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1.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
基因工程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基因工程又叫?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 2.基因工程中用到的工具有?工具酶有?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主要来源?作用特点?切割后的末端有?切割的化学键为? 4.DNA连接酶分为哪两类?起作用时分别有什么特点?连接的化学键是? 5.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是?使用这一工具的目的是? 6.作为运载体的条件是?
7.常用的运载体是?其它运载体还有? 8.比较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为哪几个?哪个步骤是关键步骤? 2.什么是目的基因?获取方法有哪几种? 3.什么是基因文库?分为哪几种? 4.获取目的基因的有关信息有哪些?
5.PCR技术是什么?PCR的原理?需要怎样的条件?(引物、模板、原料、酶角度、加热角度回答)
6.基因表达载体又叫?(重组DNA或重组运载体),其组成是怎样的? 7.什么是启动子和终止子?标记基因的作用是? 8.基因表达载体的功能是?
9.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又叫?是指?
10.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是哪种?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 11.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具体操作程序怎样?
1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的方法怎样?原核生物的哪些特点适合其做受体细胞? 13.目的基因的检测内容有哪些?(分子水平3点及个体水平)分别怎样检测? 14.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关键是?
基因工程的应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哪写方面?(3个,17页第三个自然段)。2.抗虫基因是?来自? 3.培育抗虫作物的有点是?(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4.什么是基因治疗?分为哪两种?
5.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与?重组在一起的 6.基因芯片的原理?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蛋白质工程是指?其基本原理是? 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
3.蛋白质工程方法制成的电子元件的特点?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原理是什么?
2.不同的细胞全能性的比较。(分三个角度:①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③分化程度高低的细胞)3.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4.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需要的条件。
6.什么是外植体?愈伤组织?什么是人工种子?紫草素是从哪个结构中提取的? 7.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
8.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是什么?终点是什么?意义是? 9.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10.去除细胞壁的方法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11.什么是微型繁殖技术?特点是? 12.什么是脱毒苗?怎样培育的? 13.比较杂交与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最基础的技术手段是? 2.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原理是? 3.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4.什么是细胞贴壁?什么是接触抑制? 5.什么是原代培养?什么是传代培养? 6.为什么选用幼龄动物的组织或胚胎?
7.如何使组织分散为单个细胞?这说明细胞间的物质是什么?能不能用胃蛋白酶? 8.制成细胞悬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培养细胞的培养瓶或培养皿应具备什么条件? 9.贴满瓶壁的细胞要如何处理才能继续培养? 10.细胞培养50代以后有什么变化?
11.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是?(4点,注意理解4点内容)12.动物细胞培养时如何保证无菌无毒环境?(3点)
13.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为O2和CO2,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14.动物细胞培养基中特有的成分是?为什么要加这种成分? 15.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否都要形成个体?
17.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能产生一个个体吗?为什么? 18.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怎样?原理是什么?
19.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为什么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用到的具体技术有? 20.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最少说出3点)
21.什么是细胞融合?何为杂交细胞?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什么?
2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哪些?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手段区别是? 23.生产抗体的传统方法是什么?缺点是?
24.写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并能准确描述一次注射、二次筛选、三次培养是什么? 25.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26.单抗制备的两个关键步骤是?
27.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生物导弹中瞄准装置是?炸药是?
胚胎工程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1.胚胎工程的概念。2.精子的发生场所、时期。
4.精子变形时细胞核、高尔基体、中心体、线粒体及其他物质分别变为哪些结构? 5.高尔基体、线粒体转变为其相应结构的原因是什么? 6.卵子发生的场所是?什么是卵泡?形成的时间是? 7.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的时间是? 8.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的时间是? 9.受精的标志是?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 10.精子和卵子在发生上的重要区别是?
11.受精作用的场所是?准备阶段包括?这些阶段具体过程是? 12.受精作用过程中的顶体反应是指?穿越的结构有? 13.受精作用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 15.受精作用之后的胚胎发育包括哪几个阶段?
16.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受精卵到原肠胚胚体的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7.哪一个胚体的细胞属于全能细胞?含有的细胞数目大约为多少? 18什么是内细胞团?什么是滋养层细胞?分别发育为什么? 19.囊胚腔在哪个胚体?原肠腔在哪个胚体?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1.不同动物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是不一样的,请分别举例说明。并进一步说出采集后的操作。2.精子的收集方法有?
