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2024-09-01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共15篇)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初中美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而美育工作就以农村初中而言,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原因在于:1.基础差、资金欠缺。2.有些领导和学生家长不够重视。3.美育的效果、作用得不到认同和支持。4.师资缺乏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改变美育教学的现状,首先就要从农村抓起。

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应把美育放到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不要因为某些现状,而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内容虽然很广,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基础,最本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

歌德曾说:“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人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初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欣赏课约是总课时20%)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三、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专题欣赏共有18节,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中也安排有随堂欣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现作管窥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1.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也比小学儿童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学习的态度,包括对教师、对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的态度都有了新的表现。比如他们开始更加尊敬那些师德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

第三,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更有广阔性、多样性、选择性、深刻性和自觉性。据一些观察和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喜爱某一门学科首先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有关,教师教的好,兴趣就高,教得不好,兴趣就低。另外跟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有关,成绩不好了就没兴趣,一旦连续获得好成绩或分数,就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有兴趣。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入初中,由于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使很多同学感到美术难、枯燥,这是十分反常的。

第四,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作品评价和欣赏中,要善于耐心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地学习,这是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2.初中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在初中时期,各个学科和各个活动都要求他们具有更高感觉和知觉能力,所以他们此方面会发展很快。首先少年的视觉感觉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不断增加,比小学阶段区别色度的能力要高出60%,有时超过成人。这为审美教育的深层展开作好了准备。

(2)知觉的发展。初中阶段空间知觉的长足进步,对美术欣赏是个很大帮助,两者相互促进。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注意力、记忆力有了新的发展

(4)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5)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往往不够成熟。

只有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美术教育的寓教于乐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一走进歌厅就会被这里的灯光、节奏打动,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这些都是因为特定的情感氛围感染了你,使你产生了要做好这些事的欲望与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同样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墙,已经有很多学校行动起来,我想这最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暸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安排有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一旦美术教师用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课堂中,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从自家带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老师平时的积累,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周围张贴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最好配以文字叙述。教学时让学生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让他们互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作临场指导。总之,先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另外,谈活法、讨论法、观赏图片、幻灯、穿插音乐等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4.欣赏课要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欣赏课,树立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认识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古代有很多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比如谢眺曾写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感染力。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同时它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发祥地。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和谐的。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美又升华至畅神,所谓畅就是认为自然美景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认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有了更多的看法。

(2)正确认识社会美

结合欣赏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德。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的内涵最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中也最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所以在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比如:初一第二册《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让学生体验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正因为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第六册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有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其平凡的构图、色彩、内容体裁,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种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的认识在欣

赏课程中体现的还有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和平、科研活动的成功、竞技场上的奋力拼搏、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爱人之间忠贞的爱情等诸多方面。

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例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人体欣赏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又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体美的方法。如人的体形,是那么富有造型美,健康的肤色是那么富有色彩的变化,人的姿态是那么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体的美首先表现在身材相貌的美,身材的美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基础上,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那充满力量与灵巧的身姿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舞蹈演员那轻盈、洒脱的表现令我们赏心悦目。第二,美的身材应有匀称的比例,五官端正,身材各部分的比例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人体美与低级、淫秽图片的本质区别,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崇高、纯洁、健康、优美的心理体验,而淫秽作品只能使人精神委靡,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根本没有美感可言。

(3)正确认识艺术美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所以它往往主观性强,又具有隐蔽性。通过欣赏课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集中地、长久地去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艺术美能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如何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艺术语言包括表现艺术形象及感情的点、线、面、体、色彩、明暗、质感、量感。

线是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有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等变化,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全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比如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色彩的和谐代表优美、舒畅,色彩对比强代表悲哀、反叛等。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比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和平而稳定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热烈与沉静、冷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在第六册的欣赏课中,根据色彩的表情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米勒的作品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得出米勒的作品折射出勤劳朴素的美,巴洛克风格表现出的华丽、繁缛的美。梵高的《向日葵》扑面而来的金黄色,使我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他追求幸福、光明的心。

5.创设自主性学习模式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会取得一些成效,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在农村初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欣赏方法与模糊点的关系。只有当教师做到知己知彼,才会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引导。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二

