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2024-12-08

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13篇)

1.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一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第一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铁路。完善铁路路网布局,加强既有线路扩能提级改造,加大新线建设力度,提高运行速度和输送能力。加快新建通辽经新民接入京沈客专联络线、开鲁至阜新运煤专线等,完成巴新铁路奈曼和库伦段、锡乌铁路霍林河段、甘库线延伸至扣河子铁路等续建工程,实施通辽至北京、通辽至太平川、通辽至郑家屯、通辽至集宁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05公里。

公路。全面建成“三纵四横五出口一环一绕城”公路网主骨架,建成通辽至沈阳、通辽至长春高速公路,建设通辽至鲁北至霍林河高速公路。加快市旗(县)之间、旗县之间公路提级建设,市旗(县)之间公路要达到一级以上标准,旗县间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 1 准。农村牧区在全面实现苏木镇通油路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嘎查村通油路工程。加快全市所有出口公路提级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公里。

机场。进一步完善机场综合配套能力,逐步增加航线和航班,实施通辽机场扩建和霍林河支线机场建设工程。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继续完善公路运输站场建设,在科尔沁区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通辽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枢纽工程,对部分旗县公路运输站场进行改扩建,加快新城区铁路、公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无缝对接。

第二节

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电网。重点建设开鲁县北清河至辽宁新民、科尔沁左翼中旗珠日河至新民两条500千伏风电专送通道和奈曼旗至东北500千伏风火电力外送通道。220千伏一次变电站在现有基础上新增8个,220千伏电网形成坚强的网架结构,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加强。北部形成以500千伏阿拉坦变电站为中心,围绕霍林河负荷中心的双环网结构;南部形成以500千伏科尔沁变

电站为中心,围绕科尔沁负荷中心的双环网结构;西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以500千伏奈曼变电站为中心的双环网结构。

管道建设。推进途经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霍林郭勒至科尔沁区至沈阳煤气管道项目建设以及大庆至霍林河(440公里、输送能力229万吨)、吉林至通辽(370公里、输送能力281万吨)成品油输送通道通辽境内段项目。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配置。建设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着力解决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推进“引绰济辽”、“辽西北供水工程通辽支线”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南北山区水源工程建设,保障水资源供给。完善水库功能,提高水利枢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彦家、嘎海山、毛都、牤牛河、前进、乌兰哈达、巴润、静湖等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成中、小型水库和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河流防洪能力建设。

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灌区建设力度,加快现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步伐,推进西辽河、莫力庙、苇平等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现代农业 3 节水灌溉等项目。

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及改造步伐,加强水源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光纤传输主干道和市旗乡嘎查村信息电缆铺设,提高信息网络覆盖面。重点推进农牧业信息化、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和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人才和技术创新平台、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便民服务一卡通、数字城市、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工程建设。

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优化网络资源,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广播影视从过去的模拟、分散、单一服务,向数字、集约、综合服务方向转变。促进有线电视网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4 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适时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八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现与国际、国内经济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互接互补、互促多赢。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配置方式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 5 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制度建设。继续深化苏木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着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总结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经验,探索化解其它乡村债务的有效方法;开展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农牧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牧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创新工作方式,健全综合改革联系村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研究,确保改革持久深入。

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善政府服务,改进司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

和范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订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创造中小企业宽松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向本土企业、中小企业倾斜,做到招商和扶植本土企业并重,打出本地区的品牌、信誉和知名度。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类投资项目的管理,政府投资原则上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大力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不需要政府投资的一般性项目以及非限制类项目,均实行登记备案制。稳步开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国外资金采取融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投资结构,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收益权的有偿转让。稳步推进卫生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对医疗卫生项目的“拨改投”管理制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捐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扩大教育市场准入,畅通教育融资渠道,增强教育机构的融资能力,调动和提高民间资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有效扩大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努力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增强上市公司融 7 资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融资担保主体,发挥信托业投融资职能。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预算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合理界定市与旗区县政府的支出责任,规范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市和旗区县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界定支出范围,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依法严格审计监督,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财政绩效评估机制。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工作着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责范围。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责,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高效政府”。理顺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和物质保障渠道,确保社会服务和

平安建设落实到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通过规划、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和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引导要素流向、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安全标准的监管,提高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

第二节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相邻盟市之间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盟市的体制机制对接,加快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促进与其他盟市在煤炭资源、水资源方面优势互补,发展壮大通霍东经济带,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率先融入东北振兴。一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充分发挥通辽的资源优势,利用东北三省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做大做强煤电铝、煤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能源资源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使通辽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接续基地;二是接受辐射,配套发展,围绕东北三省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搞配套,9 建设汽车零件、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区域物流等产业的配套项目,使通辽成为东北三省项目转移和产业合作的重要基地;三是搞好对接,一体发展,突出交通和电力通道建设,构建通辽与沈阳、长春的两小时经济圈。

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全面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构建与环渤海经济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推进与环渤海经济区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优质农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能源供需关系。建立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

推动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增强合作效益。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在市内共建产业园和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

境,切实保护好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出去”战略。以俄蒙日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高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合作开发,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合作。加强与蒙古国的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积极开展交结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加大与日、韩、朝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有序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合作。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经贸促进和交流活动,努力扩大优质农畜产品出口规模。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加强规划衔接、组织规划落实、建立评估报告制度、加大监督检查,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机制。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旗县市区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 11 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旗县市区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旗县市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要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

第二节

加强分类引导实施

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是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各项目标任务因其性质不同,实施的机制也有所不同。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和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

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综合性指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配置好公共资源,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保护、收入分配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经济调节努力实现。各项改革任务,由政府统筹协调,按职责分工,主要由职能部门实施。

第三节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 13 切实得到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要纳入各旗县市区、市级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特别是其中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强制性,必须加以分解落实,并重点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市级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偏差较大时,市人民政府可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二

7月25日, 农业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 贯彻落实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部署、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和汪洋副总理在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给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绿水青山, 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当前,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更加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都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连年增产增收, 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总的要求是, 坚持以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依靠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法制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 就是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 把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 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切实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坚持控量提效,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减量替代,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坚持减量控害, 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种养结合, 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坚持五化并进, 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坚持综合施策, 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坚持点面结合, 稳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主体意识,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试点示范, 强化科技支撑, 培育新型治理主体, 推动政策创设, 加强法制保障,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

