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日常管理制度(精选16篇)
1.培训日常管理制度 篇一
一、艺术团的组成
1、大学生艺术团是我校学生的文化艺术活动团体,由学校艺术教育中心指导并负责管理。
2、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星光剧社、演出中心。
3、艺术团的管理机构:艺术团艺术总监由学校艺术教育中心指定专门教师担任。艺术团设团长一名,副团长一名,各分团团长一名。
二、团队职责与活动内容
1、根据学校安排,参加和承担各类校级重大节庆和重要活动的文艺演出。
2、艺术团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国家、省市文艺比赛、汇演的唯一团体,代表学校参加校际学生文艺交流活动,参加省市电视、广播等媒体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
3、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举办各种联欢会、舞会等活动。
三、日常管理
1、艺术团的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建设、成员使用、各团训练、日常活动和演出安排、成员的考核和奖惩。
2、艺术团实行定期例会和排练制度:
全体成员大会:每学期两次。
各分团培训排练时间:每周两次以上。
艺术团干部每月举行一次工作例会,研究工作,交流情况,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不同范围的干部会议。
3、艺术团成员要遵守艺术团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饱满的精神风貌和奉献精神,勇于创新,不畏辛苦,认真参加艺术团的各项活动。要按时参加排练和演出活动,不得无故缺勤。凡因违反制度造成影响极坏的将立即予以除名。
2.培训日常管理制度 篇二
1 计量间油井翻板计量
油井计量为油藏工程和采油工程积累资料, 通过对油井的动态监测, 判断油井的油层变化, 及时分析和研究单元区块油井的产量变化, 从而制定合理的采油方案, 保证生产的良好运行。单井计量采集的数据主要用于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油井产量计算、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其计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而影响到油田的合理开发部署和经济效益。
1.1 计量间量油流程
首先做计量准备。打开计量间门窗通风, 检查分离器及各阀门有无漏油、气现象, 阀门开关是否灵活, 各单井回油, 掺水温度、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然后倒计量流程, 关闭计量单井掺水阀门5~10min;开分离器进口阀门;开单井计量阀门;关单井生产阀门;调节分离器气平衡阀门, 使单井来液进入分离器。接下来开始计量, 当翻板翻红到100高度时, 开始掐表计量 (量400高度) 。当翻板翻至500高度时, 停止计量。根据计量时间以及量油常数, 算出产液量。最后再倒回生产流程, 开分离器排油阀门;关分离器气平衡阀门;等待分离器液面压到底;开计量井生产阀门;关计量阀门;关分离器进口阀门;关分离器排油阀门;开掺输阀门;查看掺水温度, 回油温度。
1.2 影响计量间量油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掺水和热洗阀门不严对油井计量准确度有影响。
对油井进行掺水或高压热洗, 是由人工倒换计量间掺水和高压热洗的工艺流程阀组完成的。从主汇管到各油井之间相互连接的直通 (旁通) 阀门如果关不严有渗漏, 会影响油井计量的准确度。
掺水阀门不严, 存在相互渗漏的影响, 致使计量井的产液量呈上升趋势。并且这一附加产量与总掺水压力成正比, 掺水压力越大漏失的掺水量越多, 油井产量计量的波动也就越大。
高压热洗阀门关不严也会产生系统影响。如果计量井的压力高于其它油井则有漏出现象, 使计量井的产液量下降。如果计量井的压力低于其它油井则有渗入现象, 使计量井的产液量和含水率偏高。
分离器问题对油井计量有影响。分离器使用时间长, 长期量油造成分离器底部有淤积的细沙和污油, 使分离器进液或排液困难, 量油值比实际产液量要少。
例如:某计量间分离器型号为600mm, 在今年年初, 该计量间的分离器量油时所有的油井产液量都下降, 而油套压、电流及流压、液面资料没有异常。分离器量油时上液慢、排液正常。我们在热洗提温期间, 对计量间分离器进行冲洗。冲洗前后对比计量间内所有油井量油。冲洗后日产液基本恢复到冲洗前正常水平。
翻板上下考克堵或坏对产液量有影响。分离器量油是根据液面平衡的原理, 采用定容器计量的方法, 即容器内液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翻板也上翻到相应的高度, 然后用容积法计算式计算出一天的产液量。但是由于上下流阀门堵, 即使容器内已经有相当多的液量存在, 可使翻板不上升。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翻板刻度对齐对产量有影响。在读取翻板刻度数时, 视线应该与刻度平行。如果视线高于刻度线, 读出的时间数值偏低, 产量偏高。反正, 视线低于刻度线, 读出的时间数值偏高, 产量偏低。
2 计量间油井热洗
洗井是通过高温流体给油井加热, 使井壁的结晶蜡随流体流出, 或降低井筒及井底附近杂质的粘度使之随流体流出, 达到减轻油井伤害, 延长油井免修期, 提高井筒管理水平, 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油井热洗周期是根据每口井的液量、油量、含水、泵深、功图、液面等资料, 结合油井检泵时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每口油井的合理热洗周期。
如果一口油井未达到周期, 但发现电流上升, 回压升高, 液量下降、负荷增大的情况, 就要及时汇报, 适当缩短洗井周期。如果电流、压力、负荷、液量无变化, 可适当延长热洗周期。
3 计量间日常油井报表、资料填写, 计量间卫生管理及计量间生产安全
油井资料的录取及整理是油井生产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油田开发能否持续稳产、高效, 与我们采油工录取填写好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是不可分的。所以按时填写油井报表和各项资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 管理人员可以设计一份每月油井留底档案。这份档案中清晰列出每天油井电流、量油、月洗井纪录、月开关井记录。这样一来每天每口油井的生产情况一清二楚。这样就会减少由于工人轮休缺少沟通, 而导致报表、资料有偏差的情况发生。而且对于电流, 量油的变化也可以做到及时反馈, 及时发现生产问题。
保持和维护良好的计量间设备卫生和养护工作, 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干净整洁的岗位卫生, 可以给人们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场地的平整, 无杂草油污, 可以在油田开发的同时, 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做到绿色环保油田。
此外, 计量间岗位应急处置方法也很重要。计量间内一旦发生火灾, 首先切断电源。其次, 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沙, 实施初期灭火。最后, 如火势较大, 人员安全撤离, 并报火警。计量间管线发生泄漏, 首先, 打开门窗通风, 如有电源, 在计量间外部切断电源。其次, 计量间单井停井并关闭井口生产和掺水闸门。再次, 关闭计量间相关泄漏闸门和掺水热洗闸门。最后, 对泄漏点进行维修处理。
参考文献
3.水禽孵化的日常管理 篇三
1 温度的观察与调节
孵化机的温度调节旋钮在种蛋入孵前已经调好并定温,在采用恒温孵化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出现不要轻易扭动。采用变温孵化,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进行调整。
一般要求每隔1~2h检查箱温一遍并记录一次温度。判断孵化温度适宜与否,除观察门表温度外,还应结合照蛋,观察胚胎发育状况。观察温度要注意加热指示灯是否长时间亮,如果加热指示灯连续亮的时间超过10min则要检查电热丝是否有损坏。
2 湿度的观察与调节
孵化器湿度的提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自动调湿,靠孵化器底部水盘内水分的蒸发。对这种供湿方式,要每天向水盘内加水;另一种是自动调湿的,靠加湿器提供湿度,这要注意水质,水应经过滤或软化后使用,以免堵塞喷头。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在水中易因钙盐作用而变硬或者沾染灰尘或绒毛,影响水分蒸发,应经常清洗或更换。
3 翻蛋
在孵化过程中必须定时翻蛋。孵化鸭、鹅蛋的翻蛋角度比鸡大。根据不同机器的性能和翻蛋角度的大小决定翻蛋的间隔时间。温差小、翻蛋角度大的孵化机可每2h翻蛋一次;反之,应每小时翻蛋一次。手工翻蛋的,动作要轻、平稳,每次翻蛋时要留意观察蛋架是否平稳。发现异常的声响和蛋架抖动都要立即停止翻蛋,待查明原因、故障排除后再行翻蛋。
自动化高的孵化机,翻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自动翻蛋,每隔1h或2h自动翻蛋一次;另一种是半自动翻蛋,需要按动左、右翻蛋按钮键完成翻蛋全过程。在生产实践中,为了结合观察记录孵化温度,及时了解孵化器是否运转正常,往往采用定时半自动翻蛋。
4 通风
整批孵化的前3d(尤其是冬季),进出气口可不打开,随着胚龄的增加,逐渐打开进出气孔,出雏期间进出气孔全部打开。分批孵化,孵化器的进出气孔可打开1/3~2/3,出雏器进出气孔全部打开。鸭、鹅蛋在孵化中后期,脂肪代谢比鸡强,所以应特别重视通风换气。
夏天外界温度高,孵化室内的温度常常超过28℃,甚至超过30℃。在这种情况下孵化器和出雏器的进出风口都要全部打开,而且这个期间很容易出现机内超温现象,如果发现有超温报警现象就需要注意把机门打开一些,让机内热量散发出来。
5 照蛋
气温较低的季节,在照蛋之前应先提高孵化室温度,使室温达到25℃左右,以免在照蛋过程中胚胎受凉。照蛋时要把窗帘拉上进行遮光,以便于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观察。照蛋要稳、准、快,从蛋架车取下和放上蛋盘时动作要慢、轻,放上的蛋盘一定要卡牢,防止翻蛋时蛋盘脱落。照蛋台是用于放置蛋盘用的,形状与桌子相似,高度约1m,宽度是蛋盘宽度的2倍,长度为蛋盘长度的2~2.5倍。
照蛋方法: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照蛋灯,需要照蛋时先将孵化器的蛋架调整到水平状态,抽取蛋盘摆放在照蛋台上,迅速而准确地用照蛋器按顺序进行照检,并将无精蛋、死胚蛋、破蛋捡出,空位用好胚蛋填补或拼盘。抽、放蛋盘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对调蛋盘,因任何孵化机,上下左右存在温差是难免的。整批蛋照完后对被照出的蛋进行一次复查,防止误判。同时检查有否遗漏该照的蛋盘。最后记录无精蛋、死精蛋及破蛋数,登记入表,计算种蛋的受精率和头照的死胚率。
另外,有一种照蛋设备称为照蛋箱,当蛋盘放在箱口时压迫微型开关,箱内灯泡打开,而蛋的锐端与箱口的带孔板相对应,光线不外泄。照蛋者能够看清全盘蛋的情况,效率很高,破蛋也少。
6 晾蛋
鸭、鹅蛋在孵化的中后期必须晾蛋,否则将会严重危及胚胎的安全。判断是否晾蛋,除胚龄外还要观察红灯亮(加热)、绿灯亮(断电停止加热)的时间长短及门表温度显示。若绿灯长时间发亮,门表显示温度超出孵化温度,说明胚蛋出现超温现象,应及时打开机门,或把蛋架车从机内拉出晾蛋。鸭蛋孵化在13~25d,鹅蛋孵化在13~28d,每天早晚关闭热源并让风扇继续运转,打开机门一次,当机内温度降到35℃,再关闭机门重新启动电源。室温低于19℃时,鸭蛋在20d以前、鹅蛋在22d以前不必晾蛋。鸭蛋在15~25d,鹅蛋在18~28d要同时进行晾蛋与喷水,一般每天晾蛋及喷水各4次,喷水方法:抽出蛋盘,稍晾一会,在蛋面上喷洒37℃温水。
夏天孵化鸭蛋更需要注意晾蛋,孵化中后期每天晾蛋的时间会更长,甚至在中午前后几个小时内都需要把加热电源关闭,或把机门打开一些。
7 落盘
鸭胚发育至25~26d、鹅胚发育至27~28d、番鸭胚发育至30~31d时,把胚蛋从孵化器的孵化盘移到出雏器的出雏盘的过程叫落盘(或移盘)。也有人认为具体落盘时间应根据二照的结果来确定,当蛋中有1%开始出现“打嘴”,即可落盘。
在低温季节,落盘前应提高室温至25℃左右,以防止落盘过程中胚胎受凉。落盘的动作要轻、快、稳。落盘后最上层的出雏盘要加盖网罩,以防雏禽出壳后窜出,掉到风机叶片上被打死或落在水盘内淹死。对于分批孵化的种蛋,落盘时不要混淆不同批次的种蛋。
落盘前,要调好出雏器的温、湿度及进、排气孔。出雏器的环境要求是高湿、低温、通风好、黑暗、安静。
目前我国孵化水禽蛋采用机、摊结合孵化的很多。一般二照前机孵,二照后(鸭14d、鹅16d)上摊,把种蛋先放平于上层摊床,放两层(因为上层温度高,胚胎此时自温较低又需高温),在10~12h,温度上升到37~38℃再平放1层(由两层变为1层),靠摊床上棉被的层数、厚薄来调温,每天进行倒蛋3次(每8h一次):中间蛋与边缘蛋对倒,到出雏前1~2d,只将边蛋调到中心位置,不进行倒蛋。倒蛋的同时晾蛋,出雏前5d左右由上摊移至下摊(此时种蛋自温已较高,发育不需高温,同时在下摊也便于出雏时操作)。摊孵温度全凭工作经验、胚龄、气候(摊房温度要求28~32℃)适当调整。
8 出雏与记录
胚胎发育正常的情况下,落盘时就有个别破壳的,鸭蛋孵化的第26d、鹅蛋孵化的第29d半、番鸭蛋孵化的32~33d就陆续开始出雏,一般鸭27d、鹅30d、番鸭33~34d就大量出壳。
拣雏时要轻、快,尽量避免碰破胚蛋。为缩短出雏时间,可将绒毛已干、脐部收缩良好的雏迅速拣出,再将空蛋壳拣出,以防蛋壳套在其它胚蛋上引起闷死。对于脐部突出呈鲜红光亮,绒毛未干的弱雏应暂时留在出雏盘内待下次再拣。到出雏后期,应将已破壳的胚蛋并盘,并放在出雏器上部,以促使弱胚尽快出雏。在拣雏时,对于前后开门的出雏器,不要同时打开前后机门,以免出雏器内的温、湿度下降过大而影响出雏。
