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2024-12-30

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1.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网络教学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一门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历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具设备与手段为研究内容,探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的学科教育学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对具体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与特殊要求,用以指导与规范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增强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进行历史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教材结合网院提供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以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进行自学,并且按照要求及时完成给定的作业。同时,可与辅导教师进行网上互动,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惑与困难。学习成绩按期中书面作业与期末考试两项成绩相加予以评定。期中书面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二、学习用书

本学科的学习指定用书为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 学法》(第二版)。本书第一版编成于1988年并与1990年评为国家教委第二届优秀教材奖。该书连绪论在内共分为十四章,每章之前设“学习提示”,每章之后设“练习题”,在正文之后附录中国历史教育界名家有关教学法的论著13篇,适合于以自学为主的学生使用。2003年,作者根据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对原书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修订后的书名jiao,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即此次学习指定用书)。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保留了章节前的“学习提示”和章节后的“练习题”,并且在每章之后增加了“主要参考文献”,特别是较多的反映了当前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要求,对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能提供较多的帮助。

三、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学科的建立及其发展

历史教学在中国出现很早,据近代梁启超的研究,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早期的历史教育。而历史教学法学科教学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翻译的的美国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标志着我国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建立。1949年以后我国教育界主要实行苏联式的教学模式深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章恒、于同隗翻译的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成为当时历史教学法研究和教学的主流。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在北京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此后我国学者著述的“历史教学法”类教科书大量的写成与出版,标志着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教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也还存在一些分歧,关于历史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认定便存在几种不同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有些人认为是“艺术学科”,还有的人认为式“历史学科”,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中应用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因为,教育学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教育学两类,理论教育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应用教育学主要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历史教学法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内容,模式,方法等均属于应用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归属于应用教育学。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与具体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2、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5、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与手段。

四、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及其分类

教材中介绍12种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收集研究材料和选择研究内容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测验法、调查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作全面而系统的、连续而周密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

观察法的具体工作步骤是:(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观察计划。(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并作出详细的记录。(3)及时对所有分散的材料进行整理,删除错误补充遗漏。

文献研究法是指查阅已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方法。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中,主要是查阅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考卷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试卷等。其工作步骤是:(1)收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2)详细阅读有关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3)对有关资料根据需要进行整理与组织(4)对现有材料进行分析或写成报告。

测验法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书面和口头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学业情况和心理状态的方法,了解心理状态较好的方法是在轻松的,亲切的,无拘束的气氛下进行的口头交谈。书面测验必须讲究试题的设计。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有计划的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的了解,比较充分的掌握有关历史教学的历史,现状中的某些或某个问题的情况,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指导现实的历史教学工作。具体步骤是(1)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提纲、调查程序、方法和日程),(2)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3)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类是进行具体研究的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上丰富的历史教学实践和历史教学理论的分析研究,认识历史教学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历史教学工作。它的工作程序是:(1)收集尽可能多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材料(包括史实、论著和关于该问题的非文字材料。)、(2)鉴别整理史料(对材料进行辨别真伪和分析整理。)(3)对历史教学的历史发展进行表述和评论。

比较法是对历史上的历史教学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历史教学规律。其工作程序是:(1)描述、(把所要进行比较的历史教学现象外在表现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2)分析(对历史教学现象内在规律进行理论性的分析)(3)比较(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对比提出科学的结论。)

分析综合法是指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历史教学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把所研究的某个历史教学问题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连成一个整体来认识。

归纳演绎法是归纳演绎两种方法的结合应用、其中归纳是对众多的同类历史教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共同的性质或因果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现象,揭示该类教学现象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来。演绎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原则,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或者从对历史教学现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假设,再与另一些现象对证或验证,从而得出对于具体问题认识或具体的解决办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是非典型的。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若干个个案进行研究,比较,然后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步骤是(1)了解情况,确定个案研究的对象(2)观察研究对象,调查和收集资料(3)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第三类是用以表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统计法和图表法两种。

统计法是将用各种方法得到的资料进行分项统计,从统计中得到科学的结论。

图表法是指把用统计法得出的统计结果或某些复杂的数字材料用各种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形象化,很直观,有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的效果。

第四类是用以检验研究结果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在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项实验任务之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来。

二、国外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及与我国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比较

国外在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上与我国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许多地方存在不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教学体制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手段的研究、教学考核和教师进修的研究等。不同点如下:

(1)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的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单一的,而国外教学指导思想大多数是多元的。

(2)在课程标准的编制上,我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即:“一纲”,而国外多是多纲的。(3)在教学方法上,我国的研究多而且细,而国外对此研究则较少。(4)在研究的重点上我国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的研究,国外较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能力。

(5)在教科书的编写上,我国教重视教科书如何方便教师的使用,而国外则较重视教科书如何方便学生的使用。

(6)在学习资料的编写上,我国重视引导学生的考试,国外则重视引导学生的阅读于研究。

(7)此外,国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比我国重视。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历史教学的任务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章原有三节,这里将第二节调到第三章去)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沿革

1、中国古代历史课程的设置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历史教育一直是主要的内容,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梁启超的研究,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即有了最早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起源得很早。春秋以前,历史教育是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以后历史教育向民间普及,并出现了作为教材使用的历史著作——孔子的《春秋 》。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其中的春秋经博士担任的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任务。从魏晋南北朝的南朝宋开始,朝廷在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史科,使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校教学科目。元朝以后,一些书塾也开始设置历史课,历史教学开始向少儿教育普及。历史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历史教材方面,秦汉时期主要是《春秋》及“三传”,隋唐以后引入正史,到了明清时期,在正史之外又增加了“三通”和“通鉴纲目”,历史教学内容不断的增加。此外,在宋朝的书院里,还出现了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但这时的历史教学研究,还是零散的,未形成完整的系统。这种传统的历史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末。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开设新式学堂,制定新的学制。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规定在学堂中开设“中外史学课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有关在中学里设置历史课的章程,但此章程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按这一章程规定,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先讲中国史,次讲亚洲各国史,再讲欧洲,美洲史。在中学的五年中第一年的历史课每周三课时,其余四年均为每周二课时。《葵卯学制》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标志着历史课程在新式的学校中正式开设。此后,有关学堂的章程做过多次修改,在中学里实行文理分科(当时称为文科和实科),文科历史课每周3课时,理科历史课每周1课时。民国时期历史课继续在学校开设,课程基本延续清末的安排。1922年,民国政府进行学制改革,确立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学制。根据新学制,1923年颁布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规定初中历史分为本国史和世界史二部,每周总学时为8课时,高中文化史总学时为6课时。此后,国民政府先后于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颁布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各年段的历史课每周均为2至3节课。历史科教材采用中国史和世界史分编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现代等时期、教学内容详细,下限至当时(如1941年的课程标准就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过渡阶段(1950——1953年)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将旧中国的历史教学改造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学。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历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换。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开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开设外国史;高一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开设中国近代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开设外国史。历史课各年纪每周均为三节,每周总计18节。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适合中学使用的历史教材尚未编出,因此在教材上高中的中国古代史选用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节录本,中国近现代史选用胡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而初中的历史课则选用叶蠖生编的《中国历史课本》,世界史引用苏联现行教材。此外,国家还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唯心史观,转变立场、观点。

二、调整阶段(1953年——1956年)

195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学计划修改草案》对历史课程的设置再次进行调整,规定初一和初二上学期开设世界古代史,初二下学期和初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开设世界近代史,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时不变。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先外后中”,(先学世界史后学中国史)二是“直线式编排”(初中只学古代史,高中才学近现代史,不循环)三是世界史教学内容完全仿照苏联。

三、短暂的发展阶段(1956年——1963年)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在初一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初三开设世界史,高一开设世界近现代史,高二开设中国古代史,高三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各三课时,周总学时数18课时。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了一套完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给中学个年段使用。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教学有了全面具体的指导,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二、历史课程采用了螺旋式的编排,适合高初中学生不同情况、三、历史教学内容上摆脱了完全仿照苏联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四、课时充分,有利于教学。

四、左倾思潮开始泛起阶段(1963年——1966年)从1959年的反右倾开始,中国历史界出现了关于历史应该是“人民革命史”还是“帝王将相史”的争议,这一争议影响到了中学历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的压缩,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历史课改在初

二、初

三、高三开设。初二上中国古代史,初三上中国近现代史,高三上世界史。其中初

二、初三每周上两节课,高三每周上三节课,周总学时7课时,比1956年规定的课时减少了一大半。1964年7月教育部根据毛泽东关于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的指示又将初三的历史课砍去。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于打倒帝王将相、打倒王朝体系等左倾口号的提出,全国许多中学放弃了统编教材 代之以村史、厂史,农民战争史等自编教材作为中学历史课本使用,历史教学内容十分混乱。

