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精选19篇)
1.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一
把握学科特点 优化地理学习
叶县高中地理组:陈晓娜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01年开始我省使用了新教材,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从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高中文科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地理困难个人认为可以从一下3个方面找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3. 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学习方法探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文中我提出地理课演绎式导读的方法————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是一种以阅读理解为基本形式,旨在指导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随着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过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日益成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吸收了整体、有序、反馈等现代教学原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构和地理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在导读中注意到几个方面:
1.让学生随心所欲,零散杂乱地阅读,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往往要在逐字逐句读完课文后才懂得意思。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 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3.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一下三类。
(1)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2)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3)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
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作为综合性学科的地理,对高中生来说学起来是有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学科特点优化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新课标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绩,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你给我写个评语吧
nana 23:46:43 学生就写
2(9)班
王嘉宝
2.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二
地理知识、地理景观、地理图像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自由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偿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
1. 设疑,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如在引入“大陆漂移”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2. 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如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毛泽东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两句诗及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挺拔险峻,峡谷瀑布的秀丽风景;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都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 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如在讲《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6页和《地理八年级下册》第12页,从图中发现,西北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较多;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
4. 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我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5.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顿时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如讲到南极洲冰雪覆盖的大陆时,我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是“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潜水时,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农业生产时,对于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对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3.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情境资料学法结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20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手段比填鸭式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有所了解。下面就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谈谈在地理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
一、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是探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在讲人文地理时。因为人文地理看似简单,但其中的许多名词对于中学生来讲也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如专业化、集约化等,所以有必要进行情境创设。在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西餐主菜菜单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哪种原料是西餐主菜的主要原料?或给出南京的经纬度,引导学生经过地心穿越地球,思考:与江苏省相对的地球另一端是哪个国家?当你探出头来,会看到什么景观?以引导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探索。
二、资料的提供
资料的提供是地理学科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学生手头的资料有限,没有与知识点相关的资料可以说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为此,可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料。
1.文字材料。如在探究其特点时,给出三段文字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潘帕斯草原牧场面积70多万平方千米。阿根廷人口0.36亿,却拥有0.54亿头牛。(生产规模大)
(2)阿根廷是世界上人均消费牛肉以及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阿根廷人均牛肉消费量达135.6斤,出口牛肉4.748亿千克,创汇144900万美元,是阿根廷主要外汇来源之一。(商品率高)
(3)潘帕斯草原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另外有饲料种植、饲料加工和牛肉加工等相关的行业。大牧场放牧业各个环节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专业化水平高)
2.图表材料。如在探究区位条件时,给出潘帕斯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一)、南美洲南部交通图(图二)、世界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三)、从气温看气候特征对照表(表一)、从年降水看干湿状况对照表(表二),以培养学生读图表的能力。
由图一、表一、表二分析归纳出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助于牧草生长,草类茂盛。由图二归纳出该地区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由图三得出该地区地广人稀,地租水平低。
每一个重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都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避免搞形式主义,避免只探究某个重难点。
三、学法的指导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适当的指导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有效的探究手段,以利于以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学法指导可以放在探究过程中,也可以放在探究之前的提问环节。如探究一:试从生产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专业化程度高低三方面总结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探究二:通过阅读潘帕斯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交通图、世界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以及文字材料,说出潘帕斯草原地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农业区位条件。探究三:阿根廷牧民在牧场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探究四:阅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资料,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其发展。这四个探究目标非常明确,具有指导性。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点拨指导,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过早则达不到探究的效果,过迟则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结果的归纳总结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所以归纳总结很重要。如本节一定要先总结出其特点和区位条件,然后在讲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条件以及阿根廷人在牧场的经营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之后集中展示,过早呈现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合理建议探究结束后,将阿根廷人做的工作和学生对我国提出的建议对比展示。最后将整节课内容集中展示,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五、探究结果的检验
