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2024-07-25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精选15篇)

1.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一

《老王》教什么和怎么教?

【作者】李钱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案例性质】该案例源自听王君老师聊课王尧先生对于文本细读的个性化定义“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及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所引起的教学方法,属于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方面的教学案例。

【摘要】:听王君老师聊课老王为什么要这样教,阅读教学是文本细读之后的“再读”和“再创造”。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细读就必然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文本细读,是前提条件,是根基,是动力资源,但是,也仅仅是动力资源。激起了语文界热烈怎样把细读的文本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怎么教和教什么?成了执教经典现代问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依据文本体式寻找教学突破点 在汉语中寻找教学方法

【背景信息】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根据选文功能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大类型:定篇、例文、样本与用件。其中定篇是指构成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的文学经典或文化经典;例文是指用来教授某些语文知识或某个语文知识点的例子;样本是指具有典范性的语文教学材料;用件是指课文本身的内涵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不重要,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供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①王荣生教授认为四种不同功能的选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设计,或者说对课文进行不同的处理。、王荣生提出了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文本解读,同时王尧先生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文本体式上进行解读同时也要对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深入的探索。于是提出了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是文本细读之后的“再读”和“再创造”。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但,并不等于说优质的文本细读就必然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文本细读,是前提条件,是根基,是动力资源,但是,也仅仅是动力资源。

① 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1-314.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你如何把你的发现呈现给学生呢?

你会经常发现山重水复之后还是山重水复。因为阅读是自我的事,而阅读教学却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事。他者一旦介入,你便天然担负起引领的责任。你如何带领一群孩子──他们或者自以为全都看到了,或者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有的已经会走,有的还不会爬。他们有的感性,有的理性──你如何带领着他们,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让人人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

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所以,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出生入死。

【案例正文】

听王君老师聊课引起了对《老王》教学的深思。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没有进行学情的分析感受到了巨大的断裂,而且自己阅读和他人而阅读教学却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事。他者一旦介入,你便天然担负起引领的责任。你如何带领一群孩子──他们或者自以为全都看到了,或者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有的已经会走,有的还不会爬。他们有的感性,有的理性──你如何带领着他们,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让人人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所以,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出生入死。

上《老王》,学情调查阶段,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断裂带来的尴尬。

断裂之一:师生对文本的情怀断裂

实际状态是:我爱极了《老王》。准确地说,对这个文本,我一见钟情。作为70后的我们,对文革背景还隐隐有所了解。而童年时代比较阴霾的成长经历 也赋予了我走进这类沧桑文字的可能。当然,还有年龄。已经开始沉淀生命的我拥有了体悟杨绛情怀的能力。《老王》是相当深沉、相当含蓄的高品位的散文佳品,值得读,值得教!

但学生呢?他们明确告诉我:不好看。没意思。不动人,缺乏吸引力。不怪孩子们。13岁的年龄,正是纠缠于《哈利.波特》的奇伟瑰怪或者郭敬明式的灵巧浪漫中的年龄。淡如白水的文字,遥远的历史背景,白描式的写法,表面看来,连波澜都没有,何来年轻心灵向往的波澜壮阔?所以,《老王》,仅仅是孩子们翻阅课本时匆匆浏览的过客文章,如没有老师的点拨帮助,很难进入初中孩子的审美世界。

断裂之二:“读懂了”和“读不懂”的困惑

《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这样的文本,其实是作者立的一块无字之碑:为了纪念一段岁月和人生,褒与贬,抑与扬,宣泄和深藏,挽留和丢弃都在纠缠。打开来,里边是一个一个的谜。可能甚至连杨绛先生自己,历经了一辈子的追问之后,都很难清楚地诠释那些“不安”和“愧怍”的最深的根源。最浅淡的文字,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这问,太深沉了,太严酷了。所以,越是有人生沧桑的人越能被《老王》感动,也越会觉得自己读不懂《老王》。

但学生呢?他们觉得这篇文章太简单了。没有一个晦涩的词语,更遑论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一切都摆在桌面上,他们自以为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班级的网络预习近平台上,学生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老王都要死了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呢?这对于老师而言最不成问题的问题,最不具有语文味的问题,却是孩子们觉得最费解的问题!因为背景知识的严重缺乏,《老王》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为了浅文本、淡文本,不太好看的文本。

就是这样,很有意思,此刻,《老王》似乎成就了一种极具滑稽意味的误会:教师觉得有意思,学生觉得没意思;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太简单;老师在感动,学生心不动„„师生对文本的感觉大相径庭。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教?

我以为,此时,老师就有义务带领着孩子们在文本中去出生入死一回,以彻底颠覆孩子们初读感受,让他们灵魂震颤,似若重生,从此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对中国文字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在想,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

孩子们不是觉得平淡简单吗?那我要做的是,把文本还原为一个个语言的微型战场,让他们在游戏中去实战,实战中去游戏!我坚决不准他们绕过那一个个语言的陷阱,他们必须要掉下去,然后苦苦寻找出口。只有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挣扎,他们才有可能顿悟:原以为已经结束的阅读才刚刚开始。这堂课,对于《老王》,对于自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在初读阶段,孩子们觉得这张脸太熟悉太无味了,那好,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要让孩子们蓦然发现:这张熟悉的脸何其陌生!这张脸的表情何其意味深长!

我要让他们毫无准备地轻轻松松地出发,然而,越走越艰险,越走越凶险,残阳如血,日暮途穷,最后后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我理想中《老王》的教学蓝图就是这样的。《老王》的“诗意”就是意料之外的阅读坎坷。我希望组织起来的,是一次极具有审美品味的语言与灵魂的拉练。

在教学时,我引用了有人对杨绛作品的一个整体评价: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深以为,这个评价极佳。我希望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那苦心的经营漂洗,让经受了语言沉浮之痛的孩子们在看到那“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的一瞬间深深沉醉,甚至大彻大悟。

因为以上的思考,才有了课堂 教学中的有所作为:

第一步,寻寻觅觅找到“活命”二字,支撑全课,激发波澜。开课就是“到异地,寻异路”,希望学生悚然一惊。

第二步,呕心沥血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他们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去出生入死,去走火入魔。这些方法,都是“青春语文”激活汉语言文字创新的方法。让孩子们渐渐自觉地沉入词语,通过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之中打开文本的意蕴之门。

在这个部分,针对了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

1、让孩子们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

第三步,发掘空白,生成辩论:老王死后,杨绛没有问,是没

问?引领学生回读课文,进入科尔伯格的两难境地,让他们在无法抉择中去必须抉择,在必须抉择中去感受煎熬。然后及时补充背景知识,震撼他们的灵魂,思维重新启动爆破。

第四步,出示老师的阅读作品,既是点睛,更为开启,以求推进高潮升华思想,为未来的思考做好铺垫。

细读《老王》和教学《老王》,都是对精神惰性的一种挑战。这个过程警示我:作为教师,必须对语言和学情都保持一种全然的敏锐的警觉。你挑战的不仅 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出生入死,痛并快乐着!真的是这样。

【案例思考题】

1王君老师的再阅读型法是否适用于教学?