五、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年至1969年中学停课,历史教学相应被停止。1966年以后,中学“复课闹革命”,历史教学又在一些中学开设,但当时的历史课完全被政治需要所控制,中国古代史被改成“农民战争史”“儒法斗争史”中国近现代史被改成“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而世界史改为“国际共运史”。历史课的课时与教材均无保证。

六、稳定发展阶段(1976年——199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学历史教学开始恢复,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规范,根据这一个大纲,中学历史课分别在初

二、初三和高一三个年段开设,其中初二上中国古代史,初三上中国近代现代史每周2课时,高三上世界史,每周三课时。

198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的教学年段和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规定在初一上中国古代史每周三节,初二上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每周2课时,高一上世界史,每周3课时。

1986年教育部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进行了新的修订,在初二下学期增设了世界史课,中国史压缩到三个学期。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在高三文科班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程,每周六节。(理科班不修)。

1992年,全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按义务教育大纲的规定,初中一二年级设中国史课,初三设世界史课,每周均为二课时。高一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二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也是2课时。高三文科班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每周六课时。

从1976年到1996年,20年间,由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在微调中得以稳定发展,总的发展方向是学习内容设置趋于合理,课时的安排也有所增加,显示了国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视。

七、新的课程改革探索时期(1996年——2000年)从199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开始在中学 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主要的改革是,将高中的历史课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高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课,高二高和高三设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文科限定选修课,另在高一和高二设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任意选修课,并在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

八、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验与推广阶段(2001年后)

2001年后,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先后颁布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由人教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组织编写了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实验,现正在进一步的推广中。

二、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中学历史课程

1996年,国家教委组织了基础教育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

1999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2001年六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此后,随着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辑出版,课程改革按制定的方针顺利的进行。课程改革要改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三、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和注重于书本知识的现状。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构成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轮的改革中,历史课程将会发生以下变化:

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

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中学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均已编制完成。

四、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

五、在教材的开发上,实现教材的多样化,编写多种版本的教材提供选择。

六、在教学方式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七、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此外,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初中《历史》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六个板块,其中,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分为9个学习主题,中国近代史分为7个学习主题,中国现代史分为7个学习主题。世界古代史分为5个学习主题,世界近代史分为8个学习主题,世界现代史分为8个学习主题。共44个学习主题。以学习主题来编排历史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新的编排体系,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将历史、人文地理和政治课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有两套方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将教学内容分为: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和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六个专题。《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将内容分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在两种方案中,历史内容均占较大的比例。

高中的历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历史

(一)(二)

(三)三门,分别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共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分为六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汇萃。高中历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课每门2学分,选修课每门也是2学分,每个学生最少应选修3门即6个学分。

初中新课程于2001年9月开始实验,目前已在全国推开。高中新课程2004年开始试点,福建省中学2005年开始试点。

二、国外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情况介绍

学校的历史教育,在各国都受到重视,历史或与历史相关的课程在各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各国的教育体制、教育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历史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1、美国

在美国,中学历史课程属于“社会学科”。在初中,这门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是该门课程的核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高中阶段,历史课设置为选修课,一般分为本地史、州史、美国史、世界史等。由于美国教育是地方分权式的,因此各地区课程的设置不完全相同。

2、英国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在中学中独立设置历史学科的国家,但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教育和科学部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广博性、均衡性、相关性、差异性的指导原则,并编制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统一课程与1991年出台,其中教育内容吸纳了经济、社会、民族、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历史课程的结构上,英国学校的历史课不在分为本国史和世界史,而是把英国史和世界史合为一体,以英国史为主。历史课程的编排为主题式如初三历史课的主题为:罗马帝国、中世纪王国;1066年至1500年的英国、联合王国的形成;1500年至1750年的王室、议会和人民、扩张、贸易和工业;1750至1900年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共五个专题。高中历史课的主题是:英国民主的发展;1900至距今20年前的时期;1945年至距今20年前的国际合作与冲突,英国、欧洲及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共三个主题。每个主题之下均有具体的探究方式和资料研习形式并有一定的能力目标。这种编排,具有独到之处。

3、日本

二战以前,日本中学历史课是独立设置的,二战以后与地理、公民合并为社会科。初中阶段,学生分别学习历史和地理,然后转入公民学习。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设日本史和世界史两门,每门4学分,因日本中学要求学生历史课应修满8个学分,因此历史课实际上成为必修课程。

4、俄罗斯

俄罗斯的学校课程延续苏联时期的改革趋势,在中学各个年级均开设独立的历史课。1993年颁行《普通教育基础教学计划》,实行普通教育学校课程多样化,把学校课程分为8类学科,历史与法律、人与社会、现代文明基础、当代世界、公民常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整合为“社会学科”。其中历史课包括俄国历史和世界史。

从以上各国历史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第一、学校的历史课程不可能有绝对固定的模式,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造与创新。

第二、历史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特点和社会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和可供选择的课程类型。

第三、历史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而不是排他性。第四、历史教育应适合各国的国情,与社会政治密切相连。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制定的依据

我国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为依据: 第一、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体现历史学科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表述为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三项。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本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将其表述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四项。

1、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这里的知识,当然是指“历史知识”。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对此,《历史课程标准》做了原则性的划定: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趋势、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可以分为历史的具体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具体事实的认识,即认识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有具体的人物所进行的具体的历史活动。历史的理论知识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抽象概括和对历史事实的本质的属性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的认识。这是两个相互促动,相互影响的历史知识类别。两个方面的学习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十分重要,这是因为:(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

2、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历史学科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进行了很多前期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在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行了专门和明确的阐述。

初中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阐述是: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的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阐述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一点讲,初中阶段历史能力主要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技能与技巧以及初步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高中阶段历史能力主要培养五个方面能力:一是掌握历史知识方面的能力即“再认和复述能力”;二是理解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即通过对历史事实认识和理解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三是运用正确地理论为指导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是对教学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五是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地思考的能力即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大意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教学观念的转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变为培养智能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调教学方法变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结合;从注重识记变为注重理解和应用;从注重重学习结果变为注重学习过程;从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等。)

(3)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3、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必然要体现一定的政治、思想、社会、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历史意识(2)国家意识(3)民族意识(4)国际意识(5)社会意识(6)公民意识 思想教育的原则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体现时代精神

(3)要史论结合和联系实际

(4)要形式多样、方法多样、渠道多样。(5)要有感情和理智的结合。(6)要适应和符合学生的实际。

(7)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4、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大量正面和反面的历史人物的行为形象,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

(1)价值观念教育(2)道德观念教育(3)人格取向教育

此外,历史教学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上各项任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历史知识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活动;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导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关键。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参考书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编纂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雏形大概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该章程中规定了历史教学应“省吾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的教学目的。还规定了中国史教学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之大事”“百年以内之大事”“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军事、经济、风俗等内容。世界史教学内容是“各国的重要事宜、”要求“详于近代略于远年,详于大国略于小国”。虽不是正规的课程标准,但事实上起到了课程标准的作用。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发布正规的课程标准。在名称上先后叫做“实行规则”“课程纲要”1929年后成为“课程标准”。其内容主要分为教学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作业要项、毕业最低限度等六个方面。这些课程标准有些规定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1932年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多种的作业方式包括笔记、作纲要、作地图或图表、写读书报告和短文、作时事报告、讲演、演历史剧等,到今天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将这种纲领性文件称之为教学大纲并分别于1956、1963、1978、1986、1990、1992、1996、2000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初中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目的和要求,处理教材内容的原则、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等部分组成。1996年以后的大纲增加了考试和评估的部分,80年代中期以前教学目的主要提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要求。80年代以后,增加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原则方面,对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原则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先将教学内容作一个总的说明,而后列出具体的教学纲目(包括章、节和目)。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对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历史教学大纲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很强的制约性,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考试评估的依据。

2001年我国开始进信心一轮的课程改革,为配合这次的课程改革国家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并更名为“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体例上与旧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主要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的前言用以说明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内容标准主要表述教学内容与要求,分为六大块44个主题;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有新意的是在教学建议中附录了9个教学活动案例以及将内容标准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并分别以不同的词语加以表述,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多种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3年颁布,基本结构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样,主要在课程内容上做了较大的改革。根据这份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1、2、3三个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主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生都必须学习的部分。选修课是提供高中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分为六个学习模块不按照通史体裁编排而按照专题史体裁编排。

中学历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需注意以下问题:

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3、依次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4、在实践中灵活的加以应用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材与教科书

一、中学历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材与教科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教材是一个内涵比教科书要大的多概念。

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材料都是教材。可以分为两类:

1、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和自学指导书、历史文献材料、当代的历史著述、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和涉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等)。

2、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历史教材(包括图象教材、音像教材、实物教材、实地教材等。)

