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家庭教育

2024-09-30

浅议农村家庭教育(精选8篇)

1.浅议农村家庭教育 篇一

浅议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耀镇柏坪小学 魏锐华

【内容摘要】 道德关乎国民的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惯成自然”告诉我们人的成长进步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小学教育因为其起步性,故而任重道远。【关 键 词】 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 农村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随后,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

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再一次的肯定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头等大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培养的大多数是农村子女,限于农村经济、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尤为关键。下面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不良因素

学生品德不良的外在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明辨能力的影响,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活动蔓延,不良思想品德学生之间相互教唆、影响,形成了不良思想品德滋生的土壤。

2、家庭教育不良因素。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家庭生活中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

响。农村教育环境差。在我们农村,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农村中由外出务工引发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有的家庭结构不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妥,有的家庭关系破裂或冷淡,有的家庭成员的错误,有的家庭不重视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上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留守儿童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都造成“留守孩子”转变为“问题儿童”、学生的怀疑、冷淡、孤独、反抗、报复、自卑、自残、自暴、自弃„„等心理由此滋生。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学校教育重在“以分数为本”重智轻德,评价教师以升考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因而放松了思想教育;思想品德课被当做“副”科对待,老师不予重视,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怎样开展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构建和谐的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1、思想品德不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他们心理活动规律的个性年龄特征的有效措施,讲究教育艺术。

2、师生关系不和谐是导致学生难管难教的重要因素。由于“分数为本”,缺少对学生的关怀,学生总觉得老师是管他们、治他们、与他们作对的。为此,要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去爱护他们,同情

他们的处境,不厌弃他们,不憎恨他们,使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谈得上有效教育。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针对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外在因素,根据学生思想不良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活动细则,并把家长、社会、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写出整改措施,和家长过目,共同教育。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力求细化目标,结合实际,务实避虚。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品德不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错误行为已成了习惯。由错误的习惯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艰苦的过程。老师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实践证明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对于转化不良行为是有效的。通过活动,例如,通过竞赛、评比可以改变原来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对正确的行为给与肯定奖赏;对错误的行为予以否定,奖惩结合。通过榜样矫正不良行为。榜样享有一定的威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念头的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意志。

(四)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1、坚持民族精神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日、中华传统节日等,组织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国情教育,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宣传并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诚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视生命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合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成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4、加强法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行为,努力减少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尊重、保护他人的意识。

5、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对有特殊家庭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多种形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愉快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任重道远,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一位孩

子都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3、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4、杨万谷:对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5、高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浅议农村家庭教育 篇二

虽然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用人荒现象的逐步结束, 大量的农民工又开始了另一轮的打工生涯, 农村留守儿童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出炉,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农村留守儿童仍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内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由一张提出的, 但是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1]。该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身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 父母学历普遍低下, 生活环境恶劣, 往往成为社会忽视的对象。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祖辈亲人, 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问题

1.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他人监护, 甚至是无人看管, 使得孩子们身心疲惫, 不但容易变得孤僻、爱走极端, 而且学习兴趣不高、容易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同时, 由于来自家庭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 极易缺乏安全感, 因此, 他们中间特别容易出现早恋现象。

2. 学习问题

处于学龄段的留守儿童, 或是无父母在身边进行家庭教育或是监护人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过少或无力帮助, 使得他们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再加上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 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的有限, 这对原本被忽视的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 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两种极端的行为。一种是能够体谅自己父母的孩子, 在生活中省吃俭用, 甚至连生病也不愿花钱治疗;一种则认为自己是“弃儿”, 花钱大手大脚, 以此来报复父母。

4. 其他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关注的是他们的衣食问题, 这就使得其一方面很少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意外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父母的缺席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教育, 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教育这一问题上一直属于空白的状况。养家糊口成为父母最先考虑的问题, 而孩子的学习则是在解决温饱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样, 父母的外出就给儿童的道德教育打开了一个很难弥补的缺口。同时, 长期的分离, 也使得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亲情也越来越淡。

2. 入学的限制

从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 国家的政策是主张儿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就学, 留守儿童到父母所在地就学的渠道并不顺畅,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2]。而且, 留守儿童想要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困难。虽然在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但是其教学质量远远比不上正规学校的师资条件。

3. 其他政策的限制

目前, 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如建立“代理家长制”、户籍制改革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建议在实际操作中仍旧面临着各种困难, 也并不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1. 改革要先行

