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精选12篇)
1.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 篇一
爱尿床的郭睿
2016年10月 徐佳妮
情况描述:近两周以来,我们班郭睿小朋友已经发生过两次午睡时尿床的情况。所有小朋友在起床音乐的召唤下轻轻地起床了,我和吴老师开始收拾床铺。吴老师说:“呀,这谁啊,尿床了,一大滩呢。”我一看是郭睿的床铺,心想他还穿着小裤头呢,尿床了应该会向老师报告的。我把他叫过来问他是不是尿床了,他不敢看我的眼睛,这时他已经把外裤穿上了。我告诉他:“不小心尿床没关系,告诉老师就行了,下次一定要给老师说”。他点点头就去换衣服喝水了,结果过了一周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分析:发生尿床情况第二次当天放学回家,我和郭睿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郭睿在家里任何事情都是妈妈包办代替,所以他不知道尿湿裤子以后还要自己去换,尿床以后需要别人清洗床单和被褥。所以,尿床后不声不响地干自己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或者故意引起老师注意而是没有意识。
措施:
1.告诉郭睿尿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并且尿床以后需要老师帮忙清洗床单和被褥,所以一定要告知老师。
2.与家长达成共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不能一切包办代替。虽然是尿床一件小事,但也能表示该幼儿缺乏该有的独立意识,需要重点培养。
2.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 篇二
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
结果,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通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一、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 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非常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 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 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 缺少交往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师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1.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今天早上,来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一定非要动手打。奶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 利用同伴及班集体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今天第一节集体活动,老师让小朋友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么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你还打人吗?”“不打了!”朋朋直摇头。“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今天早上,朋朋还帮助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朋朋终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直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助,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给一次机会,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让朋朋进行表现,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 顺势利导,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起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建议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倒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助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呼啦圈好吗?”等等。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起玩。
3.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 篇三
【关键词】留守幼儿;个案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幼儿,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者其余亲戚代管,这些与祖父母共同生活的幼儿行为表现有很多偏差。
一、留守幼儿行为表现
有一留守幼儿—男孩,四周岁,该幼儿父母均外出务工,由爷爷入园后由爷爷奶奶接送,由于爷爷奶奶所持的是 “人大自巧,狗大自咬”的教育观念,导致了该幼儿入园后的行为表现均不同于其余幼儿,现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生活习惯差
根据教育部2012年10月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目标中要求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可是该幼儿的具体表现是:吃饭前的洗手他经常趁老师不注意插队、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弄得旁边的小朋友满身是水,吃饭不但挑食还霸食,几次观察都发现他把不吃的食物悄悄地送到别的幼儿碗里,再把他想吃的从别人碗里舀到自己碗里的不良行为。午睡时故意影响周围幼儿,对全班幼儿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攻击性强
在幼儿园,我们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玩具大家一起玩,图书大家一起看,可是只要是他喜欢的玩具、图书,他就会采取抢、抓、打、咬等强硬的方式把他们占为己有。
3.逆反心理严重
据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的逆反期分别出现在3~5岁和12~13岁两个成长阶段,3~5岁为“第一逆反期”。适度的逆反行为可以释放不良的情绪,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过度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是这个男孩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还做出强烈反抗的言行,嘴里一声“哼”,行为上用“扭头”“撅嘴”等表示对老师批评的不满。
二、留守幼儿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1.祖父母溺爱
目前,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投入到看管孙辈们的行列,由于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老人生怕孩子出一点差错遭儿女怪罪,所以在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
2.祖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低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们的教育观念陈旧,与现代教育的差异较大,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大多数祖辈人受教育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狭窄,没有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3.居住环境复杂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在留守幼儿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有部分幼儿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很低,居住人员复杂,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习惯,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多弊端,让年幼的孩子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父母的补偿心理
留守幼儿的父母由于长期在打工,心系着孩子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因此,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幼儿成长的全部需要,来自于心灵的关爱才是幼儿成长的真正需要。
三、留守幼儿的教育策略
1.与父母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中,让家长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交给长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虽然不能时时陪伴幼儿,但是要定时或不定时的用电话与幼儿沟通交流,多关心幼儿做什么、想什么,了解幼儿有什么需要,另外家长要及时的与教师沟通,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2.向幼儿祖父母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祖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中,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他们年老体弱,与幼小的孩子存在“代沟”。教师要多与祖辈们沟通交流,告诉他们时代不同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孩子们头脑灵活,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3.做好留守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不但要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留守幼儿则没有享受到这样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用亲情般的关爱,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情感投入,在教育活动中让他们担任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多和他们交流,让其有话敢说,把老师当做倾诉的对象,让他们在幼儿园不孤单、不寂寞,把幼儿园当成乐园,让留守的日子因老师父母般的关爱而充满快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编.云南基础教育处翻印.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M],2012:10
