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成语谜语(7篇)
1.民间流传的成语谜语 篇一
各种流传民间的的谜语
动物谜语
同声一辞打一生肖;谜底:羊;表扬:妙。是羊!
鸡犬不宁打一生肖;谜底:蛇;一般狗和鸡都会怕蛇尤其是晚上有蛇进到人家房子里后,鸡和狗都不安宁,老在那里叫个不听。所以能够让鸡和狗都不得安宁的只有蛇了。
长着尖尖牙,森林称霸王(打一动物;谜底:老虎
性情躁烈爆,常批黄皮袄,山中称大王,我说那是猫。提示:动物;谜底:老虎
暴风骤雨打一生肖;谜底:龙;乘风化雨(呼风唤雨是它的看家本事。
谜语:头戴双尖帽子,身穿黑色袍子,说话带鼻音,人人听得清。谜底:牛
娓娓动听打一生肖;谜底:鸡;雄鸡一唱天下白
娓娓动听打一生肖,是什么?谜底:鸡(雄鸡一唱天下白
一个醉汉上厕所——打一种动物。谜底:吐(兔
谜语:任劳又任怨,田里活猛干,生产万顿粮,只把草当饭。谜底:牛
轻舟飞逸——打一字。谜底:兔
圆圆耳朵长胡须,嘴巴尖尖一身灰,白天躲在洞里面,夜晚出来偷粮食。谜语答案:鼠
四面八方打一生肖;谜底:鼠;四面八方是到处都是,由此可见是老鼠。
乌七八糟打一生肖,是什么?谜底:狗,七是马,乌七是黑马,八是羊,八糟是卷毛的羊。
东倒西歪打一生肖,是什么?谜底:蛇;蛇字分东西拆开来看,就是西面为虫,爬行在地是为“倒”;东面为它指“踏”是为歪。
猴子;上肢下肢都是手,有时爬来有时走,走时很象一个人,爬时又象一条狗。
山羊;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
长得像人又像狗,模仿人类有一手,调皮捣蛋爱吃桃,上树爬杆逗人笑。谜语答案:猴
身体圆圆像水桶,嘴巴长长爱哼哼,闲来无事就睡觉,人们称它农家宝。谜语答案:猪
性情躁烈爆,常批黄皮袄,山中称大王,我说那是猫;谜底:老虎
灯谜字谜大全
川为静春波-----猜一个字答案是:淀
穿了皮衣的女人站在水边打一字——谜底:婆
天狗食月,徒留一边打一字——谜底:肰
屋前一人打一字——谜底:偓
植树种草献爱心打一字——谜底:荣
春天一日游-----猜一个字答案是:奏
川流入海潮已平-----猜一个字答案是:洲
菜地要锄草打一字——谜底:采
舍不得张口打一字——谜底:啥
飞龙在天打一字——谜底:龑
草下两口人打一字——谜底:茴
千古牵连刀难割打一字——谜底:刮
除夕就是岁尾打一字——谜底:多
此室至少可容百人打一字——谜底:宿
此人缺乏动力-----猜一个字答案是:会
此策为离间,何其不胜来-----猜一个字答案是:籁
势必有点变化打一字——谜底:抛
明知有病还迷恋打一字——谜底:痴
此谜务必隐目格-----猜一个字答案是:二
春光点点值千金-----猜一个字答案是:娄
成语谜语大全
偏好,打一成语。答案是:重此抑彼
潘安,打一成语。答案是:才貌双全
沛公舞剑,打一成语。答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呕吐,打一成语。答案是:冲口而出
螃蟹,打一成语。答案是:无肠公子
盼郎归,打一成语。答案是:朝思暮想
屁股挂弯镰,打一成语。答案是:心术不正
农神,打一成语。答案是:谷父蚕母
棋散不知人世换,打一成语。答案是:当局者迷
女孩子打架,打一成语。答案是:抓小辫子
女子标枪,打一成语。答案是:千金一掷
丕,打一成语。答案是:不一而足
奇,打一成语。答案是:大有可为
贫穷地区渴望改革,打一成语。答案是:穷则思变
怒误作努,打一成语。答案是:力不从心
判,打一成语。答案是:一刀两断
农事,打一成语。答案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屁股上钉掌,打一成语。答案是:离题太远
品行;群众朗诵,打一成语。答案是:众口一词
攀世界之巅;到达玉皇顶,打一成语。答案是:登峰造极
关于书名的谜语
1、谜题:关公和张飞(打一法国名著)谜底:红与黑
2、谜题:仁人志士皆已逝(鲁迅作品)谜底:二心集
3、谜题:由于远视眼而戴(打一清代小说)谜底:镜花缘
4、谜题:子产(打一书名)谜底:一个人的诞生
5、谜题:一字师(打一古代著作)谜底:梅花易数
6、谜题:相如引车避匿(打一世界名著)谜底:威廉·退尔
7、谜题:自言自语(打一书名)谜底:我是一片云
8、谜题:再加工(打一外国名著)谜底:复活
9、谜题:一生为官廉当先(打一古籍)谜底:清史
10、谜题:皇帝亲笔(古代著作)谜底:后汉书
11、谜题:下不着地(打一台湾小说名)谜底:失火的天堂
12、谜题:智斗(打一书名)谜底:动机与人格
13、谜题:破镜重圆(古代著作)谜底:再生缘
14、谜题:舍武当,转爱琴。(打一古籍)谜底:山海经
15、谜题:一载(打一古代著作)谜底:石头记
16、谜题:游记(古代著作)谜底:水经注
17、谜题:一旬(打一小说名)谜底:减去十岁
18、谜题:旧账不勾销(古代著作)谜底:史记
19、谜题:阴阳易法(打一小说名)谜底:家变
2.民间流传的成语谜语 篇二
关键词:藏彝走廊 民族 宗教信仰 典籍文本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3-0135-04
1 藏彝走廊:概念,原住民族及原始信仰
“藏彝走廊”是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学术概念[1]。大体包括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毗连区域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自北而南流过该区域,造就了若干天然河谷通道,是历史上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活动的场所和重要通道。
