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精选13篇)
1.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一
(调研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调查报告
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顾元宝、刁立成
一、调研产生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品格高尚、心身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因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目前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这一群体的道德水平正在逐步降低,这对21世纪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足以令人堪忧。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但由于社会、自身等种种原因,教师师德有滑坡现象,自身素质修养有所下降,有些教师放松政治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偏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时不自觉地流露一 些反面的思想;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放松了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缺乏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忽视“身教”的作用。
二、目前师德师风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有的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有的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备课不认真,讲课无序;有的热衷于第二职业,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物质利益,经常性借机对学生搞收费性辅导,向学生推销资料、学习用品或其他商品,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等;有些教师为了变相家教,在上课时故意留一手,逼迫一些学生不得不参与其开设的家教课,从而在学生以及家长中造成严重影响。
2、有的教师忽视自身修养,部分教师较为重视业务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轻视思想修养的提高。表现为对政治学习不重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间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对自身工作要求不严,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有关规定上自觉性较差,以身作则不够;有的对集体不关心,对教学以外的工作不重视,缺少大局意识。
3、有的教师上课比较认真,但是课后对学生关心不够,与学生谈话沟通不多,对学生感情比较淡漠。还有许多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根深蒂固,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自己。甚至把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理念滞后,没能真正把育人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4、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一成不变地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淡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有少部分教师把上课当作任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课余时间热心各种社会娱乐活动,有的甚至是歌厅、浴场、麻将桌的常客,这也是一种师德缺失的表现。
三、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德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外部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社会上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廉洁奉公与巧取豪夺、欺诈造假、挥金如土并存。而且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使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现象得以滋生与蔓延。另外,我们在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师德建设。
2、自身素质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原因。
现在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80-90年代的毕业生,出校门进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不少教师思想道德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偏激心理,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使主客体产生偏离以致出现错位。另外也有一些教师不是专业师范毕业生,他们虽然上岗前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但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师德培训,大部分在职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伦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装备先天不足。不少教师尽管已为人师,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部分教师职业认识上也有偏差。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体会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容易被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影响或代替。
3、教师生活现状所带来的师德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停留较低的层次上,只要教师一提到跟经济有关的问题,就认为这个教师充满“铜臭味”,思想不高尚。但是在一系列的医疗改革、工资改革等现实问题上,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现实还是差距遥远,还只能停留在养家糊口的水准,也需要面对很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毕竟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少小学教师常有此感叹:“干了一辈子教师,最后一头白发两袖 清风而已。”“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自我淹没在飘洒的粉笔灰中”,教师惟一的安慰只能来自于白发苍苍之时学生点滴的感谢,而自身却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教师这种职业倦怠感,让不少年轻教师认为做了教师这一行,前途渺茫,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比如在教室吸烟,课前酗酒,语言粗俗,不修边幅等。
4、对教师的刻意要求,让教师感到缺乏人文关怀。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职业强调多劳多得,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难以具体量化。当前有一种理论,教师必须无私奉献自己的休息时间才是高尚的,片面认为教师做隐性的有偿家教是不可取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一个好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时间做些家教以补贴家用,完全是符合劳动法规的。当然这得和利用变相家教谋取金钱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某些人的不良目的而一棍子打死所有教师。教师也是人,更是一个普通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使命感的增强与道德水准的提升,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位人格完善且善于感染、影响学生的人。执笔人:顾元宝
工作单位: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形成时间:2009.9.26 通讯地址: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邮编:262102 主要联系人:顾元宝 联系电话:*** 5
2.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二
注册会计师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自我约束, 就会想方设法搞投机、钻空子, 严重影响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本投资决策。因此, 在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中, 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具体大致体现在:思想上清正廉洁、工作中客观公正、业务上精益求精。厉以宁教授曾精辟地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 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 两种调节互补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 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困境解析
(一) 当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困境的表现
1. 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而恰恰在此处规范上普遍性的存在问题, 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2008年的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编造虚假利润, 骗取上市资格一案, 就是在公司领导人的授意后, 将折旧方法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报利润10805万元, 使得红光公司股票得以上市。”这些注册会计师在职业道德上严重失范。
2. 不熟悉法规, 职业意识淡薄
部分注册会计师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会计基础工作,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职能,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位的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
3. 缺乏对工作尽善尽美的精神
现实中很多注册会计师欠缺基本的业务素质, 工作流于表面、大搞形式主义。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实践中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业务不熟, 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二) 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
1. 独立性缺乏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 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 是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没有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 监管机制不健全
监管体制不是很到位、不是很有力, 被查处的风险较低。由于《注册会计师法》尚未修订完善, 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监管如何界定没有依据, 注册会计师避重就轻, 一方面给监管部门一个独立的印象, 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在重大事项上得罪客户。
3. 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德育教育弱化, 普遍忽视了德育教育, 这是教育模式中最薄弱的环节。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且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缓解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困境的措施
(一) 健全制度, 以制度来制约和评价注册会计师
健全各种会计制度, 积极探索和建立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管理相结合的机制。除了完善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准入、考核、奖惩、培训、退出等办法外, 还要研究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纳入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考试范畴, 尽快出台新的具体的会计、审计准则, 进一步研究并出台新准则是防范注册会计师舞弊和加强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
(二) 加强培训, 常抓教育
会计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国家每年均要出台大大小小的会计政策和条文, 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技能, 必须要加强培训。当然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充实, 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使外在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注册会计师内在的品质和行为。唯有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高, 才会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才会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益的决策和服务。
(三) 突出褒贬两端, 重视个人与集体的点面结合
在弘扬正气加强激励的同时, 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另外, 也应重视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 提倡注册会计师终身教育观念。通过个人示范影响大众, 将先进提炼成职业化要求, 引导全体注册会计师向先进优秀看齐。
(四) 改进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体制
在企业中, 经营者之所以能够指使强令注册会计师操纵利润, 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是经营者的代理人, 代理人听从委托人的指示是符合委托—代理理论的。所以要想使注册会计师从企业的所有者角度考虑, 做到符合职业道德, 就必须完善以往的会计管理体制。
(五) 建立诚信档案, 常抓不懈
要研究建立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推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对注册会计师的失误、违法事件应一一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并将其分值化, 争取量化的考核模式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比如上海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已作为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评定内容之一, 其个人行为及职业道德状况记录将纳入信用征信系统。
四、小结
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 才能有效防范注册会计师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摘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整个会计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对当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困境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困境,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1 (12) .
