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2024-07-14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精选12篇)

1.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一

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半边天”的参与。实现男女平等,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好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妇女工作和妇联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今年是我国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十周年,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局之年。推进男女平等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等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同时,男女的平等发展、协调共进也必然有利于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局面,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两性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要求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女性发展相对滞后必将引起党和国家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必将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战略中把女性发展摆上应有的位置。

第二,妇女的特殊利益将得到更有力的维护。建国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妇女的发展获得了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法律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增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在增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价值观念在形成,素质也在提高。但妇女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牺牲妇女利益、损害妇女权利的现象屡屡发生,大量的妇女弱势群体依然存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权利得到维护的公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使他们的地位由弱变强,人数由多变少。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加强公共管理、支持公益事业等手段进行多层次的利益调整,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群体的利益需求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弱势地位,与男性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三,妇女发展的资源将更丰富,机会将更公平,发展的步伐也将更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和政府必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更好地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这种协调本身会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合理、人民群众的发展环境更公平。这对于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了群众工作的份量,也将使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这就为我们更多地争取资源、更好地改善环境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重要时机,靠创造性的工作去争取资源,谋求发展。

第四,妇女发展的环境将更优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妇女还承担着人类再生产的天然使命,在家庭稳定、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妇女素质提高与否、妇女的作用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为妇女参与发展和妇女自身发展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更有力的支持、更强大的动力。

第五,妇联组织的作用更加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些机制形成和健全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妇联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参与妇女群众利益的表达和维护机制的建立,做好妇女群众的代言人,真正把广大妇女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积极性调动好;另一方面,要向妇女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使广大妇女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这些任务有些是给传统的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些则需要完全的创新创造。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妇联组织要切实找准位置,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广大妇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第六,妇联组织自身建设面临新的课题。首先,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妇联组织的组织体系、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及方式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条件都存在着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突出的是:组织体

系的覆盖面不够全、影响力不够大;基层组织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细致;工作作风的机关化倾向还比较严重等等。其次,妇联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与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历史要求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妇联工作正面临着时代变革的大势,任务空前地纷繁复杂,出现了一定的迷惘情绪,困惑于“

干不过来”和“不知如何去干”;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主要是缺乏战略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自身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做妇女群众工作的本领,以更有效地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妇女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从***妇女工作看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验和不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男女两性的平等协调发展,坚持把妇女发展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赋予妇女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权和发展机会,为妇女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祁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妇女群众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建功立业、发挥作用。只有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才能获得妇女自身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多年来,***县妇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为载体,团结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自身进步与发展。2004年***县财税收入达到2亿元,经济的繁荣为解决女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农村,以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科技致富。全县每年开展科技培训40余期,培训妇女3000余人,同时,鼓励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和多种经营,目前全县有年创收10万元以上的种养女能手60余人,妇女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流通销售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镇,积极引导广大女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重点做好下岗女工再就业工作,全县每年创立“巾帼文明示范岗”3-5个,“巾帼建功标兵”5-8人,培训下岗女工3000余名,安置2000余名。目前,全县女性就业人数与男性就业人数已经基本持平,一些特殊行业还稍有赶超。

2、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和可延续的单位,实现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至关重要,而妇女在家庭的幸福稳定、家庭美德的弘扬和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解困、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04年全县80%的家庭达到了“五好家庭”标准,家庭暴力案件下降了17%,“零家庭暴力社区”达到85%。而且组织了20余支女性文艺宣传队伍,她们深入社区、街道、乡镇、村组广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美好使者。

3、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女性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参政议政。近年来***县委、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女性参政比例,拓宽女性参政渠道,提高女性参政层次,提出了“四有”、“四必须”的工作要求,“四有”即:研究干部工作时有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内容,招考、招收干部时有女干部的比例,培训干部时有女干部的名额,提拔干部时有女干部的数量;“四必须”即: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必须有女性成员,在女同志比较集中的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领导班子中必须有女干部,涉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部门必须配备女“一把手”,村(居)班子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女同志。这样,女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优秀妇女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她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全县有女干部5947人,占干部总数的33.8,有县处级干部6人,约占同级的18,有副科以上女干部167人,占同级的11.2,全县有县直和乡镇党政女一把手11人,各办事处、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达到了96.3。

4、加强女性维权工作力度,为构建和谐***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的重要职能,一直以来,祁阳县妇联把维护妇女参政、教育、劳动、卫生、婚姻、人身等各方面的权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努力争取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通过推动建立和完善妇女维权法庭、妇女维权联席会议、妇女维权法律援助和家庭暴力处置预警等各项制度,在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抓,政协呼吁,司法联动,妇联协调,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维权工作局面。同时,把针对妇女的法制宣传和维权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坚持群众化工作方针,大力开展了以家庭为领域的“法律知识进万家”、“不让毒品进我家”、“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创建“无毒”、“无暴力”、健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成为我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有效载体。

