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实用(精选9篇)
1.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一
学习实用交际英语口语有哪些要点 导读:想与外国人交朋友吗?想与外国人轻松自如的交谈吗?相信很多人都想,但是苦于自己不会说,害怕说,为什么呢,因为不会说实用交际英语口语。会实用交际英语口语的人才能与外国人轻松自如的进行交谈。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而经常会埋头苦读英文,看英文书籍、做英文试题,然而对于口语部分,我们则主要是为了考试中的听力而已,这样自己的口语也就上不了台面了,久而久之,自己学的英语只是“哑巴英语”根本上不能用英语与人交流,更别说会实用交际英语口语了。英语这门本来是用于交流的“工具”也就变味了。学生时期痛苦的学习后,我们的英语一直停留在会读一点、会写一点、会听一点的“一点”阶段。而需要真正走出去,成功用实用交际英语口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还需要我们的学习。其实,学好英语不在于考试考多少分,也不在于背熟了多少单词,而是在于能否在特定的场合,以最正确的表达方式、最适当的惯用口语与老外进行最有效的沟通和最成功的交流。而要做到这样的地步,就需要大家好好的掌握实用交际英语口语。那么如何来掌握呢?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套好的英语教材,这套教材必须包含3个基本的要素,即涵盖最实用的交际口语知识,教授最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塑造最地道的英语表达思维。既要让读者有知识可学,又要让读者学会正确应用,同时解决“输入”和“输出”的问题,断掉灌输式学习的根源。拒绝只会纸上谈兵,学实用交际英语口语更是如此!网上其实有很多学习的网站,可以到美联英语学习网看看哦。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实用交际英语口语。比如,可以每天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进行学习,也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时间学习,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但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知道熟能生巧,所以贵在坚持!
2.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二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3.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三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民办院校;评价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Spoken English Classes
——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poken English Classes in the Private Colleges
Liu Yan
【Abstract】For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classroom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being able to motivate learner contributions are important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so this paper does a survey on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popular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used in spoken English classrooms in private school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will facillitate the teachers in spoken English classes to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nds and improv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Key words】spoken English classroom;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private school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82-02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QN61
作者简介:刘艳(1982.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引言
英语在中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更是各级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但学生课外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交际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的交际与课堂之外的交际截然不同。课堂是一个非常局限而且具体的交际空间。如果教师想要组织真正的交际,就必须探索交际活动的变化,从而将课堂事件与课堂之外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学以致用。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创造性地,合理地利用课堂交际活动,课堂的局限会严重地束缚交际的进行,从而达不到口语教学的目的。
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口语层次参差不齐,对口语课堂的授课方式的期待及接受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并不是说只要把学生分好组,给他们口语题目,我们所期待的交际就会产生。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学生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不想开口表达;一些学生则乐此不疲,兴致盎然;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觉得很受打击,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不会说。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学生的主观因素(如学习动力的差异,学习自主性的差异)及客观因素(如词汇量,语法,背景知识,发音的基础等等)存在,但教师所设计的交际活动类型更不容忽视。中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等等,从而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开口难,表达困难重重。教师如何探究不同的交际活动类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交际活动当中,并学有所获,有所提高?这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2 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类型
William Littlewood (1981) 提出了两种主要的交际活动:功能交际活动(和社会互动交际活动。并从被动的背记内容交际到创造性的即兴交际,将交际活动分为五个等级。而Pattison (1987)提出了七种交际活动:(1)问答;(2)对话及角色扮演;(3)搭配练习;(4)交际策略;(5)看图及看图讲故事;(6)猜字谜及解决问题;(7)讨论并做出决定。
Pattison的分类更加适用于英语口语课堂,而且更加实用,但并不全面,比如这七种分类就很少涉及“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堂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所以,这一点不容忽视。无论是William Littlewood,还是Pattison的分类,依据的群体都不是中国学生,更不是中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所以具体到中国的民办高校生,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英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对某民办高校2009级三个班的13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口语课程中各种交际活动有何评价以及建议,之后对所收集得数据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英语口语课堂有所借鉴,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兴趣和参与质量。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5份,其中有效卷93份,无效卷12份。
3.1 口语陈述:口语陈述分三种类型: ①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②对集体讨论的结果进行报告;③即兴陈述。本文主要涉及第一种类型,即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
