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2024-08-09

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精选17篇)

1.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一

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

上饶县兴园学校王秀红

新课改实施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让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自参加了孟照彬教授“EEPO”新型教育方式的培训后,我积极行动,大胆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将在课堂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以往的教学常常满堂灌,其结果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收效不大。“EEPO”课型方式如旱地里的急时雨,使举步艰难的课程改革充满了生机。听、说、看、想、做、动、静的结合,符合新课程理念,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活力。虽然自己平时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动策略,但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操作起来顾此失彼。而“EEPO”方式中的互动平台、要素组合这些方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能主动收集资料,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了有力的铺垫,教学效果显著。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采用“EEPO”课型方式上课后深有感触,昔日“听话”的课堂变成了“对话”的课堂,“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形成的立体思维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课堂的确“活”起来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约定、角色分工、汇报成果等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好,需要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

在EEPO学习方式训练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有小组合作的指标,课堂活动中的约定等等。其中小组合作又需要学生学会互相关注,互相关照,学会倾听,控制讨论的音量,了解各个角色的任务等等。教师对学生开设专门的学习方式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中所要形成的习惯。教师在训练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当然,这个活动的内容应是有利于学习方式训练的,因而难度要适中,操作起来会比较顺畅。比如“制作爱心卡”、“说说我的成长故事”、“介绍一本好书”、“制作一个读书卡”、“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等内容。训练初始阶段,专门的训练课开始可以每周安排1——2次,以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巩固、强化的过程。待学生的习惯养成以后,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构建优化的学习的平台,是促使学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平台是实现学生充分交流的途径,在学习的平台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角度的,获得的信息是最丰富的。

经过训练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平台中实现: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效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更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技能,提高对已有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②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积极的群体压力,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达到资源共享,知识共赢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参与面得到了保证,改变了原先教师“把着讲”的局面。经过学习方式训练后,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把学生“放开”,之后又能很快地把学生“收回”。并且,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秩序建立后,教学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参与面大大提高,保证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经过学习方式训练的学生,对自己在大组或小组学习中的担任的角色和任务明确了,不会因为“不会参与”、“不会学”而“学不到”。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后,学习也相应变得更个性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四、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如:课堂上多媒体、大卡、小卡的运用,直观形象有效。如果课堂教学资源贫乏,那么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将无从谈起。因而,重视并加强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要在课堂中灵活运用EEPO方式,适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EEPO方式,方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组织小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考虑合作学习的目的,又要考虑操作的细节,还要注意适时评价,保证调控自如。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瞎指

挥学生,也不是为了求得课堂热热闹闹而搞形式化。如:每节课一般安排3——5次“小动”,1——2次“大动”,这只是一个参考的数字,教师是绝不可以生搬硬套的,要根据自己的课考虑清楚;又如:要考虑调节学生进行多向合作,合理、灵活地安排和调控好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左右的交流、小组的交流、大组交流等等;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小组学习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促使合作学习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保证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胆探寻语文课程改革新途径的我,一直注重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参与了“EEPO”课型方式的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真的是感受多多,收获多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2.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二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科学始于问题, 问题源于发现, 发现源于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文字说明以及社会或学生身边的生活, 用幽默的语言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比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 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 通过解析民间谚语、讲述小故事、打歇后语、出示图片、演示小实验、放录音、录像等方法, 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 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 然后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 这样就会形成认知冲突, 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 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 身上压一块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有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 身上受到的压力会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却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 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 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 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 直接与教师对话, 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 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 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 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 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 及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 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 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 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 (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 阅读相关说明书, 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 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 , 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 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 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 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总之, 探究教学在策略上, 应着眼学生怎么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 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开发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向导, 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 又培养起科学探究能力。以下方法值得尝试:一、诱发探究兴趣;二、引导探究学习;三、指导探究方法。

3.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教学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传导,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物理的新鲜感只是停留在它表面上的新奇,并没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也就随着日复一日的烦琐讲解而消失殆尽,最終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导,及时地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教学思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时分析,认真备课,因材施教,正确并及时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如我们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像是两个小磁铁之间的磁性作用能够推动小木车的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能源利用,或是保护环境的宣传实例做成幻灯片放映,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提倡学生预习、自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使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永恒不变的目的,物理概念和理论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而物理的学习也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享受生活。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每一个概念、定理、原理、公式、规律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得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让物理回归生活,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他们的认知特点,更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实验教学,这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就能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物理现象和主要特征,再加上实验操作,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除了在课上穿插一些实验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课下收集一些科学信息和资料,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同时和老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等的各项能力。

三、注重师生关系的维护,构建和谐课堂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情方面的投资,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亲其师行其道”,学生会因为对老师的喜爱,而把这喜爱转移到课堂上,从而能够更加专心、更加高效地接受教学知识和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愿意和老师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家谏.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J].数理化学习,2009(11).

