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共11篇)(共11篇)
1.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 篇一
收放物品
一、目标:能按标志进行分类、收放物品,摆放整齐。
二、家园配合教育方法:
1、送玩具回家。每当幼儿在家中玩完玩具,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问题:“你把玩具都送回它们各自的家了么?如果是,他们会很高兴地谢谢你。”这也是对幼儿能按类收放物品的一种激励。
2、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洗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他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放在一起收入柜中。
3、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玩具物品都摆整齐。”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4、摄下孩子的身影。家长利用在家时间,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帮家长摆碗筷、擦桌子、扫地、整理书柜等。家长可用摄像机将其摄下,拿到幼儿园中,让班里的小朋友看看,也可作为孩子成长的资料,长大后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2.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 篇二
一、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1.幼儿自主感的培养
家长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担心孩子饭吃不饱、尿裤子、被欺负、没有得到关心等等。其实这些担忧反映了孩子普遍缺乏自理能力的现状,若孩子能够独自吃饭、睡觉、上厕所,家长也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了。因而不论从家长还是从幼儿园的教育来看,让孩子培养起自主能力将是他们要学习的第一课。而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感,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去独立做一些事,比如独立地吃饭不要人喂、独立睡觉不要家长陪同、自己穿衣服、上厕所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主感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家园合作中,家长应支持幼儿园的工作,在家中让孩子多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保护孩子,让孩子失去许多培养自主感的机会。
2.幼儿主动感的培养
孩子主动感的培养就是在自主感建立的基础上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后,主动地承担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许多孩子的家长都会跟老师反映这样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学校中能表现得非常好,能自己吃饭、洗手,但到家中后就完全不做这些,总是哭着要人喂等。这其实是孩子缺乏主动感的表现,孩子虽然能做好自己的事,但不愿做。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应合作,针对孩子这种缺乏主动感的现象进行探讨,通过有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主动感。
二、家园合作的具体措施
1.鼓励为主
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也喜欢模仿大人做事,例如一些孩子看到妈妈在扫地,也会拿起扫把帮忙,而一些孩子喜欢探究,常常在泥坑里钻,找昆虫等。但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并不放心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总嫌一些游戏活动很脏,不适合孩子玩。其实孩子在知道必要的社会规范后,需要的不是阻挠而是鼓励。因此家长与教师都应积极地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探究这个世界,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而不是阻挠。
2.给予更多的自由
幼儿是需要保护的群体,但他们并不需要过分保护,过分的保护只会束缚孩子的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孩子,而是让孩子能有更多去探究这个世界的机会。其实上述孩子在家中与学校表现不一的情况,主要是孩子在家中过于依赖家长造成的。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那么多的约束,而在家中孩子只要发脾气,用哭就能解决问题。造成孩子在家中独立性变差,不能自主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因而教师应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了解孩子为什么家校表现不一,并且教师应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在家中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在家中,家长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在孩子不愿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应耐心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夸奖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受到肯定的,而自己在家中也应如此,从而培养起孩子的主动感。
3.加强引导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并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应有家长与教师正确指导。因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的帮助,但家长与教师并不需要什么事都进行帮助。比如,孩子在看到家长切菜也想帮忙时,家长不可能将刀拿给孩子,因此家长可以拿个塑料的或木制的小木棍,让孩子体验切菜,并且引导孩子知道刀的危险性,提醒孩子要长大了有一定的力气和能力操控菜刀了,才可以真正地切菜。而一些事情,例如孩子想从一个不高的小石堆上跳下,家长在排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后,就不应该阻挠孩子,或者帮助孩子,而应让孩子体验这种自主感带来的自信与满足,并且通过这些事情的尝试,孩子也能明白家长是信任自己的,从而对其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教师在平时也应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进行反馈,并且针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了解什么时候应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应让孩子自己尝试。通过这种家园的合作,从而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幼儿培养自理能力,并且家长与教师都能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知道孩子薄弱的点,从而有重点地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锻炼培养,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结束语
家长与老师应该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得孩子能逐渐从这些事中培养起自主与主动的品格。家长与教师应多沟通交流,通过家园合作,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交流,采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总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而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单纯的能力的锻炼,还是人格的培养。