3.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 职业倦怠 新课改
中、老年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中年教师,在教师的总数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已经进入到一个特殊的时期。例如,中年教师的更年期波动,长久教学产生的职业倦怠,老年教师生理的衰退和退休之前的无为之治,都对中老年教师和教学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认识中老年教师职业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呢?
要了解中老年教师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就要了解中老年教师的含义和范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对中、老年人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标准,将45到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在我国,大多数教师在65岁就已经退休了,即便还在工作,也只是从事教学研究,并且,45岁到65岁之间的教师在教师数目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个年龄段中的教师。
一、中、老年教师职业的困境
1.生理和心理的困境
《高校部分中、老年教师身体成分特点研究》显示,中、老年教师的身体健康程度呈现让人担忧的态势,患有慢性病的人数众多,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低下。中年教师大多数已经进入更年期,在这段时间里,内分泌不协调,身体还无法一下子适应年龄的变化,常常使人表现为身体虚弱,情绪激动,甚至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由于生理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也产生了中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他们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子女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引起中年人的情绪的突然变化。老年教师由于生理上的某些器官神经细胞的功能衰老,因而在感知、思想、意识上感到不灵敏、行动上反应迟钝,力不从心。老年人对于退休的向往与恐惧,对于新事物出现的冲击,老年教师更容易表现出无所适从。
2.职业倦怠的困境
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实际上,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社会因素。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而跨出教育的圈子之后,教师又不得不直面思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极易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二是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宁,恐慌不安。
三是性别、所在学校是否重点以及是否班主任对教师职业倦怠也有显著影响。
中、老年教师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自我效能感降低,不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
3.与新课改矛盾的困境
目前,中、老年教师的竞赛、培养、培训的机会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中、老年教师发挥的平台受到限制。新课改涉及的新理念、新教法、新教材、新要求,对一些中、老年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只需要将一套教材翻来覆去地讲,有些老师甚至可以不带书本将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记录在脑海中,也不愿意或者没有过多精力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教法、新技术的过程中,势必要比青年教师有更多的困难,其适应期也就会有更长的时间。中年教师本身家务负担重,工作量大,在时间上不如年轻人多;而老年教师身体状况与精力差,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很多中老年教师在网络、博客、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都不如年轻教师,而现在的创优课、观摩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展示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中老年教师明显处于劣势。另外,家长对中老年教师有偏见。一些家长对中、老年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认识不足,认为中、老年教师思维不如年轻教师活跃,接受新鲜事物也慢,不善于与孩子沟通,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
中、老年教师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承受了比青年教师多得多的压力,这也成为了他们的职业困境。
4.知识结构缺憾的困境
有的中、老年教师因上述主观原因或工作、身体、家庭等客观原因,不能扩充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老年教师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受过专门的正规训练,后来虽然进行了学历培训,但毕竟是错过了最佳学习期,不能与现在青年教师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相比。即使是文革后期的大中专毕业生,若不能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则势必产生新的知识结构的缺憾,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教师的普通话等基本功也不尽如人意,在广东很多地方的老师依然在使用方言教学。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能力的基础,所以知识结构的缺憾影响了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5.思维定势的困境
老年教师教学教育经验丰富,因而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和经验主义倾向,习惯于按过去的经验教学,不由自主地实用旧的教学方法和套路来进行教学工作,因而制约他们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6.人际交往的困境
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对于教学有自己的一套新的想法,敢于大胆创新,思想更为开放,对于教学甚至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对于工作也有着抱负和理想。而中、老年教师对于新的思想接受能力相对而言比较低,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还是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固定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肯定会产生摩擦,中、老年教师觉得青年教师的思想过于激进,缺乏理智和经验的支撑,青年教师又觉得中、老年教师太保守,过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意识。
二、解决中、老年教师职业困境的对策
教学活动需要经验,而经验不是生而就有的,它需要积累,尤其是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在教师身上就表现为岁月的积累,也就是年岁的增加。中、老年教师在这一方面比中青年教师有更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渠道。
1.利用自身有利条件
中年教师已经进入了人的成熟阶段和职业的成熟阶段,对于人生有了成熟的态度和思想,对于职业也有了全面而细致的认识,既有年轻人的力量,又有成年人的稳重。老年教师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很多已经去世,相对而言工作比较专心,不容易分心,年龄上也足够经历很多生活的波折,对于事情有更加成熟的看法和态度。在面对学生和工作的时候,心态更加平稳,态度也会更加宽容,性格和蔼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这些都是中、老年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优势,我们应该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让优势成为突破职业困境的内在力量。
2.突破职业倦怠
(1)提倡教师教学自主。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给教师创造放飞教育思想的空间,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工作的热情,从而有效遏制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2)引导教师积极归因。动机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而不同的情绪与行为结果,又会成为下一个行为的动力或阻力,归因、认识与行为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常常是对自身问题的消极认识与消极归因所致。因此,引导与帮助教师学会积极地、正确地认识问题,学会积极归因,对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关注教师的幸福体验。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帮助教师解决引起职业倦怠的外界问题外,还可以通过关注与培养教师的幸福体验来实现。如果教师能够获得幸福体验,或许他们就具有了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因此,从关注教师的幸福体验人手去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该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方法。首先,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减少教师的抵触与反感情绪。其次,让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积极地看待问题,合理地、恰当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教育教学生活,才能有效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4)教师的日常生活,从教师个体的、真实的存在出发去考察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关注教师真实的生活,才能发现教师需要的东西,才能真正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3.突破新课改的压力
新课改的进行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多,面对困境的中、老年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首先,一些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和片面,教学手段单一,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单一。中老年教师应该开始接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发展广泛的知识面,多看书刊,报纸,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否则,如果中老年教师不加强自身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就很容易被学生否认,被行业淘汰。
其次,中、老年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过去,教师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神秘感,他们往往扮演着知识或真理的代言人与灌输者、学生学习和纪律的管理者的角色。现在,中老年教师要改变单一、粗犷的管理方法,加强师德修养,从学习上帮助学生,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建立新的教师角色形象。
再次,学校应充分调动中、老年教师积极性,有效利用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学校可以利用中、老年教师、名师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鼓励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相帮助。年轻教师擅长普通话、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而老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常规管理能力强,作风稳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两类教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最后,多提供中老年教师展示的机会。学校可以开展针对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和学习研讨会,也可以举办丰富的文体活动,展现中、老年教师的个人魅力,以便提高中老年教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提高青年教师学习和参考的意愿。
4.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培训体系都是针对中青年教师开展,应该对老年教师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意识到老年教师自身的其他层面的教师无法取代的价值和优势,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教师终身学习,保持教师的先进性。
首先,针对中、老年教师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部门。一个专门的培训部分确保了中、老年教师接受培训的可能性,给他们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师资和管理制度。
其次,丰富中、老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可以是中老年教师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展示和理解。在培训中可以开设一些教育改革的专题,事实新闻的专题,普通话的培训,外语的培训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
再次,灵活调节中、老年教师培训的时间。由于中、老年教师在身体状况和生活背景的要求,培训的时间应该更为灵活,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甚至不一定是固定的场所,要在充分考虑保证中、老年教师工作和休闲时间的基础上,选择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时间。例如课余时间和寒暑假。
最后,制定适合中、老年教师的评估体系。应该给予中、老年教师的培训相应的奖励,包括物质的奖励和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使他们的培训更有实际意义。
5.调整工作内容
学校应该应该酌情减少老教师的课量,多安排老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诸如编写大纲,教材教法和理论课讲稿;指导青年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运用各种方法检查工作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资料的收集,汇编和介绍新的技术和信息;科学研究。
鼓励中老年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特别要尊重信任中老年教师,以各种方式使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学校管理出谋划策。
6.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
在思想和经验上,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互补,很多学校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重点在于让有经验的老师带经验比较缺乏的老师,以便他们更快适应教学的工作。中、老年教师全面、长期、连续性地听课,及时分析评议,可以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促进教师认真教学,提高质量。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应当在中、老年教师愿意的情况下,对老年教师进行帮助,特别是对于新的事物的介绍,例如,外语的学习和计算机的学习。
