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2024-12-08

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共13篇)

1.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一

城乡环卫一体化标语

1、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2、大力整治以路为市,占道经营行为。

3、当主体、尽责任,做贡献,促发展。

4、改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延寿人。

5、改善街巷环境,实现环卫托管。

6、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7、搞好“城乡清洁工程”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8、告别不文明行为,做健康文明延寿人。

9、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10、攻坚克难创建园林卫生县城,齐心协力构建文明和谐水城。

11、共建清洁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12、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携手打造和谐水城。

13、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14、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15、规范管理农贸市场,维护良好交易秩序。

16、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17、环卫工作共同参与,美好环境人人受益。

18、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9、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共建共享优美宜居的幸福家园。

20、坚决打好城乡清洁工程攻坚战,真正唱响和谐水城建设主旋律。

21、建农村文化大院,树重建文明新风。

22、建设街净、树绿、天蓝、水清、整洁、优美的现代家园。

23、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先行。

24、建设三晋生态新水城,打造龙城美好后花园。

25、建设实力强、生态美、人民富裕的新水城。

26、建设文明长廊,提高城乡群众综合素质。

27、建设现代宜居县城,造福城乡居民群众。

28、城乡一体化,环卫要先行。

29、打造“双优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

30、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文明规范时时遵守。

31、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

32、倡导文明新风,共建和谐家园。

33、城市农村共同和谐发展,城乡环卫一体统筹建设。

34、城乡大联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35、城乡环卫一体化,助推老城换新颜。

36、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素质。

37、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构建文明和谐水城。

38、创建优美环境,建设宜居县城。

39、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40、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41、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

42、建文明县城是你我心愿,创美好生活靠你我奉献。

43、讲究个人卫生,革除不良陋习。

44、讲卫生人人有责,管清洁个个有份。

45、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建设文明生态村。

46、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新风。

47、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48、净化村容村貌,加快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49、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50、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打一场治理“脏乱差”的歼灭战。

51、水城是我家,美好环境靠大家。

52、绿色陪你春夏秋冬,健康伴您幸福终生。

53、落实“门前三包”,坚决制止“八乱行为”。

54、美化市容市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55、你我多一份自觉,延寿多一份清洁。

56、清洁乡村人人参与,美化环境家家受益。

57、清洁延寿,从我做起。

58、清扫清洁坚持做,靓丽环境真不错。

59、全面整治“五乱”,建设美好家园。

60、全民参与,依法整治。

61、全民齐参战,共建文明新家园。

62、全县动员、全民参与、营造文明的城乡环境。

63、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

64、人民县城同建同享,环境卫生共抓共管。

65、人人参与城乡卫生整治,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66、人人关爱城乡环境,全民参与综合整治。

67、人人讲卫生,家家树新风。

68、人人营造环境,人人塑造形象。

69、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推进和谐水城建设。

70、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水城。

71、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72、树立水城人热情好客,包容开放的对外形象。

73、说文明话,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74、提高城乡群众文明意识,建设城乡优美生活环境。

75、提高环保意识,建设文明生态新村。

76、提高整治实效,提升管理水平。

77、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打造生态文明村镇。

78、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处理。

79、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乡村环卫长效机制。

80、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造福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81、文明无小事,小事见文明。

82、向“脏乱差”宣战,打造洁净优美环境。

83、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84、辛苦我一人,洁净千万家。

85、学习深圳前指精神,科学有序抓好灾后重建。

86、延寿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87、水城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88、水城是我家,人人爱护它。

89、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

90、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合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9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92、以维护村庄整洁为荣,以损害环境卫生为耻。

93、营造绿色环境,保护生存空间。

94、营造清洁美好环境,建设现代宜居县城。

95、营造全民参与浓厚氛围,清除长期积存垃圾死角。

96、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97、整治城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98、整治城乡环境,利县利民利家。

99、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人人有责,个个受益。

100、整治环境卫生,杜绝“脏、乱、差”行为。

101、整治环境卫生,建设文明长廊,加快灾后重建步伐。

102、整治环境卫生,塑造良好形象。

103、整治环境卫生,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科学发展。

104、整治市场秩序,规范集市经营环境。

105、支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共建美好家园。

106、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水城人。

107、着力配套环卫设施,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108、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良好习惯彰显文明。

