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2024-12-21

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14篇)

1.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篇一

本学期理化科组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全科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我们科组注意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标和校本教研的认识,使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我们继续努力向三个目标努力:一是创新课堂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向40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各备课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备课组内的交流与合作,交流新教材的学法与教法以及内容的衔接问题,并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结合起来,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看教法及实验准备等,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提高“两率”,学生的成绩稳步提高。

我们继续坚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物理,特别是历来薄弱的科,初二物理的教学研究,以尽快提高新教师和教学不成熟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改变以往由各教师自己定教研课时间的做法,本学期我们根据科组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我统一安排,先安排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示范课,再安排新教师和教学不成熟教师上公开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重点是否突出?教法是否得当?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等?而我们评课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要以指出其缺点为主。使听课者有所收获,被听者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大家共同进步,特别是新教师和教学不成熟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化学备课组还积极参加东莞市和广东省优秀科组的评选,努力创建优秀科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荣获东莞市优秀科组的光荣称号。

我们还积极参加上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如杨海老师为了参加东莞市的说课比赛,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一起共同研究,群策群力,从讲稿、形象、语速、甚至每一个字都进行认真反复的推敲,终于在比赛中获市二等奖。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备课组认真制订培优辅差计划和具体措施,继续有效地进行分层辅导工作,并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跟踪,努力提高优秀率和合格率。

本学期我们科组在初二物理、初三物理、初三化学均进行了学科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科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三物理、化学竞赛,还为下学期参加全国竞赛提前作准备,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

在本学期我们继续完善各备课组的资源库建设,积极做好教辅资料的编写和上传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库的内容不断完善,形成了校本教学资源。

我们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待提高,如有个别教师在工作中还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还不强,培优辅差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更好地承担各项教研教学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校荣誉为荣,全科组教师一起,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

2.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篇二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决定着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而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不但与其来源有关, 本质上更是由蛋白质自身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等决定, 其中溶解性是蛋白质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特性, 大量的研究发现蛋白质的功能性与溶解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通过蛋白质的溶解性来体现其功能性质[2]。因此, 研究蛋白质的溶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7个不同品种青稞蛋白:藏青148、藏青25、藏青320、北青6号、冬青8号、昆仑12、喜拉19, 由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所提供, 经粉碎后过60目筛备用。试剂有精炼一级大豆油;盐酸、氢氧化钠、硼酸、硼砂、硫酸铜、硫酸钾、浓硫酸, 均为分析纯。

1.1.2 仪器与设备。

HR-200电子分子天平 (东生兴业有限公司) ;TDL-5-A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01-1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HYP-314消化炉 (上海纤检仪器有限公司) ;Foss凯氏定氮仪 (瑞典富斯-特卡脱公司) ;PB-10 p H计 (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LGJ-25C冷冻干燥机 (北京四环科学仪器厂有限公司) 。

1.2 试验方法

1.2.1 青稞蛋白质的分离提取。

取青稞全粉适量, 按料液比1∶25加水, 混匀后调p H值至11, 40℃恒温振荡20 min, 离心 (3 500 r/min, 10 min) , 收集上清液及沉淀。水洗沉淀3次, 每次用水100 m L, 离心 (3 500 r/min, 10 min) , 合并上清液并调节p H值至蛋白质等电点4.5, 蛋白质凝沉后离心 (4 000 r/min, 20 min) , 再经冷冻干燥得到青稞蛋白质。

1.2.2 青稞蛋白质化学组成的测定。

水分测定:参考《淀粉水分测定 (GB/T 12087-2008) 》, 105℃恒重法。淀粉含量测定:酸水解法;还原糖由直接滴定法测定[3]。蛋白质测定:参考GB/T5009.5-2003, 蛋白质的换算系数为5.83。粗脂肪测定:参考GB/T5009.6-2003。灰分测定:参考GB/T22427.1-2008。

1.2.3溶解性的测定。

参考杜健等[4]的研究方法, 并且稍作改变。称取0.3 g样品, 加入30 m L水, 用0.1 mol/L Na OH或0.1 mol/L HCl分别调节p H值至3.0、4.0、5.0、6.0、7.0、8.0、9.0、10.0和11.0, 于25℃搅拌60 min, 然后3 000 r/min离心分离30 min, 收集上清液, 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则蛋白质的溶解性按以下公式计算:

溶解度 (%) = (上清液中蛋白质含量/原料中蛋白质含量) ×100

1.2.4 吸水性的测定。

参考李安林等[5]的方法并稍作改变。取0.5 g蛋白样品加5 m L蒸馏水置于离心管中, 混匀1 min后, 25℃静置30 min, 3 000 r/min离心30 min, 去上清液后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 10 min后称量。吸水性以1 g样品吸附水的质量数表示。

1.2.5 吸油性的测定。

参考黄光荣等[6]的方法并稍作改变。将0.5 g蛋白样品置于10 m L离心管中, 称其重量, 然后加5 m L大豆油, 混匀1 min后, 25℃静置30 min, 3 000 r/min离心30 min, 倒掉上清液, 并将离心管倒置于滤纸上, 10 min后称量。吸油性以1 g样品吸附油的质量表示。

1.3 数据处理

采用DPS 7.05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组成

通过测定7个品种青稞蛋白的蛋白质、淀粉、脂肪、水分、灰分含量来分析青稞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具体测定结果见表1。

2.2 溶解性

由图1可知, 不同p 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溶解性不同, 同一p H值条件下不同品种蛋白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但溶解度随p H值变化的趋势相同, 随着p H值的增大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p H值为4~5时溶解度最低, 因为此时溶液p H值离蛋白质等电点最近,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不利于蛋白质分子的扩散和延伸。p H值在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 蛋白质所带的净电荷为负电荷或正电荷,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力增强, 其溶解度均增大。在酸性p H值下昆仑12的溶解性最好, 在碱性p H值下喜拉19、昆仑12、藏青148的溶解性优于其他4个品种。

(%)

注:同列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性 (P<0.05) 。下同。

2.3 吸水性与吸油性

通过测定青稞蛋白质的吸水性与吸油性发现, 不同品种青稞蛋白质的吸水性与吸油性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 7个不同的青稞品种中, 喜拉19的吸水性最大, 为2.86 g/g, 藏青320的吸水性与吸油性相对较优异, 昆仑12的吸水性与吸油性较差。

(g/g)

3 结论

通过测定不同p H值下蛋白质的溶解性发现, 7个不同品种的青稞蛋白质中, 昆仑12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性最好, 在碱性条件下喜拉19、昆仑12、藏青148的溶解性优于其他4个品种。蛋白质吸水性与吸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喜拉19的吸水性最大, 为2.86 g/g, 藏青320的吸水、吸油性相对较优异, 昆仑12的吸水性与吸油性较差。

参考文献

[1]王鹏珍, 牛忠海, 张世满, 等.青稞原料营养成分浅析[J].酿酒科技, 1997 (3) :30-31.

