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精选11篇)
1.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篇一
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意见的通
知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 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 清理规范工作意见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9】1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 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监察厅 省财政厅 省物价局
2009年11月)
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监〔2008〕1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24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省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精神,我省各地相继开展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兴办了一批改制学校,对特定历史时期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较快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改制过程中产生了办学性质不清、改制行为不规范、以改制为名高收费等问题,影响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均衡发展,广大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及时调整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有关政策,要求从2006年开始采取“先关门、后清理”的办法,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并对现有改制学校进行清理规范。
根据国家部署要求,我省从2006年起全面停止审批新的中小学改制学校,并着手对已有改制学校进行清理规范,为进一步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总体上不够到位,与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差距。各地各有关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教育公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清理规范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目标任务
依据《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2006年清理公布的改制学校,逐校开展进一步清理规范,严格按规定进行复核检查,确保其办学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规范为公办学校的,执行公办学校办学政策,纳入公办学校经费保障范围,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由当地政府解决学校办学所需经费和编制等;规范为民办学校的,应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并按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到2010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任务,个别地区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的须经省教育厅批准适当推迟。
三、准确把握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根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组织实施,县(市、区)政府具体负责。各地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协调,人事、财政、价格、纠风等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清理规范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清理规范政策措施得到落实。
(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当地的公办和民办教育,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调研论证,明确各改制学校的去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合理布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控制交费上学学生比例;在保证每位适龄儿童有一个合格的、能就近入学的公办学校学位的基础上,引导有特色的改制学校转为民办学校。鉴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办在乡镇的改制学校一般应停办或规范为公办学校。
(三)依法规范。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行政许可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切实做到依法清理、依法规范。对清理规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根据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妥善加以解决,防止产生新的矛盾。
(四)稳步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情况,“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允许情况复杂的学校分步清理到位。根据改制学校去向订立规范计划,有序完成学校的过渡。坚持清理规范和教学工作“两不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四、扎实推进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各项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经费,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一)认真做好教师安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妥善处理改制学校教师的去向问题。规范为民办的学校,原公办身份教师原则上应回公办学校任教,因工作需要一时难以回归的,可制订计划,分步回归;规范为公办的学校,原自主招聘的教师,具备教师资格的,可由省教育厅组织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录用为公办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妥善分流,但不得从事教学工作。
(二)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不论规范为公办或民办的学校,都要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到底。规范为公办的学校,原提前收取、但学生未读满年限的费用一般应予退还,也可根据招生时的约定进行妥善处理。对不愿在规范为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到其他公办学校就读。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改制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面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提出资产处置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规范为公办的学校,要妥善解决非国有资本退出问题和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债权债务,确属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形成的债务,当地政府应予化解。规范为民办的学校,要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明晰学校资产性质,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严肃工作纪律,严防弄虚作假,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地要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帮助民办学校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奖励有特色、办学规范的民办学校。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完善财务审计和监督等制度,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五)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学校收费应严格执行价格主管部门有关规定。规范为公办学校的,一律执行同类公办学校的收费政策;规范为民办学校的,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收费。学校应按规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不得跨学期预收费,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在规定的收费项目以外另行收费。
(六)强化宣传引导和工作督查。采取适当方式,宣传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结合教育督导、纠风专项治理等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重点督查政府责任落实情况,以及学校资产清理、债务化解、教师安置、学生利益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并将督查结果作为业绩考核和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
主题词:教育 改制学校 清理 规范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1月9日印发
2.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篇二
一、国企改制下烟草企业归核化发展战略的动因
1.国家专卖制度的限制。1982年, 我国烟草行业正式实行烟草专卖制度, 通过实施烟草专卖制度, 既控制了烟草的生产与销售, 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烟草行业是一项高税高利的行业, 分税制体制背景下, 政府部门为确保地方财政存在支出水平对地方财政发生财政转移支付行为。使得烟草行业逐渐演变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支柱产业, 导致地方政府对烟草行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受此影响, 打破了烟草市场公平公正竞争的良好局面。此形势下, 其他烟草行业为求发展, 不得不将其多余的资源与优势转移到其他行业, 从而逐渐趋于归核化发展。
2.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受国际禁烟公约与世界各国政府的禁烟措施的影响, 使得烟草外部环境日新月异, 从而引发一系列经营风险, 此时烟草企业为降低经营风险, 只能够将现有资金分散投资于烟草行业之外的领域中。对于国内烟草行业来说, 其生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 以致时刻面临着经营风险, 而归核化发展战略无疑是国内烟草行业分散经营风险的最佳选择。
二、烟草企业归核化发展战略的现状
1.归核化经营意识薄弱。由于国内烟草企业一直处于国家专卖制度的保护之下, 以至于市场化运作经验匮缺。当烟草企业实行归核化发展战略时, 通常会呈现投资理念滞后、经营意识薄弱等不良局面。同时, 因国内烟草市场中仍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 所以使得部分烟草企业未能够充分认识归核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而难以将归核化发展战略落实到位。
2.归核化投资较分散。为分散烟草企业经营风险, 因而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 即企业将资源投入到不同行业间, 利用归核化经营所形成的协同效应, 共担风险成本、共享资源收益。实际上, 国内烟草企业在实施归核化投资时仅注重短期行为, 忽略了长远的战略规划, 导致归核化投资与企业发展战略脱钩。同时, 烟草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多个行业, 以致投资过于分散, 无法形成产业间的协同作用, 虽能够起到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 但难以实现烟草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3.烟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基于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时是烟草企业管理层开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因此保证烟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问题不容忽视。目前, 我国各烟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烟草企业各级员工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意识不强, 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以至于烟草企业各级员工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责任感、紧迫感较低;另一方面, 烟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未能全面贯穿到烟草企业各个经营环节。
三、推动国内烟草企业归核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对策
1.增强企业对归核化发展战略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入, 国内烟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此时国内越来越多的烟草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立足主业、多元开发”的归核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并相继开展归核化发展战略, 但由于烟草企业未能够正确充分认识归核化发展战略, 以至于归核化发展战略未能够充分发挥其效应。因此需要强化各烟草企业归核化发展战略思想认识, 促使其科学合理投资, 切实规避有效资金流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2.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保证烟草企业归核化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础, 即强大核心竞争能力背景下, 可实现烟草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增强企业的经营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依托于强劲的核心竞争能力, 才能够确保企业更好地进入新领域, 所以要求烟草企业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完善烟草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烟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 需要落实四个方面, 切勿局部地看待问题, 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切勿呆板的看待问题, 做到灵活地看待问题;切勿孤立地看待问题, 做到连贯地看待问题;切勿静止地看待问题, 做到发展地看待问题。COSO报告指出, 内部控制过程实质上是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该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 将能够全面挖掘烟草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及时予以解决, 确保烟草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4.烟草企业战略国际化发展。中国烟草企业在国内必须加强战略联盟, 在强大自身的同时, 巧妙运用战略联盟, 积极充分研究并开拓国际市场, 把竞争引向海外, 找到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让中国烟草的标志展现在世界各地。
