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论文(精选13篇)
1.古典诗歌论文 篇一
内容简介
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展示出方人五颜六色的情感浪花和绚丽多彩的思虑萌动。它以启悟人生的哲理、关切人生的忧思,给人以历劫难平的印象和宗教崇拜的冥想。
东方古典诗歌诱发了古代东方人民的艺术想像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深刻、更自由、更有意义。读者或听众则通过欣赏诗歌,将实际生活中的美好或丑恶、伟大或平凡、高尚或卑贱、崇高或渺小,真实或幻象等种种人生体验变为已有。只要人们想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感,就首先会想到诗,只要人们阅读并欣赏过这些诗,就一定会徜徉于诗的海洋之中,使之在情感的博大宏深了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觅得力量的源泉,重新被激活而奋起。
目录
总序
序言
埃及
恩纳
尼罗河颂·第一首
献给阿顿神的圣歌(节选)
亡灵书(节选)
搬谷人的歌谣
一个人与他的“巴”的辨论(之三)
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第一块泥板 三(A)
吉尔伽美什·第八块泥板(节选)
希伯来
雅歌·第二首
雅歌·第五首
耶利米哀歌·第四首(节选)
诗篇·恶卫是我的牧者
箴言·智慧赞
约伯记·第一轮对话(节选)
先知书·亚卫应许世介和平
多比传·多比雅之祈祷
传道书·万事都是虚空
印度
梨俱吠陀·阿耆尼(火)
梨俱吠陀·雨云
梨俱吠陀·蛙
梨俱吠陀·夜
阿达婆吠陀·相思咒
阿达婆吠陀·爱情咒
蚁垤
罗摩衍那·第十三章(节选)
广博
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传二八一(节选)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插话节选)伐致呵利
三百咏(一一O)
马鸣
佛所行赞·第五章·出城品(节选)迦梨陀娑
云使·后云(节选)
提鲁瓦尔卢瓦尔
古拉尔箴言·政治篇·友谊(节选)胜天
牧童歌·第九歌
格比尔达斯
„„
伊朗
阿拉伯
阿富汗
日本
朝鲜
越南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
2.古典诗歌论文 篇二
诗因情生,亦以情动人。 美国当代桂冠诗人唐纳德·霍尔(Donald Hall) 把诗歌定义为:“ 一个人的心灵向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倾诉。 ”我国明初文学家宋濂也曾指出:“ 盖诗缘性情,优柔讽咏,而入人也最深。 ”诗人正就是凭借着感情的火焰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并借之点燃读者的情感, 使两者产生紧密地碰撞、交融和共鸣。 因而,一首好诗, 首先是能够走进你的内心, 并能与你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 可以说,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情感碰撞、 交融和共鸣的程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
什么样的情能够激发诗人并感染读者呢? 西晋陆机的《 文赋》 概括说:“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也就是说,他以为现实生活中的时光流逝、外物变化所引起的一切情感反应,都是属于诗的。 对此问题,齐梁时期的钟嵘在《 诗品序》 中表述得更为具体, 他说:“ 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其语中已涉爱情、 友情、 爱国、 思乡、 悼亡、 惜时、伤春、悲秋等多种情感,这些正构成了我国古典诗词所抒发或表现的主要情感内容。
情感的自然真实,是优秀诗歌作品对读者产生情感作用的基础, 也是我国古典优秀诗词作品的首要特征。 如唐人孟郊的《 游子吟》 一诗写道:“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诗内无任何华丽的词藻与雕饰,仅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笔, 由“ 手中线”、“ 身上衣”,写出母爱的细腻、殷切与温暖, 一切都在缄默和无言之中, 虽无泪水和嘶嚎, 却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 叙及夫妻间自然真挚的情感,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 《 寄夫》 一诗说:“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诗内写西风吹妾,却吹起了她作为妻子的忧伤和思念;她由自己的寒冷,不禁被勾起对戍守边关丈夫的问候,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又如溪水般自由淌动、随物赋形,显得本色纯真而富于生活气息。 孟浩然的 《 过故人庄》 是唐诗中描写友情的上乘之作, 诗人由故人的 “ 具” 、“ 邀” , 写到与友人的“ 把酒”互话,再到分手、再邀,把一个普通的农家宴饮,写得素朴入微,生动如画。 明末思想家李贽曾大力倡导童心说,他提出“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以为如果童心常存,则“ 无时不文, 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这样的提法, 对 “ 真” 虽有强调过高之嫌, 但颇能见其在文学作品,包括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情感总是内在而抽象的,要想感染读者,必须要将情感充分地具象化。 比如, 写送别之情, 李白《 赠汪伦》 一诗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把深逾千尺的桃花潭水比为相送之情,虽不言情之深而深情毕现。 另如写“ 愁”,南唐李煜的 《 虞美人》 词写:“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词人秦观的 《 千秋岁》 词写: “ 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 《 青玉案》 词又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南北宋之交的词人李清照《 武陵春》 词还有“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之句。 以上几例,把“ 愁”分别比成江、 海、草、飞絮、雨等,使抽象潜在的情感变为可以感知和称量的具体物,十分易于触动读者。
