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024-10-19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精选13篇)

1.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一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和总结

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施。下面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1、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此外,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必须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评1节。听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

3、加强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其特殊

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在师生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下,具体做到:

(1)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4、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我们对教师作了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3)创设情境并设问: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应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问学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5)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每堂课至少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主动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什么?怎样组织学生探究?这是开展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出有效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有效的问题是主动探究的起点。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一般不可能很自觉地进行学习。他们更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去经历探究过程。这一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连续且形成回路的七个环节:面对问题情境→产生探究欲望→出现探究行为→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探究行为→获得探究成功→尝试拓展学习。在每一个探究环节中,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外,我们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辅导及教学反思和课改论文也作了具体规定:

课后作业及辅导:下课后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内容及复习要求,课后作业要精选,量要适中,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必须

全批全收,对部分学生要面批,对有典型性错误的题目要进行个别或集体讲评、辅导,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细致运算的习惯。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每位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有教学反思。

课改论文:结合教改实践,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教改实验论文或经验总结。

总的来讲,新的课堂怎样做到新颖、独特和工巧,我们也只是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这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会持续努力。

我样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结:

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在改善课堂教学、改革体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全体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和质量观,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有务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更新教法,我校课堂教学改革遵循三个宗旨,一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学新理念,用新教法,切莫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的教学方法,去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狠抓集体备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通过集体备课,强化教师素质的提高。狠抓集体备课,每周一次,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不但要求做到“五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教研活动时间,定(备)教研活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检查,定期公布成果。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在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而且还要做到“三准”、“三细”、“二实”。三准是指:抓准所备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叫准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位及作用,根据知识纵横联系找准知识点。三细是指:教师对编者编写这部分教材的意图理解要细,教材训练项目在哪些教学环节中落实要细,教材的重点在哪些内容中突出,难点在哪些环节中突破安排要细。二实是指:所备内容具有实用性,要求教师将所研究的内容落实到教学中,保证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要通过抓集体备课使全体教师能在繁体中互相取长补短,脑力资源共享,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为了使我校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我校结合教学管理规范和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有备课制度、上课制度、教研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实验制度、考试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要求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 7

间学习并讨论各项制度和各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使全体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抓好“三引”“四关”“五促”工作

在常规教学中,我校重点做好“三引”、“四关”、“五促”工作,分层督查各年级、教研组、班级、备课组和教师常规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落实。

“三引”。一是规范教学引入。确保常规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规范化,杜绝随心所欲的随意化。二是培育典型引路。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培养和树立教师中的先进典型,促使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确保常规教学活动方面的正确性。三是强化教改引课。强力推行教学改革,使常规教学工作不断深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四关”。一是备课关。每学期检查教案四次,每月都认真检查所有任课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检查结果与每月岗位工资挂钩。检查教案时,一查备齐数量是否超前一周,书写是否认真,二查教案内容是否通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而写出来的,三查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实用。四查教学内容是否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决杜绝不顾学生实际而应付检查的教案存在,我们坚持每学期评选优秀教案,评为优秀的在岗位考核中加分并奖励。选出较好的打印,集体交流,以促进全体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授课关。坚持课前2分钟的候课制度,老师分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理清思路,另外,通过“推门课”的形式检查教师受课 8

情况。三是作业关。严格遵循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因人制宜原则,课下作业作到:“少、精、活”,并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评判、纠正。此外,体现了新改的作业形式,增加了活动性作业,加大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和学习领域,四是辅导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树立信心,解决疑难,补救不足。检查作业批改时,一查作业的量是否适当,难易是否适度,二查批改是否认真及时,是否有鼓励性评语,三查作业的内容是否是教师精选的,便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的技能技巧,我们还规定不同的学生可以留不同层次的作业,做到优等生能吃饱,中等生能吃好,差等生吃得了,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达到大面积提高及格率,大幅度提高优秀率。

“五促”。一是以评促教。在教师的评价上,做到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备课组长评,任教学生评,校领导评相结合,评定结果与当年评先、评优、安排下一年工作挂钩,二是以考促教,重视各年级其中、期末考试,做好质量分析。三是以听促教。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7节,听课要与评课相结合,既要评出优点,更要评出不足,评出改进的方法。四是以查促教,教务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检查学生作业本,检查教师上课情况,五紧考促教,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课堂上的导入、板书、表达、演讲、简图、总结、训练、综合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使用与考核相结合。

