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

2024-07-18

改变学习方式(共15篇)

1.改变学习方式 篇一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论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的,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打破旧的教育体制,给教育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这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方式决定教育效果,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学生的一生。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勇于改革,敢于创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原有教材的内容陈旧、深、偏,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发展,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动接受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步伐。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充分交流和轻松学习的氛围中,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位学生都受益。

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加强学习,要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发展,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要勇于改革,敢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多与学生谈话和沟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看到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交往后,让每位学生带着信心和希望离开。

二、深刻领会课程基本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此次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穿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也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设计教材结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要一改过去的统一性、灌输式教学,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时时不忘探究性。例如,在新教材《生物的多样性》一节中,教师可提供事先准备好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看一看”“辨一辨”“思一思”,然后分组讨论: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再进一步归纳出生物的特征。再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中,过去的安排是让学生在教师给予条件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而在新教材中,可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光合作用可能需要的条件、原料、产物;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主动探究;

4.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验证;

5.根据生活经验假设并进行验证;

6.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充分与他人合作交流。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既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又促使学生掌握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

1.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力主,由教给学生学转变为教给学生会学。

2.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由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性讲解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

4.由师生之间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多向信息交流(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先了解学生想干什么,然后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释或假设,独立思考,然后自行设计出可实施的简单可行的调查探究方案,亲身实践,收集调查研究的信息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是一节调查课,要求以科学方法训练为主,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我针对26中学的校园环境,提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如下:

(1)明确目的要求、落实调查步骤(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简单的调查线路—设计调查表);

(2)强调评价方法及标准;

(3)学生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4)展示调查报告等。

最后进行讨论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把新教材的实验当作科学研究来做,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规律。

2.改变学习方式 篇二

一、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一组数值,从数值中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设计粗看是让学生探索欧姆定律规律,但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为原理工作的,使用这个表来测量,就意味着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再去用它找规律,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从历史上看,欧姆定律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电流表和电压表。欧姆用磁针的偏转方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因为磁针受到地磁场和电流磁场的共同作用,N极沿合磁场方向,通过不同的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就不同,又用温差电偶的温度差来表示电源的特征,用不同长度的铜丝来反映导线的特征,这些都是当时很巧妙的方法,很具有创造性。科学探究过程要体验,但是不能把问题无理地简化,设计出一种简单的探究过程而违背科学原理,这样不仅不能向学生展现科学发现过程,反而会引起误解,使学生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失去科学发现本身的巨大魅力。根据我的实践,探究性物理学习在以下四方面将大有作为。

(一)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活动。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量都没有给出测量方法,但测量方法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测声波的频率、测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的测量、用示波器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等。

(二)探究物理规律。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我们组织学生研究过的课题有: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振幅的关系等。

(三)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有意思的用品、仪器,学生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从而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自行车磨电灯的工作原理、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乒乓球落在案子上后为什么能向后运动、家用节水器的原理及利弊分析等。

(四)开展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

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有些是从各种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的。比如: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用铅笔芯自制活动变阻器、体验向心力的大小、估测手抛物体做的功等。

二、例析探究性物理学习的基本环节

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有许多环节,下面以探究“简谐运动及其图像”为例,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充分做好探究准备工作。

1. 明确探究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根据图像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采用的方法: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实验过程和结果获得的成就感。

2. 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探究重点:知道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探究难点: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即知道图像表达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3. 备好探究用具

铁架台(两台)、小铁球(系有细线)、注射器及塑料细管、注射针、透明胶布、细线、钩码、白纸、红墨水(一瓶)、长木板。

4. 设计探究实施过程的流程

(1)将学生分为七大组(7—8人/组,围成一圈,便于小组实验与组内交流、合作);(2)设计情景,提出问题;(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4)各小组交换意见;(5)肯定好方案并实验得出图线;(6)引导学生完善图线;(7)得出结论;(8)总结巩固。

(二)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至关重要。从熟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的撞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单摆模型中引导学生用现有的材料想办法组建一个简单的摆,再给出这样的练习:假设你手中的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1.8s(如图1),振幅为2cm,其中摆球从0点向右第一次到C点所需时间为0.3s,则:

(1) 从c→B→c所需时间为多少?