3.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三

1.高位组织,强力推动

為有效整治农村环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把各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注意力集中起来。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不断放大工作信号,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二是领导包村、部门协同,把行政推动力量整合起来。市、县(区)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到屯,不仅帮助出谋划策,而且给予资金、物资、项目支持。2014年,市本级28位市级领导干部累计到村现场办公187人次,市、县两级挂联部门和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10万元;三是督察曝光,传导压力,让镇、村两级干部真正抓起来。我们对环境差的挂“农村环境脏乱差单位”黑牌和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办法,促进落后乡镇、村展开行动,还采取镇、村领导上荧屏表态度、谈措施,形成自己逼着自己抓、自己逼着自己干的自我倒逼机制,使镇、村干部只有进路,没有退路;四是以奖代补,激励先进,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市、县(区)两级财政奖补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先干的先补、多干的多补、不干的坚决不补,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规划引导,分类整治

编制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时,我们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侧重整理和治理。一个是对历史欠账多、经济条件差、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尚未改善的村庄主要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设施为整治方向,突出底线导向。另一个是对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主要以垃圾污水处理、农户院落风貌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绿化、美化、亮化为整治方向,突出目标导向。在具体实施中充分体现“五化”:一是对2006年开始建设的省级示范村、推进村,突出巩固、扩面、提升,统筹打造十个样板村群,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典型化”;二是对村庄聚落形态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突出乡情美景和田园风貌,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生态化”;三是对位于国、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市)区域内主要通道两侧的村,突出“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侧重道路、排水设施、农房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个性化”。四是对城区、开发区周边及镇区所在村,突出城乡统筹,接受基础设施辐射、衔接社区管理,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一体化”。五是对面广量大的纵深村、薄弱村,突出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重点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村屯道路和排水设施,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全面化”。经过规划引导和分类整治,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3.突出重点,完善机制

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循序渐进地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一是突出干净、整洁,聚焦“五清、十建、三化”。针对脏、乱、差的农村环境,我们在全市53个乡(镇)、755个村全面开展“五清、十建、三化”建设;二是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突出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建立各级财政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五个一点”资金投入机制。2014年,市本级下拨引导资金550万元,撬动县、区配套资金和部门帮助、社会赞助资金5116万元,带动农民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到了2875万元;三是积极探索“三步带入”法,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一步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村屯整治哪些项目、整治什么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第三步是通过制定屯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常年保洁。通过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的“四定”管理模式,建立了常年保洁队伍,按照农户缴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保洁人员工资。实现有人保洁、有钱保洁,统一管理,防止前清后乱;四是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打牢基础,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县政府负总责,农业行政部门为牵头部门,做到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预算、工作制度“四落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

4.弘扬优良传统夯实发展基础 篇四

夯实发展基础 努力提升班组建设整体水平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按照国务院国资的要求,在新时期弘扬“三基”工作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发展、转变、和谐三件大事,切实加强班组建设,不断夯实企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坚持战略思维,加强班组建设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履行三大责任的使命出发,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企业进行了重组改制、专业化重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组织结构和用工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班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石油近十万个班组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加强班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作为新的“三基”重大工程,成为企业上上下下共识。集团公司成立了基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制定下发了《基层建设纲要》,2007年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班组的实施意见》,在HSE、内控、质量计量、思想政治保障等企业管理六大体系中,都将班组建设作为重要单元。每年的工作会议都对加强班组建设进行部署,2007年在大庆油田、2011年在宁夏石化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专题研究“三基”工作和班组建设,先后召开现场会,推广抚顺石化创建“王海式”班组、大庆石化标准化“五型”班组建设、吉林石化“五型五好”班组创建、西南油气田特色班组创建等经验。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把班组建设纳入管理范畴,在工作部署中有班组建设内容、在预算中有班组建设投入、在年终总结中有班组建设成果、在业绩考核中有班组建设指标,形成了党政工团各履其职、合力推进的班组建设工作体系。

二、围绕发展目标,推进班组建设

近年来,中国石油基本建成了国内五大规模油气生产区、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和三个国际油气运营中心;大庆油田在5000万吨稳产27年的基础上,4000万吨稳产又进入了第10年,“海外大庆”去年高水平高质量如期建成,“西部大庆”将提前两年实现、“新疆大庆”正在加快推进;中亚─西二线、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围绕实现发展目标,集团公司分行业分系统、以班组为单位开展了“主题劳动竞赛”、“宝石花金点子”、“争当岗位专家”、“争创铁人先锋号”的“铁人岗位建功”四项活动。勘探开发系统以“奉献能源创和谐,科学发展当先锋”为重点,为国家发展提供油气资源保障;炼油化工系统以“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对标达标”为重点,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油气销售系统以“促发展、上规模、精细管理、优质服务”为重点,坚决守住质量、计量和安全“三条红线”,打造精品窗口,提升服务水平;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系统以“三提”、“六赛”为重点,建精品工程、铸能源国脉。在重点工程中分别开展了“建功中亚─西二线、石油工人做贡献”,“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等八个主题劳动竞赛。围绕实现发展目标,加强班组典型选树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集团公司选树表彰了“十百千”典型,以班组长的名字命名了10个班组,树立了100个标杆班组,表彰了1000个先进班组。在集团公司表彰的“新时期十大标杆集体”、“百面红旗”等先进单位中,班组都占有一定比例。树立了“班组长榜样”王海、“加油站站长榜样”王萍、“十大金花加油站经理”等一批班组和班组长典型,成为班组建设的领跑者。“束滨霞采油站”站长束滨霞荣膺“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赵林源班”班长赵林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港油田班站长协会会长王怀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0年9月,全国总工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四部门在抚顺召开全国班组建设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向“王海班”学习活动的决定》,抚顺石化“王海班”成为全国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三、着力固本强基,夯实班组建设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企业之魂,集团公司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建设班组。编写《学习培训教材》和《简明读本》,命名“四个一样”的发源地大庆油田5-65井组、青海销售玉树西杭加油站等152个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集中组织了260多场“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国内外巡回宣讲,奠定百万员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以“千万图书送基层、百万员工品书香”和“学习在石油·每日悦读十分钟”活动为载体,为基层队站和班组配备800万册图书,组织百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编写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石油、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生活、健康等十本《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丛书,以党支部和班组为责任单位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帮助员工建立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专业知识体系,夯实员工文化素质基础。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评聘322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享有与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同等待遇,建立以员工名字命名的技能工作室,鼓励员工学技术、钻业务,夯实员工岗位技能基础。“十一五”期间有39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77人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去年,21岁青工裴先锋夺得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银牌,成为我国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通过竞聘、双选等形式选好配强班组长,分层次加强培训轮训,建立班站长协会定期交流,充分发挥班组长“领头雁”作用,一大批优秀班组长走上各级管理岗位,在集团公司近两届评选的20名特等劳动模范、铁人奖章获得者中,优秀班组长有4人,班组长队伍成为基层三支骨干队伍之一。用三年时间组织实施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以质量、计量、标准化、流程、制度为重点,将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机结合,构建管理规范平台,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的定量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升管理实效。设置员工“情绪看板”,进行站务“五公开”,开展小绿地、小学习角、小食堂等“五小”工程建设,改善一线生产生活条件,“我的岗位我负责”、“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等理念深入人心,班组的凝聚力、员工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