109、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美好家园。

2.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二

一、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的理论

1. 人口分布均衡

资本主义时期, 工业革命的发生导致工业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加大, 并且工业开始掠夺农业在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造成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要素均在城市中集聚, 农村人口为了更优越的生活条件逐渐放弃了他们之前赖以生存的土地向城市转移,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家为攫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压榨从农村来打工的“农民工”, 疯狂地占用农村的土地以及其他资源, 从而使农村的贫困程度加剧, 正是这种资源的侵占使得城市和农村人口失调更加严重, 进一步扩大了城市乡村人口的比例。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强调的是人口要尽可能地均衡扽不, 这样以来能够还原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 缓和人与生态的平衡, 人口的均匀分布有利于城乡物质文化的沟通交流, 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也会缩小。

2. 工农业协调发展

城与乡的分离到对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主要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是工商业和农业分工的结果。[1]社会劳动分工是客观规律, 城市经济优于农村并最终得到更多数人的青睐其本质还是工业比农业有更大的利益空间, 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业生产效率的不对等加剧了工业化的进程催进了城市化的脚步, 农业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遗弃。既然城乡对立是历史范畴, 那么马克思认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消灭城乡差距的, 这个时候工农业之间就会有效地互补、有机地结合。工业中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会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 生产力均衡分布在工业、农业部门。马克思的这种“城乡融合”就意味着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旧式分工的消灭, 反映出来的就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和谐画面。

3. 文化生活方式统一

自有史以来, 城市一直作为文化中心和科学艺术诞生的中心, 是城市优越的环境造就出来的先进文化。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增加, 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巨大的市场刺激着文化的出现和创新。与城市先进文化以及日益改进的生活设施相比, 农村落后的物质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使得农村人只能依照古老的方式生活。马克思的“城乡融合”说的就是让城市先进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互补, 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和缺点。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 经济根源

中国国情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比改革开放之前要迅速得多, 经济实力要更上几个台阶,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我们都发现了各地区的收入差距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大, 最为明显的就是东西部区域。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来年,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常态”的发展下,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城乡关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并且得更好地处理。虽说现在我国的城市化程度加快了, 但是还有大部分人仍停留在只撑的饱肚子的水平上, 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其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政府还得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事务的经济支持。由于乡村偏远, 交通不发达, 经济收益低, 企业是不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去,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乡下人更多的选择去城市, 留下空荡荡的农村。长期以来虽说政府开始重视“三农”问题, 但政府对农村仅仅只是停留在政策的扶持上, 资金力度落实不到位根本不可能保障乡村设施以及村民生活的经费, 农民发展经济的渠道也就显得十分匮乏, 只能深深地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 环境因素

近年来, 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分工不明导致企业无休止地散乱扩张, 有些地区出现占用耕地修建利用率低的建筑和设施, 造成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推动乡村发展时候, 企业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印染、化工、采矿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机器设备耗能高等状况, 极容易造成水源空气土地的污染给本来拥有较好环境的乡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由于人们对高度发达的工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并且还不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理, 带来的结果只能越来越消极, 越来越难以抑制。以牺牲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换取来的短期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 是不符合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乡村的发展也需要和城市同等待遇, 不能偏离协调均衡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2]

3. 观念意识

人是社会中的人, 是有主体性的人。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规律, 并以人的发展规律出发认为人是要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私有制造成了劳动的差别, 形成了城乡差距。一旦消灭劳动分工, 人的本质就会被解放出来。但是本身由于乡村和城市经济的巨大差异, 农民在谈到文化观念时, 他们会滋生出一种自卑的情感认为文化是城里人的事, 便形成文化和谐发展的障碍。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观念障碍反映在地方各级领导和基层文化干部身上。他们作为城乡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存在着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经济建设, 轻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 缺乏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 对关系到农民切身需求的科学培训、技术指导很少关心。有的地方搞形象工程, 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 不重视文化设施的利用和管理, 文化设施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门面性工程。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了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也就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导致文化的差异, 影响一体化建设。[3]

三、马克思城乡融合给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启示

1. 城市带动乡村, 进一步推动农村建设力度

城市带动乡村是整个社会共同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客观规律, 绝大多数国家的农村劳动力都经过工业的吸引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 在这个阶段中城乡差距变小。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建设, 城市发展的优势愈发明显, 动力也愈发强大, 城市有能力也有义务带动农村经济, 走出共赢的结果。农村也应该努力学习, 积极吸引外部投资为自身发展建设铺路。一要鼓励城市和工商业吸纳农民就业, 农民进城务工后增加了收入, 促进城市建设, 城市需要为农民工创造条件服务农民工, 更多地引导农民工提升生活水平;二要提高城镇化水平, 农民变市民, 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国家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倾斜财政投入, 保护农业, 目前农村的吸引力明显留不住更多的人, 所以政府要倾斜对农村的政策来发展农村的教育科技医疗建设。