一、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 即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由于聚精会神地欣赏, 而对审美对象具有即刻的把握与领悟, 从而使人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审美直觉主要包括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和审美态度三个阶段, 以逐步推动审美主体由感官参与到思维、情感参与, 从而深化审美感受。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握学生从审美注意到审美态度形成的过程, 以初步形成学生对音乐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

1.审美注意:“叫醒”感官

当一个崭新的旋律或节奏出现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感官敏锐捕捉, 以推动审美直觉创造的第一步。为此, 教师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强化学生对音乐信号的捕捉, 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解读音乐信号的特征;二是加强学生的知觉参与, 鼓励学生在掌握音高、节奏以及音色的基础上, 树立音乐的整体意识, 即从乐曲的结构、旋律的走向, 分析音乐, 以增强审美感知。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当第一遍聆听结束后, 教师可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旋律的初步印象 (亲切、温柔, 渐入深情;激昂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当第二遍聆听结束后, 教师可鼓励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剖析 (如, 从乐曲的结构看, 这首歌的第一部分采用了复乐段的结构, 且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

2.审美期待:美的憧憬

审美期待, 即审美主体依照审美原则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及产生效果的期待。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叫醒”了学生的感官, 并在审美直觉的作用下开始产生比较模糊且感性的印象时, 学生就会利用已有的素材和经验对此进行加工与整理, 这样, 既满足自身的审美心理, 又从中获得审美快感, 最终产生对美的憧憬。

审美期待是推动审美活动持续下去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因此, 教师必须利用学生因美而产生的兴奋, 以抓住他们稍纵即逝的、对美的需求和期待, 从而强化他们的审美驱动力, 进而激起审美热情。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一句既掀起整首歌曲的高潮, 又激起学生澎湃的心情, 从而形成强烈的审美期待。

3.审美态度:深化感受

审美态度, 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当学生的心境、思绪完全融入到节奏和旋律之中时, 在审美期待的推动下, 学生的主观活动完全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 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欣赏中, 从而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纯艺术的审美态度。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和非功利之心欣赏音乐。例如, 在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 教师应适当淡化它的政治性, 以突出歌曲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具体而言, 有两步:一是可通过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和景点图片让学生走进艺术, 二是在音乐欣赏中酝酿情绪和进入意境, 并在随琴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和释放炽热的爱国之情, 从而最大程度地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 即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呈现出的形象以及对审美主体性格和情趣的影响。相对于观察活动, 审美体验更具内省性和反思性, 即大脑对审美对象有取舍地反映, 从而形成审美主体自身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毕竟, 审美过程既离不开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 又离不开审美主体的自主性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体验时间, 以延长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1.联想、想象

当音乐作品与审美主体的情感擦出火花时, 联想、想象就如同等待喷发的火山, 只待“情到深处”, 便涌出熊熊“火焰”。优美的旋律和灵动的节奏在通感的作用下, 往往能转化为生动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 从而产生客观世界中具体的形象和意境。这样, 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下, 便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

(1) 由作品内容联想作者意图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含蓄、婉约的特点, 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是隐性的, 需要学生充分挖掘。因此, 教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联想作者的意图, 以达到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例如, 歌曲《褐色的鹅》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在欣赏之前,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曲子的题目以及所给的插图等, 联想、猜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由作品内容想象创作空白

音乐作品与我国的山水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往往带有留白的效果, 以为欣赏者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因此, 教师应抓住机会,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丰富作品内容的同时,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独特感受。例如, 歌曲《褐色的鹅》通过较多的拟声词 (如“啊、嗬、咿、耶”等) , 蕴含了无限的韵味, 即不仅表现了鹅自由飞翔、凌波戏水的快乐之情, 更抒发了哈萨克族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思想情感。据此, 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天鹅在歌唱时, 可能在互相交谈什么, 从而领悟歌曲的思想内涵。

(3) 由作品意境诱发自由想象

由于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具有抽象性, 所以需要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例如, 《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塔间奏曲》, 其旋律中带有冥想、憧憬的意境, 并通过过渡性节奏, 进入热烈、欢快的意境。因此,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仅感受音乐意境的变化, 更以思维为画笔, 描摹出不同的画面。