从***县的妇女工作可以看出,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我们妇女和妇联组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太和谐的地方,如妇女经济收入普遍低于男性、女性就业难、家庭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根源方面。几百年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观念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中还依然存在,特别有些领导的意识里总有种“女不如男”的偏见,导致政策决策有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女性自身方面。部分女性有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有的甚至愿意重新“回归家庭”,甘当男性附庸。这是女性发展不如男性,导致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三是社会体制方面。目前我国正在体制转轨中,对女性不利的体制还依然存在,它制约了女性的发展,同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妇联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妇联组织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1、积极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要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原则,确保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坚持把妇女发展问题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抓住国策十周年契机,广造声势,加大宣传力度,使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转化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要大力弘扬时代文明风尚,努力促进和实现家庭的和谐,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之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发动妇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2、努力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妇女素质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和基础。要切实把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做好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壮大妇女人才队伍。其一,要引领广大妇女争做经济建设的开拓者。以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文化和道德素质为重点,积极为她们创造学习条件,开辟就业渠道,提供培训机会,增强她们参与发展的意识,提高她们的创造活力,为推进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其二,要引领广大妇女争做时代精神的先行者。要促进广大妇女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光大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参与中发展,在竞争中进步,在创造中前进,切实把巨大的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其三,要引领广大妇女争做社会文明的传播者。促进广大妇女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以自身的文明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3、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妇女的合法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妇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代表和维护好妇女各方面的利益,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工作渠道,紧紧抓住关系妇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重大现实问题,展开深入地调查研究,拿出有理有利的依据和数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不失时机地从源头上履行维权职能,推动宏观政策反映不同阶层妇女群体利益,促进男女平等,从而推动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妇联组织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富有创新,以开放的姿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借助法律、行政、社会、文化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维权机制,共同解决妇女权益重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要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文明创建等群众性活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融洽关系,引导全社会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职尽责,全力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扩大妇联工作的覆盖面。一要在服务跨越发展大局中靠前站位。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提高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二要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提升能力。坚持以社区和乡村为重点,巩固和壮大现有的组织网络,促进妇联基层组织提高工作水平,焕发生机活力。积极探索构建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城镇女职工、社区妇女立足各自的岗位实际,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三要在倡导和实践全民创业中奋发有为。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发挥广泛联系各界妇女的组织优势,千方百计调动蕴藏在妇女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激发各行各业妇女的创造活力,促进广大妇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业。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二

1.遵循科学的金融发展观,重构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关系。一方面,要按照金融运行规律来发展金融;另一方面,就是要按照經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发展经济。

2.金融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细分金融市场,提供差别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切实控制金融风险。进一步健全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方面的法律制度,超前研究混业监管、创新性金融工具监管等法律问题,建立监管法规的动态跟踪、评价和更新机制。

4.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和谐金融。一是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进程,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为中心、通过建立以股东为核心的有效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制衡与协调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业务发展。二是努力优化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它包括:推动股票市场规范发展,提高股市融资能力;深化法制改革,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诚信建设,政府要成为诚信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监督者,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杠杆”作用。三是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提高金融竞争力。

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三

协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来支撑,和谐社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团结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的关键时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做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服务大局的一致追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民主党派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参政议政中大有作为。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 — 1 —

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积极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民生、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共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意基础;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具体利益的责任。

作为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一定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加强参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协调、合作共事四个方面的能力,发扬各自党派的优良传统,发挥联系广泛的自身优势,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具体地讲,就是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促进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民主党派要坚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履职之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成员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作为民建会的地方组织,一定要充分发挥联系经济界人士的优势,围绕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界的广大会员开阔思路,加强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加速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并主动为扩大开放牵线搭桥,从而使民建会员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限量的积极促进作用,带动各界群众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中,加速形成经济建设“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促进经济更快更好更和谐地发展。

2、参政议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民主党派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政议政,扩大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在参政议政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国计的重大问题,更要关心民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广大成员针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国企改革、弱势群体生活等问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部署,深入乡村、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扎扎实实搞好调查研究,多出调研成果,与党交流由说工作变成提意见,由谈情况变成提建议;要更善于倾听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更善于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更善于抛弃俗套、说实话、下实功、求实效,更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建设动力和创造活动,着力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3、传承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需要巩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推进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精神支撑。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因此,民主党派要真心真意地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做到与中共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精诚合作;要发扬民主党派爱国主义传统、民主的传统、自我教育的传统等,在全社会弘扬正气,传承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形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思想文化基础。

4.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四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涵。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青年要积极承担起推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和无私奉献精神,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多作贡献,为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多作贡献,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民主法制的和谐统一。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广大青年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自觉遵纪守法,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在全社会带头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是前提,当代青年要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坚决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求共青团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分重要。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实践活动。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要努力奋发有为第一,要把握好实现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价值,关键在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原则。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一个有理想、有旗帜、有追求的组织,要更加广泛地把青年团结、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经过有效组织整合的积极、有序的力量,追随党的事业。第二,要把握好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原则。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这个组织的比较优势不断体现、不断发展的过程。发挥共青团组织特殊的优势,切实帮助青年解决人生成长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在人生的进步、自身的发展上都能得到理解、得到帮助、得到启迪、得到支持,增进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进而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把握好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团工作有效性的原则。要把有效性原则贯穿到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教育关键是有效影响,服务大局关键是有效作为,服务青年关键是有效帮助,组织建设关键是有效覆盖。要提高共青团工作有效性必须强化资源配置。要做好四项工作:

1、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一是利用“希望工程”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要动员“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委”等各级各类优秀青年集体积极助学;要组织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学校的少年儿童常年结对互助;学校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自强自立。二是利用“青年志愿者”整合人力资源,帮扶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送温暖”、“一助一”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送生活物资、送服务、送文化、送医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2、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努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一要以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切实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施希望工程“9+2”助学计划。

5.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五

同煤”奋斗目标中彰显新作为

王琰伟

(同煤集团白洞煤业公司,山西大同037029)

[摘 要] 工会组织在实现“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奋斗目标中彰显新作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和带领职工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完善扶贫帮困机制,当职工的贴心人;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创造新同煤夯实基础。