每次拣出的雏鸭、雏鹅要分开放置,并进行标记。对于出壳时间相差超过6h的雏禽尽量不要混合出售,以免影响育雏效果。
在出雏后期,可把内膜已枯黄或外露绒毛已干,雏禽在壳内无力挣扎的胚蛋,轻轻剥开,分开粘连的壳膜,把头轻轻拉出壳外,令其自己挣扎破壳。若发现壳膜发白或有红的血管,应立即停止人工助产。
每次孵化应将入孵日期、品种、种蛋数量与来源、照蛋情况记录表内,出雏后,统计出雏数、健雏数、死胎蛋数,并计算种蛋的孵化率、健雏率。及时总结孵化的经验教训。
9 清扫消毒
出完雏后,抽出出雏盘、水盘,捡出蛋壳,彻底打扫出雏器内的绒毛污物和碎蛋壳,再用蘸有消毒水的抹布或拖把对出雏器底板、四壁清洗消毒。出雏盘和水盘要洗净、消毒、晒干,干湿球温度计的湿球纱布及湿度计的水槽要彻底清洗,纱布最好更换。全部打扫、清洗彻底后,再把出雏用具全部放入出雏器内,熏蒸消毒备用。
10 停电时的措施
使用现代孵化设备的孵化场最好自备发电机,遇到停电立即发电,并与电业部门保持联系,以便及时得到通知,做好停电前的准备工作。没有电力的稳定供应是无法保证孵化效果的。
4.培训日常管理制度 篇四
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批
公司各职能部门、专业分公司于每年12月25日前将下年度培训需求计划,由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报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各职能部门、专业分公司提供的培训需求计划,组织编制公司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经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讨论批准,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以正式文件下发。
培训中心依照公司年底教育、培训计划和实际需求,编制月、季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未纳入公司培训计划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培训。
培训的实施
培训主办部门应依《员工培训实施计划表》按期实施并负责该项训练之全盘事宜,如训练场地安排、教材分发、教具借调,通知讲师及受训单位等。
如有补充教材,讲师应于开课前一周将讲义原稿送教育培训部统一印刷,以便上课时发给学员。
各项培训结束时,应举行测验,由主办部门或讲师负责监考,测验题目分三至四种,由讲师于开课前送交主办部门。
各项在职训练实施时,参加受训学员应签到,教育培训部应确实了解上课、出席状况。
受训人员应准水出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办理请假手续。
教育培训部应定期召开检查会以评估各项训练课程实施成果,并将记录送交各有关单位参考予以改进。
各项培训的测验缺席者,事后一律补考;补考不出席者,一律以零分处理。
培训测验成绩及成果报告,列入考核及升迁之参考。
培训成果的呈报
每项(期)培训办理结束后一周内,讲师应将学员的成绩评定出来,记录于《在职培训测验成绩表》,连同试卷送人力资源部门,以建立个人完善的培训资料,
主办单位应于每项(期)培训结束一周内填报《在职培训结报表》及《讲师钟点费用申请表》,连同《成绩表》及《学员意见调查表》,送教育培训部门,凭以支付各项费用及归档。
如需支付教材编撰费用时,主管部门应填写《员工培训教材编撰费用申请表》,送相关部门核签后凭此予以支付。
各部对所属人员应设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资历表》。
每3个月,各部门应填写《员工培训实施结果报告》呈教育培训部,以了解该部门最近在职培训实施状况。
培训考核与评价
公司的各类培训要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培训目的。
公司集中办班的培训,组织者要建立考勤记录,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要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或写出办班小结。
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每半年对各职能部门、专业分公司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填写《培训情况检查表》。对培训效果采取合格率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年底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
记录
公司各业务系统负责编制本系统业务人员名册,并填写《岗位证书情况登记表》,保存有效证书复印件及本部门组织的培训记录、考核记录。
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劳资员负责编制本单位的人员名册,填写管理人员《岗位证书情况登记表》、操作人员《特殊工种技术人员情况登记表》,关键岗位人员在备注中注明;保存有效的证书复印件及培训记录。
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填写、保存内部办班及外送培训的相关记录。
附则
各项培训的举办,应尽量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如距离下班时间一个半小时以上,或上下午均排有培训时,应由主办部门负责申报提供学员膳食,学员不得另报支加班费。
从业人员之受训成绩及资历可提供给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年度考核、晋升的参考。
5.门店经理日常培训主题 篇五
1.电话游说的技巧,怎样打电话
2.寻求客户介绍,建立二次营销
3.目标市场建立,哪样的客户才是买房人
4.建立与客户良好关系的技巧
5.分析客户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
6.拉拢客户并获得客户信任
7.成交技巧
8.自我时间管理
9.房屋如何评估
10.二手房产怎样验房
11.条款问题与客户协商
12.有计划的展示,为什么
13.处理客户疑惑
14.客户推荐
15.电话约谈的技巧
16.什么是卖方独家代理
17.了解和分析市场行情
18.控制客户
19.协商技巧,谈价技巧
20.出价,还价,议价
21.销售后的再销售22.售后服务23.客户追踪24.通讯录
6.日常饮食安全教育培训知识 篇六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有可能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的严重后果。
关注饮食安全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味道就会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7.柿树园日常管理技术 篇七
1 灌溉与排水
柿树耐干旱、忌积水。华北地区冬春季节少雨多风,干燥寒冷,应根据土壤墒情和气候情况进行灌水。柿树灌水可在萌芽前、新稍速生期、果实膨大期和落叶前期分别浇一次透水,常用的灌水方法有树盘灌溉、渗灌、沟灌和滴灌等。此外,6~9月为汛期,降雨量集中且量大,应注意果园排水防涝。
2 土肥管理
2.1 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柿树优质丰产的基础,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为柿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1.1深翻改土
平原地区柿园从定植后第2年开始,每年在树的一侧沿定植穴向外挖宽60cm、深40~60cm、长度100~120cm的长方形沟,结合施肥将表层土回填入沟,4年内完成东南西北4个不同的扩穴。丘陵山区柿园土壤砾石较多,必须换土改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育土壤肥力。
2.1.2土壤管理
早春土壤开冻后,及时松土,增温保墒。生长季节中耕除草,在树盘内压草培土覆膜。
2.2 施肥管理
生产无公害的优质果品应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垃圾或含有重金属、橡胶等有害物质的垃圾肥,限制使用含氯的化肥。
2.2.1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常用作基肥的肥料有圈肥、堆肥、厩肥和绿肥等。基肥一般在秋季采收后或春季土壤解冻后至树木萌芽前施入,以果实采收后至土壤结冻前施入效果最好。施肥方法有放射状沟施、半环状沟施、全园撒施或穴施。施肥沟深30~40cm,宽60~70cm,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幼树和初结果期树木施基肥15 000~21 000kg·hm-2,盛果期树木30 000kg·hm-2以上,最好混合施入600~750kg·hm-2的过磷酸钙,基肥施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80%以上。
2.2.2追肥
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如速效氮肥、磷肥、钾肥等。幼树期一般一年一次,在枝条速生期进行。盛果期追肥应在新稍速生期、幼果膨大期和果实着色期进行。稍速生期以氮肥为主;幼果膨大期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果实着色期以磷、钾肥为主。盛果期树年追肥施入量为纯氮300kg·hm-2、磷150kg·hm-2、钾300kg·hm-2。追肥方法可用放射状沟施、穴施和地面撒施等。
2.2.3叶面喷肥
在新稍开始生长后进行喷施叶肥。生长季节可喷肥3~4次,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果实着色前可用0.3%尿素,着色后可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时间在10∶00以前或16∶00以后进行。
3 中耕除草
除草应结合松土进行,要注意不能过深或过浅,过深会损伤根系,过浅达不到应有效果。松土深度一般在6~8cm为宜,松土时要把生长在表土层的浮根切断,促使其向下扎根,深根可抗旱抗风。松土除草的方式视地势、土壤和树木等条件而定。通常是树木根茎附近松的浅一些,树木根茎外围可深些;树小浅一些,树大深一些;沙土浅一些,黏土深一些;夏秋季浅一些,冬春季深一些。在生长季节,一般15d左右应松土除草一次,根据“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进行。
4 间作套种
幼龄柿园可间作矮秆需肥水少的农作物(如花生、大豆、红薯)、中草药或绿肥,山地丘陵柿园梯田外沿可种植绿肥,忌种植需肥水量大的农作物。
5 整形修剪
柿树是以壮树、壮枝、壮芽结果为主的果树,但传统栽培大都放任生长,造成树冠高大,外围枝条繁生,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结果面积缩小,通风透光不良,致使产量降低。为了培养合理的树体骨架,调整树势,早实丰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危害,延长经济寿命,达到立体结果、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目的,对柿树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整形修剪。整形修剪经常采用的树形结构有疏散分层形、自然半圆形以及多主枝开心形。
6 花果管理
柿树成花容易,但座果率较低,消耗营养多,当树体养分不足时,果实生长发育迟缓而首先脱落。修剪过轻或不修剪,枝叶重叠,通风透光不良,影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配;修剪过重,促使大量隐芽萌发徒长,导致枝叶生长与果实发育相互争夺水分和养分,都会造成落花落果;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和养分的吸收利用,有机质营养积累少,不能满足开花座果和果实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而影响柿树产量。因此,为了提高柿树的坐果率,必须做好柿树的保花保果工作。
6.1 保花保果
6.1.1加强土、肥、水管理
在开花和生长季节,经常进行中耕除草,冬季深翻树盘、扩穴改土增施肥料,合理施肥浇水。
6.1.2合理修剪
柿树修剪要根据柿树生长势和树龄而定,可采取疏剪、短截、更新修剪等措施,以调节树势,控制结果。
6.1.3花期环剥
花期对壮树进行环剥,可使座果率显著提高。环剥期从初花期至盛花期进行,剥口宽度0.3~0.6cm。但切忌对老树、弱树进行环剥。
6.1.4叶面喷肥
在柿树盛花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叶面喷施0.3%~0.5%的尿素和0.3%~0.5%的磷酸二氢钾,不仅可以提高叶面的光合作用强度,而且对提高座果率有显著效果。这个措施对山地、丘陵柿园尤为有效。
6.2 合理疏果
6月中旬生理落果以后,对座果率高的柿树进行合理疏果。一是将结果枝两端的小型果及畸形果疏除,保留第2、3、4节位上的果实;二是当结果母枝抽生3~4个结果枝时,留先端2~3个结果枝结果,下部结果枝上的果实全部疏除,作为下一年结果预备枝。
7 病虫害防治
7.1 柿树病害防治
柿树常见的病害有柿炭疽病、柿圆斑病、柿角斑病、柿灰霉病、柿黑星病、柿干枯病和柿树白纹羽病等。此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栽培管理,使树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搞好清园工作,树干涂白,清除病枝、病叶、病果,减少初次侵染病源;三是根据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化学防治[4,5,6]。
7.2 柿树虫害防治
8.职业院校日常管理思考 篇八
好制度能养成好习惯