另外,中、老年教师更有利于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年教师在思想工作上更加有分量,在青年教师面前更加容易得到尊重,同时,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历史上的事实经验会提供给青年教师一些范例以借鉴。因此,由中、老年教师来开展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比较合适。
三、结论
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中、老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意味着人生价值的成熟、概括和升华,用人性的目光正确对待中、老年教师,尊重中、老年教师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在事业上跨上一个新的高峰,使得他们能够在教育生涯的最后阶段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教育事业来说,这也是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大学老年教师心理的研究及展望.云南高教研究,1999,(2):22-25.
[2]张德秦.对老教师使用问题的反思.广东教育,2003,(11):66.
[3]叶树苍.减轻课量,充分释放老教师余热.体育师友,1997,5.
[4]张德秦.老教师不该受冷落.教育文汇,2004-3-20.
[5]华维.老教师如何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思想教育研究,1998,(5): 36-39.
[6]吴非.老教师应有的追求.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7,(2):62-63.
[7]余莠,梁秀华.老教师与新课改.黑龙江教育,2004,(9):31.
[8]李传梅.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种好形式.
[9]马祥,宋勤义.新老教师间的师徒关系透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1(3):120-121.
[10]张玉起,孟万金.影响新老教师关系和谐的因素分析.教育双周刊,2006,(9): 54-55.
[11]叶显余,胡立文.愿借清风助羽翼,催得杏坛夕阳红——提高老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思考与对策.文教资料,2005,(34):91-93.
[12]刘国利.充分调动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渤海学刊,1998,(3):79-81.
[13]许本枢.论离退休老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2):63-64.
[14]王粉干,张必武.老教师心理失衡的深层思考.教学与管理,2004,8(15):19-20.
[15]陈继民.老教师是夕阳中的一条河.中国教师,2006,11.
[16]张迅.老教师能用好信息技术吗.现代教学,2004,1.
[17]张景滔.老教师监督教学质量的实践.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2.
4.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篇四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诚信问题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申出诚信问题在会计职业道德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我国会计行业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并进一步探究如何解决会计职业道德中出现的诚信问题,目的是为了突出诚信建设在整个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帮助我国能够全方位塑造绿色的、完善的和高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问题;会计人员
诚信作为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环节,是会计人员需要养成的基础素养,作为会计人员自身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根本保证,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水平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证。作为基本会计人,其内在要求的根本便是诚信,不论是在实际业务的处理中还是对会计信息的保密中,都需要保持着本真之心来面对职业、工作和岗位。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问题一直是整个体系中的重点,更是对专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伴随着我国新会计制度的推出,针对会计职业道德中的硬性和软性标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更加强调了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自身综合素质培训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会计诚信认知,这样才能创造出绿色和健全的会计环境。
一、诚信问题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诚信作为每位专业会计人的基础素质,其在整体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也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诚信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的角色,是其它职业道德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在会计业务的往来和核算工作中,必须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本准则之上,才能够保障每笔业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在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中,诚信教育是重要核心,其能够引导每位专业会计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1.有利于全面构建社会会计诚信体系
我国现阶段很多领域中都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高度风险,因此在会计行业中需要对会计诚信体系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完善。针对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来说,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情操,提升诚信水平能够有利于引导整体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从而有利于构建全面的会计诚信体系。
2.有利于提升社会会计整体道德水平
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作为重要的基本保证,指引着会计人员走向正确和规范职业会计人的道路。为了更加完善我国会计环境和提升会计水平,在提升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同时,必须稳稳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大力提倡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会计道德认知,保证会计人员群体诚信水平,从而提升社会会计行业道德水平。
3.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业务往来的交易与诚信和信任都密切相关,而会计人员作为财务资产的“整理人”,其需要抱着对信息保密、对业务坦诚的心态来工作。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方面的建设,能够非常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化和绿色化。
三、我国当前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自身职业道德并没有做出准确度定位和思考,造成会计人员失信现象屡屡发生。据相关资料调查统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平均学历水平在大专水平上下,这同国外职业会计人的平均学历水平相比相差了很多。尽管说学历不会决定一个会计人的真实能力,但是从普遍情况来看,一些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论体系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得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诚信的重要性,会存在一些有悖于诚信标准的失信行为。比如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诚信准则,做出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同时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的工作态度等。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会计人员诚信水平的消极因素。
2.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法规重视较低
就目前来说,一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法规的重视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对相关的会计职业法规没有形成独立和正确的认识,对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观念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化,不注重对现有会计职业法规的更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后,有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更新自我意识和知识,仍是按照老套陈旧的会计职业法规和财务理念进行会计业务,尽管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企业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但由于相关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使得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得不到很大的改进和转变,并没有对新出台的会计职业法规树立正确的认识。
3.会计人员工作中造假行为泛滥
在会计人员从业的过程中,一些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在利益面前做出均衡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选择了违背正常会计职业道德规定的标准,做出了损害社会和公共利益的事情。这些违法违规、弄虚作假、忽视诚信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整体的诚信水平,更是对社会中会计行业的诚信宗旨做出了狂妄的挑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四、解决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问题的具体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
会计工作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诚信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随着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关于财务工作方面的改革动作不断加大,这种诚信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渐被利益所取代。加强会计人员自身诚信道德意识是很有必要,如果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利益,把会计职业道德抛之脑后,造成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使得诚信方面的自律意识不强,以及对会计工作准则的轻视等情况。所以,专业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的会计业务核算以及整体会计工作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说,时刻保持一颗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还要注意在日常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有对诚信的自身认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待每一笔业务都要做到明明白白,让自己对会计岗位问心无愧,做一个城市坦诚的会计人员。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就采用非法手段来获取信息。
2.会计人员要提升对自身会计诚信的认识
会计人员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代言人,有着保障企业财务权利、反应企业信息数据、引领企业会计体系绿色化、维护企业会计制度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业务重要的参与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对自身的会计诚信树立正确的认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会计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诚信责任,因此强化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的认识势在必行。只有让会计人员对诚信的责任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将追求诚信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情况的发生。只有明确了会计人员自身具备的诚信重要性,在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和职业道德造成一定的冲突时才能更好的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和会计职业道德统一结合。在会计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情况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明确记住自身对诚信认识的标准,对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情况应该及时制止或者通知相关部门,而不是为了获取一己私利而做出危害企业、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
3.加强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监管力度
针对企业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监管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会计成本管理控制和监督力度。企业财务部门在统计和控制企业内部经济流动时,要在传统办事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创新,重视监督部门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需要配合其工作。首先,针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内部监督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提高经营效益及企业发展的战略。通过可靠有效的会计工作监督机制的建设,来保证内部会计业务进行的绿色性,规范相关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营造了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了制度性的依靠。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手段,比如可以采取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相结合的会计工作控制模式。企业为了更好的执行财务部门的职能,应该根据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对企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会计人员自身的诚信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大力建设监管部门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诚信测评与监督,最终达到规范企业财务工作的目的。
