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4-10-08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选7篇)

1.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一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弄清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61-01

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发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比较法

一是中外对比,即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发明创造,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讲述中,教师在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时,除了介绍造纸术发明的经过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外,还要拿出中国和外国最早出现的造纸厂造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中国,蔡伦于公元105年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精美”的纸张,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50年才在西班牙的沙提法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晚1045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我国造纸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二是正反历史人物的对比,即将不同阶级或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烘托出爱国者的高风亮节和卖国者及奸臣贼子的丑恶脸嘴。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一目时,教师除了叙述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的英雄业绩外,还必须揭露出赵构、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灵魂和残害忠良的可耻罪行,以突出岳飞爱国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学习爱国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具体而生动形象的介绍史实的始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而播放历史影片又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观看历史影片也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播放电影片段。例如,讲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到“黄海战役”时,教师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的片断,让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壮烈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除了详尽的叙述运动的经过外,还必须得对爱国学生顶着大刀木棒和迎着皮鞭,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等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前辈们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斗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三、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乡土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我们的祖先洒下的血汗和创建的劳动成果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乡土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等。例如,在学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办小报或墙报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全体学生的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适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二

一、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平时应该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和资料,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故事、革命经典歌曲、历史题材的电影等比较恰当地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仅要向他们讲述一系列的历史客观事实和历史事物的存在,而且要通过培养他们关注历史的眼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成就进行关注和探索,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悠久历史了解深刻,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承。

如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会等活动。通过历史节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教育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课本,抓住历史信息

爱国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为职责,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和行为。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爱国诗篇为人所推崇,中国人在行动中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主权,实现民族平等;在群体与国家的利益上,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祖国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便是典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老师还可以很轻松地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今天的爱国主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关注现实应讲历史的原则性意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科学性,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应实事求是,不论是讲历史的指导性意义,还是历史的现实创新,都要有原则性。

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应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国土河山,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四、历史联系实际

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可以把林则徐禁烟与今天的禁毒相联系起来说明不同时期的爱国的举动,其目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与今天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结合起来,说明两者都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性。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所占有的影响空间,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多个朝代的更替与发展,多种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还有那些惊心动魄的连年战争与惨绝人寰的悲惨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的重要案例进行重点描述。同时,通过挖掘更多历史场景的演绎,把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还有当时人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选择的特定命运,使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同一时代的历史现象进行多样的比照,并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更具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都能够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得以传达,并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思想或精神。仅仅把爱国主义解释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感情,远远不能揭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爱国主义应当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作贡献,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中长才干,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思考、传承、弘扬、践行、成长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全新的体验式教育理念,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国精神的伟大,体验到社会实践的丰富内涵,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自己,服务社会。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03

历史是一门讲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学科,担负着普及民族历史精神的特殊使命,不同的国家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在我国,从初中阶段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纵向来看,初中历史主要是从人类文明起源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横向来看,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可以分为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但本质意义上来说,在我国教育课程中历史科目的设置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进程,在精神上武装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我看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内容的设置方面较为基础化和简单化,但这并不妨碍初中历史教材的完整性,从人类起源到现代文明,从中国历史到其他各国历史内容,教材中都有全面的涉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例如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等,并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历史人物传达爱国精神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具有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的人物,尤其是在朝代更替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等,并且以自己的智慧留下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这些典型的人物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言者”。教师在一些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例如讲解汉代历史过程中,可以以说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为切入点,展现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讲解三国历史时,以诸葛亮为突出点,展现为了国家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讲解清末历史时,则可以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切入点,展现其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心理,进而在通过具体形象、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表现出的民族节操和国家大义,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一腔热血。

(二)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出现引领了历史潮流的改变,但团队的力量才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而集体的力量促成了不同历史事件的出现。这些事件推动着一次次的历史变革,最终成就人类文明的辉煌。我国从秦朝时期开始,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推动着朝代的更替、文明的前进,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典型事件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例如在讲解秦朝历史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成为霸主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的必要性,进而激发起学生未来投身到国家建设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要重视现实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教育曾经长期处于应试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不自觉的围绕考试来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就从教师教学这单一角度来说,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三步走”的课堂教学方法:即划重点、背诵、检查,考什么就讲什么、检查什么。这种僵化课堂让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不到历史学科的本来作用,还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现实性,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课本理论知识了解到真正的中国历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正视历史

