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2024-07-08

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11篇)

1.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一

关于对税费改革县乡财政、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工作情况的调查

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孙永东

一、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各县(市区)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两工”之后,县乡财政、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税费改革直接减少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收入。一是农业税占我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随着农业税取消,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市财政局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农业税实征入库额9577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9%,随着农业税的逐年减征并在今年取消,县级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从财政角度分析,2004年,农业税下调3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使全市财政收入减少8455万元,其中昌图县财政减收723万元。从税收角度分析,开原市2004年比2003年减少农业税收1329万元,铁岭县减税也在1000万元以上;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全市涉农税收减少9000万元,其中昌图县比2003年将减收1416万元。二是屠宰税取消后,影响了部分乡镇和县(市)区财政收入。县乡征收的屠宰税,征收对象是屠宰加工业业主,不是农民,在我市虽占税收总额不多,但发展空间较大,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屠宰加工业不断增多,屠宰税增量较快。2002年,我市征收屠宰税236万元,取消后,对部分乡镇和县(市)区财政收入有很大影响。三是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不仅减少了存量财源,更削弱了财源增量。农业特产税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地区财政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998年我市农业特产税实征入库高达2080万元,2000年由于特产税率下调20%,全市特产税减少了732万元。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后,省政府虽然对特产税进行了转移支付补助,但同决算数比较,我市特产税财力仍减少了760万元。

从总体情况看,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减征农业税,2004年影响市县财力4952万元。今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影响我市财力总量将进一步加大,使本就困难的市县财政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财政调剂余地将越来越小。

(二)税费改革财政配套资金压力巨大,进一步加剧了市县财政负担。由于我市农业税基数比较大,市县承担配套比例虽然较小(18%),但配套资金绝对数额很大,按省政府要求落实的配套资金很难完成。据测算,2003年我市税费改革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2559万元,占同期我市增量财力的12.1%,其中昌图县本级需配套167万元。2004年减征农业税我市共需落实配套资金3685万元,占年均财力增量的33.5%,其中新增配套资金1306万元。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按目前配套比例测算,市县还要新增配套资金1600万元,全市共需落实配套资金5285万元,占年均财力增量的48%。今年昌图县配套资金缺口达到了428万元。财政配套资金支出规模加大,使本来就困难的市县财力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三)转移支付核定基数不尽合理。目前,我市税费转移支付的基数仍是2003年核定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转移支付存在覆盖面窄、基数小,与实际情况有差异的问题。例如,昌图县未纳入税费改革省定支出范围的资金缺口达到4760万元,主要包括农村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工资、乡镇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和房屋维修等费用、退休村干部按有关政策享受的退休金、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火葬补助、村部房屋维修费、农村中小学险房改造资金、新增五保户费用等;省教育厅在核定该县昌图镇、老城镇、八面城镇12所农村小学时,认为是县级城镇学校,将其剔除,少核学生8142人、特困生1960人,同时由于县有关部门漏报退休民办教师1951人、独生子女1755户等,导致转移支付资金总量缺失近1000万元。西丰县转移支付资金也短缺189.1万元,主要包括该县乡级道路当量里程353公里,而2003年上级核定为301公里,资金短缺39.7万元;乡级桥梁为2917米,上级核定2630米,资金短缺3.6万元,总计43.3万元;省核定五保户1154人,实际有1813人,资金短缺108.9万元;在税费改革前上报229个村,大村56个,小村173个,省核定大村46个,小村183个,造成此项资金短缺9.9万元;有三所学校未纳入转移支付中去,造成资金短缺27万元。其它县(市)区也同样存在转移支付不足问题。另外,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全市县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需求28390万元,其中市以上专项补助7019万元,县自有财力安排13254万元,仍存在资金缺口8117万元。

(四)“一事一议”难操作。税费改革后,劳动积累工全部取消,义务工逐年减少并将于2006年取消。政策规定,对村内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当前,“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会难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一是人员召集难,导致会难开。“一事一议”需要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到会表决,很多村进行时,提前一周通知村民,仍然不能保证参加会议人数。客观原因是合村并屯后,有些村民离村部较远,特别是在东部山区更为明显,嫌麻烦不愿来;主观原因是村民对“一事一议”缺少信任,积极性不高,甚至漠不关心而不参加会议。二是事难议,导致难决策。“一事一议”所议内容虽然都是和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集体和公益事业,是广大村民的共同利益,但不一定能表现为每个村民的具体利益。例如,昌图头道镇的四海村打算对一座桥进行修缮,这座桥共涉及3个自然屯村民的利益,但距桥远的享受到桥利益较少的农民就不愿出资,同意出资的人对此不平衡,而仅有这些人也无力承担用工和费用,最终导致难以决策。另外,在选举中落选的村干部,心理不平衡,只要这部分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行使否决权,“一事一议”就很难通过。从现阶段看,农民的思想觉悟、民主意识、文化素质与“一事一议”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家中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小农意识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事一议”形成决策的最大障碍。再者,由于税改后村级组织丧失了制约村民的手段,这也是影响“一事一议”难以落实的主要因素。三是资金缺乏,导致决策难实行。政策规定“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严格上限控制,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这对某些大一点的工程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如铁岭县李千户乡欲修建小菊线公路,预算需受益人每人承担100元费用,公路沿线的5个村屯召开了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因此项公益事业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获得了一致通过。但按照“一事一议”上限控制在15元内的要求,受益村民筹资款总额与工程预算相差太多,乡村又无财力补贴,最后不了了之。很多村民还有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事一议”的事项我都同意,但出钱出工不行,不管自己受益还是不受益。据各县(市)区反映,2004年真正意义上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在全市没有出现。

(五)村级组织负债无法化解,致使服务功能萎缩,群众威信降低。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村级组织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主要是村干部工资(大村5人,小村3人,人均工资不超过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和办公经费(大村8000元、小村6500元,其中含报刊费大村1500元、小村1000元)。除此,其它收入寥寥无几。转移支付资金与税改前村提留资金相差较多,仅昌图县就达到了1340万元。我们在调兵山市晓南镇调研时了解到,由于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很多项目没有纳入支付范畴,加之村集体经济收入已无来源,过去所开展的一些公益性工作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并且已经产生不稳定因素。如退休农村干部工资问题,过去在村提留中列支,税改后财政没有列入转移支付范围,目前该镇共有退休村干部34人,村无力解决工资,部分老干部已经开始上访;因工致残、因工伤亡家属,计划生育后遗症人员,税改前由村给予补助,目前已经无力负担;新增五保户没有纳入转移支付且村里没有救助资金来源;学校工友、村通讯员34人,累计欠工资20余万元;护林防火的经费无法保证。综合以上情况分析,由于税费改革,导致多数村级组织收入锐减,使原本很脆弱的农村集体经济受到了更大地冲击,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萎缩殆尽,甚至是负债累累而无法化解。据统计,我市乡村两级债务30亿元,其中村级债务总额为14.2亿元。这些情况必然弱化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严重影响正常办公活动,造成农村公益事业无法开展,基层组织带领农民致富作用难以发挥。这种状况如果长时间不改变,必然会危及基层政权建设,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阻碍和谐铁岭建设进程。

二、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乡财政实力。壮大县乡财政实力,其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应紧紧抓住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把农业做精的总要求,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认真落实各项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辟新财源、壮大县乡财力的主渠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体制和新的经营机制推动乡村企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企业的二次创业。

(二)完善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第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是国家和省财政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对减征、免征的农业税收资金,省以上财政应全额给予补助。二是提高转移支付基数。对于各县减少的增量财力给予适当补助;对动态指标如五保户数量的核定等应该进行动态管理;要充分考虑物价等方面因素,对村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学校取暖费等定期进行调整,动态地提高补助额度。三是扩大转移支付覆盖面。对未纳入省核定的支出项目,又是乡村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支出,应纳入转移支付范畴。同时,转移支付应考虑乡镇一级政权运行成本,确保乡镇政府正常开展工作。四是对各县(市)区由于工作原因漏报的,属于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应据实给予追加。第二,调整和理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规范的县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制度,调整和完善税收返还政策,加大返还补助的力度,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第三,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程,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三)一事一议政策应区别对待、灵活掌握。一是筹资筹劳应采取并年集中使用的办法。用这种积少成多的办法可以办成一两件大事。二是对于跨村、跨乡的大型工程,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以政府引导为主,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三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强制出工的措施。对必须兴建的急、难、险工程,对广大群众呼声高的公益事业,不进行“一事一议”,由乡村提议,县级以上政府审批后进行,避免因个别小利益集团反对而影响全局工作。四是放宽“一事一议”的上限控制。一项公益事业,如果绝大多数村民同意,愿意多出工、多出钱,就应该进行。

