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精选3篇)
1.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 篇一
多媒体 “美化”古诗教学
邵阳市双清区东塔中心校 艾晶辉 张丽君
摘 要
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但其又以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瑰丽的特点给教学互动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如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感受古诗美的意境的兴趣,促使诗画合一,优化教学情境学生欣赏美,有效调动情绪,提高效率让学生体验美,则古诗教学就会达到美仑美奂、真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营造 意境 氛围 感受 优化 欣赏 激情 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祖国传统文化挖之不尽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丰富的形式——音乐、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为古诗教学创设了意境,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古诗教学充满了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进行一次美育。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感悟诗歌的美呢?
一、营造氛围,激起兴趣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
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古诗是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学生对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是好奇的,向往的。因此,我抓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在一开始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意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到久远的唐代旅游。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牧诗的明快、豪放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诗画合一,优化教学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而多媒体课件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1、配乐作画,初识意境美。杜甫《绝句》描写的景物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情意于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在教学这首诗开始,我选用了古筝乐曲为背景,在屏幕上按诗句依次展现“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西岭雪”、“东吴船”等景致。随后再营造学生体味古诗大意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看着这色彩明丽的图画,听着配乐录音范读,抽象的文字变为画面的再现,动听悦耳的乐曲加上雅致的画面使诗面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神经。学生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中学习,自然兴趣高涨,对诗中悠远、开阔的意境美有了粗浅的认识。
2、动态演示,享受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去享受古诗的意境美呢?
①利用图片,体会美感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②巧用图画,体会诗情
课文有一张插图,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对这张插图进行了分解,做成了Flash动画。先将黄莺、鲜花和蝴蝶擦去,让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根据诗意想想我画得对吗?少画了什么?学生读读诗,看看画,想想意,很快就知道少画了黄莺、蝴蝶和鲜花。当鼠标点击“黄莺”应该出现的地方时,可爱的黄莺唱起了动听的歌;当鼠标点击“蝴蝶”该出现的地方时,五彩的蝴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当鼠标
点击“鲜花”该出现的地方时,篱笆上开出一些鲜艳的花朵。学生立刻叫道:“花还不够多!”于是,再次点击鼠标,小路上立刻开满了鲜花。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使它出现在相应的图画旁,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在如此生动的图画面前,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享受美感怎能不水到渠成呢?这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以情激情,提高效率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我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密密的针脚泻淌出深深的母爱,眼中的红丝与日出时的第一缕曙光融汇在一起。”这样,从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体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实践证明,古诗教学若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享受美的熏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 篇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解析视频图片和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跃进”时的图片和打油诗:
1、棒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王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2、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然后学生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问学生知道这反映哪个时期的吗?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经历这些曲折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就明白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学生总结】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情境】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超额提前一年完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学习延伸】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师生互动】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合作探究】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评价这次会议?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过渡】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的出台
背景: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情境】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什么?其后果如何?
学生观看视频并展示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以加深对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总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思考】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成一批重要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石油全部实现自给。在尖端科技方面,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结晶牛胰岛素。)
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
(【合作探究2】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于这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经验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过渡】党中央虽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1、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答案提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学习延伸
2、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解题关键:看准图示,结合历史知识。
思路引领:位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所决定。
答案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板书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
3.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 篇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或评价是非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1.《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2.中国共产党八大的正确决策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整风运动的开展
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1.庐山会议与彭德怀上书
2.“反右倾”斗争
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形成
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
3.十年建设成就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
本章内容范围广、头绪多,教学时间为两课时,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探索中的努力、成就和教训。重点为八大的正确决策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与十年建设成就。
本课难点: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
二、由于本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头绪多,理论性强,讲授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十年探索的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斗争和经济战线上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因此,讲授时注意围绕本章“探索”的特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的脉络。
三、在讲授本章具体内容之前,先引导学生学习引言内容。首先指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具体指的是:1956年5月至1966年初。然后让学生明确: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除了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外,还有国际背景。而且,国际背景时常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十年探索中的决策。
四、“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一目是本章重点内容。教学时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第一步,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1956年,这一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经过《论十大关系》理论的准备,由于指导思想正确,中共八大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讲授《论十大关系》时,第一,结合小字内容让学生了解,《论十大关系》是我党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第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反映了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开始。它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和正确方针的制定作了准备。
3.讲授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决策内容时,可采用让学生阅读、问答的形式进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包括图画),然后回答两个问题:①中共八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是正确的?②试评中共八大坚持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因此,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它的着眼点,在于指出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结合小字内容认识到,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
在讲授有关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时,注意表述准确,即“八大坚持了……”而不是“八大制定了……”。究其原因,教材小字内容已作说明。1956年5月,中共中央就已经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关于八大的意义,着重强调两点:第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科学性。如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五、“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目,教授时应讲清以下五个问题。
