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精选15篇)
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一
《船长》导学案
学习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句子。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课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过关,(自主完成,同桌互查并评价)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可怖克莱芒
2、课文朗读展示
指名分别读一个自然段,其余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3---28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哈尔威下达了哪些命令?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拿起笔,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留下思考的痕迹。方法步骤:
2、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方法步骤:
(1)自主读书勾画相关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长安排组员按顺序每人说一处感受深的地方,谈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4)完成后,马上坐端正,准备汇报。
四、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巩固拓展
1、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眺望着远方,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我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海底,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拓展:主题学习丛书
自由读———谈感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阅读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2.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三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鹰学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标预设】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学会自读课文,圈画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2.学会自读,做到不跟读,不指读。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课题导入
1.师:蓝蓝的天空是鸟儿的天堂,有谁知道在蓝天中哪种鸟儿飞的又快又高,捕猎时又特别凶猛?(生:老鹰)
过渡:对!老鹰是天空中最优秀的猎手,它能够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中飞行,他的飞行本领是它制胜的法宝,可是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鸟中霸王的呢?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鹰学飞》(指向课题),来看一看这只小鹰是怎样学飞的。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生:小鹰学飞。)
3.板书课题。(1)正音:“鹰”是后鼻音;(2)记忆字形:“鹰”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1)读第一遍,给文章标号自然段。(2)读第二遍,在生字下做记号,碰到难读的重点拼读。(3)读第三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过渡: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你的读书效果咯,咱们的这一个环节叫“字词王国游一游”,先来看看老师的这些字词你是否会读了呢?谁来做第一排字词景点的小游客?(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①出示词语(小鹰跟着摇摇头,不算拼命指了指 急促总算鼓起劲头顶盘旋好吧)。②指名看拼音读词语。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变身成为一只只小鹰,看哪只小鹰能顺利的飞到句子世界里去,去看看句子世界的风景好不好?(2)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①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②出示: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3)检查课文标段情况。①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谁和谁?讲的是它们之间的什么事?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脉络
1.是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鹰和老鹰妈妈的故事,小鹰跟着鹰妈妈学习飞行,这个学习飞行的过程到底怎么样呢,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哪里?请小朋友再拿起书本,快速的读课文,找到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树上、大山上、天空中)
2.同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跟小鹰一样在空中学飞行,请扇动你的翅膀。①快看(课件演示)飞呀,飞呀,飞离地面,越飞越高,高高的大树已经在我们脚下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开心、得意、想大喊起来)指导朗读“我已经会飞啦。” 你能用“已经”说句话吗?②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鹰飞到了大树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句式:飞到大树上,我看到了。③你们这群小鹰这么高兴,快看看我这只老鹰在干什么?(老师摇头)从我的动作可以看出,老鹰对小鹰说的话持什么态度?(否定,不满意)那你来做老鹰,试着读读它的话。④出示一二自然段。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鹰们,听了老鹰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上飞)那让我们张开双臂继续往上飞吧!
(2)播放课件,飞到了大山的上空。①现在小鹰已经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这时小鹰又说了什么呢?②学生齐读:“我真的会飞啦。”③提问:小鹰这次说话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出示比一比)(真的,已经)说明小鹰对自己很有信心。谁来把它朗读一下。④不要高兴得太早,看看我这只老鹰又在干什么?(出示句子)老鹰又摇摇头说(齐读老鹰说的话)⑤分角色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做可爱的小鹰,女同学做老鹰,老师做旁白一起把这两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⑥如果你是小鹰,听到老鹰仍是说你不会飞,你会对老鹰说什么呢?
过渡:小鹰学飞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两次学飞,老鹰都不满意,那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5—6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3)播放课件:飞到了天空上。①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②小鹰这次怎么飞的呢?(鼓起劲,拼命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③小鹰飞得真拼命呀,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飞得很拼命呢?联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急促地喘着气?④现场体验:拿出跳绳请学生上台跳,全班观察他的状态,理解“急促地喘着气”让这个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读。问:他现在说话连不连贯?(不连贯,断断续续)课文中用了哪个标点来表示 ?(省略号……)所以,在这里“……”表示语气的停顿。⑤导读:小鹰飞得多卖力呀,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鹰向天空飞去。全体起立,张开翅膀,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齐读第5段)⑥老鹰被小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他不再摇头,不再否定,而是向头顶指了指说(齐读句子)小鹰看到了什么?(白云上有几只鹰在盘旋)理解:盘旋
四、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了( )、( )、( )。
小鹰学飞可真不容易啊!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会小鹰学飞的全过程,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生字,理解字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生字乐园,去学习几个生字吧。
1.出示生字:盘、旋、摇、顶。指名读。2.进行口头扩词。3.指名学生分析生字字形,记住两个新偏旁:盘:上下结构,认识新偏旁:舟。旋、摇、顶: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旋:新偏旁:方。4.师范写,生书空笔顺。5.学生描红,临写。6.师生共同评议。
4.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它可以是关键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问题等,要抓住这个关键词点,有点到面辐射全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我的故乡在北京》文眼是“歌”,全文以“歌“起,以”歌“终”,一个“歌”字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西山因“绿”,所以西山的歌有绿的翅膀;昆明湖水清澈明亮,因此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八达岭长城因有野花的点缀,美得更丰富,所以长城歌有带花的翅膀。在作者笔下,这篇课文也如同一首歌,一首具有故乡独特风韵的歌,一首家乡的赞歌,一首思乡之歌。因此,我在授课时紧扣“歌”字体会作者的情感,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结合课后思考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
5.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五
xī shēng guàn gài tiǎo dòu dīlián
( ) ( ) ( ) ( )
jī xiè hán xù hé shàn jīn è
( ) ( ) ( ) ( )
luò yì bù jué cāng cuì tǐng bá
( ) ( )
二、词语练习(6分)
1、仿写词语
演讲--讲演(意思不变)
