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论文(精选12篇)
1.景观改造论文 篇一
1工程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高潮: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6.2.5景观面的拓宽处理。现场景观面较多处非常狭窄,设计考虑建议做挑平台的形式拓展景观面,另外多层次的景观驳岸也是拓展景观面的一中方法。通过平面的拉伸与立面的多层设计方式来打造多元化的景观空间。
2.景观改造论文 篇二
一、基地解读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原整条飘带建设已久, 现状地势平坦, 局部地形较高, 且马路与湖面高差大;植物层次单一, 过密;湖岸线块石零乱, 有安全隐患, 且水位变化很大;沿线绿地中有很多变电箱。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整体面貌与时代格格不入, 必须通过景观设计解决问题, 改造提升。
该段飘带北接千岛湖广场二期, 广场二期景观配套相对成熟, 服务配套功能欠佳, 飘带设计在景观上主要考虑与它几个平台、园路标高上的衔接, 西园码头维修扩建与西园污水提升泵站衔接, 增加商业配套用房;中间段西园娱乐公园大树成荫, 空间过密, 通透性较差, 且设施破坏严重, 东部湖边有一座水上建筑和一处货船码头;南接梦之岛, 该处有一座泵塔, 原有绿地较窄, 而且高差大。
二、现状评价
1. 优势
(1) 山清水秀, 人文景观丰富;
(2)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背山面水, 风水福地;
(3) 地域土壤种类丰富, 可营造多样的植被景观和人居环境, 且丰富的植被资源, 可再利用。
2. 不足
(1) 景观主题不突出, 统一性不够强;
(2) 景观设施破损比较严重, 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功能设施不完善;
(3) 缺少千岛湖文化特色;
(4) 湖水水位变化较大, 盈水位与枯水位时景观的不稳定因素较大;
(5) 绿地平坦, 沿湖绿地原有植物过密, 遮挡视线, 视觉通透性差;
(6) 缺少为千岛湖广场商业功能配套;
(7) 硬件 (铺装、小品) 材质不丰富, 色彩不协调。
三、解决措施
(1) 竖向设计。从道路向湖面通过挡墙进行降坡处理, 缓解高差大问题, 打开视线。
(2) 保护和利用。针对长势良好的苗木, 进行保护和利用;保留人文景观建筑, 进行修复扩建。
(3) 文化提炼。提练千岛湖地方文化、历史、风俗等内涵, 创作景观建筑与小品, 赋予景观飘带生命力。
(4) 岸线美化。根据不同地段进行有效地驳岸设计, 配合植物的应用, 使岸线有较好的绿化过度。
(5) 绿化种植。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合理配植一个主景突出、季相丰富、层次分明、视觉通透的景观飘带。
(6) 色彩协调。绿化植物季相、色彩合理搭配;硬质铺装、建筑小品、亮化灯光色彩等要与环境相协调。
(7) 增加商业配套建筑。
四、设计构思
方案构思以超前意识、生态环境意识、系统意识为指导, 遵循千岛湖滨水景观带上位规划要求下, 力求反映千岛湖特有经济、文化、人文魅力的山水风貌。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景观结合自身特色与千岛湖特有的文化, 从体现“飘、山、水、船、渔、古”等方面, 对湖岸线绿地进行创作, 通“飘”带状游步道连接, 布置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千岛归来、千岛风帆、千岛渔歌、千岛奔流、千岛眺望”。方案的总体思路具体如下。
(1) 根据功能分三个区:1) 千岛归来、千岛风帆段为商业配套景观区;2) 千岛渔歌为娱乐休闲景观区;3) 千岛奔流、千岛眺望为自然休闲景观区。
(2) 结合千岛湖的上位规划要求, 绿地中都贯穿沿湖“S”形曲线“飘”带状游步道, 游步道采用不等宽设计, 大于等于2.5 m (安全、舒适、美观、大方) , 游步道标高为107.00~108.00 m;人行道的标高为110.00~114.00 m之间, 高差2~6 m不等。
(3) 考虑沿湖的观赏视线, 人行道以外除商业配套景观区的绿地做统一坡向湖面, 并且配置落叶大乔木 (如沙朴) , 让游人可以透过树杆一览湖光山色, 为避免绿地过于单调, 选用塑型高杆加拿利海枣来点缀滨湖景观, 并在疏林草坡上用大景石及鲜花配景, 形成简洁大气中又带有精致的湖岸绿地景观。根据绿地各宽窄不同, 分为两种形式处理:一是较窄处, 利用景观挡土墙的形式来处理2~6 m的高差, 并且采用木栈道半挑的形式;二是直接斜坡草地下降到108.00 m的高程的游步道, 再根据延伸至水面绿地的大小, 进行具体设计, 局部增加凉亭、雕塑等建筑小品, 驳岸尽可能保持原有地貌。
(4) 沿湖岸线考虑了栏杆或绿篱防护和景观照明。
(5) 所有硬件以暖色调为主, 而且自然、环保。
(6) 沿园路挡墙、花坛都可作为“隐形”座凳, 高度为40~45 cm。
(7) 停车场设计:考虑自驾环湖旅游光观, 设置了五处停车场, 共计40个停车位。
(8) 生态公厕设计:公厕是滨湖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配套服务设施, 根据350 m服务半径, 新设了两处生态公厕, 加上西园码头原有公厕, 整条飘带绿地共计三处。
(9) 夜景设计:从点、线、面三个方面, 对景观飘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根据亮化的照度和色彩, 将区域分为光彩区域、亮化区域和控制区域三个等级。区域亮化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商业区亮化, 主要有临江滨商业活动区等, 属光彩区域, 亮化可结合室外灯箱、壁灯, 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娱乐休闲区亮化, 主是沿滨湖边广场, 属光彩区域和亮化区域, 利用广场绿化的庭院灯、景观灯柱、草坪灯、地灯强调亮化区域主体, 突出夜间休息氛围;山水自然休闲景观区亮化, 主要千岛湖湖岸线和其自然山地, 属亮化区和控制区, 利用绿色泛光灯结合庭园灯, 通自然山地、水中倒影等手段美化、装饰, 突出水面、地形轮廓。线型亮化包括滨湖亮化和道路系统亮化, 滨湖亮化指城中湖环湖区域, 属亮化区域, 统一水边灯光色彩和亮度, 清析构画水面轮廓线;道路系统亮化, 主要指沿湖游步道及区域内园路, 通过景观灯、地埋灯、草坪灯营造良好的道路夜间景观。点亮化主要指标志性建筑、建筑小品、重要节点, 采用泛光灯进行外观照明, 强化节点。
(10) 植物种植设计。千岛湖镇定位为体育休闲城市, 着力打造未来的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中心。城中湖景观飘带又是千岛湖镇对外经济、文化、人文交流的窗口, 因此在绿带的绿化设计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生态性、景观性、防护性的结合, 同时注意与城市风貌的协调与文化的融合。
3.南京花卉园景观改造设计分析 篇三
关键词:精细化;传统与现代;开放性
简介:花卉园(原情侣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龙蟠路中段西南侧,南邻玄武湖,东枕紫金山,总面积30公顷,其中水面积10公顷。公园园址原系玄武湖的一部分,后因湖床淤塞而成农田,1952 年玄武湖实施工赈浚湖,此处又成为浚湖弃土区。1964年栽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赠花木并布置山石,时称中朝友谊园。其后,又于此辟苗圃。1975年筹建百草园,植有许多名贵中草药。 1982年更名为园林药物园, 1983年10月1日对外开放。1993年药物园更名情侣园,情侣园以展示野生药用植物为主,兼游览休憩及婚礼系列服务。2014年8月情侣园更名为花卉园。
作者游览考察花卉园改建前后,对其变化作出总结归纳如下:
一、设计的精细化
(一)景观结构的丰富与细化
基于人的行为方式的研究,花卉园由原有的以观赏植物花卉为主体,辅以游览休闲活动转变为将人的行为活动与植物花卉并重,这体现在景观活动空间细化的设计中。
花卉园将原有的三个出入口(两个面向外部,一个面向玄武湖)增设至了五个(三个面向外部空间,两个连接玄武湖)。增设的对外入口区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广场并配备基础设施(卫生间)。
主入口区域连接原情侣园与新增的花卉园入口,成为园子最大的景观节点。由原先简单的雕塑广场、花坛、林道保留并扩增设计后形成现有的由静入动、开合有序、声色并茂、节奏紧凑的主要人流活动区。其包括标志性雕塑、对称式花坛广场、生态停车场、花庭院及其相连的自然式水景等主要景点。自然水景区是整个入口区域最大的亮点,它包括水上木栈道、水岸花境、水中雕塑、临水木构架廊道并在连接花卉园小桥处形成跌水,与开敞的花坛广场相互对比,一收一放、一动一静。一排林荫道,几曲廊径将彼此相隔又不致相离。同样作为人流的聚焦点,共同实现导向人流的作用。
整个园子呈现带状,与玄武湖齐平,现今园子被纳入玄武湖景区范畴,二者实现相融统一,在交汇处依据空间分布设计了阳光码头、十里长堤、水岸听风等景观节点。花卉园作为玄武湖景区延伸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特色,保留了自身花卉游览的景观结构的同时,由原先简单的一带多点变为一轴三带多点的结构形式,整个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二)园路的丰富和细化
园路的流线组织由两级路网改设为三级路网,在原有的主园路与小支路间增加了一级次园路。次级园路在园子外围形成环状道路,连接三个对外出口,增加了园子的开放性。同时园路的丰富将植物组景空间实现细分,一改往日一条道路两边植的简单种植形式,形成多个组景空间,也为设立多个人为活动区空间创造了不同的空间形式。
二、尊重传统,热爱时代
由原情侣园和新园构成的花卉园是传统与现代的连婴体。
(一) 景观风格上:新园,现代大气简约。大面积的微地形设计形成连绵起伏的绿草坡,其间缀植三两乔木,点以现代雕塑,成为斑斓花境的绿色大背景,也形成花卉园自然优美的景观轮廓线。花境、花带与园路相互穿插,配以花池坐凳,同时借远山(紫金山峦)近水于与天地之间浑然相接。原情侣园部分则沿承原有植被花貌,在空间的重新组合细分后也呈现出干净、通透、洗练的感觉。新增设的现代化园林构筑物、园路铺装也为其增就几分时代感。即便如此,园子保留的原有植被群落让它依旧透着几分古朴,恬静淡雅间彰显出质朴无华亲和淡漠之美。园子运用建筑、山石以点景,以水体植栽衬景,同时运用框景透景(紫藤廊架、蜜花园)的手法来表现空间的流动性;虚实相生、起落开合、藏与露、俯与仰的造园手法也无一例外地显露在空间的布局中。
(二)景观设施小品的设计上:园子内增设不少小品构筑物,有古老水槽变形设计的花池,有石磨异形后的车档,更有现代感十足的雕塑小品。当然最能体现时代感的当属设计的座椅亭建和蜜花园的构筑物,浅褐色木质条板与灰色钢材构架围和拼贴,简洁而有序,与新园建筑的材料、色彩、风格统一协调,也彰显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园子增设了自动贩卖机、小商品售卖部等基础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快速游览观光车,更加深入地关怀和满足当下时代人们的需求。
保有的传统让园子依旧是我们认识的园子,而时代对美感的转变让我们在当下的视野里重新认识了这个园子,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它使用它,更加积极地去调动这个园子。
三、从地域性到开放性
