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2024-11-12

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共15篇)

1.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一

1研究方法

1.1文献复习法以相关关键词,检索国内主要全文数据库近的相关文献,获得文献8151篇,经筛选获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方面相关文献159篇,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

1.2实践调查法了解到当前实施项目成本核算先期探索的医院有北京市属22家三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镇江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分别进行电话访谈、汇总意见。

1.3德尔菲(Delphi)法学习现有文献、了解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反复征求意见与修改后,意见基本一致。初步确定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主要方法与优劣点观点。

2方法比较

2.1当量(点数)法以某一医疗项目为当量项目,确定该项目成本当量系数为1;将为完成各医疗项目单位服务量所需的各成本要素数量,与医疗成本基本当量项目的成本要素量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各成本项目当量系数的方法。当量法的系数确定均在一定的主观性、分摊标准相对单一;同时由于医疗服务项目并非标准化产品,实际病情千差万别,导致核算结果与实际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当量(点数)法在国内公立医院实践项目成本核算应用中并不多见。

2.2比例系数法将无法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间接成本,按照历史成本比例大小进行分摊。是以收入成本率为核心进行医疗成本分摊[4]的方法,整体原则为“能直接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直接计入,不能直接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按比例系数分摊计入”。其中,医疗项目单位成本=(直接计入该医疗项目成本+分摊成本×该医疗项目的比例系数)/工作量。比例系数法核算方法快捷,能用相对较少的核算成本快速计算相对较多的项目;在核算过程中回避了统计各医疗项目单项成本(包括人力、物资消耗、技术、风险等)差异的难点,便于在一定区域内统一推广。但比例系数法方法相对单一;不甚科学的医疗收费定价标准会导致据此计算分摊的成本结果出现相对不合理,也无法纠正原先在医疗收费价格制订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2.3作业成本法以“服务项目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指导思想,根据公立医院的医疗业务流程和相关财务数据,以医疗作业为中心、以作业量为成本分配基础、以作业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对象,通过对成本消耗原因(即成本动因)的确认和计量,根据成本动因按照多种分配标准分配医疗资源到作业,再由医疗作业到医疗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5]。其中:医疗项目单位成本=直接成本+∑成本动因成本[6]。作业成本法拓宽了医疗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改进公立医院战略决策;提供便于不断改进的业绩评价体系;调动公立医院各部门挖掘盈利潜力的积极性;有利于公立医院杜绝浪费、提高两个效益。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进行医疗作业成本计算的核算成本相对较高;会相对降低或失去医疗成本信息的纵横向可比性。

2.4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通过直接估计单位医疗作业消耗的生产能力来分配资源成本并最终核算出成本对象成本,生产能力以时间度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能简化传统作业成本法中先将医疗成本归集到医疗作业、再分配到各项医疗业务的复杂过程,充分发挥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克服传统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较高、模型维护不易、时间分配主观性较强等缺点,能明显减轻核算工作量、提高核算结果可靠性。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未能够达到所有成本的100%分摊,如医疗仪器设备维修调整与保养时间、医务人员工作间歇时间等的估算弹性较大。

3讨论

3.1“工作量驱动作业成本法”概念即借鉴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程序与原理,在时间动因相对不甚科学或无法更为科学分摊时,尝试用工作量代替时间作为动因。是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3.2作业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核算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7],在收集众多公立医院基本数据、计算均值的基础上,将各公立医院的数据统一到只有一套数据,然后遵循作业成本法计算流程与方法进行核算,获得标准的医疗项目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时,运用这一系列数据的均值(如呈正态分布则更佳),则可以获得一套项目标准成本,避免了各家医院、各个环节因主观判断差异导致核算结果的差异,也大大减少了各家公立医院的核算成本。各家公立医院只需提供基础数据,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总加工获得均值,一次性核算获得标杆成本[8],数据利用价值也明显提高。

3.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比较之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对单一,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较多、操作过程复杂、技术方法多样、间接成本占比较高,作业成本法正是迎合了公立医院不同医疗服务消耗不同工作量、存在不同成因的特点,核算成果的准确性将得到明显提高,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

3.4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陷及对策作业成本法比较适用于医疗项目成本核算但也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现有对策如下。①主观性问题。作业成本法下,动因确定和分配是依据专业人员的经验确定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建议可适当采用相对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收集经验判断,用大本量历史数据进行检验。②复杂程度。由于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的多样化,使项目成本核算的复杂度和工作量明显加大,相对复杂的医疗劳务项目,核算难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建议对极为复杂部分的医疗作业及时放弃传统作业成本法,采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工作量驱动作业成本法、局部借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测算办法》等予以简化。③④⑤标准化程度。医疗活动并不是制造业产品,服务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基础数据的差异性导致许多精确的分析公式无法直接运用,核算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可以先运用大本量历史数据予以归一。④医疗作业。许多医疗服务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患者接受诊察、治疗、检查、护理等诊疗活动[9],需视具体病情和个体状态确定项目、数量、顺序和频率,有时一项资源同时参与两种或两种以上医疗作业,并且作业与资源之间对应着不同的成本动因,这就使医疗作业划分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对极为复杂部分的医疗作业及时放弃传统作业成本法,采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工作量驱动作业成本法、局部借鉴《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测算办法》等予以简化。⑤剩余生产能力。作业成本法是在假设医疗资源保持满负荷运转的前提下进行核算的,相对忽视“剩余生产能力”,况且“剩余生产能力”也较难估计。建议在核算过程中,按月或按日归集医疗成本,在此基础上再按次分摊,这样生产能力的归集会相对全面。

3.5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建议首先选择作业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核算,各公立医院提供基础数据,由主管部门标准化并汇总后核算一套标准的项目成本,先期已探索获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结果的公立医院数据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有力的参考。其次可选择采用作业成本法为主的核算方法,对金额不高、相对复杂、交叉较多的医疗项目作业优先考虑工作量驱动作业成本法、其次采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以相对简化作业成本法的核算。

参考文献

[1]张若兰,林建勋,刘颜.无形资产成本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中的最用[J].现代医院,,14(10):1-3.

[2]曾丽萍,陈丹心,邬石云,等.新制度下医院会计作业流程再造[J].现代医院,2014,14(9):125-130.

[3]李乐波.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要点解析例举[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120-154.

2.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二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了利用成本核算手段建立教育成本信息系统的思想。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而非营利组织是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的,因此高校的这种特性使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育成本核算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际应用很少。然而,随着高校管理层进行管理决策的意识加强,对成本的信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需要更科学、更准确、更相关的成本信息。为了满足高校管理层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必须由不提供成本信息转变到提供科学、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这就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1、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

目前高校同许多事业单位一样,采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预算模式,这种传统预算模式不利于学校财务工作者扩大视野、放开手脚,不利于规范地核算教育成本。近几年高校扩张速度很快,资金量需求很大,资金筹措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以为财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在学校自有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大的新形势下,学校更应该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注重资金的积累,保证学校的正常发展。

2、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除了要努力节约学校费用支出,更重要的任务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只有将生均培养成本建立在规范、合理的水平上,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逐步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公示教育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调整收费政策提供依据。

解决教育收费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核定教育成本,调整收费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并予以公示,同时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能促使教育成本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种类及其比较

1、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现有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从中抽出与培养学生支出相关的部分作为成本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和计算,现有的生均培养成本大多是通过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由于该方法是基于现实的会计资料,按照成本核算的原则,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到成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操作相对简便,是高校在现阶段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选择。然而,持成本统计法观点的学者认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高校从以经费支出为中心的核算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短期内建立并推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成本统计法的不足在于,它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是一种统计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比较粗略,不够精确。

2、会计调整法

该法是指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核心是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将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调整转换为教育成本项目的数据。如要核算学校向学生提供一年教学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可以从会计资料中取出各项教育经费明细支出数,剔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增加未在经费支出中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成各成本项目。与统计法相比,这种操作方法较复杂,但其准确性及合理性较高。缺点是没有权威部门制定的统一的调整规则,部分学者在力求教育成本的准确性而又不信赖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时通常采用这种核算方法。

