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2024-08-30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共9篇)

1.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一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青州市王府街道赵河小学

张在恩

真好!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 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2.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二

一、注重体验, 让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需要动力和激情, 小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这种动力和激情从何而来?于老师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试, 即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测试前于老师特别强调要按要求去做。结果, 全班只有1人符合要求。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 他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 从而引出写作的话题。果然, 当于老师让学生再一次读第一题和最后一题时, 学生才明白:原来试卷题目虽然有10道, 但第一题是:先认真读读每道题;最后一题是:读完以上各题, 请只做第1和第2题。一时间, 兴奋、喜悦、后悔、难过、抱怨……各种表情写在学生们的脸上。这时于老师让学生说说当时的心情与感受, 学生个个畅所欲言, 内心的真实体验一一流露。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写作也就成为他们宣泄内心情感的需要。15分钟后, 学生们的初稿完成了。通过自己修改、师生共评, 一篇篇内容充实丰富、情感真实动人的好文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切都源自于老师那独具匠心的一笔—一次特殊的考试, 把学生导向生活体验, 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整个考试过程。教学情境“考试”的设计是这堂课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情境, 就没有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自然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习作。所以, 正如于老师所说:“‘感受’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之一。”要让学生有话可写, 有话想说, 我们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 学会感受生活。有了体验, 有了感受, 再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 学生的思路便会如泉水喷涌, 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平等对话, 让学生真心表达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于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课中, 他强调学生要说真话, 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才能听到许多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

“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 这么多都白做了, 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 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 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 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 害我白写了很多字。”

“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 快要到终点, 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 一直在纳闷, 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所说, 陷阱太深了, 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按要求做的话, 真的会考不好。”

“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 出题都出得这么妙!”

“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 我怎么没发现你于老师这么阴险狡诈?”

细读类似的语句, 我们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 他们的语言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无视教师的存在, 他们不是在上课, 更不是在作文, 而是在无拘无束地聊天:有埋怨老师的, 有懊悔不已的, 有借机“损”老师的, 当然也有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文教学中, 一旦学生的语言感染上强烈的情感色彩, 那么, 这样的作文就是富有个性色彩的。

而这一效果的取得源自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真正做到了“蹲下来看学生”, 放下架子, 跟学生打成一片, 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三、适时适度引导, 让学生提升认识

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从根本上说, 教师仍然对课堂教学的大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没有教师恰当的引导, 学生的主动性可能就无处发挥, 至少是无法充分发挥。当然, 如果教师引导“越位”, 同样会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 审时度势, 察言观色, 当学生进入“陷阱”之后, 于老师不失时机地展开师生间的对话, 于老师的语言艺术又开始展现魅力了。

“赵一帆, 请把卷子读一读。”

“老师不是说了, 第一要细心, 把每个字都看清楚;第二, 要按要求做。”

“看到你们此时此刻的表情, 我想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

非常平淡无奇的话语, 却字字点在学生心上。学生掉进“陷阱”, 自然会有一番感受, 但那只是自发的、原始的、模糊的印象, 而教师的这几句话, 实际上起到了引导学生整理自己思想, 使之清晰、明朗化的作用。于是, 学生语言的闸门被打开了, 虽然没有很多的说教, 没有太多的动员, 只有三个字“谁想说”却已经足够了, 因为学生刚刚经历过“被骗”的过程, 正欲一吐为快, 岂能不说?通过互动、交流、碰撞, 学生的思想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建构、生成一些新的认识。

但此时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写, 而是让学生先拟一个题目, 通过自拟反省的话题来梳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几分钟后,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智力陷阱》《粗心的惩罚》《到底怪谁》《神话发生在我的身边》……这些极具创意的题目伴随着于老师幽默而真诚的鼓励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 于老师这种对话式的引导, 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习作指导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应命作文, 学生不可越雷池一步;前者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正因为强调的是自我体验, 自我建构, 所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不见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篇篇极具个性化的作文。单从上面拟题中就可窥一斑。

四、真诚评价, 让学生趣味盎然

教学中只有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激起学生心头的波澜。于老师的整堂课虽没有“你真棒”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 但从“大家喜欢你才笑”“能用‘赐教’一词, 说明你的语文能力非同一般, 读吧”等话语中, 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他对学生的一种朴实、真诚的评价。欣赏他人是一种水平, 更是一种善意, 一种人品。于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鼓励。