我们身边有许多尽职尽力的班主任,事必躬亲,呕心沥血,令人颔首叹服。可是在辛苦的付出之后,工作成效并非有原先设想的那么理想:学生并不买账,存在的问题依旧。这说明有些事情的解决,仅凭个人的力量和意志,立足于个人的一厢情愿,是不行的。凡事没有章制可以依循,很可能会使人疲惫不堪。
比如,有些学生早上喜欢睡懒觉,早操不能坚持出操,尽管班主任一直在很努力地做工作,但收效总是甚微。于是,有关系科部门制定了这么一个规矩:谁睡懒觉而导致晨操迟到、缺位,谁就要在第二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开门。此举一出,那些“睡虫”立马紧张起来,再也不敢睡懒觉。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去开门而不去,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门外久等,无疑会受到大家众口一词的谴责。这种集体力量造成的压力和“逼迫”远比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在变他律为自律中的神奇之处,有了它,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也许仅不过一步之遥。一个好的制度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和自觉习惯,可能比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式思想工作有更突出的帮助作用,而且对于节省人力成本的意义也是自不待言。良好的秩序与风气,确实需要来自制度的塑造。所以,学校要倡导制度和学生的贴近,倡导管理过程中规则的运作,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要把模糊的弄清楚、把笼统的加以细化,由此决定在具体活动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此,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且教育管理的效果可以立竿见影,更容易达到预期。
但应该注意到,制度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制度的多少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比例,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制度的设计是否精巧、合理和科学,是否以生为本、立足校情。不管用的制度非但无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加重工作的负担和从业者的疲惫,可谓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教育管理者的智慧才是决定工作成果的关键所在。同时,制度要能产生以上效应,还应有赖于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必依”。既然有了对学生行为必要约束的安排,那么就必须使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人人恪守的行为规范,任何学生都不能违反。它若非铁血冷面,便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让学生知道违反的沉痛代价,制度才能收到应有的实效。
该惩戒时就惩戒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教师也越来越难做,这是不争的事实。对该管教的同学不管教,是教师的失职;对该负责的事不负责,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偶尔犯点错,这没有什么,只要知错改错,就不算错。一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哪可能一点不犯错呢?问题是有些学生经常犯错,一错再错,知错不改,并且这些学生还经常对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的教育、批评、规劝、警告等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坏的言行将一日日积累,最后养成坏的习惯,不仅向四周扩散,贻害别的同学,而且自己以后还深受其害。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责任通过必要的手段教育学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些学生一直不断违纪,违纪后经教育仍不思悔改,那么怎样给他们增加点颜色瞧瞧呢?笔者觉得,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有所顾忌、有所收敛。这就如同汽车司机违了章,为什么要罚款呢?罚了款,他就感觉到下次要注意了,就能给自己长点记性。所谓犯者受责、闻者足戒,在有些学校,有关惩罚措施可能有所欠缺或不力,使得一些学生已经对违纪习以为常了,对老师们苦口婆心的劝告、教诲已经听麻木了,所以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刚性的制度来确保违纪率的下降。
在学生周围,确实有少数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任性,唯我独尊、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们目无尊长、屡屡违纪、低劣化的倾向决不是偶然的。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严加管教,重罚严惩,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更加狂妄乃至放肆。所以,一定要重点对象重点抓,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对违纪问题、违纪学生要动真格,“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决不让学校的风纪教育成为一纸虚文;如若不这样的话,无疑是对违纪行为的放纵和默许,是助纣为虐,更是对那些遵守纪律、表现良好的同学的不负责任和不公平。
当然,惩罚违纪学生决不是体罚他们,体罚学生是师德和教育法规所不允许的;惩罚违纪也不是歧视,在对其惩罚以后,必须平等地对待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警醒违纪者、警示众人。事实上,合理恰当的惩处方式就像一支清醒剂,有利于学生翻然悔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业管理需要“重拳出击”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应该重视教学,严格恪守教学认真规范,同时应严肃学业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普通中学的落伍者,学习基础本来就比较欠缺,学习意识非常薄弱,如若放松教学管理,其后果只能是雪上加霜。学生都是有惰性的,即使普通高职学生,也概莫能外。因此必须有硬杠杠、铁门槛,必须给学生压担子定任务下目标。正像普通中学里“周考、月考”制度,目的正是使学生像砂轮一样不停地高速打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识正是以压榨潜力的方式“压”出来的。而现在不少学生的学业情况堪忧,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掌握不了,最简单的习题都做不了,根源就在于对这些学生要求失之过松、宽泛无边,才导致了其懒散成性、松懈放纵。
有部分学生把学校当成保险箱和蜜罐儿,天天过着休闲快活的日子而置学业丝毫不顾,这应该是很危险的行为,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都是有其明确的学业标准和相对要求的。如果达不到这种标准和要求,就可以像工厂里淘汰不合格的产品那样淘汰学生。所以从负责任的角度,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真正使学生学习达标、考试合格;而若相反,则无疑是对责任的放弃和背叛。像有些同学上课期间玩手机、看杂志、照镜子、睡觉等,如若教师熟视无睹,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则很难回避自己的责任。每到期中、期末考试,一种奇特的现象往往不约而至,就是学生考试出现较多不及格,面对考卷,批阅教师总是气得差点吐血。这是平时放松教学管理的恶果。要避免过多不及格,教师只好把考试要求一降再降,甚至放弃试题的科学指标也在所不惜,用“一降再降”的方法来遮掩平时过程管理的缺位,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的学业情况更加糟糕、更加荒唐。与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教学目标相比,学业管理“重拳出击”似乎更加刻不容缓。
9.培训日常管理制度 篇九
时间:2011年4月27日——28日
地点: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培训内容:计算机日常培训
培训讲师:XXX、XXX
参加培训人员统计:应到206人,实到105人,缺勤101人
为了使办公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与计算机操作水平,我部门精心整理了一套相关文档,最终于2011年4月27日和2011年4月28日将这些常用知识及操作技巧给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整个培训一切都比较顺利,基本达到了培训前所预期的目的。
1、培训过程中,使工作人员明白了错误操作的危害及后果,及需要养成正确操作的方式;
2、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对计算机有了新的认识和计算计重要性,并举例说明,避免因操作不当时出现的情况;
3、所有参加培训人员对标准化管理有新的理解,明确了从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的申请——需用账户的申请——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常见故障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及出现特殊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4、讨论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给予解决方法,记录仍需改正的问题。
通过培训,我们发现参加培训的人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对计算机的兴趣却很高,这使我们信心十足,在今后的日子如果有条件我们会多举办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培训,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就随时随地为他们讲解,宣传计算机知识,从而使他们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高,为公司做更大贡献。
10.资料员培训-资料员日常工作总结 篇十
资料员日常工作总结范文哪里有?这是一篇来自建筑资料员的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在这里给广大资料员学员一个参考:
资料员日常工作总结范文哪里有?这是一篇来自建筑资料员的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在这里给广大资料员学员一个参考:
200x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总结在过去的半年中,自己所做的本职工作,从接手治理监理资料方面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熟悉和提高。
200x年7月我担任了xx小区资料员,从前任资料员接手了xx小区5#6#7#8#楼资料治理工作,在施工阶段对一局、八局和各分包工程资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监督、检查,使施工资料达到完整性、准确性,符合有关要求。
xx在200x年9月分包工程资料和监理资料顺利通过了档案馆预验收和验收达到了合格标准,而且也通过了质检站验收。资料的顺利验收给工程顺利竣工验收奠定了基础。资料的顺利通过是由各个施工单位的全力配合,才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监理部的半年时间里,无论是从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的施工资料,还是做好监理部的监理资料我做到了尽职尽责。作为监理资料员我的主要工作如下:
11.浅谈文书档案的日常管理 篇十一
一、争取领导重视是做好文档工作的前提