2. 文化促进素质, 进一步加强文化引领作用

文化在如今的世界所体现的作用无可替代,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既可以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又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只是在文化的传播中必不可少, 离开知识的引导, 文化的作用也很难实现。文化引领经济, 经济支持文化建设。政府应当重视教育, 而不仅仅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城市, 农村的教育投资也要放在长远的目光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 文化又不止于知识, 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文化能够促进素质的提升。素质的发展对于这个日显浮躁的世界极为重要, 没有素质, 就算城乡的一切达到和谐也没有任何效果。很多城里人看不上乡村人, 认为他们是“土包子”, 只有乡下那庸俗的思想, 这样的素质很明显是配不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既然城乡一体化, 那么人就是平等的, 不论你曾经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是十分必要的。

3. 经济拉动发展, 进一步整合城乡基础差距

合理布局生产力, 尤其是大工业。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造成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毕竟城市的规模有限, 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城市扩张膨胀,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城乡出现差距是生产力处在还不够高的阶段的正常反映, 是城市对乡村压迫的掠夺。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联合工农业, 两方面的经济必须共同发展。在城乡这两个小的范围内, 要拉动经济发展, 必须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所以, 城乡一体化后, 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就是刺激人们的消费水平。这样以来消费后就有劳动的动力, 这是个良性循环, 对于整合城乡经济差距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岑乾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05.

[2]杨兵.对中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反思[J].经济纵横, 2002, (6) :8-10.

3.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后改革时代;消费时代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11-02

一、前改革时代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演变

1978-2008年我国在这前三十年的改革中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最终使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体制框架。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进入“后改革时代”。在“后改革时代”,改革的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分离”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体化”,改革的途径由市场化转变为集聚化、渗透化与融合化。[1]统筹城乡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与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是历史发的必然产物。在改革的前三十年,城乡发展走了一条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各自发展的道路,造成现阶段城乡矛盾突出。在后改革时代,我们要使城乡融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当时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只能依靠农村和农业积累。当时我国实行城乡分治,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工业积累,在城乡之间建立了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我们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以农补工”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二阶段(1978-2000年):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城乡相对封闭的格局被打破。在工业收益大于农业收益4的市场效应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快速向城市流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没有被打破。[2]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首。2004-2010年,中央连续推出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于2005年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年,国家批准成都和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并提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二、城乡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城乡一体化助推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消费主导时代

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来一直以出口主导型拉动经济增长,外生增长一直是主流,内生增长长期不足。1978-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平均23.8%,加入世贸后2001-2008平均增速24.2%:而同期实际增速为17.3%、18.8%。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较2008年明显下降,全年负增长16%。2010年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好于2010年年初预期。但受发达国家复苏放缓和2009年同期基数的影响,下半年我国月度进出口增速趋缓,且增速一直处在下行轨道,较历史水平下降明显。在这种外部环境极为不稳定的情况下,内需增长面临巨大压力。然而国内消费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2006-2009年中国支出法GDP年均名义增长16.2%,资本形成额年均增长20.2%,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3.8%,最终消费增速慢于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慢于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农村是新的经济增长区域,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26.7%,比2008年还下降了5%,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巨大。如果,农村消费水平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城镇居民的60%,新增消费规模将达到3.2万亿。[3]因此我们在后改革时代一定要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改变影响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不良因素,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可以看出,凡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阶段,其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增收“动力源”:(1)1979-1984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7.3%,其“动力源”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5-1989年,农民收入增长10.1 %,其背后的“动力源”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现阶段1990-2010年,计算1990-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拉动系数可得,农村消费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对整体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农村消费拉动系数保持在0. 1以上,并在1996年达到峰值0. 240。1998年后国家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迅速减弱。近年来农村消费拉动系数虽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农村消费拉动系数维持在0. 1以下。从总体来看,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不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反过来说明农村消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消费需求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释放,将对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分离工业化模式,有利于形成农业工业化道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收入,而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才能就业,才有稳定的岗位,从而才有稳定的收入。产业是农村城镇化的载体,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就是发展产业,因而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前三十年,我国传统农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已经无法与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无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尤其是不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引入现代工业理念,用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以工业加工制造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借工业营销手段开拓农产品市场,使传统农业真正转变成为效益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努力改造提升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民营工业,积极承接城市产业升级转移出的工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改善工业发展的基础,扩大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改善工业发展的体制环境。由于城乡分割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体制,人为的阻碍了城乡资源的流动,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低水平开发利用,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制造业没有得到有效升级。在后改革时代,我们要打破这种限制,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使其具备:第一,农业管理对象商品化;第二,经济主体企业化;第三,生产条件机械化、园林化、水利化;第四,生产技术科学化;第五,生产组织社会化;第六,农产品加工化;第七,农业人口城镇化;第八,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在不断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实现新工业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机农药化肥等涉农工业向乡镇和小城镇转移,就尽力用原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3、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打破当前收入分配的格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速明显慢于GDP和人均GDP实际增速。在后改革时代里,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着重解决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到1995年上升为2.71倍,2007、2008年达到顶峰为3.33倍和3.31倍。2009、2010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3.01倍和2.95倍。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就无法更好的拉动内需。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在土地、户籍公共服务体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软环境。