[2]赵新淮, 徐红华, 姜毓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3]黄晓钰, 刘邻渭.食品化学综合试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4]杜健, 张晖, 郭晓娜, 等.苦荞麦分离蛋白的提取及功能性质研究[J].粮油深加工及食品, 2007 (3) :17-19.

[5]李安林, 熊双丽, 韩珍琼.豇豆籽蛋白的功能性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 :741-742.

3.独立学院外语师资结构合理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外语师资 合理化 改革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要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有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代“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独立学院外语师资结构现状及特点

1.师资渠道。独立学院的外语师资大体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母体院校的教师,另一部分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外聘教师,还有一部分来自独立学院自己的专任教师。这三部分构成有着不同的特点:来自母体院校的教师将所在母体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照抄照搬至独立院校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与母体院校保持一致,没有形成自身特点。

2.师资水平。笔者对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及其他几所兄弟院校的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趋于年轻化,尚未形成科学的年龄梯队结构,从侧面上体现出独立学院的师资在整体教学经验上尚为欠缺,师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职称偏向于初级化。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的外语师资队伍中目前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25人,助教4人,职称结构较合理,但主要以硕士为主,博士和学士学位几乎寥寥无几,高学位教师的数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

二、独立院校外语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独立学院为了迅速壮大教学规模,短时间内招聘大量教师,且招聘对象大多是刚刚参加工作的硕士毕业生或者离退休老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的年龄构成模式,缺少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老教师在经验上具有权威性,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信息的把握较为欠缺,教法比较古板陈旧,和学生沟通不够顺畅,因此也未必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独立学院因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及自身的管理模式,外语教师在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师平时侧重基础教学和学生管理,在工作量方面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但在晋升、职称评定和个人学术及职业发展方面的机会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空间小、机会少。

3.师资不稳定。独立学院的师资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目前社会的整个大环境密切相关。独立学院在体制和发展前景上都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且待遇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并无太大优势,很多毕业生来到独立学院只当是过渡,一旦更好的机会出现,就会义无反顾地离开,师资的流动性较大。此外,独立院校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实用性为导向,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关注力度不够,大多数外语教师难以在专业上或学术上发挥作用,因此会寻求更好地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这也导致了一些致力于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流向其他高校。

三、独立学院外语师资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独立学院的招生人数和比重也日益增加,其师资队伍建设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前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尝试就外语师资结构合理化建设进行以下探索。

1.调整师资结构,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现今社会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对于青年教师的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在待遇上为青年教师提供较为优厚的保障,独立学院还需在个人培训和进修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为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同时促进独立学院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2.培养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母体院校选派一部分骨干教师到独立学院,指导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学工作,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健康有序的教学秩序,从各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在母体院校“学术性”师资的基础上,结合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独立学院的教学实力和管理水平,保证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3.实施人性化管理,减少师资流失。完善聘任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教师中间开展科学、合理的竞争,营造良好的内部合作和竞争氛围,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想教师之所想,切实把教师的个人利益落实到实处,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主动性方面无疑会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一环,师资队伍建设也正在经历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必经阶段。依靠“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独立学院的整体进步统一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科学治校,为教师的教研搭建平台,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才是实现独立学院外语师资结构合理化目标的唯一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明武.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4.理化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四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理化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本组教师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履行教研组长和教师的职责,加强学科的理论学习,使本教研组成为我校团结和谐、勤奋互助、合作能力较强的教研组。现将本学期教研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工作

1.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全组教师按照学校的量化标准,结合自己所授学科的特点,做到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提高备课和上课质量,在学校的月查中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本学期物理李艳峰老师、化学王洪飞老师的备课及作业受到了表彰,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同时,我组老师也注意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各个细节,并且尽量落实细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以期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2.加强集体备课。

两个学科备课组都做到基本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等。尤其是学生辅导的进度、内容、时间、备课人都是有计划、有落实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加强作业管理。全组教师在完成学校的量化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控制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评必纠。

4.认真组织完成每次“月考”的命题、阅卷工作,认真作好考试后的情况分析,根据成绩对教学作及时的调整,并拿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弥补。

5.各学科在教学中都加强了实验教学、加强基础训练、加强动手训练。培养了学生能力。特别是理、化学科在中考前根据中考实验题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了强化实验技能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中考实验考试中,我校学生表现优良,有79人次取得了满分,总体成绩明显高于周边几个兄弟学校,为学生取得良好的中考成绩奠定了基础。

二、教研组活动开展

1.坚持开展好教研组活动的各种活动。

本学期继续坚持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并做到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主题,责任到人。本学期先后开展了“理、化”学科教学示范课、化学观摩课、新聘(特岗)教师诊断课和教学汇报课、与高里中学开展了理化复习交流课等公开课活动;开展了“如何备好课”、“毕业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搞好实验教学”等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钻研新教材、新课标,共同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实践中共同成长。

2.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本学期中,我组几位老师先后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物理教学大奖赛、毕业班教学研讨会等活动。通过活动,能帮助各位老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指导教学工作,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3.组织好组内听、评课活动,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本学期我组宋玉茹、李艳峰老师等分别上了公开课和示范课及汇报课,全组教师听课时按规范做好听课笔记,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就组内听、评课和公开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开展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找出闪光点、疑惑点和不足点,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另外组内教师间相互听课每人都按要求达到10次以上。