同时,部分县(市)区还建议每年保留几个义务工。

(四)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破解乡村债务链。总的原则是:摸清底数,分清责任,区别情况,分类处理,逐步化解。一是严格审核、公布债务情况,通过审计、划转、抵偿债权等方式挤干“水分”。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利息停下来,按照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四是通过个案解决、群众认可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减”或“免”那些确实应该免除的“历欠”(主要是特困户、死绝户),依法坚决清收能交未交的“历欠”款,整治个别农户无理拖欠合法税费的问题。五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使农村基层组织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良性、高效地运转。

2.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二

1 渑池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近几年来, 全县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组主办的模式,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制定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有关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工作,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6年8月底,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量达1.03万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 (4.29万hm2) 的24%, 涉及农户3.7万户, 占全县农业总户数 (7.2万户) 的51%。

1.1 土地流转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7年, 农村土地流转仅1 153.3 hm2;2016年8月底,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量约达10 266.7 hm2, 增长了790%。土地规模经营从2007年初的546.67 hm2增加到2016年8月底的6 533.3 hm2, 增长了1 095%。

1.2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就目前现有的土地流转形式来说, 包括转让、转包、出租、互换, 以及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大致占比如表1所示。

1.3 土地流转经营特色化

传统的土地流转经营通常以种植粮油为主, 经过多年发展, 其特色化不断凸显, 范围扩大到经营林果、蔬菜、养殖业以及中药材等。其中:粮油作物面积933.3 hm2, 约占流转总面积的9%;蔬菜3 466.7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34%;林果4 333.3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42%;中药材1 000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10%;养殖业346.67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3.4%。

2 渑池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1 自发流转模式

自发流转模式通常是指“亲缘化”土地流转, 其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 其特点表现在依靠口头协议, 不签订正式流转合同。以城关镇李家洼村1组为例, 该组共有161人, 共计37户, 承包土地面积为12.1 hm2, 其中长年在外务工的人员比例为60%左右, 其承包的土地占总承包面积的20%左右。这些土地多通过这种自发流转模式交给亲友进行耕种管理, 都没有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

2.2 主动流转模式

主动流转模式主要指通过集约化进行土地流转与经营, 通过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以洪阳镇胡坑村二组某农户为例, 其通过接受其他多家农户的土地流转, 少则1.3 hm2左右, 多则6.7 hm2左右, 并购置了2套农用机械。2015年的农田人均收入达到12 400元, 远高于该村人均收入4 800元。

2.3 合作流转模式

合作流转模式主要是指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关系, 通常合作组织为农户们提供保姆式的管理模式, 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天池镇长青蔬菜合作社为例,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8月, 加入该合作社的门槛很低, 每户农户只需缴纳100元的股金便可成为合作社成员, 便可获得该合作社所提供的瓜菜生产全流程技术支持与服务, 按需支付一定的服务支持费即可, 得到农户的认可。据统计, 该合作社2016年已为120多个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涵盖约100 hm2农田, 此外, 为农户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经营方法, 发展瓜菜种植约133.3 hm2, 实现了规范化操作、统一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

3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规范性较弱, 不便于后期土地承包管理[1,2]。很多农户自主流转性很强, 土地流转方式很随意, 流转的对象也多种多样, 给村镇管理部门带来了管理障碍, 增加了土地流转纠纷发生的概率。二是规模化经营组织少、规模小,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的长足发展。由于渑池县地形地貌特别, 为一些独特的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气候条件, 也确实生产出多种知名的农产品, 但由于当地规模化经营的组织数量少且组织规模较小, 严重制约了当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4 推进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4.1 不断完善机制建设, 推进土地流转快速发展

以自愿、依法、有偿为基本原则, 不断丰富土地流转形式, 建立起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土地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为此, 建议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工作部署与实施。首先, 加强政策引导力度, 提倡农民积极地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流转当中, 不断强化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其次, 加强土地流转与经营的监管力度, 确保流转有序, 经营有序;再次, 解放劳动力, 积极倡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最后, 不断完善农村社保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民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4.2 大力扶持规模经营主体, 全方位整合多方资源

面对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做好协调各金融机构的工作, 鼓励各金融机构为种植大户提供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 切实解决规模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为了避免“撒胡椒面”式使用项目资金当中存在的弊端,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专用于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经营大户的扶持方面, 重点支持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3,4]。

4.3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 做好规模经营主体技术服务

首先, 加强培训力度, 不断将规模经营的标准化、科学化理念灌输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实现提升规模经营主体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 加强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 通过设立专业的农技队伍, 为规模经营大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服务, 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最后, 加强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 通过信息化平台, 将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即时信息传递给经营主体, 最终实现提升生产经营效益质量的目的。

摘要:阐述了当前渑池县土地流转现状, 指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以期为合理推进当地土地科学流转以及土地适度经营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现状,模式,河南渑池

参考文献

[1]牛梅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10.

[2]许云仙, 阮文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动因与制度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62-65.

[3]俞晓红.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三峡库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3.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三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树立主动閱读名著的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一方面,随着“快餐文化”的漫天飞舞,学生作业的增多,许多学生渐渐远离了经典名著,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很少有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家长素质、家庭氛围以及平时阅读习惯较差等因素的影响,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开展课外阅读更加有难度。

因此,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为改变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尽力。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学校文学社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积累和吸收,促进学习迁移

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我们要树立一个长远的观点。不仅是让学生读的书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习惯,使学生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名著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读,提高阅读效率;勤做笔记,自觉积累资料,为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和吸收,促进学习迁移。

实实在在地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上第一位的是“读”,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巧读,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要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与名著对话时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方法才能具有最大的迁移价值。

三、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的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不应该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不能以共性代替个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情感体验,允许学生张扬个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加强学生与名著的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能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使理解体会逐步引向深入,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名著作者对话,探索名著的情感。读书交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名著前,让学生主动探究名著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深入探究名著的情感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中学)

4.关于农村彩礼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近年来,农村彩礼之风盛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彩礼的数额不断加大。彩礼在农村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许多农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的钱被儿子的一场婚礼花去大半。这一社会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媒体也不断出现与彩礼相关的新闻。例如《中国妇女报》曾发表了令人为之一震的观点:黑龙江省一农村调查显示:改革开放 30 年,农民收入增加 25 倍,结婚彩礼增长 100 倍,农民苦不堪言。而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的情况大同小异,《河南科技报》也指出了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婚事花钱的格局——男方花大钱,女方花小钱、不花钱甚至赚钱。村民们形象的用“一年结婚,十年还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农村彩礼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植根于乡土社会,其所引发的社会后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本文将以农业大省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村庄G村为窗口来透视农村彩礼的发展与变迁。

调查方法:1.文献法: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查阅,并参考相关文章,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了解彩礼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及现状,从而整体上对彩礼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及观察,更为准确的判断研究对象的真实想法。接受访谈的这些村民代表了不同年龄段对不同时期彩礼的认识。

访谈人群的结构:

3.随机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表: 填表说明:

1、基本填答方式为在每题选定的选项序号上划对号或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数字或 文字。

2.除了专门说明以外,一般每题只选择一个选项。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

①男 ②女

2、你的年龄( )

3、您的职业是( )

①务农②公司职员③学生④个体工商户

⑤商业,服务业⑥工人⑦无业

4、您的文化程度是( )

①文盲 ②小学 ③中学(中专) ④大专及以上

5、您的婚姻状况是( )

①未婚 ②己婚 ③离婚 ④丧偶 ⑤其他

6、您对女方索要彩礼的态度是

①非常赞成 ②赞成 ③无所谓 ④反对 ⑤非常反对

7、您认为彩礼存在的原因是

①家乡的风俗 ②报答父母养育、给予经济补偿

③爱面子、搞排场、攀比心理 ④男多女少⑤其他

已婚者回答

8、您是哪一年结婚的( )

9、您的结婚年龄是( )

①非常重要②一般 ③不重要 ④无所谓

12、您收到的彩礼对您婚后生活的影响( )

①非常大 ②一般 ③比较小 ④没感觉

13、您认为您在家庭地位中处于( )

①支配地位 ②被支配地位 ③不清楚 ④平等地位

14、您对目前的家庭地位是( )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不满意④非常不满 ⑤无所谓

本次问卷总体为G村的18岁以上70岁以下的部分居民,本研究发放了问卷200份,有效收回183份。通过这些问卷的回收,大致了解了G村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彩礼存在原因分析、彩礼的现状以及彩礼对婚后生活的影响等。

调查对象(彩礼)介绍:

彩礼,俗称“聘金”、“聘礼”,是指男女双方在订婚和结婚时,由男方或男方亲属支付给女方或女方亲属的财物。古时候物质生活不发达,养儿育女要花费父母大量的精力,对于女儿长大要出嫁的事实,女方家庭往往是“吃亏”的,因为这意味着女方父母辛苦把女儿养大却到别人家里劳动和生活。所以,在婚姻结合的时候男方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给女方就是正当的,当今社会中,彩礼从男方流向女方,更多的是婚约的文化象征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基本实现,但父母仍需要为儿子结婚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对父母而言,只有为儿子操办完婚姻大事,才算尽到养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儿子的婚姻支付是对大部分农村父母的一项刚性要求。