[2]周旭.回到原点重塑幼儿教育[M].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之识[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3]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2001:7
4.幼儿园个案分析 篇四
典型表现1:生活功能退化性依靠家人
果果其实很能干,什么都会,可是,果果在家可懒得出奇,给他喝的奶伸手够不着,他就懒得去够,情愿不喝,非要保姆喂到嘴边才肯喝。平时家人只敢嘱咐保姆给他吃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因为他咀嚼功能比较差,难嚼一点的食物,嚼几下就吐出来,根本不往下咽。
到了3岁,果果快上幼儿园了,一家人紧逼慢逼地,他总算在吃的方面稍微好一点了,可是还是吃得极慢。如果是冬天,一碗饭吃得结上冰碴都吃不完。到了幼儿园,他这依靠的毛病也是一点没改,做个手工吧,他会央求别的小朋友帮忙;早上起床吧,刷牙洗脸穿鞋着衣,全是保姆的事,他连配合一下的动作都没有。
典型表现2:生活上过于依靠某个特定的人
豆豆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还不错,但在奶奶面前就不一样了,不清楚的还以为是完全来自两个不一样家庭的小人儿呢。只要奶奶在身边,豆豆就变得异常地不能干,甚至搭个积木都要抓着奶奶的手去搭,更别说别的了。每一天上下幼儿园,那都得奶奶抱着,奶奶不抱着他决不自我走半步;到了晚上,豆豆总是精神得不行,夜里12点了,还得奶奶抱着在小区里转圈,都成了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典型表现3:情绪上过分依靠特定的人
阳阳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做生意很是赚了些钱。因为忙,他们没有时间照顾阳阳,就把他寄养在省城一个亲戚家,并请了专职的保姆负责照顾他。尽管阳阳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可是因为不能亲自照顾他,他们的心里总是觉得异常内疚,所以对阳阳也就百依百顺。
直到阳阳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父母才把他接回家。可是阳阳的脾气性情可就变化大了,他异常怕妈咪离开,几乎一刻也不敢离开妈咪。到了幼儿园,阳阳死活不肯进去,非要妈咪陪着进去。几乎每一天,阳阳都是被教师硬拉进去,然后哭声震天地闹上至少半个小时才会平息下来。阳阳其他方面自理本事很强,就是不能离开父母。
宝贝依靠行为4成因
1、为宝贝供给了过于优越的环境
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总是为能给宝贝供给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引以自傲。于是宝贝生活被照料得极其精细,凡事都有保姆管着。他们认为,这些生活小事,宝贝将来会不会也没关系,只要让他具备成就大事或者赚大钱的本事就足够了,就这样,宝贝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靠习惯。
2、父母给予宝贝情感上的照顾比较少
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宝贝,或者宝贝很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导致宝贝总是担心父母要离开自我,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不稳定,较少有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宝贝会更加强烈地在情感上依靠父母,试图经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3、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情感依靠过于严重
有的家长习惯于伺候宝贝,如果不给他伺候宝贝的机会,他内心反而会十分难受。宝贝被这样的家长宠惯了,就会很聪明地见人下菜碟,专门拣软柿子捏,只要一到最疼爱他的家长面前,就会变得异常依靠,而在别的家长面前,却表现得比较独立。
4、不正确的引导导致宝贝过分依靠某人
有的父母,尤其是有的妈咪觉得自我带孩子很辛苦,可是当看到宝贝对并没有那么辛苦地带他的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热情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酸溜溜的感觉,于是,会嫉妒其他宝贝爱着的人。为了让宝贝属于自我,她们可能会更多地争夺照顾宝贝的权利,结果人为地导致宝贝过分依靠自我。
宝贝依靠行为3危害
1、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宝贝的依靠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靠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宝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本事、行动本事、思维本事都会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2、导致宝贝出现心理问题
过分依靠的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一向哭闹;上了学,会逃学,甚至窝在家里,死活不肯进入学校这个不能让自我享福的场所;到了20多岁,还赖在父母身边,被动地等待父母给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终又缩回父母的保护圈,继续过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3、影响亲子关系
5.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篇五
典型行为:
小斌小朋友是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宝宝比较散漫、随便。在活动中喜欢随便走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睡觉、吃饭他都是最有问题的一个,吃饭的时候喜欢讲话;睡觉的时候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就算自己睡也不好好地睡,不是脚翘起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或者乱叫,必须要老师盯着才会安静。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叫的却更加的起劲。能够说该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自由散漫而且十分任性,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活动力太强了。
成因分析:
小斌小朋友是跟爷爷奶奶一齐住的,都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管的。奶奶更是对他疼爱有加,家中吃饭也都是由奶奶喂他的,又因为此刻是独身子女,父母更是疼爱有加,孩子要吃的就吃,不要吃的就能够不吃,所以到幼儿园来孩子也把这样的脾气带来了。妈妈反映在家里的时候宝宝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喜欢到处乱走,乱碰东西,他也谁都不怕,但却只怕也是老师的舅妈,我们也期望能透过家园的良好互动和沟通,使宝宝变的越来越好。
培养目标:
透过日常的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幼儿用心参加的同时,必须要遵守规则。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行正强化。而当宝宝行为出错的时候,也就应及时的进行制止,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能够的,下次不能够这样貌。就这样,表扬的就要表扬,批评的就要批评。期望宝宝能在经过一段学习和生活后,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措施:
1、做好家园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状况,让家长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忙幼儿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经常关注幼儿,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吃饭姿势、坐姿、睡觉习惯等。
6.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篇六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我觉得,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 决问题,我和贝贝的爸爸妈妈作了交流,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7.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篇七
由于幼儿期的幼儿的整体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 儿童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产生矛盾与冲突, 继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找到根源并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 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个案观察
观察方式:追踪式观察
观察对象:叶子寒 (小班, 5岁)
观察时间:2011年5月12日
行为记录一:中午玩传球游戏。小朋友们坐在小椅子上围成一圈, 期间叶子寒轮到过几次。但毕竟人很多, 轮到的机会不是很多。他等了很久开始不安分了, 跑过去推开滚球的小朋友把球抱在手里, 有小朋友要拿回来, 他就狠狠地瞪着他们, 小拳头在空中挥舞了几下。我制止了他, 问:“怎么了?”他说:“他们一直不把球传给我。”我说:“每个小朋友都有玩的机会, 如果每次都传给你, 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叶子寒噘着嘴说:“哼!臭小朋友。”我说:“怎么可以这么说其他小朋友呢, 我让小朋友传一次球给你好不好?你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叶子寒沉默了一会说:“谁要他们传球给我。”但是我还是征求了其他小朋友的同意, 让小朋友们传球给他, 他迟疑了一会才拿起球说:“我不传给他们 (指那些没传球给他的人) 。”就开心地玩了起来, 后来我看到他还是把球传给了“他们”。
观察时间:2011年5月19日
行为记录二:教学活动之后是自由活动时间, 幼儿可以随便在室内或室外玩。叶子寒走出教室, 拿了个皮球抱在怀里和尹博文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听到尹博文伤心地大哭起来, 我连忙跑了出去。看到叶子寒一脸生气地瞪着尹博文, 尹博文鼻子在流血。我连忙抱起尹博文问:“怎么了?”小朋友们在旁叽叽喳喳地说:“是叶子寒打了尹博文!”我说:“叶子寒, 为什么打尹博文?”叶子寒很委屈地说:“我要和他做好朋友, 他不肯。”尹博文在一旁说:“因为他老打人。”叶子寒愣了一下, 咧开嘴大哭起来。我说:“叶子寒你看你打人了, 其他小朋友都不和你做好朋友了, 你要是不打人, 小朋友们肯定会和你玩的。”叶子寒说:“谁要和他们玩!”
