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14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
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007-12-16 13:4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
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公里、千伏低压线路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
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二
一、转变型村庄
转变一批模式:城中村和位于城郊的村庄, 要与建成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 加快农村向城市、村组向社区、农民向市民转变。
(一) 实践模式
清苑县清苑镇北大冉村配合县城建设, 按照居住区、工业区、副业区和商业区的布局, 投资2.5亿元进行新村建设。全体村民整体搬迁, 节约土地2000亩, 增加集体收入2亿元, 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使村庄正由一个农村居民点向城市社区转变。对转变型村庄的用地进行重新整合与利用, 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短缺。村庄基础设施与城市有效衔接, 减少城乡重复建设和后续发展成本, 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二) 思考
对“转变一批”的村庄, 一是要积极出台有关户籍优惠政策, 降低农民变市民的门槛, 让转变后的农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充分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 消除农民转市民的后顾之忧;二是要积极做好行政村的撤并和村改居等相关工作, 尽快实现村庄向城市社区的转变, 纳入城市统一管理。
二、提升型村庄
提升一批模式: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 着眼于培育区域经济中心, 联手周边村庄, 集中规划、联片建设, 向小城镇发展。
(一) 实践模式
西范村位于隆尧县东南部, 现有596户, 2412人, 全村现有耕地1751亩, 人均纯收入3700多元。在西范村有企业80多家, 其中以华龙面集团为龙头的方便面加工企业及相关产业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20家, 年产值达50亿元, 上交税金6000余万元。一部分村民经营企业, 多余人员都到各企业打工, 近几年, 先后获得市“优化环境先进单位”、县“经济发展20强”等荣誉称号。
村党委先后带领村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县实地参观考察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回来后研究制定了西范村建设新村的草案, 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通过, 然后为全村群众印发了征求意见明白纸, 把定夺权交给群众, 充分发扬民主, 使新村建设规划更符合本村实际。政府从省里请来专家, 结合本村实际, 制定了独具西苑特色的、统一的两层楼样式的生态庄园建设规划。目前, 旧村改造建设新区的惠民工程已付诸实施, 建成新型别墅小楼120余处,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已普及到各个家庭, 农村城镇化即将实现。
(二) 思考
提升型村庄要积极顺应工业化社会农村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推进农村景观向城镇景观过渡, 着眼于区域发展, 加强和完善村庄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热燃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 建设服务于区域村庄发展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增强城镇对周围农村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改善型村庄
改善一批模式: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 立足现有基础, 健全公共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 逐步发展为中心村。
(一) 实践模式
邯郸魏县南温店村位于县城西5公里, 地处万亩梨海腹地, 是梨乡生态观光片重点创建村之一。全村有320户, 人口1280人, 1100亩耕地, 全部种植梨树, 鸭梨种植为本村的主导产业, 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
由村民自筹100多万元, 硬化了村里“一纵二横”三条主街道近3000多米, 并对村内胡同全部进行了高标准水泥硬化;主街道安装了路灯40多盏, 制作宣传图板40块;对村内主街道及空闲地全部进行绿化, 主街道栽植了观赏树, 空闲地补栽了材树, 还建立了垃圾埋填池, 实现了村内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洁。
(二) 思考
改善型村庄要立足现有基础, 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在发展过程中, 要按相关规划, 积极优化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村庄空间布局, 在政府引导和村民自愿的基础上, 合并规模小的行政村和自然村, 实现统一的建设和发展。合理配置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设施建设规模效益,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日常需要。
四、迁建型村庄
迁建一批模式: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 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
(一) 实践模式
邯郸涉县辽城乡梯上村位于太行山深山区, 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吃粮难、娶亲难等“五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群众, 2006年政府投资120多万元进行村庄搬迁, 将155.84亩工矿废弃地划归新村所有, 为搬迁移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承德市双桥区山神庙村位于双桥区西北部, 有三个自然村, 九个村民组, 全村1170人。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2万元, 人均纯收入3100元。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 今年将修通村公路2公里, 清理垃圾530立方米, 退耕还林1000亩, 修垃圾点4个, 新装路灯15盏, 发展农家饭庄3个, 日接待客人约110余人。规划山神庙的自然村将由山沟迁进主村, 使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 思考
迁建型村庄要积极建设预防当地自然、地质灾害的各种设施, 减少因灾害对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开展必要的村庄建设和治理, 改善村庄容貌环境, 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逐步落实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 确定合理的迁建目的地, 逐步向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
五、河北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启示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三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四
姓名:班级:学校:
在寒假期间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通过媒体的一些介绍,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几点微薄的了解:我国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已有六十余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在复苏,科技在进步,人民生活在改善,综合国力在增强,„„,一个个惊奇的数字在记录着新中国一分一秒的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改革,大胆开放国门,开放经济特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表白的举足轻重,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成就取得的不少也不小,但中国没有骄傲。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曲折风雨终于成熟强大了起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终于在党的十六大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科学决策。
2、成果