[关键词] 工会组织;新同煤;奋斗目标

[作者简介]王琰伟(1977 —),男,同煤集团白洞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讯部

“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是同煤集团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广大同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工会作为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在实现“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奋斗目标中发挥作用,是工会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在推动“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和带领职工为再造新同煤建功立业

“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 是广大同煤职工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必须激发企业职工的创造活力。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工人阶级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也是“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的主力军。广大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是整个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带领职工为“再造一个新同煤”建功立业。一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奋发努力,积极投身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把职工群众的创业热情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创造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结合工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形成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机制。要引导职工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造能力,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三是要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活动,为职工岗位成才打造平台,认真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提高集团公司经济效益、推动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集团公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王兆国同志在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实现“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

煤”奋斗目标的基石。工会必须依法履行维护和表达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基本职责,着眼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劳动权益,”即规定要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集体合同予以保证。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从整体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新形势下,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劳动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利益格局,由于劳动关系及其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明

晰和界定,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依据《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工会的重要权利,紧紧抓住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个“牛鼻子”,确定劳动用工、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生活福利,形成一种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一是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必须依法实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二是健全平等协商机制,进一步提升集体合同制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并真正运作。三是关注收入分配,积极推动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工资收入是职工经济利益的核心内容,是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要促进利益主体双方搞好工资协商谈判,以法律制度形式落实职工参与工资分配的权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推进工作的落实。企业工会和职工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共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督实效。五是遵循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切实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作用,及时、妥善地化解劳动关系矛盾,责无旁贷地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担负起的重要责任,促进工会维权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三、完善扶贫帮困机制,当职工的贴心人

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形势下,一些职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了困难群体,这对实现“转型跨越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同煤”奋斗目标有着影响。帮扶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直接具体的体现。工会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当职工的贴心人。做职工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职工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工会必须扎实推进以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实施送温暖工程为重点的扶贫帮困机制,切实关心职工生活,为困难职工多办实事,努力把工会建设成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以协助企业党政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一是要通过走访慰问等多渠道、多形式关心职工生活,尤其是特困职工的生活,组织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活动。二是对企业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工资、劳动保险、劳动福利等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要做好监督工作。特别是国家立法明确规定的,必须执行,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工程,对特困职工、特困劳模、特困职工子女上学等等问题进行帮扶,真正承担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职责。要从“群体”着眼,从“个体”帮起,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基层,落实到每个职工。另外建立特困职工动态档案、信息网络,把特困职工纳入低保网络,努力实现就保尽保,积极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切实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为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提供保障。四是工会干部要充满爱心,换位思考,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贯穿到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做到职工冷暖有人问、呼声有人听、急难有人帮,人人都感到企业大家庭的温馨,增强工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四、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构建和谐同煤夯实基础

6.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六

构建和谐社会,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和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活动,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职工群众最大范围地动员组织起来。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群众乃至社会各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主体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立,职工群众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工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要根据我国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对劳动者的维权保护机制。进一步突出维权职能,加强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合法地化解大量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促进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要根据工会自身的特点,促进补偿调节机制的建立。包括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协助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等。促进社保、医保覆盖面的逐年扩大,通过建立补偿调节机制,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实惠。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强化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源头参与。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权,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人的和谐,雇主与雇员的和谐。

7.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七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民政部门应起的作用与作为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旨在为推进新时期民政工作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生态环境优化的持续性过程,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它主要包括:

1.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残疾人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

2.遭受自然灾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个人和家庭;3.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家庭;4.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标准的个人和家庭。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就XX而言,全市465万人口,仅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农村绝对特困户就有23.59万人,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相对贫困户有47.1万人,城市低保对象5.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3万人,残疾人21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59万人。由于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且财力投入有限,使得体系建设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XX到目前为止已建立、相对比较规范的只有城市低保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和农村低保尚处于试点阶段,住房、教育、司法救助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弱势群体在生存、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XX乃至中国当今一个日益凸显的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在伴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将长期存在,如果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危及社会的稳定,而且制约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伤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救助弱势群体的受益者并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同时受益的还包括强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所以,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关注和重视的一项共同责任和战略任务。

二、民政是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保障

朱德同志曾说,民政部门是人民群众的组织部。民政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社区建设、救灾救济、城市低保、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龄工作,还是婚姻登记、殡葬改革、儿童收养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其中不少工作还直接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下岗失业人员、灾民等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就一个部门的工作看,还没有哪一个部门的工作有民政工作这样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也没有哪一个部门的工作像民政部门这样面对的是这么多的困难群众。因此,从工作性质上讲,民政部门是困难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在思想上的知情人、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排忧解难的办事人、党的温暖的传递人,是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保障。政府有两只手,一只手是发展经济抓效率;另一只手是做好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兼顾好社会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这后一只手的责任必然更多地落在民政部门身上。民政部门一定要自觉认识到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党和政府的重托,更是困难群众的期盼,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重任。

三、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强势民政”

古往今来,关心民瘼,体恤民力,注重民生,与民休养生息,一直是开明统治者的一条重要执政经验。民政历史悠久,过去是统治阶级的“惠民之政”、“治民之要”。新中国成立后,民政“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成为“为民之政”,是一大国政、德政、善政,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之基、施政之要。可以说,民政工作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担着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但是,由于过去社会矛盾不突出、社会相对较公平、民政部门自身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并不突出。“民政”在社会职能中处于“弱势地位”,发挥着有限的职能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既处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怎样救助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摆在各级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民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扶贫济弱、缓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推进民主法制、维护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更是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弱势群体涌现,稳定问题频发,民政部门如果自身不强,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能力有限,弱势群体就得不到很好的救助,工作就会陷于被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已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民政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弱势群体需要“强势民政”,只有“强势民政”才能为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民政人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把打造“强势民政”、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理念、新追求、新目标。