观察时间:2011年5月28日
行为记录三:放学了, 小朋友们陆续都被接走了。叶子寒每次都是最后被接回家的, 每次他都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爸爸妈妈来接。而是跑来跑去的, 一会在自然角, 一会在图书区。老师提醒他, 他就坐好, 一会儿又离开了位置, 老师说:“一会妈妈来了就找不到你了。”我望望窗外, 刚好看到他妈妈。他开心地跑了过去, 他妈妈拿了围巾和帽子, 蹲着帮他戴上。他甩掉了帽子说:“不要!”“外面很冷的。”“我不要!”突然叶子寒用力把他妈妈一推, 他妈妈摔了一跤, 但没生气, 而是笑着说:“力气真大。”
三、原因分析
叶子寒在幼儿园是比较“有名”的孩子, 几乎每个老师都认识这个爱捣蛋的小家伙。其实他很可爱, 但是脾气太大, 又找不到好的发泄途径, 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在两个多月的观察中, 我选取了一些案例分析叶子寒个性形成的因素, 以帮助叶子寒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1. 自我控制能力差
叶子寒家庭条件一般, 但是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溺爱他。使他养成不分场合、时间和对象,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叶子寒犯错后经常会嘴上说:“我不了。”但转眼就会又犯。
2. 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叶子寒生性活泼好动, 喜爱表现自己, 经常用各种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上课时老师给小朋友们看图片让小朋友们谈感受, 因为没叫他回答问题, 他就会故意唱反调。他想和小朋友做朋友, 但选择的方法不恰当, 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 就以打小朋友引起大家的注意。
3. 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的过分溺爱。叶子寒的家庭条件虽然一般, 但家里人对他很是溺爱, 尤其是他妈妈, 他要怎样就怎样, 凡事都顺着他。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 容不得别人与他争, 也不会与别人分享, 在幼儿园常出现争玩具、抢座位等问题, 不讲道理, 也不会讲道理。
四、教育措施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我们应耐心引导、教育, 切忌在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性行为时, 便对孩子态度冷漠, 粗暴对待, 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只会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 幼儿也会感受到教师的不良情绪。
2. 让幼儿懂得分享懂得谦让
针对叶子寒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的现象。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和好朋友一玩, 享受起分享的快乐。如玩皮球, 每班的皮球数量有限, 不能一人一个, 所以经常会出现争抢现象。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三个小朋友围成一圈, 一个小朋友拍5下, 然后让下一个小朋友拍, 中间不能断掉。这样三个小朋友分享一个皮球既体验了分享的快乐, 又练习了数数。
3.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
根据叶子寒自控能力差的特点, 我让他玩飞行棋。飞行棋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 有助于提高叶子寒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遵守规则就奖一个五角星, 或中午可以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叶子寒学会了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 在对待师幼关系上,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幼儿,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 赞赏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兴趣和爱好, 赞赏每一位幼儿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要尊重幼儿, 信任幼儿, 像陶行知那样, 与幼儿交朋友, 把幼儿当做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环境, 使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文章对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师资及对现代的启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必将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改革。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观点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家庭原因,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 钱峰等编.学前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翟理红编.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文军.孩子为什么又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2001 (9) .