3.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精子获能的方法及过程。4.体外受精作用的完成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5.胚胎的早期培养中,培养液的成分有哪些? 6.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请分别举例说明。7.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以检查?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1.胚胎移植的概念。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是?(4点)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怎样?
4.对供体牛和受体牛的要求分别是什么?胚胎移植时应发育到什么阶段? 5.胚胎移植的方法包括? 6.胚胎分割的概念。
7.胚胎分割移植的时期、注意事项是?。
8.胚胎干细胞简称为?特点有哪些(从形态、功能、体外培养角度说)? 9.胚胎移植的意义。
2.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研究 篇二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我国普通高中首次开设的生物选修模块之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高中生物选修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主要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获取、实验完成的条件和操作实践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选修1 实验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17
一、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完好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受到教材内容编排、地方性和季节性等因素的限制。
本地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动物有驯养的,也有野生的。因此,农村是一座丰富的生物资源库。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实验材料,
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所用到的主要材料——葡萄,在本地就可以随做随取;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实验流程中的配制卤汤所用的香辛料在本地的种类很多,如胡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且很容易获取;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所用的萝卜、黄瓜、豆角等也容易获取。农村学生从小就与插秧、割麦、摘果等农村劳动有接触。且田边地头都长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学生接触它们的机会多,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好本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选取选修1中很多课题的实验材料,以促进选修1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改善不利条件,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课费力费时费钱,且效果不明显等原因,许多学校不愿意开设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课。在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方面,农村高中所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落后,实验器材欠缺;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行课改后,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精力来组织实验教学;上完必修3后学生已分文理科,很多学校都开始忙着高考备考,无心顾及选修1教学。因此,按课程标准来完成选修1实验教学的少之又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开展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成为目前普通高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生物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备新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于这些基本功,要做到心中有数,力争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应亲自动手,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规范自己的操作,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向学生讲清楚,使实验教学按要求顺利完成。每一次的实验,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明的思维习惯。另外,实验之前生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预习,选出实验小组长,帮助教师在实验前准备材料用具,实验时协助教师等。
由于实验步骤有时候比较复杂,可采取让学生边看教科书边分步操作的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与教科书的图或参考数据作对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分析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验中常出现部分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取材、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教师的实验指导
1.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步骤,教师需精心指导,并让学生反复练习。比如显微镜和放大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较多的仪器,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真正使用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标本,提高实验效果。
2.教会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时,先要向学生交待观察、记录、分析的任务和目的。例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需要适时观察发酵液的颜色、体积、液面等微小变化来初步判断发酵的程度,这一步很关键,最后再用化学方法等加以鉴定。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和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学生的观察很重要。
3.教师演示关键实验步骤
受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生物选修1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知道原理,但对整个过程如何操作,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教师补充,演示关键实验步骤。比如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过程中发酵瓶的冲洗和封闭充气口;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瓶的步骤;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装坛的步骤。
高中生物选修1的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的实施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随着以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及教师对教学的优化与改善,相信定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
3.高中生物选修1 知识点总结 篇三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基础知识
1.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1)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2)培养基的成分: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无菌技术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
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
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b.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c.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①
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②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d.