第一,改革农地征用制度。近年来,地方政府大规模地从农民那里征地,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这已成为当前侵害农民利益最突出的问题。截至2006年,全国失地农民已超过4000万人,未来10年至15年将会进一步增加到7000万人,究其原因是落后的征地制度导致的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地位不平等,造成农民的话语处于弱势状态。因此,首先需要在农村建立专门的土地权益管理机构,并向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按地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进一步明确农民对于土地使用、转让和处理的权利,允许在土地用途不发生从农地向非农用地转换的前提下,土地可以进行转租转让,土地使用权证也可以抵押。其次,建立农转非农过程中农民与开发商的直接协商机制,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城市土地的一级市场。只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土地开发商可以直接与村集体进行土地交易,使得土地用途转换和相应土地升值潜力较大的村集体及其村民,能够保有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农地价值和增值部分的主要收益。[4]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据估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的影响度在30%~40%左右。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还没有通自来水;60%的农民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0%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7%的村还没有通电;6%的村还没有通电话;17%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计划与三农振兴规划,以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白永秀.由“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迟福林.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37-138.

[3]童海华.换个角度找找内需增长点[N].中国经济导报,2009-02-17.

[4]陶然,汪晖.以系统性改革实现城乡渐进式一体化[J].领导者,2008,(12).

4.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汇报 篇四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成立镇环境卫生整治督导小组,聘请镇、村老协会会长为成员,加强日常督导和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引入竞赛机制,将环境卫生整治列为镇每季度中心任务竞赛常设的一个内容,督导组每月对全镇各村主干道环境卫生至少检查评比一次,巡查一次,每月将检查评比结果和存在问题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每季度检查评比综合成绩与镇村干部绩效挂钩,与保洁人员工资津贴挂钩,每年评比结果纳入各村年终考核成绩,与村委会、村干部评先评优挂钩,充分调动了镇村干部、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广播、标语、通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村利用广播、标语进行宣传,镇政府将督导组检查评比存在问题进行书面通报,并利用村主干参加镇大会的时机,

通报各村评比名次和存在问题,从而督促各村进行整改,对没有整改的加倍扣分,从而在全镇上下营造了人人都抓环境卫生整治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大投入,强力保障。资金投入是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保障,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是关键问题。近几年来,我镇先后拨出近300万元,添置了3部环卫车、30个垃圾箱,建立30个垃圾箱围,建设2个垃圾中转站,并提高环境整治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达标村评比奖励经费。各村也相应投入资金,添置环卫设施。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下发文件,布置农村“一事一议”垃圾处理收费问题,全镇已有21个行政村通过“一事一议”收取垃圾处理费,为环境卫生整治和“农村家园清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有24个行政村建立环境卫生日常保洁队伍,做到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