3.宝宝自理能力培养技巧 篇三
宝宝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能自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就会学着而且也很乐意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了,从刷牙到为自己盛饭菜不一而足。虽然眼瞅着孩子越来越自立会让你感觉苦乐参半,不过,学着照顾自己是他个人和社会能力发育的重要部分。
宝宝的自理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穿衣服和脱衣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已经能不太费劲地穿脱衣服了。不过,外衣上的拉链、扣子、按扣和搭勾可能还需要费些劲,虽然不少孩子很容易就能解开,但要系上时多半需要帮助。不过,尼龙粘扣很容易让宝宝的小手操作。如果鞋子也是用尼龙粘扣,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自己穿鞋了。
准备早饭:3岁的小孩子也许能为自己准备早饭了,尤其在很饿的时候。孩子练习得越多,就会做得越好。如果他想自己做早饭,你要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是吃面包牛奶,把面包、牛奶盒、果酱、小勺子都放在他能够到的地方或直接放在餐桌上。不过,你要做好他会弄洒东西的心理准备,别责备他,从长远来看,这是值得的。
使用叉子和勺子:到4岁时,孩子应该就能像大人一样拿住叉子和勺子了。但使用筷子则需要更多的技巧,有的孩子4岁时已经用筷子用得很好了,另一些孩子还要多练习才行。给宝宝一些指导,他也能掌握如何使用刀子。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他就要准备好学习就餐礼仪了。
帮忙做家务活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不过,他们通常不愿意这样做),4岁的孩子开始能自己铺床。当你和丈夫在厨房或家里忙碌的时候,他也能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比方说,很多孩子都喜欢帮忙搅鸡蛋,或者给花浇水。不要想着你有权利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要鼓励孩子帮忙,而不是要求他做。多肯定鼓励孩子,长期下来会让你受益很多。
刷牙: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刷牙都相当熟练了,不过,还是需要你的帮助和指导。用手握住牙刷在嘴里刷来刷去,并确实起到清洁作用,还是需要相当好的协调能力的。不过,还是让他自己做吧,这会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也有助于为宝宝以后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一定要让他只用豌豆那么大一点的含氟牙膏,因为他不能把牙膏完全吐出来,容易把一些吞进嘴里,而吃太多的氟可不是件好事。
使用马桶: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都能自己上厕所了,不过,有些孩子要到4岁才能做到。在3岁之前,你的.孩子很可能用得是儿童便盆,而不是抽水马桶。现在他需要适应在家里和别的地方都用马桶了。小男孩开始用马桶时,一般还是坐着小便,不过,3岁之后,他们会想要模仿爸爸、大哥哥或小伙伴们站着小便。另外,如果你的孩子还需要起夜,到了这个年龄段,就可以具备整夜不尿尿的能力了。
孩子学习自理时,你该做些什么
在孩子开始尝试以前没试过的事情时,要多留意他,告诉他为什么不是什么事情他都能做。比如,跟他说清楚为什么他自己开微波炉或切菜不安全。也许他会不高兴听这些,但是他会理解的。
鼓励是关键。当孩子尝试一种新技能时,你要告诉他你为他尝试去做感到骄傲(不管结果如何),并且还要鼓励他再次尝试。不要总是急着去帮助他,重要的是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学会去做。也尽量不要在他还不能做到的时候给他压力。你还要懂得变通:让孩子自己准备早饭,就意味着你要清扫洒在地上的饭渣,所以还是别抱怨了。如果你的孩子还不能把床铺得像宾馆里的一样,也别担心,只要买简单的床上用品,让铺床变得简单到孩子能自己做就行了。
孩子今后还会具备哪些自理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孩子会越来越能照顾自己。他将能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澡,接下来他能自己洗衣服、做饭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更不用说他自己就会积极练习的踢球技巧之类的能力了。
有哪些孩子自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4.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篇四
其实,从日常生活事件开始着手,就能轻松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我身边一位妈妈就讲过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新给4岁的儿子买了衣服和鞋子,特地搭配好的。结果才穿半天他就嚷嚷要换回旧鞋。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那双运动鞋跟他身上衣服不搭。可是想想,还是忍住了。
见我不反对,儿子脸上现出喜色:虽然它臭臭的,我还是喜欢。
他说完我忽然想起来,这双鞋,当时是他自己挑中的。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就意味快乐。快乐的事,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做。
所以,在陪孩子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慢慢来。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0-1岁,妈妈给够孩子安全感和自由
7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0-1岁,又是重中之重。
妈妈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亲密对象。故此,妈妈的每一个举动,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
比如喂奶。如果妈妈按照书本的方式,掐着时间点喂奶,不管孩子饿或者不饿,这就会给孩子带去极大困扰:我不想吃啊,你却让我吃;我饿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吃?在孩子眼里,妈妈的奶是不靠谱的,世界似乎也不那么靠谱。
还比如孩子哭。曾经有过很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这其实是大人图省事的方法,但对孩子来说非常残酷。孩子不会无理由哭,哭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哭而外界无回应,这显然难让他们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直到后来许多用“哭声免疫法”养大的孩子出现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时,西方才开始对此种养孩子的方法进行反思。
所以,可以说,1岁以前,妈妈作为主要的抚养人,并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怎么宠爱孩子都不为过。当你的孩子用“哭”表达对你的呼唤,而你无法立刻跑到他身边,那用温柔的声音回应就好了。要记住,最关键的是“回应”。不用次次立刻去抱孩子,也不必即刻满足孩子——尤其1岁以后,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他总是会被满足的,父母是可靠的,懂得自己的,爱自己的。
有了妈妈的爱,有了安全感,下一步才可谈及孩子的独立自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总黏住妈妈不放、缺乏内心力量的诸多问题。就像你很难让一个饿肚子的人,去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干活去。
另外,这个时候给宝宝准备辅食,别太精细。我见过一个孩子已经2岁多了,还吃不了硬一点的食物。都需要大人小心翼翼把所有食物碾碎成泥,他才能咽下。一问,才知道小时候老人照顾得太好了,从没舍得让孩子吃硬东西。孩子连咀嚼都没学会,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能力呢?