[2]沈亮.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9(12).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第三完全中学)

4.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四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由此体现了它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培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于概念教学有一些新的认识,具体叙述如下:

一、创情境,建立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学科,用实验引入的物理概念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压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改变受力面积压力小桌对海绵的作用力效果;再演示:改变压力大小压力小桌对海绵的作用力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两个实验过程中,海绵发生形变的程度(即压力作用效果是否明显),让学生自己总结压力的概念、物理含义及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例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的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的概念;在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二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哪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识内涵,掌握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就要学会细化概念对应的知识点。一般情况下,从以下几点细化一个概念。

(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正是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

(2)定义及物理意义: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

(3)符号: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而有些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

(5)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

(6)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弄清物理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三、善同化,强化概念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如果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用功的表达式W=FS计算功时,有的同学把力的作用点上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的移动的距离混到一块儿,出现了:人走路时摩擦力做了功,上楼梯时楼梯做了功等错误结论。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彻底搞清楚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

四、重对比,巩固概念

中学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习时容易理不清其关系,混到一块。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辨析,突出概念的差异,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理解,避免混淆。例如:讲述超重与失重时,个别学生认为超重时物体重力增大,失重时物体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时物体重力为零。在学习这一概念时,我指导学生做下列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记下示数,然后提着弹簧快速上升,观察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再观察物体快速下降时弹簧秤指针位置,记下示数减小,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这样既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轻松地突破难点。在学习时,除了要比较相近物理量的不同点,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死记硬背,做题时乱套公式,使解题效率低下。

五、重反馈,完善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反馈能巩固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摩擦力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对摩擦力有正确的理解,能对各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做出准确的分析,我在课堂上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判断:

①静止的物体受摩擦力吗?运动的物体受摩擦力吗? ②摩擦力的方向是否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对吗? ③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作用,对吗? ④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对吗? ⑤摩擦力总是阻力或者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吗? ⑥压力越大,摩擦力一定越大吗?

⑦静止的物体只能受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只能受滑动摩擦力,对吗? ⑧物体间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⑨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吗? ⑩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有什么关系呢? 每个概念讲完以后,我都引导学生仿照上面列出问题,提出与这个概念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在学生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概念,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5.学习物理和参加竞赛的几点体会 篇五

省实验中学 贾杲果

跟随王老师学物理已经两年,高中开学之际,按王老师的安排,给学弟学妹们谈一些物理学习的体会,这里,我着重说一下体会比较深刻的两个方面:物理和竞赛。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美妙的科学。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无穷魅力,他将得到一种永不枯竭的学习物理的动力。要学好物理,首先应当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可以说,生活处处有物理。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生活中的现象,你就会发现物理原来如此有趣;另一方面,物理学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一些科普读物或是物理学家的故事,你会被物理的美与力量所震撼,你会发现物理原来如此神奇。

要学好物理还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物理本来就是科学家从众多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万物之理,所以学习物理要锻炼化具体为抽象的能力。无论场景如何变化,物理定律总是不变的。物理可谓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把握住了不变的地方,其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学习物理还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实验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总之,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所在。

说完了物理,再谈一谈竞赛的事。竞赛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初中阶段竞赛和中考的时间接近,精力分配是个问题,一般说来,在竞赛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中考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这些同学可以将较多的精力放在竞赛上,同时巩固基础,兼顾中考。备战竞赛有一些窍门,就拿物理来说,一定要仔细地看《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试题汇编》和《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辅导》,这两本书是由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委员会编写的,书中很多都是往届竞赛的原题,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你找到竞赛的感觉。最重要的是物理竞赛往往直接出这两本书里面的原题,而且比例较大。

在参加竞赛时,首先要注意时间问题。正常情况下,答题的时间是不够用的,要尽量快速推进,不要在一道题上耽误时间。有一些题计算量极大,在规定时间内算出相当难,解决的办法:一是想办法估算、巧算,二是直接跳过,做完其他题后再做。当然,细致是必不可少的,竞赛的判卷非常严格,一个步骤的失误会让你丢很多分,看不清楚题就下笔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6.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 篇六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考试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上根本主题。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实验探究;题型特点;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各科目的教学要求已由传统的“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方向转化,初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近年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指挥棒”的中考招生考试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物理试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以考实验的题型及命题的角度为亮点。“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一根本主题。物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与探究题题型所占分值远比课改前要多,内容在不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上,使经典内容题型不断创新;增加的实验探究题(专题),成为整个中考试题的亮点。可以说,把握好实验探究题型的教学,将使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

1.由“三维培养目标”想到的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它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新课课程标准下“实验与探究”题型的特点

2.1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1 小华总结两年来所做的探究实验发现: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需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显示出来。

例如:图1甲实验是让木块在木板上做____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显示摩擦力的大小;乙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反映出来的。

