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情况

2024-09-21

生猪生产情况(精选8篇)

1.生猪生产情况 篇一

生猪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生产情况做了一次大概调查,调查了一10个规模养殖户、2个饲料经营个体户,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生猪市场价格“冰火两重天”。主要体现在毛猪出栏和猪肉价格上,现生猪出栏价格12.2元/公斤,而猪肉价格一值保持在32元/公斤高价位。近3个月,仔猪徘徊在20元/公斤左右。

2、生猪存出栏变化影响略大。从规模养殖户中了解到,母猪淘汰率略高。主要表现在2010年以前老规模养殖场和年出栏500头以下规模养殖场,淘汰率比正常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近三年新增规模养殖场母猪处在生产高峰期,产能比较正常。

3、生猪养殖效益“生死两重天”。在饲养管理水平较高,按出栏毛重125公斤/头外三元猪,毛猪价格7元保本计算,每出栏一头毛猪总价1550元,养殖户每出栏一头要亏200元/头左右。而屠宰场猪肉平均出场价19.2元,按76%的出肉率,总价可达1824元。养殖户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养殖周期最长,效益最低,饱受煎熬。

4、仔猪销售及养殖户春季补栏“不乐观”。从村组和仔猪贩卖经营户那里了解到,养殖户存观望态度,仔猪销量不大,养殖户填栏补栏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猪行情过度低迷,持续时间较长;二是散养户减少。

5、后期生猪形势预测。从目前来看,正处于猪肉消费淡季,估计在5-6月份价格会有所回升。

6、当前应对措施及有关建议。一是合理淘汰产能较弱母猪,二是做好疫病防控,三是建议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能否变通,不搞“麻花雨”,以县为单位,按全县能繁母猪数统计将补贴打捆到县,用于年出栏500头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标准化改造,淘汰弱势猪场,减轻环保压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二O一四年三月三日

2.生猪生产情况 篇二

一、生猪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

1. 生猪供给增加

(1) 生猪养殖户数量增加。由于2012年前三季度生猪价格的持续高位,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生猪养殖业, 部分散户也大幅扩大养殖规模。 (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饲养母猪的养殖户按每头母猪100元补贴, 政策支持对促进生猪养殖起到积极作用。

2. 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规模养殖户的数量和所占市场份额有较大提升, 但规模以下饲养户所占市场比例仍然较大。规模化养殖比例偏小, 小规模户在生产中更容易追涨杀跌, 加剧了生猪市场的不稳定性。

3. 养殖成本增加

调查表明, 生猪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如玉米、豆粕价格和人工工资上涨。2012年饲养员月工资为约2000元, 2013年上涨至约2400元, 涨幅达20%。近几年, 饲养员工资以每年20%~25%的增幅上涨, 且还经常存在请不到饲养员的情况。运输费用增加, 由于成品油及人工成本上涨, 带动饲料运输及生猪运输费用同比上涨10%。防疫费用居高不下, 每头生猪平均防疫费用约50元。

二、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1. 面临疫病和市场双重风险

部分养殖户缺乏防疫知识, 防控能力弱, 对扩大再生产存有顾虑。由于生产周期长, 养殖户对生猪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很难准确预测价格波动趋势, 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 导致养殖利润高时, 养殖户纷纷扩大规模, 而价格低谷时, 又纷纷转行, 造成生猪生产的不稳定, 导致生猪供应的不平衡和价格剧烈波动。

2. 政府奖励扶持资金不足

近年, 虽然国家加大对规模场的建设扶持, 但由于国家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求高, 需要配套设施多, 国家扶持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

3. 环境排污难以解决

近年, 农民环保意识增强, 保护农村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生猪规模化养殖排污量大, 无害化处理成本高, 严重污染环境, 对周边农户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虽然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 但还不能完全做到环保排污。养殖户难以承担高额排污费用, 易引发养殖户与周边农户的矛盾与纠纷。

三、对策与建议

3.海南财政补贴保障生猪生产 篇三

补贴方案中海南省级财政补贴2400万元,根据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出栏量及规模场饲养比重安排。海口、三亚等6市县各配套资金500万元。

能繁母猪补贴分为规模场(户)直补和散养户直补,原则上资金安排比例为7:3。规模场(户)直补对象为能繁母猪存栏30头以上,分为五个档次补贴10—50万元不等,享受补贴的规模场要以增长30%的速度扩栏;散养户直补按能繁母猪存栏数发放,每头补贴100元,获补贴饲养户要扩大能繁母猪饲养量。

补贴将坚持五个原则:扩大生产与平抑物价的原则,财政补贴和养户投入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与兼顾散户的原则,规范透明和公开公平的原则,规模发展和标准生产的原则。

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补贴提高能繁母猪生产能力,调动饲养户积极性,扩大生猪生产,实现“增总量、抑物价、保供应、促增收”的目标。据悉,通过项目实施,争取实现新增仔猪补栏30万头以上,新增出栏80万头,新增能繁母猪2.5万头。