2.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促进他们想象力的生成, 又能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音乐产生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风格等, 还能根据音乐作品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加工, 以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例如, 在学习欣赏乐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时, 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然后, 以优美、高雅的旋律带领学生进入宫殿清幽的意境, 并感受其在落日余晖下昔日金碧辉煌、庄重肃穆的特点, 从而使学生进入“回忆者”的角色中。

三、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对审美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的精神活动, 旨在真正到达“物我两忘, 心神合一”的欣赏境界。相对审美直觉的被动状态, 审美升华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它不仅能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 更能使审美主体的心灵得到升华。

1.理解、顿悟

音乐不仅是一门聆听的艺术, 更是一门理解和顿悟的艺术, 因此,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握作品的“弦外之音”, 即对具有多义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多样性的解读, 以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例如, 聆听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托尔斯泰在听完这首乐曲之后, 感慨:从这首乐曲里, 我已经能体会忍受苦难的人民的心境。同学们, 你们从这首乐曲里听到了什么) , 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群孤立无援的人;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人们在忍受苦难, 痛苦呻吟) 。

2.引发共鸣

当音乐营造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思维一致时, 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与作品的“共鸣点”, 也就是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 并引导他们欣赏。例如,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歌颂青春的乐曲具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可借助《青春圆舞曲》的旋律阐述青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三

【关键词】初中 美术欣赏 教学 中学生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24-02

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来提高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视觉欣赏,来逐步形成符合初中生审美水平的美术欣赏能力。现阶段的美术课本,逐渐增加了美术欣赏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了完成的美术教学体系。本文主要是对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对于初中学生培养美术欣赏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开阔美术知识领域。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许多作家背后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艺术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冶初中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境界。美术欣赏的主要特点,就是一种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对作品感情上的理解的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课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绝对不能够和一些纯理论性的教育课程相比。美术课上经常会有一些文明古国的艺术文明成就,让人不胜感叹其艺术作品巧夺天空的艺术之美和灿烂的文化色彩。如:古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让人感受到优美;商周的青铜器艺术等等,给人以无限智慧的深深感慨。在不断的艺术熏陶过程中,慢慢的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1]。

2.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艺术之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而提高人欣赏艺术的能力,可以通过积累欣赏艺术作品,逐渐的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2]。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欣赏实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多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法。对于初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价值观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出端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的个人艺术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形成。总体来说,美术欣赏教育是学生在学校受教育中,绝对不可忽视的内容。美术欣赏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式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对美的感知力

美术艺术属于是一种静态艺术。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直觉视觉感受。那么,就要通过对美术作品艺术形象的美的感知,来感受美术创作者使用的线条、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段。大部分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使用更多的感情思维。这样可能由于受艺术的具体情境渲染而受到感染,产生喜悦或是沉思之情。如果美术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某一方面有感情上的共鸣,那么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能力。美术欣赏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上,要培养学生可以把握住美术作品生动色彩关系的情调。第一印象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到任何干扰的,在整体上有一种新鲜生动把握的深刻印象。这其中的直观感受的强弱程度,又会受到欣赏者的审美经验而影响。所以,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上,量的把握。要求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文化修养[4]。

2.加强对美术作品丰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的最初阶段是通过直接感受来实现的。那么随着对于美术欣赏力的逐渐提升,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经常的将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结合在直观欣赏当中。因为对于学生的美术欣赏培养不单纯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还有让学生通过内心的想象后,有积极创造的能动性[5]。优秀的美术作品,一般总是会满足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受和对想象意境的满足,并且可以启发人们再进行自我创新的一种改造和创作。例如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欣赏时,学生会对于这样一位披着睡衣在深夜徘徊的老人的雕塑形象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去体会雕塑家罗丹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反复的修改中才完成这一伟大作品的。作品展现当时艰苦的人民为伸张正义而努力抗争的伟大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由的想象,去猜测这幅作品想表达的其他意境,或许这位雕塑中的老人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夜不能寐。答案不止一种,要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这主要是由于作家在最初创作时,就怀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给予作品更多“灵魂”。这其中可能是悲哀的,也可能是欢喜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培养学生用丰富的内在情感,无限的感受作品想表达出的意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与作品心境产生共鸣,被美术作品所感染,加深对美术作品情感表达上的理解[6]。