原南京情侣园作为城市植物主题公园常被人们拿来与杭州太子湾公园相提并论,皆因二者植物种类均较丰富,气候条件相当,且造园手法有后者(太子湾公园)对前者(情侣园)的借鉴和创新之说。如今,情侣园扩建重设并更名花卉园,增加了以花境、花带为主题景观的花卉园,引进了大量新颖的植物种类。在青奥会开幕之际面向世人,它代表的不单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花卉主题公园,更是面向全世界友人的开放性游园。 这在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中足以体现,园子新设立了同玄武湖公园自成体系的标识导向牌,运用了包括汉语、英语、法语、韩语在内的四国语言。园内的游览车上设有专人讲解景点,将园子景观更加便捷地展现给游人,实现了园子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四、结语
南京花卉园的改建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设计师的用心,也看到了设计中更多的人性关怀和情趣体验。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园子内有不少园路采用清水混泥土浇割形成的镶嵌式碎拼铺装,每块图案之间镶嵌的缝隙及凹槽处理过大,在阴雨天会出现积水影响通行,同时对于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极其不便。其次,园内空间重新划分组织后移除了大量原有植物,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部分连续开敞的园路空间(园路周边缺少庇荫大树或遮蔽式景观)在烈日当头的日子里很难让游人舒适的游览。这些问题的存在督促着设计师应更加关注设计的人性化。也为后来者的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艳容,芦建国,杜培明. 南京情侣园植物造景特色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2007(02)
[2]孙琴. 南京玄武湖湖泊空间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4.山区公路改造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四
关键词:山区公路;改造;景观设计
随着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城市公路发展较为迅速,而一些相对偏远的乡镇、村庄的公路沿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为了使山区的交通道路方面与自然更加亲近,建设单位应该对山区的公路进行改造及景观设计。通过对原有公路路线的位置转移、将山区路线与其他公共道路有机结合或者拉长山区路线加宽路面等方法,保证山区公路的宽敞与便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1山区公路改造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由于山区道路崎岖,路线设计不规格以及对地形的不熟悉,对人们的出行安全有一定的威胁,或者由于路途遥远行走不方便,耽误时间以及浪费相关资源。因此需要对山区公路进行改造与景观设计,建立一个舒适、安全、便捷的山区交通道路[1]。山区公路的改造以及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山区旧面貌,与自然环境和谐对应,减少车祸事故,而且可以提高山区环境保护意识和山区公路段的环境卫生水平,建立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山区新景观。利用先进技术对山区公路进行改造与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出行安全性,山区公路的改造与景观设计对公路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山区公路的工程概况
一般情况下,山区地形由于气候条件、地质情况多变造就了山区公路改造的困难与复杂,比如,山体结构属于多石少土、山区沟壑纵横以及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开通隧道等。因此在山区公路改造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①很难掌握地质结构以及外围的环境因素,相关人员在勘察路线的时候会出现一定漏洞,加大施工的安全威胁,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意外事故;
②由于地质复杂多变,对于公路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没有绝对保证,会严重破坏周边环境,危及人身安全;
③山区公路的相关设计不合理、不全面,隧道照明不符合相关标准等,增加山区公路改造设计的安全隐患。山区的公路建设与改造的工程中,也存在一点的问题:
①人们会忽略山区环境保护,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导致山区公路与实际标准不搭调,影响山区公路的环境保护以及外观设计的美感;
②相关负责人一般会为了交通方便,而减少很多山区公路改造程序。比如,施工前地理环境的勘察、公路开发的目的不明确、对施工的具体项目没有深入的了解等问题,影响公路施工周期,增加施工成本以及影响公路的耐久性。因此应该加强人员对山区公路设计观念,普及更多的山区路线与保护环境知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他们对山区公路改造以及景观设计的创新思想与设计理念,构建和谐山区公路。
3山区公路改造及景观设计的施工
3.1施工安全分析
安全问题是所有工程项目的核心原则以及首要原则。由于山区公路地形复杂以及地质情况多变,因此在公路改造及景观设计中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避免这些问题,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具体的施工安全分析方案有:
①重视山区公路的地理结构,深入、全面的收集以及整理山区公路地形资料,了解山区的气候条件、水文结构以及路线的规划方案,为山区公路的改造及景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②选择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的路段,避免与周边危险性较高的物体接触,以及拉开被频繁破坏的山区路线距离,保证山区公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③确保山区公路的改造与施工条件相符合,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顺利;
④加强山区的人文精神。在山区景观设计中,注重公路与环境的美观与协调,不仅可以确保山区公路的安全与便利,而且为山区建设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地理环境与人力资源和谐相处。
3.2设计理念分析
在山区公路改造及景观设计中,创新山区设计理念,为共建山区公路的独特性创建良好条件,对山区公路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
①相关设计人员拓展公路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创新思想,注重山区的自然属性,将公路设计方案与山区地形有机结合,科学选线,然后对山区公路进行改造以及景观设计,合理建设山区公路,体现山区风景的美观与和谐;
②转变人员对山区公路改造与设计的单一观念,重视它的应用价值,彻底贯彻山区地形以及路线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地质选线,选取施工工程的最优项目,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可以快速有效解决施工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施工过程中,选取公路宽度不够的位置,会出现车辆堵塞。不仅影响工程完成周期,而且破坏已完工的相关项目。
3.3工程项目分析
在山区公路的景观设计中,为使公路合理、美观且耐久,有以下几个施工项目对策进行了分析:
①对原有路线事故频繁以及设计不合理的位置,全面、深入分析。在施工改造中,优化项目类型,提高路段的安全性,减少公共物品的破坏;
②对于有弯道的路线,安装明显的安全提示路牌,以及减小公路的坡度。对于较陡峭的路段,应该整顿周边环境,比如,外围加护栏,移植树木加宽道路等等,从而减少行车安全隐患;
③山区公路改造中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和谐;尽量不要大挖大填,减少一定的经济成本,灵活安排路段改造。由于多数人对山区路线都不熟悉,为满足需求,应该在山区公路改造中,安置公路路线信息指导图,快速准确引导路人的行走方向。在山区公路的十字交叉口设置信号灯,支路口安装减速带以及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公路地区安装测速区,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交通意外发生。在公路景观设计同时注重服务设施,比如,在枝叶茂盛的公路附近建立休息区或观景台,体现公路交通的人性化。不仅可以让行人欣赏美景,而且可以防止司机疲劳驾驶,从而使山区公路景观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在山区公路改造中加入绿化设施,不仅有效利用山区的各种物种资源,而且体现出大自然真正的美,使山区公路景观与生态自然相融合。
4结束语
改建过程中,应注重山区的环境因素以及地形结构,将两者相结合,从山区整体出发,深入、全面贯彻公路改造与景观设计,保证山区公路的安全、舒适、便利,让更多的人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文章通过对山区公路的改造与景观设计的分析,采用加强安全意识、创新改造观念以及健全景观设计政策,为山区公路的顺利改造与设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5.景观改造论文 篇五
一、招标条件 :
湖南天鉴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委托,对其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景观绿化改造工程进行国内公开招标,该工程已经望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望 发改投(2012)54号文件批准建设,欢迎符合条件的投标申请人前来报名。
二、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1、项目名称: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景观绿化改造工程;
2、建设规模: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校园景观绿化和道路改造。工程造价约人民币800万元;
3、建设地点: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镇第一中学院内;
4、招标范围: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景观绿化改造工程,包括市政道路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绿化工程和室外电气、给排水工程。(具体内容见招标人发布的工程量清单);
5、工期要求: 80 天(日历日);
6、质量要求:国家验收规范合格工程;
