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

2024-06-11

历经沧桑(共20篇)(共20篇)

1.历经沧桑 篇一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段文字,叫它“承天信地”。

它的意思是:在你遇到挫折时,你不要哭鼻子,应该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因为我不曾经历过沧桑。

“我不曾经历过什么,我曾经在乎过。”

“我不曾经历什么,我曾经历过”

“我不曾经历什么,我不曾经历过”

“我不曾经历什么,我不曾经历过,我不曾经历过”

我一遍一遍地在书桌上翻动着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我,我曾经在它的封面前读过这本书。我不曾经历过,我只是看过书的主角写的作品,不知道我是否已经在书里了解过。

它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巴金的女孩,她叫巴金,是一个爱学习,善于思考的女孩子,她叫巴金。她的生活是贫穷困的。巴金的母亲因为没赚到钱给巴金买学习用品,而把巴金的儿子托付给了巴金。巴金看上去很穷,但是巴金却一天比一天勤勤恳恳。

她在她的生活中,有着很多优秀的成绩。她的学习成绩不差。她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很多钱给她学习,而巴金却从不花钱给巴金。她在家里做了十年的饭,吃了十年的饭,又吃了十年的饭,才从那天起,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巴金看上去很懒,但是她学习并不懒,她很勤奋。有一次,她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而去上补习班。父亲知道后便去给巴金买了个电脑,而巴金却懒,因为她很懒。父亲知道后,便下令给巴金做一个电脑桌。巴金在电脑桌上做了一道菜,做好之后,父亲便下令:让巴金做一道菜。

巴金做完了这道菜后,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在她的生活中,有着很多困难,但最终还是克服了,因为她不曾经历过苦痛与挫折。

她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因为她勤奋的生活,才有了她的成就。

我常常在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曾经想过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也曾经历过挫折,但我没有放弃。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听见父母的对话,但他们总不给我讲故事,所以我也就越发没有耐心。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父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巴金在19时,因为父亲在去世后他被一位父亲知道后便离开了他。他的父亲知道后,便把他放到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然后把那个地方藏起来,当他发现这个地方时,那个地方便叫他父亲来帮助他。

巴金去世后,父亲的儿子因为生活所迫,父亲决定去给巴金交学费,可是巴金的爸爸只能去另一个地方,而巴金的父亲却只能去另一个地方生活了。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靠着这个地方去赚钱。

后来,巴金的父亲又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父亲依然不会回来,因为他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自己的家庭,他在一个贫穷的城市生活了二年半的时间。在那里,巴金成了父亲的老板,还有许多好朋友。

后来,他的父亲又去了另一个城市,可是他却只能在别人家的地方去生活了,而巴金的父亲却被他们带走了,在这二年半的时间里,巴金的父亲一次次地离开了自己的家。

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在那里,我拥有着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的同学,都有着很多我不认识的同学,都是我的朋友。

我想我应该把我的朋友当做我的知己。

我想,我曾经是一个很优秀的我,我的朋友就是因为这样,才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朋友。

我想我应该是的,我是一个特别的我,一个很优秀的我,一个很优秀的我,一个又一个可爱的我,而且很优秀的我,一个优秀的我,一个可爱的我,一个聪明的我。

我不曾经历过沧桑。我会在这段时间,不曾经历经沧桑。但是,如果你不曾经历过,你会怎么样呢?

2.历经沧桑 篇二

站在老街的入口处, 映入眼帘的是风格迥异, 式样别致, 鳞次栉比, 颇具西方特色的建筑群, 扑面而来的是超尘脱俗的趣味和浓郁的外域情调, 仿佛给人置身于异国城市的错觉。北海老街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起初是给海边渔民提供一个生活用品和捕捞所获的集市交易场所。至19世纪末叶, 英、法、德等国陆续在此建造了领事馆以及店铺、会馆、教堂、酒肆等, 受此影响, 老街的建筑风格趋于西化,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 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雕有装饰线, 线条流畅, 工艺精美。那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 彰显着西方建筑的浪漫和非凡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构筑出一幅古色古香的百年画卷。特别是临街而筑的骑楼, 方柱粗重厚大, 结构匀称均衡, 外形修饰华美, 很有几分古罗马建筑的古朴与典雅。人行走其中, 既可挡风遮雨, 又可躲避烈日, 宛如西塘古镇的“烟雨长廊”, 支撑着老街别样的景致和韵味。

我漫步在老街平直的石板路上, 觉得两侧古旧斑驳的墙体, 历经岁月的剥蚀, 虽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但仍旧气度不凡。或许是午后时分, 街上没有车水马龙, 摩肩接踵的景象, 呈现出几分冷清、寂寥和倦怠。那些残缺、剥落的老字号招牌及褪了色的字迹, 显示着一种繁华过后的沉寂与内敛。那些随处可见拍照片、放电影、打井水等神情兼备、惟妙惟肖的青铜雕像, 依然飘逸着些许异国情调的余香, 留给北海一个隐约的历史倩影, 见证着北海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也见证着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和苦难。徜徉其间, 仿佛觉得时光倒流, 把人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时而可见围着栅栏的咖啡屋、酒吧, 依稀间透露出几分异国的温情, 虽没有了曾经红伶斗艳高朋满座的浮华, 恰如那雍容的贵妇人, 即使花颜老去, 还能从她优雅的眼神里阅读出曾经的风华。那窗格上爬满了的青藤, 那墙头上布满了的杂草, 不知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 刀光剑影, 至今依然葱茏苍翠, 静静地向世人叙述老街璀璨过后的那份淡泊和从容。有着拱形门廊的过道上, 白发苍苍的阿婆或在喝茶聊天, 或在竹椅上小憩。三角梅盛开的深巷里, 传来几声孩子清脆的啼哭声。而男人们围坐在小几旁打牌, 嬉笑着打量来往的游人。女人们打理着店铺, 出售颇具岭南特色的珍珠、珊瑚、贝壳、古玩等。店里的女人优雅从容, 落落大方, 照呼着进进出出的顾客, 并不因为廊下男人的悠闲而报怨。偶尔有海风携来语焉不详的客家话夹杂着粤曲小调穿街而过, 随意地弥漫在空气中, 凭添了老街的风韵……透过长长的巷子, 可以望到茫茫的海水, 在路的尽头起伏。

不知不觉间, 我被老街散发出来的迷人的异域气息所陶醉了, 不由自主地感叹:老街太美了。其实, 老街的美不在姿色, 不在妩媚, 不在娴雅, 而在品味, 在沧桑, 在故事……或者说只能意会, 无法言说。我不可抑止地被老街的美深深地吸引着, 被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攫住着, 让我整颗心沉静下来, 尘世的喧嚣与汹涌, 不羁与狂躁, 都像大海一样退潮, 都收敛在老街古典的气韵里烟消云散。在我看来, 老街是一部记载北海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活字典, 是一道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的风景线, 是一曲婉约缠绵美轮美奂的古典乐章。如果北海没有老街, 就像凤冠顶上缺了那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珍珠, 必定黯然失色。难怪英国建筑专家白端德先生参观了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的老街后, 发出“若城无旧屋, 则如人无先祖”的感慨, 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复合教授考察老街后曾这样写道:“北海的骑楼虽然看上去跟现代格格不入, 但却给人沧桑感、历史感, 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 这是北海人民的宝贵财富。骑楼上的点点痕迹都记载着历史, 它经过了时间和大自然的雕琢, 不是人工可以制作出来的。”

3.一座历经沧桑的旅馆 篇三

1904年2月—1905年9月,日本与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争夺殖民地利益的战争。根据《朴茨茅斯和约》,失败后的沙皇俄国将由其建设管辖的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即南满部分)拱手转让给了日本。作为战胜国的日本由于庞大的战争开支,也使本来就不充裕的财政捉襟见肘,欧美列强对其是否有能力经营好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坐待日本的失败和求援”。沙俄铁路方面的人士更是公然宣称:“虽然在战争中败给日本,但与欧美文化相比极为落后的日本并不是我们的对手,与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几年肯定会破绽百出,我们就静观其态吧。”

欧美列强和沙俄的这种态度,对于虚荣心极强的日本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刺激。对此,日本很快作出了反应。1907年底,长春站前那片高大的榆树林中,一座斥资30多万日元的旅馆破土动工。

在20世纪初时,为一座旅馆投资30万日元,这在日本绝对是一件空前的大事。为此,还引起了国民激烈的争议。但是,不管怎么样,政府是铁了心,因为这不仅是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负责旅馆建设和日后管理的满铁首任总裁后藤新平更是明确提出:不能模仿俄国,要向欧美学习,一定要大气!