本次调查的G村的彩礼主要分以下几类:礼钱,见面礼,二程三类。

“礼钱”,是婚姻缔结过程中新郎家送给新娘家的财物,新娘父母是收受者,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彩礼”,也有人称为“新娘费”。

“见面礼”,婚姻缔结过程中新郎或新郎家送给新娘的财物,新娘本人是收受者和支配者。包括新郎及其家人在婚前见面时送给新娘的衣服、小纪念品、现金等。

“二程”,最初是新娘父母为新娘要的衣服,是由新郎家买好送给新娘。现在二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娘要求新郎家置办的家具的费用。另一部分是为新娘的衣物的费用,是由新郎家给新娘现金而由新娘自己购买。

彩礼的变迁: 五六十年代仍然受传统婚俗观念的影响,婚俗花费甚少,嫁妆、彩礼的多少都是根据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家庭条件好的就弄的排场点儿,家庭条件不好的就是随便用个马车拉到婆家就算是结婚了。据这一时期结婚的

Lijianqiang,Liuhanli,Lizhengqi等几位老人回忆:“当时订婚不让见面,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彼此不让见面,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丈夫。如果两个人私下里见面,被认为不老实,会被人冷眼相待的。当时除了订婚不让见面外,结婚时的嫁妆就是背个小包袱,小包袱里面有几件衣服。嫁妆和彩礼实用简朴,除了烟、酒、茶、糖外就是生活或生产必需品,如衣料、被褥、糖食、农具之类,新郎的彩礼有时也包括一些钱,只有富裕人家才有可能给首饰。”

据Ligang,Guoyan,Liyanwei等人介绍,他们生活的70年代,彩礼当时有“四大件”,具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当时人们也形象地称其为“蹬蹬、转转、听听、看看”。Ligang说:“当时能凑齐四大件的人家还是很少见的,一般只要拿出一两件就可以了。我结婚的时候就一辆自行车加一台缝纫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彩礼又进一步发展,据Guojiajiang,Guofang 等人说。当时仍然有四大件的说法,只不过“四大件”已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这类全电器的物件。

20世纪90年代“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础上稍微有点调整: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到现在,这十几年中,彩礼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调查如今的彩礼有房子,票子,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的说法,而且附加条件是男方得有一份能养家的工作。Qiping介绍说:“我儿子结婚时女方首先提出要有一栋新房,又加10000元的现金。三金都是在结婚前就买好的。全部折合成现金得十多万!”

如今彩礼聘金被认为女青年的身价费, 这种身价费不断飞涨, 女方一般要求先盖好漂亮的新房后才能谈结婚的事情, 结婚前三金先到位, 结婚时的婚车也要豪华, 陪送的东西包括一系列高档的家用电器等。这些事情办下来要花费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婚姻历来被当作整个家庭而非当事人的事, 因此结婚费用是家庭承担, 结婚费用的飞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 与当地生活水平以及承受能力严重脱节, 造成家庭及家族的经济紧张或贫困。

就彩礼的发展趋势来讲,由图2可见,20以前彩礼总体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但年之后,出现急剧上升。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个例,男方结婚时并不需要花多少彩礼钱。这主要是因为适婚者条件分化而导致的彩礼数额的差异,在G村,高额礼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并不是家家户户都需要付出数额夸张的礼金,甚至有些男性结婚,家里不用出彩礼。这些差异的产生原因就是由于婚龄男性条件的分化。一些条件较好,外出读书或打工的男性,他们基本都是从外地寻找对象。这样寻找到的对象一般条件较好,而且彩礼要求不高,甚至有些不用彩礼。他们的婚姻大多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并没有受到农村的地方性习俗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家庭也往往不需要付出高额的礼金,日子过得比较宽裕。例如调查中发现Lizhengqi的儿子Liziyuan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人之一,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市工作,通过自由恋爱结识了现在的妻子Tianwanjun,由于女孩儿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也不错,家里反对她远嫁到河南,就让Liziyuan入赘到Tianwanjun家,Lizhengqi虽不情愿,但没有条件给予儿子更多的帮助,儿子上大学已几乎花了家里大半的积蓄,而要在城市里给儿子买房是不可能的事。无奈只有接受女方家里提出的条件。

还有一种是留在村子的或是经济等一些条件不是特别优秀的男性,他们的交际面比较窄,只能通过媒人介绍认识本村或者是邻村的姑娘,那些姑娘的条件往往也不太好,但是往往开出的礼金比较高,他们也不满意,但是也别无选择。由于他们的条件并不好,家里条件也不宽裕,付出高额彩礼后,家里境况就每况愈下了。而且这样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包办婚姻中,虽然当事人往往会委曲求全,但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婚姻往往不会幸福。今年43岁的Ligang说:“当初结婚的时候我们家庭条件差,我自己长得也不是很好看(个子矮,胖),当时很难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后来经亲戚和媒人介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答应嫁过来的,彩礼钱又要得非常高。但为了能让我有个家庭,爸妈还是东拼西凑的把彩礼钱凑齐了。我不忍心再让父母帮我还债,婚后就承担起了还债的责任,生活拮据了五六年,卖力的在工地上干活,才终于还清了债务。”

由此可见,彩礼的多少也和婚恋的方式有关。

1.根本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经济也有了飞速发展,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人进城务工,有了新的工作,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农民的照顾,农村居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2.传统社会中男女婚姻结合讲求“门当户对”,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门当户对”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当今社会中男多女少,这决定着女性在婚姻选择上权利加大。另一方面,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加。现代的女性更有可能通过婚姻结合的途径升高到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女性一般都会找比自身能力强的男性为伴。而女方家庭往往是把彩礼看成一个男性能力的指标。

3.舆论压力造成了彩礼的不断上升,村庄舆论有着非同寻常的规模,村民们几乎每天都在大路边上围成圈子,议论别人家里发生的事情。结婚送彩礼自然是村里的大事,每家嫁娶所花费的金额村民们都会通过闲聊来了解。这样一来,大家都会了解到现在彩礼的“行情”,男女双方在谈论彩礼问题前也都对这一“约定俗成”的彩礼数额心知肚明。主要舆论的走向是人们对支付高额彩礼和举办风光婚礼的羡慕,以及对“一毛不拔”的彩礼支付数额较低者的嘲笑。这种中国人典型的“要面子”想法是村民的普遍心态。而这种心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会形成攀比心理。在村子内部强大的舆论下,老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儿子的婚礼办得体面上档次,而年轻一代也有这种攀比心理,希望自己的彩礼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于是为了攀比,农民之间互相竞争,为了彩礼可以节衣缩食,缩减生产开支,甚至不惜借债。

4.人口的流动和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女子外嫁到城市的情况日益明显。而男性由于自身条件不好很难有女子愿意嫁到农村,而在城市买房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就导致原本就多的男性更加难找对象,由此引发的女性供不应求现象也是导致彩礼不断上涨的原因。 下表了显示改革开放后G村女子远嫁的地域及人数。 资料来源: G村村委会计划生育统计资料,其中不包括通过考取大学等方式迁

5.传统文化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历史来看,我国自古以来的婚姻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礼、聘金的习俗。彩礼从西周开始以国家法的形式而存在,并一直沿袭至清末。它伴随着婚姻的发展而同时出现,是婚礼的程序之一。现今社会彩礼依然是婚姻必不可少的程序。 6.农村的地方性共识。在中国广大农村,以传宗接代为核心已经成为农民本体性价值,也就是农民只有为儿子完成了婚事,抱上孙子,对上才对得起祖宗,对下才对得起子孙后代,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获得人生意义。如河南农村的规矩,做父母的一定要将媳妇娶到家并看到孙子出世,才算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以传宗接代为核心的这种农民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农村的地方性共识。因此一旦家中有儿子,父母从他出生时就要为他将来娶媳妇准备高额彩礼和建房费用而操心。在农村如果父母不能建一栋体面的房子,无法支付女性索要的高额彩礼,那么自己的儿子就很有可能会被排斥于婚姻市场之外,最后沦为光棍。为了降低儿子在婚姻市场成为光棍的风险,一般情况下男方家在订婚过程中都愿意答应女方家提出高额彩礼的要求。 彩礼的性质和功能:

性质: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彩礼最初的功能是崇尚礼仪,以礼的形式来维持和规范婚姻秩序,并非是以索取高额财物为目的。但由于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延续家族香火,因而把嫁女儿视为劳动力转移或妇女权利让渡。而男方家娶媳妇,本身就意味着家庭成员增多,劳动力增加。因此,男方家必须以一定的财物来弥补女方家的损失。这样的彩礼性质是男方、女方家庭之间的财富转移。在当下中国农村婚姻中,彩礼的内涵、性质、功能都发生了异化,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彩礼礼节性的范畴。随着高额彩礼婚姻的出现,彩礼原始的偿付功能和资助功能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工具性和剥削性。彩礼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变,它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财富资助、财富转移,而变成了农村子代剥削父代、兄弟剥削姐妹、城镇剥削农村的一种新迹象。