首先, 国家及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和创新, 首先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 使户籍制度不再成为隔离城乡的桎梏。其次, 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政府通过与各类社会组织签订契约, 根据对社会组织所提供教育服务的评估, 以公共财政全部或部分支付其费用。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美国的“特许学校”等, 虽然不是十全十美, 但是亦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比如,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委托管理东沟中学、某些地区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给予公共财政的全额或差额补贴等, 这些都为政府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带来了启示[3]。再次, 政府要继续不断地扩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制定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 政府应该努力发展当地的经济, 为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设优良的环境。因为即使外出务工的父母想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 但是仅高昂的生活费用这一项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只有尽快地改变农村的经济条件, 才能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们早日团聚, 才能让父母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转变父母的观念

首先, 家长应转变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品德、性格、心理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迫于家境而外出打工的父母, 也应时常与孩子联系, 不要以为挣钱给孩子买礼物就可以弥补亲子关系, 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其实大多数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都不会太高, 即使有一位家长留守在家,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知识有限等诸多原因, 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跟不上。因此, 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 学校可以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定期对其进行教育培训, 或者集中举办讲座, 使家长和监护人能够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兴趣需要等等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并且使其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充分运用学校教育的力量

第一, 要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要提高心理教师的比率。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咨询室, 并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虽然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共招聘了18万特岗教师, 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紧缺问题, 但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没有配置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 更不用说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课程了。农村心理学方面师资力量的缺失, 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第二, 教师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对其付出更多的关爱。顾明远曾说过, 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最直接的接触者, 再加上留守儿童往往都有些自闭、害羞, 比正常儿童更缺少爱和安全感。因此, 教师更应该从各方各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不但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辅导和帮助, 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第三, 要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少年阶段的同伴行为, 可以使其得到认同感, 获得情感的积极体验。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心, 其同伴就会发挥一个很好的作用。

4.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 可以对村民们进行文化和法律宣传, 唤起在家务农村民们的爱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在这一方面有些省市早已先行。如安徽省早有计划到2007年为止, 在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400余所, 使大约40万名学生拥有集体住宿和共同学习的机会;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采取多种途径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

5. 强化社会组织帮扶的力度

我们可以通过媒体舆论报道、社会宣传、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来唤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关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郎坤的足迹从武汉市的凌智小学踏到了贵州省龙里县的城关三小,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那里的农村留守儿童, 并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倡导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和“献爱心、送营养”鸡蛋工程助学基金[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自2006年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服务队以来, 已有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当地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中, 并与1800余名留守学生结对, 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5]。

《教育规划纲要》一再强调教育公平, 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 国家和政府要大力支持, 学校、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关爱之桥。

参考文献

[1]孙玉娜, 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

[2]张玲.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教育纵横, 2007 (12) .

[3]周翠萍, 范国睿.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何以可能.教育学报, 2011 (1) .

[4]程墨, 徐世兵.大学生志愿者郎坤——像吮吸一块糖一样品味支教.中国教育报, 2011-04-06.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议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以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主要的变迁方向,以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为转变浪潮。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迁移至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逐渐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层面、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纷纷进行研究。当然,我们更需要看到,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考虑到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一部分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乡,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般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频见报端,近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同为最边缘群体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远离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教育,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作为引导他们社会化重要途径的教育手段,理应在教育理念、教育软硬件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于1994年提出,主要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其定义是从父母是否出国的角度来界定的,在今天外出务工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指的更多是父母在城市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农村的孩子。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的定义忽视了留守儿童年龄、留守时间长短、外出父母存缺等外延的严格限定,究竟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究竟以多长的时间跨度为计算标准?当然还有学界争论最多的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绝大多数研究并未明确讨论这个问题。只是直接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义务教育年龄段,而对学前儿童和15至18周岁青少年没有给予关注。甚至一些研究因为“儿童”这一定义众说纷纭而放弃“儿童”内涵层面的严谨考察,而使这一学术问题一直搁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考虑到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也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因此,本文讨论的留守儿童主要是12岁及12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

目前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儿童共有1982万人,其中以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为主。而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由于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基本是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之上的。但是,最近5年来,全国流动人口变动非常大,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段成荣对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权威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0-14周岁人口为26478万人,按留守儿童占16.53%的比重推算,全国0-14周岁留守儿童数量为4377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2100万。其中,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人数达到2535万人。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2%,人数达到1843万人。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6-14岁留守儿童,对学龄前的留守儿童较少关注。而段成荣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4015万人,是留守儿童的绝对主体。所以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20.2%。也就是说,农村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一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要看到儿童阶段是人生命过程形成基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成长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缺位有直接关联。