2.以王君老师的的《老王》课例为例,谈一谈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什么?

3.抒情散文教学能不能进行指向思考的阅读教学设计?在汉语中进行学习应该怎么去把握语言?

4王君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何借鉴之初? 【案例使用说明】

1.适用范围:本案例适用于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汉语言文学教育本专科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中学习、思考与讨论,也适合作为“国培”计划相关讲座的讨论案例,还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师的自学与研究。

2.教学目的:把握好依据文本体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要把把握好学情,抒情性散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掌握散文的教学方法。

3.要点提示:此案例关涉的是散文文本体式的教学。目前语文界的阅读教学指向主要有四:一是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二是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三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四是指向思考的阅读教学,王君先生基于对教学的认识案例讨论时要明确教学指向的差异,思考两位名师不同教学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4.教学建议:广义散文介于“文学”和“文章”二者之间,属于“临界文体或两栖文体”,既可以按文章来解读,也可以按文学来赏析。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次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交织体,属于“文艺语体”,以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为显著特征。所以,中学的散文教学,应当是“文学阅读”教学而非“文章阅读”教学。文章阅读“重实贵用”,认读中的“感言辨体”只是手段,“得意致用”才是目标,故文章阅读教学重点在于理解、筛选信息的分析 与归纳过程;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得意”不可“忘言”,故文学阅读教用学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

5.推荐阅读:

(1)《听王君讲经典名篇》 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出版社

(3)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1-326,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4)《阅读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二

《雷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茹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我们先来回味一下茹老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老师播放了一段自己画的小视频,让学生猜猜用蓝色蜡笔画的是什么。孩子猜的是蓝天、大海,最后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竟是两朵白云。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了象形字“雨”,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

2. 出示各种形态的“雨”字让学生欣赏,读“雨” 字组成的词:绵绵细雨、倾盆大雨、冷雨如冰、久旱逢甘雨……

3.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三、品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到有“雨”字即停下来, 其他学生画出写“雨”的句子。通过读和划,引导孩子发现:明明是写雨的文章,写到“雨”的却只有短短的四句。

2.完成练习单:读词语,哪些是课文中写到的?打上“√”。

3.组织学生学习写“乌云”“闪电”“雷声”等和天气现象有关的句子,学习写“蜘蛛”“蝉”“房子” 等不直接写雨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雨前的蜘蛛、蝉,雨中的房子、树,还有雨后的蜘蛛和蝉,其实都是在写雨。

4. 联系课前的视频(明明画白云,却用蓝色蜡笔画出蓝天来衬托),欣赏摄影作品(明明拍荷花, 却拍了一池的荷叶来衬托),读古诗《罗敷》(明明写罗敷长得很漂亮,却只字未提罗敷的外貌,而是写了路人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来衬托),进一步体会衬托的写法。

四、课堂写话

1.出示练习 单,仿写句子“雨越下越 大。 ____________”。为帮助学生写话,教师提供了一组大雨中的图片,有车灯、雨刮器、车玻璃等的特写。

2.用文中没出现的“操场”“田野”“山坡”等词语写句子“:雨越下越大。_____________。”

五、课后延伸

出示课前读过的写雨的词语,指出课文写的是倾盆大雨,引导学生课后尝试写一写其他雨。

【商榷问题】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茹老师的课的确很有新意,很有思想,但进一步思考:茹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定位在指导学生写话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在为写话指导服务,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越位”了?窃以为,茹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有偏颇,值得商榷,试提出以下几点疑惑。

一、年段教学重点体现是否充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显然,识字、学词、写字、朗读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结合《雷雨》这篇课文,要求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识字任务相对较轻, 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完全没有问题,但写字任务比较重,分解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比较适宜。“垂”“越” 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很有必要进行指导, 教学是不可忽略的。在茹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笔的机会有三次:一是听同学读课文时画出有 “雨”的句子,二是在作业单上选出课文中出现过的词语,三是写句子。课堂作业的时间虽然得到了保证,但没有涉及生字的书写指导。另外,在朗读方面,茹老师安排了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 但总觉得分量还不够。

二、是否充分顾及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语文学习,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识字、学词、学句,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扎实有效比形式新颖更重要。在茹老师的课中,为了让小朋友体会学习衬托的表现手法,课前谈话中播放了画画的视频,课中小结时欣赏了摄影作品,并简单学习了古诗《罗敷》,可以说,这是茹老师的浓墨重彩之笔,这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合适吗?首先,尽管许多习作的方法是渗透在阅读教学中的,但衬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还是为时过早了。其次,画画的视频、摄影作品是比较直观的,但《罗敷》这首古诗并非耳熟能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不要说体会衬托的手法,连读正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茹老师最后安排的写句子环节,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完成。雷雨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吗?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融合起来,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吗?从这一点而言,前面衬托手法的学习是出重拳却打在棉花上了。

三、教材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雷雨》这篇课文,条理清晰,文字精练,用词准确,是值得落实学词学句任务的。在课后练习中,有三句话用学习小伙伴提醒的形式出示:1. 一条彩虹挂在空中。2.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3. 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其中,“挂”“垂”“坐”三个字加点,小伙伴提醒: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哇!像这样的词语教学,在课堂中落实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 文中“黑沉沉”“一动不动”也是很有特点的词语, 也可以作为教学点。还有,文中像“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样的短句子频繁出现,语言非常朴实,但表达很清楚,是值得低段学生学习的表达方式。因为茹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决定了教什么,以上的教学内容都忽略了,实在有点可惜。

3.《〈论语〉选读》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三

[关键词]《〈论语〉选读》 教学 教学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11

宋人罗大经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就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尽管并没有可信的史实和相关史料来佐证罗大经的这一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但我们不能不说,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论语》之于儒家文化的重大影响。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选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论语》,选文围绕孔子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师生关系、生存智慧、理想人格、对“义”的持守、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等七个主题来选编,其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进而去指导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意指是非常明确的。那么,今天,我们教《〈论语〉选读》,引导学生去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该如何确定我们的教学指向?如何引导学生来追寻我们的精神之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思考、感受领悟、自我提升,这应该是阅读优秀作品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面对《〈论语〉选读》,在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教材掌握了文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教什么就十分必要了。这里,有必要对过去的这一方面的教学进行一些反思。