3、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高等学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通过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等会计账户,期末根据教育成本支出类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结转出教育成本的本期发生额,教育成本明细账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分别开设的,在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时,成本计算对象与成本明细保持一致,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用成本明细账记录费用。通过教育本明细账归集的费用之和,就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学生的生均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高等教育成本,计算出的结果比较精确,但工作量较大。目前,根据教育成本核算的不同思路,会计核算法又可分为: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

(1)单轨制核算法

单轨制核算法就是要修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这种做法可以从制度上解决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设计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比较彻底,教育成本核算程序比较规范,有助高校改变工作思路,树立成本意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其不足之处是:不能很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同时受到高校现阶段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2)双轨制核算法

目前,财政拨款仍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仍是高校会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高校又面临着向政府、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外部需求和压力。

双轨制核算法就是在考虑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解决思路:不改变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总账和明细账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设计,高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日常业务核算,向政府管理部门定期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对涉及教育成本的业务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在高校内同时采用两种会计基础,执行两套会计制度,实行双轨核算。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不改变现行高校会计的核算基础,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衔接,只对涉及成本核算的业务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既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提供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其不足之处是:部分教育成本的记账凭证只记借方,不记贷方,采用单式记账,不符合常规记账方法;收入仍采用收费实现制记账方式,收入与支出不相配比。因此,本方法只能核算教育成本,而不能核算学校损益,期末“教育成本”账户余额无法结转,不能真正完整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4、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质上看与传统成本法都有显著的不同。作业成本法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它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

作业成本核算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产品;将成本归集到作业中;选择每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有助于高校追踪整个高等教育作业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作业成本法为高校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可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的增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降低增值性作业的成本,剔除非增值性作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高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起来。其不足之处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制度,西方实践已证明其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在我国并未获得制度上的认可,我国高校要实施作业成本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结论:目前国外高校尤其是美国高校也在探讨成本核算的改革,即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和过程核算。由于用该办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不仅能够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而且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此外,基于高校教育成本会计兼具有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的“双重属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间接费用多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三、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的初步设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为了获得和保持成本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案。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学校发展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从成本角度考虑高校总体发展的战略层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高校日常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实施科学、有效地核算与控制的战术层面。

战略成本管理是目前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笔者认为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都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状态,要使高校具备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管理层就必须重视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管理中。基本设想是:借鉴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首先将同层次水平的高校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分析比较出教育成本管理较为完善、科学的高校作为标杆,并据此作为本校教育成本改进的目标。

其次,既然是战略成本管理肯定与一般的高校日常成本管理有所区别,高校的教育成本主要受益者是学生,因此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都必须统筹兼顾,而不应盲目的以降低教育成本为最终目标,而应将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这就必然涉及到教育成本核算中科研费用的支出、学生实验设备的更新如何科学核算和控制的问题。在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为总体策略的指导思想下,将作业成本法如何切实可行的运用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体系中并且逐步将作业成本法提升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仍是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阳秋林,张春丽.基于经济学模型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5)

[2]吴开俊,范先佐.高校学费依据教育培养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7(,1)

[3]曹苏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07,(6):30-32

[4]马树超.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9.14:3

[5]胡汉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5(,2):32-35

3.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三

关键词:ERP系统 成本核算 应用分析

1、ERP系统的概述

ERP系统一个企业内部运营常用的系统,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再以全面化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决策方案的管理平台,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从供应链每一环节上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供应链上的利润最大化。ERP系统是系MRP(物料需求计划)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不仅扩大了MRP的功能用途,还完善了MRP系统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从供应链管理上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ERP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求达到平衡的状态,并优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从而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

与以前的传统的成本核算相比,现代成本核算更加强调的是全面化系统化的成本核算,贯穿着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和监控各个环节,从各个环节中控制好成本的输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输出,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ERP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反馈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率,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决策运行手段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ERP系统利用自身的管理平台将企业的财务流资金流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运转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进行全面化统一的管理,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和利用。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指把企业里的人工成本、各环节所消耗的费用列入到成本管理中,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核算,根据成本核算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出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相应的生产量,分析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

2、ERP系统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增大了一定的难度,如今人工成本核算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因为人工成本核算在数据输入和计算上很容易就出现错误,一个小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成本核算错误,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严重的话会造成企业的大量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中都应该应用ERP系统,不仅能降低失误发生,还能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删改数据等现象的发生。ERP系统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ERP系统可以使得成本核算存在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每个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总会有些疏漏,导致某些职业道德不良的人会因此而钻法律的空隙。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中,ERP系统的使用无疑是使得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做账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企业以往的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容易被删改数据,因此,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处理数据时,可以随意地删改数据以谋私利。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随意地删除相关的会计凭证,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不利于财务会计方面的管理。但是,企业内部使用ERP系统,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把成本核算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并且提供多种凭证的录入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录入凭证时的速度,还可以更好地管理相关的凭证,对于已过帐的凭证不给以删改。那么,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对于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也是不能够对其数据进行随意的删改,ERP系统的使用还保证了审计的线索,保留了原始的数据。进而一定程度上督促了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他们不敢轻易非法。因此,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使用ERP系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2、企业使用ERP系统可以改善原有的核算方式,使得核算内容发生转变

大部分企业在成本核算中,都是采用人工核算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由手工做台帐,然后再转到财务报表等。这样的过程不仅繁琐,而且质量也很低。因此,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都是质量较低,效率不高且较为分散的。当企业内部建立了ERP系统之后,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核算方式,改变其核算内容。因为ERP系统是由信息科技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出来的一个管理平台,它对于信息上的处理速度非常的快。因此,企业在使用ERP系统处理会计成本的核算时,就更加地简单,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在成本核算中的效率。整个过程,只要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保证数据录入时是正确无误的,那么系统就会根据这些财务数据自动集成,进而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凭证。由此可见,使用ERP系统在企业成本核算工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3、ERP系统的运用还能使得企业在成本核算中用户权限的分配更加明确

财务成本的管理是关乎相关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对于成本核算中要仔细认真,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还要对于相关用户采取一定的屏蔽和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不被窃取,并且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仔细。企业在建立ERP系统后,就要独自地处理自己的会计财务的核算业务,这样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与该企业的财务数据就会相互屏蔽。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对此,财务工作人员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就更加的明确详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职责分工也会更加明确。这样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处理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时,就可以更加仔细专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失误,保证原本数据的准确性,以确保核算的正确率。

除此之外,使用ERP系统,可以通过该系统的帐套安全的控制以控制总账凭证的录入,还可以达到在查询中对各个核算单位的财务数据相互屏蔽的控制要求。通过数据访问权限集,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就可以设定对于不同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不同的单位数据的访问权限。企业使用了ERP系统,不仅明确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使得各个职工都坚守岗位,认真工作;还可以有效地制衡机制,以达到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数据的有效保存,减少人为操纵。而且,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一旦发现问题还能够及时地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进而不仅加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还能够提高企业在成本核算中的效率,进而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上的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那么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企业的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好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而在成本核算中,ERP系统起到很大的作用,ERP系统统筹着整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在成本核算中,应用ERP系统,可以使得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原有的核算方式,使得核算内容发生转变;还能使得企业在成本核算中用户权限的分配更加明确。由此可见,要想使得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提升核算效率,较少核算失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就要应用ERP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文芳,黄怡芳.ERP系统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探讨[J].金融经济,2010,(22).