1.爱岗敬业,争取领导的重视。领导是否重视文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档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要想使单位的文书档案工作有起色,首先要争取领导重视,文档工作人员还要注重完善自我,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忠实肯干,发挥主观能动性,干出业绩,干出水平,让领导满意,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2.加强宣传,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单位领导对文档工作不够重视,大多都是因为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文书和档案工作不是主要的部门,可有可无。这就需要文档人员经常向领导宣传文档工作。首先,要勤向领导汇报文书和档案工作情况,使领导受触动、受启发;其次,要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及时为领导提供上险恶机关和档案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材料,为领导提供档案利用信息,使领导逐渐认识到文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二、实施文档管理现代化是加强文档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档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文件和档案数量越来越多,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了文件和档案质量等,只有实现文档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
1.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文档管理中的运用,使文件的形成、运行、积累、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相衔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统计等工作,这种现代化管理技术,迫切需要文档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文档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文档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档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所以,文档管理人员要结合本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综合型文档管理人才。
2.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纸质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整理文件,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虽然都按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同,对同一个文件的分类不尽相同,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分类不准确的,影响案卷的质量,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按照新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不需要拟定案卷标题,以件为单位,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利用计算机检索达到方便快捷,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可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达到了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目的。
三、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文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例行性,努力提高文档人中贩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文件及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更新,因此,对文档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来那些传统的业务知识与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所以,必须对文档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又能熟悉文档专业知识的人才。
1.进一步提高文档管理人员对文档工作的认识。增强管理意识。文档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文档的基本技能。因此,文档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文档管理工作。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档案法》、《档案人员职业道德》、《文书学》和国家有关文档工作规定,使文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文档管理工作是自己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二是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开发利用作为档案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一个文档管理组织的领导体系,加强对文档工作的领导、检查和考核,不断提高文档管理工作水平。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在职教育的长效管理制度,如省档案局及地市档案局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其次,要建立在职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保全文档管理工作人员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教育,努力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比如,将在职教育与文书档案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不参加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的聘资格,激励矿床浇花奥地利增强参加在职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篇十二
在信息系统中, 管理和决策的主体是人, 信息系统的任务是为管理工作服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向企业或其他组织提供某些特定的信息, 从而满足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目标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实时控制, 记录其运行状态, 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扩充, 以便使信息系统真正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而计算机本身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只是这项工作的一小部分, 只是提供了硬件的保证, 真正做到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 还需要做好如软件操作、数据收集等工作。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
缺乏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信息系统不会自动地为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而且系统本身也会陷入混乱。信息系统的管理是长期的、不断的, 从信息系统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来看, 许多问题出现在信息系统的管理上, 因此, 对于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 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1 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的主要任务
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是系统开发工作的继续, 必须由熟悉系统功能和目标, 能与管理人员直接接触的信息管理专业人员专职负责。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 日常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很大, 主要任务有数据的收集、校验和录入, 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软件维护。
1.1 数据的收集校验和录入
数据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动态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的。动态数据是掌握企业资源状况、生产经营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数据来源。静态数据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如公司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职能等数据。如果做不好数据收集工作, 或者不能保证所收集数据的质量, 整个信息系统就成了空中楼阁。数据收集完成后, 数据校验人员必须对数据在逻辑上或业务中的含义进行校对。数据收集一般来说是由业务人员完成, 因此, 数据校验作为数据把关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数据录入要求录入人员把经过校验的数据送入计算机, 只需要保证送入计算机的数据与纸面上的数据完全一致。
数据的收集、校验和录入是非常繁琐的事, 但是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信息系统中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往往造成了系统数据分析的无效性和决策支持的失败。
1.2 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为了保证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转, 确保各种业务数据的安全,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必须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通过合理选择良好的工作环境, 掌握正确的操作使用方法和规程,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作好日常维护保养以及主动捕捉故障预发现象等措施, 来改善系统固有的可靠性指标, 减少系统的故障发生率, 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 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维护工作包括设备的定期检修、备品配件的准备及使用等。
1.3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为了防止系统外部对系统资源不合法的使用和访问, 保证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受破坏、泄露、修改或复制, 维护正当的信息活动, 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所采取的措施。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体现在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控制性、可靠性5个方面。
1.4 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应事先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规章制度。从每天工作站点计算机的打开、应用系统的进入、功能项的选择与执行, 到下班前的数据备份、存档、关机等, 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的运作情况都应该做记录记录, 通常的做法是在系统中设置自动记录功能。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责任与制度, 针对一些重要的运行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如运行情况不正常或无法运行, 应将故障现象、发生时间作尽量详细的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无论是自动记录还是由人工记录, 都应作为基本的系统文档作长期保管, 以备系统维护时参考。
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需要收集和积累的资料至少包括:系统的使用情况、维护修改情况、系统的故障情况。为了使信息记载得完整准确, 一方面要强调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当地, 由当事人记录, 避免信息记载失真。另一方面, 尽量采用固定的表格进行登记, 不要使用自然语言含糊地表达, 使用表格使填写人更容易填写, 节省时间。同时, 填写的内容应该含义明确, 用词确切, 并给予恰当的描述。对于不易量化的内容, 可以采取分类、分级的方法, 让填写者选择打勾等等。总之, 要努力通过各种手段, 尽量详尽准确地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