(2) 以振子从0点出发向右运动开始计时,第二次到达C点是什么时刻?第三次?第四次?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大多能完成,教师将所得的答案如图2排列,在黑板上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但它有缺陷,后来用图像法来描述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根据上面的引导向学生提出如何描述简谐运动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方案中选取比较好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完善实验,深化思维;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小组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探究的艰难,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方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并作适当的引导,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寻求解答问题的规律性。

(四)分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果。

这一阶段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实验记录的分析结果。

在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挑选一个好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列图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将其中较好的图线画到黑板上,将所有的C点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并在各个不同的C点下方注上时刻,见图4。

(五)完善实验结果,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教师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结果,得出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余弦函数图线的普遍适用结论,并对图像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

三、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

(一)尽量减少实验系统误差与人为误差。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误差大。首先,由于实验材料本身的原因,实验条件难以符合简谐运动的条件而产生系统误差;其次,学生拉木板时不能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使实验图像与课本图像产生很大误差。

我们可以把本实验注射器改成塑料果冻外壳,在实验中把红墨水放入塑料果冻外壳中,然后用缝衣针在果冻外壳下打个小洞,这样就避免了把注射针粘在钩码下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注射细管过大带来的摩擦引起的误差,实验装置图如图7。

(二)效果分析。

1. 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人说在这里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自己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展示演讲,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这种方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比如本次探究,大部分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能够根据图像得到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感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发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使得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有所加强,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记得有一位上了大学的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收获有:(1)了解了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2)物理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3)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最后在班里汇报,从始至终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就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体验挫折与成功,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几年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就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三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探究性物理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实践与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 探究性物理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基本环节、基本要求、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等方面探讨了科学实施探究性物理学习, 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物理学习,适用范围,基本环节,问题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查有梁, 谢仁根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扎实有序改变学习方式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26—01

一、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在学习中,我主张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教师不妨把自己的作用定位于学习方向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积极思考用什么方法督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学习价值的舞台,提高学生自己涉猎知识、积累知识的意识。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是这种方法的一种体现。同样是作者介绍,利用教材并以此为点辐射相关内容的做法是可取的。在学习《口技》时,学生不仅介绍了口技的有关内容,还介绍了当代著名的口技表演家洛桑、牛玉亮、张百声等,还谈到了连我也不知道的“放驴小子余小飞”。在这样的师生沟通中,真正做到了互通有无、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学生不能做到掌握全部的信息,也促使了他们新一轮学习的开始。

二、在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持续性,切忌花样过多

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新教法,就是花架子多一些,其实并非如此,方法的持续性与有序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教师持续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生词学习六大程序:小组检查自主学习笔记——小组共同确定学习的生字词——黑板上评比哪组掌握得最好——学习我拿手——生字生‘蛋’(即同一生字组不同的词)——课文学完生词过关考试。在文言文学习中,教给学生三步翻译法:熟读至背诵——依据注释推敲每一个生字的含义——勾画自己无法理解的字词。在教学中我还坚持“自主学习前教师泛读学生正音明确停顿——快速朗读比赛——重点实词解释抢答——小组串讲我最快——笔记准确翻译”五大程序。长此以往,学生就很清楚第二天老师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评比提问,明确了学习方向,学习自然有序可循。

三、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教师要作好示范

在自主学习中,老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呢?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否认‘价值引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内发论’的教育观;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就不成其为教育过程,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足够的发展性。”所以仅有自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引领与指导必不可少。

4.改变学习方式 篇四

――争创低碳环保家庭事迹材料

拥有了绿色环保观念,整个社会才会更文明、更和谐。如何做一名绿色环保使者,把“绿”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这两年,我们盐河镇正在创建省绿色生态乡镇,我和家人响应学校号召,在生活中强化学习与实践,努力改变观念与方式,积极投入到“低碳环保家庭”的创建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处处注重绿色文明,从节电、减排、环保、低碳的点滴做起,推动环境保护。现将我们全家争创低碳环保家庭的经过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我和妻子关心热爱环保,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环保低碳的宣传材料,带动家人一起学习。这不仅从思想上营造了绿色氛围,还引导和教育家庭成员以及身边的朋友普及低碳知识。我们利用周末闲暇,和家人一起学习《环保知识100题》、《环保小常识大全》、《低碳生活36计》、《低碳三字经》,我们给孩子讲煤电生产的整个复杂的流程,还搞家庭环保低碳知识有奖竞猜活动,以此来促进家人,特别是促进孩子关注掌握日常的环保低碳生活知识。除此而外,我们还在水龙头和电器开关的旁边贴上可爱的节水、节电提示大头贴,提醒家人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平时特别注意孩子的即时表现,发现孩子的浪费