[2]杨艳红.ERP系统在企业财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4.船舶目标成本-造船成本核算方法 篇四

如果评估船舶采用重置成本法,则以普通钢质船为例,其重置全价包括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生产专用费、期间费用、利润及税金六大部分,其中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为直接成本,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主要部分。

一、材料费用

船舶的材料包括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电缆、辅料及其他材料。

1、钢材

1)钢材净重

钢材是船舶的主要材料,按船舶主尺度估算法进行估算:

钢材净重的估算:

g=K1(L×B×H)(1)

其中:g-船体耗用钢材净重(吨)

K1-钢料耗用系数(见表1)

L-船舶总长(米)

B-型宽(米)

H-型深(米)

表1钢材系数 K1的取值

2)钢材实际消耗量

由于船舶零部件尺寸规格不统一和钢材供应的尺度问题,钢材不可能得到100%利用,在确定钢材实际消耗量时必须考虑钢材利用率。

G=g/钢材利用率(2)

其中:G-钢材总重(吨)

g-船体钢材净重(吨)

根据评估人员对有关船厂及金属结构制造厂的直接和间接调查,钢材的一次利用率在80~85%左右,二次利用率为3~7%,合计钢材利用率为85~90%。

2、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包括电焊条、焊丝、焊剂、钎料等,是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重要内容。焊材的熔敷金属量以及在施焊过程中各种工艺性损耗是决定焊材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焊接材料的选用必须与船舶所耗钢材的牌号相适应,全船焊接材料总消耗量的估算,主要依据全船钢材的总消耗量而定。

焊接材料费用 = G×K2×焊接材料单价(3)

其中:K2—焊材消耗系数

G— 钢材总重(吨)

焊材消耗系数K取值见下表

表2 船焊材消耗系数K2

我们可以发现,上表中船舶吨位越大或全船钢材消耗量越多,则焊材占钢材消耗量的比例就越小;反之则比例增大。

3、涂装材料

1)涂装材料主要指油漆,其净消耗量由式(4)确定,Gy1 = L×(B+H)×K3(4)

其中:Gy1-油漆净重(吨)

L-船舶总长

B-型宽

H-型深

K3-每平方米油漆重量

2)油漆实际消耗量

Gy = Gy1×I/K4(5)

其中:Gy-油漆实际消耗量

I-油漆稀释系数,取1.15-1.2 K4-油漆工艺消耗系数,取0.5-0.55

4、电缆

电缆价格=电缆长度×电缆平均单价(6)

电缆长度计算公式:

电缆长度 = K5×(DWT)0.15×(∑KW)0.3(7)

其中:K5-电缆消耗系数,见表4

DWT-船舶载重吨

∑KW-全船电源总功率(kw)

表4电缆消耗系数K5

注:客轮可按载客量换算为载重吨。

5、辅料及其他

辅助材料指不构成船舶产品本身而是在船舶建造过程所需要消耗的材料,如二氧化碳、氧气、乙炔、高压气、高压水等辅助材料,这项费用可按船用钢材总重量估算。

辅料费用=全船钢材总重量×钢材平均单价×辅料消耗系数(8)

其中辅料消耗系数根据经验取值为0.04-0.05;

其他材料是指如木材、有色金属等材料的费用。可按材料总额的2%~3%估算。

二、设备费用

船舶设备包括轮机设备、电气设备、舾装设备三大类,品种杂、数量多,如果一一询价,时间和经济都不允许,另外也没有必要。因为占设备数量20%的主要设备,其价值占设备总价值的80%以上,所以通过对主要设备进行询价,就可达到目的。另外,一些标准设备,例如通讯、导航设备,完全可以根据经验进行估价。

以46000吨原油轮设备估价为例:

1、轮机设备

表546000吨原油船轮机部分进口设备

表646000吨原油轮轮机部分国产设备表

2、电气设备

表7 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进口设备表

表8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国产设备表

3、舾装设备

表946000吨原油轮舾装部分设备表

三、人工费用

人工费用根据造船工时数量确定。

人工费用=造船工时数量×工时单价

造船工时数量的估算方法,通常按全船载重吨来估算。

建造总工时Hr=0.18×(DWT)0.6287万小时(9)

其中:DWT-载重吨

四、生产专用费

船舶生产专用费包括设计费、船检费、出口船佣金、出口船银行保函费、保险费、钢板预处理费用、胎架及支撑费、船台费、下水费、船坞费、系泊和试航费、码头费、专用工具和模具费、吊运费、保修费、船东供应品的报关和仓储费、技术服务费、不可预见费等。

其中设计费用含三部分,基本设计费,详细设计费(送审设计)和生产设计费。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船总技 [1986]1324 号文《民用船舶产品设计收费暂行规定》对船舶设计费用标准进行了规定,此规定以船舶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作为设计费用依据。

船检费是指按船舶入级的要求,从设计图纸送审起,直到交船止,依据船级社的规定,进行有关的船舶检验工作和发放各种合格证书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出口船佣金是按国际惯例,因介绍业务而支付给中间商的酬金,其费用含于船价之

中。

出口船建造合同的还款担保费,通常采用银行信用担保,银行对买方开具还款保函,并收取的保函费为出口船银行保函费。

按国际船舶建造惯例,由于船舶项目占用资金大,建造时间长,期间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在建造过程中的损毁风险,试航过程中的全损风险等。为了确保船东和建造厂的利益,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一般在船舶建造期间,都应投保船舶建造险。

船台费是指高架吊车及船台折旧费,大、中、小修费,动力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下水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船舶下水时所需支架、木料、润滑脂、人工费等;二是观礼及招待费。

船坞费由进出坞、住坞、排楞、移位、倾斜试验等费用组成。

系泊和试航费包括主机设备、辅机设备、甲板机械、轴系等各项试验费用。

5.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介绍论文 篇五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选择

成本核算是企业在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核算好成本,努力提高利润水平。

一、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类型、成本管理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企业的生产类型

1.企业生产组织类型。

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是其组成的三大部分。连续不断的重复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生产指的是企业生产类型中的大量生产。按照预先规定的数量进行的产品生产指的是企业生产组织中的成批生产。单件生产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个别的性质特殊的产品的生产。

2.企业产品生产公艺类型。

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是其组成的两大部分。单步骤生产又叫简单生产,是指不可能或者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的产品生产。多步骤生产又叫复杂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工艺技术上可以间断,整个生产过程由多个生产步骤来完成的生产。

(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主要构成因素

1.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即生产耗费的承担者。由于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耗费所以要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就要确定好成本核算对象,否则,生产耗费分配合规及的目标就不明确。成本核算也就无法进行。一般成本核算对象可以为某种产品、某产品的某步骤、某批产品、也可以为某种作业或某种劳务。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核算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成本核算对象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也就不同。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等于选择什么成本核算方法。

2.成本核算期

成本核算期是指,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耗费,根据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所确定的成本核算的起止日期。通常成本核算期包括月份和产品的生产周期这两种。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所确定的成本核算期也不一样。

3.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

经过分配归集的生产成本是否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也是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确定的问题。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分类

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这三种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次分类法、定额法是其辅助方法。

(一)品种法

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对象归集生产耗费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产品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部分与品种法匹配。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中,如果各步骤之间的工艺界限不是很清楚,也可以适用品种法

1.品种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品种;第二,定期于月末计算产品成本,也就是说成本核算期是以月为单位;第三,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采用品种法时生产成本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企业无需分配。

2.品种法的分类

因其应用在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可以区分为简单品种法和典型品种法。企业在采用品种法时,尤其是大量大批单步骤,鉴于产品品种单一,很少有在产品的存在,对于成本计算程序来说,称为简单品种法。对于一些企业内部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计算,如供水、供电、供气等单步骤大量生产的劳务成本的计算通常也可以采用简单品种法。用于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的某些小型多步骤生产企业的品种法,其成本计算要复杂一些,要按不同产品品种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还需计算每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简单品种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有区别的,多数企业会采用成本计算方法是典型品种法。

(二)分步法

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耗费,指的是分步法的含义。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且成本管理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例如,机械类,造纸类企业等。

1.分步法的特点

分步法的特点如下:其一,分步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每种产品及所经过加工步骤成本,即按产品分步骤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成本;其二,成本计算期与品种法一样,定期于月末计算,需注意的是计算期与会计结算期一致,不是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其三,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生产比较复杂,期末会同时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2.分步法的种类

(1)逐步结转分步法指的是按照产品加工的步骤,计算各步半产品成本,并随着各步半产品实物的转移,将各部半成品成本逐步结转至下一步骤,直至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导致月末会出现这种情况,产品成本一定包括半成品成本,月末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成本还原。