7、保修承诺:按国务院2000年279号令执行。
三、投标申请人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年检合格;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在设备、人员、资金方面均能满足本工程要求;
2、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含)以上资质,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
3、拟任项目负责人要求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市政公用工程专业贰级(含)以上建造师资格证书,并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b类安全生产考试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
4、没有被有关部门宣布取消投标资格;
5、拟任施工项目部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及配备符合《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湘建建(2010)109号)及《关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湘建建函(2010)373号)的要求;
6、在 长沙市 以外行政区域工商注册的施工企业,应取得《入湘施工登记证》 或《入长施工 登记证 》(在有效期内);
7、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四、报名所需证件及资料:
投标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持下列资料到本地公告指定地点参与投标报名:
1、组织机构代码证及法定代表人本人身份证;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有年检记录);
3、企业资质证书副本;
4、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5、拟任项目负责人的注册证书或临时执业资格证书(能体现注册单位)以及b类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6、拟任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7、在 长沙市 以外行政区域工商注册的施工企业,应 携带 《入湘施工登记证》 或《入长施工 登记证 》(在有效期内)。
除拟任项目负责人身份证外,以上证件须带原件备查,并交盖有投标申请人公章的复印件一份备案。
五、报名时间及地点:
1、报名时间 2012 年 5 月 9 日至 2012 年 5 月 15 日(节假日照常休息),每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14:30至17:00(北京时间)。
2、报名地点:长沙市望城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205室(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镇宝粮路79号,长沙市望城区城乡建设局院内办公楼附楼二楼)。
六、资格审查及入围方式 :
1、本工程采用基本资格审查方式,投标申请人报名时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对其进行基本资格审查,其中:施工项目部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及配备在评标时由评标委员会进行评审。
2、基本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入围方式如下:
当基本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数量少于或等于7个时,则所有合格投标申请人全部入围;当基本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数量多于7个时,则从所有合格投标申请人中随机抽取7个入围。
3、参加抽签入围会议的投标申请人代表须为投标申请人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代理人须为投标申请人正式员工),其中:为法定代表人的应持有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和身份证原件;为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代理人的应持有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身份证原件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近期社保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能证明其为投标申请人正式员工)参加抽签入围会议。投标申请人代表凭上述证件资料参与抽签入围会议。
4、抽签入围会议的时间为 2012 年 5 月 16 日上午9:00(北京时间),地点为长沙市望城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标室(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镇宝粮路79号,长沙市望城区城乡建设局院内办公楼附楼二楼。)
5、投标申请人应派其代表按本工程招标公告的规定要求,准时参加抽签入围会议,否则,将取消其抽签入围资格。
七、联系方式:
招标人: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招标代理:湖南天鉴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长沙市人民东路38号东一时区北栋11楼
联系人:李先生 联系电话:***
监督人:长沙市望城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
电话(传真):0731-88061859
6.景观设计中的空间景观规划 篇六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以完善和保护规划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环境总体质量,满足旅游区总体绿化景观规划要求为指导,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绿化,绿化规划为构建旅游区的以风景观赏为主点、线、面、片的立体绿化格局。规划区内主要景观节点是中心服务区各个景观节点应依据各自的定位进行城市设计,本区的空间景观规划着重于控制旅游区五大板块建立;控制五板块相互交错、彼此融合的景观格局的建立,同时禅堂水库堤岸线景观带与各功能区的交融,形成人工与自然、动态与静态观赏相结合,点、线、面统一,以人为本的特色景观系统。
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在对空间景观规划区景观轴和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应严格控制,严格管理,重要景观节点的控制主要以下列几种形式体现,沿禅堂水库堤岸构建绿化景观带;沿交通主干道和次级干道为依托,构建规划区景观轴,三个景观中心:将禅堂水库、五星级酒店、温泉小镇这三个景观聚集点作为景观中心,若干景观节点由出入口、公共建筑及区域内较好景观点形成的若干景观节点,将东西向主干道两侧地段定为景观控制地段。景观控制地段体现着片区的精神面貌和主要特色,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不同功能用地景观特色的塑造及相邻近地段景观的过渡,保证景观序列作为有机整体的连续性。在首先保证规划区内各处都有良好的面湖视野的前提下,以贯穿以连续的、无视线阻隔的景观廊道和景观轴为依托,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形成景观联系。
7.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 篇七
一、我国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点
(一) 我国小城镇的形成
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 在现阶段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区转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性社区, 一方面它是服务于周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又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等各项资源。小城镇作为特殊历史环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口集聚中心, 拥有自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通过一系列的点、线、面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独特的城镇性格、风貌。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和生活模式引导下, 顺着历史的河流构建出一系列严整的结构体系和空间体系, 它是城镇历史发展的结果, 更是城镇人文景观、精神的所在。
(二) 小城镇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
街道空间是由底界面 (街道地面) 、围合界面 (两侧建筑) 和顶界面 (天空) 三个空间元素共同组合而成, 三者通过特定的比例大小和组合方式形成街道基本的空间形态。两侧的建筑确定了街道的尺度和大小, 但并不像国外的一些建筑, 材质粗犷且有质感的建筑墙体作为第一轮廓线, 形态鲜明而突出地表现于空间环境中。国内的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 是伴随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商业贸易行为的聚居空间, 建筑更多地只是注重于它的功能性, 而忽视了其外部给人的视觉和空间感受。除了建筑立面作为街道的第一轮廓线, 还会有各种构筑物以及沿街小摊、广告牌、电话亭等, 我们称之为街道的第二轮廓线。在尺度上, 也不同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街道, 小城镇的街道更多地强调生活性和可视性, 这不仅与人的行为心理和视觉心理有关, 同时也是与小城镇的建筑相协调的尺度要求。
(三)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