雪白--白雪(意思改变)
2、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并根据语言环境填空。
特
在沙漠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 )的景象。
宇航员穿的衣服是( )的。
立
月球上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 )巨石嶙峋。
6.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六
本文对分析对象有一定的选择, 排除了封面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部分的插图。其中, 课文插图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插图, 习作插图是指每个单元习作中的插图, 练习插图是指每个单元练习中的插图。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 在插图的编排上, 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要远远低于其他两个部分。小学中年级是语言组织和运用的关键时期, 习作部分要给予特别重视。
二、插图与内容不切合
在研究小学一年级教科书插图时发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 图文一致性较高的插图在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上要优于图文一致性低的插图。宋振韶认为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是评价教科书插图的四个标准之一。插图与内容不切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插图内容不准确
主要是说插图错误地表现了课文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我的外公》中, 插图想表述文中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来, 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脚步, 蹲下身子, 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 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穗的喜爱, 但是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 手“指”着稻穗, 没有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
2. 插图内容缺失
某些可以用图表达的内容, 在插图中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中, 是这样用文字描述“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插图中, 只表现出了烈日当空的景象, 树叶却没有出现。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园的晚上》, 通过对话介绍了五种动物的睡姿, 课本给四种动物配上了睡姿的插图, 却唯独没给在课文开头就提到的趴在地上睡觉的狗配图。这是明显的内容缺失。
3. 插图内容多余
某些插图表现的内容, 却是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给江主席献花》中共有两幅插图, 其中一幅是江泽民与董建华握手的照片, 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一场面的描写。编者这样安排, 可能是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香港回归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是学生往往更会关注贴近他们生活的第二幅, 即学生向江泽民献花的插图。因为这幅插图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第一幅插图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
三、插图与主题不切合
一幅插图要准确反映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 达到画配文、文配画的效果, 才能帮助教学。这就要求插图必须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在观赏插图时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但笔者发现有些插图虽然表现了课文内容, 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1. 插图不能凸显主题
主要是插图没有鲜明地突出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三年级上册第11课《石榴》, 全文基调活泼, 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生动形象。但是插图却只是普通的描绘图, 没有把石榴画“活”。如果改成漫画图, 把枝头成熟的石榴卡通化, 就能很好地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插图偏离主题
这是说插图没有准确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杏林春暖》表现的是董奉医生的美好品德。他从不收穷苦乡亲的诊费, 乡亲们为了感谢他, 陆续在他屋外的空地上种植杏树, 不到十年, 空地便成了一片杏林, 而董奉又把成熟的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苦乡亲, 最后乡亲们做了块牌匾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插图表现的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幕———送牌匾。送牌匾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可是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董奉医德品行的是那片杏林。那么大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 需要多少人的栽种, 董奉医生用他那善良的心感动了多少群众啊!因此, 用大片的杏林做插图内容,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董奉医生的仁爱之心, 更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杏林春暖”。
四、建议
在研究中也对不少教师进行了访问, 大部分教师认为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学习,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相反, 很多插图因为与课文内容不一致, 反而妨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 教师应该意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插图都是有效的。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对插图进行评价和分析。
第一, 检查插图本身是否有缺陷, 包括插图的色彩是否合适, 表现出的风俗习惯是否正确等。
第二, 看插图是否表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课文只有一幅或两幅插图,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以上课前教师应分析插图是否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关。如果插图能很好地表现课文内容, 则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
总体来说, 这四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比以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了很大提高, 色彩鲜明,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饱满, 使语文课本显得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但是, 某些插图, 尤其是习作和练习部分的部分插图还比较粗糙, 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双林.课本插图要切合课文的情境[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
[2]胡运志.谈语义课本中的插图[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7 (10) .
7.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七
1. 小朋友,秋姑娘悄悄地来了,她给江南水乡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你们想去看看吗?
2. (播放金秋江南的图片)看,这就是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配以轻音乐,学生静静地欣赏)
二、 初读词串,认读生字
1. 在金秋的水乡,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3. 小朋友们看得可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乘着想象的小舟到水乡游一游、看一看。你能把这课的生字朋友都读好吗?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 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承载的不仅仅是学会几个生字的任务,词与词之间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滋有味……就在学生一遍遍琅琅上口的诵读中,传达出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
三、 想象画面,感悟诵读
1. 想一个好名
小朋友们,如果给《识字1》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儿?(“金秋水乡”“水乡的秋天”“水乡真美”等等)
2. 展一幅画卷(指导学习第一行词串)
(1) 我们坐上小船,乘着秋风来到了绿水荡漾的水乡。瞧,一望无垠的湖面在微风中荡起了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湖面烟雾茫茫,是那么辽阔。(出示图画:水乡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生字的对应)
(2)(出示:金秋 烟波 水乡) 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3) (出示“秋”的古文字)教师讲述“秋”的造字规律:小朋友,你们看,“秋”的左边是个“禾”,它表示是庄稼。秋天,庄稼成熟了,变成金灿灿的,就像火烤过一样,所以,古人在“禾”的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当庄稼像被火烤过,黄灿灿的时候,秋天就到了。
(4) 教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词语。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词语,一边想象水乡秋天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古文字“秋”字,是中国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就在孩子们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时,我们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贯通了。教学时要发挥汉字表音、表形、表义的优势,变机械识记为明字理、悟结构的文化熏染。]
