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24-07-27

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精选13篇)

1.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一

狂犬病预防和控制的一些方法探讨

【摘要】:狂犬病是由犬类、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通过咬伤、抓伤引起的以狂躁、恐水、神志不清为临床症状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但是随着近些年科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免疫学上的进展让人类对狂犬病的预防有了新的认识,因而狂犬病的预防理念和措施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将对如今狂犬病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介绍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狂犬病;人兽共患传染病;预防

1引言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其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后麻痹而死亡。尽管对于狂犬病人类和动物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存在,但在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里它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认为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狂犬,但目前认为健康犬、幼犬均可带毒成为传染源,其他动物,如:猫、狐、鼠、水獭等也可带毒,并在流行病中占越来越重要的比例。狂犬病疫情概况

2.1世界狂犬病疫情现状

狂犬病分布广泛。除少数隔离地区和岛屿外,如日本、英国、新西兰、夏威夷外,狂犬病仍呈

[1]全球性流行。截止1999年,世界145个国家或地区中只有45个尚未见有狂犬病的报道。WHO(world hospital organization)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报道因狂犬病而死亡的患者约55 000人,大部分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其中儿童患狂犬病死亡的病例达到30%-50%。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犬类家养动物。而蝙蝠等野生动物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2.2我国狂犬病疫情现状

中国狂犬病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由于家养犬、猫的饲养量快速增加,相应地被犬、猫伤害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根据统计全国(不含港澳台)每年被动物伤害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从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来分析。

从地区分布上看,华南、西南、华东地区为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地区。近5年来狂犬病死亡累计人数居全国前5位的省分别为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四川,合计报告数占同期全国病例报告总数的60.85%。

从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为“三多”:农村地区病例较多;男性病例较多;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3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1加强对狂犬病防治的宣传。提高市民防范狂犬病的意识

尽管狂犬病被定为传染病之首。发病人数也随着发病范围扩大而增加,但对狂犬病的危害性人满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也不高,并且存有严重的逃脱心理。尤其以农村为主,由于缺少对养犬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并且认为犬或一些家养动物注射狂犬病疫苗是没有必要的,从而引起狂犬病在农村频繁发生。因此广泛开展预防狂犬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和宣传在狂犬病防控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提高普通人群对狂犬病的认识以及对狂犬病预防的重视,吸引各方面人群的关注,对预防狂犬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张贴海报、散发预防狂犬病方法的传单或小型科普手册、制作微电影、播放公益广告、建立宣传网站等活动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狂犬病的危害性,认识狂犬病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强规范养犬、依法防疫的目的,犬主也需要主动配合相关机构对犬类的免疫。因此,政府需要把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贯穿于整个狂犬病防治工作中,不断提高犬主的预防意识,使人民群众对狂犬病有更深的认识,彻底消除侥幸心理。

3.2加强对犬类的严格管理、正规免疫等措施。

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是注射狂犬病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疫苗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在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中实施的是一项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性的防控策略,需要公安、农业、卫生、药监等部门相互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要求:狂犬病防治管理工作,由各级政府的卫生、公共部门按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分工负责。公安机关是养犬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主要负责养犬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养犬登记和年检等工作;农牧部门负责对犬类的免疫、检疫的相关管理工作;卫生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疫苗的研制生产、供应和注射狂犬疫苗、处理被犬类或其他带有狂犬病毒动物咬伤的伤口抢救治疗工作以及疫情监测;对从事犬类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3.3建立有效的狂犬病预防与控制的机构,加强预防狂犬病现代化管理

目前狂犬病防治工作中部门繁多,缺少有效的联系机制。中央预防狂犬病管理机构需制定具体工作制度,领导与监督各地预防狂犬病的进展工作,各地政府应配合中央狂犬病管理机构建立狂犬病预防小组,负责制定狂犬病防治公约,登记及注册本负责区域的内养犬情况,对于违规养犬的情况予以上报并给予养犬者相应的处罚,没收违规犬只,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未予以免疫的犬只强制注射犬狂犬病疫苗,以保持狂犬病的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

3.4政府应加大对财政的投入。

由于部分政府不够重视对狂犬病防治工作,在应急疫苗、消毒药品、消毒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上没有资金保障,狂犬病专项防疫资金严重不足,以致狂犬病的免疫工作进行艰难。因此,政府需要建立狂犬病应急处理物资储备库,将狂犬病应急处理、储备物资、扑杀补贴、疫情监控及疫情处理等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必要的资金储备。加大对免疫工作的重视力度,实行资金透明化,加强对犬只管理费用的收缴。第二:合理分配利用狂犬病防治工作的各方面资金。将它分配成人员费用、公务经费和设备购置费,人员费用来支付狂犬病管理人员的工资,设备购置费用来投入对狂犬病防治网络和流浪犬收容的建设,同时对于注册犬疫苗注射的犬主实行逐步减免政策,形成注册犬免费计划强制疫苗注射的制度。定期公布狂犬病防治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公众对预防狂犬病的资金使用情况清楚明了,并使全民进行监督。

3.5做好狂犬疫苗工作

【2】免疫犬是控制狂犬病和切断传播至人的最有效途经。以兽医职能为主体的防疫体制是发达国

家成功控制狂犬病的重要措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养犬十分普及,由于发达国家犬的狂犬病预防免疫是强制性的,再加上公共文化素养高,病毒难以在犬群中传播,因此不会从犬传到人,所以目前犬引起的人狂犬病罕见。WHO报告显示世界上不少国家从1950~1970年通过犬的群体免疫战役与

【3】幼犬补种相结合的手段,成功地控制了狂犬病。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计划免疫强制实

施免疫,定点注射、定期监测,将免疫接种作为养犬许可的先决条件。如果从动物免疫的角度多下一点功夫,逐年提高犬的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人狂犬病发生下降的趋势必然会更加明显,动物狂犬病的控制和人狂犬病的消除也指日可待。

4总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中外学者对狂犬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方面来看,可分为人类狂犬病和动物狂犬病两大类,以研究前者为主要领域。在主要领域中又以预防医学方面研究文献为多,临床研究次之,基础医学的研究最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其主要涉及动物狂犬病的预防以及治疗的方法、人类狂犬病的控制方法、免疫制剂的开发和效果研究。虽然我国对于狂犬病制定了暴露处置规范,但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狂犬病暴露门诊设置与管理规范,狂犬病暴露门诊还不是很规范化,故加强对狂犬病暴露门诊的规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从动物免疫的角度多下一点功夫,逐年提高犬的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人狂犬病发生下降的趋势必然会更加明显,动物狂犬病的控制和人狂犬病的消除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Neilson AA,Mayer CA.Rabies—prevention in travellers[J].Aust Faro Physician,2010,641—645.

[2]:唐青,李浩: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23

[3]:谢世宏:狂犬病防治指南WHO狂犬病防制有关文件选编[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37—47.

