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2024-07-13

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12篇)

1.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一

自媒体时代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12级应用心理学班 胡海燕

学号:1211011026

摘要 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者从网上获取新闻源、发布新闻,本文将通过个例分析自媒体时代传播者社会意识缺乏的现象,分析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其如何促进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 自媒体 传播者 社会责任意识

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这种媒介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等使得新闻自由度极大提高,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源遍布民间,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但由于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急速上升,在享受这种传播的便捷迅速之余,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亦出现一系列社会责任意识。

一、自媒体时代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近年来网络上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事件屡见不鲜,接下来我将通过“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事件,阐述由于传播者缺乏社会意识而引发的社会混乱,希望每个群众都要学会辨别真假的信息,自觉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

2008年一条短信说“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了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这条短信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不知道传了多少次,由于传播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导致全国柑橘滞销。当事件真相浮于水面的时候,柑橘滞销给商贩带来的损失已经不可估量。

(二)地震谣言导致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传播者没有鉴定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通过短信,网络的等渠道将地震的消息疯狂传播,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感,由于百姓听信“地震”谣言,山西地官网一度瘫痪。

(二)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

2011年3月11日,日本由于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浙江省一位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网名在QQ群里发布了暂一年不能吃海产品的谣言,引起一场令人咂舌的抢盐**。市场秩序一片混乱。

二、自媒体时代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

早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网络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造成自媒体时代传播者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入门槛的消失

自媒体的 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价,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发布虚假信息兴风作浪,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的消失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

(二)传播监督机制的缺失

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监管制度的缺失又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再次,有些“自媒 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 “自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而微博的传播机制,也让很多人在无意中当了谣言的 “二传手”。

(三)丛众心理驱使

网民们的猎奇心理、热血心理、跟风心理等导致他们转发信息时丧失责任意识。

(四)网民对信息真实性分辨率低

网民们对新闻真实性的分辨率高低不同,也造成了自媒体上假新闻泛滥、谣言四起,使得自媒体权威性远远低于专业新闻机构。

(五)过于丰富的信息,传播者选择困难

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但自媒体载体种类多,信息不定量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受众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在哪里看,容易陷入信息的选择困惑中。所以说,自媒体过于丰富的信息 反而使其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对于自媒体自身而言,海量信息让其成为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收容站;对于受众而言,容易陷入信息海洋中不可自拔,既浪费时间又 浪费精力,与专业记者相比,自媒体在新闻真假识别和信息筛选上经验更为缺乏,导致被网上意见牵着鼻子走。

(六)网络公众任务居多

当下,虽然有些博客、微博推出了实名制,但公众人物居多,只有当 “实名制”在网络上形成制度性安排,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其公信力才会逐步提高,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提高。

三、提高自媒体社会责任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雅虎网对902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转发微博会先进行审慎判断。77.3%的受访者认为,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应慎用自己的话语权,严谨理性地发布和转发信息,才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提高自媒体社会责任意识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角度

1、姚泽金也认为,偶尔出现一些谣言并不十分可怕,重要的是准确而权威的信息能够及时发布。一些谣言的产生,往往与公共信息不透明、公共参与缺乏、社会心理失衡有关,信息越是不透明,越会给人留下“合理想象”的空间,为谣言的出现提供温床。“只有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大社会参与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减谣言产生的土壤。”

2、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认为,网络治理确有必要,但应该是理性地“疏”而不是“堵”。他认为,首先要对网络言论有宽容的态度,保障人们自由表达的权利;第二,是适当的监管,对缺乏社会意识触犯法律底线的依法处理,触犯道德底线的自有千夫所指。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依次递减,顺序不能搞混。

(二)传播者角度

1、但张意轩认为,自媒体就像一个信息的自由市场,信息制造者如同生产者,作为源头,要加强自律,不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这个信息市场的秩序。同时,作为消费者的信息接收者,也要擦亮眼睛,提高对假信息的辨别力。这需要网友不仅要有接受信息的能力,更要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对网上信息多些“问号”意识。

2、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认为,逐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也是提高传播者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3、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是:真假难辨的信息不转发(58.2%),未经求证的信息不发布(56.8%),转发信息时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55.4%),谨守法律和道德底线(50.0%),看到谣言直接质疑或纠正(34.5%),只相信来自权威机构或人士的信息(27.1%)等。

4、“每一个微博都应是另一个微博的核查员。要重视‘发布’和‘转发’按键,不要轻视和放弃判断力。过去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如今在自媒体时代,对于微博用户,特别是粉丝众多的博主而言,更是如此。”张意轩说。

自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每位群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要自觉做一个社会责任感的人,创建良好的自媒体环境干净。

2.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二

正是在此传播环境中,受到新闻理念、意识形态和国际利益的影响,国际传统媒体涉华报道出现了丑化、歪曲甚至妖魔化倾向。当前,国际传播中中国话语权掌控格局失衡,这种局面导致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时常陷入被动和僵局。相德宝老师的文章正是研究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引导涉华舆情。

1 解读

选择相德宝的《自媒体时代的中国对外传播策略》文章,首先是其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主次明确。整篇文章在结构框架上很完整,先由引言中解释什么为自媒体,为什么要研究自媒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有何异同,面对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中国对外传播有何良策。

引言中提到的研究问题也是由浅入深,从表现研究到究其根本,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文章的框架是有逻辑性的。

其次,文章是在大量抽样数据基础上做出分析,而且是由国外10种自媒体方式中抽取了至少340条信息,其角度和数据分析是比较客观的,具有说服力和较高的可信度。

理论是由数据和实例支撑的,相德宝老师的文章正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客观的角度来探讨所研究的问题。在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中,相德宝老师选用了较为普遍和客观的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来考察自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再次,在Web3.0时期诞生的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优劣势及其影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文章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的基础上探究出自媒体的优劣势及其影响。这一部分,作者依旧遵循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从表象的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是以转载为主,并非原创为主,到探究其表象背后的实质是英美发达国家垄断自媒体信息流,通过传统主流媒体设置自媒体议程。加之,中国外宣媒体引用率不高,国际传播能力亟待加强,导致了发达国家受众形塑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

最后,作者针对研究结果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策略,即第四部分“自媒体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

在对10种自媒体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条策略:一是加强国际一流媒体建设,二是加强自媒体建设,三是社交媒体一代是自媒体时代涉华舆论引导的重要依托,四是开展自媒体外交。

2 感想

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的创造者“全民DIY”的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我们所转载传播的新闻事件更该富有责任心,而不是对于所看到的信息不加筛选和证实就随意传播,对所传播的信息毫不负责。

若是没有相关媒体跟踪报道加以证实,依据当时网络疯传的速度,中国形象只会更加被抹黑。

我们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应该主动承担起网络传播的责任,对网络传播的信息也更加负责,利用起网络来呈现我们国家形象,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转发,只为获得点击率和更多的“赞”,导致我们的下一代受外媒的片面传播妖魔化和黑化来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

在广播电视学理论与前沿的课堂上,笔者锻炼了自己当众发言的能力,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觉得不错的文章。同时,在找寻文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不同老师、前辈的文章,不同的思想,获得了更多的新知识,新的论点,新的解读事物的角度。

3 结论

这个课堂通过学生自寻文章,自解文章,自讲文章,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找寻到并接受更多的新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这正是在面对21世纪我国传媒业的巨变时,作为广播电视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更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

但是,给的范围越广泛,越难把握范围,不少学生在选择文章时,文章主题有点跑题了。再者,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更多新思维,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好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接触多的思维方式下形成自己的思维才是最好的结果。

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先,指导学生先辨别好的思维其次,接着学生自学自讲教师评论的教学方式,最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顺序或许更合适,也更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相德宝.自媒体时代的中国对外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1(6).

[2]相德宝.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

[3]陈建云.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困惑与媒体规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7).