摘要:目前, 中国烟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环境与国企改制等发展的变化, 提高核心竞争力, 已由多元化经营战略逐步转向归核化发展战略。笔者认为, 当前在烟草行业内部可以在归核化经营战略基础上采取战略联盟, 迅速提升中国烟草整体竞争能力, 构筑抵御外烟的坚固盾牌;而在国际市场上要积极寻找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以战略联盟作为进军国际卷烟市场的锐利长矛, 让战略联盟成为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的盾与矛。
参考文献
3.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篇三
关键词:国有企业;存续企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和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我国国有企业将原国有企业核心业务及相关资产剥离、重组、改制后上市,将非核心业务、大量低盈利能力的资产及阻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遗留在存续企业,使存续企业生存发展的面临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国有存续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国有存续企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的内涵剖析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化,重组、改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的过程。国有企业重组是企业在股份化的改组、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原企业的业务、资产和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为顺利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进行分立改制,通常将原有国有企业核心业务及相关资产剥离、重组、改制后上市,其余未上市部分的资产和业务形成的企业被称为存续企业。国有存续企业的形成,实质是将非核心业务、大量低盈利能力的资产及阻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遗留”在存续企业里,除了将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所必须直面的各种难点问题浓缩,集中到存续企业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存续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以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为拉动经济有效增长,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采用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存续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更多的机遇。较为系统、全面的国家政策支持为存续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扫清了许多体制性障碍。为加快存续企业及一些还没有实施改革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引导和推动其改革。已有政策涉及规范改制的程序、不良资产处置、土地处置、职工置换身份的经济补偿、债务保全、债转股或股转债等方面。
2.存续企业的生存优势
虽然同上市公司比较起来,存续企业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存续企业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存续企业中的业务往往是与上市公司业务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业务高度关联、彼此依赖,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出于突出上市主业核心业务和提高主业盈利水平的考虑而进行分离的结果。上市公司为存续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存续企业为上市公司提供辅助服务,二者的经营业务不是竞争性的。上市公司有的业务,存续企业就不再从事,同样存续企业经营的业务上市公司也不经营。存续企业是大型国有企业中剥离出来的,因此在行业内某些领域还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3.关联交易相对稳定
虽然说上市企业和存续企业的关联交易规模受到了严格控制,但是通过正确处关联交易有关规定,在完善定价原则,交易趋于阳光化的基础上,就可以保证关联易的正常展开。以存续企业自身来看,占据着为上市公司提供产品、劳务和服务的利条件,甚至可以积极探索战略联盟这一新形式来将存续企业和上市公司间的利益大化。
三、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国有存续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1.资产质量差
在国有企业的主业和辅业分离,资产剥离的过程中,造成了存续企业接受的资产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明显地次于上市企业,大量的债务和不良债权及盈利能力弱的非核心企业都留在了存续企业中。具体的表现为:非经营性资产在存续企业资产中的比重大:不良、不实资产和产权不清晰的资产量大、比例高;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差;历史遗留的待解决的虚列、挂帐资产数量多。
2.企业办社会负担重
企业办社会,是指由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性服务职能和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包括企业所办的普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公益性服务机构以及后勤服务等福利性机构。过去国有企业“小而全”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在办社会方面支出费用巨大。
3.人员分流压力大
存续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而且人员结构冗余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非生产性人员比例高,职工面临下岗、提前退休的分流压力大,分离出去的富余人员,要自谋生路比较困难;存续企业人均有效资产占有量低,相当数量的存续企业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仅为上市公司的十几分之一;存续企业员工的收入低于甚至大大低于上市企业中相应岗位或相应级别员工的收入。
4.设备老化,技术水平偏低
因为优良的资产被剥离,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生产经营性资产盈利能力弱,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的问题,加上存续企业收入来源少,技术创新的资金严重不足,这样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存续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更新,培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成了空话。
5.管理运作不规范
很多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大多采用多级代理联系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模式。这种体制在信息不畅通、控制链条长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企业总部和下属公司关系不明确,相互侵权,实质性控制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等问题。总部经常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用于处理和下属公司之间的集权和分权关系,严重影响了存续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
三、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国有存续企业发展的途径
1.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发展对宏观外部条件的要求
存续企业发展对宏观外部条件的要求国家需要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就垄断性行业重组、国有企业改革、个体企业融资及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的迫切需要这一系列涉及多利益主体的多重目标,进行整体部署,严格控制存续企业增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在已有的政策基础上,针对现实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加快消化存续企业的存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政府参与企业资产重组,要有完善的制度约束和法律监督,避免出资人监管职责难以到位,内部人控制或管理层操纵等现象的发生。
2.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发展的途径
(1)创新观念
存续企业要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观念创新。要大刀阔斧地革除一切与企业改制发展相悖的陈规陋习,坚决摈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改革开放、敢于创新、效率优先、公开竞争、企业主体、人本管理等积极向上的全新观念,优化企业改制发展的氛围。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充当观念创新的带头人,做到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管理行为不断创新。以观念创新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创新,使观念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创新体制
国有存续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存续企业的股份化改造,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和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刷新企业在用人、分配、生产、营销、财务、投融资等方面的制度。既要鼓励企业用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又要加大不良资产的整合处置力度,千方百计地盘活闲置资产、优化劣质资产、清算“泡沫”资产,让资产在盘活中保值,在经营中增值。既要允许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活化资产,搞活投资体制;又要鼓励企业采取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搞活经营机制。
(3)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存续企业的生命之源,竞争之本。存续企业在持续重组过程中,除管理制度创新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作为剥离重组之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形势和严酷的市场挑战的存续企业,自身技术落后,因此围绕技术创新我们应做好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提取和投入,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注重用老技术解决新问题和集成现有的技术。存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要在短期内实现技术水平的根本性飞跃,受到经营资金、人才、原有技术、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对于缺乏应用新技术的存续企业来说,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思路就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潜力挖掘,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集成现有技术也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大趋势。企业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都可以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加以解决。
(4)用品牌战略促进发展
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存续企业搞好品牌战略)要搞好品牌建设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盲目多元化,以保护品牌的质量,要从组织和制度上确定品牌资产管理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对品牌经营要有长远和整体的规划。知名品牌的形成需要长期精心策划、持续不断地投入。要在广告、包装、营销运作等方面整体协调,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创建初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利用对方的品牌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要抓住品牌经营的整体脉络,开展专业化品牌经营。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从品牌的创立、建设、改善方面入手,建立品牌核心价值和理念。
(5)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企业重组象其他的改革形式一样,让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人员的下岗分流,一时间人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其实,这是对改革的一种误解,重组意味着企业资源的优化,一方面企业的确存在着大量的富余人员,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着人才的缺口。因此,存续企业要发展必须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确保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存续企业是国有大型企业在改制上市时,进行辅业分离和社会职能剥离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企业。因为不同的存续企业由于所在行业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生存发展条件和所处环境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存续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从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对存续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和导向出发,有选择、创造性地选取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本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卜善祥,吴强,吕宾.存续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纪宝华:国有存续企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改革探索,2006(11).