2.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二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概况,防控措施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1]。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3.5~5.0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我国也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广西狂犬病发病人数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前列[3],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笔者现将广西狂犬病流行与防治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 流行概况

广西是狂犬病老疫区和高发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广西的狂犬病疫情最为严重,1981年达历史最高,报告病例达887例,之后由于加强了犬只的管理,有效采取了“管、免、灭”综合措施,全区狂犬病发病率急剧下降,1995年只有24例,几乎为历史最低[4]。但是,2000年以后,全区狂犬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势头,2003年增长最快,年报告发病数达到519例,发病率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区狂犬病发病601例,达到近年最高。2008年以来,全区狂犬病的病例数下降较快,但每年的病例仍有300例左右[5,6]。

21世纪初,广西狂犬病发病数持续快速上升,流行的范围也明显扩大,由1999年的9个市20个县(区)扩大到2007年的14个市95个县(区)[6];疫情由经济落后的山区向经济较发达的桂东南、桂北地区扩散,1995—1999年河池地区、百色地区的发病数最多,到2000—2004 年,贵港、桂林、玉林、梧州、钦州市发病数骤增(1999 年共报告发病数17例,占26.6%;2004年共报告发病数361例,占60.1%)[5];2008—2009年以宾阳县、横县较为严重,2010年柳北区、桂平市、铁山港区比较严重,狂犬病已经成为广西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

对狂犬病病例个案进行分析,广西全区各月份均有被犬等动物咬伤的病例发生,但总体上夏秋季发病高于冬春季,病例多集中在7—11月,各年份发病时间分布略有差异[5,7]。

我区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45∶1[6]。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以20岁以下的低年龄组和40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在我区,犬是主要的传染源,2000—2008年报告的2 448例病例中,犬伤病例占85.2%,其次是猫,此外还有老鼠、黄鼠狼等[5,6]。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不一定发病,而以病原携带状态传播本病,成为人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到外表健康犬伤人后,犬伤者发生狂犬病死亡,而伤人犬却无狂犬病症状,长期健康存活。吉林、河南、湖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都报告有外表健康犬伤人后,人发病死亡而犬仍健在的很多案例[8],张振开等[9]调查246例病例,发现致伤动物中外观健康的犬类占27.6%。

2.2 传播途径

人类狂犬病主要是通过被带毒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黏膜而感染,也可通过宰杀、剥皮、切割等途径感染,通过被带病毒的分泌物污染空气而经呼吸道感染,吃病畜肉或动物残食而经口感染也可能是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甚至还可通过器官移植而感染。1978年以来,美国、法国、印度、泰国等国家曾报告过10例以上经角膜移植而感染狂犬病[10]。

2.3 易感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狂犬病普通易感,但发病与咬伤部位、咬伤程度有关。咬伤部位愈接近头部、面部,则发病率愈高;损伤越多,伤口越深广,发病率也越高。

3 疫情高发原因

3.1 犬密度高,犬只管理不规范

广西的农村地区历来有养犬狩猎、看家护院的习惯,加之养犬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致使农村养犬日益增多;随着城市宠物热升温,城市养犬数量也随之增加。2001年广西某县养犬480户,占86.3% ( 480/556);养犬557只,犬密度为34.4只/100人,年平均犬密度为30只/100人[11]。2003—2008年全区家犬数量逐年上升,农村从1 588 203只增加到2 296 256只,流浪犬数量每年在10 000只上下。城市家犬从2003年的1 687 144只增加到2008年的2 415 286只[12]。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各地家犬免疫率不够理想,2005—2010年家犬免疫率为49.0%~79.2%[12]。养犬数量大,犬密度高,且大部分农村养犬方式为放养,犬只流动性加大,增加了居民被犬咬伤的机会;犬免疫力低则使狂犬病毒在犬等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人被犬伤后感染狂犬病毒的概率增加。

3.2 犬只带毒率高

2006—2009年广西集市所售家犬狂犬病毒阳性率为1.12%(53/4710)[13]。人们对健康带毒犬缺乏认识,疏于防范,健康带毒犬的危险性和危害性甚于狂犬,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3.3 暴露后正确处置率低

目前,我区普遍存在暴露后规范处置不到位现象,莫兆军等[6]调查广西2004—2008年的1 727例病例中,到医疗单位处理伤口的比例仅为4.9%,即使是Ⅲ级暴露者伤口未处理也占65.5%;只有18.3%的Ⅱ、Ⅲ级暴露的病例接种了人用狂犬病疫苗,而同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的病例仅占3.0%。桂林市2003—2006年246例狂犬病例中,正确处理伤口23例,占9.3%;注射狂犬病疫苗35例,占14.2%;同时使用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的仅有4例,占0.81%,犬伤暴露后伤口的不处理、未使用疫苗及人用抗狂犬病血清(人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是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9]。

3.4 群众狂犬病防治知识薄弱

目前,居民的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尤其是暴露后正确处理知识相当缺乏。调查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只有50%的居民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仅30%居民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伤口处理,暴露后就诊率仅为65%[1]。莫毅等[14]设置了20个涉及狂犬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对广西人群狂犬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答对1题得1分, 答错或不知道者为0分,累计满分为20分。结果显示狂犬病知识平均得分为(11.3±3.7)分,100%被调查者听说过狂犬病,仅49.1%能够同时回答被狗和猫咬伤后可能得狂犬病,64.8%知道狂犬病病死率高达100%,回答暴露后应该采取的正确处置方式中,正确率最高的是打狂犬疫苗,为69.4%;正确率最低的是注射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仅为0.3%;其次是长时间冲洗伤口,为9.3%。赵洪铭等[15]指出,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狂犬病危害性认识不足,预防意识不强,有较大的侥幸心理,直接影响了暴露后规范处理行为,是导致狂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群众缺乏狂犬病相关防控知识,不能充分认识狂犬病的危害性,不仅直接影响了暴露后规范处置行为,增加了狂犬病的发病率,还会增大犬只管理的难度。

4 预防控制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故对本病的重点在于预防。控制狂犬病的策略应采取以加强免疫预防为主的动物传染源管理、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置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犬类管理

加强家犬管理或预防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结合广西养犬实际情况,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和农村养犬管理办法,对犬类进行登记造册,全面实行养犬注册登记和注册免疫制度,使用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并对农村犬实行拴养。加大灭犬力度,捕杀野犬和流浪犬。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取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及进口动物检疫的措施,已消灭或基本消灭了人狂犬病[16]。我国卫生部、农业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2009年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预防控制狂犬病的指导性文件、规范和标准。这些指导性的文件、规范和标准对于全国狂犬病的综合预防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规范、监督和促进作用。2008年全国报告狂犬病死亡病例2 373例,较2007年下降了25.27%,这也是我国狂犬病连续11 a持续上升后的首次下降;2009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全国共报告死亡病例2 103例,较2008年下降了12.84%,与2007年相比则下降了36.14%[17]。1984年广西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犬类管理办法》,由政府牵头,卫生、畜牧、公安3个部门的互相协作,密切配合,采取了管、免、灭相结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使全区狂犬病的发病率降至0.05/10万[7]。

4.2 提高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置率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通常在伤口肌组织中停留72 h左右进入末梢神经,并在神经轴索内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移动而引发狂犬病[18]。及时、规范处理暴露者的伤口是阻止病毒进入神经末稍的有利时机,这正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的关键措施。因此,被咬伤后应立即用20%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 min;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乙醇涂搽伤口,不主张缝合伤口,应尽可能暴露。除及时处理伤口外, 应于伤后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 进行主动免疫。Ⅲ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的Ⅱ级暴露者及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还应注射狂犬病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暴露后及时规范进行伤口处理和联合使用人用狂犬病疫苗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措施。