(2)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往往采用控制变量法。

例如,要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就要多次改变压力,同时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做实验时我们改变压力的具体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动能跟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质量,同时控制速度不变。具体办法是:换用___________并让它们从_______________由静止滑下。

这类题目提醒学生,要学会从看似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点,体验归纳这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时涉及到物理学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既关注学习方法,又注意

研究方法,这是题目的创新之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个:探究滑动摩擦力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这都是物理中比较重要的实验,一般中考卷几乎都会涉及到。

2.2 以科学探究为背景,强调对应用能力的考查

例2:在《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中。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情况,选择了A、D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是否有关;选择C和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_____(填写导体代号)。

本题是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它是物理学研究问题采用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也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且有效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大多蕴含着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且一般只用来定性地研究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见到、熟悉再到试着做,从而掌握这种研究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推理的产物。使他们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揭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为将来进行定量研究在方法上给学生打下基础。

2.3 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相联系,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类:接受、反应、价值评估、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布卢姆等人指出,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做出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新物理教学要使学生能从情趣中学习物理,考试题型也如此。

新《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力求贴近生活,强调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空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同具体的生活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是题目的难点所在,也是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已逐步成为考试的热点。

3.几点思考

3.1 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理论主要以哲学认识论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为依据,阐述知识、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有效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原则和方法,它对于知识的心理本质等具体问题的回答是笼统、含糊的,用这种教学论指导教学设计,常常导致教学目标的笼统、含糊,于是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只能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反映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明确陈述作为教学目标的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然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及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分析,由此而导出教学的过程、方法。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习,让自己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快过度到“学有定律,教有优法”这一科学的教学模式。

3.2 转变消极观念,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俗话说:“眼过三番,不如手过一遍”,与其搞大量实验探究题的“题海战术”,不如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识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新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学习。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也是教学内容,是这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从初中物理新教科书内容来看,除了原有体现科学探究教学内容的实验外,还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转化为新教材的探究性实验,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还有家庭小实验、小制作、调查与研究等。新教材也针对了农村学校缺乏专门物理器材而列出了有效利用家庭、生活中废旧物品开展实验的做法。因此,教师不应总是埋怨器材不足、实验场所缺乏等客观因素,消极对待科学探究,而应充分挖掘并且利用这些科学探究的素材,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物理新课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适当地降低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定量要求少了,对解释现象、科技、人文的意义等要求多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了解性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难度要求降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科学素养要求高了。它淡化了不同科目之间的区别,有意识地突出了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渗透,因而对物理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知识面要求更广,使物理教学的难度更大。中考物理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以新课标为命题指导思想,它的特点折射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及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使我们看到了教改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加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并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2]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 《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7.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建议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思维方式将从感性思维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为主, 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和视野也会迅速扩大, 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 产生更多的新想法和疑问. 初中也是正式开始接触物理的学习阶段, 学生需要跟随先辈探索自然的脚步, 去学会运用工具更真实准确的观察事物; 然后透过事物的表象, 去思考、学习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期间, 学生会遇到许多与自身生活经验、思维习惯等不相符的物理知识, 因而需要在物理教学中特别关注. 通过对自身教学的分析, 我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感性思维是初中生的重要思维方式, 物理本身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 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创设情境, 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 而物理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物理事物 ( 包括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等) 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物理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1].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并反复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取精,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初中物理是从学习工具的使用开始的. 我发现在长度测量中, 学生对于刻度尺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长度的感受却很模糊, 因此常常在类似题型中出错. 例如:让学生估测铅笔的长度、教室的高度、书本的厚度等, 发现学生给出的答案差距很大. 那么, 要提高估测的准确度, 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标准”, 比如了解自己的平均步伐大小、臂长、手掌脚掌长度、拳头宽度和手指宽度等; 同时教师也应尝试布置更多的估测实践, 让学生更多的去估测身边物体, 比如教室门的高度和宽度、粉笔的长度、树干直径、操场周长等. 学生从感性体验当中会慢慢积累经验, 在通过理论的指引, 形成物理思维. 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和物理思维的培养, 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对所考查的问题经验丰富, 自然不易出错.

