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2024-08-25

大学生村官的利弊(精选8篇)

1.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篇一

北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参加北京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需要时常关注大学生村官考试、面试相关动态,了解大学生村官考试试题及相关信息。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大学生村官面试题目、考试真题等备考资料。更多大学生村官考试内容,请点击大学生村官网。

大学生村官工作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各地自发探索”阶段。二是“局部探索试验”阶段。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探索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到2008年初已有17个省区市启动了这项工作。三是“全面发展推进”阶段。2008年3月,中组部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经过6年多的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报名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近300万名,共选聘41万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有22.1万名,覆盖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3.3万名,占15%;女性12.2万名,占55.3%。

(2)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2万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7857人,占3.6%;本科生160743人,占72.8%;党员136350人,占61.7%;教育部和中央部门直属院校毕业生25422人,占11.5%。

(3)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中组部会同中宣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培训、考核、选拔、流动等均作出明确规定,逐步建立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4)锻炼成长效果明显。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9万名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专业合作社 5200多个,为农民群众提供了26万个就业岗位。有7.4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5802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025人担任村委会主任),4325人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有4名大学生村官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1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5)职业路径逐渐清晰。坚持 “三个目标”(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打通“五条出路”(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逐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9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其中,进入公务员队伍6.9万人、事业单位5.4万人,自主创业1.3万人,进入企业5.2万多人,考取研究生1900多人。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北京大学生村官http://bj.offcn.com/html/cunguan/?wt.mc_id=bk12876

2.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篇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 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 向乡村组织植入新的人力资本。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度大学生村官发展调研报告》, 截止2008年年底, 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 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81个县 (市、旗) 的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其中, 有247个县 (区、市) 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西部13个省 (区、市) 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拥有量最高, 每100个村民委员会平均拥有30名大学生“村官”。[5]然而, 作为一股注入农村土壤的新生力量, 这些80后、90后是否适应了新的环境, 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 有什么困惑或需求?地方政府通过对这群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是否达到了激励他们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培训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的回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需要做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

2010年, 作者所在课题组利用陕西省150位大学生“村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培训的机会, 对这群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陕西省, 其中, 关中地区调查样本为77个 (西安、咸阳、杨凌和宝鸡各15个, 渭南7个, 铜川10个) , 陕南地区为45个 (汉中、安康和商洛各15个) , 陕北地区为28个 (延安13个、榆林15个) , 一共回收150份有效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了对大学生“村官”个人基本信息、生存现状、参加培训的感受与评价、培训需求及其他政策需求等信息。

一、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基本现状

1.基本特征

基于150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为24.5岁;受教育程度平均为本科学历层次;在性别上, 男性83人, 女性67人, 男女比例为1.2∶1。

从专业分布来看 (如图1) , 50%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于人文社会学艺术类 (文学、语言学、法学、教育学或艺术类等) ;来自经济管理类的 (经济学或管理学) 占26%;来自农学 (或农业技术学类) 专业的占18%。然而, 来自于工科、自然学科、医学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非常少, 加在一起仅仅占6%。

2.职位特征

(1) 大学生“村官”职位类别特征。

大学生“村官”的职位主要有:村委副主任或村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或书记助理、团支书 (见表1) 。从职位分布来看, 大学生“村官”多集中在助理这一层次。其中, 52%的职位集中在主任助理, 38%的职位集中在书记助理, 村委副主任以及村支部副书记职位共占7%, 团支书约占3%。可见, 大学生“村官”很少能进入到村级主要领导职位, 90%的大学生“村官”在村庄管理活动中主要扮演了助理的角色。目前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包括:写材料或送材料、开会服务、国家政策方针宣传、科技知识宣传、村民访谈、计算机文字处理相关工作、村民纠纷调解、代办文书等, 实际上扮演了“打杂、跑腿”的角色。

(2) 不同职位上的性别分布特征。

在团支书岗位上, 男女比例为1∶1;村主任助理岗位上, 男女比例为1.36∶1;在村支书助理的岗位上, 男女比例为0.93∶1;然而, 在副书记或副主任的岗位上, 男女比例为4.5∶1。可见, 男女性别在职位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职位之上 (村级副书记或副主任) , 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拥有绝对优势, 而在一般职位 (助理职位或团支书职位) 上, 男女性别差异不大。而在这150位大学生“村官”中, 女性有67人, 即占了约45%, 由于性别上的劣势, 女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地位更加尴尬。因此, 如何调动这些“半边天”在农村工作中的积极性, 对于农村稳定、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来源:2010年, 作者所在课题组对陕西省150个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下同。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困惑

根据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及其问卷调查, 笔者所在课题组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种种困惑, 提问内容是:“您认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困惑是什么”。各选项的响应度情况统计结果如表2。从响应度来看, 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三项困惑依次是:

1.实际工作上, 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困惑

根据实际调查及其数据反映, 大学生“村官”普遍感到农村工作经验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此外, 由于专业的局限, 大多数人掌握的农业实用技术或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较欠缺, 从而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加上大学生“村官”作为外来人, 被排斥于熟人社会之外, 角色扮演更为尴尬。

2.面对创业, 大学生“村官”遇到的主要瓶颈是资金不足

在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 村集体常常表现为吴毅所描述的那样“既无经济资源, 也无村治资源”, 加上乡镇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国家相关创业支持政策遥不可及的种种现实约束, 大学生“村官”创业之路及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望难以实现。[6]

3.对于职业前景普遍存在对个人期满后前途的担忧和迷惘

在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人预期未来都要离开农村, 但是, 何去何从?目前仍较迷惘。因此, 为大学生“村官”做职业规划便显得尤为必要。