4.认真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本学期我组张文革老师主持申报了县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初探》,目前已申报成功,已开展前期的工作。同时,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共同分析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经验或反思,又为今后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打基础。

三、老师专业发展 1.积极参加培训。

本学期本组教师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及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培训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对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加强业务学习。

全体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新教材,以及新教学理念和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3.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根据要求,本学期本组每位老师都撰写了教学论文、教学课件参加县、市级论文评比。目前,所写论文及课件都全部完成上交到中心校。

4.青年教师培养。

本组李艳峰为新聘教师,虽然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组各位老教师都能热情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拿出来传授、交流,帮助尽快熟悉教学业务,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快速成为教学骨干。

四、今后的打算

5.理化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五

本人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执行学校对教学教研的要求,严于律已,事事带头,配合科组内全体教师工作,大家共同努力,已经按质量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及本学期的科组教研计划。完成主要的科组计划内容如下:

1、召开科组会议,组织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时传达学校教研要求,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公开课并组织评议和反思。我和科组教师一起深入课堂,了解理化方面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听课后的见解,畅所欲言,各予已见。总结出授课教师在这次研究课上所表现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不足的地方,都一一给予提出更好教学手段和操作方法,好使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2、组织科组内全体教师集体评课,评课时组员们态度端正,仔细认真,大胆发言,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原则,真诚的提出缺点帮助他人。全体组员在课题研讨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对本组全体教师教研常规检查。在检查中认真仔细,公平公正的评价。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作业等都认真阅读检查,及时提出了教师的不足并要求改正。

4、进行理化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研讨,全体组员研读大量的资料,认真的学习,充分的准备,相互交流了很有价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5、组织了《理化新课标与中考方向》的研讨,刘德茂老师和赖海青老师向全体组员交流了中考理化的材料和信息。全体教师进行了分析并和自己准备的材料对照,这次活动我们组的成员受益匪浅。

6、实行推门听课,对全体组员进行上课的常规检查。该活动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

7、期末评出优秀的教师:

总之,理化组的全体教师能发扬互相帮助,互相钻研,互相提高的精神。特别是要从学校的大局利益出发,尽心尽力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做好各项教学任务。每次遇到较复杂的教学任务时,都互相提建议,或者提出教学改进方法和演示操作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教师教得放心,学生学得开心,且利于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的要点。科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钻研,并且勤下班辅导学生,对每个学生的重要实验都能耐心指导学生去完成。在期末复习期间,科组内的教师在设计复习题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常常走在一起钻研复习题型和复习方法。

6.理化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六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1、继续加强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为抓手,教研组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及上学期课题研究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中期交流、结题报告。确立新的课题研究,并形成书面“方案”,且按方案进行落实与推进。

2、课题研究模式化。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公开课、评课以及专题学习皆围绕本组本科课题方案展开推进。在研讨过程中,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放在核心位置上。学期结束后,教研组、备课组以及每个人,要进行总结概述自己参加课题研究的过程、体验和收获。

3、借助外力,向优质学校,优质学科,优秀教研组取经学习。首先落实组织好三校(育鹰、三门、上理)联盟教研联合体教学活动,其次利用区有效资源以及创智课堂的研究,对物理、化学在教学知识点上进行夯实和构建,通过互听教师的常态课,和有效的评课,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4、继续通过公开课研讨活动及创智课堂的实践活动

继续开展好物理、化学三校联盟课题研究活动,做好活动的安排、推进和落实计划工作。

开展好周五教师研讨公开课。教研组以自荐和推荐方式相结合确立好公开课教师,时间定为:第7周第14周两次,各教研组要围绕此公开课题进行说课、磨课、上课。

面上教师展示课,对象为初二和初三任课教师,围绕自己参与的子课题进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二、继续加强课程建设。

按照市、区课程规范要求,针对学校和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各类课程计划和采取的措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科课程特色。

1、课堂教学上做到:有效教学,扎实双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构建创智课堂。教学五环节要规范到位,不折不扣。备课时: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设问提问;上课时: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参与率。课堂上要反对一言堂,严禁乱课现象发生。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且控制一定的量和时间,做到减负增效;提倡分层作业;严禁低效或无度。辅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耐心、细心、爱心的教育理念。在方法上要用鼓励和二次成功法,提高针对性。坚持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评价:尊重学生,多元评价。

2、拓展课:注重思维训练,以思维拓展、知识拓展、视野拓展,能力提高为原则,进一步实践完善研究课题。

3、探究课:以课题探究的形式开展微探究,各备课组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确立自己探究课题,时间贯穿一个学期。首先确立课题,然后进行问题设计,分配任务。进而体验心得,收获总结。

三、加强常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准时到岗,有效组织教学,下课不拖堂。

2、每个教师本学期完成8节以上公开课的听课任务,课前要准备好教案。

3、各备课组作业格式、作业基本内容进行统一布置,规范作业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每门主课书面作业量控制在40分钟内,副课在课堂解决。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导处将随同教研组长每学期按要求全覆盖至少检查三次。

4、期中、期末考试及月考等按要求进行小分输入和细致的质量分析。

5、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每学期根据学校以及教学要求写好计划和小结。

7.硅藻土理化特性及改性研究 篇七

关键词:硅藻土,改性,吸附,应用

1 硅藻土理化特性研究现状

硅藻土是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因其质轻、多孔且孔隙呈有规律分布、孔径介于十几纳米至数百纳米,被人们发现后逐步开发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节能以及生态建材、催化剂与农药载体、沥青改性剂、复合材料等领域,是一种与现代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健康环保、节能等相关的重要矿产资源与功能矿物材料。

1.1 化学特性

硅藻土矿物成分与天然的二氧化硅胶凝体蛋白石不同,为非晶质态的蛋白石,是一种有机成因的特殊矿物。硅藻土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无定性的Si O2,以外还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Ca O、Mg O、Ti O2、Na2O等[1]。