这条走廊处于彝藏之间,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也被称为“氐羌走廊”、“汉藏走廊”,现在主要是藏缅语族各语支和民族聚居活动区域。藏彝走廊主体原住民是以藏、彝、羌、纳西等主要民族为代表的藏缅语族11个民族和苗、傣等其它语族的民族。“藏彝”不是指藏民族和彝民族,而是指藏缅语系里面的“藏语支”和“彝语支”。
藏彝走廊呈“北藏”、“南彝”的基本格局,藏、彝是此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北藏”,包括保留自己支系语言的康巴藏族及康方言其他藏族,讲安多方言的草地藏族及其他藏支。“南彝”包括大小凉山的彝族及纳西、哈尼等其他彝语支文化区[2]。按照藏学学者石硕的文化区分法,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羌(尔玛)、嘉绒、康巴、彝、纳西及支系、雅砻江流域及以东藏族支系和滇西怒、傈僳、独龙族等七个文化区[3]。
藏彝走廊是处在“汉”“藏”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的边缘文化地带。边缘地带往往保留和延续的是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成为文化与历史沉淀带。边缘也多文化交汇,对外来文化的接纳相对宽容与开放。藏彝走廊区域内不同族群及支系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交融及影响十分显著,宗教信仰与族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规律。
以信仰而论,北部藏族各支系分布区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同时在北藏地区和南彝地区都有根深蒂固的本教和其它地域性原始宗教的影响。如操康方言的康巴藏族地区基本上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体,但在至今保留“地脚话”的诸藏族支系如白马、耳苏、多须等族群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藏传佛教的信仰或影响,而在其日常生活层面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本教及当地的民间信仰体系。即便在嘉绒藏族和局部的康巴藏族地区,藏传佛教虽有一定影响,但民间却仍以本教信仰占主导。
2 藏彝走廊藏、羌、彝、纳西民族原始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2.1 白龙江流域藏族本教文献
白龙江流域藏族分布在甘南迭部、卓尼、舟曲县以及陇南宕昌县、文县等地。流域藏族聚落地处“藏彝走廊”的东北部,白龙江民间村寨日常生活流行本教信仰并且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特质。本教对藏族的民俗文化影响深入骨髓,与藏族的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支配藏族民众的理想与生活的是本教,本教徒通过藏语和古藏文作为媒介将本教文化世代积累,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存传递和留存下来。被保留下来的本教文化,满足着藏族民众的心灵需要。
白龙江流域民间本教祭祀者被称为“莱坞”,是民间本教文化的传承者。其主要职能是上敬神灵,下伏鬼神。“莱坞”分为司巴“莱坞”(民间本教徒)和贡巴“莱坞”(民间咒师),陇南藏族则称“伯布”和“贡薄”。“莱坞”没有组织,散居在各个村落中。
司巴本教是本教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一种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莱坞”、“伯布”的经书被当地人称之为“莱坞经”、“伯布经”、“山神祭祀经”、“章干经”等。根据本教文献记载,司巴本教经典的内容体系分为四大部分,也就是本教九乘中的前四乘,即夏辛乘、郎辛乘、楚辛乘、斯辛乘。白龙江流域民间本教经典基本就在这个框架内。这些逸散民间的本教经典,均为藏族传统的长条经样式,每部封面都有神灵仪轨图像。经文本身出现的年代不确定,迄今为止存藏大多为明清以来民间本教徒的手抄本,很多仪轨已经失传,解读经文和分类编目相当困难,借助本教巫师的民间解读可以部分厘清经文的相关内容。
“莱坞”经书祭祀战神和山神的内容居多。目前散落在白龙江流域的本教经典内容可以归纳为祭神类经文、招福类经文、科仪类经文、解秽类经文、招魂类经文、卦书历算类经文、雍仲本教类经文等。
本教经典逸散在民间,被民间本教祭祀者“ 莱坞” 世代传承。这些经典数量多,内容五花八门,对其经典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从而认识藏族本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岷江上游羌人释比文书
岷江上游羌族分布在今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县南部及北川县,居处藏彝走廊东北部与成都平原相接的岷江上游地区及涪江上游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在东西方向上介于汉、藏之间,因而汉、藏两种文化在该区域的渗透和影响十分明显。区域内大部分聚落操羌语(尔玛语),自称“尔玛”,宗教信仰是以“释比(巫师)” 为载体传承的民间信仰体系。