[3]王宝华:存续企业也能做强做优[J].中国石油企业,2007(4).
[4]张海洋 余 燕 王 玮:谈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和谐发展[J].经济师,2008(5).
4.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四
一、初创期: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有22%的企业在这个阶段死掉。
初创期,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这个阶段谈什么公司管理,流程、制度建设,都不是很现实。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培训以业务和销售为主,几乎都是内部培训。
二、成长期(快速成长阶段):在我国,有67%企业在这个阶段死掉。
在经历过原始积累的生存努力之后,很多企业都会慢慢找到属于它的生存方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财务管理等,这些是一个公司运转的基础。这个阶段人员也开始增长得很快。企业进入到了一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呢是企业具有一定的营业额和规模,进入初步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管理的决策还需要老板的参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将会碰到管理危机。另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的战略很好,但是员工的能力却跟不在。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才能够更好地为团队完成任务。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所长,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才能使团队更具活力,也才能使我们的方向更为正确,速度更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业务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更是人与人之间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真正唯一的持久的生命力就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快多少,你是不是一个更新换代、新陈代谢非常快的学习型组织。
所以,当企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之后,面临最大挑战是企业人的问题。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找到正确的人来做正确的事情,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提高领导自身的修养,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不要亲自主刀,而是指导、培养一批人,即使创业者不在的时候也依然能把企业做好。
那这个时候外部的培训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阶段的培训以管理类培训(包括通用能力、变革管理等)和全员培训为主。
三、稳定期:
基业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这个阶段就是企业需要找到一个蓝海,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在这个阶段企业就需要建立自己完善的培训体系。
四、衰退期/持续发展:精细化管理
上边的规范化过程曾经提到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会影响个人的创造性,而这个阶段要就是要解决规范与创造并存的问题。这是把企业管理的粗放转变为精益化过程,包括:
1、组织的流程化运作
2、精益化制造
3、文化型组织
4、自主化组织
5、核心竞争力
6、扁平化组织等
5.国有企业改制程序 篇五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成立改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制定工作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做好调查摸底和宣传、动员工作。
(二)申请阶段
1、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投资主体)上报改制申请。
2、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投资主体)批准改制申请后,由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资产评估立项。
3、聘请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4、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进行国有资产评估确认。
(三)制定方案阶段
1、制定改制方案、公司章程。
2、征求职工及有关部门意见。
3、确定改制方案和公司章程。
(四)申请报批阶段
1、审批权限市级中小型企业改制方案由市政府授权投资主体或主管部门审批,报送市经委备案;市级大型企业改制方案由市经委审批;市级特大型企业和市政府授权经营企业改制方案由市经委组织论证,并报送市政府审批。
各区县(自治县、市)企业改制方案由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市级以上企业改制,涉及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国土房屋、银行等政策,先由企业和审批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商,未决问题由市经委负责协调;区县(自治县、市)企业由当地政府指定部门协调。
2、市级大型企业、特大型企业和市政府授权经营企业改制方案报批程序
(1)向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投资主体)申报改制方案、公司章程。
(2)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投资主体)批复或按审批权限出具初审意见后报送市经委;市经委按审批权限或出具审核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
3、申报材料
(1)申请
(2)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授权投资主体)初审意见或市经委审核意见
(3)改制方案
(4)公司章程
(5)国有资产评估确认书
(6)发起人正式协议
(7)企业职代会决议
(五)其他
1、如果职工自愿购买国有股权,应在相应阶段增加:
(1)职代会决议通过书
(2)股权出售办法
(3)职工自愿购买国有股权的申请书
(4)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授权投资主体)与企业职工购买国有资产协议书
(5)国有资产处置及股权管理批文
(6)银行债权承转协议
2、特殊行业,须有行业准入的批复。
债转股企业改制程序
(一)申报程序地方债转股企业改制组建新公司的方案,由市经委审核后报送市政府审批或由市政府委托市经委审批。
(二)报批材料
1、申请
2、需资产评估的债转股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
3、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债转股方案
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相关银行的金融债权移交文件
5、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协议书
6、公司章程
7、组建新公司的方案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审批程序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授权市经委为股份有限公司审批机构的批复》(渝府
[2000]144号),全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审批工作由市经委负责。
(一)必要条件
1、符合《公司法》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
2、符合国家和本市发展方向及政策要求。
3、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5人以上为发起人,其中过半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4、公司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发起人全部认购公司的股本。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报批程序
1、由主发起人或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向市经委提出申请并附上有关申报材料。
2、当地政府(或其授权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对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出具审核意见,或将其申报材料转报市经委。
3、市经委审核批复。市经委在申报材料齐备后予以批复。
4、持市经委批复,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申报材料
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书。
2、当地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或主管部门或市政府授权投资机构的审核意见。
3、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4、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及可行性报告。
5、发起人正式协议书。
6、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
7、资产评估报告书。
8、国有资产评估确认书。
9、国有土地评估报告书及国有土地评估确认书。
10、验资报告。
11、法律意见书。
12、发起人资信证明、营业执照、自然人身份证明。
13、特殊行业,须有关部门允许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书面意见。
14、外资作为发起人,需外经部门批准文件。
(四)其他
1、公司登记后,须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及公司创立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工商执照复印件报送市经委备案。
6.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方案 篇六
红海咨询
很多人听说过企业改制,何谓企业改制,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需要的过程。
(1)什么是企业改制方案
企业改制方案是企业改制的具体操作依据。企业改制方案是企业改制成功的关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的法津、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以利于改制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2)企业改制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改制方案的内容要合法,二是设计企业改制方案的程序要合法。第一层意义上的合法可以称为实体合法,第二层意义上的合法可以称为程序合法。
稳定性原则
设计改制方案要保持企业改制前后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避免由于企业制度的变动而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或停止。要实现企业改制前后的稳定过渡,必须妥善安置改制企业的员工,员工安置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企业难以成功改制。
科学性原则
企业改制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先进的产权制度、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设计企业改制方案要遵循赞赏性原则,坚持企业组织制度的科学改造。
(3)企业改制方案的内容
企业进行改制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的法津、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以利于改制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改制方案的内容包括:
一、改制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简况,包括:(1)企业名称;(2)企业住所;(3)法定代表人;(4)经营范围;(5)注册资金;(6)主办单位或实际投资人。
2、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包括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及税后利润。
3、职工情况包括现有职工人数、年龄及知识层次构成。
二、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包括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及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2、可行性结合企业情况和改制方向详细阐明企业改制所具备的条件,改制将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效应。
三、企业重组方案
1、业务重组方案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改制目标,采取合并、分立、转产等方式对原业务范围进行重新整合。
2、人员重组方案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企业职工的安置情况,包括职工的分流、离退人员的管理等等。
3、资产重组方案根据改制企业产权界定结果及资产评估确认额,确定股本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企业净资产的归属、处置,是否有增量资产投入、增量资产投资者情况等等。
4、股东结构和出资方式包括改制后企业的股东名称、出资比例、出资额和出资方式的详细情况。
5、股东简况包括法人股东、自然人股东的基本情况,如有职工持股会等其他形式的股东要详细说明其具体构成、人数、出资额、出资方式等。
6、拟改制方向及法人治理结构选择哪种企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或其他形式。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改制后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职权,包括最高权力机构,是否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还是设执行董事、监事,经营管
理层的设置等。
四、下属企业情况下属企业的数量、具体名单、经济性质和登记形式(法人、营业)。
如下属企业有两层以上结构,即下属一级企业还下设一级或若干层次企业,要详细列出层次、结构。
根据“企业改制,其下属企业资产列入改制范围的应一并办理改制登记”的要求,拟改制企业全资设立的法人、非法人及与他人共同设立的联营企业都要一并参加改制工作,其改制方案可以参照上述企业改制方案予以制订。不列入改制范围的下属企业(包括联营企业),要先行办理隶属关系的变更划转手续,并办理变更登记。拟改制企业控股、参股的企业,其资产不进入改制范围的应先行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出让其股份;列入改制范围,则只需待企业改制登记完成后办理股东名称的变更登记。
(4)企业改制方案的类型
一、企业公司制改造。
主要适用于将非公司制的原国家控制支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发行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其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能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
主要适用于城乡集体企业和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小型企业改
制时对公司形式的选择。这一方式既有人合又有资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在一起,股权可以是员工个人股、员工集体股和法人股等多种形式,比较灵活。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也较易于为员工等各方接受。但不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三、企业分立改造。
主要适用于企业存在多种互不关联或者能够互相独立的经营项目,整体效益较差,分开经营竞争力较强而又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情况。此时可将一个企业分立成几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四、企业债权转股权。
主要适用于企业负债严重,没有现实偿还能力但又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经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将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全部或部分债权转成股权,从而债权人变成股东的情况。这一改造方式,可以降低改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改制企业的财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五、国有小型企业出售。
主要适用于企业规模较小、经评估后国有净资产数额较小、经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的情况。这一改造方式涉及法律关系较多,也较易产生纠纷,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种。
六、企业兼并(或者合并)。
主要适用于两个或者几个企业间达成一致,合并后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的情况。
七、破产。
7.企业各发展阶段融资策略浅析 篇七
1 企业的融资方式
1.1 自有资金
自有资金是企业创业者在创办企业之前的个人资金,自有资金是企业种子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在种子期进行其他融资行为的基础。
1.2 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是指资金相对充裕的个人所进行的前期一次性投资,其目的是协助具有独特概念、创新技术或资源优势的初创企业。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来源为亲戚、朋友或对初创企业感兴趣的资金富有者,天使投资是企业种子期最稳定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3 政府扶持资金
政府扶持资金是政府主导和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的资金,由具有政府背景或得到政府支持的平台公司组织社会资本设立的资金池,采用政府让利于合作投资机构的基金形式服务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是政府解决初创期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1.4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用于内部融通的资金,是企业持续不断地将包括留存收益和应付账款在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不稀释原股东控制权、税负优惠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融资组成部分。
1.5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理解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又称风险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是由职业投资者投入到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初创企业的权益资本,被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一般具有新生性、独具核心竞争力、发展迅速等特点。
1.6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又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一般会附带退出机制,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其在创业企业所持股份而进行获利。
1.7 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是指专为具有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创业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融资,为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
1.8 中小板市场
中小板市场又称中小企业板市场,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流通盘在1亿以下的创业股票板块,服务于一些有上市融资需求而又达不到主板市场要求的盈利能力强、发展较成熟的中小企业。
1.9 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又称一板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的主要场所,是最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主板市场企业多为具有较长的成立时间、庞大的资本规模和稳定的盈利能力的大型成熟企业。
1.1 0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融资是指企业为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和银行签定贷款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在规定的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负债融资方式。
1.1 1 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有资金需求企业通过发行用以记载和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来进行债务融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法。债券融资具有对象广、市场面大的特点,并且具有提高财务杠杆、不稀释控制权和融资成本低等优点。
2 企业各发展阶段融资策略和途径选择
2.1 种子期
种子期是企业发展最初始的阶段,是企业的组织建立、人员招聘和项目启动的阶段,基本上处于产品的开发、实验和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产生专利、成果和样品,而不是产品。种子期是企业正在筹建或刚刚组建的阶段,是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但是由于投资成功率很低,也是企业最没有资源、实力和吸引力来进行融资的阶段。基于以上特点,自有资金、天使投资和政府扶持资金成为企业种子期最现实和最合适的融资途径。
2.2 创业期
创业期的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无收入、人员不稳定等特点,此时企业已经具有初级的产品、初始的经营计划和不完整不稳定的组织机构,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没有任何收入,开销和支出虽然不多,但单项资金需求较种子阶段高出不少,并且由于自有资金、天使投资资金数额的有限性和政府扶持资金的政策性,仅仅靠创业者自有资金、天使投资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企业资金需求相对较高、风险大、成功后获利高等创业期特点导致企业必须寻找有充裕资金而又愿意承担高风险的融资主体,风险投资无疑是最合适和最主要的融资途径。
2.3 成长期
成长期是产品开始推向市场的初始阶段,此时产品进入开发阶段并有部分消费者开始试用。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即将完成产品定型,并着手实施其市场开拓计划。企业技术风险继续下降,但由于产品研发投入较大且没有销售收入,费用增加较快,致使资金需求量上升迅速。这些特点导致自有资金和天使资金不可能满足资金的需求,而且企业也很难靠自我积累解决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所以风险投资依然是其主要融资途径。另外,由于已经形成产品的雏形,企业技术风险较低,私募股权投资也有意愿对成长期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
2.4 扩张期
扩张期的企业逐步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并开始出售产品和服务,其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具备成功的把握,此时成功率已接近70%。此时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线并开始组建正规的销售队伍开拓市场,虽然开始有收入,但高昂的支出仍大于有限的收入。