“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感人至深的情语,除去“ 情真”, 还需“ 意切”, 即需委曲深沉,一唱三叹。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常采用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的复沓修辞方式, 如: “ 兼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 蒹葭》 ) 其中的最后两句, 在句式和用词上就十分接近,构成了复沓修辞,把抒情主人公切盼而迷茫的情感不断引至深入。汉乐府民歌《 上邪》 描写相恋者永世不分的感情说:“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通过将自然界一连串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叠加,把欲表达的情感无遮挡地倾泻出来,令人荡气回肠。著名词人李清照是写情的圣手,尤其以善写愁情著称。 她的 《 一剪梅》 词写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内既有愁情的具象化叙写,也有一层更深一层的情感倾诉, 不禁引人心伤。 又如,她和着血泪写下的《 声声慢》 ,更是抒情写愁的千古绝唱,全词先以 “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而起,连用七组叠词,反复吟咏,低迷徘徊,婉转凄楚;后又以一连串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她枯寂无聊、寻觅无着的凄苦心情;最后又写:“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既是一句充满困顿的反问, 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甚至带有深深绝望的沉重叹息。 数百年来,每读至此,很少有谁不为其情所打动。
3.古典诗歌的简约含蓄 篇三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求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涵蕴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诗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心情自然是异常激动而浮想联翩的。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发稀疏。两相对照,突出背井离乡之久。后两句写“儿童笑问”,语言平淡简约,但诗人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之中:漂泊半生的悲凉、颓发苍颜的感喟、人事无常的慨叹、落叶归根的慰藉……,都隐含于这弦外之音。这就是此诗百读不厌,耐人寻味的原因。
有些篇幅短小的古诗,往往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余味绵长。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行宫里,寂寞的红花映衬着白头宫女。她们在春日无聊时,闲谈着开元、天宝年间的先皇旧事。这一幅黯淡凄凉的图画,意在言外,暗示出深长的沧桑盛衰之感。有人说,这寥寥二十字的五绝,抵得上元稹的七言歌行、长歌名作《连昌宫词》。
古代送别诗多不可数,笔者最喜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写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这艘船扬帆远去,一直望到帆影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这时,诗人才把目光从远眺凝眸中收拢回来,看到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去。这浩荡东去的江水与诗人那起伏跃动的心潮融合在一起。这首送别诗的结尾,把缱绻的情意熔铸在对眼前景物的点染之中。透过字面,开掘一步,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直言离思萦怀,但深长的别意却是悠然不尽的。
由于诗歌追求简约含蓄之美,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漠勾勒之笔和婉曲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来表达题旨。因而诗歌的意象常常带有艨胧性和多义性,这就给我们领悟和把握其深邃的意境带来一定的困难。诗歌文字之外留有许多空白之处,犹如峰峦之间的壑谷,远望群山的游客往往是看不到的。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真切而深刻地领略诗作的意境之美。
在阅读欣赏古典诗歌时,应静心凝想,切记浮躁;在吟诵时,脑畔的屏幕上要浮现出诗作所呈现的场景;要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比较;应尽力透过字面表象向内在的意境去开掘。譬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它不假雕饰,十个字之中写出了六种景物。这里有声响,也有色彩;有远景,也有近景;没有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作自在其中;没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感溢于言外。这一联诗,既描摹了景物;又点出了节令、时间、地点、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凄清萧索的清晨景物,简约而含蓄地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行路的艰辛。
诗以简约含蓄为贵,这是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诗歌鉴赏和审美体验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要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着点红,作者单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
4.古典诗歌的鉴赏 篇四
作为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审美经验的结晶,古典诗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语言和语境的相对隔膜,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阐释尚存在一定困难。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体认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阐发诗歌的“意旨”时,却又难以明示把握的`门径,尤其不易掌握好读者的主观性和诗歌文本客观性之间的关联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对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和审美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类似困惑,读陈伯海先生《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会有醍醐灌顸之感,这是学界许多朋友的看法。
陈先生是著名的唐诗研究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出版六种唐诗系列专著,近九百万字,包括关于目录版本的《唐诗书录》,三种互为补充的研究资料集《唐诗论评类编》《唐诗汇评》《历代唐诗论评选》,二种理论研究著作《唐诗学引论》和《唐诗学史稿》、这些学术积淀使他对中国诗学的认识独到而深刻。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主体部分有三:上编“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中篇“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下篇“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涵盖了古典诗歌构成的各个层面。与陈先生其他著述一样,该书思虑绵密,环环相扣,体现出宏观的理论视野和出色的逻辑思辨力。如对“情志”“境象”和“言辞体式”及其关系的论述,勾勒了诗歌生命活动的完整流程,揭示出其美学结构各层面的相互关联,为我们鉴赏古典诗歌作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门径。