4.生猪生产情况 篇四

一、生猪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是价格大幅下跌。据我市生猪大县(商河、章丘)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3月底,生猪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5.83元/公斤下降到10.69元/公斤,下降幅度达32%。

二是存栏量下降。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为181.04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1.1%。能繁母猪存栏17.23万头,同比下降0.5%,是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跌。

三是猪粮比跌破红色预警线。2014年1月中旬,猪粮比跌破6:1的盈亏均衡线,1月末跌至5.5:1的中度亏损线以下并持续至2月末。3月份猪粮比持续处于5:1红色预警线以下。全市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水平跌至深度亏损332元。

二、原因分析

一是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很大,猪价下跌,终究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仍是供需失衡。2013年各项政策稳定支持,生猪没有大的疫病发生,生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释放。

二是今年的冻猪肉收储力度减小。国家政策规定,猪粮比价低于

5.5:1时,应增加收储规模,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而今年在猪粮

比跌破5:1时,收储于3月27日才刚刚开始,且规模偏小,全国仅有6.5万吨。

三是对新旧的“猪周期”更迭认识不足。生猪价格多年来基本形成以4年为一个周期的“过山车”式的明显波动,正随着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面临调整和改变,新的“猪周期”正在形成。目前,逢节必涨、淡旺季分明的生猪市场,出现了逢节跌价、旺季不旺的现象,而且淡季亏损程度逐年加深、旺季反弹力度逐年下降的现象,就是新旧“猪周期”更迭的反应。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收储力度。猪肉价格自去年底持续下跌,目前猪粮比已连续8周处于5:1的红色预警线以下,而今年冻猪肉收储一季度末才刚刚启动,且收储力度和数量较往年减少。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收储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市场尽快走出周期低谷。

二是加强信息引导,正确了解和掌握新的“猪周期”。搭建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生产信息监测,培育权威发布窗口。定期发布生猪产、供、需信息和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指导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认知新的“猪周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型升级力度,积极促进小型企业的整合,淘汰“小、散”产能,平抑生猪市场“过山车”式的波动,促进新的“猪周期”的尽快形成。

四是完善生猪补贴及保险政策。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国家相继推出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冻猪肉储备等政策,对于

5.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五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镇今年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镇位于处,辖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户,总人口 人,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万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相关会议精神,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作为农村经济重点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1-6月,生猪出栏头,存栏头,新增5头以上大户(规模)户,全镇现有2个10000头猪场,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户均

只,成立了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有会员268人。

一、主要做法:

(一)、抓机构职责落实

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镇生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服务分工明确,由书记挂帅,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抓片、镇干部包户、村组党员能人大户带头示范、干部考核和生猪养殖挂钩,党委政府把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抓科学养殖力度

在规范化养殖方面,全镇专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猪舍均按专业设计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建设,有自动饮水器和排污、消毒等设施,大部分农户为砖木结

构猪圈配套了沼气厕所。

在养殖技术推广方面,不定期组织各村养殖大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科学养殖。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生猪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3期,发放养猪技术资料2000余份。配合饲料推广率为100%,养殖户80%以上经过养猪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同时,建立了兽医人员定点联系养殖大户和种猪场制度,所有的新建猪场都由畜牧站帮助搞好种源联系,扩大良种母猪覆盖率,改善生猪品种结构,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在猪病防疫方面,全面落实生猪免疫注射,严把检疫关,严防疫病流入,定期开展防疫,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率100。同时,加大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保证畜产品质量,确保建成无公害生猪基地。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

我镇积极为大户服务,从规划、征地、建设、资金、引种、养殖、销售等环节服务,重点扶持懂技术、资金充足的养殖大户,大发展大支持。大户带动散、中、小户,实现了“养猪为过年”向“养猪为赚钱”的转变。在我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投资500万元的天意养殖场、投资200万元的永红养殖场,先后在我镇建成。目前,#####镇的养殖大户主要集中在梁家庵、官井、张家嘴三个生猪养殖带,年出栏5000—10000头的基地村3个,母猪5头以上大户36户。

(四)、抓奖励政策扶持

一是认真落实上级各项生猪补贴入户工作,二是积极协调相关养殖农户、资金、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今年永红养殖厂扩建,镇上为其协调扩建土地,先后由主要领导开会现场解决3次以上,解决了扩建当中

一户“钉子户”,使其顺利扩建。

二、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镇的养猪业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养猪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截止目前,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个,百头以下规模养猪户户,养猪业占畜牧养殖业的比重提到到56%。

二是猪传染病防疫实现了新突破。根据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壮大完善了镇村两极防疫网络体系,制定了疫情检测制度、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极大的提高了镇域防疫能力。加大了猪瘟、猪肺疫等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有效防止了传染病的发生。今年,耳标佩带率达到100%,辖区内没有发生重大疫情,死亡率控制在2.4%以下。

