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10篇)
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一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
一、积累运用(12分)
1、把下列词语用正楷抄在方格内,要求书写规范、准确。(2分)
虔 诚 引 人 入 胜 心 有 余 悸
2、为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3分)
(1)我获得了新奖,奖章上 (A、镌刻 B、镶嵌 C、雕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猪。
(2)人们在巴结对方时,则只需用尾巴轻轻地 (A、碰 B、蹭 C、摸)对方即可。
(3)小溪流在 (A、修长B、长长 C、狭长)的山谷里奔流了很久,后来来到一个拐弯的地方。
3、假设你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你想与他和好,可他又不理解,你将会如何说?( )(2分)
A、就算我不对,求求你原谅我吧!
B、这件事我们都有错,你不要太欺负人!
C、不要再为过去了的事生气,我理解你,你也要理解我,让我们再做好朋友。
D、当初的事全是我的错,你还不满意吗?
4、下列句子中成语没有用错的一句是( )(2分)
A、我吃惊他能够这样苦心孤诣地做完作业。
B、作者提出的这个题目令人恍然大悟。
C、我们平时形影不离,是最好的朋友。
D、你们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才能满不在乎地对待各种考核。
5、将“微笑”、“感觉”、“热情”和“自己”四个词连起来,组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话。(3分)
二、课内阅读
(一)犟 龟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脚,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越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地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瞌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这天,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
6、阅读全文后,你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或爸爸妈妈给你讲述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内容。(4分)
7、犟龟在路上遇到了谁的劝阻呢? (3分)。请分别在文中划出他们劝阻犟龟的句子,并选取第一处分析劝阻者为什么会这么说?(4分)
8、有一首歌谣道:“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文章中出现了一只蜗牛,它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会难过地说?你觉得词谣中的蜗牛与这只小犟龟有什么相似之处(用一个成语作答)?(2分)
9、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4分)
10、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沙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担。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那些被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大江回答:
“还要到前面去呀。”
疲乏得喘不过气来的泥沙愤愤地说:
“‘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的‘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好像一个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于到了海口。
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能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11、从选文来看,小溪流的成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试着整理出来。(2分)
12、从“他翻腾起水底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一段话中找出几个表示小河动作的词,再找出几个修饰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小河的力量。(4分)
表示动作的词: 。
起修饰作用的词: 。
13、“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什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一段话中的第二个“奔流着”去掉可以吗?请你试着说一说。(2分)
14、选文中,作者除了描写大江之外,还写到了泥沙,其目的是什么?请你加以体会。(2分)
15、小溪流的成长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试着谈一谈。(2分)
(三)对与错
我七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一抬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地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一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已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七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再纠缠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洋洋得意了,为了这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16、给加点字加拼音。(2分)
幼稚 混淆
17、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后一部分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分)
18、文中加点词“固执地”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简要回答。(2分)
19、本文以“对与错”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请分别指出。(每小题限20字内回答)(4分)
(1) 从概括内容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2) 从揭示主旨上说,“对与错”指是
三、拓展题(6分)
20、一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辩论中对他的对手说:“挣钱的办法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一种是诚实的。” 对手问:“哪一种?”他回答:“正好是您不知道的那一种。”他通过这些话讽刺了对手什么?( )(3分)
A.知识贫乏 B.不会挣钱 C.缺乏诚信 D.孤陋寡闻
21、“金陵十二钗”是什么东西?( )(3分)
A、文物 B、饰物 C、人物 D、建筑物
四、作文(40分)
题目:畅想 2018年
要求:
1、从下面任选一项填在横线上,使题目完整。(我的、我家的、我校的、我国的)
2、畅想应是有理有据的、思路清晰的。
3、600字左右。
2.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2.《邱迟与陈伯之书》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句子。写春天使叛将产生了对故国的思念。杜牧的《江南春》写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苟安旦夕的情况下,选择江南的春天这个题材,不是没有用意的。3.《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任浙江鄞县时,写下此诗。在鄞县他组织百姓浚治渠川,兴办水利,这些举措从粉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
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5.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
五、抑扬顿挫读诗文1.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读音、停顿、重音等方面,达到通畅流利。2.配乐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2)《江南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4)《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
(5)《观沧海》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六、和景融理析《望岳》 观影像,走近泰山。2.赏美景,提升品位。3.读诗文,陶冶情操。
4.解题:“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5.用心感受,领略美景和抱负。
学生听录音后,根据课下注解了解诗歌的含义。在讨论中解决疑难。(1)泰山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泰山景色是壮美雄奇的。作者的写作是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理想?