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问题。

(1)监护缺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有的由祖辈抚养,有的是由父母一方监护,更有甚者,是由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监护。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作用不能被其他监护者取代,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势必给儿童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这会影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用的发挥。而且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被迫承担更多的家务,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做饭,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此外,儿童期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等特质在父母缺位的状态下更加明显。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自己的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祖辈类型的监护人往往只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

2、心理和道德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

许中成就自己本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角色定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合理的、合适的亲子互动机会,他们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严重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使其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外显的行为就是不愿与别人交流。遇到事情也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另外,内心还会缺少安全感。总的来说,学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自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虽然,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可以尝试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多筹建一些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留守生档案,这样班主任老师不仅可以进行跟踪教育,还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信息畅通。

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应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养在有一定学习环境,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或者选择住校。最好父母中能够留一位在家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这样家长也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如父母双方都外出,则要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馨的农村社区。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比如组织当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员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工作。

最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制度层面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变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举措。

农民工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以农民身份在城市的制度空隙中寻找狭窄生活空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中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其子女也应平等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看到,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出发,依靠政府、社会、人三方面的因素良性互动、协调运作形成的合力,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和制度桎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1

[2]一张:留守儿童,瞭望,1994(45):37

[3]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45-275

[4]李星贵: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7(8):120-122

4.浅议农村土地纠纷成因 篇四

--兼议土地承包法缺陷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中的==是农民,农民世代耕作,辛勤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尤其重视农民问题,强调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式下地位显的尤为重要。====年=月==日,我国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于====年=月=日起施行。这是在新形式下颁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它细化了土地发包程序,赋予了每个村集体成员公平的承包权,巩固了家庭承包制度,完善了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责任的承包,对促进农村土地的合法、高效流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民对土地寄于的期望很高,土地问题则更加突出。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参与审理了其中大部分土地纠纷,对这些案件的成因既有现实的感官感触,又有理性的思考,现对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原因作探析如下。

一、土地纠纷主要特点

(一)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违反民主议定原则。

调解的这些纠纷中,笔者发现,纠纷所涉土地没有一个是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节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办事的。这些合同,大多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与承包户签订,但合同没有根据该节第==条第(=)项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这些土地承包合同严格来讲都是违法的,是不合乎法律规定的。

(二)土地纠纷涉及人员多,群体化明显,不加以控制矛盾容易激化。

土地纠纷,大多涉及人员较多,并且为大多数村民所关心,一旦处理不慎会造成村民*。====年=月份,巨鹿县南韩村===户村民联名起诉村委会,要求确认该村委会与韩某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在调解过程中,这===户村民多次到镇政府和县政府*,并一度局面难以控制。====年=月份,白寨村的==多户村民起诉该村第一村民小组,要求确认该小组与他人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该小组村民亦集体到县政府和市政府*。

(三)土地利益争执激烈,矛盾具隐蔽性和突发性。

土地纠纷,利益争执的激烈是其他纠纷无法比拟的。南韩村===户村民联名上告,全体村民都来到镇政府,致使政府拥挤不堪,调解时,双方有过激言词,特别是上告村民依仗人多势众,有些人甚至出言不逊,双方以致发生口角,幸好在派出所民警的有效控制下得到了平息。土地纠纷还有隐蔽性的特点,这些矛盾大多为村民内部矛盾亦或村民与村集体的矛盾,这些矛盾因双方都碍于情面不点破而暂时隐蔽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对利益的追求会突破人的情面而突然爆发,土地纠纷的这种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较之其他的矛盾,具有更难处理的一面。

(四)土地纠纷所涉土地往往四至不明确。

通过对土地纠纷的调解分析及对其他的一些土地承包合同的侧面考察,很多土地承包合同均没有承包土地的明确的四至,当事人也很难准确说出土地的四至。

(五)土地纠纷季节性、时间性强。

土地纠纷有较强的季节性,这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这类纠纷一般集中在春播或者秋种时。另外,村委班子换届之时也是土地纠纷多发时间。鉴于土地纠纷的季节性特点,镇政府处理这类纠纷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一般都尽量在农作物播种前做出处理,从而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防止矛盾的激化或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二、土地纠纷成因探析