这些材料,构成了历史教材的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各自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学校或有关教育部门制定给学生使用的教学用书,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编制的。在历史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据。

1、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功能

(1)历史知识的中介和客体(2)提供知识的范围和数量(3)包含思想教育的因素(4)促进学生思维发展(5)便于学生自学

(6)便于学生自我检测

(7)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73页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课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课文是历史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基础。反应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体系,范围与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课文的辅助部分对教科书来讲也是不可缺少的。其特定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功能;二是丰富课文内容的功能;三是巩固课文学习的功能。历史教科书的两大部分,前者承载了历史教学的基本知识,后者提供了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材料和工具。

在当前的课改中,历史教课书的编写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1、开放性和多样性(即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开放与多样)。

2、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3、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是教本和学本的有机结合。

3、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原则71页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在以往的研究上比较注重具体的表述如: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来编排历史知识;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以春秋战国为界限等。近年来对编写原则的论述趋向与理论化。教材中归纳为七项原则,分别是:

(1)科学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基础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精选性愿者(6)可读性原则(7)适用性原则

4、中学历史教科书审定制度68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教科书的编写与采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各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采用的运作模式被称为审定制度,不同的国家审定制度,有所不同。目前,世界各国教科书审定制度大概有以下四种模式。

(1)国定制。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指定全国的学校统一采用。

(2)审定制。指教科书由民间组织编写,但应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查,通过后方可出版,由学校选择使用。

(3)认定制教科书由民间组织编写和出版,进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后,由学校选择使用。

(4)选定制。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发行采用国家完全不予干涉。在国定制的情况下,学校的教科书一般只有一种版本,即所谓“统编教材”。而在审定制和认定制的情况下,可以有几种以致十几种教材供学校选择,在选定制情况下,学校选择的余地就更大。

我国以往的教科书使用国定制即统编制,1986年开始逐步改用审定制。目前我国历史教科书已有人教版、上海版、广东版、四川版、浙江版、湖南版、北师大版北京版等多种。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教材也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湖南版和重庆版等。

5、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77页

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 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还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大字与小字的关系

(2)处理好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3)处理好书中文字与图片的关系(4)处理好课文与补充材料的关系(5)处理好课文学习和作业练习的关系

(6)处理好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关系

三、历史教学参考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属于教师用书,是与历史教科书相配套的一种教材。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分析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教学要求和建议。二是教学资料主要有资料、注释和附录。有的历史教学参考书还选编了教案或课堂教学实录。

1、历史教学参考书的作用

(1)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和掌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2)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3)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资料(4)为教师教案的编写提供了范例

2、教师使用教学参考书注意事项

(1)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使用教参(2)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使用教参

(3)充分利用教参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4)有选择的使用教参中提供的材料(5)创造性的运用教科书

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历史教学原则

本章研究的是历史知识的特点与历史教学原则。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知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中学历史教学给学生传授的是历史知识,因此在研究历史教学原则的同时必须对历史知识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些研究历史教学的学者甚至认为,历史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历史知识的特点基础上。

第一节:历史知识的特点

历史知识有那些特点呢?当前国内的研究者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历史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连续性五个特点。(见宁裕先等主编的《历史教育方法论》)这种观点一般被称为“五性说”。“五性”也有人表述为思想性、时序性、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见金相成等著《历史教学法概论》)还有人将其表述为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见姬秉新主编《历史教育学概论》)。虽有歧异,差别不大。

本教材将历史知识特点归纳为“四统一、一辨证”具体如下:

1、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过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3、规律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4、广博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5、历史学科诸特点之间辩证关系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何谓“教学原则”?有人说:“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是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见宁裕先《历史教育方法论》)。本教材将教学原则界定为:“根据一定学科教学的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个角度来讲,二者的认识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历史教学原则的表述却有较大差异。

有人说,历史教学的原则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结合、系统讲述和突出重点的结合、形象教学与分析理解的结合。四项原则。(金相成《历史教学法概论》)

有人说,历史教学原则是知识、智能、思想相统一原则、史与论相结合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直观性原则、按年代顺序讲述历史的原则。五项原则。(宁裕先《历史教育方法论》)。

本教材提出了八项原则:

1、科学性与历史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8、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五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

一、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

1、中国教育家古代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理论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

2、欧美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

欧美资产阶级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J.F赫尔巴特和美国的J.杜威。

(1)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运动即观念之间的系统化连接运动。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是个阶段:A.明了——给学生明确讲授新知识;B.联想——新旧知识的联系;C.系统——作概括结论;D.方法——把所学得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2)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事务来学习知识。杜威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要素构成的不同阶段A、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B、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C、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D、他要一步步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E、他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

3、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理论的一般认识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一般认识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的,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机能,开发和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特点,功能与本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如上所说,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有五个基本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师生的互动过程是这些因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而展开的。

2、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互动过程,因此,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历史性

教学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发生变化。如在封建社会中,教学目的是为封建制度培养各种官吏,因此注重的是道德与伦理的陶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进入近代以后,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官吏以外,增加了培养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要求,因此教学出了伦理道德陶冶外和增加了实用技术培养,教学活动也增加了同生活和实际的联系。淡此时的教学仍然是单向的活动即授受活动。进入现代以来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被普遍关心,教学活动就变成师生间双向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周期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知识的掌握于能力的获得呈现一种波浪式的螺旋式发展,形成一个个教学周期,一个周期即是在即定条件下最完整的组织对片段教学内容的掌握。

整体性 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的课程结构应体现整体性,每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安排也应体现整体性。个性 人的本质内涵有极大的丰富性和立体性。教学过程也应有利于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3、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实现教学目标的功能(2)团体维持功能(3)发展智能的功能(4)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大讨论。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对此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看法:

第一种认识说——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即一般的认识过程。第二种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但这种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的是间接经验,是最简捷,最省时的一种认识方式。第三种儿童发展说——认识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这样,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种双边活动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五种复合说——教学既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

第六种认识——实践说——人类的活动有认识和实践两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认识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改造是实践活动。

第七种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心理的发展过程。

以上七种主张,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和认识发展说。多数人主张特殊认识说。

特殊认识说有三个特点:

(1)间接性——即学生的认识对象与认识方法都是通过教师和教材的帮助间接的得到的。

(2)领导性——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

(3)教育性——学生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过程。

三、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目前较多的是采用传授和学习书本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4——120)

(1)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2)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3)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4)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5)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 第二节: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一、关于“学习”的理论

1、学习的定义

什么是“学习”?这本来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但如果从理论上去分析,则并不那么简单。

一般来讲,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德国的艾宾斯浩认为: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相对持久德变化。

鲍尔和希尔加德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的情景中德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景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保持且不能单纯规因于生长过程。”

2、学习的分类

A、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分类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内容及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a、知识的学习,b、动作技能的学习,c、智慧技能的学习,d、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B、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学习分为8类。(126页)1977年在《学习的条件》一书再版时调整为五类,分别是a、语言信息学习,b、智慧技能学习、c、认识策略学习、d、动作技能学习、e、态度学习。

3、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

要实现有效学习,一般应具备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校舍,教学设施,教师、教材等、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和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即学习动机和方法。

4、学习的一般过程

按照加涅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学习者的先天因素(智力因素),学习者的行为动机(非智力因素),预期(学习的期望值)。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应用自身的先天因素,即应用自身的信息接受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记忆,理解,加工、储存的过程。行为动机和预期在这一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即强化或弱化)。

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

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教材将其分为四步。第一步,准备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外部环境。第二步,学生通过自己的信息接受系统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传递给自己的各种知识信息。

第三步,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储存。

第四步,在元认识的高度来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第六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要素

什么是教学模式?目前教育理论界还未作出统一的定义,但不同的研究者说法虽有差异,基本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德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吴也显主编的《教学论新编》说“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

说法不完全相同,但基本观点差异不大,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关于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按照这个观点,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有六个:(1)指导思想、(2)主题、(3)目标、(4)程序、(5)策略、(6)评价。

二、我国教学模式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学模式就是“口耳相传”的直接教学模式。到了宋代一些书院中开始推行“学问模式”即“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口耳相传、勤学苦练。”但此模式并未在民间获得广泛应用。

20世纪初,西方传入夸美纽斯的班机授课制,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在建国初期,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主要是凯洛夫的“六环节”教学过程理论和“组织教学——复习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的综合课模式结合我国传统的启发教学,文道结合,教学相长等思想与方法,形成了较为同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优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阐明了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系统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授,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教学程序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没有从心理学层次上说明教学过程的特点,过于强调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忽视了技能等方面培养。二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使学生脱离社会实际和处于被动地位。四是直觉性,技艺性知识难以有效传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的精神指导下,教育界对教学模式探讨兴起了高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说,目前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几十种。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