行为及时提醒纠偏。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低碳环保的观念,已经在我的家里生根发芽:我们全家人充分认识到水的珍贵,油、气、煤的不可再生,节约就是保护环境。

二、注重实践改变方式

我们注重低碳环保知识学习,更注重低碳环保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改变着生活习惯与方式,再让这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方式,来宣传、倡导、引领身边人过低碳环保的生活。

先谈节电实践。我和妻子商量后,将家里原有的100W白炽灯全部换成了8-25W不等的节能灯,对客厅里的吸顶灯线路进行改造,将吸顶灯里的8盏灯泡分装两个开关控制,平时不来客人只开4盏,保证客厅照明即可。在使用电脑时,我们有意识地降低显示器的亮度,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将能耗下降到50%以下;在午餐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使用笔记本计算机,用电池时,在Windows XP下,通过Speed Step技术,CPU自动降频,功耗降低了40%。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我们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

少都费电,所以我们严格控制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用数个塑料盒盛水,在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这样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我们还适时清洗冰箱,及时除霜。使用洗衣机时,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所以我们多用强档。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所以我们严格控制脱水时间。用全封闭式电饭锅煮饭,降低热效的散失。使用微波炉时,我们尽量将食物切成小块,用“高火”,提高微波炉的使用效率……经过一家人的努力,一年下来,全家节电近200度。

再说节水实践。刷牙、洗脸时,用口杯接水,用洗脸盆洗脸;洗衣服时,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采用手洗;适量投放洗涤剂;洗浴时,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拖地、洗涮拖把等;做饭时,先用抹布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洗车时,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循环使用,比如浇家里的小菜地;厕所节水,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经常性检查水箱,以防水箱漏水,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节约清水。一水多用(1)洗脸水用后洗脚,然后冲厕所。(2)家中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保证了冲厕所需要的水量。用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洗碗筷,去油又节水。用女儿养小金鱼的水浇花、葱,促进花、葱的生长。

又说节气、节油实践。我们用煤气灶烧水时,尽可能地采用中火,而且控制每次的烧水量。烧煮饭菜时,我们先采用小火,到饭菜要熟的时候,再改用大火。平时上、下班与有车同事采用轮番开车拼车的方法,来减少汽油的损耗,每周有意识地强制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次,平时多注意向有经验同志学习节油驾车技巧,下班尽可能地错开高峰回家,减少路堵,以节省燃油。

最后说说其他低碳环保实践。我们全家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提高废物的利用:将我剃须刀和女儿电动小汽车里换下的电池收集起来,用于电视、空调、风扇遥控器;鼓励女儿学做手工,将废弃不用的衣、鞋盒子做成储物箱,将音乐盒地底座装饰成芭比娃娃的躺椅,用打草稿的纸做粘贴画;和妻子带头双面使用打印纸,给女儿做榜样;老母亲把家里的旧衣服分类拆缝成罩衣,做成拖把、购物袋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份力量,所有的家庭行动起来,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相信,有政府主导,有单位和居委会支持,有大家的参与,低碳环保生活将无处不在,天

5.改变学习方式 篇五

摘 要:本文结合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提出了一种适合当前职业院校单片机实践教学的新思路:突出“能力为本”的思想,打破“学科为本”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单片机 实验实操 激发兴趣

一、引言

单片机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中重要的智能化工具,无论是尖端科技还是现代工业、农业及个人信息终端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单片机,其使用率和普及率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计算机,因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在职业院校的电子类、电气类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单片机教学方式的改进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单片机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就业需要的实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改变单片机教学方式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按教材编写的顺序,先后讲单片机硬件基础知识、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制、接口技术及应用实例,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实验课则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统一的模式,按照指导书上规定的步骤做相同的实验。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兴趣不大。所以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造就综合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改变教学方式