三、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效果

如表3所示, 大学生“村官”最喜欢的培训课程依次是:现场教学或观摩教学 (响应度79%) 、大学生村官论坛或讨论 (响应度75%) 、乡村管理与涉农法律法规 (响应度74%) 、主导产业选择与一村一品 (响应度70%) 、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 (响应度65%) 、惠农强农政策解读 (响应度65%) 、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及农业科技专业新技术 (响应度近60%) 。这说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村官”培训课程设置上比较注重开拓学员视野, 教学方法多样化、趣味化, 教学内容专业化、实用化, 培训效果受到了学员的认可。

四、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需求

1.亟需 “充电”的知识

目前, 大学生“村官”队伍多数来自文科类, 比较欠缺农学、理工科等专业背景, 对乡村治理等经验知识也非常欠缺。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村官”最亟需“充电”的知识 (如图2)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依次为) :农业科学知识 (响应度85%) 、农村工作基本方法 (响应度80%) 及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 (响应度74%) 。

2.亟需提高的五项技能

从“大学生‘村官’急亟需提高的能力”一项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 (如图3) ,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协作能力这五项能力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响应。其中, 响应度最高的是创新能力 (响应度为82%) 。调查还发现, 大学生“村官”普遍感觉到要进行创新性工作非常艰难,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外, 自我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 创新能力需提高;其次, 亟需提高的是实践能力 (响应度80%) , 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 书本上的知识拿到农村现实中适用的非常少, 加上大学生“村官”“眼高手低”等缺点, 具体实践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低;再次是管理能力 (响应度74%) 亟需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是农民群众, 管理的事务是农村事务, 而面对这些新事物、新情况, 大学生们显得“无所适从”;排在第四和第五位亟需提高的是交际能力 (响应度67%) 和协调能力 (响应度58%) 。大学生“村官”要与农民、政府打交道, 需要较高的管理艺术或较强的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因此, 未来大学生“村官”培训重点应放在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也应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启发性及形式上的多样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为24.5岁, 受教育程度平均为本科学历层次;在性别上, 男女比例为1.2∶1;男女性别差异仅仅局限于较高职位, 一般职位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但90%的大学生“村官”无法进入到村级主要领导岗位, 主要扮演助理的角色;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三个最主要的困惑依次是:实践能力不足、创业资金不足及对未来出路的担忧;从培训效果来看, 现场或观摩教学、“村官”论坛、涉农法律法规、主导产业选择与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强农惠农政策解读、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的效果较好, 依次成为大学生“村官”最喜欢的课程;从培训需求看, 需要加强对农技知识、农村工作方法、农业政策等培训, 并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拓展。

2.政策建议

(1) 激励女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利用女大学生“村官”的性别特质, 发挥她们在代办文书、关怀空巢老人与留守妇女儿童及调解村民纠纷等事务中的作用。

(2) 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这是激活农村人力资本与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关键一环, 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 帮助大学生“村官”制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大学生“村官”个人主、客观条件, 帮助他们进行短期工作规划与长期职业规划, 使其对当前农村工作及未来人生规划有个较为准确的定位。这对于大学生“村官”个人及农村发展都将带来双赢效果。

(4) 未来培训重点、方向的确定。

大学生“村官”培训重点应放在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升和拓展, 创新能力提升应作为重中之重。现场教学或观摩教学、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管理与涉农法律法规、主导产业选择与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惠农强农政策解读、农村工作基本方法及农业科技专业新技术的培训应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当然, 在培训课程设计上须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启发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

(5) 其他配套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①建立科学的进入与退出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 使那些愿意且有能力的高校毕业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并在设计制度的时候, 保证大学生“村官”能够顺利地退出, 避免在户籍、党团关系等方面出现障碍。科学的进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性运行。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考评机制。科学的管理与考评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监督作用。如何制定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 将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的实际政策绩效。③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村官”工资标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标准应考虑到大学读书的成本回收问题及其机会成本问题, 适度合理地提高现有工资标准, 以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Fama, EugeneF.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the Firm[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 (02) .

(2) Kreps, D.Multi-period Securities and the EfficientAllocation of Risk:a Comment on the Black-Scholes OptionPricing Model[C].The Economics of Uncertainty andInformation, J.McCall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3)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4) Grossman, Sanford J.Hart, Olive D.The Costs and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04) .

(5)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2009年度大学生村官发展调研报告[R].中国农业大学, 2010.

3.大学生“村官”们的世界 篇三

来村里几个月了,大学生村官有的浮在表层,有的踌躇满志,有的陷入琐碎的事务里寻找人生的价值,他们能给乡村带来什么,乡村又能给他们什么

王吴村•陈峰

王吴村村支书武福平在区委组织部等待新分来的大学生“村官”陈峰,但是左等右等不见人,“不会是不来了吧。”他自己嘀咕说。

王吴村是太原市小店区最南端的一个村子,尽管离太原市中心只有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但它已经看不到任何城市的痕迹,完全是一个北方农村的样子。自从村里1970年代曾经来过一批知青后,就只见年轻人外出的,还没有见到主动下到村里来的,更何况是大学生。

听说区里招到几个大学生来做“村官”,武福平有些将信将疑,直到组织部的人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这才意识到大学生真的是要进村了。武福平想了想,说要个懂法的。就这样,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的陈峰被分派到了这里。说好了一大早在区组织部接人,但时至中午还不见人来,武福平心里不免有了想法,但嘴上没说,开着车又回村去了。

那一天,是2006年8月23日,小店区一共招了8名大学生“村官”,都是在这一天下派。其他的7名都如约而至,只有陈峰还不见踪影。

此时的陈峰,还在山东开往山西的火车上。一接到电话通知,陈峰就紧赶慢赶往这里走,结果还是迟到了。本来对于双方都是特殊意义的一天,就这样被推迟了。直到24日,陈峰赶到,双方才在刘家堡乡政府里正式见面。