四是点、线、面结合,典型引路。为了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整治,我镇按照“点、线、面”三个层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做到以“点”带“线”扩“面”。“点”即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求进行整治。“线”即国道、县道列入常态化管理,引入竞赛机制,每年拨出20万元经费作为检查评比的奖励经费。“面”即“家园清洁”达标村,每年拨出10万元经费,按照“四个有”(有收费、有制度、有保洁队伍、有成效)进行申报评比,每半年由25个行政村进行申报,然后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复核,达到相应等次则认定达标并拨付50%的经费,余下50%在半年后经复查仍保持达标再拨付。目前已有xx、xx两个村达到一类村标准。通过“点、线、面”结合,典型引路,有力的推动了我镇环境卫生整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是建章立制,有序中转。长效机制是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先后制定了《xx镇国道、县道两侧卫生管理方案》、《xx镇主干道卫生管理方案》、《xx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达标评比的通知》和《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等,既规范了管理,又建立了长效机制。今年5月份,我镇xx垃圾中转站开始试运行,除了中转处理国道、县道沿途各村垃圾外,还集中处理我镇南片区各村的垃圾。国道、县道沿途垃圾由镇政府集中收集转运,其他村由各村环卫队运至中转站处理,目前中转工作有序运行。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思路

我镇环境卫生整治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工农中转站附属建设尚未完成,设备尚无法安装,我镇北片区的垃圾中转尚无法进入正常运转轨道,下一步我镇将加大建设力度,争取11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如垃圾处理费的收取尚没有全面展开,尚有4个村没有收取,收费的村有的收费比率也不高,有的仅有个别村组收费,今后我镇将全面铺开此项工作,为环境卫生的整治奠定更为坚定的基础;如还有1个村尚没有成立环卫日常保洁队伍,我镇将加大力度,督促该村尽快成立队伍,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如各村日常保洁队伍管理有待加强,有的人员没有到位,造成环境卫生存在时好时坏的现象,下阶段我镇将加大力度,督促各村加强管理,保证人员到位,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如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尚不够完善,今后我镇将加大力度,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

5.城乡环卫一体化广播稿 篇五

广大农民朋友们:

为进一步加大各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从去年开始,我镇开展了乡村文明行动提升年活动,今年又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并对村内红白事开展“崇俭尚德,移风易俗”活动。近期山东省和德州市都将对农村环境进行电话调查,电话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你们村有没有保洁员?

各村都按每100户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专职保洁员,确保村容村貌整洁。

2、你们村有没有垃圾桶?

去年,镇政府按照每15户一个垃圾桶的标准,为各村配备了垃圾桶,但由于个别村使用保管不善,出现了毁坏丢失现象。这次镇政府又采购了一批新垃圾桶,已全部发放到村,希望大家妥善保管使用。

3、保洁员能否保证村内环境卫生整洁?

现在各村保洁员每天都会对村庄内主要街道、绿化带、公共场所进行保洁,确保日常保洁到位。

4、垃圾能否及时清运?

今年,我镇与乐陵市乐洁公司合作,推行城乡环卫市场化运作,乐洁公司与管理员和各村保洁员直接对接并配备两台垃圾车,负责各村垃圾清运工作,原则上每个村每周清理2到3次。

5、村里村外有没有乱扔乱堆的垃圾堆?

对于村内的现存垃圾,我们前期已经进行集中整治,或就地掩埋,或集中转运。

6、是否有红白理事会?

按照市里安排,我镇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为人公道、热心公益的理事会成员,为大家操持红白事。希望大家坚持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持文明理事。

6.城乡环卫一体化定义及发展思路 篇六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定义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它能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思路

(一)实施“一体化”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公平,要加快以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二)发展“生态型”项目,大力促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在农村大力开发、应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发展“生态型”项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发展作物秸秆回收利用项目。比如开展秸秆压块项目、建设节能植物草毯项目,以稻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为基质做成植物草毯,成为护土、治沙、绿化的环保产品。秸秆回收利用,既实现资源利用,又尽可能防止和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养殖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坚持推广建设户用沼气池和探索建设大型沼气池,进行沼气发电;利用沼渣、沼液种植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形成“畜—沼—菜(果)”、“畜—沼—渔”、“秸—沼—电”等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三)开展“综合性”整治,打造环境清洁优美新农村。以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揽子”工程,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了环境监管,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

2、农村垃圾处理工程。初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4个结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在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乡镇配备垃圾运输车,县区建立垃圾处理场,减少垃圾污染。

3、农村美化家园工程。利用国家和省环保专项资金,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中心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四化”目标。

7.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七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城镇化、城乡交通一体化间的关系

