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2024-12-08

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精选10篇)

1.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一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感知历史: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义和团运动

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时间:1898年——1900年 口号:“扶清灭洋”

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 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有关经过。经过: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八国联军在7月中旬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结果:这次战争以清政府的再次失败而结束。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签订:

1901年9月,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

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反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4拓展总结:

鸦片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本课小结:

进入20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在积极的探求救国之路。

四、作业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主要条约。

五、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攻占天津到侵占北京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驻兵 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3、危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二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解析:“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主要应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简述”属于课标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认识”则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所以,除了要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要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其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衩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的影响。“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也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只要知道魏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即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对比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观看英国鸦片走私船的图片、“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关于鸦片危害的内容,形成对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观察“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了解战争的过程。在图中找出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割让的香港岛的位置,并分析其位置特点及影响。掌握识图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 ”,学习采用多种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发动战争的史实,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吸取鸦片战争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中英南京条约”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之一,即引起中国新思想的萌发。

本课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本课难点:怎样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步入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本课教材内容而言,部分学生通过小学学习以及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对诸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关于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涉及许多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术语,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导入新课:

看图片:(虎门销烟浮雕)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 白玉的历史浮雕。这是其中的第一幅,展示的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烟”即“大烟”,就是鸦片。林则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示 “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例:英军入侵基本路线,了解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教师指图讲述三个阶段的时间及简单经过。(略)

组织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归结为如下原因: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措施失当等。总而言之,中国的农耕文明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进程,在双方的交锋中,中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落后就会挨打”便不可避免了)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关于内容: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些内容?让学生各抒己见。(包括归纳要点记忆、理解记忆、编顺口溜记忆、运用地图记忆等)然后,给出“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

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

先给出表中前两项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引导并鼓励学生就《南京条约》的内容提出疑问,通过生生、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着重弄清以下几点:

(1)南京条约中割的是香港岛,而不是香港。

(2)银元与白银的关系(1银元=0.72两白银)

(3)五处通商口岸分布的位置特点及原因(集中于东南沿海。因为那里对外交通便利,商品经济较发达,贸易基础较好)关于影响:

先指导学生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逐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影响。注意结合地图(见下一页地图)明确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占领土位置。经过归纳总结后,将结论一一呈现在表格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与以前相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得出如下认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结合教材小字内容,介绍魏源其人及其编著《海国图志》的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组织思考:魏源对待西方与前人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提示:从闭关锁国的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国家到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师夷”才能“制

夷”,只有学习西方,中国才有出路。小结:

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这场战争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但鸦片战争中五口通商在加速封建经济解体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选择题:

1.在中国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左宗棠 D.李鸿章

2.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英《南京条约》中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内容是()。A.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协定关税 D.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银元

3.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三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本科教材地位分析

最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此后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因此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圆明园西洋楼 西洋楼今遗址

教师: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设计意图:以圆明园今昔对比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1 引导学生勿忘国耻,是学生快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战争、罪恶

教师: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150多年后,国际法院打算对战争罪犯进行一次缺席审判。假如你是法官,请根据课本第7页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陈述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本案罪犯、作案时间、作案动机、犯罪事实)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本案罪犯:主犯——英法、从犯——俄美;

作案时间:1856-1860;

作案动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犯罪事实: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俄—— 割大片领土; 教师:法律讲究的是用证据说话,本案有大量的物证和人证。展示:

证据一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了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0年10月18日英骑兵3500人手持火把在园内到处纵火······”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北京报道

证据二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夺,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维多克·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证据三: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原圆明园珍贵文物 大英博物馆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 兔首 鼠首 播放:《佳士得拍卖中国兽首》视频剪辑 教师:中国该不该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如果不,用什么方式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视实况引导点评,激发学生爱国情绪。

教师: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对中国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展示:

从大葡萄叶到大公鸡

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分别指出哪些时间哪个条约被割占的是哪些地方。

教师:俄国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对这个数字同学们可能没有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这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积。法国是最大的西欧国家,其国土面积为55万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图片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二、反抗、斗争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的伤害,各地抗争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太国运动。学生:(阅读课本,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信息)

时间:1851——1864 领导者:洪秀全 都城:天京(1853年)

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青浦大捷、慈溪战斗、天京陷落

教师:“洋枪队”其实是美国人华尔领导的一支中国军队,西方列强为什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代言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双方勾结起来。播放:《太平天国》视频剪辑

教师: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反抗精神鼓舞后人在救国救民的探索路上继续前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增强对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信息的认识)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展示: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土地,一百五十万。

南有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骑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教师: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其中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太国运动经过十三年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 3 治,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它的失败告诉我们,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么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又是谁呢?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将会慢慢了解。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战争、罪恶:英法、美俄侵华罪行