企业此时开始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此时的融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最具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融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并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认可度和较低的风险水平,所以各投资主体愿意并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可供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较多。
此时,企业的上市条件也逐渐趋于成熟,对各投资主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无疑是这一阶段融资的一支强大的力量。资产规模的扩大、销售收入的增加和投资风险的降低也成为商业银行对其进行债券投资的理由,银行信贷融资也是这一阶段企业融资一个主要的途径。此时企业的前期产品研发已经完成,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企业规模和销售收入增长很快,呈现出高科技性和高成长性的特点。一些发展迅速的扩张期企业已经开始准备在创业板上市来争取更充裕、更稳定和成本更低的股权融资,所以创业板融资也是扩张期企业融资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2.5 成熟期
成熟期的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市场认可度方面还是在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企业的销售收入远远高于支出,巨大的销售收入产生了可观的净收入,各方面的实力已经达到上市的要求和标准,企业在这一阶段筹集资金的最佳途径自然是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通过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发行股票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途径,上市融资不仅可以拓宽企业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增添强大的支持,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撤出创造了条件。此时,企业拥有巨大的规模、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可靠的信用度,是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宠儿,银行信贷融资自然也是企业在成熟期一个主要的融资途径。另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大规模的债券融资也成为可能。企业的发展要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融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只有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合理和正确的融资方式和途径,才能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保证企业健康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我国基本建设融资体制的教训和发展——从融资方式的演变看我国基建融资体制的改革发展[J].中国税务, 2001 (10) .
[2]徐泓, 蒋砚章, 杨万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3) .
8.创业企业发展阶段和融资选择 篇八
关键词: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融资选择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业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一系列支持鼓励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但是我国的创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过半数的新创企业在5年内便中止。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资金的短缺。因此,研究创业企业融资决策的分析对于解决创业企业资金问题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将以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之一的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案例,着重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选择,探究融资优序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体现。
一、案例企业简介
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由银江科技集团、美国INTEL公司、浙江省科技厅等共同投资建立,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城市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是中国创业板第一批上市的28家公司之一。
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的阶段。企业也进行了多次融资。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福布斯(Forbes)2010年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100强。其发展模式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本次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选择及分析
(一)创立初期内部原始资本积累为主
银江股份的前身是浙江银江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早在1992年便已成立。由金融电子研究所和钱江国际合资设立,注册资本210万美元,其中金融电子研究所占72%,钱江国际占28%。创立初期,银江电子的主要业务为门禁监控系统,由于初期业务单一、发展缓慢,对资金的需求主要依靠内部原始资本的积累来满足。
2003年,金融电子研究所和钱江国际将全部股权转让给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及副总经理。由于公司资产规模小,财务状况不佳,很难从外部获得资金支持,因此公司的技术都是靠股东们带头,持之以恒地钻研成功的;而公司业务也是靠一单一单做起来的。经过两年的资本积累期,银江电子终于在2005年基本奠定了在杭州智能交通方面的地位,并全额清偿了华融资产杭州办的1800万元债务。2006年,企业实现净利润927万元。
(二)成长阶段债务融资占据主导地位
从2006年开始,公司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公司在智能化系统工程产品,包括城市交通智能化、医疗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三方面都承接了更多的业务。由于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仅依靠自身盈利很难满足发展需要,因此企业不得不考虑通过外部融资方式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在增加,同时,企业有了初步的信用记录,信息透明度有所提高,所以企业开始较多地依赖企业以外的融资渠道。
在2006-2008年的成长期,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这说明企业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的作用来进行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企业较多的使用了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等商业信用以及短期借款等融资方式。伴随着公司资产的增多,信用的提高,银行和合作企业对银江股份开启方便之门,使其融资能力大大提升。2006到2008年公司实现持续增长盈利,2008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149万元。
(三)成熟发展期成功上市
2009年,公司的智能化系统已占据杭州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浙江省也达到了80%以上。公司开始制定进一步融资计划。早在几年前公司便有上市意向。恰逢2009年中国创业板推出,公司在进行全面分析之后,认为创业板更加适合公司的发展。首先,创业板面向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要求只能经营一类主营业务,银江股份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系统工程产品供应商,十分符合创业板要求。其次,创业板上市门槛比主板上市门槛低得多,其成长性高于主板,适合银江股份这样规模处于主板公司与普通中小企业之间的企业。
2009年10月,公司经过充足的准备后,成功过会,成为浙江省首家创业板IPO公司。此次成功上市使银江股份从资本市场募集到4亿资金,公司也因此加快了发展步伐。公司使用超募资金投入五大区域营销中心建设和北京物联网公司设立等项目,同时加大研发力度,竞争力加强,实现了全国扩张与深度开发两大战略的双管齐下。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银江股份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选择的分析,认为以银江股份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仍符合融资优序理论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所认为的顺序。这主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
创立初期,由于市场需求的狭小,生产规模有限,难以承担高额负债成本,因此十分重视自有资本的积累,避免过度的负债经营,因而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来积累资金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加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时,外源融资则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在外源融资中,权益融资会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因此银行借款等债务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且资本市场高门槛的准入制度使得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了较高的债务融资风险,其融资过程受到瓶颈制约。且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其财务记录和信用制度趋于完备,逐步具备了进入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证券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依靠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现有资源和能力,合理进行融资规划。需要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公司目前所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宜公司实际情况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组合,以最优的结构达到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小的融资组合。(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2.复旦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程.中小板上市公司內部融资和债务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中国市场.2010(8).106.