4.培养审美理解力

美术欣赏需要在感受艺术具体形象以外,还要运用各种知识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凡·高的《向日蔡》。由于这幅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色彩渲染和表现力。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别描述对这幅画的直观感受。讨论时,学生都会有的感受就是这幅画的色彩太浓厚了,感觉像是一种要燃烧出的火焰。这时,其实学生已经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共鸣了。这就是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的最典型方式之一,也许这些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开始,但是也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感受。接下来,教师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疏导,要在学生的欣赏中,尽可能的引导深入地去了解,准确地感受它,挖掘作品想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可能毕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时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还是不能达一定的高度。但是,通过教师有效的疏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的整体感觉上都有应提升。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他们对于美术艺术作品,可以由直观感受再到运用想象力,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就已经达到了初中美术欣赏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那么,可以顺利的培养初中生对于美术的欣赏能力,使得在学生最重要的对美的认识的时期,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欣赏能力。

三、结束语

美术教学是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要遵循学生审美感的方向发展来展开。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然后再通过直观感受和审美想象等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让初中学生能从伟大的艺术作品展中,体会到审美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将来的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美术艺术的审美培养,可是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对于学生在整个人生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京梅.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刘雅倩.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李红. 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薛晓雨.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D].鲁东大学,2015.

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立群.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03).

[2]刘正莲.探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16).

5.怎样培养儿童美术欣赏能力 篇五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的艺术素质要全面培养的要求,每次的欣赏活动都要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也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面对儿童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儿童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就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妨碍儿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儿童在欣赏艺术品的瞬间,他们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往往都汇集在了一起,表现出特定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奇迹般地活动起来,这是一件好事。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6.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篇六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桓霾痪哂薪锨可竺酪馐兜娜耍苄郎颓罢叨荒苄郎秃笳摺T谏虾>侔臁胺ü?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7.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七

一、职校美术课堂审美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职校生美术课堂中审美教育的地位,也缺少直接的审美教育、欣赏教育课。福建省晋江市的几所职业中专学校,同样也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课,忽视审美教育欣赏课的现象。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职业技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城乡劳动者。美术教育作为职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也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外,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发展人的个性,其次才是能力。职业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开始,逐步向人生关怀迈进。否则,职业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艺徒培训,而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谆谆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职校的美术课堂不能以机器大生产的模式培养学生,而应该多层次、全方面地为市场培养德才兼备的美术人才。加强审美教育,发挥学生的个性在美术技能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审美等各方面的修养。

二、审美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同时人类的这种审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类,推动社会的发展,使人类逐步从愚昧、无知、贫困中走出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铜器,从尼罗河边的金字塔,到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从赤身裸体到霓裳彩妆……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的审美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演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当今的职校生也是不可或缺的。

审美能力是对美的事物一种判断能力,是对美的感知理解能力。而审美能力由多个层面构成,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审美过程是学生调用记忆、知识、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并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有着丰富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学背景,并且深受学校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影响,职校生需要一个健全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较高的美术素养。提高职校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单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前提。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因此审美教育对职校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个学生长大以后能否成为有用之才。

职校美术教师应该把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作为实施审美教育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来考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整个学习的内容、环节和过程等也应是审美的过程,美术课中培养职校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提高职校生的艺术修养,塑造职校生的人格,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职校生懂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三、职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美是我们直接可以感受到的,随处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审美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注入,不带情感的审美,是不存在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要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去感受美、鉴赏美。

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校园环境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作用,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适度让职校生参与,大家献计献策,为美化校园尽一份绵薄之力。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所以合理适当的校园审美设计可以直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 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中原色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的灵感往往都是对生活的积累。“美之所以存在,因为美的事物存在,或者说那事物与世界的人存在,它是一种经验,不过尔尔”。桑塔耶纳把美归纳为他理解的经验。大自然的优秀风景正是培养我们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美术课堂教学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像机器一样在画室里埋头苦画。对职校生的美术课堂培养目标不是机械地一个螺丝帽盖一个螺丝钉,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个性的、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的高素质人才。课余时间带学生出去亲近大自然,进行写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懂得辨别世间的“真、善、美”,而且能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0页)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美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审美能力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幼教专业的女生比较爱美,我在一些环节加以引导,比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职校各专业中,美术比较好的学生班级的黑板报设计都独具特色的,在全校的黑板报比赛中都能取得很优异的成绩。可见,美术比较好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美术知识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在生活中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接感受美、鉴赏美。