两年后,这座由日本人自己设计、施工,具有欧美建筑风格的旅馆拔地而起,它被命名为大和旅馆,亦称长春大和旅馆。其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红砖灰浆结构的两层楼房,拥有24套客房,备有餐厅、会议室和车库,最主要的是已经有电力、自来水和暖气供热等,馆内灯火通明,一尘不染,这在当时的长春市确是鹤立鸡群,独此一家,就是与当时的欧美高档旅馆相比也不逊色。然而,其存在着明显的“硬伤”,如《长春史话》一书所描述的那样,“因为当时这座建筑在污水排放设施上存在问题,每日排出的污水粪便达十多立方米,全靠马车载运到附近的头道沟,满铁附属地的南部臭气熏天,有时运不出去,则地下室被污水浸泡,无法使用。这种情况持续一年之久”。

后来在1939年,长春大和旅馆为扩大经营面积而兴建的一座3层新楼竣工,为了与旧楼有所区别,将旧楼称为北楼,而将新楼称为南楼。南楼的装潢虽不如北楼华丽,但却使旅馆的客房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建筑面积达到7700多平方米。

长春作为“满铁”沿线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入住大和旅馆的多是来自日本的军政要人、企业家、高等浪人以及富有的旅游者。此外,还有来自欧美国家的商人和政客等。同时,它也是昔日当地政要迎来送往和聚会的首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已经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形形色色的房客,更是将其涂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入住这里的首位“贵宾”是中国人

1910年1月30日,刚开业没几天的长春大和旅馆,就迎入了一位梳着长辫子的中国“贵宾”。其名叫载洵,为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光绪皇帝载湉的亲弟弟。

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洵晋封辅国公,后又晋封镇国公、袭贝勒、加郡王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次年改元宣统,其父亲载沣成为摄政王。为了加强皇权,载沣任用少壮派贵胄掌控军队,委派自己的亲弟弟载洵掌管海军。这样,并不懂得海军、年仅22岁的溥仪皇帝的亲叔叔载洵就成为了大清国最后一位筹办海军大臣。

载洵走马上任以后,在手下的专家萨镇冰的指点下,首先巡查了大清国海军的现状,根据考察结果,向清廷提交了一份雄心勃勃的中国海军7年发展规划。获得批准后,率领萨镇冰一行于1909年10月16日从上海出发,赴欧洲考察各国海军发展情况,同时定购一批所急需的军舰。他们从意大利开始,依次是奥地利、德国、英国、俄国,一路走来,历时3个月余,最后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回国。时为东三省总督的锡良闻讯,再三指示长春地方官:“恭备行台,一切器具务求华美,切勿草率行事。”于是,本已非常豪华的大和旅馆又被隆重地“包装”了一把。当然,日本人是不会出这个钱的,一切由清政府“埋单”就是了。据悉,当年仅此项迎来送往,就用去了白银10万两之多。

日苏“马拉松”会谈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俄之间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的摩擦还是接连不断。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刚诞生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德军入侵、美英等联军的武装干涉和在美英帝国主义支援之下的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

本来对俄国远东地区和当时尚在苏俄控制之下的我国东北北部怀有野心的日本,此时乘苏联忙于应付欧洲战事而无暇东顾之机,以援救捷克军队为借口,打着美、英、法、日等联合出兵干涉的旗号,发动了策划已久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独占苏联远东地区,制造日本的傀儡政权,从而把该地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

当时,处于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苏联,一边抵御日军的进攻,一边又与之进行会谈周旋。这种旷日持久的会谈,几乎贯穿了战争的始末。其间1922年4月至9月25日的会谈地点,就设立在大和旅馆内,双方的代表当时也都住在这里。历史上将这一会谈称为“长春会议”。

在“长春会议”结束后不久,即10月25日,日军在遭受到从西部战场腾出身转移远东的苏军大部队的沉重打击之下,被迫从之前占领的苏联领土狼狈撤离。

关东军司令官相中这里

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从沈阳迁到长春。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国,3月10日宣布“定都”长春。3月15日长春改名为“新京”。在关东军司令官邸还没有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的本庄繁选择了下榻大和旅馆。

1932年8月,武藤信义接替本庄繁出任关东军司令官。他也选择了入住大和旅馆。每月逢一,即1日、11日、21日,他都是从大和旅馆出发,来到伪满帝宫的勤民楼会见溥仪。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每次见面时,武藤信义必“十分有礼貌”地向他深深鞠躬致敬,面带微笑,一口一个“阁下”,使他“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感觉”。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在他眼里“推心置腹”的武藤信义,在大和旅馆里和他的那些幕僚们密谋设计了圈套,最终迫使郑孝胥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的身份,于9月15日在全面出卖中国东北主权的《日满议定书》上签了字。作为签订《日满议定书》的交换条件,日本公开承认了伪满洲国。

那天晚上,大和旅馆内灯火通明,武藤信义和溥仪在庆祝《日满议定书》签订的大型晚宴上弹冠相庆。

4年后,即1936年的4月2日,接替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的张景惠又在大和旅馆内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新一任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此人同样选择下榻大和旅馆。

李顿在这里展开调查

1931年底,国民党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的干预,日本也想通过国联争取舆论支持,由此引起国联讲坛上的辩论。国联理事会就此问题争论了3个月后,决定派遣以英国枢密顾问官李顿为委员长,由英、法、美、德、意五国代表作为委员而组成的调查团(俗称“李顿调查团”),在中日两国也派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

1932年3月14日,李顿调查团来到我国,期间于5月2日入住长春大和旅馆。在已改名为“新京”的长春停留的一周时间里,调查团在旅馆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先后与伪满洲国外交总长谢介石、伪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等伪满政要、日本政要进行了接触,还前往伪满帝宫会见了溥仪。

9月4日,李顿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

10月2日《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该报告书共分10章,约14.4万字,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对事变经过和伪满洲国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观的叙述,但总体上模糊是非、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绥靖政策。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决,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恼羞成怒的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猎熊计划”由此开始

1938年6月13日凌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远东地区长官留希科夫上将逃往珲春日军边防阵地。此举让苏联高层陷入一片恐慌,也给日本人造成一次震荡。

留希科夫声称: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日渐惨烈,苏联5名元帅已被杀了3名,67名军长已被杀了60名,199名师长已被杀了136名……他身为远东地区“清洗”工作的总负责人,在任职1年左右时间里,亲自负责逮捕的人约有3000人,整个远东地区逮捕人数约20万人,其中被处决者超过3000人。他之所以逃出国外,是因为本身工作不力,已被上级怀疑,面临被“清洗”。

留希科夫在被带到东京后,向日方披露了苏联的大批重要情报,导致苏联在“满洲国”苦心经营的情报网土崩瓦解,上百余名情报人员被逮捕。同时,日本在军事部署上做了大的变动,并且决定利用他暗杀斯大林,以达到牵制苏联的目的。不久,一支7人暗杀队成立,代号“猎熊计划”。

6月底,留希科夫被送往中国后,秘密入住长春大和旅馆。在这里,他亲自审讯了那些被捕的、过去的同僚,并带领暗杀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决定利用1939年1月末斯大林回格鲁吉亚老家为父亲扫墓后的短暂休息期间动手。暗杀地点选在了马采斯塔温泉,那里是斯大林固定的疗养场所。

这支7人暗杀队在8月下旬结束训练,到大连短暂休整后,搭乘客轮到达意大利那不勒斯,接着取道土耳其潜入了苏联……当时,事件策划者之一的日军中佐宇多川达曾经得意地向周边的人们暗示:“日本的大转折就要开始了,大和旅馆将是这一切的见证。”

可是,1939年1月29日出版的英国《新闻记事报》刊出了这样一则消息:“据塔斯社报道,格鲁吉亚共和国边防部队宣布,25日击毙了3名从土耳其偷越国境的人。他们是受法西斯分子支持的托洛茨基分子,从他们的尸体上发现了手枪和手榴弹,而且还有详细地图。他们的目的是要暗杀住在索契的斯大林,但是边防部队事先获悉了这个计划,而且击毙了犯人。”

相传,留希科夫本人当时逃脱了,但在这一年的年底,他亲自负责引导一支日军破坏分队,在途经中国新疆、窜犯苏联中亚边境城市阿拉木图的行动中,被苏联边防部队全部消灭了。关于留希科夫的真实身份以及后来的归宿去向,苏联方面始终都是缄默不语。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些昔日档案的解密,人们了解到:原来是“红色间谍英雄”佐尔格所领导的潜伏在日本特高课内部的人员,当年及时将所获取的“猎熊计划”情报发给了莫斯科,使斯大林逃过了这一劫。

“常客”甘粕正彦这个人

居住长春大和旅馆时间最长的,恐怕非日本人甘粕正彦莫属了。当年,他出入旅馆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向他行礼致敬。别看他身材矮小、头发稀疏,胡须也不多,戴着金丝框近视眼镜,经常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实际上,他是一个心狠手毒的法西斯分子。他在1912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1921年任宪兵大尉,因1923年趁东京大地震之机杀害无政府主义者大衫荣的全家而被判刑,后在日本陆军的庇护下获减刑释放,一度旅居西欧。他与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东条英机、岸信介、古海忠之等日本政要的关系均非同一般。

1931年甘粕正彦到中国东北后,先在沈阳宪兵分队任职,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和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活动。1932年任伪满洲国民政部警务司司长,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他曾开办压榨中国劳工的大东公司。据统计,1935年有44万劳工进入伪满,1936年有40万人,到1939年约为49万人,他从中获得了巨额利益。1937年甘粕正彦就任协和会中央本部总务部部长兼规划部部长,同时,他搜罗日本浪人和右翼团体组成“甘粕机关”,拥有很大的秘密势力。