课始, 于老师创设的“考试”情境, 让每个孩子都身临其境参加这次特殊的测试, 有的合格了, 成功了, 于老师请他们说说成功的经验;有的失败了, 于老师同样请他们说说失败的教训。这些话题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他们想说也愿意说, 而于老师总能抓住学生的点滴“精彩”, 给予真诚的肯定、热情的鼓励。如学生说到自己“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时, 于老师就说:“被人给‘耍’了!用北京话说就是被人给涮了!这话很深刻呀!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 你就会思考得更多!”当学生自觉地分析了“上当”的原因时, 于老师说:“我题目出得不够妙, 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 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 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就这样, 师生、生生之间在说说谈谈的互动交流中碰撞思想, 锤炼语言, 轻轻松松就涌现出了一篇篇佳作。

在交流习作时, 于老师更是慧眼独具:“小小年纪, 思考就那么深刻, 将来当老师一定优秀, 说不定还当教育家, 发起一场中国考试的改革运动。”“你很会表达, 而且表达得与众不同, 语言耐人寻味。语言表达好, 说明会思考, 将来一定有出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赏识, 孩子们的内心暖洋洋的, 脸上乐开了花, 课堂上他们的表现更主动, 更积极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有个学生抱歉地说:“老师, 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于老师说:“草稿可以潦草, 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学生进一步坦言:“是作文写得潦草, 不是字写得潦草。”于老师则体谅地说:“如果说潦草的话, 那不能怪你, 因为时间来不及让你思考。多可爱的孩子, 非常懂事!”从这段对话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3.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篇三

莘县明天小学 樊学雄

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

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

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什么叫育人?这就叫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于老师的话令人深思。育人于细节中,还用得着给学生讲多少道理吗?

当一平时不爱写作文的男生得到了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老师问他想说点什么。这个孩子看着于老师的眼睛,哭了。哽咽着说:“谢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于老师把他揽入怀,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只要今后多读书,作文会写得更好。

我落泪了。为这课堂上感人的一幕,为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为孩子内心涌动的感激。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加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相信这节课会让这个孩子乃至全班所有的孩子刻骨铭心、受益终身。

目标·过关

于老师的《目标意识 过关意识》的讲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了透彻的分析,呈现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听读和说写。而“过关意识”则重点强调了落实,落实字、词、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写话、篇章、修改等。有了这两种意识,教师才能明确目标,落实目标,才能把学生的语文根基打牢、夯实。

于老师的讲座也如他的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论,非常朴实、扎实,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引导学生学语文,让我们受益匪浅。牢记于老师的两句话:“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将会以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求知的心田!

4.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四

——听于永正老师研讨课心得

2014年2月25日有幸聆听了“于永正名师带徒活动”的四节示范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尤其是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感受到了大师课堂的精彩,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是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他的课告诉我们:简约课堂,也可以很美!对于老师的简约课堂,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化繁为简,尽显简约之美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要抓的知识点很多,回想自己的课,好像一直在教孩子们“学课文”,而不是“学语文”,总是陷于“眉毛胡子一起抓的”苦恼,而于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化繁为简的课堂同样很美。与老师讲的《谈礼貌》一课,谈话似的导入,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说是学习,又好像是在聊天,或是在听一位白发老者的亲切教诲,让人觉得舒适自然。在讲解体裁方面,没有枯燥的论述,而是让孩子们把学过的《说勤奋》和《谈礼貌》做一个对比,在对比中学习,因为是曾经学过的内容,孩子们更有话说,课堂效果也很好。

二、返璞归真,读与写落到实处

于老师的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指导孩子们读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第二课时几乎有一多半的时间在教孩子们写字,在读和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尤其是在指导写字环节,印象尤其深刻,于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让学生说一说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示范书写,再让孩子们练写,在练写的过程中,于老师指导的非常详细,共五个字,不慌不忙,字字如此。反思自己的生字教学,经常教着教着就没有耐心了,所以孩子们才掌握的不牢靠,这对我也是一次警示!