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这两句诗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6.推敲诗句,把握写法和情感。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炼字生动。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七、总结方法求规律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2、披情入文,体会情感。
2、推敲诗句,把握写法。
4、含义新解,感悟哲理。
八、自主合作勤探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观沧海》
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愁心寄与明月,为什么还写到杨花和子规呢? 《江南春》
请从景物、数量、状态、色彩、层次、动静、时间变化、空间变换、意境变幻等角度任选一点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九、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被后人成为“ ”的李白。题目中的王昌龄曾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
问。”
2.“造化钟神秀”中的“钟”的意思是,此句描写了泰山的。3.《登飞来峰》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4.请列举出三句描写月亮的诗句。5.根据示例,任选一句进行改写。
示例:迢迢贬谪路,吊影孑身。愿化一袭长风紧相随,同闻子规啼愁。渺渺无限期,晨寒夕凉。借半缕月光轻添薄纱,齐观杨花恣肆。
改写下列句子:
(1)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2)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三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讲解本文。
孟子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4.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四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与中学的衔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初中的学生仅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阅读策略。养成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坚实基础。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均为语言浅显而又富有情趣的叙事文,这些文章虽然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感悟,但都能启发学生发现人生的乐趣和幸福。教学时,教师可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朗读叙事文时的语气、语调及语速;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有根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理清叙事的顺序,提取文章的要点。
2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留心身边的事件,写出饱含真情实感的佳作。
4学习圈点的阅读方法,初步学习制作一张读书卡片。
四、课时分配
《忆读书》2课时,《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1课时,《山中避雨》1课时,《风筝》2课时。
(沈阳市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邢 泰)
《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忆读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文章要点,有效而透彻地理解全文,积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明确朗读的要领。
2研读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收集关于冰心的资料:(1)照片,(2)生平,(3)关于读书的寄语。
2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范读的语调、语速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让学生聆听录音,跟读、学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请概括出她读书的体会。
(2)作者重点叙写的是哪一方面的体会?
4研读课文。
(1)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的。请将作者所读的书进行归类,说说作者最喜欢读哪类书,这些书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初步学习使用圈点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
(3)说说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思考与练习”第三题为例,学习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冰心所说的“读书好”的四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还有哪些其他方面。
2阅读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橘灯》等,模仿制作读书卡片。
(辽宁省沈阳市育源中学 宋 策)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学习这篇文章,不可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评判,而应着重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体会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文学的感悟力。全文语言诙谐幽默,笔调简洁明快,学习时可调动学生的语言体验细细体会,以此激发阅读马克•吐温其他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追求,使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2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讲述《马克•吐温与理发师》和《死是千真万确的》两则笑话。
2课前热身:请学生谈谈对马克•吐温的认识与了解。他何以让一位19世纪的大出版商成为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呢?
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3读文正音: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4速读,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教师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层次结构。
5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做了那么多近乎“恶作剧”的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动机,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钦佩,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6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尝试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7揣摩语言,思考: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1将本文与《金庸传奇》(节选自《读者》2003年第17期)做比较阅读。2思考:你对近年来的少年作家现象有何看法?