硅藻土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具有较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不溶于除氢氟酸外的任何强酸,但在强碱环境下不能稳定存在。硅藻土所含的Si O2以非晶型为主,当硅藻土被加热到800~1000℃时,所含Si O2就会由非晶型向晶型转变,在碱性环境下,可溶性硅酸所占的比例就会下降。从硅藻土的化学结构可知,硅藻土呈弱酸性,是一种固体酸。硅藻土表面的多孔性与负电性使其呈现明显表面吸附性。硅藻土表面还存在有大量的硅羟基及氢键,这些硅羟基及氢键同时存在于硅藻土众多的微孔之中,这些也是硅藻土具备吸附性能的重要原因[2]。

硅藻土的吸附性能与其表面及微孔所携带的羟基数量密切相关,其吸附性能会随着羟基数量的增多而提升,在一定温度下,这些羟基会发生转化,而这些转化对硅藻土的吸附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硅藻土还携带具有一定活性的羟基还可以使得硅藻土表面接枝或结合一些官能团,可导致硅藻土的吸附性能发生改变,故而可通过化学改性使硅藻土提高吸附性能。部分羟基由于水解作用而失去氢离子,使得硅藻土表面在液/固体系中呈现一定的负电性,p H值也能影响硅藻土表面负电性,还有研究表明,接枝官能团可改变硅藻土表面等电点[3]。

1.2 物理特性

由于天然硅藻土中往往含有铁氧化物或者有机质等杂质,天然硅藻土会呈现灰、白、黄、绿甚至黑色,而经过提纯的硅藻土多为白色。硅藻土因成岩之前硅藻的形态不同而呈现出相异的微观形貌,一般呈现圆筛状、带状和圆柱状,大部分硅藻土具有大量微孔、质地较轻、容易破碎,但其硅藻骨骼微粒的硬度很大。

2 硅藻土改性的部分应用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常规物理法或化学法对硅藻土进行了改性研究。外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常规物理法或化学法对硅藻土进行了改性研究。

2.1 常规改性

擦洗法:在不破坏硅藻壳的前提下,对硅藻土进行研磨,打细原料颗粒,以剥离固结在硅藻壳上的粘土等矿物杂质,提高Si O2含量,改善硅藻土颗粒表面性质,进而提高硅藻土的吸附能力。

焙烧法:高温煅烧可显著提高硅藻土Si O2含量,增大孔径,增加表面酸强度。对烧失量较高类型的硅藻土来说,焙烧处理对于硅藻土吸附性能的改善十分有效。

微波法:适当的微波处理可以除去硅藻土中部分杂质和水分,增加孔隙,增大比表面积,提高吸附效果。

酸改性:酸改性主要是通过强酸的蚀刻作用去除硅藻土颗粒表面的杂质,提高硅藻土的纯度,同时降低其密度,增大其孔容与比表面积,明显改善硅藻土孔隙结构,进而提高其吸附性能。

2.2 无机改性

硅藻土无机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入无机大分子改性剂,使其均匀分散于硅藻土孔道间,形成柱层状缔合结构,疏通或拓展硅藻土孔道,并在缔合颗粒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吸附质,最终达到提高硅藻土吸附能力的目的。

2.3 有机改性

硅藻土有机改性主要是指在硅藻土表面接枝功能性大分子,对其表面实施改性处理,以达到提高硅藻土吸附能力的目的。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位居第二的硅藻土资源储量国和硅藻土产品生产国,但是,优质资源很少;采用先进选矿技术综合利用占绝大多数的低品位硅藻土资源是中国硅藻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战略意义。充分利用硅藻土的天然特性,最大限度发挥或挖掘其天然禀赋的材料或制品是硅藻土加工利用的一个主要趋势和方向。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或优化硅藻矿物材料的天然禀赋或功能,发展具有光催化降解功能的高性能环保材料、具有相变储能与调温功能的节能材料是硅藻土复合功能材料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将显著提升硅藻土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4]。

参考文献

[1]杨宇翔,陆荣三,戴安邦.国产硅藻土结构的研究[J].化学学报,1996,54:57-64.

[2]许树成.硅藻土开发应用与特性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7(3):29-31.

[3]刘洁,赵东风.硅藻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04-106.

8.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发酵;淀粉;理化特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发酵是谷物食品加工的一种方式,用来提高和改善产品的风味和口感、改变质构、提高产品的微生物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人类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淀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食品加工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淀粉的性质和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品质。影响淀粉用途的关键因素是淀粉性质及结构,淀粉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对改善淀粉类食品的品质及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报道是关于自然发酵谷物食品,但这些报道大部分都集中在对发酵微生物的发酵特性和分离鉴定上,而对于发酵改善食品品质的机理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研究。

指淀粉颗粒的大小、形态、轮纹、晶体结构和偏光十字等。发酵对大米淀粉颗粒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使淀粉颗粒变小,大小更加均匀。发酵时间过长会使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褶皱,展现出被侵蚀的痕迹。王锋用电镜观测到,淀粉颗粒基本完整,出现了少许孔洞,淀粉颗粒直径范围缩小,趋于均匀。

发酵也能改变淀粉的结晶度,但不改变其晶型。Lu Zhanhui等通过研究对淀粉的结晶结构几乎没有影响,自然发酵对大米淀粉结构的影响后发现,发酵主要改变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其研究发现,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所产酶和酸主要使大米淀粉无定形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或破坏,使发酵后产品结晶度有所增加,这与袁美兰关于自然发酵玉米淀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闵伟红研究发现,乳酸菌发酵使大米淀粉非结晶区增加。Yang Yuan等也发现乳酸菌发酵后大米淀粉的非结晶区比例增加。笔者认为其中的区别是由发酵条件的不同引起的,总体来说,发酵不能改变淀粉的结晶类型,没有使淀粉的化学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一、发酵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制品品质及其淀粉糊化特性对淀粉的应用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发酵对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发酵前后回生值、糊黏度和衰减值等都发生显著改变。袁美兰在研究自然发酵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中发现,通过自然发酵,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时间以及热糊黏度、峰值黏度、回生值、衰减值和冷糊黏度都显著下降。Suphatta P等认为糊黏度明显下降是由于发酵后淀粉在热水中有更大的可溶性或发酵过程中更短淀粉链产生引起的。Han Xianzhong等报道,支链淀粉的长链部分与其糊化时的衰减值呈负相关,而短链部分与其糊化时的衰减值呈正相关,所以,发酵后衰减值的变化可能与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变化有关。