探究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我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可设计五道选择题和一道读图题加以考查。题目太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题的探究;题目太少,覆盖面就小,就不能涉及各个知识点。从覆盖面和时间限制这两个方面考虑,五道选择题和一道读图题是比较适宜的。
4.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四
长石中学:王飞
在目前客观存在的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法制教育同样不可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就不失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下面,谈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地理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地理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把握适当的尺度,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二、联系现实生活,让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地理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长江和黄河的开发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发生的水污的违法事例,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生态遭到破坏的实例等等,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地理方法研究长江黄河洪水泛滥时给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 原因。比如九八年的长江洪水给江西造成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向学生讲,一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心存侥幸,在长江河道内非法采沙以攫取高额利润,最终害人害已,锒铛入狱。进而教育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学法、知法、守法。
三、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地理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喜闻乐见。我在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地理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在学生们弄懂了其中的地理原理之后,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们进行一些适当的法制教育,如:应该从小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让这样的思想扎根学生心底,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里,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注社会,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
四、关注社会,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做到遵纪守法。“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教育学生一定要从小养成克己奉公,的良好习惯。这种关注社会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因法制教育而被学生乐于接受,让法制教育因为地理课堂的渗透而“深入人心”。可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只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渗透,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体育学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海西国家远程教育培训十几天的时间过去了,天天在单位和家里都是和海西主讲的各位专家度过的,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总结,感到十分的愉快。每天都在听讲座,浏览班里其他老师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虽说有点枯燥,但也收获不少,每当看到程庆宝老师给我们批改作业,给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心情总是很激动,因为自己真的付出了。每当看到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心得体会,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很是满足,特别是我们这些在西部边疆工作的老师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下面我就谈谈这些天我的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每当看到专家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实例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和讲解时,我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反思,不断总结,总是把以前的教学情况和上课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眼前总会出现一幅又一幅的教学场景图片,可以说每一节课对我都是受益匪浅的。我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教改过程中体育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体育课中到底是传授学生技能重要还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健身性等,这些在耿培新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答案,这让我明白了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合作能力的学习,加强孩子的教育健身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无味,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眼球,体育游戏的创编是必不可少的,可在在教学设计时,我却无从下手,没有头绪,完全不知道设计的这个游戏符不符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去融合,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听了专题二关槐秀老师所讲的《体育游戏的教育学》后我明白了游戏有分类,怎么样去创编体育游戏,怎么样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我的启发很大,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校可用的体育教学器材很多,没有的我也可以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在听到东北师范大学吴海宽老师的课后,什么样的课才能算上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怎么样去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体育课?什么是快乐的体育课堂?都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帮助。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体育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孩子更多、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良好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做到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才是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6.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兰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张连喜
最近教研组组织学习新课标学习,全组老师都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须置疑,就这一能力的张现,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首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体验与思考,获
得人生感悟。关于这一点,老师不必硬性规定每周读几篇,可安排10-15分钟,在晚读时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获得读书的动力、积累经验等。
其次要提供广博生动的阅读平台,借此开始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目标。老师可采取各种方式集中古今优秀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如:同学捐借,图书室借阅,教师捐借等。同时,还可以开展及时的阅读交流会,激发学生阅读。
第三,要开展精彩有效的阅读活动。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寻访名人足迹活动,“读书经验谈”活动,“名人风采谈”活动,“智慧大比拼”活动,进而期望学生多角度阅读。
第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精炼、连贯、生动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极佳的示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极力追求更高境界。因此,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文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方能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进而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教材,提出第一个目标就是“读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目标,设计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接触到每一篇新的课文时,要求在这课中要积累多少词语,以及要求学生掌握多少重点、难点的讲习班,然后在课堂上读一读,写一写,即时掌握这些词语。最后,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有意识穿插口语交际训练。例如,甲、乙两同学争论一个话题,即中学生充当“追星族”,对成长是否有好处,根据以上话题,你有什么看法?简要说出你的理由。在这个训练当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它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可见它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现在初中生的朗读确实应该加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所传达的感情倾向也会不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多么有气势的诗句,如果再配以激情澎湃的背景音乐读者觉得自己内心受到了美的熏陶,嗅探者仿佛站在了黄河的浪头。
