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精选10篇)
1.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篇一
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酥油灯花会,正月十五日,旺果节,七、八月间举行,一至三、四天。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彝族
火把节,云南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贵州于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密枝节,云南每年冬月初。
傣族
泼水节,农历三月中旬清明后十日苗族:纪念“亚努”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贵阳附近几个县过。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白族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举行。绕海会(剑川地区过),农历六月十五日。水族
端节,每年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举行,有的地区择卯日过卯节。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六月。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拉枯族
火把节,六月 二十四日。
。普米族
尝新节,每年大春收获季节。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农历六月中旬)。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当农历九月中旬)。
2.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篇二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期刊及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料和专著。了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特点, 为本研究找到适宜的切入点。
1.2.2 逻辑推理、归纳分析法
主要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探索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体, 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 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民俗体育是依附于一定的民俗文化母体中, 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 并是民俗文化母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民俗体育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文化, 也是顺应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也忠实地为民众的生活服务。第二、在一定民众的生活中有许多林林总总的体育文化, 在这些体育文化中具有模式性和生活化的体育文化才是民俗体育文化。这种民俗体育的结构、程式被一定的民众共同遵循以及不断重复, 这些民俗体育的程式、结构都相对比较固定。第三、民俗体育是一种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是和一定的仪式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仪式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也可以说民俗体育通常是整合在这些祭祀仪式和习俗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第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体育, 是可以世代延续, 可以传播和发展, 并在一定时期的延传下形成。
2.1.2 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活动[1]。
民间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民间体育都是民众所创造的, 任何民间体育都可能为任何民众所享用。第二、有的民间体育具有世代相传和延续的特点, 而有的没有这一特点, 民间体育的外延非常宽广。第三、民间体育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特征, 意味着民间体育自身的特殊性并不非常明显。
2.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
2.2.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俗、民间体育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完善和整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抒发生活激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2]。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 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么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民族节日有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 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的体育项目和主体文化, 如:花炮节是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等地侗、壮、苗、仫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花炮节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式, 现已发展为群众性文体活动, 并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苗年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 祭牛栏神, 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及耕牛的平安和兴旺, 举行大型芦笙赛、摔跤、斗马、斗牛、斗鸟等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主体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 (1) 言传身教, 言传注重对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感悟, 身教重点在于模仿传授者的肢体动作, 言传身教作为一种具有高效率的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被传承者在长者的教授下逐步学习和掌握了传统的体育项目, 尤其对那些技巧性和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 他们经常采取言传身教的形式。 (2) 通过亲历亲为, 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 这为广西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3) 原始的宗教仪式是为族民消灾祈福, 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其仪式和文化底蕴通过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运动传承。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教化功能, 可以传承和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竞争意识。
2.2.2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凝练而生动的表现形式, 展示民族精神、促进世界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性质日趋增强的今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人文资源,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旅游的开发起了一定的作用。伴随着广西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体育特色项目不断被列入经贸之中, 商业表演, 服装、器材、道具的生产与销售等带动经济的发展, 游客、周边群众的参与和消费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最近几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 不仅各比赛项目的场地广告都有企业购买, 就连不少表演项目也引起企业的关注, 运动会的吉祥物等纪念品销售越来越火爆。民族运动会的品牌价值正在被社会与企业认同, 企业认识到了民族运动会资源的珍贵性, 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扩大影响力的一次绝佳机会。除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传播手段, 还大量运用了户外媒体等传播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宣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风采、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
2.2.3 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健身价值
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具有显著的简单易行、老少皆宜的灵活性、娱乐性、健身性和传承性等特点, 不仅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3]。比如广西的北部、南部、东部、中部广泛流传的打长鼓, 广西南丹县的打陀螺, 壮族世代相传的赛龙舟、抢花炮、抛绣球等,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传统体育项目, 既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 又举杯竞技性和表演性, 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广西举办的民族运动会和民族文化节, 一届比一届好, 一届比一届影响大。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民间体育被纳入比赛项目中, 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则的制定, 以及对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和文化的宣传、推广让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健儿们欢聚一堂,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通过参加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得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减缓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疲劳, 使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特别是传统节日中的那种“难、新、美、高”的运动项目, 那种“健、力、美”和谐统一于一体的表演, 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对各种不同心理状态的人都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3 结论
3.1 广西地区的人们参加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项目来选择其体育活动方式, 因此, 必然要不断地改造和完善现有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方式, 以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推动民俗、民间体育的延续与转型, 从而推动广西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创新。
3.2 广西举办的民族运动会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 带动着广西地区各种活动与经济一体化, 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具有可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被广大游客喜欢, 既拉动了旅游业, 也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3.3 广西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具有的延续作用与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并没有消失, 特别是文化融合性所带来的人文精神, 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阶段后,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仍然具有原来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从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出发, 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和阐述,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以及对民俗、民间体育的关注, 让体育文化的价值得到发挥, 使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 2008, 15 (9) :101-104.