第一,教《〈论语〉选读》,是否仍将文字的解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读《论语》,当然要解决文字的问题,文字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穿越历史去探索两千多年的秘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太多的教师将教学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将《〈论语〉选读》当做一则则文言语段,解释字词,分析语法,翻译句子。但是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话。这里更多的反映出的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用语规则和习惯,如果仅停留于解释字词,分析语法,翻译句子,刻意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学,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其实,我们翻开文本来看,阅读每一则语录,教材选编时详尽的注释对学生阅读而言是不存在什么文字障碍的。如果说真还有什么文字障碍的话,我想也应该是引导学生于不同的语境中通过词语间细微的区别去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孔子思想的厚度。如果将《〈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于一段段文言语段,释字词,析语法,会翻译,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有悖于选修课教学的课程定位,其结果是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提升,当然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了。

第二,教《〈论语〉选读》,该不该把学生导向怎么通过语段的学习去领会作文之法?毫无疑问,教材所选的语段中,是有大量的精妙的语段,是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有艺术地表达出来的。但是,教材的选编,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不同的主题而辑录的,大多数并不存在严格的文章学的意义,因为《论语》本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连缀,原本是存在一定的话语场景的,也是围绕特定的主题的,但是教材编辑时对语段的选择,基本是从原本特定的场景中剥离出来,从切合中学生阅读实际的要求出发,再根据别样的主题而组合的,这就基本拆散原本存在的或可有一些联系的段落(就《论语》本身而言,除了各别篇章外,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不要说文章的起承转合,即使许多段落之间也无紧密的关联。如果以这样的文本来引导学生的作文,其效果就如同刻意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学一样,甚至更糟。《〈论语〉选读》的教学,绝不同于如《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典范文章的教学那样,可于文本的分析中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之法。

第三,教《〈论语〉选读》,是否要把向学生系统的介绍孔子的思想体系作为文本解读前的一个重点?中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于阅读中体悟,于阅读中提升语文修养,终而提升思想修养,应当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学生只有在自我感悟中实现内化,这样学来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中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感悟,一定是基于学生可理解的、可接受的能力之上的。教材编写者已于阅读文本之前有切合于学生实际的诸子思想的概说,学生自我阅读这部分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大体(这也是符合中学生实际的)应该是足够的了,接下来的学习,自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有差别(基于学生个体感悟能力的差异)的提高。如果我们把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东西作为教学的重点,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去介绍孔子的思想体系,必然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丧失。没有了学生参与热情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唐太宗《帝范》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教师只有立足于《论语》的文化平台,立足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引导学生用《论语》来解决学生的心灵困惑,来滋养学生的心灵,才能在阐发《论语》现代意义的过程中,达到继承《论语》传统价值的目的。

作为中学教师,执教《〈论语〉选读》,我们无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使学生深悟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更不可能让学生通过有限的几节课的学习就脱胎换骨,但希望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使学生能对经典有个正确的认识,能通过阅读经典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论语》博大精深,凭教师几节课的教学也只能是浮光掠影、管中窥豹。《〈论语〉选读》教学,该怎么去教,教什么,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4.舞蹈老师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篇四

通过学校这次经验交流会。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首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然后是教学材料喔不断在探索和研究从这群孩子们身上我也学习和总结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能够多加提点和批评,我定尽最大努力去改进。

一、形象

老师的仪态、风度、容貌、服饰、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干净简洁的教学服饰(以暖色调为主,不佩戴过多饰品,夸张耳环)化妆要淡,讲话中速,语言准确,遇事不慌张,保持镇定自若的状态,那么你的形象和状态将直接作用学生对你的尊重喜爱以及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

二、情感渲染

在每堂课上,学生对老师都会充满着崇拜的爱,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训斥不辱骂不威胁学生,不要因为忘记动作而不满,也不要把她们当成舞蹈家来训练,我们应该将他们先带入到一个快乐的状态。然后准确的指导他们的动作,他们就会像优秀的小士兵一样,听从你的指挥。你所有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将会顺利的完成。

三、状态

舞蹈教学需要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教师需要用语言去感染她们。对她们说“你是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一只活泼的跳芭蕾的小蝌蚪”鼓励她们在情景中表达情感,开发个性,用动作来表现自我,表现音乐,教师需要多做示范性的动作,切忌只说不动。

四、沟通

写课后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听取学生的意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清楚她们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对本课程的想法和认识。及时的对课程进行改进。

五、鼓励

鼓励学生之间互为榜样,进行指导性的批评,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肯定,赞美她漂亮的动作,优秀的记忆力,花一般动人的表情,准确的节奏感和对行的整齐。你的赞啊美就是最好的要求,赞美生么他们就会表现的出奇的好。

六、备课,在孩子的视线之外一定要做足你的备课工作,每个动作教授程度需要反复演练,张堂课的教学顺序与安排已成足在胸。这样你说话才具有效力。你的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七、学习力

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你熟练掌握教材以后,根据教材要不断的创新,把新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不断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给她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唐榕

5.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五

开县敦好镇正坝中心小学 XWY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很多学校都已步入了深水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各个学校的课改模式也逐步完善,各显特色,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学校制定的课改模式感到无所适从,照着做吧有很多不习惯,不做吧又怕学校领导不依。这一方面可能是学校的课改模式老师们感到不适应,做着麻烦且效果也不够理想,而更可能是我们教师没有弄清楚改革的意义,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个人认为什么样的模式倒不是最关键的,改什么、怎么改,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改革教育的观念,解放自己思想。

课改不是走过场,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要求切实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已经“喊”了一些年了,但是在推行过程中相当缓慢,受考试制度指挥棒的影响,许多老师为了抓升学率难以改变观念固守陈规,观念不转变要进行课改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老师要始终明白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改革才能进行到底。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许多老师认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于是想方设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会儿开展辩论赛,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进行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诚然一节好课必然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太多的活动让学生目不暇接,根本找不到“北”,不知道老师这节课讲述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要求掌握,只重形式不讲结果。我们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充分留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相互探讨,步步引申。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例如,在“抛硬币”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时问:“小朋友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吗?”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景,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一节课就是要做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拿一个硬币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左手还是在右手,有的学生说在左手,有的说在右手,有的说不一定,这时教师说:“不一定,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创设一个让学生认知产生冲突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多次“摸球”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估计结果的可能性。活动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改革后课堂教师要明确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摒弃“走到哪里黑就在那里歇”的思想。充分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不认真自学,教师就不讲授新课;学生不充分独立的思考就不能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学习,在质疑问难中学习,在讨论合作中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障碍进行适当点拨、强调、提升。做到“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就是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就是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最后老师要留一些时间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做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反思,形式多种多样。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勤思考、多提问,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而这种氛围一定是和谐的、民主的,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学生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的心理欲望和性格特征。每当我们外出学习时,我们都会发现在大师级教师的课堂上,师生双边都处于对话的情景之中,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争论的课堂上,可以允许学生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同意就发言,这样学生就能自觉自主地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即使我们在课堂中面临的学生质疑是幼稚可笑的,但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释疑,尽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的。