正确与流利,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有感情,就不容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先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后,我会穿插一段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导语,而且,要用文章的感情来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作者的感情,老师的范读随之开始。我认为,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效果要好,这并不是指教师的朗读水平,而是指对于学生的感受,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敬意,这个特殊的身份给教师套上了一个光环,加之漂亮的朗读更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不错。因此,在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做朗读训。不是说“师者,范也”吗?如我在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认真学会的朗读。在班上,读完本课,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此之前,也曾用过录音范读,可从未收到如此的效果,教师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亲自示范之后,学生们也想学学如此精彩的朗读,按照平时的朗读训练来说,停顿、重音、语速的训练和指导是必不可分的。我觉得这只做了一半,因为声情并茂,只做了前者,更重要的是情。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光未然《黄河颂》)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重音在“望”和“奔”上,语速要慢。这样不足以读出本句的意味。要想让别人体会你的感情。你自己必须先有感情,这样才能让你的感情洋溢,才能感染别人。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波涛澎湃的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梦中的黄河,终于相见,有多少话要对他说,我要赞美黄河,就像演员所说的“入戏”,“情”之“声”更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做一位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一个演员。有时,教师还要充当别的角色,他还应该是一个博爱者,这里所说的“博爱”,是说教师的志趣应该广泛。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朗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就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就觉得这位教师人打腰鼓,而且很喜欢。课后一问,便真是这样,教师教学很多文章,对什么都爱,有爱情。有情才能有精彩的朗读。这样教师又是一位艺术家,让自己置身在文章之中,自己就是作者,自己就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从晚上一直打到天亮,充满激情,语气也随之变化,跌宕起伏,最后一声渺远的鸡啼,使一切戛然而止时,我们的朗读也就轻了下来,缓了下来,最后停了下来,后生们也都累了,该休息了,欣赏了,这样一场阳刚之美的腰鼓,读者也满足了。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每个星期给我们学生上一堂朗读专题课,找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长江之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关于作文
作文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感觉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较低,词汇不丰富,因此写作时无从下笔,一下笔又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增大阅读量,增加词汇储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具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年阅读丙三部名著,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数量,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要积累好词佳句,总之学生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正所谓见多识广,亦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是历史学家重要的,我认为这种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教师指名说,必要时作引导。如“人生是一杯酒,让人如痴如醉;人生是„„”等进行造句。二是练,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背诵范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背诵,学生可牢记词语,积累语文材料,还可模仿范文中的句子,写
出更好的句子,同时可套用别人的语句。总之,背诵范文对写作是很有作用的。
四、勤于动笔。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多写,可采用写周记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文章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等来练习。在学习到关于写
作目标时,老师们发现了其中一条目标难以实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其实对于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排布置,一定可以实现。要想考试作文拿高分,就必须平时勤练笔。那么如何保持笔耕不辍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保证课内作文的计划性。要完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学期初制定好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本年级本学年训练目标,集体商订本学年作文训练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样既保证课标任务的完成,又能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例如,为完成课标任务中提到的1.4万字,以每篇600字计算,那么一学年正常写作任务就应不少于24次,平均每学期要达到12次。可能有些老师觉得这会加大教师负担,其实八、九年级可以适当增加每篇作文字数,同时丰富批改作文形式,并且将各种正式写作纳入到这1.4万的任务中来,这个负担就不会那么重了。我个人觉得,关键问题是应有计划地确定各年级每学期的训练主题,就可以避免陷入为字数而训练作文的误区。2.课外练笔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目前我校作文练笔现状来说,训练次数和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练笔也多为被迫式应付,真正主动练笔的学生仅为极少数。因此,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个人建议能否丰富一下练笔形式,精心搜集一些练笔话 题,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笔会或比赛。
(1)练笔形式可以多式多样,比如每周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至两个与单元教学紧密相关的训练话题,然后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到两百字的随笔,内容不限,字数不少于50字,对于长期能坚持主动写随笔的学生可以加重奖励。
(2)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走近学生,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话题,比如:火箭队到底能连胜多少场?今年奥运中国能不能拿到金牌数第一?还可尽量选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7.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七
一、理清读图程序, 读图快速上手
很多学生在拿到地图以后, 面对地图中大量的信息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缺乏一个具体的读图程序。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一般的读图程序, 在拿到图以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读图,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地图中的信息, 又不容易在读图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遗漏等问题。要想全面快速的读出图中信息,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程序来进行读图:
1. 确定地图的种类
在地理学科中, 地图的种类有很多, 在自然地图中常见的有气候图、地形图、天气图等等, 在人文地图中常见的地图包括人口图、行政区域图、交通图等。在各种各类的地图中, 每一种类型的地图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用途, 并且每一种地图在读图的时候侧重点都不一样。因此, 在拿到地图以后,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地图的种类, 了解该种地图的主题, 然后再依据不同地图的要求和特征确定读图的方案。
2. 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方向、图例被称为地图的三要素, 在拿到地图的时候, 首先要读的就是这三个内容。首先, 拿到地图以后, 通过阅读地图上的比例尺, 可以将地图上抽象化的线段距离转变成实际的距离, 使得学生通过地图在头脑中产生实际的概念;其次, 通过阅读地图上的方向, 可以准确地判定地图上的信息, 保证读图的准确性;最后, 通过阅读地图上的图例, 可以把图例同具体的地理事物、名称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 把地图信息准确地转化成文字信息, 这才是我们读图的目的。
3. 明确读图的目标
同样一幅地图, 不同的目标往往决定不同的读图方法。因此, 我们在拿到地图以后, 要认真理解和把握地图的目标, 根据目标来筛选地图中的信息。例如, 当我们拿到一幅北印度洋的海洋图时, 按照题目的要求, 要通过读图来找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围绕着这一目标, 我们在观察地图的时候就要从洋流的流向进行分析, 再结合南亚地区冬夏两季的风向, 这样通过综合的分析就可以找出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了。由此可见, 通过读图目标的确定, 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图的过程中略去图中无用的信息, 选择有用的信息, 从而最终达到读图的目的, 读取到正确的地图信息。
二、巧用读图技巧, 轻松读懂地图
1. 形象读图法
在读图的过程中, 一些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图在题目中往往不会给出具体的文字表述, 而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图形进行大致地图信息的判断, 这时候, 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了。为了避免在读图的第一步就被卡住,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对于一些典型的地图, 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记下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在外观上比较具有特征的地图, 在遇到这种地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采取形象读图法来进行读图。例如, 在讲到中国行政图时, 在读各个省区行政图的时候, 形象读图法就会被经常用到, 如西安省的行政图就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黑龙江省像只天鹅、辽宁省像个逗号、云南省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等等, 通过这种形象的记忆方法, 把这些图形记忆在头脑中, 这样在读图的时候, 一遇到这样的图形, 我们的头脑中立刻就能够调动出相关的信息, 从而为进一步的读图打下基础。