四、创新工作载体,深化班组建设

针对专业复杂、班组众多、分布广泛的实际,集团公司以强化班组执行力为重点,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核心,从2007年开始,深入开展学习、安全、清洁、节约、和谐“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提高员工素质的“成才基地”、安全生产的“受控细胞”、清洁生产的“绿色班组”、节约高效的“低耗单元”、团结向上的“温馨家园”。各单位抓住标准制定、示范班组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目前,有90%以上的班组达到“五型”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按照生产管理要求,对每一型都制定量化的标准和指标,积极创建标准化“五型”班组,使班组建设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着力做好“三联”责任示范点工作,即党委(总支)委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委员联系班组、党员联系岗位,进行挂牌明示。共建立10多万个联系点,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三联”责任示范点网络。党支部委员深入班组了解和指导工作,推动了示范班组、标杆班组建设。组织实施基层建设千队示范工程,确定了1068个基层队站(车间)为示范单位,将班组建设作为重要示范内容,下达示范任务书,建立示范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总结经验规律,以典型带一般,将示范变规范,完善工作标准,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班组建设整体水平。

5.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五

夯实区域粮食基础促进粮食经济发展

***粮食局2008年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形势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上半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紧紧围绕县

委、县政府提出的2008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与加速粮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强化职业化素质建设;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速赶超,努力做强做活做优粮食产业,实现了粮食经济工作的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为推进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做出了粮食人的新贡献。现将上半年粮食经济形势分析汇报如下:

一、2008年上半年粮食经济形势

粮食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离不开粮食的发展。而当前,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不足需的状况仍未改变。今年上半年以来,世界谷物产量降到了19.92亿吨,预计2008产量20.76亿吨,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从国内粮食供求总量看,2007年总产量达到5亿吨,产需基本平衡。但从全县粮食供求总量看,产不足需的状况非常严重,2006年粮食产量达48.78万吨,粮食产需缺口为11万吨,2007年粮食产量达49.70万吨,粮食产需缺口12万吨,产需缺口不断增长,增长率9%。

(二)粮食库存持续下降。世界粮食产量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库存降至30年来历史新低,预计到2008年末,世界谷物库存将降至4.05亿吨.比上减少5%,下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三)市场粮价大幅上升。从2006年9月起世界粮价一直呈上升势头,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上涨47%,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因粮价高涨引发的粮食危机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安全危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全县人口133.95万人,耕地面积仅有73.14万亩(农田53.27万亩、旱地19.80万亩),人均耕地仅有0.55亩;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2007粮食播种面积128.9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9.60万吨,粮食消耗量达60.21万吨,粮食缺口量达12.71万吨。我县虽是一个农业产粮大县,但是个绝对的缺粮大县,缺口量高达2.40亿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趋势在明显加剧。

二、紧跟形势,求真务实,全力抓好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

(一)以人为本强化管理职能。为加快行政职能转变,我局以新的管理理念,打造全新的机关职业化管理形象,从部门管理转变为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以及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购销活动、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依法进行管理职能。为掌握我县社会粮食行业发展的现状及企业经营情况,上半年,我局对全县社会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进行筛选,确定169户粮食经营、加工、转化企业作为开展粮食统计工作重点对象,将粮食经营报表、粮食统计台账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文书的形式告知社会粮食经营企业。上半年来我局共出动720人次对全县社会粮商等开展统计调查,摸清粮食经营、加工企业134家,目前已纳入粮食部门报表日常统计范围的有48家,纳入日常统计范围的重点转化企业3家。通过统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重点转化用粮企业的用粮情况,为政府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完善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做好对粮食经营者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信息资料。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在春节前后50年一遇的特大冰灾面前,全县粮食市场面临很大危机:公路结冰,交通中断,**、**、**等产粮区粮食无法运进**,外省铁路运输由于春运紧张,短期内无法完成,全县粮食价格短期内急涨,主要粮食经营者库存急剧下降,城区元月中旬大米库存不足1千吨,不足十天销量,部分经营者的个别粮食品种很快缺销,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有限,县域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冰灾,县委、县政府指令我局紧急组织250吨救灾粮全面救灾,我局党组一班人非常重视,把抗冰救灾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立即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紧急行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适时轮换销售储备粮,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粮价,保持了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今年1—5月份全县国有和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转化企业共购进粮食30416万吨,销售粮食30491万吨,确保了救灾以及市场供应。二是

建立了市场粮油价格监测体系。加强了全县粮食市场及粮油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全县粮油价格变化动态。今年上半年,我局密切关注粮油价格走势,坚持每周星期二向国家粮食局报告**粮油市场价格情况,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三是建立粮食应急安全保障体系。县局组织开发了***粮食供应应急指挥系统,认真做好了粮食应急供应演练的各项准备工作。为

了使粮食供应应急方案落到实处,局党组一班人认真分析了粮食应急供应中的相关因素,建立完善了各项预案设置,使粮食应急预案经得起实战检验。为积极落实县级储备粮3500吨的任务,县局指导、督促**国家粮食储备库进一步落实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应对粮食突发事件的驾驭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确保了应急时粮食调得进,供得上。四是加强储备粮的科学保管,加快创新的步伐。在今年上半年里,我们开展了以实现“管理行为规范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学化”为主要内容的“储备粮管理年”创新活动。2月中旬至4月上旬,我局先后组织粮食部门仓储、保管员进行培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夯实科学保粮基础。同时,还组织全县粮食保化人员开展春季粮油安全大普查工作,全县储备粮和商品粮实现了基本无虫粮,占储粮总数的99%,达到了“一符四无”的粮库100%。科学保粮率达96.1%,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为我县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切实履行职责,服务四个确保。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最近,海地等国因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而爆发不同程度的抗议和骚乱,就充分印证了这一英明论断。***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但也是一个绝对的缺粮大县,我局一直把保护区域粮食安全作为我们的首要职责,局党组一班人紧紧把握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去谋划工作、履行职责。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成立了***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大队,为确保**粮食市场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半年来,***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大队人员每天到全县各粮食销售点对粮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了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粮,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