1、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又叫做直接教学模式。他是以教师为主导,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进行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口头讲授,直接演示,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应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

讲解接受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考核。

讲解接受模式适合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而历史课正是系统的讲授历史知识,因此是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经验最为经济的模式。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因此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引进行的教育思维和方法,扬长避短,使其更适合当今的教学要求。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50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和芝加哥教授施瓦布先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强调学校课程要注重“结构”和“直觉”,并赋予不断更新的机制。施瓦布要求把学习者看作“小科学家”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概念,发现科学的基本概念”。这样,学习过程就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性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

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2)探究过程,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必要的能力。(3)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认识科学的概念。(4)通过学习,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工作角度可以分为: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学习结果四个方面。

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作为探究的中心。然后由教师确定学习目的。在课题与目的确定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主要是理论学习,材料收集,观点形成,教师主要进行方法指导和探究环境与必要条件的提供。

(2)课堂实施 首先由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要探讨的问题之中,而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可进行交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保持课堂进程的有序。

(3)总结阶段 在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运用,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一般不对论题提出倾向性结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合作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较为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逊兄弟。

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

合作教学理论来自两个渊源,一是寻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尝试,二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有五个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充分的交往;个体明确的责任;必须的社会技能(包括领导,交流,信任和解决矛盾的技能)小组的凝聚力和配合性。

合作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向学生介绍进行合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和目的。

(2)选定合作教学的课题(可由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选定)。(3)确定异质性小组。(所谓异质性小组指的是一个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平常学习成绩不同,即有些学生较好,有些学生较差,还有些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这种异质小组称为“组内异质”。但在具体操作中各个小组水平则要求保持相对一致,即每组均有好中差三类学生。这种结构叫做“组间同质”。)

(4)组织“专家组”。即在异质性小组确定以后,按照小组的人数将合作学习的课题内容分解若干个问题,每个小组均有一个学生负责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个小组承担相同任务的学生结合组成一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讨论,对课题形成清晰的理解。(本阶段可由教师介入进行指导,即由教师介绍研究方法,提供参考资料或参考书,组织讨论等。有些研究者将这种情况称为“师生合作”。)

(5)专家组的学生回到各个异质性小组,轮流将各自学习的内容传达给其他组员,直到其他组员都学会。

(6)教师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考试,对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个人成绩以本次考试成绩减去以往学习的平均成绩计算提高分以提高分计算个人成绩。(即以以往成绩作为基点分与本次成绩相减衡量个人的成绩,提高多者为优胜者。如某位学生以往成绩为66分,本次考试成绩为80分,提高14分,而另一位学生以往成绩为80分,本次考的88分,提高8分,虽然绝对分数后者高,但以提高分计,前者获胜。)小组成绩,以每个成员的提高分的平均值计算,提高多者获胜。

合作教学以学生的合作为主,以师生的合作为辅。经一些学校的实验结果表明:(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合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甄别学习任务的原则(即在确定学习主题时应选择易于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并且学生个人能力能够承担的历史教学内容。)

(2)明确划分学习任务的原则。

(3)以奖励机制强化个人责任的原则。(4)合理分组的原则。(5)教师适当参与的原则。(6)合作学习扩展性原则。(即应将合作学习扩展到课外。)

4、范例教学模式(136页)

范例教学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51年由德国的历史教育家海姆佩尔在蒂宾根会议上提出来的。

范例教学模式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的解决学习与系统的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办法。其主要的操作方式是:改革教材,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内容(即提供“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接触,训练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范例教学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个原则。基本性原则就是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规律性;基础性原则是强调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范例性原则是指为了达成基础性合基本性两个原则,就要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以及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结构化,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使儿童或青少年的兴趣,问题,学习方式等同各种分化的,复杂的和客观的教学内容的方块组“最终结构”一致起来。即:要求设计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学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相适应,相统一。范例就是使这两种结构统一起来的媒介。

范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在教学中以个别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对象为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性。(对具体的事实如历史教学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地阐述。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2)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认识许多单独的历史事件是相类似的,其中有许多特征是相同的。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关系。即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和对一些具体事例的归纳发现历时发展的规律。

(4)范例性的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即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实践。

范例性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他真正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不止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面对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所借鉴和使用一种新模式。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型与结构

1、课型是指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教学体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把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工序分别赋予不同的课,由一系列不同的课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课的分类。我国一般以前苏联凯洛夫的分类将中学历史课分为综合课和单一课两大类。

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综合课”。一节课的时间内只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课称为“单一课”。单一课在实际应用中又可以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考查课。

2、各种课型的结构

综合课的主要结构程序是:检查学生出席情况、集中学生的主意力、检查提问(或为复习提问)、讲授新知识、巩固提问、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或在课堂中完成作业),宣布下课。

导言课的主要结构程序是:检查学生出席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讲授课程教学目的、基本线索、学习的要求、学习的方法布置下次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讲授新知识课:包括检查学生出席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讲授新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考查课:包括检查学生出席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布置考试时的注意事项、出示试题、学生答题、按时收卷。

各种课型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各个教学程序的内容和要求见教材P174——176。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四字三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

1、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既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讲述法又包括叙述法、描述法和概述法。讲述法中最常用的是叙述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叙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系统性和情节性

第二、史料的典型性与科学性

第三、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2、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提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

3、谈话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4、直观教具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直观教具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演示教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教具必须紧密配合教

学目的的需要既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

第二、演示直观教具时,教师应先对教具做一总的说明,提出让

学生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第三、教师演示教具时,应把教具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使全班学

生都能看得清楚。

第四、要注意展示教具的时机。

5、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使用这种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称之为“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见教材P203)

6、讲读法:是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

7、四字三段教学法:指应用读、讲、议、练即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练习为教学特点组织的教学方法。具体组织的方法是:

第一段:学生阅读。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阅读的范围和重点,让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段:师生讲议。由教师提出设计好的带有启发性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同时,教师结合学生们的议论情况,就重要的史实即较为复杂费解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

第三段:学生练。由教师提出各种形式的作业题,由学生们组织答案。

(与此相近的还有“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法。)

8、四段教学法:又叫“自学辅导法“具体做法是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四段进行教学。第一段:给学生指定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第二段: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二人或四人小声的进行研讨。第三段:全班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系列问题的讨论。第四段:教师讲解,评论、总结、布置作业。

9、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叫“最优中学教学方式试验法”,是由武汉师范学院的黎世法最早提出来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各单元按六种课型进行教学。

(1)自学课,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在课堂上自学新教材。(2)启发课,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复习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复习。(4)作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做作业。(5)改错课,在课堂上师生结合,共同批改作业。(6)小结课,将知识、技能概括化,综合化。

10、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发展的趋向。

(本教学法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称为“探究新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

一、直观教具:除了教材与板书以外一切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以视觉形象为特征的教学用具均可称为直观教具。

二、直观教具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直观教具的种类:

1、形象性直观教具:指帮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来认识历史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直观教具。分为原始性直观教具和再造性直观教具。原始性直观教具主要为真实的历史文物;再造性直观教具主要指模型,文物复制品,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

2、逻辑性直观教具:指依靠符号,图表。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料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的直观教具。包括再造性历史地图、图解、图示、讽刺画、漫画,历史年表,统计数据表等。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

包括“传统多媒体”和“电脑多媒体”。传统多媒体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使用语言、文字、图象、影像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教师所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传达给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具要求不高,容易操作,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可以积极推广使用。“电脑多媒体”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或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媒体进行教学。目前一般所讲的“多媒体教学”即指这种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是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一是师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互动教学。

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点主要是:准确、生动、形象、美观以及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多的信息。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只得关注。(1)在教学的方式上仍然是体现以教师为中心。(2)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是“满堂灌”。

(3)多数教学课件低水平重复,费时费力,效率水平低下。(4)由于计算机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因此经济发展较不发达地区使用的学校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网络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网络教学是指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互动即学生可以通过联网的电子计算机从网络获取教师对某节课的指导性信息,获取学习材料、习题及答案,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适时的互动。(以校园网为主)另一种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通过互联网登录各有关网站,收集学习的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历史学科的网络教学,实际上是无限扩大了课堂历史教学,是今后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一个有待开发,极具潜力的课题。

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备课——授课——评课是构成课堂教学完整工作体系的三个环节。备课是课前的准备与计划,授课是对备课方案的实施过程,评课则是课后的评价和反思。

第一节:历史教师的备课

备课是历史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备课 有多种形式,如: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较常用的是学期备课、课时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学期备课的主要工作