1.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如何按照八大确定的方针,编制1957年建设计划和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一个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从实质上讲,调整经济计划和调整经济关系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在进一步探索中,党有过科学的、正确的、创造性的理论,但也有重大失误。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根据教材,重点讲清文章的重要观点。教材主要提到了三点:第一,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第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三,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文章的观点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讲话”的背景,教材涉及不多,尤其未写出当时国际背景,教师可不作补充,但应清楚,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讲话》发表的重要性。
3.讲授整风运动时,第一,适当补充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由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缺乏经验,许多人习惯用阶级斗争的组织形式和处理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在党内有一些同志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滥用党的威信,单纯靠行政命令办事,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因此,1957年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教育运动。它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时,可与延安整风作一比较。指出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已是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易于滋长特权思想、骄傲自满情绪、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第三,整风运动的开展在教材中是用小字叙述的,可让学生阅读,明确认识整风运动的初期是健康的、有益于党的建设,是探索的新成果。
4.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应着重让学生了解转变的原因。可让学生结合小字内容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掌握;右派分子确实存在,对严重违反社会主义利益的错误、言论进行批判,在全国人民中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人们分清大是大非,以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秩序是完全必要的。
5.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本章的难点内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说明了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指出了党在指导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要给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的正确认识造成的。这是建国以后党历史上的一次大教训,说明驾驭不熟悉的复杂政治局势的艰难和实现政治生活历史性转变的不易。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产生的影响,是初中教材未涉及的。理论性较强,尤其第一点。教师讲授时适当地加以说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由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实践后来逐渐被错误地上升为理论。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这次大会也并非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还会继续一个很长的时间”。1957年右派进攻的事实证明意识形态领域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确实没有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的完成而自然结束,但是如何处理好这种斗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党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经验。因此,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实践后来反映到理论上,就是动摇与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具体表现为,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改变了八大的科学论断。到八大二次会议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理论进一步确立,甚至宣布我国社会有“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把知识分子列入了第二个剥削阶级范围内。这些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一再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目是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时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从总路线的提出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是我国力图在探索中打开一个新局面的标志。但是历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上“左”的指导思想的失误,即对阶级斗争问题认识上的错误与经济建设上违背经济规律而出现的曲折是交织在一起的。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第一,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其次,整风中,在一些农村、工厂也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这些说明经济建设的方针与政治方针的密切联系。第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评价,可结合教材小字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从客观上讲,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三,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第一,发动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指导思想“左”的错误。第二,“大跃进”开展的标志和表现。“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方面开展起来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表现: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第三,全面发动、达到高潮。1958年8月17日至30日的北戴河会议是1958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前,对钢产量翻一番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已酝酿确定,但尚未形成全民运动。会后,一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从而铸成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全局性的、严重的“左”倾错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以较大篇幅反映了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以加深理解。第四,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生产关系方面向更高形式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走向“左”的极端,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人民公社的特点可结合小字内容讲清“一大二公”的含义,指出这严重地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4.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指导思想“左”的错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对此,中国共产党为纠正“左”倾错误作了初步努力。教材小字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可引导学生阅读。但是,毛泽东一方面纠正某些“左”的错误,另方面又充分肯定“三面红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左”倾错误没有彻底得到纠正,形势没有根本好转。特别是庐山会议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整个形势的逆转。
七、“‘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一目,应讲清以下两个问题。
1.“反右倾”斗争。是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它是高中教材新增的内容,初中教材未讲。第一,庐山会议。1959年7月2日~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通称庐山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因此,庐山会议的初期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彭德怀上书。由于彭德怀上书导致纠“左”中断,“反右倾”斗争开始。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彭德怀“意见书”的正确性。然后指出,毛泽东由于从根本上肯定“三面红旗”,不允许别人反对,再加上党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因此,彭德怀的上书使他产生严重的误解,认为这些批评和意见是对党的攻击,认定彭德怀等人组成反党集团,向党进攻。由此得出结论,党正处于内外攻击之中,右倾已成为当前主要危险。于是,对彭德怀等进行批判,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右倾”斗争。第三,“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教材写出三点。①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升级。升级的表现是,把党内关于方针政策的不同意见的正常讨论,当作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来看待与处理,并且引申到党的高级领导层中,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②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进一步发展,以至后来发生更大失误。③政治上的错误指导思想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反右倾”与“大跃进”成为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
2.三年经济困难。重点讲清原因。指出,造成困难的主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以及后来的“反右倾”斗争。客观原因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三年经济困难的情况是以小字形式出现的,让学生阅读,不作掌握要求。
八、“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一目是本章重点内容,需要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八字方针”的提出。这一内容,初中教材没有讲,是高中教材新增内容。教材强调了两点。第一,调整政策首先从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农村开始。1960年10月开始,党中央已部署在农村进行整风整社,以肃清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并以纠“共产”风为重点。这些对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第二,“八字方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是以调整为中心,整个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要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这个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2.七千人大会也是初中教材中未有,高中教材新增的内容。讲授时注意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七千人大会是党在经济上贯彻“八字方针”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的积极措施。目的是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第二,大会的主要成就:①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②毛泽东等人带头做了自我批评。可结合教材中文献材料及小字内容作一讲解。③会议前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这次会议虽然未能从根本上纠正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所谓“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错案也未予以平反。但是,这次会议发扬了民主,统一了大多数同志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动员全党团结一致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毕业设计工业设计论文11-07
工业设计创新分析论文06-09
工业景观设计方法分析论文11-07
谈健康工业设计传递的健康理念论文07-20
工业设计留学11-05
《工业》教学设计07-11
工业设计手绘练习08-25
工业设计创新方法10-24
工业设计实验报告11-07
南京工业大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