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共15篇)(共15篇)
1.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一
《司马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古时候的一位小朋友,教师板书课题:11 司马光。
2.简单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2)同桌小伙伴互读、纠正。(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5)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 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 砸破 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如果去掉“满”好不好?为什么?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⑦指名读,集体纠正。(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你能用“一不小心”说话吗?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如果是你会不会到假山上去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谨慎。
5.指名读,大家评议。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及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2)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3)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4)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5)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6)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2)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3)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五)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1.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1)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2)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6)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7)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8)师总结。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2.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 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巩固生字、词的读音。1.自己认读生字。2.同桌互读生字、词。3.抢读生字词卡片。
(二)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2.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请小组汇报或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学生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4.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己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学生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5.学生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6.学生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2.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二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3.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三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4.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四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5.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 篇五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
饱含激情的语言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今天的识字课是上午第三节。我和孩子们在间操时间玩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很是开心。孩子们很兴奋,我也很开心。接下来的语文识字课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的:“同学们,我们这间教室里有一老师,有一()学生,窗外有一()柳树,天上有一()云”说到这里,一阵凉风徐徐吹来。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突然改口问道:“孩子们,我们的生活幸福么?”同学们高声回答:“幸福!”“你感到了怎样的幸福呢?”我紧紧追问。孩子们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举起小手大声说了起来。孩子们的思维是跳跃的。我任由孩子们随意去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切入本单元教学主题而设计的)几分钟后,我的教学继续进行。我的语言饱含着幸福,快乐。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非常之高。由此我想到:自开学以来,我上了很多次识字课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但这一次的效果最好。看来上语文课的情绪很重要啊!饱含激情的语言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2
现象一
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对策应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现象二
做“小诗人”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
分析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透,忽视了部分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个体学习与自我感悟。
对策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3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让识字变得有趣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与老师同学分享,并不时地鼓励学生观察仔细、方法巧妙,并热情地为学生精彩的发言鼓掌,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兴趣浓厚,因为识字教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呈现出的识字方法可谓百花齐放,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读出韵文的节奏和意韵
词串识字课文,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并借助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指导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于是读词串便有了吟诗般的美感。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进入情境