街道作为小城镇空间的骨架, 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的景观作为静态的存在, 是小城镇街道的美化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元素存在, 同时在特定的阶段又代表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当我们重新身处那样的环境, 就会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和遇见的人, 街道景观承载着城镇的记忆, 蕴含着小城镇的文化和特色。现代小城镇的街道景观既要协调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 又要结合地形, 节约用地, 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 充分体现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行道树和绿化设施, 它们是改善小城镇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使单调的街道更具生命力, 美化环境, 功能上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 改善街道小气候;公共电话亭、报亭、路灯、垃圾箱、花坛、宣传栏、指示牌等实用设施, 构成了街道统一有序的“部件”;此外, 还有地面铺装和停车设施等, 共同组成了小城镇街道的景观环境。
二、下管镇商业街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 上虞市积极适应快速变化中的形式与环境, 及时抓住机遇, 为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之一而努力奋斗, 基本形成“北工、中城、南闲”的产业空间布局。下管镇作为虞南山区的中心镇, 必将成为区域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农特产品的交易中心。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下管镇镇区商贸街的整治规划与建设, 使之成为符合虞南山区商贸流通基地与旅游服务中心的需求, 为促进虞南山区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推动虞南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 下管镇商业街的规划改造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现状商业街总计长度为1500米 (见图1) , 主要为下管及周边村镇提供商贸服务。从商业业态来看, 主要有建材、家私、副食、农机、农副产品等。现状建筑大部分建于80年代以后, 建筑面积尚可, 但立面多较陈旧, 单板, 环境杂乱, 绿化缺乏。商业街所在百悬公路系过境交通, 过境车辆较多, 缺乏交通管制, 潜在交通隐患, 亟需进行改造。
三、街道规划改造构思
下管镇是一个安静素雅的乡村小镇, 流水潺潺, 两侧屋舍俨然, 有良田青山为伴, 耕读文化、越文化浓厚。新的时期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如何传承下管特有的文化特色, 塑造一条安静祥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街道是我们在街道改造规划中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从适宜的生存空间开始, 以人性尺度把握设计的空间与形态, 从人文与自然两方面满足人的需求, 还原出一个饱含乡土风情的小镇, 简约、雅致、融于自然。
基于下管商业街地方特色浓厚, 如勤劳淳朴的居民, 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建筑, 丰富的地方历史和传统风貌, 以及各种欢庆的展览展示、集会活动等。在保留原有结构、尊重使用功能的改造前提下, 回归传统特色, 并将传统特色加以不同程度的保留与改造, 使其渗透在道路景观中及建筑立面之间, 合理设置小城镇空间功能, 我们称之为“毛细血管式”的改建与整治。
四、街道规划改造措施
(一) 商业街分区规划
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商业街的面貌进行改造, 将商业街平均划分为三段 (见图2) , 北面的第一段为旅游服务, 配套设置桑竹、应乾坤坊、宋春茶居、三笋荟萃、名特小吃、耕读精品屋、东方旅舍、茶商竹栗果等。第二段为最繁华的中间地段, 镇政府前后各100米范围内为商业氛围最为浓厚区域, 以为市民服务为主, 设有日常用品服务街和农特产品交易街。因此, 规划该段主要以外立面改造为主, 业态保持现状并逐渐引导至兼顾市场需求。南面则规划作为区域服务地段, 主要为下管及虞南各地农特产品收购、农资购买等提供服务。
(二) 建筑改造
下管镇多为老建筑, 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 而部分路段又建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因而立面杂乱无章, 风格参差不齐;建筑立面简单, 用料不协调。经过分析, 将商业街沿街建筑分为三类进行处理 (见图3) :
1. 原状保留建筑
整体立面较新, 现状立面风格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构筑物进行保留。比如位于幸福公园的亭子, 其主要问题是四周地面没有铺装, 石碑比较陈旧。我们在规划中基本保留原状, 在其周围铺上铺装, 增强幸福公园的舒适度和视觉感受, 使得色调多样化, 并对石碑进行翻新。
2. 立面改造建筑
为立面破旧、杂乱、影响商贸街整体风貌的建筑, 或现状建筑立面风格不符规划要求的建筑。比如位于商业街北侧的某个店铺, 现状立面材质低档且年代久远, 外观残破且陈旧;铁门上粘贴各式广告单, 影响了商业街的立面景观, 店铺前堆放的杂物亦影响了店铺运营。我们的改造方式是: (1) 建筑立面重新粉刷; (2) 局部立面贴瓷砖; (3) 建筑墙角空地进行绿化种植; (4) 清理临时堆放的杂物; (5) 改造大门、窗户和栏杆; (6) 拆除临时搭建的雨篷; (7) 铺设路边石。
3. 拆除建筑
对于临时搭建的附房、棚等, 以及年代久远、缺乏安全隐患的建筑, 进行彻底拆除, 重新规划设计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并在功能上满足整个商业街发展的需求。
(三) 道路改造
商业街沿街景观较差, 无序列, 种类繁多, 细部处理十分欠缺。沿线路两侧分布着零星小绿地, 但基本以覆绿为主, 缺乏精致感。休闲空间景观、城市家具的设置已无法满足现状需求。道路宽度分布不均, 宽度变化与曲折变化的道路给商业街的交通带来一定的困扰。车辆停放混乱影响街道整体景观观赏价值, 亟待梳理。依据现状, 路宽幅度为6米—8.5米, 为便利交通, 利于长期发展, 我们将道路宽度统一为7.5米, 一块板, 机非混行, 限速40km/h (见图4) 。合理分布道路交通, 利用沿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形成绿篱, 提高道路的绿化量。人行道铺装以青灰色的花岗岩为主, 装饰红褐色带状、点状石材。间隔布置青砖铺装, 以体现道路的历史文化。此外, 埋设路边石, 铺装人行道, 补种行道树, 设置休憩设施和行道家具等。
五、结语
小城镇正面临着空间尺度与发展需求、建筑改造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矛盾, 商业街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其改造应促进小城镇整体发展和各城镇功能之间的协调运行。既考虑远期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保留人们的传统习惯, 坚持地方文化特色, 增强内在的历史韵味。通过有机更新商业街的建筑与景观以满足功能需求, 为人们创造更加方便、亲切、和谐的小城镇商业街。
摘要:街道景观是体现小城镇人文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外部空间环境, 是小城镇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新时期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 特色型小城镇需要坚持保持原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本文以绍兴下管镇商业街改造为例通过对街道建筑、环境、道路、空间景观等方面的改造, 使之既保持历史韵味, 又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 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美]索斯沃斯, 等.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王士兰, 等.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杨柳.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6]霍艳虹, 等.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 2010 (3) :89-91.
8.探析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改造 篇八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步行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人们观光旅游、体验交流、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之一,更是展现城市景观,表达城市精神、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商业步行街是环境优美、人性化设计、情趣化配置为一体的商业景观环境,并展示着城市文化、精神风貌和当地社会生活。
商业步行街景观概述
1.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1)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对某一地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并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街道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景观形态,它具有外在的物质要素和表现形式。例如街道的连续性、延展性、节律性,空间的进退有序、开阖有法、曲折有度以及对视觉焦点的处理导致了街景在统一中不乏变化;建筑、路面、照明、植物、雕塑、座椅等具象景观形体,通过其形式语言、色彩、光线上的变化,以及人们辗转游走的路线、观察角度的不同,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目的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通过一定形式处理和功能优化,形成具有良好欣赏效果和多种功能作用的街道风景。
(1)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2)创造优美宜人的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求。(3)记载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
桂林正阳步行街现状分析
1.桂林正阳步行街
桂林市正阳步行街,是桂林市一个具商业和游览双重特性的旅游景观,于2001年1月1日向市民和游人开放。此区域位于桂林市中心,南起杉湖北路与杉湖相接,北至解放东路,东伴举世闻名的漓江,西邻桂林市中心广场。
2. 桂林正阳步行街现状分析