4.3 健康教育

伤口的及时正确处理以及使用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等早期治疗对暴露后预防狂犬病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医护人员应该掌握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理技术及预防知识,广大群众同样要具备有关预防狂犬病的基本常识。

健康教育是一项提高居民预防狂犬病知识、改变相关行为的有效途径,关键是选择人们喜欢和愿意接受教育的方式。腾学敏等[19]开展狂犬病健康教育知识和行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通过学习对狂犬病预防和暴露后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注射疫苗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接种免疫球蛋白认知率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干预后居民被犬咬伤、抓伤发生率明显降低,对狂犬病需要预防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增城市开展健康教育促进防制狂犬病效果研究,实施后狂犬病发病率与干预前一年同期对比下降58.43%,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

3.猪伪狂犬病的控制措施 篇三

一、病原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完整囊膜和轴突。伪狂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猪舍内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病毒对热、烧碱等敏感,一般的消毒药都有效,如0.5%次氯酸钠、3%复合酚类消毒剂10分钟即可杀死病毒,碘酊、季铵盐等都能迅速有效地杀灭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易感动物较多,可见于猪、牛、绵羊等各种动物。流行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和产仔旺季多发。

带毒鼠类、病猪以及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猪和带毒猪的鼻液、唾液、乳汁、尿、精液、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健康猪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猪、带毒猪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而发生感染。该病还可以经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途径而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常可侵入子宫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一般情况下猪感染后,排毒时间可持续2~4周。

三、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临床症状随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无论猪只大小都无明显的局部瘙痒现象。

新生仔猪及4周龄内的仔猪,病情极严重,常可发生大批死亡。仔猪突然发病,剧烈咳嗽,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震颤,共济失调,痉挛,呕吐,流涎,呼吸加快,叫声嘶哑,腹泻。有的猪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呈泳状划动。有的猪做圆圈运动或后退,经1~2天体温下降后很快死亡,极少康复。耐过的仔猪往往预后不良,成为僵猪。3~4周龄仔猪死亡率可达40%~60%。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只表现为一过性发热,精神沉郁。有些豬呕吐、咳嗽,一般在4~8天内完全恢复。育肥猪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和日增重下降。

母猪多呈一过性和亚临床性。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且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母猪流产前后,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流产发生率约为50%。公猪可引起睾丸鞘膜炎,表现为睾丸肿胀、萎缩,致使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

病死猪鼻腔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扁桃体、喉头水肿,咽炎,勺状软骨和会厌皱壁呈浆液浸润,并常有纤维素性坏死膜覆盖。肺水肿,上呼吸道有大量泡沫性液体,喉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肾点状出血性炎症,胃底大面积出血,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大肠有斑块状出血。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充血肿大,间有出血。脑膜充血、水肿。病程较长者,心包液、胸腹液、脑脊髓液均明显增多。肝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

四、防控措施

1. 坚持自繁自养。实行自繁自养是猪场控制包括伪狂犬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如果要引进新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无疫病猪场,禁止从疫区引种。引进种猪要严格隔离,并进行种猪检疫和做好各种隔离、消毒工作,在引进前或引进后2周采血,作血清学检查,经检疫无该病病原才能转入生产群使用。

2. 疫苗接种。无该病的猪场或地区不要轻易注射疫苗。种猪场只能使用灭活苗,不要使用弱毒苗。使用弱毒疫苗时,育肥用仔猪断奶时免疫1次。使用灭活疫苗时,育肥用仔猪断奶时免疫1次;种公、母猪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间隔约5周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接种1次;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1次。

3.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入发酵池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猪舍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2%~3%烧碱溶液或20%石灰水(新鲜)。粪便、污水用消毒液严格处理后才可排出。

4. 免疫接种与监测相结合。淘汰阳性种猪是一种比较经济、值得推广的方式。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种猪,配合使用鉴别诊断ELISA试剂盒,定期对种猪群进行监测。野毒感染阳性者也作淘汰处理。

5. 搞好以灭鼠为主的兽医卫生措施。鼠是伪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可通过污染饮水、饲料及猪舍用具而使猪只感染,因此消灭饲养场的鼠类对控制该病有重要意义。由于猪是该病的重要带毒者,因此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防止引进带毒猪。应做好猪场和猪舍的经常性的卫生消毒,粪尿发酵作无害化处理。

4.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四

狂犬病防治工作方案

为尽快控制狂犬病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 序稳定,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形成“医院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科学防治”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局面,有效控制,消除狂犬病传染源,防止狂犬病疫情的发生。从2013年1月至3月底,全乡集中3个月的时间,做好狂犬病防治工作,具体目标:所有犬只免疫率达到85%以上、发证率达85%以上、建档率100%、犬只拴(圈)养率达100%、“五犬”扑杀率达100%、不明原因死亡和扑杀后经检疫不合格的犬只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对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乡成立狂犬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狂犬病防治工作指挥长由院长肖文同志担任,副指挥长由李艺辉同志担任,成员由谭艳、王红娟、蒋春梅、唐海霞组成。下设三个工作组:

(一)免疫组:

组长:谭艳,成员:王红娟、唐海霞

(二)资金保障及矛盾纠纷处理组:

组长:肖文,成员:李艺辉、蒋春梅

三、职责分工

(一)各村成立狂犬病防制领导机构,按照本方案要求负责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带队入户和信息反馈等工作。负责辖内犬只的管理和组织人员捕杀“五犬”,制定狂犬病综合防制工作方案,确保整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村支部书记是“狂防”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第二责任人,两委成员是防治机构成员。各村对“狂防”机构人员要上墙,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宣传教育和犬只免疫。要对本辖区内的犬只进行登记造册,注射狂犬疫苗。建立情况上报制度。对本村的野犬、恶犬伤人事件,要立即上报乡“狂防”办公室,并组织人员进行捕杀,确保“狂防”工作落到实处。

(二)卫生部门:负责人类狂犬病疫情监测及报告,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做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采购、分发及管理和犬只免疫、犬只捕杀工作人员预防性接种及犬伤病人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查处非法行医及无证游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驻村干部:负责所驻村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协助村委会做好调查摸底和免疫或捕杀过程中的群众工作。

(四)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免费刊播科普宣传知识及狂犬病防治公益广告等。

(五)警务室:负责禁养区外的农村养犬的审批及违章犬只的处理工作,负责扑杀疫区范围类的全部犬只及农村“五犬”。

四、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全面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我院召开乡村干部及乡村医生会议,打印宣传资料3000份下发到各户,公告张贴到村;各村要召开好党员、户长会议,认真贯彻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把宣传资料发到各家各户,同时要书写张贴宣传标语20条以上,提高群众的对狂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配合做好狂犬病的免疫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流动宣传车等途径,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全社会预防狂犬病的保健意识和能力。在乡镇的集贸市场、交通干道两旁等人口聚集地刷写固定标语,大力提倡少养犬或不养犬,教育群众主动开展犬只免疫及规范犬只管理,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狂犬病的各项行动。