多媒体是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更加直观,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可以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师示范和修改的教学模式。职校生在美术教学中,如素描课,基本上都是先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然后去画室进行技能教学。在上理论课讲授技法的时候,如果拿笔画给学生看,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学生感觉很枯燥、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素描绘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我在理论课教学中结合生动的课件展示,既节省时间,又使得要学习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明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去消化。除了讲授技法以外,还可以出示很多作品给学生欣赏。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进行作业点评的时候,我把所有学生作品做成课件的形式让学生浏览,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学生作品的精华部分。如此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更直接地使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8.美术欣赏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 篇八

一、美术欣赏教育与幼儿长远发展的关系

我们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从孩子一入园就要求 “照葫芦画瓢”,通过幼儿作品与教师范画的相像程度来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而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各种艺术潜能,在我们长期生活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被世俗和功利所蒙蔽。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名师们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大师们的简单构图、线条和涂色的方式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孩子们的纯净心灵世界,丰富了孩子的艺术气息,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面对着著名大师们的作品,孩子们用最单纯的、直接的心态感受和欣赏作品,孩子们有创意的想法、超强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认知能力,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所看、所想和所思,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具体指导

1. 对欣赏内容的选择。幼儿期的孩子特别喜欢色彩明快的作品。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对抽象派作品所表现的欢迎程度,他们对作品构图、线条和色彩的感受和掌握,及他们对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幼儿教师和成人所不能比拟的。如,在欣赏马蒂斯的作品《爵士乐》时,当面对作品中看不懂的色彩和线条,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欣赏和感知潜能,說:“我好像看到一个大人在跳水!”另一个说:“我好像看到一座高山!”“我看的是一只小狐狸!”“我感觉是大海。”这幅作品中在成人看来几乎变形的图案,竟会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更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线条、形状、色彩等的感受与体验。所以说,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欣赏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像这种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好园地,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力手段。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现有发展水平,欣赏写实派作品的难度就会大一些,我们应尽可能的挖掘画面的教育潜力。如,毕加索的《鸽子》,它的欣赏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的进行讨论和介绍,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对人物的同情心。同时,教师为幼儿讲述这幅作品当时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欣赏大师如何在画面布局、表现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2. 对作品的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增强,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果不能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必要的知识技能辅导,也会降低幼儿的艺术欣赏水平。所以,对幼儿美术欣赏的指导,一定要在了解幼儿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审美理念,增加幼儿一定的欣赏技能。当出现新的作品时,一定要把幼儿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放在第一位。在孩子自由地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后,教师再在幼儿的体验基础上,对作品内容的体现进行提升。而在具体分析作品时,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和审美去加以引导,而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分层次与孩子进行分析:“你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样画怎么样?”“你最喜欢哪里?”只有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下,才能帮助孩子们逐渐理清感受,让孩子们理性、有逻辑地欣赏作品。

3. 幼儿教师如何评价作品。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是随性的,幼儿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抓住幼儿对作品最初始的感受。如,活动开始时请孩子为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是最能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方法。美术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做画中,通过鉴赏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传达自己的认识。评价这样的作品,教师应避免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协调、是否与范画一致。

9.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10.关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看法 篇十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着发展中的中国。同时也冲击着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审美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新鲜文化,其审美观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各种文化观念交织的时代,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优良的审美观,如何区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追求时尚,追求完美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更是尤为强烈。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部分大学生的爱美并不等于拥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趣味,各种不正常的、甚至是错误的审美观念在大学生中还有很多的认同者。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大学生审美观培养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政治、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谓的美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它能够打动我们的感情,感染我们令我们爱慕和愉悦;另一方面它又应当包含人类社会真与善相统一的内容。而审美则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审美能力则是人们感受美,判断丑美的能力。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类美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调趣味。它直接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开展。有较高审美情趣的人,他不但有追求美的渴望,而且有很强的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是人在实践中建立的一种理性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生审美观培养面对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同时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其审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很多大学生对美和审美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美是能够是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却对美、审美认识不清,面对纷繁复杂事物,不能很容易的就区分美和丑。以至于有些大学生认为美仅仅是外在的,所能看到的外表的华丽。进而认为外表的美胜于一切,一味追求穿衣打扮,甚至攀比腐化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其次,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提高审美的重要性。审美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其其重要的作用,较高的审美修养,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可以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然而,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却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审美能力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漠不关心。再次,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即使认识到了审美的重要性,却对如何提高,提高的途径表现出茫然。在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是重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是只是一个花瓶一般的存在,根本没有受到实际的重视。没有良好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所急需的美学知识和适当的点拨,审美观的培养又从何而来呢?