第一次见面,陈峰留给武福平的印象是“精干、利落”,正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而武福平给陈峰留下的印象也不错,乡干部在陈峰面前一直不停地夸着武福平,这让陈峰感觉到武福平在乡里威信颇高。就这样,第一天的小插曲没有给双方留下任何影响。武福平终于将陈峰接进了村。

来到王吴村,村里的两委成员早就等着了,一番介绍之后,陈峰算是正式加入了这个集体,头衔是王吴村党总支副书记。

作为山西省首批大学生“村官”,陈峰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自从进入毕业前的最后一年,陈峰就是在参加各种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度过的。一年的时间里,他参加过江西、内蒙古、山东、天津等许多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但都没能过关。“每一次考试都是人山人海,每一个名额都有千军万马来争夺。”屡屡碰壁的陈峰已经有些灰心。此时,看到太原市要招66名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又让陈峰有了希望,“虽然还不是公务员的编制,但总算是在向那个方向发展。”没有犹豫,陈峰报名参加。

太原市今年头一次招考66名大学生村官,位于市郊的小店区的8个村官名额也是这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这一次,陈峰终于顺利过关。

晚上,陈峰被安排在村子旁边的一个焊接厂中住宿,这是一排平房中的一间,门窗朝北,大约10平米,布置了一床一桌,两个老旧的单人沙发。工人们用10分钟焊接了一个小小的铁架子用来放置一台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电视,由于没有天线,电视只能收到一个台。不到9点,众人散去,一天的经历像电影一样在陈峰的脑子里过了一遍,有些兴奋,也有些茫然。

刚到王吴村,陈峰的一举一动在村民眼中都是新鲜的。上本科前曾在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上过学的他,有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最初几天,走在村里,陈峰都会看见村民们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这让陈峰有些尴尬,还是武福平出面解决了这个小小的难题。已经40多岁的武福平,早已没有早起锻炼的习惯了,但他还是让陈峰每天叫上自己,一起跑步。这样每天6:30,陈峰起床后都会先发一条短信给武福平,叫他一起跑。军人出身的武福平似乎又找回了当年在部队的感觉,跑到高兴时,还会1234喊喊口号,这样村里议论的少了,再出去跑步时,还会发现,多出几个早起锻炼的新面孔。

在王吴村,陈峰的代号就是“大学生”,就连村委会在储存手机号码时,陈峰的手机号也被标明是“大学生”。这个“大学生”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劝服一家村民投保合作医疗,由于需要农民自己出资15元钱,很多村民误以为还是一种乱收费,说什么也不愿意参保。村里的小组长跑了几次,都无功而返,最后拉上了陈峰。陈峰本以为是让自己助助阵,没想到小组长介绍完,这是“新来的陈书记”之后,转身走了,留下陈峰一个人面对满怀敌意的一家四口。

这一次可以用完败来形容,没有受过合作医疗相关知识培训的陈峰根本讲不清投保有什么好处,只能语无伦次地讲述一些大道理,结果耿直的村民再也耐不下性子来听这个新来的“陈书记”唠叨,直接下了逐客令——“我们家人年轻,不得病,就算是大学生书记,也不能逼我们加入呀。”听了这些,陈峰脸上挂不住了,转身出来,当天下着雨,他干脆淋着雨回到村委会。

有了这次教训,陈峰再遇到这样事情,总是要等先了解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才去劝说。村里要修建一个农贸市场,涉及到拆除一户村民的老房子,但村委会的人去了多次,都没有说通,大家商量后,决定还是让陈峰去做工作。一是陈峰学法律出身,第二是大学生,总是能让对方有些顾虑。

这一次陈峰倒是不辱使命,一个法条一个法条的讲解,对方似乎也对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书记有所忌惮,陈峰前脚走,他后脚就找一家律师所进行了咨询,发现果然是陈峰说的没错,终于同意了村委会的决定。

这件事后,陈峰感觉自己这个村官真的开始发挥一些作用。但要真正融入到其中,又远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按照原有的计划,陈峰本来准备成立一个法律咨询办公室,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些法律方面的困难,但仅仅是缺少办公室,就让这个计划拖延了大半年。

5个月过去了,陈峰提到王吴村的时候,总是一口一个“我们村”,但问到他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什么变化时,陈峰有些迟疑,“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吧”。

北格镇•高君义

见到高君义,是在北格镇政府。当时是星期六,除了值班室,镇政府四下无人。高君义一个人从空荡荡的大院里迎出来,神情很高兴。自从前几个月有同学过来探望过他,已经很久没有外人来了,“大家都嫌远,聚会时都是我赶到太原去。”高君义说。

镇政府是修建于1972年的一排平房,高君义就住在其中一间办公室中,老旧的办公室打扫得还算干净,有一台电视和一台电脑,靠近床的墙面上,裱糊了一些计划生育宣传画。“条件还可以,反正我也是农村出身。”高君义笑笑说。

高君义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专业是声乐。父亲、母亲都是教师,由于太熟悉教师家庭的氛围,他对当教师一开始就有些排斥。大二时,看到当时大同市一名作曲家排练节目的场景,深有感触。感觉这种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状态是自己非常向往的,于是,毕业后一定要有一份固定工作的想法就淡了。

大三时,高君义和同学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自己借钱买乐器,然后排练,到学校外去“跑场子”,酒吧、歌厅、婚礼,只要有需求,高君义和他的这个乐队基本都能应付。半年后,所挣的钱已经还完了买乐器时的借款,几个同学开始憧憬着就用这样的生活状态去应付当下的就业难题。

说是这样说,可真到了毕业临近,乐队的人还是如鸟兽散,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当中。高君义也没有例外,先是去太原,再到临汾,而后又回到大同,前前后后参加了三场招聘会,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临近毕业,看到了招聘村官的启事,心底那些浪漫主义的情绪又被激荡出来,想到的尽是1970年代知青下乡的景象,“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但是想到那些场景就很激动,觉得青年时代就是应该有那样一段时光。”