功能:1.彩礼是男方家对女方家劳动力丧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既是感谢女方家的养育之恩,又标志女性的权力在家庭之间的转换。女方家长把女儿的权力让渡给男方家庭,男方家则以物质或货币的形式向女方家偿付养育之恩并通过财物的补偿以显示获得权力让渡的合法性。据调查的人群统计,68.7%的人认为索要彩礼是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补偿。在问及“礼钱应该干什么”时,仅有24.8%的人认为应该给女儿陪嫁,有75.2%的人认为应该给女方父母补贴家里生活,供兄弟姐妹上学,给兄弟娶媳妇,给女方父母养老等。

2.彩礼具有婚姻文化意义。它是作为一种婚姻行为规范从而成为该地婚姻文化模式的组成部分被农民接受的。

3. 婚姻的稳定器:为了使这种婚姻的契约关系得到维持和固化,人们便创造了一些保障措施,典型的就是通过订亲仪式,向人们通报这门亲事,将婚姻契约关系扩大到两个家庭、家族,甚至邻里和乡里,使人们对这门亲事进行无形的监督。社会舆论虽然强大,但如果当事人对此毫不介意,则舆论是不起作用的。但彩礼施行之后,情况变得不同了,虚晃的形式背后涉入了更多实际的物质内容。彩礼的涉入在物质利益方面加固了婚姻的契约关系,在无形中成了婚姻的稳定器。 4.凝聚功能

彩礼确定仪式可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大多是个人性的,然而,集体的活动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农村中,家族集体活动一般是本家族的一些大事件活动,比如:婚丧嫁娶、一年一度的家族年饭等等。彩礼确定仪式也是其中之一,在商讨完彩礼之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决定家族的一些事情。因此,彩礼确定仪式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家在交流思想感情中,家族成员的认同感不断得到培养和加强。借助彩礼确定仪式也可以化解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使家族内部各成员和睦相处。 例如Zhaoyang的父亲和叔叔因锁事发生矛盾,家族、邻里的调节都无济于事。在Zhaoyang研究彩礼时,家族其他成员拒绝参加研礼,原因是Zhaoyang的叔叔未被邀请。Zhaoyang的父亲只好先向其叔叔认错,家族成员也从中调节,从而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彩礼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

1.高额彩礼带来的沉重负担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彩礼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据调查,当地普通家庭平均一年的收入在七八千左右,除去基本开销后几乎所剩无几。所以,儿子结一次婚就很有可能要折腾完父母的所有存款,如果该户人家还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彩礼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基本上都要靠借债来满足女方的彩礼要求,一般家庭就要还好几年的债,严重的则直接致贫。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当地人都默认一个现状,那就是:彩礼不涉及儿女,都是由父母承担,债也是由父母背。儿子是否帮助还钱只是“良心”上的问题。在对七户当地近十年结婚家庭的调查发现,只有一户人家付出了五千元,相对较少的彩礼,其他六户家庭的彩礼数额都超过了三万元,其中有五户家庭目前仍然欠债。在访问中还了解到有一户人家是因为直接付出了十三万彩礼而直接致贫。由于这户人家本身情况就不太好,付出的十三万彩礼导致该家庭负债累累,只好搬离此地,全家进城打工还债,所以无法获得其欠债数额。

2.彩礼造成了代际间的剥削和家庭内部的权利结构变化

在 G村,彩礼主要由男方父母的钱、男方自己打工挣的钱和亲朋好友的钱组成。其中,父母的钱和亲朋好友的钱占到一半以上,且亲朋好友的钱由父母和新婚夫妇共同偿还,甚至有的时候是父母全部偿还。这种情况导致了父辈在资助新婚夫妇的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间接导致了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父母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婚姻而降低一个层次,而新婚夫妇却可以积累起自己的一笔小财富。

例如:Lijianqiang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且和他分家单过了,他暂时住在大儿子家。这是个不太大但很整洁的院子,种着些蔬菜和花草。Lijianqiang单独住在一个农村俗称的“配房”里,屋子里摆设简单的有些简陋,桌子上摆着一台老式的电视机,Lijianqiang说这是儿子不要了给的;一张大铁床,床上的铺盖已经很旧了;还有老大妈结婚时陪嫁的一个大箱子。他说这就是老俩口所有的财产。儿媳妇就住在那五间宽敞明亮正房里,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壁画,房子大客厅放着沙发、洗衣机、冰箱、摩托车、电动车、高档的组合柜。进入卧室,则有梳妆台,茶几,空调;宽大的木质床上放着崭新的被褥,除此之外,屋里还有一台 25 村的电视和一台电脑。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Lijianqiang用自己的积蓄来帮助他们建立的,但是他却几乎没有享有这一切的权利。他们打工赚的钱也全部用来还债了。

这也是造成父辈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乡村,父辈只有帮助孩子成家才算完成了人生中的任务,在村里才能抬起头来。在乡村这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中,父辈被围困于这样的结构中,子辈则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种剥削,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另一方面,子辈脱离原来的家庭成立新的家庭,父母则跟着孩子过,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处所,从一家之主变为旁观者。无论是居住条件、生活质量都不如子辈,父辈从原来的家庭上层地位滑落到底层,成为弱势的一方,伴随这一事实的还有父辈家庭事务决策权的衰落,这些都表明婚后家庭内部代际之间权利结构的变化。

3.女儿往往成为彩礼习俗下的受害者

高额彩礼让家长不能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以女儿作为牺牲品。家长为了凑足儿子成家时所需要的高额彩礼,为了保证儿子这一代香火延续,家长往往就过早的给女儿找亲家,女儿早婚现象很普遍。在G村,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人一般都有兄弟姐妹五六个,很多家长把出嫁女儿所获取的高额彩礼留给儿子娶媳妇时作“二次彩礼”使用。44岁的Guoyan说:“当时她们家一共四个兄弟,三个姐妹,为了支付哥哥们的彩礼,17岁那年他就被父母介绍出嫁了。” 4彩礼可能造成农村女性权力的缺失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由于女方家庭嫁女儿意味着一个劳动力丧失或女儿权利让渡给男方家,女方家向男方家索要一点彩礼来偿付女方家长转移女儿劳动力的养育之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一直以来彩礼被扭曲为是“卖女儿钱”或女儿“身价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女儿在婆家的地位是极低的。如果女儿伺候不好婆家老小,婆婆就抬出彩礼作为“武器”对女儿进行人格侮辱。例如婆婆会说:“你是我花钱买来的,你就应该好好伺候我家老小”,极端者甚至会对媳妇实施身体暴力。

5.高额彩礼引发的酒席盛行

由于彩礼的不断上涨,婚宴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礼金也不断增加。今年62岁的Guojiang说::“他结婚的时候礼金就是一些布料或者米面鸡蛋,他儿子结婚时参加婚宴的普通朋友礼金已涨到50元,亲属要100元。而现在结婚普通朋友要100元,亲属要200到500不等。”礼金的不断上涨也导致承办酒席的次数增多。一家承办酒席次数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的礼金。这样造成另一个问题,一些家庭因为儿子女儿还很小,远远达不到结婚的年龄,但由于村里的人际关系及亲友关系,朋友亲戚家有婚事都得去送礼金捧场。这样一来造成了这些家庭心里的不平衡,觉得自己儿子结婚还要十来年,如此漫长的时间都是白白送礼。于是一些家庭就通过其他理由举办酒席,最典型的就是搬家,也就是所谓的乔迁之喜,通过举办酒席收回大部分送出去的礼金。这样循环就造成了只要家里有个能说的过去的大事儿,都要举办酒席宴请宾客收取礼金。这样不仅造成了铺张浪费之风盛行,也没有为家庭带来多少收入。单纯的转变为礼金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流动。各时期G村婚宴所需物资、现金开支情况

6,影响婚后的家庭幸福

高额财力使婚姻增加了更多的物质成分,使人们在选择对象时对对方家境和经济条件的重视不断强化,而忽略了对对方人品,情感和婚后家庭的考虑。从而影响到家庭婚后的生活质量。据已经离婚的Guomeiyu说:“当初结婚的时候是经人介绍的,就见过几面而已,有了好感后看对方给的彩礼也很高就嫁了。可是结婚后慢慢的就发现他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爱干活,还爱抽烟赌博喝酒。更可恨的是每次喝完酒就发酒疯,就砸东西,骂我,有时候还打我。后来出去打工,每年挣的钱都不够他赌博,他爸他哥都说他也死不悔改。唉,想想就可恨,后来实在是没法过了,就离了。”