近两三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努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面貌大改观,同时也取得了许多可见性、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1)、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改变了从前的泥泞小路;拉上了便、洁的自来水;房屋统一着白色,并且还给搬迁户统一规划房屋住宅。看上去非常整洁整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修建成村支部文化大院,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公布村队信息,积极实行民主管理。
(3)、完善大院广场体育器材,丰富村民娱乐生活,特别是逢年过节,真是人潮涌动,非常热闹。
(4)、发挥村民之所长,组建村耍狮子队和秧歌队,参加镇年度大汇演。
(5)、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村委会组织群众成立卫生小分队,安全小分队,负责各村的卫生安全维护与监督工作。
3、不足
虽然,新农村的建设使的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
(1),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统筹条块资金的能力有限,致使新
农村建设无法开展实际的活动。多数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处于筹备和搁置状态。
(2)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产业的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同意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
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现象。
4、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通过团队的努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
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次调研结束
了,我们学到了很多,除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创新的重要性之外,从而能够在以
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抱着求证的态度去面对所谓的经典和真理,鼓励发挥创造力和
想象力。我们还近距离地接触了大学生村官,亲耳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做出人生抉
择的动机和工作后的心得体会,让我们端正了自己对待农村最基层干部的态度。
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有机会深入到农村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这种生活,他们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篇五
指挥十二队:赵江涛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90%的山区农业县,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近日,我深入部分农区型、城郊型农村进行了调研,着重与农村干部群众一起总结经验,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情况。
1、突出一个“新”字,确立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先导作用。一是用新理念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站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二是用新思路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以完善“六大体系”(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农民稳定增收体系、农村城镇化体系、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体系)、推进“六大工程”(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建成“两个100”(建 1
成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搬迁100个自然村)为主的建设构想,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实施路径。三是用新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了领导包扶机制,实行了县四大班子领导包省级重点村、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包建设项目、乡镇领导包市县示范村等制度;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了立项引资、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激活民间资本、鼓励群众筹资投劳等多种筹资方式;建立了全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实行了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组织教育、文化、卫生等业务骨干组成7支新农村建设服务队开展了支农服务。
2、突出一个“建”字,稳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村经济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围绕“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全县稳定形成了25万亩优质玉米、8万亩优质小杂粮、8万亩道地中药材、128万头(只)畜禽、8万亩干果的种养规模,特别是夺火、潞城的食用菌养殖,崇文、潞城的旱地蔬菜,潞城、丈河的土鸡蛋生产,西石盆、赶马双的中药材种植以及杨村的设施农业和附城的蚕桑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明显的发展态势,鸿生淀粉、古陵山淀粉、五色土杂粮、强民乳业、瑞丰养生堂等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建成,对产业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在深化农业内
部结构调整的同时,县、乡两级积极引导部分工矿型农村利用煤矿积累资金发展替代产业,全县涌现出杨寨饲料厂、后河节能灯厂、寺背糠醛厂等一批发展地面企业的先进典型;在东部乡镇,围绕王莽岭、棋子山、凤凰欢乐谷、黄围山等景区开发,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民发展餐饮、运输、农家乐、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等服务实体,培育了一批依托旅游服务致富的专业村和专业户,全县农民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把培育新农民和倡导新风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软实力保障。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力量,持续深入地对农民进行了政策法律、种养技术、劳动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3.5万人次;以创建“和谐村镇”与“和谐家庭”活动为载体,引深了精神文明创建进农村活动,全县有50个村、1万个家庭被评为“和谐村”与“和谐家庭”。
3、突出一个“实”字,发挥了百村环境整治、发展社
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效应。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全县农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营造干净、整洁、文明的农村新形象,2008年,县政府筹集300万元专项资金,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墙断壁)两化(美化墙体、绿化村庄)一建(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对108个村的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的村容村貌。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重点,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完善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了农村社保扩面和提标工作,实施了农民培训“三大工程”,初步缓解了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实际困难。特别是在4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中,42个村建成了文化科技活动室和卫生计生室,35个村建成了休闲健身场所,41个村建成了便民连锁店,40个村改扩建了标准化小学。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四化四改”工程为重点,在用好国家补助资金的同时,县、乡、村三级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事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达到75%以上,通水泥路、通电、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村分别达到95%、100%、95%和80%,同时,发展沼气村214个,沼气户11600余户。在4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中,41个村完成了街巷硬化工程,40个村完成了村庄绿化任务,24个村实现了街道亮化,42个村实现了环境净化,35个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42个村共建大型沼气工程2个,大型秸秆气工程4个,户用沼