四、打造“强势民政”的目标和任务

所谓“强势民政”,就是相对传统民政必须做到“五个有”。即:有做强的信念与理念,有清晰而正确的思路,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干部队伍,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有卓著的工作成效,使得民政工作在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有重要地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良好形象。“强势民政”既是一个工作的理念,同时又是发展的方向,奋进的旗帜。民政只有形成强势,才能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爱民、亲民的各项举措,才能逐步满足社会对民政工作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建立起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强势民政”不是为民政部门争夺权利、谋取好处,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他所承载的内容是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建立福泽全民的“大民政”。

打造“强势民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民政部门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各项民政工作的发展,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去不断提高民政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位置,去树立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去建立在部门协调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工作上,对内要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增强民政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并通过“强势民政”的建设和体现人本关怀,增强民政系统自身的凝聚力;对外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救助弱势群体,增强民政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同时通过有效的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意识,建立起全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的统一战线。为此需要增强四种意识,突出五个重点,强化六项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四种意识。

1.增强人性意识。民政工作是代表党和政府做人的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虽然民政工作的内容繁多,但基本的主线是要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解决民生,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落实民权,就是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维护民利,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政部提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第一要事,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要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坚持为民、利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要打造“强势民政”,有爱心和激情必须成为民政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发自内心地热爱人民群众,把困难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地为困难群众着想,千方百计、满腔热情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灾有所救、残有所助、孤有所依的公民社会。

2.增强市场意识。传统民政工作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到现在仍深深地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烙印,给人的印象民政主要是用钱。客观上,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帮助弱势群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民政工作的一个特点。但是,要打造“强势民政”,除了要继续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外,现代民政人还必须学会用市场经济理念来找钱,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需要用市场机制配置和获取资源的工作上,民政人要按市场规律主动适应市场,融入市场,利用好市场,逐渐从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当前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1)积极推行福利彩票产业化、市场化运营,努力拓展福彩市场,为社会救助积累更多的资金。近几年,福彩销售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但还需要在市场培育、产品营销、网络和队伍发展上开拓创新,积极扩展空间,挖掘潜力,同时顺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推出即开型电脑彩票,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XX福彩销售超过1个亿。(2)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广大企业、百姓大众特别是富裕阶层回馈社会、帮助弱者的理想渠道,激发社会各界乐善好施、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通过自觉自愿的捐献,在一定程度上均衡财富的流向和弱化收入的两极分化,缓解社会贫富矛盾。(3)把地名管理纳入经营城市的范畴,要根据城市规划发展,提早设计并策划可供拍卖冠名的新街道、新桥梁、新社区等,积极组织拍卖。同时充分利用地名招牌开展广告业务,使城市无形资产产生实在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财力。(4)促进社区服务业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5)把民间组织管理提升为事业来开发、产业来扶持,培育“社团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民政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加快民政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顺利完成民政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作为基层民政部门,一方面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提出修改、完善相关民政法律法规的意见,使之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民政执法,发挥好民政执法部门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长期以来,“发发钱、拜拜年”的“弱势民政”形象,使社会各界不把民政作为执法部门,而实际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婚姻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赋予了民政部门明确的执法主体资格,民政部门不主动执法,事实上就构成了行政不作为。民政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民政行政执法,明确民政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做到服务和管理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加强民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制定完善的行政执法规范,学会运用法律来指导工作、规范管理、解决问题,坚决纠正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民政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各项民政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4.增强社会意识。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动、组织和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民政事业。民政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主要责任,确保民政事业经费投入。但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逐步加大投入、完善民政事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必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民政事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民政部门一是要消除过去存在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的“等、靠、要”思想;二是要改变独家包揽的观念,树立部门相互配合的“大协作”思想,主动与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充分发挥其他部门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战线”;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出力参与和发展民政事业。如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创办福利公益机构,采取国办民营、私办公助、合资联办、股份制经营等多样化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民政事业,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把民政事业推向前进。

(二)以点带面,突出五个工作重点。

1.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0

年在全省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这就决定了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建立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将成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门要抓住机遇,逐步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确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灾害防范机制,搞好预警预报、物资储备、社会动员工作,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实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残、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三是抓紧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已建立的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将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行低标准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四是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供养实际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加快敬老院建设,争取5年内实现乡乡镇镇有敬老院。五是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今年内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启动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到2007年,在全市建立起基本规范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六是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2.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主题,以重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社区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备社区基础设施,通过新建、改建、租用、有偿使用、无偿提供等形式力争使每个社区都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200平方米的服务用房,有一处以上老年人服务设施和便民利民的文化娱乐设施。二是要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社区体制改革,随着城市的发展,做好“村改居”工作。三是实行直接选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强化社区履行职能的民意基础。四是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的作用,培育各类社区中介和民间组织,让社区居民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意愿。五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凡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工作职责,不应摊派到社区;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应推行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执行。六是要着眼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做好社区服务,加大政府投入,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七是同步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认真做好民政事业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民政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政事业整体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前瞻性、战略性决策,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内在与紧迫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在过去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发展的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民政事业囿于计划经济模式思维,在指导思想、政府计划、开展业务范围等方面,其职能角色只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的服务型的“配角”,带有临时性、突击性、应急性和边缘化的特征。当前,抚恤、救济标准偏低,保障面窄,优抚、社会救济保障对象相对贫困的现象仍然突出,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都与民政未整体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有着深刻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工作对象扩大、工作内容增加、工作任务加重、工作领域拓宽的发展趋势,国家宏观决策层及广大群众对民政事业也越来越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政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就必须把民政事业的发展整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前正是全国各地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候,XX民政要抓住有利时机,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组织专门力量,科学、严谨地编制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今后五年民政事业健康有序地顺利发展。