根据问卷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有如下优点:因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练习(93位学生中有19.3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内容),所以准备的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而且这种准备好的陈述质量会比平时高许多,25.81%的学生都认为在陈述完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个鼓励;特别是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赞扬之后尤其明显。其中,21.51%的学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节课人人参与。还有10.75%的学生认为课后感觉很受打击。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可将这种活动作为一项每位学生一个学期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安排每周2-4位学生在课前做3-5分钟的陈述,话题自选,时间自选,这样既保证了他们不会无话可说,也减少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促进以后的口语学习及提高。
3.2 模仿对话:模仿经常被视为小组练习。比如Allwright和Bailey(1991)在谈到交际的数量和质量时对二者就未做区分。模仿对话中,参与者只有两人,而小组练习中参与者则有三人或三人以上。二者不仅仅是参与者数目的区别,模仿对话更适用于简短,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话题,比如:对话练习,简单的问答练习等等。Foster(1998)对21位业余学生(17-41岁)在自然课堂下做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模仿对话中比在小组练习中更加健谈,而且这与学习任务无关。问卷调查中,有29位同学也有类似的感觉。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模仿对话中学习到一些特殊表达,但93位学生中有31.18%的学生反映他们会将所讲内容也在纸上,43.01%的学生仍然频繁地借助于母语。所以,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特别强调不允许用母语讨论,不可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必要时可用小的惩罚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这种惩罚措施不可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更不能伤及学生自尊。可用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的惩罚措施来冲淡惩罚的严肃性,比如:违反规定的学生要给大家唱首歌,讲个笑话等等。
3.3 角色扮演(role play):角色扮演是类似戏剧表演的课堂交际活动,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不同场景中,比如,如何用外语传达抱怨,致歉,在商店里买到假货后如何与售货员交涉,学生甚至可以将一些经典的故事改成比较滑稽可笑的版本表演等等。角色扮演能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对话及有情感的交流中去,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他们不仅能学会如何传达意图,也能学会怎样达到目的,因为这一交际活动含有现实的元素,所以它比较实用和有趣。
然而,在口语课堂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配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角色时将学生的水平及角色分担台词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当然,学生的意愿也不容忽视。Laura Miccoli(2003)在巴西大学通过对37位不同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学习者作的口语交际活动效果研究,得出结论,他认为角色扮演是使口语课堂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最佳途径。
角色扮演另外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它能将文化学习自然地纳入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之中。语言学习是不可能与文化学习脱节的,然而,在外语教学中,纳入文化学习却十分困难。93位学生中,36.56%认为能学到一些其它英语国家的文化。
3.4 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小组讨论/辩论”这一交际活动经常被用于中国的英语口语课堂。交换意见过程中,学生可以谈论他们的信仰,观点,喜好,或者情感。学生专注于这种以内容为基础的活动,从而为他们以后日常生活中真正用外语进行交流打下了基础。这种交际活动为学生用目标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也使他们从教师的讲授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与同学交谈,逐渐了解。
但是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问题:①17.20%的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因为信息交换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讨论,才会感觉没有新鲜感;②13.98%的学生感觉没有说话的必要性。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认识不到说话的必要性;③48.39%的学生频繁地借助于母语。因此,在意见交换过程中,教师应该:①提醒学生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见;②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这项活动,教师应该随机地叫学生陈述同学们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是他自己的;③指定(或由学生选出)一位组长来监督,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说话机会;④必要时,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词汇,以减少学生用目标语表达的困难。
3.5 课堂游戏(game):“游戏” 这一活动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猜谜语,做填字游戏,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及逻辑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并用外语来陈述理由,这一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加强在教室的走动,督促学生用外语讨论。可将班里的学生分组,比赛哪一组说出来的单词多,将竞争加入这一活动后,增加了其趣味性,学生也更乐于参与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
数据显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对课堂游戏看法不一,所以游戏难易程度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游戏的设置既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高效率的学习,又要照顾到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能够不失学习的信息,还要保证程度较好的学生感觉仍然能学到新知识。
4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目前中国民办院校英语口语课堂上普遍使用的交际活动,即口语陈述,模仿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辩论,课堂游戏等。在英语口语课堂,不可能单纯地一直使用一种交际活动,也不可能同时使用几种交际活动,而应当根据学生的程度,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期阶段适时地将几种交际活动交替,配合使用,并积极地探究尝试新的交际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由于篇幅限制,文章中没有一一赘述其它类型的交际活动如“交换意见”等等。笔者也提供了个人对这些交际活动的看法及优化措施,以期为广大中国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或者参考的建议。在问卷中,有40.86%的学生对口语课堂都不太满意,他们也提到了一些不满或建议,如:课堂内容太简单,单调乏味;希望多教一些实用的知识,而不是音标,口型知识;学生参与量不足;课堂应该多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1.08%的学生对口语课堂非常不满意,甚至认为口语课应当取消等等。所以关于英语口语课堂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Allwright, D.﹠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UP. 1991