[2]唐云松.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满族八旗冰嬉的历史考证[J].满语研究, 2007, (1) :109-114.
[3]张冰松.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 8 (16) 4.
[4]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6) .
3.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三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二、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比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迭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色”,是元江县那锘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闰一个月,但他们还是闰月不闰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基诺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此外,还有“打铁节”,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特懋克节”,在2月6日到8日举行;“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旧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漓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在八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內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一一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
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是塔塔乐族的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旬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薪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林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n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 “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族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五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4.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 篇四
蒙古族那达慕节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常年生活在大草原上£¬过的游牧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里£¬人们对体力的要求很高£¬同时也要有一些重要的生活技巧£¬如射箭£¬骑马£¬摔跤等等¡£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登上皇位后£¬决定每年的7到8月份£¬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聚会£¬聚会的时候£¬为了团结各个部落£¬大家便凑到一起举行射箭£¬赛马£¬摔跤三项比赛£¬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时节£¬蒙古族都要举行这个聚会£¬这个节日£¬便是那达慕大会£¬又叫做那达慕节¡£
发展到今天£¬这个节日一年或者三年举行一次£¬在举行大会的时候£¬除了让勇士们进行射箭£¬赛马£¬摔跤三项比赛外£¬人们往往还趁着这个节日£¬进行一些买卖活动£¬分别用自家的东西£¬换取别人家的东西¡£与此同时£¬还进行一些祭祀的活动£¬希望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每当那达慕大会举行的时候£¬白天人们开心的进行各种比赛£¬参加各种活动£¬到了晚上£¬人们便点燃火堆£¬大家都围在一起£¬喝着蒙古酸奶或者是马奶酒£¬一起拉着马头琴£¬跳着蒙古舞£¬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傣族泼水节
居住在中国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傣族£¬有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泼水节£¬又叫浴佛节¡£ 傣族人信佛£¬他们相信£¬到了节日这一天£¬泼水能够泼去身上的疾病和不好的事情¡£所以泼水节那天£¬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可以泼水£¬他们也不会生气£¬因为这是一种祝福¡£
每到节日这天£¬一家人先干干净净的挑一桶水£¬来洗刷佛像£¬然后£¬热闹的泼水节就正式开始了¡£傣族人相信¡°水花放£¬傣族旺¡±£¬¡°泼水一身£¬幸福一生¡£¡±
所以那天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大家不分男女老幼£¬都聚到一起穿着鲜艳的衣服£¬互相泼水£¬非常的开心¡£
除了泼水之外£¬在节日这天£¬傣族人还会举行放孔明灯£¬斗鸡£¬丢沙包都很多其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斋节
开斋节是信伊斯兰教的人的节日£¬在我们中国£¬回族和维吾尔族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于是都有开斋节¡£这个节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到开斋节这几天£¬人们便从早上4点多开始到晚上日落£¬一直都不吃不喝£¬这样做据说是为了让人们体会穷人的饥渴£¬希望人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帮助穷人兄弟姐妹¡£
到了晚上£¬人们便开始吃点简单清淡的食物£¬比如油炸撒子£¬油香等等¡£但是即使是这时£¬也不可以吃很多£¬要有节制¡£
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要沐浴干净£¬然后到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还要穿上节日盛装£¬相互问候£¬祝福¡£
人们还要把房间和清真寺打扫的干干净净¡£
人们在这一天£¬无论多么饥渴£¬都不准吃喝一点东西¡£ 因此£¬过开斋节的人们往往都养成了£¬坚强£¬能够忍耐的品格¡£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相传是远古时候£¬人类惹怒了天神£¬天神为了惩罚人类£¬派出了大量的蝗虫来吃人类的庄稼和粮食£¬为了驱逐这些害虫£¬人们不由的点上了很多的火把和火堆£¬来烧死或者赶走这些害虫£¬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为了纪念这种胜利£¬人们将点火把的这种风俗传延至今£¬形成了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有三天£¬第一天是¡°祭火¡±£¬第二天是¡°传火¡±£¬第三天是¡°送火¡±¡£
每天的内容都不一样£¬第一天的时候£¬大家要选个地方£¬用传统的方式来取火£¬还要杀牛杀羊£¬用来祭祀神明¡£
第二天£¬人们就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都聚在火堆旁边£¬进行斗鸡£¬赛马£¬摔跤£¬唱歌£¬跳舞£¬还要举行传统的选美比赛¡£
最后一天£¬也是最重要的一天£¬送火£¬等到夜幕降临时£¬人们手持火把£¬到处奔走£¬最后£¬把火把聚集到一处£¬做成一个大火堆£¬然后人们围着这个火堆载歌载舞£¬快乐的度过这个节日¡£