(二)实行强制免疫,着力提高免疫密度。狂犬病免疫实行强制免疫,各村要结合下发宣传资料搞好调查摸底,并按照本方案所安排免疫时间,通知户主将犬只拴养在家等待防疫员上门免疫,不愿免疫的犬只,由户主在通知规定时间以前进行宰杀,否则由乡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强制捕杀。乡免疫组要合理设置犬只接种日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犬只狂犬病疫苗接种台帐,及时办理“动物免疫证”和“动物免疫牌”,准确掌握辖区内犬只预防接种情况,定期上门查漏补种,提高犬只狂犬病疫苗接种率。

(三)切实加强犬只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犬只等动物的管

理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关键。各村及有关部门要制订犬只拴养、圈养制度,引导、督促犬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犬只的管理,防止犬只伤人事件的发生。农村养犬由村委会初审登记,报乡政府审批并发放准养证,犬主要定期携犬到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进行登记、注射狂犬疫苗、填写动物免疫证,报辖区村委会备案,并严格实行圈养或拴养。禁止任何人携带犬只进入机关、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场所。

(四)做好疫区犬只的统一捕杀工作。各村每年至少组织2次集中捕杀行动,对辖区内没有按时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的犬只或虽进行了预防接种但未实行拴养、圈养的犬只进行统一捕杀;在发生动物狂犬病疫情或人类狂犬病疫情的村,必须在疫情发生后一周内组织有关部门,对以动物狂犬病疫情发生地或狂犬病病人受伤地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有高山、大江、湖泊等天然屏障的除外)、未按规定实施动物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所有犬只进行捕杀。对于捕杀后的犬只尸体,由捕杀人员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食用与销售。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狂犬病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位,乡成立专门督查组,对此项工作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石鼓乡卫生院

5.压疮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五

一、及时评估,落实告知,标识醒目

1、监护室病人入室当天护士必须填写“Braden评分”及“压疮危险因素监控表”。

2、告知病人及家属预防压疮注意事项,并签字。

3、皮肤完好但进入监控病人,在监护室“压疮防护”一栏填写床号和姓名;带入压疮病人在“皮肤护理-压疮”栏注明床号姓名。所有病人床头醒目处挂压疮警示牌区分:如预防压疮、压疮高危等。

二、建立皮肤记录卡,完善护理文件书写

1、预防压疮病人帮助翻身及床上肢体功能运动,每2h记录1次,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气垫床;压疮高危病人使用气垫床,护士为其每日翻身活动,翻身后肢体摆放功能位,定时按摩骨突关节处皮肤,床尾皮肤记录卡Qh记录皮肤情况。对于绝对制动病人做好记录,并充放气垫床,每小时1次,或将气圈等减压物品垫于病人骨突部。②

2、所有病人皮肤情况纳入护理文件书写,在对应框中勾选,若有变化及时用文字进行说明,并注明护理措施。

3、严格执行三级交班制度,做好口头、书面、床边交接班。若交班与实际不符,接班护士应向交班者问清情况后再接,必要时记录。

三、定期观察评估,做好基础护理,消除安全隐患

1、根据颜色分级评估病人压疮风险。有压疮倾向的病人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表”评估,每周1次;;预防压疮病人每2 d 1次;压疮高危警示者每天1次。评分变化及时告知病区护士长及床位医生,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

2、重视基础护理,保持病人床单位整洁、舒适,被褥大单柔软。晨晚间护理由2名护士加一实习同学铺床,避免拖、拉、拽造成病人皮肤损伤。

3、监护室内部分病人导管种类多,妥善固定,避免病人翻身活动时导管受压导致的压疮形成。

四、及时评估及时上报

护理组长完成病人的压疮评估,根据不同分值填写评估表并跟踪进行动态评估,落实安全防范措施,Braden分值<14分者24 h内上报护士长。后者每日检查,利用床边交接班检查护理组长对压疮风险人群的评估是否正确,有否漏报,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家属及病人对风险的知晓情况和配合程度,切实做到不疏漏,24 h内上报科护士长。

6.预防狂犬病教案 篇六

六年级一班叶冯莲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并了解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及关键措施。

难点:狂犬病是怎样传播的?

三、教学过程

1、调查:哪些学生家养有小动物?

2、了解养小动物存在的危险在哪吗?

3、导入:预防狂犬病

4、学生分组说说小动物存在哪些危险。

5、请小组长介绍狂犬病的病因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教师补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因被病兽咬伤或抓伤而被感染,所以又叫疯狗病。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病犬的唾液中,在发病前数天已具有传染性。如被病犬咬伤或抓伤,病毒就会通过被咬伤口侵入体内,也可是有病毒的唾液碰到了原来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而感染,也可是剥病兽的皮或吃病兽的肉而被感染。另外,狂犬病人的唾液中也含有病毒,因此狂犬病人也具有传染性。

6、师介绍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会出现低热、头痛、咽喉痛、疲倦、恶心等症状,跟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被咬伤或抓伤的伤口及其周围有麻、痒、痛的感觉,四肢还会有蚂蚁爬的感觉。

早期过后人会进入一个高度兴奋状态,出现恐惧不安,对声音、光线、风、水等刺激非常敏感,喉部发紧,吞咽困难,恐水、怕风、多汗、流口水等现象。其中以恐水症最典型,病人在非常渴的情况下也不敢饮水,因为一看见水或者听到水声甚至提到水字都会引起咽喉部严重的痉挛,进而不敢碰水及饮水。严重的会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状况。这样的兴奋期一般会持续1~3天。

兴奋期一过,人会慢慢的安静下来,痉挛发作也会停止,但是会出现全身瘫痪的现象,呼吸开始变弱并且没有规律,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7、如果不慎被小动物咬伤或抓伤,我们应该怎么办?急时到医院处理伤口,并接收狂犬疫苗的接种

8、教师补充介绍预防措施

最好不要养小动物,如果有必要养就要给小动物定期打预防针

注意传染源,对发病的小动物要马上打死并且以火烧或者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切记不能剥皮甚至进食

在被病犬咬伤、皮肤伤口被病犬唾液感染、皮肤伤口被狂犬病人的唾液感染,一定要到医院接种狂犬病疫苗

7.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篇七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80%~90%, 其次病猫、病狼、吸血蝙蝠、许多食肉野生动物如狐、獾、浣熊、臭鼬等可以作为人狂犬病的传染源, 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唾液中, 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 (约占98%) 、抓伤, 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机体;黏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 如眼结膜被患病动物唾液沾污, 肛门黏膜被狗触舔等, 均可引起发病;此外, 也有经呼吸、消化道感染的病例报道。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 病毒可通过尘埃或气溶胶传播。如在实验室中对感染病毒的脑组织进行匀浆化时, 所造成的飞沫传播也可导致人感染。狂犬病在人群之中水平传播的可能性很少, 但这种传播20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如通过器官移植传播、通过胎盘传播等。