四、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

自新课改来,我校先后举行了“走近新课程研讨课”;“推门课”;“一人一节最佳课”和“最佳课汇报课”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采取以下措施:

1、“师徒结对子”的培养措施

用“师带徒”的新老传承机制和办法,做为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措施之一。

2、“先承接再提高”的培养措施

具体作法,先要求青年教师跟指导者听课,参与完成课程全部环节,然后青年教师提出适合自己的提高措施和提高计划,提高目标。

3、“走进去,请进来”的培养措施

“走进去”指多带青年教师到外校或域外学习、听课;“请进来”指请外校名师来校指导,这样能吸收他人经验和作法,以利提高。

4、“经验分享”的培养措施

指导组成员间有很多好的经验与作法值得推广,青年教师间也有很多进步快的好的作法和经验互学,学校期末组织一次“经验分享会”形成互学、互比、互提、互进的局面。

5、“学历提高”培养措施

有的青年教师学历不达标应再提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学习,是培养青年教师重要措施。

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

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老龄化,为此,加强中老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再提高工作尤为重要,具体作法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通过自学、互学、培训等多种形式,让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授受新课改内容,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

2.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二

1 统筹安排, 积极引导

首先, 农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掌握, 同时还要对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进行培养。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入热门专业的想法, 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因此, 一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生产实践课程兴趣不大, 在农学相关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 只是站在旁边观看走过场;对于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体力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4]。长此以往,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农学的实践课程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 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 培养他们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从事农业也是一门前景比较乐观的工作领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及时了解中国的涉农政策和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 应该根据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 再根据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及地点。在农学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操作内容,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 老师仅在旁边观看, 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适当地予以引导[5,6]。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面对, 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严格要求, 认真对待

实习计划是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参加到主要作物生产的全过程,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保证实习内容不减少, 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课堂理论教学指导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学生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实践课教学的客观科学性,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改写实习总结为田间操作, 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书面报告、现场提问或实地操作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 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因此应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扩招前, 一般高校的办学规模还相对较小, 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位于校内, 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较为方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内的用地也存在越来越紧张等问题, 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越来越小, 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 有限的实习经费的功能大大减少。因此, 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 农业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实践教学经费, 同时, 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 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 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 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稳定发展, 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4 结语

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条件改善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针对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为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凑贵, 张献龙, 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21-23.

[2]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 (6) :850-852.

[3]翟云龙, 文卿琳, 李新裕, 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12-13.

[4]胡大有, 王爱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224-225.

[5]黎国喜, 唐湘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改革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09-310.

3.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篇三

关键词:汽修专业;教学改革;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22-01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不断增长,汽车维修技术也需不断提高。 社会对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中职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是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为了满足培养维修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必须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汽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客观上决定了本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本校的教师大多从普通师范院校直接毕业的,或者从其它普通中学直接调来的,教师基本上很少直接参与维修实践活动、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很差。因此,必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促进汽修专业的发展。

首先,学校鼓励一些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去高校进修培训或下汽车修理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国培,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学校积极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来讲一些与汽车修理关系密切的内容,让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再次,学校鼓励教师多进行科研活动。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学校对教师进行科研奖励,这样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材体系的改革

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相符合,要重点开发技术型课程。汽车的发展水平决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校以当前最具流行的车型为典型,更新教材,加强对校本教材的编写,课程设置也及时进行调整。汽修专业通用教材内容看似完整全面,但是理论太深奥,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基础差,学不懂,也不愿意去钻研。因此,这套教材并不能满足培养技术工人的目标要求。学校指导教师在分析研究市场和学生基本水平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精简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材编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由浅入深、简单明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模块化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又适当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以理论为指导,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学生能学懂、有收获。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最常用的知识技能,并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修理问题。

三、提高硬件设施建设

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设施。学校在汽修专业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学校配有汽修教学信息化所要具备的各种设施,充分发挥出新科技、新技术在汽修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校从自实际出发,以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修理人才。理论知识与汽修实际操作相结合,学校教育出了真正具备实力的汽修人才,小班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校资金以及设备的使用率。另外学校还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加大挖掘社会上的可用资源。学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尤其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设备资源。