三是养猪的方式转变有了突破。养殖规模开始由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猪品种由本地土杂种向优良品种转变,饲养方式又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繁母猪少,不能满足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全镇现存栏母猪1236头,其中能繁母猪1200头,一头能繁母猪按年产仔25头计算,全年仅产仔猪30000头,按现饲养量4万头计算,仅满足75%的生产需求,尚有25%的仔猪全靠外引,而外引成本高,疫病输入风险大,增加防控难度和养殖风险,养殖效益差。

2、生猪养殖投入大,资金筹集难,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受生猪低价位运行的拉动,而饲料价格,仔猪成本较高,现饲养出栏一头商品猪直接成本投入就高达元左右,若建一个“150”标准化猪场一次养猪150头,固定资产

投资约8万元,150头猪成本投入约需19.5万,则共需27.5万元。一般农户很难筹集到所需资金,若靠金融部门借贷存在着:一是放贷额度小、手续程序繁琐;二是养殖风险大,银行不愿放贷;三是养殖利润空间本身就不大,而贷款利率高,一般农户不敢也不愿贷款养猪;资金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

3、猪栏设施利用率低,空栏多。受猪价大起大落的影响,出现猪贱伤农的现象,导致养殖数量少,空栏多。2008年受猪价攀升的影响,出现养殖高潮,纷纷投入生猪养殖,兴建养猪场,全镇户平有2-3间猪栏,户平猪栏面积不少于50平米,建有年出栏50头以上饲养规模的猪栏78户,受09年猪价大幅回落,养猪倒亏的影响,规模猪场现养猪的仅67户,还有11户的规模猪场一直空闲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部分农户养殖条件落后,污染较重,影响生猪生产。全镇现有25%的农户猪栏设施脏、乱、差。生猪仍圈养在淋就淋个够,晒就晒个透的简易猪栏中,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环境污染大,导致抗病力低,易发病,不利于生猪的健康生长。

5、养殖技术水平低,防疫、消毒意识差。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户饲养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水平上。饲养方式还是“一盆草,一瓢水,一把面”。防疫意识淡薄,虽然取消了防疫费,仍有部分饲养户不愿接受防疫,拒绝施行动物防疫,无消毒灭源意识,一年到头难得进行一次栏圈消毒。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抓好生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积极抓好生猪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生猪龙头企业和生猪合作社的桥

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养殖户,联系养殖户,建立健全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镇生猪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合作社覆盖本地的养殖大户须达90%以上,使合作社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生猪产业的重要载体。

2、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建设。在全镇推广实行生猪标准化生产。特别对万头以上规模的天意养殖场、永红养殖场猪场,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要求进行建设,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促进我镇生猪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

3、完善健全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巩固发展畜牧兽医站,强化对畜牧兽医站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我镇生镇产业发展安全。二是按照“镇有技术推广点、村有示范小区、组有示范户”的要求,健全生猪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推广生猪标准化养猪技术,从而使我镇生猪生产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加强动物检疫、兽药残留监控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4、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高度重视把生猪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作为本地经济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引资建设一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环保规模养殖场。

5、加大无公害生猪产品建设。利用全镇现有养殖户尽量做到统一生猪品种、统一生猪生产工艺和流程、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售后服务,使我镇生猪生产步调一致,成功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镇的做法只能是抛砖引玉,与县委、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镇相比我们还需要努力。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县委、县府“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再接再厉、同心同德,为早日建成生猪基地镇努力!

6.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07]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宾川、鹤庆等生猪重点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畜牧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6家加工企业,4个县良种猪场,18户规模养殖户,26户农户进行调研,基本掌

握了生猪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存栏和出栏。全州2006年末生猪存栏237.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6.1万头,肥猪出栏293.2万头,猪肉产量25.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1.34%、8.7%、6.23%、和6.23%。2007年一季度全州生猪存栏23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4.64万头,出栏肉猪86.94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减3.75%,增18.6%。据鹤庆县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7.14万元,其中能繁母猪2.06万元,出栏肉猪8.75万头,同比分别减0.13%、增10.12%和增14.62%,生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户农户调查生猪存栏590头,同比减少18.2%(06年同期722头),出栏240头,同比减少65.2%(06年同期690头),其中6户还未出栏,1户不养猪。

