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写作心得(精选7篇)
1.专利写作心得 篇一
农药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中的若干注意问题
李新芝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实施和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普遍提高,作为创新主体的国内农药企业已经意识到专利保护的重要性并因此申请了大量的农药专利。但经笔者统计发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的涉及农药方面的专利申请中,由于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驳回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农药企业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农药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仅供有关农药企业参考。重视专利申请撰写前的情报检索工作
根据专利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根据专利法第22条第2款的规定,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也就是说,一项发明创造要想取得专利权,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新颖性,而且依据前款的规定,新颖性的审查基准主要是看该发明创造的内容是否在先通过出版物公开的方式或使用公开的方式为公众所知。在这其中,除非公众提出了异议,由于审查员对使用公开的公开方式较难进行调查取证,因此审查员对新颖性的审查重点还是关注出版物公开的方式。由专利法第22条第2款的前述规定可知,专利法对出版物的公开方式限定为国内外,因此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的内容均可以作为破坏新颖性的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国内农药企业在申请专利之前最好委托信息检索机构通过联机方式对国内外的一些专利和非专利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以初步判断其所要申请的技术内容是否已经在先公开或者找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通过该现有技术来确定发明目的。2 农药复配专利申请在说明书中应当记载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专利法第26条第3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而对于能够实现的判断标准,《审查指南》中又规定,如果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但未给出实验证据,而该方案必须依赖实验结果加以证实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说明书中给出实验证据来证实其所述的用途以及效果,否则无法达到能够实现的要求。
也就是说,对于需要实验数据来加以验证的发明创造,如果说明书中未给出实验数据,则审查员通常会认为该说明书公开不充分,不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3款的规定。对于农药复配专利申请而言,由于其中的各农药单剂均是已知的农药活性成分,因此该专利申请的发明点或创新点就在于复配之后各农药单剂之间不可预知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增效的这种不可预期性,需要实验数据对是否增效加以证实。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书就必须记载相关的协同增效实验数据来满足授权条件。农药领域的技术人员都知道,单剂之间是否具有相加、增效或拮抗作用必须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来测定,因此室内毒力测定是判断混剂是否具有增效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而言,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且专利申请文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包括有共毒系数法(适用于杀虫剂或杀菌剂复配),Wadley法(适用于杀菌剂复配),Gowing法、Colby法或等效线法(适用于除草剂复配)。上述室内毒力测定方法也与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发布的《农药登记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报告编写要求》中规定的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相吻合。3 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寻求合理的保护范围
专利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又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也就是说,一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主要依据其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或范围来确定,但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能过宽,其应该得到说明书的支持。笔者注意到,农药企业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总是希望撰写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越大越好,并因此常常出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说明书相脱节,并最终导致该专利申请被驳回的情形。为此,申请人在寻求或确定所希望达到的保护范围时,应基于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来进行合理判断,而不能漫天要价。
另一方面,权利要求书也并非拘泥于说明书或者等同于说明书的记载,在目前的审查实践中,实际上是允许权利要求书在说明书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概括的,也就是说,权利要求书通常是由说明书记载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概括而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概括包含申请人推测的内容,而效果又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则审查员通常会认为这种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因此,农药企业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为获得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说明书中可以多列举一些不同的实施例,以便基于这些实施例合理概括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在涉及两种农药复配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如果其在说明书中所列举的两个实施例分别采用了1:10和10:1的配比方式,则其权利要求通常会允许“1:10-10:1”甚至更宽如“1:20-20:1”的概括方式,但如果说明书中仅仅给出了配比为1:1的实施例,则除1:1之外的配方很难得到审查员的认同。4 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明确专利的保护形式
农药领域的专利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新化合物或者说原药的绝对保护;(2)已知农药复配组合物的保护;(3)已知农药的制备工艺保护;(4)已知农药的新用途保护;(5)已知农药的新剂型保护等。以上分类主要是基于申请人实际所做的工作或贡献进行的,例如,如果农药企业创制了一个全新的农药产品,自然可以要求这个新化合物的绝对保护,如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烯肟菌酯。
对于不同的专利保护类型,专利法对它的撰写要求是有明显区别的:(1)对于化合物保护,《审查指南》中规定,说明书中应当记载该化合物的确认、制备和用途。其中,化合物的确认包括化合物的化学名称、结构式、各种理化参数(例如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和谱图)等;化合物的制备则包括至少一种制备方法以及该方法中所用的原料物质、工艺步骤和条件等;用途则应记载至少一种用途并在无法预测所述用途的情况下记载足以证明所述用途的定性或定量实验数据;(2)对于复配农药组合物,如前所述,说明书中需要记载各农药单剂的名称、复配的配比以及各配比下室内毒力测定的实验数据;(3)对于已知农药的制备工艺保护,说明书中需要记载工艺中所用的原料物质、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而且对于原料物质,应当说明其成分、性能、制备方法或者来源;(4)对于已知农药的新用途保护,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根据现有技术预测该用途的情况下,说明书应当记载该物质可以用于所述用途并能达到所述效果的实验数据;(5)对于已知农药的新剂型保护,说明书中应当记载该农药剂型配制中所用的各种助剂和/或载体,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水基制剂由于为更优剂型而更易获得保护。
总之,一项专利申请要获得授权需要考虑很多方面,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授权后专利的稳定性问题。在此,笔者仅就以上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希望对我国农药企业能够有所裨益。
2.专利写作心得 篇二
一、读写结合处于前概念期的教学
我们一直没有获得读写结合的科学概念,在实践中进行的读写结合,都是凭借前概念而进行教学的。依字面理解和个人经验的同化,读写结合训练是处在被窄化的概念空间里操作,即通过可迁移性因素把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找到结合点成为读写结合训练的关键,而这个结合点就是读与写相同的要素——某个知识点。于是,实践中就有了把模仿写句当作读写结合 ;把课文的补白当读写结合 ;把对课文人物的浅显评价当读写结合 ;把技能的简单移植当读写结合 ;把课题的重写当读写结合 ;把结构的简单套用当读写结合……为了课堂有练笔而进行的读写结合,目的是从读中获得写的知识,通过练笔而形成技能,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读写结合是十分狭隘的,学生不仅因受知识点的局限,无法发挥写的才能,而且,这种点与点的对接未必就真能通过练习,提升写的能力。所以叶黎明老师指出 :“这里其实包含着对读写结合的一个误解 :以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相同就是结合。”现实中,有个更大的误解 :以为在阅读课堂上穿插写作环节就是读写结合,而且每课都需动笔,才算是完整的课堂。殊不知这样的动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困在课堂里,写作的思路被困在课文的某个知识点上,思想启迪被窄化在从读学写上,技能训练是很机械的模仿套用。一次动笔一个知识点,所谓一课一练一得,孰不知技能是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而不是一节课写一个点,每课都换新知识。这就让随堂练笔的效果流于形式,没能促进学生行为发生变化,即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二、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的设计
我们以《美国语文》第五课《自然》为例,作品(课文)是爱默生的《自然》(节选),作品之后的读写结合练习设计如下 :
点子库
【写作】
1. 关于自然的诗——写一首诗,表达你与自然接触时的经历、感觉或情感。
2. 广告——假设你要组成一个与“先验主义俱乐部”类似的组织。你将会怎样去吸引会员? 写一篇广告词,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并说服人们参加这个组织。
【项目】艺术,用艺术范例来说明你从《自然》中随意选择的一个生动的词组,画一幅画、选择一段音乐或编演一段舞蹈(艺术连线,音乐连线,表演艺术连线)。
微型写作课
写给编辑的信