7.彩礼片面的影响到农村孩子的教育水平

在大部分农村人的眼中,女儿是早晚都要被嫁出去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比较浓厚,他们认为再上大学深造是浪费资源。所以一般女孩儿上到高中就辍学打工,给家里补贴几年就出嫁了。男孩儿由于要承担过重的彩礼,所以如果不是成绩特别优秀,家里也是不支持上大学的,男孩儿就上中专,技校的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农村教育水平持续低下。根据正在上大学的Lishuqi,Guotian 说:“他们俩都是从小学习特别好的,考的大学也都是211,985,家里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有希望的的,就继续供他们上学。可是当初和他们一起上小学初中的同龄人大部分都辍学了,有的已结婚生孩子了,有的在外打工家里也不停的给物色对象。”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上大学时,Guotian 说:“其实这是家庭和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家里本来就没太指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此从小对教育方面没有严格的教育和过多的投资,而且孩子也不是那么热爱学习,看着村里人出去打工每年也都能挣几万块钱回来,心里也有迫切挣钱的想法。再加上成绩不怎么样,自己也就放弃了深造的念头。”

8.有可能造成彩礼纠纷

由于彩礼普遍存在,且彩礼一般是在没结婚前给的,若最后婚姻解除,则双方需要处理彩礼钱的返还问题。G村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一方提出退婚,对方在经济方面就可以提出要求。因此围绕彩礼是否返还,返还多少,什么时间还清等问题,双方经常会产生矛盾。由于法律在彩礼返还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彩礼纠纷往往由双方家庭协商解决或由村里有威望的人调节,如果达不成共识,可能会造成吵架,甚至报复行为。说:“当初Zhanghong的儿子和村里的Lizhengqi的女儿经媒人介绍本来要结成一对儿的,可是就在Zhanghong家彩礼钱付都付了了,基本订下来后,快要举办婚宴的时候Lizhengqi的女儿又不同意了,说在外打工时认识的有人了。当时可是闹起了不少**,Lizhengqi当时也很生气,说给他丢人,还非要逼着女儿嫁了,当时她女儿是寻死觅活的,Lizhengqi也没办法了,之后提出退婚。本来Lizhengqi打算彩礼钱都给人家退回去的,可他媳妇儿是村里有名的不讲理,看着到手的几万块钱要拱手给人,不依不饶,Zhanghong家怎肯罢休,就大吵了一架,后来还是经村长调解才算过去了,不过现在这两家呀是结成对头了,谁见面了都当不认识。”

用经济学眼光看婚姻彩礼问题:

1.人门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婚姻,找到一个心仪的对象,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彩礼钱。期间就面临是否支付高额彩礼与是否放弃这门亲事的权衡取舍。最终选择付出彩礼是因为彩礼的成本可以使付出者得到一份婚姻,组建一个家庭。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人, 在现有条件下会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一行为。虽然结婚男方要支付高额的彩礼,但给男方带来的边际利益是大于男方的边际成本的。男方结婚后的收益主要有:①组建了一个新家庭②可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③为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劳动力 ④ 家庭势力的扩大, 扩大了亲族势力。明显结婚后的边际收益大于付出的彩礼成本,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男方往往愿意支付高额彩礼。

3.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如果把婚姻比作一场交易,那么彩礼就是由女方定价,男方购买,通过贸易使女方家庭得到经济上的补偿,男方家庭获得2中提到的收益,男女双方还共同获益了一份爱情。因此男女双方通过婚姻状况都变好了。

4.供求关系:

农村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因此男性需求大于女性的供给。需求大于供给时,物价上涨。如图:

S0代表打工潮未兴起时的农村女性供给曲线,D0代表同时期男性需求曲线,假定此时的均衡价格P0即为当时彩礼的价格。随着打工潮的兴起,G村一些女性在外面谈婚论嫁,这给原本女性就少的G村带来了影响,女性供给减少,假定为S1曲线,与此同时也客观上促使男性的需求增大,假定D1为变动后的需求曲线,此时均衡价格P1即为现在彩礼的价格。很明显可以看到,彩礼的价格是上升的。

5.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信息的作用是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他的预期收益。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由于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农村中大多数对 象都是经亲戚或者媒人介绍,然后看有好感就结婚了。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因此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农村女性的经济不独立,使其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媒婆和亲戚为了尽量撮合成这门亲事,往往只说男方好的方面,女方只能片面了解男性的状况。对男性的人品,性格都不能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婚后男性的品行以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 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6.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指博弈双方能够谈判并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策略行为的契约的博弈,很显然,在彩礼问题上,假设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就是博弈双方的话,他们之间的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则博弈双方都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

所出彩礼额高于正常水平、和低于正常水平。其中正常水平是指当前社会 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彩礼的正常数额。

如果男方家庭所出彩礼金额高于或等于女方家庭, 双方则可以达成一致意见, 婚姻缔结不会因彩礼问题失败; 如果彩礼金额低于女方家庭, 则相反。如果男方家庭所出彩礼金额高于女方家庭, 则依男方家庭所出金额支付。因为在现实中, 男方家庭所支付彩礼金额如果低于女方家庭心理数值, 女方家庭会拒绝; 但如果高于这一数值, 女方家庭一般不会提出相反意见。现在假设男女双方提出的彩礼额都高于正常水平,则婚姻成功的机会男方为6,女方为8;男高(高于正常水平)女低(低于正常水平),男10,女10;男低女高,男0,女0;男低女低,男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感悟生活。

5.关于我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为推进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乐都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永卿组织青海省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该公司实施的乐都县人畜饮水工程及农村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由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成立。通过听取镇、村相关人员介绍,实地察看工程运行状况,走访群众等方式来掌握我县农村安全饮水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公司承建的蒲台8村人饮工程、芦花马场人饮(一期)工程、达拉14村人饮工程、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工程。工程于2012年2月14日对存在的问题及工程运行状况进行了排查。

一、蒲台乡8村人饮始建于2007年11月于2008年9月份完工。已正常运行3年之多,经排查8个村13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当,入户供水管件冻裂导致无法正常供水,主管道在大麦沟村(3+200)处有少量渗水,不影响8村人饮的供水需求,待解冻后查明原因并处理。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全部破坏。

二、芦花、马场人饮工程(一期)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全部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水源保护设施全部遭到破坏,2000方蓄水池通气孔上的通气帽也遭到破坏,目前由于二期工程没有续建,部分村社有供水困难的现象存在。

三、达拉乡14村人饮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至今运行正常,部分用户由于冬季未采取防冻措施,致使14个村约有20余户人家吃不上水,在自家储存的水窖中取水饮用,另有一处因山体滑坡造成支管道断开,有9户人家吃不上水,待解冻后解决。由于管理不当,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的全部破坏。

四、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有十几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供水。

6.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六

——61043P31王方方

关键词:网络普及、网络利用

摘要: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本文旨在通过结合实际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正文:

一、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民的使用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与城镇居民多在家中上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限制,多不具备家庭上网设备,这使得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CNNIC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48.5%,接近半数。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的方对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执行。而某些非法网站的监管不严,也使得许多不了解网络的非网民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妨碍了网络的发展。

2、收入不高者、年轻男性、初高中学历居民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上网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而我国农村人口学历大多低于大专水平。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目前,许多农村中学都开设计算机课,这使得许多农村在校中学生和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农村居民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从而成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与此同时,在校学生在网民的总总数中的比重较高,这也造成了农村网民呈现收入不高的特点。

另外,我国农村一些的区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的教育权利受到剥夺或者限制,从而影响了她们使用媒体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农村网民中女性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

3、娱乐是网络媒体承担的主要功能。传播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有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两大类。农村网民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主要体现了网络

新媒体的消遣性传播功能。与城镇网民相比较,农村网民更少浏览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能利用网络进行购物、炒股、银行账户管理的农村网民更是为数不多。许多网民将网络作为聊天和玩乐的工具,娱乐化倾向比较突出。除了欣赏网络音乐和各种视频,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这也让一部分不了解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特人别是学生家长对网吧和网络产生误会。

二、发展农村互联网的意义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首先,互联网给农民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和发布渠道,从而深刻影响农村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了互联网,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为不同的区的农村居民发布各类信息,从而使农村居民既快又准的获取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布信息,让更多的农村资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居民信息传播,观念变革的同步更新。1974年,卡茨曼提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灰整个社会每个成员的信息接触量,但是,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使用新技术,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因此,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人群中的信息鸿沟则有加大的趋势。我国目前的数字鸿沟,不仅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于中东部农村和西部农村。在农村地区进行互联网的建设,无疑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其三,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启动乡镇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实现政务上网后,政府能够及时、深入了解到民意。一些矛盾能够得到更有效率的反应,很多问题可以早矛盾激化之前解决,减少冲突。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对带动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意义非凡。

其四,农村市场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座“金矿”。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3亿,但是望您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6%,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50%的普及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互联网必然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农村不仅拥有数亿待开发的互联网使用者,还拥有大量的市场空白在等待互联网公司的开发和网络产品的推广。