3.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三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高校大学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为主体的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也因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其中微博以“使用简单、传播迅速、篇幅短小简洁”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微博诞生于2009年8月,发展的第一年微博用户数达到6000多万,因此2010年也被称为“微博元年”。截止到2015年3月,中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就达到1.98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发表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的重要群体。

一、微博的主要特性

(一)信息传播更为自由、随意

微博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也就是说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这就赋予了所有网民发布微博信息的能力,微博用户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组织语言的情况下即可发表实时动态或信息。同时,微博多样的分享形式也促使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如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和网址链接等都可用来分享。而每一个微博用户只要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就可建立个人账户,绕开了实名认证以及信息系统的控制使得微博信息传播的更为自由和随意[1]。

(二)信息交互更为迅速

微博简短的文字内容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无论电脑微博用户,还是移动设备微博用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多条的微博信息。而其采用的关注机制也促使微博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主动。每位用户可以关注任何其他微博用户,当你关注另一用户时,你就可以接收到该用户分享的实时信息。相反,你的粉丝越多,那么你的信息就会被传播的更为广泛,并且可以和越多人进行实时互动。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微博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提供新途径

现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使用接触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而以微博为主体的新媒体出现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知识、社会信息的新平台。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媒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率高达99.4%;而其中超过70%的大学生认同微博的传播途径,相比其他传统媒介,微博无论在广泛性、时效性上都占绝对优势。

(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倾诉、宣泄个人情感的平台,扩大人际交往

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情感敏感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困难并且急于倾诉时,微博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宣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以及表达自我意见。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由表达意见、倾诉、宣泄和娱乐的空间。

同时,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和网友进行互粉和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在现实生活存在交流障碍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上和网友进行顺畅的互动,而这些朋友可以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虽然虚拟网络交际与现实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微博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而促进人际交往[2]。

(三)微博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提高社会责任感

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高校时期既要学会课本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社会生存技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社会信息、文化、思想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许多政府机构都已开通官方微博,越来越多的政府信息、社会新闻都第一时间的在网上公布,这为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了解新闻时事提供了便捷平台。而在自媒體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现在自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微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非理性”舆论、价值观误导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微博的匿名功能使得用户在发表意见和状态时可以无所顾忌。同时我国互联网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对于网络出现的不道德、非法行为约束力缺乏掌控能力,这些都使得过激、粗俗和虚假言论在微博等网络社区上盛行[3]。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即依赖网络信息,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虚假负面言论所误导,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冲击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宣传并灌输统一的主流思想文化意识,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然而微博内容则趋向多元、随意和碎片化。比起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这种新型、快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这大大的削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4]。而主流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碎片化信息的冲击。

(三)过度依赖于虚拟社交,忽视了现实社交

网络社交有便捷、快速、经济消耗低,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这种社交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大学生拥有较多闲暇时光,更容易出现过度沉溺依赖于网络社交的情况。根据马传谊在“大学生微博交友情况统计”中的数据显示,36.66%的大学生会因为微博而逃避现实交往,22.59%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微博交友,12.27%的大学生有过微博交友的经历[1]。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对虚拟社交产生依赖,网络社交虽然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却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忽略了现实的人际交往,有些学生甚至将网络社交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政策和建议

(一)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微博具有内容简洁,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快以及互动性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教育传输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新型的信息输送方式。因此,高校因加快现代化、数字化改革的脚步,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定时分享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达到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即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也突破了传统教育只能局限于课堂的限制,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也能增强学生主动接收教育的意愿。

(二)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环境复杂,高校网络监控存在技术和条件困难,这需要学校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突发事件以及热点新闻等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及时的舆论引导可以有利控制事态的导向。因此高校应成立属于自己的舆论控制小组或者相关负责人员,观察学生的网络动向以及网络言论情况,适时引导学生的舆论从而形成高校良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氛围。

(三)开设“网络信息辨别技巧”相关讲座或课程

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思考能力有待提高。网络信息存在碎片化、随意化的特点,不法者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以及辩证思考能力,对于这些虚假、片面的消息缺乏自我辨别能力,这也是微博等网络社区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在微博展开热门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

参考文献

[1]马传谊.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34(1):114-118.

[2]李清,张家平.自媒体时代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2):123-125.

[3]贾杏.自媒体环境下媒介对大學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73-74.

[4]刘文文.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4.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 篇四

——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保护 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侵权行为也随之出现。虽然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现有法律法规加以解决,但还有很多新情况亟待规范。网络时代,个人隐私被侵犯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隐忧与困扰。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个人电脑被黑客入侵、网上购物清单被人留底等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弥漫在网络世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如何既恰当地保护隐私权,又不妨碍网络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立法、司法上对公民隐私权加强保护,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在我国,学者们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立法不够完备。基于此,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泄露了我们多少隐私?

上网信息、个人邮箱等涉网隐私存在隐患

在银行业方面,由于客户资料等信息一般都储存在电脑里,甚至某个服务器上,因此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7月28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在未取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与福州都购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向都购传媒提供联名信用卡客户资料,并涉及信用卡外包行为。据了解,2007年5月24日,都购传媒与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信用卡中心协议约定: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每月向都购传媒提供发卡量数据,都购传媒有权取得联名卡持卡人的客户资料。协议签订后,都购传媒进行专题宣传和推广,开发了数量庞大的都购信用卡客户。今年5月,由于都购传媒和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商业利益方面的分歧,都购传媒将中国光大银行起诉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类似的案件提醒我们,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被记录在网络上,访问过的网页,来往的电子邮件信息,甚至信用卡账号、密码都有可能泄露或被黑客获知。通过网络渠道泄露个人隐私的事件,在当下的网络生活中可谓形式多样,层出不穷。当个人网络生活的相关信息正在面临威胁时,我们还能安心享受网络便利吗?网络隐私缘何如此脆弱?

网络的开放性和侵权手段的隐蔽性是主因

网络时代,侵权形式多种多样,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柳经纬在人民网访谈时指出,在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主要是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非法披露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隐私,包括侵入他人在网络上设置密码的私人空间等行为。

网络隐私为何如此脆弱,以至频频受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新宝认为,网络自身的特性是引发网络隐私侵权的重要因素。网络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另外,网络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法律救济变得相当困难。

在网络生活中,侵权主体和侵权手段具有隐蔽的特性。专家分析,这种隐蔽性是侵权者用以保护自身身份的屏障。侵权者在窃取用户信息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也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整个侵犯过程做得无声无息,甚至可以变换不同的身份,以致用户根本不知道是谁盗用过自己的信息。即使会留下痕迹,由于网络的更新速度很快,等到用户发现时,证据早已不复存在。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收发邮件、远程登录、网上购物、远程文件传输等活动时,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用途。

“更有甚者,有些机构专门组织技术攻关,搜集目标人群的隐私信息,供其商业或其他用途。这种以组织化的形式侵犯他人隐私的背后实际上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越来越多的组织化侵犯隐私行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军说。

此外,网络运营监管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柳经纬指出,网络信息因其海量存在,带给网络运营很高的监管成本,如果一一审查海量信息,难度较高。此外,由于法律和制度缺失,网络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缺乏必要的维护公民隐私权的规范和惩处机制,使得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服务上缺乏规范。即使出现重大侵权事件,公民也难以承担维权成本。

法律如何保护网络隐私?

从民法到刑法多层次保护,尽快制定专门法规

“网络隐私权保护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对网络隐私权的维护,既有传统隐私权的普遍性,同时也要充分体现网络的特性。”柳经纬认为,“从我国立法来看,立法对传统隐私权的保护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宪法层面的保护,如宪法第40条对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其次是民法层面的保护,这方面主要有两部法律,一部是民法通则,另一部是去年刚刚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后者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刑事立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在人民网访谈时指出,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有可能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侵犯通信自由罪等。比如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信息,有可能会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攻击他人的电子邮件系统也有可能涉及侵犯通信自由罪。

在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方面,柳经纬指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立法保障、政府监管等方面,对网络侵权行为虽然进行了规范和落实,但还需要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隐私权侵犯的新特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尤其在网络运营商自律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自律规范和协调机制。”张新宝教授指出。

5.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五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级学生突击性查寝;食堂饭菜引发**。下面请看详细内容„„”,2009年11月,一段伴随着《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的大学生原创视频——《宅闻联播》开始在网络播客上受到热捧。这段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传播班的同学们创作的视频,除了是一次专业实践外,更以恶搞央视《新闻联播》的姿态,政治化的语言,荒诞、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当代90后的大学寝室的生活与文化。由此引发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共鸣,并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电视台。”这就是自媒体强大力量,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宅闻联播》的走红说明了大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整个自媒体甚至整个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 人人都是一个电视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拥有各种功能强大的媒介工具:手机,电脑、mp5、PSP、DV„„这些新媒介迅速地把社会包装成“耳朵和眼睛的世界”,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信息充斥了整个空间。具体说来自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由新媒介更替周期快,多功能整合的趋势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甚至手机短信群发。