1.5 软件维护
软件维护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 最重要、最费时的工作, 其应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不断重复出现, 直至系统过时和报废为止。现有统计资料表明, 软件系统生命周期各部分的工作量中, 软件维护的工作量一般占70%以上, 因此, 应切实加强软件维护工作的管理, 满足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对于使用的商品化软件, 程序维护工作是可由软件厂商负责, 公司只负责操作维护。对于自行开发的软件, 一般应配备专职的系统维护员, 系统维护员负责系统的软件维护工作, 及时排除故障, 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为安全考虑, 每天操作完毕后, 都要进行数据备份。独享的数据由使用人员备份, 服务器上共享的数据由专业人员备份。数据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备份, 分别存于不同的存储介质上。
2 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组织
2.1 信息系统运行组织
有效地组织好信息系统运行, 对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国内企业内部负责系统运行的大多是信息中心、计算中心、信息处等信息管理职能部门。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 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目前, 企业常见的信息系统运行组织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
1) 信息中心在总经理之下、各职能部门之上。
这样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助于协调和决策, 但容易造成脱离管理、服务较差的现象。
2) 信息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其特点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但信息处理的决策能力较弱, 系统运行中有关的协调和决策工作将受到影响。
结合公司的实际, 最好是能将以上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 各尽其责。信息中心领导可由公司副总经理兼任, 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信息化工作。
2.2 人员配置
2.2.1 人员管理是信息系统运行成败的关键
由于信息系统本身是运用先进的技术为管理工作服务, 其工作中必然要涉及多方面的、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及技术背景的人员。这些人员在系统中各负其责、互相配合, 共同保障系统的运行。这些人员能否发挥各自的作用, 能否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是关键。如果组织不好人员管理工作, 整个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混乱, 这种人-机系统的整体优化将是一句空话。
2.2.2 人员管理的内容
1) 首先明确规定其任务及职权范围, 尽可能确切地规定各类人员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应负的责任, 应做的事情, 办事的方式, 工作的次序, 简单地说, 要有明确的授权。
2) 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有定期的检查和评价。为此, 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具体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应该尽可能有定量的尺度, 有一定的客观的衡量办法, 并且要真正按这些标准去衡量所有人员的工作, 必须有检查和评价。
3) 要在工作中对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新生事物, 几乎所有的人员只有边干边学才能做好所担负的工作。因此, 对人员的培训工作, 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对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说, 都必须把学习、培训和提高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持续提高, 工作质量不断改善, 从而不断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
3 结论
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十分繁重的, 不能掉以轻心。缺乏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信息系统不会自动地为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决不只是对机器的管理, 对机器的管理只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必须由信息部门组织所有相关人员按规定的制度实施, 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否则, 信息系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实际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成.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3.日常管理制度 篇十三
3、4、要礼貌待客,见客人要微笑、首先打招呼,称“您好”。要尊敬领导,遇领导来检查工作要起立、微笑、首先打招呼,称“您好”。接听电话要及时,接听电话语气要柔和,要使用文明用语,“喂,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事?”,要问清对方身份、打电话事由及联系方式,并做好记录。不得使用办公电话,打与工作无关电话。
6、不允许酒后上班,上班期间杜绝饮酒。
7、工作现场不得吸烟,吸烟到指定区域。
8、按照规程规定,运行、维护、检修设备。
9、按照规定巡检路线、次数巡检系统和设备,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并填写隐患单。
10遇比较急迫任务,确需加班,由项目经理安排,并指定负责人。应合理安排人手,有序开展工作,尽快完成。加班后,应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参与人和起止时间。
12、不得离岗、脱岗。确必须离开岗位,应向项目经理请假,并确保有人替岗。
13、要保持工作、生活环境卫生,实行卫生分区制度。项目经理每天应进行检查。运行班负责锅炉间的卫生。办公室人员要保持办公
室窗明几净、工具摆放有序,每天下班前清扫办公室卫生,扔垃圾。
14、无操作期间,应在各自区域内休息,不得随意走动。
15、工作期间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宜。
16、要爱护公物。非公破坏,照价赔偿。
17、未经领导允许不得领项目部以外人员进入锅炉房。
18、要注意节水、节电、节热。要控制房间亮度,及时关掉不必要照明设施;要做到人走关灯,要注意节水,发现照明、洁具等设施损坏要及时报修。
14.车间日常管理制度 篇十四
1、生产车间员工应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安全第一。
2、每天正常上班时间为8小时,如需加班依生产需要临时通知,并由班组长按时做好考勤。
3、员工要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要请假,违者依《考勤管理制度》处理,8点准时生产,同时安排其他人员车间周围卫生区清扫一遍,做到无烟头,积水,积雪,纸片垃圾。
4、上班要穿厂服,劳保用品佩带齐全,不得穿拖鞋,戴耳机,听音乐,光膀子和短裤进入生产区,穿戴要整齐。
5、上班前不酗酒,不带病坚持工作。
6、认真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各种机械设备,严禁违章操作。
7、操作者应管好自己使用的设备,注意保养和卫生,不要拆出安全防护措施。
8、保持设备清洁,按规定加油,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9、认真做好生产现场的定置管理工作。
10、认真做好本工序所生产产品自检、互检工作,做到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
11、做好车间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随时清里,做好每投完一批料清扫一遍,地面无合格证,线头,包装袋,积水,油污劳保用品等,保持车间清洁整齐。
12、做好安全文明生产实施。
13、认真做好与工作有关的相关记录。
14、积极完成上级管理人员安排的生产任务,并对产品质量负责。
15、发现各种异常状况及时处理并向上级部门反映。
16、按计划生产、确保生产型号数量准确
17、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工艺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
18、员工在车间内遇上公司客人或公司高层领导参观巡察时,员工要照常工作,不得东张西望。集体进入车间要相互礼让,不能争道抢行。
19、上班时间禁止在车间内嬉戏打闹,吵嘴打架,私自离岗,窜岗等行为(注:脱岗
:指打卡后脱离工作岗位或办私事;窜岗:指上班时间窜至他人岗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上班时间谢绝探访及长时间接听私人电话禁止带小孩或厂外人士在生产车间。
20.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产品配方生产,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爱惜生产设备,原材料和各种包装材料,严禁损坏,及时作业,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注意生产过程中细小环节,要求包装密封好,码垛整齐美观。
21.非本车间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如发现进入车间,请他离开。如必须进入本车间的,须经理开具临时出入证。
22.生产结束后,所有设备,阀门,水,电允许关闭的必须关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中午休息或下午下班后必须锁上车间大门,一切检查完毕并确认正常后方可离开车间。
23.员工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个人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其中:
1.德:主要是指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及道德行为规范。
2.勤:主要是指工作态度,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等等。
3.能:主要是指技术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完成任务的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等。
4.绩:主要是指工作成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量的多少,能否开展创造性的工作等等。
15.古建日常零修造价管理 篇十五
所谓零星工程可以解释为依附在成品建筑物基础上,随机随意性比较强[1]。通常情况下,没有专业的设计,由于受建筑物主体结构固定的影响,其施工空间受限制,施工方案多变,施工难度大。另一方面,受生产生活的影响,准备工作时间长,辅助作业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由于维修目标工程量比较小,工作面与工期也因各种客观因素具不确定性,因此造成零星维修费用相对较高。
2 零星维修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