例如,在教学求18和27的最小公倍数时,用短除法求解为:2×3×3×3=54,有个学生提出求18和27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18×3或27×2来表示,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认为是巧合,也有的认为是不正确的。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2×3×3×3=18×3,3×3×3×2=27×2,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由此,我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并得出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捷方法。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议疑、释疑,促进派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我们可以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证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的师生交流过程,彼此都会忘了自己是谁,都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

四、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

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也力求开放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我们每单元学习完成后教材都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板块,让学生来评价本单元自己的收获。我们每上完一节课,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这一节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收获,这个设计打破了多年来老师评价一贯制,把师生的角色转变落到了实处。教学中,教师既要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中表现好在哪里,再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更加完善自己。

6.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篇六

——读 《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刘娟

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章中介绍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如果说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过程写作主要关注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而交际写作则重点关注这篇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文章写作和过程写作,儿童因任务而作,为考试而写,难以有效激发儿童“乐于表达”;而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 “交际语境写作”则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这个“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写作教学教什么》P42-45)

回忆我的绘本习作课堂,五彩的习作资源府——绘本恰与儿童真实生活息息相关,不断召唤儿童的生活,唤醒儿童的真实自我。绘本这一载体似乎在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引领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一、启动学生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一)激发读者需求

读者即那些想了解你的人,他们读了你的习作,要好像见到你习作的内容:描写人物,要好像见到这个人;描写景物,要想欣赏到你看的景,你要让他们如临其境……有了这样的需求,起步的儿童自然会写有动力:我写的都是读者要听、要看的吗?这句话能不能让读者看懂?在每次习作前,都借助鲜活的绘本情境告诉孩子,本次习作因何发生,为谁表达,将一个具体的读者推到孩子面前。这个读者是真实可感的,是如影随形的倾听者和应答者。

(二)满足画面需求

面对色彩斑斓的图片,孩子的眼睛是那么闪亮,对图画的反应是出奇的灵敏,他们喜欢在图画中探寻,充满渴求。这就是儿童从视觉到心灵的画面需求。此时,让孩子们看绘本,不仅能让他们的视觉器官和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还可以有效地开启他们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在视觉的触动下逐渐理解那些未知的情感和生命哲理,悄悄地走进孩子的生命,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载体。

(三)满足交往需求

习作教学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联系,让彼此呼应,使真正的习作随之发生。习作成了一种真实的交往需求。美好的瞬间、难忘的故事、特殊的记忆、独特的感受,都可以在绘本创设的场域中诉诸文字,和别人对话、交流,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是鲜明的自我需求。

二、唤醒学生生活、写作经验,生成习作内容

(一)寻求切点:融入“自我”

【我们读】《小老鼠的漫长一夜》

讲述前先角色体验:睡不着的夜晚,你会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对爸妈提些什么要求?爸妈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静静回忆后老师开始讲述,尽量慢些翻动画面,慢到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回味,甚至试着讲到精彩与转折处,让孩子猜。

慢慢地,那只怎么也睡不着的小老鼠,他的害怕、哭泣、赖皮栩栩如生,一如那些胆小的孩子。而大老鼠那熟悉的鼾声,温暖的被窝,关切的语气,永远是怕黑孩子最温馨的港湾。“那……我能不能到你的床上去睡呢?”这是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的孩子的恳求,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为“小老鼠”,也为自己的胆小、怕黑会心一笑。

【我们写】三上习作《把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会心一笑之余引导孩子:“你们从小老鼠漫长的一夜中知道它们的心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想法,你的心事是什么?遇到什么事又会如何想呢?”孩子们写道:

我最害怕那小药丸子,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无论是长的还是圆的,都怕。昨天吃的就是最难咽下去的长药丸。刚开始,小药丸一直在我嘴里打圈圈,一直不愿到我肚子里,嘴里越来越苦,一下子药丸全被吐了出来。妈妈又拿出一颗,这回我左手拿药丸,右手拿水杯,先把药丸放在舌根上,然后猛地喝一口水,头一仰,只听“咕咚”一声,小药丸终于游到肚子里了。

【我思】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类画面简约、故事性强,以情节变化取胜的绘本,尤为适合老师在班级讲述,“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讲述中,对孩子们而言,《小老鼠的漫长一夜》已不仅是“小老鼠的故事”, 它唤醒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孩子们在故事中建构了自己的意义,融入自己,读到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将自己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式地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写作教学教什么》P56),用真实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热爱的生活,在文字游戏中实现“鲜活的”我的建构。

(二)创设场域:倾诉“自我”

【我们读】《别让鸽子开巴士》

孩子整体感知故事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鸽子、看车人的行为、动作、神态,调动孩子各自的生活经验,注意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孩子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接着同桌进行互动表演。

儿童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把鸽子的俏皮、要强的小性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扮演看车者则体验着各种方式的“拒绝”.孩子们完全浸在其中,以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来思考问题。

【我们写】苏教版三下《习作4》要求儿童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次习作的关键是要找到引起儿童兴趣的对话内容,为孩子创设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交往场。

在本次习作的教学中,先利用例文让儿童掌握写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后将绘本《别让鸽子开巴士》引入。孩子们完全浸在其中后,指导孩子写,孩子们给角色配上的语言,极富童趣——因为,这就是他们想经历的,或者曾经经历的。

鸽子见我在看车,彬彬有礼地问:“我能开这辆巴士吗?”

“不行!”我摆摆手说。

鸽子恳求道:“求求你了!”

“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

“我保证,我会非常小心的啦!”这只鸽子死缠烂打地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把巴士弄坏!”

“不——行!绝对不行!”我故意拖长声音,告诉鸽子没有商量的余地。

“嘟嘟——”鸽子煞有其事地为我表演它的“高超车技”,“看,我多会开巴士啊!”

“不行,不行!别在我面前炫耀!”