2、确保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今年上半年我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到既避免“谷贱伤农”,又防止“米贵伤民”。2007年末全县133.9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19.70万人。要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就务必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才能促进农村富裕、农民致富。**是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发展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做强粮食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广大粮食工作者责任重大、大有可为。为了实现富民强县这一宏伟目标,我局在大力发展订单粮食的同时,又加快发展精深加工,通过加工增值让利于农。并加强了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保障了全县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3、确保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局面对新时期粮政管理的新政策、新动态、新趋势,根据**粮食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全面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加强人才培养,改善经营方式,建立健全现代粮食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了发展环境,确保了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

4、确保行业的和谐稳定。虽然全县粮食系统基层企业体制改革比较彻底,但也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局党组时时刻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竭尽全力,依法依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中装着群众的疾苦,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深受行业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现在全局上下以形成了珍惜荣誉和自觉维护粮食系统这一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四)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促进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精辟论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今年上半年来,我局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推进全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并结合粮食行业的工作实际,把握区域粮食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全新理念。提升品质,打造**粮食品牌,树立全新的行业形象。在发展战略上构建“网络健全、储备合理、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管理到位”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在发展路径上,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举措,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努力实现**粮食经济强县。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局上半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粮食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县粮食发展的前提,和谐发展作为全县粮食发民的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县粮食发的的目的。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局党组一班人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当前粮食市场发展现状,以开拓的视野谋划粮食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以高效的举措发展粮食产业。重点实现了六个转变,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精深加工,实现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培育产业龙头,实现遍地开花向龙头引领转变;打造知名品牌,实现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单打独斗向产业集聚转变。

三是坚持和谐发展。局党组一班人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各方关系,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促进深化改革与构建和谐的统一;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促进不同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政府服务指导与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发展转型;正确处理放开市场与加强监管的关系,促进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实现市场繁荣。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局党组一班人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把握五点,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保持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保持科技支撑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谋求绿色增长,保持增长方式上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内生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保持制度保障上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保持人力资源上的可持续发展。

上半年,我县粮食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二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执法工作,运用经济手段和依法行政的新办法不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粮食精深加工初级产品多、规模小,转化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粮食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三、2008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下半年是各项工作出成果,创效益的半年,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再创佳绩,做新贡献的半年。在下半年里,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尽职尽责,做到服务“四个确保”,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行业的和谐稳定。在全局工作重点上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即: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知名品牌;发展现代物流,提高产业效益。

(二)主要工作举措。

1、抓好粮食购销,促进农民增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①认真做好早稻收购准备工作。今年,国家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每50公斤达到77元,中晚稻79元。**国家粮食储备库要认真做好仓库维修工作,尽快抓好在冰灾中受损的仓储设备设施维修,保障收购有充足的仓容,同时,要确保今年3500吨县级储备粮保质保量的完成,向县委、县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指导和督促国有及非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坚决做到不准压级压价,坚决维护农民利益。切实搞好粮食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合理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③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积极组织好全县粮食经纪人培训考试,按规定核发资格证书。规范粮食经纪人管理,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督促多元主体以质论价收购粮食,建立经营台帐,并指导安全储粮。

④努力创新基地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农田租赁,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促进土地流转。密切农企联结,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与种粮积极性。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局在有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力支持、指导民营企业——东兴公司搞好**、**、**860亩优质稻开发。

⑤加强产销协作。下半年要充分发挥新粮公司自主经营的优势,整合资源,盘合资产,力争把企业资产做大、做强、做活、做优,努力实现销售双丰收。

2、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努力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①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下半年必须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500吨县级储备粮规模,在新粮上市前要落实好仓容和收购资金,指定专人、专收、专管,保质保量完成储备粮收购任务。

②加强骨干粮库建设。县局要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重点,搞好骨干粮库建设工作,抓好仓储设备设施维修改造和储粮功能的提升。

③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建立对区域内已形成规模以上的企业粮食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加大对全县成品粮油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力度,完善价格直报网络系统。

④加强粮食统计工作。要进一步充实统计人员,落实统计经费,加强人员培训。继续做好社会粮食统计专项调查工作。

3、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发展粮食产业,服务富民强县发展大局。

①培育产业龙头,壮大产业规模。按照省粮食局的要求,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以紫鹊界秦人梯田为依托,开发水车优质稻米品牌,逐步建立扶持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因此,在发展粮食产业征途中,必须树立扶持龙头、打造龙头、做大龙头的理念,有效促进粮食经济健康发展。

②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县粮食行政管理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社会粮商和民营加工米业进行科学技术指导,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加工技术和成品粮的质量。

③着力打造品牌,提升行业形象。**国家粮食储备库今年要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储藏和轮换工作,抓好库区整体建设,完成好县级储备粮任务,创建一流粮库。新粮公司要想方设法搞好销售工作,把经营向外省、市、县扩张,打造企业团队品牌,全面完成公司年初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把行业经营做大、做强、做活、做优。

④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资源、区位、政策、网络、人才优势,构建以**现代粮食物流园为标志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努力开创**粮食行业资源的大整合、物流的大集聚、效益的大提高、产业的大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粮食行业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市场监管,维护流通秩序,提高依法管粮能力。

①加强质量监管。下半年局将组织专人对全县原粮收购、入库、储存、销售、出库的质量卫生进行全面检查。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不断加强粮油质检队伍建设,建立规范化的粮食企业质量管理档案。

②加强粮食库存监管。局坚持把粮食库存监管作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实,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③加强收购市场监管。县粮食执法部门要加强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管理。全面检查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及粮食经纪人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情况,严厉打击各种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④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搞好储粮药剂、防火防盗、汛期储粮等安全工作。加强行业安全生产队伍建设,继续抓好行业特殊工种安全生产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5、坚持依法行政,加快人才培养,积极促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

①坚持依法行政。县局将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为契机,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切实履行条例赋予我们的职责,推进粮食依法行政步伐。同时,在8月份要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做到依法行政,不断提高遵纪守法,行政执法水平。

②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重点加强对各股室负责人、基层企业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打造一支理论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职能意识好,管理能力强的新型现代粮食职业化队伍。

③加快转变职能。县局将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6、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全县粮食行业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工作扎实、作风严谨,要巩固2007年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建立健全局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要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2008年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局机关继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并将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列入局党组工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加强作风建设中必须增强四种意识:

①增强大局意识。粮食工作者一定要心中装大局,工作看大局,言行护大局,坚决服从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要站在维护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做好粮食工作,站在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谋划粮食产业,站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场来履行职责。

②增强忧患意识。要时刻不忘中央的“三个始终”,情牵群众温饱,心系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高度警觉。把忧患意识融人每一项具体工作,时刻牢记使命,时刻不忘职责。