据记载,桂林正阳路是一条古老的街道,有上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都是桂林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并且它也将继续繁荣下去。在正阳步行街欣欣向荣的今天,也带动着其周围地段向着商业、休闲娱乐方向的发展。
桂林正阳步行街景观设计现存问题与改造方案
1. 地面铺装多处采用凹凸不平的铺装,有碍于地面铺装的舒适性
路面铺装是商业街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铺装的设计应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不仅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更应满足人性需求。桂林正阳步行街地面铺装多处采用凹凸不平的铺装,有碍于地面铺装的美观和舒适性。
在改造中,地面铺装要具有舒适性和美观性,可以利用的铺装材料有:沥青、水泥、透水砖,瓷砖、条石及木材等。像桂林正阳步行街这种开敞式的空间考虑到室外环境的特性,选择的材料应注意平整、防滑、方便清扫等。
2. 缺乏标识导向系统
标识导向系统指在空间与信息环境中,以系统化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以帮助陌生访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整体解决方案。
漫步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标识导向系统。所以对于初来桂林正阳步行街的游客来说,会给其带来诸多不便。
在改造中应该添加标识导向系统:(1)在正阳步行街入口处添加此区域总平面图,方便游客识别区域。(2)在转弯节点处放置具有艺术特色的交通指示牌。(3)可以利用地面铺装形式引导、指示交通。
3.缺少无障碍设计
为体现对残疾人的关爱,在步行街中必须具有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设施条件,使残疾人能在此有足够的活动自由度。
桂林正阳步行街虽然有无障碍设计,但不能形成系统,而且部分盲道被占用。很多商家为了促销或增加营业面积,不惜占用盲道,严重违背了人性化设计要求。
在改造中,应该清理遮挡盲道的物品,使盲道能够畅通;在原盲道的基础上,完善盲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盲道系统。
4. 人流量大,供游客休息的座椅较少,无法满足客流量需求;仅有的座椅缺乏艺术特色;座椅无遮挡设施,给游客带来不便。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主街,道路两侧均为植物与石质座椅结合形式的休息处,由于材料的物理特性,到了夏天被太阳暴晒,冬天十分冰冷。所以很少有人在此休息。在改造中,应该采用木质和金属设计座椅,轻巧优雅并且牢固,可以利用原本座椅与花坛相结合的形式,节省空间,但原植物没有起到遮荫的效果,所以可以适当把植物加大,在起到观赏作用的同时,满足人性化需求。
在桂林正阳步行街主街的一十字交叉路口处,是一小型广场,虽然有大树的遮荫,但因位于十字路口,四周开敞,人们从心理感受上缺乏安全感。
在改造中,可以把该区域的休息座椅与相关的设施作为整体的休息空间,形成一个半围合?空间,给人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
此区域在注重人的私密性的思考的同时又要为观赏提供条件,因为此区域位于十字路口的特殊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观赏点,观赏的对象既可以是街景,又可以是在步行街活动的人,这样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另一方面的心理需求。
5.建筑风格不统一,缺乏文化特色
桂林正阳步行街的建筑,形式各异,风格不相统一。在改造中,应该统一建筑风格,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由于正阳步行街位于桂林王城(位于市中心的独秀峰下,是明代靖江王府)附近,所以建筑风格可以与其相统一,既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又能使商业步行街具有统一性。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也是对规划、设计人员的一大考验,我们相信未来的城市商業步行街环境会更具人性化,也将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9.景观改造论文 篇九
一、乡土景观的概念及特性
1、乡土景观的概念
乡土景观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并留存的具有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的自然或者建筑遗产,比如房屋、树木、河道、古桥、道路、荷塘、石墙等乡土景观,这些景观往往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与现代城市景观相比,乡土景观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传统性,并且排斥现代科技的加入,而城市景观则是现代高科技与新理念的综合体,两者在设计理念、艺术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乡土景观的特性
乡土景观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特性,是人们在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自然作出的积极改造活动,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乡土景观在设计理念上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人类与自然分别为乡土景观的主体与客体,两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通过人类积极的改造,乡土景观还具有地域美感,比如广东有土特色的客家土楼,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筑[2]。此外,乡土景观还具有功能性,功能性值得是乡土景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生产、生存提供帮助,客家土楼的功能性毫无置疑,他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村落提供居所。乡土景观还具有地域美性,所谓地域美,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进行的美化活动,比如中国岭南大地的`“桑葚鱼塘”,就是非常有地域美感的乡土景观,此外还有云南梯田,这些景观的产生并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与生产需求,进行的不自觉美化与总结的过程,是人们将自然环境与生活相互融合的结果。由此可见,乡土景观有较大的地域美学,根据不同地域的特征会衍生出不同的乡土景观。此外,乡土景观还具有文化美感,乡土景观是人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自然改造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因此乡土景观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的发展与当地民众的智慧,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二、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1、乡土景观为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灵感
乡土景观中往往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如果将乡土景观符号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够让设计师更好的对地方情感进行解读,从而使现代景观设计不会离民众的现实太会,让民众在感受现代景观的同时,还能从中寻找到过往的回忆,真正消除景观设计与当地民众的感知差异。此外,通过对乡土景观进行研究,还能使设计师从乡土景观中感知到当地气候的变化,这位现代景观的设计提供非常有用的参考,因为现代景观中往往设计到营林技术,如果设计师不能掌握当地气候变化,就很可能导致树木发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此外,乡土景观的多样性与历史性特征还能够给设计师带来灵感,使其作品中既有现代化元素,还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现代元素与地域特色相互交融,能够让人们体验到城市的进步,并且还能够对历史文化进行回味,这样能够让人感到放松,使现代都市人群的压力得到缓解。
2、乡土景观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加融入民众的生活
从设计的本质上来看,一些的设计都是源于生活,景观设计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乡土景观设计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已经将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这也是乡土景观受到人们追捧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乡土景观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解决现代景观设计不断加入高科技产生的硬性文化植入问题,使现代景观能够更好的融合都市人群的生活[3]。此外,乡土景观往往是不加雕塑的,而是伴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逐渐形成的景观,现代景观设计师认识到一点,就能够更好的设计现代景观,使景观朴素自然,真正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美的总部就使用了中国岭南大地“桑葚鱼塘”等理念,使企业员工在高速的工作中能够通过回归乡土景观来感受本土美感意境,获得身心的放松。
3、乡土景观使现代景观的生态效益提升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更加注重景观的生态效益。在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面子工程”与“政绩工程”等形式化的景观,这些景观不仅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还造成巨大的浪费以及给自然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4]。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借鉴乡土景观设计理念,使设计更加原生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乡土景观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乡土景观经过先人的经验总结,在一些设计上非常巧妙,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需求,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并且这种改造是基于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改造还能够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所以,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自然景观设计时,应更多的考察当地的气候、水系与地质情况,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从而建成生态化的现代景观,使城市居民能够从中获得人与自认和谐相处的感受。