如果爱默生生活在今天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选择一个现在的环境问题,决定你的观点和立场。给本地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并使用推理、事实或实例来支持你自己的观点。你的例子越个人化,你的信就会越有说服力。
写作技巧重点 :详细阐述使你的写作个人化。
在写作中详细阐述或发展观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个人的经历或观察。例如,如果你在写一篇关于本地湖水污染问题的文章,那么可以描绘小时候是怎样在湖里游泳的,然后指出最近去湖边的时候注意到再没有人在湖里游泳了。与你的读者分享这样的经历,不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实例来加强写作的说服力,而且可以使你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个人的联系感。
【构思】列出你要写的要点。记下可以用来支持每一个要点的个人经历或观察。此外,还可以收集可用作证据支持的其他事实和统计数据。
【写稿】在信的开头就直接陈述你的观点,然后用亲身经历和观察,还有收集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在整封信里,尽可能直接一语中的。
【修改】请一位同学读这封信,并提出能使这封信更个性化、直接和有说服力的建议。
从这些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练习的特色 :
1.读写结合不限于作品之内。我们的读写结合都是从课文中找到结合的点,然后进行写作,写作囿于课文,思维被窄化。而《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练习,则超出课文又不脱离课文 :1关于自然的诗——写一首诗,表达你与自然接触时的经历、感觉或情感。2广告——假设你要组成一个与“先验主义俱乐部”类似的组织,你将会怎样去吸引会员? 写一篇广告词,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并说服人们参加这个组织。情感从课文中来,内容由课文起,写作形式却多样且别出心裁,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就来自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为写作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有些练习还应再选文章阅读,拓展阅读,或进行精细阅读才能完成,这样使写作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2.读写结合不限于学科之内。从微型写作练习设计看,读写结合有课文的知识提炼与运用,而从写作的两道练习设计看,写作已超越了学科,进入了更宽广的平台,各种连线,就是把阅读所得运用于生活实际。用叶黎明老师的话说就是 :“阅读与写作一起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生活世界的窗。”可用图示 :
(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设计题型)
3.读写结合过程有精细指导。聚焦“微型写作课”我们就会发现《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有精细的写作知识点,还有精细的写作步骤,每一步之间都有着递进的关系,这不仅是给学习内容的指向,知识点的指导,还是给写作方法步子的帮扶。也就是说学生在读写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有给予指点与提示的,不是放羊也不是牵引,而是张驰有度的指导。
三、《美国语文》教你怎么样读写结合
基于《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的设计特色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读写结合空间,它教我们课文在阅读与写作中怎么最大化地加以利用,在读写结合中,写作主体不仅仅是立于课文之外的仿写、应用知识点,还可以融入课文之中,成为课文里的一个角色重写文章,或是进行生活中的母语应用——应用文写作。具体而言,《美国语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我们怎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1.发挥课文最大效益,使之成为读写结合的“点子库”。读写结合不能限于课文中的某一知识点的点与点的对接,而进行模仿或迁移或运用的训练设计,课文要成为读写结合点对点的碰撞后的多方位、多功能、多思路的训练设计。即让课文成为读或写的一个“库”,不是一次性的点与点对接就结束的读写结合训练,而是让“作品成为一个蕴藏无穷写作点子的材料库”(叶黎明语)。
《美国语文》读写结合设计,教我们读写结合不要总立在课文之外对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而是可以走进课文,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是事情引向自身或引向生活,进行投入角色的应用文写作。在这一过程中,读写结合不是从读仿写,一次性就完成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从《美国语文》“点子库”设计的写作题目看,它可能促进阅读的精细化,进而才能写出评论,对课文精细阅读才能写出研究报告等,还可以促进阅读的广阔性,即拓展阅读。读一篇作品,不足以写出评论或研究报告,需要读一个系列,或几部相关作品,才能完成练习中设计的论文写作。这样写就促进了读的深度与宽度,突出了读写结合中写对读的促进作用。从《美国语文》作品对读者写作所起作用的角度看,它教我们一篇或一组课文有相当多的读写结合点,教学设计不要只盯着写作方法、或文章结构进行读写结合设计,在内容本身也蕴藏着无穷的读写结合点。如假设性的投入角色应用文写作设计 ;日志写作 ;网业制作写作设计 ;职业连线写作设计等。一个单元的文章或一篇文章,可以成为学生多次写作的材料,使课文作用达到最高效果。
2.设计“微型写作课”,使之成为读写结合的“脚手架”。《美国语文》每一组作品之后都设计了“微型写作课”。“微型写作课”通常由 :写作技巧重点、文学聚焦、作品中的范例、构思、写稿、修改等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项目的设计教我们如何设计读写结合,即读写结合的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写这篇文章可能要用到哪些知识? 如应用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 ;需要什么写作技能?如幽默、写作个人化等 ;学生完成这篇文章会遇到什么因难,如历史资料、实验数据等。都要考虑到,同时,对这些学生当下所需要的内容、方法进行细致具体的说明与“帮扶”,使“微型写作课”的各个项目都成为学生写作过程的“脚手架”(叶老师语)。
可见,读写结合,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然后给学生一个题目,就放手让学生写作的过程,而是要有一个精心的准备与安排,用叶黎明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有“专业性”的设计。
3.系统设计读写结合,使之成为阅读、写作、生活的“立交桥”。叶黎明老师在书中指出 :《美国语文》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以“艺术连线”、“社会连线”、“科技连线”、“职业连线”等众多“连线”的方式,把读写教学与美国历史、文化、文学、科学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工作连接起来,从而为读写结合创设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读写进行社会研究,职业锻炼、艺术熏陶、科技学习,这样的写作练习设计,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学科内部读、写、口语交际综合训练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特点,使之成为读、写、生活贯通的“立交桥”。写作知识与能力、语文知识与能力、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3.浅谈高中写作教学心得 篇三
关键词:写作兴趣;积累意识;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60-01
如果我们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量,不说恰如其分,也绝对没有言过其实。如何教学生写作文,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高考这场残酷却无硝烟战斗中能否取胜,作文是关键。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成果的最高体现。然而作文这一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先命题,再讲解,然后课堂作文,最后是教师评改,没有新意。作文课上学生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逃不出生编硬造,题材陈旧,言之无物,堆砌词藻、典故,只注重追求华美的形式虚假陈旧的怪圈,写不出具有真思想真感情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学生作文形式的套路化、模式化,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不能真实地去体验生活,也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厌倦作文,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感。学校作文教学也一般是两周一次大作文,一学期下来,学生们最多也就练六、七篇,学生愁写,教师愁改,本应是快乐的写作,如今却落到这步田地。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写作兴趣,这里有几点浅显的看法和经验给大家一起研究。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适当淡化写作技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往往没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一点兴趣。其实我觉得学生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教师指导时不应什么都讲,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写作文前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看电影,听音乐,讨论等,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教学。当前考试中的阅卷考查形式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篇文章往往被命题者标准化,考生的作文也模式化。当无数的作文指导资料热卖时,当语文老师让学生练习排比句开头时,当众多作文离不开杜甫、李白、司马迁时,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作文教学的悲哀。我想教师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只重视程式话的技巧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少讲空话、套话,多呼唤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其实平时我们学习的课本中有许多写作的素材,我就要求学生要处处留心。在平时学习课文时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我经常给学生说,课文中学过的事例、名言警句都是石头,在作文中若能恰当熟练的运用,就是把石头变成了金子。
我们学校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很紧张,学生课外书籍很有限,有意识的去积累课文中的素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我也尽量的让学生能够多订阅一些报纸杂志,如《中学生作文指导报》《疯狂阅读》《中学生学习报》等,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写作文的时候才有话可说,有例子可写。我还要求我班的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每天积累一些素材。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在学生比较困扰的往往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情可写,或是想说的不多,情感贫乏,只好去东拼西凑胡乱模仿。所以创设一个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学生喜欢听故事,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比如我有一次给学生讲意大利球星卡萨诺的故事,卡萨诺胸怀奇志,愈挫愈勇,最终从穷小子成长为罗马对球星。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生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联想到他们自己喜爱的明星,这样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自然就好写了。