[2]刘建勇.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经验研究.科技与管理.2008(9).43-45.
[3]田银华,宁康康.从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2).27(6).44-45.
[4]杨善国.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分析——汇源果汁16年发展中几次重大融资的回顾与思考.财会学习.2008(10).58-59.
9.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基本程序 篇九
一、拟定方案
1、由企业向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提出改制申请,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作出同意改制批复。
2、改制企业组成由企业党组织、经营管理层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工作专班,拟定改制方案(可与审计、资产评估同时进行,并根据资产评估结果予以调整)。方案中至少需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
(2)改制形式及涉及的资产范围(改制企业附属厂一并纳入改制范围的应予以说明);
(3)职工安置办法;
(4)资产处理方式(含土地处置形式);
(5)债权债务处理方式;
(6)改制后企业发展思路和措施。
3、企业改制方案经党政联席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报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审核。
4、资产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由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组织审查论证,并提出审核意见。
5、资产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见武汉市改制企业名单)改制,经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方案论证,提出审核意见,其中大型企业改制应报市国资委同意。
6、改制企业将审核后的改制方案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其中对改制形式、涉及资产范围、职工安置办法、资产拟处理方式、负债处理方式、参与竞价的企业内部人选等重要事项,必须逐项审议,形成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7、改制企业将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连同职工代表签名报改制方案审核部门审核,由审核部门作出对企业改制方案的批复。
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
1、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2、企业向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提出书面改制评估立项申请,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同意、批复后,报同级国资部门办理评估立项。
3、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纳入改制范围的资产进行一次性全面评估。
4、改制企业将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书》报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审核后,送同级国资部门初审,其中涉及土地、房屋资产的由土地规划、房产等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审核。
5、改制企业将经审核后的资产评估结果在企业内公示3个工作日。
6、改制企业将公示结果报授权营运机构或产权管理单位核实并形成书面意见,国资部门收到公示无异议的报告后,出具确认文件。
三、资产损失审批
1、改制企业对资产评估中经中介机构认定的资产损失提出书面申请报告,报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
2、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对企业申报的资产损失进行审核后签署意见分别报同级国资、财
政部门审批。
3、市属企业中凡累计金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盘亏损失由市国资办审批。累计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流动资产损失、累计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长期投资损失以及应付福利费红字等损失由市财政局审批。
市属企业中凡累计损失达到或超过上述金额的,分别由市国资办、市财政局初审,报国资委研究同意后下达审批意见。
四、审核职工经济补偿、安置费标准
劳动社保部门对企业职工安置分流方案进行审批,对有关补偿标准进行核准,并出具核准意见。
1、职工经济补偿标准;
2、离退休人员应缴未缴的医疗保险费;
3、伤(病、残)人员的生活和医疗补助费;
4、职工遗属、精简返乡人员生活补助费。
五、进场交易
1、批准产(股)权转让进场交易。资产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产(股)权转让进场交易由授权营运机构或产权管理单位批准,资产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产(股)权转让进场交易由市国资办批准。
2、成立交易项目评议小组。
3、申请挂牌。由产权转让方向产权交易市场申请公开挂牌,并提供相应资料。
4、挂牌。按照改制企业材料制作挂牌信息在公众媒体上发布,并在产权交易市场上进行挂牌,挂牌时间为15天。
5、资格审查。对参与投标竞买方的资格进行审查,收缴竞价保证金。
6、挂牌竞标。挂牌期间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向方的实行竞价交易,挂牌15天后无两个及两个以上购买方的进行协议转让。
7、评议、确定中标人。由评议小组根据评议规则,经评议后确定中标人。
8、鉴证。产权交易所对企业提供相关资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审核通过的出具《产(股)权交易鉴证书》。
六、签订协议、缴纳认购资金
1、按照武政办[2003]66号文件规定政策计算后,由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与受让方(或买受方)签订产权转让协议书。
2、购买方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缴纳认购资金。
七、其他补偿资金弥补
对国有资产(包括转让收入)不足以安置职工的,由企业提出申请,报授权运营机构或产权管理单位审核同意后,再报同级国资部门向有关部门出具联系函。
1、财政部门办理财政借款转增资本金、土地出让金返投手续。
2、房产部门办理改制企业使用售房资金、公房置换手续。
八、资产处置审批
1、企业拟定资产处置方案报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审批。
2、资产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方案由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审批,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国资部门备案。
3、资产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方案由授权营运机构或企业产权管理单位审核后报市国资办审批,其中大型企业改制的应向市国资委报告后下达审批意见。
九、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或注销手续
10.国有企业改制律师尽职调查 篇十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律师依据改制企业的改制、产权交易等计划,通过对相关资料、文件、信息以及其他事实情况的收集,从法律或规范性政策文件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判断。
●尽职调查基本原则
▲独立性原则:独立于委托人意志,独立于审计、评估等其他中介机构。
▲审慎原则:对任何资料、信息以及相关人员所作出的口头陈述而发现的任何问题,律师均应持审慎的怀疑态度,作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
▲专业性原则:在整体调查工作中充分体现从法律角度的核查和判断。律师在调查中关注的重点始终是法律状况,判断的是法律风险,律师应当从法律角度作出专业的判断。
●尽职调查清单,要求被调查对象在合理或约定时间内依据清单,以律师所知晓的形式提供真实、完整、齐备的资料原件或与原件审核一致的复印件。
●尽职调查核查要点
▲ 对“设立、沿革和变更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必要时需要辅之以企业工商登记的查询资料):
◆改制企业的营业执照;
◆改制企业历次变更的章程及目前有效的章程;
◆与改制企业设立相关的政府有权部门的批文;
◆与业务经营相关的批准、许可或授权;
◆企业取得的资格认定证书,如业务经营许可证等;
◆企业变更登记事项的申请与批准文件;
◆企业成立时及成立之后历次验资报告及审计、评估报告;
◆股东会、董事会的会议记录和决议; ◆企业分支机构和企业对外投资证明;
◆税务登记证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情况说明及批文;
◆外汇登记证;
◆海关登记证明;
◆企业已经取得的优惠待遇的相关证明文件;
◆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对“基本运营结构”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目前的股本结构或出资人出资情况的说明;
◆有关企业目前的管理结构、薪酬体系的文件;
◆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风险控制制度的文件。
▲ 对“股权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文件:
◆有关企业的股权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证明文件;
◆股权有无质押或其他形式权利行使障碍的证明文件;
◆有关股东出资方式、出资金额的证明文件;
◆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财产权属证明文件及权属变更登记文件。
▲ 对“有形资产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房屋产权及重要设备的清单;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有关房屋及重要设备租赁的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有关海关免税的机械设备(车辆)的证明文件(如有);
◆企业其他有形资产的清单及权属证明文件。
▲对“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资产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对各项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清单,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
◆所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注册登记证明及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土地使用权证、租赁土地的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重大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相关协议。