常用器具的灭菌方法:
①
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③
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④
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比较项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能
3.实验操作
(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①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②
倒平板操作:
a.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b.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c.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大约需5~10min。然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培养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倒平板操作的讨论
①
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②
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
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
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2)纯化大肠杆菌
①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④
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
(3)平板划线法操作步骤:
①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⑤将试管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
⑥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皿。
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4)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
①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
④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1.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二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
(4)菌种的保存
(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①临时保藏方法
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以后每3~6个月,都要重新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上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
②缺点: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2)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1mL甘油后灭菌。将1mL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5)疑难解答
①
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人及动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
植物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等三类。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营养物质五类。
②
确定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的方法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天,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一、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细菌30~37℃
1~2天
放线菌25~28℃
5~7天
霉菌25~28℃
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五、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以上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四、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五、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酶
1.酒精发酵的原理:
酶
①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表达式为:C6H12O6+O2→CO2+H2O+能量
②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表达式为:C6H12O6→C2H5OH+CO2+能量
③
酵母菌的营养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酶
2.醋酸发酵的原理:
①
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
表达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二、实验步骤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10
d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取样检验工作。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8.当果酒制成以后,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30~35
℃的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找不到醋酸菌菌种或醋曲,可尝试自然接种,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三、注意事项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充气口
排气口
出料口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腐乳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营养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毛酶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二、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3.将平盘放入温度保持在15~18 ℃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 d后豆腐表面丛生着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包裹平盘的保鲜膜以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 h以上。
5.当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连接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列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将培养毛坯时靠近平盘没长直立菌丝的一面统一朝向玻璃瓶边,将毛坯分层盘立摆放在容器中。分层加盐,并随层加高而增加盐量,在瓶口表面铺盐厚些,以防止杂菌从瓶口进入。约腌制8 d。
〔注: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有利于腐乳成型;盐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可以调味。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7.将黄酒、米酒和糖,按口味不同而配以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
〔注: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8.将广口玻璃瓶刷干净后,用高压锅在100 ℃蒸汽灭菌30 min。将腐乳咸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情况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三、注意事项
4.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作用:
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略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CO2库
呼吸
呼吸
光合分解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反应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
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
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5.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五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6.高中生物选修一必会知识点 篇六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1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2
酶的研究与应用
1、果胶酶作用: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
2、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5、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6、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7、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酵母细胞的活化用蒸馏水;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加热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要将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CaCl2溶液有利于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3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培养基的种类: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P14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4、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要求。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6、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将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灭菌;干热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压蒸汽灭菌:如培养基的灭菌。
7、用固体培养基对大肠杆菌纯化培养,可分为两步: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
8、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划线法是通过连续划线,将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当它们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11、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滤膜法。
12、活菌计数法就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
13、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15、如何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PH升高,指示剂变红,可初步鉴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7、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产生了透明圈,说明纤维素被分解了,说明有纤维素分解菌)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4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法)。
3、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常使用压榨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
4、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用萃取法。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出有机溶剂,获取纯净的植物芳香油。
5、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所以适宜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6、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汽一同蒸馏。故适用于蒸馏法。
7、玫瑰精油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目的是增加水层密度,使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加无水Na2SO4,目的是除去水,再过滤去除Na2SO4。
8、橘皮压榨前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9、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所以适于用萃取法。
10、萃取时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有机溶剂燃烧、爆炸。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5