其五,农村互联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发展互联网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娱乐需求,带给农民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心理健康。此外,网络还能是外出务工者随时和家人视频对话,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和疏导,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三、互联网在农村的利用情况

农村互联网情况调查简明报告表明,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农村互联网的利用情况,有利于为互联网在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促进农村互联网更加合理健康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农村带来更多的实惠。

据调查100户农村家庭中,有21、8户有人使用过互联网,对使用过互联网的家庭深度了解发现,受访者本人表示会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占25.1%,偶尔使用的占33.3%,从年龄看18—35岁的占会上网人数的84.44%;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会上网人数的比例越高,是农村上网的主力军。

农村居民对网络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点:

1、方便快捷,2、费用便宜,3、网络信息丰富。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有48.1%的农村网民表示“获取新闻信息”,23%村民表示“获取致富信息”,大约2%的村民表示用来“从事网上购销活动”,45.9%的农村网国民表示“娱乐”,43.7%表示“与亲朋好友交流’.选择的站点类型主要有:新闻类站点、娱乐类网站、社交类网站。有2.2%的农村网民表示非常相信网上的信息,52.6%的网民表示大多相信40.0%表示不太相信,5.2%表事说不清楚。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丰富了文化生活,2、方便了生产生活,3、不良信息干扰正常生活。

四、在农村发展互联网的途径

选择适合农村具体情况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这一媒体。

1、鼓励农村网吧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村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基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网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依然

是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大规模开设、合法经营网吧,是普及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2、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知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笔者认为,基层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有转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事实上,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政府牵头,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教育和上网体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3、积极推动“乡乡有网站”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乡乡有网站”工程是一个由政府扶主导、多方推动的对你哪个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重点扶持的大型公益工程,于2007年6月份启动。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已具备宽带上网的条件。“乡乡有网站”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响应,目前,全国已有1/4的省级行政区签约加入该工程,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村网民从中受益。

总之,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方兴未艾,他将在各个方面给地域宽广、资源丰富的农村带来空前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自身也将达成新的发展。尽管目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与城镇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前景值得期待。

关于农村网络普及情况及

网络利用的调查

7.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大量的中学分布在农村。重庆市教科院在2004年对重庆各地区的40多所中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乡镇中学及部分区县中学中, 完成教科书上要求的学生实验不足40%的占一半;完成教科书上要求的演示实验不足40%的占1/3;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 (7%) 基本上不做学生实验。由此可见, 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是很低的。而实验设备利用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目前, 国内外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研究还极为少见, 尤其是对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途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 对农村中学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 有着重要意义。

2 调查提纲与调查重点的确定

2.1 调查提纲:

(1) 实验教学设备的配置; (2) 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 (3) 学校的管理; (4) 实验室的管理; (5) 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6) 教师的动手能力。

2.2 调查样本的选取

对渝北区及周边的四川省邻水县的农村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 共抽取样本为49所农村中学。

3 调查情况与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2009年4月中旬到6月下旬, 我们对渝北区、四川省邻水县部分农村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农村中学49所, 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660份, 问卷回收率达82.5%。

3.2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及基本结论

3.2.1 实验教学设备的配置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或维护教学仪器设备的”占35%, “教学仪器能满足现阶段实验教学要求的”占15.5%, “目前实验仪器能满足今后新课程课改要求的”占1.7%, “要求政府多投入以解决实验教学设备缺乏问题的”占61.8%, “学生分组实验时, 实验教学设备能按要求配置的”占7.9%, “学校实验教学设备完好程度低于65%的”占65.9%, “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且种类不达标的”占75%, “实验教学设备老化的”占79.7%。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4.5%的学校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基本上不能满足新课程课改的要求。b、实验教学设备的完好程度偏低, 学生分组实验时, 难以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c、学校目前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 实验教学设备普遍老化或损坏, 配置不达标。d、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够, 政府应加大对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2.2 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实验教学设备及仪器损坏后, 维修、补充不及时的”占62.9%, “实验药品不足时, 能及时补给的”占30.9%, “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95%) 的”占17.4%, “实验教学设备闲置在40%以上的”占53.9%, “实验教学设备补闲置的原因是实验仪器不能满足实验要求的”占42.9%。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2.6%的学校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b、实验教学设备被闲置在40%以上的占53.9%, 被闲置的原因是实验设备普遍老化, 实验药品供应不足, 无法进行实验教学。c、实验教学设备及仪器损坏后, 设备维修、补充不及时, 实验药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学校应对实验仪器的维修和药品的补充加大投入。

3.2.3 学校的管理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对实验员或任课教师有专门针对实验开设的奖惩制度的”占173%, “学校设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设备管理部门的”占50.9%, “学校能按要求配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占45.6%, “学校领导重视实验员岗位的”占53.8%, “学校有对未按要求或未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教师的处理措施的”占38.8%。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2.7%的学校没有制定针对实验开设的奖惩制度, 多数学校对未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没有具体处理措施。b、学校领导对实验员岗位没有足够的重视, 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教学设备管理部门, 多数学校没有按要求配备实验室管理人员。

3.2.4 实验室管理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有专用的理、化、生实验室的”占47.3%, “有专用的仪器管理室的”占61.5%, “周末及课外时间要求有必要开放实验室的”占48.2%, “若周末开放实验室, 实验设备及药品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的”占74.5%, “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设备外借 (其他学科的老师借出) 的”占2.3%, “实验药品50%以上超过保质期的”占48.2%, “实验员热爱实验管理员岗位的”占77.6%,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上的”占88.2%, “实验室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所管实验室专业不同的”占57.3%, “实验员的管理年限3—5年的”占39.7%, “实验管理员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17.3%。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专用仪器保管室的学校占61.5%, 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理、化、生实验室。b、近半数的学校认为周末及课余时间有必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但学校实验药品严重过期, 若周末开放实验室, 有74.50%的学校实验设备及药品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任课教师几乎不外借实验教学设备。c、占88.2%的实验管理员学历在大专及以上, 多数实验管理员热爱实验管理员岗位。实验管理员的管理年限一般在3—5年, 多数实验管理员实验管理专业, 82.7%以上的实验管理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3.2.5 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1) 数据统计。经调查:“教师对实验教学有一定积极性的”占79.2%, “教师对实验教学积极性高的”占11.8%, “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占8.5%, “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的”占4.4%, “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了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索建设’的”占4.1%, “教材的‘迷你实验室’栏目里的实验只做了10%以下的”占51.8%, “分组实验按教学进度开展的”占41.2%, “演示实验按教学大纲完成的”占53.9%, “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了的”占9.5%, “认为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占35.5%, “任课教师不愿意做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缺乏的”占68.5%, “任课教师不愿意做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陈旧、老化的”占70.8%, “教师不愿意做实验, 认为实验效果不明显, 达不到实验目的”占40.8%, “学生分组实验开设不好的原因是教师怕麻烦的”占42.1%。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理、化、生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积极性的占79.2%, 但积极性很高的只占11.8%。b、近半数的理、化、生任课教师能按教学进度开展分组实验, 半数以上的教师按教学大纲完成了演示实验。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及操作, 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在教学设计时, 几乎不考虑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教材的“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的实验, 有51.80%的任课教师没有做足10%。c、绝大多数教师不愿做实验, 他们不愿做实验的原因是实验仪器缺乏、陈旧和老化;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效果不明显, 达不到实验目的,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开设不好, 有47.6%的教师认为分组实验不安全, 有42.10%的教师怕麻烦。

3.2.6 教师的动手能力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用其它器材代替的”占50.6%, “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自己动手做器材的”占14.8%, “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不做实验的”占32.9%, “自制实验教具的”占61.5%, “对实验仪器的改装、修复的”占66.2%, “对演示实验进行过改进的”占68.5%, “可以维修好的实验教学设备能及时维修的”占60.9%。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大多数教师能够自制教具, 能够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装和修复, 能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当实验设备损坏时, 对实验教学设备能进行及时的维修。b、教师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差, 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教师只有14.80%, 有32.9%的教师根本不做实验。应加强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

4 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与建议

4.1 由于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设备严重老化、设备完好率

低, 导致了实验设备使用率低、实验设备被闲置, 建议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 多为学校配置一些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设备。

4.2 鉴于目前学校实验药品补给不足, 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

应该建立健全和改进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 制定能提高农村中学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效率的相关规章制度。

4.3 绝大多数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对实验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

4.4 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 重视实验教学, 在充分应用利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同时, 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8.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 篇八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农村中学;问题;对策

一、背景及目的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是一个由专家倡导、国家批准、社会支持、亿万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民体育运动健身计划。阳光体育运动从面向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亿万学生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解《决定》发布以来,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的学校贯彻实施《决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织金县六所乡镇中学120名教师,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33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100%。