学习词串识字,学生看图、读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词串和学生合而为一,对文本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合而为一,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变成小蜜蜂,问问他们喜欢在哪些花朵上采蜜,问问他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还让他们再编一些词串,此时一个个词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他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回忆,美感便油然而生,学生放飞想象,由文本又联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长莺飞、鲜花烂漫的情景浮现在学生的脑海,美好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由衷地喜爱春天、喜爱生活、喜爱语文课。识字课如诗一般美好,语文课充满了诗意。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爱的。于是我想,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情趣,让我们的教学也变成一种游戏呢?谁说“上课”就一定是严肃的、石板的、一本正经的!如果效果同样好甚至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用更轻松、更开心的方法来学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那样的高,思维是那样的活跃,每一个孩子都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4
一,颜色
春天和冬天的区别之一,就是颜色。所以,如果你想要好好地描述春天的句子的话,那就从颜色上入手。颜色,如何说,颜色的改变,就是从素白无生机,变成了绿色盎然,一片生机活泼。从淡白无色,转变成鹅黄嫩绿,这就是一种状态。
例如:近处的柳树依然枯枝干叶,死气沉沉,可远远望去,鹅黄色的却铺满一片,那便是告诉我们,春姑娘来了。
二,状态
对于状态来说,也是一样的。状态是什么,就是指一种事物所面临的感觉。冬天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是寂静的,安静的,毫无气息的,可是春天的事物却变得有了复苏,有了生气。一个是静态的,一个动态的,这样,两者一对比,就能把春天的气息写出来。
例如:昨天还是冰封千里,两岸森白的小溪,今天却在明媚的阳光下闪光着波光,两侧的冰雪也化了,正一滴一滴地融入到溪水中。几只水鸟快乐地游在水里,享受着活水带来的欢愉。
三,气候
气候就更不用说了,这点大家自然是感受多多,冬天的天气是紧裹衣领,春天穿得稍厚一点就冒热汗。所以,这点,就要写出来,还要包括风。冬天的风是冷刀子,刮在脸上生疼,春天的风是妈妈温暖的手,抚过我们的脸颊。
例如:走在春风里,感受着春天妈妈温暖的抚摸,我仿佛感受到春姑娘在召唤,快来吧,看我鲜花做成的衣裳多么漂亮。冬姑娘却裹着一身银色厚衣,黯然地望向我们,伤心地离去。
四,心态
对于春天来讲,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因为春天来了,人对于春天的喜爱是表现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春天,自然也有人喜欢冬天,但是,记得,我们对于春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美好的事物的开端。
例如:春天来了,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播种的快乐。我仿佛可以看得见,秋天那金灿灿的果实在向我们招手。春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日不播种,来日收虚无。
五,变化
对春天的感受,你有,家里人也有,身边的人也有,朋友们就更不用说,可能会与你去春游或者是踏青。自然,这些活动对于你们来讲,就是一个大的变化。在写春天的句子的时候,可以纯抒情,但是,如果有故事穿插在里面的话,会更有效果。
例如: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踏着青青的小草,闻着小道两旁花的清香,向活动地点进发。当听到流动的水声,我们知道,目的地到了,大家都很开心等。
总结,对于描写春天的句子来讲,大家也在书本上看到过好多,千万要记得,不要去过多地背诵或者是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那些句子,因为那些句子,老师也知道,所以,过多地写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只出现了这一句是摘抄的,也会让你的作文大打折扣,所以,不如所有的文字全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写,是再实在不过的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5
我有幸执教了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识字6》,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孩子们的表现和课堂生成的新知识依然让我惊喜万分。下面针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认真备课,深挖教材。
《识字6》是一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独立的识字课。它采用数量词识字的编排,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表达方式。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不仅让学生认识数量词,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量词。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几个数量词,让学生初步了解数量词,然后再接触识字6中的数量词就顺理成章了,最后我又让学生就地取材,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让学生用数量词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可见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用数量词。最后我又对数量词进行了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问同位、问老师,掌握一种学习的本领和技能——不懂就问,养成好习惯。
二、有趣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
本课共四个小节,通过每一小节不同的内容展示出四幅不同的画面,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激励性的问题:同学们,本课里藏着一个秘密,就是每个小节都写了一个地方,会读书的孩子才能读出来,你读读试试吧,通过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
在读课文时,我设计了男女比赛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读课文,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就读熟了课文,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三、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环节中,引导学生注意笔顺、间架结构,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写字正确、美观。
总之,在教学时,我注重围绕“听说读写”开展,使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不足之处:拓展数量词环节,词语出的有点多,少一点精一点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6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像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教师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