气工程1500个,初步达到了改厕、改圈、改厨标准。
6.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5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005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2005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 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例, 2007年, 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 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 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 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 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 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多年来,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1980年为65.7%, 1990年为53.1%, 2000年为38.2%, 2005年为32.9%。也就是说, 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社会1/3的消费品。
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 出路也在农村。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 “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中国就不愁发展的空间”。发展农业, 繁荣农村, 富裕农民, 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 有助于创造对原材料工业品的大量需求, 解决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特征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 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 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1) 生产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 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 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 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2) 生活宽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 衣食住行改善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 乡风文明,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崇尚科学, 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4) 村容整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 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5)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 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 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 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方面, 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 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 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繁荣和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 培育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 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 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 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可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良好的环境。要继续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增强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就业制度,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务工农民劳动合同制度,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建设新农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要循序渐进, 扎扎实实的推进。而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仍然不足, 把建设新农村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在有些地方, 为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前进, 实行了县领导分片挂村抓新农村建设, 把任务层层分解至乡镇, 有的甚至分解到个人头上, 有的领导为了使自已所挂的村办出亮点, 极少数地方甚至以“大会战”的方式要求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把新农村建设搞成“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
(2) 偏重“村容”, 偏重形象。
中央建设新农村决策给农村带来了春风和热情, 农民确确实实迫切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命运。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 而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体要求“村容整洁”片面理解为单一目标, 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 把建设新农村看成是搬新家、盖新房、修大道, 有的甚至设想建广场等等。目前新农村建设在基层处于探索阶段, 绝大部分安排的是当地相对条件较好的地方, 是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3) 模式趋同、做法雷同。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惠民工程;南安市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彰现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京公布,《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它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这就对南安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我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因此,市文化馆等文化专业部门,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到门口等形式,加大乡村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深入村镇发掘、培养和组织各具所长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骨干队伍,涌现出一大片乡土文化人才。
如今,南安市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精准地把握住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十二五”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工程”渐渐地显现出可喜的局面,现在的南安阅读书籍成了社区村民农闲时的重要活动,村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让南安市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47).
[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46).