三、结语
总之,乡土景观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能够体现区域人文风情、宗教信仰、生态平衡。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借助乡土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使现代景观更好的融入自然,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而在传承历史经验的同时,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郭选昌,高麟腋.校园景观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7):16902-16904.
[2]赵普天,闫慧,史龙飞,周红.乡土元素在地方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02):92-95.
[3]李晟,陈祖展,方明.乡土景观特征的“跨界”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126-129.
10.景观改造论文 篇十
摘要:就如何才能建设出美丽而又具有特色的城市和城市街道景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城市街道;问题;设计分析;景观建设
一、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概况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性功能,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并且美观大方。
二、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却只应用了形式,不求甚解,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更有甚者为了采矿,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时代文化特色,比如,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城市绿化
(1)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2)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炎热的夏天,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所以,街道景观建设中,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就忽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历史的产物,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更应该刻不容缓,我们生活在其中,就得遵守它的规律,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三、结语
11.景观改造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景观改造;既有住区;适老化
21世纪来临之时,我国逐步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城市中,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也日益凸显。而与此同时,既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大部分设计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单位家属住宅区已经或正在筹备进行小区景观改造,但是其改造部分却较少针对适老化进行重点设计。小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形式新颖、造型独特的景观虽多,但对老人的关注较为欠缺,仅部分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因此,景观适老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1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老人活动的适应性
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遵循人性化、科学性、生态性、艺术性等原则。其中,人性化设计主要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以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设计考虑重点,保障景观设计的各项基本功能;科学性保障了景观中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与合理性;生态性保障了设计从景观的小环境内部平衡、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艺术性从不同形象、不同侧面和各个层次上体现了元素的应用、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等。
由此可知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对于人性化部分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大范围的人群,以普遍性设计为主。针对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既有住宅小区景观,主要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内的家属区进行的设计,以住宅建筑或办公建筑的配套设计形式出现,设计时间通常为主体建筑设计的中后期,设计周期极短,较少有专人对景观部分进行设计。其设计面向的人群以工作人员为主,服务于主体建筑。因此,这类景观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难免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情况。
随着工作人员的离退休与国家居家养老政策的推行,这部分原本以上班族为主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再能满足小区内部人员的需求。少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进入了有专人看护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有一定自理能力、思维清晰的老人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这部分老人有娱乐锻炼的需求、人际社交的需求、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的精神追求等,却难以在现有的仅以大面积绿地为主的单一环境中得到满足。
2 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与方法
2.1 人性化设计的重心转变
人性化设计在改造过程中,不应只考虑设计的普遍适应性,应当考虑老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2年修订以来,国家相关的法规尚未作出调整,如2003年出版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1年出版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7年出版的《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对于大部分老人现居的普通居住区景观设计,尚无具体规范与老年人需求相对应。现行的设计规范主要基于早期的无障碍化建设,对有专人看护老人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出台了相关的设计规范。仅上海个别国内一线城市对现有的居住小区在适老化设计上出台了地方性建设指导意见,但适应老人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向并没有改变。
适老性改造设计应基于原有的景观,对老人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心理方面,老人独处时间较多、安全感也较低,过于浓密高大的植物群亦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等;生理方面,老人身体机能逐步退化,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混合、台阶的设置等易埋下安全隐患;行为方面,老人需要与人交流、分担家务等,单一的绿地景观无法满足老人娱乐、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2.2 科学性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科学性的改造设计应结合不同老人的具体需求,应从广场、道路、灯光、设施等方面着手设计。在居住区改造时,要考虑老年人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宜增设一些方便老人跳舞练剑的广场、散步的步道、棋牌娱乐的亭台等。
小区内楼宇间距宽阔的区域可以考虑增设小型娱乐广场,广场单边长度宜在十米以上,设置专门的领舞台。设置位置不应靠楼宇太近,造成作息时间不同的人群间冲突。广场的铺装材质应考虑透水性好的地面砖,而非采用花岗岩等表面密实的材料;地面色彩宜采用中性色,可用不同深浅变化的颜色做铺装的花纹纹样设计,避免采用反光强的浅色面砖;排水坡度考虑1% ~ 4%之间,应根据面层材料和当地雨量大小进行设计。对于小区内空间有限的,应当考虑引导至社区休闲广场。
为保障小区内老人行走的基本安全,宜采用健康步道与车行道分离的设计,道路宽度有限的应严格控制车速。老人通常迈腿跨距小、抬高难,因此健康步道与车行道、步道与广场、单元门入口的衔接处,建议采用坡道与台阶相结合的设计,而非单级台阶。单级台阶易被视力退化的老人所忽略,三级及以上数量的台阶高差明显,配合坡道可以满足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道路的两侧景色相似易带来疲惫感,甚至导致老人迷路,可在平面设计时考虑两侧为不同的植物配置或平面样式,避免多次重复。道路铺装方面宜采用防滑性好的材料,如透水砖、卵石铺面等,不宜采用宽缝隙的冰纹路或步石、汀步的设计,避免缝隙处卡住拐杖、轮椅或绊脚。