同样,1岁之内宝宝吃手和咬玩具,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别总拦着。大人看到的就是脏,殊不知孩子在探索,同时,用嘴巴咬的动作,也是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口腔面部肌肉的咬合能力等。大人若阻拦,就等于遏制了孩子学习、长大的机会。
1岁以后,吃饭穿衣等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尝试做了
1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吃饭了。专门给孩子买一个吃饭用的小桌椅套餐很有必要。因为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主要是担心孩子吃的乱七八糟才不让他们吃的。专用的吃饭桌椅,可以固定孩子,椅子下,可以提前铺好垫子、报纸等。孩子吃完,报纸一扔就好了,也方便。
不过,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总会存在吃得少掉得多的可能,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大人喂一部分。不过,随着孩子手部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吃饭的“工作”了。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只要大人提供这个环境,而不是阻拦就好。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吃饭,并不是简单学会一项技能而已,它是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 刷牙、洗澡等,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逐渐让宝宝爱上自我清洁。每个孩子天生喜欢水。给他们自由玩水的时间,不去管他。洗澡、刷牙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同时还可以编出儿歌、顺口溜等,让孩子感受到这些事情是快乐的。平时在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或者给孩子选绘本的时候,也可多留意选择那些与日常生活起居结合较为紧密的。
总之,让日常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有意思,孩子才更喜欢。
洗完澡澡呢,要穿衣服。天气暖和穿的少,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怎么训练呢,先从教他们学会脱开始。有一本绘本叫《看,脱光光了》,非常有意思。有心的爸妈也会发现,孩子们好像特别喜欢光着,特别享受脱衣服的那些时刻。
所以,不如每天睡前,引导宝宝自己脱。有纽扣的衣物,先让宝宝找到纽扣,摸住拿稳,观察纽扣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引起宝宝的注意和兴趣,再教解开方法。不论宝宝用什么姿势动作,只要能成功脱下衣物即可,方式可以再慢慢学习改进。另外还要教宝宝分辨衣物的正反面,避免选择有坚硬金属的衣物。套头式、拉链式、系带式的衣物都可以尝试。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宝宝练习,不要催促,更不要责备或辱骂。信心是宝宝的学习动力。
到2岁以后,孩子的手部力量开始发展,就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学着穿衣服、穿鞋子了。
2岁左右开始,可以适当给孩子分配家务事儿
上面说的吃饭、穿衣服,还有刷牙等事情,都是大多数孩子最先要做的“工作”,父母们一般想着尽早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儿。但是对家务事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可以上小学再说,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就是添乱,只会越帮越忙,还不如让他乖乖地呆在一边看电视。还有人认为,其实,让孩子做家务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能够分担多少家务事,而在于促进孩子的手部动作发展,并且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自主意识。
5.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方案 篇五
朱湾小学留守儿童之家“自理小能手”比赛
4月30日下午,阳光明媚,春风吹拂着生气盎然的校园,轻抚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定远县朱湾小学全体留守学生个个兴奋而激动,因为他们即将迎来盼望已久的学生自理比赛。整场活动进行了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学生们争相展示了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活动在一片欢笑和欢呼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比赛是针对在校全体留守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比赛主要包括“比穿衣、系鞋带”、“比系纽扣”、“比整理书包”几个个环节。体育老师哨声令下,小选手们身体里的血液都为之沸腾,使出全身力气冲向操场中间,穿衣服、拿鞋、系鞋带、戴红领巾、系纽扣、找书、整理书包......一切都快速而有序地进行着,落后的同学急得满脸通红,但是也不甘示弱,迎头赶上。远远的吹来一阵风,夹着热烈的呐喊声,那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为参赛者加油呢,这时整个赛场凝聚成了一种伟大的力量——团结。加油吧,小选手们!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你们成长的身影,学会自理是你们成长路上的第一步。你们的表现,足以证明你们是父母的骄傲。本次活动评选出了年级十个“自理小能手”,从他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希望。而这次落后的选手也没有气馁,相信他们以后会有更好的表现。
6.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篇六
NO.1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NO.2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只有更多的参与,孩子才能发展他们的自理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3—6岁的孩子自己去做决策,比如进餐、选衣服、收拾房间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NO.3营造宽松氛围,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NO.4极少成多,逐步成长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
NO.5交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
7.农村中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 篇七
我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校,住校生中包含有中学生、五六年级小学生。随着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现对农村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寄宿学生现状。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越来越多, 寄宿生呈现出低龄化倾向。他们没有太多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只能将他们孩子留在家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上学后都选择寄宿制学校,在学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照料,许多事情要独自处理,而他们自理力普遍较差,这严重影响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寄宿生产生的问题。
(一)、学生及其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寄宿学生大部分家居偏远,为了上学,他们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较差。
2、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学生的在校生活让家长担忧。
3、由于居住条件相对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收入很低,部分家庭支付学生在校费用存在一定困难。
4、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许多寄宿生家长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一般请亲戚朋友托管,或者是由学生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缺少了家庭教育,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巩固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5、寄宿生问题还呈现复杂化倾向,如“独生子女综合症”等给集体生活的寄宿制带来许多新问题。
(二)学校管理方面的困难
1、住宿学生数量增加,学校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培训孩子们自主生活能力的任务加重。
2、休息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日显重要,但相对分散,难以管理。
3、学校宿舍紧张,有的寝室很拥挤。
4、学生放学后的学习辅导,作业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中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一)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现在农村也城市一样,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尤其是许多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生活缺乏自理能力。
2.学校原因:学校都重视升学率的提高,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主观原因
1.“惯性心理”: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第二个“断乳期”,是“抱大的一代”,心理上渴望独立,生活上对家长却过分依赖。2.“惰性作怪”:每个人都有惰性,在孩子身上体现尤为突出,养成一个坏习惯远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容易得多。
三、解决思路
作为学生家长,他们肯定不放心自己的子女离开自己到较远的地方学习,从感情说是舍不得,不放心,住校生想家,缺少亲人的教育和关爱,部分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行为上不能自律的特点,我想加强住校生的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高度重视对寄宿生的管理