二、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注意突破惯性思维的障碍

“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2].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所感知的物理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 加以概括, 就成为物理概念. 例如: 初中物理中, 将物理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而要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然后判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学生在生活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没有特意选取参照物这一思维过程, 因此对参照物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些勉强和模糊. 因此, 通过描述的物体运动去猜测可能的参照物时, 往往出错. 如: 长河落日圆, 选取的参照物是 () . 学生在这里的回答就出现了“天空”、“地球”等. 上题中, “天空”不能与“落日”对比位置变化, “地球”不能观察到全貌, 所以都不适合. 应选“落日”周围容易观察和对比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如“长河”. 这类题型说明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一定了解, 但是确忽视了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能判断出变化. 所以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 让学生循序渐进, 充分体验概念的提出过程. 如: 路边的行人觉得树是静止的, 而行驶车辆中的乘客却觉得树在运动, 这是为什么呢? 之后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学生就会了解到虽然没有学习课程之前, 并不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思维的惯性让人总是下意识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选择了参照物. 这时让学生随意在纸上描述5 件生活中看到的运动现象, 写完后再让学生回忆找出自己描述时惯性思维选了什么做参照物. 只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思维惯性, 才能更好突破思维惯性. 又如: 一个横放的密封矿泉水瓶, 里面装了水, 水中尚有一个气泡, 当矿泉水瓶突然向前运动时, 气泡将 () ( A) 向前运动; ( B) 向后运动; ( C) 保持相对静止; ( D) 来回振动. 许多学生根据惯性知识来分析, 认为气泡由于惯性, 保持原有运动状态, 故矿泉水瓶突然向前运动时气泡一定向后运动而选 ( B) . 而事实瓶子里不止有气泡, 还有液体. 由于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因此瓶里水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 当矿泉水瓶突然向前运动时, 当水相对于瓶子向后运动时将挤压气泡, 使气泡相对于瓶子向前运动, 故选 ( A) . 由此可知, 能否对知识灵活运用, 涉及到了生活体验是否丰富, 理性思维是否细致、严密.

三、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答题的规范性

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学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 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3].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注重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时候, 尽可能的用实验和生活实践来证明物理知识; 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己重现探索知识的过程, 尽可能能使学生更快的熟悉这门学科, 找到学习物理科目的状态. 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时, 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归于生活. 源于生活要求善于观察和思考, 高于生活要求善于总结和归纳, 归于生活则要求善于综合分析、灵活运用. 如: 小明用100 N的力去推一木箱但没有推动, 由此可推断木箱受到的摩擦力f大小为 () . ( A) f = 100 N; ( B) f > 100 N; ( C) f <100 N; ( D) 无法判断. 许多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认为推不动即力气小, 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得出错误的答案 ( C) . 这就是没有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结果. 推力确实是小了, 但只是小于某个数值而已, 并不是小于摩擦力f. 这里应运用物体平衡的规律, 物体既然处于静止这种平衡状态, 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大小相等. 所以正确答案为 ( A) .

答题的规范性则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规范, 如: 生活中常常听到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节目说某地气温多少“度”, 而画面显示却是摄氏度的符号℃. 又如:生活中人们常常说某物“动了”或“不动”. 刻度尺常常说是“尺子”. 学生在类似题目中也常常出错, 如 ( 括号中为正解) 描述运动状态的错误: 动了 ( 运动) 、不动 ( 静止) 、没有动 ( 静止) ; 描述温度的错误: 度 ( 摄氏度) ; 描述工具的错误: 尺子 ( 刻度尺) 、杯子 ( 烧杯) 、钟表 ( 停表) .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就要以身作则, 不能以口头语教学, 教学用语要准确、严谨、科学. 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 在作答时也严格要求,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课程创新改革的浪潮中, 我正在不断的思考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水平. 基于自己教学的总结和反思过程, 我提出了以上几点意见, 希望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能力测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237.1-2000.

8.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体会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方法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教师启发诱导,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二、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占重要作用的是实验观察。实验是数据获取、总结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实事求是、尊重事实、谦虚严谨的作风。如在实验中发现与事实不符,应及时改正错误观点,观察材料和实验数据决不允许造假。

其次,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多疑多问,积极思索,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风格、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与观察实验方式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进而转化成学习动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也是一种艺术,在讲课时语言感染力很重要。在授课中语言的感染力、生动的讲解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总之,好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也十分重要,引导学生自愿地、有兴趣地去学习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保证教学的有趣、高效。

五、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直观现象加问号的问题转化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而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出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教师应重视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交给学生探究式学习任务时,同时将探究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作为活动依据。笔者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可使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黄华.初中物理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4):25.

[2]汤敏.基于信息技术支持探讨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实践[J].教育,2015(30):149.

9.转化初中物理后进生的几点做法 篇九

理化组

杨槐清

本级九年级学生物理这一学科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和往年相比较,学生的能力层

次不齐,物理教师都深感教学很吃力,在物理教学中,都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也不例外,在转化后进生,提高物理成绩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同时还学习别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物理后进生成因及后进生转化的几点做法谈自己的做法。

一、物理成绩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物理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上感到枯燥、乏味、实验能力差,导致难学,在物理学习上老师的跟踪检查不到位,八年级和九年级每节课的小问题逐渐积累,基础知识就会出现脱节,就无法学好物理,导致个别学生放弃这门课了。

2.物理后进生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关。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 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要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是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顾中上等生而忽视后进生,使后进生失去了教师的关注,从而对学习物理没兴趣。