③增强服务意识。要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惠民之事,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④增强实干意识。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大力倡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决将县委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和县纪委作出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并重,加强廉政建设与勤政建没并重,强化干部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并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与加强作风建设并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吃饭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将继续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保持务实创新、尽职为民的工作作风,加快促进**的粮食生产大县向粮食经济强县转变,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推进富民强县、构建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粮食局

二○○八年六月十八日

主词题:粮食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报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政研室、县经研室、县统计局

我抄送:局长书记室、副局长书记室

***粮食局办公室2008年6月18日印发

(共打印16份)

6.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六

要着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经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农村既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同时,也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捉民,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一是要紧贴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既靠说更靠做。宣传引导要说得实在、贴切、管用,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要多做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事情,要把工作真正做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顺应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积极帮助新一代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才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二是要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以确保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快速地反映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民之所想,我之所思;民之所求,我之所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注重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当好纽带和桥梁,切实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积极推动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之中。

7.夯实党建基础 促进企业发展 篇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

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非公企业的发展方向,党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坚定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通过党委扩大会、党支部“三会一课”、中层以上干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文件精神,落实党和政府对非公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思想理念,牢固确立维护企业员工利益的思想理念,牢固确立改革和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思想理念,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让员工满意的党员干部队伍。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每年“七一”都邀请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或江苏省委党校的教授来公司给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举办讲座,先后开展了《党的十八大文件精神解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经济形势与民营企业发展》等专题党课教育。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展、周恩来纪念馆等。对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教育,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开展“树三观”大讨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着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企业开展爱岗敬业、感恩、孝道等多层次教育。还多次邀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虞友谦研究员来公司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传统孝道与社会和谐》《国学热与当前文化建设》等专题讲座,向干部员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开展党建活动夯实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群众基础

深入开展“党组织形象年展示”活动,以“党组织挂标牌、党员挂标识,党组织亮承诺、党员亮业绩,服务发展、服务生产一线、服务员工”为主要内容。

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注重新党员质量,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努力把生产经营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管理骨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控制总量,共发展6名新党员,有10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加强考察培养,做到每名党员不低于3年以上的培养和考察,保持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目前,有一批学历层次较高、年龄较轻的员工纷纷写入党申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通过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七一”表彰先进党支部3个,优秀共产党员12名。在员工中开展“评先选优”活动,2014年共评选出“优秀员工”30名、“先进班组”6个,并进行表彰奖励。奖励优秀党员、优秀员工观光旅游,增强光荣感和自豪感。同时,广泛宣传展示先进事迹,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

开展“三个服务”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开展“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现场一线、服务员工”三个服务活动,拉近了党员干部和员工的距离,促进党建工作围绕经济服务发展。党委107名党员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的各个岗位,他们都是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合力、添茂两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全部都是共产党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有近九成是党员,车间管理人员中有八成是党员,科技人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党员。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支部带领党员在完成企业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共产党员在工作中起表率、作示范,在工作中成为各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工作业绩突出,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同时,能够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稳定员工队伍,成为员工的“主心骨”。员工有什么困难,党支部和共产党员都能千方百计、尽其所能,给予关心帮助,受到员工信赖。

尊重员工民主权利夯实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民主基础

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是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党委贯彻落实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依靠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

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工会多渠道倾听、征求员工意见。及时把员工的建议和要求汇总,提供给企业经营层,并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同企业进行平等协商。另一方面,对于工会与企业经营层讨论研究的结果,又能及时地同员工沟通,再把员工的看法反馈给企业经营层,工会为员工与企业经营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实行企务公开。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员工的重大问题,都通过实行企务公开,使员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还开展“合理化建议、我为企业献一策”活动,发动员工为企业发展和管理问题献计献策。

协调好利益关系。建立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并且认真履行,从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建立员工收入增长机制,员工收入的增长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步。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由于企业各项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劳动争议纠纷引发的员工集访事件。即使产生一些局部矛盾和纠纷,也能通过正当手段和合法途径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

做员工的贴心人夯实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人文基础

关心关爱员工,做员工贴心人,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企业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这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对全体员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并邀请相关专家来企业进行健康指导、现场咨询。坚持从点滴做起,为员工送温暖,做到“关爱在平时、温暖在心间”。诸如,在车间安装通风设备,在保证夏季降温的同时,又能保障车间内空气流通;办好食堂,让员工吃上价廉物美的饭菜;改善大学生住宿条件,保障集体宿舍的安全、清洁、舒适;员工子女考上大学,企业给予奖励;员工在50岁之后的“整生日”(逢十),无论退休与否,工会都要送去生日蛋糕。通过一系列人文关怀,使全体员工都有一种“身在企业如在家”的温馨感觉。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都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诸如:员工趣味运动会、“五四”青年卡拉OK演唱会、“迎端午包粽子比赛”等等。每年举办优秀员工表彰大会暨迎新年联欢会,既有总结表彰,又有抽奖活动,同时又组织员工自编自演文娱节目,这一天成为员工的盛大节日,员工们称这是企业办的“春晚”。

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绿化。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各项工作的保证,更是员工健康的保证。不断改善安全设施、完善劳动保护硬件。同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制订安全生产规定,加强监督、责任到人。实行“煤改气”改造,虽然生产成本上升,但做到无污染、零排放,保障了员工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夯实党建基础建设及各项管理工作,是推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追求。公司党委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和谐程度,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员工生活得更有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

8.夯实基础求实效 规范管理促发展 篇八

长阳县的免疫规划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抓规范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加强接种门诊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用健康管理理念推进免疫规划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强化领导 层层重视

长期以来,县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为确保全县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人民政府加强了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督办,成立免疫规划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卫生、教育、发改委、财政、食药监、广电等部门的联合会议,安排部署免疫规划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互相协调配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县人民政府与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与乡镇卫生院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了当地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支持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经费落实到位。每年按照我县辖区服务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落实了免疫规划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为了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将收费疫苗纳入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范筹。

2、强化责任 规范管理

强化责任,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管理,一是县卫生计生局对预防接种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基本公卫对预防接种实行单项考核,以乡镇为单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低于90%扣减基本公卫经费总额的2%;二是县疾控中心每月对乡镇接种门诊和村接种点进行督导,找出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制定解决的办法;三是每月开展一次儿童信息主动搜索,以村为单位建立儿童底数花名册,准确掌握儿童异动情况;四是通过预约、发放通知、电话、网络“QQ群”等多种通知形式,确保适龄儿童家长及时接到接种通知。