四、改变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经常是老师批阅,简单评语,打上分数,全班交流,这样以来老师的工作量特别繁重,又难以照顾所有学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及其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改变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我有一些自己的尝试:
具体如下:1、让学生互批自改,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鲁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老师往往是给学生几句简单的评语,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靠此得意提高。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写完自己的作文,常常不太会仔细修改,但喜欢挑剔同学的毛病。我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并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感受,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作文的传统作法,自然就对作文干兴趣了。2、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认可,不是老师几句简单的批语,一个高分就行了。我尝试着开展了佳作展示、佳句集萃、文集编订等活动,还鼓励学生积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活动让学生作文得到了认可,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专利培训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篇四
11月8日-11日,我们参加了泰州市专利信息分析实战培训班,培训通过分行业、组团队、齐动手的培训模式,给学员提供了一次针对专利检索分析方面的学习,这次培训不仅是对专利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在这次培训中,我们有许多的收获和感悟。这次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专利的检索和分析。主要由这几部分贯穿:一是专利的检索;二是专利检索内容的分析;三是对专利检索内容的数据处理;四是专利分析系列图表的制作等4个内容。通过学习基本明白了对专利检索和分析的过程和步骤。一是专利的检索及相关事项。培训老师首先从介绍专利的检索工具——专利之星等开始介绍,为达到全面准确的检索结果,从检索专利的关键词专利检索、检索结果的公式计算数据去噪、分析检索评估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达到了对专利的检索报告及行业调查报告的撰写。二是专利数据的相关处理事项。通过学习数据的采集的概念、方法方式,通过生动的图解说明,并且针对采集得来的数据进行导出,既然进行excel数据透视表的制作进行专利的情报分析。三是相关表格制作事项。围绕ppt报告完成相应的图标制作。课上,围绕相关图表讲解了该类表格表现的基本形式以及图表的设计要求和流程,并以实际情况举例说明,达到了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培训模式。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知道了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的价值有如下几点:
(一)了解所分析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战略和整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情报,促进企业科技研发速度
通过专利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及时地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国内外某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和专利发展方向,可以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专利分析由于是采用准确的数据手段,往往比市场调查具有更加准确的预见性。专利分析预测的目标有四个:(1)现有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2)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3)新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技术领域(4)未来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通过此方面的专利分析,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技术在整个技术领域所处的位置,确定科技研发战略及未来长远发展战略,同时借助专利分析中获得的某一技术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本企业的科技研发速度。
(二)了解相关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发展方向,掌握竞争对手情况此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对本企业的发展有影响竞争对手的情况。通过分析相关企业掌握专利的数量、发明专利比例在整个专利中的比重,可以准确了解相关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技术地位;通过分析相关企业在某个技术方向的专利申请的多少、专利申请在相关国家的分布,可以准确地了解相关企业的市场重点及市场转移趋势,准确推断出其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合理确定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三)了解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空白区、疏松区、密集区,合理进行专利布局,专利预警 通过了解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状况,分析相关行业的专利布局,为本企业的专利布局提供参考资料。找出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地雷区,为企业专利预警服务。对于具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可以了解哪些企业以围绕本企业的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是否有对该核心技术采取围墙式专利布局的趋势,是否支付了专利使用费用,及时调整本企业的专利布局战略。随着技术市场、生产销售国际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速度、数量、质量、规模的扩大,企业如果不了解掌握所属技术领域的专利状况,不仅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就是在国内,其发展也会受到诸多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专利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企业情报竞争的重点放在专利情报的竞争上。
从始至末,我们泰州一组全体成员,从陌生到认识,再到精诚合作。通过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开拓创新,完成我们的主题《汽车——变速箱》专利检索汇报。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转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帮助我们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和才智,以分工合作的模式,建立人际互赖关系,完成了泰州1组的项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学会了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篇二:专利培训总结
专利培训总结
2014年即将结束,入局也有半年时间了,首先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中心学习专利法4个月,虽然只有短暂的4个月,却使我们受益非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中心的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使我们这批新审查员对专利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明确的认识,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而在今年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一、工作回顾:
在培训的前期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我们安培的一次军训体验生活,军训生活一共有7天,在短短的7天里,每天都是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的动作,一句又一句不得违抗的命令,一套又一套钢铁一样的纪律,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种更好地朝人生目标前进的勇气,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军训结束后就正式进入专利局的紧张的培训学习生活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中心让我们新学员系统地了解了专利的发展,并强调了专利法规的执行,重点对专利审批系统使用方法的学习,让我们新学员对知识产权战略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次培训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既增长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培训期间,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排除一切困难挤出时间认真听讲,记有效率的笔记,利用上课讨论和集中答疑的机会,向老师及专家请教,收获颇多,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多想,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边总结,并且要和自己即将走上的的实际工作岗位对照比较,进行深度思考,从中吸取经验。4个月的培训生活结束后,正式进入国防专利审查中心工作,入局之初,中心领导为我们安排了讲座及保密教育,由于国防专利独有的特殊性,这就关系着我们国防专利人员今后工作中必须时刻以保密为首任,中心领导也多次来中心视察工作,为我们添加设备,最大限度上为我们的工作创造优越的环境,虽说是实习期间,但工作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检索再检索,这就要求我们国防专利审查人员能够做到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的精神。
二、工作总结及打算:
通过学习专利法使我对专利的相关规定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我充分了解到党和国家对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重视,鉴于我们单位性质、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有高度的保密意识,时刻以国防专利安全为己任,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保持先进进步的境界。近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期间,使我对国防专利审查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初步认识到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国际间的竞争,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因此,我们专利审查员要不断学习新知,提高对新事物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文明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将所学知识和思路应用到今后的专利审查工作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审查员。篇三:专利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专利的相关知识,使我明确专利的基本含义,明白了专利的重要性,了解申报专利的基本要求及程序。
一、专利的含义
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用权与独占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二、专利权主体(专利权人)
专利权主体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包括以下几种:
(1)发明人或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
(2)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对于职务发明创造来说,专利权的主体是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所在单位。
(3)受让人,受让人是指通过合同或继承而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4)外国人,外国人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入和法人。
三、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也称为专利法保护的对象,是指依法应授予专利的发明创造。根据我国专利法第2条的规定,专利法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
(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又称为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相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四、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1)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2)科学发现,它是指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变化过程及其特性和规律的揭示。(3)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4)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动物和植物品种。但是对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授予专利权。(6)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五、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满足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
1、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1)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2)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3)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2、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1)新颖性;(2)实用性;(3)富有美感;
5.专利写作心得 篇五
有文友希望我谈谈小小说,我个人觉得,从小小说的角度去研习小说创作,或单纯解读小小说创作,不太好讲。因为从事小小说创作和小小说编辑很多年,对小小说现状有个大体的了解。从文学创作的思路上讲,我对小小说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看好,先大致有个介绍。
网上有专门论述小小说创作的文章,讲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可以找来看看。学习之初,一定要多看多学多想,创作时,则需有意避开那些教科书式的写法,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不是重复就是模仿。小小说速成,容易混脸熟,可以快速融入圈子,有不断的小满足,因为越短越难写好,所以不大容易出成就。
小小说大量产生的原因是网络时代,阅读变成了“碎片化时间阅读”,小小说为适合这种国民阅读新习惯而产生。它不是新的文体,它和后来的闪小说一直存在于现当代文学之中,以“短、新、奇、精”为特点。也可追溯到先秦的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世说新语》、《笑林广记》、《搜神记》、《容斋随笔》、《阅微草堂笔记》甚至《史记》中都有其影子。它们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众的,具有信息时代多渠道传播的特色。
小小说首先是小说,1800字以下的小说,它具备小说特质,适应时代特色。当下很多小小说剥离了小说的部分本质,但还是叫小说。关于小说的本质很多教科书中都有。说一件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简单的办法是比较,比如小说和散文及故事的比较。这种小说故事混搭的现象,在小小说圈子内如今已经约定俗成,没法解构或拆分,势成洪流,惯性使然,如今的小小说只好——或者就该是这样子。
这些年继小小说之后又兴起了闪小说,字数限定在600字内,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小小说的微缩版,骨子里仍然应该是小说,(闪小说不是段子,不是所有的段子都是闪小说。)它和小小说一样,依然是市场文学的产物,这不妨碍它成为小说家族的一种样式。
我觉得,不管是小小说还是闪小说,都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在写作上追求“微型、新颖、巧妙、精粹”。(微型,指篇幅超短;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巧妙,指构思精巧;精粹,指言简义丰。)汪曾祺说:“小小说只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但要让人想象出生活的全盘。写小小说要留出大量空白。能不说的,尽量删去。”
老舍先生也倡导过小小说创作,他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小说,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写的多不易字字玑珠,写的少易于精益求精。写这种小说,作者需要极其深入地了解问题和人物,并能够及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刻画出人物。这是很高的本领,作者学会这个本领将终生享受不尽。
小小说和闪小说的悲剧是数量太多,铺天盖地,成为互联网文学的霾。小小说的初学者甚至老作者都在精心研究“抖包袱”,闪小说作者的认识大都从“闪”入“闪”,以“闪”定位,偏离了小说的艺术本质。这样往往作品偏重新奇,在艺术结构上,在逻辑和哲理上漂浮不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固定思维一旦形成,就注定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很难走远。
我这里想说的是小说写作,也同样是小小说和闪小说等各种形式的小说写作。
一、先谈小说写作的路子
在这里用路子,是个很傻的词,其实也可以说套路,网上流行有“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话,其实这句话就有小说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小说写作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大致是:爱小说、读小说、懂小说、写小说。
1.爱小说
就是从骨子里喜欢小说,就觉得小说比其他文体更适合自己阅读。没有理由,就是喜欢,闲下来就想,睡觉做梦也想,十几年如一日地喜欢,离了它就没劲,有了它就兴奋。也可以说,小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管做什么,无论是打球、钓鱼、摄影,死心塌地的喜欢是最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做好。
爱小说不是简单的爱,要对小说写作心存敬意,甚至顶礼膜拜。在中国,唯有写作这个行业没有传承,没有纯粹的师从,没有清晰的谱系,但我们的文脉依然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为小说而生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经历了多少转身,跨越了多少沟壑,最终他依然会回归到小说中来,一生不离不弃。
只要不是叶公好龙,只要是发自内心,只要是不以此为手段实现某种目的,只要是在其中能深切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有“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想法,这样就成了,欢迎来到小说世界。
2.读小说
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只要爱小说就自然会大量阅读小说。爱小说的人其实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享受阅读小说的过程,一种是为创作小说做准备。我们是第二种。
第一种阅读,可以算作是文化消费,他们就是喜欢小说,喜欢通过阅读获取人生经验,获取领悟和觉悟,获取超脱现实、甚至击溃现实的快感。
第二种阅读,是写作者走向专业写作的通道,我们在保留第一种阅读经验的同时,需要做更多的事,必须进行有效阅读。
完全实现有效阅读,阅读就成了一个训练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更好地学习视频编辑,手工剪辑了一部BBC纪录片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是把几千个镜头都分割开,体验它们剪辑拼接之前和之后的效果,进而去体会拍摄前从无到有的过程,完成脚本构思、技术拍摄及后期制作的训练。
小说也是这样,小说的段落比较直观,更容易分割,我们可以找一篇好作品,细心体会段落之间的衔接、次序,这样整篇的布局思路也同时清晰了。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个自然段进行分割,体会每句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段落、句子进行取舍,甚至可以这样去判定:某一段或某一句,如果去掉对整篇没有影响,那它就是多余的,可以删去。反之,它就是重要的、必须的。
越是好作品,多余的段落和句子就越少,这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一个鲜明的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有的作品啰嗦,有的作品干净利落,原因基本在这里。懂得这些,我们写的时候,就知道去主动规避。
有效阅读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否则你的阅读就会变成第一种阅读甚至无效阅读。阅读带来的感悟要及时记写下来,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有限,感悟大都是灵光一现,最容易消逝,不记下来,就白读了,做了无用功。
文学阅读始终是我的短板,所以有深切的感慨感叹,文学阅读决定我们起点的高下,是生命与文字融合的枢纽所在,做到有效阅读,汲取前人足够的养分,才能孕育出好作品,大作品。
3.懂小说
所谓懂小说,不是指要懂得小说的基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基本技法,而是指要懂得小说产生的由来(前世今生)、脉象(功力的深厚)、疗效(推动力和创造力),由此很快判断出小说的优劣、价值和地位。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余秀华的一些诗,诗人铁骨(奔腾的诗群中大家叫他铁队)表示不屑,说你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你现在正停留在读那些诗的水平上。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现在我仍然喜欢余秀华的诗,我更清楚地记着铁骨的那些话。