最具代表性的非博客莫属了。“博客”是Blog的音译,即个人网络日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的一个专属页面,用文字、图片、音乐等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的网民。网民可以自由阅读,甚至可以对博客进行回复、评论来实现即时互动。这种网络日志一出现就受到了热捧。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比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3.4个百分点。它所体现的媒介平等给受众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原来老百姓自己也可以轻松成为媒介主体!金牌“草根”极地阳光、才华博主王冉等的蹿红更是证明了自媒体使平民百姓“权名双收”。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速度的提升,由博客升级而来的“微博”是目前最活跃的自我展现平台: twitter、饭否、滔滔展现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简洁精练,标志着web2.0时代的深入发展。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一)传播权变得平民化、个性化

丹吉尔用最生动的词语“草根”已经告诉了我们“自媒体”是真正的We Media,传播权不再只是传媒机构的专属。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来秀自己,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生活种种,悉数道来。正如淘宝红人MissZ,不仅写博畅谈人生同也时展示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做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低门槛、易运行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这是成就“平民化、个性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完全不需要一整套声效灯光设备和深奥的专业性知识,仅仅利用PC、DV,甚至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创作文章、图片、视频,歌曲,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大众化”趋势。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在自媒体身上发扬光大。从MP3到MP5,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器到集拍照、摄像、文字编辑、上网、播放为一体,自媒体媒介渐渐步入 “一台多媒体在手,万事无忧”的高速整合道路。

(三)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敏捷反馈

一直以来传播媒介都把迅速视为信息的价值所在。自媒体的出现最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纽约一市民在博客中第一时间发布的9·11的遇难照片、汶川网友在贴吧中发起的空降地域贴都为政府应对紧急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媒介一直受制于受众的反馈。而对于QQ、E-mail、论坛来说,反馈就是它们的生命。追求灵敏的反馈是这些自媒体得以壮大的根基。自媒体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迅速共享。

(四)良莠不齐,法律、媒介公德亟待完善

这是低门槛、易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为所欲为:上传淫秽、暴力视频,诈骗他人钱财„„现今的网络治理面临许多困难,法律条例也亟待增加。从根本上说,需要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媒介公德。再具体说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

二. 大学生=“优秀受众”?(媒介素养定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还很短暂。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学者开始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文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素养备受关注。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很多人为了出名不惜借助多媒体自我暴露、宣扬审丑;娱乐性、商业性媒介的功利性弊端突显;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加速了恶俗的泛滥;网络管理的无疆界、网络法规制定标准的模糊化„„种种网络百态下社会各界急迫呼吁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专家学者都对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进行分析调查,以求能够把媒介素养教育明朗化、体系化、高效化。

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受众。而其中,大学生又是主力。随着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他们大多受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网络功底、精通多媒体工具,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图表也显示了大学生与新媒体是绝对亲密的接触。

作为一次专业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调侃《新闻联播》中与社会脱节的政治语言,使人们在欢乐背后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因此西南政法大学的《宅闻联播》基本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于此同时,广西的80后女大学生杨霏在“南宁生活”上发帖向社会求助其罹患脑膜炎的姐姐,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关注。记者几经走访确认情况属实后,在新闻夜班播出了这个消息。著名画家覃德华得知后,决定拿出自己的名作拍卖费来捐助杨霏的姐姐。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6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在他悉心地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些大学生善用新媒体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不再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来审视生活、批判保守、获取帮助甚至是创业谋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优秀的受众”。

然而真的如此吗?大学生是如何使用自媒体的?他们使用自媒体都在做些什么?这些行为中又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呢?18—25岁正是大学生主要的年龄段,上图也显示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构成者。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未能对新媒体的有全面认识和恰当的自控能力,破坏网络秩序、违背世情伦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与新媒体的绝对亲密接触

2010年3月在我校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N张,实际回收M张。对“一周上网天数”一项的分析数据可得:%的学生一周内1—3天上网;%的受访者几乎天天都上网;%的4—5天上网;仅有%的学生最近一周没有上网。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且受访者普遍都承认自己上网缺乏目的性和理性规划,%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间总是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006年12月,《东方时空》报道了我校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劝退了113名学生,多数已染上网瘾。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不分昼夜地沉迷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成群结队地玩魔兽世界。经过辅导员多次劝说仍无悔改,校方只得以劝退来加以惩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例现象,即媒介依存症。主要特点就是: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二)过分沉迷“多媒体玩具”

现代高考金榜题目时,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的为孩子添置“大学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甚至还可能有数码相机。长辈们更多地是出于想鼓励孩子勤勉读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殊不知,更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我们的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上课时用手机上网娱乐;%的女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看电视电影;%的男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网游。

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注册了人人网的同学们最推崇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心情,晒晒自己的宝贝,自己的最新动态”。而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包含了些许炫耀攀比的成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很留意同学的动态,特别是在吃、穿、用方面,而且会刻意模仿、超越。%的调查者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QQ聊天、看小说。%的受访者的拍照设备经常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以上都证明了这些“大学必备品”并未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很多时候都却是种“多媒体玩具”,浪费信息资源、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歪曲价值观、滋生虚荣心。青年人充满了活力,追求快乐本无过错。但是舍本求末,缺乏自控能力,逐渐玩物丧志,不能明辨是非,盲目攀比,这些歪曲的媒介使用心态都渐渐偏离了新媒体最基本的指向标。

(三)象牙塔中迷失世情伦理

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发现中博客网上有名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 :“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堂发说:“依据某些博客玩家心态,博客就是泄愤、随意攻击别人的自由天堂,谁来干涉都不行。但博客虚拟性的建构是有条件的,在博客里,你可以放弃道德底线,但绝不可以突破法律底线。而网站的监管责任就在于坚守这个法律底线。公民议论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他的言论自由。”陈堂发认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绝对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成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便利工具。据陈堂发猜测,对他进行辱骂的博客主人应该是他的一个学生。但他表示“不会去告个人”,因为状告网站,“对于推动博客的正常、健康发展,更具有警示意义”。2006年8月2日,中国博客第一案一审宣判: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博客网上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保留5天,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06年南京某高校20名作弊被抓的学生集体发帖辱骂教师董志伟;09年浙江大学女大学生发帖狂骂教授郑强;09年风靡的偷拍不雅视频“南财跳跳门” „„几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一次比一次震撼。

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但在人人都有主动权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却忘记了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以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纵容他们的为所欲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他们开始在自媒体空间里宣泄着原始本能的冲动。更何况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可以对网络中的不法现象进行规范的界定。网络对于他们,更像是隐形衣,可以不计后果地行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让我们大跌眼镜之外,恐怕最深刻的思考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真的该被切实地提上日程了。

三. 关于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媒体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是理工类应用学校的性质展开了一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从2010年*月*日至2010年*月*日,历时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有效的*份,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参考了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实际应用院校的性质,把整个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概况、年级和月消费情况等基本情况。

2我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包括被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自媒体、校园媒介,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媒介,每周、每天用于接触新媒体(网游、QQ、博客、论坛)的时间,是否会利用网络检索文献、查阅专业资料等等。

3我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和判断:对哪种媒介的信任度更高;接触自媒体的动机;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假识别能力;当不同媒介对同一事物的报道出现异议时会更信任哪一种;对待自媒体中出现的软暴力、煽动性、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否参加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等等。

4我校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能力:是否有QQ、博客;在自己的私人页面上发布何种信息;是否使用过网银、网上交易;是否参加过虚拟社区(贴吧、论坛),是否在其中发布信息;是否在虚拟社区中参与社会话题互动等等。

(二)关于自媒体时代下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结果(自发的媒介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对媒介的批判能力、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对媒介素养内容的了解程度、校园资源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起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之间,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面对改革开放、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升级的信息生活时,往往只是凭借着本能需求接触新媒介;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评价媒体信息时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为什么接触媒介、如何接触媒介、在接触中怎样权衡现实和虚幻等等许多方面有这引导和启蒙的作用。