1.3 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 兽医、动物饲养者、猎手、皮革加工人员最容易遭受感染。另外旅游者、洞穴探险者等野外活动人员、相关动物从业人员和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均有被感染的危险。在感染人群中, 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小者高于年龄大者。咬伤头部、面颊、手指等处的发病机会较多;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的发病机会较少;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病疫苗者不发病或发病率低。 人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驯养员、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野生动物捕捉与饲养尤易遭受感染。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以青少年较多。

1.4 发病因素

咬伤部位:头面、颈等咬伤后发病机会较多。 咬伤程度:创口大而深者, 发病机会多;被咬者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较多。咬伤口局部处理情况:未按要求及时严格处理伤口者的发病率高。 未及时全程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者发病率高。

1.4.1 季节分布。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 但春、夏季病例多, 冬季病例少。

1.4.2 管理传染源。

对犬进行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

1.4.3 伤口处理。

及时有效的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早期伤口的处理极为重要, 伤口严重者要去正规医院进行处理。主要为清创, 立即用20%的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 至少20min。再用75%的乙醇或2%的碘酊或络合碘涂搽。也可以用1%苯扎溴铵冲洗以清除或杀死病毒。伤口较深者尚需导管伸入, 以肥皂水做持续灌注清洗。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 皮试后可在创伤处做浸润注射。伤口切勿缝合包扎, 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4.4 预防接种。

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去正规的防疫部门, 切勿用不规范疫苗, 如果疫苗不合格, 不但起不到预防作用, 而且会给肌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预防及防治

2.1 预防接种

2.1.1 暴露前接种:

凡有接触狂犬病病毒危险的人员, 如兽医、动物驯养员、林业从业人员、屠宰场工人、狂犬病实验人员等应于0d、7d、28d各肌注1ml (效价不低于2.5IU) , 共3针。

2.1.2 暴露后接种:

暴露后免疫程序按下述伤及程度分级处理。 (1) Ⅰ级暴露。 触摸动物、被动物舔及无破损皮肤, 一般不需处理, 不必注射狂犬疫苗。 (2) Ⅱ级暴露。未出血的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及应按0d、3d、7d、14d、28d各肌注1ml, 共5针。 (3) III级暴露。一处或多处皮肤出血性咬伤或抓伤, 或伤及头面、颈或确诊疯动物唾液污染黏膜者, 应于第0、1、2、3、4、5、10、14、28、90d各肌注1ml, 共10针。并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做咬伤局部浸润注射, 按需要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

2.1.3 免疫期:

免疫期2个月, 全程免疫后3~6个月, 再次咬伤需加强注射2次, 间隔1周, 剂量为1ml, 超过6个月再被咬伤则需全程免疫。

2.1.4 禁忌:

由于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 暴露后程序接种疫苗无任何禁忌证。

2.1.5 注意事项:

8.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八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吉林130031)【摘要】医院环境质量、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频繁接触以及门诊使用的医疗器械等均能够引发医院门诊感染。注重医院门诊感染的管理及组织建设工作,做好防控门诊感染的科普宣教工作,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并对医院门诊环境、医疗器械以及医务工作者等方面实施定期检查,防控好医院门诊感染的重要环节与相关因素,有效控制门诊感染的发生,最终增强本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院门诊;预防感染;感染途径;感染控制措施【中圖分类号】R2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98-01 医院门诊感染是指住院患者、陪护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在病人就医过程中在门诊各部门感染各种微生物的过程或现象。门诊感染始终是医院中十分重要的医疗隐患,可导致病人发生交叉感染[1]。预防感染并控制门诊发生感染是增强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并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条件[2]。笔者对医院门诊的感染原因加以分析,并探讨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旨在有效降低医院门诊感染的发生率。1 医院门诊感染途径1.1 医院环境质量对门诊感染的影响:医院住院病人的全部辅助检查项目均在门诊进行,而且门诊病人具有较大的流量,其病情十分复杂,因此门诊部、门诊大厅、门诊换药室以及门诊采血室均是各种致病微生物比较集中的场所,在门诊的桌椅,床位、门把手等各处均有各种病原菌,所以说门诊是极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场所[3]。1.2 医护人员所引发的感染:在医院门诊部门中,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的频繁接触,特别是在口腔科接触更为紧密,此外,在门诊换药室、门诊注射观察室、急诊抢救室以及内窥镜检查室等也常有护患接触,医生与护士在对病人实施观察及治疗时,时常接触到病人的唾液、血液以及伤口等,因此发生交叉感染可能性较大。1.3 医疗器械导致的感染:医院门诊经常应用多种医疗器械,倘若消毒及应用不当,将极有可能导致发生门诊感染,大部分的伤口感染是由于手术过程中的细菌感染伤口所引发的。特别是口腔科所应用的器械比较繁杂,极易经多个途径引发感染,而且也给消毒灭菌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各种内窥镜的广泛使用,使得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幽门螺杆菌等可能通过内窥镜进行传播,其他科室包括急救室以及门诊换药室等采用的器械也可能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引发交叉感染。2 医院门诊感染的控制措施2.1 保持环境卫生,加强控制感染:(1)医院环境导致的感染是较为直观的,对医院门诊的公共部分以及所有科室内部环境的消毒灭菌及卫生管理工作应做到分工明确,开展目标管理。并对各科室的环境实施监测,定期开展综合分析与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并监督其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2) 门诊环境以及部分的消毒灭菌任务由门诊打扫卫生人员来负责,但这些人员通常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在操作方面不能达到要求[4]。为此本院注重对卫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以及必备的消毒灭菌技术,指导并监督其执行规范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尽量避免由于卫生员而引发的门诊交叉感染。(3)加强门诊微生物学的监测工作。对全部能够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所有诊疗室内的器械、消毒液、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等严格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2.2 严格控制由医务人员导致的感染:医务人员与病人的频繁接触是医疗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这就免不了引发病人与医务工作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所以本院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共同学习《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尤其是针对实习人员、新上岗以及进修人员给予严格的岗前培训。在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将"慎独"精神发扬光大,将医院门诊防控感染工作始终落实并贯穿于整个医疗实践中,控制因人的因素而引发门诊感染。2.3 控制医疗器械导致的感染:(1)严格执行标准消毒医疗器械:严格执行卫生部的标准对全部器械实施消毒灭菌,对消毒过程做好记录,确保科室全部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均满足卫生部规定的标准。(2) 规范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诊疗操作常规。医务工作者的不规范行为将为医院门诊发生感染遗留隐患。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本院门诊特别加强了门诊各科室的业务培训,开展"三基"培训,制定统一标准,定期进行考试,保证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完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以彻底杜绝医疗器械的二次污染。3 小结综上所述,在加强控制医院门诊感染的实施过程中,首选要注重医院门诊感染的管理及组织建设工作,做好防控门诊感染的科普宣教工作,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并对医院门诊环境、医疗器械以及医务工作者等方面实施定期检查,将医院门诊防控感染工作始终落实并贯穿于整个医疗实践中,并提高病人的防控感染的意识,真正防控好医院门诊感染的重要环节与相关因素,有效控制门诊感染的发生,最终增强本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参考文献[1]周纯燕, 高惠璇, 杜晓琳.口腔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J]. 全科护理, 2010, 8(1): 155-156.[2]聂秀霞. 加强基层医院门诊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6): 777.[3]孙孝芹, 崔霞, 程军. 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7): 852-853.[4]叶建英, 何颖曦, 乔玉巧. 口腔科门诊感染控制与消毒灭菌质量监测[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11(2): 113-114.