4、确保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军政军民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因。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抓手,以贯彻落实新《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为契机,加大双拥宣传力度,巩固双拥工作成果,促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全面落实,切实维护广大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全面推行退役士兵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逐步实现安置方式从安排就业到自谋职业的过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三是以落实“两个待遇”为中心,以实现“六老”要求为目标,积极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切实提高军休服务管理质量。

5.着力抓好民间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以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发挥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审批、突出重点和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同业企业自发组建、具有较强行业代表性、自律性的新型行业协会、商会,加快形成与我市产业结构、市场体系、区域经济相适应,涵盖各个产业领域,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行业协会体系,注重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帮助农村建立一批农村专业技术组织,不断发展“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社”分开,进一步明确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功能定位,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民间组织发展环境,实现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局面。着力发展、做大做强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公益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慈善组织,加快发展社区民间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服务、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体系。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违纪民间组织的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打击危害社会稳定和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非法组党结社活动。

在突出上述几项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地名管理、殡葬改革、婚姻登记、老龄工作等其他各项民政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提升民政工作能力,强化六项措施。

1.继续争取并强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党委和政府领导对民政工作的重视,是推进现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民政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各级民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谋划民政工作的发展,摆正位置,找准位置,不断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民政部门要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适时提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思路和措施,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不断推进民政事业向前发展。用显著的工作成绩赢得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信任是各级民政部门打造“强势民政”的首要之务。

2.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不断创新。打造“强势民政”,必须首先在民政干部职工中统一认识,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来,只有广大干部职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强势民政”,为什么要打造“强势民政”,怎样打造“强势民政”,民政人才能够齐心协力,共同为之奋斗。为此,要在民政系统掀起打造“强势民政”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通过学习党中央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打造“强势民政”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联系,从而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其次,要在全系统形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深刻认识化为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针对变化的形势和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工作局面。

3.加强民政队伍建设。民政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民政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做好民政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民政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民政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要下大力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民政机关的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广泛树立“爱心、敬业、创新、和谐”的XX民政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廉洁型、节约型、服务型的民政机关,建立起一支积极进取、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民政干部队伍,促进民政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使民政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长远看,要逐步提高和改善队伍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要重点把想干事的同志根据其特长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人尽其能来开拓新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切实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民政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民政工作的根基在基层,民政工作的优势在基层,民政工作的实效也体现在基层。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是打造“强势民政”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当前XX的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后,作为乡镇政府主要任务的“催粮要款”工作随之消亡,乡镇行政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面临着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一批乡镇干部面临着下岗或转岗,而民政工作随着社会的转型,乡镇政府亟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民政工作的职能和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民政部门要抓住乡镇区划调整和强化民政职能的机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好相关部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层的民政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4.整合民政工作。由于民政工作业务点多线长、面广量多且各项业务相对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民政业务之间常常是各自为阵,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再加上由于认识、工作力量配置等方面的原因,民政业务发展不平衡、整体效益不高的状况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民政部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整合多元的民政业务,创新运行机制,形成最大合力,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综合效能和整体优势,推动民政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一是根据民政工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将多元分散的民政业务整合为社会救助、社会组织、优抚安置、公共事务等四个体系,促使各项民政业务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随着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把民政业务有机融入社区建设当中,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提高城市民政工作的整体效益,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民政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整合利用民政资源,力求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较多、较快、较好的事情。如在兴建社会福利服务项目时将福利院、光荣院、社区服务中心、退役士兵培训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和场所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使之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服务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四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社会心理等管理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民政工作实际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去实现各项民政工作的特定目标,全面提高民政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5.切实加强民政宣传工作。加强民政宣传工作对于扩大民政工作的影响,争取各级领导、各部门、全社会对民政工作的重视、支持和理解,营造积极向上的民政工作发展环境,激发民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民政队伍建设,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民政事业的率先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开展新形势下的民政宣传工作。一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同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联系,注意发挥互联网、局域网等现代传媒在民政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畅通民政宣传工作的主渠道。二是紧紧抓住政府重视,百姓关心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待抚恤等焦点、热点问题,适时组织好宣传报道工作。三是对新颁布的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政策、法规,及时在各新闻媒体的显要位置进行宣传,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对于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通过各新闻媒体予以解难释疑。四是对需要集中全社会之力推进的民政事业,要通过媒体广泛呼吁,调动社会积极性,动员社会群众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五是抓好民政部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勤政为民,做百姓贴心人”典型事例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民政、关注民政、理解民政,进而参与、支持、发展民政事业。

8.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八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科技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方面负有无可推脱的责任,这也是历史赋

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好范文版权所有

科技馆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山东省科技馆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开馆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表明:

“以人为本”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中心

以人为本,即一切从满足人的需要出发,为观众提供全面优质服务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最高宗旨,让观众处处感到舒适和方便,玩得开心,学得愉快,真正享受科技、享受文化、享受艺术,实现满足感。山东省科技馆2004年1月3日开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与它从展品设置、布展设计和展览过程等方面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展览教育主线