1、单片机实验课中引入案例教学

在单片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上理论课时学到了很多关于单片机课程的理论和知识,在单片机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运用案例进行单片机的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与实际应用相近的案例,能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为案例,做个红绿灯控制系统,一方面其趣味性增强了,另一方面又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反思、体验和感悟,当与其共鸣时,就会很自然地模仿,进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才可能真正地掌握单片机技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引入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战演练,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

3、启发式教学

在实验实操过程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必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动手独立解决问题。要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演变成基础实验以教师为主导、综合实验教师与学生并重、创新实验以学生为主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自己立项,独立完成项目。

4、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

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结合实验项目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所用到的芯片工作原理和外形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出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集于一体的多媒体虚拟实验软件,形象逼真地将相关的实验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去感受、体验。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了解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量,为教学提供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单片机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本文只是讲了几点个人在教学中的心得与体会。笔者认为,只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将教学改革进行得更加深入系统,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单片机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6.改变作文评价方式 篇六

梁山二中张杰

写作课历来是个老大难,学生难写、不愿写,水平难提高,教师难批、不愿批,批了也难有效果。原来学生用两节课写作,老师用两星期批改,半节课讲评。因为世间放的太长,学生写的什么已经记不起来了,甚至连题目也忘了,哪里还会有热情?老师打的批语不看,教师的讲评不听,所以有时就干脆就不讲评了,你想效果能会好?可是,写作课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人生的重要技能,关系到将来的发展;二是在考试中分值太高。因此一定要把写作课上好。怎样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怎样使写作课的效果好起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我认为,一次写作周期过长、重写轻评是症结所在。其实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完成后都渴望得到肯定的评价,如果马上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当然写作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鉴于此,我把写作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有时直接放到课下去写,写后马上讲评。讲评时间则增加为两课时。具体做法是:

第一节讲评课

1.用10分钟的时间传阅同小组其他同学的作文,推荐一位优秀作文并小组集体修改。

2.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3.按照顺序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4.自由讨论,发言评议。

5.教师评议,并为每篇作文按照朗读10分、内容35分、语言35分、书写20分的分值逐项打分。

6.修改自己的作文,准备下一节的评比。

第二节讲评课

1.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比赛。

2.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3.按照顺序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4.评议。

5.为每篇作文逐项打分。

6.用挑战的方式决定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比赛。

7.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8.按照顺序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9.评议。

10.为每篇作文逐项打分。

11.计算各小组总分。

12.总结。

13.同位互批。

立即讲评与小组比赛的方式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注重了人人参与和集体协作。两节课,共读了同一话题的12篇作文,优点和缺点都能充分的显示,再经过评议,每位同学对自己的作文中有哪些优缺点、这篇作文应该怎样写,都能明白清楚了,其效果显而易见。这种方式给了每位同学表现的机会,往往一

7.改变学习方式 篇七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8.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篇八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会提问;走进生活

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牵得多,学生悟得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失去主动性,被动应付,使课堂失去生机,使教学活动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达”的尴尬局面。

一、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乐趣。我听过一节作文课,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上都摆着孩子们喜爱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由于老师打破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孩子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这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孩子学会提问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覺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自主探究的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

例如:“三八”妇女节到了,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六一”儿童节到了,让孩子说说心中最美的心愿;外出旅游了,让孩子写一写所见所闻;出现了什么有争议的事情,那就干脆让孩子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这样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把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利用起来,为孩子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这些经验都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即让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王贤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4(1):104.

9.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 篇九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古代社会,以酷刑的惩罚来规训不听话的成员,进入现代社会,则依托权威、知识和技术,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规训体系。现代学校,通过集体课堂、统一教材,规训人的思想;现代医院,通过集体病房、医生问诊,规训人的身体。回想一下小时候,是不是总是被教导要听话。长大以后,听话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压抑,不敢反抗权威,不敢追求自己,这就是被规训的结果。

2.《历史研究》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大作。他总结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26个文明形态。文明的成长过程如同登山,有的开始很顺,爬得很快,却一不留神摔到悬崖下;有的开局不易,困难重重,却风霜雪雨中成功登顶。今日之欧洲,物质丰富、生活无忧,成为难民的避风塘和矛盾的集散地,逐渐丧失了活力、丧失了动力。相比较而言,中国资源匮乏、压力巨大,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0.构建知识网络 改变训练方式 篇十