阅读聊吧
1£º你对上面几种少数民族的节日是否有种想要体验的感觉£¿你是否感觉到了少数民族节日的有趣之处£¿
2£º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
5.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共) 篇五
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
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景颇族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地点主要在德宏州潞西市,节期四到五天。这个节日以规模盛大的歌舞为主要内容。
傈僳族刀杆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在刀杆节上,最吸引入的是所谓“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此外,当然也少不了大规模的歌舞。刀杆节在傈僳族聚居的地区都能见到,规模比较大的要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六库和保山地区的腾冲。
彝族插花节 插花节是云南楚雄大姚县境内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一般要举行3天,地点在大姚县昙华山。顾名思义,这个节日当然是以花为主。当地彝族同胞都会带上美酒佳肴,穿上节日盛装,手捧鲜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昙华山,兴高采烈地唱起山歌,跳起左脚舞,尽情欢乐,互祝吉祥。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带苗族的传统佳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比较隆重,有时甚至达数万人。花山节以苗族的各种歌舞和其他游戏、娱乐为主。花山节也是苗族男女青年寻偶恋爱的重要机会。
瑶族盘王节 瑶族的主要节日“盘王节”,意在纪念敬献瑶族的始祖盘瓠以及喜庆丰收。逢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皆着节日盛装,敲响节日长鼓、吹起长笛、唱起山歌,欢庆三天三夜。节日期间主要活动项目有祭祀、对歌、击鼓等。
三朵节 这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而举行的盛大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举行。节日期间,除在北岳庙举行节庆活动、纳西族都要在自家举行隆重的祭祀“三朵”仪式。此外,纳西族群众还要举行多顶文娱活动,到野外进行野餐等。
棒棒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会”,这是一个竹、木、铁农具交流盛会,品种繁多,热闹异常。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然后购买所需物品,而丽江一带的农民也为备春耕购买农具和所需用品。
骡马会 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为一周,以交易骡、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还交流各地土产。大理、剑川、鹤庆、中甸、永胜等一带的农民都前来买骡马和丽江铜器,上市骡马上万头。会期举行的各种文娱活动,赛马、演戏等是最受欢迎的节日内容。
浴牛节 在云南省兰坪县的傈僳族中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古代时,牛生活在天上,过得十分舒适。后来它见到地上人间傈僳族吃苦涩的野果为生。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在一年春天,背着天神,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洒向了人间,使人间开始有了五谷成长,傈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困境。天神因此发怒,把牛驱出天上,来到人间。傈僳族将其养在家中,但牛看到人们耕作劳苦,又主动出来拉动犁耙,帮助种庄稼。天神见人间生活渐渐美好,又放出冰霜、虫灾,进行捣乱、迫害。牛在耕作之余,为了保证作物成长,又上天与天神论理,不让各种灾害得逞,对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初五日,这里的傈僳族人民也要过一个“浴牛节”。在这一天,不仅家家要给牛洗澡,并要煮一锅放盐的稀饭,用来喂牛。并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向牛祈祷,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灾无害,庄稼丰收。
颂牛节 云南省西北山区的彝族黑话人支系,在每年立冬要过一个“颂牛节”,用以感谢一年来牛的勤劳耕作。到那时,人们用洋芋和萝卜分别制作黄牛和水牛的模型,以玉米穗作尾,养麦粒或玉米粒作眼,用麦穗尖做角,以养麦秸或玉米秆作腿,然后将制成的牛模型放入一个大簸箕内,置于牛神崖前的草坪正中。草坪周围竖12根松木,上边挂着有缀着养子、燕麦、玉米的红绸。由一个老歌手带领,人们牵来挂有红绸的耕牛,绕着簸箕踏歌而舞,歌颂耕牛的辛劳及精心饲养耕牛和获得丰收的农家。最后将牛模型和以养麦讲、燕麦炒面、玉米糕与切成段的燕麦秸所混合成的精饲料赠送给上述有突出成绩的人家,以奖励对耕牛的爱护和农业上的成就。获奖的主人,当场将得到的饲料喂牛,用彩线编成“牛轿”,载着牛模型,歌舞过寨。回到家中以后,将牛模型供干堂屋,作为传家宝物珍藏,充分显示了对耕牛的重视。
6.少数民族节日 篇六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篇二: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
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
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篇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表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 族 主要节日
火把节
会街节
阿昌族 泼水节
撒神
尝新节
三月街
白族 火把节
渔潭会 时 间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农历九月初十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农历七月初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 农历三月十五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傣历九月十五日 圣纪节 保安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开门节 布郎族 关门节 泼火节
六月六
布依族 三月三
四月八
元日
上元节
朝鲜族
寒食节
端午
十月节
哈尼族
六月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农历六月初六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初五 农历四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圣纪节 哈萨克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赫哲族 回族 赫哲年 圣纪节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一月
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初十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六月至九月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农历二月 开斋节 古尔邦节 打铁节 基诺族 火把节 京族 德昂族 哈节 泼水节 圣纪节 东乡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芦笙节 侗族 侗年 斗牛节 吃新节