课间游戏我设计了一项师生互动环节,不仅达到了休息的目的,而且也是对数量词的巩固,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不能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真正走近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7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渗透有关声旁的知识,但是由于比较复杂,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它,用来帮助识字。本单元将对这方面只是做一个概括,从形声字的声旁入手,教学生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学会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读半边字。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教学每一组字词时,先让学生查查声旁的读音,分析第一个字的字形,指出谁是形旁,谁是声旁,教师用红笔描出声旁,再认读其他字。体会声旁表音的功能。接着比较每一行的几个词语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让学生试着读,最后再验证自己读的字音是否正确,翻开字典对一对。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字形来认识生字,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并结合本课声旁表音的特点,让学生更多的认识生字,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查字典能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查字典能力,又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学生读词语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使程度差的学生个别字音还是读不正确。
2、在教学时设计的活动较少,只是一味的识字,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难点是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的。
一、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识字7》第一部分是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我逐个出示图片和生字,让学生图文结合来认字,随着一个个小人的出现,学生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厚,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读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这里书本只是一个引子,通过书本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从而使孩子能乐于主动识字。
二、营造气氛、明白道理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儿歌意思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第一二两行的意思直观,学生能读懂,“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意思抽象,言不尽意,很难有明确的表述,光说让学生心领神会,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主要是通过故事、和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蚂蚁搬青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透过小蚂蚁的成功,认识了一群蚂蚁的力量远远超越一只蚂蚁,这是和团结合作密不可分的,团结起来力量大,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重点指导了“众”“群”“成”这三个生字,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和观察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例如,在讲完小故事后,可让小组学生讨论小蚂蚁身上具有什么精神。学生读的形式单一,还可以加上小组读、同桌读。就更能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9
优点:
1.遵循部编教材的识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既总结了全文,又承接了课后习题。
不足之处:
我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但是,感觉做的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中国姓氏之多,以及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0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实质的兴趣上,还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浮躁了。本课有三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我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活动上。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做做”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谜窍门,在游戏中巩固新词,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由“困难”一此引出本组课文的主题。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师生引出本导语。明确导读任务后,开始读第一则谜语,在各种方式通读读懂后,猜出谜语是“众”,并重点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引出这则谜语的生字:团和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猜谜语的方式说说这两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引出第二则谜语后,我把教学的精力放在汇报是怎样猜出是“秋”后,然后用了较少的时间匆匆学习了这则谜语中出现的生字。到第三则谜语中的学习中犯了同样的错误,把教学重点放在猜出字谜上。致使了这则谜语中出现的生字,更加草草解决。一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学的重点,难点,基本的知识点解决了吗?因为本课只是以朗朗上口的谜语做为载体,引出我们要识的12个二类生字和6个一类生字,教学的重点是这18个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记忆和运用上;谜语只是做为一个呈现这些生字的载体,通过读使学生多认;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能有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的意识。不能像我那样为了迎合学生识字兴趣,认为学习生字的兴趣上来了就达到目的了,学生的兴趣在如何猜谜语上。我应该顺学而导,把这种兴趣引到对生字学习和运用中,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识字上,而不是猜谜上。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1
《识字1》是词串识字。围绕春天,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排成四行,隔行押韵。每组词语表示同类名物,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第一组词语说明了春天的气候特征,第二三组词语分别是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第四组词语介绍了春天里果树的花。上这课时,我在秦宇杰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教案,做好课件,以期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倾听三种不同季节的声音,从而把学生由寒风呼啸的冬天带入鸟语花香的春天。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新颖,更训练了孩子的倾听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乐于倾听习惯。最重要的是,鸟儿动听的歌唱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入了烂漫的春季,完成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目标。