任何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文明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辉煌也有屈辱,而如今的影视剧作品中,由于艺术性的需要而美化甚至是曲解历史,这些都容易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所以,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历史,不论是四海来朝的辉煌还是被动挨打的狼狈,都要讲解清楚,如实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历史。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辉煌历史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通过讲解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白民族曾经的强大,从而对于灿烂中华文明产生崇敬心理,对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屈辱的历史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尤其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血与泪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展现这些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从而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做好思想上的铺垫。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的存在不是要人缅怀过去的辉煌,亦或是懊恼曾经的错误,而是为了激励活着的人珍惜现在,并努力延续辉煌,避免重复曾经犯过的错。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要结合国家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明白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奋斗精神。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随着中国的崛起,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周围国家开始对中国采取防范甚至是遏制态度。通过近现代史的教学,尤其是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知识板块的讲解,教师要明确的将“落后就要挨打的”的理念传导给学生,并且结合历史分析中国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从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甚至于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够明确自身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的使命和责任。

4.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四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的深层建构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江泽民在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一封信中,强调了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后者提倡民主共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通过这一联系对比,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取舍的过程,只有到了“五四”运动后,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飞跃。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迸发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革命献身精神的讲述,教育学生继承“五四”精神。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新民主义革命和迈向社会义义现代化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

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历史课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有“以史为鉴、厚今薄古”的立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爱国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千古传诵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名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如: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遍插槐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法英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屈不挠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将领吉鸿昌等。这一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烧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教师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材、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一校一厂的社会调查,谈改革开放,农村巨变,发家兴业,说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应付诸什么行动等。

4.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我教八年级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 2006.8人民出版社

5.在初中如何进行武术教学教育论文 篇五

武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必修项目之一,既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也有一定的健身性,在练习方法上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炼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体育课上怎样开展武术教学。

一、加强理论学习

初中生年龄较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在实施武术动作、套路的教学内容之前,至少要安排一节武术的理论课。这节课可以是老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和生活中防身、健身的作用等。也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分组安排学生网上查找跟武术有关的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播放一段成龙的动作电影片,再让学生谈谈对中国武术的看法,最后再向学生讲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以及武术的特点、作用等。通过这样一节理论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了武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武术的认识,领会了武术理论发展的精髓离不开攻防技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武术基本的动作和套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学习武术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产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

二、改变教学方法

1、动作讲解上渗透武术的攻防含义。

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他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一定注意不要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在教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例如在健身拳中的拳、掌、肘、爪、勾等打法,脚踢、膝顶、头撞、按摔等技法都具有明显的技击性和攻防含义。学生在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这些基本动作要求后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攻击对方保护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武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动作示范上采取分解和完整相结合。

武术教学中不管是学习套路,还是学习器械,教师都应该把该套路完整的示范给学生观看两遍,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该套路的动作形成完成的`印象,对动作的概貌和精气神的韵味有了初步了解,还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当然老师的示范要以正常的速度体现式正招圆、劲力顺达,力求形美质善),增强了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另外武术是由很多动作组合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如果动作比较复杂,就要分解为:上下分解和左右分解。例如在学习“马步架打”时,老师先示范一个完整的动作后,再进行上肢的分解动作,接着进行下肢的动作,最后再带领学生把一个个的分解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练习。一个动作不会不要急于教下一个动作,要反复体会,才能消化和理解动作要领,同时也注意渗透攻防意识。刚开始学习时,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细节,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精雕细琢。比如在学习“剑术”套路时,先引导学生学习刺剑、架剑、挂剑、撩剑、压剑、崩剑、劈剑和点剑,然后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最后再将每个动作串联起来。

3、动作纠正上采取互教互学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但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打破这种常规教学法,采取学生互教互学的办法。学生对武术的热爱程度各有差异,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曾在武校学习过,有相当的功底,这样的稍加指点便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武术教学中的体育骨干。在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武术爱好者进行单独指导,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武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示范动作、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纠正其他同学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密度,省时高效。同时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就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榜样,看到身旁的同学动作做的那么的优美,很多的学生都会不断的努力。

三、改革考核办法

常规的武术课考核,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种考试方法的缺点在于考试过后,学生在不上武术课时,时间一长就将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将教师的心血和自己的汗水付之东流。为此,考试的方法可以作以下的新的尝试: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功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为主,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作为自选课。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受益终生。

武术教学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积极研究探索,制定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热爱武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终身享受中国武术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高廷波,张云龙,吴刚.探究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07).