(2)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平行的各生产步骤只归集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耗费和步骤生产耗费进入最终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而后将各步骤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的方法。

(三)分批法

分批法也是计算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产品生产的批别或订单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以此来归集生产费用。

1.分批法适用情形

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类型的企业。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商品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要求小批量、多样化。分批法则适应这样的生产组织方式。具体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企业,船舶制造、重型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第二,产品种类经常变化的企业,如药品制造、罐头食品制造以及小规模机械制造等。第三,以修理业务为主需要分别计算修理业务成本的企业。第四,新产品试制及辅助生产的工具模具制造的成本核算等。

2.分批法的特点

分批法的特点有三点:第一,成本核算对象为产品的批别或者订单;第二,成本核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而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且不定期计算;第三,月末一般不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如果一批产品存在跨月陆续完工的情况,月末应采用分批法进行分配。

(四)分类法

分类法是按产品的生产类别归集生产耗费,从而计算出某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再以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该种类别之内各种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分类法主要适用于产品品种或者是规格较多的企业或车间,如纺织厂、针织厂、食品加工厂、电子元件厂等。另外,分类法与企业生产类型没有直接联系,只要企业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同类产品、联产品以及副产品等,这些也都可以采用分类法。分类法的特点:分类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类别;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在相同类别之内的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在实际工作中累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经常采用系数法,即在同类产品中按各种产品的系数比例分配生产成本的方法。

(五)定额法

定额法是在产品定额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的基础上,为了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生产耗费实施反馈控制,达到及时控制产品实际生产成本的目的,将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划分为“定额成本”与“定额差异”这两个部分进行归集,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月末,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主要是成本差异。

1.定额法适用范围

定额法大部分的适用范围指的是已经定型的产品,企业产品的品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各项定额也应该是比较齐全,准确的,最后一项是原始记录要齐全,这样企业才会采用这种方法。定额法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一种,最重要的是,企业对产品成本的直接控制。

2.定额法的特点

第一,由于定额法是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的,因此,当以品种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以分步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生产步骤;以分批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批别。第二,如果以品种法、分步法为基础,则采用会计期间为成本计算期,如果以分批法为基础,则采用生产周期为成本计算期。第三期末一般也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行分配。但是要将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分别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将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进行合计,即为完工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三、结语

现实社会中,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相同的企业里,或者是在相同的车间里。由于其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各生产车间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我们可以在同一个企业或者同一个车间里进行成本计算时,可以同时去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企业有个别时候在生产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的每一个生产步骤,包括各种半成品在内,各成本项目之间的要求也不一样,企业去结转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也是非常不一样的,由此以来,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成本方法。我们认为在一个企业里,根据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去修改成本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6.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六

当前我国企业的工程项目投资核算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大弊端, 就是财务账面投资的完成额度和统计上报投资的完成额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分别, 两者之间除了在年终方面可以达到一致之外其余的均存在有很大的出入。会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统计的口径是以工程形象进度作为依据, 以此来对投资完成的程度进行评估算计, 但是财务账面的计算却是以实际工程的进度来作为依据的。在应用ERP系统之前财务最为常见的系统的是浪潮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上财务人员通过在建工程成本当中算入期末未结算的工程完成投资额,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会太过明显, 这种方法不但与会计核算真实性的原则没有矛盾, 也有助于进行建设资金的拨付。

在应用了ERP之后投资管理的模块发生变化, PS模块主要是以计划部门作为流程的主导, 与此同时项目的管理部门在会计当中的参与力度也有所提高。虽然直接涉及的部门依然不多, 但是力度方面已经有明显增强。在PS模板当中很多环节之间都需要计划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共同操作, 诸如:建立项目、批准预算、建立网络作业以及进度收货等。SAP集成性相对较高, 在项目管理部门完成了物料预料这一项工作之后物装部门只需要根据物料预留进行发货, 则系统会立即完成项目成本;另一方面, 项目管理部门在以工程进度为依据受到货物之后系统也会产生外部服务的项目成本。在PS模块上面, 财务部门的操作事宜施工单位在进行结算之后给予的发票作为检验标准, 由此可知财务部门在PS模块上面并没有处于领导地位, 想跟浪潮系统一样对财务进行修改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事情。

根据流程的要求, 主要是由项目管理部门通过PS模板对没有结算完毕的工程投资额完成进行进度收货, 由系统自己度外部服务的项目成本进行统计产生, 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注意力大部分是在施工现场, 对于会计分期的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模糊, 在工程末期时由于忙于施工现场而对按照进度收货的操作有所忽视, 可以说这方面的问题是操作人员对于系统适应性方面的问题, 除了通过制度来加以制约以外还需要通过培训的方法来让员工尽快适应自己的职责, 避免没有收货而对财务账面投资完成额产生影响。

二、难以实现项目成本多元化查询需求

在以往SAP菜单里面存在有标准查询的功能以满足一些简单的查询, 但是随着经济活动分析的逐步完善还有深入, 这样简单的查询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查询的需求。如果说仅仅需要查询某一个项目的外部服务网络作业成本, 使用系统自带的查询功能是足够应付的, 但是想要使用该查询功能区队某个会计年度总体项目的网布服务网作业成本当中各项环节的投入查询, 是根本难以实现的。对于工程想要得到一个直观的结果, 使用该系统的查询功能已经足够, 但是要对工程当中明细环节有清楚的了解, 该查询功能就出现了力有不逮的情况。

想要通过SAP进行多元化查询其实是可以达到的, 但是这些信息过于分散, 在庞大系统的不同区域里面, 在这个系统当中想要让信息能够根据我们的需求, 很直观的将数据显示出来, 就存在有较大的困难, 这也是该系统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

三、计划下达但核算没有实施

对于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 每到年底的时候均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 对于没有实施完成的项目, 在会计方面如何进行核算一直是财务人员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从计划的角度老考虑这个问题, 由于对投资项目争取过程存在很多的困难, 从项目立项到可行性论证, 各个环节之间都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但由于时间问题而让投资难以完成这自然是不行的, 因为第二年这方面的投资将不会再有。根据ERP系统相关应用规范, 对于投资项目的操作需要在PS模板上面进行, 想要通过规范流程完成这样的操作自然是不通的, 因为必要的材料还有资料都没有明确, 没有办法通过系统完成物料预料。也没有确定需要和那些施工单位进行合同的签订, 这样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建立网络作业, 更不用说生成采购订单以完成进度收货, 如果不能完成上面的项目要求, 这个项目成本生成也就无从说起。财务部门需要在计划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对没有完成的施工建立WBS之后, 且明确受到预算之后才能够进行手工做账。但是这样的问题在于怎么才能够在系统里面对过程操作进行处理。

想要在第二年应用ERP系统进行相关的规范操作, 就需要对上年年底的做账进行冲销且建立作业网络, 根据进度对采购订单进行收货付款。大工程里面存在有多个项目且金额过大, 财务部门想要向总部申请拨款对应的建设资金存在一定难度, 且这样的操作行为也会导致中介审计机构还有投资者, 对于会计报表本身的准确性有所质疑, 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好处。想要对这个问题有所解决, 就需要对这种投资计划管理方式有所改变, 对于确实可行但是未能在当年完成的项目不要在那一年的计划盘子里面进行安排, 但是要在下一年的作为投资计划下达, 这样才能够防止对于ERP系统在使用方面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可知当前ERP环境下面对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还存在有一定程度的问题,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制度的成熟, 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光荣.ERP环境下的作业成本核算程序[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9) [1]郭光荣.ERP环境下的作业成本核算程序[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9)

7.高校人才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 篇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教育主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众多的竞争手段中,人才成本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人才成本为评价教育工作质量、教育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标准。

人才成本是以高校培养对象作为人才成本核算对象,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成本的核算的会计主体,反应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象化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价值总和。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是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我国人才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仅在理论研究阶段,认为人才成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特定层次的人才成本在会计是具有可核算性,对人才成本的核算和研究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一、人才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置

由于各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同,各专业教学计划、师资配备、教学实验设施的利用程度也不同,相应的人才成本费用发生也不同。为了正确的核算人才成本,应以专业作为核算对象,开设成本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