▲对改制企业所签署或者有关联关系的“重大合同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任何与企业及其附属机构股权有关的合同;
◆任何在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的动产或不动产设定的所有抵押、质押、留置权等担保权益或其它权益限制相关的合同;
◆企业及其关联机构的兼并、分立、合并、歇业、清算、破产的相关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服务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许可协议、特许安排及附有条件的买卖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能源与原材料或必需品等供应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大保险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改制前签署的任何与合并、联合、重组、收购或出售有关的重要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与主要客户签订的其他与其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合同;
◆其他重要合同,如联营合同、征用土地合同、大额贷款或拆借合同、重大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或投资参/控股及利润共享的合同或协议等等。
▲对改制企业“重大债权债务”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有关公司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的真实及权利的完整;
◆应付款项是否与业务相关,有无异常负债;
◆有无或有事项及或有负债;
◆有无因债权债务事项而可能引发的纠纷。
▲对涉及的“重大法律纠纷、行政处罚等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文件:
◆企业未了结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索赔要求及政府部门之调查或质询的详细情况;
◆企业违反或被告知违反卫生、防火、建筑、规划、安全等方面之法律、法规、通知或诉讼的情况;
◆企业所知晓的将来可能使之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索赔要求、政府部门的调查或质询的事实。▲ 对改制企业“人员基本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文件: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企业和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样本;
◆企业工会组织的情况和与工会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或协议;
◆企业职工福利政策;
◆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 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文件:
◆项目立项和建设、竣工过程中的专家环境评估报告和环保部门的批准;
◆环保部门的整改通知、处罚决定;
◆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设备、工艺、制度、保障;
▲对企业“纳税情况”的核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文件:
◆企业应纳税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据、批准;、◆纳税记录、完税证明、欠交税款、行政收费;
◆税务机关的催收通知、处罚决定;
●尽职调查注意事项
◆律师应当注意保持与委托人以及调查对象的良好沟通,以便将律师在调查过程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反馈给客户。对于需要制作调查笔录的,应当亲自当面询问有关人员,以保证尽职调查工作的真实性。
◆律师应当注意同其他中介机构的配合。国有企业改制通常是由几个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律师在工作中应当同其他中介机构相互配合,将各自了解到的情况和资料相互通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项目能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 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认真审核、比对相关资料。如果发现相关资料存在矛盾或者不相一致,应当要求委托人予以核实,也可以商请其他中介机构协助调查,或由律师再次调查,以保证尽职调查的准确性。
◆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注意收集完整的调查资料,对于因客观原因无法获得与改制或产权转让有重大关系的文件和证据的,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中明确说明。
●尽职调查与工作底稿
律师应当在尽职调查前及调查过程中制作必要的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完整、记录清晰并适宜长期保存。形成完备的工作底稿是考核律师尽职调查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工作底稿的制作不仅是律师工作过程的完整体现,同时也是防范律师执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律师开展尽职调查的工作底稿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与改制企业设立及历史沿革有关的资料,如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章程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印件;
◆重大合同、协议及其他重要文件和会议记录的摘要或副本;
◆与委托人及被调查对象相互沟通情况的记录,对委托人与被调查对象提供资料的检查、调查访问记录、往来函件、现场勘察记录、查阅文件清单等相关资料及详细说明;
◆委托人、被调查对象及相关人员的书面保证或声明书的复印件;
◆对保留意见、疑难问题所作的说明;
◆其他与出具《尽职调查报告》相关的重要资料。
●《尽职调查报告》编制
在委托人或者被调查对象依据尽职调查清单的要求提供各类文件与信息后,律师应当及时、谨慎地对所有材料进行审阅和分析,并据此向委托人或被调查对象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律师在提出初步意见后,应当与委托人或者被调查对象进行充分沟通,明确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具体事项或问题,以利于在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达到尽职调查工作的全部目的。律师在获得全部必备信息材料后,应当编制最终的《尽职调查报告》。
《尽职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目的与范围:说明出具尽职调查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核查的范围
◆律师的工作准则:说明律师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政策文件,根据委托人的授权,按照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出具工作报告的。
◆方法与限制(假定):说明核查和出具报告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所基于的假定。
◆律师的工作程序:说明律师在开展尽职调查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方式、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流程,包括对调查对象提供材料的查验、走访、谈话记录、现场勘查记录、查阅文件的情况等; ◆相关依据:律师制作调查报告所依据的文件材料以及报告反应情况的截止时间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行政文件、规章、通知;
◆使用范围与声明(不保证)
◆正文:正文内容应当与律师的工作程序以及律师出具的调查清单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包括公司设立、变更、存续、公司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业务与经营状况、资产状况、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税务、保险、劳工制度、重大合同与担保、诉讼以及处罚情况等,正文部分可以分别对每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并发表法律意见;
11.企业竞争战略观的四个发展阶段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观;企业资源;知识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一、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是伊戈尔·安索夫和肯尼思·安德鲁斯。其中,安索夫正式提出的“战略管理”概念为后来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基础。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主要认为,竞争战略行为是对企业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竞争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安德鲁斯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部环境中哪些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哪些构成企业发展的威胁,然后找出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抓住机会,避开威胁。
与此同时,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咨询专家们则创造了包括“经验曲线”和“增长与市场份额矩阵”在内的一系列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概念和工具,深深影响了美国各大企业的战略观,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潮”,当时美国500强企业中有85%的企业建立了竞争战略部门。“波士顿矩阵”盛行一时,几乎每一个称职的战略制定人员都学会了用“金牛”、“瘦狗”、“问题”和“明星”来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与业务分类,并决定其取舍。
可以将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是企业自身难以左右的,因而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 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企业如何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适应。这一阶段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结构要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有以下不足:该理论缺少对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的分析与选择,它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己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导致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另外,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缺少对企业内部环境、结构与特征的考虑。