假设有人说:我就喜欢老宗的小说,看不进去《红楼梦》,那就说明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不够,我们对写作的认知还落在后面。说实话,我过去就是那种想法,现在,尤其是听了台湾学者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才清晰地感受到那部巨著的伟大之处,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学素质的落后。
通俗点说,懂小说的人,就是有强大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人。阅读和鉴赏,就是对我们个人文学素质的考验。为了使自己真正地懂,我们得在提高文学素质,提高自身整体修养上,不遗余力地往前挤、往前进。
小说需要寻求读者认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成为一个好作者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懂小说的好读者,一个品位极高,鉴赏水平极高的一流读者。好的小说作者必需要做到善读,由善读而真正懂。袁枚说“善读者长精神,不善读者生痴瘤”,一旦不善读,就偏离了轨道,走上歧路。明明错了,因为自己认知水平不够,还以为很对,这样就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4.写小说
基本的技法,各种关于写作的书中都有,早期硬着头皮看《文学概论》,看不懂,没人解读。现在看,看懂了,甚至有不同意见,但说不明白,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不是专业人士,没经过系统训练,很多地方只能意会,没能力解释的很到位。所以说,我们写作者都不是文人,离文化人就更远了。我们只是喜欢,想在这方面干点啥,如此而已,这里之分享个人感悟。
临摹说
学习书法时有个词叫做临摹,写小说也是先要临摹。临摹是必须的过程,但不是一两篇就能做到的,经典的好小说很多,得多研习它们手法上的奥妙之处。比方那些被文学界认定经典的小说,可以试着去按照它们的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细节描写进行一段时间的模仿。
结合前面读小说提到的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不用太多纠结。我想说的是,踏实的训练总是好的,训练的越多就得到的越多,视野就越开阔。
学习写小说和练习书法基本一致,书法求形似,进而求神似,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梅兰芳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写作也是这样,只能神似,不能形似,形似即有抄袭之嫌。鲁院老师推荐阅读和自己创作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作品,因为心灵的无障碍,会轻松跨过形似的影响。
其实临摹,就像是咱小时候,用压井抽水前,倒进去的那瓢水,有了那瓢水,井水才能被抽出来。一个人的个人阅历十分有限,比方说我们写小偷,总不能去偷点东西体验一下,再比方我们写杀人犯,更不能杀个人体验一下,但还想写到位,怎么办?就得寻找其他办法,听故事和阅读是首选。阅读时产生的灵光一现,临摹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就是激发小说创作本能所需要的那瓢水。我把它叫“一瓢水”理论。
背景说
若涉猎摄影这个行业,会知道一幅照片有前景、中景(要表现的主题)、背景之分,一切以中景为主,换成小说也是这样。文本的背景若大出了中景(主题),就比较失败了。前景是点缀,使照片(文本)上档次,背景是烘托,使照片(文本)更接地气。中景(主题)可以虚构,比方一个人、一匹马、一群羊,但背景是真实不变的。真实的背景,这恰好是小说的命脉所在,一篇小说,背景虚假了,小说也就立刻死掉了。
细节说
小说要有合理的细节。打个比方,还说写小偷:最初的体验和惯犯肯定是两码事,偶然起意的心态、干过一两次的新手的心态、惯犯的心态都有相当复杂的不同,大家当然知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写“他是第一次偷”、“他是老手”,怎么办?那就需要通过场景、肢体语言进行描写,新手的慌乱、东张西望、下手时什么样、逃走时什么样;或者有小偷潜质的新手的心态、出入意料地镇定;还有善良的小偷、坏透腔的小偷、险恶凶狠的小偷等等,这些都要根据你小说的需要来写,精彩的写,或惜墨如金、或泼墨如雨,虽然它只是你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汇聚起来,决定了你小说的高下。
描述说
小说是描述,并一直以此为主。很多作者的作品中虽然也注意描述,但大都是过多的讲述(不是不能有讲述,能不用尽量不用)。另,人物和作者本人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你写一个坏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坏人,写一个恶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恶人(还要知道坏人和恶人的区别,其他同理,如好人和善人),这又涉及到一个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范围、火候不好界定的时候,跟着通篇的调子走。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美学中也有音乐美。调子是作品的音律,音律杂乱,细节再好也受影响。我们常提及的正、插、倒、补等叙述方式在小说结构中纷繁复杂。成功的结构,曲折不失流畅,平淡不失恢弘,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旋律,整体又化作一部完美的乐章。
人物说
说到“有文学高地无文学高峰的话题”时,评论家们也常提到小说人物,他们认为新时期的小说很少有鲜活的可以立得住的小说人物出现。按照文学既是人学的说法,人物才是小说魂魄所在,故事列为第二,因人物塑造也是需要靠故事支撑,人物塑造的成功,故事也就有了丰满的基石。很多小说家不擅长写故事,故事家写小说没头绪,这都是由于理念上的惯性和诟病在作祟。
语言说
小说语言是一个整体的构成,自然不是随便一句两句就能判定是还是不是。小说语言不单纯是文字的组合方式,是文字组合后构成的视角、感知和自觉,它使读者欣然进入阅读的角色,体验小说艺术的与众不同。
小说追求艺术性,艺术性这个概念放在文学理论中太抽象,没法具体。怎么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语言问题。小说语言有魔法杖的功效,我认为好小说正是通过这个魔法杖,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再现。
由此推及到结构,结构的千变万化是小说艺术的具体体现。结构的齿轮带动这些个场景若即若离,围绕主题运转,这也是小说和散文的共同之处,只不过散文是感性的,小说是理性的。小说的理性使小说背后的东西,幽灵般围绕读者徘徊,使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小说的伟大。
故事说
小说踏步前行时,每一步都有故事,也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主题,或细腻婉转,或大步跨越。或紧紧拥抱主题,或游离远去,但始终在视线之内,做到这些即是掌握了小说艺术。
诺奖获得者门罗接受采访时说“我永远都在编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写作,一个好故事可以成就一篇好小说,但一篇好小说却不一定依赖一个好故事,其唯一的区别在于大作家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平庸的作家讲了一个拙劣的故事。卡夫卡可以编一个一流的故事,莎士比亚可以用一个二流故事写出伟大的悲剧。把故事作为文学的起点和终点,把故事和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推到淡化的缘化,都不正确。
纳博科夫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棱镜”,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撒谎);经过文学“棱镜”的照射与过滤,世界焕然一新,艺术宣告诞生;这个时候的作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魔法师和发明家。
故事总是产生在事实的阴影里,就像是苔藓总长在阴湿的墙根,无论故事多么真实,那也只是文学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
标签说
6.写作心得 篇六
写作一直是我的最大兴趣,已定为人生终极目标。在多年的网络写手经历里,走过多少曲折、压抑和孤独,没有人来分享与鼓励,以自娱自乐的满足来填补无限虚空的精神世界。近来车间生活给我诸多感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善美,不断加强善于思考的能力,无论何时何地,对于某社会现象或生活事例皆以自我、旁观者、当局者、学者与历史的多重角度反复思考,提炼更客观更深层的理性思维。文化又是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不得不逼迫自己酷爱运动,培养豁达的乐观与坦然的心境,形成未来我的文学生命力的走向:朴实而又华美,真诚而又理性,细微而又大气,贴近生活而又富于想象,平凡中闪烁着哲理的光芒,以时代与历史的高度定位为创作前提,这需要终生的努力,我自是不懈追求。
写一篇文章,首先需明白什么是纯文学,现代青年人有多少不太清楚,我问余秋雨是谁?居然很多人没听说过,他们只知金庸、琼瑶、唐家三少、韩寒等等,如今时代因太多影视剧、影视演员、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各种酷时尚等等的泛滥,使多少人失去自我价值取向,多是关注爱情、打斗、战争、冒险、科幻、伦理之类纯粹娱乐性的低级和垃圾文化。说到纯文学,还以为是以点击率来评定的,其实它是以美化或创造性的形象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具有平实、坦承、进步、理性等的历史意义,所以,落笔前需明白文学这东西,不然,你的文章就难有思想的辽阔性与启发性,更难与读者产生共鸣。
那我来说说最近的写作心得,主要是散文写作技巧。但先说明不一定全对,以免肓目信任,仅作参考而已,读后一定要仔细分析,对各位有所帮助才是此文的目的。
首先立一个大体草纲,它是全文粗略的框架,这很重要,不然会使文章脱离主体,不管谁在没有草纲的日记里都会犯这种毛病,连许多大文学家也不例外,常常写着写着写出了本不想写的,忘了本来想写的。比如本篇《写作心得》,介绍各段所要写的内容,以概括的语言一条条例明,竟写了满满一页,是为避免写时忘了许多要说的东西,还有各种想法不分先后而越写越混乱。
好文章的开篇,都会做到吸人眼球,让人一看就有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动力,做到这点,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如《天赐佳人》:“近段时间,我的脑海总处在一种震惊中,逆反的冲击着酝酿已久的情感思维。不止一次地在反复追问红尘世间还有这等巧事,在沧桑巨变的时光与茫茫无际的书海中寻找着答案,或许永远找不到,又或许早已找到却捕捉不到,如果非要给一个理由来满足自己,那只能解释说是天意,上天被我多年如一日的痴痴真情所凄动,便赐与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感动,将曾经最美的缘份,以更美的方式出现在我单调枯燥的生活里,而是否掀开一场浪漫爱情的精彩序幕,走向美丽人生的起点,又是一切由缘的导航来上演。”此开篇悬念与想象并重,你读后是否想读完余下文章?开篇的吸引力有很多方式,就在于你如何去设立,或追问反问,或开门见山,或故设悬念,或展开想象等等。
接着下笔时追求语言简洁、明快与严谨,这是我总结出最关键的经验。简洁是消除多余的、重复的、空洞的、不相关的、可有可无的字眼,更不宜出现太多的“的”“了”“吧”“啊”“呀”“啦”“吗”等等,显得幼稚可笑,也过于情绪化,一定要慎用。如《笛声里的七楼》:“我不得不高奏一曲,十指归位,笛头对口,一收腹,细输气,干涩的试音首先毫不客气地贯穿整个七楼,惊扰每一个角落里还在忘却的回忆。我被回忆所包围,被感伤所袭卷,所以,笛声刻意化的优美,却又带有万分惆怅,先由缓缓低哀,再渐入昂昂悲号。”或《闪电手》:“跳起了优美曲雅、灵逸婀娜的孔雀舞,将孔雀舞一千多年历史的精华,都集中绽放在这个小型舞台上和银月光线下,旋体,展手,抖肩,折腰,踮步,一律一动,轻踩旋律的节拍,撩拨美妙的音符,娇姿纤纤,幻影连连。或回首间,或低眉间,或移步间,不时向我传来盼盼秋波,似要以一辈子的最美,来获取我一辈子的回味!”这本来都是很长的句段,有很多赞叹词,也有很多相同字眼,经过我多次狠心删掉,最大限度缩短化。一旦简洁了,读起来就轻松明快,也十分严谨,达到多方面的效果,这真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形容词的出现,最好不要超过三次,如“高兴”“微笑”“放心”“美丽”“喜爱”“认真”“快速”等等,用多了既暴露了你驾驭文字的局限性,又使整篇文章变得浅淡和平白。而成语绝对只用一次,汉语的博大精深,表达某意象或意识可用多个成语,所以,很少出现无成语可用的地步,实在没有,就大胆自创一个,我的文章里处处可见自创的成语,都经过无数冥思苦想的过程。如《月刊里的感动》中有153个成语,除了没有一个重复的,居然有近一半是我自创的,所以,这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都令自己感到可怕。
