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精选8篇)
1.加强社会建设 篇一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党中央准确把握现阶段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自我街道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我街妇联围绕职能,突出特色,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贯穿于妇联工作始终,坚持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妇联工作,以创新妇联工作融入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下面,我就街道妇联如何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开展维权维稳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思路,向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常青街道占地0.66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妇女人口数1.1万人。近年来,在市、区妇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市、区妇联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曾被评为“辽宁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鞍山市妇联系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妇联组织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中来,发挥“半边天”的资源优势,多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始终是我街妇联在尝试、摸索、实施的一件事。
一、健全组织网络,管理有章可循
我街妇联从健全组织工作入手,增强社会管理的能力。一是依托自身资源,扩大妇女维权协调员队伍。我街妇联从强化社区妇女维权服务站功能入手,在确保服务站有标识、有场地、有电话、有人员、有调处、有记录、有跟踪、有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妇女维权服务站组织机构,依托自身的网络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维权调解工作,组建了由社区妇联主席、委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妇女维权协调员队伍,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切实做好思想疏导、矛盾化解和人员稳定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民情民意,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关心帮助困难妇女,协调、配合街道相关部门,解决合理诉求,加强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二是完善法律援助维权中心,提供妇女维权平台。我街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了以司法为主,依托妇联、工会、老龄、残联等部门的法律援助维权中心,同时维权中心与法院、律师结对,能及时有效的为广大妇女开展法律维权、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对来信、来访当事人,根据案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鼓励她们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矛盾分流有方向,矛盾化解有帮手。三是发挥“小巷讲坛”的作用,继续开展面对面的普法宣传。推动男女平等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走进社区的小巷讲坛,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强化男女平等意识,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大力宣传妇女工作和树立妇女典型,在全街营造了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关心妇女疾苦,坚持贯穿服务
在日常调解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用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工作,理顺情绪,化解冲突,构筑和谐。一是继续开展“和你在一起”救助行动。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继续深入开展“和你在一起”对弱势妇女的系列救助行动,努力从司法救助、情感帮助、经济援助、生活互助四个方面对弱势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二是继续从妇女需求入手,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我们建立了家政服务站,开办了住家服务、钟点服务、月嫂、家教等多项业务,吸纳下岗失业妇女,在家政服务行业中就业,使下岗女工在家政服务岗位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街道妇联下属的家政服务站,举办了下岗事业妇女技能培训班,根据妇女职业的需要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到目前,约有
20期,内容包括计算机培训、物业管理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等等,培训人员达500多人,介绍上岗人员200多人。三是健全完善社区“阳光课堂”,开展“共享蓝天”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我街妇联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阳光课堂”,为儿童提供学习、文体活动、课外补习等服务,让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建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家庭档案,组建“代理妈妈”服务工作网络,进行定期家访、生活帮助、学业促进、心理抚慰、应急救助等,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实施关怀服务。如九中社区的朴祺恒小朋友,父母都在韩国打工,其独自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生活,我们九中社区的“代理妈妈”会定期给他送去生活用品,把他接到家里过周末等等,让五岁的小朋友能够在关爱中成长。
三、突出妇联特色,调纠纷解难题
开展了“零家庭暴力”社区创建工作。侵犯妇女权益的案件,特别是家庭纠纷,大部分发生在社区内。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街妇联开展了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活动,“家庭暴力发生率”被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社区的重要考核指标。我们依托各级妇女组织,在街道建有维权站,社区设有维权点,楼栋设有维权员;将维权工作的主战场放在社区。健全妇联组织维权网络,及时地处理家庭纠纷,减少了家庭暴力的发生;并在社区开办了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社区维权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也有效的增强了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开展“我是和事佬”活动。我街妇联组织各社区建立“和事佬”志愿者队伍,她们是由一些社区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龄妇女组成,社区“和事佬”来自于5个居住小区,分别负责各自小区的矛盾纠纷的化解,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他们经常在各自小区内活动。平时对于小区内老人、病人、困难家庭等给予热心帮助,邻里之间有啥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也第一时间知道,由于“和事佬”们在各自的小区都树立了关心邻里、热心群众的良好形象,所以邻里、家庭之间一有磕磕碰碰的事就找“和事佬”们商量,遇到夫妻闹离婚、婆媳闹矛盾、邻里纠纷,和事佬会了解情况后,立刻上门进行劝导,由于是邻居,平时又有接触,调解介入也比较顺利,根据双方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进行调解、做思想工作。很多纠纷都在“和事佬”的耐心劝导下得以化解。九中社区的“和事佬”孙阿姨被评为“铁东区十佳好婆婆”,她经常在社区活动室为大家传授当好婆婆的经验,居民们也把自己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的难处提出来,让孙阿姨帮助出主意解决。开展“弱势群体帮扶行动”。我街妇联先后实施“女性健康在行动”活动,积极协调辖区医疗部门为贫困妇女进行免费或优惠健康体检;开展特困救助活动,组织辖区妇女及巾帼志愿者为贫困妇女、特困女童送钱、送物、送关心,使她们感受到妇联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促进了社会稳定、家庭平安和谐。