就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城镇化而言, 前者是后者的必然要求与重要体现。城乡客运一体化之所以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现象实质上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解构、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互动结果。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通过“画地为牢”式的户籍制度与“压低农业成本, 支持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的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 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目标之一。按照国际一般规律,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我国开始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 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化的过程就必然伴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融合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解构, 城乡一体化与农民的非农化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城乡的不断融合与工农差别的不断消除, 就必然要求城乡进行人员、物资、信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就必然要求打破城乡分割的客运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

反过来,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又进一步助推城乡一体化, 使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深化。因此, 城乡客运一体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就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城乡交通一体化间的关系而言,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从属于城乡交通一体化, 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包括城乡交通运输规划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管理政策一体化等, 其目的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一部分, 同时城乡交通运输规划一体化与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又为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发展也会直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实现。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公交化、管理体制一体化间的关系

目前, 各地在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时, 多以公交化为主要载体。实际上, 农村客运公交化仅仅是城乡客运一体化在现阶段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但形式并不等同于内容,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形式更为多样化。现实当中, 城乡客运一体化主要通过农村客运公交化表现出来, 在交通运输部“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过程中, 各地也主要推行这种方式。但农村客运公交化仅是农村客运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是当前阶段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乡客运出租车的一体化、城乡轻轨客运的一体化等都会有所发展, 因此, 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农村客运公交化, 其问题的核心在于城乡客运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协调融合发展。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是某一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的深度之后才出现的产物。公交化只适应于拥有较为发达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地区。目前江浙等小城镇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大多采用了这种模式。

就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交通管理体制一体化而言, 城乡客运管理体制的变革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 而绝非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充要条件。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 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应该说, 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城乡客运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只有统一管理了才能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一体化新局面。但是, 也必须认识到, 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仅是一种制度条件, 而不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本身。城乡客运一体化作为城乡运输协调发展的一种运行状态, 其内涵远远超越了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而且, 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必然就会出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结果, 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看来, 不断扩展职权范围是政府科层机构的一种内在冲动, 但实际的工作要比管理机构的变革繁重得多, 长久得多。

推进的政策措施

一是明确公益属性,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明确城乡客运的公益属性, 这是统筹城乡客运发展的基础。农村客运作为城乡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从国外情况看, 通过法律明确对农村公共交通实行财政补贴, 比较普遍。

德国《公共市郊客运法》中明文规定, “当公共市郊客运由于执行它在公共经济方面的任务, 而这个任务又不允许它用交通收入来弥补费用支出时, 它可以得到经济补偿”。法国交通法中也规定, “公共交通企业执行规定的票价和服务标准, 应该得到合理的政府补贴, 以维持公共交通运营活动经费收支的平衡”。因此, 需要在国家层面明确城乡客运的公共服务属性, 保证其公益性的合法地位。此外, 统筹城乡客运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 需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 由政府推动实施, 实现由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的有效转变。

二是梳理现行法规标准, 建立城乡协调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坚持体制改革与立法相结合, 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政策二元结构, 从法律上保证政府对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的公共财政支出。尽快梳理现行政策与法规, 加快制、修订工作, 提出关于城乡客运管理法规、政策的立、改、废建议。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条例》、《道路运输条例》、《公路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规章的修改工作, 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

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城乡客运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在统筹城乡客运发展过程中, 需要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分工, 应提高中央财政对城乡客运的支持力度。针对地区差异, 中央政府应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快推进和深化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是统筹城乡客运发展的关键。要在国务院大交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按照交通运输部统筹城乡客运的职能, 加快推进和深化地方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各级部门加快探索和完善“一城一交”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城市人民政府作为公共交通的管理主体, 应深化体制改革, 明确由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城乡公共交通实施统一管理, 并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成立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联席会议或综合交通协调机构, 共同制定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政策。

8.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情况_ 篇八

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工作情况

自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实施方案;加大了岳家庄乡、宫里镇、羊流镇三座压缩中转站对接力度和建设进度。岳家庄、宫里镇中转站已完成规划选址、环评和立项工作,征地拆迁补偿正与乡镇、村协调,羊流镇中转站正在选址,环卫处就垃圾中转站建设方案、设备采购等方面与有关单位进行了对接,近期组织岳家庄、宫里中转站其它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各乡镇加大了垃圾收集工具的购置,禹村新购置垃圾箱1500个,楼德镇新购置600个。目前各乡镇街道共配备压缩车42辆,三轮收集车3446辆,保洁员4150人,垃圾箱17500个,初步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科学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乡村文明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坚持月检查、月督导和半月曝光,5月份重点检查、督导和曝光一般村,6月份重点检查、督导和曝光达标村。5月份,我市各乡镇街道运送垃圾量6160吨,日均约200吨。