这时,我随机出示了春天的图画,让孩子有了直观的感受,并引导孩子边看边想,“春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面对图画侃侃而谈,练习说话。“你能用怎样的成语描绘眼前的景色?”这样复习了孩子之前积累的词语,更丰富了语言。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出示词语到读词语到理解词语再到读好词语,层层深入,逐个击破,且各排词语间能做好过渡,环环相扣,使之看起来仍是一篇完整的韵文。我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春天的意境。识字教学时,还渗透了秦老师一直提倡的整合教学理念。比如,我在教导“春雨”这两个词语,不仅让孩子看了“下春雨”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像“春雨像什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而理解“春雨”,更随机出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中的片段“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识字的基础上,品味名篇,提升识字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遗憾的是,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时间的把握方面还需不断锤炼,课后金贤老师对我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一定会认真吸取并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2
《识字1》是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中的首次教学内容,有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能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
学生一个寒假告别学校后今日复课,课上显得十分守纪,学习相当用心,学习兴趣都显得相当高涨。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看、听、说、读、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件播放泉水丁冬、莺歌燕舞等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相关词语的含义。我用猜谜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讲述一个大意,让学生比赛猜出相应的词语。在读方面,我采用全班齐读、大组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唱《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总体说来,这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不足之处:没能让全班同学个个收获甸甸,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发展不太均衡,以后还有待于自己去提高。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3
【教材简析】《识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识字课文,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4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这首儿歌写的是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情景,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读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这节课中,我让孩子们读读、想想、说说,发现识字特点,探究句型形式,再结合拓展说话,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学好汉字,而且喜欢汉字,喜欢语文,喜欢生活。
【教学片断】
探究发现之一:有趣的识字教学
鉴于本课生字有着明显的特点,【“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均带有“虫字旁”,孩子们觉得非常有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
我采用了集中识字的学习方式,当孩子们看着生字卡片一个一个地读着生字时,如:“蜻、蜻、蜻蜓的蜻,左右结构,虫字旁,形声字。”“蜓、蜓、蜻蜓的蜓,左右结构,虫字旁,形声字。”……连着读了三个生字,孩子们一个个笑了,已经有耐不住的孩子说了:“怎么都是虫字旁,形声字啊?”于是乎,“蝴、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连着读得不亦乐乎。
一遍读完,孩子们已经乐不可支了,有的已经是前俯后仰了。所以我们也就顺势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知道了这些生字都与“虫”有关,便得出“与昆虫有关”的字一般都有个“虫字旁”。
我再引导孩子想想像这样的字还有哪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螳螂、蚊子的‘蚊’、苍蝇的‘蝇’、蝉……”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孩子们情绪高涨,无比欢快,有发现的快乐,亦有成功的喜悦。
探究发现之二:神奇的构句形式
读着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
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
蚂蚁地上运食粮。
蝌蚪池中游得欢,
蜘蛛房前结网忙。
一路探究,孩子们发现这里的句子一开头都写了“谁(或者什么)”,然后写“在哪里”,但是“在”这个字没有出现,最后写“干什么”。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书:
谁 在哪里 干什么
接着,楠楠又发现了每句话中都有一个动词:飞、捉、造、运、游、结,而且一起研究后发现一般动词都在倒数第三个,只有“飞“放在了末尾,孩子们很兴奋,知道句子中还根据不同的动物(昆虫)写出了它不同的特点,动词用得恰当。
当然,每句都由7个字组成,孩子们也发现了。在这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启发,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发现,我让孩子尝试也用这样的句型继续往下编,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孩子妙语如珠,便让他们记录下来,有不少的精彩之处,摘录部分(如下)。
【精彩写话】
(一)原生态型
鸟儿树上把歌唱, 知了树上叫不停,
白兔草地蹦蹦跳。 熊猫竹林啃竹子。
青蛙田里捉害虫, 蜜蜂花间采蜜忙,
松鼠树上摘松果。(陈诺言) 燕子天上飞得欢。(沈恬伊)
猴子树上跳得欢, 蜜蜂花中采蜜忙,
马儿草原吃青草。 瓢虫叶上慢慢爬。
蜜蜂花朵采蜜忙, 小鸟树上喳喳叫,
燕子屋檐造房子。 小猫树下睡大觉。
鱼儿水里游得乐, 大狗门前咬骨头,
青蛙田野吃害虫。(汪易欣) 鱼儿水中轻轻游。(胡云迪)
小鸟空中飞得欢, 老虎林中称大王,
小鱼水中游得欢。(袁颢然) 雄鹰空中展翅飞。(黄一璐)
(二)个性型
鲨鱼海里捉小鱼,
蓝鲸海里捉海豹。
龙虾海里捉小鱼,
海星海里捉海胆。
海龟海里捉水母,
海狮海里捉海蜇。(陶瑞)
【教师评语:全都是海洋生物,真有意思!】
小狗房前吃骨头,
小猫河边捉小鱼。
小鸭水里游得欢,
小鸡地上啄米粒。(樊浩宇)
【教师评语:都以家禽为题材,也别有用心啊!】
(三)修改型
飞机天上飞得快,(飞得高)
火车地上跑得快。
汽车路上跑得快,(开得欢)
轮船海上跑得快。(行得远)
狮子林间跑得快,
鲨鱼水里追小鱼。(黄亚坤)
【原来的句子太过于雷同,便伙同孩子们一起进行修改,小作者也很开心,因为用的动词不一样了,读起来也更有劲了。另外,我还建议孩子只写前面的四行,把“狮子林间跑得快,鲨鱼水里追小鱼”舍去。理由是:前前面写得“飞机、火车、汽车、轮船”都是交通工具,而“狮子、鲨鱼”是不同类的。经过这样的修改之后,孩子们的写话水平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青蛙在岸上捉虫,(岸上捉害虫)
小鸟在树上唱歌。(树上唱着歌)
小鸟天上飞得快,(飞得高)
小马草原跑得快,
小鱼水里游得快。(游得欢)(童健元)
【前两行在句式的表达上有问题,“在”字应省略,后面应有三个字,改后孩子认为很好。后三行“干什么”有雷同,建议保留一个,其余两个改一改,在争得大家的意见后觉得“小鸟天上飞得高,小鱼水里游得欢”比较好。就在这样的修改中,孩子们的语言得到了锤炼,很多孩子还学会了给别人提建议呢。】