[2]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6.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六

1. 回顾历史发展, 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的历史, 是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历史, 是与外来侵略坚决斗争的历史, 是励精图治的历史, 是追求科学的历史……展示历史, 传承文明,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大禹治水》《卧薪尝胆》《虎门销烟》《李时珍夜宿古寺》《郑和远航》和《郑成功》等课文, 就以生动的文字和感人的笔触, 向我们展示了祖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几个感人至深的片段。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发展历史, 让他们被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所感染, 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 《郑成功》这一课就围绕“民族英雄”这一中心, 描写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 着重记叙了其收复台湾的详细经过。课前, 笔者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 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课文,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着重让他们了解战斗场面的激烈和郑军官兵的勇敢, 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达成了预设的情感目标。在拓展学习中, 笔者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使他们进一步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是暂时的,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2. 展示艺术成就, 启发学生领略民族优秀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它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知识, 更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春联》和《秦兵马俑》等就属于这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 或介绍了传诵千古的优美诗篇, 或传承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 或描绘了堪称一绝的人类奇迹……学习这类课文, 在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 《秦兵马俑》这一课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 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 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教学中, 笔者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课文朗读、图片欣赏、合理想象等, 从而让他们明白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瑰宝。这样, 他们所萌发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了。

3. 展现壮美景色, 指导学生感受华夏大好河山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更有着壮美的河山。《西湖》《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云雾》《雾凇》《黄山奇松》《草原》和《三亚落日》等以写实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美景。这些地方景色优美, 风景独特, 无不令人遐思, 令人神往。教学中, 我们应在充分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 自主形成审美感受, 从而使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例如, 《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课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教学中, 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 笔者通过引导他们交流课前自行收集的反映南沙物产的资料, 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南沙物产富饶的特点;笔者又通过带有配乐解说的课件, 展示了大量反映南沙群岛美丽风光的图片、影像,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其迷人的景色。在南沙群岛归属权争议激烈的今天, 这样的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更坚定了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

4. 再现英雄形象, 引导学生体验崇高的民族精神

人们常说,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甘于奉献、献身科学、保卫祖国、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 为我们建设了文明、繁荣、富强的祖国, 换来了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朱德的扁担》《永远的白衣战士》《梦圆飞天》《大江保卫战》《卢沟烽火》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感人事迹, 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无疑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虽然这类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但由于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有的甚至还有现成的影像资料, 所以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各类宝贵的教学资源, 就一定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例如,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记叙了1998年夏天, 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 热情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中, 笔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和献身精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7.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具备了为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才能把对祖国的爱转化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爱国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最宝贵的情感。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像《七子之歌》、《游击队歌》《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祖国颂》、《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祝福祖国》等,这些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特点,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有利载体。教材中还有一些歌曲,表面看起来爱国主题不甚明显,但却包含着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充分地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艺术形象,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我在承教18册第五单元《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时候,深情地告诉学生: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首歌曲回荡在大街小巷,吟唱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口中,这首歌就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时候,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初中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当时也只是因为对歌曲的喜爱,并没有深刻理解歌词的含义。作为一个初中生,未来的二十年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可是,20年后,作者又写出了它姊妹篇:《二十年后再相会》。这两首歌曲风格相似,都是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催人奋进。可是,当我第一次在春节晚会上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这匆匆而过的20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梦想没有实现。再过二十年,你们也到了老师这样的年龄,那时候,祖国将会像歌中唱的那样更加美丽,更加繁荣富强。而老师我却已经是快要退休的老人了,再也不会和你们一起引吭高歌了。那你们会不会也像我,有那么多的遗憾呢?这时候,在同学们的满眼泪花中,我打开了录音机……

二、正确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这一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影响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他们在自愿、自觉中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正确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形象的树立。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深刻的影响。

三、抓住音乐美感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无论什么时候,甚至境遇如何恶劣,也不动遥让同学们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室,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会实现给我们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中华民族不愧为是一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组织课外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组织开展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我在制定每学期全校课外音乐活动计划的时候就有意识的设计了与爱国主义有关的教学内容。如在排练大合唱《七子之歌》时,我先引导学生收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这首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谁都不会忘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童真动人的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再启发同学们分析歌词并思考(“七子”指的是什么?歌中所唱的“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表达了什么感情?),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歌者好象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特别是最后一乐句深情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一首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信心,此时再结合国情使同学们明白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当代青少年就是祖国的希望!这次演出活动使同学们自然的迸发出了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参加本次演出活动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更加明确了的学习目标。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上一篇:第一次滑旱冰优秀作文下一篇:2023年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