四、以技能大赛推动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技能大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大赛点亮了学生的人生,成就了学生的未来。中等职业学校中有许多学生是在中考不理想的情况下才选择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在他们看不到自己前途情况下,往往厌学情绪会更加严重。让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来崭露头角,只要在省级或国家级大赛中拿到奖项的同学,就有机会免试上大学,结果和从普通高中考入大学的途径是一样的。这样他们会认识到只要努力在职业高中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因此,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备赛的过程,就是努力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帮助下,很多学生都希望有机会参加技能大赛,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生们通过技能大赛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校园中形成每位同学都努力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这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支持,学生学习热情高,就能学好。

每年一度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模拟企业实际操作,还吸引了大批企业的深度参,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企业和社会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让学生有展示技能的机会,让企业更加了解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到本校来学习。中职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从大赛设备的购置进行深化和拓展。如我校和知名4S店联合开发研制教学设备,就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录制、技能鉴定等方面进行合作。“实习基地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种模式。”【1】双方共同建立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使企业成为学校顶岗实习的基地,学校也成为公司的招聘基地。因此,技能大赛提升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对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地进行优化改革,努力创造符合中职汽修专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广山.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价值工程》.2010年20期.

4.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四

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策略实施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相一致,突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落实。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阿基米德基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以学生的“学”去评价教师的“教”。为此,我校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为宗旨,以“以学评教”为核心理念,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目标,确定了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为总体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开展了构建“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课题实验研究。

一、分析情况,确定课题

我校现有任课教师108名,1600多名学生。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冲击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等现象仍然存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不健全,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被忽视;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缺乏了解,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了解,仍然用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孩子的好坏。因此,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具有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给教师以引导,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与课程理念的融合,使教师有所遵循,有所依托。2004年9月,我校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开展“环境不宜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及“明天我们怎样过得比今天更好”的教学改革理念。希望通过教与学的思考、评价研究与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而进行,树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即以“学”评“教”的思想。

二、强化学习,更新观念

更新教学评价观念,用先进的评价思想、评价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顺利推进课题实验的前提。怎样提高学习新评价理念的成效?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我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动员会,说明教学评价研究的出发点是实现教师自我成长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对教师个人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其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校领导组织教师一起收集资料,尽量选择离教学实践“近一点”、“实一点”、“新一点”的内容,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教师,让教师学有所得;在学习的方式上,我校根据学科的需要和年级组的不同,采取了分散与集中、专家引路与平等对话、集中交流与个人专题发言、以考促学与以写促学、深度会谈与学术沙龙、研究性培训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教师喜闻乐见,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自觉地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主动投身到课题实验的实践中。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为搞好“以学评教”评价体系研究,学校确定了“专家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教学评价专家和市、区教研员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向各年级、各学科推广。

(一)创设环境,注重人文

教育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人文关怀。我校注重人文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办好校园橱窗、优化教室布置、建好“教师资源档案”,使学校每处都能传递评价信息,从而激励内化,促进学生自觉成长。其次,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从各学科教学评语入手,教师进行爱心评语评价;用教师发自肺腑的心声感染和呵护每一颗童心;实行课堂激励性评语:“你真行!你的进步可真大!”、“你还有什么好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激励语言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能行”,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借鉴经验,选好方法。

我们知道,每一项课题的研究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既要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又要探索此研究领域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我校课题实验主要是运用前人已有的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采取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验伊始,我校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及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教师现状调查分析,而后针对不同情况对教师展开了课题有关知识的培训。在实验中期,对教师、学生、家长使用“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反馈评价表,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表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新的评价观念已经形成,专业能力提高很快,学生和家长对我们教师的满意程度是令人欣慰的。

贯彻课题研究始终的主要是行动研究,我们认为行动研究是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方式。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我们参照凯米斯螺旋式行动研究图,制定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流程图。听评百节课,反复研讨,不断完善,以达到预期的成果。(三)科学定标,认真落实。

大港二小“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有7个评价指标、17个学生与教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设A好、B较好、C一般三个等级,用以衡量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价值程度,并对A、B、C三级评价指标要点进行科学的内涵界定。(详见评价表)

此评价表用于常规教学管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者听评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都依据此评价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评两节课,教师自评根据评价表一课一评,每月向教导处上交4张具有代表性的自评表和4张听评课的评价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听课后都要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被评者。

(四)强化评课,注重方法。

我们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法的探讨和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总结,初步形成了“四注重四避免”的评课原则和灵活实用的十种评课方法。

1.评课原则

(1)注重尊重和发现,避免追求完美

我们在评课中,倡导教师们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性,评课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2)注重坦率诚恳,避免遮掩浮夸