3、强化培训 稳定队伍

为提高全县接种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免疫规划工作的要求,县疾控中心制定有详细的培训方案,一是每年对所有的接种人员进行2至3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免疫规划策略、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技术操作、接种医生与儿童家长面对面的宣传和沟通技巧、AEFI的监测处置及风险沟通、《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二是开展技能比武和有奖知识问答。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接种人员的知识技能,促进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平衡开展。

4、强化投入,规范建设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一规划下,于2007年开始对接种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硬件的投入,2008年1月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一次性通过省卫生厅的评审验收。2008年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获得了“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称号,2010年和2012年,资丘镇卫生院和大堰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先后被省卫生厅授予 “湖北省群众满意预防接种门诊”的称号,大堰乡卫生院接种门诊在2010年还被宜昌市卫生局授予“宜昌市群众满意预防接种门诊”的光荣称号。

为方便群众,2013年县疾控中心投资40万元对原接种门诊进行改造,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全面提高了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益,彻底解决了家长及儿童在等待接种时所遇到的拥挤、插队、混乱等现象,保证了接种后的留观时间,数字化接种门诊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我县都镇湾、高家堰和鸭子口三个乡镇也正在开展数字化门诊的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

5、强化宣传 创造氛围

疾病控制,健教先行。我县长期以来一直重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工作。一是县疾控中心设置了健康教育科,负责全县的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日(如“4.25、7.28、9.28”),通过横幅、展板、专栏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活动;二是各接种门诊都建立了儿童预防接种 “QQ群”,在群里发布各种疫苗防病知识,解答儿童家长的提问,及时通知未种儿童的接种;三是向儿童家长发放服务联系卡;四是在开展儿童信息主动搜索时,乡村医生上门对逾期未种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五是开展知识讲座和有奖知识问答。通过多种形式让预防接种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最终达到家长重视,全社会理解、人人关心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氛围。

6、强化创建 示范带动

为进一步规范全县免疫规划工作,全面提升免疫规划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力促进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我县于2013年开展了免疫规划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同年12月份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免疫规划示范县”。

7、规范收费疫苗的管理

为规范我县收费疫苗接种管理工作,杜绝收费疫苗进销领域不规范行为,保证疫苗使用安全有效,从2005年开始我县对收费 疫苗就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规范了进货渠道,县疾控中心每年确定3-5家证件齐全、信誉度好的疫苗供应商,严把采购资质关、验收关。全县所有接种单位使用的收费疫苗一律由县疾控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售价。在近几年的疫苗**事件中,我县采购的二类疫苗均未涉及到问题疫苗,充分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安全,降低了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风险。

8、用健康管理理念推进免疫规划工作

9.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九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于1992年为了解决原政府机关子女就近入学而创建,1993年9月1日开班,原名“碧云小学”,现有教职工18人,中共党员8人,小学高级教师 5 人;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410人,其中小学班级12个,学生304人,幼儿班3个,学生 106人。学校占地9231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3125平方米,教学用房1489平方米,固定资产达10.67余万元。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开展教研教改,推进课堂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校始终坚持“以改革求发展,向质量要办学效益”的学校管理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出台校本教研制度,使教研教改工作制度化,走科研兴校的办学道路。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我校在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前提下强化训练体育项目和

文艺项目,学校安排有专长的教师进行辅导。在2009学年元旦比赛中,团体体操荣获第二名,女子乒乓球赛荣获冠军,其它项目相应获得名次,歌颂伟人的演讲比赛中,一名同学一等奖,一名同学二等奖。我校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不定期开展观摩课、示范课、案例分析、说课、经验交流、理论学习等教研活动。

2、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督导,提高管理水平。学校严格遵循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切实搞好学科教学研究,把提高学生素质的工作重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上来,加强课堂教学考评考核。每月由教导处对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素质测查、学生辅导、教学研究等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平时进行随机抽查,督促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增强教师进行课堂改革的自觉性。

3、加强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探究。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经验,优化教学过程,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改进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学习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坚持民主办学、依法管理、以德治教的基本策略,强化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

现在,我校初步形成教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学校管理由政策导向、制度保障逐渐向动力推进、多元发展转变,增强学校的活力。

(三)认真做好控掇工作,落实“两基”任务。

我校把控制辍学工作作为学校实施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措施。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含残疾少年儿童)按时入学。学校积极配合政府等有关部门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困难问题,近两年来,为学生免杂费,发放免费教科书,为贫困生发放生活费63人,共计31500元。几年来,通过上级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力量的紧密配合,我校学生辍学率为0%,学校服务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以教师继续教育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经验,优化教学过程,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改进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学习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坚持民主办学、依法管理、以德治教的基本策略,强化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

现在,我校初步形成教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学校管理由政策导向、制度保障逐渐向动力推进。

2、抓师德修养,树师表形象。学校采取教师自学、集中组织的学习形式,加强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如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学习《未成年保护法》、《教师法》、《义务教育

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树立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教师遵纪守法的意识,使教师做到依法执教,以德治教。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全面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3、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业务自修。我校教师积极利用在工作之余参加卫电师专、自考、小学教育专科等学习培训,现通过自修取得专科学历的教师有13人,教师合格学历达。

(五)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8平方米;图书室藏书量达800册,生均8.8 册;拥有篮球场一个,师生活动场所充足;拥有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有计算机4台。

三、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几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校园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解决客观困难,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更有成效,为我校教育事业再谱新的篇章。

10.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现代化步伐 篇十

在谈到我省“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任克军主任说,进入“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严峻,任务繁重。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是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二是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将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农村干部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城乡统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城乡间的差距将加快缩小;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支撑能力将显著提高;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现代农业的拉动能力将明显增强;六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七是全球性农产品供求偏紧将长期存在,同时在流通过剩的双重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坚挺,农产品市场持续看好。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只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善于抓住难得的有利机遇,勇于正视面临的突出矛盾,采取切实有力的应对举措,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繁荣的好势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十二五”规划期,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重大突破的关键期、加快发展的机遇期。科学、稳妥地估算,到201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粮食商品率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第一;畜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园艺特产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200亿元,参茸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林蛙、中药材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林业产值实现1400亿元,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互动,同步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5000亿元,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食品输出基地、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循环高效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劳务经济快速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全国前列。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一条主线、打造八个亮点、实现一个率先”,使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农民更加富裕殷实,农村更加繁荣和谐,城乡一体化格局雏形基本确立。

“突出一条主线”,就是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实现“五转”。一是转型,农业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式扩大生产向挖掘土地增产潜力转变,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农业生产水平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转化,农产品由“原字号”向精深加工转化,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三是转变,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转变;四是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统筹推进“三化”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劳动力加快转移;五是转换,劳动者思想观念更新,生产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加快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换。