3. 赏一池秋色(指导学习第二行词串)
(1) 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小朋友想不想去荷塘找一找秋天?多媒体播放荷塘的秋景,展示一组画面,让学生说说芦苇、菱藕的样子。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荷塘的简笔画。
(2) 在一个碧绿的荷塘上,一片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洁白的苇花随风飘舞,一节节莲藕嫩生生的,多美的荷塘啊!(出示:一片芦苇、一节莲藕、一个荷塘、几个菱角)刚才我们看到的像“一片、一节、一个”这些词,我们叫它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出笑话的。现在,谁想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小组间赛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美丽、富饶)
(4) 把水乡的美丽景色读出来,齐读第二行词串。
4. 听一曲渔歌(指导学习第三行词串)
(1) (多媒体播放一段渔歌)听,这是什么声音?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湖面,一只只小舟从远处归来,渔民们唱着欢快的渔歌满载而归了。
(2) (出示:一轮夕阳 一只只小舟 渔歌)同桌练读,汇报朗读。
(3)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忙碌、富饶、幸福)
(4) 把你对水乡的赞美加进去,齐读第三行词串。
[设计意图:不同的量词和名词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有色彩的图画,奏响了一支有旋律的乐曲。内涵丰富的识字课,既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语境,使识字与阅读紧紧相连;又活学活用,在积累中简单运用语言,加强了字词的综合训练。]
5. 赏一湖夜景(指导学习第四行词串)
(1) 夕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在皎洁的月光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枫叶 灯火)
(2) 你能在“枫叶”前面加上一个词吗?(火红火红的、红艳艳的)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姿态等。
(3) 想一想,在“灯火”的前面,可以加个什么词呢?(星星点点的、若明若暗的)
(4) 读到这一行词语,你觉得水乡的秋夜怎么样?(宁静迷人)把你的感觉带进去,齐读第四行词串。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中,一行词串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四行词串连起来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秋景。“读到这一行词串,你觉得金秋的水乡怎么样?”教师用语言激活了一个个词语背后的画面、情感,虽是同一个问题,但每一行的回答却不相同,或悠远、或清新、或富饶、或宁静,水乡的金秋就在这一次次的叠加中越来越丰厚、有意蕴。]
四、 回归整体,赏读全文
1. 小朋友,这篇识字课文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指黑板上字卡“乡”“塘”“光”三个字红色的韵母)哈哈,原来它们都押韵呢!(教师范读,强调韵尾。同桌连读,汇报朗读)
2. 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但每一行词语串起来读就觉得很美,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四幅图连起来就是金秋水乡美丽、富饶的场景。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3. 金秋,我们摇着小舟来到碧波荡漾的水乡,首先看到了——(引读)金秋 烟波 水乡。我们来到了清凌凌的荷塘,看到——(引读)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我们看到了——(引读)夕阳 小舟,听到了——(引读)渔歌。夜幕降临,水乡变得格外宁静,只见——(引读)枫叶 灯火 月光。
4. 学完课文,你对金秋的水乡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5. 带着对美丽水乡的热爱之情诵读《识字1》。
五、 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1. 现在,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的办法最奇妙!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3. 指导书写,引导实践。
(1)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偏旁:“火”和“欠”。
(2) 重点指导:“歌”和“烟”。
8.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八
(一)阅读《我们爱你啊,中国》,完成下列练习。
1.《我们爱你啊,中国》按的结构来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出祖国的。课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我们,我们,我们,我们,你是,我们爱你啊,中国。读这段时应该用的语气。
3.这首诗从壮丽的山河.().()().()等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4.请你仿照诗的第二至第三节的写法,再写一节赞美祖国的诗。
我们爱你——
()的清香,()的醇美,江南丝绸的(),景德镇陶瓷的()。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段话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3个赞美祖国的4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二)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啊,中国!
1.找出其中的一对近义词:____
____
2.“你”指谁?“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这句话有哪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骄傲,自豪”是因为____________,“我们奋发,我们开拓”表达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定决心。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
a.我们的祖国真伟大。
b.我们热爱祖国。
c.赞美可爱的祖国,表达了真挚而热烈的爱国之情。
阅读《郑成功》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用“
”给横线的字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中(zhòng zhōng)
乘势(chãng châng)2.按要求写词语。
短文中形容十分惊慌的成语:
短文中带有褒义的词语(1个)
短文中带有贬义的词语(1个)
3.这一段具体描写了()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郑军官兵的()。
4.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写出郑军作战的过程。
(三)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习题。1. 用“√”给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郑重(zhòng chóng)
盛满(shēng chãng)
2.这一段主要写了告别亲友离华沙.().().肖邦接杯登车去等两个场景。
3.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当作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肖邦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心情如何?
4.“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请你用带横线的字仿写一个句子
5.你读过的古诗中,哪一首短文表达的情感类似,请你写下来。
(四)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肖邦的肺结核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的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临死之前嘱托姐姐的事
是
从此处可以体会到
。2.把肖邦的这句话改成第三者转述的话。
3.“弥留之际” “弥”用音序查字法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请你用“弥”组两个词
。4.肖邦为什么疲劳,又为什么悲愤?
(五)船长哈尔威(屹立 站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注视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用“/”划去短文中的被恰当的词语。2.文中为什么把船长比做一尊黑色的雕像?
3.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短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4.面对哈尔威这样的船长,我们可以用
等词语来形容。
5.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读,为什么?
6.请你用排比句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六)阅读《小草和大树》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结合上下文理解“惴惴不安、大名鼎鼎”的意思。
2.在诗人骚塞傲慢的训诫中你感受到什么?
3.用“—”标出描写夏洛蒂阅读诗人骚塞回信时的感受和举动。假如你是夏落蒂,读到诗人回信后会怎么想的呢?请把你想像到的夏洛蒂的内心活动写下来。
4.这一段主要写()请你针对短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5.读了这段短文,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七)阅读《小草和大树》第六、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列画横线词的意思,再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句。孜孜不倦()脱颖而出()
2.用“—”标出文中具体描写她们争分夺秒写作的句子,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想象她们还会怎样去争分夺秒?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3.从“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一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这句话谈谈作者为什么要用“小草和大树”作为题目?
3.勃郎特姐妹成功的经历给予你那些启示?
(八)阅读《轮椅上的霍金》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症”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在查读音();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2.比一比,再组词。
摊()
滩()
瘫()锢()涸()
固()3.文中是从那些方面写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的?