近年来,土地纠纷之所以呈迅猛上升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及历史背景,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效益的大幅提升,是土地纠纷增多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民问题重视度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是空前的。====年中央一号文 着重于让农民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年中央一号文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二个中央一号文,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中央对农业前所未有的支持和期待。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农业这二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土地效益增加明显。====年,棉花每公斤价格约为=元左右,每亩土地毛收入约====元。====年,棉花价格一度飙升到每公斤=元左右,亩产值则达到了====元。可以说,利润成倍增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收益所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个新的高潮,许多在城镇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走回家门承包土地,以求好的收入。原先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开始有人争相耕种,承包户开始收回原先转给他人代耕的土地。新形势的变迁,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加强成了争执发生的现实诱因,土地效益的增加则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根本原因。

我镇沙荒地较多,原先人们对这类土地期望值不高,有许多被弃耕。有些辛勤的农户就在这些无人耕种的盐碱地上耕耘,使土地得到了改良。现在随着土地效益的增加,村集体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在多数村民的强烈呼吁下,开始要求收回这类土地。如北韩村诉谷跃领土地纠纷,谷跃领于==年

代初开始耕种该村一片沙荒地,====年,该村村民看到土地收益较好,就开始要求村委收回土地,村委遂诉至法院。

(二)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与村领导班子法制观念相对滞后,不依法进行土地发包之间的矛盾是土地纠纷增多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正日益建设成为更文明、法治的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农民面对日益开放文明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例,面对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中他们法制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他们的首选。当遇到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再姑息、躲避、忍让,而是大胆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而言,农村集体组织的领导成员,则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他们大多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各类矛盾,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观察分析问题,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学法用法,不能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仍用老经验来办事。同样的情况及问题,随着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再用老一套办法来行事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透过农村土地纠纷分析,正是由于村领导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未按土地承包法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土地发包,并且还存在任意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导致土地纠纷的发生。如付会明与白寨村委纠纷,县职教中心与白寨村委纠纷,韩路彪与南韩村承包合同纠纷。这些纠纷均为双方合同到期前发包方为谋取更大利益而要求将土地收回,侵犯了承包户的经营权。

(三)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指导监督不力,政府不依法给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是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镇政府对农村工作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村两委直选的展开,镇政府的监督指导能力弱化,不能及时对村委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心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看出,镇政府对农村土地发包中的部分土地向外发包是有批准权的,通过批准行为来监督和指导农村发包土地的有序展开。同时,对于农村承包户依法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该证是确定承包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但是,通过所调解的土地纠纷可以看到,土地向外发包经镇政府批准的几乎占不到三分之一。很多承包户根本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四)土地状况特点及合同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土地纠纷的产生。

我镇位于黄黑龙港流域,这里土地辽阔,其中沙荒地较多。这导致许多情况下,发包方发包土地实行指定地片法,即给这块地起一个简单的地名,如“村南地”、“狼洼地”“疙瘩地”等,然后把承包户叫到该地指认一下,或者干脆问承包方知道不知道该地块,知道的话就直接签订合同。这些合同中,根本没有详尽的四至,更没有确切的亩数。合同书中的亩数仅为双方估算数。这类合同很不规范,导致这类土地纠纷调解时,很多情况下双方对土地的实际亩数均不能准确的说出,四至也仅能说出大体方位,致使许多情况下与邻地承包户或者合同双方产生纠纷。譬如县工业园区征用白寨一对、五对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中,该队就不能指出其准确的地界,致使纠纷难以查明。又譬如任计科诉南韩村谷胜利等===人侵权纠纷。该土地由任计科承包,这===户村民也有该村两委同意他们继续耕种的书面承诺,但该书面承诺内容不详。该承诺在任计科所定合同之前,并且===户村民已开始耕种,镇政府认定了该书面承诺的合同效力。像这类合同不规范的纠纷也并不少见,(五)《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缺陷导致法院对土地纠纷处理面临尴尬。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实践证明,它对维护农民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年不变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土地承包规定==年不变,目的在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土地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则是为了巩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分析该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年不变,假设土地承包经营后第二年又增添了人口,以新生儿为例。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总原则,该新生儿将在==年内得不到土地(虽然该法规定用机动地等调整给新增人口,但该法又规定,机动地不足=的不现再增加机动地。村委留机动地的很少)。在其结婚生育以前,他与其父母一块居住生活,可能感受不到没有土地带来的压力。但他成人后,假设他==周岁结婚,对象也是==周岁,与他同种情况。婚后又生育一子。他们这又是典型的一个农户,但他们在以后的六年中仍不可能得到土地。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新的农户就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境地,他们会要求行使承包权,产生纠纷。

=、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土地案,因法院对这类案件性质认识处理不一,影响到了案件的及时审理。

