.选BD。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4.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答案与解析】
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诗歌鉴赏练习学生版】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09-20
长歌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10-06
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08-17
小学生立冬唯美诗歌鉴赏09-05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生用)11-11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启示-诗歌鉴赏07-11
诗歌鉴赏:独游07-28
抉择诗歌鉴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