(2)访问面谈: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

3.调查内容

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学校是否重视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待遇是否得到落实、每周多少节体育课、学校是否有占用体育课现象、体育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体育课有哪些内容、学校除体育课外还安排了哪些体育活动、你每天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是多少等10项。

三、结果与分析

1.学校贯彻落实《决定》《通知》的情况

对教师和学生问卷的情况表明,57.3%的学生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25.8%的老师不能完整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要求,其中5%的老师根本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说明农村中学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贯彻实施《决定》和《通知》的力度不够。这说明农村中学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情况

对教师和学生访谈的情况表明,学校对体育的投入比其它方面相对较少,场地建设、器材的购置和配备主要靠上级配发,66.7%的学校三年来未在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购置方面投入过经费。

3.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

33.3%的学校认为体育课是“副科课”,将2节或3节体育课当作一节“正课”计入教师工作量;50%的学校未兑现体育老师服装补助、训练等费用;被调查学校中体育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为0。这说明应试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农村学校很大程度还存在,素质教育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4.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所有学校均未制定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措施;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主要是针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安排教学内容;100%的学校除体育课、“两操”外没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锻炼;6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有被占用现象;学生日平均体育活动时间为0.24小时;所有学校未组织对学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来源不真实。

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6所学校仅有4所有专业体育教师4人,占专兼职教师体育总数的16%。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决定》和《通知》的学习贯彻力度

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决定》和《通知》精神,利用班会课、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并将体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体育思想教育,营造体育氛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制定考核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内容,定期检查督促,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充分提高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保障体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学校应将体育经费纳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保证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10%左右,用于体育场地的建设、器材的购置与维护、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学校体育奖励基金等方面。

4.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1)体育教师的补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增加招考教师和特岗教师招聘中体育教师的比例,逐年补充农村体育师资。

(2)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在组织好省每年组织的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的基础上,地、县应将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制定体育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爱好体育并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以缓解体育师资的不足。

(3)保障体育教师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地位。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体育教师服装费、训练补助费等,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等方面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5.规范学校体育教学行为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时,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小学生6小时、初中生7小时,高中生8小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不占用体育课上其它学科课。

6.完善体育运动会制度和体育激励机制,引导学校推进体育工作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区域性的体育运动会制度和体育奖励制度,促进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推进区域内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9.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九

——2012年2月份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然,文化、精神也必须建设在基本的经济状况前提上,国家政策如今偏向于农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对此,我们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对我们的几个村庄进行了此方面的调查,希望我们的调查可以给新农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由于文化素质低、传统思想观念停滞不前,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可见,我国国情和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严重制约

为推进各示范点村庄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增强发展后劲,确保新农

村建设各项目标实现,现就加快各村庄整治示范点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

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意义如下:

1、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

2、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

3、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6、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就我们此次调查的村虽然分布距离较远,但都集中在关中咸阳、渭南地区,所以虽有不同但大的方向基本相同,这里首先引用其中一村民的本村自诉(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镇北渠西村)——“北渠西村距合阳县五公里处,金水沟边沿,有七个村民小组,1100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中,在政府和村支部的领导下,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单环存在一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养殖业不再是传统,建设了十座温室大棚,只是党员、干部做示范,要使我们产业占主导地位,就必须把温室大棚做大做强。”我们了解到现如今各村都已基本行动起来,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但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形象其实在农民心里并没有生根发叶。简单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二是做大特

色产业。三是发展非农产业。要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认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同时,针对举家外出务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或荒山废弃的现象,可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发展种养植业大户,积极退耕还林(草)等

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在关中地区,农民已经在政府的带领下,利用科学的手段,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改变产业链,逐步告别了原来只解决温饱的简单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利用科技的力量追求最适合,高效率,高利用率,大面积的新产业,如大棚蔬菜,特色农业,大面积养殖业,经济作物,将以前只是简单的分户植作变为系统的,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植作,节省了劳动力,挺高了效率和经济收益。各级政府也在经济上,技术上,政策上给予了大量帮助,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喜人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村民其实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村官中有些人有着怠慢工作的情绪,外出打工者基本不知道本村的产业变化,关心不大,大学生们虽理论知识狗,但实践经验缺乏,在家的农民有部分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有所作为,带头的村民人数少形成不了规模,老人们生活趋向于安逸对产业的调整基本不关心,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潜在问题,有些已经显现出来,有的一直为解决。总结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种粮难于致富表现为现实。调查表明:97%的农民认为,单一靠种粮食来致富发家,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现阶段种粮食只能是糊口,不种粮食又种什么呢?只有3%的农民认为,种粮食可以致富,前提是要土地广,资金雄,技术强,形成一定规模种植。

二是农民致富欲望减退了,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时代要求。只有1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新领域、摸索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寻找新项目,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种粮食生产表现为无可奈何,总认为不种粮油就没有办法,只有还是种起吗?10%的农民干脆不种,举家外出务工,其中40%的农民认为:只要政策不变,现在这样,种点耍耍粮食够自己吃饭就行了。只有10%左右的农民认为:农村、农业还有搞头,还想将自己的粮食多点,存款多点。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

四是干部农村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整天忙于日杂事务,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想法都不曾有过,终日忙于应酬,长期喝得醉醉的。

五是少数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象搞“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哪样热心。

六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七是宣传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未鼓励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一定的投资,需要全体农民自觉参与,笔者调查了解到,个别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本乡镇结构调整规划的不多,乡镇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更不多,即是出台了产业政策也不具体,难于操作。

八是部分乡镇干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多因素性认识,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注重当前“政绩”“数字政绩”,对短期内难于出成果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畏难情绪大,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农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广度不及,被动性调整。要么是盲目地跟从,凭一时热情地干,没有系统工程意识、长期工程意识,持久战意识,带有严重的盲目性、跟从性。

九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由于政府重视、部门扶持、政策倾斜、科技含金量高些外,面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十是配套服务未跟上。相关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势,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等尚未开发,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

就此我们也听出了一些建议。

一、更新经营理念,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二、多管齐下,优化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企业组织结构,首先要打破社区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促进专业化的发展,在加强城乡工业联系的基础上,要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各类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其次要彻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企业之间的各种制度与观念壁垒,在市场作用下,进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农村工业产品升级的主要途经,一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同时通过规模经营和品牌竞争,继续占领和扩大市场;二是要大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产品;三是要加大科技投人,引进与培养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三、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小城镇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升级。进行农业产业够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付大夫强农业龙头企业,它起着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这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坚定的抓住这个重点,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带动起农民的热情,以此为根本,稳步有序的发展,创新,就会为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发展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影响。

电子101班第一小组

组长:谢欣

10.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我乡农民建房的积极性热情高涨,农民建房户数逐年上升,造成建房与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无序、随意建房愈演愈烈。针对这些问题,由乡政府国土管规划所牵头,组织六村书记、群众代表就我乡规范农民建房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建房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亟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一、农村建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执行滞后,布局杂乱无序。近年来,乡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但我乡村庄规划执行相对滞后,全乡6个行政村,在已制定规划的村中,多数村认为规划不切合农村当前实际,难以操作,因此按规划执行的村少。许多村民建房随意性强,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两侧建房,哪里地势好、交通方便就在哪建,致使许多村庄是年年做新房,年年无新村,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

(二)手续繁琐,助长违规。以往农村建房都是由村民小组、村委会审批即可。而现在进行了规划,必须服从统一安排,这样无形中给建房者带来了一些不方便。一方面农村建房首先要了解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建,哪些地方不能建,其次建房要先写申请,要层层上报,还要由审批机构派人员实地勘察;另一方面,如遇到预留的公告设施,各种基地建设用地新农村用地的地块,则要进行置换协调,这样一来,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甚至更长。使建房者产生厌烦感,转而不经批准,自行选地建房。

(三)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较为突出。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建房选址基本上以农民自选为主。未经批准擅自建房、少批多占、超面积建房,甚至一户多基等违法用地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乡农村违法用地建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变革的新情况,既有生产生活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制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关联。

(一)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违法占地建房现象普遍。不少农民群众对土地基本国策意识淡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和不良倾向致使农村建房不依法依规、多占宅基、超标准占宅基的无序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土

地延包政策的误解,认为在自己的承包田内建房不违法。加之违建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理,客观上纵容了群众的错误认识和行为。

(二)在政策法规上产生误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片面理解农村税改政策,在政策上产生误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农民建房只需交5元钱的工本费,于是抢占抢建成风,建房监管放任自流。另外,农村建房收费政策改变后,农村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对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空泛,而不具备操作性,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操作层面上出现真空,难以落实。

(三)各级政府对农村宅基地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不力。一是村民在建房选址过程中,乡村和有关部门职权不明,审批把关不严。乡政府不是执法主体,村干部不愿得罪群众,主观上不愿管,客观上不敢管。国土部门在审批发证环节难以控制乱占滥建现象,管理脱节。二是乡综合配套改革后,基层执法机构和人员减少,造成执法主体缺失,无人管。基层政府有管理的义务,却无管理手段和执法职能。因此,农村建房管理实际上已处于有法难依,执法难的被动境地。