“打造八个亮点”,就是突出做好八个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并使其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亮点。一是打造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亮点。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建设、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等工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全程农机化,实现面积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的建设目标,建设100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600万亩旱作节水示范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二是打造良种培育建设工作亮点。新品种研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加快农业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加大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力度,着力培育研发、推广、经营一体化的大型种业集团,力争“十二五”期间玉米、水稻、大豆和畜禽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种实现新突破。三是打造抗旱能力建设工作亮点。我省粮食增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在下大力气抓好引水工程的基础上,加快田间配套工程的建设速度,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十年九旱的问题,同时建设好节水农业工程。四是打造农业机械化建设工作亮点。农机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现代农业建设的程度。加快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建设面积达到2000万亩,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85%和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五是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亮点。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强化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0个以上。六是打造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工作亮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0个,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力争达到800万亩以上。七是打造农业信息化工作亮点。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八是打造强化惠农政策工作亮点。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使各项惠农政策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11.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十一

增效能推发展

——XXX机关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根据中央、省市统一部署,XXX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主题,按照机关党建“走在前头、当好表率”的目标谋划机关党建工作思路,细化机关党建具体举措,做到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措施更扎实,充分发挥了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了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效能建设,全县机关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XXX直机关部门共有4个党(工)委、10个党总支和119个党支部,有党员2331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党员 1725人,离退休党员606人。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县直机关部门将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处议事”的机关党建新格局,机关党建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思路、凝聚人心,激活地方发展“一池春水”。把实施“三化一游”主战略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一是建机构。各机关党组织按照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年和省市县“十项行动、百项任务”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把基层组织建设年、作风建设、创先争优和服务型发展型党组织创建相结合,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 1 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统一协调,联合行动。二是理思路。紧紧围绕中组部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省十一次党代会、市四次党代会和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标准,拟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党建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形成了党委、支部、党员三位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和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格局。三是促发展。按照XXX工业化发展“一园五区”格局,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机关党组织入驻园区建立“爱e家”综合服务平台,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进园区,最大程度地给企业、职工和周边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县法院、公安局、发改局、人社局、工商局、工会等单位入驻园区服务,通过党员先锋岗、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提高服务效能,有力推动了园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理论武装、教育引领,实现党员支部“双桂联芳”。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机关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一是深化学习。以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各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骨干讲技能、党员讲体会”活动,通过集中“学”、大家“论”、专家“讲”、党员“评”和“写”等形式,营造崇尚学习、重视学习、自觉学习的浓厚氛围,提升了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二是建强班子。在新成立单位、机构改革、人员调整时,及时指导相关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及程序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今年全县新建离退休党支部3个、社会组织党支部4个、下派党建指导员42名,坚持由单位实职性党员领导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及时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各机关单位落实活 2 动场所和办公经费,保证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和活动经常化,做到了机关单位党组织的全履盖。三是晋位升级。结合“双晋”工作对机关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指导,将全县133个机关党组织进行分类调查摸底,确定了36个红旗党组织、39个先进党组织、52个良好党组织和6个较好党组织,根据各个党组织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化升级的目标,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通过全县机关党组织“双晋”工作推进会以及督查考核制度的出台,各机关党组织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明显,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转化提升和晋位升级的目标。

(三)创新载体、突出主题,着力服务群众“三位一体”。全县机关党组织把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学习典型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建制度、转作风、抓联建“三位一体”服务群众。一是建制度提效能。全县机关党组织科学、规范设立“首问责任”窗口151个、“服务接待”窗口236个,健全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申报登记、预约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了投诉、举报、考评、自查、问责等各项监督机制,目前各窗口共接受群众咨询10180人,办理审批事项104280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网上行政审批案件达30余万件,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二是转作风树形象。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以“佩带党徽亮明身份”、“双晋”、“五型机关”和“十百千”等活动,举办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举办机关职工运动会、职工周末蓝球赛,增强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不断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娱文化生活,切实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了机关单位文明、规范、高效的良好形象。三是抓联建促共创。深入开展“二联五帮”活动,由机关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困难户,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农口部门帮产业村、涉企部门帮特色村,积极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和党建活动互动交流,不断深化城乡党组织“支部共建、干群帮带、党群连心”内容。与基层困难党员和群众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资金上扶持“四扶”活动,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点子、送温暖。截至目前,县直各单位部门组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等各类培训337次,走访基层群众4000人次、组织召开群众会400多场次,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87件、化解矛盾纠纷57起,帮助镇村制定发展规划或发展目标215个,落实帮扶资金500余万元。

(四)规范创建、科学管理,健全履职尽职“四抓机制”。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五好”要求,突出抓规范、抓整治、抓管理、抓落实,进一步夯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一是健全机制。探索建立健全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机关支部书记培训》、《离退休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年度民主评议制度》等10个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纯洁性”的长效机制,使党的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公开践诺。在县直机关133个基层组织的在职党员中全面推行了公开承诺制,将承诺内容上墙公布,要求每个党员都要对自己的履诺情况分别进行大会报告或书面报告,确保承诺落实到位。三是述职履职。通过党组织书记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年终述职,按照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县直机关工委进行考核、县直机关工委对机关党委进行考核、机关党委对机关支部进行考核的三级联考机制,全面考核党组织书记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评先选优、目标绩效管理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取得成效

(一)确立了“三级抓”的良好格局。县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县机关党建工作,坚持分管领导不定期听取机关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县委组织部定期指导,县委党建督查组定期督查;县直工委找准定位,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保证县委的各项要求和部署落实到基层;县直机关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有效开展工作,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

(二)创出了“抓机制”的工作路子。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负责制、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党员对口帮扶群众、创先争优制度,完善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制度和工作经验交流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年开展以来,通过创新和完善一系列机关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12.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篇十二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卫兴华 《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版)