(一)推广媒介素养所需的高校资源

高校是培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国家很注重对高校资源的投入和更新。高校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从有助于培养媒介素养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机构组织等。1.人力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媒介素养的普及离不开广大高校老师的重视。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都会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利用的认识。特别是像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类应用型学院,更急需加强这方面课程的开设。笔者对于学校的授课类别做了了解,在8种基础课程中,勉强算的上是媒介素养课程的也就是“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2种;在数以千计的选修课中也没有发现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同时,人文社科类、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是高校媒介素养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媒体、自媒体不仅有充分的接触更有难得的理性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正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充分动员这部分力量,提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一定会增色不少。2.物力资源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985院校、省属的211院校等重点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供给。但是仍应该看到,我国院校众多,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更新并没有跟得上扩招的速度。这一点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考改革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内网等需要普及到更多省属、市属的地方院校,媒介素养的普及才具有现实意义。3.机构组织

前两种资源都基于媒介素养实践的准备层面,而机构组织则属于重要的实施层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组织机构都是有纪律、有体系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知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园手机内网以及学生社团等等都是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影响的机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校园媒介,可以现身说法,在被大学生使用的同时就可以灌输相应的媒介知识。(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在笔者开展的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n%的受访者对于我校的校园广播、校报的关注率低于a%。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83%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授课中听说过“自媒体”、“媒介素养”等。由此,我校的资源在媒介素养的推广方面仍有充分利用的余地。1.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陆晔指出,“在青少年媒介教育领域,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体教育部分内容,并组织教师在职及职前训练,和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相互配合。”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大都作为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或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非专业学生面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今,我们必须从态度上认清一点:信息时代呼吁媒介素养课程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复旦大学率先开展,而那时国内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现在,一批相关的教材陆续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们明白接触自媒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认知、选择、判断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并不仅仅是凭着个人“自发的媒介素养”。

新传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种专业中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男生比率众多,人文素养薄弱,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沉迷于网游的比例大,都是潜在的网络不安因素、媒介素养的漏洞。新传专业的学生以其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媒体应用的经历可以站在同龄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基本的媒介知识,不失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普及方法。

2建立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提供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近一两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媒介素养阅览室,这不仅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而且可行性强。

我校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建设的项目,图书种类齐全、计算机、讲座厅一应俱全,利用这些建立一个“集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并不困难。其中可以划分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电视、电影)、数字电子媒介等多种适宜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开设个性化的媒介服务区域。比如设立理工科学生的媒介素养阅览基地,这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接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普及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媒介素养阅览室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媒介素养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宣传等等。

3利用小众传播来正确认识自媒体

学校广播、电台、校报、手机校园网、官方论坛、贴吧等等有着不可忽略学生受众群,是大学校园里典型的小众传播渠道。这里发布的信息在学生群中传播迅速,反馈及时。09年年底,深圳某高校建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手机网络,校方认为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建立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个双赢的选择。便于关注学生、易于管理,又可以把校方的信息准确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如此,又为校园媒介素养的普及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官方的网络论坛、贴吧由于是自媒体的载体,扮演着更主要的角色。06年教育部对高校贴吧进行了大范围的整顿,现在很多官方论坛宣传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这里普及自媒体使用知识,展示媒介使用不当的实例惊醒受众;设置管理员对于同学们反馈的疑惑给予解答、帮助等等。

自媒体把大众传播升级地更个性化、空间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还会面临着更多挑战,需要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重视。媒介素养是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生为主轴,以校园媒介组织为实施地,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设备在大学生中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自媒体运用的媒介素养实践在我校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文献

[1]陆晔 中国媒介素养的十年[N]人民网 2008年8月5日

[2]鲍海波等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4]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月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月 [6]吴培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M]2009年6月29日

6.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六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学生会受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言行创造文化。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体育活动特有的竞技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过去相比开放性较强。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性突出。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重视其教育意义。

高校篮球运动的文化特点

篮球运动最初来自美国校园,慢慢地成为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项目。以CUBA为主体的篮球运动使得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篮球文化热,使篮球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篮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篮球运动文化特点表现在:一是篮球渊源文化。篮球运动最初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游戏其实就是人的审美的自由活动。二是篮球发展文化。篮球运动由最初的游戏发展到后来的竞技运动,使得很多相关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走向现代化。比如篮球队员更高、更壮;篮球竞技规则更为完善;篮球战术风格更明显等。三是篮球人文文化。篮球运动是以人的参与为中心的,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人文文化其实是人文关怀,运动场上队员与裁判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四是篮球市场文化。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强,很容易带动体育用品企业、体育赛事赞助、电视转播、球星、赛场广告等行业的关注。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不仅让中国队员走向世界,也推动了篮球事业的发展,为相关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7.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七

关键词:3G,第五媒体,品牌传播,长尾化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进入3G时代, 手机终端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一种多媒体的信息终端, 成为我们信息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媒体化必然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 对日常生活模式、商业营销体系乃至品牌传播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对升级为第五媒体所带来的改变及未来趋势进行剖析, 以期为品牌建构利用新媒体寻找更为有效的传播渠道与全新的操作方式。

3G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品牌传播代表性终端的原因

手机用户发展到了大众媒体的使用者规模。一种信息终端的用户规模和使用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称为大众媒体, 才能具备大众媒体所具备的影响力并实现其媒体价值。根据国际电信联盟 (ITU) 2009年3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全球手机注册用户数量已达到41亿, 相当于每10人就有6人使用。而我国原工信部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报告”则指出, 截至2008年12月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6.41亿户, 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手机无疑已经继互联网之后, 成为甚至超越了第四媒体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 完全具备了大众媒体所要求的资质条件。而且, 随着3G手机用户的不断扩大, 其使用者的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将伴随着技术的便利性而进一步增强。

手机终端在3G技术应用后具备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基本功能。手机终端在最初的模拟信号应用阶段, 也就是1G时代只具有语音功能, 只能支持点对点的信息传播需求, 其大众媒体的性质还不具备;当升级到2G时代时, 其短信息功能是最有代表性的大众媒体特征, 凭借着随身性、即时性极强的70个字符的文本传播, 实现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功能, 屡屡在突发性事件中扮演急先锋的传媒角色, 开始挑战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随着手机终端升级到3G技术以后, 具有了现有大众媒体所有的功能, 不但可以即时传播声音、文字、图片, 还可以实时传播视频, 实现交互式浏览、游戏以及虚拟社区交流等, 满足全部的现代媒体需求, 这无疑使得人们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根据艾瑞市场咨询i Research调查, 2006年全球用手机看视频的3G用户预计有4450万人, 到2009年预计将达到52090万人。②甚至可以预计, 手机将在未来统合其他传统媒体而成为一个全能的媒体终端。

手机媒体形成了基本运营模式和产业体系。伴随着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成熟, 一种新大众媒体的诞生也离不开相关内容生产和产业体系的支持。目前, 围绕着手机媒体, 已经基本形成了电信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一系列的产业体系, 来为其不断满足用户、企业的需求而服务并产生利润和价值, 而这条媒体价值链还在随着新技术产品及应用服务的涌现而不断衍生。除了直接相关的移动运营商、SP、独立WAP以及第三方应用提供商、终端厂商以外, 传统媒体、互联网运营商等都在不断融入这条快速生长的产业价值链, 其产生的价值规模不可估量。

3G手机媒体适合长尾化品牌传播模式的原因

适应分众化的消费者。伴随着经济、传媒的发展, 当前社会进入了多层次、多样性时代, 原本同一性的消费大众被亚文化、个性化的需求瓦解了, 对消费者的市场细分也愈加精细, 品牌传播面对的受众不断分化呈现分众化的状态。原本依赖大众媒体无差别的广告轰炸的浪费越发明显, 使得企业对品牌建构所选的传播载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品牌传播来说, 分众的好处在于节约广告投放成本, 提高广告发布效果。对第四媒体互联网来说, 分众实际上就是指社区, 互联网上每个虚拟社区都是具有相同爱好和品位的分众。而依托3G无线互联网的第五媒体, 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可以一对一传达信息, 其分众实际上就是个众。因此, 第五媒体具有能直接精准地面向目标群体的特性, 这使得其品牌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广告投放浪费情况也极大地下降了。