2规模化养殖:全州饲养肉猪10—50头的有16026户,同比减少10.38%,主要是20头以下的减少;100—500头的340户,1000头以上的9户;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3750户,同比减12.9%,20头以上357户,同比减1.9%,50头以上107户,200头以5户,500头以上1户。据18户(30—50头)规模养殖户调查,存栏1114头,同比增10.6%(06年同期1233头),出栏602头,同比减少2.5%(06年同期617头),其中1户未出栏。鹤庆新登村委会规模养殖户(出栏30—100)273户,年出栏肥猪12655头,户均出栏46头;规模户饲养的种公猪以约克和杜洛克为主,母猪以二元杂为主,商品猪以三元杂为主;改造圈舍,安装饮水器,98%以上的养殖户圈舍均是卫生圈。祥云云南驿镇旧站李建雄户自繁自养,在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新建一幢猪舍,淘汰劣杂母猪,从县扩繁场引进70头二元杂母猪(LY)和杜洛克种公猪,组织三元杂交生产,进入2007年开始生产,母猪产活仔10—12头,育成9头以上;出栏肉猪100多头,出售肥猪价1月份8.2—8.6,3月份8.6—9.4,5月份额9.4—9.6。说明此户抗风险能力强,抓住市场机

遇,跟上养猪潮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科技措施推广情况

(1)生猪改良:2006年大理州生猪改良站点310个,其中国营(集体)44个,可利用良种公猪3126头,其中杜洛克1368头,长白猪693头,大约克1033头,其它32头;猪种改良39.7万窝,其中人工授精

9.2万窝,母猪年均产1.8胎,据12个县市11318头繁殖母猪的调查,总受胎率91.7%,情期受胎率85.7%,胎均产仔10.44头,产活仔9.02头,胎均育成8.82头,断奶日龄44天,断奶窝重98.4千克,双月窝重124.4千克。2007年一季度全州猪改良10.96万窝,其中人工授精2.06万窝,同比增11.26%,减2.4%。

目前,良种公猪率达90%左右,约长、长约和约克等母猪的良种率70%左右。

(2)良种生产:州内大理、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共饲养种猪823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506头,后备公猪47头,后备母猪127头;2006年引种公猪64头,种母猪110头。饲养品种杜洛克106头(18公、88母),长白猪43头(14公、30母),大约克268头(49公、219母),PIC猪70头(12公、58母)。繁殖母猪年产2胎,总受胎率95.6%。2006年提供种公猪366头,种母猪132

2头。2007年一季度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提供种公猪97头,种母猪525头。

(3)饲料推广。我州现有配合饲料厂27家,年生产配合8.3万吨,其中猪配合饲料4.3万吨,占52%,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州生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州养猪业配合饲料推广面已达85%。全州不完全统计经营饲料单位或个体户有1000多户,主要经营正大、神龙、新希望等50多个品牌饲料,年销售配合饲料3万多吨,浓缩料5000多吨,添加剂600多吨。规模养猪场和适度规模养猪专业

户(年出栏50头以上)配合饲料养猪普及率达100%,散养户普及率达65%左右。

(4)配套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综合配套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经实施商品猪生产示范县建设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推广云南省养猪“八改”技术,“三高”母猪生产技术规程,“仔猪培育”技术标准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了全面深入推广应用,在以后的畜牧扶贫、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生猪专业村建设等工作中,这些成熟实用的综合配套科技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和普及。科学养猪综合配套科技普及面达到90%以上,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运用率达到50%以上。近几年以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为主的配套科技推广,在重点乡镇得到较快提升和普及。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村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养猪户的养殖

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养殖队伍不断壮大,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工情况

猪肉食品的加工主要以火腿、卷蹄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加工,年加工量在7000多吨。目前,传统猪肉食品加工已形成千家万户参与,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格局。除火腿、卷蹄外还有腊肉、里脊、吹肝、猪肝酢、、香肠、腊肉、卷肚等等系列产品,据4个县不完全统计年加工量在4000多吨左右。如鹤庆县草海镇太坪村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本县猪肉食品加工营销专业村。该村从事猪肉食品加工营销户达110户,年加工火腿2000吨,腊肉、香肠、里脊、吹肝、猪肝酢等1500吨,主要销往大理、保山、德宏、怒江、楚雄、版纳、攀枝花、内江、中甸、德钦等,基本占据了整个滇西、滇西南各地市场,年外销量约占全县社会加工总量的90%左右。弥渡加工企业—弥筋卷蹄厂和曹氏卷蹄厂,两个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为200吨以上,但实际年加工量仅为120多吨,年实现销售额360多万元,年创税近30万元。生产加工的产品少部分供应本县,其余外销,对促进全县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带动作用。但全州猪肉食品加工处于粗级产品加工类型,虽然有切片真空包装、灌装、瓶装等系列产品,但缺品牌、缺大而强龙头企业,缺精深加工技术等。目前,粗级产品加工毛利火腿2元/kg左右。

(6)效益情况

生猪价格经历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低迷,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缓慢回升。目前,仔猪均价为14元/公斤,优质三元杂仔猪15—16元/公斤;肥猪均价为8.5元/公斤,优质三元杂肉猪9.5—10.5元/公斤(生产者和贩运者)。同比增180%、增100%、增54.5%、52.8%。生猪养殖效益为100元/头,运销效益为仔猪10元/头,肥猪50元/头。母猪养殖年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通过对新登生猪交易市场的调研,所交易肉猪均价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与周边县相比市场价格高0.2-0.5元左右,流通型龙头企业作用明显,实现了养殖户、中介人员和企业三赢的良好态势。生猪价格上涨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5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多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1.6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7%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