二、成本费用在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1、教育人工费的归集和分配

人工费是人才成本的一项主要费用,一般属于直接费用,对于能直接分清楚各年级各专业的人工费用,可直接计入“人才成本”账户,对于不能直接列入“人才成本”的人工费,可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人工费分配标准主要有“课时”、“学生人数”等,以学生人数为例:人工费的分配率=待分配的人工费/分配总标准

某年级某专业应负担工资总额=该成本对象实际分配标准×人工费分配率

2、教育折旧费

教育折旧费是人才成本的一项物质消耗,由于教室、设备、设施的公用性,因此它属于一项间接成本,需先在“教育折旧”账户中归集,然后再期末(一般年末)按一定标准(课时、人数)分配结转。

3、教育管理费

教育管理费是人才成本中的一项间接费用,它包括教学单位的人员工资、办公费、学生事务支出、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管理学支出。它的分配方法同教育折旧费。

三、人才成本开支范围

1、能列入人才成本的開支范围

(1)教育活劳动支出。主要是指直接在教育第一线参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教师的工资、福利、津贴、奖酬等支出。

(2)教育物化劳动支出。主要指教育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费用。

(3)教育管理支出。主要指教育单位,如学院、系、教务处、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电教中心等直接参与教学管理活动而发生的支出。

2、不能列作人才成本开支的支出

(1)机关行政管理支出。这部分支出是学校为保证组织正常运行而发生的支出,本质上属于公务支出,不应由人才成本来承担。

(2)科研支出。科研支出是学校用于科学研究而发生的支出。科研是高校除教学以外的第二个中心任务,它的运行有专门的科研人员来负责,科研支出有专项的经费来源,专款专用,不与人才培养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它不属于人才成本的核算范围。

(3)服务支出。后勤服务支出包括后勤保障方面的支出,包括食堂、住宿、医院、运输等支出。这些支出也应作为行政管理支出的一部分,不应列入学校的人才成本。

(4)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支出是学校的一项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形成的学校的长期资产,其中直接用于教学的资产每年以折旧费的形式分摊计入人才成本,因此基建成本发生时不直接形成人才成本支出。

四、人才成本形成的指标体系

1、成本经费比率

成本经费比率=学生人均拨入经费/单位人才成本

该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弥补人才成本的程度,说明国家对教育的支出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分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性,对进行科学拨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成本人工比率

成本人工比率=单位人才人工费用/单位人才成本

该指标反映单位人才成本中有多少是由教师的人工费形成的,可以分析人才成本中教师的劳动成分和学校师资配置水平,有利于提高师资的有效合理分配。

3、成本折旧比率

成本折旧比率=学生平均折旧费/单位人才成本

该比率反映人才成本中的物质消耗构成,反应了学校的规模、教学设备的装备状况、学校的硬件水平,为教学设备配备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4、成本价格比率

成本价格比率=学费价格标准/单位平均人才成本

由于学费标准是按学年制定,而人才成本是指整个培养期的成本,为了两个指标的可比性,分母使用单位平均人才成本。

该指标反映人才成本由学生学费收入的弥补程度,该指标大于1,说明人才成本由学费收入弥补后有结余,若小于1,则反映学费不足以弥补人才成本,学校必须通过其他渠道的经费和收入来弥补。该指标结合“成本经费比率”,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国家教育投入和学校收费共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

五、目前高校会计系统在人才成本核算中的局限

1、人才成本远比产品成本复杂。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校究竟哪些活动属于人才培养,哪些人的活劳动、哪些资源的物化劳动形成人才成本,在理论上没有形成共识。同时人才培养不同月产品生产可以标准化,人才培养因人而异,实际上同一班级人才成本对象之间成本也会产生差异,况且人才的培养还离不开培养对象自身的努力和劳动,这些在人才成本中都不好体现。

2、资料收集的局限性也对人才成本的核算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可能存在退学、转学、休学、等现象,这些信息掌握的不准确,就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产业化必将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被人们认识,人才成本的核算将成为必要,人才成本将成为学校评价各方面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将是教育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人才成本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人才成本为学校的管理创新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为学校资源配置、招生就业、规模决策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八

关键词:医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的医疗体制不断健全,医院的医疗环境和条件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实现了医院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医院的经营和管理中,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是极其关键的部分。我国现有的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一些不足,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构建和医院成本控制方法做出探讨和探究,目的是能够进一步优化医疗管理,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突破。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概述

(一)医院成本核算概念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为了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所进行的对医疗中实际消耗的资源成本总结。医院成本核算对于医疗卫生改革的稳定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医疗机构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管理的关键部分,其目的是对医疗活动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反映,降低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的信誉,从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财政部和卫生部有颁布相关的医院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对医院的成本管理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规定内容看,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各科室成本、医院总成本、各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床日诊次成本以及病种成本等,成本核算工作要根据项目内容按照间接成本分摊的方法进行。但是,虽然制度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和规定,在落实过程中管理不到位,成本核算不严谨,造成医院管理和医院成本核算中依旧存在许多重大问题。

二、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构建

(一)构建全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当前医院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在向全成本核算方式逐渐改善。医院成本核算不再针对单一的医疗费用和资金,而是将范围扩大细化到每一个子项目,如医院医疗成本、科教项目收支情况、固定资产折旧、财政补助金等等,进行医院财政情况的全面核算。医院按照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分析等环节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指导医院管理和决策,改善医院运行情况,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要想保证医院核算工作顺利进行,就要不断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相关制度。以制度为基础落实成本核算的每一项工作,基层科室包括行政科室、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等和财务科的职员相互配合,加强成本核算的交流,完善财务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本科室的成本核算,实现医院成本全面有序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力度以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保证医疗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

(三)细化医院成本核算过程

我国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但是财务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医院财务变动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医院各部门财务情况复杂,任务繁重,会加大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同时降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让医院成本核算更加合理和精确,医院要对成本核算进行细化管理,对总医疗成本进行等级划分,按照院级成本、科室成本、医疗成本、单病种成本进行四级划分与分别核算,再由财务部门将各部门成本核算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此外,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间接成本分摊方式,确保医院成本核算结果可靠和准确。

三、医院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医院要想保持自身稳定的发展和重要的市场地位,就不能忽视医院成本核算与医院管理经营的重要性。医院管理者要根据市场实际发展趋势树立良好的医院经营理念和医疗成本效理念,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和改善经营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在医院成本控制中引进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成本核算放法,比如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采取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方法优化医院成本管理,不断带动提升医院成本管理水平。合理的降低医疗成本可以为自身赢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了达到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采取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调整、考评和决算等一系列环节对医院某一时间段内的财务总目标进行管理。医院要根据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采用合理的预算管理方式,将医院成本目标细化分配到各个科室部门,明确各部门及个人的责任和预算标准,有利于医院实现成本控制的总目标,保障医院管理模式和经济效益的改善。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作用

医院要结合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审计部门对医院的支出和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做到将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基层部门,提升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坚韧度。审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考评,判断是否达到部门预算目标,追究部门及个人的责任。有效提升了医院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让医院各职员对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更加重视。

(四)成本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相继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管理模式,医院的管理系统逐渐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医院的医嘱、病例和检测方面采取信息化手段,简化了管理流程,提升医疗管理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医院的医疗成本。同时网络化手段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结合统一,使得医院管理更加便捷,获取信息更加及时和全面,减少了管理过程中的失误,使医院管理更加高效和严谨。

(五)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

社会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因素不断波动,那么市场趋势也处在变化之中,如果医院不具备应对市场变化的方法和措施,就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给医院造成的冲击。医院要加强风险防控体系,能够及时识别市场风险,采取一系列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避免市场风险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配合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保证医院稳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地位。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医院结构和财务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要加强对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树立成本管理的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医院内部控制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才能在日渐增加的市场压力下占据稳定的市场地位,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9.商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什么 篇九

1.售价核算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商品繁杂的零售商业,但前提是售价统一(个别变价也要履行相关手续),销售成本每期按售价结转,月末时计算出进销差价率,求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然后据以调整成本,这种核算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不适用了。