每一句每一段尽量诗意化,读之朗朗上口,增强文章的欣赏性与可读性。这需要作者有厚实的文字练达的功力,和擅于借鉴他人经典的敏锐力。如《羞答答的黄衣品检》:“她们走过一座千年历史的古老园林,夕阳赶紧给花草树木们披一件金黄的外衣,以表示热烈欢迎,可它们却害羞得藏在路边;她们走过一条横越千里的铁索桥,江水奔腾,激昂高歌,两岸群峰牵手夕阳,一波波起舞,张扬着妖娆的魅力;她们走过烟波浩淼的海边,海水急忙画出黄灿灿的飞动的长龙,扯下几片羞红的白云化成与众不同的哈达,恭敬地献上……”再如《感动路华》:“红红的地毯上,身姿款款、盈盈雅步的女主持,持一朵艳丽的玫瑰走来,送与何处,要送与谁?也许是在悬崖峭壁间生存而与风雨搏斗一生的酸枣树,或是落到哪就在哪生根发芽而长出一片春色的芨芨草,或是为人类奉献精美的珍珠而甘愿付出生命的池蝶蚌,无论给谁,此刻定格,悬念最美。”这些句段花了我不少的精力,都是吸取许多经典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经过多次过滤与浓缩,点缀与烘托了本来并不华丽的篇章。
文章的写法也需要一些创造性,不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也尽量不要借太多名人名言和古人诗词,抢去文章本身的光芒,否则你就算写得再棒也大打折扣。如《那一份遗憾的美》:“(在生产部文员的身后)待走近时,清晰地看到她鬓旁的几缕细细发丝,似乎在风中轻轻发抖——那是一种快乐的发抖,自豪地展示着青春无限的魅力,撩拨我心底最深处的悸动。”,从“她”的几缕发丝入手,展示了“她”不一般的魅力,印象深刻,真实感人,为文后的遗憾设下伏笔,令人读完感到无限叹惋。所以,一点小小的创意会获得意料不到的美感。再看《是我让你感动了吗》:“我每次又让你吵赢,因为更期待看到你得胜后,骄傲地用手将夹发向后一甩,那优雅风姿,是无法言语的魅力!”又如《烙铁女孩》:“(样品组同事)长得神韵可人,风致极好,留有流云黑发,焊锡遇高温冒起的紫烟,轻轻拂过她清丽秀气的面庞,带着得逞似的微笑逃散到空中。”这些细节,没有借用任何名言或古语修饰,不也让你有种深刻的印象美?这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去发现、去观察、去体会,在写作时才会有充分的创作题材,而不须愁眉苦脸的寻找创意点。
文中要尽量富于大胆的想象力,这能让读者愉悦而感受到美的意境,使读的过程变成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没有想象力就是聊天似的乏味感,就像吃一碗没有调料的方便面,失去升华的艺术境界。如《羞答答的黄衣品检》:“(一个叫莲的品检)看向你时,那眸子,晶莹闪亮,想起古时东海龙王带着礼品上天庭见玉帝,在过南天门时,一位女仆不慎遗落两颗最珍贵的黑珍珠,至今下落不明,难道,变成了她的双眸?”这段的想象力是我吃饭时突生的灵感。另一篇用大量想象力的《作业美感》:“她们的动作或如古筝女合奏唐宫乐坊,动憾车间,或如企鹅群纷纷跃入冰海,浪花连龙,或如千帆过目,飘游于粼粼碧波上,白缀碧空。”、“他(超声员)的手像是有天赋的舞蹈家,怡舞自若,又如湖边戏水的丹顶鹤,雅步如诗。”、“她(喷码员)骨似芦杆,面带倦容,目无锐光,可手上动作却如浪打滩石,一波一波,快而有力,忽又似六月雨帘下的屋檐漏水,滴滴答答。”、“车间最美的花儿腼腆的笑着,羞红似白玉会桃,她的一双手作业起来似雪山芝兰迎风逍遥,弥散着丝丝磬香,又似清月穿云,收集着广穹的煌煌星光。”我擅长想象力,所以文中常以细小的动作上加以无限的想象,这些很多人难以做到,因为这需要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身边的每一事每一物。多少人厌烦工作,觉得生活无聊,试想,能有什么样的想象力呢?
平时多写写小诗,呤自创短句,在写作时也许会用上,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陡然达到另一种高度,让读者叹服不已。如《月刊里的感动》:“忆过往,心酸连连,梦里桃花艳;把酒欢,大志踌踌,笔下黄河浪!”如《羞答答的黄衣品检》:“为她吟唱:如花品检,笑颜如花;我心飘飞,愿与其翔!”如《玫瑰已化泥》:“绝言一句痴梦空,情缘难续泪湿剑。才知花隐月戏水,怒斩江河踏平川!”如《是我让你感动了吗》:“似与西施貌似,又与貂禅神仿。那梨花衬白俏眉扬,欲笑还羞银声悦,长发飘飘,风情万种;芬芳弥漫,欲醉还迷。”此文还有:“夜闻伊人乘云来,激动难眠,短暂会面踏风去,慌张未言;体盈步缓仪态轻,气质渐足,眉秀目明肌肤白,玉颜更娇;拔腿猛追北行车,鸟雀惊飞,驻足呆望雾满天,愁云密布。”这都一时灵感突来便挥笔而成的小作,虽不能让人绝叹,但用到散文里,其效果就有了一种神秘感和层次感,让读者细心咀嚼。
文章收尾时也要收入读者心底,给予一种不断回味的共鸣感应。最好的办法是用哲理来突出全文中心思想,使文章不仅有艺术的高度,又有思想的高度,自然就超出一般作品的内涵,且说不定还有历史意义,呈现很强的生命力。如《烙铁女孩》、《非赢人生》、《对弈人生》的结尾都用了哲理达到极好的效果。再如《那些熟悉的面孔呢》的结尾:“人一生,千千万万的面孔,又千千万万的陌生,总有些,记住的,不能记住的,都在分别时,挥泪几许。”借用张爱玲的名言,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了一种穿透力与磅礴气势,说服了读者。
总之文章定位要高,目光要远,思维理性,贴近生活,大胆想象,富含哲理,才有思想价值与生命力。最后建议将写好的文章发表到QQ空间,欢迎网友评读,坦诚接受各种意见,也是一种快速提高。比如我的文章,写完后必先在网上发表,期待网友们的指点,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所以,写作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在于网友们的指点。
文学爱好者有一定的修养与素质,相信我们品质部有不少,从投稿的数量就可看出。但我们是工作在一个大部分人素质低下而脏话连篇的生产车间,多少人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玩酷的耍横的、吹牛的无聊的等等,混成一个大泥潭,希望质检人员个个出污泥而不染,发扬品德,培养气质,提高文明的力量,成为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篇二:写作心得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活动。
想要写一个好东西的话,我指的是一个精彩的让读者能够拍案叫绝的东西,就需要时刻思考读者阅读时的各种反应。(这种东西不是可以用点击率和销量来衡量的)
写作实际上对作者本人来说也是件愉悦的事情,很多平时不能满足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文字来实现,俗称意淫。如果作者能和读者通过一本书达到共同愉悦的目的,那么就像一场和谐的性爱,结果是双赢的。
但往往事情总是零和博弈的,就是要么读者爽了作者不爽,作者爽了读者不爽,但绝大多数情况都属于后者,因为作者掌握了写作的权利,他完全可以固执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
看这种人的书就如同你花钱花找一个妓女,而她只顾自己高潮而完全不在乎你的感受一样。当然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男性作家身上,而这种人在床上的表现也都往往是快三秒式的。一般你读到全书的三分之一发现满眼还都是“我把xx打败了,xx小姐爱慕我……”之类的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些作者有那么多欲望无法满足,以至于形成了不断写作的动力。
这让我联想起青春期的处男,脑子里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那件事情……,可当处男变成了已婚男人,他可能就会变成有规律的一周几次……
我的意思是,其实假如一个作者对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那么猴急的话,他能稍微有一些耐心的话,或者他能绅士是一些的话,他就会在乎对方的感受。他一定会主动使用一些手法和手段会让读者先得到满足。
比如做一些铺垫的前戏,一些性暗示,一些诱惑和引起幻想的东西,随着情节的推进把读者紧紧的抓住,并推向最后的高潮。而且好的作者还会在高潮之后给读者留下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局。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你的先成为一个床上的高手。
我想这是我将要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全篇还是段落,每写一部分都要考虑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有怎样感觉,怎样的预感,怎样的期望,然后根据这些考虑,再推动情节发展或满足他们,或吊他们胃口,或者打击他们,或者给他们惊喜……
总之不要做一个“快三秒”作者。
篇三:写作心得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为什么会对写作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吧?说来话长,这得从我接触到网络说起,一接触到网络,我的第一要务就是聊天,除了聊天,似乎上网对我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现实实际的意义。这也因此使我沉沦了好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个聊友——荷心清露,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时候,从和她的言语传递中我真切地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整天在网络上泡着没事干的人,她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她和我聊的内容大半都是关于文学,这也逐渐使我热爱上了文学创作。
一开始我只是随意地去几个文学论坛转悠转悠,随后看几篇文章,回回帖,发表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但是逐渐地我发现了自我,原来我也可以写,我也可以创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尽显自我的英姿飒爽。于是我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因为漫无目的,再加上自己的文学功底还属于那种不堪一击的级别,所以毫无头绪,也不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该如何写出像那些网友一样精彩绝伦的文章?我陷入了一个困境……
为了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原本不热爱看书的我刹那间竟然迷恋上了看小说,我并不知道当时看小说是为了什么?只隐约地记得:当时看书的目的好象是为了欣赏里面的情节吧?似乎对书本身的理解并没有任何参透。但是当时的我却并不像现在一样,我就试着去模仿那些作家的笔调,不注重文章的利益,只是肤浅地停留在情节上,把情节描写地逼真形象,但是对于文章整体的可读性来说,我根本就没有理会,所以说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利益和价值,只能被视为那种三流的垃圾文章,因此,网友对我的评述也重重地给了我一个闭门羹。
于是便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文章会得不到肯定,其中的原因完全在于自我的素养问题,为什么我看书会只注重情节而不注重内容的意义呢?这或许就是绝大多数人看书的目的,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要写好文章的人来说,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只能使文章更多一些败笔,所以为了写好文章,我必须尝试着去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我对自己说。还是那本小说,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这一遍,我仍然很看重情节的描绘,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我还了解了文章的内涵,虽然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但是我的学历毕竟低微,所以也只能参透这么多了,我从中理解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写作的内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希望我们从中理解到什么?这或许就是每一个作家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此后的文章,我逐渐开始表达了我的思想内涵,当我心情郁闷时,我就尝试着写一些低调的文章,当我心情高兴时,我会写一些诗意的文章,有一种依稀朦胧的感觉。而当心情平静的时候,我就尝试着去写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切、真实、真情的文章,从中反映出一些深刻的人生这里,或许这样才能从平淡无奇中发现博大精深吧?