9.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九

今年以来,朱里街道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作为解决民生的突出工作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狠抓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显著。

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朱里街道先后组织88个村支部书记到昌邑实地考察学习2次。结合辖区实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发了《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配档表、整治标准和考评细则,先后3次召开支部书记、村主任会议,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广播、宣传栏、悬挂横幅、粉刷标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尤其是通过向学生发放倡议书等特色做法进行了全民动员。截至目前,已发放明白纸12000余份,悬挂横幅140余幅,粉刷墙体标语200余条,出动宣传车50辆次,形成了人人支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浩大声势。

强化责任落实,集中整治效果明显。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期间,实行班子成员包工作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制度,做到了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到位,对村内“三大堆”、“三乱”及进出村路的陈年垃圾进行重点清理,累计出动劳动力8000余人,动用机械158辆,共清理“三大堆”及生活垃圾10余万方,路域治理28.5公里,拆除破旧丑建筑87间,1700多平方米,养护农村公路150公里。并将农村道路网格化作为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抓手,投资600多万元对辖区内西冯路、西杨路、于大路、国于路及部分村内等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涉及26个村,改造总里程14.9公里,共硬化面积7.45万平方米。对没有条件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的村也进行了挖补,硬化了村内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由于措施得力,短期内各村面貌便焕然一新,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10.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十

蒙阴县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蒙山云蒙景区、464个行政村、53.8万人口,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是典型的山区县、库区县和老区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文明秀丽的山水生态城市”为目标,把城乡环卫管理作为城乡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管并重,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行市场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卫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的显著变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关心支持环卫事业良好氛围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蒙阴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蒙阴县市容环卫考核标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突出了工作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为城乡环卫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注重载体结合。把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与创建文明城市、旅游强县和园林城市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加强与城管执法、工商等部门之间的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搞好宣传发动。以“爱护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为目标,坚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的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在全县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通过广播、坚持典型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按照“五化”标准,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全县464个行政村中,“五化”达标村庄305个,占村庄总数的66%。

1、净化工作。干线公路方面,制定了《蒙阴县干线公路整治实施方案》和整治示意图,明确了具体整治任务加强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积极争取项目,对较差路段实行整修,在可视范围内的路域环境整治上,加大对违法违规私搭乱建或破旧建筑清理力度。在村庄整治方面,每个村规划1-2处柴草集中堆放点,彻底清理影响观瞻的“五大堆”。每个村庄建立一支垃圾清理运输队,在村内建设1-3处垃圾池,每个家庭购买1个垃圾桶,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乡运、乡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

2、美化工作。结合社区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生态村建设等,每个乡镇都建设了6—8处居民休闲娱乐场所。鼓励群众对现有住房进行适当整洁修饰,通过清洗、粉刷等方式对建筑进行修整,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干线道路和村内主街道两侧建筑物立面整洁,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

同时,结合园林城市创建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提出墙上有文化的目标任务,建设了一个个内容丰富、构图精美的乡村画廊,提升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目前,全县共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乡村画廊103个,各类图画6800多幅,约1.8万多平方米,覆盖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蒙山风景区的103个行政村。

3、绿化工作。在干线道路、进村主要道路建设绿化通道,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对重点村进行面型绿化,加大绿

间距适当,道路转弯和村庄入口处优先设置,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路灯使用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四)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城乡环卫改革步伐

一是抓好环卫队伍建设。在县城,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卫保洁作业任务日益加重,为此,近三年来,我们连年增加保洁工人,减轻人均工作量;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按时发放四季劳保用品,积极筹划缴纳社会保险;连续五年在10月26日召开环卫工人节大会,对环卫工人中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宣传报道,提高了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劳动的尊重和理解。目前,我县共有环卫从业人员1667人,其中县城217人,乡镇(社区、村)环卫所(站)1450人,一支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性强、相对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已初步建立。

二是理顺环卫管理体制。以“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突出重点,行业指导”为原则,对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实行定人、定岗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环卫管理区域界限,县环卫处负责对城乡环卫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协调、调度各乡镇环卫管理情况。特别是2009年以来,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对县城周边村居新组建充实环卫队伍16支57人,环卫工人由县环卫处负责统一管理,蒙阴镇统一收缴费用,各单位、市场、商场均安排专人进行卫生保洁,实现了垃圾收集、清运、人员、收费管理“四统一”,驻城环卫管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11.对城乡环卫一体化 篇十一