打电话给家里,父母不同意,两代人就这样僵持下来,但最终还是父母妥协。

按照原有的安排,高君义本来是应该在东浦村,这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村,太原市场中很大一部分蔬菜供应来自于这里。到东浦村报到的那天,高君义很是意外,这里远比自己想象中好得多。7岁之前,他也是在一个村子长大的,那是一个很遥远的记忆:一些老人聚集在村委会门口,晒着太阳。土坯房低矮,昏暗。只有到了秋收,人人才有兴高采烈的意思。

可在东浦村,过去的记忆早已对不上号,砖瓦房很整齐,路面也干净,村旁是蔬菜大棚,“已经是新农村了嘛,还要我们来干什么。”高君义当时想。只是到村委会,看见一个大大的拱门,上面还保留有红星,才让他找到一些知青下乡的感觉。

在东浦村干了一个星期,都是些填表盖章的事情。没多久,镇政府缺人,领导说,君义不行你就到镇里来帮帮忙吧,于是高君义又搬到了镇政府,一干就是5个多月。

工作并不复杂,但是有些烦琐,全镇18个村,数千张合作医疗表格,一式三份,每月3日之前,都要一个数字一个处方的核对,忙完了月前的报表,剩下的工作就是随时处理村民们交来的医药费报销手续。

开始的时候,高君义一口普通话,年纪大些的村民对这个陌生的后生总是有些距离感,走到门口也会怯怯地问,“某某在不在。”那是一个他们原来相熟的工作人员。日子久了,高君义倒也学会了地方话,交流不再困难,找他办事的人也多了起来。

镇里的副镇长见到有人来采访高君义,满口夸赞,“这孩子踏实,能吃苦,好好写写他。”问到高君义给镇里带来什么帮助没有,副镇长连声说“有,有镇上的合作医疗报表都是他负责。”

记者回头再去问高君义同样的问题,高君义想了想,说,“至少我来到这个镇里,办公室的笑声多了一些。”

庄儿上村•冯斌

尽管就是在小店区长大,但冯斌对这里的农村要陌生得多。回想起对农村的记忆,冯斌还是停留在自己小时候回老家时的场景当中,那时候,淳朴的乡邻关系,以及破旧的土墙,肮脏的露天厕所就是留在冯斌心目中矛盾的混合体。

作为山西大学外语系的毕业生,进入农村,当个“村官”一度被同学和朋友认为是学无所用的抉择。

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庄儿上村人口并不多,稍有些能力的年轻人也都到城里打工去了,40岁的村长和41岁的村支书,竟然是冯斌日常接触到村中最年轻的人。在到庄儿上村之前,冯斌对农村工作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他被指派跟着副村长学习一些工作经验。

开始的日子,冯斌就陷入到填表、盖章、接待等等一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尽管繁忙会让日子过起来快一些,但这样毕竟和自己想象中要发挥的作用相去较远。时间稍长,冯斌就发觉,庄儿上村其实一直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节奏运作:没有制度性的上班时间,但实际上各项工作也都是在不紧不慢的过程中完成,并不会耽误什么;布置工作很少用书面写清楚,多数时候,就在闲聊的过程中,工作也就布置完毕,至于如何执行,则要全看经验和自觉性。

对于一个村官来说,耗费精力最大的可能并不是处理宏观的发展规划,而是一桩桩发生在村民之间鸡毛蒜皮的纷争。而解决这些矛盾,就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或者懂得政策规定那么简单,通常,村官的个人威望和村民们的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冯斌到庄儿上村第一次独立发挥作用的事,是建议设立了村里的广播站。因为看到村中的老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聊天,而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他提议村长买来了广播设备,用来播放一些农业知识节目和戏曲,这个做法备受老人们的称道。

第二次,则是在下雨天,看到村内的排水设施毁坏,污水在村内四处横溢,于是建议村长整修了村内的排水沟。两件事下来,村民们逐渐认识了这个从上面派下来的大学生。

但这两件事过后,庄儿上村又恢复原有的运行节奏,而冯斌也很难找到什么办法能够真正融入到庄儿上村的运行体系当中去。

冯斌看上去还有些学生气,对人客气,礼貌。而村民们对这个外来的大学生也是同样的态度。冯斌有时候会在村子里转一转,见了熟识的村民打打招呼,但大多数时候,他就呆在办公室里,等着有事找上门的村民。

而这些事情又无非是办证、填报、登记,偶尔会有些村民纠纷,冯斌自己解决不了,但他会认真的记录下来,等到副村长来,交给他处理。

空闲的时候,冯斌也会和过去的老同学聚会,每次聚会完后,他总是有些感慨,觉得那些还呆在学校或者留在城市的同学,依然还每天都在吸收着大量的新知识,而自己在这个没有网络,也难有书报的地方,差距在一天一天地拉大,“这让我有些恐慌感”。冯斌有些失落。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村里的一次拆迁活动。当时,为了规划修建村内统一的住宅小区,需要收回一些租用给村民的临时用地。理论上,村委会只要按照合同将土地回收就可以了,实际情况却没有那么简单,能够租用这些土地的,都是村中的“大社员”,也就是村里有一定家族背景和活动能力的村民,他们在这些土地上修建了一些出租屋用于营利,要拆除这些出租屋就需要给这些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些村民中没有一个人同意村委会提出的补偿标准,都提出了高额的补偿要求。这种要求又因为损害集体利益,而得不到村民代表的同意。拆迁整整拖了一年时间而没有任何进展。

4.大学生户口迁移的利弊 篇四

利!