三、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针对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课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然而,很多教育专家往往是从一些大的方面入手,总结、介绍一些做法。我认为,作为大学生,要提高审美能力,不仅要讲大理论、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从细微做起,从平常做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情趣。

首先,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第二,要端正自身对美的认识,美并不仅仅指一些大家名家的大作,而是存在与生活的角落。罗素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美无处不在。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可见,深邃的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作为审美媒介,都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强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要常常把自己暴露在美的环境和事物中,受其感染和熏陶,同时面对丑陋的事物,要善于自省,自戒。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强调了外在环境的重要影响。充分利用资源,把审美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又有“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说面对各种环境,结果如何,要看个人如何去面对。从实际生活中来说,就是要多读好书,多听动听的乐曲,多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交流。

第四,要重视美育课程的学习,重视他人尤其是相关老师的教导,自觉改正不良的行事方法、作风。我认为,在美育课程中,欣赏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优美事物,如优美的书法、舞蹈、音乐、建筑、语言等等的欣赏,去感受美,体会美。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1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十一

本文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1中的reading appreciat literature为例,按照:文章简介——提出问题——发挥想象——深入对话——风格探究——深化立意的程序逐步开展对英语语言技术的审识。

一、 文章简介

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古典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作者以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为例,引入了比较经典的原著章节来展示经典文学的语言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这部经典之作的阅读研究和探索,而且在后面又针对引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在引文与问题的引导下,带着一种好奇心必将进入阅读状态。

二、 提出问题

要想深入理解阅读材料,就要针对文章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根据以下方面提出:文章主题、背景知识、名作修辞格等,要注意设置问题的深浅程度,既要照顾到基础一般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要适度地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开发基础好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对于这篇阅读材料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es classic literature refer to? (基础性问题)

What is the theme in Great expectations? (深度性问题)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章,展开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

三、 发挥想象

学生通过对文章节选的阅读,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但是并未对整个故事进行深入了解,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来达到对文学作品深入审美的目的。例如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Did the hero live with the girl in his heart?

这时可以把原著中结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也就是:皮普在外面漂泊了一些年后,回到埃斯特拉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回忆过去,怀念这个他梦中的女孩。

在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可以继续提出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will take place next?

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引导下,会进一步投入到这篇名作的阅读中,学生不断深入阅读,教师不断深化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想象力以及文学欣赏能力,学生在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状态下,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 深入对话

一个人的文学理解与赏析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原作的语言运用来实现的,趁着学生依旧沉浸在想象状态中,不妨让学生通过还原原著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切身感受到故事的情节,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我节选出:皮普与埃斯特拉对话,让两名学生进行表演:

“Estella,” I cried.

“You recognize me? I have changed a lot,” she answered.

“It??s strange, Estella!After so many years, we meet by chance, here, where we first met!”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要把对话中带有知识性的句子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突破语言障碍,深入感受人物的心理,对话的状态,以及主人公情感的上的变化,学生在体会这些时,感受到了阅读的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

五、 风格探究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它的创作风格,要培养文学欣赏能力,需要分析其中的文学创作风格,狄更斯被称为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它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揭露现实为主,但是却以浪漫主义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赞美自然,歌颂普通人们的淳朴、善良,对大自然的浪漫追求。在这篇作品中,主人公皮普离开美丽的乡村前往大城市伦敦,作者描述伦敦的场景:

At that time everybody in England agreed that London was a wonderful city. So I was surprised to find it rather ugly, with narrow dirty streets, and people crowded into tiny houses.