适应长尾化的传播。面对碎片化的消费者, 品牌传播的方式也必须改变以往倚重单一大众媒体的广告轰炸, 对于媒介选择和传播载具的组合要充分发挥整合传播的优势。目前, 品牌传播对于接触不同媒体的目标消费者所形成的长尾形态, 多采用整合式、多渠道、长效的投放模式, 以提高目标受众的整体接触率和品牌黏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效能。但是媒介接触率的提升需要长期、大强度、多渠道的投放, 这将极大增加品牌的传播成本。因此, 如何正确选择媒介组合与投放方式, 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这使得我们在选择媒体时, 对其固有特性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媒体特性的因素对于提高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至关重要, 而第五媒体正好具有了其他传统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适应长尾化传播的自身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其随身性使得其媒体接触率、信息到达率非常之高。无论消费者的自身媒介偏好如何, 手机作为现代人信息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 随时随地可以发挥传媒功能, 而不像报纸、电视、网络那样较多地受到受众因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需求而产生的媒体偏好的影响。因此, 品牌传播可以直达此条件下无差别的目标对象, 而不用担心消费者是否选择此种媒体来接受信息, 这样就全面覆盖了长尾化的分散目标受众。

其次, 其即时性使其传播时效性极强。作为一种信息终端, 它的便携性超越了电视、网络, 这一点也使其完全能够适应以分秒计算的高节奏信息变化, 无论是商业性还是新闻性的信息都可以无缝地、全天候地传输到受众那里。品牌传播的长尾化需要通过不断更新的、累积的品牌印象来保持和强化效果, 而第五媒体的这种即时性会不断提醒消费者有更新的产品动态, 保持人们对品牌的关注和新鲜感以及认知强度。

再次, 交互性使其可以大大增加品牌与消费者间关系的黏度。长效的传播需要不断满足时时变动的消费者需求, 通过交互性功能来订制和反馈用户需求信息。手机终端企业可以不断搜集和更新消费者数据库, 针对个人用户来制定针对性明确的服务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随时将消费喜好、需求和售后使用信息反馈到商家或厂商, 真正做到了全天候的互动, 这对于保持品牌黏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适应个性化的需求。原本同质化的产品至上时代已经瓦解了, 人们的需求进入了追求个性化的阶段。以往枪弹式的无差别传播已逐渐被企业所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市场细分的分众和定向传播。而手机媒体的用户对品牌传播来说是完全“个众化”的消费者, 通过手机的服务订制功能、互动功能, 其所属的消费群体特征会不断清晰起来, 消费信息数据库也不断完善并更新, 这时品牌传播者面对的就不再是传统媒体束手无策的千差万别的消费者, 而是一个个可以被定向投放、精确定点传播的消费个体。因此, 第五媒体可以说为重视数据库营销的整合传播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工具。

品牌传播在3G手机媒体应用阶段的创新策略

树立新观念建构新的品牌传播规则与体系。一种新媒体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而对于整个体系规则和运作模式的革新则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在电视媒体带来注重感性的、非线性的影像传播时代之前, 整体品牌传播和广告宣传在印刷媒体统治下被文字和图片的静态传播模式所主导, 这时品牌传播体系的规则是线性的, 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而第五媒体时代, 消费群体碎片化、“个众化”的传播模式则将达到巅峰, 传播体系的规则将由传统媒体的基本单向度传播革新为高度重视个体互动、实时互动, 注重品牌黏度的传播规则和目标。这种规则的改变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得人们的思维观念、媒体机构、技术终端转向努力开发和探索适应性的产品及服务, 最终带来传播体系、产业体系的革命。

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 拓展传播渠道。广告是一种艰难的说服。第五媒体革命性的新技术, 可能使传媒人所期望的强效传播再次重现, 不过这需要相关产业和机构尽力挖掘其媒体特性优势, 开发出能吸引信息时代碎片化的、需求瞬息万变的消费者眼球的服务形式, 充分利用一切广告载具, 将目标受众牢牢锁定在传播靶心上。例如第五媒体中的PUSH类广告适合精确投放, 可将营销信息推送到目标用户手机上, 对短期品牌传播具有很好的表现力;WAP站点广告适合品牌或产品展示, 而手机游戏、炫铃等用户体验类广告会增加用户和品牌之间的黏合度, 适合长期的品牌传播策略。通过这些突出个性化、互动性的传播载体, 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渠道, 降低广告投放成本和浪费, 最终达到品牌传播的目标。

开发新工具塑造新品牌生态。在发布广告的媒介环境里, 争夺消费者眼球的竞争十分激烈。品牌传播的说服力更取决于所在的媒体工具和媒介生态环境。当传统广告效果判定标准, 如到达率、接触频次、毛评点等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时, 我们无法固守那些陈旧的工具来丈量全新的传播效果。碎片化的受众和目标消费者, 长尾化的传播模式, 不断更新的消费数据库等, 这些都与原来的品牌生态渐行渐远。因此, 必须适应品牌生态环境的改变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对于工具的创新和媒介环境的改造迫在眉睫, 需要通过第五媒体这种新工具来重构, 需要树立新的媒介思维来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高节奏的市场变化。

综上所述,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 把地球变成了村庄。工具的革命对于现有传播大厦的颠覆就像神奇的豌豆一样, 可能在一夜之间推翻了现有逻辑以新世界取而代之。当技术进步迅猛地推动传播方式改变时, 当应用3G技术的第五媒体出现后, 无论从传播理念、运作规则还是操作模式、品牌生态而言, 都将面临巨大的改变。因此, 如何尽快转换我们的思维, 熟悉这种快速成长、成熟的传媒工具, 探索与开发新的传播载体, 制定合理的运作规则规范, 对于企业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舒咏平、郑伶俐:《品牌传播与管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 新华出版社, 2008年版。

[3].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与定向传播》,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8.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八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党建工作;媒体舆论引导

【作者单位】张慧芝,青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基金项目】2012年结项青海省级课题:《新闻舆论监督对青海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问题的相关研究——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新媒体”对社会公众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已经越来越深入,这同时也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地发掘和利用其积极作用,增强党建教育效果,改进党建教育手段,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丰富党建工作内容,拓展党建教育渠道,就成为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下,党建工作和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机遇

1. 新媒体时代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新平台

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地域和时空已经不再是信息传播的限制因素。尤其是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传播平台更是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交互性。网络信息平台一方面以其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量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也给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因此,党建工作一方面可以借新媒体来寻找资源并对之加以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将中共的政策、理论和思想进一步主动传播。网络信息平台给党建工作者提供了交互便利、途径多样的信息舆论引导平台,充分提升了党建信息的传播质量。

2.新媒体能够为媒体舆论引导提供新的、独特的视角

“新媒体”技术背景之下,党建工作人员往往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对之进行不同视角的实时评论;在这一过程中,虚拟的环境和角色,又可以充分缩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将受众心理防范降至最低——这一特点往往可以使得党员充分倾诉内心深处的感受,使教育双方借助新媒体这一形式来进行“真实心态交流”,即所谓“畅所欲言”。新媒体的这一特点往往能够给党建工作创新提供“新视角”。总而言之,新媒体借助其即时的交互性、迅捷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公众的“第一信息来源”,并成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战场”。这就使得扩展党建工作的空间成为可能,并使得党建和媒体舆论引导工作获得新的机遇。

二、新媒体时代下党建工作和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失控,给媒体舆论引导增添了难度。新媒体技术的推广,造成了受众和传播者的界限逐步模糊,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传播权的滥用,信息丰富繁多却变得“无序”,造成虚假和不良信息的泛滥。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一负面影响,使得传统党建工作媒体舆论引导导向功能和效果的下降。

如今,地方上不少党组织并未真正认识和重视信息网络发展和党建的关系,其工作方法仍局限于“灌输”“命令”的方式上,不敢、不会或不愿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开展工作。而其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工作方式和网络上快捷便利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强烈对比;严肃的党内各项活动制度与网络中的自由、开放性形成很大的反差,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要掌握党员干部思想真实性,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和媒体舆论引导的关联性及应对策略

1. 党建工作应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媒体舆论引导更应把握新媒体背景

新媒体,一种综合了传统媒介优势的媒体,它集传、受为一体,使传受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平等、自由、互动和开放的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新媒体在改变传统媒介传播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但是,由于新媒体自身的一些缺陷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阻碍了新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党建工作开展媒体舆论引导,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媒体舆论引导中重理论“灌输”的局面,要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党员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党员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

2. 党建工作应强化阵地意识,建设特色鲜明的阵地,媒体舆论引导活动则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需要引导,网络舆论阵地的争夺也必将异常激烈。党建工作要以积极和主动出击的姿态,认真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和特点,按照中央领导提出的新时期党员干部要提高“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素质要求,紧紧围绕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时代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在深化改革、事业发展过程中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党建媒体舆论引导阵地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力量,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党员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党员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党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和健康的新媒体文化氛围。