9.临时用电预防控制措施 篇九

一、编写目的

为了预防临时用电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进行应急救援,保护公司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特制定本措施。

二、编写依据

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8、《平顶山市湛南路东延等四条路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可能出现的事故伤害范围、性质: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可能发生一人或多人触电伤亡及电气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

四、防止触电伤亡事故及电气火灾事故发生的预防监控措施:

1、审查工程开工前是否编制了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方案,方案是否经上级部门审核和公司总工及总监批准。

2、审查电工作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上岗资格证书,电工学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和安全帽。

3、检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前,有关部门及安全是否对电工进行了安全技术交底,并签名确认,施工中是否已派有专职安全员监控。

4、检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否按“方案”要求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是否实行了“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保护,使用的配电箱、开关箱及电器元件、电缆线等是否合格,安装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使用了“三相五线”制电缆,建立了TN-S保护接零系统,电缆的敷设是否符合要求等。

5、检查在建建筑物和周围施工设施与高压线之间是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否则应搭设防护架。(防护架搭设应在高压线停电后进行)。

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7、平时每天由工地电工和安全员对施工临时用电设施进行巡回检查,发现接线、布线错误、漏电保护器损坏、线路及电气设备绝缘损坏等应立即整改至合格,线路检修应在停电后进行,并悬挂停电标牌,锁好电箱。

8、电气设备及照明灯具等和易燃、易爆物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总配电间及每个施工层都必须配干粉灭火器,制订消防责任制,明确责任人,防止电气火灾等事故发生。

9、施工现场必须配备专职值班电工。低压电工不得从事高压作业,学习电工不得独立操作。严禁非电工作业。

10、工程开工前,技术人员或电工应根据规范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并报工程部备案。

11、临时用电工程施工程序应遵循:施组→交底→安装→调试→验收→交付使用→检查整改→维修保养→竣工拆除。

12、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电杆倾斜不应大于杆头的一半,转角、终端杆按线路反方向倾斜一个杆头,横担歪斜不应大于其长度的1%。

13、架空线路的拉线与电杆夹角宜为45°,拉线底盘埋设深度不小于1.2m。撑杆与主杆的夹角宜为30°,撑杆埋深不小于1m,同档距内导线弧垂应一致,杆上引下线应穿保护管,保护管应作防水弯头。

14、电缆不得沿地面或基坑明敷,埋地敷设时:过路及穿过建筑物时,必须穿保护管。保护管内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过路保护管两端与电缆间应作绝缘固定,在转弯处和直线段每隔20米处应设电缆走向标示桩。

15、电缆不宜沿钢管,脚手架等金属构筑物敷设,必要时需用绝缘子作隔离固定或穿管敷设。严禁用金属裸线梆扎加固电缆。

16、生活区、办公室等室内配线要穿保护管。

17、地下工程所用电源线必须使用橡套电缆,且沿墙壁等架空敷设,其架设高度不应低于2m,固定时也应用绝缘子。

18、不得在高压输电线路上下方,从事任何吊装作业。在架空线附近吊装作业时,应设专人监护至工作完毕,其安全距离为:吊装作业绳和吊装物侧向与10kv高压线的水平安全距离不得小于2m。

19、配电箱使用材料要求: 1)配电箱(盘)不得使用木制材料

2)配电箱、盘(配电柜除外),电器安装板应使用绝缘板。3)箱内配线(配电柜除外),必须使用绝缘导线。

20、室外配电箱应设防雨、防砸棚和围栏,围栏设门向外开,并配锁,在围栏明显位置应挂警告标志。

21、凡装有专用变压器的施工现场,配电系统一律按TN-S保护接零系统供电,即实行三相五线制。

22、潜水泵使用前应作检查,测试、绝缘电阻不小5MΩ,电缆线应接线正确,无破损、无接头、泵运行时,在半径30m水域内不得有人畜进入。挪动水泵时应断电,并不得拉拽电缆,挪动水泵的绳应用绝缘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

23、夜间施工用的照明装置宜采用固定灯具。

24、施工现场外接电源,必须签订用电安全协议书,其中须注明允许安全用电额,办理用电交接手续,并安装电表计量。

25、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采用三相四线制,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

26、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大于0.1s。

27、在潮湿、坑洞内作业时,使用Ⅲ类的手持电动工具,并把漏电保护器的开关箱设在外面,工作时有专人监护。

28、所有的配电箱,开关箱每月进行检查和维修一次,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检查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鞋、手套,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

29、所有的配电箱、开关箱在使用中必须按照下述操作顺序。1)送电操作顺序: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

2)停电操作顺序:开关箱→分配电箱→总配电箱(出现电气故障和紧急情况除外)

30、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应将动力开关箱断电、上锁。

五、电缆选择

1、从临时箱式变电站到配电点的电缆一律采用不延燃橡套电缆:移动式和手持式电气设备,都应使用专用的分相屏蔽不延燃橡套电缆。

2、固定敷设的应采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也可采用不延燃橡套电缆。

3、低压电缆严禁采用铝芯电缆。

六、工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各工地也应成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下设现场抢险组、伤员抢救组、疏散秩序组和后勤服务组。

1、急救援组职责:当工地发生安全事故时,负责指挥工地抢救工作,向各抢救小组下达抢救指令任务,协调各组之间的抢救工作,第一时间向110、119、120、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当地政府、安监、公安部门求援或报告灾情。平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值班者必须住在工地,手机24小时开通,发生紧急事故时,在项目部应急组长抵达工地前,值班者即为临时救援组长。

2、现场抢险组职责: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受害人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3、伤员抢救组职责:对抢救出的伤员视情况采取急救处置措施,并尽快送医院抢救。

4、后勤服务组职责:负责交通车辆的调配、紧急救援物资的征集调用及人员的餐饮供应等。

5、疏散秩序组职责: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保护,人群的疏散、秩序的维持,必须时支援其他抢救组的工作。

各应急救援组人员要参加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学习培训,项目部要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七、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

1、医疗器材:担架三付及氧气袋、小药箱等。

2、交通工具:工地常备一辆值班面包车。

3、照明器材:手电筒及应急灯。

4、通讯工具:工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及各救援组长配手机一只。

5、消防器材:配备干粉灭火器多只。

对以上救援器材,项目部要经常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应急救援时正常运转。

八、发生事故的现场救援措施:

1、发生重伤以上安全事故后,最早发现事故者立即大声呼救、停止施工,用绝缘棒将触电人员和带电体分开,并立即切断电源,对触电受伤人员采取紧急抢救(采用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法等),同时急送医院抢救。

2、抢救通知危险区域人员立即撤离,并立即报告工地应急救援组正、副组长和公司及上级部门应急救援指挥部,避免事故扩大。

3、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实施抢险及救援工作,保护事故现场,同时,必要时通知公安、消防、供电等相关部门。

4、当发生电气火灾时,要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准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同时通知消防、供电、燃气等部门。