开展“五清五帮”活动。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同时,开展“五清五帮”活动有效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即流动人员底数清、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吸毒人员底数清、闲散青少年底数清、特困家庭底数清,开展矛盾调处、家庭投诉和报警、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困难帮扶等维权服务。
以上,是我们常青街道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上一些做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今后,我们要以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为契机,在市、区妇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辱使命,不断开创妇联工作的新局面,为鞍山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幸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社会建设 篇二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在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社会建设的任务还是十分繁重的, 必须加力推进社会建设。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十二五”规划上看, 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1]在“十二五”规划中, 制定“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 对社会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2]从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水平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020年前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这是我们党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社会建设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党的根基在人民, 党的力量在人民, 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障。我们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而社会建设,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现阶段人民群众普遍比较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可以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去改善。我们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只放在口头上, 而应该体现在改善人民群众民生问题的切实行动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推进社会建设,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党要继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就必须更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事业, 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因此, 加强社会建设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 改革和发展就无法进行, 我们设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甚至以前我们获得的成果也会丧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前的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动乱导致社会倒退、人民流离失所得到很好的证明。而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目前可以说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是中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基本特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比如, 在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较大,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明显加大, 容易造成社会心理失衡、产生社会矛盾;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纵深推进, 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式发生变化,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劳动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 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建构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课题;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显著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出现,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 这些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 也使社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经常利用一些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攻击政府, 引发群众与政府的对立, 造成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政府的不满, 这些因素也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而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做好贫困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二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主动正视矛盾,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3]只有按照胡锦涛讲话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实现。
四、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 加强社会建设,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因此, 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建设,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综合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加强社会建设, 意义十分重大,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也不是无关紧要的, 也不像有些人认为的GDP是硬指标, 社会建设是软指标, 我们只有澄清了这些关于社会建设的错误认识, 中国的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摘要:自从中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以来, 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社会建设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我们深刻领会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 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建设,意义,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0.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9.