皮普对眼前肮脏、嘈杂的伦敦很是惊讶与失望,与优美宁静的乡村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美丽的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善良的乡村人民的真诚的歌颂,以及对城市人们虚伪、险恶的品质的抨击,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方式。通过对作品的浪漫主义分析展现了文学的华丽,学生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风格美、含蓄美以及形象美。

六、 深化立意

1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篇十二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美术欣赏从认识事物就开始了, 进入学校后, 经过不断的学习, 美术欣赏能力逐步提高。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 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 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 原因在于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 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 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许多学生有疑问:许多名画好在哪?这说明随着学生欣赏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高, 美术欣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把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美术欣赏教学, 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探索, 进行简要总结。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 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正是提高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 出于知识能力培养的局限, 许多教师往往把意趣横生的美术欣赏课程上成了美术专业知识教学课。这就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久而久之, 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 严重挫伤了学生上好美术欣赏课的积极性, 逐渐对美术课失去兴趣,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 有的美术欣赏教学过多注重作品内涵的分析, 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了历史回顾或文学欣赏, 这种方法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 偏离了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 实施美育,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改善的问题, 如教师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育,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的矛盾等等, 如何认识美育的功能, 确立科学的美育价值观, 实现美育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重视, 关于美育价值的探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一种修养人生、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 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 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美育, 包括艺术教育, 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 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因此,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 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 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 让学生理解作品,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丰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1.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推行的今天, 人们开始注重并广泛使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能在其中恰当地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往往能取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直观教学虽然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它的演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符合学生认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直观教学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 就能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合理地指导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掌握教学的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 直观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浓厚的美术欣赏兴趣。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 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 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2. 提高和拓展美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 没有接受过美术的正规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加, 理解能力也随之增加, 如果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学生在作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不知道怎么解决, 因此, 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就是关键问题所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作, 写生性质的素描就是很好的教学模式, 在写生过程中发现学生心态, 讲述一些理论知识, 掌握绘画技能。通过写生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互相评价作品, 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现行的美术教材有一些选学单元, 这使我们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验活动。当然, 不应忽视我们的教学初衷, 美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为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 不把绘画水平作为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另外, 应适时地安排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社会实践,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继武.学生的审美倾向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 .

[2]吴玲, 陈祥龙.以美育人润物无声——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体现[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 2007.

[3]汤梅萍.让美术教学进入一种美学情境[J].教育艺术, 2006 (11) .

1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十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1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十四

黄前镇中心小学 邱选军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黄前镇中心小学 邱 选 军

15.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十五

前言

美术院校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多元性。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审美实践领域逐渐扩大, 审美的社会意义日益增加, 追求审美价值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取向, 美术学院的学生是美的发现者、探究者、引导者和美的创作者。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学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 通过深入生活, 体验与发现美, 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空间、材料媒介等各种造型要素以及绘画、雕塑、设计、影视等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审美表达。与此同时, 美术学院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也需通过人文学科、体育教学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熏陶等多元的途径,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审美能力, 陶冶审美情操, 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体育教学不仅提高运动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锻炼意志品质, 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也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 是服务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网球教学实践

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网球课中获得受益, 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以技术、精神、艺术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 努力使学生在网球技术、体育精神、审美能力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目标设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首先对网球教学目标进行了设计, 把网球教学划为从一到四逐步递进的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目标有六个目标, 而每个单元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或更高的目标, 通过二年的网球教学, 使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审美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制定网球教学计划时, 要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把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加进来。让学生通过网球教学这个平台使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教会学生从队员、教练、观众多个角度去欣赏网球比赛, 感觉到网球运动之美。

二、网球运动的审美特点

第一, 网球运动历史悠久, 相传, 网球运动起源于公元五世纪古希腊的托斯卡纳, 在12世纪的法国, 教士们在回廊里用手掌击打一种里面裹着头发的布球, 后来这种运动传入宫廷, 成为贵族们甚为热衷的一种消遣方式。1873年, 英国的温菲尔德少校将其改编为一种室外运动, 并制定了比赛规则。比赛时, 要求衣着讲究, 男士穿着燕尾服, 西裤, 马靴;女士穿内有裙撑的长裙。经过历史的不断进程, 网球已经发展处许多顶尖级赛事。其关注之广, 参与之多, 使人们热爱这项运动, 不断追求网球的智慧与高雅, 激情与美。这些比赛抬高了竞争的水平和级别, 更展现了优秀运动员的运动之美, 提高了比赛的可观性和增加了精彩度。网球的历史发展决定着网球追求的美学, 运动员充满力与美的健美体魄, 做工考究, 面料精致的运动服饰, 比赛本身的彬彬有礼与激烈对抗, 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美的享受。网球让人们感觉到青春与激情, 让人感觉到运动之美。文明高雅, 很好的体现了礼仪之美。