内容提要

我国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基础性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代表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同时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搞不搞私有化的标志,要看是不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导、导向、带领的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并不一定要占多数。“主体”则不同,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是指从资产占有量、GDP贡献、产值、新增加值等方面看,公有制经济在比重上应占优势。质的优势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把公有制经济搞好搞活,使国有经济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在发展生产力、应对国际竞争与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社会进步与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中,表现出其优越性。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的公有制的界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对唱衰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私有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应高度重视。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一些理论认识上的是非。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人们一般讲: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讲也不错,但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很清楚。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很清楚,就会产生邓小平提出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与搞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说,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由此出发,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从马、恩、列到邓小平是一以贯之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俄国原是一个在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在1901年-1929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不过4%,1955年的国民收入只为1917年的2.66倍。而苏联195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13年相比,增加了32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战后,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但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解体,转向私有化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昔日雄风不再,由远胜于中国的世界强国倒退为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衰弱国家。成人文盲率高达80%,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多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与衰退。解放后,建立了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尽管受到“左”的损害,公有制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迫与剥削,经济增长还是比较显著的,处于世界前列,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成就超过了过去几百年,这种成就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期。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的状况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参照系,这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不搞国有企业也不会损害资本主义一根毫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并不是属于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而是出于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便于实行政府调控。这类国有企业一般是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部门。而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第一,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兹举一例:日本这次强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使关东地区产生电荒。日本不能从全国调剂电力,因为国家不掌握电力,关西的大阪电力和关东的东京电力两大电网无法并网。而我国的大电网可全国调配。第三,国有经济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国有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能够首先摆脱危机的冲击,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有经济功不可没。第五,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有些人认为私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有人咒骂国有企业,断言国有企业“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法治的破坏、民生的困难、腐败的蔓延、道德的沉沦”,因而国有企业“不是政权的基础”,这实在是无理强加于国有企业的罪责。国有企业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解决,但这不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问题,而是需要实行科学管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经济基础,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如果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就不需要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如果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丧失了,上层建筑迟早会随之变化。

国有经济的效率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经常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指责。如果国有资产增长快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会被指责“国进民退”,挤压了非公经济,甚至说是明盈实亏。如果利润率低了,又被说成是低效率,国有不如私有,主张“国退民进”。最近看到有人用统计数字批评国企“近几年国进民退,国有资产从1999年9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五倍”,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论断。

对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只有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理念和要求去考虑与研究,才会得出科学的认识。只根据国有资产十年增加五倍,就认为是“国进民退”,这是一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的绝对量增加并不是靠挤压私有制经济取得的,与私人资本更快的增长相比,国有资产的相对量是降低的。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2004年-2008年,国有资产在全国资产所占比重中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增加了3.3个百分点。多年来,国有工业资产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从2002年的近70%下降到2008年的43.7%。

断言国有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也是违反事实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不是只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此,通过改革,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利税率还是很高的。2002年-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从2633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8151.2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上缴税金来看,全国国企上缴的税金由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根据有关单位从综合统计数字的分析看出,2003年-2008年间,国企税费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以上。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多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使国企收益供全民共享。

总之,我们应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公有制和非公有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应依靠贬损国有经济来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而应不断,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

13.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篇十三

【关键词】夯实基础;利用资源;纵横发展;开拓创新;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领导层之间频繁互访,国与国之前展开了更广泛、更紧密的合作。结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川渝两地从以前较为闭塞的内陆城市逐渐发展成为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及经济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川渝两地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尤其是能够熟练使用一到两门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但是,“目前我国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如课程的横向宽度不够,纵向深度不够,课程的可选择性上远远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适时适度地做出一定的调整,利用各学科及互联网资源,注重开拓创新,以达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纵横两方面培养国际化英语人才之目的。

英语技能是指学生英语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这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英语类专业的教育还应从“纵”与“横”两方面着手。“纵”主要指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涉及各个英语类课程的深入学习;“横”大体指通识教育,涉及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只有保证学生纵横两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使英语类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国际化人才。

1 现状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结合自身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层次要求,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基本工具,需要加强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曹德明先生在“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中提到,外语院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至少精通两门外语,听、说、读、写、译本领过硬”。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我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是一所独立二级学院,属于第三批本科层次。从近年外国语学院招生的生源质量看,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普遍低于其他一本或二本学院同类专业的学生。整体表现为英语基本功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的英语高级复合型人才”。我们把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始终,一、二年级的教学安排仍然以传统的教学计划“听、说、读、写”等课程进行,三四年级在外语学科方面进一步深化,学习“英美文学”、“语言学”、“口、笔译”等课程。选择教材方面,我们遵循“取法于上,仅得为中”的观念,选择难度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如一二年级 “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我们选取出版社为二本院校编写的教材,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取舍,同时敦促学生课余时间自修高中程度的教学材料,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册,高中三年级英语教材等,以弥补自身在英语知识及能力方面的欠缺,扎扎实实地做好“补课”工作。这样,学生通过平常课堂的学习,能够清楚了解他们的英语应该达到的程度,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夯实语言基础,推进语言的进一步学习。除了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我们还加大了泛读、听力的力度,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适当取舍,并增加难度相当的材料,以保证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口语训练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除课堂教学外,增加不计入教学计划课时的“口语活动”,且分别由不同的外教进行授课和指导。

但是,面对现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复合性英语人才的需求是重中之重,仅仅注重英语技能训练所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去传统英语教育是一种“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之后,才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这拉长了英语类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过渡期,降低了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除此之外,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也促使我们这类院校要立足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多方位思考,大力培养社会经济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 夯实基础、利用资源,注重学生纵横两方面的培养

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即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之外,还要重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政治及经济因素的敏感性,以及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将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将学生横向发展、拓宽知识领域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托。

在力求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纵向发展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科资源,多学科、跨学科培养学生。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是一所以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干学科,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群相互支撑,文学、工学等专业相互交替的学院。外国语学院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资源,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横向发展、拓宽学科领域建立平台。在保证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同时加大通识课程教育的力度。比如,增加全院学生可选择的课程门数,加强院系间的课程交流,引进其他院系,甚至是其他院校开设的课程等等。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国际化课程模块,通过校际交流或合作办学等方式,引入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课程或研究成果,通过引介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3 利用资源、开拓创新:实现互联网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在开拓创新意识的引领下,夯实学生基础,保证学生能力纵横发展,除了利用学校其他学科资源外,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巨大、信息传播速度快速、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教育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也应运而生,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型授课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甚至给传统的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我院力求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中分散的碎片性知识进行系统化地组织和整理,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

在高校推广互联网教育平台具有极大的可行性。首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熟练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还有自觉、自主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可以实现其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主体地位。其次,各个高校近年来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与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立以及电子阅览室的全面开放,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上网途径,同时也为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运而生及稳定运行正是在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该平台优势主要在于,可以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及网络协作教研四大应用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同时帮助教师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研效率和效果。在可预见的将来,相信这一平台若能推出相应的手机APP客户端,将会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极大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和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课业学习,也能够推动其多方面素质发展,也将在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大助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需要夯实基础、横向发展,敢于创新;而这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各界学者坚持开拓创新的理念,集思广益,从而探寻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丰富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纵横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3):3.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5.

作者简介

王蓓(1982-),女,硕士学位。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

上一篇:高情商感谢男友的红包下一篇:国有煤炭企业创新应用与节能减排效果的实践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