发酵过程产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作用明显,Chang Yunghu等发现利用乳酸发酵液分离绿豆淀粉,可使其峰值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下降,这与Haros M等利用乳酸处理玉米淀粉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Kyoko O等也报道醋酸的存在使大米淀粉的黏度下降,衰减值增大,回生值减小。峰值黏度反映的是淀粉颗粒的膨胀性能,因此影响淀粉膨胀性能的因素如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等都将对淀粉的峰值黏度产生影响。分子间作用力较弱的淀粉颗粒,在水中加热时,其膨胀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峰值黏度较高。

二、发酵对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

因分子间氢键的不断缔合而产生的硬化现象称为淀粉老化。淀粉老化分为两个阶段,长期老化和短期老化。长期老化则比较缓慢,主要是由支链淀粉外侧短链的重结晶所引起的。而短期老化主要是由直链淀粉分子的胶凝有序和结晶所引起,一般在较短的时间(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内完成。

淀粉老化与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分子结构,淀粉溶液的水分、浓度、温度,pH等因素和脂质有关。发酵使淀粉的中间分子及直链淀粉分子比例增加,直链淀粉易于聚合,故发酵样品老化速度变快,老化后的再糊化变慢。目前,淀粉的分子结构及物化性质,尤其是作为高聚物的一些物理性质(如结晶和玻璃转化等性质)已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以及保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充当了重要角色,已经很好解释了许多淀粉质食品的老化问题,如果运用合成高聚物的一些理论来解析发酵对淀粉特性的影响,将能帮助发现问题的本质。

三、发酵对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淀粉热力学特性是指淀粉糊化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状况,常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来测定。闵伟红对发酵大米淀粉的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后样品的结束温度、峰值温度和起始温度均减小,糊化范围和糊化焓均增大。其认为发酵所产酸和酶使淀粉的无定形区结构破坏,水分更易渗入淀粉颗粒内部,使淀粉分子的水合能力增强,使大米淀粉糊化较容易。Numfor F A等研究发现,发酵后木薯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基本不变,而糊化焓增大。

但是糊化焓变化的具体原因在研究中未有明确的解释,因为影响糊化焓的因素很多,如颗粒大小、淀粉颗粒比例及形态、结构和直链淀粉含量及支链淀粉含量等,发酵后淀粉糊化焓的变化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发酵对淀粉溶解度、膨润力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淀粉的溶解度、膨润力以及凝胶特性反映水淀与粉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这对淀粉的加工特性有较大影响。闵伟红等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使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增强,膨润力增强可能与发酵后支链淀粉结构改变有关。乳酸菌发酵可使淀粉的保水力、凝胶体积膨胀率及溶解度增加,且TPA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使米粉硬度下降,回复性和弹性增强。

但袁美兰在研究中发现,发酵能提高凝胶的拉伸性能,使凝胶的凝聚性增强,发酵处理样品的膨润力显著低于对照样品,其认为这与两种淀粉的支链淀粉结构改变有关,发酵处理使淀粉的短链水解,长链的相对比例上升,从而抑制膨胀。

五、发酵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淀粉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对淀粉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Lu Zhanhui等研究了自然发酵对整粒大米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对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认为微生物对淀粉的降解作用并不明显。但Numfor F A等对发酵木薯粉和淀粉进行了研究,认为发酵过程的酸或酶水解支链淀粉使其形成类似直链淀粉的物质,使直链淀粉含量明显升高。而袁美兰对自然发酵玉米淀粉的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直链淀粉的变化并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的上升可能是由于灰分、蛋白质和脂肪等非淀粉成分的含量下降所致。以上研究表明,发酵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可能与淀粉来源和发酵条件有关。此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淀粉分子结构研究包括淀粉的比例和级分、分子量分布、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等,淀粉分子结构的改变对淀粉特性影响较大。Lu Zhanhui等利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研究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发现,发酵后聚合度(DP)小于15的短链比例明显降低,然而DP为15-35的中链比例明显增加。用凝胶过滤色谱测定淀粉分子量分布发现,发酵后淀粉大分子降解,中等及小分子量淀粉比例增加,分子量大小趋于均匀。发酵产酸作用于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引起支链淀粉长链断裂,降低了单个支链淀粉分子的分支化程度,减弱了再结晶性,延缓了支链淀粉的老化倾向。

综上所述,发酵使淀粉的理化特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进而可以使淀粉基食品在质构、口感和风味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淀粉的应用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为谷物的开发利用拓展了新的出路。

9.理化生教研组活动材料 篇九

时间:2012-12-20 地点:三楼西 主持人:郭清坡 参加人员:全体 课题:如何让课堂动起来

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把“讲坛”变成“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多年的从教经验给了我一个很深的体会:你与学生的关系越融洽,就越是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从而分享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上,课外也需要多方面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对老师产生信赖。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可能都有碰到过这种情况,班上的学生往往由爱戴某位教师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就是这个道理。师生间的感情融洽了,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好开课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2、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图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事件和人物,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三、由听变动的教学方法是路径

我曾经听过某个学生抱怨:语文课就是背生词、背课文、背作文…只要会背就行了,上课听着就打瞌睡。这样机械沉闷的死记硬背,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作为语文教师,我对于这种“一背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感动很不可思议,语文,应当是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她的教材大多充满了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只要合理运用方法,语文课应该是富有情趣,让学生在其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的。

想要让课堂变得生动,首先就要改变让学生静听的习惯,引导学生动起来——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一篇课文,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要说10岁的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反过来,如果我们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鼓励、信任、尊重等感情信息,从而激发、鼓舞学生主动融入课文场景来感觉、吸收,效果则不可同**而语。当然,其中的方法就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去试验,看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认为这几种做法相对有效果:一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前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与求知相统一。二是角色扮演。这个是针对故事性的课文,由学生自己代入文中角色朗读,甚至小场景表演,让学生通过代入角色,更深入的了解人物情感,从而体会其中深意。三是互学互评。课程学习完后,大家可以自由发表学习心得,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反驳或者点评。课堂教学只有具有趣味性,才能更吸引学生,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