3课后阅读一部马克•吐温的作品,并学习做读书卡片。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六五中学 王 霞)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本文时应进一步教给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的要点,清楚地表达课文的中心内容。文章淡雅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生活的情趣,应借此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真意。
二、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对待生活的心态,感受生活,懂得生活的真意。练习制作读书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梅花三弄》,使学生进入曲中之境,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自己此时心境相同的文字。2学生自查资料,介绍丰子恺。3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1)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找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怎样理解这句话?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3)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来凸显文章的主题?举例分析。
4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所欣赏的语句,谈谈欣赏的理由。(尤其是“拉琴齐唱”这一幕,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5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除了感受到音乐的美之外,还感受到了哪些美?
四、拓展延伸
1欣赏丰子恺的《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等漫画作品,进一步感悟平凡的生活也处处有情趣。2阅读丰子恺的文章《野外理发处》。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 付 瑶)
《风筝》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
(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
(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
(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
(沉重),并感到了一种
(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5.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五
一、积累和运用(7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4分)
不亦说乎()默而识之()人不知而不愠()可汗大点兵()()
尊君在不()辄难之()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曰扳仲永()携拯如初()城阙()泯然()华歆()()
《论语》()鬓毛衰()宦游()机杼()罔()殆()
军帖()辔头()金柝()云鬓()歧路()烂柯()
2、文学常识识记。(27分)
(1)《论语》是家经典之一,是关于__言行的记录。文中“子曰”的“子”指的是__。
(2)孔子,名_,字__,__末期__家、政治家、思想家。
(3)《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集,作者,是(朝代)文学家。
(4)《伤仲永》一文选自《》,作者,是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5)《木兰诗》又名《》、《》,是时期的一首北方。
(6)《木兰诗》选自《》。乐府原是我国古代朝庭中管理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后来把也叫做乐府。
(7)将下列诗名与相应的作者名用线连接起来。
《夜雨寄北》王勃
《回乡偶书》贺知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商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体),《回乡偶书》是(体)。
3、理解识记与运用:(20分)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二千多年过去了,其教育思想有许多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则语录,分别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能给我们以激励和指导作用。你能分别将这两方面内容的名句找出来吗?
有关学习态度的名句有:
有关学习方法的名句有:
(2)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此,孔子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孔子的论述是: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4)对于别人的求教,我们也应如孔子所说的“”。
(5)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
(6)玲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孔子也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
(8)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9)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摒弃了赠别诗常有的哀伤和悱恻,写得乐观开朗。其中劝慰友人,最能表现诗人宽阔胸襟的两句是“,”
4、请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内容,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写一个下联。(3分)
上联:花木兰替父从军下联:
5、把下面的六个成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其中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完整的话。(6分)
温_知新不_下问学而不___不倦择_而从_而好学
二、文段阅读训练(30分)
(一)比较阅读(8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曰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曰中。曰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很多相似之处,试归纳一下,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2.两文中分别有对陈太丘之友和仲永之父的指责之意,试作简要概括。(2分)
指责陈太丘之友:
指责仲永之父:
3.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能,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哪些差异?(2分)
4.你如何评价仲永之父?(2分)
(二)回顾《木兰诗》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惟闻女叹息(2)愿为市鞍马
(3)万里赴戎机(4)出门看火伴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本文在叙事时,详略安排有何特点?(2分)
4.读了《木兰诗》,你觉得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分)
(三)阅读《乘船》,完成题目。(11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4分)
(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3分)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2分)
(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2分)
第六单元
一、积累和运用
1、(略)2、(1)儒孔子孔子(2)丘仲尼春秋教育(3)笔记小说刘义庆南朝(4)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5)木兰辞木兰歌南北朝民歌(6)乐府诗集音乐诗歌乐府采集的诗歌(7)(略)(8)律诗绝句3、⑴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诲人不倦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三人行,必有我师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孔文子拜师学艺M陈元方严词责友M王景兴乘船避难M华子鱼临危救人5、故耻厌诲人善敏
二、文段阅读训练
(一)1、都是少年机敏文采显露2、陈太丘之友:言而无信,待人无礼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3、元方机敏而有主见仲永聪慧而任人摆布4、目光短浅,为虚名微利而“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断送了一个天才
(二)1、(1)只听见(2)愿意、希望买(3)军机军事(4)同(伙)2、(1)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2)北方来的寒气传来报更之声,清冷的月光照在铠甲上。(3)将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3、略写了沙场征战,详写了归来后的欢聚4、a、语言富于韵律,琅琅上口b、全文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特别是排比、对偶增强了气势