二、反抗、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也不多,主要让学生掌握英法俄的侵略罪行以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相关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4.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概述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一、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课 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3、讲述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事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⑵经过: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⑶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课 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起因和经过;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3、黄海海战: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日本发展状况 2.战争经过及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代表人物

2.内容及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9日)课 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起因经过及结果;

2、《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3、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分别介绍八国是哪八国,义和团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成员是什么人等。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暴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三第四课时,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国庆黄金周放假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3日)国庆黄金周放假 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的10日)课 题: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教学目标:

1、洋务运动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状元实业家”。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消极作用——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 势力的双重压迫。)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背景: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小结: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从“自强”到“求富”

1.洋务派

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3.评价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三、状元实业家 1.背景 2.评价

四、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5日)课 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首先介绍公车上书的背景,接着讲述其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首先向学生介绍严复这个人物,接着详细阐述严复的主张,最后引导学生评价严复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明定国是”诏书 2.维新变法内容

3.维新变法的经过和结果 4.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小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2.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主张、评价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2.变法内容 3.经过和结果 4.评价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7日)课 题: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本课你将得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2、同盟会成立;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 美国檀香山 兴中会 2、1905 日本东京 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经过 结果 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清朝统治崩溃、封建帝制结束、民主共和; 《华民国临时约法》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2日)课 题: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意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流,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2、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的四点内容。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背景:反对袁世凯提倡的尊孔复古逆流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四、发展: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五、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4日)课 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问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讲授新课】: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 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3.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29日)课 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2、了解剪发辫,改称呼运动;

3、了解服饰的变化。

教学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教学难点: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你指的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

【讲授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 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二、剪发辫,改称呼

人物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服饰的变化

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三、服饰的变化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3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六至第十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5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期中考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期中考试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4日)课 题: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及意义。

教学重点:“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五四青年节”吗?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五四”吗?

【讲授新课】: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

小结:

90多年前的“五四”,一群有志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今天,我们当代青年必须要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书写无悔的篇章,为祖国筑就灿烂的辉煌。所以,时代呼唤我们要弘扬前辈精神,让责任与使命伴我们成长。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结果 4.历史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19日)课 题: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学目标:

1、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重点: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的教官就是新黄埔军校过来的,那么,同学们你们应该对黄埔军校有一定的了解吧,今天我们将更加详细的了解黄埔军校。

【讲授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2、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提问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呢?

2、了解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提问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如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小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在1924——1927年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二、黄埔军校的创建

4、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5、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6、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原因

2、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21日)课 题: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清楚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的史实;

2、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道路。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这一节课继续探讨。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先设问,提问同学们知道建军节是怎么来的?

2、了解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3、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提问学生反思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的原因,继而引出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选定井冈山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引出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小结:

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2、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十三至第十六课时,复习第三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的3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三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5日)课 题: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感知认知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近代中国哪一个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最严重吗?对了,就是日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可恨恶毒的事情。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先概述九一八事变,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想一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一次意外事件。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让全班学生咏唱国歌,提问他们国歌的名字——《义勇军进行曲》。

2、从歌词中,让学生感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让学生探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小结:

国共两党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现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尤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0日)课 题: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荡。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吗?不,当然不是。美丽的卢沟晓月,可爱的石狮子,在1937年7月7日,却经历着一场血雨腥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见证!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

面对日军的入侵,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数十名烈火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并让学生找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两位将士名称。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从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为迫使国民党投降,在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二、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是已经放下武器、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军警。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计划。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

三、共赴国难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军、新四军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2日)课 题: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教学目标:

1、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及战役的意义;

2、通过讲述百团大战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精神;

3、了解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怎样团结一致抗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谁能说一下,在古代的时候,长城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防御外敌。

教师:很好。我们前一课学到“不朽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也提到了长城,这是怎样的长城?

学生:用血肉筑成的长城。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古代修筑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但是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望天兴叹,相反,他们一直与外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讲授新课】:

一、血战台儿庄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李宗仁

结果:国民党消灭日军一万多人,日军大败。

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依赖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过渡: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一系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百团大战就是其中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二、百团大战

1、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改变了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对蒋介石集团威逼诱降,另一方面对敌后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占领区。解释“囚笼政策”: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修筑了无数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反对投降,鼓舞抗战军民,粉碎日军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目的)时间?(1940年8月)指挥?(彭德怀)得名原因(共有105个团参战)

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过渡: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都是奋力杀敌,军队以外的民众,在危机关头也站起来了,他们组成了另一条战线,用自己的行动来鼓舞中国人。我们书上介绍了冼星海、徐悲鸿和侯得榜。

三、众志成城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他资助抗战的爱国举动,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小结:

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辈确实是以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这长城也起到了和砖木长城一样的作用,抵御外敌,把抗战引向胜利,同时也象征着我国人民英勇顽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愿这新的长城也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意义 共产党——百团大战 1940 彭德怀 意义 冼星海 各阶层————徐悲鸿

侯德榜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7日)课 题: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抗日战争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各执行了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在抗日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表现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背景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会议的内容:《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学生突出四个词语: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任务,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中央领导集体。

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9日)课 题: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 间的国共两党政治的较量的有关事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 力。

2、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

教学难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阴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国民革命时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过程导入本课蒋介石又一次反共阴谋。【讲授新课】: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1、蒋介石的反攻阴谋

2、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强调:蒋介石为了把反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进一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4、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分两种情况:一如果毛泽东去。二如果毛泽东不去。

5、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 蒋介石的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思考:马叙伦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只 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小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建立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制定,但迫于国内人民的压力,另外为争取备战的时间,他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谈判。经过45天的较量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未变,当他做好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1946年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4日)课 题: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蒋介石在不无得意地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后,为什么一听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消息,就坐卧不宁呢?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2、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3、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 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失败后转向重点进攻,目标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采取正确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也为了减轻重点进攻的压力,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走向覆灭的转折点。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 大别山的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6日)课 题: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目标:

1、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2、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讲授新课】: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兵力较量: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小结:

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17课至第24课,复习第四、五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全册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四、五单元测试卷,评讲期末模拟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学生自行复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5.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五

(人教版)

第1

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六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 篇七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心丑条约》:

1、《心丑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定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使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驻兵。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心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心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心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心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

8.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八

1.教学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熟记《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自我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会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增强强我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八上历史第五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了解义和团吗?它是由山东、河北一带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义和拳发展而来的。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尤其是教会势力的深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说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史,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什么军队犯下的暴行呢?他们为何而来?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勾当?你一定想了解吧!你知道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吗?除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还有一个叫什么?它是怎样签订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阅读课本P20—22并看插图,回答以下问题:

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攻占。

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

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

3、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了。

2、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3、中国

沦为。

4、阅读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说一说: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现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二)小组合作交流

1、《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义和团为什么会失败?

3、《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①知识方面:

②学习方法: ③情感认识:

2、课后交流:

八国联军侵华为什么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当时:()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

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

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历史》上册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

(2)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上述这场战争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4)联系材料一,再结合这场战争的结果,你会得出什么认识?

9.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九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评价;

3、义和团运动发展的标志及其主要原因、影响;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斗;

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历史意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统帅及主要罪行;

7、《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个数)、内容、危害、影响。【知识结构】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8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空前严重。

②主要原因:各地人民的 斗争——19世纪末,洋教遍布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教会活动更加猖獗,肆意欺压百姓;官府“ ”,民冤难伸; 强占 进一步刺激了 民众。

2、标志: 年 首领 在冠县攻打教堂,揭开了义和团 运动的序幕。

3、影响: 年义和团 斗争蔓延到、许多州县; 的名称被普遍采用。

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①进步性:具有 的性质,反映了当时 与 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 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 ;“扶清”有利于争取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 斗争。②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 的警惕;“灭洋”带有 的色彩。

5、结果:山东巡抚 血腥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 ——直接原因: 要求 尽快扑灭义和团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899年)

1、原因:① 年春,、的义和团势力发展到 地区

②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策略由“ ”改为“ ”,默许义和团,企图。

2、标志:义和团进入、。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时间: 年

2、战役:①、阻击战——侵略军遭受重创,逃回。

②天津保卫战:清军将领 阵亡,陷落;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战斗:a、原因:外国侵略者在 城里枪杀 战士; b、影响: 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

3、结果:义和团 运动失败了

①失败原因: 在逃亡途中命令 “铲除”义和团,联合绞杀义和团。

②历史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 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年

2、国家:英法俄德意奥美日八国

3、统帅:英国 ——德国

4、罪行:①攻占天津,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 统治;

②攻占北京,在北京实行,联军统帅 在 内设立司令部,统治。

5、结果: 年签订《辛丑条约》

①国家:英法俄德意奥美日8国以及、、共 国。

②内容:a、清政府赔款白银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两; b、划定北京 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 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 性质的组织,对 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e、改 为,位居 之上; f、修订。

③危害:a、巨额赔款,是 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加紧搜括人民,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b、使馆界实际上是“ ”,是帝国主义策划 的 ;

d、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 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 ; e、改设 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 的旨意实行 的外交政策。