“释比”是羌人民间男性经师,他们既掌管着族群内民众所有的信仰祭祀活动,也主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典礼仪式。在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心理认同层面,释比担当着羌人精神生活导师。“释比”以羌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来规范族人的行为,使族群整体在强大的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夹缝中沿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蜿蜒前行。
羌族人以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贯穿于其宗教思想和信仰行为中,并且凝结为释比经典的重要内容世代传承。释比经典是羌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数量众多,绝大部分存藏于羌族民间释比经师手中。目前学术界分类主要按释比所做法事的性质,将其唱经分为上坛经、中坛经和下坛经。其中上坛经主神事;中坛经主人事;下坛经主鬼事。而真正民间释比都习惯以部(段)来称呼相应的经典,如尔一部、把一部、德为一部等,或直呼羌戈大战、赤基格布、取火种等。
nlc202309022347
已公布抢救和保护的释比经典500余部(民间有些释比出于种种考虑尚保留了一些经典而未透露),一部经典由数段组成,短的有几十字(音节),如《家里镇灾符法》;而长的达到数万字(音节),如《羌戈大战》。羌族释比经典按内容可分为23类,创世纪、敬神、祭祀还愿、战争、法具、解秽、驱邪治病保太平、驱害、哲学伦理、天文历算、符咒、占卜、禁忌、法事咒语、丧葬、乡规民约、建筑、科技工艺、农牧、生态、婚俗、祝词、比萨(释比戏)[4]。
羌族释比经典之所以能够绵延赓续,除具备重要的社会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释比的法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活动。释比在唱诵时,配以羊皮鼓等具有神秘意味的各种法器,在饱含宗教的虔诚与狂热中起舞,使人获得心灵震撼和审美愉悦。释比会充分利用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活动来感化聚落民众,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艺术的过程中,释比的唱经教化功能无疑发挥到极致。
释比经典和释比的日常法事活动相互配合,使羌文化得以以活态传承的形式沿袭至今,同时又将族群内的各种关系调整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彝族毕摩经典
彝族聚落主要分布在藏彝走廊的东南部云南楚雄、红河、四川大小凉山地区、贵州西部及广西西北,总体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彝族民间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崇奉多神,万物有灵的意识深入骨髓。毕摩是彝族社会中掌握文字、通晓历算、以鬼神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从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男性祭司,毕摩主要以经书和祭仪为载体,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毕摩经书是从毕摩产生后,由毕摩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彝人最古老的原生态诗辞歌赋、经文典籍。流传于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毕摩在各类大小不一的祭祀仪轨中吟唱和诵读经文,毕摩经文是彝族毕摩从事各种祭祀和文化活动的核心,是毕摩心目中是极其神秘和神圣的法物。
毕摩经书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竹经、骨经、皮经,此外还有抄写在帛绢、布料、绵纸和纸张上的经书。从书写材料上可以分为:血经,用人血、狐血、牛血等抄写成的经书;碳血经,即牲畜血或鸡血加上锅灰或木炭写成的经书。近代以来大多都用墨汁、墨水书写;此外还有写在木板上的经文和符号。毕摩经书按功能和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祭祀类、祈愿类、招引类、归魂类、送灵类、调和类、护卫类、占卜类、咒语类、禁锢类、驱遣类、蜕除类、祛污类、赔偿类、医术类、技法类、溯源类等。毕摩经书在民间存藏均为清一色的手抄本,通过老师傅转抄给弟子,或从别人手里转抄等途径进行传承。毕摩的经书一般都卷成筒状,用牛皮或布包裹好后捆扎,放入书箱和悬于房梁存藏。毕摩经书记载了彝族古代部落间的战争、迁徙等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古代人类史、民族史、社会史最宝贵的史料和最珍贵的文献。毕摩经书在彝族民众中影响深远,成为彝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元素,彝族民间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毕摩和经书。
毕摩经书的传承也和古老的藏彝走廊其它民族民间文本一样濒临绝传的危境。如部分稀世毕摩经书典籍因其内容和传承过程中的种种神奇传说,被人为的加以诅咒,无人传承或无法传承,遭到人为的遗弃或毁损;还有部分毕摩经卷或无后嗣子孙传承,或无徒弟接受,也常被后人无意销毁或遗弃;一些经文典籍因保存不善被虫蛀、被雨水浸坏等现象也较为严重。诸多原因导致了毕摩经书的大量消亡和流失[5]。