评课时,我们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优点谈足,缺点说透,既能合情合理地 满足他人受赞誉的要求,又要把缺点抓准,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含含糊糊。(3)注重以事论理,避免空谈理论

我们建议教师评课时以现代教育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好在何处? 弱,弱在何处?有理有据,有的放矢。(4)注重差异对待,避免强求统一

对于被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也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2.评课方法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十种评课方法,这十种方法,从评课的覆盖面分,包括:

(1)全面性评课,(2)片断性评课。从评课的侧重点分,包括:(3)研究性评课,(4)针对性评课,(5)延伸性评课,(6)追踪式评课。从评课的功能分,包括:(7)诊断性评课,(8)激励性评课。从参与评课的主体分,包括:(9)反思性评课,(10)互动式评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评课方法。既可采用一种评课方法,也可同时采用几种评课方法。

(五)关注学生,重视过程。

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改变了教案的固

定格式和框框,注重教师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教案。关注教师是否做好学情分析,是否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充分体现“以学评教,教为促学”的评价理念。

(六)多主体参与,评价合理。

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下,我校建立起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自评就是以自我为主体,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评主要包括同伴、学校管理者、专家、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每个学期末,由教导处综合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形成具体明确的意见,通过面谈的形式向被评价的教师进行反馈,并对教师下学期课堂教学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坚持评价结论是为教师未来发展服务的观念,将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严格分隔开来,否则将无法获得预期的评价效果。

四、行为转变,效果初显

“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几乎不见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无作业的激励措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特别是中等生、学困生表现更加积极,不甘落后。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进一步转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加明确(抓课堂、抓课堂学生的表现、抓备课),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学会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些状况,能及时与教师沟通,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学评教”评价体系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工作上水平。近两年来,有近50多篇论文荣获全国、自治区、包头市级奖励。

五反思与体会: 体会

1.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突出评价的重点,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聚力课堂,确定中心思路。2.减少形式化的评价过程,去掉形式化的操作,方案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有实效。

3.要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三方积极性。教师不认可不做,家长不欢迎不做,学生不高兴不做,不增加教师、学生、家长的负担。

4.领导重视,真抓实干。5.注重专家引领,专业提升。反思:

1.进一步完善方案的科学性,进一步设定教学评价指标和权重。

2.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教师对评价结论的认同程度,而不在于评价等级的高低。

3.评价所依据的是教师的过程性、即时性的教学表现和教学结果,不一定代表教师的最高水平,所以不能作为教师鉴定、选拔的唯一依据。

5.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篇五

一、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首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有明确的分工,需要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在步入社会工作时就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课外的作业也很少提供团队间协作的机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挥。其次,创新能力是指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非常规的角度和特殊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进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主动探索与思考。而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以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主动创新的机会较少。

二、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特点、运行规律,积极思考,触类旁通,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关注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新时期下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课题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度,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为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三、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效果,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学科专业向注重社会需要转变,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教育转变,由注重教师为主导向注重学生为主题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代脉搏,融入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的变化,吸引学生探索研究新的知识。更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既可以弥补现有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促进和推动新教材的编写。

3、调整传统的教学体系。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勤于动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要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推翻或者反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建立与培养,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加强讨论的力度和深度。

四、总结

6.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六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师资严重不足以及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材选用不科学等原因,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挑战.但只要我们确立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地分析现状,切实地从师资、教学等各环节对其进行改革,尽快实现教学目标从应试能力到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肯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合格人才.

作 者:袁华平 作者单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410006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7.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篇七

1. 中职物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认知。

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培训中, 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只注重课程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 以及教师技能的培训, 但在学生培养方面很少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提高效率, 更没有完整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课程。由于培训的对象都是以初中生或高中生为主, 而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 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师对于职校所应有的教学模式的认知几乎一个清晰的定位, 尤其是刚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 他们很多是刚走出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没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经历, 在教育学生时, 容易将其理想化, 心理上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1.2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由于绝大数去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本事就是因为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 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被教师放弃, 他们去读中职只是为了将来能有一技之长, 对知识的需求没有过多的要求, 因此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久而久之就表现出厌学, 甚至会出现缺乏自信、自我轻视;他们来中职学校学习主要是为了家长, 缺乏主观学习的动机, 当然就更不用说持之以恒学习了。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导师,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多是抽象的概念,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验相结合, 才能有更加生动地教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物理概念、公式和定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安排许多感性的实验操作与生活案例相对应,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思维活动中来。