四、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升华

学生们到学校来学习,不是单单将学习作为最终的唯一目的。作为老师,也不应该将把学生们教导成会答卷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学习的一切最终都是要融入到各自的生活中去。语文更是如此,她与生活紧密联系处处与我们同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孩子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学到只是,更要懂得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因势利导地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一些生活的哲理,同时又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相辅相成,让知识活学活用,让孩子们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增进学好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五、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组歌》两首,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组织辩论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巩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藤野先生》中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会麻木不仁等,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认识会更深刻,思路会更开阔。

六、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0.理化生教研组教研活动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我校理化生学科的教学,增强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期特举行理化生基础知识竞赛。

二、比赛内容:

初中阶段理化生所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略加理化生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难易适中。

三、参加人数:

实验班10人/班,普通班5人/班。

四、比赛时间: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五、评比办法:

分年级、分普通班与实验班、从高分到低分取名次: 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祁阳县下马渡镇第一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11.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篇十一

1.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与实践价值)

(1)选题依据:根据大庆市教育科学2013年度“十二五” 规划课题申报指南所列举的研究领域及选题方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基础自拟。

(2)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被誉为美国20 世纪最富盛名的教育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基尔帕屈克教授所认为:教学过程重要的不是让你知道什么,而是让你知道如何寻找需要的知识。正如,互动式教学的目标并不是教给学生死的数据和事实,而是要教学生掌握“批判、辨证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能在互动环节中掌握寻找需要知识的能力。在今后的互动式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要考虑适用的教学环境,只有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当采用,才能在高校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取得最好的效果。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侧重于两点:一是对教师特征或品质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有效性首先被认为是教师拥有某些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或品质的结果,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因而侧重研究这些特征或品质。二是研究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等。他们的研究基本没有关注课堂中所发生的师生活动,特别是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国内研究者对高效教学的追求和互动课堂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在发展,但是比起国外相关研究,我国的有效教学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方面,对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第二方面,引鉴国外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居多,而真正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对有效教学的要求的论文太少;第三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学生有效地接受书本知识,而对怎样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和主动地去发现学习的研究,怎样通过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有机互动来实现教学高效,可以说还不很成熟。第四方面、课改实验区总结出的成果多为操作策略,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对教师在教学互动中的作用关注不够,对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幸福体验关注不够,还没有一个学校将互动策略和高效目标有机结合。他们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一套指导教育薄弱地区学校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策略。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落后的课程观念,推进新课改,提高校本教研和学校科研的质量,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式、策略和基本规律;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快乐高效的学习,实现学习革命;全面达成育人目标,探索一条适合初中教学实际、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改革新路。

(2)有利于为初中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搭建新的课改平台,促进教师的成长。

研究价值:

(1) 对解决城镇初中在推进初中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示范作用。

(2)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切实增加教师的事业成就感从和从教自豪感,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1.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互动: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教学互动是一种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旨在通过课堂上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学生学习的高效和教师教学的愉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2.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适应于初中课改背景下的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在班级学科试点,总结经验, 年级学科推广。

(2)探索出适应课改背景下高效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3.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高效互动课堂学科教学策略构建及实践的研究。

(3)高效互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4.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是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将极大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積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位、意志和作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本课题重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流程,注重自然生成课堂状态,把教师的高效愉悦的教和学生高效快乐的学在课堂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关注学生的成长和体验,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幸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实施步骤和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主要阶段性成果与最终研究成果的完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不少于2000字,可附页)。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措施、步骤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总结前面一段时间新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经验。

(2)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十二五”课题的选题。

(3)制定研究方案,反复论证和修改;(4)申报研究课题的立项,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第二阶段为中期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1月)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理化生课堂教学中渗透课题研究的内容。

(2)文献比较研究。

(3)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研讨会。

(4)每学期开展以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理论、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课题研究阶段性评比。

(5)加强反思总结,调整研究方向,使其更切合实际。

第三阶段为后期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收集课题研究实施中材料。

(2)形成终期成果。

(3)课题研究成果推广。

2.课题研究方法

(1)变量实验法、对比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期测试,使实验班与对照班具同质性,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变量,对照班不施加实验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按同一标准、同一程序、同一时间进行,然后比较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组织听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确定系统可行性方案。

(3)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对高效课堂出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并做好记录。每学期上交一篇课题研究的个案分析,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组教师会议,讨论、交流研究的内容,相互进行借鉴,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3.预期研究成果

(1)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实材料、文字资料。

(2)问卷调查。

(3)研究报告,学术论文集。

(4)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公开课集。

课题可行性论证:

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前期研究或认识、已有成果);

·课题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参加者学历、职称、年龄、学术经历等,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5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促进者、成功的组织者、平等的合作者。认知心理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得出知识获得的过程。情感心理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师生之间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情感心理学教学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支持性的环境。教师的任务是搭建脚手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线索,鼓励学生自生项目,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深入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实践基础: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下,绝大部分老师都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过去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究,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们的努力,课堂教学收到了实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城镇初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传授,又由于有些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强硬,很多基本的物理实验仪器没有,导致很多有必要的实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自操作,感受不到科学现象的奥妙,对物理前沿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师生互动仅是“蜻蜓点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师生的互动合作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脱离了师生互动的数学课堂就显得单一、沉闷,教师的教学势必会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同时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显得严肃,缺乏自然与和谐。学生之间不能很好地形成互动协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又不能为课堂提供互动探究的条件,老师讲得很吃力,學生学得很枯燥,很疲劳。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课题主持人申敬红所主持的科研课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研究》已结题,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本人多次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均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曾获得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大庆市校本培训先进个人,大庆市“三八红旗手”,大庆市优秀教师,县教科研骨干教师,县优秀兼职教研员,个人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有一定的影响力。