面向现代,立足传统,遵循内在的美学结构,是该书阐释古典诗歌的成功法则。比如“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讲授古典诗歌时无法绕开的话语,但又很难解说明白。现代学者试图用逻辑的语言予以准确界定,甚至常引西方文论加以比附,结果歧见杂出,更让人难以捉摸。陈先生擘肌分理,察微知著,细致辨析它们与西方文论中相关概念的异同。在“释意象”一章,从诗歌“言一象一意”的基本结构入手,深入揭示“意象”的性质、功能、生成机制、构成原则,梳理“意象”的起源、演变及其美学价值;“释意境”一章则从“境”“境界”“意境”的考辨开始,讨论“意境”的生成及其内涵、思想渊源、民族根基、历史发展与近代变革等重大问题。这些清晰地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特殊蕴涵。
5.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 篇五
朝代
诗体流派
代表诗人及作品
先秦
《诗经》现实主义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楚辞》浪漫主义
爱国诗人屈原《离骚》
两汉
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汉赋 司马相如《凤求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张衡的《四愁思》
《四愁诗》是东汉诗人、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张衡的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七言诗之一。
四愁诗 东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魏晋南北朝
文人诗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 曹植《七步诗》曹丕
建安七子
田园诗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水诗
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南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木兰诗》《敕勒歌》
南朝《西洲曲》 《江南》
初唐
初唐四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咏鹅》《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杨炯 《从军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朝
盛唐
山水田园诗
王维
孟浩然
边塞诗
高适
岑参
王昌龄《出塞》王之涣《凉州词》
诗仙 诗圣
李白 《将进酒》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中唐
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
孟郊《游子吟》 贾岛
刘禹锡
“诗鬼”李贺
晚唐
小李杜
杜牧《泊秦淮》《清明》
李商隐《无题》《锦瑟》 宋
词
豪放
苏轼(北宋)《念奴娇 赤壁怀古》 辛弃疾(南宋)
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
诗
爱国诗人
文天祥《过零丁洋》
陆游《示儿》
元
曲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明清
龚自珍《已亥杂诗》
20年代代表诗人 徐志摩 闻一多 冯至 郭沫若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 《七子之歌》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935年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 卞之琳等
20世纪30年代 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
20世纪30年代 李广田,与卞之琳何其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春城集》„
20世纪30年代 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 20世纪30年代 卞之琳,1910-2000,《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发表作品:《预言》《夜歌》„ 20世纪50年代 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乡愁》„
20世纪60年代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20世纪70年代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 舒婷,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 顾城,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20世纪80年代 海子,原名查海生,《河流》《传说》《但是水、水》„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 想感情。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中国古代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战争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爱情诗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
3.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4.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又称“山水记行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6.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
7.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8.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9.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6.古典诗歌论文 篇六