现在有许多村民起诉要求村委分配责任田,原先这类案件一般由行政庭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对此类案件的审理产生了争议,行政庭以该法第==条的规定为由认为这类案件应由民庭进行审理。该条规定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民庭则依然认为,村委会分配责任田的行为是行使公权力,这类案件仍属行政案件,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所以村民起诉后被法院内部推来推去,不能及时依法做出处理,致使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又引发新的矛盾。

三、解决土地纠纷的对策

面对土地纠纷的上升态势,如何妥善处理这类案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村两委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旨在提高村两委成员及村民的守法意识和合同意识,规范村两委的发包行为。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按=个程序签订承包合同: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承包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公开实施承包方案;签订承包合同。同时,扼制村委的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苗头性行为,将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政府进行土地详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委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承包经营权的落实。规范土地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细化合同条款,明确合同责任。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门应该依法进行土地详查,在以前详查的基础之上,了解土地现状及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地及权属不明地的权属,并及时发放权利证书。通过及时确权并排除隐患达到减少土地纠纷的目的。镇政府还要在土地纠纷中积极发挥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可以请求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土地的现状及纠纷的产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三)对土地纠纷进行妥善分工,及时审理,防止矛盾激化。笔者认为,土地纠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村民要求分配责任田案,应由行政庭进行审理。理由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条虽然规定了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该承担民事责任。但该法第==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产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此之前,村民的权利为有权依法承包农村土地。通过这两条分析得出,仅以第==条的规定就认定此类案件由民庭受理显然理由不充分。笔者认为,村民有两种权利,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生效之前,是承包权,而签订合同并生效以后,是承包经营权,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承包经营权受到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有法律根据,侵犯承包权承担民事责任则无法律依据。此类案件村委会行使的权利属公权力范畴,应该由行政庭进行依法处理。其他的土地纠纷,大多都是侵犯承包方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由民庭进行审理。对这类案件宜及时进行审理,进行合法分工也正是为了防止内部相互推托,延误案件的处理,造成矛盾进一步扩大。

5.浅议农村水利工程管理 篇五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乃至生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的物质。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当中,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往往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脉。本文就我国农村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以及日后发展的趋势,从主观思想、客观资金以及联系这二者的人才管理等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农村 水利工程 管理系统

农村不同于城市,这的生活更贴近自然。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当地水利自然资源进行就地的生产活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要时刻防范着各种相关的例如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袭击。而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系统则会有效地预防或是避免此类灾害的发生。

一、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所欠缺的水利工程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项基础设施。不过,我国现阶段的这方面管理显然是还不够完善的。具体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的落后

在农村,人们的教育意识普遍不高,这就导致了在这个区域内的人们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差、普遍素质低,考虑事情不免过于片面短浅,涉及不到整个群众层面的长远利益。例如为了农田灌溉的方便需求采用了围湖造田、引流灌溉等手段对自然水流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人为的改道,却又不对其进行维护疏导。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后期水流

枯竭或是水土流失等危害隐患。又例如个别农户为了开展第二产业而临河建厂,以便摄取就近的水源,却没有意识到身边的河流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更是村落人民日常饮用的来源,而无意识中就忽略了工业废水的净化过程,污染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像这种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维护保养,善后意识薄弱的现象就相当于民间的俗语——又让马儿跑得快,又让马儿不吃草。结果只能是导致马儿在饥贫交加下死亡。于是就导致了部分农村水利系统正面临或濒临瘫痪。

(二)资金协调不当

有史以来,大多数农村工程管理都是采取资金上依靠政府拨款,随后款项有具体底层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支配的。而这些接管拨款的底层管理人员通常也只是在当地选出的非专业人员,他们对水利、对工程建设等知识并没有系统的认识,甚至并不了解。在这种没有一定体统的资金分配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个别管理人将款项安排不当,甚至有时还会造成挪用公款等恶劣现象。于是,接下来,在款项下发到具体职工部门的时候,就可能已经是少得可怜了。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只能在施工过程中节约成本。于是,年久的设备得不到翻修,新建的成品有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其最终结果就是必然导致施工成品的可用性降低,压制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

(三)技术人力方面

由于基层的施工人员都是当地农民,他们对水利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基本不具备施工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只能做一些任务性质的体

力老公,对复杂的、涉及专业知识的工作并不能胜任。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来对那些具有技术性要求的工作进行巨头操作的人员恰恰就只是那些不能胜任的人们。可想而知,施工成品会有怎样的质量问题。