2.4 耳苏藏族图经及沙巴象形文经书
耳苏藏族属西番支系,藏缅语族,地处藏彝走廊东缘。主要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川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凉山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及甘孜九龙、雅安石棉、汉源均有尔苏藏族聚落世代居住。耳苏藏族是走廊内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代表,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遗留。
耳苏藏族信仰本教,“沙巴”是耳苏人的祭师,“沙巴”要阅历丰富并掌握本教(黑教)教派技艺。在民间社会日常的宗教生活中,他们的角色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摩梭人的“达巴”、彝族的“毕摩”,主持祭祀仪轨。耳苏“沙巴”世代相传,耳苏藏族称沙巴文为“扎拉玛”。 “沙巴文”的内容涉及历史、宗教、天象、历法、医药、语言等领域,为民族历史、语言、宗教、古文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耳苏藏族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 目前,除古文字学界而外,很少有人知道耳苏沙巴文的存在。耳苏沙巴文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木里县以及雅安市的石棉县。
沙巴经书基本有两类:“米朵曼”(耳苏语),用图画绘制,汉意为巫图,俗称图经。沙巴所用经书主要部分是图经,如开路图经、火葬经、医药经、占卜图、驱鬼经等,图经是耳苏人最原始的记事方式,沙巴通过图经向徒弟讲授沙巴信仰及记事方法; “搓夸拉摩”(耳苏语),用象形文字写成,汉意为沙巴文,是以竹笔或毛笔写在纸上,有红、黄、蓝、白、黑、绿诸色,它的颜色也具有文字符号的含义[6]。
目前存藏于耳苏藏族民间的沙巴文本有4种形式,第一种是比扑克牌大的纸张,每一张上画有不同的符号,用来算命或占卜。第二种耳苏象形文字文本,其开本与东巴文献一样大小,纸质也类似“东巴纸”。与东巴文一样,图画上涂上了色彩。第三种是传统的藏文,其开本和纸质与东巴文献文本相似。第四种文字类型属于音节文字,但笔画没有彝、汉文复杂,有点像梵文,有专家认为是古藏文。后两种或属后期传入。
木里藏区使用沙巴文的现象比较普遍,耳苏沙巴文较之纳西东巴文更具图画性,其形态更古老,通过它,也许能够打开另一扇人类文字产生与发展之谜。
2.5 纳西东巴经书
纳西族聚落分布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滇、川、藏三省交汇之地,地处滇西北高原,位于藏彝走廊的中南部。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各种祭祀仪式繁多,产生的祭祀经书体量庞大。东巴经是由东巴(“东巴”纳西语意为“山乡诵经者”,即东巴教的“经师”,东巴生活和生产在民间,在受人约请时举行法事、念诵经咒。)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东巴经散落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保存完好的经书有两万余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计1000余万字。纳西族原有四种文字,即东巴文、哥巴文、阮可文和玛萨文。其中东巴文和哥巴文在保存民族历史文化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东巴文意为“木石上的痕迹”,是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这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具体无考证。它是采用图画的方法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字,约有1300多个字形,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经反映了纳西族先民信奉的东巴教完整的教义、教规、场所及执仪巫师(即东巴祭司)。东巴教的核心思想是“万物有灵”,东巴祭师也是东巴教的一种神灵,各种神灵神圣不可侵犯。
nlc202309022347
东巴经一般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书写订册而成。长约8-9寸,宽约2寸。经文从左至右横写,每页一般3行,每行约有两三个直线分段。用锅底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己削修的竹笔书写。
纳西东巴经书的种类很多,从内容和实际用途划分:①祭祀经书,东巴经书中的大类,是东巴在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时形成和使用的经卷,如祭风经、祭天经、祭祖经、祭神经。②丧葬经书(或叫超荐经书),这是纳西东巴为死者举办丧事、进行超度时所使用的一种经书。丧葬经书的使用,按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主要有开丧经(开路)、什罗超荐经(限于东巴死后用之)等。③禳解经书。纳西族常举行宗教仪式,抵御和禳解妨碍人畜生存和发展,影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和灾难。如除秽经、抵天灾经、退口舌是非经、祭瘟神经等。④占卜经书,主要有巴格卜课(用于推算阴阳五行、四方四隅、八卦、干支等)、算六十甲子书、看左拉卜书、占灸胛卜书、占贝卜书、占人卜书等几种类型。⑤舞蹈、画册及音乐类经书。东巴教的舞蹈是一种传统古典宗教舞蹈。在《舞蹈教程》、《舞谱的来历》等经书中,用图、文兼有的东巴文记下了纳西古乐舞蹈的类别及跳法[7]。