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学生考上大学总希望把户口迁移到学校所在的城市,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不愿把户口迁出,究其原因,还是大城市的诸多便民政策的吸引。

户口对学业和个人无太大影响,但进入大学,每个人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了,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独立解决,户口在身边会比较方便,比如找兼职工作(某些特殊兼职需要当地户口)、补办遗失证件、办理签证护照等,省去了诸多舟车劳顿之苦。

很多毕业生会留在上学地工作,你毕业时若拥有本市户口,工作就很方便,也算一个就业优势,在无形中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力。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很多农村来的朋友家里都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而改变祖辈农民的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这就意味着毕业后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

户口和就业,养老,子女入学的关系非常大。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的户口十分占优势。生活在这些大城市,有没有户口平时是看不出来的,比如买房子时,换工作地上保险时,子女入托时,你就得发现,有没有大城市本地户口差别很大。

弊!

大学入学时将户口迁入所在城市,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尽人意。学校只是集体户口,也就只让迁4年,毕业后,户口会被打回原籍,这时,不光手续繁琐,问题也一一暴露出来。

把户口迁到学校容易,将来要迁回来会很麻烦,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新生,一旦把户口迁到学校,即使将来能够将户口迁回原籍,也不再是农村户籍,而难以享受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

,浙江农林大学志愿者的一份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把户口迁到学校,把户口“农转非”后,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毕业时,想再把户口转回农村。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大学生考上大学“农转非”后,毕业时甚至想再把户口转回农村,但政策不允许他们迁回去。

即使迁到学校的户口能返回家中,只能迁回生源地市人力局,日后办理结婚证等诸多证件时会多出许多手续。

因此,除了一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外,很多来自欠发达农村的.学生,现在也不再愿意迁户口。

不迁户口的【利弊】之处

虽然迁户口有很多利与弊,但是如果进入大学不迁户口,同样也有许多利弊。弊的一方就不谈了,就是正文一的反面;而关于利的一面,简要分析如下。

如果学生的户口和学校脱离,学生在就业工作时就不一定非赶在毕业前完成。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时,只需要从学校接收其人事档案,无须在毕业后立即接收其户口,为其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户口对于毕业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压力。用人单位过早开展招聘活动、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冲突、一次就业率的统计等等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

考生不愿意迁户口的另一个考虑是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在就读大学所在城市找工作和谋生的门槛越来越高,高企的房价也使毕业生落户就业望而生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建设加快步伐,我国南方发达地区农村考生已经很现实地考虑不再把户口迁到大学,以便作为原有农村集体一员分享到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建设带来的福利待遇。

5.大学论文网络的利弊 篇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Internet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对新生事物总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生自然成为“网民”们的主力军。为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对上网的态度,笔者组织08级一个本科班34名学生进行调查。

1上网原因调查

主要原因有:①有较多空余时间;②学生自控较差,很容易对网络形成依赖;③网上资源丰富,网络功能强大,有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信息,满足了学生学习、娱乐等不同需要;④部分学生思想空虚,上网仅仅为了消磨时光。

2上网目的调查

由表1可知:有21位同学常上网娱乐,占总人数62%,这说明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在网络上。

由表2可知:经常上网和上网较多的同学主要时间用于娱乐,经常上网者娱乐占总人数91%,上网较多者娱乐占总人数71%,这部分同学需要加以关注和引导。

由表3可知:男女生上网的目的有较大差别,男生上网者娱乐占总人数82%,学习占总人数18%;女生上网者娱乐占总人数25%,学习占总人数75%。男生更需要帮助和引导。

由表4可知:电脑游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占总时间80%;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上网聊天,占总时间10%;看网页也多为新闻,有利于加强对外界的了解,占总时间10%。对游戏过于依赖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3上网对学习等的影响调查

二大学生上网利弊分析

1网络的作用

(1)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国际互联网是由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及部分手机、电视连接起来,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如从北京电脑发一封信到悉尼,对方收到只要几秒钟,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可视电话,对方远在天涯,确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互联网把庞大的地球缩小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像一个“地球村”[1]。网上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2)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

目前,上网人数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青少年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

2网络的弊端

青少年受到网络大量的无法分辨与筛选的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因迷恋、沉醉网吧而导致逃学、退学,产生了严重不良行为[2],越低龄,越易迷恋电脑,受其危害也越大。

(1)摧残身体,腐蚀精神

除了让学生自己统计之外,笔者也多次到寝室检查,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坐躺在床上上网娱乐,真正用于学习的很少,稍微早起一点,上课一片瞌睡,由于缺少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非常令人担忧。周五、周六更甚,晚上不睡,第二天早上睡到中午。较之学生的调查结果,老师亲自检查的情况更严重一些。

(2)玩物丧志,浪费时间

由于年轻,缺乏时间的危机感,他们往往凭兴趣上网,将很多时间用于无聊的,甚至是有害的娱乐。网上海量的信息也增加了挑选所需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时候,如果在上网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情况下,而只是任意浏览网页的话,大把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掉。

(3)助长抄袭,扼杀创造

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还有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有了网络,就有了人生的许多东西,不惜从网络上抄袭他人的毕业论文和学术著作。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和资源大部分是直接给出的,不利于大学生思考,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形成,导致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个别青年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

3大学生上网利弊分析

现在人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网络本无利弊,关键在于上网之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一致认为上网还是利大于弊的。对网络上的信息如能有选择地应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则是利;如果不分昼夜成天打游戏,肯定是弊。

三建议与措施

1师生共创文明上网

首先,大学生在主观上要坚决抵制网络上一些虚假、反动、消极的内容,发扬益处,屏弃不足。然后,从我做起,在网上开展积极的学习、交流和创新活动,缩短无聊的、过长的上网时间,成为世界上最文明的、最健康、获益最多的网民群。