1937年,“满铁”出资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简称“满映”,即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由于所拍摄的影片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在勉强维持了两年后,伪满洲国政府高层认为,只有甘粕正彦才能扭转“满映”的被动局面。于是,1939年11月1日,甘粕正彦走马上任“满映”理事长。当时,他以大和旅馆为家,经常大宴宾客,有时还设宴招待“满映”全体演员。他一改往常的死板面目,满面笑容,主动地上前帮女演员脱下外套,还训斥在自己身后的理事、课长们:“你们还站着干什么,快给客人们宽下外套!”他的这套煞费苦心的表演和手法,旨在笼络人心,使属下更加卖力拍片,达到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宣扬所谓“王道政治”、从思想文化上奴役我国人民、巩固日本对殖民地的统治和掠夺的目的。当时,曾流传有“统治‘满洲国’的,白天是关东军,夜里是甘粕正彦”的说法。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甘粕也从他所住的大和旅馆移到了“满映”理事长室。在听取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的广播后的第5天,自知罪责难逃的甘粕正彦服毒自杀。

周保中在此“发号施令”

1945年9月8日下午5点,一架苏式军用飞机在长春机场徐徐降落后,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第二路军总指挥,和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等抗日将领一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达14年,时任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的周保中和大批苏军军官从飞机上走了下来,他们乘坐汽车进入长春市内下榻大和旅馆。

在之后的日子里,周保中利用担任苏军驻长春卫戌司令部副司令的这个特殊身份,以及同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的密切关系,向分散在东北十几个大城市的抗联人员下令,从苏军把守的武器库中,抢运了大批的武器。这些武器全部用于装备新扩编的部队和后来由关内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

同时,周保中根据中共东北局的指示,在大和旅馆主持召开了成立中共长春市委的会议。此外,他率领先期从苏联回到东北的抗联人员,积极协助苏军清除日伪残余势力,维持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党我军挺进东北开辟了道路。

曾泽生率部从此走向新生

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长春后,大和旅馆成为了接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场所。当年,李立三代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来到长春,与国民党东北当局就输送电力及遣返日侨等问题进行谈判期间,被安排住进了大和旅馆,一些谈判也是在这里进行的。还有,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东北执行停战第二十七小组在长春期间,大和旅馆为美方代表的住处,国共双方代表的会谈也多是在此举行。同时,大和旅馆也是我地下工作者出没的地方,而且成功演出了策反国民党第六十军战场起义的好戏。

话说国民党第六十军是一支老牌的滇军劲旅,曾经参加过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和配合滇西远征军的反攻等战役。1946年4月,被调往东北。由于国民党集团对滇军既想使用又不信任,该军被分割使用,分散配置,经过与我军的几次交手,实力损耗近半。1948年3月,该军军长曾泽生在粮弹殆尽仍未见到增援,而我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被迫率部撤出吉林、退往长春以后,将军部安设在了大和旅馆。为了做好滇军的争取工作,我军从延安和南方局派10多个云南籍共产党员干部到东北,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直接与该军中的地下党组织联系。朱德以滇军旧僚的身份,亲自给曾泽生等人写信,以肺腑之言,要他们发扬滇军护国的光荣传统,站在人民一边。

在此期间,曾泽生于大和旅馆与我方代表多次会晤,有关起义的商谈也多是在这里进行的。经过各层次、各种形式的工作,曾泽生终于下定决心:为了全长春10多万老百姓,为了全军几万官兵的前途,接受中共的主张,率领全军起义。

1948年10月17日入夜,第六十军悄然退出长春城,待命改编,同时引导我军进入其东城守备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的兵团总部及新七军见大势已去,也被迫于18日晚放下了武器。这样,长春就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了。

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正式宣布,将起义的原国民党第六十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任军长。

1973年2月22日,曾泽生因病逝世,享年71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悼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有人发现他的骨灰盒上没有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感到惊异。原来,这属事出有因。1954年5月,第五十军由朝鲜凯旋回国,曾泽生在第二次被毛泽东接见时,曾经向毛泽东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毛泽东亲切地对他说:“你的志愿是好的,但就目前情况看,你不入党比入党作用还要大。为了统一祖国这个大局,曾军长,你看是否可以再等一段时间?”曾泽生欣然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终生做了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

解放后的“大和旅馆”

长春解放后,长春大和旅馆由长春铁路管理局接管,更名为“铁路宾馆”,未对外营业。

1954年,吉林省省会刚从吉林市搬迁到长春市不久,贺龙来吉林省视察,下榻铁路宾馆。他觉得省政府应该有一个像样的宾馆,于是出面协调,把铁路宾馆的所有权转给了地方。于是,铁路宾馆被改作了吉林省政府接待处,后改名为“吉林宾馆”。1958年时,又改为“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曾先后接待了朱德、陈云、胡耀邦、李立三、十世班禅、李井泉、何常工、安子文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内外知名人士。

4.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高中作文 篇四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落花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那一树一树的花开,便是我青葱岁月最美的留念。我将那几朵飘零的茉莉夹在书页里连同往昔的欢笑与哭泣。也许在多年后的一个黄昏里,从偶然翻开的飞页中落下,没有芳香,再无声息,窗外也许正落着细细的,细细的雨。

那些点点滴滴的片段伴着岁月的回旋荡漾在我的青春里。无数的刹那与此刻连接便是昨日最美的画卷。曾经,我也固执地在窗前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青春的梦里独有一种透明的哀伤,带有一丝彷徨,或也有一些迷茫,更有一种期许。觉得未来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熟悉的人来了又去,留下的终是陌生的面孔。

那是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甜蜜中夹杂着苦涩,更有青春所独有的手足无措,我们不曾历经沧桑,稚嫩的心怀着对世事的敏感与锐利,在点滴中坚持着守护属于我们自己的玫瑰花。那抹绚烂的红是我们年少的执着,固执着不肯松开双手,以为世间一切都无法阻挡自己的脚步。

时光荏苒,当年少轻狂的棱角被磨去,有人成了驯养狐狸的人,也有人成了被驯养的狐狸,可是青春大概就是那朵恣意盛开的玫瑰,用荆棘作王冠卫冕最娇嫩的花朵,那或许便是我们年少的心。

即使那只是刹那芳华,没有人能抵挡岁月的刻痕,没有人始终留在那段青葱时光,可是它依旧在,如同夹在书页中的那几朵茉莉,青春以它亘古不变的方式存在,在不经意的时候提醒你,你的`青春就在这里。我们在生活中长大,也许会忘却曾经的张扬,也许会从不切实际的梦里醒来,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那份无知、单纯、善良,那是我们的玫瑰,那才是真正的我们。

5.岁月沧桑的句子 篇五

1、我突然发现自己好迷茫,在这复杂的城市中,完全失去了方向。脑海中浮出了那些上了灰尘而遥远。隔时空的画面,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和笑 脸。越来越清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闪过眼目,一切如浮云。再次风逝。

2、岁月苏醒在泛黄的照片里,多少年轮编织了多少皱纹,创业的艰辛、奋斗的青春、生活的劳苦,你如数家珍一并倾泻于我,那是你无人分享却引以为豪的寂寞。

3、岁月婆娑着那憔悴的脸庞,少了那时的稚嫩,多了一分坚毅。不知何时,心里多了一泓悲伤的泉眼,不停的灌溉着干枯了的记忆,丰满着昔时的喜怒哀乐。

4、一年又一年,几许沉淀,几许感触,有几许温暖,也有几许薄凉,都是不经意间,有些人,有些事也都在不经意间…成了习惯…

5、时间流走,纵然你如何追赶他的脚步,他也已无情,将你丢弃在岁月的轮回里。走过春夏,步入秋冬,你说人生已近尽头,黄土在数算着日子。人老了,回忆悄无声息地入侵,拂过一面凉风,痒痒的,骚动平静的心海,记忆便不可制止的蔓延开了去。

6、执着的生命在佛前端坐成莲花的摸样,律动的爱念点亮心中不息的烛光。透过雪花,我感受到暖湿气流的回响,或许姹紫嫣红就在前方!让原始的激情膨胀,用诗的语言亮丽彼岸欢欣的脸庞,醉态的美,在岁月的角落,悄悄绽放!