4.作者将“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写得这样具体的作用是什么?
5.读了这段文字,你想对霍金说什么?
(九)阅读《姥姥的剪纸》第四至六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岂”是()结构的字,在文中的意思是(),如果要记住它的字形你会采用的方法是()。2.请你用“—”标出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相照应的句子,在写出与这句话意义类似的一句格言。
3.“我”服了,为什么还要耍赖?
4.用“﹏”标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从比喻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十)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夏天天气热,他把老牛牵到树木里休息。冬天天气冷,他就让老牛在山坡上晒太阳。平时,他总是把老牛的身子刷得干干净净,牛棚里也拾掇得清清爽爽。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周到:
拾掇:
2.用“‖”给这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3.照样子写词语。
又肥又嫩:
干干净净:
4.《牛郎织女》中的两位主人翁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到。
(十一)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五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目力所及”中“及”的意思是()
(1)从后面赶上;(2)到;(3)和、跟;(4)比得上、赶得上;(5)推广到、照顾到。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伫立()
锻造()3.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
4.“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这句中的‘哦’一词,你觉得应该读什么语气?为什么?
4.我们学过不少古典边塞诗词,请写出一首能让我们感受它的悲壮和苍凉的诗。
(十二)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第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作者的比笔下,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名贯古今、婀娜多姿、风情万种,那么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又怎样呢?请你也用三个词语形容它: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诗句,请选一首或一句写在下面。
5.照短文中的列句,用“没有„„也没有„„而是”写一句话。
(十三)阅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用“√”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勾勒(lâ lēi)
2.读到“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时,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把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
3.用“~~~~~”标出描写羊群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画横线的词,仿写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十四)不要把我看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我有才华,()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我愿意在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2.“它们”是指:
3.上文是著名作家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讲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多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处抄下来:
。读了这段话,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者
的高尚品德;感悟到比生存更有价值的是
4.为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多次运用了反义词。认真默读,至少把其中的两组摘录下来。5.巴金爷爷讲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是
。在我们熟悉的人物中,可以称得上“生命开花结果”的有
等。
6.用“~~~~~”画出文中排比句。并仿写一个排比句:
7.用“
”画出与“白吃干饭”相呼应的句字。8.将文中最后一句话改写成反问句:
(十五)阅读《钱学森》第三、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用“√”给画横线的字的读音选择正确的读音。张正同学埋藏(cáng
zhàng)心底很久的愿望就是去西藏(cáng zhàng)。2.写近义词。袒露()
诚恳()
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一位诗人的诗?请你将这首诗完整地写下来。如果你记不住这首诗,也可用其他的抒发思情思乡之情的诗代替。
4.用“ ”标出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六)这条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1.写出与下面词意思相近的词:竣工()
藐视()2“赞叹不已”的“已”字的意思是()。3.这段话写
4.“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件事”指的是
5.如果要在这座“铜像”下边一段不超过50字的文字,你觉得应该是写什么?
(十七)阅读《鞋匠的儿子》第三、四、五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林肯在演讲中饱含深情的讲了三段话,第一段用了三个“永远”,表达了();第二段话是针对()讲的,说明了();第三段话是针对(讲的,意思是()。从林肯总统的三段话中,你感受到林肯总统是一个()的人。2.在林肯演讲的过程中,参议员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3.你觉得是什么力量让参议员的嘲笑声变成赞叹的掌声的?
4.听了林肯总统的演讲后,你有什么感受?
(十八)阅读《学与问》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写出下列词的近意词。
翱翔()
探求()
2.文中“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分别指的是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请你结合短文中的观点谈一谈。
4.写一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十九)阅读《大自然的文字》第六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文中的“爬”为什么要加引号?
2.这一段中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
9.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九
班级姓名成绩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táocíwūjǐkāituònúyìkāngkǎilián dāo
()()()()()()róngqiàyōulǜyīqiāngrèxuèhéngxíngbà dào
()()()()
二、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6分
负()顽抗________悲愤欲()_______
与世长()________风帆()空_______
三、按要求填写词语。15分
1、把成语补充完整。6分
银()素裹波()壮阔街头()尾惊恐万()
2、订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坚苦奋斗()克苦锻炼()
奋不顾生()以经完成()
3、根据情境填写成语。5分
民族英雄郑成功带领官兵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同胞个个;唐代诗人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更是。此外,能够表达人物欣喜之情的成语还有:、、。
四、填入恰当的关联词。4分
(1)()大家齐心协力,这次比赛()能取得胜利。
(2)你()答应过他,()该跟他一块去。
(3)小明的作业()正确率高,()书写的很认真。
(4)()困难再大,我们()要想办法克服。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杭州西湖的,黄山、庐山的,长江、黄河的。——《我们爱你啊,中国》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其中,最能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与杜甫并称“李杜”的大诗人叫,他被人称为“”,而杜甫被人誉为 “”。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_______________,深情的对肖邦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__________ ,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我们被肖邦强烈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请你写一句有关“爱国”的诗句或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我不能忘掉祖国》,写下自己的感受。21分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
1、根据所分的段落,概括大意。9分
(1)
(2)
(3)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6分
(1)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以为然”是什么意思?宋庆龄对什么不以为然?为什么不以为然?