1.3 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要求。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 难免会导致学生基木素质并不高, 在理解和应用能力上面都有所不足;对于目前的中职教材来说,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困难。虽然已有少部分中职学校物理教学已根据实际学生的能力进行改革编辑新教材, 但是很多内容很难把握好尺度, 编写的教材难度较深, 理解起来依然很困难, 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而且物理教师很多是年轻的高校毕业生, 对专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没有体现实用性和专业特色。

1.4 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和实验性质极强的学科, 必须配备必要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而物理在中职学校中主要是以基础课来教学的, 因此他们的物理实验器材相对缺乏, 这就导致学生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缺少硬件设施器材的情况下, 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2. 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2.1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系统知识.

社会在进步, 知识在翻新, 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原来的知识层面上, 尤其对职高生, 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新事物。所以作为职高生的老师, 需要不断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记忆补充自身的知识面, 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2.2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 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中职物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改革。首先, 进行物理教学设计,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相结合来进行物理教学;同时, 物理教学应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从而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其次, 要优化教学内容, 摒弃传统教学观念, 不能只局限于物理教材本身, 要充分将教材、实验、多媒体、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 全面扩展学生的认知面。

2.3 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困扰所有中职教师, 一旦学生对某一方面或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已经达到了学习一半目的。教材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师应将物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善于表扬和肯定。

2.4 改革实验教学。

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应当注重实际操作与应用。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改方案配套相应的实验器材;其次, 要调动中职学校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与实训, 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 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 并完成实验目的、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实验报告。最后, 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 比如制作电动机、电磁铁等。

2.5 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力学时, 可以将网络上制作过的Flash课件用于解释物理现象, 并形成教师、学生与课件形成三维一体的互动,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总结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它对学生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中职学校的物理老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知识, 爱岗敬业, 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质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并及时升级实验课程的配套器材, 从而增加学生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兴趣。中职物理教学通过教学改革, 强化了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楼渝英.中职物理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季韦伟.如何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 (中旬) , 2012年10期.

[3]储云超.中职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12, 37:15-16.

8.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的重任。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点。然而,高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无论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还是粗放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结合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十分重要。

二、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很难做到推陈出新,部分教师对专业建设固定的思维模式制约着课程体系的改革,部分教师缺少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勇气等,均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很难与科技发展同步。对于新兴专业而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没有凸显本校专业的特色和亮点。

(二)教学定位不明确

高职教育最初的办学模式基本与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相类似,但是与本科教学相比,高职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就业上,高职院校培育出的学生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竞争。高职院校意识到这一点后,将教学模式调整为类似于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这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只将学生培养成简单的生产机器,导致学生总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教与学、教与做无法相结合。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只有把握住这一特点,才能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对高职教育的改革。

(三)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除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培训课程以外,很多理论课程都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一些教师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仍旧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材讲解,要求学生记笔记、背重点,缺乏相应的实例进行佐证。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一般相对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而传统的讲授法又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从而使教学效率较低,效果差。

三、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理论知识的支撑,所以理论教学是高职教学所必需的,但理论教学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课时比重,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做好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的环境和实训内容要尽量模拟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内容也要避免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真正达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學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由教师的主观意愿决定,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并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才能得到。因此,教学改革不光是教师的事,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与教师进行配合,给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群体发展的要求,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推理和抽象能力都偏弱。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有效的教学手段迫在眉睫。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接受程度。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教学是重点,也是特色,高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对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更可以从实际工作中收集适合教学改革的项目,充实项目化教学资源。另外,引导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将企业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带到教学中来。

四、结语

高职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技术人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才能极大地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爱玲,马长路,刘红梅.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55-56.

[2]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9):44-48.