二、后进生转化的几点做法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的课上 再好也没有用。反过来,兴趣浓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用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多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做分组做马德保半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很大,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什么力量让饮料进入口中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活跃,很积极。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改变课堂复习的方式。特别是传统的复习方式对物理后进生不利,把一章的知识 总结出来,然而让学生记忆,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最后进行例题和习题的讲解,在教学中多数习老师惯于这种教法。在教学中,由于后进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重点的章节,进行详细的串讲,同时要及时进行教学反馈,随时调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学生课堂动手、动脑筋是关键,随堂讲解与练习结合起来。3.近期的复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后进生,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优先提供后进生板练的机会,使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得到充分的表现。课堂练习中,对后进生所做练习,特别要注意看,做对给予肯定,做错及时纠正;优先检查课堂练习,通过检查,肯定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提高他们自学的信心。在班上形成一对一的“帮学”活动。一般情况下吗,一个班总有一部分同学成绩优秀,一部分同学成绩稍差,近期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这些学生的成绩,做到心中有数后,征求后进生的意见,把他们关系好的的优生作为“帮学”的朋友。因为本班同学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多。再则,同学之间,不受拘束,利于后进生提问,解决问题的机会多。会考指导作业上有对应的辅导小老师检查签字,这样在转化后进生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生的提高。

10.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会学生会学,改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有效教学是现阶段物理基础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如何来把握这个重要的关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教育这一实施素教育的主战场,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已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否则学生的能力、智力的开发、个性近好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物理课堂中,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生做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分组实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将实验桌子安培表拿去并同时放上一定值电阻R以及几根导线,是否能再次测得导体电阻呢?如拿去伏特表呢?这样的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转会为自素质。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现代媒体,是开展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的成份,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比如要我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FLASH物理教学软件,将凸透镜成像跟物体位置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易学易懂,记忆深刻,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做到五个“尽量”,即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强;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适度把握教学的密度和节奏,做到宜松则松、宜紧则紧、宜快则快、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不同类型课有一同的教法。如:启发式、探究式、愉快式、综合开放式等教法,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三、坚持精讲清练的原则,正确处理教、学、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图文并茂、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要求教师课堂上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准确清楚地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精练”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洋思初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精讲精练”原则的具体表现。总之,重点难点要靠教师的点拨、释疑-------教;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已去消化理解、发挥-----学;学生要对学习加以巩固、形成技能------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出“教”策略,而且要注重“学”“练”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教”的价值。

四、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意味着:从特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并实施在这种条件的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最大限度达到培养目标。要切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做到七个精心:即优化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六点”,即重点、难点、知识点、智能点、教学点、启发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构思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练习-----精选例题;优化课外作业-------精心批改作业;优化反馈检测------精心出卷。同时应精心安排物理课堂教学两大环节,即

一、精心设计探究的教学方法,科学性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在课堂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从生活中事实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已猜想假设,通过学生实验验证,归纳出实验结果。再经过教师的点拨、释疑,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完成一个探究活动环节。这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手段。如进行“长度的测量”教学中,首先让三同学如何正确知道教师讲台长度,让学生想出方法。然后由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后去测量。并让三各学生测量完成以后。在黑板写出自已的结果。由于三个人的结果不同。必然会让学生惊奇。从中让学生去思考猜想分析。这样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二、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关系,培养学生的一定实验能力。在初三复习完《密度》这一章节后,在下列器材中,量筒、天平、密度计、盐水、弹簧称、金属块、细线以及一定量的水中选取合适器材,要求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法测定盐水密度。从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归纳创新能力。又如在学完《大气压》这节内容后提出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瓶中装了一半水,瓶塞上面插一根弯曲玻璃管,瓶塞不漏气,不许打开瓶塞。也不许用嘴向外吸,更不许将瓶子顷到,如何才能将瓶子里的水通过玻璃管引进到杯子里?让学生思考问题时避免单向性、单一性,充分培养这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下大力气改革课堂结构,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浅议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

教学的几点策略

穆家峪中学

11.关于对学好初中物理的几点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解记忆;观察能力;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83-01

不少初中同学感到物理难学,其实,就初中物理而言,其难度并不是很大,同学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大多是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另外还有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薄和惧怕的心理因素;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和前提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

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定义如何?有什么物理意义?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过的东西记住了,到时才能从大脑信息库中将信息提取出来。

反复自我检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有人以为,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这是对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误解。一个人的一生见过、理解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极少数(有人统计认为不足5%)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所以每次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等,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习好物理的重要手段

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一)观察要有主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二)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三)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武器”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用的方法:

(一)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二)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三)逆向推理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度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四、注重课堂学习质量,是学好物理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没有积极的思考、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五、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課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12.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的思考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与科学探究一样, 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 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 物理实验还应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客观数据的重要性, 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的相互配合中发扬合作精神, 在收集、处理实验信息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提倡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又能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对初中物理几个具体实验的思考