(2)“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6分
这句话是宋庆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
题目:这就是我要求:
⑴根据题意写一件事或几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⑵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10.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十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1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十一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 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 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 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 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 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 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 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 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 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 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 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 优美的, 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 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 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 和谐、自由的DO、MI、SOL:
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 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 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 同时, 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 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 生就得换一个音唱, 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 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 手势唱谱: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 看表情, 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 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 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 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 师:听了这首曲子, 有熟悉的感觉吗? (前面唱过旋律)
4. 复听 (带合唱) 。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 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 再听 (不带合唱) 。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 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 双手上举表示增强, 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 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 用“LU”哼唱齐唱旋律, 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 视唱旋律 (跟琴) , 强调强弱规律。
9. 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1 0. 唱歌词, 随琴一起, 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 一边唱一边晃, 体验6/8拍的韵律。
1 1. 分析歌词内容, 前半部分优美的, 后半部分愉快的, 结束句是渐弱的。
1 2. 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 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 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 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 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 也没有电视机, 更不用说电脑啦, 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 但是做了梦之后, 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让它美梦成真, 岂不是更好吗?所以, 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 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 (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 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 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 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 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 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 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 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 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 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 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 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 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突出个性的发展,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 同时注意聆听, 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 体会情感, 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强调轻声、高位子) 在这个环节中, 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 感受歌曲情绪。
12.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文,初步感受诗歌的写法,能仿照诗的第二至第六小节写一到两节。
4、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初步感触诗歌的写法,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及体会诗歌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写法;能仿照诗的第二至第六小节写一到两节。【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填空: 我们爱你啊,---------------
请学生在横线上填入自己搜集的所了解的祖国风景名胜。
2、引导: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地大物博的伟大国家。华夏民族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应该共同热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
1、我们爱你啊,中国!
3、齐读课题,饱含深情地读三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三、再通读全诗。
1、纠正自己刚才出错的地方,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适当。尽量读出感情。
2、小组内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3、展示读词语。
群星闪烁
银装素裹
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4、检查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为止。
5、教师范读诗歌。
6、学生模仿老师再练读诗歌。
7、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查工具书或者想象或者联系诗句内容来理解。
四、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主线。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最祖国的热爱呢?
3、讨论:每一小节都有那些表达情感的句子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呢?
4、小结并板书: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笔画、笔顺和结构。
2、在田字格中描红。
3、指导写好“脊”和“瓷”两个字。
六、作业。
1、朗读全诗,尽量能够背诵。
2.抄写生字新词。
3、搜集我国各地的富饶物产的资料。【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我们爱你(情感主线)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展示提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精读感悟。
1、品读第一小节。
(1)请你们闭上眼睛,跟随我一起去看一看。(深情范读第一小节。)
(2)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刚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3)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一段,指名读第一小节。(关注关键词)(4)齐读。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除了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还告诉了我们什么?(祖国疆域辽阔)
(5)你能不能通过对比朗读,将这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表现出来呢?(关注对比的写作手法)
(6)小结: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凝炼的语言,独特的视角释放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7)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一小节。(板书:凝炼的语言 独特的视角)
还记得诗歌从哪几方面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板书: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伟大;文化灿烂;奋发开拓)
2、品读第二小节。(1)首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祖国壮丽的山河。(指名读第二小节)(2)出示图片,关注语言,读出意境。领会作者凝炼的语言。(指名读,小组合作读)
(3)除了这些词语,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4)再读这一段,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关注作者独特的视角)(5)同样的名山胜水,你还能想到哪些?(6)指名说。
(7)现在你们能不能也试着仿写两句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8)出示老师的下水文。(让学生关注用词的变化)
(9)指导背诵: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所以背诵出这壮丽的河山,一边背一边想。
3、自学第三——第六小节。引导读: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继续发挥你们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小节,先认真品读作者的文字,然后想一想符合这个方面你还可以怎样选择哪些内容?用上哪些词语?如果能够仿照着说上一两句就更好了。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物产,所以“我们爱你啊,中国”!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多样的民族多样的风情,所以“我们爱你啊,中国”!
(3)祖国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你们口中流出的就一定是最美的声音!所以“我们爱你啊,中国”!
(4)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翠竹的正气不正是古往今来英雄们的象征吗?所以“我们爱你啊,中国”!
4、学习最后一节。(1)指名读。
(2)引导读出情感: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就是(中国)齐读最后一小节。
(3)这最后激昂的语言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也为整首诗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全诗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再一次体现的诗歌的独特魅力。(板书:完整的结构)
三、仿写第二至第六小节。
学到这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已经不再是件难事了,愿意试一试吗?请你们仿照二到六小节也试着写一到两节。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联系诗句形式与内容,练习仿写。
2、小组内交流展示读。
3、班内展示。
四、练习背诵。把如此凝炼的语言铭记心中,选择最喜欢的小节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
3、根据自己喜欢背诵的小节齐背。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爱国的故事或者赞美祖国的诗歌。
3、查阅有关郑成功的资料。【板书设计】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物产丰富
凝炼的语言
民族伟大
独特的视角
文化灿烂
完整的结构
奋发开拓 【教学反思】
2、郑成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懂得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并能复述。【教学难点】
了解战斗场面的激烈,以及郑军官兵的勇敢,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练习战斗场面的描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许多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明朝历史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2、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郑成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
2、通过初读课文,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了郑成功的主要功绩是:(1)收复台湾(第 自然段内容)(2)建设台湾(第 自然段内容
3、从文中标画下列词语。
奴役、融洽、镰刀、野兽、犁地、横行霸道、慷慨激昂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意思。
横行霸道 慷慨激昂 奴役 喜出望外 惊恐万状 载歌载舞 负隅顽抗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感知第一段(一至三自然段)
1、朗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请圈画出表现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交流。
3、圈画出表现郑成功要收复祖国台湾的决心词语(慷慨激昂、绝不允许、一定)
4、指导朗读:表现郑成功收复台湾决心的坚定和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
5、学生自由朗读。
四、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强调字音:驻、兽是翘舌音。
2、强调字形:慨、蔽、镰
4、描写书上的字,强调笔画多的字注意避让的方法。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写一写描写战争的词语。
2、朗读课文,重点读描写海战的第五自然段。【板书设计】
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展示提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横行霸道 慷慨激昂 奴役 喜出望外 惊恐万状 载歌载舞 负隅顽抗 驻地 遮蔽 融洽
二、精读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
(一)朗读第四自然段
1、思考: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战斗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要点:作战的充分准备、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勇往直前)
2、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出表现郑成功舰队特点的词。(庞大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必胜的信心)
1、补充郑成功练兵的小故事。
2、朗读指导:把刚才画出的词读出重音,以体现郑成功和将士们必胜的信心。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郑军是如何作战的?画出直接描写郑军的句子。
出示句子,读一读,并注意读好带点字的语气:
(1)英勇的郑军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船队冲去。
(2)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3)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2、用“先„„接着„„然后„„”说一说郑军作战的经过。
3、读了描写郑军作战的这段文字,你什么感想,请写在书旁。(学生写完后交流。)
4、读课文,读出郑军的敬佩之情。
(三)读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你体会到(台湾人民对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对郑成功的感激之情。)
2、找出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的语句,交流。
3、小结:38年列强奴役,台湾同胞尝尽屈辱、辛酸,如今侵略者被赶走了,他们怎能不高兴呢?