[2] Brown, G.﹠G. Yule. 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 Cambridge:CUP. 1983
[3]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view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4] Byrne, Donn. Sixth Impression:Teaching Oral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91
[5] Clark, J. Curriculum Renewal in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UP. 1987
[6] Harmer, Jernmy.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3
[7] Klippel, Friederike. Keep Talking: Communicative Fluency Activit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1984
[8]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 1981
[9] Miccoli, Laura. English through drama for oral skills developm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57, 2003.2:122-129
[10] 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UP. 1989
4.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四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四、结束语
5.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五
对外汉语教案 跨文化交际之非语言交际分类
分类(服饰,手势,面部表情,触摸,时间观念。。。。。。) -眼神 各个国家对于眼神的交流有着明显得不同。如,各国人的眼神对于讲课时的躲闪与直视,或者对于话题转 换的调节,与陌生人的目光接触等等。 -手势 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即使在同一民 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身势 点头,肩膀的动法,蹲坐等动作。而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部表情 不同的民族对于面部表情的表示也是不同的。亚洲人喜欢不形于色。即使同一个民族,男女的面部表情也 不一样。 -服饰 衣服有三种功能,舒适,保护遮羞和文化的展示。在现代社会,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 -触摸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于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的文化有着 不同的规定, -时间观念 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对空间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于拥挤的态度,位置的意义等。
6.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六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个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融入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经这些人并没有很多机会交往,但是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当地人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开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国同学在一起活动,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国时可能英语还说得不够流利。这就是一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观体现,能否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融为一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国,主持各种中国节目,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甚至如果不考虑他的外貌,我们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中国人,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
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办金砖国家会议、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在每天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国际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们,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们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当我们与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为他们的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来吃饭的,你握手时使用右手他会觉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摇头表示的意思是“是”,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印度风俗。又比如我们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交往时,则要对伊斯兰教有足够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与销售。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并且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饮用茶叶。中国和英国也形成了灿烂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输出非常有利于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输出,我们今天应该大力推广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为了加强茶文化的输出,就需要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由于文化的差别,很多茶文化无法准确地用英语来描述,这对于英语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要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当前我们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开展还比较少,合适的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学习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为爱好才参与其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向外推广,而茶文化的推广也能促进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又拉动了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从业者都应该为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茶文化英语教学
3.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和教育者培养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要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往,就要对这种文化有着针对性的深刻了解,否则很难进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欣赏外国电影,听外国音乐,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娱乐节目,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3.2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课堂是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这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培养方法、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对于学生茶文化英语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师会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英文,更无法将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转述给外国人。在茶文化英语学习中,要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又该使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优秀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获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欢迎。当他和外国人交往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运用各种外国人的典故和俚语,很容易获得外国人的好感,这对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也将是我们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一大成功。