3.加强诚信建设 打造诚信社会 篇三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随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摆上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关键则在于政务诚信。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更无从谈起。因此,政府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同时,要通过强化制度、完善法律、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朱艳秋
4.加强社会建设 篇四
一、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程度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办好第16届亚洲运动会、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和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期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个别员工跳楼等事件,就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而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省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维稳基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为主题,在镇街一级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的资源力量,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形成了矛盾综合化解、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平台,凸显了1+1>2的良好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信息基础。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时效性和共享性越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就越明显。我省公安机关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群众基础。我省大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推行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托“平安南粤网”推行“服务措施一网办”,近三年来共推出网上便民服务措施258项;开通“网络问政”平台和公安微博,深受群众欢迎。2009年广东公众安全感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公众治安满意度比2008年提升0.5个百分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在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实战推进信息化建设,依靠警队力量搞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打击犯罪“SIS”超级情报系统,服务群众的网上办证、网上缴费、出入境证件自助申请柜员机等技术设备,自动抽取民警工作数据进行量化考核排名的“三考合一”(工作绩效自动考、执法质量全程考和督察监察全面考)系统等,均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效能。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省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打破各警种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为“三运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意见》、《关于切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维护广东平安稳定的意见》等等,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广东提供有力保障。
5.加强社会建设 篇五
工 作 汇 报
中共xxx委员会
xxx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4日
xxx位于xx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2公里,东距xx市区70公里,西江水路、321国道均经过该镇,全国名胜古迹之
一、素有“蓬莱仙境”美称的三洲岩座落境内。全镇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山地面积13.4万亩,有林面积8.72万亩,森林覆盖率65.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326541万立方米。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10年底总人口32711人。镇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含丰富的花岗岩、石灰石、瓷土、锡矿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待开发的花岗岩储量约为23000万立方米,待开采的瓷沙土储量约210000万吨。另有优质的矿泉水资源。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7万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9.49万元。
近年来,xxx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资源配臵、创新1
工作机制,全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现将我镇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近年来,完成了xxx等一批项目工程,加快了上垌三洲联围后续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创建了生态文明村54条和省级卫生村21条,大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完成xxx等7个村委会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四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完成xxxx等300人以上自然村8条总长24公里的硬底化建设。
(二)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近几年来,我镇加快建立和完善我镇社会保障制度,宣传和发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民政救助、优抚、救灾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创新扶贫举措,加快工作进度。至今,全镇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做好扶贫开
发工作,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其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强力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完善了文化中心大楼软硬件建设,xxx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接通了县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对圩镇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主干电缆,开通了数字电视;成立甘力文化大户,满足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使村民从中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良好村风民风,创新了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镇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会管理
(一)创新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理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构建以村、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实行了“零距离”管理服务新机制。一是实行零距离服务,编织亲情服务网。发挥警务室、村(居)委会及计生部门前哨作用,对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实行预约服务、现场办公,节省外来民工办证时间,提高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二是实行零距离接触,打造违法犯罪防火墙。对辖区房屋出租户和外来人口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对放心户每月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登记资料,对重点户坚持每周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实行零距离管控,突出双向追究责任链。加强对房主的管理,明确房主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明确房主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治安责任,捆绑制约,多措并举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防控水平。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缠访人员等易诱发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高发的重点群体,镇党委政府在和谐创建活动中通过提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抓好“四落实”,明确特殊人群管理责任 :一是抓好组织落实。镇、村建立健全了特殊人群管理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臵帮教网络体系。二是抓好制度落实。建立健全了登记建档、协议帮教、首次谈话、法制宣传、回访谈心、生产扶持、定期排查、学习培训、情况汇报、目标管理、责任承包等一系列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三)坚持以深化平安建设为抓手,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是以“平安xxx群众工作站”和维稳综治中心建设、检察工作联络室、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代访代言制为载体,形成多种渠道疏通各种社会群体的诉求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和拓宽干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包案责任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行政、司法、公安部门以及群众自身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的整体合力,并把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延伸,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着力构建群众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格局。
(四)创新模式,着力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按照“一强六好”平安和谐农村社区标准,镇委镇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完善社区居委会内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党员电教室、培训室、资料档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所等社区服务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目前,全镇已有12个村委会已基本达到“核心强、党建好、自治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一强六好”农村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配备了“一厅一场二站六室”,即综合服务大厅、户外文体广场、农业技术咨询站、农资配送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警务室、书报阅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室等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物资供应等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基本达到了“六化”,即:村庄规划化、道路硬底化、交通便利化、卫生清洁化、能源节约化、生活现代化。近年来,社区内无重大刑事
案件、无重大群体事件、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计划外生育,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区内家庭和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村民文娱活动需要。
(五)简政强镇,全力打造服务型社会。