1、学习课程标准,通读历史教科书

2、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

3、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二、课时备课的主要工作

1、钻研教科书

2、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重难点

4、处理教材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6、选择教学媒体和手段

7、编写教学方案

三、钻研历史教科书的步骤与方法

1、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着纵向或横向的联系,在钻研教科书时,既要找出本课与前后课内容在史实上的纵横联系,也要明确本课内容与前后课内容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本课内容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2、抓住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中心思想。——中心内容就是教材所体现的本质问题,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中心思想是本课的统领,也是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学生引起共鸣的思想内容。应通过通读教材,从研究本课的主要内容,能力和思想几个因素中进行界定。

3、详细阅读教学参考书,吸取其他人的见解,验证自己的看法帮助自己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4、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教授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翻阅一些马列主义和历史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及反映历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与论文。

四、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1、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2、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的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3、教学目标的编写应该科学与规范,用宽泛的教育目标代替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脱离教材缺乏概括表述琐碎教学目标都是不可取的。比较规范的教学目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结果性目标的表述即告诉人们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具体表述为“了解什么,理解什么等等)这种表述主要用于”知识技能“领域。另一种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种表述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表述为“收集、制作描述制作过程、描述制作感受、谈谈自己的想法等。)

4、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整体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三个方面的要求。(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应有若干具体目标组成,但是具体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应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适应性是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并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灵活性是指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因地因人而异灵活应用,忌生搬硬套别人编写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教学目的,要求最本质的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集中反应教材中心思想地部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关节点,是指头绪较多或较艰深的内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而有待教师启发解惑的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重点内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集中在教材的某个段落中,一是作为中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教材中。突出教学重点,可以使最能体现教材中心思想的的部分得到体现与强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历史教学难点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的理解。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为基础使学生的认知陷入困境。

三是已知对新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对新学知识起了干扰作用。

四是教材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度较大的,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

教学的重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二者是同一的。

六、教材内容的处理

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可以采取取舍、增补、校正、拓展、调序方法进行处,其中主要的方法是进行增补和精简。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和生动,已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强化重点和深化难点。

在增补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以不超过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为度。精简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非主要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二理解的材料段落。二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

七、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方式,手段、程序等的综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方法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

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3、要考虑教材内容性质的特点

4、要考虑教师本人的特点

5、要考虑教学时间,学校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八、教学媒体的选择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媒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即通常所称的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即录音、录像和幻灯等)还有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多媒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特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年龄特点,加以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选择。

九、教案的编写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备课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输出的过程。教案的编写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具有差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来讲,一份完整的历史教案必须具备以下内容: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课型(说明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或活动课等)

3、教学目标(说明本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4、课时(说明所用的课时)

5、教学重点(本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

7、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步骤、时间分配等)

8、教具(说明所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

9、作业处理(说明布置的作业以及完成作业的要求)

10、板书设计(呈现完整的板书设计)

11、课后记(对本课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

第二节:历史教师的授课

历史教师的授课就是按照预定的教案,将在备课中形成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显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的呈现、展开与加工、教学环节的转换,承接与教学节奏的控制;学生注意的保持、分配与转移。

一、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

1、演绎逻辑方式(即从一定的结论出发,然后通过推理或论证,证明其正确)

2、归纳逻辑方式(即从具体的事例出发,最后归纳出结论)

3、类比逻辑方式(通过对两类相近或相反的历史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常见有以下方式:

1、“联旧引新”方式(P250)

2、“解题释义”方式(P251)

3、“布疑设悬”方式(P251)

4、概括提示方式(P252)

5、“直观启动”方式

6、“联系已知方式”

三、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

1、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低级认知提问(即包括回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评论性提问)两种。

2、课堂提问的策略:上课开始时的提问以回忆性提问为主

上课中间提问以说明性提问为主

上课结束时的提问以巩固性提问为主。

3、提问要求主要是:指向重难点,准确有针对性,引导思考和难易适中。

四、历史课堂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情,形态、动态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包括:眼语、脸语、手语、身姿语、形体语和空间距离语等。

非语言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明白易懂;二是有助于表达语言中的情感内容;三是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扩展语言表达的含义。此外,非语言信息还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组织水平。

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体态语言修养,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非语言信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五、历史课堂的结课 历史课堂的结课,即历史课中的课堂小结。历史课堂小结能起到深化和系统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历史课堂结课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教材介绍了三种。

1、“精讲概括”式结课——从深化教学内容出发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小结方式。

2、“诱导、点拨”式结课——教师以简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升华知识。

3、“铺垫、留疑”式结课——在结课时为下次课留下伏笔或留下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使课堂得以延伸。

六、历史课的教学语言与板书 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没有语言教学就难以进行。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投影等手段,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1、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① 注意语言内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② 突出学科特色,讲出历史韵味 ③ 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练性和通俗性

一般可以概括为:准确、逻辑、形象、生动。

2、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

(1)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形式:纲目式、表解式、方位式、结构式、表格式。(2)板书的设计原则

A、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目的性 B、要综合提炼,具有概括性。C、要层次分明,具有条理性 D、要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E、要用词准确,具有科学性(3)板书的使用要求

A、正负板书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性 B、要注意顺序安排,克服随心所欲

C、注意书写规范优美,使板书富有教育性。

第三节:历史课的评课

历史课的评课,是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鉴别的一项重要工作,他鉴别的是教师的“教”。对历史课进行鉴别,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己所上的课进行评价。另一种是“他人评价”,即由其他人对某一教师所上的课进行评价。

1、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课堂实施的反思,了解教育对象的反馈,发现一堂课成功和欠缺之处,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自我评价有三种方法:

(1)整体入手,综合评析——即对一节课从整体上作出全面、系统、综合性的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处理分析; 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基本功分析;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个性分析; 教学思想分析。

(2)化整为零,单项分析——即选择一个体会最深的,感触最大的,认识最明显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教材处理角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等。

(3)以果溯因,总结经验——即以一节课的成败效果,去探寻产生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可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效果判断。依据是现场观察的结果如:学生的神态,课堂的气氛,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也可用出题测验的方式进行检测。

第二,以果探因即根据效果探讨原因。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

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因素分析查找原因。

第三,总结经验。借助有关教育理论对课堂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得

出结论。

2、他人评价——即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价。

A、评价标准

① 教学目标的制定切合学生实际,全面、精当、立意新 ② 教学内容科学、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③ 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 ④ 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

⑤ 教师着装整洁、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

⑥ 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B、评价的操作——采取“明确界定指标、现场模糊评判”的方法。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指标体系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可观察的要素。第二步,确定指标的权重,即确定各项指标的占分比例。第三步,组成5——7人的评分组。第四步,现场评分。

第五步,分数的合成与解释。

评价指标等可参阅教材P273——276。

第九章: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 第一节:学习指导的意义

学校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学习教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条件。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价值观,取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诸因素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他方面的努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今,学习的观念已由过去的学校教育发展为全社会的学习和个人的终生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角色是课程改革主要内容。但是据调查目前在中学生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他们学习历史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历史的主观动机缺乏;历史教科书的“难、繁、偏、旧”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自由度和理事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就成为历史教学中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学习指导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愿望激情十分重要,因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是促进他们学好历史学科知识的唯一桥梁。

2、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才能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3、只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才能增加学生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竞争能力。第二节:学习指导的任务与方法

一、学习指导的任务

历史教学中学习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通过解析历史学习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形成历史学科特有的的认识策略,从而高效的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具体任务有以下几条:

1、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3、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4、其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包括年代记忆方方法、空间记忆方法、等)

2、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3、历史置疑法(即发现历史问题的方法)

4、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学习成为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于学生创造性以及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选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收集、整理材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

第十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复习与评估

第一节:历史教学的复习与巩固

一、历史教学复习的意义

1、复习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

2、复习能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

3、复习能起到教会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作用。

4、复习巩固能起到深化思想教育成果,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作用。

5、复习巩固能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二、历史复习的方式方法

复习就是“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

1、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日每节课的课堂上,在讲授新知识前后或讲授新课过程中进行的复习。其形式主要有:讲授新知识前的复习;(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的复习(讲授新知识联系旧知识);讲完新课后的复习(新课小结)。

2、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教师在这两种复习课之前都要明确复习的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再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复习提纲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标题式提纲和问题式提纲。标题式提纲由一系列大小纲目组成能较好的反映知识的系统性。问题式提纲由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组成,容易突出重点对学生有较强的启发性。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常用概述法辅以谈话法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纲要图示法,图表法并应用时间穿线法,编写大事年表等进行。

3、总复习

总复习是最高水平的总结性复习,其时间、范围、复习的深度、广度、要求都高于其他形式的复习。指导总复习,首先必须做好复习计划的制定和使用合理的复习方法。(1)制定复习计划

总复习的要求高,计划性强。教师要根据复习的要求制定出适当的复习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好各个复习阶段,并提出每个复习阶段的要求与目标,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总复习通常使用三轮复习法。(2)复习方法