一开始,依旧如此。我的文章根本就没有读者,可以说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学历的限制,我只能写出一些普通学生的文章,毕竟当时的我只是稍稍有些须感悟,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博大精深,我只能够写出一些和我当时年龄相符的文章,除了这些,我根本一无所有,因为我的思想根本就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推敲、揣摩。但是文笔这东西也亦如学习一般,需要循序渐进。只要有一颗恒心,肯写,肯练、肯读,经过经久不息的演绎,相信文章也一定会有所长进。
于是我始终保持着这种态度和一颗雄心壮志的心,那样我的文章将会变得无比完美,我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我鼓励自己,激励自己不断上进、再上进!这样我一定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的!
此后,我的文笔的确进展了不少,可以说是我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突破时期吧?我开始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关注这个社会,用我这双明锐的眼睛,去窥看人的心魂,去体会这个社会人性的扭曲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因此,我发现了很多很多,使我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极度的不满与愤慨。虽然不排除一些好的因素,但是在我的角度看来,似乎好的东西并不多,这个社会多半是一些消极的产物,而我们这些忙碌奔波在这个城市的人,恰恰都勾心斗角,谁都是谁的敌人,根本就没有一丝积极的作用。或许此刻你会说我不知好歹,不懂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是的,我承认,你可以这么说我,我是个喜欢发现社会不足和丑陋的人,我喜欢,之所以我会不断追求我的事业,不是我不想发现美,或许是因为我的心境所决定的吧?美的东西固然能调动起人好的心情和美的遐想以及踌躇满志的思绪,但是更多的是我是个喜欢面对现实的人,我不想刻意地去营造一个美的环境,一个思绪的范畴,这样只会让我告别暂时的痛苦,止住流淌的血液,获得暂时的宁逸?不,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并不喜欢虚幻,这只能伤害得我更深,使我因此而颓废?沉沦?我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再思考着关于生与死,关于清廉与腐败,关于社会的美与丑。我的思想也随着这个社会的熏陶变得丑陋,变得只剩下了一丝愤慨,我只能用我睿智的言语和婉转的笔锋去刻画一段又一段反映丑恶的社会的事或物。也因此造就了如今的一个我,文笔只剩下了评击、伤感。
我太喜欢写作了!最终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以及我心中的真正向往。没事的时候,我就在我生活的城市里四处游荡,我并无心逛街,这是那些凡夫俗子所做的事情,他们只懂得青春的挥霍,浪费,随后只剩下了一颗老死孤寂的心和迷茫的前程,我是最看不惯这样的人的,他们把生命当作了儿戏把弄着,肆意放荡着他们的青春,这样的人只能被我视为败类、人渣。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我只能为社会上的这些人感到惋惜。而我的目的恰恰是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以说我是经常出入游戏机房和网吧的,我并无心去和这些电子游戏打交道,更多的,可以这么说吧!我是去寻找一丝灵感,看着烟雾缭绕的场景,往往我就能够寻找到灵感,然后在网吧一气呵成地写下一篇关于自己的感悟,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中经常性的动作,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我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我在留心这个社会,我正在关注这个社会,或许你还会说我,认为我的谚语根本就不值得相信,你根本就不相信为什么我出入网吧的心境完全不是为了聊天或者说是和那些电子游戏打交道,我只能这么说:“我需要融入这个社会,去发现才有感悟,如果一个人在家,对着眼前的电脑发呆,毫无灵感,毫无头绪,那么好的文章又如何能被创作出来呢?这我想应该只能是一纸空文了吧?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说你执意不相信我的谚语,我也无能为力,因为我只能用文章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诠释我的思想,仅此而已。
但是偶尔我也会遇到几个网友,他们总会用各种言语来阻止我写作,他们的理由往往都是写作是对人性的一种泯灭,是一种慢无天日的自杀。起初,我也感到很是震惊!刹那屏住了呼吸,我也因此思考了两天,我在大脑中反复思考着我这几位网友的话语,从中我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写出了一篇一篇的文章,然后我死了,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一个名字,而我却在这个世上的时候没有享受到更多的权利,岂不是很可惜?而我留下的恰恰是永恒的读者,只有他们能够在我死后给我些须慰藉。但是当我不去写作,而享受这个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然后默默地死去。死后并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任何遗憾,而且很快你的名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人们的大脑中消失,是永久性的消失。如此这般,岂不是也很可惜?
于是我反复掂量着这两者之间的分量,我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个适应我生存的答案,但是公平的天平却告诉我他们是等价的,我必须在这二者中作出最不愿意作出的选择!出于对写作的如痴如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写作,我宁愿给这个世界留下我这个名字,也不愿意就这样默默地死去,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我恰恰是个另类。随后的时间里,我写了许多关于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写作的议论文,很多网友读了之后也都来劝我,希望我能继续写下去,因为他们喜欢我的文章,喜欢我那种笔调,还有几个报社和杂志社的编辑也来劝我,希望我能继续写下去,处于他们对我的信任以及我坚定的立场,我终于还是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我要写作,我喜欢写作,写作就是我的另一半生命。既然做了,我绝不会放弃,这是懦夫的选择。
于是我还是继续创作着网络文学,经过了这次**,使我的思想更进了一个层次,我从中明白了,写作并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读者而写,也并不是为了成名而写,更不是为了那区区几十块钱的稿费而写,这恰恰是为了自己,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无限的感慨而写,为谱写出自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写,是为了窥视自己的心魂,捕捉生命中值得去写、值得去寻找、去追求的事物。这或许就是每一个作家用自己一生的短暂生命去写作的原因吧?虽然偶然有几个是为了钱,为了出名的,但是大多数人的新是可以从他们的书中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何种态度去看待写作这件事,我都始终支持着自己的事业,我并不想在中途失去自己的事业,然后去从事一项我并不喜欢的事业,这才叫慢无天日的自杀,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因素,这个我懂。
更多地了解自我的价值,我想要知道我的思想到底是受着自我的支配还是受着别人思想的束缚,从中反映出我写作的目的。我是属于刚才所说的写作之人中的哪一类?我想:我是属于那种为自己写的人吧?我不确定,或许真正当我成了名,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后,我的思想会受到改变,或许我会被社会的歪风邪气克制,随后步入一种连我自己都排斥的失落之中,我也会因此而沮丧,沦为社会的阶下囚,这样似乎和那些二流、三流作家没什么两样了,我并不追求奢侈,只要能够得到肯定就行!即使是少许人的肯定也照样可以,我并不渴望轰轰烈烈地干一场,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地活,写好自己的文章,这样远远比产生轰动的效应来得直接,来得爽快!我追求这种境界!