鸽子见状,心生一计,它想博得我的同情,垂头丧气地说:“我连开巴士都不行,我真是没用!”

“不行啦!”我的铁石心肠可不会被鸽子的可怜样打动分毫。

“不如我们来玩‘开巴士’游戏吧!”鸽子还想拉我下水,盛情地邀请我和它一起开车。

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我才不上当呢!”

7.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 篇七

一、反思成功做法

每一节课, 都有成功之处, 如充满吸引力的情境创设、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等。将在教学活动中自己认为在某一方面、某一点做得很不错或很成功, 感受最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供今后教学利用。

二、反思漏失之处

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也会有遗憾, 并且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课前预设不到的情况。所以, 每上一节课后, 就要及时地从新知导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深刻的反思, 同时也把课堂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课后继续探讨。日积月累, 就能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资料, 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会在这种研究中不断提升。

三、反思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 随着教学的展开和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而不能得到实施, 既而会有新的生成。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候也会因一些偶发事件, 使教师产生瞬间的灵感, 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若能把机智灵活地应对与处理的方法记录下来, 便会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四、反思同行共识

在观课、议课中认真记录那些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自己在对内对外上公开课时, 要虚心倾听观课教师指出的教学中的不足。如, 哪些符合学生实际, 哪些不受学生欢迎, 哪些学法指导不到位, 哪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教学中的闪光点, 需要继续发扬, 也需要记录下来, 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的依据。

五、反思再教设想

每上完一节课, 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 反思自己在这堂课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 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招,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把记录下来的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同时思考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如何改进。

8.历史老师应该教什么 篇八

作为教科书,价值取向应该趋向客观,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使学生产生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富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学生群体。教科书不能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把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剪断,否则教育必将出问题。实际上,将“革命史”教育极端化在我们这里并不是没有过,“文革”时期,那些殴打过老师的学生都体味过“造反有理”的“革命史”教育所带来的快感;那些被自己的学生批斗殴打的教师都体味过“造反有理”的“革命史”教育所带来的苦味。

现在的教科书仍大量受旧框架的限制。按历史教科书的观点,中国的历史其实很简单,主要有四条:

1.凡是推动统一的,就是进步的。反对统一的就是反动的。

2.凡是抵抗外侮的,就是进步爱国的,反之就是反动卖国的。

3.凡是造反的都是革命的。

4.凡是扩张了领土的,就是进步爱国的,反之,就是丧权辱国的。

比如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哲学虽然得以淡化,但某些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却依然根深蒂固,将义和团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对洋人和西方文明采取的一系列野蛮行径,简单视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运动就是一个例子。

外国学者说中国人对历史是“有选择地记忆”或者叫“有选择地遗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对义和团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像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再比如关于太平天国, 1862年夏,马克思在他的《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梁启超先生言:“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表示:“他们(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他们)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范文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也非常客观地对太平天国加以评析,指出了导致他们败亡的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以及贯穿始终的宗派思想、享乐思想和低级趣味。

然而在过去极左思潮一度泛滥的时期,出于狭隘的意识形态原因,国内学者大多失去客观性,他们对马克思、孙中山、李大钊等人有关太平天国的评价视而不见,只是从简单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太平天国大唱赞歌。他们在史料挖掘和史实钩沉方面的工作做了极多,却均是出于“一面倒”的治学原则。凡是有利于突出太平天国“高大全”的东西,即使是经篡改过的民间歌谣、谶言,也当成史实加以“发扬光大”;凡是不利太平天国“光辉形象”的东西,抛开汗牛充栋的清政府原始档案不讲,即使是当时身经战乱,对交战双方均加以客观描述的士绅、学子笔记,也均斥之为“地主阶级”对太平军的“诬蔑”和“抹黑”。更有甚者,极“左”学者们往往背离“双百”方针,对不同的学术声音加以围剿,甚至把太平天国的治学研究引入“儒法斗争”的死胡同,似乎谁只要歌颂农民起义就等同于给谁的研究打上百分百的“历史唯物主义”保险,失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这种治学严谨程度,远远不如民国初期的梁启超。这种作风,在今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还有很大的影响。

学者徐友渔先生198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中国大使馆发给留学人员一本书时说,你们以前学习的历史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许多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你们都不知道,但是现在国门打开了,如果你们和外国人说话,是会闹大笑话的。这件事让他很受震动,印象极深。徐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以前对中国学生灌输的历史知识是多么的片面、多么的有问题、多么的苍白无力!这么可笑的做法难道还应该继续吗?这种做法跟中国融入世界是格格不入的,通过教科书的形式来灌输一些教条,这种做法太过时了。”

9.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 篇九

本周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令我收获颇丰。阅读教学,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那到底什么才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又应该教什么呢?统编版教材中,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篇目增加,阅读量增大,课文内涵丰富多样,如何深刻理解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在这本书中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书涉及三个板块的讲解内容:一是主题学习工作坊,二是共同备课工作坊,三是课例研究工作坊。我本周阅读的主题学习工作坊,其中涉及四个篇章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者一部分,使得我明白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教学环节,而作为教师,在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时候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困难点,是学生不喜欢的,去喜欢;不懂的,使他懂;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小学生处于学习生涯的初步阶段,学习能力有限,同时抗压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弱,如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兴趣,就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甚至太难的知识点就会让学生逃避。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兴趣培养点,不要一味地只是布置了阅读任务,加大了作业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其实,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非常好的一面,有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鲜的事物和活动容易被吸引。

小学时期的学习,除了起到启蒙作用外,更关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而是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丰富其想象力,感受大千世界,感受生活美好。 希望能将书中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10.报道稿作文就应该这样教 篇十

——2012年广、佛、肇三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

11月20日, 广、佛、肇三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在美丽的东平小学进行,我们观摩了来自三地的老师的不同风格的精彩的作文课。来自广州的唐彩霞老师和东平小学的汤诗艺老师上了同课异构记实作文五年级的《父母的爱》以及来自肇庆市的陈碧桃老师的四年级想象作文《设立新节日》的作文课,让上课的学生领略了语文作文的乐趣,老师们课堂中一个个闪亮的理念为老师们展示了“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思路与方法 ”。课后进行了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论坛。这次研讨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写作教学有了多方位的了解,给听课老师指了路,导了航,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探索、前进的路子,打开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让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深感作文就应该这样教。

11.21世纪的教育应该教什么 篇十一

信力建(“信”,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汪丁丁(“汪”,著名学者)

时间地点:2005年3月广州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谁都没资格办教育。所以我觉得教育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因为你看不清未来。”