针对老人记忆衰退易迷路的现象,应当设计颜色鲜艳的提示标志牌,背景与文字颜色对比度明显,夜间增设灯光。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多数既有小区物管为省电常采用5瓦灯泡,较为昏暗,道路两侧灯光应提亮。此外,在只有台阶的区域,可考虑在台阶踢面边缘增设灯光,对官能衰退的老人起提示作用。
设施方面,部分小区缺乏内部座椅或座椅设计不适宜老人。老人买菜、散步、接送小孩等过程中常容易腿脚疲惫,宜在步道旁每50米内设计座椅。座椅样式应有扶手和靠背,方便老人放随身物品与放松休息,即使在座椅上睡着也不至于栽倒。单个的石凳样式虽好看,但却无法达到以上效果。座椅在广场这类娱乐区边缘设置可让腿脚不便的老人观看他人活动、参与聊天等,在步道旁或绿地中部设置可满足老人安静赏景的需求,注意座椅遮阳功能或廊架的布置。
2.3 生态性与艺术性中的老人需求
生态性方面既有小区的植物配置,应当考虑老人呼吸道等身体机能的变化,避免柳树飞絮、花粉漫天的现象。也可以设计几块自助种植花坛,高度在0.9米以上,方便老人种植花卉植物,既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又避免了老人长时间弯腰或下蹲。个别改造设计在增设水景时,应考虑轮椅老人的安全,无护栏的水池边缘高度应在0.6米以上,既方便轮椅老人赏景,又不至于跌落水中。景观适老化改造也不应遗忘老人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也可针对不同的单位、地域特色等,可以设计一些成为老人谈资和身份标志的雕塑等。
综上所述,适老化改造设计应当从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基于老年人的具体心理与生理需求考量,落实到景观设计的细节。虽然现在的适老化景观改造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在具体改造中依然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所以,数量庞大的城镇既有居住区景观仍亟待改善。
参考文献:
[1]于一凡,贾淑颖.居家养老条件下的居住空间基础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5(04).
[2]裘知,楼瑛浩,王竹.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4(02).
12.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思路 篇十二
1 广东森林景观建设概况与作用
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 是林业自然保护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大都市人群生活息息相关, 是林业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形式, 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吸引着各地游客。维护和提升森林公园的林木花草景观, 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多样性, 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户外游憩场所。作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 广东的森林景观建设与大发展历时半个多世纪。解放初期的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很低, 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8.7%, 凭借有限的森林资源, 根本谈不上森林景观建设。为扩大森林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森林景观建设飞速发展, 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至2009年底, 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419处, 总规划面积98.09万hm2, 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5%, 占林业用地的8.9%。其中国家级26处, 面积20.66万hm2;省级61处, 面积10.32万hm2;市县级331处, 面积67.11万hm[2,3]。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开辟了一条不损耗森林资源但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道路, 很好发挥了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效用。
首先, 各地的森林公园不仅成为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的主要形式, 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其次, 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 成为旅游业和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铁杉林、广东松林、高山矮林, 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常绿阔叶林等。
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景观, 尤其是阔叶林景观资源。提高对这些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对促进森林公园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2 广东森林景观的主要类型
广东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带内, 植物区系年代久远, 分布着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热带季雨林, 还有亚热带针叶林、热带针叶林、红树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桉树、木麻黄、竹林等人工林, 森林景观丰富, 大致可以分为八类, 下面仅介绍与广东森林景观密切的几个主要类型[2,3,4]。
2.1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作为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一般优势树种不明显, 林冠繁茂, 参差不齐, 多呈波浪起伏, 由于落叶树种的存在, 具有较明显的季相林相变化, 是属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度类型, 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地, 因适应气温的变化, 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是海拔升高效应所促成垂直分布带谱上的森林植被类型, 其分布下限同常绿阔叶林相接。森林群落结构通常分布为乔木、灌木及草本三层, 有的还有苔藓活地被层;常见的落叶树种有水青冈属等, 而常见的常绿树种有樟属、山茶属、柃木属等[6]。
2.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 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 也是广东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构成广东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成份, 是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木兰科等科的常绿树种。这些科的常绿树种在广东非常丰富, 往往是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或共优种。
按广东常绿阔叶林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特征, 可分为3个森林植被亚型, 即:典型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矮林[7]。
2.3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在热带干湿交替显著的季风区, 由多种能耐干热的常绿和落叶树种组成的季相变化明显的森林类型。热带季雨林在广东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雷州半岛一带, 北至廉江、茂名、阳江一线。广东热带雨林的植物区系与龙脑香林及山地雨林相比较, 虽然仍以热带区系为主, 但从树林群落的建群树种看, 已有较明显的变化。
2.4 亚热带针叶林
亚热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丘陵低山区, 这些针叶林分布区的土壤多属酸性红壤、黄壤和赤红壤, 有的马尾松和在相同立地条件生长的阔叶林有较强的抗性, 能够在干旱瘠薄的立地上蔚然成林, 成为绿化荒地的先锋树种。
2.5 热带针叶林
热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部, 大多数树种都是散生于阔叶林中, 形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3 森林公园林木景观存在的问题
上述讲了广东森林景观的八大类型, 虽然在各大森林公园基本上都有分布, 但因为人类活动过于频繁, 把原有地带的森林植被破坏了, 原本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演替为人工次生林, 不仅林相破碎, 而且观赏价值差, 让植物景观本应有的疏密相间、晦明变化的美丽图景消失。从扩大森林公园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关注度与回头率来看, 大都存在着一些景观缺陷[5,6]。
3.1 古树名木稀、观赏林木缺
由于森林公园多处在城郊结合部, 频繁的人为活动产生各类污染, 使园内部分景观植被受到破坏, 目前大多数园区缺乏具有较高价值的珍贵植物和体量巨大、景观效果好的观赏树木。
3.2 树种较少, 林相单一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以马尾松、杉木、相思树和果树等树种所构建的同龄针叶纯林植物群落为主, 目的建群阔叶树种较少, 林相单一, 物种多样性单调, 树型优美的阔叶树和观花观叶的植物较少, 景观类型不够丰富。
3.3 季节色彩变化少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以彩叶树种作为建群树种较少, 以彩叶树种为主的植物景观比重小, 整个森林植被更是缺乏季节色彩上的变化。从总体上来说, 缺乏季相变化, 景观效果不佳。
3.4 缺乏波动起伏的层次变化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层次单调, 以单层结构为主, 复层林及树种组成多样、林龄古老的复层混交林较少, 使得植物景观缺乏波动起伏的层次变化, 美学价值偏低。病虫害更容易大面积暴发, 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3.5 缺乏树影婆娑的自然美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中, 现有常绿阔叶林分布局有限, 缺乏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 , 造成公园植物景观缺乏树影婆娑的自然美。