15.1%。

(7)、流通情况

州政府安排了近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交易市场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的生猪主产区,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建立了15个生猪及畜禽专业交易市场,促进了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全州12个县(市)扶持发展了肥猪运销专业户865户,仔猪运销户896户,依靠运销户把生猪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外销仔猪60多万头,肉猪80多万头。据4个县不完成统计有县、乡交易市场30多个,较大为鹤庆新登(20多万头)和弥渡弥城(15万头)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年上市交易量肥猪60多万头,仔猪50多万头。并形成一批肥猪收购点、中介服务群团组织近30多个,肥猪、仔猪贩运户80多户。年组织外销商品肥猪近50多万头,商品仔猪近23万头。如宾川金牛镇的国家兴、李文、李祥;力角的李忠心、卢再斌;宾居的周家正、周瑜亮等收购点年组织外销广东、昆明、下关、西藏、攀枝花等省地商品肥猪近14万头,商品仔猪近9万头。鹤庆县新登生猪交易市场从1998年创建至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5年列为农业部定点生猪交易市场。市场规模为占地25亩,建有周转圈舍1000m,业务用房1400多

2m,配套服务设施齐备,检疫服务到位,交通便利。交易市场本着以诚为本,精心服务,竭力开拓鹤庆商品猪的外部市场,多年来,与省内的丽江、迪庆、兰坪、福贡,四川的德荣、乡城、稻城、巴塘等县,西藏的昌都、林芝地区,广东的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斗门市,湖南的蓝田,广西桂林,海南的部份县市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肉猪营销合作关系,同时也吸引了丽江、永胜、剑川、保山等地的商品肉猪进入该市场集散营销,形成了猪源广、销路畅、交易量大的商品肉猪流通渠道。目前,常年在市场驻扎的当地营销队伍480多人,省内外营销商123户240人。2006年该市场交易肉猪25.0万头,交易额达2.5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5.68万元。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州委、州政府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出台《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村;鼓励引进良种猪等,对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养猪专业村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用本集体的非耕地、荒山荒地、林地或废弃土地建设养殖

场、养殖小区,要视作农业用地享受有关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

2、加大科技示范和技术储备。在州农业局和州科技局的支持下,大理州畜牧兽医站组织实施了“瘦肉型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洋三元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生猪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摸清5个扩繁场引进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商品猪的品质;外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确立了以外三元杂交生产,PIC配套系瘦肉猪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猪品种间杂交优势,突出生长快(700—900g)、瘦肉率高(63%以上)、饲料报酬率高(1:3.0以下)的特征,对PIC、DLY猪各3个样品按《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进行监测,结果为符合规定,达到无公害猪肉的要求。通过项目实施为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作了技术储备。

3、积极引进良种。在“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引进良种猪给予政策扶持,每引进一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2006年全州12个县市计划安排引进种猪1300头,其中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000头,引进的品种为杜洛克、长白、约克和二元杂母猪。2006年实际引进种猪1846头,其中种公猪353头(杜洛克137、长白

35、约克181头),种母猪1493头,其中纯种200头(杜洛克

15、长白

21、约克181头),二元杂母猪1293头。引种补助达54万元。据不完成统计5年来共引进种公猪1500多头,种母猪2万多头,二元杂母猪占70%。2007年计划扶持引种猪1800头(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500头),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通过引

进良种,更新良种公、母猪,实现由传统饲养向现代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改善养殖基础条件。针对养殖户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难以符合猪的生活习性和卫生防疫的需求,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入户指导,很多养殖户意识到养殖环境的改造对生猪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同时对自己现有的圈舍及时进行改造,2006年在专业村建设完成改圈43587㎡,安装饮水器5958套。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内12个县市92个乡镇405个村改圈农户69623户,222936间,2511650㎡。通过圈舍改造,安装自动饮水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养殖环境符合猪的生活习惯和卫生防疫需要,减少养猪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为生猪生产的健康、安全养殖奠定了基础。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使广大养殖户掌握更多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从猪的品种选择,杂交组合,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种公猪、种母猪、商品猪的饲养管理、仔猪培育、饲料的合理调制、养猪环境的消毒、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广大养殖户提高了科学养猪的技能和安全养殖的意识。2006年仅在专

业村组织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培训58期,受训人次5410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投入不足,生猪产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对生猪产业化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严重不协调,具体反应在:一是市场周期波动调控措施缺乏,生猪生产的大幅振荡波动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科技支撑服务社会化投入不足,2生猪生产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不足,尚未建立起促进生