[3]袁文惠.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状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九
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解决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应引起我们党风廉政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当前,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仍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仍有很多,就是村委盖个章也有可能产生“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我们龙居镇实行公章“代管”后,有效地遏止了此种腐败想象的发生。对于以上这两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基础上,通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才能取得好效果。
其次,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要组建好队伍。在镇级要组建廉政文化建设义务宣传队,在村级组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五老”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要成立组织机构。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紧密结合当前乡镇工作的实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在组织全镇妇女开展活动的同时,举行了“廉洁文化进家庭”签名承诺活动,镇纪委统一印发了《家庭助廉承诺书》,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家属签名承诺,要求干部家属充分认识家庭助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拒腐不沾,做反腐倡廉的“内当家”。
二、从阵地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镇村廉政文化设施建设。乡镇可设立廉政文化一条街,村级可建立“一亭”(清风亭)、“二室”(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警示教育室)、“三廊”(廉政宣传廊、廉政书画廊、廉政故事长廊),宣传党纪国法,展出廉政书法、漫画、故事等作品。“三廊”可与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等结合起来。“清风亭”可与新农村建设群众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在“二室”购设廉政文化图书、影视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活动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村可建廉政文化大院,
去年,我们率先在高家村建立廉政文化试点,制定了廉政文化村建设制度,设立了廉政文化宣传栏,依托文化大院建设一条长约1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历史廉政人物、廉政故事、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书画作品。依托村里的小康电子书屋开设了廉政文化室,在室内存放有廉政教育书籍,张贴了廉政宣传标语和廉政格言,配备了廉政教育光碟,坚持每天向村民开放。
三、从创新形式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口味,抓住群众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家授课、图片展等形式,并结合全区XXXX工程,镇纪委专门购置部分廉政警示教育片,在各村循环播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陈出新出“特色”。我国有几千年的廉政发展史,廉政文化素材取之不尽,关键是如何加以挖掘整理。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革命历史题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乡土教材。我们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先后推出了勇救落水儿童的王付明,赡养烈士母亲的史国栋等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印成宣传画册,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通过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廉政戏曲节目,在农村群众休闲时传唱演出,使农民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盐垛村庄户剧团自编自演的小吕剧《随礼》展现了新时期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自然景观好的地方也可以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生态廉洁景观村落,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镇村,但镇村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镇村和市区文化资源,通过送廉政戏下乡、送廉政书刊下乡、送廉政设施下乡以及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等方法,形成市、区、镇、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四、从机制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效应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十
调查目的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
应学校要求,今年,我们利用暑假期间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了解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运用毛概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指导自己观察、分析问题,以此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调查内容
此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我们选择了广西玉林容县容州镇宁冲村作为调查对象。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村里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2011年8月25日,我们来到了宁冲村的村委办,李进广委员给我们对村内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我们还走访了村里的学校、村民家和种植养殖厂等地。以下是我们的调查内容、过程及结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此我们以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1.新农村之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宁冲村百姓的家庭经济收入仍然以农产品的收入为主,其养殖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为辅。而家庭人均月收入并不太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在900元以下的占比例非常大;家庭经济支出方面,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和用于儿女教育费用为只要支出。可以看到,仅依靠农产品的销售并不能使村民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
村里进行养殖业、种植业的人家也有较多,但规模较小、经营分散、收益一般。村政府也对村里进行了扶持项目,例如番石榴种植、玉桂八角种植、养殖技术、机械维修、多种经营等,对宁冲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村民认为当前影响农村发展、农村致富的最大障碍是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农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基础建设较差也是造成影响的重要原因。
村民对他们目前的住房及饮食条件还是觉得较为满意的。大多数家庭里都有家电,彩电、冰箱、风扇等也是在村民家中随处可见的。在调查中,有的村民表示享受到了家电下乡政策,并认为此政策是很好的。对于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村民表示此政策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效果还不是太过明显。
整体来说,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认为宁冲村的经济发展还是好的,村民生活水平还是较高。2.新农村之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我们走访村委办时,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公开墙上粘贴的村里选举名单及选举结果、村务收支状况表等,而在调查统计结果中,村民对村委办公开的选举或收支状况都感到满意。
在村委办公室附近,我们还看到了宣传栏。宣传栏上有对本村领导班子、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法规等的宣传海报。村内为提高农民民主素质教育和民主权利进行了努力。3.新农村之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村民受教育水平还是较高的,受过义务教育以上的人较多,家庭成员中接受正规教育最高学历大多都在中学以上。
对于村内学校,目前只开办幼儿园和小学。村民对学校的条件都觉得不甚满意,有待提高。我们走访了宁冲小学,看到的是一栋并不大的两层小平楼,有些败久,教学楼前有个简陋的水泥篮球场,而篮球场旁边还有一个泥瓦房,瓦房似乎是停车房和放杂物的,而整个校园包围在一矮围墙内。看学校规模大概能容纳两百到三百左右的学生,教室简陋,图书阅览室狭小,学生课余活动范围窄,学生上学路程较远„„这是村内小学的普遍条件。较之于城镇的小学还是不好的,提高空间很大,政府确实应该多关心农村教育,在经济告诉发展中,孩子的未来不能忽略。