3. 媒体舆论引导活动应把握原则,增强创新意识

党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不同于普通综合性网站或其他商业网站,其首要要求是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要通过设置“马列主义文库”“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专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专题栏目,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宣传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党建媒体舆论引导上高扬中共一系列先进理论的伟大旗帜。党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思想和新经验,及时回答实践中不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要旗帜鲜明地和各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错误思想进行积极斗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nlc202309031014

党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富有吸引力的党建媒体舆论引导阵地应该聚焦新时期党建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对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和疑点,通过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典型事例的感召力和客观事实的雄辩力及时进行引导教育。要借助于网络技术优势,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接收反饋系统,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思想信息,分析原因,查找根源,制定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路线的教育。

党建媒体舆论引导必须突出前瞻性。要精心设计有关栏目和内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学术思潮及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家认真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经验和我们党建设的规律、经验,展望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和党的建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党建媒体舆论引导内容还要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新时期党建媒体舆论引导阵地,应当通过展示生动丰富的党组织活动图片,直播真实感人的党的先进人物报告录像,下载优秀的党的教育影片,强化党性修养教育,努力使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将教育方式由一般号召型向真理感召型转变,由单纯“灌输”式向艺术渗透式转变,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在图文并茂、声像兼美的画面中接受党的知识熏陶。

4. 党建工作应顺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要求

建设一支既有党建理论素养,又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党建工作队伍,是当前党建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支队伍不仅应当具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应当具有实际的党建工作经验,而且还应具有较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不仅应当具有党的工作的政治坚定性和原则性,而且还应具有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总之,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媒体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充分把握好这一契机,深入分析网络新媒体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让新的网络理念和新的网络技术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育人手段。党建工作则更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运用网络新媒体工作中,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注重实效性,增强自觉性,提高做好党建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推进党建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1]徐昕. 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探析[J]. 思想战线,2013(3) .

[2]钟国云,陈欢. 红色文化:桂越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托[J]. 学术交流,2012(11) .

[3]蒋平. 西部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及对策[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4) .

[4]云南牟定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同频共振[J]. 农村工作通讯,2012(7) .

[5]邵蕊. 边疆民族地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 黑河学刊,2012(3) .

9.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九

摘要:新媒体对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影响,新媒体对我的影响 关键字:人际交往

大学生

生活方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例如:机航传媒、电子日报、数字电视、户外LED广告、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等。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而随着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无论主观是否愿意,总会受到种种的影响。

就拿现在大学生来说吧。以前在高中每天埋头于书海之中,对于有些新鲜的事物都无暇在意。可是一进到大学,自然许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名词就会迎面扑来:touch、微博、博客......每天关注人人、空间。再也不用打电话、发短信慰问朋友,取而代之的是进某某人的主页留言,随时准备回踩;而以前我们可能不会记得给同学说声生日快乐,也不会记得生日,但会因为有了诸如人人、QQ这些工具之后,在网上给我们的朋友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好多初中的同学因为长时间不联系而失去了联系,但是现在的聊天工具方便了我们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随时观看好友的动态给好友留言。除了这些聊天工具外,还有最年来发展起来的博客和微博,对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不少人每天数次上博客简直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吃饭的时候拍美食上传微博、旅游的档口也要发个照片上微博、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见了什么好笑的好玩的都要上微博分享。人们通过微博了解世界、了解朋友家人的生活和工作。这些新媒体的工具俨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广泛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大学生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最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际领域,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为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建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找到的自信。

尤其是新媒体的信息共享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有助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能够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基于计算机或者在线的网络教学使得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新媒体比如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不再是基于课堂讨论的局限,可以在论坛上据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压力渐大的就业竞争。

新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建设的良好习惯;新媒体可以其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优势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良好平台;新媒体的虚拟性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适当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解决个体心理困惑的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全球信息的传播缩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互动平台是塑造学生责任公民人格,培养学生民主观念的优良场所。

对生活方式影响

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人们都喜欢上了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到的物品而且价格便宜从而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网上订餐也是这种道理。现在大多数学校还开展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网上自己学习而且更加方便资料的查阅,而且学习时间长了还不至于是自己沉闷,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

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说: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丰富多彩。

还有就是移动电视,可以使你在漫步大街时,心情烦闷时不至于孤单寂寞,移动电视还可以成为你居家旅游的必需品,使你每时每刻充满欢笑。

数字类的新媒体可以更多的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可以使老年人在看书看报的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国家大事。数字电视则更加的可以使我们在家里可以观看到更多的电视台,而且图像更加清晰,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轻松一下,不至于过于劳累导致伤病之类的。

所以说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量很大的影响。新媒体与当代传播给我们介绍了一类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一系列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与工具,还有很多新的产品以及对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用巨大的网络器械和网络平台。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了解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创新的新时代的新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挣脱出来就要在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做一个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媒体系列”的产物的更新速度很快,网络上的东西也很杂,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上网学习的同时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不要被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所蒙骗。

10.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十

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中国是龙的故乡, 醒狮的国度.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项目。佛山是中国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象征着华夏民族精神,开展龙狮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培养其民族情感,更好地弘扬本民族文化。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与狮, 代表着尊贵和威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威武和正义的象征。同时,老百姓把其视为祥瑞灵物, 能够给人民带来风调雨顺, 消灾解难、化戾气为祥和。

龙狮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龙狮是利用人体的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在行进的动态和静态造型变化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于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动作,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狮雕塑,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活泼等习性。开展龙狮运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龙狮运动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精心组织和积极指导,是深受大家喜爱的。

龙狮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

龙狮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也是增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龙狮运动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内聚力量和精神图腾。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学生才能全面地、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开展龙狮运动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学习龙狮运动体现出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追求协作的友善精神、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龙狮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的文化内涵在宗教、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充当着显赫而重要的角色。开展龙狮活动,无疑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增强大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并在人的体力和人的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的不断循环中,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龙狮运动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既有规定套路,又有自选套路,完成其各种动作关键在于伴随变化多端的节奏,将力度、幅度、速度、灵敏、协调、耐力等各类运动特点揉合于舞龙的技巧之中,是一项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锻炼身体部位全面的集体项目。在中学开展龙狮运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调节情感的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展龙狮运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11.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自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媒介;微博;微信

随着手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因其操作便捷、自主交互、传播及时的特点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青睐。高校已成为使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最活跃的场所之一,各大高校也纷纷创建了官方微博。自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本文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就如何正确利用自媒体建设校园文化进行思考和措施研究,旨在利用校园自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一、自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能拓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的支持,微博、微信、QQ空间等形式丰富、入门低易操作的自媒体开始出现。这类自媒体媒介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以一种“细胞裂变”般的模式迅速进行信息传播,使多样的信息更迅速的呈现在受众的面前,为校园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加多彩的传播载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样。借助自媒体媒介校园文化得到了更迅速的传播。同时自媒体信息形式丰富,除文字外还可附加图片、视频、音频等,校园文化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诠释、更精彩的展示。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信息的裂变传播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突破校内的局限,与社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的内容随之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2.能提升师生的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的覆盖影响,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自媒体能够充分满足青年人追求个性、表达自我、宣泄情感、寻求发展的需求。依靠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活力。

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自媒体与学生进行积极平等的互动交流,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能够完善德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强化校园文化对师生精神、情感的正面投射,最终形成全校师生友好交流、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文化氛围。

二、自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1.负面信息的传播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不利于弘扬主旋律

在自媒体平台中大学生浏览的信息来源多样,容易鱼龙混杂。例如信息中夹杂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问题刻意放大等等,“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移,出现价值目标模糊化、价值实现手段功利化、行为评价多元化等倾向”[1],动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同时因为自媒体存在隐匿性,人生经历浅薄、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消极有害的信息和腐朽的价值观的冲击,产生精神困惑、价值标准混乱,逐渐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摆脱伦理道德的束缚、忘记社会责任,最终造成道德失范,引发犯罪。

1.大学生使用自媒体重娱乐功能,不利于批判思维能力发展。

据统计,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主要出于情感交流、表达个性、休闲娱乐、增长见识等四大目的,其中增长见识处于最次要的位置。大学生在面对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消息内容时容易受吸引人眼球的娱乐化信息影响,往往不辨别真假就盲目评价,所作的评价往往缺乏理性、偏向主观;评价时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思维判断,最终抑制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过度沉溺于自媒体不利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交流、参加校园活动