7、曾经年少,拥抱着阳光;曾经奋发,追逐着梦想;曾经坎坷,似迷途的羔羊。

8、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回首身后跌跌撞撞的经历,总有一些光阴难以磨灭的东西留在我们记忆里,有苦涩,有欢笑,有感动,有泪水……这些情感的精髓,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灵魂的最深处,总不经意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如蝶般翩纤舞蹈。当我们蓦然回首那些曾经的点滴碎片,原来仍然如铅般沉重压在心头,令人窒息。

9、来不及抹去秋的忧伤,寂寞的雪花又在拍打着我的凄凉。或许是岁月过于匆忙,几十年光阴似箭,瞬间便成了过往。来不及告别,顾不上回想,逝去的路漫漫,未来的路茫茫……

10、在生命的岁首年终,忧愁欢乐、争吵和好、冷战甜蜜,都是你们的故事。相互扶持着演绎真情,原来一辈子也是快得白驹一逝。

11、那时间的沙漏慢慢地把未来一点点风蚀成回忆,等到了风烛残年之时,只有满揣记忆那汪洋的清水,直至在手中流失殆尽,等待着坠入无尽的黑暗。

12、这是怎样的感觉呀?让所有纯粹的想象,变得冰清玉洁;四散的翅膀,引领着迈向顶峰。我不敢想象,更不敢奢望让所有的记忆成为永恒,让指尖滑过岁月的沧桑。

13、我欲举杯邀明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之路苦短漫长,红尘琐事千般无奈,何人可以看破红尘,何人可以纵横人世,何人可以快意恩仇,何不洒脱的走自己的路,无论坎坷,无论风雨,豪情抒写人生的喜怒哀。

14、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漂泊。面对生活中那些触不及防的意外、突如其来的伤痛、从天而降的灾难,相信,只要有爱,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人生中所有的风雨,一切会变得轻松而释然……

15、生活好像只有忙碌,人不忙时心也累,这就是现实生活所谓的压力吧,真的应该试着换一种心情,把目光移离,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做到最好,别留下太多遗憾,足矣,来年给自己一个许诺,一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并不是多么向往外面的风景,只是想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至于是什么?说不清,至于去哪里?未知…

16、风和日丽,天空游荡着几许琉璃。望着云端那一抹淡蓝,仿佛千年的哀愁刹那间消散,万年的孤寂染上了色彩。

6.青春需要经历沧桑 篇六

高一七班马新蕾 汪国真曾经说过:“你要生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和复杂些。”所以,如果想要成功,就只有独自接受苦难。

蒋方舟曾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一书中称我们这一代是“被绑架的一代”。书中作者写道:“5.12的汶川大地震成了唯一撼动高考权威的一件事,正在备考中的我们不允许看电视,收听广播,或是看报纸,怕影响心情。所有关于地震的消息都是老师发到我们手中的,以作文材料的形式。年少无知的我们就像被关在一个不透明的封闭的大箱子中,只能通过砰砰的敲击产生回响来大概猜测发生了什么。”

在我们的人生中,青春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父母的溺爱,亲戚之间的比较,社会带来的压力,却让本该七彩的青春变得晦暗无光,我们不禁要发问,这样过度的期盼,过分的溺爱,真的是对我们好吗? 就像故事中所说的,人们因为喜爱动物而过度的给他们喂食,结果却使他们失去了觅食能力。人们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而青春正是如此,只有经历沧桑的青春,才是最有诗意的青春。有句话说的好:“青春就是肆意的奔跑,然后华丽的摔倒。”就像鹰妈妈把小鹰推下悬崖,小鹰才会学会展翅翱翔,青春,就是给我们一种勇气,让我们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如果这个时候给我们镀上一层坚实的保护膜,如果这个时候给我们一把保护伞,那我们将永远失去激情、失去勇气、失去拼搏的信心。就像前一段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一位在公园门口扮米奇与人们合影留念的的工作人员,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为了给四十多岁的儿子筹钱结婚,才出此下策,也不都是过分溺爱而使孩子失去自立自主能力的后果吗?

7.历经125年的水上火车站 篇七

阿姆斯特丹火车站位于市中心, 整栋建筑使用红色砖石, 非常漂亮, 其新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令人赏心悦目。火车站附近是市政厅广场。从外观上看, 车站正门面对城市主干道, 是许多公交车、电车、游船及3 条地铁线的起始站, 并连接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和城区各个方向, 构成了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游客来到阿姆斯特丹不会迷路, 因为找到了中央火车站就找到了方向。车站南侧广场临近运河, 北侧是一大片人工水域, 人们可以乘坐游船游览阿姆斯特丹的水都风光。游客抵达中央火车站附近水域后, 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座火车站建筑仿佛悬浮在水面上, 除正门外其余三面都被大小河道所环绕, 使人们震撼不已。

作为1881 年开始建设的百年建筑,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颇具特色。整座建筑建造于水上, 在全世界火车站的设计中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一般的大型火车站在建造时要深挖地基, 而这座火车站的基础却建在3 个人工填筑的岛屿上, 依靠8687 根直径超过50 厘米的坚实大木桩支撑整座火车站, 每根木桩长度均大于30 米, 牢牢地将建筑物固定在水上。在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中建造火车站, 其建造难度可想而知。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历时整整8 年的岁月, 才完成整个工程。阿姆斯特丹火车站于1889 年10 月15 日正式启用, 车站设有10 余座站台, 站台间顶棚跨度40 余米。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外观带有鲜明的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 虽然历经125 年多的沧桑岁月, 但依然充满活力。它一直是荷兰全国铁路中心, 同时也是欧洲铁路枢纽之一, 包括一些欧盟国家在内的列车, 例如开往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等国家的国际列车和高速列车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每隔3 ~ 5分钟, 就有一列开往上述国家的列车在这里发车或经停。人们可以乘坐“大力士”高速列车花5 个小时抵达巴黎, 也可以乘坐IEC城际快车前往科隆等。每天有1400 多趟列车抵达或离开这里, 每日出入车站的旅客超过25 万人次。

从2015 年起,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在傍晚太阳下山后的一小时, 会出现充满了梦幻魔力的神奇彩色拱窗。这道彩虹出现在车站东门2B平台, 宽45 米, 高25 米。这是艺术家达安·罗斯加蒂设计的一个艺术项目, 是车站125 周年庆典的一部分, 也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5 国际光之年的开始, 使古老的火车站再现其辉煌。

艺术家与光学研究者合作开发了生成该彩色的特殊滤色镜。该滤色镜由液晶薄膜制成, 把从4000瓦功率聚光灯 (耗电只相当于一台2 匹空调机) 发出的白色光分解还原成各种颜色的光谱, 分布到车站外墙的拱形区域, 勾划出屋顶的确切形状, 组成一道绚丽的彩虹。

8.历经沧桑 篇八

2400多年前,中国先民在此开辟南方丝绸之路,著名的“博南古道”,就是从现在的四川成都经腾冲口岸转向缅甸抵达印度、阿富汗等南亚国家的一条繁荣兴旺的通道,自西汉以来,腾冲就已发展成了商贾云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

说到腾冲,就决绕不开古镇和顺,这个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之首”的古镇,以其独特的腾越文化魅力,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和顺的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一进入和顺,你就会被她古朴的气氛所感染。安宁、祥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古色古香明清建筑群映入眼帘,仿佛走入了历史的画卷中。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座桥,每一条街巷,无不透出别样的古风古韵,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神韵依然。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村民与古镇和谐统一,不商业、不市侩、不媚俗,未被现代气息所浸染。你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小溪旁、在池塘边的洗衣亭下浣洗衣衫的景象。这种已经被城里人忘却了的洗衣形式,在和顺乡还鲜活地存在着。和顺总让人在一种特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然与文化和谐共存的惬意。这里,才是一个真正可以悠闲度日、忘却烦忧的地方。

经典旅游 打造云南旅游新名片

除了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腾冲还拥有大量令人惊叹折服的自然景观。依托着自身丰富的观光旅游资源,她已成为继丽江、大理之后的云南旅游新名片。腾冲区内保留了大量原生态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奇观、无处不在的地热温泉和湿地景观、25个民族聚居的浓郁民族风情……在腾冲城内纵横的古朴街巷,幽静曲折,仿似历史的沧桑脉络;而城外四处皆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杰作,遍闻鸟鸣莺啼,花香盈翠。

神秘雄奇的高黎贡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被世界野生生物学会列为具有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

“云南温泉甲天下,腾冲温泉甲云南”——人们这样赞叹腾冲的地热景观。神采斑斓的腾冲火山地热景观,有90多座火山雄峙苍穹,80余处温泉喷珠溅玉,温泉泉眼数以万计

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是一个令人欢快的去处。这里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其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多种珍贵鸟禽和奇异花草,还是多种候鸟的生息之地。

如果没有玉石,腾冲将失色一半。腾冲历代的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创造了灿烂悠久的玉石文化,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18℃暖冬享受阳光绿林中的生活

来腾冲的理由,除了感受她的历史、文化,那无处不在的美景,更有她令人羡慕的舒适温度。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候鸟式”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三省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为了父母,为了老人,人们如候鸟迁徙般纷纷寻找温暖舒适的城市过冬。中国避寒有海南、西双版纳,避暑有东北、贵阳,而腾冲的避暑避寒资源,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都极为稀缺。腾冲,年平均温度14.8℃,冬季气温不低于8℃,夏季气温不高于2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阳光温和、繁花盛开,素以宜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而冠绝天下。森林覆盖率为70.7%,使得这里的空气含氧极高,清新舒适,腾冲和温哥华一道,被公认为是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可谓避暑避寒宜居之胜地。