4、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四)再次阅读第二大段,总结郑军胜利的原因,学生练习复述。
三、学生自学第三段(第七至八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交流、小结。
3、指导学生复述这一段。
四、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郑成功?
2、说一说这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
五、练习复述课文。(抓住课文重点段复述)
六、作业:
1、搜集其他的民族英雄的故事读一读
2、小练笔:描写一段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战争场面,用上描写战争的词语。
【板书设计】
郑成功(民族英雄)
战前准备充分: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必胜的信心 收复台湾 英勇作战:冒着 冲去 团团围住 钩住
喜出望外、载歌载舞 建设台湾 :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永远不会忘记(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教学反思】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1个二类字。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怀。【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文字感知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题目中“我”是谁?(肖邦)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指导读书。(分层次、分要求)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2)指名试读课文。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指导。
1、肖邦是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
补充介绍: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读文加深理解:“瓜分”和“深渊”
3、指导朗读。(1)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2)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3)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4)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邦:左右基本等宽。
黎:注意右边不能写成“勿”,下面不是“水”。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卡:注意不要一笔把“竖”写下来。【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波兰 不得不离开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展示提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那些段落和句子让你深受感动?
二、继续精读训练,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1)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2)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3)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4)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5)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6)自由读、分组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7)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8)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9)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10)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11)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1)同桌互背,指名背。
(2)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1)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2)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1)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2)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3)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4)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1)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2)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课下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查阅有关古诗两首中诗人写作背景的资料。【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1个二类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3、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1、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2)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我们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3、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4、学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2、请学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学生生评价。
3、全班读诗,教师示范朗读,生齐读。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爱好历史、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喜欲狂 解诗意
悟诗境 升诗情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示儿)【教学过程】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停顿和重音提示。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五、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均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背诵。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爱国)示儿
知背景
喜欲狂 解诗意 悲之切
悟诗境 升诗情
【教学反思】
练习1 【教学目标】
1、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
2、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3、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5、口语交际。根据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
1、学生读题,要求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妻子”一词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应该读作“qī zǐ”,“一个词尾如果是‘子’、‘儿’、‘头’,就应该读轻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二)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学生自读第二题。
2、学生比较,交流。弄清里面词语的意思。老子:(lǎo z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老聃(dān)。
(lǎo zi)是口语中的父亲,或者是骄傲人的自称。地道:(dì dào)是指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
(dì dao)。(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2)真正的;(3)指工作等够标准,实在。
照应:(zhào yìng)配合,呼应。
(zhào ying)照料。
东西:(dōng xī)指“东”和“西”两个方向。
(dōng xi)有两种理解:1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2特指人或动物(多指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兄弟:(xiōng dì)“兄”和“弟”。
(xiōng di)三种理解:(1)弟弟;(2)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3)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
对头:(duì tóu)三种解释:(1)正确,合适;(2)正常;(3)合得来。
(duì tou)有两种解释:(1)仇敌,敌对方面;(2)对手。
3、学生再次齐读这些词语。
4、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
1、学生读句子,想一想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1)运气读“yùn qì”;(2)运气读“yùn qi”;(3)孙子读“sūn zǐ”;(4)孙子读“sūn zi”)
3、学生再读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会唱的可以考虑教学生唱一唱这首歌)。
5、教师小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1、唱会《爱我中华》。
2、完成与练习1中相关的其它练习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上节课的“语文与生活”中的句子复习一遍,指生读。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死”,“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陪”“将”。
(1)字形特点
(2)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
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反映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资料,制成小卡片。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过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真实丰富多采,你能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家庭成员向大家介绍吗?
三、自组小组,自选介绍
1、出示各民族的照片,展示各民族的风采。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练习导演。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成旅游团体,自导自演,展开研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是提供帮助、指导,甚至协作研究,与学生一起讨论。)
3、畅所欲言的介绍会,师生共同评议。
4、谈谈这次旅游的感受。
四、发展思维,内化积累。
1、出示一些典型的民族照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并说说这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气、风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出各民族的聚居地区。
3、你想对祖国说些什么?你打算怎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4、拓展延伸:
全班共同努力,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把反映各民族的生活资料,整理成一本民族集锦。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1、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1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十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重点:
感悟夏洛蒂艰辛而又壮丽的逆境成才经历所迸射出的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课件出示中心句]——生齐读。
4、那么夏洛蒂又是处于什么样的逆境之中艰辛地生活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夏洛蒂,走进夏洛蒂艰辛而又壮丽的一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2-4小节,画出夏洛蒂在逆境中艰辛生存的句子,并抓住有关语句谈谈体会。
二、感悟 “逆境”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2、交流:
(1)夏洛蒂遭遇哪些不幸? ①家庭不幸的逆境
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家庭遭不幸)
想象练习:是啊,面对家庭不幸,夏洛蒂没有放弃生活,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夏洛蒂?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而夏洛蒂一边()一边();寒冬腊月,别的孩子(),而夏洛蒂一边()一边()。
小结:面对家庭的不幸,夏洛蒂依然热爱生活,依然热爱学习,不屈不挠,她真是逆境成才的典范。——齐读课文的中心句。
②遭遇训诫的逆境
过渡:等待夏洛蒂的不仅仅只是家庭不幸带来的逆境,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学生说夏洛蒂遭遇骚塞的训诫。——是啊,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光明的前途,夏洛蒂满怀希望在写诗的道路上开拓,却遇到了训诫的逆境。(出示课件)(板书:写诗遇训诫)
“训诫”是什么意思?