1. 水和酒精混合

将两个相同规格的试管 (50ml) 分别装25ml水和酒精, 然后将两者混合后, 观察到“混合后体积变小 (变为49 ml) ”的实验现象, 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但是, 细心的教师和学生也应发现同步伴随的另一重要的实验现象:装有混合液的试管明显发烫, 这是对“分子间距变化, 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 从而导致物体内能的变化”这一结论的有力验证。

思考意义:通过这个实验, 可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神奇魅力,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乒乓球上 (或下) 旋球的成因

演示“乒乓球在电吹风的吹动下定点旋转”的实验, 我们就可以深刻领会到“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 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的物理规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当将乒乓球放置于电吹风吹口的斜上方, 并且, 电吹风的风速 (档位) 不变时, 乒乓球只是在做定点旋转, 而不发生位移 (更像一个模拟风洞实验) 。”

思考意义:实验情景能长时间地保留在学生的大脑中, 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 学生也对“风洞实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3. 哪一股水流射得最远?

小孔的水流射程不但与水流从小孔中流出时的速度有关, 还与该小孔与池底的高度有关。

如取容积为1.5~2.0L的无色透明塑料空瓶, 在瓶身上沿竖直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从上到下钻三个相同大小 (直径都为1.5~2.0mm) 的小圆孔A、B、C, 其中A、B、C和瓶底四者之间的距离都为5cm。如果将塑料瓶放在水池中, 把塑料瓶口置于水龙头正下方, 旋转自来水龙头, 使水流刚好进入塑料瓶内。当塑料瓶内水面离瓶底约20cm时, 就会发现有三股细水流从侧壁的小圆孔A、B、C中射出。同时调节自来水龙头的水流流速, 使塑料瓶的水面保持在离瓶底的距离约为20cm的位置, 试问“哪一股小孔的水流射得最远”。结果是中间B孔中水流射程最远。

理论分析:从小孔中流出的水流速率 (v) 刚好等于塑料瓶内水面自由下落到小孔处所获得的速率, 即v=姨2gh, 其中g为重力常数, h为水面到小孔的距离;水流从小孔到达地面的时间为t=姨2h′/g, 其中h′为小孔到水池底 (瓶底) 的距离, 则小孔水流的射程是S=vt=2姨hh′, 不难计算出中间B孔的水流射程。

13.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十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的良好现象。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却会出现以下一些误区。

一、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认识有偏差。①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认为是七个环节,追求活动形式的完整性,机械地呈现七个要素,使探究学习流于形式。②探究学习庸俗化,认为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自学就是探究性学习。

(2)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上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东西。表现在:①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研究探讨的价值,有些问题不需要探讨。②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进行探究。⑨学生间的合作不主动,参与度不均衡。④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讨论,就鸣兵收场。⑤“满教室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

课堂上教师很忌讳“讲”,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原则。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该讲的不讲,本来教师一句话就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儿比谁讲得少。

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化

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冥思苦想。好像脱离了情景,就不是新课程理念的`课。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没有区分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加,是积极动脑还是跟着起哄。

四、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

有些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效果怎样呢?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字迹;有的因课件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教师跟着电脑走,而不是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何谈课堂上师生互动,表现个性。

下面我就以上的几点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老师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呢”,这又鼓励学生深究细追。

(2)向学生发问、探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有益的,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应重视课堂上的讲,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更有效。课堂上讲与不讲,不是教学理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更不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水岭。我们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对题目,要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难点,最重要的是讲学生还不懂的、经常出错的问题。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4)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也不例外。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动起来,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乱,就会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实质上没有带给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无言的感动和理智的挑战。

(5)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宰”,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会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它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和促进作用。②不能用多媒体制作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因实验的结果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而课件制作可随意改变实验条件或结果,运用课件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降低。因此,能实验的不能用课件代替,不然就失去了实验的作用。而对于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微观实验如分子运动和一些抽象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以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③不能滥用视听效果,否则会混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可利用视听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多地运用视听设备,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忽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④课件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课件的制作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和为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

14.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四

坤都岭中学邓淑贤

毕业后,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虽然在别人看来 单调无味,但本人却乐此不疲,耕耘语文这片田园,日出而作,夜半而息,辛苦却别有一番乐趣,为别人所不能体会。多年来,一直求真务实的教学,积累了点地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进入初中,好多学生都围着我问同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就对他们这样说:

—。积累。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和前提。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需要积累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一般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1·初一阶段,重点做常用字词,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方面的积累,并指导学生用积累的字词句 说话,相互交流,品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2·初二阶段,在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等方面的积累任务以外,增加阅读内容,阅读范围一般限定在寓言,童话,神话,科幻等方面的题材,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并在语言方面做相应积累。

3·文学常识,古诗文佳作,现代名篇美文的积累要坚持经常,不能间断。进入初三,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在平时积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将会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二·阅读。

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量阅读可以有效的丰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书更可以怡养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操。要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他们学好语文很重要。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巨大动力。