三、洗尽铅华,崇尚朴素之美

学生也是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水平,千篇一律的教学课堂是因为没有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于老师的课看似朴素,却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尊重孩子们的需求,让他们充分抒发自己的想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乐于做一位“快乐的陪学者”,在课堂中,时而隐身,时而出现,这样的教学对于我来讲更像是一种艺术享受。

5.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 篇五

孙玉玲

观看了于漪老师的电视录像,会后又去读了一些关于于漪老师的学习资料,如沐春风,沁入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成为教育家……。“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于漪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九惠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地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把尺去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去量自己的短处。”用一把尺子不断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专研教学,研究学

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缺陷和不足。于漪老师就写下教后感,记下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课后再继续深入研究和专研。正如老师所说的“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

二、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

三、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

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6.听于大城老师培训感想 篇六

本周我的感想题目是:叶公好龙。

今天是2011年10月12日,再过3天,于大城老师将再来我公司,在同一个讲台上再次面向多氟多广大员工,再次面向焦作企业,再次面向焦作与他有缘份的人们。

于大城老师带给我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别人为你做的事情是你的福气,不做是正常。从2008年第一次听到于大城老师讲到这句话,一直到现在,三年来我时常在咀嚼这句话。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它重要。这句话可以上升到人生哲学的范畴,这句话充满了人性的智慧,这句话精准的刻画出了感恩的定义,这句话在人们面前铺设出了一条鲜明的通向感恩的康庄大道,这句话就是一本浅显、明了的如何做到感恩的操作流程手册,这句话使和谐大同社会成为可能。如果一生中有哪句话可以使我的性格成熟与成形的话,那么一定是这一句话。

当然于大城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句话,在讲课中他论述了做为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一系列的素质:服从、负责、学习、积极、目标、团队、合作等等。有幸的是在听了于大城老师的关于这些素质的论述后,我之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在生活、工作、学习、讲课中反复的实践与体会这些名词。我确信这三年我是有所成长的,而且是变革性的成长,而我这成长得益于于大城老师的启蒙。服从、负责、学习、积极、目标、团队、合作等等这些素质不仅关乎工作的品质,其实也是生活的要求。之后,经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体会,又经过其他老师的补充,我对这些素质理解更深刻了。如任天行老师补充的服从、积极、合作,如刘一秒老师补充的负责、学习、团队。

7.怀念于永正老师 篇七

----沉痛缅怀于永正老师

周五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了,握方向盘的手竟然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内心一时波澜起伏不能自己,就像被豁开了一个大口子,嚯嚯的淌血揪揪的疼。仿佛如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最熟悉的朋友离开自己一样,我是个眼窝子浅的人,眼睛顿时挤满了冰凉凉的东西。

我是在和守莉姐聊天的时候才获知于永正老师生病的,当时心中就暗暗的为于老祈祷,希望时光在这位老人身上放慢步伐,温柔的保佑呵护这位谦虚和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老人,感觉就是不能亲身聆听这位老人的教诲,只要他站在语文教学的背后,我们前行的路上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不是他的嫡传弟子,他的课我也仅仅听过四次,但是这宝贵的四次聆听,足以让我一生如饮琼浆玉液,回味无穷。因为在他的课堂我看到了语文科最为真实的面容。

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语文就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上课,老老实实上课,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不要往自己身上抹金涂银,而是要突出学生,让学生有所得。

2011年我第一次聆听了于老的课堂展示课,对于我的教学冲击可谓是暴风骤雨般猛烈。当时我语文教学正处于瓶颈期,对于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一筹莫展,感觉自己的教学老是在语文教学的外围打转转,兜圈圈,深入不下去,找不到突破口。语文课堂教学抓不住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用力不均,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效率低下满堂灌。学生语感训练不到位。有时课文上完了,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时上课硬是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味同嚼蜡;感觉在讲台自己就是一副面目可憎的样子。讲的吐沫横飞,牵引学生去学去探究,学生的收获却如竹篮打水。学生成绩考的不理想,我就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扔板凳,脸红脖子粗,把考的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或嗷嗷大训一顿,或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相劝。好像他们考不好有多么的十恶不赦,现在想来是自己眼睛只盯住那个让自己一时欢愉和所谓维护面子的成绩上,把学生冷冰冰只当作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物来看待,唉,现在想来极其后悔。