2师生共创书香校园

大学生业余时间较多,可以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为今后打好基础。不过尽量不要使用网络阅读,为什么?电脑属发光物,长时间注视对眼的损害较大,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近视,主要是电脑的功劳。坐躺在电脑前,易超时,会对脊椎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与电视、网络保持适当的距离,要尽可能回到书本。

3力行实践与创新之举

中国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这个成语只说出了结果,另一个成语叫“孰能生巧”,则道出了真理,我们只有去做,多做,你的手才巧,同时通过你的手锻炼了你的大脑,你的心才灵,才有创新。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知、行合一的做法。

现在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啃老簇越来越庞大,年老的父母最终会不胜其烦,反怨子女,家庭矛盾突出。提倡自己创造生活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家家必学,人人必行,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曾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父母“关照”较多,更应主动锻炼自己。

总之,网络已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偶尔放松一下,未尝不可,可以增进智力,调剂一下心情。关键是玩的太多了,结果是学业荒废、身体致残。对网络,利用好,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过度沉溺,它就是拖我们下水的魔鬼。每个人都要做好你人生阶段中该做的事情,荒废了,你就永远失去了。大学四年非常宝贵,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当以学业为主,要战胜魔鬼,与老师一起文明上网、共创书香校园及力行实践与创新之举,让网络成为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

参考文献

[1]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江苏教育出版社,.

6.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辩证分析 篇六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勤工俭学这个话题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大学生勤工俭学有的是为了挣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我的身边同样也有很多的同学在勤工俭学,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所以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二、正面观点及理由

正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理由如下:第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作为农民供孩子上学读书很不容易,所以说勤工俭学是一个现实有效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做法。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都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基本都是纯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亲人,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仅能支付我们的基本生活,我们要想有额外的消费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获得收入,当然这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甚至有很多人除了学习之外连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而我们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走入社会,大学期间打一些工勤工俭学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确实很有帮助。第四,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个温室,对于长期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猛然来到社会中会极其不适应,那么大学期间的打工经历则有助于大学生提前接触一下不太复杂的社会,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严峻的环境下人才会成长得更快,但我们逐步融入社会总是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第五,在自己完成学业的空闲时间尽早的接触到赚钱,能够体会到赚钱的困难父母的辛苦。当自己明白赚钱的辛苦才会学会勤俭节约。正因为看到社会的艰辛,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方式,比起读死书要好得多。

三、反面观点及理由 反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就是勤工俭学会占用学习时间,耽误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如何,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纵使是勤工俭学也难免会占用学习时间。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打工只能是短期工,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体力劳动,尤其是寒暑假工,多数是进入工厂进行流水线操作,纯体力活儿,而且接触不到太多外界生活,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并不大。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是一个好策略,也许可以一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长远来说,以学习的时间为代价来获取小额收入并不划算,现在你用打工的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将来你通过知识获取的报酬一定会比你打工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第四,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过早的以收入做为目标而过早的追逐于名利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严重不利。第五,侵犯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欺骗大学生。甚至诱骗走上贩毒、犯罪之路的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吃亏后都无法讨回公道。原劳动部199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其劳动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说全社会为大学生打工提供方便,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第六,正因为我国明确规定,可以不和大学生打工签定劳动合同。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这一漏洞,来获得免费劳动力,让辛辛苦苦工作许久的大学生得到很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第七,大学生勤工俭学很少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实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有利方面不大,如果一个研究核能技术的大学生去洗碗,就算洗再久也不会对其将来产生多少的帮助。

四、我的观点及对大学生的建议

我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根据上文中阐述的正反两方面观点的理由,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打工经历的锻炼机会很难从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取,而且勤工俭学的好处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其则弊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还有一部分弊端是可以避免的。我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打工时间绝对不可以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尤其是上课时间,否则会得不偿失。其次,勤工俭学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工作,要尽量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而提升自己并不仅指个人工作能力,它还包括与人交际的能力,个人的品味、眼光、气质等方面。再者,我们在打工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轻易收到高薪、条件优越等方面的诱惑,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更要防止自己误入歧途,遗憾终生。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勤工俭学的目的,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从而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五、我对辩证分析的认识和运用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辩证分析首先要简单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就像上文中观点部分内容,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次要有充分而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说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用实例来证明;最后要严密有条理的进行论证,我们论述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要好处与弊端对应着进行阐述,比如勤工俭学时能学到生存知识却也有可能误入歧途等。附:课程学习感受及意见建议

7.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 篇七

一、北京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

通过调研, 我们归纳出北京大学生“村官”普遍经历了憧憬兴奋期、失落迷茫期、积极调适期和融入适应期四个心理成长阶段。

1、憧憬兴奋期。

一般在刚上任一周至一个月内, 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 渴望用自己所学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挥洒汗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在这个时期, “村官”是充满信心与豪情的, 工作和生活上处于新鲜和熟悉阶段。

2、失落迷茫期。

往往在一个月以后的时间内, 大学生“村官”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 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 缺少思想交流的对象, 内心孤独而苦闷。在工作上, 有时无从下手, 有挫折与彷徨的体验。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当缺乏, 尤其是一些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年大学生, 缺乏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最基本认识和了解。从理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所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应,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打击。

3、积极调适期。

数月后至一年内许多大学生“村官”普遍进入积极调适期。这时他们已经熟悉了工作生活环境, 接纳现实并调整心态, 通过和村民聊天或者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为村里办电脑培训班、英语补习班等方式来融入村民生活, 融入工作环境, 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扩宽了工作路子。这个时期大学生“村官”的心态是比较平静、平和的, 工作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4、融入适应期。

一年以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心态进入了融入适应期。到了这一阶段, “村官”逐浙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 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与尊敬, 得到了同事领导的好评与重视, 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有些“村官”成为镇里、县里的笔杆子;有些“村官”完善和规范了村委会的工作制度, 或者为村里的经济发展谋求了新的渠道。这个时期“村官”的心情是积极愉悦的,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工作上积极进取, 富有创造性。