[4]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8.个案指导:关于幼儿挑食、偏食 篇八
一、个案背景
1.基本情况
灿灿——女孩,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从生下来半岁起因为父母工作很忙,灿灿就一直在爷爷奶奶家,和他们一起生活,所以小宝贝很依恋爷爷奶奶,同时老人家也很宠爱这个小孙女,想要什么都尽可能的去满足。灿灿不爱吃饭,挑食很严重,就喜欢吃小零食,爷爷奶奶也默许、放纵她这样做,任其自然发展。
2.幼儿园表现
每当要开饭时,灿灿总会皱着眉头,一脸的不高兴。当老师把饭盛好后,她先是把饭用小勺翻来翻去,然后再铺平,吃米饭都是一粒一粒数着吃,不爱吃蔬菜等,挑食很严重。
3.家庭教育背景
母亲经常出差,长期在外工作,想教育孩子却鞭长莫及,偶尔回来时间也不是很长,无法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
父亲每天的工作也很繁琐,总是早出晚归。自然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就照料的很少,同时也有些溺爱孩子。
二、个案问题分析
1.家庭成员过分的溺爱、迁就、生活上照顾太周到
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不但养成了幼儿脾气倔强、任性随意的坏习惯,表现在饮食方面也是自己说了算,形成了挑食、偏食的毛病。
2.零食杂而多,减退了孩子的食欲
家长平时提供给孩子的零食杂食过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退了孩子的食欲,打乱了孩子规律进餐作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饮食。
3.心理上的原因
家长的迁就形成了其自我中心的不良行为,表现在饮食方面也是自己说了算,形成了挑食、偏食的毛病。由于长期挑食、偏食,幼儿在心理上逐渐对正常的饭菜产生了抵触,导致进餐速度慢、稍有不喜欢吃或强制她吃就以大哭来反抗发泄,并会引起呕吐反应。
4.受家长饮食习惯的影响
灿灿的爷爷奶奶对饮食结构、营养搭配知识不太了解,所以安排家里的膳食也不科学,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膳食平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逐渐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不爱吃绿色蔬菜,就爱吃零食等,逐渐就形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三、个案指导过程
第一步:与父母沟通
1.1真诚展开交流
告诉家长孩子0—3岁一定要由父母亲自带养, 这叫亲子教育,如果没有这样做,一般情况下孩子成长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比这还严重。
1.2具体指导措施
1.2.1多与孩子相互交流。
1.2.2改变家长的教养观念。
1.2.3我们和家长共同分析造成灿灿挑食、偏食的原因。
1.2.4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
1.2.5用游戏来诱导她喜欢美味佳肴。
第二步:与爷爷奶奶交流
2.1案例再现
让爷爷奶奶了解灿灿在幼儿园的进餐表现情况,针对孩子的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引导老人了解过于的“溺爱”、“放纵”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行为欠缺。
2.2具体指导措施
2.2.1别再以“溺爱”、“放纵”的方式宠爱孩子。
2.2.2避免给孩子挑食的机会。
2.2.3变换花样让孩子喜欢吃饭。
第三步:再次指导家长
3.1树立良好的模范榜样
幼儿的挑食、偏食等习惯的养成,与家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所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做到不挑食、偏食,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也要带头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树立良好榜样。
3.2营造宽松和谐的进餐环境
幼儿在进餐时,家长切忌对孩子大呼小叫或是惩罚幼儿,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负面不良情绪,从而直接导致孩子的食欲下降。所以,在进餐时家长要学会调节气氛,使孩子心情舒畅乐意吃饭,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3.3增强体育活动,促进幼儿食欲
平时家长可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大孩子的食量促进幼儿食欲。以此,逐步改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3.4让幼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幼儿天生就对工作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尝试帮助家长包饺子、做小点心等简单而又容易做的事情,从而让幼儿体验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自然吃饭也就比较香了。
四、指导成果
经过家园配合,近一个月的耐心指导,灿灿已经基本消除了进餐给她带来的困扰,并初步养成了进餐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领悟到,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孩子挑食带来的直接问题是营养不平衡,单一的饮食结构必然会带来营养不平衡,造成孩子营养不良或过剩的疾病。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需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醣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质及水分等等各种充分的营养素,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幼儿的挑食、偏食等习惯的养成,其实与家人和周围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有时成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慢慢形成了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所以,为了预防幼儿的这一不良习惯,必须从我们成人做起,坚持做到不挑食、偏食,即使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也要带头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吃,注重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
9.大班幼儿个案分析[模版] 篇九
-----------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
三溪镇中心幼儿园 邝丽萍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个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肖洁洋是一名大班的幼儿,基本上中午睡不着,但是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的上床,就算看到他眼睛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的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这孩子脸上没什么血色,人也比较瘦。虽然这样,但他的精力很旺盛,午睡时候所有小朋友都睡了,他还是不睡!就躺在床上玩一中午。这种玩不会影响任何一个孩子午睡,只是他自己不睡而已。情况稍好的时候可以观察到他睡了20分钟左右。
二,原因分析:
找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睡觉情况:肖洁洋从小就不喜欢睡觉。在睡觉方面父母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比较忽视。因他不喜欢睡觉,晚上也睡得比较晚,所以个子长不高,人比较瘦,脸色也不大好看。
三、案例:记录
(一)开学前几天午睡的时候肖洁洋根本没法静静的躺在床上,东转西翻,在床上手舞足蹈的,我觉得有点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制止了他,他的表情看起来很难受!于是我陪着他,悄悄的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他慢慢的安静下来,我告诉他如果动的话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他朝我点点头。
分析:孩子只有在情绪很主动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意见,懂道理。所以我采取了先讲故事后陪他的策略。
记录
(二)肖洁洋能够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睡觉了,这时,我开始试图尝试让他睡着,于是我守着他,拍着他的背,几分钟以后„„睡着了!