DNA和蛋白质技术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DNA溶解性:①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②DNA不溶于酒精。
3、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因为酶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DNA比较能耐高温。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无影响。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5、提取DNA的材料一般用鸡血而不用猪血,因为哺乳动物(猪)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
6、破碎鸡血细胞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7、为了纯化提取的DNA,需要将滤液进一步处理。在滤液中加入NaCL,使其浓度为2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加入蒸馏水,使NaCL浓度为0.14mol/L,析出DNA,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杂质。
8、向溶解了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溶液,目的是提取含杂质更少的DNA。
9、PCR原理:DNA体外复制
10、PCR的条件:①一定的缓冲溶液;②DNA模板;③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④四种脱氧核苷酸;⑤耐热的DNA聚合酶;⑥控制温度的仪器设备。
11、为什么要引物?因为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12、PCR三步骤:变性、复性和延伸。在PCR循环之前,常要进行一次预变性,以便增加大分子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
13、PCR的结果:特异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这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扩增。
14、DNA在260nm的紫外线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
15、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凝胶色谱法和电泳。
16、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移动速度慢,后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快,先洗脱出来。
17、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7.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篇七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8.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八
一.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别名: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2.操作对象:基因
3.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4.原理:基因重组
5.不同生物DNA能拼接的原因: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6.一种生物的基因可以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的原因: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二.DNA重组的基本工具
三种工具
限制酶
两种工具酶
DNA连接酶
载体
1.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来源:主要来自原核细胞
(2)作用:识别和切割特定DNA序列
(不能识别切割RNA和单链DNA)
(3)限制酶作用与磷酸二脂键,不作用氢键。
(4)限制酶是一类酶而不是一种酶,不同限制酶识别不同的DNA序列,限制酶具有特异性。
(4)末端:
平末端
粘性末端
(5)单酶切缺点:使目的基因和载体自身环化
使目的基因反向插入载体中
(6)双酶切的优点:防止目的基因和载体自身环化
使目的基因和载体正确连接
(7)用同种酶处理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原因:
切割后获得的(粘性)末端相同。
2.DNA连接酶
(1)DNA连接酶连接的是磷酸二脂键,但不连接氢键。
(2)不具有特异性
(3)分类
E.coli
DNA连接酶(存在于大肠杆菌中):
只连接粘性末端
T4DNA连接酶(存在T4噬菌体中):
连接粘性末端和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效率低
3.载体
(1)载体的作用:
作为运输工具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携带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大量复制
(3)具备条件
1)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存在2)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选择与鉴定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关键步骤)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获取目的基因常用的方法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人工合成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基因组文库
(1)基因文库
部分基因文库(如:cDNA文库)
(2)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比较
基因组文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
cDNA文库中没有启动子,终止子,内含子
3.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条件: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3)原料:模板DNA,Taq酶,引物,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
(4)过程:
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
退火: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
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5)注意
引物需要满足条件:
引物1和引物2结构上不能互补,单个引物不能自身互补
引物GC含量高,则退火温度高
三磷酸脱氧核苷酸转变为脱氧核苷酸过程中,脱去磷酸基团释放高能磷酸键中能量。
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目的基因: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启动子
位置:基因的首端
功能: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终止子
位置:基因的尾端
功能:终止转录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复制原点:起始复制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
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受体细胞的选择
动物:受精卵
受精卵具有全能性,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植物:体细胞
植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微生物:
原核(大肠杆菌):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真核(酵母菌):真核细胞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3.常用的转化方法:
(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农杆菌转化法(用于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
基因枪法(常用于单子叶植物)
花粉管通道法
(2)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3)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离子处理
用Ca离子处理细胞的目的:
使大肠杆菌成为感受态细胞,更容易吸收重组DNA分子
4.注意
(1)受体细胞是植物细胞,需要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需要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显微注射技术
早期胚胎培养
目的基因
受精卵
早期胚胎
胚胎移植
雌性动物的子宫
发育成具有新性状的动物
5.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6.农杆菌转化法
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鉴定
1.检测
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方法是采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
2.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方法是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3.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DNA分子杂交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探针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判断依据:是否出现杂交带。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原理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例如检测受体细胞是否表达出胰岛素,用胰岛素抗体检测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转基因生物
检测方法
观察指标
抗虫植物
接种害虫
害虫是否死亡
抗病植物
接种病毒(菌)
是否出现病斑
抗盐植物
盐水浇灌
是否正常生长
抗除草剂植物
喷洒除草剂
是否正常生长
获取目的基因产物的转基因生物
提取细胞产物与天然产品进行功能活性比较
细胞产物功能活性是否正常
一植物基因工程
1.抗病转基因植物所采用的目的基因: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病毒的复制酶基因,2.抗真菌转基因植物所采用的目的基因:
几丁质酶基因,抗毒素合成基因
二.动物基因工程
1.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获得的转基因牛能表达出肠乳糖酶,肠乳糖酶能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从而降低牛奶中的乳糖含量。
2.乳腺生物反应器
显微注射
早期胚胎培养
药用蛋白基因+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受精卵
早期胚胎
胚胎移植
泌乳期
子宫
转基因动物
分泌乳汁
提取药物
(2)药用蛋白基因前插入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目的是使药用蛋白基因只在乳腺组织细胞中表达
(3)膀胱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不受性别限制
不受个体发育时期的限制
3.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的两大难题: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
从供体角度降低免疫排斥:
1)向器官供体基因组中导入某种调节因子,以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
2)设法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4.基因治疗
9.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 篇九
一.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1)回复力不为零。(2)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1)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2)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是以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两个特例来认识和掌握简谐振动规律的。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1)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2)振幅A: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3)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4)频率f: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5)角频率: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
(6)相位: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现行中学教材中只要求知道同相和反相两种情况。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1)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F =- Kx;加速度,简谐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2)用运动学方法研究:简谐振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都随时间作正弦或余弦规律的变化,这种用正弦或余弦表示的公式法在高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3)用图象法研究:熟练掌握用位移时间图象来研究简谐振动有关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4)从能量角度进行研究:简谐振动过程,系统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振动能量和振幅有关。
5、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振幅A,周期T,相位,初相
6、简谐运动图象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1.直接描述量:
①振幅A;②周期T;③任意时刻的位移t。2.间接描述量:
③x-t图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V。3.从振动图象中的x分析有关物理量(v,a,F)简谐运动的特点是周期性。在回复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上有往复性,即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的变加速(或变减速)运动;在时间上有周期性,即每经过一定时间,运动就要重复一次。我们能否利用振动图象来判断质点x,F,v,a的变化,它们变化的周期虽相等,但变化步调不同,只有真正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才能进一步判断质点的运动情况。
小结: 1.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与运动轨迹不同。2.简谐运动图象反应了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根据简谐运动图象可以知道物体的振幅、周期、任一时刻的位移。
7、单摆
1单摆周期公式
上述公式是高考要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周期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简谐振动物体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条件决定的。②单摆周期公式中的L是指摆动圆弧的圆心到摆球重心的距离,一般也叫等效摆长。
例如图1中,三根等长的绳L1、L2、L3共同系住一个密度均匀的小球m,球直径为d,L2、L3与天花板的夹角 < 30。若摆球在纸面内作小角度的左右摆动,则摆的圆弧的圆心在O1外,故等效摆长为,周期T1=2;若摆球做垂直纸面的小角度摆动,叫摆动圆弧的圆心在O处,故等效摆长为,周期T2=.单摆周期公式中的g,由单摆所在的空间位置决定,还由单摆系统的运动状态决定。所以g也叫等效重力加速度。由可知,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不同星球表面g值都不相同,因此应求出单摆所在地的等效g值代入公式,即g不一定等于9.8m/s2。单摆系统运动状态不同g值也不相同。例如单摆在向上加速发射的航天飞机内,设加速度为a,此时摆球处于超重状态,沿圆弧切线的回复力变大,摆球质量不变,则重力加速度等效值g = g + a。再比如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内的单摆、摆球完全失重,回复力为零,则重力加速度等效值g = 0,周期无穷大,即单摆不摆动了。g还由单摆所处的物理环境决定。如带小电球做成的单摆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回复力应是重力和竖直的电场合力在圆弧切向方向的分力,所以也有-g的问题。一般情况下g值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张力与摆球质量的比值。
8、受迫振动和共振Ⅰ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规律是: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策动力的频率,而跟物体固有频率无关。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共振是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
9、机械波 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图象Ⅰ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横波和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叫纵波。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和液体不能传播横波,声波在空气中是纵波,声波的频率从20到2万赫兹。
第二章、机械波 1、机械波的特点:
(1)每一质点都以它的平衡位置为中心做简振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2)波只是传播运动形式(振动)和振动能量,介质并不随波迁移。横波的图象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也叫正弦波
简谐波的波形曲线与质点的振动图象都是正弦曲线,但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波形曲线表示介质中的“各个2、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3)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波的反射和折射 波的干涉和衍射Ⅰ、.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波的干涉和衍射
相差不多。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1.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3.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胎心检测器、血流测定仪等有许多都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②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③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衣现象”,所谓“红衣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7、波的反射
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2.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反射角.
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
8、波的折射
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2.折射规律:
(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 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
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
折射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系,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做介质的折射率.
i是光线在真空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r是光线在介质中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的折射率,叫做该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也简称为某种介质的折射率
第三章、电磁波 电磁波的传播
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一: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在变化的磁场中所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涡旋电场)◎理解:(1)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
(2)非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电场
2、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麦克斯韦假设:变化的电场就像导线中的电流一样,会在空间产生磁场,即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理解:(1)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
(2)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磁场 〖规律总结〗
1、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理解: 恒定的电场不产生磁场 恒定的磁场不产生电场
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磁场 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电场 振荡电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振荡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场
2、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关系
二、电磁波
1、电磁场:如果在空间某区域中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就在它周围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新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着的,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表达。
2、电磁波:
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3、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是横波,电场强度E 和磁感应强度 B按正弦规律变化,二者相互垂直,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和光速相同.v=λf(3)电磁波具有波的特性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观察到了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偏振和衍射等现象.,他还测量出电磁波和光有相同的速度.这样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赫兹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
第四章、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1、LC回路振荡电流的产生
先给电容器充电,把能以电场能的形式储存在电容器中。
(1)闭合电路,电容器C通过电感线圈L开始放电。由于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放电开始瞬时电路中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极板上电荷量最大。随后,电路中电流加大,磁场能加大,电场能减少,直到电容器C两端电压为零。放电结束,电流达到最大、磁场能最多。
(2)由于电感线圈L中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电流不会立即消失,保持原来电流方向,对电容器反方向充电,磁场能减少,电场能增多。充电流由大到小,充电结束时,电流为零。
接着电容器又开始放电,重复(1)、(2)过程,但电流方向与(1)时的电流方向相反。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有效的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因为频率越高,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有可能有效的将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采用什么手段可以有效的向外界发射电磁波? 改造 振荡电路——由闭合电路成开放电路、电磁波的接收条件
①电谐振: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
②调谐:使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通过改变电容器电容来改变调谐电路的频率。③检波:从接收到的高频振荡中“检”出所携带的信号。.电磁波谱及其应用Ⅰ、光的电磁说
(1)麦克斯韦计算出电磁波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说明光具有电磁本质(2)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射线 产生机理 在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作周期性运动产生
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产生的
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3)光谱 ①观察光谱的仪器,分光镜 ②光谱的分类,产生和特征
发射光谱 连续光谱 产生 特征
由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光产生的 由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组成 明线光谱 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的 由不连续的一些亮线组成
吸收光谱 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通过物质后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而产生的 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上,由一些不连续的暗线组成的光谱 ③ 光谱分析:
10.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十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虽然失败,但是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 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会
⒈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⒊地点: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英国 劳合乔治、美国 威尔逊、法国 克里蒙梭。
6.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0.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 2.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3.凡尔赛体系的矛盾:
(1)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5.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
(3)总部:瑞士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华盛顿会议