在座谈和访谈中, 我们发现,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体现是村里办公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调查表明, 北京大学生“村官”95.35%经常做整理文件和档案工作, 促进了农村办公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其次是为村里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协助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 创办企业及科教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 调查表明, 83.72%的大学生“村官”经常做此项工作和会议准备, 说明大学生“村官”已经融入新农村建设, 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北京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困惑

在北京大学生“村官”心理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村官”对未来发展感到迷惘。“村官”课题组对北京郊区的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调查表明, 占51.16%大学生“村官”忧虑最多的是合同期满后的去处, 即将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困扰多数大学生“村官”的问题。他们想报考国家公务员但成功率很低, 有三成以上的人想报考研究生, 但由于复习准备不足, 几乎是一种空想, 只有11.62%选择续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三年里, 荒废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考研的把握并不大, 报考国家公务员更是难上加难;到城区自主择业则缺少竞争优势, 大多数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村官”的出路。

调查还表明, 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农村工作需要的、对口的专业知识而导致心理不适。目前, 在北京市已经就任的大学生“村官”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其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突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等被选中作“村官”。这类“村官”到任后, 由于缺乏农村工作需要的、对口的专业知识,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使个人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 经常出现无所适从、被人冷落的感觉和心理。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 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 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努力工作、但不见成效、不被人认可的失落感和不适感、缺乏成就感,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困扰着大学生“村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一些大学生“村官”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能力弱的问题。

调查还表明, 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是生活单调, 缺乏娱乐和交流, 孤独感强烈的精神问题。此外, 有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想抱负得不到应用和发挥的原因分别是, “社会关系复杂”的占41.96%, “个人能力有限”占37.20%, “专业不对口、实用技术缺乏”的占37.21%, 迫切需要加强村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心理成长的建议

北京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已经三年了, 为了促进北京新一届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我们对大学生“村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有些“村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 知识丰富且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 是各级组织部门“百里挑一”选拔出来, 是帮助村上谋发展、攻难关的, 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难以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这是必须要纠正的错误心态。大学生“村官”有正确认识自己, 要有一个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即“我是社会主义建设千千万万接班人中的一员, 要力争NO.1!”

二是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调查发现, 有的大学生“村官”对精神生活有较高的心理需求和期望, 偏僻落后的农村卫生条件不佳、交通与通讯不便, 饮食、住房等物质条件不好, 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专业知识和理想抱负得不到应用和发挥、“社会关系复杂”等让他们难以接纳现实, 以致后悔自己当初选择当“村官”。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大大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 有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三是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和储备农村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调研发现, 农村工作中人际沟通、语言表达 (文字水平) 、组织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农村法律法规、商业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 “村官”应该尽早、尽快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并在实际中运用和检验, 不断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法。

8.山坳里的村官大学生 篇八

——摘自大学生村官潘峰日志

“不来我会后悔一辈子,来了这儿,最多后悔3年。”大学生村官潘峰的这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10月,25名大学毕业生来到陕西省宜川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村官生涯。潘峰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昆明到陕北

“有幸成为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村官,我感觉了却了我的一个夙愿。”

潘峰,西安文理学院政法系2008届毕业生,现为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长助理。据潘峰自己说,他骨子里可能沿袭了曾祖父(潘朔端将军,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解放后昆明市第一任市长)的秉性,总想为社会做点实事。上大学期间,他不仅是学校学生会主席,还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潘峰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0岁那年随父母迁往昆明。大学毕业时,学法律专业的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就业问题,因为他的哥哥在昆明就开着一家公司。“我哥哥在我还没有毕业时,就曾说过让我去他的公司上班。”

可是,离开学校回到昆明没多久,潘峰在网上无意中看到陕西省委组织部将在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村官的信息,他立即与母校团支部书记袁卫敏老师取得联系,道出了想去报考村官的想法。”他非常支持我,说当村官和当志愿者一样,都是为贫困地区做贡献。我本身就出生在农村,非常了解农民的疾苦,真心希望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网上报名后,我如坐针毡,就像当初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一样。”

2008年9月中旬,潘峰终于收到了通知,让他到陕西省洛川县进行面试。由于怕父母反对和担心,他起初并没有把报考陕西村官的事儿告诉他们,只讲给了哥哥听。”哥哥极力反对,说即便要做村官可以在云南做,何必要跑到那么远的陕北去。但我十分迷恋陕北,他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对我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哥哥眼看劝不住弟弟,就将事情告诉了父母,没想到父母对儿子的决定相当支持,说是在农村可以好好锻炼锻炼。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在家呆了整整40天的潘峰再次前往陕西。他的哥哥送他到机场,兄弟俩相拥而泣。“9月23日傍晚,我乘坐的航班从昆明巫家坝机场徐徐起飞,心里还是有太多的依恋与不舍,更何况前面的路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

在洛川县,潘峰与众多报考的大学生村官们一起,经过复审,面试和体检后,他被正式录用。一开始,他被分配到了延安市宜川县寿峰乡桌里村任职,但没过几天,他又被调往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北部塬区云岩镇辛户村。“那天,村长开车把我拉回村时,我被吓哭了,狭窄陡峭的山路,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记者开车前往辛户村的路上,也实实在在被吓出一身冷汗。

宜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思煊告诉记者,宜川县此次招收的25名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来自本省,而潘峰算比较特殊的一个,这个南方小伙子能否适应陕北这种高原干燥的气候,是领导们比较担心的事。“但让我刮目相看的是,表面瘦弱的潘峰心性却异常坚韧,他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多次感动了我。”王部长说,原本县里没有给辛户村分配大学生村官的名额,但该村村支书张延刚主动找到组织部要人,他就把已经到寿峰乡赴任的潘峰推荐给了他。