目前,我还是这般写着我自己的文章,我依旧这般漫无目的地表达着我内心所想的、所想要表达的内心思想,我想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的思想,让别人知道写作并不是为了写而写,也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如此单纯狭义的理由,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恰恰是我的心声,一个人的呐喊!来自深层次的真正感悟!
介绍完了我的创作历程,那么此刻的我就要真正解析我的写作之道了。
所谓我的写作之道,按基本情况,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那即是:1语言角度2思想角度3写作手法
下面我先来说说语言角度吧!从语言角度来说,大家应该都看过我的文章了,也初步地对我有了一个了解,经过我仔细的揣摩和了解,我也总结出了散文的语言的魅力所在,下面就由我一一道来吧!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从思想角度来说:“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情这个字在此刻也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总得来说,构思散文,最活跃的因素是情,也就是刚才我所提到的,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除非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大师。因而寄情同散文创作密不可分。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只要想将“假想”织成一篇散文,首先要对欲写的内容“寄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憎,或怨或愁,将种种浓郁的不平静的心理反映,一一托放于各种材料之中。
其他体裁的文章,也都离不开情,都要有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寄托。之所以把寄情作为散文创作的一种专门技法提出来,乃在于散文的表情达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高度。首先,散文创作要求作者寄托真情。即所写的细节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十分具体的,对表现的事物特征应是恰切而鲜明的。作者抒发的情理应当符合生活的逻辑,笔下的人物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一定得符合历史的真实。
其次,散文创作要求作者寄托深情。情动于衷,发自肺腑,出自内心。既丰富深沉,又凝聚感人,创造的气氛要浓,表达的情感要能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情绪强度,以致发生摇撼的力量。
再则,散文创作要求寄托诗情。既要有美好的想象,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不是仅仅临摹生活景象。往往需要综合变形,改变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投上艺术的光彩,甚至制造幻觉,使读者仿佛亲自感受到难以抑制的情绪的颤动。所以说,情是体现作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那么离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也就不远了!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联想。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所以说:“要真正写好一篇散文,思想角度如果离开“情”与“联想”这两个方面,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得到众人的肯定,自我的思想也不能很好地得到触动,因此,要写好一篇优秀的随笔散文,还是离不开这两个方面。
至于这第三点——写作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物喻人等手法,具体的说,我想:又是大谈阔论,海阔天空,所以只想作简略介绍。
至于修辞手法,我们经常在用的大概是比喻、拟人、夸张和借代等手法,只要正确掌握了自己想表达的感情,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修饰,就能起到好的效应,文章的活度也会因此表现出来,而不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想而知,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托物言志,说白了也就是把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和自己所想要言明的志向通过一件物品中表现出来,我用这种手法,多半是通过对一些消极事物的讽刺来起到反面言志的效果,这种手法不常见,我也不怎么使用,因为此种方法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就不可能很好地写出来。
寓情于景指的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对于作家来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且他们的语言都是上了一个档次的,所以写起来也分外有感觉,使人读了以后心旷神怡,坦然自若。我也时常模仿着这种笔调,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限制,也只能写出一些二流的文章,可以说:“对于写这样的文章,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适合我吧?”
借物喻人说的是通过对一件物品的描述来反映人的个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往往比较个性张扬,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类。它可以融会贯通人的思想,可以窥看人的灵魂,很能够反映人的思想,所以我很喜欢。
好了,介绍完了这些,在文章的最后我再介绍一下随笔写作的要领吧!
所谓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手笔;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和记录下这看法的心灵的魅力。由此可知:随笔不必有什么固定的内容,也不必有什么知识性的、哲学性的、宗教性的或什么滑稽性的目的——然而,对这种种题目也并不一概排除。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这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规则。文学本来不外是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反响,人类某种表达习惯的再现。例如,戏剧演出便是借助于视觉和听觉来摹拟生活;此外,还有说书人或民间歌手的说唱、歌谣、信札、谈话——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学当中无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应类别。而作者在随笔中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想,那种心情,若用古歌谣中的词句来说,就是:“我对我自己说道——我说。”
这即是我对随笔的理解,我也是个很喜欢写随笔的人,和我接触多了,你就能够慢慢发现。
最后,我希望我的此篇文章会对你的写作受到一些启发,这是我最终的目的,也正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篇四:写作心得
说到写作,我的感触就特别深刻,在我的心里,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情感,无须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只要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最美的文章。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写,因为只有这样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的老师经常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不是胡编乱造的,更不是从别的地方抄袭来的,自己当时的想法、感想,就是真情实感,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想法嘛!
其次,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写“流水帐”了,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好的,要充分表达你当时的感想,就要把自己真切的一面展露出来,写“流水帐”就好象写梗概,把大体粗略的叙述了一遍,根本没有把每一个部分都细腻地去描写。写作文时,字里行间都要表达出你的真切情感,不管是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用得恰当,不要胡乱搭配,而且在用词方面要仔细,要挑选好最能体现当时感想的词汇,这样作文才会生动、真切。
7.“在世的最伟大作家”的写作心得 篇七
这头衔当然不是我说的,我说了也不算呐。话说10多年前,法国一家报纸向作家、评论家发出了一份“谁是在世的最伟大小说家”的问卷,后来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加西亚·马尔克斯名列第一,翁贝托·埃科和约翰·厄普代克并列第三。如今,约翰·厄普代克已撒手人寰,加西亚·马尔克斯则早在2006年就已封笔归隐,也就是说,翁贝托·埃科就成了“在世的最伟大作家”。
老实说,假如我说了算的话,决计是不会把这个头衔给埃科的。几年前,《波多里诺》引入国中时,冲着其鼎鼎盛名第一时间就买了来读,读了10多页后就打死也读不下去了,实在是不知其所云。惶然良久,直到听国中最早引进埃科作品的严搏非老师说起,埃科的作品他其实也没一本能读过20页以上时,才多少有些释然。按照严搏非老师的说法,埃科的东西其实本来只是写给最多5、6个人读的,只是一系列阴差阳错机缘巧合才导致了其意外走红。所以呢,国中“埃科迷”貌似众多,其实九成九都属叶公之好,《波多里诺》卖出了3万5千余册,但真能读懂的怕是不足百人。
当然,那也没什么要紧,就像埃科自己曾经说过的:“今天,我们也在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但有谁知道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呢?不过这并不重要,我们知道此刻彼此在说话也就足够了。”
倒是新近引进的埃科随笔集《密涅瓦火柴盒》,好歹算是没啥阅读障碍。尽管多为时评,难免会因时空距离和人们对时事的遗忘速度而显得于国中并无多大意义,但其人评时事如说八卦,传说中的慧黠机巧犀利调侃,到底可见一斑。
其中一篇谈论“如何能够妙笔生花”的,饶有意趣,节录之如下:
4、像吃饭那样自由地表达。
9、永远不要使用概括性的语言。
10、使用外来词汇并不会显得你很有风度。
11、尽量少引用他人之言。正如爱默生所说:别跟我引经据典,用你自己的语言跟我说话。
12、比喻常常会流于俗套。
13、不要废话连篇;不要把同一个内容重复两遍;重复是一种肤浅的行为(所谓废话连篇是指把读者心知肚明的内容再枉费心机地解释一遍)。
14、只有他妈的王八蛋才会使用脏字。
24、尽力做到文笔简洁,言简意赅,避免使用长句或插入句(尤其是当插入的信息毫无价值或并非不可或缺之时)——这样会打断某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读者的思路——从而使你的文章不会造成信息污染——毫无疑问,这是媒体膨胀时代的悲剧之一。
27、语气不要过分强烈!节约使用感叹号!
34、不要过于频繁地换行。
至少,在不必要的时候。
39、不要啰啰嗦嗦,但也不要只说一半就。
40、无论如何,句子要完整”
多妙趣横生的金玉良言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