(三)1、是否携此人同行。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3、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表现人物a、贼未至时,王朗不计后果,满口应承b、贼追至时,王朗为保自身,欲舍所携之人,有始无终,毫无信义。4、只有保全自己后,才有能力保全他人,遇事当谨慎,不轻易承诺,既诺,则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讲究信义
6.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六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难点: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1.生字
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â惩罚chãng虐杀nûâ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î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ã诀别决juã决定抉juã抉择 3.多音字
什:shí什物shãn什么 模:mï劳模mú模样
7.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七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为:变成。存想:想像。致:导致。何:什么。困:困顿。把:拿。顾玩:仔细端详。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妄:荒诞,无根据。2.作家作品
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3.背景链接
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⑴: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自然段: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 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2):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第2自然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u4‘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3):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第3自然段: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以初疾畏惊至结束)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鬼;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部分(4):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第4自然段: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想,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内容,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三、写作方法
1.论点鲜明,有理有据。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第二段举出知名事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第3、4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作者的这种写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加以运用。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如第三段中的“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中的“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第三段中的“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照应一段中的“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这种前后照应的写作方式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论证更严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四、参考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 2 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练习解答】
一、当时流行的认识是“人死为鬼”“人死精神为之”,鬼是存在的。王充的认识是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王充的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人死了,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前就否定鬼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二、1.害怕就会想得多,想得多眼睛就会看见不实在的东西。2.他们二人都是精神集中到了极点。
3.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
4.醒时见到的、睡时听到的,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害怕和想像,都会产生相同的情况。
三、略 【类文品析】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直。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唾其变羊,晓而牵卖一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扛着 3 棍子)执绳,潜行墟(废墟)墓间,如猎之伺(等候)狐兔,竟不能遇,即素(一向)称有鬼之处,佯(假装)醉寝(睡)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跳起抓扑)奔赴;未至,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表推测、判断语气)鬼之侮(欺负)人,恒(常常)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矣,其气焰足以慑鬼,故鬼反避之也。
1、下列各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是:如是月余
安能辨我是雄雌 B、资:供一日酒肉资矣
吾资之昏 C、去:已星散去
得钱千五百,乃去 D、然:寂然无睹
了然无声音
2、翻译下面句子。
⑴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⑵盖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
3、联系《宋定伯捉鬼》理解上文,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写只是“虚于有鬼”,鬼没有来。B、文章是作者所虚构或想象的,世上根本没有鬼。C、文中所写的鬼怕人,所以鬼没来。D、其实鬼是有的,但鬼总是怕人的。
4、上文可分为三层,请划分开来,并概括出层意。① ② ③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8.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八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感受前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过程】 活动
一、自主先学
1、根据课前预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黄晕()婉转()披蓑().... 抖擞()酝酿()....
2、朱自清,字,代表作品如散文《 》《 》等。
3、本文描写了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的 之情。
活动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对春 的盼望和兴奋喜悦心情。第二部分:(2-7)分写——绘春。全面细致地描绘出、、、、、、六幅图画。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的、、的特点。
(二)、具体探究赏析第2、3、4自然段。
1、“春醒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春草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草?春草有什么特点?
3、“春花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花?春花有什么特点? 活动
三、当堂检测(共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每字1分,共9分)yùn niàng()dǒu sǒu()黄yùn()liáo()亮 hōng()托 朗 rùn()wǎn()转
2、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依次描绘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末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9分)
3、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其中虚写的句子是(2分)。
课后反思:
二
【学习目标】
1、感受后3幅图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过程】
活动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活动
二、合作探究
1、“春风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风?春风有什么特点?