腾冲世纪城

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延伸

天时,地利,人和,世纪金源集团曾在腾冲旅游度假村项目宣传未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奇迹般的创下了热销5亿元这样令业界叹服的成绩。国际顶级设计大师——美国罗杰.帕克德和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公司——日本M.A.O,强强联合,同心协力打造新的世界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公园与低密度住宅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彻底摒弃了一半是公园一半是住宅的形式,达成了公园与生活无间的亲密尺度。世纪金源集团与世界共同见证了体育休闲公园度假村的传世价值。如今,世纪金源集团又以大气磅礴的“造城”之势,再次为腾冲这片神奇的处女地增添了地产综合开发的巅峰之笔,鼎力成就了腾冲无可撼动的第一休闲养生城。

3000亩的总占地面积,占据腾冲未来新城最核心区域。项目坐落于万脉汇聚的腾冲西山坝,距离腾冲县西北方向2公里,依山傍水,奇景环绕,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宜人的气候,宛若天堂。15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5600余套的规划低密度住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项目融合西山坝特有的地势与原生态丛林,将俊秀的山、轻灵的水、温润的泉,与人文完美结合,形成了腾冲首创的两千多栋低密度住宅与7层观光电梯花园洋房珠联璧合的建筑布局。社区内相应的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商业街、医疗、休闲、体育健身、文化生活、金牌物业、百亩天然湖、激光水幕电影等配套一应俱全,保证日常生活的便利,贴心关照度假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国罕见的休闲养生、避暑越冬之胜地,必将成为世界不可多得的最适宜人居之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住宅区。

作为世纪金源集团在滇的又一巅峰巨作,传承世纪金源集团无限的尊贵品质,腾冲世纪城将以生态健康为导向,在素有中国的“温哥华”之称的宝地腾冲,成就腾冲旅游综合地产开发项目又一震撼之笔。

9.另寻沧桑散文 篇九

总是在蹉跎间感受时间的流逝,总是在分离中品尝出眼泪的真正滋味,和快乐相比,伤感的东西占据着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那是无能为力的,快乐就像昙花一样,要候着那个点才能一睹她的芳容,而悲伤却处处存在,哪需要刻意寻找呢!今夜,狂风摇撼着窗棂,听着它肆虐的暴躁,我的内心却如此的平静。“悲伤”是个哲人,对着他,听着自己的心跳,就算他一语不发,你也能参悟很多道理,“快乐”之后就是他,而他之后还是他,只是之前的他给了你绝望,之后的他给了你希望。我很开心,不是因为快乐,恰恰是因为悲伤,这不单单是感喟,也不是无聊的冗长,不沉重,因为我已经卸下了它。这段路上,乌云压得很低,潮湿的空气渗入时间,于是伴着膨胀的时间还有我坚定不移的步伐向前走,是的,我不能保持永远的坚定但至少在这段路上我守候着自己的灵魂,它燃烧着,就算这料峭春寒的这个孱弱的温度,我依旧被它烘烤着,我想,我很温暖。

10.沧桑作文800字 篇十

树不会说话吗?不它们也会。只是它们不喜对世态炎凉发表看法而已。说了,也不会有人听;听了,也不会有人理解。

抚摸着这棵树,感受着这棵树。我听见了它的声音。它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十分沙哑。树说,人们围着它修了一栋房屋。有一个小孩,小时侯,喜欢扯它的叶子;长大一点,喜欢撇它的枝干;再长大,就拿刀划它的脸。慢慢的,慢慢的,他真的长大了,离开了这个小乡村。但在树上的疤痕却永远留下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又来了。

11.“七子”沧桑 篇十一

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可知“七子”是怎样“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历经沧桑,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和祖国统一。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近“七子”,了解“中华七子”的曲折命运。

澳门确切地讲应叫“澳门地区”。它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这里发掘出的许多珍贵文物都已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澳门一带劳动、生息过。自秦代始,澳门及其邻近地区就已正式绘人中国版图,虽然在历史上,它的辖属在不同的朝代有过变迁,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澳门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葡萄牙人非法人居澳门始于1553年。经过人居、盘居、强居三个阶段,为强占澳门做好了准备。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列强纷纷存中国攫取侵略权益,葡萄牙殖民者也尾随其后,加紧侵略扩张,以图实现变澳门及其附近地区为殖民地的野心。1877年12月1日,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大清国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葡萄牙殖民者虽然强行占据了澳门,可中国同胞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一再强调澳门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倒巳的一部分,在条件成熟时,将恢复行使其主权。1979年中葡建交后,也开始了澳门问题的谈判。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华民族洗雪耻辱的时刻到来,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威海卫今称威海。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上的旅顺同为清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始设威海卫(卫,明代驻兵之地,驻军人数多于“所”),“威海”也即由此而来。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避战自保”,清军连连溃败。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沙俄强租旅大后,英国为同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抗衡,向中国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并同当时占领着威海的日本秘密交涉,得到日本的支持。最终,在英国的讹诈和威胁下,1898年7月1日,英国与清政府在北京签定《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了威海卫,租期25年。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曾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就威海卫租借地问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交涉;1931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祯与英国驻威海长官庄士敦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典礼。被英国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广州湾即今天的湛江港。在广东雷州半岛东北侧,由竭州岛、东海岛和南三岛围抱而成。湾内宽阔,是中国南方的天然良港。1897年,法国军舰白瓦特号为避台风而闯入“广州湾”,并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上书法国政府租借广州湾。1899年11月16日,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租借给法国,租期99年。二战期间一度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经过协商,于1945年8月18日,中法签订《中法交收广州湾租借地条约》,至此,广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

旅大旅顺、大连的合称,是我国东北两处著名海港城市。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旅大和建筑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要求。在李鸿章、张荫桓的积极促合下,经过“谈判”,于1898年3月27日,两人代表清政府与俄方代表巴布罗斯在北京签订《旅大租地条约》,5月7日又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俄国强租了旅大及其附近水面,为期25年,并同意沙俄修筑南满铁路支线。日俄战争后,战败的俄国把旅大权益转让给日本。二战期间,为了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擅自同意苏联在旅大享有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最终得到恢复。

香港繁华的国际港口城市,祖国南疆一颗明珠,一百多年来历经沧桑。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它的被割让、被强租是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造成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口,投书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等侵略要求。在武力威胁下,道光帝被迫妥协,派主和派琦善南下广东谈判。琦善向英方表示愿“代为奏垦”割地、赔款等要求,又将香港作为英人居留之所。侵略军头目乔治·懿律不等代奏结果就于1841年1月26日派军强占香港岛,后在1842年8月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得到清政府法律上的承认。

九龙广义上指九龙半岛。英国人割占香港岛后仍不满足,尖沙咀一带的九龙半岛南端便成为其进一步侵占的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先军队占领,后外交讹诈,迫使两广总督劳崇光同意租借九龙半岛南端的特权。1860年10月,在《北京条约》中,英国又乘列强瓜分中国的机会,要求扩展和调整其香港界址。1898年6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并通过此后的定界谈判,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5个岛屿,也就是现在的“新界”地区,租期99年,从1898年7月1日算起。

硝烟过后,又见黎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准备收回香港,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由于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保留香港现状对我国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暂不收回香港。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界”租期日益临近,中英两国自1982年9月起,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经过多轮谈判,1984年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并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包括九龙半岛在内的全部香港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台湾自古即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在我国历代官修的史书和重要的文献中,都详细记载了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和风俗以及中国人民早期的开发隋况。台湾也是列强多次染指之地。鸦片战争前后,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相继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割占,自此台湾和祖国分离五十年。对于近代以来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始终进行艰苦而英勇的反抗斗争。二战后,台湾再次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自蒋介石退据台湾后,在美国支持下,维持所谓的“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从而导致台湾与大陆两岸又长期隔绝、分离。1979年以来,“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欢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更是在台湾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

虽然现在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在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下,坚持“一中一台”、“一边一国”的反动政策,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悠悠百年,沧桑巨变。放眼神州,“七子”璀璨。

(作者单位:讷河市拉哈一中)

12.历经沧桑 篇十二

恭城文庙是全国四大孔庙之一, 也是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

恭城文庙遵循山东曲阜孔庙的建筑模式, 只不过受到等级和资金的限制, 在规模上删繁就简, 取其精华, 同时也引入独特的地方建筑语言元素, 造就出一个整体造型紧凑、细节设计精巧的庙宇群落。

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的庙宇, 各式建筑错落有致, 依地势高低逐级而上, 整体规划浑然天成。较之建造于平原上的孔庙, 恭城文庙更具备视觉上仰视的效果, 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敬畏、崇尚进而顶礼膜拜的心理暗示。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 是供奉孔子灵牌的地方, 也是建筑群落中最高的殿宇。雕刻龙纹图案的玉陛, 装饰繁复华丽的梁脊, 横亘其上的彩龙, 处处显示着这座建筑享有皇家待遇的等级。大成殿正面五开间, 三间进深, 有砖柱十根, 木柱十八根, 均坐于精雕成花篮形的柱础之上。十四扇大门、门窗、檐口均以精美木雕装饰。