4茶文化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而且要提高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多学习课外的跨文化知识,多参加茶文化活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就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在学校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当他们真的面对外国人时却不敢说出口。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当走在国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国小孩都会非常热情对我打招呼,大声喊着“你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喜。而很多中国孩子则不同,面对外国人时虽然想说话,内敛的性格却使他们不好意思开口,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们不再害羞,敢于大胆地说出口。性格的改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说出来,才有了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这种意识。
4.3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茶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只有真心的热爱茶文化,才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茶文化学习和宣传上去。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学习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人民,是每一个中国的责任。在对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待人真诚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一个和善真诚的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我们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样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7.跨文化交际实用 篇七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但人类之间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这唯一的形式, 伴随着语言出现的还有一系列非语言交际形式, 如表情、手势、动作等, 甚至也会依靠一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颜色、气温等。Schweda指出, 对话语的理解, 不仅依赖于话语的言语特征, 同时还取决于特定语境内的非言语特征。 (曹合建, 1997) 因此, 了解人类各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形式及功能, 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2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认为“除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称之为非语言手段。” (李杰群, 2002) Samovar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高蕊, 2009)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类, 最早的时鲁希和基斯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 如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纳普根据有关研究分为七大类:身势动作、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根据信息载体分为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 (李杰群, 2002) 。而云贵彬在《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中将其分为身体语、动作和表情、眼睛的使用方法、副语言、时间、空间和距离、色彩等 (云贵彬, 2007) 。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出发, 借鉴中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 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以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毕继万, 1999) 。笔者认为毕继万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有效, 既包含了具有直接交际作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体态语和副语言) , 又有具有间接交际作用的言语手段 (客体语和环境语) 。
下面笔者将从毕继万的分类出发, 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这四个方面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体态语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 (毕继万, 1999) , 如表情、姿势、动作等。表情主要指的是面部表情, 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的表情及其所指代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如在一些国家, 点头表示同意、赞同, 而在有些国家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否定, 摇头表示肯定。还有些国家, 用眉毛、眼睛的一些变化表达是与非。在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 通常对赞美自己的话表现出害羞否定的表情以示谦虚, 西方国家的人对此很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 赞美就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 没有理由否定自己。中国人, 特别是女子, 在长者或上级面前习惯于目光下垂, 认为这是一种尊从或恭敬的态度。英语国家的男子认为中国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 (毕继万, 1999) 。姿势即身势指以躯干为主体的身体各部位作出的各种姿势及呈现的不同状态 (李杰群, 2002)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姿势可传达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感情, 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例如, 轻浮女子的走路姿势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可能既迷人又雅致, 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是轻浮放荡的表现 (毕继万, 1999) 。再如西方国家在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时通常会作出耸肩的动作。在一些正式场合, 中国讲话者一般会正襟危坐或是沉稳庄严地站立, 西方讲话者则喜欢来回走动, 甚至增加一些手势动作以感染听者。中国人见面时习惯用握手表示友好, 日本人习惯点头哈腰以示尊重,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互相碰鼻、亲吻、碰脸等一些较为亲密的方式。
各个国家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语表达出来,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好以书面口头语言呈现的言语形式, 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体态语所传达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要善于察言观色, 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人用体态语所传递出的各种信息。