2. 空间读图法
所谓空间读图法, 顾名思义, 就是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顺序进行读图。在一张地图上, 凡是地理事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 我们在读图的时候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读图。最为常见的像是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 我们就可以用地图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顺序一步步地读出图中的信息, 掌握地图中的知识要点。
3. 时间顺序读图法
在读图的过程中, 当我们遇到一些按照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顺序所绘制的地图时, 我们在读图的时候就可以按照地图中原有的时间顺序来读取地图中的信息, 如地球公转示意图, 我们就可以按照地图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时间顺序, 读取每个季节中地图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又比如, 在读人口增长图是, 我们就可以按照某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的年份顺序, 来读出地图中所反映出来的每个时间段中人口增减的数量、速度、性别比例变化等信息。
4. 对比读图法
在地理地图中, 有相当的地图在内容或者形式上都带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曲线图、柱状图等统计类的图像。当读到这些地图时, 我们就要注意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读图, 通过对比, 找出这些地图中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从而在对比归纳中发现重要的信息。通过这种对比读图法, 往往可以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地掌握一个大类的地图的读图方式,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三、善用教学策略, 培养读图能力
1. 培养学生图文并用的意识
在地理教材中, 几乎每一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地图。然而, 很多学生在阅读地理教材的时候, 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些文字内容上, 而忽视了大量的地图内容。因此,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 就要从意识上抓起, 培养学生图文并用的意识。例如,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图一遍看文字内容, 把文字与图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意识到, 地图同样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学生养成了图文并用的意识, 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 一旦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学习一些知识的时候, 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相关的地图, 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充分利用教学挂图
在地理教学中, 挂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然而, 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为了图方便, 往往很少把挂图拿出来用, 很多教师在需要用到图的时候, 往往拿着教材上的小地图简单地给学生比划一下, 或者利用语言描述, 让学生在自己的教材上看图。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虽然也会利用挂图, 但是在选择挂图的时候往往不注意地图的实用性, 例如, 有些教师喜欢选择一些包含信息很多的综合性的挂图, 这样, 一张图往往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然而, 这种包含信息过多的地图往往看起来不够清楚明了, 容易影响学生的读图效果。因此, 教师在利用挂图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一些内容单一、图像清晰的地图。当遇到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时, 教师不要怕麻烦, 可以用几张内容比较简单的挂图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开讲解, 待学生理解以后, 再把几张图进行叠加,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读懂地图, 理解图中的信息。
3. 培养学生一定的绘图能力
很多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读一张地图时, 可能连着读上好几遍, 也很难将地图中的各种信息记住, 但如果照着地图画上一遍, 则很多的信息就如同刻在脑海中一样难以抹去。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学生要想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 有意识地进行绘图训练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事实上, 绘图不仅仅是对地图的一种临摹, 很多时候, 绘图还是对已知信息的一种再创造。一些在读图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通过绘图往往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领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地图的绘制, 从简单的地图开始学起, 逐渐提高绘图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更是学生学习地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地理学习中, 读图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要想读好一张图, 往往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 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判断地图的技巧。因此, 我们也可以说, 读图能力的高低反应了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作为教师, 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地图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旦学生掌握了读图能力, 就等于在地理学习中多了一个好助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地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高学习地理兴趣[J].科学之友, 2010年02期.
[2]李德铭.读图·识图·用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 2010年01期.
8.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八
下面就如何对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个人浅见。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在实践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1.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學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3.需要是人基本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内驱力。有需要才能有追求,有了对地理事物认知的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内驱力能把学生的心理内部的精神力量充分地调动起来,有效而持久地投入学习。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希望获取知识,希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认知的实际层次,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自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当中去。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一年来坚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基本不超过15分钟。这种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的方式,其实是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从而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从教学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有多大,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会出现答错问题的现象,在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的鼓励、引导、点拨,而不是训斥、否定和惩罚。运用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态度诚恳,由此会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会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运用后者,就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关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凝聚师生感情的需要。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在实验教学中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课文内容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9.语文学科学习体会 篇九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题目呢?我从语文课程应该学说起。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而言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可能速成,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记得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回到文本,抓住语文的灵魂。”基于以上两点和五天的“即墨”之行,我把今天发言的题目定为“不期速成,返璞归真”。语文的课改要有“语文味”
一、课改语文教师应该干什么
28中“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 是以“和谐互助”为形式,以充分预习为前提的。归纳起来,每个教学步骤都按照“独立解决——师徒交流——检查徒弟——师傅补充——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中间穿插教师的补充、点播、引导。不管是“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模式,还是课堂所呈现的形式,都是“和谐互助 高效课堂”的外在的表现,今天我们学的应是“高校课堂”的“魂”。那就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教师代替学生“从结论到结论,从概念到概念”的空对空的解读文本。课改不是“搬运工”,要有自己思想和思考。要想真正落实课改,学到别人的“精髓”,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师干什么呢?