1.学校要想方设法改善学生住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让学生吃得习惯,住得安心,给学生有家的感觉。要精心挑选耐心、细致、责任感强,有一定经验的人作为寝室管理员。要把寄宿生的事放在心上,要经常过问、及时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2.要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联系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家长探讨教育方法,做到密切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坚持“以人为本,自主管理,重在培养”的理念和指导方向,以规范学生寝室内务、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切入点,开展样板寝室等创建活动。通过加强对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学生宿舍的管理,把寝室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规范学生基本行为,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新世纪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班主任用爱心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
1.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给学生的爱能慰藉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种爱应该是介于家长的本能和导师严厉的爱之间的一种感情。班主任老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班主任要对孩子有爱心,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和照顾学生,不要太苛求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因材施教”,学会去发现和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2.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注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情况,要尽量和他们做朋友,给予父母般的关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经常与寝室管理员联系,做到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对违犯纪律的学生应认真批评教育,不厌其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训练和加强。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品质、美化心灵、培养良好的心态,使其在愉悦中成长为文明礼貌、勤奋学习、勤于动手的“四好少年”。
(三)学生管理老师要给予学生父般的关爱
1、提升学生管理老师的管理水平
管理老师对住校生的管理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住校生的心理辅导,要求他们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关心和支持,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多参于他们的活动、值日、吃饭、聊天。使他们感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从而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园。对于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保育老师不是妄加指责,而是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生活能力锻炼的重要以及集体生活中承担自身责任的必要。同时保育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以便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当然,保育老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在学生中建立一定的威信,以便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
2、对学生问寒问暧,真情相至
住校生相对走读生而言,不仅要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承受心理上压力,以及学会生活自理。所以,很多住校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这一点,要么是不努力学习,要么是不断违纪违规。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和管理者的关心和爱护。直接从事住校生管理的老师、班主任以及认课老师应多同他们谈心、问寒问暧,关心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疏导其思想,引导其行为,使他们感受到住校就如回家,并尽可能地给住校生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和生活条件,营造安全舒服的住宿环境。对于那些不断违纪违规的学生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喝斥有加,要面对面的和他们沟通,找出他们违纪违规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同时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真情,领悟到学习的必要和乐趣,然后安心住校,专心学习,这样管理工作就容易开展了。
3、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现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就算是多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也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生活上自由散慢,行为上放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切不用自己操心。上学后,学生进入了崭新的寄宿制生活环境中,这使他们在养成教育方面的缺点暴露无遗。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常常有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以为要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入手。可以利用住校生会对住校生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和《住校生管理制度》的学习教育,让每个住校进行内务纪律的训练,让他们学会整理床铺、洗衣、集队,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自强能力。
4、制定和完善住校生管理制度(1)、制定各种具体管理制度
住校生管理若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会造成无章可循,无本可依的被动局面,对工作是相当不利的。所以我把住校生的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只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制度才会从纷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住校生管理才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当然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力争全面、完善、周到、宽严结合,切忌粗略、笼统,以给以后执行落实中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目前,比如:《住校生个人卫生制度》、《住校生返校、离校制度》、《住校生安全制度》、《住校生作息制度》、《文明寝室评分细则》等等。
(2)、建立 “住校生分布情况表” 建立“住校生分布情况表”,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姓名、班级、班主任姓名、学生联系电话等),和学生平时表现记录,并且将分布表贴在寝室门上。极大地方便了老师查寝室和保育员老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这也就能做到随时对住校生进行定位管理。
(3)、成立学生自管小组 成立男女住校生自管小组,方法是从每个寝室选出一名有威信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学生来配合老师的管理工作。学生自管小组24小时均可在校内校外对住校生执行管理,但同时要以身作则,不得滥用权利。具体负责各寝室、餐厅的纪律、卫生的检查,人数的清点,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事及时报告保育老师或值周老师。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达到了学生自我服务育人的目的
(4)、进行“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文明住校生”的评比 学校对寝室的卫生、纪
律、出勤、床上内务及物品摆放、文化氛围等做出具体规定。每天保育老师和自管组对每个寝室、餐厅的卫生、纪律、内务及综合进行考评打分,每个星期根据考评纪录进行“文明寝室”的考评,一学期进行一次总评。“文明寝室”的寝室长同时被授予“优秀寝室长”的光荣称号。“文明住校生”主要是从非“文明寝室”中评选,以做到寝室的平衡和扩大优生的带动作用。
(5)、建立严格的请假制度 住校生一般情况下不离开学校,若有事要请假,必须将班主任教师批准的条子报送到保育员处保管,这样以便当天查寝室时用,当然班主任必须严把关口。对于违反制度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6)、不定期安全大检查 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有限,所以防范措施就不到位,而且部分学生很多时候贪图便利,不顾安全隐患,私藏有危险的玩具(如小刀;打火机;铁丝等)所以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以便规范学生的行为,没收危险物品,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7)、开展一些有益的业余活动,如,绘画、剪纸、制作、跳棋、橡棋、乒乓球、跳绳、拔河、内务整理等,即促进了住校生的团结合作,又丰富了住校生的课余生活。
(四)学生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1.学生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孩子寄宿学校,家长不仅不应有孩子在学校管理,无责一身轻的思想,反而更应因孩子寄宿而给予更多关注、重视。在孩子放假在家的日子里,要认真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身心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及时解决问题。2.学生家长也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克服自己身上的许多会影响孩子的缺点或者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做好榜样。在家孩子能做的事,家长不要包办,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应该给孩子机会锻炼锻炼。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生活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8.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 篇八