村内有组织的活动较少,大都举办在春节,一般都为村内篮球对抗赛。村民感到他们的业余生活并不够丰富,提高的空间很大。而村内有组织的技能培训更少,一般针对村内干部进行,村民大多表示想参加实用的技能培训,他们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和增加收入。4.新农村之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内的道路基本以是水泥路,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泥路并水泥路大多没有铺设到家庭门口,但是就以前来说坑坑洼洼、泥泞的小路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村民对道路的建设也感到基本满意。
村内绿化状况好,没有了以前的脏乱,做到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民对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感到基本满意。村内一半以上已通自来水,但供水情况并不让人满意,村民家庭中大多都安装有水箱,以备停水蓄水只有。供电情况一般,在村内行走,总能看到简陋的输电设施,村民反映停电也是常有的。
村民基本已经加入农村医疗保险,看病方面比较方便,但是村民反映村内医疗机构的条件有待提高。其实在村中,很多人喜欢熬病,生病不严重的都会用些土方子,熬熬病好了就算了,除大病会去医治外很少看病,而大病在村中也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所以农村的医疗条件还是应该加大建设。5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中,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认为新农村是重要的。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中,认为“生产发展”应优先解决,“生活富裕”次之。由此看来村民最关心的还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其他建设的发展。面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半数以上的村民担心会出现豆腐渣工程,多少村民担心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最后调查的对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应解决的问题中,村民认为生产资金的投入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最为重要、最应先解决。其实资金在农村发展中是重中之重,有资金才能建设,所以村里也一直在大力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调查总结
今年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第六个年头,农村较于以前已经得到了大的变化和改善。村里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了,农民能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农民素质增强了,并且都能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村内的业余活动也比以前增多了,村民能在劳作之余得到更好的放松机会,参加活动也让增加了村民间的感情;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使村民的生活、活动得到最大的方便,村容整洁了,村貌优美了„„
当前,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又因城市发展而对新农村有所忽略,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引进少,农业发展不均衡,;村内房屋建设不规范,房子乱盖问题严重;村内买东西都不甚方便,家电下乡政策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村内学校建设不足,对农 村孩子教育力度不够,村内文化建设重视度少;村内水电供应跟城镇相比差很多,停水停电较常有;村内看病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新型农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人才就蕴藏在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關键因素,要努力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新型农民的培养主要包括提升农民法制观念和实践、深入开展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提高村干部素质。
一、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
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法制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能够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同时可以有力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我国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和实践原因在于绝大多数文盲在农村,农民整体上科学文化水平低。提升农民法律观念和实践适应新农村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发展农村教育。
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七亿多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差异大,发展好农村教育,可以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使得农村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高。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受教育的年限,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有一定文化的新农民。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发展服务,农村成人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农村成人教育,要培养农民一专多能,让科学技术、先进农技知识进村入户。农民学习和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容易接受法制观念。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在农村的普法宣传,使农民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贯彻法律之上、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而培养农民的守法精神。有了法制观念,能够推进执法环境的改善,引导和教育乡镇执法者更好的公正执法,农民可以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倡导文明、建立和健全农村各项法规制度,依法治村,改变那些不文明、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和习惯。
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怎样运用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理论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呢?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段话无论是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还是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择业方向提供了一个参考,使他们认识到应该到农村去,农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基本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进入乡村学校做教师,另一部分是进入基层做乡村干部。之所以倡导大学生到乡村做教师,原因在于很多的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而教育落后,因为教育的落后更落后。教育条件非常差,导致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学校教学;在农村教学的教师有的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总是想着去好条件的学校任教,有的照本教学,还是过去的老观念,这一系列的反映带给当地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队伍短缺。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新农村建设会难上加难。大学生能够到乡村学校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习更多知识,为新农村提供有知识的农民。之所以把大学生作为新型农民来培养,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带来新观念,更直接的与社会同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大学生到乡村工作,接受锻炼。这就需要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不仅要热爱农村,更要扎根农村。
三、大力发展农村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其他政党相比根本不同点和进步性就在于自身的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先进性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实践,因此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进取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紧紧相连。群众总以党员的行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跟着党员学,跟着党员干,把党员当作消息树,希望和党员学习致富本领,他们是新型农民的核心部分。农村党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党员,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党员是从农民中来的,知道农民的所需所求,了解农民的心声,能够做到立足农村的现状、心系农民、帮助群众、服务群众,为广大农民农群谋福利,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还是树立新风尚的带头人,他们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做到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带头移风易俗。