二、未来发展

(一)充分意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所谓的科学发展,即使在不影响未来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尽可能的发展。这是一种由主观层面入手,改善农民的思想从而改变其做事方法的手段。在这一观念之下,我们强调不要把水利工程仅仅当做一种建筑性地简单施工,而是要把它当做一门科学去理解、去对待。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当地各方面实际情况将诸多管理细节编排成一套完备的管理系统。

(二)施工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在解决了精神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物质层面的问题了。传统的政府拨款并不吝啬,只是没有被很好的应用出去。而今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各级地方政府申请拨款的同时反作用给政府负责各种款项的支配的权利,而政府管理人员自然是经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一个人群。因此,在各级政府的协助管理下,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更合理地安全款项分配,做到财尽其用。同时,资金在系统的统计管理之下,也会很大程度上杜绝挪用公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调整人才的任用与管理

一个优秀的工程必然要求一批杰出的人才去管理,它要求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但在知识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要求一下子聚集很多高知人才相对来讲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城镇高校引进优秀人才融入到农村水利部门当中来支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农村内部选拔出一批具有一定潜力的预备型人才前去进行专业深造。接下来就是要给现有的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恰当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专营专业。在这样的协调配合下,才能推进农村水利部门以更高的管理模式建设出更好的工程业绩。

6.浅议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六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近年来,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火、用电大量增加,农村的火灾隐患也日益增多,呈现出火灾次数增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逐年上升的势头而与此同时消防警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偏远乡镇农村的消防力量还相当薄弱,甚至有些农村的消防基础设施还处于一片空白,这些都成为阻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和威胁农村百姓生命财产与安全的潜在隐患,农村消防工作刻不容缓。笔者所在地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县。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某县县广大农村居民居住比较集中,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的自然村随处可见,这些自然村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好几户,甚至几十户。笔者就以某县县为例,结合当前农村的环境,就当前怎样推进农村消防工作,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当前某县县农村消防消防安全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某县县处于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消防经费投入有限,阻碍了某县消防工作的发展。当前,某县县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在某县所有的乡镇一级行政地区只有唯一几个乡镇有室外地上消火栓,而大部份乡镇农村的消防基础建 1

设几乎一片空白。农村消防设施严重缺乏,始终是影响农村消防工作的一大隐患。如果不能在广大农村配置更多的消防设施,将无法有效解决农村火灾高发态势和损失严重的现状。

二是某县县农村的消防管理组织建设薄弱,安全责任制很难落实。很多地方的农村消防工作起步较晚,农村干部大都未经过消防培训,消防知识相对贫乏,消防管理水平低,导致了农村消防组织建设、消防制度不健全,消防工作难以落实,火灾隐患严重。农村乡镇基本上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消防管理组织和各项完善的消防规章制度,更谈不上落实消防安全的管理责任,农村的消防工作基本上说是无消防组织机构、无消防规章制度、无消防规划、无消防设施、无消防宣传、无消防业务经费。

三是某县农村消防规划不合理,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某县县农村很大部分住房还是木结构房屋,加上以前建设部门对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广大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户户相连,纵横交错,没有留出足够的消防通道和防火间距。房屋建筑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扑救困难,使得农村发生火灾时往往“火烧连营”的惨状。一些民房虽然单独修建,但往往地势偏僻,道路难以通行,给火灾扑救带来困难。

四是农村受灾人数多,损失惨重。由于农村火灾往往火烧连营,扑救又不及时,所以大火过后,房屋受损坍塌,粮食、衣物被焚烧殆尽,受灾村民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尤其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大多为弱势群体,火灾抗御能力较差。尤其是农村亡人火灾,死亡的一般都是老人或者小孩,这个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消防宣传工作滞后,村民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农村火灾尤其是亡人火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农民对初起火灾扑救技能、火场逃生知识等消防基本常识的严重缺乏。据对湘乡部分所辖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农民普遍没有掌握消防常识,不会自救逃生。日常生活中,农民仍大量使用柴草、煤炉,取暖、烘烤,随意动用明火,用火用电管理不善,儿童玩火、燃放鞭炮、上坟烧香、焚纸祭祖等诱发火灾的因素普遍存在。

六是某县县处于粤北山区,通讯落后、交通不便、消防水源匮乏。某县的大部分乡镇忽视农村消防规划的编制,救火时地形不便于消防车取水。加之许消防大队一般设立在城区,许多乡镇距离消防队路途遥远,路况差,岔口多,无路标,有时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需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有时消防车到了火场却由于路太窄进不了村,贻误救火战机,从而错失灭火良机,极易小火酿成大灾。