学术界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它对于研究文字和人类文化史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 结语
藏彝走廊经过民族识别的十多个民族,大多有自已的原始宗教信仰,经历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民族迁徙融合、宗教斗争等,仍然能够有数量众多的文本流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山大沟深、天然隔离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原始文化的保存,同时各民族民间宗教传承者(如白龙江流域藏族莱坞、羌族释比、彝族毕摩、耳苏藏族沙巴、纳西族东巴)功不可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原始宗教信仰教义及经文内容并非迷信糟粕,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稳定部落社会、引导本族群民众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灵鸡汤。对于散落民间的少数民族原始信仰典籍,作为重点收藏和保护历史文化典籍的图书馆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将其提高到重视和保护传承文化瑰宝的高度,看到它的不可再生性,关注它原本生存传承的土壤,与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在研究它的传承环境空间的保护及传承人保护前提下,对其文本保护性发掘整理收藏。
参考文献:
[1]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
[2]石硕. 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3.
[3]石硕.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2): 3-5.
[4]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的性质和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42-45.
[5]卿玉弢.浅论彝族毕摩经书的保护与抢救[J].黑龙江史志,2009,(2):111.
[6]宋兆麟.耳苏人沙巴象形文和图经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6-145.
[7] 孙伯君等. 纳西东巴经书的整理与研究:东巴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程[J].学术动态,2008,(28):15-16.
3.牵强附会成语民间谜语 篇三
牵大虫去赴会 …… 打一成语
二、牵强附会成语解析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鲁迅《坟·人之历史》:“揣古希腊哲人,似不无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则牵强附会之说大行。”
三、牵强附会成语造句
1.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一定要说得科学准确,不要牵强附会地去生搬硬套。
2.你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
3.我们写文章用词要准确,选材不能牵强附会。
4.考据、验证都是必要的工作,为的就是避免牵强附会地推论。
5.那不过是牵强附会的军事假设,而现在的事实却是无辜者正在惨遭杀害,这怎能同日而语!
6.这本小说有非常牵强附会的情节。
7.这明明就是两件事,你怎么可以牵强附会地混为一谈呢?
8.这是事实,但作为乐观理由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9.怕就怕为了面子,牵强附会,诡辩却无法自圆其说。
10.稗官野史常杂入不少与史实不符的人物与事件,牵强附会而成,不可完全当真。
11.我的观点是:虽说此文作者的确牵强附会,基本上是借鸡下蛋。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对于一些表面现象是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的。
12.虽然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内在的思维理路,就是试图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中的相关体例。
13.如果试图寻找圣经中对隔离就餐的支持就总需要些牵强附会,而“爱邻人如爱自己”的含义则是确定无疑的。
14.你这个理由真的太牵强附会,连我们都说服不了,又如何使别人信服呢?