第一轮复习,使用讲述法和谈话法,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主要是阅读教材目录,教材内容,编制复习提纲,全面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第二轮复习采用专题归类的方法进行。一般按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共六块)。中国史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设计专题。世界史按专题和国别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类。通过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第三轮复习,主要任务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提高综合能力。在综合能力的训练上,一是注重对比,分析能力;二是学科内在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三是各学科能力的交汇的训练。主要通过材料的处理和历史的阐释来进行训练。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估

这里所讲的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教学评估的意义与作用

1、教学评估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检查评估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3、检查评估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4、检查评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学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应该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的基本依据。历史教学评估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1、认知领域评估目标包括:

① 知识——知识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的认识和识记,是对历史事实和抽象理论的再认再现,也是认知领域中学习表现的最低水平。② 理解——理解是抓住材料意义的能力。主要是指对历史现象的背景、因果、性质、内涵及相互关系的了解、说明、领会,对历史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的阐释、识别、判断等。

③ 应用——是指对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如制表、绘图、编写年表或大事记等。

④ 分析―――是指对同一历史现象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释、比较或对某一历史概念作深入的说明、分析等。

⑤ 综合———是指将同一历史现象的各个部分或几个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归纳、比较、阐述,或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评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

2、情感领域的评估目标

① 道德感——-是指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评价指标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② 美感———是指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意识。

③ 理智感————是指崇尚科学的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民主与法制意识。

3、技能领域的评估目标

①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即对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② 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包括阅读和理解,辨别和取舍、说明和论证的能力。③ 历史思维能力 ④ 历史表达能力。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方法

历史教学评估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课程标准的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2、观察法

3、活动法

4、学生自我评价法

5、测验法

其中测验法即考试的方法,被批评最多,但无论任何人又都无法不用它。

四、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与技巧

1、命题原则

① 试题内容的广泛性原则 ② 命题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原则 ③ 试题的量力性原则

④ 命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

2、历史试题的题型和试题分析

(1)题型———当前常用的有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

择)、材料题、问答题(分叙述题、论述题、分析题、比较对比题、综合题等)(2)历史试题质量分析

历史试题的质量分析,目前较多的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加以分析。信度———测试的可靠性指标 效度————测试的准确性指标 难度————测试的难易指标 区分度————测试的鉴别性指标

试题的科学与否,决定考试的效果。第十一章:师范院校学生的历史教育实习

第一节:教育实习的意义与要求(略)

第二节:教育实习的任务及内容(略)

第三节:教育实习的总结(略)

第十二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是教师终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补充更新和完善。

一、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与史德

2、知识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历史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质————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

4、心理素质————广泛的兴趣;丰富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性格。

二、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意义,内容及方式

1、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意义——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与完善。

2、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内容

① 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 ② 拓宽更新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 ③ 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教育学理论 ④ 学习计算机技术

3、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方式

① 脱产进修 ② 半脱产进修

③ 在职进修(包括:课题研究、导师带教、专题讲座等)④ 个人自修业余学习

三、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史每个中学历史教师毕生的事业和任务。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可以促进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历史教学研究的形式很多,主要有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经验交流和教学实验等。

1、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1)教学研究史历史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2)教学研究可以促进历史教学。

2、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内容

(1)集体备课

(2)听课、说课、评课、(3)教学经验交流(4)历史教学实验

2005年7月12日

2.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协同教学,自主,参与

协同教学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发挥各人所长, 共同合作指导两个或更多班级的学生。它是专业的一群不一样的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共同谋划、齐心协力, 完成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 多名学生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通过团队更具有协作精神;2. 通过分工合作更为专业;3. 教学模式更多元化;4. 教学资源更加系统整合。 而根据以上四个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 协同教学理论的融入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的共享, 还有利于实施教学活动的个别化, 促进着教师教学自我反省能力的提升[1]。

一、协同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 组建教师协同团队

在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首先组建教师团队。语文教师的专长需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各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制定协同教学计划

协同教学计划的制定, 应考虑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材料、 课时、分工、方式和评价等多个方向。在教学材料的分析上, 以学生容易掌握为主。在教学方法上, 以活动教学法为主, 根据课程需要,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在评价方法上,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听力成绩。

二、开展协同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

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确定。从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和文化目标上实施。在教学中, 协同教学方式的评价工作要从学习的情况和协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都评价在其中。 以上评价要教师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角色扮演等手段中进行, 为避免出现不公平的评价出现, 要在共同制定评价基础上予以实施, 主要负责教师综合性的进行[2]。同时, 协同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中贯穿, 并将实施的情况记录在语文教案中。

由此得出,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协同教育理念发挥的特点, 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帮助, 这种教学值得在教学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三、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中的体现

新一轮的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要任务, 要求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而当今的教育也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关心他人。为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自我意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一个人是通过参加某项活动来体现她是该活动的主体。教育者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把教育者培养成有自主行、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社会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参与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么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学生, 就没有办法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自主,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看来是个人的品格, 个人在道德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自主。在学习过程中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管理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自主参与能使教师、教材、学生等形成的教学体系达到一个自组、和谐、积极的状态, 使资源的优质化配置达到最大化, 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大大提高。由于人的经历和情感意志决定了人和人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3]。在教学中班级中存在的信息差和不同学生存在的信息差组合成群体在一起交流、讨论来参与教学。“自主参与” 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协同参与”强调了学生交流共享、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把这两者犹记得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性就会体现出来。

四、结语

当今在学校的教育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教材、灌输式教学”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致使教育空间封闭信息来源渠道专一从而造成学生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 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达不到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是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它的合理及完善程度将密切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根据课程本身的任务和特点、社会对所培养对象的专业要求, 在该课程中进行了协同教学模式的构筑和实施, 它的推广必将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金凤.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 2015 (1) .

[2]刘春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分析[J].才智, 2015 (30) .

3.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07

初中英语新教材突出交际性,它是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中学外语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教会他们怎样自觉地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以“本”为本,寓教于乐。

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度适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盡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外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唱英语歌”、“单词接龙”、“小对话”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听说读写,四项兼顾。

(一)听。新教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融四项技能为一体”的训练。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听的技能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教科书中,听力训练大致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1)课堂用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可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2)教师在介绍和操练新语言的时候,应让学生多听并注意发音,特别是重音、语调。(3)听写是训练听力、拼写和写的技能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听写既是可用教学,也可用于测试。总之,听作为教学手段,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听的技能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让学生多听,注意培养听英语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养成听英语的习惯。

(二)说。说的能力属口语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应加强说的训练。下面介绍一些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1)操练。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语言。全班或一个小组的学生齐声跟着教师说,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人人都能开口说。(2)对话。教科书里的许多口语练习都是采用对话形式,以便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能比较自然地使用语言。(3)正式的言语练习。正式的言语练习可有以下几种方法:A、使用录音带。教科书里大部分的对话都有录音,使用暂停开头;可以随放随停,一放再放,便于学生跟着说。B、拼读和发音练习。这些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单词,并学会与它们有关的拼读规则。C、重音和语调练习。D、歌曲和诗。它们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节奏感和提高流畅程度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E、交际活动。交际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流畅程度。

(三)读。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里的练习进行的,是与其他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的。读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的材料。学生既要学会朗读,又要学会默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开口,故教师应主张学生多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记忆。

(四)写。写的技能主要是在练习册里培养。教科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初中英语从第一册第一课起就教学字母的书定,在练习册里每个单元都有抄写练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练习书写技能。同时有指导的写作。教科书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的一天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组等情况。

三、创设请境,溶入角色。

新教材配有彩图,课文全部套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会话时,教师尽量创造较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笔者在新授“打电话”这段对话时,把玩具电话、手机搬进教室,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两人一组上台表演,整堂课气氛热烈,从而能自觉地使用打电话时的用语,勿须死记硬背。

四、合理使用教材系列配套。

新教材以学生用书为主,系列配套,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此,教师除了用好学生用书以外,还要用好练习册、阅读训练等课外用书。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语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进行语篇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笔者曾遇到过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即将上课前学生拼命地背单词,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来应付老师课堂上的检查,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效果也非常差。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只记几个单词上面,忽略了语篇的记忆,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每天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册的安排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后的知识巩固。因此。教师应好好利用每课的练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些重要的练习可通过教反复出现来达到巩固。还可适时.适度面布置回家作业,真正达到理解记忆。教学还可以不定期进行单元巩固测试,针对不些不容易出差错的知识点,设置一些陷井题,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因材施教,因人而宜。

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三年制现行教材要求有些语法项目只要理解,不要求掌握,教师应灵活把握尺度。一般说来,对已学过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要求学生复用,对新的重点语言项目要求学习使用,而对新的非重点语言项目,只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能够领会。