第一,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同学们应在认真研读“考纲”之后,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与第一轮复习的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理清这些知识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些知识点所检测的能力点是什么,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由此构建成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这样既加深了对第一轮所复习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在实际运用时,迅速有效地提取知识,在解答语文考题时,头脑中有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有利于我们沉着冷静的应对各种题目,有利于拓展解题思路,提高答题的效率,应该说语文知识网络是解答试题的通道。

同时还应对第一轮的语文复习情况做一下梳理,认清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结合自己构建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天天有事做,天天有落实,循序渐进。

第二,探究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考题中的设题点,选择典型的习题进行重点练习。

从天津市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来看,出题的原则是稳中求变,有相当一部分题型是成熟而稳定的,所以有些设题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探究进行了解,比如,天津市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干扰项一般从关键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重要内容进行推断三方面进行设置。

常见的形式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等,复习中,有意识地摸索这些常见干扰项设置的规律,对提高同学们解此类题的能力将会大有帮助。

另外,同学们要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和本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触类旁通,做题之后要有反思。对于自己语文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选出相对应的常见题型,并总结这些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方法。还要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在解题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解题途径,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再有,解答语文主观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减少考试中无谓的丢分。

第三,改变训练方式,搞好作文复习。

第一阶段同学们对作文的复习是比较重视的,积累了一些素材,并做过一定数量的作文练习,但到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紧了,压力大了,因此许多同学不再重视作文的复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到正式高考时,有些同学会因为这段时间不练写作而造成写作的生疏感,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11.改变学习方式,养成数学反思习惯 篇十一

如何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那就是让学习反思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意义:

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最薄弱的环节,教师长期灌输影响了学生反思意识与习惯的形成,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无暇进行深入思考与自我调整。能否进行反思是区分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思维深刻还是思维肤浅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反思能力,必须解放学生头脑和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结果不断地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和重建。

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是自己思维与学习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它面对的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进步。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朝着专家的方向获得持续的进步。

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第一,养成在课前预习中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对自己提问题。例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并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在上课听讲中反思的习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以自己的经验或记忆为背景来对知识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只能从表象上对知识进行认识,而不能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因此是零散的、肤浅的,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引导他们由静听变为主动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听中有思,思中有悟,在听讲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以向量概念教学为例,学生初次接触向量概念,对向量相关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容易出错,可以引导学生类比物理中的矢量如速度的理解来认识向量,并提出一些反思性问题:向量与数量的区别与联系?单位向量是否唯一?单位向量能否相符?两个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平行向量一定方向相同吗?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吗?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吗?可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有:为什么要学习向量?向量有何特点?向量能和数量一样进行运算吗?

第三,养成对知识形成过程反思的习惯。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客观知识内化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将抽象的内化成具体的,可以理解的。内化需要感受、体验、交流和辨析。因此,学习中必须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回顾,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知識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以正、余弦函数图象教学为例,学生已学过直线,抛物线的作图,并对其图象特征有所了解,怎样引导学生从图象特征来加强对图象的理解与把握呢?教师在介绍利用单位圆作出图象后,以 图象为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着重讨论一个周期内的图象?②该图象是对称图形吗?其对称中心、对称轴怎样找?③图象按怎样的规律出现?④为了抽象画出图象,关键点有哪些?⑤根据图象说出函数单调性。通过上述讨论,学生对正、余弦函数图象有了较全面了解,对其性质也加深了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知识的形成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可以把弥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便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在本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几何和代数是研究数学的两个方面,应懂得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作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第四,养成在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式、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经验,激活学生解题思维。

例: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满足以下条件:

对任意的实数 , ,都有 ;

当 时, ,且 。

求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本题是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抽象函数,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会类比一次函数性质比较顺利地求解。解完题后,笔者趁势问道,回顾解题过程,对于这类抽象函数大家能总结一下解题思路与方法吗?经过交流,大家认为这类问题的解答,依靠于平时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本题可类比联系到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再加上解题经验的不断积累,如本题中赋值法求解,数学思想的不断培养,如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笔者再进一步问,类比指数函数,幂函数,正、余弦函数,你能拟出一些类似的题目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推广解题结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反思中提升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2.走进新课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十二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 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 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13.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的论文 篇十三