(1)维修种类繁杂,结算审核量大一般情况下,古建零星维修具有施工类型繁杂、工作任务重、工期比较紧张、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一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计划、组织、施工、验收等多项工作内容。平均每月的维修量在几十项左右,这对于古建造价管理者来说,必须具备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熟悉施工工艺,对合同条款把握准确,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零星维修造价管理工作。(2)维修施工单位素质不高,面临人才流失维修施工单位的一线作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古建筑结构及操作工艺复杂,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作业尚可,但要进行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作业确有难度。同时在施工期间技术不熟练导致工时长、工效低,无形中增加人工成本。这就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施工技术和经验,一旦施工人员熟练和掌握了一定的施工技能后,由于上文提到市场人工成本较高,而国家指导人工费随市场浮动价格更新不灵敏,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恶心循环,给零修施工质量和料率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零修成本相对较高,与定额结算消耗存在差异人工方面,近年来北京市造价信息综合人工单价调整变化量不大,但社会人工成本增幅很快,相应的建筑劳务市场人工单价普遍上涨,直接增加了零星维修费用成本。并且造成结算人工费与社会存在一定差异,给工程实施的质量和结算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同时,由于人工单价过低,管理部门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可能会出现申报结算用工量不实的情况,给造价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材料方面,近几年来建筑材料成本加大,市场价格虽然时有涨跌,但建筑材料市场整体处于增涨趋势,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出,也带动了价格的涨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零星维修的成本。
由以上三点不难看出,由于零星维修工作的特性,使维修管理部门难于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精确控制。因此,有必要对工程立项到最终验收阶段整个过程的造价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节约资金、精确控制造价的最佳途径。
(4)零修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工作内容界定不易清晰。零修工程虽然一般在前一年度管理部门会做出施工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内容的突变型、特殊情况的紧急性以及隐蔽部位揭露等不可控性,往往是施工内容和方案变得不易控制,从而给整体工作安排、实施和资金的控制带来了不利因素。另外,由于工作内容繁杂和变化多样,给施工管理人员也带来的较为繁重的工作量、不易做到管理明晰,造价管理上容易出现漏结、错结和重复结算的情况。(5)零星工程设计任务下达管理粗犷,给施工单位在造价管理上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由于零修工程任务下达随意性较强,多数没有正式的设计图纸,只有概要的设计内容和方案,具体施工内容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而管理部门往往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地跟踪管理,这就给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和工作内容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进而给造价管理及资金拨付的准确性造成了困难。
3 零星维修项目的造价管理措施
(1)明确维修原则。在日常的建筑物巡检期间,发现涉及到建筑物结构安全的问题及时维修,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至少1~2套维修方案。根据不同的维修方案编制各自的维修预算,选取最为安全且相对经济实效的维修方案进行施工。
(2)结算原则与市场结合。根据施工合同中约定的定额和清单及结算办法进行结算。实际施工中会根据需求考虑使用一些新的施工工艺,而现有子目无法真实客观的体现其工艺水平及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补充子目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要注意的是补充子目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占比例,特别是材料含量的掌握,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考虑材料损耗。
(3)人工单价调整紧跟政策性文件步伐。在人工费调增时应注意调整部分计入差价,不再参与取费,防止施工单位将这部分人工差价重复取费,提高造价。相应的零星用工应参考市场人工价格,调整的零星用工单价做到与市场接近,同时根据政府的政策性文件同步执行调整;使施工单位有适当的利润空间,形成双赢局面。
(4)规范控制材料价格。通常情况下,零星维修项目的材料费用占工程造价的50%以上,科学合理地监督材料价格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目前建材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厂家参差不齐,市场中的产品优劣难分。有时看上去外观一样的材料,因产地、材质不同,就会在质量和价格上相差悬殊,施工效果有明显差异。尽管北京市每月发布一次《北京工程造价信息价》的材料费,但其发布周期长,落后于市场行情,其价格一般也略高于实际的市场价,因此一般做参考之用。为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需要造价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关注零星维修项目中常用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或用量较大的材料,建设方必须在施工前充分做好材料考察及调研工作,摸清材料真实价格,进场前做好材料质量检验工作。
(5)严格审核取费程序。审查工程取费的合理性,严把取费标准审核关。对零星维修项目取费进行审核主要依据双方签订的施工协议相关条款规定。关于取费费率的取值,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地点、维修种类和性质的不同,选取不同费率标准。
(6)真实客观收集资料结算资料要严格把关,确保其真实客观性。零星维修工程与建筑安装工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不具备完整的施工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包含了开竣工报告、施工图纸、测量放线数据等的原始资料。由于其施工零散的特性,通常只有通过工程签证单的形式说明工程量,因此必须严格审查工程签证单,特别是技术人员签字是否规范,材料认质认价是否合规。同时,由于零星维修项目大部分是没有施工图纸的,经常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临时做出工程量的变更,如果不去实地测量核对,结算审核中很容易发生“扯皮”现象,致使审核过程无从下手。对于一些施工现场比较复杂、内容较多的维修项目的现场资料做好详细填写,比如工程量、技术措施、临时设施等,督促甲乙双方对现场记录及时进行签字认可,防止施工单位在结算时高估冒算、虚报工作量的发生,有效遏制了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的机会,提高了结算的审核速度。
(7)加强管理部门与设计部门的沟通,对于特殊或较难的情况应充分讨论制定合理施工方案,加强对现场情况的勘察。
(8)提高现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强化责任心,尽量做到“无死角”。使施工管理和造价管理机制有效结合在一起。
零星维修项目不同于大型工程,一般工程量小,工期紧,但由于零星维修项目积少成多,每年的维修经费也非常可观。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提高零星维修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造价水平的方法,就是要将造价管理渗透到零星维修项目的方方面面,才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作用举足轻重。对于项目资金的规划、流向、拨付以及控制也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国家及地方的重点项目,动辄千万上亿。经济支柱产业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国古建筑建设行业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肩负着宣传文化、默默无闻的责任。由于其修缮工作了解之人较少,相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基金用量较小,其饱经沧桑的风霜往往被其展示的雄美壮观所掩饰,故很少有人问津。在此,笔者想讨论一下古建筑维修在造价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与思索,特别是零修工程,肩负着巨大的工程量,换到的却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成绩,也谨以此文奉献给在古建筑行业最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们。
关键词:古建筑,零修工程
参考文献
16.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篇十六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从新村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集体生活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思想。从空间一制度的视角,试图揭示工人新村的建造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基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制度的空间化和新村日常生活空间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工人新村也成为塑造集体主义生活与确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人新村;空间结构;制度化;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2.8;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6—0038—08
一、前言
工人新村作为城市空间和制度建设的双重载体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经历了全景式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一个商业和服务型行业职工占多数的消费型城市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占重要地位的生产型城市,工人阶级也在“恢复生产、群众动员、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城市工业化”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共产党领导权威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自上而下的制度和宏伟叙事的阶级话语逐渐统领了工人阶级从公共领域到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影响着他们的共同体文化的自我建构。
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上海城市住宅正是在5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的。居住从来都不只是一个造房子的简单行为,上海工人新村既是基层社会组织和城市建设体制不断空间化的过程,也是新村工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大量建造的新村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制度的逐步建立、调整和完善,深深地扎根于整个城市的空间和社会结构,影响至今。
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新一轮开发,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城市格局也面临着根本性的重组,工人新村占主导地位的居住时代已经结束。大量被拆除的工人新村和搬迁的新村工人加速了新村制度的衰亡,“工人新村”正在人们视野中和记忆中消失,成为一段历史空白——这使得对工人新村的研究工作显得愈发迫切。
研究现状