2018年7月1日上午8:30分,沙窝镇在镇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再推进会,沙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邢鹏英主持会议,镇全体科级干部、包村干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督导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传达了东明县城乡环卫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对全县城乡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第九次暗访情况的通报文件精神,总结指出了当前沙窝镇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会上,邢鹏英同志就沙窝镇下一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科级干部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按照镇“科级干部联系村工作制度”深入到村亲自参与到联系村的环卫一体工作中,给镇村两级干部做好表率;

二是管区书记、主任要切实肩负起工作责任,真抓实干督促好管区工作落实;

三是包村干部要真管真干;

12.对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的认识 篇十二

城乡一体化即通过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统筹规划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工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耕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由城市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传播,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区取消了城乡户籍分类以及户籍对教育、就业、社保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纳入教育、医疗、养老、公租房等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要求将其按城市人在常住城市中进行统计。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列席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分组讨论时说,目前中国居民收入方面的调查是城乡分开的,基尼系数也是城乡分开的,由于城乡差距较大,全国基尼系数会既高于城市基尼系数,也高于农村基尼系数。

发布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有待于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家统

计局已制定了规划,到2013年要把分开开展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这样就会为计算全国居民统一的基尼系数提供资料基础。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客观需要。就集宁区来说,原有城镇调查户100户,农村调查户40户,摸底调查抽户为城镇90户,农村50户。总体户数不变,格局有了调整。参加国家级汇总为100户。

同时指标有了大的变革: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设置了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3.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4.增加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和调查内容;5.细化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6.健全社会保障参与和受益情况、就业状况、社区环境以及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等内容。

调查摸底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提供的全国统一的住户抽样框,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调查户,实现所有地域和人群不交叉、全覆盖。

采用统一问卷和记账格式,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居民实施常住地调查,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健全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对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电话抽查、实地回访等。

采用住户电子记账或调查人员手持电子终端的方式直接采集数据,并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实现各级统计机构按照权限共享基础数据。

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下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从7月份开始下达文件召开动员大会到11月份试记账,中间的工作非常多,而且繁琐,还需要边工作边摸索,时间特别的紧。

2、由于我区大面积拆迁和社会发展劳动力外流情况严重,在这次农村抽中的样本户,百分之六十为老龄人口,同时文盲人口率比较高。培训、辅导的人员工作量加大,但成效不一定好。

3、由于人口流动的情况增大,需增加样本数量,调整样本地区分布。

4、城镇住户配合力差。由于住户对个人隐私等原因的考虑,配合力度差,记账时有所保留。还有高收入者不愿记账,低收入者愿意,记账样本户的收入结构失调,工作量加大。

13.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汇报 篇十三

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惠民县先期着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由城管局领导带队组织人员赴烟台莱山区、牟平区,章丘市、潍坊昌邑县、滨州市及周边的商河县、邹平县、无棣县等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先进县区进行经验学习并带回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学习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模式和理念。

惠民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经过县委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办公会、县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出台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镇街道办副书记为成员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月25日召开了全县动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镇、街道党委书记、镇长、副书记及部分办事处书记、站所长,会上印发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惠办发[2012]3号),并对2012年林水会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路域综合开发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四项工作的重点及任务目标进行了安排部署。领导小组三次召开办公会,多次研究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都在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根据市里统一要求及安排部署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今年完成60%的工

作目标,提前在城管局内部抽调副科级干部1名,抽调3名同志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对县城14个镇、办及国省道沿线进行了详细情况调研摸底,将各镇村地形、地貌、人口、交通情况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前期的摸底调研工作形成了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的初稿,对国省道沿线168个村庄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已经绘制垃圾容器分配布置地图。

现阶段及下一步急需着手的工作:

一、现已经确定在惠民县清河镇选址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处,正在与清河镇政府主要领导商榷中转站选址及建设用地事宜,二、现已在胡集镇驻地建设了4处地埋式垃圾中转箱,进行前期的垃圾清运试点工作。

三、正在积极协调县政府写报告申请垃圾中转站建设费用及配备转运垃圾清运车辆购置费用。

表态:

上一篇:激励销售团队的小故事下一篇: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