一、幼儿情况 :
分析:由此推测孩子不想午睡可能是因为没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多半个小时就醒了,但是至少也可以睡上半个小时。
记录
(三)2014-5-24至2014-5-31
起床的时候我开始和他谈话,谈话了解到他自己不喜欢睡觉,他告诉我他在家确实也睡得比较晚,我问他既然不喜欢睡觉为什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还是要在床上躺着呢。他的回答另我很意外,他说,我想睡,可是睡不着,所以我就不喜欢睡。
分析:这孩子可能是先天性睡眠少,加上老师和家长对他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造成的现在这种情况,孩子不喜欢睡是因为他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他也很无奈。
措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双休日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家中也养成午睡的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
达成的效果:
这段时间以来,肖洁洋的午睡明显好多了,现在他睡在床上开始也总是动来动去的,但是我一叫他的名字,我对着他轻轻闭下眼睛,他很快就收到,马上闭眼睛睡觉了,而且午睡时间也明显加长了,我感到很欣慰,每个小宝贝都是像刚发的嫰芽,只要给点耐心,就能帮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10.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2 篇十
内向的敏敏
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坐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时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她,她只简单地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每周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元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向伴的眼里自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敏敏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并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让老师多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敏敏多开口说话。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可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教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李,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胆小的明明
案例描述
我班明明小朋友,他聪明、思维活跃、爱学习、爱干净、爱哭、是个闲不住的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说明明把他推倒了。但是当我问他时,他就说不是他,是别的小朋友,无论怎么说,他就是不承认,我因为没有看见他拿他没办法,后来又有几个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这引起我的注意,决定对他进行观察。
观察一: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明明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采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的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
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
观察二:
小朋友在做《找朋友》的游戏,扬扬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给拓扬一巴掌,扬扬哭起来,其他小朋友说 明明打扬扬了,而明明立刻就会说:“我没打他,是别人打的。” 观察三:
窗台上摆着很多小朋友种植的植物。这天,他跪在小椅子上观看,他顺手拽了一根麦苗,看我没看他,把麦苗塞进暖气罩里,又拽了几根又塞进暖气罩里,被小朋友发现告诉了我。但他还是说:“老师,不是我,我没拽。”
观察四:
吃饭时,他把不爱吃的菜放在林林小朋友的碗,偏偏林林是个厉害的主,就是不让放。这样,两个人你拿给我,我拿给你,当我看他俩时,明明就抢先说:“林林往我碗里放菜。”而林林也不甘示弱说:“是明明先放到我碗里的。“我说:”老师也看见了,是明明先放到林林的碗里的。”他还坚持说不是他先放的。而我严厉地又说了一遍,他竞哭着失声说不是他。
调查与分析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明明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已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圆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由年迈的奶奶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得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奶奶撵不止他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 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奶奶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地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地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的事,处处都十分小心。他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常犯点小错误,爸爸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由于他的聪明,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王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
有一次,在幼儿园发生一件事,我们也发现他很胆小。一次,我带小朋友在户外散步,当走到食堂后面有一蒸汽管子,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告诉小朋友们说:“这根蒸汽管子有时会冒出蒸汽,蒸汽很热,能烫着人,很危险。所以,小朋友们在经过这里时,—庭要绕过这根蒸汽管子。没想到我刚说完,他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老师,咱们走吧,别从这里过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害怕。”我说:“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看,小朋友们不都过去了吗?来,老师领着你过去行吗?”他勉强答应了,但我感觉他很害怕,过去后,我表扬他不是很勇敢吗?他接着笑了起来说:“老师,我不害怕了。可是,以后每次从这里走,小朋友都不当回事了,但是他每次都要大声哭一次。通过这件小事,再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 的表现。
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明明思维敏捷,有着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决没想到做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谎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其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教育策略与效果
1.为明明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他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
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明明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大大梯的训练量,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使他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
4.给明明爸爸的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 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使其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现在明明的胆子大了一些,有时对自己的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相信经过家园的配合,明明一定会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结论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地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黎×x,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人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趣,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根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待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教师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她做游戏,经过3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 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地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性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黎×x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xx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 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带着泪花的笑
案例背景
森森是个可爱、自尊心很强的小男孩,从小就不敢当众讲话喜欢独自玩积木、看图画书,自己一个人感到高兴时才会露出可爱的笑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他的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唯独怯场现象没有多大改变。于是,我想尽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在老师、小朋友面前表现。比如,我常请他给小朋友发东西,也常让他带领小朋友玩游残,鼓励他大胆说,可这些做法都没能收到成效,都到中班了,我真为他着急。
案例情况
今天,幼儿园邀请摄影师来园拍照,我们班的拍摄内容是生活操作。森森最喜欢吃糖葫芦了,看他边串边时不时地露出开心的笑,我真想把这美好的镜头拍下来,可当镜头对准森森时。正高高兴兴串糖葫芦的他,突然显得很紧张,一点笑容也没了,我鼓励他抬起头来笑一笑;没想到他头低得更低了。活动结束后,我想通过刚才的事情来培养森森的自信心于是我微笑地对他说:“老师知遭森森笑得很漂亮,你给小朋友们笑一个,好吗?”可他低着头,咬着自己的小嘴就是不笑。我见鼓励不起效,急了,大声对他说:“今天你一定要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看到我态度非常坚决,森森有点儿难堪;乞求地望着我。我真不 忍心再逼他,但想到他今后的发展,我还是狠狠心说:“不要紧张,笑一个。”森森见躲不过去只好很勉强地笑了一个。我见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伴随着森森的笑,一颗晶莹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悄然滑落,我的笑突然僵硬,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了……
案例分析
森森终于笑了,我见到的是一张带着泪花,委屈的笑脸他的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和伤心,这都是我强制要求他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的缘故,是迫于我对他的一种压力所作出的无可奈何、违心的行为。当时,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森森,并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露他的笑容,但为了维持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形象,甚至说不想被老师批评、被小朋友们嘲笑,森森只好勉强地笑了;可他的泪花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情愿、委屈。
作为老师,应当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本应该考虑到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第一次成功的体验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的关键。但我却急功近利,把森森这次在小朋友面前笑当做是自己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认真负责帮他克服了最天的心理障碍,让他有了自信。但事实上,我采取的方法是他当时无法接受的,我在 他还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突然把他推到了众人面前!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森森来讲无疑是痛苦 的,无法接受的。我这样做只会让他把自己包得更紧,更加剧他紧张和局促感,从而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如果我能再多给他一点时间,减轻孩子压力,然后耐心等待。给予他心理成熟一个缓冲地带,或许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我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地自责!案例反思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同时更为了森森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我采取了以下几步,获得了一定成效。
1.运用消退法,帮助孩子减轻局促感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为此我采取淡化的方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消除局促感。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我拿出一张森森不经意间露出笑容时拍下的照片,用手遮住,告诉全体小朋友:“这是老师见过的最漂亮的笑脸,你们猜猜他是谁?”小朋友们开始交头接耳,从森森的神态中,我看出他在努力地猜想着。我当亮出照片时,其他小朋友都很惊讶,森森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美丽的笑脸会是他。我大声问小朋友:“这个笑脸漂亮吗?”“漂亮!”“是啊,老师也觉得森森的笑容是最漂亮的!”这时,我看到森森开心地笑了。从他的笑中,我仿佛听到森森在说:“原来我也可以笑得很好看!”