5、要采取可靠措施,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再次发生事故。

九、报警信号及通讯: 项目部必须将工程所在地公安报警电话

10.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篇十

Q / DZR G 2·08-2010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事项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消除不合格(不符合)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再发生,确保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以达到改进产品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目的。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产品、过程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对潜在的不合格(不符合)采取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3.术语和定义

3.1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3.2纠正:针对不符合项本身所采取的改正。

3.3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4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不符合)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4.职责

4.1安全办为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检查公司环保、安全活动中不符合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对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和评审;负责内部和外部审核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验证和评审,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审批;负责严重环境违章的纠正措施的制定与监督实施。4.2质检部负责组织和检查公司质量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对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和评审;负责内部和外部审核中质量不合格项纠正措施的验证,报管理者代表审核,主管副总审批;负责顾客提出的质量异议纠正措施的制定与监督实施。

4.3供应部对备件辅料采购中出现的不合格对供方提出不合格纠正要求,并验证和记录纠正情况。4.4销售部负责对原材料采购中出现的不合格对供方提出不合格纠正要求,并验证和记录纠正情况。4.5安全办、质检部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进行归档管理。

4.6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内外部审核中的不合格(不符合)纠正措施,并报总经理进行审批。4.7主管副总负责不合格(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审批。

4.8各部门负责本单位的不合格(不符合)信息的收集,分析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验证,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核。5.程序

5.1不符合信息来源

a.管理人员及员工日常检查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

b.国家和公司安排进行的指令性检查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 c.相关方的合理意见及抱怨; d.事故调查时发现的不符合项;

e.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 大自然钢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Q / DZR G 2·08-2010 f.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

g.内外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 h.内外部职业健康、环境监测中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项。5.2纠正

5.2.1操作工在日常巡检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向班(段)长或向部门领导汇报,并记录在交接班记录中,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整改。部门管理人员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由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整改,并作好记录。部门整改不了的问题必须上报相关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整改。

5.2.2部门管理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只需纠正的通知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实施整改,主管部门跟踪确认。

5.2.3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以确认采取纠正的不符合项按照《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执行。5.3纠正措施

5.3.1各部门应收集不合格、不符合、事故的信息、监测和测量结果的信息,内审已发现的不符合,根据不合格的后果、影响和风险程度、未来趋势,识别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5.3.2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a.当发生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时(质量事故范围参照《生产管理制度》); b.相关方提出投诉,责任在公司内部时; c.外审中发生的不符合;

d.内部审核发现:同类问题同一审核区域重复出现或严重不符合时; 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认为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等。5.3.3制定纠正措施要做到:

a.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避重就轻; b.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c.措施与问题的严重性要相适应; d.能够防患于未然。

5.3.4安全办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后通知责任部门,同时填写《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表》发给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整改,安全办负责跟踪验证纠正措施。

5.3.5质检部在生产过程中和产品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后通知责任部门,同时填写《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表》发给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整改,质检部负责跟踪验证纠正措施。

5.3.6国家和公司安排进行的指令性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依据检查部位的反馈情况,安全办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总经理批准后责任部门实施整改,安全办跟踪验证纠正措施。

5.3.7相关方对公司环境和安全方面有关的合理意见和投诉由安全办按照规定的要求制定、审批纠正措施,跟踪完成情况。

5.3.8事故、事件调查时发现的不符合项按照《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置。

5.3.9内部审核中出现的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项,审核人员以《不符合项报告》的形式通知受检部门,受检部门在接到《不符合项报告》后,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

5.3.10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在接到审核部门的不符合项报告后,安全办组织责任 大自然钢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Q / DZR G 2·08-2010 部门制定纠正措施,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在安全办确认完成后,将不符合报告和证实材料上报质检部审核,质检部将整改措施及证实材料上报审核部门验证。5.3.11纠正措施实施的步骤

a.评审不符合(不合格)。安全办(质检部)应对不符合(不合格)的性质进行审查和判定,是一般不符合(不合格)还是重大不符合(不合格)。一般不符合(不合格)过去是否曾发生过,或是否是批次性的。若是,则按重大不符合处理,否则由责任部门进行纠正;

b.确定不符合(不合格)原因。重大(事故)不符合(不合格)的责任部门应对不符合(不合格)进行分析,以确定不符合(不合格)的部位、机理及其原因和不符合(不合格)的概率特性;

c.评价纠正措施的需求。是否采取纠正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大小相适应。涉及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纠正措施,在其实施前应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

d.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责任部门根据所确定的原因,采取能消除原因的措施,并予以实施; e.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对措施实施和结果予以记录;

f.评审所采取的措施。重点是:措施的效果,是否还存在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即寻求改进的机会。5.3.11纠正措施的效果验证

由安全办和质检部负责相应纠正措施的验证。当效果不明显时,应由责任部门重新分析原因,再次确定纠正措施并实施,直至确实达到了目的为止。5.4预防措施

5.4.1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5.4.1.1安全办每月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查找公司可能发生不符合(不合格)的部位、区域、过程和产品,分析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实施和绩效,以确定潜在不符合(不合格)并分析其潜在的不符合(不合格)原因。

5.4.1.2质检部每月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公司产品生产可能发生不合格,分析产品产生不合格的原因,举一反三制定预防措施。5.4.2评价预防措施的需求

5.4.2.1采取预防措施应与潜在不合格的影响大小相适应。涉及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预防措施,在其实施前应先通过风险评价过程进行评审。

5.4.2.2提出预防措施的部门/人员应写出报告,报主管副总审批。5.4.3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预防措施应在若干个方案中确定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经主管副总批准后实施。5.4.4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在实施预防措施过程中,应进行控制,对实施过程和实施的结果予以记录,填写《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表》进行保管。5.4.5效果评价

安全办、质检部组织有关部门,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应注意,不要因为采取措施而引发新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5.5涉及文件的更改 大自然钢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Q / DZR G 2·08-2010 若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而影响现行管理体系文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时,应分析是措施不当还是体系文件不适应于新的情况。若是后者,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规定进行文件更改。5.6记录管理

记录的管理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6.相关文件

6.1 Q / DZR G 2·01-2010《文件控制程序》 6.2 Q / DZR G 2·02-2010《记录控制程序》 6.3 Q / DZR G 2·07-2010《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6.4 Q / DZR G 2·12-2010《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5 Q / DZR G 3·12-2010《生产管理制度》 7.质量记录

11.预防狂犬病,你究竟了解多少? 篇十一

预防狂犬病的知识虽已是老生常谈,但广大群众所掌握的相关常识仍然十分匮乏。

一、 接种狂犬病疫苗有哪些禁忌证?孕妇接种这种疫苗,对胎儿有影响吗?

当人因为某一原因处于某种特定的危险中,比如被疯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就有感染狂犬病的危险,预防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暴露”。国家药监局2000年颁发的《生物制品规程》中关于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说明书明确规定:暴露后免疫没有禁忌证。这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从理论上讲,狂犬病疫苗是一种完全灭活的疫苗,注射后不会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而损害胎儿。大量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与不接种比较,在自发性流产率、死胎发生率、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体重出生发生率、孕期糖尿病发生率等多项指标中,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迄今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孕妇因接种狂犬病疫苗而导致胎儿损害的报道。二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有效治疗狂犬病的办法,一旦发病便无药可救。所以权衡利弊,还是救命要紧。

二、怎样才算严重咬伤?是否可从其他非咬伤途径感染狂犬病?