信: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东西两茫茫。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汪:从现实来讲,我们这样的学校最适合的就是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教给学生发展、实用、技能。但是最后、最高级的,最柏拉图式的教育哲学,就是所谓经典主义,读经典,读大著作,个性化教育。有很多现代教育家,都提倡“家庭学校”。家长最了解孩子,从生下来,根据他的生存体验为他设计教案,编写教材,然后通过美国教育部的考核标准,这是非常昂贵的教育方式,但它肯定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未来的走向,谁都没资格办教育。我很相信这点,中国这个迅速转型的社会,谁都不知道未来孩子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凭什么把今天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未来万一都是单亲家庭,同性恋,都不结婚呢?那时你的教育是什么?你还教给他传统的价值观念吗?有隔膜。我们有什么资格教他们合适的生存方式?在这一点我是很悲观。我觉得你们各位都有勇气。我妻子也有勇气,敢教孩子,我不敢。我和孩子非常平等,我们俩就打游戏机,其他事我不管。没法教,每一个议题出来,我都给找出十个理由这边的,十个理由那边的,它都对。所以我觉得教育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因为你看不清未来。

“学西方是一段异化过程,会学得很不舒服。”

汪:我和盛洪在1993年有个对话。盛洪突然问出一个问题,他说丁丁啊,这要是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里拿一把刀,一刀捅死你了。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个尼采就称霸天下,因为打不过人家。这是启蒙和救亡的关系。还归结到李泽厚的概括:你想启蒙,想把他培养成为孔子式的思想家或找到个人实现的教育路线,他没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

美国的家长有两种看法,演员阿诺德认为他的孩子要让他吃苦,斯巴达式的,不给1分钱,这是一种理念,否则很容易宠坏。还有一种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不能经任何风雨。这两个极端都有道理。一个苦孩子,出身极贫困,在中国社会一层层地爬上来,得“杀”多少人啊!从农村到北大,然后成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曲,这概率极小。而性格要想不扭曲,童年必须幸福;但童年幸福的人意志薄弱。你说你怎么教这个孩子,我就不敢教。

信:假如我们要培养绅士,他遇上了蒙古人、清朝人,就要举手投降了。中国到了近代和现代,虽然自己是野蛮的,但它觉得发达国家更野蛮,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你再阐述一下怎样辩证看待启蒙和救亡?

汪:确实我想不清楚。如果我们说迎头赶上,现在西方都向东方学习了,于是我们可以放弃工业化的那一段知识过程,放弃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过程。因为你把科学落实到技术上,就是工业化;把科学的知识观和伦理观落实到政治生活中间,就是民主,它是一对概念。你说完全放弃这段,我们民族还没有生存能力。另一种救治的方式,是我们希望西方不来打我们,我不敢做这种幻想。

但要,学西方是一段异化过程,会学得很不舒服。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严复已经发现了器物层面不管用,这个运动经过“五四”到现在已经完事了,后果看得很明显,不可能全盘西化。西方文化不是中国文化要走的方向,可是中国要想生存要学西方的器物,就得有西方的效率,能生产出这样的优质器物,要不还是打不过人家。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大染缸,再好的西方东西拿到中国来就变了,为什么?因为你没那文化。

“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批判性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

信:我们老师可以想想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或者取向。我们是按东方“仁义礼智信”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的人,还是培养出符合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打败别人生存的人?哪一种价值比较合适呢?

汪:中国社会现在非常要命,它面临三种转型:经济的转型、政治的转型和文化的转型。对应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要不要学西方等等。这是从鸦片战争被西方打了后我们自然的反应过程,最深的就是文化转型,大概需要几百年时间。所以我真的没办法看得清未来是什么样,也就无法判断家庭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观,是让孩子模仿他们的父母这样更好一点,还是按照我们现在设想的价值观。

但是在稳态社会里,比如说西方,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时家长教的就是这孩子将来需要的。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是可以的。按照西方美国教育部发布的资料,0岁~7岁的小孩子在家父母的影响最大,它是所谓的模仿阶段。但到了能交朋友的年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孩子家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我们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的情况。朋友之间价值观的影响起很大作用,这是美国社会的特点。

信: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到底教孩子什么,是教他做道德君子,还是做强盗,还是两者都不做,告诉他更多的生存方法和价值观,让他自己去选择?

汪:你的问题特别重要。2000年加德纳在日本东京有一次演讲,关于多智能的。他演说题的目就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加德纳在演说当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批判性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这样,他将来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不是很大的问题了。这是个原则,我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人是在这儿讨论也会赞同这原则,关键从经济学角度,什么价格才能落实这个。

“所有的锁都肯定有一把钥匙能开。好的老师肯定都知道。”

信:在与你的接触当中,我深感你的知识非常丰富,你是怎么学习的?

汪:这个问题别人也问过。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和汪老师怎么越读书差距越大?你想我每天早晨起来看几个小时书,到8点他们起来的时候,我已经结束了几十本刊物最新文献的综述与阅览,在网上。所以张维迎说过一句很精致的话,你不能都去学他那个方式,因为很昂贵,衣食不愁才行。

信:你能不能讲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方法?

汪:这也很麻烦。西方社会的学术训练,它是强迫你每句话都要有典故。博士论文有几百篇文献,上千篇是常见的事,很好的博士论文通常正文的篇幅比索引少很多。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之后,就很自然的脑袋里背的都是谁、哪年的、什么刊物,连第几卷、什么页码都要知道,这是一个学术的说服力。这就是毛主席说的那个开中药房的,拉出来全是各色中药,但是对学术建设有好处还是坏处我也不清楚。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学的学术重建里,我和樊纲讨论过,现在用盛洪的话来说基本上就是掉西方人的套里了,每个人都满脑子文献,具体政策问题提不出来,提出来都不对。那也有问题。

信:我总感觉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知识量上很缺乏。

汪:我的思维全是经济学的。信总,我得问你,你给他们多少钱让他们读这么多书?