“张书记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只要有利于村子发展的事,他都会积极去筹备,这样的村干部在偏远贫困山区很难得,能做他的助手是我的幸运。”潘峰说,张延刚是个实干家,多年前,他放弃施工队队长不做,回村当了一名不挣钱的村支书兼村主任,带领乡亲们修路拉电、平地建园、引水浇灌,得到过很多荣誉。

看得出,潘峰和张延刚相处的十分融洽。潘峰告訴记者,他来到村里后,张书记为他配置了电脑,还开始跟着他学习上网和打字。几个月的时间,二人形影不离,他们为村里的苹果注册了商标,还一同到杨凌农高会观摩学习,推销辛户村的优质苹果。

“小潘有知识,有文化,思维清晰,具有超前的经济头脑,受他的点拨,我脑子里一下子就亮堂了。”张延刚对潘峰也是满口的夸赞。

激情与苦闷

在宜川县阁楼乡政府,记者还见到了5位大学生村官——

张浩,陕西延长县人,2008年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现就职于訇楼乡殿头村。

赵华,陕西定边县人,2008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现就职于阁楼乡井家村。

李娜,宜川县人,2007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现就职于阁楼乡西阁楼村。

李小虎,宜川县人,2007年毕业于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现就职于阁楼乡儒里村。

马学龙,延安市宝塔区人,2006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现就职于訇楼乡东阁楼村。

说起几个月的村官生活,大家都是一脸的意气风发。“几个月来,工作上还算顺利,这里缺水是最大的问题,整个阁楼乡产业单一,品种单一,除了苹果没有其它收入,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马学龙对记者说,“为了打破单一化的产业模式,1月8日,我们成立了阁楼乡果业专业合作社。我决心今年上半年打基础,下半年在养殖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生态化循环农业的路子。”不过,马学龙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要实现科技兴农,首先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资金是各项计划实施的最大瓶颈。”

李娜告诉记者,“我所在的西阁楼村条件不好,因为穷万事难为,好在我本身就来自农村,还算能够适应。村里智障人员多,低保户多,整体情况比较差,让我没想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好像这里没有什么变化。这使我坚定了要在这儿为村民们做点事的决心。”

农村生活是很艰苦的,尤其是冬季的黄土高原天寒地冻,这些村官绝大多数都住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不像村民家里烧有热炕。为了安全起见,阁楼乡政府为李娜和赵华两位女村官在西阁楼村合租了一间民房,井家村与西阁楼村相距10里,赵华早出晚归每天至少要步行20里。不过,村官们对这些生活上的不便似乎并不是太在意。一位村官说,县、乡两级政府领导对他们还是很照顾的,下村前,县上相关部门给他们每人都配置了电磁炉和全套的炊具。

让这些村官最感急迫的还是如何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几位村官都告诉记者,他们大学学的不是与农业有关的专业,又没有实际的务农经验,需要尽快补上农业科技这一课,所以每人都购买了大量的种、养殖技术方面的书,每到夜深人静,就会看书做笔记。“作为不是学农的学生,现在下到农村,一切都得从头学,就好像第二次读大学。”赵华调侃着对记者说。

有一位村官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几个月来,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部分村干部不太重视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开会研究村务工作,能不叫我们

就不叫,一些决定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就已经开展了。我们每月拿着国家1600元的工资,抱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但总有无力发挥和施展的感觉。村民向我们反映的一些问题,我们与村干部交流协商,也往往是不了了之,就连一些办公用品都要由我们自己花钱去买。”

“听说浙江大学的村官下去,都能获得5万元的创业培育贷款,我们这里没有,走每一步都很艰难有许多好的想法和项目,苦于资金的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张浩无奈地慨叹道,“如果我们有好的项目,可以申请资金上的支持就好了,这一切只有冀望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倾斜。”

记载青春的梦想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无疑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的思想观念新,工作积极性高。”宜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思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到任的大学生村官几乎都是刚走出校门,大多无市场、无资源无技术,他们既充满了理想主义,又信心不足,对农村复杂的环境了解甚少,如遇一点挫折,很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走极端。我们需要努力做好帮扶工作,不能因为他们拿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就一送下去了之。”

王部長说,宜川县比较贫困,所以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暂时存在难度,“但我们相信国家和省市政府不会不闻不问,相信国家会对这一庞大的群体做出相应的发展扶持措施,让他们下得去,稳得住。”

说到如何稳定大学生村官群体,王部长建议,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创业资金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在3年内稳住他们那么简单,创建良好的大环境才是留住村官的硬道理。我们应当让那些有志从基层一步步发展的大学生村官看到前途,给他们一条通往仕途的宽阔大道,这样便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文化素质高,了解农村的后备干部。”

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当村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要么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求其次而为之,要么干脆就是冲着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去的,因而不会有扎根农村、立足农村的发展计划。对此,王部长认为,虽说这种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也都有失偏颇。“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抱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自我意志的存在。作为党政机关,有义务协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让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在任期内把农村工作做好。”

王部长还指出,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不可一味地求全责备或大唱赞歌。“他们在这里接受锻炼,服务三农,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他们的成长以及未来从事其他工作都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这就足够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和权利把他们按在这里一辈子?”

潘峰在一篇日志中这样写道:“在这里,没有霓虹灯的闪烁,只有星星和月亮的陪伴;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村庄的炊烟和静美,还有乡亲们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每天,伴着星星和月亮入睡,在鸟鸣虫叫声中醒来,有种人间仙境的感觉。回想从毕业之初的茫然,到最后决定来当村官开始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来这里工作,我不会后悔。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陕北高原这块吸引我的热土时,我想他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更将是记载我青春梦想的一方圣地。”

上一篇:医嘱管理规定下一篇:建筑测绘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