山东省科技馆将展览教育的主题设计为“人类•探索•创新”,正是关注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是科技发展的主体,人类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成为科技展览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不应该被排斥在科技发展和展览之外。从进入序厅的第一件展品“万户飞天”到展览结束处的“科学名利场”和“科学家的悲剧”,整个展览自始至终都凸显出了作为科技发展主体的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配置展品重视人性化

展品配置和设计人员必须熟悉人机工程学知识,要处处为观众着想。尽量让观众看着舒适、操作方便、无不安全因素,使展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受众的非理性因素。创新展品应考虑结合当地经济、人文状况和本馆实际。山东是海洋大省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最长的省,为此我们专设了海洋展区和立交桥、山东高速公路网等展项;还设立了专门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驻鲁院士事迹的“院士风采”展项。个性化设计是对人性化布展理念的必然补充,只有个性化才能进一步彰显人性化。我馆专设古展厅和陶艺、小小设计师等展项,使观众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创新才能,张扬个性的表现场地。

三、以观众为中心,强化对辅导员、志愿者等展厅服务人员的培训

注意培养一批既懂得展品结构和展品所展示原理,又懂得展示教育知识的辅导员队伍;培训和管理好志愿者队伍,是展示教育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保持展品完好率,加强技术保障队伍建设;加强展品研发和创新功能,才能保证展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最终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人的彻底解放的。

一、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理念要符合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有利于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新时期赋予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也是全面发展人才观在展览教育理念上的新飞跃。

(一)科学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我国由于受科技教育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东西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式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蒙蔽性。有了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起来。现在特别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科技馆负有重大的责任。

(二)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科技馆展出内容的总体情况大体上分为:(1)基础科学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知识。(2)高新技术的内容。旨在让观众了解某些领域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地将最新发明创造、成果等展示给观众。山东科技馆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的展品展出形式,让观众看了科技成就或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自开馆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观众达40余万。许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在留言薄上写下:从此立志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奋图强的誓言。(3)社会发展需要普及的内容。如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普及计算机问题。

(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和客观的看法。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科技馆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科普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等,了解科学原理,认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二、科技馆是实现素质教育、体验教育的实验阵地

科技馆展览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形式上一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传统教育思想,把教育者(观众)置于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己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这样,科技馆就成为学校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一起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科技馆里把书本上深奥枯燥的原理变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展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操作,来消化课堂里难以理解的东西。如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纵波、横波、大气压强、力的传递、声聚焦等,如山东省科技馆里的“马德堡半球”展品,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七八个人也拉不开一个直径只有10厘米,抽空了空气的半球的实验,让观众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钉床展品由8300多颗钉子组成,人躺在上面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就很形象地解释了压力、压强与受力面积,穿透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踏上行星秤展品,触摸屏上就会自动显示观众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上的重量,有利于观众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和质量与重量的关系;三球仪更是直观地显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形象地演示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和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月相变化以及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科技馆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科技馆展教思想的核心是探索和创新

在科技馆里,观众绝对是主体。学生一旦成为主体,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项科学原理。而且,科技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可能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意见。

(二)科技馆全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1.教育内容:

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前沿的和高科技的内容。展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展览布置是全开放的,像一个知识的“超级市场”,观众可以自由挑选。

2.展教形式:

强调可动手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学习形式的自由度加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技馆内摆放的展品不存在秩序性,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国籍的观众,都可以在科技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科技馆内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可能绝大部分学生看了就能理解,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展品所展示的科学原理可能还没有学过,是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精神,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以观众为主体,能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平等地参与展厅内的学习和探知,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实验性的探求知识,对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很有意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调发展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技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展变化。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人与自然的对立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过度地开发和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危机。如果人类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社会发展失调、动荡甚至灾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常设展览,还是临时展览都必须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山东省科技馆在常规展厅就设有“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噪声污染”、“小清河水样”等;临时展览“地球—我们的家园”、“保护湿地”、“鸟是人类的朋友”等都得到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认可、支持和好评。

二、科技旅游是科技馆在新形式下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科技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它强调旅游的科学教育功能,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为宗旨,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科技旅游对科技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科技馆必须在展品的配置和布展过程中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展品;其次,科技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旅游场所,必须在服务与观众的满意度上下功夫,在时间上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山东省科技馆为了做好服务,在寒暑假、周末、“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均照常开馆。

申报4a级科技旅游景点是山东省科技馆与济南市旅游局以科技与旅游相结合为切入点,开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突破口的一项新举措,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一,前期经过多方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走访济南市旅游局系统资信程度较高的旅行社,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旅游部门组织的各项宣传研讨活动,利用各种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宣传。

第二,在总服务台建立科技旅游咨询、投诉服务台,有专人接待旅行社导游,处理各旅游团体参观的有关事宜。在购票、停车、入场、参观和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让观众满意。

第三,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为观众创造良好舒适的参观休闲环境,并在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管理上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观众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三、不断拓展场馆功能与服务范围,奠定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后劲

科技馆展览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运行目的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效益,而恰恰应该是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03年我国进行的最新一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还不到2,而美国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17;近期进行的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科普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科普工作主战场的科技馆更是任重而道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直接关系到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展教思想的更新:展览教育的重点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将转到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上来;其次是展教形式的不断拓展,加强薄弱环节,填补空白点:例如化学、高能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高新技术与基础原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等;再次是展教形式的充分发挥:保持展品的更新率,有条件的扩建展厅,保持常设展览与时俱进、捕捉社会热点,积极举办临时展览、扩大社会影响,大力组织巡回展览,建立网站甚至网上科技馆,共享展览资源等。