四·勤奋。

无论学什么,勤奋刻苦都是第一位的。要学好语文更应该这样。

除此而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用真心真情去学习语文尤其对教材中精美文章,教者·学者·作者的情感应该是交融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只有让学生的 情感和内心受到感染,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 目的。

另外,我也通过个人学习的体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 指导,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

15.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五

一、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一) 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常有意犹未尽以及行文单调枯燥的弊病, 究其原因无非是“源头少活水”, 即词汇储备少, 素材积累少, 作文规则少。常读书, 常读好书, 好多精妙词汇, 典型事例及作文技巧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进入学生的思想。试想, 有了这些储备, 学生每拿到一个命题便不难妙笔生花。所以, 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提倡, 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关键因素。

(二) 培养学生养成“耳听六路, 眼观八方”的习惯

学生作文中缺少真实感, 缺少生活气息, 缺少时代感的弊病也经常存在,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生活“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说“有眼无珠”也不为过, 甚而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及感受都会“麻木无知”。正因如此, 每写作文, 他们就会顾此失彼, 瞎吹胡编, 任由自己空想乱猜, 这样写成的文章当然毫无生气, 更不用说时代感了。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明白不关注现实生活就不会写出锦绣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他们家, 他们邻居, 亲戚以及同学、朋友们的变化与轶闻趣事,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他们回家的路上, 在一次外出, 在自己独立干某一件事的时候多用耳朵听听那些在当时毫无关系的声音, 用眼睛看看哪些在当时索然无味的一株小草、一颗石子等等。设想, 当这种习惯久而变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我们何愁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三) 走进生活, 开展情境教学, 激发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集中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可以一起鉴赏美文等。但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完成的习作很多时候是无病呻吟之作, 没有激情, 缺少新意, 胡编乱造都有可能在作文中出现。最好的作文方式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去, 让他们自由去感受、评价、判定。不难想象, 在这种鲜活的现实生活情境中, 学生描写一幅景观, 评价某种现象, 发表一些观点时都是源自内心, 有感而发的, 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少一些虚假做作, 多一些真情实意。

二、作文教学的课内功夫

(一) 重视写作方法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要求达到能顺畅地叙述事件, 能清楚地抒发情感, 能用较典型事例阐述观点就行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 寻找值得一写的事件、情感以及观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筛选素材, 布局行文, 做到详略得当, 主旨清楚。许多学生在行文时, 不会去认真考虑素材的筛选, 文章的布局以及情感、观点的表达。他们只是一味地盲目组合素材, 最终写出的文章要么拖泥带水平白无味, 要么内容空洞大而无当, 更有甚者离题万里不知所云。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忽视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随意成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必读作品180篇 (首) , 课外阅读作品60篇 (首) , 这些例文均为各类体裁的美文, 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写作方法。这些文章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这些美文适时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各方面给学生悉心指导, 让他们知道万事都需按规则行事, 做事如此, 作文亦然,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我们千万不能小瞧写作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二) 片断练习, 陈清利弊

作文教学中, 课外长时写作需要, 课内短时训练, 亦不可忽视。在作文课上, 我们可以就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校园内的一株花、一颗树进行片段练习, 通过现场评比, 让学生明白其中优劣, 时间久了定会产生“指物作诗立就”的效果。

(三) 经典推荐, 师生共赏

在作文课中, 我们可专门设立一堂名为“经典品评”的课堂, 即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名篇佳句推荐给全班学生, 师生共同品评, 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写景佳句也罢, 抒情名段也好, 只要是学生认可的, 我们在课堂上细嚼慢咽, 只要学生多多少少品评出点好的理由来, 这难道不是一大收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又增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是两全其美之举。有时, 教师也可推荐一二, 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侃侃而谈, 真是其乐无穷, 何乐而不为?

(四) 多管齐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 比如让学生扩写《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的场景及人物肖像和心理,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等。在学习《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营造的凄凉意境, 我特意在课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画了一幅《秋思图》简笔画, 然后又布置了作文———扩写《天净沙·秋思》。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的的确不错, 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这时, 他看到小溪里的溪水也在结伙成伴的往下流, 而我呢, 却是单身一人。”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当他思念家人时, 他觉得大自然的每一样事物都在针对他, 秋风是那么刺骨, 枯藤和老树像仇人似的紧紧盯住他, 几只可恶的乌鸦在残阳斜照的树上哇哇叫着。明明水流很慢, 可他觉得水也好像要回家和家人团圆似的, 流得很快。他一个人在晚霞映红了的天空下, 孤独地骑着瘦马在漫无目的地走着。”不同的言语, 但都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文章所营造的凄凉意境。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当然教师还可借助一个实物, 一幅漫画等具体物象激活学生的思路, 展开奇思妙想。还可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打破时空局限, “穿越”一下。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让学生写出言辞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 不但要做好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还要强化课内训练。

16.对改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十六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1.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创造的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个要素在创造中的作用虽然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

高中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就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物理,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4.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