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与之相适应,因为乡村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纽带,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直接领导者。现阶段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乡村干部结构还有待于改善。一方面乡村干部要不断接受党的政策方针的教育,学习经济、管理、服务等知识;一方面要多层次,多渠道选拔干部到基层工作。选拔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是提高乡村干部政治素质,改善乡村干部结构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中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比较突出,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可以成为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学习周围其他干部管理经验,互相交流思想体会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带来管理观念的更新,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周围农民的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为促进农村进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张乃剑,《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瞭望》,2005年第52期。
王太广,《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十二
福建省南平市属于以农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委、市政府为破解“三农”难题, 在经过长期艰苦探索之后, 找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资金投入缺乏的矛盾立刻凸显了出来。据统计, “十五”期间, 南平农村存款总额为7亿元, 而同期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严重“失血”, 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金融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
1、我国农村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从事金融活动的正规金融机构有四家, 即中国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但是, 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 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 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实际上目前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农村信用社瓣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的域限制, 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 实力薄弱, 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产业单一, 服务质量较差。而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又不受国家法律和政策保护, 游离于正常的金融市场之外。因此, 并没有真正形成针对不同农户, 不同需求, 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 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 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收储额为2000亿—3000亿元, 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 不仅如此,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已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重要渠道, 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流出农村, 邮政储蓄的存款约有2/3是来自农村, 每年约有近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到2007年10月,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 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 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
3、非正规金融的借贷业务较为普遍, 但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
由于受到借贷额度较小, 诚信度较低, 风险较大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 近年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逐步缩小, 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据估计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 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比例超过70%,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是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融资。农村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非正规的金融借贷除了受资金限制外, 一般服务的成本都很高, 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支付不起过高的利息而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得不到资金补充。
4、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户贷款与银行放贷的“两难境地”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所产生的信息较为零碎, 因此金融机构与农户相互之间缺乏了解, 导致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商业银行从规范经营的角度出发, 要经过从贷前审查到贷后核查的一系列过程。缺乏了所需的信息必然会制约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另外, 当前不仅农民并不真正拥有土地, 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而且没有土地使用权市场, 导致农民无法用土地作担保来获得贷款, 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融资能力。
5、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导致较高的信用风险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资金普遍贫乏, 实际上与农民群诚信观念淡化和农村社会诚信环境不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近年来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甚至恶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投入本身风险较高, 一旦遇上灾害, 农民无力偿还, 另一方面也不失存在较为普遍的赖账行为。这就使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至2007年南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0647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4.8%。至2007年11月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0.12亿不良贷款, 占农户小额信贷的8.4%。因此这导致较高的金融风险。
同时, 金融机构尚未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 无法对农户贷款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 再加上缺乏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金融机构将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突破, 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改革。不能局限于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 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 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能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 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作为基本框架, 真正建立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增强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恢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地位, 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 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 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 对农业的信贷支持由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 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因此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严格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规范农村信用社, 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于“三农”。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 增加服务功能。国家应给农村信用社以政策扶持, 如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准备金率, 利率政策, 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 放宽再贷款使用条件等。同时, 农村信用社也应当逐步完善自身对支农的金融服务, 要积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民间借贷在很在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应当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不能一味地限制民间借贷, 要正视其正面效应, 积极引导其规范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必须采取措施规范民间借贷, 积极探索改善其金融监管的方式, 减少风险因素。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活动, 让农民识别非法集资和借贷的特征, 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合同法》、《担保法》及《民法通则》等经济金融法规, 让农民懂得使用规范的手续进行借贷活动。要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 制定出具体、合理的操作办法, 明确借贷双方的权益, 确保民间借贷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运行。