1、要肯于“放手”:不该自己做的事坚决不做,学生能自己做的坚决不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探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文本。
2、要敢于“下手”,把该自己做的事一定要做好,做足。
(1)勇于进行课改实验。与其一味的抱怨学生的厌学,不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使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黑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充分备课:不但知识点不留死角,深入钻研和准确把握文本,每篇课文既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又要有“滴水穿石”的细节研读。还要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走向会是什么样,怎样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何“学”是最有效的。从学生认知的 规律设计问题,分出层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做好在课堂上师傅们都不会回答的问题老师应如何解决这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的步伐才能越走越远。
二、教师应该怎样做
《新课标》教学建议第1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些体现了课改的推进和反思,今天我不谈小组的划分,师友的培训等内容,我主要说一说“高效课堂”,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修炼----走进文字、走进文本。
其实,没有一个教师不想上好课,没有一个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成才。关键是缺少具体的行动与操作。【一位新入语文学科的教师在第一次教研活动后,留了下来。她说:刘老师,我们学校的两个人都是新手,虽然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头,但是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别说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连我自己都糊里糊涂,您说我能上初三吗?我渴望上初三。面对老师诚挚的目光,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王老师和我从老师最需要的地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入手。为了提高教师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们向老师们提出每学期在不借助其它辅助资料(只有一本字典)的前提下自然解读文本的要求,老教师不少于三篇,年轻老师不少于五篇。并提出了自然解读文本的具体操作过程: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2、默读课文,处理字词。对词语的理解包括“语意”和“情感”两方面。
3、研究句意、段意。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一段的意思,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概括内容。课文读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
6、细致分析用词的妙处、表达方法和修辞技巧。
7、全力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8、做课后练习题。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
9、给课文写一个解说。所谓“解说”,即将全文或其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讲解,达到使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人能够明白的程度。
10、提炼问题。即读懂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懂的问题,或者说,哪几个问题不弄懂就不能认为读懂了课文。
每个语文教师经过几个学期的打磨,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的三重境界后,语文教学能力自然会全面提升。
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也主要以分单元进行“教材分析”为主要任溶,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王老师和我完成了13、15、17册书第一单元的教材分析,给老师们做个样子。下面的六个单元和语法、修辞知识部分,布置给了学生相对比较多的大校。10月11日五中和四中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单元的教材分析。目的就是让老师养成研究教材、课标的习惯,培养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的能力。我始终在想:成为“名师”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但即使成不了名师,但一定成为一个明白的语文老师。
还有,每次教研活动后留下新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共同探讨单元教学中抓重点、突难点的方法。近期,我们将对新教师有一次培训(着重是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的设置、课堂诊断、作业设计等内容)
结合《课标》和本区学生的实际王老师和我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借鉴即墨28中的“五步十环节”教学模式,向全区初中语文老师推荐两种课型:阅读课和作文课。
阅读课:从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入手的“六读策略”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目标和内容描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标》中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具体建议的描述: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视朗读和默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重量。应加强阅读方 3 法的指导。
《课标》中对于阅读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1、全程读:全程默读课文。包括单元导语、课前导语、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资料,处理掉生字生词。
2、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集中精力紧扣文本字句进行释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要求:
一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
二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要能够写出自己遇到的生字词→要能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特定的含义)三了解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 四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能复述)
五自己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文章中圈点批注)六认识作品明显的特色
3、思考读: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边记录。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脉络和走向。不但弄清每一局部在哪里分界,而且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的思维轨迹。(问题的设计应是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4、鉴赏读:品味欣赏作品中的美。细致分析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技巧、行文结构、文体风格等。(问题设计是对字、词、句、段、篇的欣赏。)
5、质疑读: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样的看法,给作品挑毛病。
6、反思读:让学生再次自由读书,感悟刚才自己没有发现的但其他同学发现的东
西。
(重
点、4 全程读感悟读思考读鉴赏读质疑读反思读课前学生预习课上研读共品课上互助质疑课上交流感知 六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由浅入深钻研文本的过程,问题成螺旋式上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领悟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在这个由读通——读懂——读深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读懂不同文体的能力。写作课:读写结合
《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具体建议这样的描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现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1、比较两段文字,分析文段一与文段二异同。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寻找本单元或其它单元课内符合目标的篇目。交流点评文章的亮点(围绕目标进行)
3、交流总结达成目标的方法。
4、审题:交流理解题目含义、要求、抓住题眼。明确本次作文选材的范围、材料的数量、写作的对象等。
5、交流立意、材料和构思(详略和结构),把自己的思考轨迹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6、起草成文。
写作课从情景导入,让学生自己比较确定目标,没有动笔之前心中先有一个好文的标准,到自己起草成文时,就有“尺”可依了。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10.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 篇十
因为对旅游的热爱以及对地理的浓厚兴趣虽然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和已经学习过中国旅游地理的学生但是我还是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上选了中国旅游地理。我觉得旅游对当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焦点同时地理对于所有有广阔视野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可以高谈阔论的话题当把旅游和地理结合起来那将是一个永远都没有结局的美妙的梦境所以一千个老师可以把中国旅游地理讲成一千个版本出来。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周的时间杨教授运用详略结合的讲解以及视频教学不但让我们对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全国各地出名的旅游景点更是能够娓娓道来特别是每次讲解过后的视频欣赏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想出去走走的冲动零距离的去接触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味不同的民俗风情。而且有了这一系列的系统的了解在以后的和朋友聊天时关于旅游的话题也不再会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可以海阔天空的发言者即使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凭借着对杨教授讲解回忆以及对视频的回顾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把那个地方描述的绘声绘色仿佛去过一般那个时候朋友是否也会对我们刮目想看呢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即使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充面子学习中国旅游地理这一门课程对于我们以后自己出去旅游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旅游之前对于目的地的了解以及游览方法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相信有了这门课上所学习的知识作为铺垫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旅游带来很多便利并且可以比别人看到和体味到更多如果我们以后出差到某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凭借之前的了解利用空暇时间即使不需要导游也可以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游个大概我觉得那样应该另有一番风味吧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哈尔滨的冰雕浙江的杭州西湖安徽的黄山、西递宏村山东的泰山、湖北的武当山、湖南的韶山、广西桂林漓江、四川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重庆的大小三峡、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理古城、西双版纳陕西的华山、新疆的天山天池、福建的土楼、武夷山……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我相信它带给人们的都是不同的感受只有亲临其境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体味到不一样的山不一样的水还有不一样的全国各地的我和你所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你就等着我吧总有一天我要和你们一一握手。