幸好在最为迷茫的时候碰到了于老,于老的语文课堂十分扎实,十分朴实,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他语言和蔼,春风化雨,将自己的身子蹲下去,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中。他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始终把儿童放在中心的教学观念深深嵌入我的内心。于老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我于是做了于老教学的追随者,潜下心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怎样教语文》、《做最好的班主任》、《致教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育》-----,认真研读课标,明白自己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探究语文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找准教育语文的方向。我也走到孩子中间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和学习共成长,发现孩子有时候要求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于老说要注重经典诵读,为此我和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比赛,和一级一级的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诵读,背完小学的古诗,背初中古诗词,有的孩子甚至流利完整的背诵《春江花月夜》,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愈觉得自己年轻充满活力,正向于老说的那样,教了一辈子语文,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也希望这样,等到自己退休时也保持一种老顽童般的孩气。在引导在备课中,我也真真正正的先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课文,我深知熟悉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步。结合生情,深入文本思考教学方法,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学环节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语言不需要华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就是最美的教学语言。对于三维目标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教学设计也注重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一起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寻找最为新鲜的写作素材,写作课上和孩子一起写作,泛读我写的文章,虽水平一般,但孩子从中感受到了习作的示范引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慢慢的悟道了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教师身上的人文性是引领学生最好的教材。语文课堂一方面要关注人的教育。一方面要紧盯语文的双基功能,这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学习于永正,不做于永正,仅就渺小如蚁我要说学习于永正,我要做于永正。他的教学精髓我还远远没有学到,还要努力的学下去,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教学的追求。

患病期间,于老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不怕死,争取活,好好活”。他面对生死大限的考验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豁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豁达、对待疾病平淡如水实让人佩服。

记得阿累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面》中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也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于永正老师是同我们永远在一起的。现在于老走了!作为一名语文人,我想只有我们继续立足课堂,探求课改,以生为本,打造我们心中的理想课堂。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8.与您分享于永正老师 篇八

这是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以及已经站在讲台多年的老教师反复阅读学习的贴心建议。为了方便随时阅读,化力气把它用键盘敲出来,与所有的老师分享和共勉。

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⒈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有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们,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必须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这一招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就傻乎乎地走进教室。这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⒉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魂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制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同学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的座位调动一下。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同学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可以在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法挽回的。

⒊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名字。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的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要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⒋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如果让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

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这样,学生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如果你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讲燕子、翠鸟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让学生看图片;学习

《桂林山水》,看看课件„„这些,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厌烦;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⒌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如果你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扶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⒍搞点小激励

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漠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而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⒏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

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⒐上好第一节课

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扶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那么,你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⒑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⒒驾驭好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得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⒓要经常注意学习

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于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⒔如果犯了错误,向学生道歉

如果你犯了错误,不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⒕讲到重点、难点时,一定要组织教学

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⒖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

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要关心学困生。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他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了老师。” ⒗最好当班主任

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⒘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

清代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言,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过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就会被教得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就会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就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⒙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

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里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受、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⒚多听别人的课

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是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

当时老师上课的情形。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众人的优秀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9.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九

2012年5月17日,专家于春祥再次来到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对赵宏博及郑乾老师的两堂课亲临指导之后,又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内容丰富,理念新颖,似一饕餮盛宴。一.信课改

思想指导行动,要想在小组合作道路上取得成功,首先要转变的便是理念。现实中的确存在课改与经验的冲突,有人认为经验打败新课改理念,因此在实践中便难以付诸行动。但正如于老师所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国家课改的大方向,谁能够把握课改,勇于实践,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谁就可走在教育的前头,可有一番作为。

另外,于老师从古人造字的角度追根溯源的讲了合作的必要性,并且从周易八卦的角度讲述了“以阴抱阳”、“以学定教”,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道理。

总是,只有做到心诚,而后信课改,而后服课改,最后才能走进课改中来。

二.小组合作的四块试金石

1.有无全员参与,在这里于老师强调了独学环节的落实之重要性,小组合作是人人独学的强化打击出来。小组合作中独学占六,对学群学占四,没有独学的小组合作就是瞎胡闹。没有独立思考学生就容易懒惰,形成伙伴依赖。

2.能否让学生的展示从“我”变成“我们组” 展示的是小组优化方案,而不是某个人的一枝独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成最优方案,小组的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消化这一方案。当然,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万万不可抹杀。3.看小组中有没有帮扶的出现

小组合作如果只是零打碎敲,后进生便没有希望。在这里于老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即 ‘大板块+大问题 ’,如此才能有大容量、高效率和快节奏,将几个问题一并抛给学生,才会学出差异、利用差异、化解差异,做到“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练一程”,培养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帮扶之后一起举手,形成合力。4.团队评价

评价要是针对整个小组的,可以是比较量化的精细评价,也可以是比较模糊的,比如,针对每个组给与相应的鼓励性评价。三.关于打造学科魅力

学科魅力的打造,于老师给出了四句话:你想要什么,就设计什么、融入什么、评价什么。

上一篇:社区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2019公务员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