文庙周围的赭色高墙, 称为宫墙。宫墙典出《论语》, 意在赞美孔子学问之高深有如万仞之墙。按照封建王朝宫室的规制, 孔庙的宫墙享有漆成红色的最高规格。

恭城武庙, 又称关帝庙, 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 也就是公元1603年, 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庙宇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 坐落在城西印山南麓恭城文庙的右侧。文武双庙分占同一个山的两个山脊, 彼此相距仅50米, 一东一西, 一左一右, 互为比邻, 亦两相对应, 可谓相得益彰。

武庙整个建筑组群均采用木构架和砖墙混合承重式结构, 由戏台、雨亭、前殿、正殿、协天宫、后殿及东西两厢配殿组合而成。

主体建筑结构采用重檐歇山屋顶构架方式, 传达出一种高规格建筑的信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屋顶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制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顶, 只能用做皇帝的宫殿;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重檐歇山顶;民居则只能使用硬山顶。关羽生前虽乃民间人士, 但毕竟有“帝”的谥号, 因此供奉他的庙宇也有相应的建筑规格。

武庙屋面重檐歇山, 飞檐高翘。脊山装饰的龙凤含珠灰塑, 大气磅礴、威武显贵;垂脊则以明暗八仙、人物花鸟彩塑点缀, 形态逼真, 动感强烈。

13.沧桑的句子 篇十三

2、沧桑与苦难的`一生!不论物质,还是精神,我的生活、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我付出的一切的一切……

3、总有那一种声音,穿透苍穹,在千里之外徜徉于耳际.把暖意贯彻在全身每一处伤怀,一点,一点.

4、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5、被恨的人,是没有痛苦的;去恨的人,却是伤痕累累。

6、别离的泪水,为记忆的长河增添新的浪花;别离的祝福,为再一次相聚拉开了序幕。

7、不要勉强自己,明天没什么特别!只是想你能完完全全陪我在你有时间我离开前。

8、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9、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一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更多。

10、而我已分不清,你是友情,还是错过的爱情。一点点语录网

11、分别时,我们没有流连的泪眼,相对,无语。看夕阳透过文峰塔尖,把它的余晖洒在西清河畔。

12、分手不是伤害或失败,而是彩排幸福的到来。

13、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14、爱情,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堕落。

15、高山重洋将我们分离,没奈何我只能在回忆中与你重逢,在梦境中与你相遇。

16、公主的纯情写在脸上,巫婆的深情种在心里。

17、红尘谢幕一世酸楚,流不尽的水是我眼腺里的泪。你用青春许下的誓言,换我把沧海守到桑田。我懂了,所谓的十指紧扣,原来,只是握紧了我自己。

18、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19、蝴蝶,一朵华美盛世的花,谁为伊人憔悴,看尽一世沧桑,繁华落满一地。忧伤,倾诉一世的悲,寂寞,为你弹奏再美的乐章。

2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需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日何夕,君无陌路。

21、今日同窗分手,道一句:珍重!明天校友重逢,贺一声:成功!

22、今天笑着和你分手,但愿不日笑着把你迎接。

23、尽管是匆匆地相逢,匆匆地离别,但短促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拥有着永恒,相信今日的友情是明日最好的回忆。

24、经过沧桑,才知道生命最珍贵;看淡得失,方明白苦痛原是身外物。

25、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离绪千种,期待着一次重逢。

26、离别,泪水成了留言,你说:这泪可以凝结成珍珠,变成永久的纪念。

27、离别时,留下一串艰难的足迹;相逢时,欢愉一对欣喜的身影没有离别的痛苦,也就没有相逢的欢愉。

28、历史的背后留着沧桑的岁月 从古至今,在亿万人民心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又崛起的民族,这个民族有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有着让所有中华民族的人民感到无比悲痛的历史史事。

29、两个人因为开心在一起叫喜欢,如果不开心还想在一起就是爱了。

14.沧桑 篇十四

用一种空灵的心境漫步于书中,恍若一场奇妙的际遇。

初识《雨巷》,便仿佛像那丁香般的女子,眉宇是化不开的愁怨,凄清又迷茫。撑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踏一双沉重的木屐,在蒙蒙雨汽中,在悠长雨巷中寂寥又凄婉地彷徨。当时戴望舒究竟是怀着怎样复杂的思绪,于南国的尺水深巷中,静静写下这篇《雨巷》?愿他得偿所愿,果真逢着那丁香般结了愁怨的姑娘。

用一种缥缈的心态漫步书中,仿佛美成书中的剪影。

涉猎《红楼梦》,聆听黛玉的《葬花吟》,一缕香魂如泣如诉。“花谢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啊,你一介弱女子,正当是“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年纪,怎的就只身进了大观园呢?扛一香锄,帕掩了落红,边又发出“明年葬侬知是谁”的感慨。你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又怎适合在尔虞我诈之中生存呢?你寻寻觅觅,不过是盼望一个美好的归宿,但在那大观园中,有太多的羁绊。“可堪咏絮才”终是“玉带林中挂。”你最终寻到的,也不过是红楼那一凄婉的梦。当时曹芹写下这一旷世奇书时,又何尝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用一种哲思的心境漫步于书中,仿佛成就了一位文人的豁达。

探秘《瓦尔登湖》,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瓦尔登湖隔着如许烟波的岁月,澄明而透澈,它是神的一滴,它是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无可比拟。时隔多年,瓦尔登湖成为了多少人梦遗落的地方。湖上氤氲的水气,加之啾啾的鸟鸣,甚至于飘摇的水草,都已是幻影。何处再寻觅如此的风景?梭罗一点点描述出瓦尔登湖,但那纯净的“一滴”,也已随他逝去,留给我们的,不过一点遐想。那是缥缈孤鸿影,故景不再。

15.历经沧桑 篇十五

也许能更清晰地发现那些导致次贷危机发生的微末细节、导致全球也泛起金融海啸的深层问题。

不容易。可毕竟, 各国都早已行动起来以拯救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可毕竟, 各国都早已行动起来以拯救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16.一路情歌,不是沧桑 篇十六

他是一个让世界上有情者拥有情怀的人,他的歌不造作,也从来没有失败的灰暗。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是永远在寒风里敞开的,老天给了他爱的勇气,他就把温暖当作了礼物。

醉了的人生是绝对忘了疼痛的,我相信能写出《恨情歌》的人,即使是浪子也会把情偿还,然后去别处浪迹。陈升是华语歌坛把情爱唱得最男人的人,他是一个厚实的交织体,他有把疯狂变得柔和的能力,他也有把玩世变成豁达的底气,这全在于一个字:真。

在陈升的歌里面,人生不是冷冷的驿站,人生就是吞咽下什么然后继续绽放的坑坑洼洼的什么东西。他的动人在于每一段吟唱都玩真的,又呈现一张张狂放与质朴之间的脸孔。真正浪漫的人总是丢得多而拾得少的。

戒不掉疼痛感的人,也戒不掉获取温暖。在陈升那里,豪放是实词,细腻是虚词,一正一反地把身体与灵魂抽空。这种随性的人也是最执拗的,他有足够大的空间吸纳人世变迁。放肆有时只是忠实的背影而已,陈升的歌的宽怀正在于没有抱怨,他的抒发里有太多对人的关注,也有打开心扉让人共有的气度,诸如“男人是大一点的孩子,永远都管不了自己”(《关于男人》)这样的表达,是把放纵放在胸口,不是困惑,而是坦白。

如果一定要说罗大佑的歌词是文学,那么我情愿说陈升的歌词是日记——一种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活到哪儿唱到哪儿的日记。我想陈升的成就完全是取决于生活的宽度和生命的丰富。他是在脚印的累计中拥有境界的,也是在率性中流出甘汁的。读他的歌词就像是在读人的经历,不在于数量,却在于深刻。他的歌词充满了敏感,把人逼到赤裸裸的真实的敏感。他会在《蓝》里面如此写到:“蓝是等待人来喜欢,蓝是不想有人管……蓝是自言自语,蓝是冬天赖床,蓝是一切的多次方。”陈升就是这样用生活的哲学来倾诉对自由的向往,但比很多看似高深的文艺腔要深刻得多。

陈升在出道时描述自己是一个“80年代都市的吉卜赛”,而每每徜徉于文明变动的角落。难以想象这个把哭泣当欢乐的男人当年如何挎着背包,提着相机走遍城乡,并在文明的墓地外树立人生信心的。他在1988年推出的处女作《拥挤的乐园》和紧接着的《放肆的情人》《贪婪之歌》都卖得不好,平心而论,这几张早期唱片都属于非常内敛而有野心之作,作为台湾流行乐唱片标示人文精神的尾声,它们是被当时其他偏于商业的唱片淹没的。但就一种心声而言,它们还不够完全个人化,大约是到了《私奔》《风筝》《别让我哭》《恨情歌》时期,才完全凸现一个饱满的陈升。这其中也是《把悲伤留给自己》《北京一夜》风靡一时的阶段。依我来看,陈升不仅仅是让更多人共鸣了,也是他敢于发出随意的呼吸声,他的生命开始更为浑然了。