一篇简单又通俗易懂的识字课文,就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孩子们的语言得到了提升,再通过说话写话,孩子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逐渐增强,这也应了《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正像“修订解读”中指出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1.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诵读儿歌,学生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高兴的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
2.用姓氏进行编辑识记。
子+小=孙,调动学生们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编,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
2.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介绍姓氏的方法,既揭示了生字的识记方法,也为学生之后运用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作好铺垫。
2.在学习了“加一加”和“说偏旁”的方法介绍姓氏之后,应该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联系生活,介绍姓氏,将所学的方法加以巩固,享受学有所成的乐趣。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一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创设情景,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学生在美的景物中,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中认识事物,认识汉字。我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坚持了“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 的识字方式。首先,以第四小节内容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想像中感悟活动场面,进行自主识字。再以第一小节为例,将其内容制作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想像中感悟景色的美丽,然后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自主识字。在第二、三小节的处理上,我扶助学生在想像、质疑中感受画面,再渗透前一个小节的学习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其中。
在巩固识字上,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轻松、有趣的玩耍中学,激发兴趣、巩固知识,增加参与的积极性。
6.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六
要学习新课《语文园地一》。按照以前的教学,语文园地的内容我是不怎么讲的,比如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大板块都是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下放到小组讨论中完成,最后带着他们做总结顺带点拨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考虑到还没有给这里的小屁孩进行分组学习,所以明天的课还是需要自己带着他们一起学习。
看着刘老师的课件,结合教参,觉得“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大板块主要要求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根据这一想法确定课上主要让他们发言,让他们读。总体来说上课纪律比前几天要好,估计是小屁孩们知道领导要来听课,哈哈哈哈,小小变色龙,可爱ing。
前半节课小屁孩会因为小组竞赛保持比较高的注意力,但后半节课就坚持不下去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听了宋老师的点评后,把一些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记录在这,希望能警醒以后的自己。
1.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男女互读,还可以增加同桌对读,师生读,小组读等增加趣味性;
2.“我的发现”板块中,对形声字和偏旁部首的总结不够明显、到位,学生可能没有领会到老师的意思;
3.值得发扬的是讲月部时有涉及到古义,让学生知道字的意思;但后面的“艹”、“木”部不能因为你觉得简单就略略带过,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小朋友来说可能就是难点;
4.要强调书写,强调写字姿势;
5.预习指令要非常明确,预习到位的要及时表扬;
6.学生出错了要及时指正,教师要适当范读
除了上面宋老师提出的建议外,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以下方面也该重点抓:
1.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着力组建好得力班干队伍;
2.强制培养小屁孩的行为习惯(坐姿、排队、上课和课间纪律)
3.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尤其注意轻音和儿化音),做到不唱读、不扯嗓子、不添字漏字,逐渐培养情感朗读;
7.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七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8.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八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发现?(过渡):泉水从哪儿来的?有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就一块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甘甜的泉水吧!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同桌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相互教教,并查一查字典。
三、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2.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3.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練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9.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篇九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通过门来阐述人生的问题,文章比较深奥,学生议论文基础比较薄弱,要读懂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到读懂文章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设计上尽量贴近作者的思考,由实到虚,让学生体悟到人生的深刻道理。问题设置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深刻。学法指导较到位,有效地通过实践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做得不好,课堂的衔接过渡也不够紧密,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课堂结构的设计上还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
10.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篇十
这节课以读为本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引领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索、读中感悟、读中运用,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发展。