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篇四

2教材内容的排列:直线排列、螺旋排列和混合排列。

3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谈话的方法。

4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启发、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5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定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资料文献,独立的获取知识、总结经验、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6示范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身体练习或直观教具,或向学生做示范,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或动作表象的一种方法。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学技术动作,反复练习,多次重复以巩固与运用所学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和各项运动能力的方法。

8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方法。9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任务:1使学生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在教育和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及重要意义;贯彻体育教学大纲,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的运用教学原则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全体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努力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熟练的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3根据学生具有在职性、示范性和成人性的特点,在加强教育理论和基础理论讲授的同时,应注意加强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文字表述、教学组织、自学和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对各种矛盾与困难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10教学的要求:1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2学习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主要是帮主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各类体育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明确教学任务,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熟练地掌握基本教学步骤、保护帮助方法及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方法指导工作实践。3加强教材的学习和教法的研究,提倡讨论、座谈式的教学。4为了实现上述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在本学科的特点,讲授与自学要密切结合。

11体育教学原则:1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2从实际出发原则3全面发展原则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5直观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12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1教学的组织与教法相结合2练习法和恢复法相结合3练习应与保护和帮助相结合4教、学、练相结合。

13体育课课时计划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14课的设计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知道思想和主题,对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步骤、每项教材教法进行认真地研究后,拟定出的比较详细的实施构想。

15课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是1确定课的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2确定课的类型与教学结构3分析教材的意义4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语言的运用6拟定辅助性教学措施。16课的设计要求:吃透两头,把握目的,抓住重点,剖析难点,筛选教法,精心安排。课的设计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教材教法的关系。

17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应注意导语的质量,突出教学重点。2讲授面向全体学生,眼光自信温和,以情感染学生。3教学方法选择应恰当,提问、举例和演示都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4书写板书写认真工整。5教学应坚持课堂常规6教师教态自然形体端正,服装要庄重整洁7注意力要集中,按照计划讲授,不要随意讲授与教学内容不符的事情。

18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闭锁性、动荡性、过渡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9青少年情感成熟的标志:1自己能控制因身体疲劳、睡眠不足、头痛等引起的情绪不安;2对嘈杂的环境、周围的干扰冷静态度;3能使情绪的紧张缓解到无害的方面;4不因小时而激动;5具有保持舒畅、快乐的能力和表示敌意的能力;6能正确的恋爱。

20青少年身心体育保健特点:1教育性和健身性2一般要求和区别对待想结合3练习手段的循序渐进性4社会生活的实用性

21变换锻炼法是指在锻炼过程中,采取变换环境、条件、要求等因素,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22快速跑的完整技术: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23弯道跑技术:为了克服直道跑惯性所产生的离心力,进入弯道时,身体必须向圆心方向倾斜。后蹬时,右脚用前脚掌内侧,左脚用前脚掌的外侧着地。摆动时,右膝关节稍向内,左脚膝关节稍向外。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都应大于左臂;右臂后摆时,肘关节稍偏向右后方,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左臂离开躯干。从弯道转入直道,身体逐渐减小内倾。

24跳跃运动队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1跳跃运动能够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2能够提高弹跳力3跳跃运动能发展身体的灵敏和协调性4跳跃运动能培养青少年坚强的一直,勇敢的精神。5跳跃运动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它将有助于适应生活和劳动的环境。韵律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自然优美的身体动作和自我表达为基础的身体练习。

26韵律体操的特点:1节奏是韵律体操的中心2音乐是灵魂3利用轻器械 27韵律体操教学指导:1韵律体操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技术水平等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安排12在教学中,要在练习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过度到组合练习。3在正确掌握徒手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轻器械练习。4要重视身体素质的练习。5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正确的运用口令、节奏和语言提示,及示范动作的准确、舒展、优美,做到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愉快,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28防守对手:防守队员合理的运用脚步移动的手臂动作积极的抢占有利位置,阻扰和破坏对手的进攻动作,并以争夺控球为目的的行动、29持球突破: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同运球相结合的快速越过防守人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进攻技术

30武术的教学原则:1尚武崇德、内外兼修2系统渐进,以约驭博3严规律钜、因材施教4口授身传、疏道诱发

31爬泳技术分为:身体姿势、腿的技术、臂的技术、呼吸技术、腿、臂、呼吸配合动作技术

32克服自身阻力的力量练习:1各种方式的俯卧撑2单杠引体向上3仰卧悬垂臂屈伸4仰卧起坐5利用器械做收腹举腿练习6单足跳7立定跳远8

纵跳摸高9跳绳

33克服外界阻力的力量练习:1各种方式掷实心球2原地推铅球3负重搬运4发展力量素质的游戏

34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地呼吸2选择适当的负荷3动作的速度需根据发展力量素质的性质去确定4力量练习要重视时间的间隔5力量练习时要根据性别和年龄的特点区别对待 35灵敏素质:人体在日常活动或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快速应变能力,它既与神经的灵敏性反应有关,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素质 36运动处方:是有指导教师、医师或教练员给参加锻炼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

37跳高弧线助跑步点确定的方法:采用走步丈量法,首先确定起跳点,然后从起跳点向助跑一侧平行于横杆的方向,自然走5步,再以此点向助跑起点方向走6步,此处做一记号,为主跑直弧段的交界处,再继续延伸7步做一标记,即为起跳点。在反复联系调整后确定下来,及直线段跑4步,弧线段跑4步的助跑线模式。38武术教学指导:1恒定性与灵活性2突出重点,兼顾其他3发展技能与体能4基本动作变化练

39乒乓球教学指导:1在乒乓球教学中应该重视站位、基本姿势、基本步法的教学与训练。2在各种击球动作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判断来球、移动步法、挥拍击球、迅速还原4个基本环节,切忌单纯练习挥拍击球动作3乒乓球教学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

40篮球的教学指导:

一、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1抓好基本技术的教学2抓好几种相关技术的结合教学3抓好在对抗情况下的技术教学。

二、篮球战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的三个问题1使用沙盘向学生讲解整体配合的路线、时间、攻击点和换位后的连续配合;然后在球场上演示,使学生掌握所学战术配合的完整概念。2从不加对立面到增加对立面进行分解的局部战术配合练习3战术教学应体现向实战过度的原则。

三、篮球技术、战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篮球技术、战术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5.中学体育教材教法重点 篇五

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二、五个学习领域: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四、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2、连续性,3、层次性

五、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1、身体运动性,2、健身性,3、娱乐性,4、非阶梯性

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1、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合于个性特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3、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水平、单元、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

单元教学计划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单元教学计划是制订课时计划的依据

八、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

九、中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特点: 1.更加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 2.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3.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5.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十一、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ABCD):1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准确使用行为动词;3规定学习条件;4说明预期达到的熟练程度

十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1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 2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3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十三、动作技术的初学阶段(泛化阶段)的教学方法:情景置疑法、启发法、发现法、直观法、示范法、多媒体法、模拟法、辅助练习法、暗示法、比较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等

十四、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体育教学的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学生与社会的实际4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分析体育教学问题,构建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预估、评价的教学优化过程。

2.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

3.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所有教与学的总称。

4.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5.教案(课时计划):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6.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7.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方法。

8.探究式学习: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等探索活动没,使得他们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

9.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0.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

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

11.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综合题

快速跑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弯道跑。

跨栏跑:重点是跨栏步;难点是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的结合。注意跑的直线性,身体的平衡感和节奏感。

推铅球: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和最后用力相结合的技术。

队列队形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

列是指左右并列成一排。路是指前后重叠成一行。间隔是指个人或成队彼此之间左右相隔的空隙。两人两肘之间的间隔约为10厘米。距离是指个人或成队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个人之间的距离约为7.5厘米,队与队之间约为两步.基准学生是指教师指定为行动目标的学生。口令是指一般由预令和动令组成。

队列练习的原地动作:立正、稍息、集合、解散、看齐(向右看齐,向左看齐,向中看齐)、向前看、报数、原地转法

队列练习行进间动作:齐步、正步、跑步、踏步、立定、行进间转法

支撑摆动重点是以肩为轴,直臂顶肩。难点是掌握前、后加速摆腿时机。

横马分腿腾越:重点是提臀分腿。难点是推手顶肩振上体。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重点是直臂挥摆、掌根击球、击球时机。正手上手发球的重点是平稳抛球,掌根击球。跳发球的重点是旋转抛球,用展收腹带动臂的鞭打。传球(双手上手传球)重点是手型,击球点和用力顺序。扣球的重点是起跳,挥臂和击球手法。难点是起跳时间和起跳点。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中学武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突出武术的民族特点;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突出武术神形兼备的特点;突出武术的节奏特点;突出“眼神”的配合;突出武术的“八法”特点