因狂犬病毒主要感染中枢神经,所以咬伤部位离头部越近,伤口越多、越深、越大,病情就越严重。“严重咬伤”一般是指:头、脸、颈部咬伤;肢体多部位(三处以上)咬伤;深度咬伤;肌肉撕裂、导致功能障碍。非咬伤的狂犬病病例很少,主要有狂犬病死亡者的角膜误用于移植或由于抓、擦伤,伤口或黏膜被病兽的唾液污染或其他传染物质(如脑组织)污染所致;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雾化的狂犬病毒也是非咬伤感染途径之一,但极罕见。诸如抚摸病兽或接触病兽血液、尿液或粪便等,不形成暴露,也就无需预防。迄今未见消化道途径感染狂犬病的报告,但为慎重起见,患可疑狂犬病死亡的狗肉不宜食用。

三、 接种一次全程狂犬病疫苗后,其产生的效力能维持多久?

当“暴露”后,应按接种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即0(当天)、3、7、14、28天共接种五针(1人份),这就是“全程接种”。如果只接种了一两针,甚至接种了四针,也不是“全程接种”。

同是狂犬病疫苗,剂型不同,产生抗体的时间有所差异:液体剂型的疫苗因加有氢氧化铝凝胶,注入机体后,抗原释放缓慢,产生抗体的时间要稍后一点;而冻干粉剂疫苗产生抗体的时间要早一些。一般地说,接种第一针疫苗10天左右(冻干疫苗可提前3~5天),部分接种者可测出抗体,5~6周抗体阳转率可达96%以上,抗体高峰量时间可维持3~4个月,然后逐渐下降,一年后可降至可检测水平以下。因此,对半年内接种过全程疫苗者,如再次暴露(犬咬伤等),于当天、第三天注射两针(支)就可以了;如果超过半年以上,最好是按正常程序处理伤口和全程免疫。

四、 延时免疫还有用吗?

被咬伤后,必须尽早按正规程序处理伤口、接种疫苗等,但因种种原因,不得已而延时注射总比不注射要好,特别是对那些潜伏期较长的感染者而言,如果延时不是很长,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五、 被看上去正常的家犬或已注射过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宠物狗、猫等咬伤,是否要打疫苗?

家犬等宠物是否带狂犬病毒,人们用眼睛是难以判断的,有的较长时间带病毒却不发病。在健康家畜中,带病毒的不多,但犬类有5%~10%带病毒,咬人可疑犬的带病毒率甚至在30%以上,尤其是幼犬,却易被忽视。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后可以保护狗、猫等不发病,但并不能保证它们不携带狂犬病毒。所以在被咬伤后,仍要接种疫苗。

六、狂犬病疫苗贮存时冰冻了,是否可以再用?

狂犬病疫苗作为一种蛋白抗原,按规定必须保存在2~8℃,一旦不小心冰冻,蛋白质内部就会形成冰晶,破坏蛋白结构,影响其抗原性,尤其是液体剂型、安瓶装的疫苗,故不能使用。

七、 为什么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禁止臀部注射?

纯化狂犬病疫苗是国内目前最新的第三代狂犬病疫苗,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品质狂犬病疫苗。因臀部脂肪较多,疫苗注射后不易扩散,容易影响免疫效果。所以要求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而儿童最好选择大腿前侧区肌内注射,因为此处距参与免疫的淋巴组织最近,能达到最大最足量的刺激效果,最快地产生免疫反应。

八、 用于狂犬病联合预防的抗血清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是特异性抗体,作用都是用于被动免疫做紧急预防,中和狂犬病毒,以弥补注射疫苗后短时间内机体尚未产生抗体的空白;使用方法都是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封闭,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伤口处理后可能残留的病毒进入神经系统;余下部分则注射于同侧大腿肌肉(头部咬伤者则注射于颈背部肌肉)。

不同点:抗血清是狂犬病疫苗免疫马后获得的血清抗体,HRIG是用狂犬病疫苗免疫人后获得的人源性抗体。抗血清属异种血清,纯度不是很高,不少人有过敏反应,故必须先做皮试;如果是阳性,只能用脱敏疗法少量多次注射,费时长,有可能引起血清病,副作用重。HRIG的来源具有同源性,无过敏反应,故不要做皮试,安全性可靠、效价高、稳定性好、冻干品效期可达三年,除偶尔发生局部疼痛和低热外,无血清病和其他不良反应,但价格较贵。

九、 当被狗咬伤后,需要做什么?

预防狂犬病包括三个环节:①彻底清洗处理伤口;②联合使用狂犬病疫苗和特异性抗体(狂犬病抗血清或HRIG);③使用辅助药物干扰狂犬病毒。三个环节在预防狂犬病过程中分别起到40%以上、50%和约10%的作用。面对100%致死的狂犬病,对重度咬伤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多管齐下且强调一个“快”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

万一不幸处于被犬及其他动物咬伤等狂犬病“暴露”高度危险时,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一定要以最快速度,先立即就地冲洗伤口数分钟。如情况紧急又找不到干净的水源或无水冲洗,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尿液冲洗伤口。伤口一般不宜止血,相反应将伤口周围的血液压出冲洗,然后迅速就近到正规的狂犬病预防门诊,由医生作进一步处理,并相继完成第二、三环节的工作。

十、 注射狂犬病疫苗后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少数人打了疫苗还是发病?

注射疫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参加剧烈运动;忌酒、浓茶等刺激性强的食物或饮料;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制剂和氯喹等药物,可能会降低疫苗效果,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12.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十二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控制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将患者生活、学习或工作地点作为处理重点。

2.1加强疫情监测,搜索病例,重点关注患儿周围的儿童及其所在的托幼机构、学校等。如果患者是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督促指导幼托机构、学校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就诊。如果手足口病出现暴发,相关地区必须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

2.2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接触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及个人防护;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居家医学观察,一旦出现类似症状督促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

2.3对患者生活、学习等地点采取消毒措施,尤其是要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进行消毒。具体方法见《附4肠道病毒消毒方法》。

2.4可建议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做好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指导学校、幼托机构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必要时建议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2.5重点在中小学、托幼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具体内容见以下预防措施。

3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3.1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1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十三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6、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毒种等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7、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18、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19、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定期检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检测。

20、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现配先用。

21、消毒、灭菌后的器械、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监测。

22、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的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净化后排放。

23、体温表使用后,用500mg/L的“84”消毒液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放入消毒容器内干燥保存备用,消毒液应每日更换。

2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2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6、消毒液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如棉球、纱布、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安尔碘、酒精应选小容量包装,密闭保存,3天内用完。

2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开启的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

28、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有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柜内每日擦拭消毒。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等,标记清楚,不得有过期物品。

29、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

30、治疗车上的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备有速干手消毒剂。

31、用2%戊二醛浸泡器械(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测试浓度一次并有记录。

32、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5类∶

1.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

2.病理性废物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解剖刀、手术刀、玻璃试管等;

4.药物性废物是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上一篇:感恩节作文: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下一篇:扶贫政策汇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