结论

9.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九

渤海钻井二公司杨勇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随着油田改革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变化,深层矛盾逐步显露,给社会稳定工作带

来许多新情况、新压力、新挑战。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化干戈为玉帛的艺

术,就成为新时期、新任务下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加强的课题。积极探索总结新形势下人民调

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稳定的职能,同时掌握各类矛

盾的问题成因和趋势,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机制。加强对各类矛盾和隐患的排查力度,坚持早发现、早动手、早解决,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一、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问题

1、职工对人民调解工作认知度低。

人民调解组织做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组织,但是由于基层干部对人民调解工作没有进

行宣传学习,职工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能力、工作职责、调解范围缺乏足够的认识,基层

人民调解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

2、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普遍存在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人民调解工作指

导很少,对人民调解员工作关心不够,甚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仍然存在着“重打轻

防”的倾向。

3、基层调解员素质不高。

基层工作中,没有专职调解员,大部分是职工兼职,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油田政

策理论的学习,熟悉法律的人员很少,能灵活运用法律的人员更少。这种状况的调解队伍,对日常性的小矛盾纠纷还能及时处理,但对一些涉及油田政策、法律法规要求高一些的矛盾

纠纷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无从下手。实践中,经常出现调解员好像是依法进行了调解,但问其依的是什么法,却又说不清楚,甚至出现把法律问题当作道德问题去处理,把重大的法律责任甚至是犯罪案件当作小事一说了之的问题。

4、调解程序不规范。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调解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如何制作调解书缺乏了

解,有的调解员怕工作麻烦,对双方没有异议的矛盾纠纷进行口头调解,调解没有形成书面

文字,没有按照调解的程序进行,更缺少取证环节和调解记录,虽然有时候进行了记录,大

多是在随身的笔记本上、零碎的纸片上作了粗略的记录,没有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双方

当事人没有签字。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方法容易形成口说无凭的局面,特别是

当一方反悔后,就很难有说服力,达不到调解的效果。

5、调解职能与日益扩大的调解范围不相适应当前矛盾纠纷呈现构成多样化、领域扩大化的情况。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政策强的纠纷。

二是“跨部门”纠纷。三是复合型纠纷。这几类纠纷涉及面广、成因复杂,难度大,单靠哪

一家出面很难解决好。

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一)、深化舆论宣传,提高调解工作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

人民调解是企业内部维护稳定、解决矛盾纠纷的群众性自制组织。因此要提高调解工作

水平,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就必须发动群众普遍参与,提高人民群众对调解的认识、支持、帮助的自觉性。必须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发放公开信、悬挂横幅、广

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和新时期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及法律效力,使人民调解获得依赖并深入人心,成为群众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同时加

强对人民调解的目的意义、人民调解员的典型事迹以及调解案例的宣传,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了解,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在职工心中的地位。

(二)落实领导负责制,加强调解工作组织实施

一项工作能否做好,关键看公司党委对工作是否重视。公司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加强对综合治理的领导,认真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解决落实中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⒈党政领导要真抓实管。党委要将人民调解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抓落实,持之以恒,奖惩兑现。

⒉加大人民调解物质保障。要从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办公设施等方面加大对调解工作的投入,保证正常工作运行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⒊人民调解的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起来头绪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困难,会遇到各种阻力。公司党委要充当人民调解组织的坚强后盾,解决人民调解的工作遇到的各种困难,属于人民调解工作范畴的要认真扎实地抓好调解,要有理有据,合理合法。当发现问题严重、超出了调解范围,要及时告诉当事人或群众,引导他们通过行政程序或诉讼程序解决问题,防止因拖延、推诿,影响社会稳定。

(三)优化调解员队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是关系人民调解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两点:一是选聘一些文化素质高、懂政策、懂法律、责任心强、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改善队伍的素质结构,努力造就一支熟悉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熟练掌握调解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纠纷相关的法律政策、能正确运用人民调解程序与方法、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村民加入到调解队伍中;二是强化知识培训。加大人民调解队伍的文化专业知识和调解业务的培训力度。建议总公司每年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三懂三会”的标准:即懂政治,会做群众工作;懂政策,会用政策规定处理民间纠纷;懂法律,会用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培训班、以会代训、旁听法庭审理等方式,加大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四)、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信力

依法调解是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要使职工群众对人民调解产生公信力,必须实现调解纠纷程序的规范化。一是规范制度。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习、定期排查、重大纠纷讨论、回访等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调解。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调解,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进行调查时一定要公正,取证一定要合法、客观、真实,充分掌握材料,弄清纠纷情况,判明纠纷性质和是非曲直。调解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兼顾公平,合情合理,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对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要邀请相关人员和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共同参与调解,多方动员力量进行化解,亲朋好友的参加能促使达成的协议得到及时履行,使矛盾纠纷及时解决。调解委员会对调解的案件应当进行回访,以监督当事人的履行。三是规范调解文书。调解文书是依法、公平、公正调解的证据,合法的调解协议书是得到司法保护的基础。在具体制作上要把握好针对性、逻辑性、严密性,遵行评判说理原则,达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

(五)、完善民调组织体系,发挥防线职能。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全力维护稳定,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公司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负责对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重大问题督促解决。基层单位成立了以“六位一体”小级为组长的综治领导小组35个,人民调解员160多人。从上到小,层层覆盖,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大调解”组织体系。真正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做到哪里”。