(2) 副语言
副语言通常被定义为有声而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杰群, 2002) 。副语言包括音质、音长、音量、音调、哭、笑、叹息、咳嗽、沉默等。如在近距离交谈时, 中国人的音量和音高大多要比英语国家的人高。中国人打电话的嗓门也比英美国家的人大 (李杰群, 2002)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 会抱双臂并发出Brrr的音, 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用于表示疼痛, 尤其是烧伤疼痛 (毕继万, 1999) 。在中英交往中,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常见的表现是: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 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 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 (毕继万, 1999) 。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根源,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副语言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尴尬误解, 不无裨益。
(3) 客体语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从交际角度看, 这些用品都可传递非语言信息, 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因此客体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毕继万, 1999) 。如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国外的服饰差别很大, 印度人喜欢着纱丽, 日本人喜好穿和服, 英美国家人穿着大胆、随性, 中国人则打扮得比较简洁、朴素。西方人习惯于在化妆间、卫生间整理装束或补妆, 而我国的一些女子则在大庭广众下化妆也无所避讳。在西方, 男人每天都要刮胡子、刮脸, 认为不修边幅是一种不整洁的生活习惯, 而很多中国的男士则认为一脸络腮胡是艺术家的特征, 性感的标志。
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人们对服饰、家具、修饰物等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中, 要特别注意, 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4) 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 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 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 所以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 (毕继万, 1999) 如在空间距离上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过度亲密, 而中国人之间却经常靠得很近, 比如在公车上经常发生触碰的情况,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极力避免, 或者遇到时会感到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间上, 西方国家大多是单一性时间模式, 表现在严格遵守时间, 但过时不候。亚非拉地区人们常常持多样性时间模式, 常常该干什么事的时候没有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又迟迟不结束 (高蕊, 2009) 。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言语交际功能, 如黄色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 绿色代表绿帽子, 而在英语国家, 蓝色表示忧郁, 绿色表示和平。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非语言交际手段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 要努力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毕继万, 1999) 。非语言交际是伴随语言并补充语言信息的。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 增强我国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魅力。
4 结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构成了人类交际的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各个种族之间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 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这样, 才能够促进各个种族之间更好地互相理解,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手段互为补充, 共同支撑着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本文拟从体态语、动作、副语言、环境语一系列非言语交际手段出发, 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以期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报) , 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外语教育教学, 2009.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跨文化交际 篇八
如果对跨文化交际下个定义,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从大处着眼,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商谈生意,我们与外国游人、留学生的交往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学习外语,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从小处着眼,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文化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随着交通便利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现象
知道了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跨文化交际具体都在哪些活动中发生。
我们从日常交际的最常用的方式“语言交际”谈起。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发现几十个跟“雪”有关的词语,在阿拉伯语中找到几十个跟骆驼有关的词语。
在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由于语言引起的跨文化误解随处可见。比如英美人对“狗”情有独钟,在他们的语言中,dog并非不好的词语,外国人学汉语,很多时候,不能把英语直接翻译成汉语来用。比如watch dog在英文中是褒义的,翻译成中文就是贬义的(“看门狗”)。
另外如果你给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图腾“龙”的时候,不能直接翻译成英文dragon,因为在英文中dragon是一种凶恶的动物,往往有着凶残、贪婪、淫邪等含义,而中国的“龙”则有高贵、神秘、雍容、华贵、权势等含义。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然,在语言交际中,有些词是无法翻译的,比如太极、八卦、功夫、五行。
非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现象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很多时候,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各种信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时间观念、身体接触等。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达的,而7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手段传达的。
这里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下不同国家手势表达方面的差异。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在我们国家表示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国则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表达他要搭车的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