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养殖户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2、缺乏生猪生产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生猪产业信息、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各生猪交

易运销、中介服务组织各自为阵,缺乏优势,难以做强做大和拓展外部市场。

3、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产品仍然以白条肉为主,缺少分割肉、冷却肉等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而且,由于滥用抗生素、添加剂等,使猪肉产品的质量难于保证,在外地市场很难同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竞争。目前州内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猪肉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因此对养猪业的带动作用还没

有完全发挥出来,影响了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4、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品种改良的任务艰巨。现有的种猪场养殖规模小,设备老化,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良种猪供种能力明显不足,群众养殖杂劣公猪多,导致了出栏肉猪中优质瘦肉型猪所占的比重不高。为推

动生猪产业良种化进程,各级各部门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5、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猪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大群体阶段,区域化、规模化养猪发展缓慢,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也不利于产业化的形成,规模养殖的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6、现代化养猪生产服务体系薄弱。通过长期的努力,全州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推广体系、兽医防疫体系,建立和规范生猪流通和加工等工作,使养猪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整个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养猪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当前,突出的一是良种的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市场、加工流通体系薄弱,致使推进养猪现代化的工作受到制约;三是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乡镇发展不平衡,给深入普及科学养猪带来难度;四是动物防疫体系还很脆弱,生猪产业容易受疾病风险的冲

击。

三、产业发展的前景定位

今后我州生猪产业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植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动物防疫、产品加工等四个重点,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加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提升我州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大理州生猪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州生猪产业发展成为省内优质肉猪生产基地、滇西地区外销优质仔猪基地、猪肉系列加工产品外销基地,提升我州养猪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全州生猪存栏260万头,出栏肥猪380万头,出栏率达140%,猪肉产量32.6万吨,产值4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的计划目标,使我州生猪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骨干产业,为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措施和建议

1、加大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给予补贴,实施财政性补助,稳定生猪生产。良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对生产环节优质种源生产给予扶持,以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经过多年来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分析,影响生猪出栏最重要的因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其次是仔猪价格,这两个因素决定当年肉猪出栏量的大小,母猪群的减少必定带来仔猪价格的上涨,因此保护母猪的稳定是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以稳定市场肉猪的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殖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建议在生产的低谷期一是对鉴定合格饲养5头以上或规模养殖场的优质母猪群(二元母猪和纯种母猪)给予200元/头补助,以稳定生猪发展基础;二是对年出栏肉猪在百头猪场给予1000元补助、出栏千头猪场给予1万元补助、出栏万头猪场给

予3万元补助来保障市场肥猪的供给。每年安排100万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技术问题如商品猪优

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水平。

2、提高生猪生产者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进一步鼓励规模化生猪生产和加快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的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规模化养猪与养殖小区建设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规模养殖和小区为载体,着力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养殖户联结起来提高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规模养殖场(户)签订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建议对投资建设大型猪场出栏5000头的给予10万元的扶持鼓励;在3—5年内继续对投资20万元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年存栏在1000头以上,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2.5万元扶持补助;对投资35万元以上,存栏在2000头以上,出栏在4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场给予5万元补助的扶持政策。新建并具有饲养存栏200头以上的设

施,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每户给予一次补助1万元。

3、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开避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生猪交易流通做出贡献的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强化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建议对重点生猪交易市场能够建立信息平台,发布生猪供求信息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每成立一个养殖协会,带动50户以上的农户进行生猪养

殖,年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5万元的扶持补助。

4、加强对良种猪扩繁场扶持力度。优良猪种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优良种猪的使用可以促进养猪业生产几乎所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缺乏优良猪种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良种猪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良种猪纯繁、培育、推广工作,为生猪良种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为充分发挥各县种猪场的核心扩繁作用,建议5年内每年政府对州内5个种猪场每个给予20万元的扶持,一方面对猪场的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要引进种猪,更新血缘,提高种猪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这样既扶持了县种猪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农户的更换良种的成本。同时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登记、鉴定

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把好种源关,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

5、继续扶持引进优良品种。以三元杂交为主要生产模式,适度发展国内优良配套系。建议继续对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每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补助扶持政策不变,通过3—5年的引导示范,加上市场的拉动,使全州的良种水平上一个台阶,优质二元杂母猪的比例达60%以上,真

正形成以优质三元杂交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模式。

6、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良繁网络,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加大优良种猪的推广力度,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人工授精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猪繁殖技术。建议每年要安排70多万资金,分批分年对县、乡镇70多个改良站(点)设备、设施要进

行更新完善;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站(点)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的质量和覆盖面。

7、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猪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和科学化保健计划,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鉴于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全国部份生猪主产区流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而预防疫苗价格偏高,建议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喘气病疫苗注射补助和防治技术攻关。

8、改革投融资体制。做强做大生猪产业,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重点投入到生猪产业化建设。同时,改革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生猪