按照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建设的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调解工作各项业务规章制度,抓好人民调解的硬件建设,配备齐全各种专业工具书,设立独立规范的调解室,实现调委会标牌、标识、印章、程序、制度、文书“六统一”。人民调解组织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公司领导、机关科室划片承包,坚持做到“四定,二不准”:一定承包单位,二定承包责任人,三定工作措施,四定稳定责任制;二不准,凡是应由基层单位解决的问题不准到公司,凡是应由公司解决的问题不准到上级部门。

基层单位人民调解领导小组围绕着总公司“五不发生”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五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服从服务公司稳定发展这个大局,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维护基层单位大局的稳定,极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作用,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十

一、提高素质,是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

会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的形象,也关系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因此,人大代表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代表个体,更关系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练好内功,全面提高人大代表的自身素质。

首先,应加大对人大代表的知识培训。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大代表要发挥其作用,不更新知识,不学习法律和科学技术,他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吗?能带领群众奔小康吗?显然是不行的。特别是农村代表,由于信息闭塞,教育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更显陈旧,思维更加封闭,严重的制约了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多个层面上采取灵活可行、方便就近的办法,对人大代表进行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科学技术、政治理论、人大工作知识等全方位的培训。一是政府要为人大代表订阅必要的书刊;二是农、林、牧、水等部门的科技书籍应向人大代表送阅;三是各级图书馆、基层文化站应免费提供阅览场所和图书;四是以乡镇、街道或代表小组为单位,定时不定时的组织人大代表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激励人大代表的自学热情,为发挥好代表作用不断“充电”。

其次,要培养人大代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人大代表不同于普通百姓,他们是人民群众中的代表,是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广大群众所关注。因此,人大代表的道德修养好坏,同样关系到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发挥。一是人大代表要有良好的心态,即对代表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二是要出于公心,无私心杂念,不贪图享乐,在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时,无个人成见,不主观武断;三是要珍惜人民群众给予人大代表的崇高荣誉,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把人大代表这个职务作为为民众说话、替群众办事的平台;四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定期不定期的到选区向全体选民述职,认真听取全体选民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从选民中吸取政治营养,确保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模范作用。

二、树立形象,是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共中央最近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代表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利用代表权利为本人或者亲属牟取不正当利益;应当增强参加闭会期间活动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应当把依法执行代表职务与从事个人职业活动严格区分开来”等,为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树立形象指明了方向。

其一,要严格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履职是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卓贤以讲真话为天职,维护了群众利益;山东省人大代表陈小仙坚持“人民重托比天大”的理念,以自己高超的医术为患者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河南省内乡县人大常委会每逢双月20日为活动日,监督动真格,履职显实效。这些都是依法履职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那么如何履职呢,我想应该做到四点:一是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职;二是要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为民鼓与呼;三是要依法行使好人大代表的权力,珍惜人民给予的荣誉,反映民情民意,不负重托,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四是要廉洁自律,永葆代表活力、维系代表荣誉、确保代表纯洁,真正做到自警、自律、自重、自省,认真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

其二,要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最高奖赏就是“信任”,因为代表本身的当选是建立在群众信任、拥戴基础上的,缺乏这一点,你就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正因为如此,每一位人大代表,就不应辜负选民的信任和重托,就该全身心地为群众服务,在本地区、本单位、本乡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热难点问题,做群众的知心人。

三、开拓创新,是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源泉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将面临新机遇、新思想的挑战,如果不具备开拓创新精神,默守陈规,迷恋旧俗,人大代表为人民的丰富内涵就会丧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将成为空话。

11.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十一

对发挥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思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需要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件。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专门力量,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义不容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责无旁贷。公安机关只有切实提高维护~、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处置突发事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四个能力,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四个能力”,是党中央对公安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对公安机关所有职能、任务的高度概括,也是确保完成构建和谐社会使命的根本保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大趋势下,影响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负面因素还大量存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尚未成熟,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和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给公安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要在这样一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担当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任,就必须切实提高“四个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当前应对严峻挑战、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就公安工作而言,加强队伍正规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提高“四个能力”,是公安机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须臾不容放松的第一要务。和谐社会的唯一标准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最终要通过社会治安状况来检验。因此,公安机关加强“四个能力”建设,要始终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牢牢把握“执法为民”这条主线,从“健全机制、规范执法、强化素质”三个环节入手,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一是要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灵敏的预警研判、危机处置、安全防范和行政管理、便民服务等的工作机制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治安形势变化。二是切实加强公安法制建设,规范刑事、行政执法行为,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快实现公安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改善执法形象,维护执法权威。三是要全面提高公安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执法监督、绩效考核、等级化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经常性的大练兵,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教育训练体系,用高素质的队伍保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目标的实现。

1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国企的优势 篇十二

程文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和谐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好、完善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这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履行各项职权时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在行使职权中要坚持的基本方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中,要适时把同级党委的意图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与党委决策保持一致,有机结合,从而保障党的领导在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在人大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坚决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扎实工作切实推进民主建设,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群众主动地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事业中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把法律法规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联系,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的要求和人民的意志,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同时通过认真履行各项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发展是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立足于促进科学发展履行职权,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开展工作,把社会经济发展确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秩序来维护、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

维护公平正义,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国家权力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理念,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出现强调对社会某-群体权利的保护而给社会其他群体带来不公平的现象。建立健全利害关系人参与立法制度、立法信息公开制度、立法听证制度,逐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进-步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确保社会成员公平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维护社会公平。

上一篇:高一学生要求读的书单下一篇:学生喝酒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