独龙族
俄罗斯
族
鄂伦春
族
鄂温克
族
高山族 卡崔哇 农历六月至七月 农历十月中下旬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新年祭
灯杆节 农历十二月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六、七月
傣历三月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傣历十二月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九月
农历正月初三 仡佬族 仡佬节 尝新节 库扎节 拉祜族 火把节 尝新节 黎族 三月三 收获节 傈僳族 澡塘节 过年节
刀杆节
旭独龙节
珞巴族
隆德节
颁金节
满族
庙会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二月初八 藏历二月 藏历四月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农历四月 农历正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圣纪节 柯尔克开斋节 孜族 古尔邦节 诺劳孜
达斡尔
族 春节(阿涅)农历正月初一
泼水节
傣族
7.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篇七
一是节事活动公众参与性强。国外许多节事活动注重公众的参与性设计的, 例如巴西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 西班牙的奔牛节, 每年参与奔牛节的群众有几十万人。
二是节事活动具有鲜明特色。一些国家近年来更注重于挖掘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特色, 令观赏者能够体验到当地的文化风俗, 例如巴西的狂欢节表现在于桑巴舞。
三是市场的知名度高。国外许多节事活动的历史发展悠久, 具有高度的品牌效益, 品牌知名度高, 国际影响度较高, 形成文化冲击力和特色震撼力。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中国的艺术策展随着当代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策展制度和策展理念也随着参与国际性活动而逐渐形成, 不少优秀的策展都侧重于主题理念和价值追求, 策展逐渐具有鲜明的学术主张和艺术倡导, 注重对新形式与经验的探索。策展由最初相对单一、被动模式向多元、互动模式转变。由一个场馆或户外场地蜕变成集规划展示、文化、教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 实现了科技展示与教育功能、城市文化与休闲娱乐功能的全方位复合。多种展示方式应运而生, 如产品吉祥物与标志设计、虚拟驾驶系统、人景合成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
新疆传统民族节日的策展内容通过在传统节日上的节庆聚会、民间歌舞、竞技运动、娱乐休闲、摄影展览等让大家观赏和参与、感受和体验, 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经济文化。
国内当代策展的模式与新疆策展模式现状中, 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 从策展模式看, 新疆传统民族节日依旧保持传统的策展模式, 研究的视野较窄、研究内容相对单一, 策展的研究成果总量少。
第二, 从策展的成果看, 个案的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缺少对新疆传统节日策展系统性的研究。
第三, 当代策展模式的研究为新疆传统节日策展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系统论, 建立新疆传统节日当代策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体系与框架。做到归纳——个案——系统, 通过归纳分析, 得到个案的研究, 由个案与系统研究的分析, 总结提取普遍性原理, 即把个案一般化, 形成个案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 作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效果。
主要观点将新疆传统节日策展与当代策展模式相结合, 建立集规划展示、文化、教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性、互动性、综合性展示, 实现了科技展示与教育功能、城市文化与休闲娱乐功能的全方位复合型展示。
创新之处首次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新疆传统节日与当代策展模式相结合, 由单一、被动的模式向多元化、互动的模式转变。
新疆传统节日的当代策展模式研究意义: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和趋势, 是发展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是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在尊重和敬畏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下, 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在充分发挥当代策展模式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复合性与直观性, 通过策展作为载体, 将新疆传统节日长久保存, 广泛传播, 积极实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美]凯文·莱恩·凯勒, 李乃和, 李凌, 沈维, 曹晴译.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徐海龙.文化经纪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篇八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 地方习俗 文化价值
地方习俗是一类文化现象,特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且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在日常活动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社会行为模式。”①在宏扬民族文化,汲取历史精华号召下,地方习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通过多种手段对它进行积极批判、吸收、披露、传播、挖掘和创新是繁荣祖国民族文化的有力举措。而少数民族档案是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客观反映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天然具备在地方习俗传承中作为第一手信息记录和研究资料的优势,具备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信息提取、总结、借鉴、利用和创新的价值。
一、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价值表现为两点:一是借助有形符号在某类物质载体上记录习俗文化信息,如以文字、图片、绘画、雕刻等手段把信息记录于金石、竹简、纸张上等;二是通过人类自然语言口耳相传,在少数民族档案上的转换方式是把人类记忆转录成录音带或录像带等口述档案。
从有形符号记录上看,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留存手段既表现为汉文的记载,也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字的记录,如广西方块壮文、回文的记录等;既表现为绘画,也表现为雕刻,如广西龙州、扶绥、崇左等左江沿岸和广西宁明县明江沿岸的岩画,它记录了封建时代当地大量的生产生活习俗。从信息记录载体看,分为:竹简类(如竹简、木刻、贝叶、菠萝叶等);石质类(如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青铜类(如广西铜鼓);布帛类(如棉布、各色丝织品或用墨、颜料等书写的刺绣等);纸质类等。梳理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特殊记录方式,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或其他研究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调研和挖掘工作。