2、“春雨图”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描写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
3、“迎春图”主要突出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4、“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活动
三、质疑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古诗句?请背诵并收集整理。
活动
四、当堂检测(共30分)
1、分别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感官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8分)(1)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找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颂春”部分作者分别把春天比喻什么?突出春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6分)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连续两句关于春草或春花的古诗句。(4分)
5、运用下列词语(词语的顺序可打乱,不限制前后),写一段描写性文字,不少于30字。(6分)
落叶 蝴蝶 天高气爽 蓝天白云 菊花 绿色
9.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彷徨(páng)(huáng)侮辱(wǔ)(rǔ)祺(qí)(1)[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7)[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四)、板书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自传和评传两类)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内容 创作成果(4)[
(五)、当堂作业
1、填字音
自传()乞()食 衰落()()侮辱()()段祺()瑞
2、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筹()办: 失怙(): 彷徨()():
(六)、布置作业
1、请消化吸收生字词。
2、查阅鲁迅相关资料和作品,进一步熟悉鲁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一)、导入
复习:
1、相关生字词。
2、简介鲁迅主要创作作品。
(二)、合作探究,细读文章,感受特点。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讨论下列问题。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愁生计——家庭败落
变故:(补充鲁迅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 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明确:家境困难;不肯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幕友或商人。
第二段:(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3)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明确: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4)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明确: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明确: 动荡的社会时局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生计也为斗争。(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很平淡、冷静客观的叙述这些变动,表明鲁迅处变不惊,坚持自我的品格。
2、从本篇文章可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明确: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4)、语言要朴实。
写法:自传式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生活的情况。
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每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结合课文讲述)
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
(四)、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语言俭省、感情含蓄,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 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六)、作业
1、自学《自嘲》。
2、阅读课后《呐喊》自序和《老舍自传》。
10.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译读--质疑--理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向别人借一笔钱,尤其是许多钱的时候,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呀?(生:要)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儿,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旃、敦、愕、辇、蕴、塾
2、停顿: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亡何(通“无”,没有)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五、研习课文
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诺责,敦风义
2、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蔡勉旃的这个品质的?--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
3、朋友寄千金而不立字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朋友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正面突出蔡勉旃一向以诚信为准则,早以赢得信任。
4、蔡勉旃将银子还给友人之子时,友人之子为什么“愕然不受”?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父亲寄千金没有留字据给他,且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有这回事。吃惊、不相信。从侧面烘托出蔡勉旃更加崇高的诚信品质。
5、故事是什么结局?--蔡勉旃坚持送还了朋友之财,从而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6、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重诺责、敦风义
7、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这句话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活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做?--诚信为做人之根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勉励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瑞士)亚美路
板书设计:
寄银不立券--赢得信任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还子子不受--无券无语重诺责敦风义
卒辇而致之--券之在心
第二课时(戴震难师)
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谈话引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是:这盖:大概就:靠近日:每天休:停止何以:以何,凭什么
去:距离然则:既然这样无以:没有什么拿来非常:不平常也:是,判断词
研习课文
1、幼时的戴震有什么特点?何处可知。--聪明,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老师对幼年的戴震有什么评价?--“此非常儿也”
3、作者如何表现戴震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向老师提问难住老师的故事
4、故事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五、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胆质疑,善于质疑。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因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事例?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
哥白尼质疑地心说,虽身受绞刑,仍提同正确的日心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点下来,就有疑问,最后发现了地心引力。
板书设计:
幼时聪明,过目成诵
戴震难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综合】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世说新语》二则乘船教案语文版解析07-11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2课《海燕》 教案.doc08-01
《台阶》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0-28
2017-2018学年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检测试卷07-25
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07-07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10-17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