周卫红
前言
从2006年9月始,在我园感恩活动市级课题立项的大环境下,本班设立了子课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旨在突破幼儿园原有的教师预设为主的理念和行为,突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活动模式。强调师、幼共同生成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立足于幼儿能力、兴趣、经验等开展多方面综合的主题活动,并着重在对幼儿进行语言领域方面的培养、训练。
课题研究已历经一年,本班教师已渐渐地进入研究的态势,在研究过程中承载了课题先进成员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的教育策略,注重过程研究、制度落实、学习研讨和资料积累工作。
一、研究背景
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如:长辈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大小便解出的衣服,孩子们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里面就有“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句,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作为美德古人深知感恩,而如今这批新世代儿童身上却悄然流失呢?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纲要》一再的强调“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强调“健康”第一。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3岁左右的幼儿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跃跃欲试,有着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欲望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的各种劳动。在幼儿的“二课改”中我们将“学会做人”提到了一个新的要求,把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教师也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将“学会做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教材“学习”、“生活”、“游戏”、“运动”中,都贯穿了“学做人”的要求。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
为了使今天的幼儿将来能成为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情景操作练习,同时在取得家长重视、配合的基础上,以家园互动的形式,同步探索培养、提高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使新课程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
二、理性思考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三、研究意义
1、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真正做到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欣赏幼儿,成为幼儿真正的伙伴。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形成现代教育思想。
2、通过研究,切实改变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孩子被动学习,教师机械教导、重复劳动、低效劳动的局面,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追求幼儿教育的价值功能,实现幼儿的主体语言发展价值。
3、本课题以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为切入口,做到尊重儿童,激活学习语言的潜能,以培养主动、活泼、和谐发展的健康儿童为目标,倡导主体语言教育理念,关爱幼儿,让幼儿充分享受童年的欢乐、学习语言的快乐,提升幼儿生命的质量,促进幼儿语言基本素质的形成,这将为幼儿的后继学习语言,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子课题总的指导思想下,本班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围绕课题进行生活自理方面的研究,在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动态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幼儿主动学习模式,有利于我园的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卫生习惯的形成。
四、概念鉴定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五、理论依据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六、研究的内容
(一)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以及“孟母三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和传说,都说明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可见,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在学习初我们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家长对幼儿不同的教育抚养态度即放手教孩子,有时教孩子,时间紧包办,孩子小代替四个层次进行了解。此外,我们还重点选择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技能三大类十二个项目,并根据幼儿完成情况,即会做、基本会、基本不会、不会四个层次进行调查。
(二)探索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1、对正面、诱导的方法,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谈话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通过课堂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辨认衣服的种类,如:夹克服、牛仔服、衬衫、长裤等四季服装。进一步知道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2、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自理
A:游戏。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B:儿歌。幼儿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幼儿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育啊!比如“塞裤子”:哥哥、哥哥请你管好小妹妹,姐姐、姐姐请你管好小妹妹,大家一起帮助就OK。再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C: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也不能怪孩子们,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就会生蛔虫”的体验,当然也无法引起重视。当洗手的时候孩子们打湿手随便搓两下就敷衍了事,或者是边洗手边嬉戏玩耍。考虑到幼儿好表扬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从幼儿中选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五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湿手——接洗手液——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
3、深化、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投放各种豆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娃娃,练习扣纽扣……
4、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
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
幼儿园要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在家长栏中不断地宣传知识,对一些家长错误的观念进行个别访问,运用理论和案例进行探讨。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七、研究方法
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以及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
观察法: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表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时改进,调整教育手段和方式。
八、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步骤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06/9——2006/10
任务:
第一阶段:设计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理论,搜集资料。
第二:调查、分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
第三:进行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制定研究目标。
4:确定研究人员,学习生成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掌握开展生活自理能力活动的一些原则。
(二)实施阶段:
时间:2006/10——2007/6
任务:
1、根据课题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展系列活动。
2、定期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收集小班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
4、落实研究方案,并个案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总结阶段:
时间:2007/6——2007/8
任务:
1、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周卫红
成员:叶青
九、研究措施