课题组成员分工:

第一组:组长:陈婧 组员:刘华 何冰冰 纪海泉 张永

任务:录像课

第二组:组长:包凤权 组员: 陈彦章 金鑫

任务:课题研究方案编制

第三组:组长:张玉梅 组员: 郑玉国 石敬坤

任务:问卷设计调查

第四组:组长:于洪霞 组员:刘桂玲 赵明荣

任务: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办学之本,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2)有成功的经验作基础:我校理化生组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上学期刚刚结束了课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研究》的研究,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

(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实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立足于实践研究。小组内要及时召开会议,及时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认真撰写論文。

二、研究情况

根据《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我们课题组于2013年7月召开了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总结了前一段时间课堂教学中师生高效互动的经验,确定了《十二.五》课题的选题,商议研讨了如何填写《申请.评审书》,确定了主要参加者;2013年10月初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对课题的来源,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的范围,核心概念的界定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论证和修改,并于10月9日正式填写了课题《申请.评审书》;2013年12月23日,课题正式开题,县科研所徐所长等五位专家亲临指导,高屋建领地为我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开展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校正了航向,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增加了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使课题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依据专家组的意见,我们在以下七个方面做了变更

1.时间的调整:2013年7月改为2013年7月初

2013年11月改为2013年11月末

2013年12月改为2013年12月末

2014年11月改为2014年11月末

2015年7月改为2015年7月初

2.变量实验法改为教育实验法

3.问卷调查改为调查报告

4.录像课改为体现《初中理化生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录像课集

5.增加:评价体系的研究

6.增加:成员分工表

7.增加:成员分工中组长的分工,包凤权,负责课题成员的分工,成员的培训,成果的上报,问题的解答,各项工作的协调。

2013年12月,申敬红被县中教部禹主任任命为新浪show管理员,这样可以通过这一交流平台与全县物理老师共同商讨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等,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双赢,达到了“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目的。

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陈彦章、张永、刘桂了国家和省级培训。

2014年2月和2014年4月课题组组长包凤权分别做了题为《如何创建高校课堂》和《高校课堂22条》专题讲座,课题组成员参加并记下了详细的培训笔记,明确了高校课堂教学策略,并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无效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2014年3月,申敬红和刘华参加了大庆市教师修学院举办的“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培训班,完成了《教育科研研究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科研成果的表述》、《课题研究材料的整理与撰写》学习任务。

2014年4月张玉梅,刘华参加了我先县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全县青年教师大讲赛,申敬红、张永、包凤权、赵明荣指导老师和大讲赛的评委。

2014年5月至12月,课题组成员先后进行了录像课的录制工作,课题组将所有录像课的材料编制成录像课集保存了下来,为进一步研究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积累了十分有价值的材料。

2014年9月课题组的申敬红、张玉梅、陈婧、包凤权参加了大庆市首届中小学优质录像课活动。

2014年10月申敬红、张玉梅、张永参加了黑龙江省教师培训。

2014年11月申敬红、张玉梅、刘华、何冰冰在我校高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分别上了《电阻和变阻器》《凸透镜成像》《常见的酸和碱》《氧气的性质》观摩课。

2014年12月张永参加了黑龙江省远程教学设备使用培训,并将其培训内容与大家分享,部分教师将其所带回的软件录入电脑中,并应用于堂教学实践中,让课题组老师真正享用了培训的效益。

2014年12月于洪霞参加了市级科研课题《优化集体备课的研究》(已结题)。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理论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研究制定《理化生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理化生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策略》、《理化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如下:

(一)理化生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在,在备课时对于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及问题要充分预设,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合理地讲练,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创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2.学生方面

(1)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要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关注

(3)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关注

3.教法方面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目的就是要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二)理化生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策略

1.动机因素方面

(1)师生之间在人格平等。

(2)师生之间要互相理解。

(3)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

(4)师生之间要互相信赖。

(5)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

2.认知因素方面

(1)给学生独立人格的空间。

(2)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4)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5)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 6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实际操作方面

(1)巧妙设计问题与情境,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

(3)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

(4)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情感互动。

(三)理化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反复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参阅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我们制定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 堂 教 学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旨在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名称__________评价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评价时间__________

要求随堂听课的老师在进行评价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零距离的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2014年1月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差,从调查问卷中,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

1.部分课题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够平等,教师放不下权威的架子。

2.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不能够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

3.部分教师存在满堂灌,拖堂的现象。

4.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

5.部分学生不能够踊跃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6.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

针对这些现象,课题组于2014年10月召开了案例交流研讨会,为此,课题组与教务处联合,对存在问题的老师进行了谈话提醒,并且新老教师结成师徒队子,以老带新,跟踪听课,时刻关注关注其课堂动态,有问题老师及时改正点缺点,使我们的理化生课堂教学实践了以下九个发面的转变:

1.“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堂”;

2.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3.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4.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

5.学生能厚积知识、破疑解难、优化方法、进步能力、高效学习;

6.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7.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8.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适中;

9.学生实现了“三跳”,即跳出课本,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

三、阶段成果

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都能够认真撰写论文,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及赛课活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2014年4月,刘华、张玉梅在县初中教师说课大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2014年6月,刘华在全县初中调研视导中所展示的《物质的鉴别》一课,被评为优质课。

2014年9月,在大庆首届中小学优质课录像评比活动中,张玉梅、赵明荣、申敬红的作品分别获一、二等奖。

2014年9月,在全县初中青年教师大讲赛中,刘华、张玉梅均获一等奖,刘华制作的课件被评为优秀课件。

2014年10月,在全县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资质教具评比中,张玉梅、刘华、申敬红、张永、纪海泉、陈婧的作品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2015年2月,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活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申敬红、刘华、赵明荣、张永的课例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奖。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刘华、赵明荣、陈彦章、张永所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014年5月,张永、陈彦章被评为大庆市教育学会系统“十二五”期间先进个人。