改变思维方式,培育积极心态;引导教师走近学生,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建设学校文化场,提振教师精神气;引领反思与研究,改变教师工作状态与行为方式……3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校长张志湖将改变教师的思考一步步变成扎实的行动。

改变,首先从心开始

心态变则意识变,意识变则行为变。教师有了幸福的心态,才会将幸福传递给学生。——张志湖

“思维方式决定个人心态。有了积极的思维,才会有良好的心态。而一旦心态改变了,教师也就会从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快乐与满足。”秋季开学前夕,胜利六中的全体教师齐聚学校报告厅,听专家讲“幸福课”。

新学期开学前的教师培训,学校没有安排专业学习内容,而是特地请专家给教师作了一场《幸福的底线》报告。

报告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不时引发教师阵阵开心的笑声。在静静地聆听中,教师们感悟着幸福的秘密,体味着教育的“幸福味道”。

一上午的报告,对教师来说,犹如一份心灵鸡汤。

教师们也许不知道,这次“特殊培训”,其实是张志湖校长的一次精心设计——对教师进行幸福教育。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主要原因是体会不到做教师的快乐与满足,而教师之所以不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幸福快乐,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和心态出现了问题。”在张志湖看来,要让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内心。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报告虽然结束了,但在教师们心里产生的涟漪却在持续。当报告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案例停留在教师心里的时候,其背后的理念也就渐渐开始在他们心里不断发酵。

就这样不断对教师进行心态和教育理念的“启蒙”与引领,使他们渐渐懂得了该怎样“转身”。

“每天早上,踏着晨光、迎着朝霞,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听到一声声尚带着稚气的问候,我的心里溢满了幸福;课堂上,看到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精彩的回答、有见地的陈述,幸福盈满了我的内心……”

学生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是因为教师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学生和课堂带给教师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这所学校里,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心态的“毛毛雨”就这样不断浸润着教师的心灵。

张志湖改变教师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收获,紧接着,学校又举办了一场“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的专家报告会,这场报告带给教师的更是一种唤醒的能量。

从一位位名师的幸福人生里,从对师生关系与教师幸福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中,教师开始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更对如何重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思路和办法。

像这样“唤醒”教师的报告和交流,按照张志湖设计的时间表,在学校一场场地进行着。对教师们而言,一场报告就是一次深深地触动。这样的触动,被张志湖形象地称为“心灵敲门”。

在持续、不断地敲击之下,微妙的改变,开始在教师中悄悄发生。

“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自由,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只有师生心灵相通,才会有彼此间的感应和默契;教师把学生放在了心中,学生才会把教师放在心中。”教师的改变不仅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上。学生们感觉身边的老师变了,变得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变得越来越可亲了。

用“三气”充盈教师精神状态

培育教师精神家园,增强教师职业能量,改变教师精神状态,才会让学校具有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张志湖

“践行使命,重燃激情”,这是张志湖对全校教师精神状态的一种文化定位。

全校130多名教师,中年教师占大多数。而中年教师又是一个最容易在一年又一年“不断重复”的教学中出现倦怠,朝气和激情也容易被慢慢“磨”掉,没有进取动力,失去改变愿望的群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教师重燃激情。

为了让教师有改变自我、改变工作状态的动力,张志湖开始对教师进行持续的精神引领,他在学校提出,凡学校教职员工,不论任课教师还是后勤人员,不管年轻还是年长,都必须要有精神,有朝气,心态好。

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是张志湖期望教师们具备的“三气”。

“一位缺乏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的教师,就会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就会有负于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张志湖看来,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文化场中炼养“三气”,有了这“三气”,才有可能培育学生的“三气”——志气、朝气和睿气。

张志湖认为,“精神气”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内蕴外显;有精神气的教师,才能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由此感染和造就学生的精神与气魄。因此,他时常提醒教师,只要是在校园里,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场合,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要表现得得体和落落大方,要给人一种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和昂扬向上的感觉。

受当下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不少教师内心也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浮躁与功利。张志湖因此时常提醒身边的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多一点书生的清纯和率真,要有人格境界、学术良知与职业操行,要用厚重的知识底蕴来浸润自己的思想、气度和风格,要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