12.少儿国画教育应该从哪里开始教起 篇十二

美术教师:巩晓宇

“国画”是中国画的简称,是我国独具民族形式和风格的绘画,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作为一儿童教师可不可以利用儿童这块启蒙地,从小培养儿童对民族文化艺术产生兴趣和爱好呢?我认为在儿童园的中、大班进行国画教学是完全可以的。据实践证明:从生理上来说,儿童的手臂活动能力大大增强,从脑对手腕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基本适合握笔的要求;从心理角度来说:此年龄阶段儿童对外界的事物已有很大的好奇心,对自己所未接触过的东西,总想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的欲望,国画教学不仅能丰富美术课的内容,而且它那具有变化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墨和色、变幻无穷的水墨渗化、并通过了了几笔就能构画出万能胶态千姿的画面。正好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并且,开展国画教学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当然很乐意他们的孩子从小多掌握一门特长。在儿童园进行国画教学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因此,我在我们班进行国画教学的尝试,得到以下初浅体会:

一、对儿童进行国画教学,必须选择通俗易懂、简练易学的内容作为教材。儿童虽然只有四至五岁,但他们的思想比较独立,有了自己的所喜所好,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追求。有人做过调查,儿童大都喜欢画小动物和一些色彩鲜艳而熟悉的水果或蔬菜。对儿童教学就必须用这些通俗的、常见的、儿童所能理解的、但又简单易学的东西作为教材,而不能用成人的那套山水、花鸟、人物等技法进行强化教学。根据这一点,我就从名家画苑、儿童绘画等中筛选和裁剪出一些适合儿童特点、而又被儿童所喜欢的画卷作为教材,然后对所选教材从步骤、运用笔法及墨色配置三方面进行解剖,自己再反复多练,在能熟练绘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教儿童学画螃蟹时,我就从《少儿美术》中选出张祥的那幅螃蟹作为范画,并根据教材中的绘画步骤及运用的笔峰和墨色加以改进,使它适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再配上易记的儿歌进行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儿童很快就掌握和记住画螃蟹的技法。

二、必须抓好进行水墨教学的常规训练 画水墨画需要使用较多的工具,如:毛笔、调色盘、盛墨盆、清水盆、垫布等,儿童一时难以适用,并且我们进行的教学不是个别的教育,而是普及性的教育,为了使儿童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并能整洁地完成作业,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一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一定的课时向儿童介绍这些工具及其用途;其次,讲述示范使用多种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采用游戏的形式,指导儿童反复练习怎样收摆工具、怎样协助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及课后收拾工作。这些事做的次数多了,再加上我每次课前反反复复地强调,使儿童逐渐领悟了这些常规的重要性,做起这些事情来也就很自觉了。

三、必须培养并提高儿童学国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它可以启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然而它的来源并不是儿童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是儿童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对儿童进行国画教学还必须采取先易后难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儿童感到国画画容易,画国画好玩,才能提高儿童的绘画兴趣,然后再逐步深入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儿童对画国画的认识。于是,我先用游戏的形式给儿童讲解绘画的工具和基本笔锋及焦、浓、淡墨特点和配制方法,让儿童在纸上乱画,使他们感受到墨在宣纸上自然成形的现象,了解了墨色变化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更深一步的认识到画国画的工具与以前所常用的工具不同了、自己所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了,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儿童学习国画的愿望;我还将收集的许多儿童国画作品给儿童看,告诉他们这是小朋友的画,在比赛中得过奖,并在许多书上刊登过。因而调动了儿童学国画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紧扣这一点,第一节课一定要上得生动有趣。使儿童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在课前反复筛选教材,研究绘画的最佳方法,将绘画方法和绘画对象编成易记的儿歌来配合教学,准备了漂亮的示范画提高儿童的绘画兴趣。有的时候还将实物给儿童观看,增强其感受能力,再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每节课后都布置小画展,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觉得国画好学、学国画好玩,从而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愿望和兴趣。

四、必须抓好国画的基本技能训练 国画是由形体结构、笔峰、浓淡不一的墨色组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画面,要使儿童学好,就必须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抓好握笔姿势训练:国画是用软质的毛笔作画,它有独特的握笔方法,握笔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效果。而毛笔的握笔方法与以前儿童所接触过的笔的握笔方法不一样,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事物,要想让儿童很快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再手把手的教儿童进行练习,然后在每次作业的时候加以提醒指正,通过一段时间,儿童就能正确、轻松、自如的握笔了。其次,抓好蘸墨技能训练:刚开始学国画的儿童,一般不大会蘸墨,不是画得较干枯、缺乏墨色变化,就是笔的水分太多,将画面浸成黑乎乎的一团。其原因就是不会用水。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讲解再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使儿童掌握这一技能。然后抓好用笔技能训练:用笔方法有中峰、侧峰、卧峰等,我教这一技能时采取用形象来示范了讲解。如:中峰,用笔笔杆象立正、卧峰,用笔笔杆象睡觉等。然后让儿童用笔在纸上任画各种笔画,在儿童其本能区分用笔方法时,就选一些儿童喜欢的动植物进行巩固练习。如:荷花、樱桃、金鱼、虾等。最后抓好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于不同墨色的变化使人产生不同感觉起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用墨之妙,全在用水”,笔上含水和墨的多少,便产生了焦、浓、淡等墨色的变化。为了让儿童掌握墨的这三层变化,我先让儿童观察焦、浓、淡三层墨色的水墨色,使他们在直观上感受这三层墨色的不同,然后用小故事让儿童在理性上理解三层墨色的不同。如:小朋友,笔宝宝好久没吃东西了,请小朋友给它喂它没有水的墨吃,让它在宣纸上走走,它的脚印是“焦墨”。给它喂有一点点水的墨吃,让它在纸上走走,它的脚印是“浓墨”。再给它喂有很多水的墨吃,让它在宣纸上走走,它的脚印是“淡墨”。通过这种游戏使儿童掌握好用墨的技能,在掌握好这些技能基础上,再进行作画练习。

五、布置小小画展,进行讲评工作

讲评是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较透彻的讲解和评论。通过讲评,使儿童知道什么样的画才是美的、怎样画的画最漂亮,从而形成初浅的审美观。并能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在讲评时要注意以表扬为主,儿童的不足之处轻轻带过,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我在每次绘画后都布置小小画展,将儿童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观摹、比较,引导儿童评论谁的画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怎样画这幅画才会更漂亮等等,对儿童绘画有很大作用。如张青青的一幅画:在一张纸的左边画了一只熊猫,其它地方都是空的。我把它挂在黑板上,请大家看,并发表意见。有的说:“那小熊猫好可怜的,一个人在那儿。”有的说:“小熊猫连吃的都没有,会饿死的。”还有说:“那只小熊猫到底在干什么呢?”张青青开始说话了:“老师,我还要画这幅画,我在右边画上小竹林,下面画上草地,还给它找个好朋友”,我高兴地将画还给了他。过了一会儿,他就交上来一幅漂亮的画了。在此同时,其它儿童也得到启发,将画面画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了。

13.励志小说《教海鸥飞翔的猫》 篇十三

启示

我们应该懂得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且我们也从中懂得了珍贵的友情,团结的力量可以使人振奋,努力向前,并在友爱中的奋发成长!