11.充分发掘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 篇十一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理念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多彩的名胜古迹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3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
4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5正确分析我国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影响的状况。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实施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
2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3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4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12.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 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 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 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 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在学习中国河流时, 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 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 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 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解决新问题。
2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 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 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 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 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 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 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 更有自信心。
2.2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 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 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 教师利用世界地图, 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 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 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 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 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 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 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 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 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 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 明晰概念、原理, 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 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 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 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 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 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 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 减少负迁移, 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 应用比较, 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 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 找准分化点, 有利于排除干扰, 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 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 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 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 思维是不断转换, 完善旧知识的同时, 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强化特征, 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 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 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 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 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 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设置相应学习梯度, 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 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3.学习《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篇十三
徐守佳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校由校长牵头,号召全校教师在暑假中自学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在学习中我受益匪浅,现就说几点感悟。
一、学科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危害程度严峻。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情境教学法
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能力。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有智慧。当然也不要走极端。处处和法制问题挂钩,三名话不离法律,招致学生反感。
三、在学科中寻找法制教育的契机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我们都知道在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事件、人物、也有乏凶杀、抢劫、复仇等情节。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各个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体育课、信息技术课、科学实验课、美术课,其实也存在很多的契机。有时喾珠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必贴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即是法制行为养成。所以这类课程其实有许多优势。
四、法制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有能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法制教育也必需因材施教,必须掌握好度。更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五、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
14.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根据教学目标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评价。如对学生阅读、板演、讨论发言、回答问题,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动手操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的评价及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等。这种评价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它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新的技能的形成情况,又能让学生得到评价反馈,验证自己得出的信息和结果是否准确。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数学教学中的口算,不单要说出结果,还要说出怎样想;应用题教学及计算教学中不但要看结果是否正确,而且要看学生计算和思维的过程是否合理有序,是否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方法是否科学简便。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就很难谈到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端正的态度也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1、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教师用赏识的评语给学生以反馈,会诱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激活思维的细胞,使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采取描述性评价,也可采取会意性评价。描述性评价即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的语言描述,如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性的语言,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发展方向的语言等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会意性评价即是教师用表情、眼神或某种表示赞许肯定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肯定的评价形式。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用点头,伸拇指等动作来表示对学生回答的回应等。