9.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九

摘 要 实施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岗位要求的人才。本文就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职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实验课,是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延续和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缺乏高职教育特色,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实验教学内容偏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不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现行实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1加强实验考核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考核,比如说一些实验操作错了,教师也仅仅只是口头上的纠正而已,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还会降低学生的认真性,使学生更加不重视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因此,必须加强高职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实验的最终现象考核,还应该重视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学生进行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展开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步骤以及学生完成实验之后的清理工作,并且给予及时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通过加强高职有机化学实验考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科学地、有序地进行有机化学实验。

1.2开设绿色实验

在高职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会碰触到一些易挥发、有毒的实验试剂,这些试剂不仅仅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更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正是因为这样,高职化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开设绿色实验,这样才能够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学生放下心理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操作当中。

1.3进行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可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既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讲授完烃的衍生物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设计实验?D?D烃及其衍生物的鉴别实验,提供乙醇、乙醛、丙酮、苯、乙酸、甲酸、苯酚等溶液,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写出实验原理,并应用所学的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将以上溶液一一鉴别出来。在设计方案时,学生可列出可能的几种途径,从中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案。设计的实验方案经教师批准后,可进行具体的实验。如此可引导学生多思考,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1.4注重基本技能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力求淡化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操作。教师应通过安排某些物理参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旋光度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定性分析等实验,使学生学会系统地运用化学实验方法,掌握实验室中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1.5培养科学态度

每次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端正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要重视对实验现象细心观察、对实验数据认真记录,对试验结果科学分析,打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操作及实验后总的注意事项,并作必要的示范。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操作过程,并对不当之处及时纠正。

1.6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可以说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必要前提。而在进行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力地确保有机化学实验的顺利展开、顺利进行以及顺利完成,确保高职实验室以及高职学生的安全,教师必须加大相关的知识教育力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制度、规定。要知道,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所需要用到的试剂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毒性、可燃性、腐蚀性甚至是爆炸性的试剂,而一旦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粗心大意,就很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比如说烧伤、火灾、中毒、爆炸等等。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时候,就必须告诫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危险性。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才能够从行动上去贯彻安全问题,进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2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及时地实施改革,才能够促进高职化学专业的进步,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才能够提高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效果,进而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0.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十

大数据[1](bigdata)或称巨量信息,指的是所涉及的信息量规模巨大,以至无法通过目前的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实现采集、管理和处理,并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以达到更积极目的的数据。大数据这个术语最早的引用可追溯到Apache基金会的开源项目Nutch,当时大数据用来描述为更新网络搜索索引,需要同时进行批量处理或分析的大量数据集。随着谷歌MapReduce、GFS(googlefilesystem)以及Hadoop的发布[2],大数据不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还表示处理数据的速度。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轮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的市场前景广阔,对各行各业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目前来看,未来大数据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模式以及能否建立起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输送合适的人才,使大数据产业保持创新能力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3]。

1大数据对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影响

11.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篇十一

一、双语教学的现状

1.师资缺乏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有其自身的难度和独特性,这向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提出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其外文水平和教学观念成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

首先,双语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又要通过外语来讲授。而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业教师都无海外学习、进修或工作经历,其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薄弱的现实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这成为推广双语教学的一个障碍。

其次,双语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使得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向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而目前双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双语教学应遵循的理论等问题鲜有论著。

双语教学其自身的难度和独特性,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目前双语教学的推广面临着合格师资相对缺乏的尴尬局面。

2.学生接受能力差

能否推进双语教学,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外语应用能力及专业素养都直接影响课堂知识的接受和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双语教学中学生面临着语言难点、学科难点这两大学习障碍。

首先,语言难点。受传统外语教学和测试的影响,我国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普遍属于“高分低能”,所掌握的词汇与专业外语词汇之间差距较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较难适应,无形之中影响了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次,学科难点。部分课程专业性很强,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自身又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做铺垫,本来学起来就有困难,现在又要过语言关。势必增加了学习难度,造成学习的不适应。

所以,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目前学生较低的外语能力及部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接受方面存在较大障碍,成为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3.教材缺乏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国内很少有针对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而编著的教材,为解双语教学的燃眉之急,一般直接选用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大部分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热点难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个别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其次,有的教材文化背景不同,照搬过来不一定适合我国,尤其是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材,如果任课教师不作适当处理,学生不易听懂、读懂,甚至产生误解;再次,原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体系毕竟与我们现行的体系存在差异,导致原版教材的使用效率低,只有部分章节被利用;最后,原版教材一般价格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承受。

4.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关于高校双语教学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持反对态度的人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认为没有必要花大气力搞双语教学。也有人对双语教学持盲目乐观态度,将双语教学看得过于简单,对其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二、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1.师资队伍的培养

双语教师必须是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俱佳、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和全球意识、具有文化品格和文化批判力、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的国际化人才。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除了英语专业教师和公共英语教师英语基础较好外,其他专业教师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能够用英语准确地把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自由地跟学生交流的教师非常有限,与高水平的双语教学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工作的成败,一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学科水平与英语水平都高的复合型教师,适当聘请外教,同时对专业教师加大双语教学技能培训,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英语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队伍。