二、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以产业结构分析主导的竞争优势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理论。它有三个前提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决定着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对于许多特定的行业来说,由于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就可以采用类似的战略;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因为资源的流动令企业可开发资源,这使得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只是暂时的。
波特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竞争战略是源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则的深刻理解。而竞争规则又体现于五大竞争力之中,即:新竞争者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它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的定价,替代品的威胁也是如此。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决定着原材料和其它的投入成本。竞争的强度不仅影响着价格,同时也影响着诸如厂房设施、产品研发、广告及销售等的成本。入侵者的威胁限制着价格,也要求企业为防御入侵而进行投资。
根据产业企业理论和五力竞争模型,波特提出了通用竞争战略,即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无特色的产品(成本领先型竞争战略),或顾客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的差别化产品(差别化竞争战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形成竞争优势。波特亦提出另一类通用竞争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即企业在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方面的优越地位,其实只不过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而已。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风靡于20世纪80年,其立论基石在于,通过多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市场产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被认知的。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是建立在对产业聚合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内部战略的系统化。重外轻内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战略抉择的单一化。使用聚合的产业分析方法无法在战略水平上采纳有效、灵活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认知水平的不一致,乃至错配导致难于适应变化的战略刚性。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有超常的收益,而其它运用相同战略的同类企业却没有相当的收益。而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观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三、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
企业如何发展和维护竞争优势的挑战,是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的研究分支之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企业的资源主导整个企业内外部分析的战略框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探讨的热点,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这种方法指出资源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与以产业定位为核心的产业分析方法不同。它采取了一种内部考究的方式去探求为何某些企业比其它企业更有竞争优势。
始于Wernerfelt(1984)引导先河的论文,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若干学者的努力下得以不断完善。其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开发出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行业竞争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间的资源存在差异,其它企业无法得到复制。因此,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念的倡导者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个体企业所拥有和掌握的独特资源。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便着眼于那些蕴藏于企业中的资源。Peteraf(1993)以资源难以被仿制、转移、买卖或者替代的观点,对竞争优势的关键作用作出了解释,并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资源关键的性质以及它们存在的经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无法将其同质配置。
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的异质性(Peteraf,1993),它阐述了构成竞争优势的理论环境。在分析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涉及到企业以及与供给和顾客相关的资源,乃至社会资本理论所强调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各类无形资源。
虽然以资源为本的观点正确地强调了企业的异质性,但由于分析能力的局限,它没有强调主要的资源是系统知识。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在价值的定义上缺乏完整性,异质性本身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 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掘和解释无形资产及企业知识积累的关键作用的努力下,企业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知识基础观。在这种观点下,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因为知识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有效地获取、支配并转化其他的资源。Teece,Pisano,& Shuen(1997)认为企业依靠知识基础的资源来驱动业绩并依赖其快于其竞争对手的学习及发展能力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知识的进化是路径依赖型的,这使得其他企业难于模仿这种资源。正因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的学习能力或知识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所有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企业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因此研究者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观点来定义它。如,将知识定义为“知道如何做”及“信息”的结合体;专业与经验的一种配置,而非在企业内个人传递的信息流;为允许企业以现有方式运作的现存的一系列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做”以及指导企业现有行动及理解力的一系列的原则、技能和流程。以上种种定义认为,企业知识是现存于企业中的一系列积累的知识的集合。
然而,企业的现有知识集合并不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环境持续改变,企业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整合生产资源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运作,采取新的步骤,或应对于市场的挑战都依赖于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查尔斯·德普雷及丹尼尔·肖维尔(2004)认为企业现有的知识集合对保证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不足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学习并快速创建新知识集合的能力才使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或引领快速变化的环境。
因此,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知识积累及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地发展、整合资源并获得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2.Teece,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姚玉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博士生;朱文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改制程序10-21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08-14
国有企业改制工商登记指南09-19
现阶段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16
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09-03
企业发展阶段09-11
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十一五”期间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10-05
改制企业党建11-25
集体企业改革改制06-28
企业改制考察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