第二, 和大多数的运动项目不同, 网球运动不是简单的表现粗暴的对抗, 而是完美地将一切粗暴的行为在一种温文尔雅的氛围中释放出来, 整合在一起。网球运动极为讲究礼仪, 而且它繁琐的规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熟练技能的掌握要求运动员需长期的训练, 这都有利于人的个性的成熟和完善。可以说, 网球运动让人们的文明, 高雅, 礼仪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另外, 网球绝不是一种单一的力量的对抗, 更是一种智慧的竞争。一个优秀的网球运动员绝不会仅仅依靠蛮力来打球, 更是一位善于谋划的策略家, 因此, 网球充满了智慧美。

第三, 具有多方面的审美意趣。体育与美历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在体育运动中美无处不在, 网球运动也是如此。优雅的人体造型也是一种美得享受。欣赏体育艺术不仅在于欣赏其外在的形式美, 关键在于欣赏其内在的本质美。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挥拍的那一瞬间, 优美的体姿如一股青烟突然上冲, 继而又如突然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 外在美与力的协调, 使体育艺术的内在美更具魅力。优美的造型不仅遵循美学规律, 更加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如网球运动中移动, 正反手的抽球、截击球、高压球及发球, 他们之间看似关系不大, 其实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利用网球在空中的运动规律而加以把握, 反击对方。

第四, 精湛的技艺鉴赏。技艺的精湛在于它的协调, 创新, 高雅以及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说网球运动的每一份魅力都是辛勤与汗水的结晶。所以, 我们对体育艺术鉴赏, 不仅仅是对他们精湛技艺的外在美的惊叹和钦羡, 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在美的回味与思索, 即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得到启迪和教育。

三、网球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首先, 实施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欣赏教学是通过体育美学形象触动人的感情, 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 从而使人的感情得以升华、欣赏能力得以提高的特殊教育。在网球教学中实施欣赏教育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欣赏观, 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指个人在道德知识行为技能和审美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和品质) , 审美素质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 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美育的突出优点是激发、顺应人的本性和内在个性兴趣, 较少采用约束强制手段, 主要运用美的形象唤起人们内心共鸣, 使情感的享受深化到理念、信念、意识的品质中去, 因此网球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用情感感化学生, 用美的言谈举止关心了解爱护学生, 与学生建立民主合作融洽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热情。

其次, 美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境是教学进行的主要物质因素, 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调动和刺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美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创新中提高审美水平。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般未经过美学加工, 现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主体的客观要求, 为此教师在网球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美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情趣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编排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游戏等, 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节奏感协调性、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提高审美素质。

再次, 美化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激发学生自觉塑造美的能力。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影响来进行的, 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审美的对象, 因此网球教师应通过自身仪容姿态、气质形体、动作示范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 把学生引向美的享受境界,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 肯定审美意向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创造美。不断进取, 永不满足是我们对体育审美的衡量尺度,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审美创造意向, 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 推动学生审美意向的发展进行美的创造, 只有具备了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才具有创造美的可能, 这是学生培养和提高审美素质的关键。行为美、意志美、精神美在实际生活中更难能可贵, 这应是我们欣赏美、追求美的终极目标。

摘要:一直以来, 网球运动都是讲究智慧、礼仪、高雅、时尚的体育运动, 颇具影响力和艺术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网球这项时尚而高雅的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参与, 尤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在网球的教学中, 加强对美术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 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球教学,美术院校,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奇刚.网球教学对大学生健康素质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3

[2]杨桂志.网球教学中学生审美能才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3]郑毅敏.网球运动与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30

[4]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2.

上一篇:高一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照下一篇:幸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