15.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融合,构建高效课堂
运用语文知识能有效调动学生情绪,促使地理知识记得更牢。如,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的路程,即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仅告诉我们洞庭湖最大的支流湘江的流向,还告诉我们湖南省属于亚热带气候,盛产柑橘。教师可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收集地理相关资料的好习惯。
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
有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教师如果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可有效架起学生思维的桥梁,这些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正午时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是正午太阳光与过太阳照射点的球的切面所成的角。这个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又如,黄赤交角的理解可用数学二面角,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球面上两点间距离等。这些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就显得容易得多。
三、用物理知识为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高中地理和物理交叉的地方比较多,如行星的运动、日食和月食、极光的成因、太阳发光的机理等,高中地理学科还用到不少物理概念(如:力、角速度、线速度、周期、参照物等)和物理规律(如:开普勒定律、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然而,目前高中地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知识还存在脱节现象,使得部分教学留下一些知识的空隙,这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出现学习地理障碍。例如,关于日食和月食问题,地理课上要回答这一问题好像有点无从下手,然而如果我们从物理角度来分析一下会使问题变得容易理解。日食、月食的发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日食是地球进入太阳照射下月球的影子中产生的现象。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偏食,而不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月食是月球进入太阳照射下地球的影子中产生的现象。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不能同时看到月全食和月偏食(即发生月全食、月偏食时地球上能看到月食的都是月全食或者都是月偏食)。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地理难题,不仅可使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和物理的兴趣,认识到各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不要发生偏科现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四、注重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比如,利用二战期间德国与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战争史话,说明密度流在航海方面的作用;利用地理大发现和历史上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知识,理解历史上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目前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现状。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测试命题,其综合性的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生物和化学学科与地理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如:全球变暖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用生物学科知识理解更容易;地壳的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的结构、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等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
16.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十六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创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参差不齐,学习兴趣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顾此失彼或不够生动有趣,而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拥有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劳动,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接受多时间组织讨论和反馈问题。
二、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1引历史地图辅助课文内容。
如讲到美国的国土组成时,先出示美国国旗,告诉学生旗左上角为蓝色是星区,区内共有50颗星,它们代表美国现有50个州,星区以外13条红白相间的条纹它们代表最初独立时13块英国殖民地,再让学生读“美国政区”图,教师特别指出美国的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和夏伟夷的位置,这时,学生很想知道,美国的领土是怎样由13块英国殖民地扩张成现在50个州,两个美国海外州远里美国本土,它们是怎样并入美国版图?如果教师用语言叙述其领土扩张过程非常繁琐,而且仍然是模糊不清,因此,引进世界历史“美国领土扩张”这幅图形象,主动,直观反映了美国领土扩张的整修过程,告诉我们美国领土扩张是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实现的,显示了历史地图的优越性,受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2穿插历史故事,趣味记忆地名。
初中地理学习中有许多地名需要记忆,只靠死记硬背无疑事倍功半,为此,在教学中记忆地名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记忆地名轻松而有效,例如:美国西海海岸的大港口圣佛郎西斯科,中国习惯叫它“旧金山”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1848年在这里发现了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在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筑城市,因为该城市是在才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金山”以后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区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见广东酒家,北京饭店,馄炖馆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要耍龙灯、舞狮子、打腰鼓、放鞭炮,说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样有目的地穿插历史故事,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又记住了难记的地名,可谓一举双得。
三、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学科的渗透
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我国发展教育中的最高层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意识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意识,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17.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十七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学习培训。此次培训虽短,但再通过自学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我通过这认真聆听了学校领导的培训自己的自学,学习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不但增强了自我的法律应用能力,更为有效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
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三、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让全社会一起共同努力,从学校做起,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创建成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中小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习心得
教师:吴清福
18.学科前沿讲座学习心得 篇十八
1201100416 王海珊
一、学有所感
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总是异彩纷呈,可以无限地满足我们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似乎无论我们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总可以在琳琅满目的课程条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然而,本学期我院开设的学科前沿讲座,却在众多的课程中独领风骚,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专业性、尖端性,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在短短八周的时间里,我们有幸参加学习了外国语学院英语方面8位最优秀的老师的讲座。一周一位老师,一百三十五分钟,一个领域;三节课,一项前沿研究„„无疑全是精华中的萃取,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则更是一场知识盛宴,带给我们完全优于课本,来自时代尖端的知识风暴。下面我将就自己这八周的所学,谈谈自己我简单的想法。
二、学有所得
在这八次精彩纷呈的讲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顾琦一老师关于语言习得的讲座了,其中关于婴儿语言能力的知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婴儿有能力分辨人类能够发出的一切声音。换言之,他们是有能力说任何语言的。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小至四个月大的小孩就已经可以通过注视说话者的视觉线索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婴儿甚至拥有比成人更强的声音语言识别能力,他们可以区分电话中任意两种世界语言的声音。在不用听到一个单词的情况下,一个四个月大的小孩就可以通过注视说话者面部动作的改变,轻而易举地意识到说话者使用了另外一种语言,例如嘴形、特殊的习惯,像因说话方式而异的头摆动的频率。