三、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对《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明确村庄规划的实施对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改变农村陈旧落后面貌的重要意义,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人心。要采取多样方式开展宣传,突出宣传主体和内容,政府、部门、社会及各种媒体要一同行动,形成宣传合力。要把握政策法规宣传的准确性、系统性,防止偏面,形成共识,要通过法规的宣传,加强农村农民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制止违法用地建房现象发生。

(二)编制、修订村庄规划,科学调整建房用地。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兼顾农业生产的实际,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用地规模,村庄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当前农民建房实际需求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居化建设。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控制村庄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整合农村居住点布局,从而有计划、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

(三)强化监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宅基地审批,认真执行一户一基,严格控制宅基地面积,严把审批关,杜绝违法批地现象。二是妥善清理处理好现有农村宅基地与建房中存在的问

题。要加强监管,狠刹违法占地建房风,由乡政府办牵头,组织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对近几年农村建房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对于符合农村村民个人建房条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宅基地建房许可条件的,未办理建房手续已建房户,按程序申请补办审批手续,完善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制度。对于擅自建房,少批多占、超面积建房的,要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按相关规定处罚。对于强行抢占耕地、违法占地建房,影响很坏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处理,强行拆除。三是建立预防机制,加大农村建房管理执法力度。把执法关口前移,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针对农村宅基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预防为主、事前防范的原则,认真做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11.关于岳池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的调查 篇十一

一、扶贫和移民工作及机构队伍基本情况

1、民生工程圆满收官。

今年扶贫和移民有三项工作被列入省、市民生工程范畴。一是“雨露计划”,省下达该市培训任务是1240人,其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678人,自主创业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46人,“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116人,9月初,随着58名新生进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今年“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目标圆满实现;二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省下达该市整村推进扶贫开项目资金870万元,规划实施村级扶贫开发项目163个,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成;三是移民搬迁扶贫,省下达该市铜鼓、万载两县移民扶贫搬迁计划3250名,按省办标准已全部动工建房,建有16个集中安置点,安置3051人,分散安置199人,提前完成了任务。

2、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助项目有序推进。

一是按时发放了移民直补资金。按照新核准的移民数和国家规定的直补资金标准,将今年前两个季度的直补资金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到了移民手中;二是后扶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全市共规划安排移民后扶项目923个,项目资金4698.37万元,安排应急项目资金1230万元,目前所有项目都已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项目超过85%,年内可全部完工;三是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全面启动,全年共安排小水库移民解困项目资金349万元,解困项目130个,目前已基本完成。

3、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全面启动。

为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民基本住房困难,省政府整合城建、国土资源、民政、扶贫等部门资金,于8月份下达该市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计划5248人,由宜春市扶贫和移民办负责组织实施,要求年内完成任务。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市办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请示市政府成立了领导机构,拟定了工作方案,开展了督促检查,到目前为止,计划已全部落实,已搬迁入住441人,补助资金正按工作进度逐步下拨。

4、资金管理严格规范。

“十一五”期间,宜春市每年扶贫和移民资金近1.5亿元,“十二五”期间还将明显增加,为确保资金安全、廉洁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他们严格执行了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制、移民资金县级报帐制,全面落实了公示公告制,项目验收拨款制,真正做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了资金效益,确保了资金安全,在今年省办组织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和移民资金绩效考评中获得考评组的充分肯定。

5、工作亮点较为突出。

各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充分发挥开拓进取精神,在工作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体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工作亮点。一是靖安县罗湾乡的山区移民和地质灾害搬迁移民安置工作,参照城市建设住宅小区的做法,实行分户申请、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供水供电、统一分房的“七统一分”做法,达到了节约土地、节约成本、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已集中安置达350多户,受到了国家水利部移民局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水利部移民局拨出专项资金1886万元给予支持,目前已到位923万元,支持安置区旁边河提维修,省办也给予了100万元的资金支持。二是铜鼓县在搬迁扶贫移民工作中,创造性的探索出了“梯度搬迁”法,即按照搬迁户意愿,根据不同经济条件,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搬迁户到县城购房或到集镇建房,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到集镇所在地购房或建房,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就近搬到山下投亲靠友安置或购买亲友二手房安置等,有效地达到了整体搬迁的目的。

6、机构和队伍配置情况。

在去年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参照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宜春市县两级对扶贫办、民政局移民办两个机构也进行了整合,市、县(市、区)两级都合并组建了扶贫和移民办公室,10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区)扶贫和移民办为正科级机构,其中1个为政府组成机构,4个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3个县(市)扶贫和移民办为归口民政局管理的副科级单位;2个市扶贫和移民办为民政局内设的股级机构,配设副科级主任。目前只有5个区县扶贫和移民办确定了“三定”方案,下达了人员编制。全市扶贫和移民机构(含市本级)目前在岗人员80多人,其中长期借用人员达10多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机构运转近两年来,虽然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但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编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问题主要有:

1、机构设置不统一。

在这次机构改革过程中,10个县市区对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没有进行统一设置,致使目前工作机构虽然在名称上统一称“扶贫和移民办”,但实际上名不符实,五花八门。一是单位级别不一,10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区按一级机构设立,有3个县(市)按副科级二级机构设立,归民政局管理,有2个市按民政局内设股级机构设立,但配备了副科级主任;二是单位性质不一,个别县(区)扶贫办属政府组成机构,有4个县扶贫和移民办为事业单位(参公管理),有2个县(市)仍按原来办法,扶贫办为独立行政机构,移民办设民政局;三是职能和人员整合不一,有7个县(市、区)基本整合到位,而另外3个县(市)仅仅是发了文件,改了名称,但分管领导口头宣布仍按原来体制运转管理,其中2个县(市)扶贫办独立运转,移民办为民政局内设股室,1个市扶贫办仍挂靠市委农工部,移民办为民政局内设股室等等。由于机构设置、运转上的不统一,造成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如一个文件要多家发,一个会议要多人来参加,上级交办的事情有互相推诿现象,省办布置的扶贫和移靖安县罗湾乡深山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安置点民工作年鉴的编撰任务、扶贫统计监测、年报等得不到及时落实,有关报表、材料不能及时上报等。

2、“三定”方案没落实。

由于机构设置没有完全理顺到位,造成部分县(市)扶贫和移民机构“三定”方案仍没有确定。有1个市扶贫办、移民办分设农工部和移民局,至今没有一个编制,工作都是兼职做,干部没有积极性,工作能推就推,有4个县(市)移民办至今也没有专门编制,部分干职工存在后顾之忧。

3、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目前市、县两级扶贫和移民机构工作人员只有80多人(含长期借用和临时聘用人员)。其中长期借用和临时聘用人员达10多人,借用时间长的已达8年之久,这些人员均属单位的业务骨干,但由于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进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工作人员力量薄弱,还导致部分县(市)工作成天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工作人员无力深入一线调研、督查,对项目的监管乏力。

4、队伍结构急待优化。

目前的这支扶贫和移民工作队伍,很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老建办时进入扶贫办工作的,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落伍的问题,面对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任务愈来愈繁重、职责愈来愈加强、办公手段愈来愈先进的要求,显得力不从心,年龄偏大赶不上工作节奏,知识落伍跟不上现代办公手段要求的步伐,适应不了当前信息时代办公需要。

5、干部岗位交流不够。

由于编制不足,内设科(股)室设置少,致使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有的长达20多年,进而产生了工作惰性,缺乏工作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要求,我们建议:

1、尽快理顺工作机构。

建议上级对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的设置和运转情况进行督查,按照机构改革方案要求,督促部分县(市)尽快落实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进行机构和职责整合,明确归属和分管领导,统一领导,明确职责,确保人员到岗到位,形成工作合力,消除推诿扯皮现象,促进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及时落实“三定”方案。

各县(市、区)要按照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新要求,参照省、市做法,按照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上下衔接,有利于向上争资的要求,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及时将“三定”方案研究落实到位。

3、适当增加人员编制。

目前市、县(市、区)两级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编制和人员严重不足,市、县两级总共才有80余人且有10多人是长期借用,以市办为例,全办编制仅为9人(含工勤编1人),设三个科,每科2人,在职能相同的情况下,省办设置14个处(室、中心),人员编制达80余人,市办一个科要对应省办4-5个处(室),人员数甚至还不如一些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致使工作长期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深入一线履行调研、督查和监管职责。建议各级政府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中“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扶贫机构及职能,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尽可能地增加各级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也可参照学习有的地方的做法,在增加行政编制困难的情况下,另行在扶贫和移民工作机构下设移民服务中心,增加事业编制,以解决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

4、加大干部队伍培养和交流力度。

上一篇:风筝,风筝司空曙,风筝的意思,风筝赏析下一篇:下定义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