4.共同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提升相关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和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需要为会计人员营造良好会计诚信环境。一个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能够促进会计人员则无旁骛的进行财务工作,不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和他人的左右,从而更加激发起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非常有利于我国整体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良好发展。并且,规范的会计诚信环境也能够促使会计人员对自身诚信标准的要求更加严格,通过环境来提升会计人员对诚信道德的提升,不断督促自身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的进步,非常有利于整体会计工作人员的平均素养和诚信水平,使我国会计人员群体在自律和他律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和会计职业道德。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会计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每个会计人员的支撑,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整体会计环境的规范发展。诚信作为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环节,是会计人员需要养成的基础素养,作为会计人员自身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根本保证,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水平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证。以上通过深入探讨当前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并对应分析了具体的解决对策,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相关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促进我国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5.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五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的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表1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参考文献:
6.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篇六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 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 中职教育的学校数及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 对中职教育的理解仍存在偏见与误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中职教育尚未正确理解, 尤其是受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 中职教育更是被社会普遍轻视, 许多学生宁愿“买入”普高也不愿意“升入”职高, 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客观地说, 该问题的另一来源是招生体制和中职学校本身, 因为不少职校教师、职校主管人员乃至教育主管领导对中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其次, 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 专业知识不够深厚, 缺乏就业竞争力, 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 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再者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 轻就业指导和培训, 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 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和踏实敬业的作风, 结果是要么找不到岗位, 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其三, 受社会用人导向的惯性影响。目前, 仍有不少用人单位依旧过分注重学历而忽视个体实际能力, 这种现状一时又得不到改变, 导致多数学生家长要么让孩子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要么让孩子初中毕业直接通过“3+2”或“2+3”接受直通教育, 这样就自然而然降低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 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 这也是许多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职校办学规模缩小, 学生人数在减少。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 听不懂, 不愿学, 三年文化课学习效果等于零, 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 学生毕业之后不受社会欢迎。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条块分割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出现失控现象, 导致学校办学规模小、效益低、服务窄、人才流向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效益。
(二) 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供需错位现象明显。
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 即使有简单的人才分析, 往往也只分析需求, 而不分析供给, 导致一些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 学校往往都是为生存而开设相关专业, 重复设置严重, 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同时, 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起步较晚, 投入有限, 加上职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思路制约了新专业的开发, 很多职校大多习惯于举办条件成熟、招生与办学相对容易的专业, 而对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开发缺乏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 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专业布局缺少规划。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 学校规模扩大迅速, 专业增长较快,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 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 缺乏专业设置与布局的科学论证, 导致学校间的专业设置趋同。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兼职教师数量比例较大, 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 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 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管理人员多的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教师外聘现象也较为严重。
(四) 建设资源相对分散, 资源整合任重道远。
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撑的。但一定区域内的不少职校在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规划上, 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思路和原则, 表现出各自为政、单一凌乱、规模小、实力弱、条件差等现象;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上、在新的发展中也仍是东一块、西一块, 将来又要重新洗牌, 同时在师资、设备、专业等方面均出现较为严重的重置重复现象,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与统筹规划必然成为今后职教发展的大问题。
三、摆脱困境的几个对策
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仅使中职学校缺乏自己的地方特色, 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 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 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一) 加强领导, 理顺体制, 稳步建设
要加强领导, 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 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一要从管理体制上, 尽快解决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教育的局面, 或运用政府职能, 或启动市场机制, 尽早制订地方性中职院校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方案。对专业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中职院校, 在兴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申报等方面, 加大统筹调控力度。不能及时进行资源统筹或整合的, 也必须提出要求, 列入规划, 为未来做准备。二要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人才市场前景趋势的专业, 或具有特色类型的中职院校, 给予政策及措施上的大力支持, 相反则给予政策限制。
(二) 提高地位, 引导观念, 政策支持
目前,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近乎歧视, 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只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相称。因此, 必须改变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的观念,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要在观念上引导。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 改变重普教、轻职教, 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认清楚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二要在政策上支持。可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可尝试让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 合理疏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升学通道;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学资源互享, 让学生可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合理流动;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改革招生制度, 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改革和完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 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三) 市场需求, 优化设置, 建专业群
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应反映社会新的职业需要,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专业内涵建设上, 打破学科壁垒, 拓宽专业口径, 按大类招生, 宽口径分流培养, 使专业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 形成众多范围小、易调整的专业方向。使专业既保持相对稳定, 即各自的核心基础不变, 又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要优化专业设置。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 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 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 尽可能采用在内容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 既稳定主干专业, 又兼顾其他专业, 努力做到以长求稳, 以短求活, 稳中求精, 活中求实。要深化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二要积极建设专业群。中等职校应主动适应区域内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 密切关注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 适时推进专业群建设。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围绕职业岗位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并切实开发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 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
(四) 加大投入, 加强指导, 重视宣传
多方筹措, 加大财政投入, 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硬件、软件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一要加强就业指导, 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各所职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同时, 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二要重视职教宣传, 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 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选择优秀典型, 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 让社会了解职教, 让世人高看职教, 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以激发职校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颂扬职教事业, 关注职教事业, 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 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2]张红洁.衡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8) .