在穆斯林国家,左右手有严格的分工,右手清洁,用来待客,左手肮脏,不能拿东西给人。与穆斯林国家的人打交道,送东西给对方必须用右手。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个话题。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跨文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应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应学会观察异质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格,美国人随便,日本人工作努力。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犯下刻板印象的错误。比如你到一个城市,在火车站钱包被偷,那么你对这个城市的评价会大大降低,以后别人问你某某城市怎样的时候,你会说,这个城市不太好,火车站挺乱的,小偷很多。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时刻提防刻板印象对我们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跨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
最后跟大家谈谈跨文化适应的话题。一个人即便对文化差异了解甚多,在跨文化交际中,当初到异国他乡时,未必能马上活学活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同人对新环境、新的交际对象,具有不同的心理适应阶段,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有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一般来说,当一个人从陌生环境进入新环境,中间会经历五个阶段的适应过程。下面我们以高中学生升入大学所经历的心理适应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个阶段是蜜月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切都是新鲜的,刚刚入校的新生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感到无比兴奋。
第二个阶段为文化休克期:高中生经过对大学校园的初步熟悉后,原来的新鲜感已经失去,他们逐渐发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第三个阶段叫做初步适应期:各种麻烦已基本得到解决,虽然大学的学习方式还有点不适应,人际关系的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基本上已经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形成个人的生活圈子,各种活动的参与也逐渐增加。
第四个阶段称为精神孤独期:由于远离故乡,离开亲朋好友已有相当时日,思乡心切而感孤单,同时感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一个都非常厉害,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这时往往感到沮丧,甚至失去自信心。
第五个阶段名为接受与融合期: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经历,一切均成自然,对新文化中的人事物都已习惯。从而实现从一个准大学生向真正的大学生转变。
9.跨文化交际的电影 篇九
*《喜宴》本片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世故得来皆大欢喜。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当伟同的父母刚刚来到美国见到薇薇时,伟同母给了她以个红包,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礼节。红包里的美金,又包含着冲突的象征。后来,桥边伟同的爸爸告诉赛门他已知道真相的时候,又送给赛门一个红包,里面装着依旧是美金。两个送红包的情景和人物各不相同,而第一次是一种暗含着的冲突,后一个则表示爸爸已经对儿子和赛门的恋情表示了认同。红包里的美金也不再显得突兀,与这个传统中国家庭格格不入。此时中西文化碰撞在这个家庭取得理解,认同,甚至达到一种共融。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喜宴》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喜宴”办理的前前后后,慢慢给观众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相识、冲击、及理解共融的过程。
这部影片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突出方面,在此我想谈谈中西文化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问题。综上所述,在对待中西文化差异上,我们要始终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场,无论对待中国的儒家传统,还是看待西方的开放个体主义,均要采用一种“双焦透视”的视角,形成一种“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正如赛珍珠预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应是由东西方文化共融而致的‘文化和合’” ①。‘和’并不意味着将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的理解基础上的求同 存异,如中国先哲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②。因此求同存异并不意味着用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化。
&《推手》 《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推手》是李安导演早期的作品,在上英语听力课的时候无意中听到英语老师介绍了《推手》中的一些片断,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寻找影片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推手讲述的是北京太极拳朱师傅刚退休不久移民美国和儿子朱晓生生活的故事。朱老是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美国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和一直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美国媳妇生活中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加上语言的不通,儿子有时的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寂寞之感。李安导演通过生活中的许多小片段,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那个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人是青年人的天堂,是老年人的坟墓,富裕的物质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
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融合了许多中西文化,反应了中西文化中对人对事的差异,同时片中朱先生和他媳妇之间的相处之道,也为朱晓生既为儿子也为丈夫的那种处理方式,也给我很大的反响。
《推手》揭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移民之后老人的生活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忽视老人心中的孤寂,只是想更多的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却忘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现在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还是非常的少,所以这种跨国婚姻也会产生许多的家庭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给人们以思考,特别是年轻人,希望他们以后在对待这些矛盾时能够更成熟的处理。
*《喜福会》 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情思,往往在对故乡,对往事的回顾和追述中,变得浓郁、产生变异,犹如陈年的酒一样醇厚。即使是痛苦的,也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更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用英文表达,又产生了一重无法复原的遗憾。谭恩美的文笔(以及通过中译本译者——知名作家程乃姗的译笔)能如此通达、流畅地表现出这种醇厚,实在可喜。影壶片以旅美的韭四殖对华肖裔言母女为中心寻,分别描岛述陈她粮们几个琶家渔庭涪在近百晴年来的遭药遇雅,钨从而对比出中国乏女性从晋受切尽须辛酸屈插辱挽的烩祖支母辈士逐渐成长为具苑有弃独塞立人格堡和眷经济地位的闸新采一女代摘女性。哀主要严情节腊是温明医娜每饰羊演确的蝶琼原来跟母亲有宝很深沫的码误要会,但未当捞她皂代替不已去腰世艘的慌母亲回绸中毡国大陆探度
望孕两个捷当递年让在褂抗瞄战质逃糜难暂时筑被遗半弃剔的姊姊时躲,啃却涸深辣深感受涤到上验一纲代 蘑的悠苦难楔和割断绎不亭了议的吵亲比情俘。
影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最后的武士》是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美国内战结束后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日本的武士。于是他爱上了武士文化。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已经为武士道深深着迷的艾尔格兰该何去何从?