中学的游戏教材中,是以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方法进行的。按其内容分为奔跑游戏、跳跃游戏、投掷游戏,对抗与负重游戏、球类游戏等

选编游戏的原则:要有针对性;要突出教育性;要具有锻炼价值。

1、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考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6.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篇六

____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为期半学年的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告一段落,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颇多!在此,我简单地肤浅的谈论下自己对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敬爱的授课教师肖成兵同志,感谢他一学期对我们的细心教导!肖院长本来这学期因学校工作需要,要参加市党校学习,本可以不必那么辛苦,可以把该课程让其他授课教师教授!但是肖院长本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毅然将课调到每周一晚上,我从心底对肖院长表示敬意!肖院长治学严谨,雷厉风行,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好榜样。在传授我们专业授课技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求知,如何生存,通过肖院长这么长时间的教导,让我在求学做人方面有了不小的感悟,再次感谢肖院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以中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分科教学法。这门课程是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为我们下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做理论准备的一门课程,并且由肖院长亲自教授,所以我们大家对该课程都非常重视。

肖院长对该课程的教授,采取多种方式多钟方法。例如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法,还有影视教学法以及室外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教学法。多种方法的采用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肖院长不仅自己亲自教授,在教授个别不是特别擅长的课程教法时,例如在教授我们健美操和足球的教材教法时,特地邀请我们学院从事健美操教育多年的聂老师和从事足球教育多年的陈老师来教授我们,肖院长这种谦虚严谨的教学的态度,是对我们认真负责的表现以及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肖院长理论授课有一个特点,在讲授一个相关知识点之后,总会结合生活实际向我们举一些实例,在讲授实例的同时不乏

开一些学生玩笑,或者和大家分享自己大学时候的一些关于体育训

练的趣事。通过对实例的讲解,我们对知识点有了更清晰的概念,通过对同学开玩笑和分享自己的大学趣事,拉近了师生距离,带动

了课堂氛围,更是给课堂带来了欢声笑语,缓解了我们长时间集中

精力的疲惫。这是我们以后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值得学习

和借鉴的地方。

在为期十八周的教学课程中,有四次非常难得和难忘的室外课程

教学。田径跳远和跳高的教学教法学习、体操教学口令的教学教法

学习、排球和篮球教学教法的学习和武术教学教法的学习。在第一

次接受室外课田径教学教法的学习时,我对教学教法这个概念还是

非常模糊,以为就是教大家如何上好一节田径课的教学方法,心想

无非是事先写好教案,对所要教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强调和注

意,同时加强自身对相关技能的练习和示范等。但是当真正上课时

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教法课,是针对

某项体育技能,某个动作或某些特定的套路采取具体教授和练习方

法的一门课程。可以说,我是在上完第一次室外课后才对教材教法

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就觉得相对轻松许多。

例如在完成“对于篮球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时,我就准备了很多教学方法,再也不像以前不知所措了。室外课

程的开展,对于我们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迎合了我们学生活

泼多动的特点,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我们大家理论结

合实践的机会,感觉比在教室接受单一的理论课程学习效果更好。

肖院长对室外课程的教学可谓得心应手,这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

实的体育专业技能是分不开的。对一节课程时间的把握,讲解和示

范都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排球和篮球教学教法室外课程时,肖院

长每讲完一个教学方法,就会给我们进行正确示范,同时还和排球

专业学生一起给大家示范不同的教学方法。肖院长对室外课程的组

织把握,对教学方法的自由运用以及对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

示范,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较好的掌握了体育教学的相关方法,并

且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同时再结合肖院长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要教

授好一节体育课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面

1、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将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中,教学内容要做到密切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努力营造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

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体会在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从“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进行多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4、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互相探讨业务技术,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5、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和学生打成一片,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转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空间。

7、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等。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课程中的实践创新

1、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人兴趣的活动.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2、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教授新的教学方法和运动技能时,充许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3、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化,应根据个别差异是向不同层次的要求。还有,对于体育课的考核要求不应进行一刀切,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太大,因此,在考核中应多方面进行评价,如考勤、参加

锻炼的积极性、练习效果、体育基础知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各方面的综台,主要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使之热爱体育,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最后,我想向肖院长提一点自己冒昧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课后提问应持续,不仅要提问最新学习内容,还应将前

面所学内容也随机进行提问。我们对课堂笔记背的快,但是忘记也快,全方位提问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复习和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第二,在进行课外教学中,应给每个专业学生以平等表现的机

会,避免以田径班同学为主,这样容易挫伤其他专

业学生积极性。

7.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教材安排较以前的教材变化很大,每期有两本书,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从教材的容量上看要比老教材多得多,那么如何给学生上完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我觉得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合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处理。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你只要把它当做课堂教学所要用的文本就可以了,既然是教学所需的文本,那么就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安排。

下面以高一语文上期为例,它包含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共八个单元。我认为,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功底相对较弱,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就应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具体在文言文单元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那些涉及文言知识相对较多的文章要详讲,而涉及文言知识较少的就可以略讲。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作为文言重点篇目,讲解的时候按照相关的文言知识,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逐一落实。其他的如必修一中的现代新诗单元则采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讲解,教会学生抓意象并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到熟练背诵。必修一第三单元是现代文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同时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如何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单元,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以三篇文章为文本,把它按照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改编成现代文阅读题,从而既让学生熟悉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并着重结合高考语言运用题,落实如何给新闻拟标题,拟新闻导语,概写一句话新闻等。

通过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都能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实在,不空洞了,而且与过去相比时间上也较为宽裕,一学期教学内容虽多但并不感到紧张。

在教法上,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形式。自主学习就是把简单的、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完成,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在交流时进行合作共学。合作学习通常针对的是导学问题里有一点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各组汇报交流、补充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探究学习是为解决在上一个环节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通过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逐步探究和解决。

下面我以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其教法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利用文言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较简单的文言基础知识。对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学案导学,也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分类整理,这样既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困惑的顺利解决,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选出那些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更有的放矢,才更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才能折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

学生合作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把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在自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分组落实,以知识竞答的形式,由一组同学提出问题,再由同学作答,其他学生作补充。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小组讨论不能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课堂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教学内容的单薄,讨论要注意实效性。

探究释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情,明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启发引导,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就文言知识,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涉及词类活用,就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中所有活用的知识点。涉及一词多义,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相关例句加以归纳整理。同时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上,可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烛之武的果敢、言辩、爱国等方面加以落实。也可以此材料为例引导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老师也可就这篇文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讨论的方向把控,讨论探究结束时,教师要辅以启发性的总结和指导,这样才能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充分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8.反思英语新教材教法 篇八

【关键词】 教改 英语教材 教学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5-01

自2008年新一套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推广,新一轮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股对新教材教法探索和实践的热浪也迅速波及开来。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举措的效果却往往事倍半功半。因此,有的老师就干脆“绕道而行”,重新用老办法解决新教材中的新问题,即用旧的教学方法去实践新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勉强过关,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教材及新课标的把握还有欠缺,没有及时摆脱旧教本对于老师的束缚,没有及时调整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置换,没有及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2008年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较之先前的内容而言 ,1. 知识面更广。包括电影·音乐·科技·历史·文学·体育·健康等多个话题,这就要求老师的涉猎面要更广。2. 词汇量增大,实用性更强。3. 结构更明晰,目的更明确。“听,说,读,写”的训练从Warming-up到Exercises贯穿到底。4. 知识的传授更灵活地穿插于任务的完成中,对师生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要求都更强。总之,要想充分完成这些知识的传授靠个人独立操作是难以做到的。反之,如果我们能利用教材特点,因势利导,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减,灵活变动教学步骤和顺序,问题就会简化许多,既能统一进度又能集思广益,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课堂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二、师生角色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中师生属于单向交流,即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知识渊博,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则应听从老师的教导,行为规矩,单纯接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狭窄的,单一的,课堂气氛也多以沉闷为主。而新教材因为内容广,形式活,参与性强而必将淘汰旧的教学方法。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准确地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对称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目的、动机及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自己的角色范围,师生才能共同在处理和学习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锦上添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现阶段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1. 参加网上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网上聊天室、电子布告栏等都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

2.下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更是一种普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信息更新快,而且容量大,信息传播更逼真有效。如讲述Charlie Chaplin 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播放这位电影大师的影片《摩登时代》中的一些片段。那个身穿肥大裤子,蓄着小胡子,手挥拐杖的小个子迈着鸭子步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在教授Olympic Games 一课时,我们可将奥运会的历史、赛况及中国历届奥运会的成绩做出简要介绍或给出参考图片及录像。那些独具特色的奥运建筑,那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足以让原本枯草无味的叙述说明变得饶有兴趣,这样,师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教与学,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

上一篇:眼睛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长津湖》学生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