所谓“孩子气”,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始终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张志湖时时提醒教师,尽管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较大,但要努力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他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怀有童真的情感,拥有童真的兴趣,具有童真的思维,保持童真的纯净,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也才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用心营造氛围,并且不断给予启发和引领,“三气”渐渐开始在教师中间积聚,张志湖所期望的校园气场也渐渐涵养起来。受这种气场熏染,教师的精神状态比过去有了大的改观。

“能保持童真的教师,才会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学生也才会觉得教师真正懂他,才会把心交给教师。”……在东营胜利第六中学,教师们发现,当自己真的有了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之后,他们就有了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体验,悟出了许多过去不曾明白的道理。

“孩子,过来,我觉得你今天的状态有点不好……”一名学生犯了错,老师没有立刻板起脸来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交谈,了解他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教师自身有了孩子气,自然也就有了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智慧。”张志湖说。

在反思与研究中实现改变反思会让教师变得更富灵性,思考更加理性而深刻,教育教学方法也更加科学。——张志湖“教师们的变化真大啊。”说这话的是该校副校长刘鑫。引发教师这种变化的,是学校实施的反思性教育教学研究。反思性研究是张志湖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让教师从教学中找到教育感觉而设计的一项改革措施。他说:“没有完美的教学,教学永远需要改进。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问题的解意味着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然后在这个层次续反思,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为了推动教师反思和研究,张志湖率先垂范,把自己对工作的反思诉诸文字,发布在他的博客上。他要求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写1000字的反思文字,凡是外出学习者必须写反思文章,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

问题是反思之源。张志湖重视教师问题素养的培养,要求教研组在组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时,重点反思得失,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反思性研究让教师的思考有了深度,也让教师的研究有了针对性。最让教师尝到反思甜头的是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

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教师感到为难和担心,毕竟用自己原来熟悉的教学路子和方法省劲,如果改变,怎么改?效果会不会好?还有的教师认为,不加班加点加负担,还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成绩?……面对教师诸多的不理解、不情愿,张志湖总是耐心引导,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当教师们初尝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的甜头之后,接下来的改革也就成了顺水行舟。

一位生物教师原来觉得自己已经教了的课,可以少备课了。后来,在反思性课堂教学研究中,他从最初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体会到了研究与改革的好处。“原来的`课堂是教师主导的课堂,现在是放手给学生的课堂,而一旦放手给学生,就发现学生们真的很棒——他们状态不一样,会学习了,活跃了,也主动了。”改变自己、改变课堂,让这位生物教师收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与快乐。“虽然备课花费的时间多了,比过去累,但是乐在其中。特别是看到那些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开始皱着眉头思考问题,变得认真了的时候,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我享受到了以前做老师从未享受到的快乐。”

“教师的心智模式一旦改变了,就会自觉走进教育教学的自主状态。”张志湖说,“在这种改变中,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共同成长的校园,在这里,学生不怕犯错,不怕失败,善于反思。”

“改变学校从改变教师开始”,这是我历经3所学校、做了校长所收获的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是到东营胜利第六中学近3年多校长工作的最好注释。

实现教师转变,是改变教师心智模式和行走方式的开始;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乃至生命状态,远比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难得多;而要最终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积极嬗变,引领教师逐步进入享受教育的境界,不管是“转变”,还是“改变”,都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认为,“转变”一词比“改变”更为柔性和机智。“转”者,自身变动也;“改”者,有外力强行促其变化也。

围绕着转变教师这一目标,学校为教师成长制定和实施了“三台”(看台、平台、舞台)“六星”(教改之星、敬业奉献之星、学课标之星等)计划,每学年定期评选,并通过各种方式推介宣传。按照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学校积极提供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撑,结合每学年个人发展愿景,让学校常规管理、内涵发展的措施成为教师行为转变的助推器。

14.改变生活方式 挑战亚健康 篇十四

第一类人:熬夜不眨眼的“夜猫子”

典型代表小张自述:工作非常繁忙,常常回到家了还要工作到很晚,所以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夜猫子,有时候即使没有工作也闲不下来,经常参加派对。虽然这样的生活方式有时让我感到很疲惫,但是生活的精彩丰富还是让我非常享受,如何在生活和健康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百姓代表健康经:11点请睡觉!与其晚睡晚起,不如早睡早起,早上的时间其实是人脑子最清楚的时候,这个时候做事效率会很高哦!如果一定要熬夜的话,那就一定要保证吃得好,营养全面,才有精力应对亚健康。