参与了新中国三十年城市建设的法国建筑师华揽洪(Leon HOA)认为,工人新村“虽然建设标准不高,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战后城市恶劣的居住条件”,并在“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吕俊华和美国规划师彼德·罗(PeterG.Rowe)认为工人新村是新中国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7)城市住宅发展的主要途径,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各方面体制形成时。付晨通过对上海曹杨新村的历史调查,认为受传统和外来两种文化影响的新村模式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建筑符号形制”。丁桂节指出“50、60年代的上海工人新村具有一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理想性与象征性,新村实践也在城市与社区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新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对今天和谐社区的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李芸通过对红色小说《上海的早晨》的阅读,认为工人新村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象征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在政治上的倾向性关怀”。罗岗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提出,工人新村作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方式”塑造着工人群体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空间中的登场,而这种“代表性”却在“后社会主义时期”面临着新的困境。
海外学者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工人新村的研究,但对中国工人群体及其所处的社会和空间环境的分析却不乏精彩之作。美国汉学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的《上海罢工》通过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工人的地缘、祖籍、性别、大众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特征对其集体行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自身特征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霍夫曼(Charles Hoffmann)的《TheChinese Worker}(《中国工人》),介绍了在毛泽东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工人的工资、组织分派、激励机制等发生的变化;另一位重要的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Walder)在其名著《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中,通过大量的访谈,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工人与工作单位之间的全面依附关系,开创了中国单位制研究的先河;而澳大利亚学者David Bray的近作((Social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中国城市里的社会空间与管制:单位制从起源到改革》),则通过考察毛泽东时代的“单位制”的起源和演变,认为“单位制空间”既是中国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城市管制的重要制度。
制度一空间分析视角
二、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
“一场革命,如果没有产生出新的空间,那么
《辞海》中“制度”一词有两个含义:(1)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2)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
工人新村是上海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居住制度,这是因为:(1)它的设计、建造、分配和管理与50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可以说,工人新村既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是一个包含着基层政治组织、经济政策和阶级文化习得等多方面的制度建构;(2)工人新村的大量复制塑造了一批特殊的社会群体——“住新村的工人”,他们在身份认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新村”特征。
空间分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被长期忽视的状况直到最近才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理论在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空间”的含义大大丰富了。在一系列的出色的研究中,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a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的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在((The Production of Space》(《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强调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的同时,还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空间——如住宅、学校、工场和街道的研究,提升到了与人文地理和地理政治学的空间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对社会现象中的“空间性”研究,也出现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监狱分析以及英国的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美国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对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的批判之中。
本文从制度一空间关系人手,对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在国家意志和基层社会组织空间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凸显新村制度在建构上海工人的阶级意识、利用集体主义文化习得塑造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强化国家与个人关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它就没有释放其全部的潜能;如果只是改变意识形态结构和政治体制,而没有改变生活的话,它也是失败的。真正的社会变革,必定会在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中体现出它具有创造力的影响。”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场革命,一场从上到下、从思想到生活的革命,这场社会变革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也留下了痕迹。工人新村作为当时社会主义城市的理想居住空间,在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体现着新政权的政治抱负。
工人新村的选址
新中国初期的上海,解决工人住房困难不是先从改造旧的工人住宅区开始,而是选择了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地带另辟工人新村,尽管这样的新村(包括曹杨新村在内的第一批四个工人新区)“分散布置在郊区,造成了交通、福利和公共设施更多的额外投资,推迟了市区的改建工作”。
选择这样的位置,除了方便职工上下班之外,还有制度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由于当时对于旧区的改造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在1958年以前,上海实行的城市户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流动,重在管理”,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人民政府在划定基层社会各种政治空间范围和人民的阶级成分方面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工人集中的旧居住区,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注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地方帮派势力,一次次改变着旧区原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态。对新政权来说,改造一个人口构成异常复杂的旧棚户区,远比建立一个新社区困难得多。越是空白的土地,建设者越是能根据新的意志,建造理想新村,选择理想的居民,树立新的生活规范——这为“新村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相对偏僻的郊区工业区进行新村实验,还可以让社会主义的新村工人在空间分布上有别于旧区的老居民,从而更加靠近生产地点。甚至一些新工厂在选址初期就已经把生活区考虑进去了,新村成为厂区的一部分。生活地点与工作地点的靠近,在方便了新村工人上下班通勤的同时,也模糊了工作与休息、集体生产与个人生活空间之间的界限。新村工人“先生产、再生活”、“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在新村中十分普遍。
此外,选址郊区使得工人新村难以利用中心城已有的基础设施,新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就需要比较全面。从托儿所到中学,小卖部到职工医院,新村为工人们提供了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一种集体化的新村生活。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居住区规划思想
解放后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体制尚未建立。在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情况下,主要的规划设计工作是由建筑师或工程师担任的。在上海工人新村规划设计的初期,规划师们采用了当时国际建筑界普遍流行的“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方法。
“邻里单位”的概念诞生于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克拉伦斯·佩里(clarence A.Perry)的作品。他建议将城市细分为“邻里”。每个邻里将配置本地自有的社区设施,如便利店、社区公园、教堂和小学,所有这些都坐落在邻里中心步行范围内,并作为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这样,每个邻里单位都可以实现相对的“自我供给”,更像一个传统的乡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就是“邻里单位”思想的产物。
虽然曹杨新村设计在居住区内部组织、与自然环境结合方面都相当成功,“一五”期间,“邻里单位”仍然被当作资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受到了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它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城市社会结构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城市中,应按照‘区来组织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配置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等方面的完整服务系统。这种行政分区中建筑与城市规划上的体现,就是大城市结构中的居住区。”