生活中大学生沉溺于刷朋友圈、刷微博,对参加校园文体活动的热情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自媒体给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很多大学生逐步沉湎于自媒体的虚拟世界中,成为一个个“手机瘾君子”。在此方面自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抑制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三、自媒体视阈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1.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指导方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高尚的社会风气和民族气节,塑造崇高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当前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复杂,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多变的社会,坚持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现阶段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2]

高校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积极投射,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认同和接受,形成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帮助大学生抵制负面信息的诱导,把握住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具体措施而言,高校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中专设红色版块,不断推送有关的新闻资讯和正能量故事,在情感中引发共鸣,在道德上实现升华。

2.构建层次丰富、相互协作的交互式自媒体队伍

如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微博、微信平台,以江苏大学微博开设情况为例,江苏大学除了开设了官方微博外,同时开设了江苏大学团委、江苏大学学生会、江苏大学图书馆、江苏大学校友会、江大那些事儿等二级平台,同时许多院系、班级团支部也都开设了相应的微博平台。然而,从关注学生的反馈来看,尽管学校设立了许多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但各个平台内容和功能建设并不完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仍缺乏专门的人力、物力支撑运行。

因此,首先学校各层次自媒体平台应配备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和专门的学生负责人团队来支持运行,以此提高平台推送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其次各层次平台应正确定位,各司其职。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应统筹宣传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教务管理工作等几大版块,对外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服务平台;学生部门和学生社团应在各自自媒体平台上宣传特色活动吸引师生参与,展示工作成果和取得的成绩,接收校内外广大师生的评价和建议;学院和班级团支部自媒体平台建设应紧密围绕本院动态、学术成果、学生生活等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内容,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

最后,各层次自媒体平台应统一标识,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一条主线鲜明、层次丰富、落点众多的交互式自媒体队伍。

3.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实现有效引导、规范、过滤和控制

为减少自媒体平台中来源多样、内容纷杂的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和管理机制。

①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收集和反应机制

首先,运行自媒体平台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有效抑制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传播,保留对大学生有意义的内容。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监控,对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所把握,了解信息传播的动态。再次,在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传播等“脱轨”情况出现时应反应迅速,快速定位,掐断不良信息的源头,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最后,可以组建一支自媒体技术过硬的德育教师队伍,改变德育工作者给学生的刻板印象,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不断进行信息采集,为严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一丝亲和力。

②培养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方向

为了防止部分大学生偏激看法的产生,学校应该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理论功底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意见领袖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帮助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所谓学生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3]这些学生意见领袖在面对新闻资讯的负面内容时应做到及时分析和正面疏导,在面对敏感话题时应做到有效引导和正确规避,最终在他们的带领下提升学生对不良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③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4]利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在完善自媒体建设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自媒体媒介,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4.加强校园自媒体特色品牌建设

校园自媒体建设首先要以本校特色为基调,挖掘本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将自媒体平台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其次要加强自媒体的特色版块建设,除了常规资讯外,可以增设“热点大家谈”、“知乎”式问答专栏、校友专栏、师生创作专栏等等,积极吸引广大师生的参与,在点滴中实现文化浸润。此外,要努力实现自媒体建设和校园活动相结合,在线上对校园活动进行宣传和号召,借助网络鼓励学生做出宿舍、走出网络来参与多彩校园生活。最后,自媒体平台的信息推送要保持质量和活跃度,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要不断提升信息的感染力,运用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字风格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不断提升校园自媒体的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婷,杨丽英.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应对[J].前沿,2014,Z9:170-172.

[2]崔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2,14:112-113.

[3]李莹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9:211-212.

12.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 篇十二

一、自媒体时代与电视媒体品牌传播

(一) 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力量发展之迅猛, 以及伴随而来的利益之诱人, 给传统媒体们带来的冲击是如此地突如其来, 绝不亚于广大的新闻受众。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 原本极其复杂繁琐的媒体运作在一夜之间被老百姓们轻点鼠标的上传动作取代了。传统电视媒体在这场变革中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自身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维系的信息王国, 受到了平民大众的挑战。这些大众熟练掌握了Web2.0时代的互联网技术———这种以播客为主的网络技术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零门槛”的传播方式, 它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互动性高、传播快速且非线性传播、草根性强等优势和特性, 而且不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核。事实上网民们发布的消息几乎没有经过多少检验与筛选, 就将各种不同的声音借助互联网以最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散播开去了。

现如今, 大众不再满足于传统新闻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他们不再认可过去的“主流媒体”的强势姿态, 他们不愿接受“被告知”的传播地位, 他们力图运用自媒体打破过去“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 去争取更公平的媒体接近权和使用权。这个时代不再有确切的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 每个人都能做新闻, 每个人自身都是一个媒体, “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二) 电视媒体品牌传播

1. 电视媒体品牌及其特性

所谓品牌, 包含了产品属性、符号体系、消费者及其与组织的关系等各种要素。媒体品牌价值, 是媒体影响力的综合表现, 它的建设和维护有赖于媒体营销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内容、版面的设计规划, 还是广告的品类与风格, 都会给媒体品牌带来影响。品牌作为媒体们在自媒体时代博取利益的有力武器, 已经愈加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当今社会的传播市场日益成熟, 媒体传播手段日趋融合, 各种媒体的内容产品也愈加呈现出同质化特征。同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甚而不同媒体之间也开始互相抢占阵地。在此语境之下的媒体竞争, 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媒体品牌的竞争。电视媒体也同样需要品牌建设。

电视媒体品牌, 是广大受众通过持续观赏收听电视节目, 对物化的栏目、频道和电视媒体机构的质量、形态、服务、信誉、市场的普遍认同, 是电视媒体的品质、个性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 是电视媒体文化本质的具象化表征, 是一个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的重要标志。[1]应该注意的是, 电视品牌具有社会属性和区域性较强的特性。首先,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电视品牌具有较强的区别于物质商品的社会属性。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一方面必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因此, 电视品牌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导向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品牌建设的成功与否。其次, 由于电视媒体受到所处地域各种历史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政治、文化等方面往往带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因此容易造成品牌的转移性较差。相比之下, 互联网由于传播界限的消除, 可以很容易地构建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信息传播空间, 开展无地域性的传播活动。显然, 电视媒体品牌在跨地域的渗透性上远逊于网络媒体。

2. 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的作用

在媒体经营步入发展成熟期的今天, 电视媒体消费已经呈现出品牌化消费的特征, 电视媒体的经营主要就是品牌的经营。笔者将从以下四点分述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的作用。

(1) 增强传播效果

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就是一家电视媒体的无形战略资产, 它能给其拥有者带来溢价并产生价值的增殖。它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使得某个电视品牌能够以其自身特性而区别于其他竞争媒体, 并凭借消费者对其良好的印象在诸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

(2) 增加媒体竞争力

品牌的建立和推广不仅对电视媒体的收视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利于降低电视媒体的运营成本, 比如帮助媒体巩固和发展受众群体、吸引广告资金等。从长远角度而言, 通过长期性的品牌经营, 还能够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有效缓解竞争对手带来的威胁。因此可以说, 在当前电视媒介传播语境之下, 品牌就是竞争力。

(3) 收获经济与社会效益

电视媒体的品牌如果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就意味着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就意味着该电视媒体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消费者对媒体的选择能带来稳定的收视率, 收视率的增高自然能引起广告客户的青睐, 从而回流更多的资金为进一步的品牌构建做出贡献, 如此, 电视媒体品牌传播就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长此以往带来的将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4) 有利于媒体的品牌拓展

同样是进一步延展产业链、开拓目标市场, 一个已经具有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媒体品牌往往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消费者的认同, 以较低的投入, 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成功率, 开发出新产品, 完成品牌延伸的目标。例如湖南卫视自主开设的购物频道“快乐购”, 就依附省级卫视高收视率、高受众信赖度的品牌效应而创造了电视购物频道的收入新高。

二、自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策略

(一) 传播方针四步走

1. 正确的品牌定位

给特定的品牌进行定位, 是为了确定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究竟该占领何种位置。媒体品牌研究专家艾克和乔瑟米赛勒认为:“品牌定位能突出品牌识别的焦点。它确定了传播目标, 即什么样的信息最能体现差异化, 最吸引目标市场。”[2]就电视媒体而言, 栏目观众的年龄层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主要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节目的目的是满足普罗大众休闲娱乐需求还是针对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群体?节目要以何种特色取得特异性, 是轻松亲和的风格、犀利深入的评论还是快捷周全的服务互动?这些都是媒体应该考虑在先的基础问题。一个正确的定位能够为品牌选择出一个科学而适当的“卖点”, 因此走稳、走好这一步是品牌传播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2. 坚定的品牌形象培育