产业化领域,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示范场(户)的发展。

9、推行土地流转。为发展规模经济,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向企业集中,向大户、能人集中,促进和推

进规模化生产经营。

10、各级政府加大对生猪流通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省外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投资建场、建基地。特别是要对屠宰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依托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养殖步伐,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努力扩大生猪外销,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逐步解决生猪产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的问题。解决群众生猪养殖的后顾

7.生猪生产情况 篇七

1 1~11 月份国内生猪市场总体运行特点

2014年1~11月份生猪价格变动经历了六个时期:下滑探底期 (1~4月中旬) 、回升期 (4月下旬~5月初) 、报复性上涨期 (5月上旬 ~ 中旬) 、弱势震荡调整期 (5月下旬 ~6月底) 、稳步上行期 (7月~9月上旬) 。中秋节之后生猪价格出现意外下滑, 猪价每次逢节必降的走势, 让养殖户都有所麻木也更少了些期待, 猪价又进入窄幅调整期 (中秋节后) 。“11月份将开启春节猪价的上涨通道”这原本令养殖户沸腾的消息如今已经冷却, 猪价下跌的趋势似乎停不下, 养殖户也迷茫了, 只能边卖猪边观望。该涨的时候它跌了;不该涨的淡季, 它却涨了。

1.1 猪价走势基本呈波浪形震荡向上趋势

2014年1~10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每千克为12.91元, 比上年同期的14.56元低1.65元。其中:8月份均价最高, 达14.70元 /kg;4月份均价最低, 仅10.45元 /kg。2014年1~10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平均每千克为19.81元, 比上年同期的22.04元便宜2.23元。1月份均价最高, 达21.69元/kg;4月份均价最低, 仅18.24元 /kg。

1.2 养猪总体亏损

猪价的大幅下跌, 加上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 使得养猪总体亏损。1月10日猪粮比跌破盈亏平衡线6∶1, 1月20日已经步入介于“5∶1~5.5∶1”之间的中度亏损时代。3月底国家启动了第一批收储, 未能阻止猪价“跌跌不休”, 截止4月29日猪粮比价连续11周低于盈亏平衡点, 已跌至4.55∶1, 比去年同期的5.21∶1下跌了13%。4月30日发改委启动第二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 5月20日猪粮比反弹至5.62∶1, 之后猪粮比随着猪价下滑进一步走低, 7月5日已回落到4.99∶1, 亏损加大, 8月份以后猪价回升, 部分养猪户保本或微利。2014年1~10月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29∶1, 比上年同期的6.21∶1低15%, 1月份比价最高, 为5.84∶1;4月份比价最低, 仅为4.52∶1。

1.3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不断扩大

国家统计局的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9月底生猪存栏46 547万头, 同比减少2.1%。1~9月份全国生猪出栏51 894万头, 同比增长2.9%。前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3 972万吨, 同比增长3.3%。2014年11月19日, 农业部公布了2014年10月份4 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 10月底生猪存栏同比下降6.5%, 其中, 能繁母猪存栏10月份同比下降11.3%, 已经连续8个月低于《生猪调控预案》中下降5%的预警值, 能繁母猪存栏2013年9月份以来连续14个月下滑, 降至近5年的最低点。

1.4 玉米价格冲高回落, 养殖利润承压

2014年4月以来, 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并屡创历史新高, 8月下旬现货价格一度达到2 850元/吨, 突破2009年曾出现的历史最高水平, 同比涨幅超过20%。据分析, 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 收购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 造成市场上可供贸易的数量减少;受转基因事件影响, 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减少;玉米深加工企业担心生产原料不足, 不能保证后期生产需要, 提前增加库存, 多方面原因造成玉米价格稳步上升。虽然随着新季玉米价格的上市, 玉米价格回调幅度较大, 但同比涨幅仍达5%。2014年1~10月全国玉米价格平均为2.44元 /kg, 比2013年同期的2.34元 /kg高0.10元;8月30日为2.70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2.38元 /kg高0.32元;10月30日已下跌到2.40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2.29元 /kg高0.11元。2014年1~10月全国豆粕价格平均为3.84元 /kg, 比2013年同期的4.15元 /kg低0.31元;10月30日为3.69元 /kg, 比2013年同日的4.39元 /kg便宜0.70元。2014年10月第4周全国平均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已涨至3.38元 /kg, 同比上涨0.3%。

2 前期猪价难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猪肉消费不如往年

10月份国内食品及屠宰企业鲜、冻品销量均不如往年, 据部分屠宰企业反映, 10月份企业鲜品销量较9月份略低, 但较2013年同期下降35%~45%, 受市场需求低迷限制, 企业屠宰量维持低位运行, 对猪价提振作用有限。另外, 北京猪肉冻品商贸企业反映, 10月份冻品销量同比下降50%以上。整体看, 当前终端市场猪肉消费持续疲软, 抑制猪价上行。