15.这样的内容安排,过于牵强附会,读者一定会觉得不合逻辑的。
16.各国不愿共享其信息是情有可原的,尽管这些理由有些牵强附会。
17.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根本与事实有着很大的出入,很难令人接受。
18.想永葆安宁,时时顺心,事事遂心,就难免有些牵强附会,想入非非了。
19.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我们也会有那种出于朋友的彼此之间的嫉妒和相互鼓励。并且这样的事情会在我们之间继续。请不要牵强附会到其它的东西。
20.译文当一场新的艺术运动形成某种时尚时,理应弄清其倡导者的目标所在,因为无论他们的准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牵强附会、不可思议,将来都有可能被视为正常的。
21.如若入侵者们明白战争后果,20世纪的大部分恶战也本都可以避免,这绝非牵强附会之说。
22.该县声称征用是为了公共利用,但其“公共”的性质实在牵强附会。
23.当一场新的艺术运动形成某种时尚时,理应弄清其倡导者的目标所在,因为无论他们的准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牵强附会、不可思议,将来都有可能被视为正常的。
24.将“四梦”中的一些色情描写与汤氏死因相联系,令人感到牵强附会。
4.关于民间流传的故事 篇四
从前,有个七八岁的小孩儿,每天拿着个小铜锣在门边玩儿。他一边敲,一边唱:“当当当,吕纯阳——出门碰着个吕纯阳……当当当,吕纯阳——出门碰着个吕纯阳……”
有一天,吕纯阳正好路过那家门口,听那小孩儿唱他的名字,觉得奇怪,他走上前,弯下腰,问那小孩儿:“小孩儿,你唱得真好,这歌儿谁教你唱的呀?”
小孩儿回答说:“从前街上卖花的白牡丹姑姑教我唱的哩。”
“啊?白牡丹姑姑如今在哪儿卖花呀?”
“白牡丹姑姑好久没来了,不知上哪儿去了。”
吕纯阳想了一下,又问:“白牡丹姑姑有没有跟你说——那吕纯阳好不好?”
“白牡丹姑姑说,吕纯阳是个大好人,吕纯阳呀,是个仙家,会给人看病哩!”
吕纯阳一听很高兴:“小孩儿,你伸个手板出来,我给个糖你吃。”
小孩儿听说有糖吃,高高兴兴伸出手,只听见“啪”一声响,吕纯阳在他手掌心敲了一下。
“你干嘛打我,糖呢?”
“你拿这小铜锤儿,每天在这手板心敲一下,可以敲出一个铜钱,拿去买糖吃。”
小孩儿拿小铜锤儿往手板敲一记,果然,一敲下去,“当”一声,手掌心跳出一个铜钱。小孩子好开心,马上又敲一记,又是“当”一声,又跳出个铜钱来。可是,敲第一记啥事儿也没有,敲这第二记,手掌心就变红了,微微有点肿起来,还有点疼了。
“哎——小孩儿,别急别急,你每天只能敲一下哦,敲多了不灵验。记住了?”
“记住了!”小孩儿乐得蹦起来,他放下铜锣,捡起铜钱,一溜烟跑去买糖吃。
一天,小孩儿的娘见儿子有糖吃,觉得奇怪:“娃呀,你哪来糖吃?”
“买来的呗!”小孩儿蹦上门边一块青石头,那样子可神气了。
“娃呀,你买糖的钱哪里来的?莫不是偷来的吧?”
“才用不着偷呢,”小孩儿更神气了,“我自己有办法弄到钱。”
听儿子说有办法弄到钱,娘连忙到青石上把小孩儿拉下来,让他坐在自己身边,搂住了,问他说:“娃呀,你把弄钱的办法告诉娘,好不好?”
“嗯,那会儿天还冷着呢,我在门口敲小铜锣唱《吕纯阳》玩儿,有个人戴个道士帽,背个大葫芦走过来,他教了我一个法子:他在我手掌心轻轻敲了一下子,从那日开始,我在手掌心敲一记儿,手掌心就会跳出来一个铜钱儿。”
娘一听,眼睛里放出光来了:“好娃儿,咱运气来啦,你碰上吕纯阳了。”
娘叫娃儿伸出手掌心,拿那铜锤用力一敲,果然,那手掌心“当”一声跳出来一个铜钱。
“发财了!发财了!”