内容简介

《教海鸥飞翔的猫》内容简介:海鸥妈妈因为人类破坏海洋的行为而死,临终前她将刚产下的蛋托付给港口的黑猫索尔巴斯,小猫答应了她的三个要求:不吃海鸥蛋、照顾小海鸥、教会小海鸥飞翔。在港口,一只猫的事情就是所有港口猫的事情。因此,索尔巴斯和他的猫朋友们“秘书”、“上校”、“万事通”和“逆风而上”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和教育小海鸥“幸运儿”的责任,他们与无赖猫搏斗、与老鼠谈判、与猴子争理、与人类斗智。为了教会小海鸥飞翔,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翻遍了百科全书,甚至不惜破戒与人类开口交谈。最后,在一位诗人的帮助下,在一个风雨之夜,小海鸥终于敞开心灵,飞向了天空。

编辑推荐

14.大学应该学习什么 篇十四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此时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也最强,它既是我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必经的阶段„„

进入大学的我们,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各类难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爱好。

在大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做人。和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人近距离相处,带着不同的生活阅历,要学这宽容,学着谦让,信任别人,对同学友善。学会取己之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做人是以后步入社会的关键核心和前提,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不会做人,何以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天都得和很多人打交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室友、班级同学、其它系别的同学、学校老师都是你不可避免的交往对象。所以我们得学会与人相处,和睦和平相处既是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也是促进学习的保障。现在的企业、单位都在讲团队精神,其实这也是需要人们之间会相处。学会做人自然就是大学生现在乃至终其一生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相信我们只要用心学习,一定能够学会做人之道,正所谓外圆内方,即结交了朋友,又不委屈自己。

其次,就是要学会学习,但不是“学会知识”。大学里面,一个人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想在这几年里把所有今后你可能会用到的知识都学到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需要培养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块,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在校学习其实也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我们也只有学会学习,不断的掌握一些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永不落伍。

当然也需要培养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中有许多课程是你这辈子根本用不上的,也有些课程没上前感觉会有用,可毕业后发现压根严重脱节,但是,有时候重点不是你学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学的。你习惯于接受你并不熟悉的东西,静下心来看闻着墨香,遨游于文字之中,哪怕那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时学好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虽然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一些基本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我们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候又必须要以基础知识为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完成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奠基工程,所以你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好好学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在以后学习最新的知识时就有基础知识做基础,就具备了较强的迁移能力.。

再次,大学应该学会修身养性。不止是学好专业课知识,还应多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这些都是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珍惜这些机会。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既然是概率,就存在不止一种可能性,而且现在跨专业几乎早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也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在这个现实的社会,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才是最体面最有面子最有尊严的事情。如果你的专业碰巧是你喜欢的或者是将来可能用的上的,那么一定要认真听课,因为以后如果要学习同样的东西,花掉的钱就不是那么一点点了!

最后,要学着去工作,为将来进入社会做铺垫。通常把大学当作学习的殿堂,当作象牙塔,总之不是一个可以工作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们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了。现在,谁又敢说,在大学里面,只要把学习都搞好就行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代大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就掌握一些工作知识,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既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还可以缩短大学生毕业后那较长的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周期。那么,我们怎样在大学学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兼职打工,二是在校做一些学生工作,多参加社团活动。把学习之外的时间用来做兼职从总体来说对我们学生是一件好事,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比如,在研究机构工作,可以学到最新的科技;在市场部门打工,可以理解商业的运作。后者,做学生工作,多参加社团活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又可以增强自己的与人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由于,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宁愿笑着流泪也不能哭着说后悔,我们在大学应该是灿烂的度过,即使有挫折,即使有眼泪,但只要我们努力过,只要我们尽全力去做过,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和锻炼。让你在困难来临时沉着冷静,让你在遭遇失败时收拾好情绪从头再来,我们收获更多的会是成功和欢笑。大学应该读什么,大学应该学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的。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大学阶段,我们需要的一个三岔路口的抉择。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思考更多,学习更多,将来毕业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学会享受大学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也许都将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努力奋斗吧?? 我觉得,只要我们能认真的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把握住思想的航标,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虚度宝贵的大学时光,我们肯定会有巨大的收获和不俗的成就。

15.教学反思:你要教什么范文 篇十五

作为一个教师,你首先要知道,你要教什么,再来确定怎么教?

教学教材第5页的练习一时,同事教学后发现了几个问题:

1.学生在解答第4题的第2问,全班需要有多少张课桌,学生常见的错误是用每组的人数12除以2,算出是6张课桌;

2.教学第7题时,对于问题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三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一半的学生无从下笔;

3.教学第8题时,学生不能理解单价、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每个小足球多少元,很困惑。

这个同事提出这个问题后,得到了办公室其他几位数学老师的认同,觉得教材这样编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想问我,怎样处理这段教材。

作为教研组长,其实也有必要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这一的问题,既然大家的话题这么集中,我也就托起老实,与大伙一起分析教材。

一、思维定势惹的祸

上面第一个问题,其实问题并不难,但是学生却容易犯错。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思维定势惹得祸。这道题的条件中显性有两个,全班有48人,分为4组,隐性条件有一个,每张桌子坐2人,从图上看出来的。这道题的问题也是两个,第一问是平均每组有多少人?第二问是全班需要多少张课桌?这两个问题之间没有因果之间,或者说是没有关系的两个问题。可是学生为什么总是出错呢?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因此自然将第一问作为第二问的条件。

其实解答本题时教师只要做两件事,即可避免这样的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能力。一是让学生看情境图,从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二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条件。学生经过冷静的思考,正确的解答问题的难度或许能够降低。

二、怎么教的前提是教什么

下面的两个问题,我觉得是教师教学时没有搞清楚教什么,所以怎么教出现了状况。翻阅沈重予先生的教材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问题是属于新知识,教材将“解决把总数或剩下的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潜伏在练习一第5~8题。(教学反思 )第5题是图、表结合呈现的连续两问,使学生明白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先算老师和学生一共多少人,是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第6、7、8题以图画、对话形式呈现,让学生借助图画直观和生活经验理出解题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述。

沈老师语重心长的提醒我们:教学这些题,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发展数学思考落到实处。

上面的老师出现的问题,在于只是将这几道应用题作为普通的练习题来处理,因此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我想对于学生来说,教学上面的两题,还是有必要复习一下一步计算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总价、单价、数量的问题。尽管教材在第3页的例题上提及这样的数量关系,但是还是要多巩固,只有练习,才能产生技能。

上一篇:人品德的名言警句下一篇:材料供应单位资质报审各项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