骚塞是夏洛蒂非常崇拜的诗人,她寄信给她满怀希望得到他的指点、提携,可是苦苦等待的却是骚塞的训诫,苦苦等待的却是一盆冰冷的水,从头浇到脚,让她冷到心里。请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哪些字眼让你也觉得刺心的疼痛?并把它读好。
无情冷酷的训诫并没有让夏洛蒂低头,出示课件【她在一阵锥心的„„鞭打自己的灵魂。】透过这句话,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夏洛蒂?学生自由发言。
家庭的不幸,阻挡不了夏洛蒂对文学的热爱,面对世俗的偏见,她更是敢于抗争,坚持不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读——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高昂着头,不屈服的夏洛蒂吧!齐读这段话。
她真是逆境成才的典范,课件回到中心句,指导朗读。③)出版失败的逆境
过渡:命运继续捉弄夏洛蒂,“逆境”还依然与她相伴。板书(出版又失败)夏洛蒂姐妹的诗却写得不少,发表出来却寥寥无几,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9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竟卖出了两本。如果你是夏洛蒂的朋友,或者是诗人骚塞,听到这个消息,会怎么说?
面对如此逆境,夏洛蒂姐妹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细细读一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说说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夏洛蒂?
小结: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孜孜不倦的夏洛蒂,她——回到中心句指导朗读。
三、感悟“壮丽”。
1、(过渡)然而,她们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是,师配乐有感情朗读“一年后,夏落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我们为她们创造的成绩而兴奋,大家把那份喜悦送进自己的朗读中,学生齐读这段话。
2、我们再回到课文的中心句。
3、最后,她取得了令世界文坛刮目相看的成绩,上面的比喻句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她们的成绩,就是——“壮丽”、“傲放。”
4、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学习语文重要的就是学习恰当的表达,谁能够对照着板书,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艰辛”“壮丽”“傲放”分别指什么?把这个形象准确的比喻句的含义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把语言组织通顺、清楚。——小结学习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习得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我们可以先找到这句话的关键词语,然后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关键词语分别是什么,最后串联起来,就理解了整句话的含义。——再次有感情读这句话。
5、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课文的这个比喻句写得极为精妙,我们看课题“小草”和“大树”也是用了打比方的办法,我们再次回读课文,看看这样的比喻巧妙在哪里。(学生再次默读整篇课文)——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6、说的多好啊,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四、延伸拓展
14.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 篇十四
本着这样的原则, 我认为试卷命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语言情境, 体现学以致用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应注重积累, 语文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积累是为了运用, 应让知识积累为能力转化服务。试卷命题的设计, 都应从利教、利学、利用的角度, 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的命题要突出积累, 突出理解与运用, 对优秀作品、成语的理解与背诵等要求,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具体语境理解中完成, 要由单纯的“识记型”向“应用型”转变, 尽量不出单一知识的纯概念题。如:
1.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你看, 冰心奶奶笔下的海棠花, 在春天的感召下, 舒展出美丽的四肢, 使出;鲁迅笔下的蜡梅花, 花瓣, 很有点的韵致;叶绍翁抬头眼见杏花, 满心惊喜:“, 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眼中的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月色也是那样美好, 孟浩然赞道:“, 江清月人。”……
2. 郑和长得 () , 平时举止 () 。他率领船队下西洋, 出发那天, 老百姓 () , 争相观看浩浩荡荡的船队。在下西洋途中, 面对 () 和凶恶的海盗, 他 () , 闯过了一个个险关…… (填成语)
该题考查的是本册书中要求学生积累背诵的名段名句和成语, 大多是需要学生终身记忆的文化常识, 设置语境, 不光可以考查学生对名篇名段和成语的积累情况, 还可以考查学生对这些成语、句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情况。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 使答题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意义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习惯。
二、题型多元开放, 体现综合考查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 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 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 努力通过整合, 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试卷题型既要多元开放, 又要体现综合考查。
首先是基础与开放的整合。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促使考题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本年级段的要求和教材为指针, 体现开放而不失课标的制约, 体现创新而不失教材基础知识的依托, 将教材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其次是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对成语、名篇名句、典型句式、修辞手法等的考查都要充分体现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尽量不出单纯的识记型题型, 而是引导学生以积累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如:
1. 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意思不变
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 仔细读下列句子, 仿写一句
如果我是一朵白云, 我会装扮蓝天;如果我是一束阳光, 我会照耀大地。,
3. 请以“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为内容,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第三是能力与方法的整合。在拟题时, 题目可以用“学会”为题引, 引出答题要求, 在答题要求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
(1) 学会书写。写一手好字, 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 答题时你可要书写端正喽!卷面分5分
(2) 学会使用生字新词。处处留心, 就可以学到不少新词儿。
(3) 学会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 下面的习作片段, 有五处毛病, 请你仔细读后用修改符号帮助他改正。
……
考查并引导学生, 培养其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最后是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试题呈现的内容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综观以上所举事例:成语运用题, 引导学生学习郑和不屈不挠的探险精神;句子运用题, 渗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学会奉献等生活态度的引导。
社会实践题, 渗透基本礼仪修养的培养和要有宽广胸怀、博爱精神的引领……如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1) 会交际:“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当你在下楼梯时, 不小心撞到了抱着本子上楼的老师, 老师的本子全撒在了楼梯上。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把你说的和做的写下来。 (2) 关注社会热点: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污染, 灾难深重。有的网友说,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中国应该尽力支援;也有人说, 日本一向对中国有侵略之心, 不可做好心的“农夫”, 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理由。
还有以下第三部分所举的课外阅读短文,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等, 都是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试卷中, 听、说、读、写、书几项语文的基本能力都应进入考查视野, 一般试卷中少有的考查书写能力、听力以及社会实践类的试题, 都应兼顾到。题型涉及面要广, 要关注到生活中的语文:日常交际和社会热点话题。这类试题的设置, 可以变革传统的考查观, 必定会逐步唤起语文课堂对倾听与书写等方面的关注, 从而落实相关能力培养。
三、把握分值权重, 体现年段提升
在中高年级语文试卷中, 往往会出现年段特点不清晰的问题, 即大量的基础知识充斥其中, 重在考查学生的积累, 这一方面会在客观上导致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 忽略了学生中、高年级年段特点, 试题没有针对性, 没有随年段升高提升读写能力。
试卷对各题分值的设置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 随着年级的升高, 尤其要重视读写能力考查。
三至六年级阅读考查权重幅度:20%~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作文考查权重幅度:25%~35% (上下浮动5分) , 可以在此范围中调整。
阅读题要突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不要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 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语境, 都必须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文的前提下完成, 不要出现脱离阅读材料就能完成的题目。如读《桥》完成练习:
1. 这篇文章是按顺序来写的。用“∥”可将短文分成四个部分, 依次可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请照样子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第二、第四部分的小标题。
突遇山洪→→桥塌殉职→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表面不说话, 但心里会想些什么?从“他像一座山”可体会到什么?