娘又再敲一记,又是“当”一声,娃的手掌心又再跳出一个铜钱。
“哈哈哈,有了这手掌,咱以后可不愁吃不愁穿啦!”
娘拼命敲,一连敲了十几下,只听得铜钱叮当响,那娃儿的手掌心不停跳出铜钱来。
“疼!娘,别敲了,我疼!”娃儿疼得哇哇大哭,拼命挣扎,想把小手从娘的大手里抽出来,可是,娘的力气比娃儿的力气大得多,任凭那娃儿怎么哭,怎么喊,他的娘还是紧紧拽住他的手,不停地敲呀敲,敲呀敲。
娘敲出来一大堆铜钱,那铜钱把她自己两只脚板都淹没了。
那娃儿哭哑了,不出声了,脸色越来越青白了,眼珠子不会转了,终于,一动也不能动了,他倒在那堆铜钱上,死了。
到这会儿,那娘才急起来,哭哭啼啼跑去找大夫。好不容易找来一个大夫,那大夫给小孩儿把了把脉,摇摇头:“不行了,脉都不跳了,埋了吧!”
娘“哇”一声大哭起来:“娃儿呀——娃儿哇——都怪娘,怪娘啊!”
正抱着娃儿哭天抢地呢,从那弯弯曲曲的石巷子走来个江湖郎中,他来到娘儿俩面前,放下大葫芦:“啥情况,让我瞧瞧。”
娘见又来一个郎中,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把怀里的娃儿交给他。那江湖郎中摩挲摩挲娃儿的圆脑袋顶儿,又揉揉娃儿红肿的手掌,那娃儿慢慢缓过气来,脸色渐渐变红润了。
最后,那江湖郎中朝娃儿脸上吹一口气,娃儿醒转来,睁开眼睛,望望郎中,又望望娘。
娃儿的娘见儿子又活起来,欢喜疯啦,她两手捧起地上的钱,一捧又一捧,一个不落下,全装到那江湖郎中的大袋子里,然后她跪在地上磕头说:“钱都给你啦!千多谢啦,万多谢啦,多谢大夫你救活我家娃儿啦!”
那江湖郎中哈哈大笑,拎起钱袋,拂拂衣袖,走了。
等他走远,娃儿坐起身,他张开嘴,好不容易才说出话来:“娘,刚才的郎中,就是那时教我敲手掌心的人哩!”
“啊,吕纯阳!”
娘急忙朝那石头巷子追过去,她裹了小脚,穿着小鞋,心里再急亦还是走得慢。结果,她连吕纯阳的影子都没见着。
5.民间流传云的谚语 篇五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瓦块云,晒死人。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东风下雨,西风晴。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一场春雨一场暖。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七月北风及时雨。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蚂蚁垒窝要下雨。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 东虹日头西虹雨。
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星星眨眼天要变。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蜘蛛结网天放晴。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6.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精选 篇六
2、上马饺子下马面。
3、三十晚上熬一宿。
4、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5、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
6、二十五糊窗户。
7、十三、十四窜汤丸。
8、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
9、十一、十二八宝粥。
10、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
11、二十五擂大鼓。
12、大年初一扭一扭。
13、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14、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
15、二十九蒸馒首。
16、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
17、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18、二十七去宰鸡。
19、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20、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
21、初二的面。
22、二五八,好回家。
23、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24、三六九,往外走。
25、二十五,磨豆腐。
26、二十八,把面发。
27、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28、初九、初十白米饭。
29、初一饺子初二面。
30、二十九蒙香斗。
31、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饺子。
32、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
33、二十六炖大肉。
34、二十八白面发。
7.中国民间流传故事 篇七
那会儿杭州有座寺庙,叫灵隐寺,寺里有个疯和尚——这疯和尚整天疯疯癫癫的,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大声唱歌,他又爱喝酒,又爱吃狗肉,所以大伙儿都叫他“花和尚济癫”。
这济癫和尚很喜欢到山下的灵隐村去,跟村里的小孩子玩,他鼻子很灵,谁家煮狗肉,他闻到肉香味就去跟人家一道吃了,谁家打开陈年老酒,他闻到酒香味就去跟人家一道喝酒。他吃了狗肉喝了酒就跟村里的小孩讲故事、说笑话,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在山下玩累了,济癫和尚就会回到灵隐寺门前的老松树下,有时躺下睡觉,有时坐着捉虱子,寺里的正经和尚也不怎么理会他。
有一天,济癫正捉虱子呢,忽然抬头一望,见西边天际有一朵小黑云,正慢慢飘过来呢。
“这朵云有点怪。”
济癫掐指一算,马上知道那不是黑云,而是飞来峰,他大吃一惊,立马跳起来,一手提着酒坛子,一手摇破蒲扇,冲进灵隐寺的僧堂里。
“不好啦,山要飞来啦!要压在咱这里啦!”