④影响:a、重新确立了以 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 ;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成为 的工具;

b、标志着中国 统治秩序的 确立,中国的 形成了。【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抚兼施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秘密反清(义和拳时)→武装起义,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被清政府默许为合法团体→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②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剿、抚并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山东巡抚毓贤曾允许义和团公开活动,企图加以控制,后又改派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展起来后,慈禧太后又转为招抚政策,默许其为合法团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义和团受到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实质:剿、抚实质一样,是为了控制、利用义和团以达到消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当然,清政府的安抚政策客观上也为义和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认识:清政府之所以采取招抚政策,说明清政府已无力镇压人民的反抗,不得不与外国列强共同镇压。此外,义和团被清政府所利用,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旧式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②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教 训:农民不能单独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①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②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方针,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清政府的背信弃义及对义和团的出卖,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本质,从而放弃了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幻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4、关于对《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的认识:

①从签订条约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八个国家武装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后签订的。

②从签订条约的国家由8国增加为11个来看,表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国。反映了中国主权的完全丧失,地位的低下。③从内容来看:这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损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该条约没有割地与通商之类的内容,但实际危害大大超过前者。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妄企图;拆毁炮台、驻军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同时《辛丑条约》实际上是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一次大拍卖,正式承认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10.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_北师大版 篇十

http://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与会人员及内容。

2、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伟大意义及“五四精神”;中共成立的意义。

3、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选取优秀影视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根据教师拟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增强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从而激发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中共一大的内容。

2、难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课型:综合课

四、教学媒体:电脑、CAI 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六、板书设计:(详细见课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线索图)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一、五四风雷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3、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意义

三、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四、小结

(1919、5、4)(1919、7、23)

五、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中共诞生——工运高潮

单元概述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首先: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其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动的高潮。最后: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发生转折。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完了单元概述,我们现在开始本单元的第一课,第13课伟大的开端。首先,第一部分五四风雷。

讲述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迅速看课本63页课本正文第一段找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什么有关。学生:巴黎和会。

教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巴黎和会的影片。(播放影片,《我的1919》)教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请在课本中找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主张,和会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决议?

学生:中国提出了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提案。结果却遭到和会据绝。

教师:很正确,从影片上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合理提案遭拒绝时中国代表愤怒了。当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态度如何呢?

学生:愤怒。

教师:对,我们的人民愤怒了!正是这愤怒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风雷。请同学们看书63页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运动主力、斗争方式,以及斗争口号。

学生: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运动主力,学生。斗争方式,集会、游行。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教师: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五四运动游行情况。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请同学根据这幅游行路线图以及课本的小字部分,讲一讲你们的游行经过。(打开游行路线图)

学生:我们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当游行到东郊民巷时遭军警助拦,后改道直奔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宅。我们破门而入去捉曹但却捉到了章宗祥,痛打了他一顿。并火烧了赵家楼。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游行活动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恐慌,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学生运动。然而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了各地响应,爱国浪潮席卷全国。这个时候哪个阶级加入到斗争行列?

学生:工人阶级。

教师:对,那么请同学们看书64页找出五四运动发生这个转折的时间,地点,主力和斗争方式。

学生:时间,6月5日。地点,上海。主力,工人。斗争方式,罢工。

教师:对,同学们通过五四运动前后期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前后期有什么不同? 学生:斗争方式不同,前期罢课游行,后期罢工。斗争主力不同,前期学生,后期公人。

教师:对,好了,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经过,那么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呢?请在书中找出。

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教师:很正确,那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呢?请在课本找出。

学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师:对了,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这则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精神?

学生: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爱国精神。

教师:很正确,讲完了五四运动我们下面开始的这个部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影响,这件事是什么呢?

学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对了,同学们先看课本65页最下面的小字部分,找出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学生: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结合。组织基础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教师:很正确,那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66页,阅读66页至67页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部分,请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代表,以及中共一大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地点是上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会议内容: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意义是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请看,这是一幅中共一大会址图。(打开中共一大会址)。同学们,这里还有一幅是一条画舫。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说一说。

学生:大会原来在上海举行,后来会场闯入了可疑人物,会议便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

教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主要与会人的照片。(打开主要与会人照片)。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了?

学生

教师:对,看完了中共的诞生,我们来看一看工人运动的高潮。请大家看课本67页小字部分。认真阅读,找出工人运动高潮的时间和几次大罢工。

学生:时间是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共有4次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课堂小结

教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来做一下小结回顾今天学过的内容。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

学生:1919年5月4日。

教师:五四运动前后期运动主力与斗争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前期斗争方式是罢课后期是罢工。教师:五四运动有那些历史意义?

学生: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教师:中共一大诞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时间是1921年7月内容有: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当前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教师:意义呢?

学生:宣告中共的诞生。课后作业

亿库教育网

上一篇:2022政法干警申论指导:理清思路做好归纳概括下一篇:圣诞主题班会初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