2.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对外语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双语教育。而对于外语基础差、不能适应双语教育的学生不宜勉强,应对其使用母语教学。

第二,延长教学学时。由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时担负着学习语言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应该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去阐述问题,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问题,与正常教学进度相比,双语教学需要的教学时数势必要延长。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保障双语教学所需要的学时。

第三,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双语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差异较大,初次接触外文原版教材的学生,面对大量的生词、专业术语普遍感觉吃力,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传授。为此,双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知识。例如,可以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编写适合双语教学需要的双语教材,将教学内容和课堂笔记融入教材,使教材同时起到教学参考书和笔记的作用,学生可以“以画代记”,集中精力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督促学生对授课内容和专业词汇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用外语授课以前,可以用汉语将授课内容梗概做一简单描述,使学生在基本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前提下再花大气力用外语授课,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编写合适的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编写适合于中国学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双语教材是目前最适合双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双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仍然要考虑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程的具体特点,大胆创新,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材编写模式,也不宜照搬国外教材,应当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适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特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双语教材。

4.正确看待双语教学

12.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篇十二

1 多媒体教学组合, 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是职业性明确, 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 来辅助教学, 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想象, 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 增加了感性认识, 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 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 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2 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 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 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 在教学中, 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树立以人为本的实训教学理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 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 还是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 学校应围绕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重新设置实验项目, 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护理服务意识, 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及应变能力。如“一位老年病人因咳嗽、发热三天由门诊收住入院”, 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接收新病人, 如何监测生命体征, 也可以围绕病人情况进行思考, 考虑到病人的需要以及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进行准备。这种“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转变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 改善实训条件要保证高职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 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就必须加大教学投入, 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强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 应紧跟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配备护理专业必须的医学模拟教学器材, 建设真实或仿真的护理教学环境, 使学生从学校到临床的跨距缩小, 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1]。

4 强化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

在护理实践中, 崇尚的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使学生学会爱、尊重、理解、宽容、关心, 就必须让她们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 突出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懂得护理操作技能只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帮助患者的手段, 要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 不仅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 把对患者的尊重、关心患者的安全舒适放在第一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做到操作前对患者环境进行评估, 对患者进行细致解释;操作中注重患者的反应;操作后评价患者的感受和操作效果, 在技能的训练中灌输强化整体护理观念[2]。

在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中, 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指标达成, 而且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目标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到, 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身心备受困扰的患者, 首先强调的是人性的关怀, 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熟练的操作技能, 而且要有仁爱之心、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 成为患者可以相托信赖的人。

5 抓好技能训练, 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 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地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 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 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 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 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 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 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 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

6 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高职护理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自学, 敢于想象, 不墨守成规;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入手, 多观察、多实践。教师从知识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成功之母”, 有了兴趣, 就有追求, 就能克服困难, 自发一种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精心安排, 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 让学生在“思”中“学”、“疑”中“思”, 最终找到开疑的钥匙。实现从认识中发展, 思考中学习, 拓宽思路, 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苏桦.优化护理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护理研究, 2003, 17:1226.

13.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篇十三

摘 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发展的国家体育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针对篮球课程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对影响学生的篮球意识进行主要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通过本文的阐述,为我国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教学课改;篮球;改革措施

篮球运动是伴随篮球技巧与规则产生的,它们之间相互存在相互依存。篮球运动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道德文明、积极进取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篮球基本规则与合作战术,并且进行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把战术与专项技能同步结合。篮球的精髓是队员对篮球的意识,行动则属于灵魂影响着一场比赛的胜负。在高职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篮球战术、团结精神意识、互相合作,有效的发挥篮球课程的能动力。

一、培养篮球战术意思的重要性

篮球战术的培养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在比赛中要按照战术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提高比赛的成功率,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特点:1.对战术的准确性的判断。比赛的成败源于战术的准确断定,在比赛的时候要正确发挥篮球技术上的战术,要对比赛进行细致准确的判断。

2.对比赛的行动做出预见性的判断。在学生出去打比赛的时候由于双方激烈对抗,为了让学生在比赛中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要对比赛中的进攻防守之间的配合性进行训练,防止在比赛中出现漏人错位的现象,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对比赛出现的情况进行洞察,对学生即将出现的进攻防守情况做好对应的方法提高比赛的获胜率。