寺里的和尚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敲着木鱼,念着经,正开水陆会做法事,忙着呢。
“济癫,别说胡话,你快走开,到外头玩去,别耽误咱做正经事。”
“正经事,大正经事,要出大事,山要飞来啦,要落咱们这啦!”
可是,无论济癫怎么说,都没有人理会他。
济癫没办法,只好跑到山下灵隐村,去到最热闹的人家,大声喊:“不好啦,山要飞来啦,要压在咱们这里啦!”
“别闹啦,咱办喜事,正忙着呢!”
那济癫喊破喉咙,村里头也没有人理会他。
就在这时,山路上传来“滴滴答答”的锁呐声,一行人正抬着花轿子,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正送新娘子到夫家来哩!
济癫一看,不由得眉开眼笑,急忙摇着蒲葵扇上前去。
“新娘子来啦,哈哈,你们把新娘子给花和尚送来啦,哈哈哈!”
轿夫把花轿抬到娶亲人家的门前,刚把花轿放下,济癫和尚便跳着舞着来到轿门前,他把破蒲扇和酒坛子往花轿里头一塞,然后往里面伸手一捞,把个新娘子拦腰抱起,往背上一扛:“哈哈,我光头和尚今日大喜啦!哈哈哈,我光头和尚有新娘子啦!”
济癫背着新娘子冲开人群,绕着村路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高声唱:
你敲锣,我打鼓
我光头和尚也要娶媳妇
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灵隐寺的疯和尚竟然跑下山抢人家新娘,这怎么得了?
煮喜宴的人拿着锅铲锅盖追上来,准备放鞭炮的人举着鞭炮追上来,喝喜酒看热闹的人吵着嚷着追上来。
“疯和尚抢新娘子啦,快堵住他啊,疯和尚抢走了我家新娘子啦,快堵住他啊!”
济癫背着新娘子跑到田间,田里干活的人拿着锄头,举着扁担,追了上来;
济癫背着新娘子跑到山间,山间的樵夫拿着柴刀,举着斧头,追了上来。
“捉住他,快捉住他,疯和尚抢人家新娘子啦!”
所有的孩子都拍着手追上来,所有的老人拄着拐杖追上来。
灵隐寺做法事的和尚也坐不住了,拿着木鱼,举着经书,浩浩荡荡追上来。
“不得了啦,疯和尚抢走了新娘子啦!”
那济癫和尚背着新娘子,飞一般向前跑,刚跑出灵隐村,狂风刮起来了,乌云升起来了,天给遮住了,天一下子黑得像个锅底。
“好了,好了!累死我了。”
济癫和尚把新娘子往地上一放,举起宽袖子抹了一把汗,大笑着坐在地上。
大伙儿正要冲上前去揍他,就在这时,他们身后传来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轰隆——”
大地剧烈地震动,天地间尘土飞扬。
“山来啦,没事啦。”济癫笑嘻嘻摇着扇子,长长舒了一口气。
大山压在他们身后,压下去,又跳起来,又再压下来,又再跳起来,最后终于稳稳当当地坐下,一动也不动了,那灵隐村一下子给压碎了,成了泥尘。
人们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济癫和尚抢新娘子,是为了救我们啊!”
“这济癫和尚能算出飞来峰飞来,他真是活神仙啊!”
“这济癫和尚不疯不癫,他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人们感激济癫,便不再叫他“济癫”了,个个恭恭敬敬叫他“济公”。
济公绕着飞来的山峰走了一圈,对大家说:“我看这座山不接地气,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要飞。我们一人做一个罗汉,把它镇住。”
济公一共救了五百人,这五百人每个人到山上凿出一个罗汉,那飞来峰上就有了五百罗汉。
有了五百罗汉坐镇,飞来峰从此安安稳稳坐在灵隐寺前,再也不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