17.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十七

【摘要】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运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创设理想的诱发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指出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浅显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设想。内容包括教师应对实验课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物理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培养科学素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1.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1.1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教师要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

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

1.2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1.3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要重视物理实验的激趣效应 2.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进行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最高昂,精神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老师在这时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必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老师在讨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将一充满气体的气球压在一只钉子上,结果气球轻易地就破了。然后将相同一气球用相同的力压在布满钉子的木板上,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提出猜想,再演示。老师演示后,再提及社会上的“硬气功表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入实验力求趣味新奇。学生对没见过的实验都感到新奇有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马德堡半球实验、“瓶子吞鸡蛋”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的实验、用冷水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的实验,都可使学生感兴趣。

2.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实验激趣。

如为了说明飞机升空原理,实际显示“凸弧形的地方流速大”,我与学生合作制作了一个显示器:把长约12cm的透明胶管正下方开孔,与大号注射器筒连通,把泡沫塑料球平分为二,把凸弧面与平板面分别连接在两个水平胶管口,在 注射器筒内点燃檀香。当室内空气不流动时,檀香白烟从胶管两端凸弧面和平直面同时流出,冉冉上升;若人拿着装置向前匀速走动,或正对微风放置时,白烟只会从凸弧型半球一端流出。从而直观地显示流体压强规律和飞机升空原理,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又如,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让力量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位同学来推门表演,让力量大的同学靠门轴很近推关门而让力量小的离门轴最远反方向推不让门关上,以门关不上甚至反而被打开的情境来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3适时加入物理实验史的相关介绍进行激趣。如: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问题,讲述伽利略实验,以此说明:科学家和我们常人一样,也会有错或想不到的地方,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正是因为伽利略的失败,才使得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多更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光速。

2.4用实验代替传统的课后作业进行激趣。在物理作业的安排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外小实验。例如,在学习重力的计算时,与其布置几道计算题,不如让学生去课后测一下自己的重力。还有在学习杠杆知识中,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制杆秤。学了大气压强后,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器

材设计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不仅能让学生面向社会和生活,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了延续。

3.重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3.1要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物理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直观、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得出正确的物理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演示实验要注意增强演示的可见度和清晰度,用探究猜想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更为有效。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良好途径。初中学生,对物理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

点,做好实验及适当增加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

所以,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

3.2重视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3.3重视演示实验必须同思维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直观性,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

了建立概念所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然而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利用演示实验的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确保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相结合。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短暂的,并且多数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至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实质等等,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3.4确保演示成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那么,要使演示实验获得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考虑试验如何成功,还需要考虑实验可能的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演示观象导出结论时解释或推理简单。同时,演示现象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为此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看到。

4.要重视物理实验探究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

出了实验探索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的物理课程把实验看成了灵魂。

4.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索。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4.2要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4.3要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

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

从实验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实验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①教师应该具备有新理念。②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③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④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4.4要重视利用实验器材,鼓励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往往是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如果在演示实验时,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听众、观众,不参与实验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用抽气机从玻璃容器中向外抽气,其余学生听声音的大小如何变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做,不仅参与的学生有了直接体验,而且其他学生受到的感染也远

比教师表演好得多。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在做学生实验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问“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时,可以先指导学生,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原理及以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归纳得出结论,最后教者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通过眼观手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师生互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5要用物理原理创新设计。

利用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既可以作为新课引入的实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可以作为新知识学习后的考查性实验,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

如:关于“摩擦”的教学引入,运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如下一个创新性实验:让两位身体状况接近的同学到前面做“拔河”

比赛游戏。两同学分别在板凳一端下面用一只手掌托住板凳,其中一位同学所托板凳一端上面放些重物。两同学同时向两边拉,让学生猜测哪位同学会胜出,并分析胜出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两同学分别在板凳一端下面用一只手掌托住板凳,另外,在刚才失败的同学手掌和板凳之间垫上一块毛巾,两同学同时向两边拉,让学生猜测哪位同学会胜出,并分析胜出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学生对实验现象非常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下步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如:讲完“惯性”知识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书本文具等设计惯性实验,然后请学生展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既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又巩固了知识点。

5.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验

5.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集中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要引导同学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中悬浮、上浮时,就会兴趣盎然,于是,有的询问老师,有的翻阅有关潜水艇的书籍,了解现代化潜水艇的构造和操作过程等等。

5.2有利于学生参加物理实验活动。创造能力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必须从小培养,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集中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要引导同学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可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同学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如自制温度计,自制抽水机,自制小电动机等,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学生自制电铃,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设计好电路,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能正常发声。

5.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外实验中,学生

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动手做实验。倘若实验失败了,究竟是设计上的问题,还是动手操作上的不严谨,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5.4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既能培养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还能扩展知识面。

总之,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过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实现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我们教师要组织好物理实验,获取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十八课导学案下一篇:良好生活习惯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