6.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六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行为准则.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并已造成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极大危害.本文在分析诚信缺失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作 者:杨晓玲 作者单位:中共江津市委党校,重庆,江津,402260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12(2)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社会 诚信体系 建设
7.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篇七
一、强化法制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 也是当代世界人类的共同理想。但是, 由于当今社会现实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 一是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特别突出 (这从信访部门反映的案件即可得知) , 其中也包括已经露头、但尚未引起重视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矛盾 (即劳资关系矛盾) ;二是聚集性较强, 往往是矛盾一旦爆发, 即形成大规模的群聚事件;三是矛盾的爆发与党内和政府内的腐败问题关联度高, 矛盾的背后, 往往有腐败分子隐藏其中;四是恐怖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和平演变的幻想等。处理这些矛盾不强化法制建设是不行的, 更不要奢谈构建和谐社会了。因此, 强化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离开法制建设谈构建和谐社会就将是空中楼阁, 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会是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 2006年3月17日中央和国务院都分别转发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关规划和决议, 这就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提供了依据, 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应强化法制建设,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证和谐社会尽快实现。为此, 我院注重调解民怨, 化解矛盾, 提升能动司法能力, 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 确保沿河平安建设梦的实现。
二、深化法制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和谐社会必定是个安定的社会、有序的社会、各种因素相协调的社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和有关国家、地方文件精神指示, 全社会应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三五”“四五”普法教育, 通过深入贯彻、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进一步增强其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着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能力, 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的结合, 创新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开展对农村“两委”干部法制教育培训活动等。政府法制工作包括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我国有80%的法律、90%以上的地方法规、100%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由政府机关执行和实施。因此, 在由立法、执法、司法三部分组成的法律体系中, 政府法制工作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为化解社会矛盾, 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应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组织执法部门公正、客观、高效执法, 杜绝执政和执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崭新局面。多年来, 尽管党和政府坚决惩治各种腐败, 对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和法办, 一点儿也不手软, 但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 至今仍屡禁不止, 时有发生。个别人大盖帽一戴, 制服一穿, 便到工厂、企业、农村转悠, 随便找个茬儿, 就开口罚款。有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到位, 还习惯于发指令, 批条子, 依法行政只是说说而已, 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机关干部,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崇尚长官意志, 奉行关系学, 法制观念淡薄, 不讲究依法行政。办事看领导眼色, 行事靠关系疏通, 学法走走形式, 法律考试请人代替了事, 这在每年的“四五”普法考试中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需要深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予以消除,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院时刻引以为戒, 提高警惕, 开展“司法廉洁教育”, 积极做好法院工作, 努力发挥执行联动作用, 有效化解集体纠纷, 以和谐保平安建设。
8.加强社会建设 篇八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的职能是要解决经济、社会、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开发,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关系,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了各方活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也产生了新变化。过去以企业为单位,给自己职工直接提供保障的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顺利运行。为此,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配套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支撑,同时改革也将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稳定的基本保证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果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发展环境,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决不仅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而是全社会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证人民都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要保护发展所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通过再分配促进消费,刺激生产,活跃市场。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发展改革中不断取得进步
1.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8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社会供给量持续增加,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继续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各级政府已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
2.社会保障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制;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们建立了多方分担费用的机制;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实行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管办分离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政府组织管理、参保人群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制度运行规范化、保障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系。继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之后,我们又将试点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进行改革探索。
3.推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改革和工作
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府积极推动相关配套改革和工作。中国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济效益提高。众多中小企业通过改制,逐步搞活经营。社会保险的企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遏制了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层社区建设得到加强,使社会保障管理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4.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从2000年的402万人扩大到2003年的2246.8万人,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03年底,得到农村传统救济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经分别达到1093万人和402万人。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310个市县开展试点,实际覆盖6899万人。此外,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进城务工工资保障问题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政策和解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都在为建立健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并支持这项工作。
1.进一步做好促进发展的工作,为社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关键问题在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保障提供坚实基础,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体制的改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必须深化改革。当前,从实际出发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种增量投入可能就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社会保障属于社会的再分配,必须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现行的一些保障项目,社会化程度和统筹层次还比较低,有的存在多头管理、政策不衔接等现象,这显然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发展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依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制度设计角度看,社会保障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这些都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配套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改革,统筹解决制度性、政策性的重点问题,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
3.加强社会保障战略规划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社会建设】推荐阅读:
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08-1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2-13
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0-18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07-15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和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自查报告12-18
民政部等18部门和组织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07-30
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