3.对篮球的灵活性进行锻炼。由于在比赛的时候战术上多样,篮球场上变换莫测,在平时课上训练的时候纠正学生自我意识的错误,学会场上战术变化莫测的适应,因此高校篮球队伍的培养必须针对灵活性与应变力进行训练。

4.篮球比赛学生之间的协同性的培养。篮球运动属于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运动,这就要求学生在认识上进行统一。

战术意识不能参差不齐要协调一致,一个篮球团队的培养不仅战术上进行培养,还要培养他们的协同一致的团队意识。

二、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篮球战术培养的必要性在比赛中战术采用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比赛的成败,在比赛中如何采用正确的.战术,则依赖于学生战术水平的好坏,因此在篮球锻炼中要长期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战术比篮球技术更重要,我们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篮球战术意识进行全面系统的进行战术上的训练,大学生篮球运动训练内容需要日益完善,培养抽象思维的运用到篮球训练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篮球战术意识的基础。

三、篮球的战术构成要素与大学生篮球战术培养之间的决定性因素1.篮球战术的要素主要是技术、形式、方法组成。开始主要是有组织的攻守运用战术形成一个系统的队形;在配合阶段主要是有组织的攻击对方阵势的缺口,进而投篮争夺场上的控球率展开对抗;最后阶段采用协同配合迅速进行下一回合的攻守阵势,继续不停的攻守对抗,这时候属于技术与战术的配合,队员之间掌握适应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战术的运用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必然促进战术的变化,两者之间需要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对大学生战术培养的影响因素。第一,智力因素的影响,篮球比赛需要具有高智商,高知识作为基础,这样有利于篮球文化与运动本质的不断发展,快速准确的理解老师的意图,现在的教学中学校比较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使队伍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最佳篮球队伍。在充分理解利用篮球规则,准确断定场上的战术,才能有效的避免比赛中的战术错误。第二,培养动作的熟练性。实践证明篮球运动员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越熟练,篮球意识的活动力就越强全队的能力就越强。第三,培养技术战术水平。进行长期的技术训练与对抗训练,有利于篮球意识的提高使技术战术水平得到不断进步与提高。

四、高职学校学生篮球战术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学校的一个篮球团队要注重团队意识,在学生参加比赛的时候必须有效利用战术,这样才能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全队的水平。

1.现今体育向综合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对体育的学习不断渗透,加快了体育专项训练的发展,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专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中要重点培养队员的文化素质与理论知识水平,加强篮球理论学习与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相互结合的培养训练模式。

2.战术的培养与作风的培养相互依存,要想加快战术的形成必须抓好大学生作风培养。篮球属于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团队协同作战,提倡集体精神与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品质与作风是整个团队精神面貌与战斗力的提现,也是战术形成的关键。

3.战术的培养决定于大学生心理特征,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逐步完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处于增强思维能力的最好时候。这个时期技术与战术属于接触阶段,教师必须在这个阶段抓住时机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教会学生多种战术举一反三,通过实践加以运用。在大学生的球感上进行无球时候场上的培养,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自我心态的调节从而发挥个人战术由于全队战术相互配合。

4.加强平时篮球教学中战术的渗透,教学中战术的培养是大学生战术意识养成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比赛的时候战术的实践、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运动技巧是有意识的活动,熟练掌握运用技术达到自动的程度能够减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运用最基础的技术培养战术是通过运动员场上的表现看出来,在战术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掌握技术与战术之间的配合,从而逐步提高战术。第二,通过教学训练培养快速反应力,由于篮球场上变化无常要求在场的队员必须具有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做出快速的反应抓住最好的时机反败为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信号采取对抗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场上的反应力。第三,通过训练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篮球意识,有些学生在临场的时候头脑不清使全队技术战术遭到限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观摩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力,对两个动作进行组合连接培养学生用余光观察身边的情况。

综上所述,大学生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培养是长期复杂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

由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战术培养要技术与战术进行贯穿形式的训练才能在实践中提现其意义。训练中采取渗透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战术,平时加强学生心理与作风训练,使战术意识不断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武洛生.规则的修改对篮球运动发展影响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8(09):1282-1283.

[2]刘丽.关于对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的研究[J].魅力中国,(01).

[3]陈杰.高校篮球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效率[J].

科技资讯,(22).

上一篇:关于生活之美优秀作文下一篇:高二物理备课组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