学过的知识不去运用它,它就会逐渐被遗忘。如果立即使用它,它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也是这样,在阅读中学过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慢慢丢掉,如果经常调遣它,它就会生成新的语言。文中有三个段落极其相似,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模仿创造故事情节,学生就会掌握其规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小手介绍给他人,就是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场所,但活动时,有的孩子表现胆怯、拘谨、羞涩,不能大方得体地说话,还有待于今后逐渐培养。
11.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12.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些问题涉及到的语句都是课文中含义深刻,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段,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句的写作方法。
13.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以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课文来学习课文。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托音现在非常严重,这个是需要大量时间纠正与训练的。同时“人流如潮、灯火通明、响彻夜空”等本课出现的四字词语,学生读起来生疏,再解释好词意以后,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再来读,就流畅许多,看来读、背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学习第二小节过程中,对于描写龙灯的这句长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分读、学习句子,效果比较理想。我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说龙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龙像真的一样。”于是再问“哪里看出来像真的一样?”学生开始解读长句,分别从“追着宝珠、上下翻腾、尾巴不停摆动”这些地方看出龙火起来了,同时边帮助联想舞龙的场景,很快学生能流利地读好长句了。
14.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四
1、教学中注重对古诗的诵读,教学中都能让学生进行反复吟读,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同时教学中较之上学期精品课程开发,都有注意了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
2、在教学中注意对语言的品读,会通过对一些诗词中重点字、词的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以新平小学黄碧云老师教学《如梦令》为例,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下足了功夫。
教学中,黄老师在初读、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基本理解了词的意思后,从诗眼“醉”入手,品味古诗。她先用一个问题:“你认为李清照‘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是什么原因呢?” 引出“醉”,接下来,就对这个“醉”进行品读,来探讨到底是什么让李清照醉了,从而让学生从一个“醉”中体会诗中所描绘不但是酒让人醉,而且落日美得让人醉,玩得兴尽让人醉,荷花美得让人醉……,让学生一边品味语言,一边体会诗人情感,一边深入想象,一边用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达,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不觉反复地进行了感情诵读,激发了情感共鸣,把诗词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品味得透透彻彻,语言的品读很到位。
3、尤其对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引导学生想象这一点,老师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以三民小学李定泉老师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李老师正式试教了三次才定教案。之所以反复试教,主要打磨环节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想象。
第一次试教在三民小学二(1)班上课,教办陈灯老师带了以杨慧老师为首的五个小语教研组中心成员去听课。李老师刚开始时,要求学生学完生字词学习后二读古诗时,提出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结果发现学生读得不好,浮在表面,感情没有融入读书中。分析原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大脑中形成的对古诗中描写的瀑布景象极其粗略,因而朗读出来的感情也粗糙。民众小语中心教研组听课成员评课时着重指出要注重对古诗重点字词进行品味,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第二次试教是在民众中心小学,借二(3)班上课,杨慧老师带领教研组成员和中心小几个骨干教师听了课。李老师采纳了品味古诗重点字词的意见这个意见,在理解“挂、直、三千尺”等字词理解上下了功夫,朗读效果好了一些。这一次李老师试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因这首古诗是二年级教材,低年学段有没有必要把字词理解这么深入,是否拔高了学习要求。后大家仔细阅读语文新课标对低年学段古诗学习要求:低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当中有“感受语言的优美”,何为“感受语言的优美”,不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吗?因此大家认为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并且,从课堂效果来看,理解这几个重点字词后,学生的朗读时自然大脑中有瀑布的图像,因为学生朗读理解后的这几个字词特别突出,感情流露也较为自然。当然,大家又重新发现了问题:学生朗读古诗只突出理解后的几个字词,其它仍然是平淡的,这说明,学生朗读时对瀑布有想象,但这个想象是静止的,那些气势磅礴的瀑布流水没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动起来。原因在与对瀑布动态描写学生理解不够,同时低年段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欠缺,决定学生对瀑布的恢弘气势体会不到。大家评课时,提出可以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同时结合视频的图像及瀑布的声音,创设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完善大脑中的想象,让想象丰富起来。李老师第三次上课,就是在民众镇的精品课程研讨会上公开课,用提问的方式“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挂、飞”用得精妙,从而丰富大脑中对古诗内容描绘表象的想象,进而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李老师这样的一番指导后,学生诵读古诗果然情感丰沛,其它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都较好,获得全镇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
15.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五
其次运用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不管教,还要让孩子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训练。
【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7-30
三年级下册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9-14
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学反思10-22
一年级下册语文冬冬读课文反思教后记06-10
五年级语文下册《提灯女神》教学反思06-20
四年级语文下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7-1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教学反思09-02
二年级下册语文《一件好事》教学反思09-08
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