3.6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地域差别显著, 局部落叶树种、灌草连片等的植物景观在冬季时显得十分荒凉与萧条。
4 森林景观的改造思路
以上问题的存在, 让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改造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森林景观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景观植物.成功地组织和建立园景, 改造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在森林景观建设中, 应根据森林公园内自然概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 以当地特色树种、花 (叶) 色树种为主题树种, 以乡土阔叶树种为基调树种, 坚持生态化、乡土化, 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 不搞“一刀切”的形象工程[6]。
4.1 摸清森林公园家底有针对性地引进植物资源
森林公园主体景观是植物景观, 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调查、认识、评价、开发和组织是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改造的核心和基础。大多数珍稀植物起源古老, 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的幸存者。由于各种原因, 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有的甚至处于绝种的边缘,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意义重大.是研究植物进化的活证据。要摸清家底, 就必须组织林学专家进行植物资源调查, 对公园各种自然或人工栽植的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植物景观的地带分布、珍稀度、吸引度和科学度进行评定, 确定出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 找出最突出、又具有代表性和当地特色的植物资源。为增强吸引力, 公园可以建立珍稀植物园、兰花植物园、梅园、药用植物园、野果植物园等专类植物园景观, 进行挂牌说明, 建成科研科普基地, 寓教于游赏之中。昆明的金殿、西双版纳的热带花卉园在这方面都做得很有特点, 在公园大门附近地段、服务接待站和住宿点及游览步道两侧, 选择配置了反映公园主题的代表性植物[5]。
4.2 对天然林、次生阔叶林进行封禁性保护
森林公园中的天然林和次生阔叶林是宝贵的森林景观资源, 应当对其实施封禁性保护或限制性经营。一些本来有林而后被破坏沦为无林地的地方, 只要条件允许, 一般都适于采用封育措施任其自然恢复森林, 具体措施有两种[7,8]:
一是对森林公园内具有天然下种或者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地实施封禁, 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 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 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者灌草植被。
二是对森林公园内低质、低效的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 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比如, 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 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并适当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等植物, 进行美化和香化, 使园内植物景色宜人, 森林景观丰富多彩[9,10]。
4.3 林分改造提高森林景观价值
在森林景观管理中, 对不合经营要求的低密度、低产值以及有严重病虫害的低价值林分, 可以通过林分改造,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使之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林分转化。比如可以引进和保留目的树种, 将低劣的多代萌生阔叶林、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灌丛、杂木林改为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还可以对原有林分的密度和结构进行优化, 组建新的合理树种、科学密度和林分结构, 让整个林木的质量和稳性提高, 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11,12]。
4.4 明确森林景观植物配置的主题
在大面积早已无林、自然恢复无望的地方, 如森林公园中的废弃地, 或在急于要取得森林的生态和景观成效的地方, 就只能求之于人工植树造林, 这时就要注意植物景观搭配主题。
只有确定出森林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主题, 走差异化道路, 从立意上从地域特色入手, 才能保证所开发的主景具有不同于其它公园的独特景观, 凭借这核心竞争力, 才会吸引游客的脚步。比如惠水野梅岭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改造, 以岩溶地貌上的野生腊梅为主题, 围绕“梅”字做文章, 在公园大门、住宿点以腊梅为主, 在宜林空地和石灰岩杂灌山地上, 栽植腊梅、枫香、乌柏、紫树、火棘等景观植物进行绿化, 反映出公园的“梅”主题。
4.5 适地适树营造森林景观
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 要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 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 构成公园境内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景观效果。园区内的一些宜林荒山空地.不利于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 应搞好环境绿化改造。在林木花草的选择和配置时, 只有满足各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热、水份、温度及土壤等外生态环境的不同要求, 做到适地适树, 才能使植物因子正常生长和保持稳定, 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与旅游环境相吻合[14,15]。
绿化时量利用原有林木, 清理有碍观瞻的枯草和杂灌, 因势利导补植耐荫的林下花、草植物如:南天竹、十大功劳、八角金盘、孔雀木、鹅掌藤、栀子花、夜来香等。还可以根据沿途自然景观及植被情况, 采用木棉、木莲、盆架木、凤凰木、石栗、第伦桃、银桦、白兰、广玉兰、红千层以及适生的棕榈科植物等进行绿化, 配置高低错落的花境, 或种植低矮植物进行遮挡, 或选择适生性强、具观赏性的地被植物进行边坡绿化, 分段营造山花道[16,17]。
4.6 林木景观层次结构合理配置
对于针叶林面积偏大的景区, 可以通过林冠下造林等营林措施, 以逐步过渡的形式建立新的阔叶林植被类型, 使各景区形成独自的植物景观特色。在重点保护森林公园可视范围内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可根据现有植物状况, 注重创造出植物大空间与安逸小空间的不同氛围, 使之在宏观上既有植物的多样性, 又有植物的统一性, 形成春花灿烂, 夏荫浓郁, 秋叶斑澜, 冬景苍翠的气势。同时, 每一个景区在植物的配置上, 注重植物视觉的平面和立面。有景可借处, 树木适当稀植, 或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 以留出透视线。景观资源不良地段, 要组织较密的树丛遮蔽, 以取得“嘉则收之, 俗则屏之”的效果[18]。
平面上种植点的配置, 对于林木而言, 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株行距, 同时结合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来调整密度。
竖向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注意将喜光与耐阴、深根系与浅根系、速生与慢生、乔木与灌木、花草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相互搭配, 按垂直结构的规律台理地结合, 在满足景观植物的生态条件下改造出稳定的复层景观绿化效益[19,20]。
5 结论
破坏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就是破坏人类经济发展本身。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作为林业工作者, 在森林公园的建设或者升级改造中, 必须集思广益, 可以通过多种植物景观改造方法, 将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季相特色的植物按照叶色、花色及观赏期的不同, 运用衬托和对比等手法对森林植物景观进行多层次的改造, 逐步改造成一个层次感强、具有一定色相、季相变化、树形美观的植物景观, 增加人们视野的深度, 切实提升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价值、档次和品位。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国有林场建立的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为典型, 对森林公园绿化景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诸多改造思路。森林植物景观要通过合理的选择、配置、改造, 才能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 让人们尊享健康、收获视觉美感, 让森林公园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景观改造论文】推荐阅读:
体育公园改造景观概念设计说明10-15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10-21
景观设计的论文目录08-18
安置房小区景观设计论文09-01
校园景观设计毕业论文09-19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0-21
水土保持景观设计论文10-24
工业景观设计方法分析论文11-07
景观设计说明 (毕业论文)11-09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思考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