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意见,“居住区”与“邻里单位”不同,“区”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是要为“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服务的。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应当与国家政治生活相适应。这种关系在工人新村中的体现就是“与基层行政组织相匹配的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所谓的基层行政组织,指的是城市各区下设街道,各街道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实施管理,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属于最基层,依靠法律上是群众自治的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工作。随着1949—1957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上海的街道一居委会基层社会组织经过多次的尝试也逐步地建立起来,并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制度设计:“条”是指在居民工作层面上分为治保、卫生、调解、民政、计生、文教各项内容;“块”是指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设置相关负责人,例如街道主任(居住区)、居委会主任(小区)、分区块长(街坊)、楼组长(组团)等。基层制度的空间化使得居住区里的任何个人和事件都可以在空间上和组织上找到相关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是指,新村在空间结构上根据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街坊和居住组团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表格中,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是由“千人指标”来衡量,即每千人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是面积标准),不同规模的工人新村可以根据居民人数来确定相应的公共服务等级。
在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中,规划师们十分注意空间等级和行政等级的关系,工人新村规划设计逐渐地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过渡为一种含有“制度安排和行政组织”的实施手段。如王硕克认为:“作为居住区组成单位的居住小区,其规模相当于里弄委员会的范围,可设置一套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小区的规划结构可分为小区和基本生活单元二级,再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组织生活,小区规划布局应与居民街道组织体制相适应。”汪定曾、徐荣春则认为,随着1957年的八个村相继建成,曹杨新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区”。整个新村(大区)在空间规划结构上分为八个村(小区),每个村由若干街坊群构成,街坊里还有若干居住组合,与之相对应的基层行政组织为四级:(1)大住宅区(卫星镇或人民公社分社)——街道委员会(63400人);(2)小区——区委会(8000~10000人);(3)街坊群或建筑群——工区(2000~3000人);(4)居住组合——小组(300~500人)(组长:一般为读报员或楼长)。
从邻里到居住区,空间、制度(权力)的边界和等级逐渐清晰,日常生活的行政化逐渐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基层行政分区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内容上是互为参照的,本质上都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秩序的强调。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是50年代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新中国城市住区最具特色之处。有趣的是,“与空间结构建立关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
们在同时期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税务征稽制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等级化的组织方式,甚至在职务工资制度中也有所反映。“从国家的视角制定一个城市综合规划,那么统一性和严密组织的逻辑就无可避免。”作为50年代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村空间结构和基层行政分区的关联还在行政组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中央的协调计划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人口、社会和空间越是静止,越是标准化和统一,边界也就越清晰,越没有意外,也就越容易适应于官方的观察和管理技术。”
标准化单元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苏联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住宅工业化思想也被引进中国。工人新村在户型设计方面也大量采用了标准化单元方法。所谓的“标准化”,指的是户型设计不是根据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根据国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工业化水平,按照标准构件和模数原则设计标准户型单元,再通过标准单元的组合变化形成住宅建筑。而以标准设计方案为基础,形成的标准图集也成为城市住宅区规划建设和构件生产的依据。
采用标准化单元设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标准设计方法是在住房建设中实施计划经济的重要保证。作为国家住宅标准设计依据的“定额指标体系”通过对住宅人均面积或户均面积和造价的规定,使国家可以精确地掌握经济计划中住宅投资建设的规模与产出,这对住宅建设基本上完全由国家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标准化方法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降低了造价,按时完成了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大量建设任务,弥补了设计施工人员极度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在整个50年代住房建设低投资、低造价时期,不断降低的住房标准,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较解放前反而呈下降趋势,几家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十分普遍,朴素的建筑外观取消了一切装饰性设计。
此外,低标准的住宅单元设计在政治上也具有意义。David Bray认为在中国50年代反浪费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为了降低造价,不断减小的私人住房空间和相对增多的公共设施促进了一种“日常生活集体化”的趋势。这种对集体化生活的强调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达到高潮,有些工人新村内部甚至出现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厂。
实际上,“国家政权与标准化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城市历史学家LewisMumford在考察意大利城邦空间的巴洛克风格时认为:“这是巴洛克思维的成功,空间被组织,使之连绵不断,并将其简化为标准和秩序。”法国学者F.Choay认为,19世纪中期的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目的除了对城市居民社会生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理想之外,还含有“防止底层民众利用混乱空间抵抗军队”的目的。David Bray认为社会主义时期苏联的城市规划原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现代工业化管理技术(泰勒制)的结合。而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住宅单元的标准化设计,也让我们看到美国学者詹姆士·c·斯考特称之为的“国家的视角”: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制度或者空间的手段使之简单化、标准化和秩序化。
集体化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是国家统领社会直至二者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生活空间越是被压缩,国家的意志也越能通达至底层。50年代上海新村工人的生活中,一方面通过降低住房标准(缩小私人空间)和公共化私人空间,缓解了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与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系统性的组织,把新村工人日常生活安排在一个以居住区或小区为单元的集体化生活的网络之中。睡觉之外的其他生活需求几乎都要借助于公共空间,包括每天必须的日常活动,如洗澡、吃饭、上厕所。而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学校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预留了文化馆、运动场和电影院的位置。城市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主义建筑理念发展到极端,表现为居民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住宅不设厨房,大家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的拆缝补洗由集体劳动完成;家庭妇女被组织参加街道工业,幼托和照顾老人的工作也由街道统一组织。
此外,新村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强化了集体化的生活方式。以曹杨新村为例,1952年一村落成同时就成立了家属委员会和工人合作社,负责对新村进行管理。当时的合作社制订了工人住宅租赁管理办法,明确住户与合作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居民迁入新村的若干规定,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新村生活准则。1953年,新村在原有工人合作社和家属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在街道领导下,以宣传、卫生、社保、民政、调节和治保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新村居民委员会。居委会干部以及各楼组长,通过读书读报等经常性文化学习活动,逐渐地把退休工人、妇女儿童等闲散人员组织在新村的集体生活之中。
三、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而我们今天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实际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首先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来理解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生产逻辑: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模式,在广义上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根植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与意识形态、经济政策、政治运动和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居住制度。
其次,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人新村,仍然是当前城市更新和社区化运动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新村在空间布局、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匹配关系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和演变都将成为制定新一轮都市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序言中写道:“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也要同他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空间一制度的双重视角也将有助于打破城市空间操作和社会制度研究之间的藩篱,从而更好地理解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化和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培训日常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日常管理重点06-25
环保日常管理制度09-13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06-17
营销中心日常制度06-19
设备日常巡检制度09-01
网络日常维护管理制度06-20
日常烟酒领用管理制度06-23
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制度07-02
日常办公行政管理制度07-04
妇女之家日常管理制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