在正确定位品牌的基础上, 如何科学树立品牌形象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根据品牌锁定的目标市场, 围绕自身“卖点”, 电视媒体才能展开媒体形象树立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自身定位, 始终保持以自身特色为核心的传播路线, 才能保证形象的树立拥有历史的一贯性, 让每次传播成果都能为品牌积淀做出加法;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节目质量, 升级品牌档次, 为品牌形象的树立不断提供正能量, 在长期不懈的品牌传播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媒体的良好信誉, 提高品牌带动力, 树立优质的品牌公众形象。

3. 科学的品牌领域拓展

拓展品牌领域既能巩固目标受众对品牌长期持有的信任与美誉, 又能有效满足目标受众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 是发掘品牌潜力、扩展媒体融资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品牌拓展通过增强受众与媒体的紧密联系, 从而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综合竞争力。走好这一步的关键要考量品牌知名度、目标领域的性质是否与品牌形象相符、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本能力以及市场环境、启动时机等动态因素。例如一些电视媒体盲目跟风, 匆忙上马一些网络频道, 试图在新媒体市场中分一杯羹, 结果由于技术不成熟或人员资金短缺等问题, 无法匹敌竞争对手而惨淡收场, 不仅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还给原本的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延伸品牌领域一定要科学谨慎地进行决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可果断出击。

4. 全方位的品牌形象传播

媒体的品牌形象传播必须经过整合营销策划, 通过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传递统一的品牌形象, 最终建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制作系列广告, 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公关活动等手段, 紧跟社会热点, 关注公益活动, 展开品牌的整合传播。让观众从多种渠道了解节目特性, 树立节目良好的社会口碑。走好这一步才能使受众对栏目、频道的品牌忠诚度实现最大化。

当今语境下, 纳入整合的传播渠道增加了各种网络虚拟社区等新媒体形式。电视媒体应该积极开展新媒体上的公关宣传活动, 将目标扩大到基数庞大的网民群体, 一方面巩固网民中传统电视受众的品牌忠诚度, 另一方面培育新生代网民对栏目或频道品牌的兴趣并获得认同感。

(二) 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发展方向

自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应该积极应对全媒体平台化趋势, 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尽管在众多自媒体竞争中, 电视媒体在时效性或新闻来源方面难以取得优势, 但电视媒体更应该在新闻专业精神的标准中严格要求自身。通过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牢牢捍卫电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同时, 在娱乐化趋势不断明朗化的语境之下, 也要重视单纯新闻报道为主向多功能服务的品牌化转型。其中, 应该强调的仍然是品质内容和渠道的重要性。面向自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的内容和渠道发展都应作出新动作, 同时积极开发新媒体, 加快自身向全媒体化的转变。

1. 保证媒介产品的内容品质

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就是承诺。一个成功的电视品牌向它的消费者传递的是一如既往的品质保证。即便在自媒体时代, “内容为王”仍然是传媒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电视媒体应该力争做出拥有持续稳定的高品质的节目, 在个性上保持自身鲜明性, 在核心理念上坚定不移, 长期保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而在广大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对比网络上泛滥着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 电视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由于通过专业部门和人员的审核与筛选, 在内容品质上有较高的保证。各个电视媒体应该力争使消费者在长期“集体无意识”的消费中, 习惯并认可自我品牌的产品特征、由其带来的服务项目以及利益收获, 最终与品牌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整体认同关系———这就是电视的高品质内容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也正是电视媒体树立自身品牌的根基所在。当今媒体消费激烈竞争的时代, 电视媒体应该努力实现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特色节目内容树立突出的媒体形象, 以品牌异质性对抗同质化市场竞争。

2. 扩大媒体覆盖面

媒体传播力的根本保障是传播渠道。只有渠道才能使得电视节目最终到达目标用户, 满足受众需求, 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形势下, 电视媒体更要主动出击, 打通各种媒体渠道, 扩大自身传播覆盖面。比如通过报刊、音响出版等衍生品牌支持传统电视主业, 尤其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媒体传播与电视传播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媒体网络传播格局。近几年越来越多省级卫视等电视媒体将热播节目的版权售卖给一些知名网络媒体, 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就可以通过PPTV等网络点播软件与观众见面, 甚至手机用户也能在一些终端软件上点播该节目。通过这种互动, 受众在点播节目的同时既满足了自身随时随地点播和回看节目的需求, 又对制作节目的卫视品牌加深了认同感。利用网络和手机强大的媒体覆盖面, 电视节目能够网罗更多目标受众, 在一天当中的全时段与受众保持接触。高收视率的节目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品牌的推广, 在节目通过四通八达的渠道网路到达观众之时不忘强化媒体品牌传播, 使多媒体传播网络为电视的品牌形象树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开发新媒体业务, 走平台型全媒体服务品牌

事实上, 媒体的传播功能可以包括信息传播、环境监测以及娱乐等其他服务功能。在过去, 电视媒体长期注重传统新闻价值的专业性要求, 对自身作为服务品牌的观念尚不成熟。近年来, 随着传播业态不断成熟, 电视媒体在大众娱乐等服务功能方向的潜力得到了巨大的挖掘。放眼国内外媒介品牌, 发展势头最猛的都是娱乐性品牌, 包括传统电视新闻品牌也在不断增加娱乐性成分。从衍生电视购物品牌到自制电视连续剧, 从丰富多彩的益智竞赛类节目到形形色色的真人选秀节目, 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实现了传媒娱乐一体化。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为代表的省级卫视频道已经开始将自身定位往“新闻、资讯、娱乐”等方向努力。不仅如此, 电视媒体纷纷通过开发新媒体业务, 向受众以及广告主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电视媒体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自媒体的挑战, 并正在促进自身与各种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共赢, 以更全面的功能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 尽快向着平台型全媒体服务品牌转型。

三、自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趋势

自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显然成为大势所趋。电视媒体不断与相邻媒介进行互补和融合, 不断丰富受众层次, 提升服务质量, 从而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壮大。这场媒介融合之变, 事实上意味着媒介市场竞争格局之变, 它正推动和加快着越来越多电视媒体和其他媒介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与合并, 最终整合为少数更加强大的新闻集团。可以断定的是, 这些新闻巨头集团在今后将以更加鲜明的品牌特征占领未来的媒介市场。传统电视媒体亦将在此变革中逐渐告别单纯依靠抢夺受众注意力生存的方式, 通过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和传播, 不断吸引和巩固自身的消费群体, 从而在自媒体时代争得自身的话语权力。目前, 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呈现出加速品牌化、品牌分众化以及品牌融合化几大趋势。

(一) 加速品牌化

一方面, 传媒技术更新换代的间隔时间正在缩短, 推动媒体发展不得不跨越式向前推进,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更迫使整个产业向着品牌化经营寻求出路;另一方面, 媒体市场发展程度的深化也使得媒体品牌化经营速度不断加快。另外, 无论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还是媒体公司乃至集团的资源整合影响日益增大都会加速媒体品牌的发展。

(二) 品牌分众化

随着媒体分众化概念不再新鲜, 品牌分众化也应运而生。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内容市场划分越来越细, 媒体品牌的塑造必须更加追求专业化, 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分众品牌不仅使得消费者定位更加精准, 也能为资本市场的运营带来更多益处。

(三) 品牌融合化

随着来自产业内部乃至外部替代性产品的竞争压力急剧增大, 电视媒体等媒介走向集团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品牌融合可以使得传媒集团利用各种传播手段重组自身资源, 优化自身结构, 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产业集群, 将传统电视媒体转型为多媒体集团, 以更加简明和富有内涵的品牌形象替代过去各自为政的单一媒介品牌, 凝聚传统产业中被迫分散与过度消耗的潜在竞争力, 为媒体在传媒新生态中的生存争取更多机会。

摘要:本文试图从品牌传播的角度出发, 考察电视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笔者在对自媒体和品牌传播等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围绕电视媒体在自媒体时代进行品牌传播的特性、作用等进行论述, 而后进一步对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的方针、方向提出策略性的建议, 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先进科室下一篇:财政局“三公”经费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