达到教育目标,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很少去想孩子们对活动的体验,他们关注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接受什么。今天,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对儿童的内心需要、兴趣、思想了解了多少呢?谁才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纲要》指导用书,在研读新课程,领会二期课改理念精神后,投入到教学实践。
这一学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与班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感恩系列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主题活动,有老师建构的、有师生共同探索生成的、有幼儿自主生成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我渐渐了解到: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基础上,使活动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孩子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
(一)、分析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
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可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的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父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家长过度爱护,习惯亲历亲为。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孩子缺乏方法,难以掌握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许多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自理方法和技能,而是包办、代替孩子做,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树大自然直。”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应给予孩子“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手技能、方法,并不是意味着让他受苦。缺乏方法、技能不但导致孩子不会自理,也丢失了孩子对自理能力的兴趣。
3、缺少巩固练习,失去基本能力。
孩子刚学会自理时兴致很高,我们常常会在家听到他们这样的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宝宝还小,不会做,大了再做。”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不但浪费时间结果衣服穿反,还要重穿,耽误早餐与上班的时间;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不但手、脸没洗干净,反而弄湿衣服,还不如自己帮助来的快而干净;让孩子自己吃饭更不用说,一餐饭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还不如自己喂来得快而便捷;……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理。现在孩子还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明确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
作为人类特点之一手的动作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很大关系。生活自理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小班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小班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1、培养学会自理,有效促进大脑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充满竞争、机遇和挑战,孩子们需要依靠自身的本领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未来的生活。有位日本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其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进孩子全部智能的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意义深远。
2、尽快学会自理,更快适应集体生活。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也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而进入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扣洞对不齐,硬着头皮自己学,一、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让他们试着自理,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十、研究成效
在一年的探索和研究中,我班努力实践,将感恩课题下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落实于教育行为,将感恩活动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有机地结合,探索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途径,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1、巧用拟人、游戏的方法,引起孩子自理的欲望
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幼儿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例如:洗手前挽袖子,我们会这样说:爬,爬大山,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洗手时我们编成了顺口溜:拧开水管,淋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出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三下,摘下毛巾擦干手。小班幼儿经常有穿倒鞋的现象,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来检查时是这样做的:顺着裤缝往下摸,摸到鞋钎穿对了,摸不到快脱下,换换家,再穿上。
2、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药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饮料瓶制成的瓶娃娃和豆种、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吃饭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在一面墙上布置了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心用纽扣代替,在材料袋里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花瓣,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扣扣、解解、玩玩。又如,我们用彩色鲜艳的穿线板,让幼儿进行穿洞的练习,充分让幼儿尝试练习各种技能。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
3、运用正面、诱导的方法,增强幼儿自理的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会叠衣服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父母生日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其中教案:《父母生日会》在中国学前教育网主办的首届“爱儿杯”原创作品大赛中获得最富创造性教案二等奖。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4、运用简短、易懂的儿歌,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3岁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
刚开始穿脱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确实难度太大。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5、培养、教育贵在坚持,重在鼓励
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平时对孩子应耐心细致,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孩子特别好模仿,有时你在擦桌子时,孩子会有兴趣地尝试一下,这时,你可以让孩子试一下,别担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烦、帮倒忙。再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小心弄湿衣裤,把桌子的脏东西抹到地下弄脏地面等,这时,我们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促进自身的几个转变:
1、从重静态知识到重动态活动;
2、从重接受知识到重建构知识;
3、从重视知识技能到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4、从教师的管理者、指令者、组织者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5、从说教模仿训练到自主探索发现;
6、从重视教法到关注学法;
7、从分科教学到活动整合;
8、从课堂环境到回归生活;
9、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10、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
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地进步,使我们感到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也坚定了我们走“感恩”之路的决心,在下一阶段,我们还将深入开展,探索感恩生成活动在各领域渗透,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各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认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养成在孩子一生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目标,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坚持一贯,同时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让孩子学习使用,创设一个适宜幼儿习惯养成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包办、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4、虞永平.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6、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上海新华书店出版1948年