电声吉他和不插电吉他都能处置那些爱欲交集的主题,他的多变曲风是一种恰当的落差。而人生的浪漫与苍凉在口琴的一声声颠簸中,又有令人无法入眠的感动。陈升太容易制造感动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升的入世情怀一直围绕着情,有时,不一定是两情相悦的情,而是个人成长中自我的情。就像是盘结在风中的内心纠葛,一点一点地松弛了下来,或者说,是在磨炼中给自己答案的漫漫过程。陈升的歌可以说不是孤独之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天然的抵抗,一种越磨难越宽阔的强大。

又如果说,陈升的歌只是述说寂寞的小情小调,很多人会弃他而去的。他是一个在歌唱里比酒量的男人,是一个在绝情中比深情的男人,是一个在孤单中比勇敢的男人。那么,升哥的“酒歌”是不是海量,就看你是不是认同爱欲不分的情爱观,认同懒散、淘气与洒脱的人生观,认同从身边的点滴观看世界的方法论。

想说一下,陈升有一个很多人不具备的特点:将人生的变幻不定甚至残酷表达出美好。在《把悲伤留给自己》里,一句“你的美丽让你带走”是对生命的感激;《午后的蝉声》里的“西瓜皮和鼻涕伴随着我”,又正是他谐趣的一面。我不知道《最后一盏灯》那最后一句假声“你是我最后的一盏灯”击中过多少女人,让陈升自己交代吧。

17.沧桑日志 篇十七

我总是在想

在深山最深处

建一所小屋

门前种满了果树

屋后养一池鱼

春来播种

秋来收割

种花

养草

画画

写作

看夕阳

做一切想做的

不做不想做的

然后再日复一日中老去

沧桑日志二:重生

上个月出了一场事故,晚上骑电动车回家,走在北二环时不小心摔倒,摔伤了不省人事了,昏迷了好久,醒来什么也不知道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现在还不能正常走路,这还是其次,主要是脑袋受伤很严重,整天昏昏沉沉痛的厉害,真是万幸练了一条命,医生说要是没人报警我可能就此别过了!

18.沧桑 篇十八

一抹残阳的融入一片鱼肚白的清明,细碎的脚步逐渐沉下去,沉下去。我看到一个沐着冰冷霞光的人影,俯着身,专心致志地点燃一丛贪婪的烈火,大地的一片焦黑,玷污了青翠的绿。走近时,惊慌失措,因为遍地是扭动的,挣扎的蚂蚁,每只都比拇指甲长。我意识到,他们就像徘徊在天空中迷失方向的雏雁,像经历了众叛亲离的孩子……莫名的恐惧残酷地吞蚀了我的心,不是来源于他们,而是来源于那个人……那个毫无表情的人……以及以后要发生的事……

走出几步,回首……那一幕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灵魂……手起棒落,那些小生命渐渐地瘫软。一星半点的血红诠释着最卑微者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从小我就相信,我看见过他们眼中摇曳的泪光……如果可以,他们会呐喊,会不平,或声嘶力竭地哭,让他们的敌人为之汗颜……可是,他们连这种权利都没有!他们一无所有!

洗劫之后,血色的余晖铺满了地。什么叫尸横遍野,什么叫血流成河,让这些空洞的文字都粉碎吧!我只看到了死,自然界中最所向披靡的魔鬼,死亡……

死,不一定是常用将军。因为我看到,一回生命的颤栗,在死寂的坟中,闪烁着雀跃着……泪泣然而下……

他们胜利了!哪怕只剩下一个!

造物者创造了这样卑微的生命,就有它的意义……每一个伫立在自然界腥风血中的生命,都是英雄!逶迤路上的艰辛不易,只会让他们愈战愈勇……顶风笑傲,俯视大地……

19.历经沧桑 篇十九

自从Dougill[1]首次将损伤力学引入混凝土性能的研究以来, 许多学者在混凝土损伤本构、累积损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建立了多种混凝土损伤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2-5],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静载状态下, 对于历经荷载历史后的混凝土动态损伤力学特性的研究甚少。近年来, 损伤力学在混凝土力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混凝土动态损伤特性[6,7]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损伤的存在和发展, 对混凝土的各种特性如强度、弹性模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这些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混凝土的性质和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鉴于此, 在应变速率10-5~10-3/s范围内, 对历经了0%、40%、60%、75%、85%极限抗压强度荷载历史后的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单轴动态抗压试验, 采用改进的统计模型研究了不同单调荷载历史和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物理力学参数及损伤特性, 为混凝土力学性能、损伤特性和动态损伤本构的研究及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

1试验过程

1.1试验设备

本试验采用三峡大学和长春市朝阳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10 M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大型多功能动静力三轴仪, 该系统是由3个独立的油缸来施加3个相互垂直方向的荷载, 竖向最大出力:动力5 000kN, 静力10 000kN;侧面水平向最大出力:双向5 000kN。轴向变形测量范围0~10mm, 径向变形测量范围0~5mm;位移测量范围0~100mm。在加载应变速率为10-6~10-2/s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能较好满足本次试验的要求。

1.2试件制备及养护

混凝土试件采用150 mm×300 mm的标准圆 柱体试件。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拌合用水为饮用水, 粗骨料为二级配的连续级配的碎石;砂的细度模数为1.8。依据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 确定后的混凝土配合比详见表1。

kg/m3

将浇筑的试件置于标准养护条件下 (温度为20±3 ℃, 湿度95%以上) , 养护28d, 其后在自然条件下养护。为了保证试件平整度, 试验前对试件端部表面进行磨平处理。

1.3加载方案

试验加载过程分为3步:第1步对试件进行单调加载至预先设定的幅值 (0、0.4 fc、0.6 fc、0.75 fc、0.85 fc) , 其中fc为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 加载速率为0.5 MPa/s;第2步按照相同的速率 (0.5 MPa/s) 卸载到10kN;第3步对卸载后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一次性静动态单轴压缩试验, 直到试件破坏。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第1步和第2步采用荷载控制, 第3步采用变形控制。

2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经历不同单调加载历史后的混凝土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拟合曲线如图1~图3所示。图1~图3中, ls表示荷载历史, 0、40、60、75和85表示分别对应0%、40%、60%、 75%和85% 的极限抗压强度, a、b和c分别对应应变速率为10-5、10-4和10-3/s。

对比图1~图3可看出, 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 混凝土峰值应力及弹性模量相应提高;在相同应变速率的情况下, 混凝土峰值应力随加载历史的增加而降低, 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加载历史的增加而减少, 弹性模量随加载历史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当加载历史为0.6 fc时达到最大;当经历不同加载历史0、0.4 fc、0.6 fc、0.75 fc、0.85 fc后, 当曲线越过峰值点进入下降段时, 加载历史超过0.6 fc时混凝土强度下降显著, 尤其是在经历85%的单调加载历史后, 曲线斜率变化最大, 混凝土残余强度降低很快。

3单调加载历史损伤特性分析

3.1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的选取

法国著名学者Lemaitre提出了应变等价原理[8], 受损材料的应变本构关系可以从无损材料的本构方程来导出, 只要用受损后的有效应力来代替无损本构关系中的名义应力即可。根据这一原理, 在损伤后的应力应变与关系式中引入损伤变量D得到:

基于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和等效应变假定原理, 王春来[4]等推导出基于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状态下的损伤本构模型。但是当混凝土强度超过一定值时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则不能准确描述峰值应变后的应力~应变关系, 需对其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修正。而对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采用Log- normal统计分布规律进行描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混凝土损伤过程。

改进后的统计分布损伤本构模型[7]为:

其中上升段的形状参数m为:

下降段的形状参数c需要通过拟合得到。

将式 (3) 代入式 (2) , 得损伤变量D为 :

式中:εpk、σpk和E分别为峰荷应变值、应力和弹性模量;m、c为形状参数。

3.2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分析

改进后的Weibull统计分布损伤本构模型中主要参数为m、c。m为峰值应变以前的形状控制参数, c为峰值应变以后的形状控制参数。不同单调加载历史和应变速率下的m和c值见表2。

分析表2可以看出, 在相同应变速率情况下, 参数m、c符合线性变化规律, 可采用如下的公式来表达:

式中:k1、k2为线性拟合系数;σ0为单调荷载历史的幅值;fc为无荷载历史的极限强压强度。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拟合, k1、k2的值如表3所示。

3.3损伤变量分析

运用选取的损伤本构模型, 对损伤变量D进行计算, 得出经历不同加载历史的混凝土受压损伤变量D与应变ε 之间的关系。

由图4~6可以看出, 不同单调加载历史在应变速率10-5/ s、10-4/s、10-3/s下损伤变量与应变曲线形状大致相似。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个阶段, 损伤未发展阶段, 此阶段新的损伤没有生成或者损伤很小;第2个阶段, 损伤稳定发展阶段, 此阶段混凝土的损伤随着压应力的增加稳定增加;第3个阶段, 损伤不稳定发展阶段, 此阶段损伤随着压应力的增加迅速发展, 直至破坏。在相同应变速率下, 当应变小于2.25×10-3时, 在经历60%的单调加载历史后, 混凝土损伤变量最大;当应变大于2.25×10-3时, 经历85%的单调加载历史后, 其损伤变量明显增大, 这说明单调加载历史对混凝土的影响存在一个槛值, 大于槛值时的单调加载历史幅值才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4结论