[3]王红.浅议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J].青海科技, 2004 (4) .
[4]罗明丽, 聂伟, 汤赛南.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略论[J].职教论坛, 2010 (5) .
7.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七
【摘 要】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职业能力关系到学生工作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职业发展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的途径,希望能对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1、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国家对职业教育一系列重要决定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随后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将职业教育再次推向近年少有的高潮。在现实需求及就业压力的双重高压下,为完善教育体系,改善市场结构,培养全行业各层劳动者,促使职业教育越来愈受到重视。高职教育被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视培养,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部分,当然肩负起培养祖国未来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任务不仅应重视学生的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教育、还应具备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的能力。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就成为遵循国家对职业教育一系列重要决定的必然选择。
2、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是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我国辅导员定位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相较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组织纪律意识单薄、厌学逃课及违纪现象较为严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情绪化较为突出,对于自身将来的发展缺乏奋斗的目标以及努力的勇气,再加之新疆地区长期处在反恐维稳的第一战线,怎样有效防止抵御敌对势力的宗教极端思想思想渗透这些问题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院校辅导员没有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以至于多数辅导员离岗或者选择其他教师岗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质量将受到重大冲击。因此只有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职辅导员队伍,才是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3、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是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是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不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现均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辅导员队伍与国家所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标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首先,在学校层面,校方因缺乏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缺少对辅导员职业进行系统规划、给予辅导员岗位所必要的待遇以及缺少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方面的相关培训导致辅导员队伍在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履步维艰,困难重重;其次,在辅导员个人方面,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也就是说,现在高职院校中的部分辅导员因长期工作负荷导致职业倦怠,认为辅导员工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对未来工作的上升空间持有怀疑否定的态度而选择离岗,在此情况下使得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综上所述,只有重视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才能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重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这既是基于也是挑战,因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与普通高等院校相较,受重视程度较低等方面因素影响,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面对着95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心理所反映出的新问题,新现象并且还存在因滞后发展需要及时弥补的诸多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状况和业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需求。
结合自身经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其实质应具备的相关基础学科包括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人文科学、以及学生专业技能、校企合作、行业发展、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有关学生管理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融合在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中才能开展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文化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工作。从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看,符合上述岗位要求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较小。再加之辅导员工作面对的学生基本是95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融为一体,不论在作业、考试、交友娱乐、兼职工作等方面都依赖于网络,网络具有传播正能量的功能,但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负面影响,比如存在诈骗虚假、色情、暴力、暴恐等信息,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往往缺乏网络中对信息甄别的能力,而受到别有用心的势力的利用。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除应熟知传统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应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寻找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也就是说,辅导员不仅应意识到网络舆情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还应有利用网络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相较现实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状况和业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化严重,倦怠情绪日益明显。
“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这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工作满意度越来越低呢?笔者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原因如下:首先,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隶属于二级学院(系),考核由二级学院(系)负责,业务上接受校学生工作部指导。[2]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不仅要完成学院领导布置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仍要完成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学生的数量与规模与学校本身的硬件条件并不相符,学校内部管理的漏洞与矛盾日益明显,加之学校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行政能力导致本应由职能部门负责的学生管理工作被推到了学院,也就是辅导员的身上;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繁复和庞大的体系,涉及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等诸多问题,加之学生的新特点,对辅导员的新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事务化严重,倦怠情绪日益明显。
第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工作满意度低。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工作满意度低,是其职业发展遇到的另一个困境。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是教学环节的第一线工作者,而辅导员属于教辅人员,虽然其地位相同,但职称晋升、个人发展在事实上却存在明显差异。从个人发展来看,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常常存在渠道不畅的问题。(1)职称评定难以突破。在职称评定课时量标准上往往达不到要求,其原因是学校对行政人员的课时量限制,辅导员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钻研所学专业前沿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本身专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教师的发展,因此,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上难以突破;(2)从职务上发展,晋升的行政岗位有限。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公平感的缺乏使辅导员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工作满意度低。
三、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第一,搭建多样化发展平台,应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搭建学习提高平台。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在培训工作中邀请能够理论联系95后大学生动态实际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能够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促使其将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日常工作。
(2)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组织辅导员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内容可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学风班风考风建设、特色学生活动、学生党建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日常事务管理等,将本学院一学期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服务的特色工作以PPT形式展示和交流,针对工作中的困难进行讨论交流,使其增强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科学定位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学校应科学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减少因学校内部管理的漏洞的其非职责内事务干扰。进一步细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和分工,按照辅导员所学专业及负责管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将辅导员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籍管理、心理健康辅导、日常事务管理、招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类别,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职业能力的激励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辅导员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辅导员薪酬制度要体现工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差别,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认真落实教育部“24号令规定”的辅导员可以“双线晋升”的政策,为辅导员按照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线晋升创造条件,特别是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实现岗位单列、条件单列,单独组织评审,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伟能、张辉、韩金佐.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34
8.功利主义的道德困境 篇八
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友发来了一份投稿,投稿中提到的问题引起了我一些思考。
其实投稿中的情形很接近著名的「电车难题」——一辆有轨电车即将撞死它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如果你按动按扭,电车将驶入备用轨道,撞死那上面的一个人,在这种状况下,你是否就应按动按扭?