七是日常监督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农村火灾多发的又一主要因素。以某县县为例,目前,某县县消防大队现有消防监督干部仅4人,消防监督警力不足,无力顾及广大农村,大部分乡镇公安派出所未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监督工作,基本上处于失控漏管状态,致使农村消防工作成为消防管理的空白点和盲区。

二、改善某县农村消防工作落后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是以国家对农村的大力建设和扶持为机会,通过渠道向政府反

映农村消防的严峻形势,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条件,进一步提升农村消防综合实力。可建议政府深入推进农村房改工作,提高农村住房的耐火等级,开辟防火通道,建设农村防火线,把农村消防基础设施与其他基建工程结合起来,使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同步实施,努力提升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层次,整合农村消防资源,优化农村消防安全基础环境。

二是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条的规定,消防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乡镇要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以及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与乡镇领导任期和评先创优挂钩。同时要确定政府主要领导为农村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上至下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现“乡管村,村管户”,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群众参与”的农村消防工作格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消防管理网络。

三是强化农村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能。按照公安部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中夯实农村火灾防控“四个基础”的要求。某县各派出所有专门的消防办公室,有分管消防工作的公安局和派出所领导负责,加强农村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器具的购置和储存。并定期加强对派出所的消防执法知识培训。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让派出所从事消防工作的民警能逐步熟悉消防法律

法规,以便正确有效执法。同时讲授扑救农村初期火灾和检查火灾隐患的能力并要求定期对村里百姓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同时根据县公安局的考评细则,由公安消防大队对各派出所的消防工作进行考评,促使派出所必须认真开展辖区的消防工作,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真正实现了有人抓,有人管,有力地配合消防机构对农村的防火灭火的消防工作。

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自身消防力量的建设。为加强农村消防力量,可根据不同乡镇的实际情况,由由乡镇政府组建一支专职消防队可由乡镇安派出所统一管理。并根据农村实际,确定了民办专职消防队的建队标准,如消防器材的购置及专职消防人员的工资和生活保障问题都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也可根据不同地域建立农村志愿消防队伍。例如依托村委会成立有固定的值班和放置车辆器材的固定场所和固定数量的消防队员并按照统一的执勤训练和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农村出现火灾及险情,可作为第一出动力量进行处置,尤其是起到防止初期火灾扩散蔓延的巨大作用,如果村村都有自己的消防力量,当临近村出现火灾险情时,相邻的村的消防力量也可进行增援,并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体系。

五是要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工作,加大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防”上下功夫,要以消防“五进”为契机,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宣传氛围,努力使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深入每一个村民家庭,形成消防工作在农村家喻户晓的良好氛围。消防机构也可根据乡村分散,人口多,村民在认识上、习惯上对消防安全普遍存在轻视和模糊的现象,针对农村防火措施不足,村民防火

7.浅议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篇七

一、大力开展情感教育,努力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留守学生平时违纪、逃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不到周围的温暖。他们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亲热团聚时,就会有一种孤独感,仿佛自己受到了冷落,久而久之,便会有一种自卑感,而违纪、逃学、上网等就是他们为了掩饰这种孤独、自卑的极端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目的就是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以达到获取某种情感安慰的目的。这时,如果他们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冷眼甚至嘲笑,将会加重这种反抗行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如果恰在此时,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原谅他们,甚至主动去接近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极大改观。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除与学生父母进行电话沟通,还可以在班里进行“父母在外我能行”“让父母放心”“放飞心中的梦”等主题活动,甚至可以请留守学生到老师或同学家里一起吃饭、过节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彼此的情感。

二、给留守学生全面正确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并给予赞美,这对培养一个人的自信非常重要。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所得到的褒扬更少,因此,适度褒扬对于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班的留守学生袁XX热爱音乐,但由于她平时与人缺少沟通,这一特长被埋没了。一次,她在周记中对本班的一场歌咏比赛点评得合情合理,并由衷地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本班的活动。我意外地发现了她这一特长,于是便在评语中毫不吝啬地写道:“你点评得真好,绝不是纸上谈兵,班队有了你会更强,为班队效力吧,我等着你在‘迎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中大放异彩。”从此,袁XX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对学习和活动充满了自信,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真正地融入了班集体。可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度褒扬,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乃至促进他们今后的发展显得多么重要。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班级为单位,摸清留守学生底子,了解其家庭情况及父母外出走向和孩子托付照顾的情况。