2.进价核算法

进价法核算又称“进价记账、盘存计销”,是以进价总金额控制实物负责人(或柜组)经营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它的核算特点是:商品购进后,登记按实物负责人设置的库存商品明细账,只记进价金额,不记数量;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取得的销售收入,贷记“商品销售收入”账户,平时不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定期进行实地盘点,查明实存数量,用最后进价法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日常销售要有商品销售记录,每日(或定期)汇总,月末根据已销商品的实际进价结转成本。这种方法适合于销售单位价值大的大宗商品。缺点是比较麻烦。商业主要的就是进价,工资劳务,房租水电,商业相对工业简单很多,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工序。

【2】生产成本核算方法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在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①存货核算方面的差异。

②成本费用核算方面的差异。

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法。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则比较特殊,一般采用零售价法。

在成本结转方法方面,工业企业的成本结转是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分配其各自的成本,因此成本结转方法包括不计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法等。施工企业在项目完工前没有产成品,因此对在产品的成本结转主要根据配比原则,按照收入实现的完工百分比确认成本。

③收入核算、管理方面的差异。

④货币资金与往来款项方面的差异。

10.浅议按工号归集核算成本的方法 篇十

【关键词】工号归集;降本增效;订单生产

某生产企业按订单生产。该企业由于生产非标产品,产品种类繁多,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对每一个生产订单进行编号,即生产工号,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生产费用严格按照工号归集,月底如果该订单完工,则将间接生产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项完工产品,最终计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如果该订单部分完工或者没有完工,则部分完工产品按照上述完工产品的步骤计算;未完工的,则将统计的生产费用留在产品科目,结转到下月继续核算。

可以看出,按工号归集的方法,在生产之初就将原材料等生产费用直接分配计入到各种产品上,月底只需要分配间接生产费用,简化了在各种产品之间费用的划分以及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费用的划分。之所以提出按工号归集费用,一是因为在实际的生产企业中,原材料费用在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比重过半甚至更高,如果原材料的核算不正确,将严重影响整个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在每笔订单有几种产品,或者当月投入生产几个订单的情况下,使用材料重复率高,按工号归集达到简便、清晰的效果。而如何把控工号归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成了按工号归集核算方法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现象会造成该方法核算的不严谨:

第一,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领料单是生产部门领料的凭据,也是记账的原始凭证。领料单的填写不及时、滞后,领完料再去补单子,容易漏填、填错;产品名称或者生产工号漏写,甚至不写,容易造成材料不知往哪归集,成本核算不准确;数量、单价、金额填写不完整,或者有涂改,容易造成计入成本的金额不正确。领料单可以说是整个成本核算的原始单据,就像盖楼房一样,地基都不牢固,何谈整个成本核算的精确,更做不到节约成本了。

第二,未严格按照生产计划领料。各生产单位在生产时可能因为生产任务紧急或者生产量大,一次性多领材料;或者上一次领料未用完也未办理退库,这次继续使用;更甚至几种产品使用同一种型号的材料时,省去领料程续,直接挪用其他工号的材料。种种现象都会造成原材料的核算不准确,无法准确计算出材料消耗定额和产品的定额消耗量,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第三,当月使用的原材料不暂估,形成潜亏因素。生产计划制定后,相关部门再进行原材料的比价和采购,有可能月底之前发票未到,仓库人员为了计算简便,省去下个月填写红单子冲减的麻烦,对当月实际领用的材料不打验收,等发票到达后再走验收程序。该现象造成当月材料成本未及时入账,形成潜亏,如果下个月成本过高则利润骤减,造成利润波动过大,成本核算不严谨。正确的做法应该严格按照领料情况,对实际使用而未来发票的材料暂估入账,使得当月成本和收入配比,更好的反映利润情况。

按工号归集生产费用的方法类似于简单的分批法,即登记直接计入费用,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并不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而是在基本生产成本科目中累计起来,在有产品完工的月份,才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累计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按工号归集细化了如何去登记直接计入费用,操作起来更具體、清晰。如果避免上述不规则现象,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去操作,在生产的同时就能将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准确的归集起来,减少成本项目的分配,使成本核算更加趋近真实、准确。

做好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真实、准确核算成本的前提。只有将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才能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计划,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计划范围内,才能更好的降成本,增效益。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取得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成本优势,就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成本做精,不仅在它的核算上,准确核算只是提供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信息,达到企业资源不浪费,合理利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压缩成本,跳出生产的范畴,审视整个价值链,比如从上游的采购环节、下游的销售环节,落实到每一个价值节点,形成动态的成本分析,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坚决坐实成本的事前预测工作,按照企业年度经营指标分解编制各月份成本计划指标,促使企业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发挥为企业带来长久性竞争优势的成本削减,不能盲目的为了降成本而让质量缩减;

第二,充分发挥事中监督的职能,及时对发生的各项成本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调整生产活动,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的目标进行;

11.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十一

计划成本核算法是指存货的日常收、发、存, 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 均以计划成本计价和核算, 期末再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及期末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 存货入库时的账务处理

已验收入库的存货, 根据仓库转来的收料凭证或收料单, 按计划成本, 借记“原材料”等科目, 按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等科目, 同时将计划成本小于实际成本的差异, 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将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的差异,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二) 仓库发出存货的账务处理

根据仓库转来的发料单或部门领料单, 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根据不同的部门和用途, 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三) 期未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日常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 期未发出的材料成本应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月分摊, 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1) 月未先算出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然后计算发出存货和库存存货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额。

(2) 按照发出各种存货的计划成本计算出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调整为实际成本。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 借记有关科目,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作相反的会计分录。材料成本差异应按发出材料的不同去向进行分配, 计入相应会计科目。即日常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什么科目, 则相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就应计入什么科目。同时把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1]甲公司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 2001年6月1日A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余额为13750元, A材料“原材料”科目余额为250000元。6月10日甲公司购入一批A材料入库, 实际成本425000元, 计划成本475000元;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 6月份各部门领用A材料计划成本分别为:基本生产车间400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60000元, 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3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1000元, 企业销售部门500元, 合计464500元。

甲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 6月10日甲材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A材料475000

贷:材料采购——A材料425000

材料成本差异——A材料5000

(2) 部门日常领用原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400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60000

制造费用3000

管理费用1000

销售费用500

贷:原材料——A材料464500

(3) 月未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6月份材料成本差异率

= (13750-50000) / (250000+425000) ×100%=-5%

6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成本差异额

= (400000+60000+3 000+1000+500) × (-5%) =-23225

借:材料成本差异——A材料23225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20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3000

制造费用150

管理费用50

销售费用25

二、商品售价金额核算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商业零售企业常采用的对库存商品核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 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 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月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和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并据以调整本月销售成本。

(一) 商品入库时的账务处理

商品到达验收入库时, 按商品售价,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按商品进价 (实际成本) , 贷记“商品采购”等类似科目, 按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或按委托加工商品的实际成本, 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 按借贷之间的差额, 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二) 商品出库销售的账务处理

企业平时对外销售商品时, 按一般的商品销售原则确认收入, 结转成本则按商品售价结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三) 期未调整销售成本的账务处理

月末, 先计算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再按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将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本月商品销售收入×本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例2]甲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率为17%, 对库存商品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2007年7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00万元, 售价总额为110万元, 本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5万元, 售价总额为90万元, 本月销售收入为120万元。

(1) 本月购进商品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900000

贷:商品采购750000

商品进销差价150000

(2) 日常销售商品时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140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04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000

贷:库存商品1200000

(3) 期未调整本月的销售成本为实际销售成本

7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 (100000+150000) / (1100000+900000) ×100%=12.5%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1200000×12.5%=150000