婴幼儿出生时具有天生的通过视觉来辨识语言的能力,但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加,如果他们仅仅处于某一种语言环境中,这种能力将减弱。如果他们反复听到的只是当地语言,那么,他们很快就学会辨认这种语言的声音。小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将调整并适应对常用语言的理解,同时丧失理解和区别其他语言的能力。他们停止识别他们所不需要的,并且加强识别他们所需要的。婴幼儿辨别非母语的细微声音的能力也存在同样的减弱现象。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婴儿能从各种声音中分出说话的声音,甚至还能识别自己的母语和其他语言。但到了10个月大,这种奇异的能力就会消失不见。这与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连接是有很大关系的。
儿童的学习不仅是大脑机能的发育,它还与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连接关系的转变息息相关。一个新生儿拥有和成人同样多的神经细胞,但是这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却并不紧密。经过学习和实践经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会变得逐步复杂。儿童在三岁的时候,大脑中所拥有的神经细胞可以达到成年人的两倍,这种水平一直维持到9到10岁,之后人体将会对它们进行一次“修剪”。虽然这些“修剪”对我们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科学家推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丢失某些东西。这些丢失的东西,可能是人在童年时期拥有千奇百怪的浪漫幻想的原因。如果我们现在拥有两倍的脑神经细胞连接,那么我们的感知将变得十分敏感:我们可能发现沙子中的一个世界,抑或是一朵花中的一个天堂?但是儿童的浪漫幻想与科学推理并非水火不容,科学家和诗人所拥有的好奇心、感知世界的热情,都是儿童大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学有所思
由于时间短暂,介绍大量的专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老师们讲座的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时间限制以及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他们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会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英语专业的联系。总的来说,也许我们无法学到很多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死啃书本的孩子也有机会现实了一把,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19.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篇十九
1.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本质是将传统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性因素, 如此一来才能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开大门。通过新课改政策的执行, 地理课程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在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里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下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二元论依据, 将自然与人文进行明显区分, 系统理论作为其重要授课内容, 而相关与实践结合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中寥寥无几。经济逐渐飞跃的近二十年里, 唯有高中地理教育固守着其老旧观念毫无变化, 这直接造成了地理教育应该立即转变的现实状况。在这一背景下, 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材,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与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在加入可持续发展因素之后, 在其实际教学中的表现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变化, 高中地理课程已经明显的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传统的高中地理已经逐渐被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性质的高中地理教材代替, 这种教材中可以从文字内容方面、图标漫画素材、互动思考版块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性。总体看来, 地理科目在于综合性地理常识以及区域内富有特点的地理详细描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充分展示地理学这一物质系统的学科, 以及这个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 其本身的灵活多样性, 该物质系统内包含的所有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或者整体与人类能够产生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 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内容, 地理学不仅是固步自封、顽固不变的, 它是一种综合的内容, 用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做例子, 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 。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 因此, 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3. 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究竟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其传统性质的分类标准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趋势,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3.2与时俱进的地理知识并没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现, 学生普遍感到对新知识的匮乏;3.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明显见到, 但是对于其起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并不大, 加入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地理教学并未经过严密的讨论以及深究其教学方法的改变, 因而导致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而地理课程并未担负起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3.4高考制度影响着地理教育, 使其不得不应试化。3.5地理教育专业师资人员匮乏, 专业教师知识含量以及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 优化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措施
4.1 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等教学模式, 由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 教学活动在课堂内进行, 不包含任何的交流性、研讨性、互动性、自主性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做到一味地接受知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之相反, 在教学手段加入了各种媒体工具的作用下显得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的课堂教育充满创意, 学生能被其唤起积极性以及自身动力, 在探讨和答疑中愉快进行知识教学。
4.2 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加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就是指对于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要将其知识掌握量、实践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联合起来做出综合结果。这种评价不仅有展示学生水平的作用, 其反馈作用、调节学生成绩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作用都不可忽视。
4.3 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本身应该意识到教学活动是不断更新、不断转变的活动, 只有将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作为长效性活动坚持下去, 学生才能受益。学校的教学研讨机构以及教育主管机构在对于教师采取教学方法培训时, 应注意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加入, 并将其产生的效果尽力做到最大, 让教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实践课堂中效果。
小结
总的来看,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已经显现, 这为高中地理学科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良好的开端。地理专业教师在依照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 将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的地理课程教育,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教育手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 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摘要: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引领,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在于人类以及不断发展的外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高中地理学科主要是对于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周围自然生存情况取得和谐的状态分析, 所以高中地理学科应至始至终延续性地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玮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15-16.
[2]李远.高中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吉林教育, 2008 (4) :32-33.
[3]王伟中主编, 郭日生, 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6.
【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地理课标学习心得07-18
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12-05
学习高中地理的个人总结08-12
高中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06-10
浅谈如何调动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11-12
怎样巧妙学习地理?12-02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08-28
地理学习方法探究11-18
基于微信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12-22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