按照功利主义的看法,撞死一个人肯定比撞死五个人合算啊,果断按别控制。
别着急,我们来看电车难题的修改版——一辆有轨电车即将撞死它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如果把一大胖子一脚踹进轨道,电车就只会撞死胖子然后停住,这时候你是否就应把胖子踹下去?
再修改一下的话,医院里有六个病人,两个肾衰竭,一个肝衰竭,一个肺衰竭,一个心脏衰竭,还有一个长了脚气,偏偏长脚气这哥们器官移植给谁都不排异,问你该不该把这脚气患者弄死分器官?
这时候功利主义的答案还那么显然正确么?
其实在「分蛋糕」的时候,采取功利主义的「总幸福最大化」是适宜的,但到了「抢蛋糕」这种事上,就是另一码事了,因为我们都没有权力,也不该有权力去伤害无辜者的利益乃至生命。
实际上,在这种状况下,我更加倾向于康德主义的道德观,人应当是我们的目的而非手段,以牺牲别人为手段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我深信,做对正确的事,比做「结果好」的事更为重要。
更何况,即使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很多时候看上去贴合功利主义的行为,最终也是有害的,很多打着「为了大多数人(人民)」旗号的人,最终无非是像FZ里那个蛋疼的轮船问题一样,把他自己之外的人轮流放进「少数人」里损害了一番罢了。
结合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我们就应得出这样一个共识——
我们所为之奋斗的社会,不必须要永远保证我们是多数,但必须要保证,哪怕是少数人,哪怕并不高端,其合法利益也不就应为了给别人让路而被无端损害。
9.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篇九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深化,教学秘书随着教学门类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也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教学秘书的岗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招生面不断放宽,教学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对于教学秘书来说,教学工作量加大,作为教学管理的基础性人员,学校所有的基础性工作都需要教学秘书来完成,教学秘书变成教务部门的直属下级,组织和执行各项安排,作为联系全校各部门间的桥梁,教学秘书的责任重大。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秘书工作,在整个学校中是属于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者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研究和解决我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困境,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我校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 教学秘书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困境有很多,比如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工作待遇较低等问题,一直都是高校教学秘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对于教学秘书一职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秘书就是简单的为人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对于教学秘书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保护,没有明确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使得目前我国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烦琐、工作待遇较低,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二 教学秘书职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1.工作量大
秘书的工作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单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日常工作中为学生解答各种咨询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管理工作中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课时安排、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非常烦琐,有时一些工作内容不是能很容易完成,而是需要有很多的部门很烦琐的程序才能完成。
教学秘书的工作对象是全校的师生,起着联系各部门的桥梁作用。学校师生各种杂务事件都需要教学秘书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各部门之间的问题,发现问题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很多烦琐的工作都需要教学秘书进行协商,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埋怨和指责,不仅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身心都会受到各种打击。
2.责任重大、地位低
作为学校的教学秘书,工作量大,多数是属于服务类别的工作,为教学管理做出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没有任何管理权力。教学工作中严格避免教学事故的出现,在日常的工作中随处都能看到教学秘书忙碌的身影,教学秘书属于学校的大众服务人员,几乎学校里的任何人都能够让教学秘书为其服务。只要教学过程中出现任何的教学事故问题都会受到其他人的指责,教学秘书在工作中是处于最基层的服务者,在学校里没有很高地位,为学校所有人服务。学校很多教学工作安排都是由教学秘书来完成,教学秘书承担着很重的工作责任,一旦教学中出现事故就会牵扯到教学秘书的利益。再加上教学秘书的职位较低,在工作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这些大大造成了教学秘书工作的困境。
3.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心情烦躁
教学秘书每天忙于学校里各方面的事情,每天都在高度忙碌的状态中工作与生活,长此以往教学秘书的心理压力增大,加上担心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烦琐的工作内容,加上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教学秘书的心情长期处于烦躁的状态。心理压力过大是目前教学秘书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很多高校的教学秘书有不同程度的工作恐惧感。面对工作量过大的现状,教学秘书只能是接受,长期下来使得教学秘书在心理上留有阴影。
4.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较低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秘书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教学管理水平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教学管理模式无法实施,致使很多教学秘书在管理上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很多教学秘书没有对上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在一定时间内会造成教学管理模式的单一化和不科学化。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很多教学秘书的管理是单方面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主观臆断,不利于提升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
5.发展前景不乐观
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一线教师,对于教学秘书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允许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兼职代课、做班主任等,教学秘书的工作待遇和工作前景不太乐观,由于教学秘书工作的升职机会较少,很多高校的教学秘书对于自身的发展很担忧,看不到教学秘书的未来前景,容易迷失自己。
三 解决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困境的对策
1.提升高校教学秘书的地位
高校内的教学秘书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解决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提升教学秘书的地位,一方面给教学秘书提供一个很好的就业心理环境,另一方面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高校教学秘书的地位进行合理的定位,不能把教学秘书的地位定得太低,这既不利于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高校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2.明确教学秘书的责任分工
教学秘书不是勤杂工,教学秘书工作上要有明确的分工任务。高校有关部门应该对于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有一个管理规定,对于教学秘书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使高校秘书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做好自身应该做的工作。高校要明确教学秘书的职责所在,不能因为教学秘书工作范围不清晰就使教学秘书的工作增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秘书的心理压力,同时不利于教学秘书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
3.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待遇
工作待遇是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需求,对于教学秘书而言,他们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做着很多的工作,却拿着很少的工资,这会直接影响教学秘书的工作。高校应该注意对于教学秘书工资待遇的改善,不断地加强改善待遇工作,才能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4.提供平等的晋升平台
对于在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要有一个平等的晋升平台,特别是对于教学秘书而言。教学秘书本身管理着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很强,晋升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升职,因此高校应该给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要一视同仁,晋升机会对于教学秘书的工作是一种认可,一旦教学秘书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认可,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动力。
5.提高教学秘书本身的调适能力
作为教学秘书,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要学会自己调适心情。不要让烦琐的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带来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学会调适自身的人是有能力管理好工作的人,教学秘书面对繁杂的工作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抱怨工作,要学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
四 结束语
10.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篇十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教育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教书和育人脱节,缺乏准确的教育目标定位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教育的顺序来讲,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道德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针对于会计职业教育而言,表现为只重视对会计技能的培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是定位在让学生拥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上,学校成为了会计人员就业的训练场,完全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抛之脑后,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会计岗位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害人害己。
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对于会计学员只单纯地重视对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也设置了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但是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员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道德教育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脱节。老师只教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没有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后果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迷失自我。
3.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
对于学校而言,它们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核,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非常不重视,校领导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学校大部分的资金被投入到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软硬件产品中,比如:购买最新的会计软件、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却不重视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资金投入非常少,造成教学资源匮乏,从而影响了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成果。
4.社会更多关注技能而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
目前,不仅学校只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用人单位关心的也是会计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会计人员在应聘会计岗位时,招聘的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来判断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会计岗位。社会实践中过多地关注技能水平而忽视职业道德的现象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而事实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自身技术水平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方法
1.转变教育理念,准确定位教育目标
学校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准确定位教育目标,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注重品德培养的教学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能只重视对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保证培养的会计人员既具有高超的职业技术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敬业精神。保证培养的会计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前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在学生课程中,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加大职业教育课程的占比。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把职业教育的课程放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同时注意解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的问题。最好单独开设一门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突出其主导地位。同时,还应该不断地整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尽量优化课程的结构,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多方面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3.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应该不断地提高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内部积极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职业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教职工的心中,使得每个教师都深切地感悟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会计学员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业余时间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我国的各个高校还要积极地召开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讨会,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料,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哲学道德思想教育,利用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4.用人单位要更加注重对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社会需求对于学校的培养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员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的现状。用人单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日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很可能造成资金的外流以及永远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因此,用人单位必须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要求高度。
三、总结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完善的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职业道德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还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姜洪霞,姜海霞.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浅析[J].会计师,2013(14).