2.2“牛猪”增多

9 月份压栏待涨的养猪户选择 10 月份陆续出栏, 导致 10 月份生猪出栏体重均重为 107kg, 较 9月份均重 104.9kg 增加 2.2%左右。

2.3生猪出栏量增加

步入10月份, 我国各地气温渐冷, 早晚温差加大, 呼吸道、腹泻等散发疾病持续, 东北、河南、山东、河北市场养户反映只要发病猪只已达出栏体重, 养户卖猪意愿较大, 局部地区散发疫情, 也加大了地区生猪出栏量的增加。2014年10月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加0.1%左右, 同比增加2.8%~3%。价格监测资料显示:10月底全国生猪价格比10月初下跌4%, 比8月下旬最高点下跌9.3%。

3后期猪市行情整体预判

截止11月15日, 猪价已经连跌2月有余, 生猪出栏价格在13.8元 /kg左右, 继续处于弱势震荡的局面。对于11月中旬出现的一波上涨行情, 养殖户当然希望是实质性的而非泡沫。而监测资料显示:这一波猪价上涨省份接近一半, 这也燃起了养殖户压栏的热情。猪价下跌省份虽然在减少, 但是下跌幅度比较大。预计后市屠宰企业下调猪价的空间和幅度也将有限, 猪价不会大跌, 11月中旬猪价仍然处在上涨前的调整期, 猪价前途看好, 当下的猪价仍在震荡调整中, 并未稳定着陆。涨跌交替, 局部地区呈现的涨势难以持续。目前市场上着急出栏的养殖户占一部分, 而选择压栏、赌年猪的也大有人在, 而且体重超大。因此当下生猪市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两局景象。

预计未来猪价短期仍以低位运行为主,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需求终端对于猪肉的消费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且, 今年国家对于三公消费的限制、打击腐败措施更为严厉, 往年在送礼、宴请等消费将受到抑制。不过持续低迷的行情不会持续太久。从后市的消费方面来看, 无疑后市的消费旺季成了各位养殖户的希望, 如果后市不出什么变故, 一旦消费冲破清淡状态, 猪价峰回路转之态势也将显现。市场需求是影响猪价变化的主导因素, 按照猪市的正常走势分析, 未来猪价上涨是必然。11月7日已迎来立冬节气, 天气逐步转冷, 且南方将逐步启动腊肉制作的需求, 预计生猪消费将有所上量。加之7~9月份养殖户补栏持续偏低将导致11月份以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 而4季度需求处于环比恢复阶段, 所以11月份下旬或12月份开始生猪供需或又出现阶段性供不足需, 猪价或迎来上涨行情, 而不像2013年年度那么平稳。因此, 这将导致2015年春节前和2014年可能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旺季下跌可能性很小, 猪价有望达到16元 /kg以上。但碍于消费力度回升或不及往年, 猪价上涨幅度低于去年同期, 近3个月猪价调整有利于产能进一步去化, 中期畜禽养殖行业景气高和盈利激增将是大概率事件, 即使考虑最近通胀预期下行和油价低迷情况, 对2015年的畜禽养殖企业盈利也不应悲观。后市建议养殖户稳定情绪, 回归理性的出栏节奏。最近又将开启新一轮降温, 养猪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预防猪疫病。

摘要:11月7日已迎来立冬节气, 天气逐步转冷, 且南方将逐步启动腊肉制作的需求, 预计生猪消费将有所上量。加之79月份养殖户补栏持续偏低将导致11月份以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 而4季度需求处于环比恢复阶段, 所以11月份下旬或12月份开始生猪供需或又出现阶段性供不足需, 而不像2013年年度那么平稳。后市建议养殖户稳定情绪, 回归理性的出栏节奏, 养猪要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8.生猪生产情况 篇八

我国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发展。在政策带动和市场拉动下,生猪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国生猪存栏 4.5亿头,出栏7.1亿头,猪肉产量5487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种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生产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定点屠宰逐步规范,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生猪养殖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疫病隐患凸显,价格波动加深,在产量高起点上实现突破难度加大,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规划》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考虑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规划》确定了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区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是稳定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约束发展区主要是京津沪和南方水网地区,生产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养殖总量保持稳定,发展现代生猪产业;潜力增长区在环境承载力、饲料资源、地方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猪肉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适度发展区生猪养殖基础薄弱,主要是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生猪产业。

《规划》提出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提升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华系”杜长大种猪品牌。二是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酶制剂等新型饲料添加剂,推广精准配方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兽药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强兽药检验机构检测能力建设。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四是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提高生猪屠宰现代化水平。六是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控制,加快建立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构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体系。七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生猪” 发展战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八是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加强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种猪场疫病净化。

“十三五”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将以《规划》出台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健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框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农民日报》

上一篇:最美家书作文下一篇:码头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