2.运用强化法,逐渐建立孩子自信心 以后,每当看到森森笑,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赞美他:“森森,你笑得真漂亮!”“森森,你的笑容真好看!”当森森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时,我也会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森森,你的汽车搭得真像!”“森森,你穿衣服的动作真快!”“森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也主动地去寻找森森的优点,也和我一样真心地夸奖他。渐渐地,森森从听到夸奖就收起笑容转向能大方地接受夸奖,有时甚至用更灿烂的笑容来回报我们。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封森森开心的、自信的笑脸。
3.教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方法,提供展示、自我的途径 我们应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集体活动就是锻炼孩子最佳的时机。在集体活动时,给森森创设一个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为了鼓励森森参加表演,我先让几位小朋友陪他一起上台,然后再让他请他最好好的朋友一起上台表演,用陪他的人数逐渐减少的方式减轻他的心理理压力。最后,森森能自己一个人上台展示自已的的优点、得到老师、小伙伴和家长的夸奖,提高了他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4.鼓励孩子勇于表现,增强自主表现欲
《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友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一个幼儿 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依靠孩子自身的优点,弥补、改进他的不足。根据森森心灵手巧、喜欢折纸的特点,我经常组织班级折纸比赛,当他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时,适时对他进行表扬和夸奖。在他愿意的情况下,鼓励他到小朋友前面展示自已的作品,并教小朋友折叠的方法,当一次“小老师”。看着森森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还像模像样地教着:“角对角,边对边,中间要压平……”我知道,孩子的自信正在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走出来。
5.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配合促进其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以前在家中,家长时常针对森森这一弱项,采取过分关注态度,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他妈妈常说:“没关系,这孩子就是要逼他,才肯迈出这一步!我们这是为他好嘛!”这是家长对孩子理想化的心理在作崇,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发展需要,发现一个缺点,就将孩子的所有优点都掩盖了,从而加深了孩子心中的自卑感,更加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了。我们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孩子主要是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的。在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时,我们邀请森森妈妈帮助森森一同准备故事材料,并在家里预先练习。活动结束后,我们把 拍有森森在故事会活动中有良好表现的VCD送给森森妈妈看,当她看到片中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森森后,连声感谢我们,并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现在,森森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热情,使他的个性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冷漠的杨杨
案例描述
6岁的杨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从入园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两年中的杨杨始终是一个喜欢读书、绘画,一个人独自、安静地活动的小家伙。他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做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杨杨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地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幼儿园的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杨杨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地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安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杨杨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地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得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解读孩子的攻击行为
案例描述
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顾雨蘅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下雨蘅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顾雨蘅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顾雨蘅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会好吗?”顾雨蘅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顾雨蘅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顾雨蘅的妈妈依恋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顾雨蘅拿着他的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顾雨蘅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顾雨蘅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顾雨蘅两个耳光,气氛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顾雨蘅嘴巴一咧,大哭起来……顾雨蘅的妈妈生气地拉起顾雨蘅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原因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火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著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静陛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 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顾雨蘅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顾雨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从案例中顾雨蘅抓人的表现看这种行为是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甚至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这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细心关注和适度 干预。
1.转移注意法。即在幼儿情绪紧张或控制力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玩玩具、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于转移注意,大大减少孩子的攻击性。
2.代币法。教师、家长可选择幼儿最喜欢的物体为代币物,如不抓人可得一个红五角星,不骂人可得一个黄五角星。几个红五角星或几个黄五角星可以换一个小奖品。如女孩子喜欢的玩具小动物,男孩子喜欢的奥特曼等。3.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孩子喜欢同伴,对同伴友好,老师大加赞赏,鼓励淡化其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仍抓人,教师也可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正如案例中“让雨蘅一个人单坐?,改正以后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但不能单坐太久,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其产生孤独。
4.角色扮演法。在游戏时,老师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5.榜样师范法。首先家长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不溺爱,不打骂孩子,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应有意识为幼儿选择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的教材,如动画片、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激励幼儿。再次多让幼儿与同伴交往,逐步培养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我们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应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干预。