(1) 在相同加载历史情况下, 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及弹性模量明显增加, 但是混凝土的峰值应变对加载速率并不敏感, 整体上峰值应变随加载速率的提高略有增加;在相同应变速率的情况下, 混凝土峰值应力随加载历史的增加而降低, 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加载历史的增加而减少。

(2) 在相同应变速率情况下, 经历不同单调加载历史后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经历85%的单调加载历史后, 曲线斜率变化较大, 混凝土残余强度降低显著。

(3) 不同单调加载历史在应变速率10-5/s、10-4/s、10-3/s下, 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损伤未发展阶段、 损伤稳定发展阶段和损伤不稳定发展阶段。

(4) 混凝土存在损伤槛值, 加载载历史低于这个槛值时, 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 但是加载历史高于这个槛值时, 混凝土损伤变量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加, 抗压极限强度明显降低。

摘要:研究了历经不同单调荷载历史后混凝土试件在不同应变速率 (10-5/s、10-4/s、10-3/s) 下的动态单轴受压试验, 对比分析了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 并采用改进后的Weibull统计模型分析了单轴受压损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历史下, 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 混凝土峰值应力及弹性模量明显增加, 峰值应变变化不明显;在相同的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随荷载历史幅值的增加而降低, 历经85%的单调荷载历史幅值后, 混凝土残余强度降低显著;当单调荷载历史低于某一槛值时, 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 但是加载历史高于某一槛值时, 混凝土损伤变量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加, 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明显降低。

关键词:混凝土,单调荷载历史,应变速率,动态损伤特性

参考文献

[1]DOUGILL J W.Mechanics in Engineering[J].ASCE, EMD, 1976, 102:333-335.

[2]尹双增.断裂·损伤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3]钱济成, 周建方.混凝土的两种损伤模型及其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 1989, (3) :40-47.

[4]王春来, 徐必根, 李庶林, 等.单轴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 2006, 27 (1) :151-154.

[5]吴建营, 李杰.考虑应变速率效应的混凝土动力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 2006, 34 (11) :1 427-1 430.

[6]肖诗云, 张剑.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动态受压损伤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 2010, 41 (8) :943-952.

[7]王乾峰.钢纤维混凝土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湖北宜昌:三峡大学, 2009-06.

20.风雨沧桑 福州贡院 篇二十

纪念堂原为福州贡院,贡院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为唐明皇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创设立,唐代官府为防止考生翻爬,于是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有“棘院”之称。北宋元祐五年(1090)福州设立贡院,“五月,乃择州治之东南公廨及隙地,广二百三十有奇,而深倍之,乃增筑厥址,崇其旧三尺,穹堂廷庑,中辟旷除,后敞公堂,缭以重室,以为考校之舍。外门之内,监门、巡铺、弥封、纂录之所皆具。旬五十而成,凡为屋百有二十区,是时举士才三千,峨冠鹄袖,雍容而入”。明洪武十七年(1384)布政使薛大昉奉命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成化七年(1471),布政使朱英又移建今日所在地。因通道较为狭隘。正德十一年(1516),巡按御史胡文静“购民居益之,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万历五年(1577)贡院遭受火灾焚毁,次年重建。清朝建立后,贡院虽经多次修葺,但应因地处山沟,每逢刮风下雨,便有倾塌危险,考生也不得不浸泡在水中应试,为此,乾隆十八年(1753),地方官坤陈治滋、林枝春倡导百姓捐款重修贡院,“不数月,而十郡二州计数至二万六千八百两有奇。”经过一年多努力,重修工程竣工,共耗银一万六千两,极大改善考场环境,使考生欣喜异常,时人由此发出:“闽中绅士乐士劝功,好善笃而趋义勇,实为十五省之冠。”的评论。清代道光七年(1827),因贡院木构部分渐趋腐烂又再次进行大修。

清代全国共有贡院17所,基本每省省城均设一所,尽管规模不一,但在建制上是整齐划一的,贡院多坐落城东或东南,以表示东方文明之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福州贡院的外部建筑主要是大门和碑坊,大门正前方为“天开文运” 碑坊,两边各有碑坊:一曰“明经取土”,一曰“为国求贤”。再东为三司公署,再西为外供给所,广场正中有“登瀛”桥。此外,贡院还建有三座较小碑坊,分别称“天衢”、“云路”、“龙门”。贡院内部建筑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明远楼为中心的贡院主体结构,明远楼在甬道的正中央,为三层的建筑物,与建于西角的了望楼犄角相望,同是考务官员登临的建筑物,考试期间,他们居高临下,遍览场内情形。甬道两边为东西文场,有数千间之多。第二部分是为位于贡院建筑群中央的至公堂,堂的正中央悬挂乾隆皇帝御赐书匾 “旁求俊乂”;两楹悬挂题联:“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 至公堂为外帘官工作场所,设有“对读”、“受卷”、“弥封”、“供给”四所,在西边“誊录”、“巡绰”等场所。第三部分是贡院的核心部分——内帘部分。中央的建筑为衡鉴堂、抡才堂,是主考官和房考官评跃试卷的场所。

古代考场生活极其艰苦,乡试(秋闺)通常考三场,每场考一整天,共考三天。每场考试都是前一晚入场,次日考一整天,第二天才能走出考场,吃喝拉撒全在考场内解决。考生不仅要携带文房四宝,更要携带被褥、食物及杂件。为防止有人趁机夹带,进入考场之时,考生要解开衣物,接受上至头发、下至鞋袜的详细搜检,确保无虞。文场(号舍)是考生考试和住宿地方,每排号舍编为一个字号,用《千字文》排列,号的三面为墙,只有一面以油布为帘供出入,号的面积非常狭小,单间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宽3尺、4尺。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号内有两块木板,考生可坐在成板上答卷,也可以俯下写作,晚上就把板抽出用以睡觉。除此之外,号内还有火炉和夜壶,火炉作取暖、热菜之用,夜壶用途不名而喻,每当拉撒之物满时,号兵就端出倒入粪桶中,因臭气熏天,粪桶旁边的号房有“臭号”之称,分到此号的考生可谓是倒霉至极,不仅要忍受穿鼻臭气,更要挥笔做文,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由于号的抽取是由抽签决定,因此“臭号”考生只能自认倒霉,或者怀疑祖上缺德甚多而遭此抱应。

考生在考场内极其艰辛,尽管有油布,但却无法遮挡深秋寒气,若遇刮风下雨,则情形更糟。由于号内狭小,考生蜷缩成团,再加上蚊虫叮咬,常常难以入眠。尽管有火炉,但考生忙于考试,毫无心思炖菜热饭,通常直接将冷饭剩菜吞咽而下。环境的恶劣加之承载巨大的精神压力,令许多考生考后大病一场,甚至有的考生在考试期间就精神崩溃,晋江人王韵在《国朝科名显报录》载:“乾隆己亥年,有个考生突然冲出号房,乱喊乱叫,用水泼面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捆绑手足丢到贡院门口。嘉靖癸酉年,又有个考生首场考完后,突然用浓墨把试卷乱涂乱画,最后竟然大怒把试卷撕毁,扬长而去。难怪时人发出”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的感慨。

福州贡院为全闽学子赴考之地,许多福建名人从此院脱颖而出,成为治国安邦的经世名臣,如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林则徐等。贡院更是榕台关系的见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清代台湾为福建辖府,台湾秀才为取得举人学衔,必定要赴榕应考,许多人如偿所愿,中举成功,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光绪二十年(1894)的二百余年时间,台湾考生在福建乡试考取举人305人。甚至有33名台湾省籍举人,又在京师会试折桂,荣膺进士,反映台湾文教昌盛。贡院更推动福州文化事业发展,近万学子齐聚福州考试,必然要购买书籍,钻研学问,与贡院仅有数街之隔的南后街20多家书坊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以贩卖为主,兼营字画碑帖、文房四宝、雕版印行的文化一条街。为避免路途遥远,一些学子干脆长期驻留福州,吟诗作画,结社交友,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不仅使福州形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文性格,更使福州文风鼎然,成为首善之都。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贡院原有职能丧失,然而并末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此时民主共和之风渐起,许多督抚上奏清廷,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君主立宪,允许地方自治,于是福州贡院被改为咨议局,成为闽省社会精英共商省是的场所。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州在革命党人的带领下,于11月9日成功光复,成立革命军政府,贡院被改为福建省临时参议院,成为福建民主象征。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莅闽,在贡院至公堂发表重要演讲,对东南沿海革命产生深远影响,为纪念此次演讲,1932年,福建省府将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中山堂南面的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并作为国民党福州党部所在地。2001年,福建民革筹资三百万将其修复一新,并辟为孙中山纪念馆,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在千年岁月中,福州贡院饱经沧桑,兴废更迭,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它不仅是反映古代福建文教事业之昌盛,更是近代八闽儿女追求真理、热爱民主精神的有力见证,反映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如火如荼海西建设中,它必然在促进两岸交流,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抛物线下一篇:效益审计的思考与探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