伴随民族地区汉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制作口述档案成为当前民族地区习俗文化留存、挽救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随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过去许多反映地方习俗的各式建筑、符号或图腾有被千篇一律的白墙红瓦覆盖的倾向;随着民族地区汉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地方风俗已经不再那么隆重或被重视,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随着民族地区少数懂民间习俗文化的老人的离开,民族习俗中的优秀成分有消亡的风险,如已出现了蒙文或广西回文无人能识别的现象。制作口述档案,以声像方式及时记录这些濒临灭绝的民族习俗文化成为留存祖国宝贵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在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背景下,许多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习俗正逐渐消失,挽救古老文明,留存人类记忆的使命迫切要求有新的记录手段的出现。口述档案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对留存地方习俗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如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已派人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采访老人、录制地方节日活动影像方式,摄制了大量反映地方特色节日场景或服饰的画面。它对于再现民族文化,留存地方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二、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传播价值
传播即“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是人们制作、传递、储存信息的过程。”②借助传播,少数民族档案实现所记录习俗文化信息的流通与共享,让更多人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情报,从而使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价值得到放大。
在传承地方习俗文化中,少数民族档案信息传播模式分为两类:一是在固定文化机构的传播,即各级各类民族档案机构或相关文化单位的传播,如档案馆、民委、民族研究所、民族事务办或少数民族高等院校等。例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档案馆,馆藏大量反映当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习俗(如盘王节)的照片、文件、锦旗和道具,每年接待大量地方习俗考察团和调研人员到馆查档。另一类是大众传播,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例如广西借助《壮文报》,及时报导民俗档案中习俗文化的新发现,以消息方式满足人们求奇、求异、求新心理,如近年不断有对地方古老剧本“彩调”戏研究的新动向;借助民族类杂志如《民族研究》、《民族译丛》、《民族语文》、《民族团结》等,深入揭示民族档案中记载的复杂习俗之谜,详解史实真相,如依据档案对广西历史人物刘三姐民歌演唱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摄录影视剧《大瑶山瑶族》、《民族大家庭》、《民族艺苑》、《民族优育》等,披露广西各地大量习俗景观,其历史溯源内容主要来自民族档案的记录;并在广西档案信息网等专业网站,开辟有“广西民俗”的专栏等。借助大众传媒,以少数民族档案为信息源和依据,充分发掘地方独特的习俗文化信息,隆重向外界介绍广西各民族地区生活的不同形态、治理的不同模式、婚姻家庭的不同习俗等,引导了大批外地民俗游客来桂旅游,从而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如广西每年三月三的歌圩节和盘王节期间,通过大力宣传,包括依据档案内容进行的习俗内容或历史的介绍,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和调研当地档案馆。广西各民族地区也以档案记载为依据,努力复制或改善地方习俗景观,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重建“风雨程阳桥”,兴建有中国首座白裤瑶族生态博物馆,南宁正在拟建民间艺术之乡等。在充分发掘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价值时,大众传播是一道强有力的工具。
三、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价值
档案是“未渗过水的史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总结和借鉴,可以实现规律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发现、理论抽象上的文化创新。
第一,通过研究民俗档案典籍,总结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预测文化发展趋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指导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典型例子如通过深入研究“三月三歌圩节”发展历程遗留下来的档案典籍,包括民歌剧本、活动期间盛况记录及各类道具、各种实物、各类报道等,会发现这种习俗之所以延续至今,源于它广泛深入扎根民间,扎根于民间文化的传统。如歌曲来自民间,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开摊贩贸易活动,并从诞生至今都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等。所以时于今日,广西地区仍然保留了这些优良文化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它办成了每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还有参照今天科技发展的新发现,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始摒弃过去人人住竹楼的习俗。因为根据对相关建筑档案资料的阅读,发现这类住所并不利于防震,同时不利于保暖和抵御湿气,不利于人体健康。地方习俗是一类文化现象,其产生、发展、演变甚至消亡都留下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主要集中反映在各类不同载体和不同内容的少数民族档案中。研究少数民族档案这类历史记录,总结期间各类习俗发展的成败得失,对于今人积极引导地方习俗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发掘民俗艺术档案优秀因子,供文化艺术创新借用。借用是文化创新的一种手段,即多种因素的重新组合。通过发掘民俗艺术档案中的优秀因子,科学融入到今人艺术样式中,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具有重大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上。如对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表演曲艺古籍剧本的研究,对其语言结构、音乐、演员、服饰、乐器、表演技法等加以理论总结,为今天的舞曲技艺创新补充新的因子;对广西瑶区石牌制度的研究,利于总结其在民族团结上的可取之处;对壮民音乐典籍的研究,对其以多声部为主,尤以二重部重唱为主要形式,从而演绎出优美旋律特点的总结,有利于今天民族歌曲的进一步完善;对壮族舞蹈,如“春堂舞”、“绣球舞”、“扁担舞”、“采茶舞”、“铜鼓舞”等声像档案(有的已失传,仅留有声像档案的记录)的研究,抽象其主题鲜明、舞步雄健、感情逼真的真谛,对今人的舞蹈改进具有积极意义。对这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档案典籍的研究,对今天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的借用价值。