借:商品进销差价15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50000

三、计划成本核算法与商品售价核算法比较

计划成本核算法是对企业存货日常收、发、存核算按计划成本计价, 期未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未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从而调整本期与发出存货相关的成本费用, 和确定期未存货的真实成本。此方法目的在于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和考核相关部门的业绩;而商品销价核算法是商业零售企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之下, 对库存商品平时收、发、存均按售价计价, 期未将发出商品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从而确定真正的销售成本, 而对以售价反映的期未库存商品调整为以实际取得成本来反映其价值。两种方法在核算目的上存在一致性, 即为了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在核算时点和环节上, 都是存货日常的收、发、存及期未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都是通过“××差异 (差价) ”科目来核算和调整。而在计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或商品进销差价率) , 在期间的确定上都是以月为主, 尽可以少用或不用季或年。在期未如何对发出存货和期未库存存货的成本进行调整, 都是先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商品进销差价率) , 然后算发出存货应该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从而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未库存存货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如果将售价理解为特殊的计划成本, 商品进销差价看作一种存货成本差异, 那么商品售价核算法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计划成本核算法。两种方法的相似性分析和融通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张表, 如表1和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中注协:《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12.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十二

关于小型商贸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财税规定小型商贸企业在一般来说财务人员比较少,会计基础工作较差。对于小型商贸企业的存货核算成本计量的方法,在实务中税务人员一般在检查时都认为成本的核算是有问题的,会计人员一样比较迷惑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符合税法规定。本文希望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商贸企业一般都是运用实地盘存制的。从会计规定来说一般小规商贸企业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按其规定毛利率法一样是可以运用的。毛利法在会计和税法中没有具体的定义,按会计上对毛利法的规定一般是最少三个月盘点一次来倒挤实际毛利率。就是说按规定小型商贸企业只要是至少每季未进行一次实物盘点,通过盘点可以倒挤出本季的实际毛利率来核算成本就是符合税法和会计规定的。

按税法规定商贸企业内资对成本核算可以适用毛利率法。(具体见《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 [2000]084号第十一条)外资商贸企业因为企业所得税是按季预交按年清算的按税法规定一样是可以适用毛利率法的。税法的在小型商贸企业的成本核算上的规定还是比较人性化,当然在实践中因为税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对以上规定并不是很清楚可以会有各自的理解。并且毛利法从税务筹划来说是有很大空间的,因为实地盘存制是倒挤的,对于损失的实物是查不出来的,都计入了成本中。

相关资料附后:《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 “

三、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其库

存商品主要指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购入商品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采购费用,不计入购入商品的实际成本,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的营业费用。(一)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 1.小企业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的,购入的商品在到达验收入库后,按商品进价,借记本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实际应付款项,贷记“应付账款”等科目。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收回的商品,按委托加工商品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2.销售发出的商品结转销售成本时,可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毛利率法等方法计算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小企业结转发出商品的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1)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 ① 购入的商品到达验收入库后 借:库存商品(按商品进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等(按实际应付款项)②委托外单位加工收回的商品,按委托加工商品的实际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委托加工物资 ③结转销售发出商品的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

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帐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至少一年一次.按实物盘存制如何利用毛利率法对存货成本进行估价?

如何利用毛利率法对存货成本进行估价?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金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金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一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一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一本期销售成本

采用毛利率法估计本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时,关键在于所使用的估计毛利率是否可靠。这就是说,用毛利率法估计存货所得结果的正确程度,取决于使用的估汁毛利率的可靠程度。通常可以根据上一会计年度销货毛利率;参考企业目前的实际经营环境和条件来估计。

毛利率法在商业企业较为常见,特别是商业批发企业,若按每种商品计算并结转销售成本,工作量较为繁重,而且商业企业的同类商品毛利率大致相同,采用这种存货计价方法也比较接近于实际。

采用这种方法,商品销售成本按商品大类销售额计算,在大类商品账上结转成本,计算手续简便。商品明细账平时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每季末的最后一个月再根据月末结存数量,按照最后进价法等计价方法,先计算月末存货成本,然后再计算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用该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减去前两个月已结转的成本,计算第三个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从而对前两个月用毛利率计算的成本进行调整。定期盘存法也称实地盘存法,是指会计期末通过对全部存货进行实地盘点确定期末存货的数量,再乘以各项存货的单价,计算出期末存货的成本,并据以计算出本期耗用或已销存货成本的一种存货盘存方法。采用这一盘存方法时,平时只记录存货购进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不记发出的数量,期末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际结存数量,并据以计算出期末存货的成本和当期耗用或已销存货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应当定期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盘点结果如与账面记录不符,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盘盈的存货,应冲减当期的管理费用;盘亏的存货,要减去过失人或者是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的,计入营业处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084号 “第十一条 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存货成本或销售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85号

(二)商业: 4.销货成本=期初商品

13.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比较分析 篇十三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比较分析

【摘 要】 文章简述了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分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其应用问题。指出五种成本费用核算方法各有利弊,企业在选择方法上,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特点和成本核算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而代数分配法是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中最准确的一种,适合在电算化程度较高,辅助生产车间较少的企业采用。 【关键词】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比较;应用 一、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简述 成本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辅助生产成本又是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处理是由两个步骤来完成的,一是费用的归集,二是费用的分配,由于辅助生产费用是对内提供服务的,所以其费用将由企业内部受益对象来承担,其中,为基本生产车间服务的,直接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为行政和销售机构服务的,则构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费用的一部分。因此辅助生产成本归集和分配的正确与否,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基础和前提。辅助生产费用向各受益对象分配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各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而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 交互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车间先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将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 代数分配法是根据代数中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按各车间、部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单位)耗用量计算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根据事先确定的.产品、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车间、部门实际耗用的数量,计算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 顺序分配法是根据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将辅助生产车间、部门进行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分配费用;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分配费用的一种方法。 二、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对比分析 现以上述五种分配方法举例分析说明各方法的优缺点。 例:某公司设有供电、修理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直接发生的待分配费用为98 550元,修理车间直接发生的待分配费用为69 530元,两个车间本月提供劳务量见表1。 通过五种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计算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直接分配法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待分配费用只对其以外的单位分配一次,计算工作简便,但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包括的费用不全,因而分配结果不够准确。因此,直接分配法一般适宜在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第二,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特别是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加大了分配的工作量。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助生产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数量较多的情况。 第三,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结果最准确。但在分配时要解联立方程,如果辅助生产车间、部门较多,未知数较多,则计算工作就比较复杂,因而这种方法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中采用比较适宜。 第四,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而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是早已确定的,不必单独计算费用分配率,因而简化了计算工作。适宜于厂内计划价格制定比较准确、基础工作较好的企业采用。 第五,顺序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计算分配一次。但是,由于排列在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有明显顺序,并且排列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耗用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较少的情况。 三、各分配方法的应用 基于上述五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代数分配法是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中最准确的一种,在电算化程度较高,辅助生产车间较少的企业采用此种方法能够准确计算辅助生产成本。计划成本分配法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对于定额管理较好,成本核算工作量大的企业非常适用。它对于配比计划与实际的差额,有较好的监督作用。单位计划成本由各车间人员预先提供,直接作为会计核算的现成数据,核算简便,但也需要会计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不断修正基础数据,以期更符合产品实际成本,这就要求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计划成本核算,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也是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理念,合理计算成本费用,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尽管企业各种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众多,各有利弊,但是企业在选择方法上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特点和成本核算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比较分析,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各项成本项目会计核算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核算上了解不透彻,对企业核算方法的选择判断错误或有偏差,成本核算也无法准确进行。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也是合理核算辅助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 [2] 朱重生.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探析[J].经济师,. [3] 冯海虹.对辅助生产费用实际成本分配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商业会计,2011. [4] 杨点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与优选[J].财会月刊,. 【作者简介】 滕丽娜(1982-)女,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成本会计、财务风险.