面对幼儿出现的不安全心理
案例描述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到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小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用手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 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带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不着觉。”我看着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一碗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 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案例反思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声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心理分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珩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好孩子,孩子心理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老师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11.幼儿语言发展滞后的个案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语言;滞后
一、研究对象
语言发展滞后会造成智力发展滞后等不良后果,应该引起家长及教育者的重视。本文对某个幼儿园一位语言发展滞后的幼儿进行了研究,以下是这位幼儿的简单概况。
幼儿姓名:徐×× 性别:男 年龄:四周岁零六个月
健康状况:良好 性格:中向 爱好:绘画
家庭状况:父亲是大车司机,母亲是商场导购。上幼儿园之前被奶奶抚养。
家庭语言环境:父母均说普通话,奶奶说家乡话,为山西大同方言。
选择徐××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幼儿园中班,幼儿们已经能较为顺利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而徐××比同龄人在语言上发展明显迟缓,经过我们的观察决定选择徐××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首先对徐××的语言发展进行评估,测量的语言现状包括语速、发音及表达内心想法的程度。其次对徐××语言发展滞后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语言发展滞后的原因。调查对象包括父母及幼儿园教师。
在测量语速的时候,让徐××说十句已经准备好的句子。句子来源于一本童话书,首先由测试者念出这个句子,然后用总时间除以总字数,测出其平均语速。发音的测试方法是测试者认真听徐××的发音水平。表达内心想法的测试方法为让徐××拿出自己最心仪的一幅画,然后给大家介绍这幅画。为了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这些测试方法不仅仅针对徐××,同时还选择班上的其他几位语言发展非滞后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得出对比数据。
分析语言滞后的原因采取的是谈话调查法,分别对徐××的家长及教师询问以下问题。向徐××家长询问的问题有:徐××小时候被谁照管,每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多少。徐××家庭成员的语言状况是怎样的。家长是如何提高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对教师提问的问题有徐××在平时与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幼儿园里,徐××有哪些交流障碍,教师是如何提高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三、研究结论
1.语言现状
经过测试发现,徐××确实存在语言发展滞后的现象。其发展滞后的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1)徐××的语速较同龄人缓慢。其他三个幼儿的平均语速均在每分钟65字以上,符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而徐××的语速却仅为每分钟45个字,语速明显低于同龄人。(2)徐××的发音有些不太清晰,需要测试者使劲听才能听清楚。徐××的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山西大同方言的发音味道。(3)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徐××的绘画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当教师让他说一下构图的想法时,徐××在表达的时候,总是很吃力的样子。让人听不明白他的真正意图。在为测试者介绍画的内容的时候,经常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表达小河边有个房子。徐××会说成小河边房子在这。而其余的几位测试者却能很好地为测试者介绍画面内容,语言较为流畅。
2.语言滞后原因分析
经过对家长的询问得知徐××的家庭语言环境是存在一定问题的。(1)徐××的奶奶带有很重的山西大同的方言发音,而在入园之前,徐××都是被奶奶看管的。(2)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非常少。爸爸是大车司机,在家的日子很少。妈妈是售货员,工作很忙,回到家也很少与徐××说话。这样徐××就更多地接受了奶奶的山西大同的方言发音。
在幼儿园中,其他的幼儿都是说很标准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而徐××的方言很重。这造成其他幼儿不能很好地听清楚徐××的真实意图,教师讲有的幼儿经常模仿徐××的发音,这经常让徐××很难堪。于是在进入幼儿园后,徐××不太爱说话,上课发言从不积极。当学生都积极地上台唱歌或者讲故事的时候,徐××从未主动要求过一次。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中,徐××的语言环境都不太理想。据语言学家研究,在36个月的时候,幼儿已经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24~26个月以后,儿童对外界的语言环境要求飞速提升。这说明入园前的时间是幼儿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徐××在这段时间却缺乏父母的陪伴,造成了语言发展较同龄人滞后。而奶奶浓厚的方言发音也对徐××有不良的影响,这导致其形成交际的障碍。
四、研究建议
引起儿童语言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生理、心理、环境及教育方式等。父母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缺席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产生诸多影响。而且入园前的时间,恰恰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多陪孩子,多与幼儿交流。通过徐××的语言发展经历可知,方言发音会对幼儿的交际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比较重的方言发音更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不利。在看管幼儿时应该摒弃方言发音,尽量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及顺序性[J].汉语学习,1994(5).
12.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农村民办幼儿园,小学化,个案调查
一、小学化内涵及现状
幼儿园 “小学化”倾向是指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没有按照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人为地拔高了幼儿教育的层次,将小学教育的模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现象。
据笔者调查了解,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幼儿园由于资金、观念等问题的限制,根本无法按照相关政策的规定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Z幼儿园是笔者所调查的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由夫妻两人创办,收取周边村子的适龄幼儿,挤在一栋狭小住宅楼内,但学费较低,每天学习简单的拼音、加减法等,有家庭作业。农村民办幼儿园处境的尴尬,使得人们对它的定位停留在小学与幼儿园之间,虽然招收的是3 - 6岁的学前儿童,但却按照小学模式进行运营。
幼儿园 “小学化”倾向集中体现为幼儿园环境小学化以及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 一) 幼儿园环境小学化
依据惯例幼儿园都设在清洁、安全、安静、无污染的地区,房屋应深入院内,离开街道一段距离,避免噪音的干扰。同时幼儿园应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以便进行户外活动,使幼儿充分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锻炼身体。
笔者所调查的Z幼儿园紧邻马路,设在一栋四层楼的居民住宅楼内,没有院子,附带地下室,地下室低矮黑暗,一旁堆满杂物, 空出的场地用作幼儿舞蹈场地。一楼为幼儿园大厅,主要是接待幼儿入园,其面积不足70平米。二、三、四楼为大、中、小班教室。
根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以及必要的教具、玩具、图书和乐器等。