1.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 ⒍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 【1】《四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①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②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2】《五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①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日: 受到抑制,但日本在一定区域内拥有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3】《九国公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9.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10.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2.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3.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②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政府软弱,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2)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
政治上,①一党独裁统治②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 军事上,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思想上,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6.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
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建立:①时间:1936年。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②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3)内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异同
(1)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起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2)时间:1935年——1936年(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4)失败原因:①意国力强,装备先进,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3.西班牙内战
(1)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建立共和国后,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公开武装干涉(目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2)时间:1936年——1939年
(3)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4)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5)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
(2)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有共同的利益需要(3)结盟招牌:反共(原因)
(4)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4)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促成大战爆发
走向世界大战
绥靖政策
(1)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2)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3)主要推行者:英、法、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4)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5)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从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 ⑥二战爆发后(波兰),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6)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
(2)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3)时间:1939年8月
(4)内容: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5)后果影响:①对苏联:赢得备战的时间
实质上是绥靖政策,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2.波兰溃败原因:①德国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③英法宣而不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
3.法国溃败(1940年6月22日)原因:①法国长期绥靖政策,掉以轻心
②德军使用先进战术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4.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5.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侵略计划首次受挫,鼓舞了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印度,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美日矛盾激化。⑥日本试图取得战争主动权,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 “南进”的最大障碍
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
⑶影响:日以微小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
⑴时间:1941年9月底至第二年初 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日本南进)③天气严寒
⑷影响: “闪电战”计划破产。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2.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集中力量进攻南线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3.中途岛战役
⑴原因:1942年美国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轰炸 ⑵时间:1942年6月
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⑷胜利原因:①战前截获日军电码,察觉日本作战计划,提前准备②日兵力分散,战术陈旧,错失战机 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4.阿拉曼战役
⑴时间:1942年秋
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胜利原因:①德意战线过长,给养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瓜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2.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
3.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5.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3)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
6.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
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4)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
7.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②准备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4)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瓜分了世界
8.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夏
(2)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3)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4)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2.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两极,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联合国
1.产生
⑴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国际组织的设想 ⑵名称由来:1942年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 ⑶首次宣告建立: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⑷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 ⑸1945年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⑹1945年旧金山会议,51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⑺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3.主要机构
⑴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⑵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最重要的常设机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 ⑶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4.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⑴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之下通过了侵略朝鲜的非法决定
⑵1948年6月,联合国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派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这是第一次维和行动 ⑶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向中东地区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
⑷1987年,通过第一次强制性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对解决国际冲突、维持国际和平有一定影响。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⑴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⑵1950年 “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⑶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决议,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提出的原则: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争端平等协商;尊重民族自决。从此,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国际科学界向世界发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 3.国际和平年、和平日
⑴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日 ⑵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
⑶2001年9月7日,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
4.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⑴原因: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众多的地区冲突和美苏对峙,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
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人们觉悟
⑵特点:①广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组织性 ⑶意义: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依据
⑴历史角度:①19世纪以来随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紧密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联合国及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⑵时代角度: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 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⑤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⑴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 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⑶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⑷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⑸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 ⑹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⑺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后题答案和提示08-21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高中生物精华知识点总结07-02
高中理科生物知识点总结09-06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11-19
高二生物选修三的知识点11-12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07-06
高中生物学知识09-11
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06-14
高中生物知识点复习资料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