&&《入殓师》
配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背景音乐,利用大提琴为主的浑厚音律,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识流,真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那场圣诞夜吃鸡肉的桥段,强调出惟有摆脱死亡阴影,方能享受人生。结尾“入殓师”伴随着琴曲,艺术化手法,噶表达一种对低微工作的尊重,煽情之余,亦升华了主题。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其实《入殓师》看似通篇在讲述不同人的逝去,但它笑中有泪,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回想男主角其名“大悟”,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
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生死本身就是抽象的,无法避免,道不清缘由。大悟在桥上看着水里溯 流而上的鲑鱼,对老人说道:“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看着鱼儿,很巧妙的回答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既然已经知道注定会死亡,又何必拼命努力呢?不管是溯游回出生地的鲑鱼还是死亡本身,一切都是自然定律,是那么的平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恐怖阴森,我们无法改变或逃避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活着的姿态。死亡也并非完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表面看来重在表现死亡,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恒远。白天鹅是一种高雅的,纯洁的,美好的象征。导演将成群的天鹅展翅高飞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三次,仿佛昭示着自然界的周而复始、生机无限、生命的美好。尤其是在山下太太火葬时,燃烧的火光转瞬变为水边扇翅而飞的白天鹅,它们欢唱着优雅的飞向那片圣洁的蓝天。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这是两种不同传统的相遇,两个完全不同的家族的相遇,幸运的是它们的相遇不是一场碰撞,而是演变成一场相溶,当图拉的奶奶把祖传的花环戴在她的头上,镜子里三代人的感情汇在了一起..盛大的婚礼现场,向来安静的伊安父母随充满活力的希腊家族一起起舞,到处蔓延的是喜庆和幸福~~
看影片的过程中,看图拉的改变,使得影片又带有励志色彩,在她三十岁的这年,她收获了很多,这在于她没有放弃过追求,没有放弃过信念~~~
灰姑娘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谁都不能不说在这个盛大的婚礼背后有坚强的爱的信念在把他们带向幸福^0^ 一个长相愁人大龄的希腊剩女,任务是完成一个希腊女孩一生的任务:嫁一个希腊男子,生一堆希腊孩子,再把一家人喂饱。但是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形象,邂逅并不断的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相爱升温,最终走向了盛大的希腊婚礼,颠覆了父亲既定的人生道路,嫁给了所谓的外族人,值得庆贺,毕竟能纯粹的为爱而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暗物质》 《暗物质》的故事是从轰动国内外的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事件中获得灵感而写成的。刘烨饰演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刘星怀抱诺贝尔奖的梦想,在莱瑟教授(艾登 · 坤饰)门下研究宇宙学。刘星违背导师的意愿,一心探索暗物质领域的奥秘。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才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却因为校园政治而遭遇不公,致使梦想破灭,最终
走上暴力之路。
电影《暗物质》反映了人们如何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美文化之间差异和缺乏相互理解的现实。抛开卢刚事件不谈,单对于“刘星”这个电影人物来说,塑造得应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像这样的所谓“书呆子”,或者说“模范生”,能最终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电影中无论是用他朋友做对比,还是他父母的那种望子成龙的中国式一般状态、语言„„都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含量,但是它的存在却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它是一种人类目前所无法知晓的力量,在它的面前,我们人类还是那样地无知和渺小。而在这里“暗物质”不单单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课题,更是一种隐喻,它从深处展现出人性中真实存在的黑暗而又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真正了解的意识。
在举起枪的那一刻他是从容的,平静的,解脱的,他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一切;那一刻他是自私的,矛盾的,沉沦的,他毁灭了内心憧憬已久的一切!而此时他还从未走进过这个更残酷,更现实,更无奈的社会.......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时,当你无法驾驭人性中致命的“暗物质”时,它会无情的将你完全吞噬.......刘星的处世方法可以说是与美国社会完全是不相容,这也是导致他最终崩溃的一大原因,孤注一掷式的希望被现实撕扯成绝望,刘星身上中国人式的挣扎既死在国内教育的片面化,也死在万恶的人情世故的国际化里。最可悲的是,这个电影是真实故事改编„给身边的人才一些空间吧,单纯的人单纯的轴,或许有一天,哪个人的轻轻一逼就会彻底打破他们的忍耐,这个社会又多了一起治安事件。
《小鞋子》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
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
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影片围绕一双鞋引发的纠结展开,全景式地展现了穷苦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真善美的可贵心灵,爱的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无处不在,是一部难得的佳片。