3. 用“”在文中画出一个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理由写在下面。
4. 读了这篇短文, 不禁让我联想到本学期学过的《大江保卫战》。我想这样赞美上文中的老汉:
5. 这篇短文主要是写“老汉”的, 应该以“老汉”作为题目, 可短文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呢?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这几道阅读题中, 没有单独考查基础知识和单独写话的试题, 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 从“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这三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方面注意了朝向文本内容的概括、提炼、感知等理解能力的考查 (如第1、2题) , 另一方面注意了朝向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 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 (如第3题) , 同时也注意考查了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第5题) 。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 充分体现了年段提升, 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
作文题的设计也要体现年段提升。例如:学会表达:下面的作文题, 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请你按要求把它写出来。 (35分)
家里的长辈是我们最亲近、最熟悉的人, 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他们的独特特点了吗?试着写一写。给文章起个显眼的题目, 让人一看就知道他 (她) 的独特特点, 比如:《“爱唠叨”的奶奶》《“爱管闲事”的爷爷》《“购物狂”老妈》《我的“球迷”爸爸》等等。
要求:通过具体事例, 突出人物特点, 语句写通顺, 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于350字。题目自己定。
小学生作文重在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 材料作文、续写等应该作为作文试题的主要类型。该题设计的话题作文, 体现了高年级的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 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一方面为学生“拟题留白”,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材留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独我”表达, 写出真实独特的个性作文。
一般而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 基础考查分值应该逐步下降, 阅读和习作的分值应该递增。试卷中板块分值配置上应该有梯度。
四、活化命题语言, 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的语文考题设计过于呆板、程式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应试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改革, 让每道考题都能具有一定的“磁力”, 吸引学生去做。因此, 试卷的拟题首先要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注意活化命题语言。卷首可设计开考寄语, 如:“同学们, 你们好!时间过得真快, 又到了检阅收获的时候!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起去语文竞技场去体验一番吧!相信只要你们开动脑筋……”目的在于打消学生应试的顾虑, 激起学生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卷中可设计鼓励语:“做了这几道题, 你一定觉得自己很成功吧, 不过以下的内容更要动脑筋喽。”激励学生战胜自我, 再树努力完成试卷的信心;卷尾设计小结提示语:“祝贺你, 你即将凯旋!请你有时间再仔细检查一遍自己的胜利果实。记住!细心+耐心+智慧=成功。”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 体验成功与失败。
每道考题题目的语言表达要力求注意重心下移, 体现启发性与鼓励性,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表述要亲切, 体现人文关怀, 让学生乐意去做。
15.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测题 篇十五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ng mi
ning juzhen zhibao qianxiang ying
()
()
()
()
()
二、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耳畔(pan ban)
食不下咽(yan y6n ye)
藐视(miao mao)
魁梧(wu wu)
瘦削(xiao xue)
归宿(su shu)
三、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请在下面画“—”,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意味深长兴高彩烈司空见惯宠然大物()
寝不安席张冠李带心惊肉跳世外桃园()
天涯海角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波涛起伏()
濒来入梦碧空如洗顶天立地同心胁力()
五、联系下面句子,用“阻”字组四个词,再选词填空。(3.5分)阻()
()
()
()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3.小红太任性了,妈妈无论怎么说,也()不了她出去。
六、按要求答题。(5分)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
(填关联词)
3.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修改病句)
4.按照不同的意思造句。
(1)温和(表示气候)__________
(2)温和(表示态度)__________
七、根据“日积月累”和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拯救地球_____。
2.落红不是____,化作____。
3.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____,我_________。
4.不是花中____,此花____。
5.李铁经常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第15课中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____之情,他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一、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2+3.5+2+2+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周密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
()——()
4.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我们从詹天佑的说、做、想中体会到他是一个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2+2+2+3+3分)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e)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an)痪(hua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a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剌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u)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a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e)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i)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否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
契机: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示注释,②表示语意转换,③表示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1)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2)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忧”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第三部分习作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在小学生活、学习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选择:面对困难时,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面对失败、挫折,你是选择坚强,还是痛苦?面对诱惑,你又是怎么选择呢?……请以“选择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如:勇气、逃避、诚实、坚强、善良……
(2)事情要写具体,能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要点07-30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6-2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7-1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09-06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06-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