7、[美]詹姆斯《自己的事自己来》中国家庭教育网摘
9.浅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九
摘 要:幼儿期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尤其是3岁左右的,是走向具有个性人生的起点。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进一步普及,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主宰着家庭的喜怒哀乐,他们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弱,抗挫能力差,这无疑是当今家庭的一大弊端;必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必将阻碍幼儿在这个可塑性最强时期的发展,使之达不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好学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个性,我根据3岁幼儿孩子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我想这对于小班幼儿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自信、好学(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人)
参考文献:《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上海出版社
《健康娃娃》 知识出版社
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这说明3岁左右的儿童身心两方面都在进一步地成熟与充实,此时不但是培养有个性人生的起点,而且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主宰着家庭的喜怒哀乐,这无疑是当今家庭的一大弊病,必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必将阻碍幼儿在这个可塑性最强时期的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之达不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小班幼儿教师的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和不安。相比之下,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家长却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独立个性的培养,他们拥有
着一些先进育儿理念。而我们有些家长不但还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显行有些守旧和落伍。因此,如果我们的育儿理念还不转变,那么我们的花朵如何去面对加入WTO以后中国所面对的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他们又能拿什么样的一种能力去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呢?到那时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影响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那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发达。那么作为一名站在教育工作最前沿的早期教育工作者,我该怎么做?又能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想到的是在我所在的小班年级组里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活动,这一活动对当今幼儿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此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意义
(1)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适应新生活(幼儿园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跨入幼儿园,就置身于一个新的天地,新的生活环境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乐意在幼儿园生活,但问题也接踵而来: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睡觉,要适应幼儿园这个集体,连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该咋办?所以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它是从家庭向幼儿园集体迈出的第一步。
(2)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促进幼儿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发展。
(3)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幼儿克服依赖性,便于形成独立自信、自立、好学的性格。
小班(三岁)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能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等。“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是用失败做奠基石的,孩子的学习亦是如此。如孩子最普遍的问题:不会穿衣服,该怎么办?若是依往常“小皇帝”的脾气,理应由父母或爷爷奶奶来穿,可现在自己已学习了穿衣服,该由自己来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两遍,直至对齐为止,鞋子穿反了,硬是左脚换右脚,右脚换左脚,直至换对为止。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靠别人”不但是我们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而且也成为孩子们边做边说的一名话,一个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孩子们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具体做法及途径
一学期来,我们坚持保教结合、循序渐进,并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实效,扎扎实实进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开设“自理能力操作”活动,进行生活自理和劳动技能操作练习,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增强自信心。
1、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纲要”和“规程”的要求,教师明确了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和自理技能应包括的内容,订出一份详尽的计划,并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季节情况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内容分解到活动里,我们保证每周三下午都有一节“自理能力操作”活动。这周没掌握就放到下周继续练习,前几周学得不够扎实放到下几周巩固练习。总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确立课程内容。
2、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1) 耐心正确地示范“讲解”
小班幼儿犹如一张白纸,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先入为主”,所以我们采用讲解→操作尝试→评价的方法,把握难度、讲解清楚、做好示范,然后再让幼儿反复尝试、操作、反复实践、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2) 举行多种竞赛活动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新鲜,因此当孩子掌握得较好时,就举行小组、班级、年级组的竞赛活动,如穿脱衣裤比赛、叠被子比赛、比比谁的小手能干、鼓励孩子进步。
(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督促提醒,力求落实到每个小朋友身上,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相应提高。
单靠每周一次的“自理能力操作”活动是否就能养成这此能力呢?实践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去做,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练习,开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者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家长、教师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孩子的笨手笨脚。如小班幼儿经常把鞋子穿反,保教人员要不厌其烦地去提醒、纠正,也请小朋友之间相互提醒,以至不出错为止。
(三)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机的利用,另外也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以辅助练习。
例如11月份我们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晒太阳,趁此之机,我们便让幼儿把鞋、袜脱了,练习穿鞋、袜,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翻着袜子,扣着鞋扣,乐此不彼,既晒了太阳,又练习了本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说明了我们幼儿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三、效果与体会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与培养,全班24名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期结束时,我们小班年级组举行了一次“我真能干”自理能力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家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初入园时什么都不会做的“心肝宝贝”。
10.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 篇十