注释:
①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体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46.
②孙宝水.公共关系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
9.我们的民族节日 篇九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评比材料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我们民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秦皇岛市青龙第二实验小学
李颖
【教材分析】
《我们民族的节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本单元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我们民族的节日》,让学生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
【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以前什么事情都是由家长代理,本课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孩子创造空间,使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
2、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喜欢展示自己,抓住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培养自理能力。
3、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向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学习,并在活动中培养互帮互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这一主题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喜庆的节日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明天的追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共同参与,采用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知道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格的民族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部分民族节日的风俗习惯,并挖掘其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能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吗?(生举手回答)
2、师: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学生齐说:汉族)
3、师:对,你们都说对了。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节日。
课件出示:(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三月街、佤族歌会、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引入新课: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课件出示: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三月街、佤族歌会、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
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1、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
回族 “开斋节”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师:你说的很好,其实还有的节日是祈求团圆的,如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10.少数民族节日散文 篇十
少数民族节日散文
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齐,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乐观向上的名言
蒙古族的“那达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白族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之后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期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能够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到达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资料,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诚实的名言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我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我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透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忙子女选取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纳西族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十分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最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毛难族的“庙节”。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方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我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最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构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推荐阅读:
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07-0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大全09-2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06-24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08-17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08-21
大班社会教案:多彩的少数民族09-29
北方少数民族08-09
少数民族课件09-27
少数民族教案10-07
少数民族著名人物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