2014年9月,在全县初中青年教师大赛中,包凤权、申敬红、张永、赵明荣、分别被评为优秀评委和优秀指导教师。

2014年10月,申敬红、刘华、包凤权、张永分别被评为市级、县级、校级优秀教师。

2014年11月,申敬红、刘华在省送教下乡活动中,分别进行了《力》和《燃料的燃烧与灭火》的展示课,均获得了省教研员的高度评价,其中申敬红本节课的录像光盘分别按要求送交省教研员和市教研室主任处,他们将对《力》这节物理课中的高效互动活动环节进行研究和借鉴,同时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申敬红被学校推荐为大庆市师德标兵候选人。

以上成绩的取得源自于县科研所专家的理论指导,源自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源自于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会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努力,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1.课题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科研时间显得非常紧张。

2.个别课题组成员对个案的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带着问题反复思考研究,不能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缺少问题意识。

3.收集的研究材料不够规范。

4.参加各级培训的老师人数较少。

5.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的研究沟通较少。

五、改进措施

1.进一步利用集体探究、同伴互引、骨干师范、网络交流的有效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进一步完善各种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开展好五月份的课题研究交流会,为课题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4.增加教师教学、研究时的照片。

5.不断积累总结,不断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增强“先导”意识,增强“主动”意识,增强“过程”意识,增强“创新”意识,

6.更新知识结構,不断整合教材,巧妙挖掘课堂资源,争取编写出理化生校本教材。

7.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

总之,经过课题《初中理化生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使我们课题组成员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项实践与研究紧密结合,充满探索和挑战,饱含人性情趣的事业。实践是研究的源泉,研究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一定会将“研究,实践”二者有机结合,走“科研兴校”、“科教兴师”之路,向科研要效率,让合作、学习、研究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常态,相信通过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一定会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真正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将以上教学策略内化为一种教学风格,展现在理化生课堂教学上,将理论最终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促进教育的发展。

12.理化教研组课题研究 篇十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广州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华南分圃的果桑品种 (大10、选26、97-68和广6) 。

1.2 方法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三株桑树, 挂牌标记花期一致的枝条, 从桑树开花15d后采样。发育前期, 每隔4d采一次样, 到后期3d取一次。具体采样时间为开花后第15d、19d、23d、26d、29d和32d及最后成熟期。

1.2.1 成熟过程中平均果重的测定

每个品种采取开花时间一致的桑椹50粒, 称总重, 计算得到平均果重。

1.2.2 桑椹成熟过程中p H值的测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468-89水果和蔬菜产品p H值的测定方法测定。

1.2.3 桑椹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293-1990水果、蔬菜制品可滴定酸度的测定。样品的可滴定酸度含量以每100m L中氢离子毫摩尔数表示, 按下列公式计算。

可滴定酸度式中: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摩尔浓度

V:滴定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m L

V0:吸取滴定用的样液体积, m L m (V) :试样质量, g

250:试样浸提后定容体积, m L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椹单果重随发育时间变化趋势

四个桑树品种单果重随发育时间变化趋势见表1。从表中看出, 四个桑树品种单果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随发育时间单果重呈持续上升趋势;初期单果重增加趋势平缓, 但随发育时间的增加到开花后26~32d左右, 单果重呈直线增加趋势, 这个时期恰是桑椹的膨大期, 果重的增加主要是桑椹内水分的增加。后期 (35d) 单果重增加趋势趋缓, 此时期营养物质大量合成。不同品种成熟桑椹单果重差异较大, 最大品种“选26”单果重是最小品种“97-68”的2.5倍。

单位:d, g。

2.2 桑根可滴定酸含量和p H值随发育时间变化趋势

13.数理化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十三

2014年1月

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学校及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开学初制定的各项教研计划,坚持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抓好各年级的课堂常规教育,逐步探索各年级教学新模式。以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踏踏实实开展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我校化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忙忙碌碌的一学期又将结束,现就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后记。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查漏补缺,培优辅差,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发挥团体教研的优势,加强随堂课、互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组织了一部分老师上公开课,课后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上课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教研组成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组织老师听课,通过听课、交流、参观、学习,使我们科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处理生成与预设等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更深层次的思索。

2、结合葫芦岛市的学科教学大赛,组织公开课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课。参赛的老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亮点”,并在实践课中得以充分体现。部分老师虽然不参加评比,但也认真听课,评课。通过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受益匪浅,启迪深刻。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求真务实。

四、具体开展的活动。

1、期初制定了科组教研计划,各组员制定了学科教学计划。

2、进行了期中、期末两次教学常规检查。3、组织、指导期末复习,进行期末考试。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今后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使大家的教学艺术进一步得到提高。

2、课题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继续把加强课题的研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14.理化生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十四

本年度第二学期已经结束,目前2013年中考成绩已揭晓,半年来,我们理化生教研组的老师们,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认真的搞好教研,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得到提升,教育教学成绩也显著提高,学生的中考理化生也较为理想。下面对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重视集体力量,发扬团队精神

开学初,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等制定了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我们充分利用本学科教师成员少,便于组织教研活动的特点,随时随处、灵活机动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理化生教研组的教师大都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新授课部分没有知识上的困难,主要是对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存在困惑,各位老教师竭诚尽智,取长补短,达成共识:(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兴趣;(2)重视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才能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掌握情况;(3)重视测试,认真组织每次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的模拟考试,力求每次考试都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考场适应,之后做好试卷分析,分析其中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能力水平有所增强。

二、紧抓教研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每周三上午第一节课同组成员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同组成员各抒已见,形成共识,做到了年级进度统一,训练统一,及时反馈,纠错及时。按照计划进行听课、评课、本期每位教师听课节次不少于10 节,涉及的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等,使本组成员在新课程改革中获益非浅。坚持以老带新,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对年轻教师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在学科知识,大纲要求,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方面提高认识,使他们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为我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三、注重常规教学,细节决定成功

本组教师常规工作到位,做到了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和大纲,并据此编制教案,学生练习精心设计,学生作业做到了全批全改,个别学生的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纠错方法。

四、理化生多联系,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理化生三学科加强联系,注意了学科知识的一致性、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通过练习的讲授,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练题中的应用,通过讲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勘察实习个人总结下一篇:环卫工人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