4、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助理的作用, 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资金“贫血”、农村社会诚信环境恶化、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这一突出问题。南平市委市政府自2002年起率先推行了下派乡、村两级金融助理制度,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从基层信用社主任或优秀信贷员中选派了236人担任乡 (镇) 长、村主任的金融助理。这些金融助理不仅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规划和决策, 而且在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并为金融与政府、农民之间联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金融助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农村进行信用重建,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营造一个讲诚信, 重诚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力推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活动的推动下,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千方百计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南平市107个基层信用社全部开办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贷款授信额度为2.2亿元。金融助理还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在构筑农村诚信体系与清收农村信用社村级不良贷款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近年来信用社系统通过信用村和乡镇收回不良贷款本息563万元, 金融助理在广大农村中出除了吸储和收贷, 还主动帮助农户选择致富项目, 为农户当家理财, 闽北广大农村中, 不少农户就是在金融助理的资金扶持下走上致富之路。因此, 要处理好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还要继续发挥好金融助理的作用。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它一方面可以使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 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户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 使农民更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因此, 笔者认为,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推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农业保险。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因为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大风险基金, 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细胞的迅速激活,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仅是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 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 篇十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长才干,科学发展促和谐为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培养我的社会责任心,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我在自己村—场东村进行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认真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就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场东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面对当前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且比较大,导致一些人失去奋斗的激情,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社会风气低俗。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雨后道路泥泞,坑洼不平。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人才缺,资金少,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更甚至导致科技创新几乎为零。
二、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蔬菜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三、就当前突出问题和农民群众的期望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生产发展——以发展富民产业为导向,夯实经济基础
1、新兴工业化发展、重点项目的发展状况
2、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应用。
4、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二)生活宽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与农民持续增收保障措施。
2、农民消费结构调查、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3、农村医疗、养老、助学、扶弱济困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权益维护。
5、失地农民的补偿、转化、安置、利益保护。
(三)乡风文明——以培育新风为目标,加强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以各类职业学校为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培训农民群众,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五好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树立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教育引导农民远离“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村容整洁——以环境优美为标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五)管理民主——以管理民主为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即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十四
吴亚坚、张福建、王文霞、李骏辉、曾嘉丽
农学院
摘要:结合这次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关于“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比赛,我们团队选择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调研方向。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我们团队结合自身所在省市对自己省市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抽样调研,我们分别选择了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梅林村,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中村,这五个地方进行了以实地走访为主要手段的调研,我们团队主要是对调研地区的住房状况、公路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我们也走访了一部分村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问题认真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撰写了这份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由来及概念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整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住房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通过实地拍取的图片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之后村里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村民的住房很早就基本实现了土坯变砖瓦、砖房变平房、平方变楼房的新面貌。