【摘要】低年级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的工作,对智障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低年级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培养误区、培养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对于农村低年级智障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劳动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其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智障学生由于身理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能否自谋生计,关键在于生存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减轻社会负担,在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以适应其生存体验为中心的漫长的工作,对智障儿童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走出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误区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智障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条件状况和家长的自身素质,普遍形成两种表现:要么穿衣、洗脸、吃饭、擦屁股等等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让孩子动手;要么觉得自己的子女反正是残疾人,没有什么培养的意义,任其发展无所谓。家长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导致智障儿童丧失了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形成事事依赖的性格。其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很多启智教育的老师虽然知道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导致智障儿童在集体生活大环境中依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第三是培养方法的误区。有的家长和老师由于急于求成,采用简单、粗暴的培养方式,这在挫伤智障儿童自尊心的同时导致其丧失了信心。
家长和老师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让智障儿童有意识地自己动手,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能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简单任务而感到自豪;这是智障儿童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就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二、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低年级是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首先,通过智障儿童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有利于其肌体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对其智力开发亦大有脾益。其次,培养和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可使其逐步适应校园集体生活,智障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园,置身一个全新的环境,固有的依赖性使他们很难适应,通过吃饭、穿衣、洗漱、入厕、整理床铺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其尽快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同时有助于其养成独立自信、不依赖他人的性格。
三、低年级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起点,父母是其能力训练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是对智障儿童最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障儿童后期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转变“包办代替”、“没有培养意义”等狭隘的教育观念。其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转变“以开发智力和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要把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活动计划,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他们诸如穿衣、洗漱、收拾餐具、整理床铺和文具等基本技能,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使其形成习惯。
2、激发兴趣,增强自理意识
由于智力因素,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教师机械的说教对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其实施训练,通过观看视频、创设生活自理游戏情景、小竞赛等方式,激发其兴趣。其次,家长和教师的包办代替,会使智障儿童形成错误认识和依赖性,必须通过“我能、、、”、“我会、、、”等活动创设正面教育,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激发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愿望,增强自理意识和自信心,通过动手能力和意识。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智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正常儿童几乎不用学习就能完成,而智障儿童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且最终完成效果始终不尽人意;因此,必须从入厕、穿脱衣物、基本洗漱、收拾餐具、整
理床铺等最基本的技能入手。同时,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简单、粗暴的培养方法往往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身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培养计划。
4、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由于智障程度不同,智障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别,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轻、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就以相对较高的水平要求;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重、基本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要相对降低要求标准,不可强求,更不能鄙视。由于智障儿童能力较差,畏惧感强,对它们的点滴进步,切不能忽视,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愉快,使之形成推动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
5、反复训练,巩固提高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取得显著效果,家长和教师要对其进行反复训练,加强巩固练习;在日常生活的入厕、洗漱、饮食、排泄等活动中到处可以体现出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水平,要抓住这些关键时机,加强指导和监督,使其形成习惯,让平时掌握的自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1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 篇十一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备受长辈的呵护和关爱,缺乏独立生活和艰苦生活的磨练。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那么不久的将来,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必将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性地用一些名人故事来引导小朋友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小小年纪就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我服务是一件光荣的事。在班队工作中,我还开展了“班干部轮换制”,使每个人都参与班级的自我管理,增强自理意识。
其次,要巧妙运用示范生的帮带作用。对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我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把他们评为自理小标兵,成为“示范生”。作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群体的作用,使他们能带动更多同学的提高。
最后,要家校同步,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家校同步,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率。所以,在家长会上我要求家长对孩子应做到“宠而不娇”,不要做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替,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切不要认为让孩子做一些事就会累坏了,要让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家务事帮着做。
班主任怎样培养得力“小助手”
1.选准对象,从严要求。在民主评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是选拔敢于管事的同学,二是选择成绩好且有一定能力的同学,三是选拔比较调皮但不乱来的同学。如:班级里有一位爱讲话的学生,上课喜欢与同学聊天,如果让他来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不但他自己在课堂上不乱说话,且能管住其他的学生,使整个班级纪律明显好转。
2.授之以法,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治自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重点放在对班干部的培养上,帮着他们做工作,并传之以方法,如:设计班会,拟定计划、批改发言、组织学生等。在实际工作中压担子、教方法、帮着干,使班干部尽快提高工作能力。随着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
【家园合作,培养自理能力5则范文】推荐阅读:
案例家园合作12-15
家园合作名词解释11-24
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12-03
幼儿园计划-大班家园合作秋游活动计划08-24
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合作与创造能力06-20
幸福家园5#监理工作总结08-26
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07-05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08-23
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