Z幼儿园没有投放玩具,也没有可供幼儿玩闹嬉戏的院落,一般站在教室走廊或者楼道走廊进行简单健身操或者手指操。所有教室统一刷成白墙,正前方放置一块大黑板。除小班外,其他班级都整齐排放着木质长条桌椅( 桌椅棱角明显) ,每张桌子挤四个幼儿, 教室狭小拥挤,每个班级大约容纳四十个幼儿。教室内只摆放桌椅,没有电视、饮水机,也不设置活动区角,教室布置单一空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和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而Z幼儿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害怕幼儿外出受伤,不设户外活动,幼儿每天的活动时间除了课间的上厕所时间就是每天上午的二十分钟早操时间。教室和楼道太过狭窄,不允许幼儿追跑打闹。每天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室内上课。
( 二) 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小学化以及教育方式小学化。教育内容小学化是指幼儿园重教轻保,只注重知识传授, 不重视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教育方式小学化是指幼儿园一贯采取灌输式教学,且课程内容偏难,记忆内容较多,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就教育内容而言,Z幼儿园园长为大、中、小班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小班阶段认识26个拼音字母,10以内的数字; 中班会写26个拼音,会简单的加减法; 大班要求会写自己的名字以及简单的汉字,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该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是数学的心脑算,从中班开始进行心脑算的学习,要求幼儿基本掌握,难以赶上进度的幼儿会被园长要求退班或者再多读一年中班。
就教育方式而言,Z幼儿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儿歌、 童谣会重复不断地要求幼儿朗读、背诵,拼音、单词、数字每天安排成作业要求写多遍,数学加减法在课堂上布置当堂进行算术,美术课则是纯粹的 “临摹”,所有的课程不带任何趣味性的只是一味单调的读、写、算。此外,该园还实行分班制,从中班开始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考试,以此区分优等生和差等生。到了大班,优等生被集中分到一个班,由园长亲自带班,以确保该园生源质量。
Z园的特色在于超龄的知识传授,迎合家长需求,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且收费较低,因此吸引了不少家长。甚至一到中班、大班会有来自其他幼儿园的 “转学生”。除小班外,中大班每天安排六节课,上下午各三节,中班每节课三十分钟左右,大班四十分钟,依据教师上课情况有所调解,期间除了上厕所和做早操, 没有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写拼音、做算术题、上课,每天还会安排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检查签字,没有做完作业的会被教师体罚。幼儿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识、记、 写、背,从小班开始为他们升小学打基础。
二、农村民办幼儿园 “小学化”的危害
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迫使幼儿过早地接受超出其理解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 “老态龙钟”的幼儿不仅是指幼儿的身体受到 “小学化”教育的摧残,更为严峻的是幼儿的心理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 一) 幼儿园 “小学化”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幼儿园阶段, 幼儿各种身体器官正在发育,肌肉组织易疲劳,持久力差,骨骼较为柔韧不够坚强,容易变形。 “小学化”的幼儿园桌椅多为尖锐棱角的木质桌椅,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容易发生磕碰。而且长时间的待在教室上课,趴在桌子上书写,不仅不利于幼儿骨骼发展造成驼背,还会造成幼儿假性近视。
( 二) 幼儿园 “小学化” 扼杀幼儿学习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学前阶段本应是培养各种兴趣,尽情玩耍的年龄,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发现,而强制、命令性的学习使幼儿被动地、机械地吸收知识,大量的练习、识记、背诵让幼儿过早地体验了学习负担。教师用拼音、文字、数字等符号直接替代具体形象的图画、视频、玩具,课程枯燥无味,方式单调无趣,无法吸引幼儿兴趣,只一味逼迫其学习,久而久之,幼儿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恶心理。
( 三) 幼儿园 “小学化”影响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3 - 6岁是幼儿各种能力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幼儿压抑天性,顺其自然,才能使幼儿的能力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强制灌输给幼儿知识,强调死记硬背,抹杀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制造所谓的 “学习工具”,但是这种学习模式下的幼儿在刚升入小学时优势较显著,但这种优势在升入三、四年级后逐步减小、消失,反之幼儿阶段没有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学生更容易后来居上,凸显优势。
三、幼儿园 “小学化”的弥补措施
幼儿园 “小学化”倾向并不是沧海一粟,它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表现更为直接。笔者本次调查的Z幼儿园只是千千万万幼儿园中的一个缩影, “小学化”现象并不是书本上一个简单的名词,更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种现象,纠正这种 “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幼儿园的投入,更需要家长的支持。
( 一) 就政府而言。首先,应设置专门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 《幼儿园准入标准》,规定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最低标准,同时取缔一批违规乱设的幼儿园。在财政上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园所环境,设置简单的活动区域,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以及必要的玩教具、图书和乐器等。提高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可在原本的工资基础上国家进行补助,以薪资优势吸引素质高、学历高的教师,从而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其次,对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多接触国内外学前教育先进思想,学习先进园所旳办园经验,纠正其 “小学化”倾向。最后,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各个农村民办幼儿园定期进行检查,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处理,取缔不合格的幼儿园。
( 二) 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 “小学化”倾向归根结底是在迎合家长需求,家长 “超前教育”的思想使得各个幼儿园打出 “小学化”的招牌来吸引家长,因此,幼儿园需要做好家长工作,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 “小学化”的教育带给幼儿的伤害,说明正常的幼儿园教育所带给幼儿的益处。为了打消家长的忧虑,幼儿园用 “入学准备”代替 “小学内容”,也就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对幼儿进行作息时间上的改变,使其更接近小学,可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增多上课次数,进行一些益智游戏等等。同时幼儿园加强与小学的合作,让幼儿参观小学,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多进行一些 “我当小学生”的活动,让幼儿从心理上开始转变。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加一些书写练习的内容,为幼儿以后的书写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高桂梅.农村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对Y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考察[D].云南师范大学,2011.
[2]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以福州地区A私立园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10.
【幼儿园幼儿个案分析】推荐阅读: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09-14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记录06-30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表10-07
幼儿特殊行为个案研究07-19
小班幼儿个案观察记录08-10
中班幼儿个案跟踪观察记录09-29
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总结报告07-05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09-14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分析08-08
大班幼儿发展评价分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