村民里约有95%以上的百姓住进了旧房翻新,新基建房的平房或楼房,有将近40%的村民住进了自己新盖的楼房,村里的住房设计模式也越来越向城市居民住房靠近,大多数村民也在自家辟设了卫生间、洗澡间等。农民的住房条件还有其他方面很大的变化,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彩色电视机再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村里80%的人家也都购买了这些家用电器,村里住房情况展现了明显的改善变化。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也存在如下问题:
(1)人均宅基地面积过大,主要原因是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将住房作为家庭财富多少的象征。
(2)农村住房建设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盲目攀比,追求过度的宽大。所以导致很多居民的房子存在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的问题。
(3)住房布局散乱,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原因是大部分农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农民在选址建房中,呈现零星分散,杂乱无章的现状。
(4)住房结构和功能不完善(5)住房质量较差
(二)公路交通
调研的这几个村在几年前是大部分是土路,晴天走在路上便是尘土飞扬,雨天或是下雪天的路上便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后来用沙石大致把路铺了一下,使路面不至于像以前那么糟糕。就在去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政府出资一百多万,把原来的毛坯路修铺成了现今的水泥路,这条路连通了周边的村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四方,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并且也沟通了村与村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农村公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公路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2)农村公路管理不到位,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使其养护管理需求与养护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的同时,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升,油路、水泥路里程不断增加,不仅需要的养护经费迅速增加,同时对养护设备、养护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3)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状况突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特别在农村由于路况差、车况差及驾驶人员素质低,抢客、超速、超载,农用车载客现象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仍很薄弱,形势依然严峻。
(三)农村通讯设备
在调研下的这几个村通讯事业大都发展迅速。由之前的写信发展到固定电话入户,再到现在的固定电话被逐步淘汰,由移动电话取而代之。现在村里有一座联通信号塔和一座电信信号塔,手机信号良好。现在的年轻人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100%,部分小学生、初、高中生也在使用手机,就连年逾七十的老头儿老太太使用手机的也大有人在。随着宽带的入户,自2010年开始,有些村民的家里还购置了电脑,与外界的通讯达到新的高度。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时尚,多彩缤纷。
(四)文化教育设施
我们走访调研的几个村镇教育设施普遍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村里也没有像图书室那样的可以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的设施,而且存在严重的缺乏生源的情况,大部分农村小孩都被送往县城就读,这些大都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
(五)休闲娱乐设施
这个通过走访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可以发现现在的新农村娱乐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有许多人来锻炼和跳舞。这极大地丰富了村民农闲时的娱乐活动,有助于村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在调研过程中,整体来看新农村的娱乐设施较以往是好了很多,不过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原有娱乐方式的地位不可动摇,农村中原有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看电视、聊天、打牌、打麻将等。像看戏集中于老年人和少数中年人,而电视、打牌这种原有的娱乐方式却是整个村庄的人的娱乐方式。
(2)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这个习惯,思想意识淡薄。很多娱乐设施只是形同虚设。导致很多仪器设备的浪费。
(3)建立的娱乐设施过于单一,很多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六)新型农业建设产业
通过实地走访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的猪场和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 天下第一泥鳅园基地可以发现现在发达省市的农村,已经将农业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实现了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这不仅仅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困难。
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调研的几个村庄均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国家拨款财政资金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资金的制约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
(三)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使其发挥的效益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很多村领导光顾着做表面工程,比如最受民声关注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却被忽略。
(五)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大都是小学没毕业,或者是小学毕业。
(六)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团队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为了尽快改变农村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村领导要为村民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同时政府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论证、申报和争取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完善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二)要加强工程建成使用后的保养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首先,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养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
(三)扩大中小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资金补助,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就以我们调研的江西省崇仁县教育现状来说,每年小学毕业生平均15000人,初中毕业生平均12000人,而升入高中的只有6000人左右,其他的除了一部分上各类师范、技校等学校外,很大一部分流落到社会上。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很难有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今年在我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年薪10万元招聘技术工人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聚民心、凝民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革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尽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协调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资金的投放方面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农村基本面貌,四、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04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7-03
关于蓉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7-08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07-14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10-30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06-30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23
新农村建设社会效益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