14.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十四

关键词:土地成本,内地会计准则,香港会计准则,比较

2007年1月1日1起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2005年1月1日起, 香港并行两套会计准则:一套是香港财务报告准则, 另一套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香港会计准则与内地现行的会计准则是存在相当差异的, 香港会计准则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 而在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 中国会计准则、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以土地成本核算这一项具体会计准则, 对比中国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在具体运用方面的区别。

一、两种准则的土地成本确认原则的比较

(一) 内地会计准则的土地成本确认原则

内地会计准则对土地成本确认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侧重于收益确认的稳健性。一般对土地成本初始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原则, 即取得时按交易时的交易价格计价, 其实质也是一种时价。新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只对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还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设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例如在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中, 规定的优选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依据内地现行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会计准则, 土地成本核算基本以账面价值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我国会计准则偏向于成本模式, 对公允价值模式是谨慎使用。

(二) 香港会计准则的土地成本确认原则

由于香港是数十年的国际金融中心, 市场化程度高, 相关的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相当完备, 能够为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靠证据, 为公允价值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目前几乎全套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中, 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重估计价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全套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占据绝对主导[2]。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运用, 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一样, 在资产计价, 尤其是资产交易方面, 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 是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出售资产, 清偿债务而推导出的企业当前市场价值。依据香港会计准则, 土地成本确认首选公允价值。

二、两种准则的土地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中国宪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 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另外,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国家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 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

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的土地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从土地的使用权方面考虑, 即土地使用权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土地使用权指国家准许某一企业在一定期间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

(一) 内地会计准则的土地成本核算方法

我国土地使用权成本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核算: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

1、土地使用权按照无形资产核算。

根据我国《宪法》,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 但在企业会计核算上, 土地仍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通常应当按照取得时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确认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按照历史成本原则, 外购土地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在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中, 由于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是按无形资产入账的, 所以要按照无形资产准则来进行摊销, 实践中往往是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2、土地使用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核算。

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 其相关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企业外购房屋建筑物所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以及建筑物的价值的, 则应当对实际支付的价款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之间进行分配;如果确实无法在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 只有和建筑物合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的土地使用权, 按照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原则进行处理并计提折旧。

3、土地使用权按照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企业改变土地使用权的用途, 停止自用土地使用权而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时, 应将其账面价值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内地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其后续计量可以分为二种情况, 一是采用成本模式, 二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 后续计量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而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 香港会计准则的土地成本核算方法

尽管香港的土地所有权也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企业和个人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香港会计准则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并计提折旧。香港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于香港会计准则“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但同时还规定, 如果持有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再出售, 则这类土地应属于企业的存货, 适用于“存货”准则。正是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在土地使用规定的不同导致了会计核算的差异。

香港会计准则对土地使用权初始以成本价计量, 重估后允许用重估值计价 (如土地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 土地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 也可以采用重估模式。应定期对土地价值进行重估, 以使其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表日确定的公允价值没有太大差异。另外还规定, 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价值通常是它们的市场价值, 重估以后需重新调整折旧。所以, 如果企业选择香港会计准则, 对土地就可以重估值计价。开始选用重估值计价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但准则规定不用进行追溯调整。选择重估值计价可以根据是否高或低于账面价值, 调整相关会盈余或者损益科目。同时准则强调前后进行转销的资产必须是同一的单个资产, 不能是资产的组合。土地若以重估值计价后, 则摊销就以重估值为基准在土地使用权的受益期内分期摊销。

三、两种准则对土地成本的列报及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一) 内地会计准则对土地成本的列报及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内地会计准则把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是不允许企业采用重估价进行后续计量。因此, 在对无形资产信息进行规范时, 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只要求披露如下信息: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的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如果企业拥有土地使用权, 还要求披露该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如果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我国的特定信息披露规则没有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披露, 披露内容相对简单, 并没有进行分项说明。

报表使用者看到利用内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时, 土地使用权一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按历史成本核算, 这让报表使用者看不清公司的实际业绩。内地会计准则对土地使用权的列报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列报, 如果报表使用者分不清公司土地使用权的用途, 有可能看不清公司的实际业绩, 公司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增值操纵利润。因为不断增值的土地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在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计入损益, 从而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收回全部价款。企业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 将土地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竣工验收转为固定资产, 又可通过计提折旧逐年收回全部购入成本。这样, 土地最终成了企业账上无价值实际有价值而且不断增值的资产。企业不通过生产经营, 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 其经济效益也可以不断增加。即使让土地暂时闲置, 投入了购入资金, 但该项投入资产比生产经营的效益高很多。

(二) 香港会计准则对土地成本的列报及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香港会计准则对土地成本的列报需要透露信息很多, 分别按公允价值模式与成本模式对土地使用权的披露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还要披露关于土地核算的会计处理方法等相关内容, 如:账面金额的确定方法, 折旧方法, 受益期限等许多详细、具体的内容。报表使用者可以看到有关土地成本的很详细信息, 不过也要注意有些公司利用公允价值重估价计量, 为公司虚增业绩, 操纵利润创造了空间。

参考文献

[1]、蔡丽霞.香港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市场论坛, 2006 (4) :198~199.

[2]、胡蓉, 朱俊利.大陆与香港会计准则差异及原因[J].财会通讯, 2005 (4) :21~23.

15.ERP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篇十五

【关键词】 成本控制 适时制 全面质量管理 战略管理

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现代社会,价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能力所决定的,企业只有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的成本生产出同质的产品,才能生存。企业在正确核算出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后,才能够考虑是否接受定单,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利。同时,只有明确成本发生的原因,才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

现代制造方法推动了管理方法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企业转向多角化、多样化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小批量生产。特别是电脑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通过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显著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的制造系统,如弹性制造系统(PMS)、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不仅拓展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1970年以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费用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已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因为,近年来企业的间接费用中绝大部分费用同直接工时多少不发生因果关系,如质量检验、材料处理、设备调整准备及有关的费用等。直接工时耗用多的产品,不一定耗用更多的间接费用;而工艺复杂,间接费用耗用多的产品不一定耗用更多的直接工时。因此继续采用直接工时或机器小时来分配间接费用,会使产量大而工艺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产量小而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成本,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会带来企业总体获利水平的下降。

因此,必须看到新的制造方法带来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管理也要加速现代化,要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成就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才能迎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比较重要的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战略成本管理等。

1. 适时制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适时制(Just-In-Time System,JIT)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仍方兴未艾。按照适时制的原理,企业应该以顾客的具体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然后逐渐向前推移,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即前道工序只能严格地按照后道工序对产品(服务)或半成品的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前道工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水平如何,何时交货等,完全取决于后道工序的要求。不言而喻,适时制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是“零存货”(甚至可以说,你不得不零存货,因为你不接到定单就无法知道顾客需要什么)。但与“零存货制度”相比,适时制具有“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内涵。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一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既是物流或存货流动,也是生产经营过程的最基本的牵引力,也是评价物流组织过程的全新标准,从而将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与战略结合起来。

适时制一直被认为是对传统成本核算影响较大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是一组活动的组合,其目的是实现原材料,在制品及产成品保持最小库存的情况下,依照任何工序在需要时才生产必要制品的逻辑进行的批量生产。适时制的核心思想就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进而优化生产过程。这种思想对传统的成本核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库存成本,改变了生产成本的结构,扩展了直接人工的成本的内容。适时制对传统成本分配方法提出了挑战,适时制下的成本倒流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

2. 全面质量法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产品成本被作为唯一的有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并没有对其他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包括质量成本。传统的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者(税务、股市等)为目的来设计的,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设计的。因此质量管理费用被埋藏在生产制造成本和费用里面,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出各项质量管理费用的具体变化。生产制造成本里的质量费用被分配到产品上去,一方面,把属于质量成本的费用张冠李戴地分配给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把质量成本这个属于企业管理不善的成本加到产品上去,进而最终转嫁到顾客的身上,这就违背了企业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宗旨。在认识到这点后,质量管理理论产生了。

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全面质量管理成为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且成为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3. 战略管理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企业战赂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战略对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从战略角度,将成本管理目标过分集中于成本降低方面不能够满足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成本管理目标,尤其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成本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本身的发生受到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还影响企业的其他方面,同时它又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制造方法,传统的成本方法已不能满足成本准确核算的要求,因而对成本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制造方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要求先进的核算方法与之相适应,新的核算方法又要求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系列的原因对成本核算形成很大影响,促进了现代成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上一篇:天龙山一日游作文300字下一篇:小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碰一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