[2]马媛媛.浅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J].时代金融,2013(03).
11.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篇十一
一、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经济过度发展,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的环境问题,也就必须要考虑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主导思想,提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企业中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利用其具体的方法、指标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虽然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使用提出了很多的倡导性意见,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支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是停留于遵守环境法规、规避行政处罚、避免环境污染名单列明的操作行为范畴,都没有积极主动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来有效地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质量、相关的业绩评价以及环境开发等业务。
二、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像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很好地利用环境管理会计来进行相关的经济与环境发展业务的核算与处理,必然存在着诸多困境,严重阻碍着我国企业对于这一新兴会计体系的应用。
根据这些现实困境的来源以及产生背景,可以归结为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本身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的原因、企业本身的应用困境三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本身的问题
由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本身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应用困境。
第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核算定量方法不科学。环境管理会计最主要的是要估计和确认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对于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影响,以及对企业内外部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程度。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低,对于这些内容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测量和计算。
第二,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环境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复杂而涉及面广,目前只是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而没有形成一套非常系统的、全面考虑到整体环境中的企业、个体和政府三方行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单一而不系统。
第三,有关环境成本的分配问题,在企业内部,环境成本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以便于明确责任,分担成本,也需要由相应的部门及个人承担解决该项环境问题的责任。在社会大环境中,环境成本需要在不同企业和单位之间来进行分配,便于承担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一般会计体系中,成本的分配按照产量、销售额或者其他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而环境成本的特殊性较强,需要以环境负荷和环境消减作为成本动因,但是有关成本动因的细分指标还没有确定。
(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原因
国家对环境管理会计具体实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政策条款颁布得不全面与不系统,是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较差的另一个重要困境。
第一,没有制定企业如何将外部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的具体细节性实施政策。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空间转移性,波及面较广,其环境污染介质易于与其他物质相互混合,可分性不明显,因此,目前这一成本由企业和社会中的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处理实际上损害了社会的利益,降低了企业的实际成本,虚增了企业的利润。企业应该将这部分成本完全内部化,但是现在没有颁布相关条款制约企业,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又没有自觉性来主动承担。
第二,没有颁布企业施行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与规范。有关环境成本会计这方面,没有具体的会计准则指导企业的具体操作,更没有政府的约束条款来迫使企业进行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披露,导致企业没有动力来进行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进而有意识地在生产经营贯彻环境保护。
(三)企业本身的应用困境
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不愿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财力来核算和处理环境问题。因此,企业自身的应用困境主要体现在意识观念层认识不足,领导层不重视,认为有关环境成本会计的应用将会弱化企业的经营运作。
三、强化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对策
为了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与国际接轨,更是为了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涉及全民利益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与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强化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
(一)宏观政策的建立
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必须有相关的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上颁布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比较详细的环保标准,并且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完成。
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按照社会的统一标准,来制定企业的环境保护条款,确定需要达到的水平。因此国家在制定环保标准时,一要学习国际上已经成型的标准,二要详细分析我国的实际环境情况和技术情况,确定出可行的标准。另外,为了确保各个企业都能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还要对企业中的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标准的学习、环保标准的执行、环保标准与环境管理会计的结合。
为了有效推动与督促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国家还需要加强环境审计工作。具体来说,环境审计就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环保标准,检查与监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在适当的时机把审计结果对外公布,便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与评价,也便于企业掌握自身的环保标准执行情况,也利于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情况进行总体把握和管理。这样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形成环境管理的社会氛围,可以以此迫使环境管理不良企业采取措施改善自身的状况,促进其应用环境管理会计。
(二)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改进
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状况较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科体系自身的方法上的不完善,使得企业无章可循。以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为基础,将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有效结合。这样,环境管理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配合国家的环保标准,积极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标准,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对环境方面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处理,收集环境方面的资料与相关数据信息,进而深入分析与比较,找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管理会计报告,上报给管理决策层。接着,企业的领导层深入分析报告内容,针对问题,研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改善建议,可能关系到原材料的变更,生产过程的环保改进,员工劳动保护问题的完善等等。
(三)企业推进应用环境的配置
企业是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最大,企业要为应用做出多项准备工作,包括在企业中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法规、确定应用管理会计的会计人员、指定环境保护监督员以及对人员的培训工作。
摘要:环境管理会计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在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却存在诸多障碍。从分析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出发,简述应用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应用,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洋,王睿.对环境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浅析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12):32-34.
[2]赵一伟.对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9):15-17.
[3]宣银花.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23-25.
[4]张韫麒.环境管理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知识经济,2013,(3):11-14.