《心灵捕手》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于1997年导演的电影,取景地点是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杭汀(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辛·马奎尔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象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着吃喝拉撒、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灵的城池上飘着阴影。有些人走过这段旅程,清风淡月,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没能趟过这条河流,搁浅在了青春的中途。1997年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囊括奥斯卡多项大奖,由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马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就是一部描写青年人走过青春阴霾,解除封闭自守,释放心灵的感人片子。
心灵捕手,每个人都想看透别人在想什么,每个人同时都不想被别人看透,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伤口。
当影片尾声,查克象平常一样开车去接威尔,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时,那种既伤感又高兴,既不舍又由衷的欣慰的情感的流露,让观众体会到其实威尔有着怎样的财富和幸运.影片的最后,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西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是去追求爱情,还是在追寻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威尔的车最终驶向了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威尔已经有能力去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当威尔驾着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车朝女友所在的加州驶去,尚恩接到威尔给他的信,他要去找一个女孩儿!西恩笑了。一个孤僻了二十年的心灵康复了,他找到了自我,已经有能力去选
择他的生活道路并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看完影片心里的感受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不同,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障碍,我们常常不能真正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封闭内心,盲目的相信上天注定,不敢去突破去追求。而这部影片给我们启
发,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当然在自助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心灵的捕手,信任对方并帮助对方,让我们都能正视过去,珍惜现在和憧憬未来。《甘地》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中央车站》这是一部巴西电影,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中央车站是十几条地铁和几十条公共汽车的交汇点。在车站候车大厅门口,朵拉为不识字的人写信为生。这一天安娜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给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就发生车祸身亡。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约书亚终于如愿找到了父亲朵拉也找到了自己。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温情小品;一段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方面是血债必须偿还,杀戮和暴行永远都不会被忘记;另一方面则存在着战胜死亡的强烈欲望。这部电影就是试图讲述这两者之间的冲突。”
——塞勒斯
主义的风范,它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威尔·罗杰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
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最后在对灯神圣母的朝拜里,展现在眼前的是这个国家和隐藏其后的整个人类在寻找希望和尽头的爱。朵拉在黎明前
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著名影评人 元 曲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能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感情,深化到人的内心深处,给人震撼!——美籍华人 Hatter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人们 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场景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公路上,因而被人们称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电影的名字——“中央车站”,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结识的地方罢了,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那个“车站”,永远在我们无法回头的身后。
回家,一个多么让人欣慰和温暖的字眼,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处?耶稣在片中也如同一个谜,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他便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图腾。孩子永远在寻觅,永远在寻找那条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却是如此地漫长!
所幸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的发现和感动。于是,“父亲”淡出。寻找、失落、再得到,这是否也是我们在追求和渴盼回归的生命过程?
【跨文化交际实用】推荐阅读:
跨文化交际讲稿06-27
跨文化交际中论文07-20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08-02
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08-04
英语跨文化交际论文10-03
跨文化交际复习题答案09-20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08-15
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06-15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09-16
交际法教学交际教学法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