专家支招:像小张这种情况,建议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能帮助能量转化,为脑细胞更好地供能,迅速恢复精神和体力;熬夜后,皮肤中水分、养分会过度流失,所以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可帮助预防黑眼圈、改善熬夜后的气色;补充抗氧化营养素,可以帮助消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肠胃不好的人可以吃些含益生菌的酸奶。另外建议晚上喝一杯牛奶,早上吃一粒像善存这样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各种微量营养素,恢复体力,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去。

第二类人:爱美丽胜于爱健康的“减肥达人”

典型代表丽丽自述:平时不经常加班,也不怎么熬夜,觉得自己应该不算是亚健康。但是我非常爱美,为了保持一个好身材,饭一直吃得很少,几乎拒绝肉类,晚饭也经常不吃。虽然怕营养不够全面,但是为了减肥大计,我还是维持着自己的饮食观念。

百姓代表健康经:谁说减肥就是节食?关键是“运动+心情+营养”,运动也可以见缝插针,经常甩甩双臂、扭扭腰;每天自信满满地告诉自己很漂亮,心情好自然会漂亮;最后还是营养,建议每个人为自己定制一个方案,或者至少服用像善存这样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相当于请到了“私人保健师”。

15.谈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实施 篇十五

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 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从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 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 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 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没有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 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 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 是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 这个过程需要磨合, 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正常的, 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 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 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二、以教材为中心, 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 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 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 动手能力差, 缺乏活动热情, 面对活动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活动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

但教师的准备, 并不是包办代替, 学生能准备的, 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 明确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动手, 边观察, 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 相互促进。活动结束, 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 仔细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 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 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 而不是评价者, 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 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明晰他人的思路, 并溶入自己的思路中, 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其次, 合作交流必须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 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当自主探索不能解决问题时, 自然就会进入合作交流的程序。另外,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有个别组总是某一个人发言。对于这种现象, 采取发言人轮流制即可避免。

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

为了取得最佳合作学习效果, 首先应该在班级进行科学分组, 小组内再合理分工。教师应在熟悉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通常前后两桌的四人为一组, 各小组间力求均衡, 无明显差异, 以便于公平竞争, 便于评价。在组织课外合作学习时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建成后, 要对学生进行互助友爱、平等民主的教育, 并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选派学习较好、乐于助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 其他人分别担任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 增强凝聚力, 并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小组建立以后, 可通过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数学任务开始运转, 如组内开展“算24”竞赛、记录一些巧妙的计算方法;每个小组收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例子, 并在全班交流评比, 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在合作中才能互相配合, 互相帮助。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合并同类项”时, 先由学生自学, 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最后开展小组间的解题竞赛:每个小组依次派一人上黑板, 一人解一步, 也可以先订正上一步的错误, 再接着做,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既快又好。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个人责任, 还认识到“同舟共济”的重要性, 产生本质上的合作。

四、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 不能有效合作。因此, 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 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自由交流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的时间。辩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 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 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 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 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促使个性的发展。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 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 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 自觉建构数学模型, 这种合作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要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 修改, 补充自己的观点, 敢想敢说, 条理清楚, 言简意赅, 突出重点等。

五、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佳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 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 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 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 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二) 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 有助于澄清概念, 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 (a d+b d) ÷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 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 随之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 经历由模糊到清晰, 螺旋渐进, 分化整合的过程, 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三) 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合作,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 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 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 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 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 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 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 不仅关注流畅性, 还关注变通性, 更关注独创性。

六、组间交流, 科学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要及时组织组间交流, 派合作成功的小组推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 同时鼓励下面的同学对他提出质疑, 由该小组成员给予解答, 这常常使汇报会变成了辩论会,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教师最后做出评价, 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 对有独到见解的小组给予肯定鼓励。通过交流评价, 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善思善辩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实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完善。只有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才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才能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合作学习有效地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其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分组取得最佳合作效果;通过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通过定标定向激发合作的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合作的效率;通过科学的评价提高合作的兴趣和实效。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合作学习往往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本文通过对几种典型现象的透视, 结合多年来许多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方式,探究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3]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我的女儿800字作文范文下一篇:隧道安全隐患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