12.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论文 篇十二
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韩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把“传道”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足见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导致道德教育处于困境的因素,以期对道德教育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社会:“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的背离
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大背景。社会的道德状况、道德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效和展现。但是,目前社会自身也深陷道德困境之中。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普遍价值被解构,多元价值兴起,现代社会进入“多神时代”。这也使得身临其中的道德教育感到困惑和迷茫。目前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处于两个端点:“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
“被标榜的道德”是长久以来我国的一种道德取向。在我国,社会宣扬更多的是一种高标的道德,是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高尚的超道德行为。这就给道德行为增加了几分悲壮与高不可攀。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误解:所谓道德的行为就是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对自我需求的摒弃和唾弃,有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放弃。也正是因为此,虽然社会对道德进行标榜,但人们还是对“所谓的道德行为”有较大的畏惧感,有时甚至是抵触感。这也在实际上导致了“被标榜的道德”的虚妄。其实,道德行为在不同层次行为中都有所作为。只要是出于自愿地利他、利社会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而且,以“牺牲”和“烈士”的高尚道德来要求人们日常的道德行为,无疑会扼杀人的道德动机,对所谓道德行为望而却步。
“被标榜的道德”的直接后果就是“被放弃的道德”或者“去道德化”。以某市一起抢劫杀人案为例。案发后,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为什么事发当时围观者众多,但见义勇为者却均为老人呢?回答者均日:现在的社会不敢轻易做好事,自保要紧,以防引火上身。这种状况一则源于人们对“高标道德”的畏瞑,二则源于人们自我保存的本性的极度彰显。受现代性的影响,人们的内心似乎更多地浸染了现代性的“理性化”“道德祛魅”“超善恶”的自我保存的特点。人们除了遵守不得不为的法律义务、政治义务以外,基于可以自我选择、自由意志的道德义务已经被人们选择放弃了。而这样的状态似乎又回到了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成为了狼的关系。人人固守自我利益、人人自保,其结果也必然是人人相竞、人人争夺,而最终也必然导致人人相伤。“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是孤独的、贫穷的、龌龊的、野蛮的、短暂的。”[1]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状况,使得我们的道德教育不知道定位在何处,该把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引向何处。被标榜的“牺牲”道德无视自我,必然不会真正被道德主体悦纳和认同,因而也激不起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被放弃的道德”有悖人类社会的道德本性。我们的道德教育该何去何从,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合适的,如何在社会的道德两极中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学校:“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成效。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往往只是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已。只有当上级部门考察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果时,道德教育才被拿出来作为“锦上之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的外包装,常常无条件地让位于分数、竞争与考试。这种虚假道德教育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道德教育口号化。学校在诸如校训、制度文件等方面为道德教育营造了好的舆论氛围,但仅仅停留在舆论宣传上,对道德教育的真正践行却较少。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对道德教育的本身的困惑。很多学校虽然高喊道德教育,但对于什么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是合宜的等问题不甚理解。所以,对道德教育的实践不知从何切入,这就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施。其二,很多学校虽然对道德教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深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鉴于道德教育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又不是“高考的考核范围”,所以被有意忽视了,也正是这种因素直接造就了学校道德教育“落寞的实践”。
正是因为这种“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使得道德教育“悬吊”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而不知该上该下:学校到底要不要道德教育,如何处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还是相互渗透,谁来教合适,谁能教得了,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依旧深陷迷雾之中。
三、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
“道德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即把国家的政治思想等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后来,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其道德性和教育性,而不在于其政治性。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者的价值澄明引导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升及其道德人格的完善。
但是,从我国特定历史的社会背景来看,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的色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其教育性、道德性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向的?反向的?相互渗透的?等等。但是,仅从表面看来,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方向是不甚相同的。政治性更多地类似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它更强调体制内的人对体制的服从和归依。强制与规训的色彩较浓,选择的空间较小。但道德性和教育性是不同的,它是在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呈现、价值澄清给予人们选择的机会。更加关注人的内在自律和积极主动。所以,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道德性、教育性起作用的方向和方式不甚相同。
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困惑和难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难题。
四、教育者:“自主的教育者”与“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形成。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展现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肯定和尊重教育者的道德主体地位,给教育者相对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以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与道德成长,这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其意义远远大于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的灌输。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满足培育社会需求类型的人的代言人、执行者,而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口教育者更多地只是应试教育大机器中的一个“程序”或“零件”而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如果说学生是被规训的对象,那么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被规训的工具”。主要表现在,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人们对教师的关注更多地是教师作为“教书匠”的存在,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技能,而对于教师作为“主体的人”“道德人”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人”的维度关注不够。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追求与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来教师失范现象频频见诸报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成为“自主的教育者”“有尊严的道德人”的诉求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时,作为道德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育者无奈而又失落。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不作为”。可想而知,教育者“道德不作为”状态下的道德教育只会是“一盘散沙”“随波逐流”。
五、受教育者:“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的挣扎
道德行为判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主体的内在自主和自愿。因此,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意识与存在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育对象的客体化,或者说,把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无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存在,作为道德人的存在;其次,不关注受教者的道德状况、道德需要、道德情感,而是一味地从外部、从社会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再次,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更多地是一种单向度的外在规训;另外,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更多地是一种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记忆,等等。
而这样的道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没有培养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意识,相反地,激起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甚至是道德本身的反抗和抵触。例如,有些学生因对道德的抵制而出现了“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它伤害了学生可能本有的道德感,也伤害了学生心灵的向善性。
作为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同样希望作为“道德主体的我”而被尊重,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但在现有的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而存在,这必然因激起学生的道德反抗,而直接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被抵消。同时,也正是因为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的“不认同”“不承认”,使得现有的道德教育骑虎难下。
综上,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道德教育的上述相关因素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背景应该成为大众所真正认同和归依的主流道德观,以期能切实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感,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避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口号化,探寻道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质的探求应不断深入,规避那种对道德教育任意“贴标签”,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限赋加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还原他们在道德教育的原初内涵和角色本质。
[参考文献]
[1]HOBBEST.Leviathan[M].New York:CollierBooks,1962:135
13.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 篇十三
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
市场失灵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人“走入了”囚徒困境“,经济人的合作是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而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经济人的合作靠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政府失灵证明它也不是解决困境最有效途径,经济人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本性利己,因此,”经济人“向本性利他的”道德人“转变,才是”经济人“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行之路.
作 者:李刚 黄正华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人 政府 合作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11-19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论文11-21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基于A公司案例分析06-18
会计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试题与答案09-08
会计职业责任12-09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10-04
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心得10-28
优秀会计职业简历12-01
会计职业道德调查报告06-11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