(2)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圈。举办谈心交流会,从生活细节入手,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学校要以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每月的家访活动,侧重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为留守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另外,应采取正面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留守学生领会到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促进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四、注重社会教育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在校时间上,班主任还要主动联系其邻居、街道以及当地的妇联、工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切实形成合力关心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艰巨,又富有意义。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育人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育人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一个人生的支点,让他们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繁荣。

摘要:目前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家庭教育缺失,日常行为不容乐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大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8.浅议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 篇八

关键词:农村幼儿音乐活动 因地制宜 趣味活动

中国分类号:G613.5

苏霍姆林斯基说: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以一定的节奏及旋律带动着人的美好情感,同时又使人的身心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歌唱律动,音乐游戏等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美育,促进其大脑活动与身心发展的。但是,作为农村幼儿园,在有限的条件下,怎样能更大地发挥音乐活动的能效,使小朋友们更好的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幼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第一、勤能补拙,努力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老师需要唱唱跳跳。但我们不是歌唱天后,舞蹈天王,怎么办呢?其实处在现今的信息社会,幼儿音乐教学方面的论文及歌唱舞蹈方面的培训资料、表演视频很容易获取,我们可以多学习,多观赏,多借鉴。看得多了,模仿多了,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音乐素养就会步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善于发挥特长,取长补短

记得有一位五十来岁的幼儿园老师,由于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她的嗓子很沙哑,腰椎也不好,但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她教学的音乐课。为什么呢?因为她的歌声虽然不动听,但是很有感情,小朋友们爱听,她的舞姿虽然不优美,但是她的教学语言很丰富而幽默,小朋友们乐于按她的要求去做。在她的音乐课教学中,小朋友们同样的认识到了美,感知了美,并能很好的表现美,创造美。所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也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个良方。

第三、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幼儿教师上音乐课,常常是唱唱跳跳,而且要经常进修以提高自身音乐素养,那她们岂不都是音乐家,舞蹈家了?诚然,外界会对幼儿老师工作有一定的误解,这很正常,但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虽然需要唱唱跳跳,但不是音乐专业工作者,幼儿音乐活动也不是为了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幼儿音乐活动,是在游戏中引导小朋友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美育上,而非才能培训上。所以,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在此方面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二、因地制宜,创造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在农村幼儿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

1.活动场地因地制宜

农村田野的自然风光足以让小朋友们产生美的感受,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我们可以带领小朋友们来到室外,通过欣赏美丽的田野风光,营造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使小朋友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高,从而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比如,在关于春天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我就带领小朋友们来到山腰的操场上,让他们找春天,找小动物的歌声,充分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

2.音乐器材因地制宜

农村的地理环境为音乐活动提供了很多的教学器材。如:将长短不一的七根竹筒连在一起制成打击乐器,将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制成沙筒,将两块竹片串在一起就是快板,将废瓶子洗干净对口吹模仿风声,而吹树叶还能模仿鸟叫。。。利用这些原生态的音乐器具,能很直观的让小朋友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不仅使课堂变得更有趣,更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记得在一次打击乐的练习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爸爸喝的酒杯敲起来声音也很好听。”

3.音乐素材因地制宜

农村幼儿园,也有很好的音乐教学素材。在农村,干农活,开山修房等活动比较常见,孩子们都听过大人抬重物喊的号子,因此,在教学《嗨哟,加把劲》一歌时,我把特有的劳动号子加入了歌曲中,形成了地方版的《嗨哟加把劲》歌曲。小朋友们看到长辈们干活时吼的号子原来也可以唱成歌,很兴奋。另外,农村大妈们也常会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在音乐活动中,我也会特意加入她们的一些舞蹈动作,小朋友们跳起来很带劲。

三、注重“以游导学”,创建开放课堂

因地制宜能为我们的农村幼儿音乐活动提供很多有趣的,實用而方便的素材,激起小朋友们参与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一次音乐活动中,一两个活动组织“小花招”是不够的。我们要将以“游”导学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始至终地注重趣味教学,真正地创建开放课堂,才能更好地上好音乐课。

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使之趣味化,情节化,并能承上启下,自然过度。这样,就能使让小朋友们随着老师简练而趣味化的语言,从一个音乐情境走向另一个音乐情境,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并乐在其中。

总之,组织好农村幼儿音乐活动并不是一句空谈,它切实可行,但也需要我们付之以真心。相信只要我们幼儿教师能从提高自身素养上下功夫,善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以游导学”,便定会迎来农村幼儿音乐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王红莲.浅谈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教研).2011,(7)

上一篇: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协议下一篇:连锁经营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