事实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1]p.119中国的意象理论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说, 要表达意思, 必须依靠象, 即“立象”。《庄子·外物篇》中提出了“意”和“言”之间的关系:“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庄子》注重“意”, 为了“得意”, 可借助于“言”, 而得到“意”之后, 便可以不顾“言”的方式。三国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也阐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并提出了“意”之重要性:“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在我国, 首次将意象这一术语用于文艺批评的则是南朝伟大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深刻地阐述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 作家在构思过程中, 按照和谐的声律来安排文辞, 正如有独创的工匠, 凭着想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到了唐代, 王昌龄将“意象”明确用于诗人构思中, 他说:“久用精思, 未契意象, 力疲智竭, 放安神思, 心偶照境, 率然而生, 曰生思。”明清时代的文学理论家把意象作为诗的审美特征, 如胡应麟《诗菽》中有“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强调“意”, “象”为“意”服务。
在西方, 意象最初是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觉和知觉上的经验, 并以此引起重现与回忆。意象派诗人深受柏格森等直观主义哲学思想和弗罗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 强调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瞬间感受和直接反映。意象派诗人艾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在刹那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直觉的产物, 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作为装饰来使用, 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不仅是一种思想, 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早期人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分, 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提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威廉·普法特认为“意象是揭示真理的一瞬, 而不是一连串事件或思想的构成体”。
通过上面的叙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在“意”与“象”这两个要素中, 中国古代诗人在追求“意”与“象”的和谐统一时, 更看重“意”, 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 在艺术构思中不是单纯地从“象”到“象”, 而是运用思想感情, 即“意”去选择、提炼、改造“象”, 并融进“象”中, 从而构成“意象”。而西方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直接反映。诗人们强调凭直觉认知, 表现客观世界, 可以追求直观的“象”给人的心灵造成的清晰的瞬间感觉, 而“意”是作为“象”表现出来并被感受到的, “意象”就是诗人直觉所见之“象”, 其中融汇着诗人的“意”。意象派诗人特别重视眼前物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更强调直观的“象”给诗人的心灵造成的感觉, 特别重视眼前之景, 注意意象在视觉上的感受, 目的是用客观、直接、明确的艺术形象, 把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全部暗示出来, 并借助一景一物, 在瞬间给读者以强烈的触动。由此可以看出, 意象派诗人更强调“象”。
就意象内部结构而言, 意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由于对审美和创作主体在该统一体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认识,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的内在构成部分各有偏重。除此之外,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实质的不同认识使意象在诗歌中所起作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背后有中国文化传统中深厚的哲学、文学、审美传统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具有不避主观色彩的特征, 常常是以物比德, 以山水比道, 以空山明月表现超越尘俗, 以长河落日表现胸怀宽广壮阔……自然山水、诗歌灵性、哲学思辨间是相互依赖的。这与中国诗歌表现的传统, 融情山水的民族审美特性有很大关系。自然景物的变化呈现出的种种意象经诗人的艺术提炼, 以景物变化蕴藏哲理, 创造出情景丰美、韵味深厚的意境, 进而走向思想的精纯。对于审美主体的读者而言, 虽可因情因景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联想, 但结合诗人、历史、文化传统及诗中形象, 仍可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诗人写作时的艺术构想及诗中艺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然而, 意象派诗歌则是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 主张客观, 强调客观意象的统摄力和包容性。意象派认为意象在含义上可广泛延伸, 具有模糊性和无限的暗示性。意象派诗人们所创造出的意象正如代数中的符号a, b和x有着变化的意义。这种主张虽然可以使读者随意进行联想与想象, 但作者创作时瞬间的体验却只能固化在几个客观冷静的意象上, 读者无法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意象派诗人庞德著名的短诗《在地铁车站》为例: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2]
庞德试图通过呈现人群中的脸庞及湿树枝上的花瓣来传达他刹那间的审美体验。可这种体验仅限于瞬间的直观感受, 至于其深层意义上读者得到的也只是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冰冷坚硬的意象而已。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意象不仅本身蕴含丰富且成为诗人营造意境、表达情志的有力手段;在意象派诗歌中, 意象成为诗人直观感受的固化, 用以与维多利亚及乔治派的滥情诗歌相抗衡。
如上所述, 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虽都以使用鲜明的意象为特点, 但二者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同的。前者以表现主观思想为目的, 但同时, 也不排斥客观现实, 融情于景、以景载情, 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结合。而后者偏重客观现实, 竭力的避免主观因素的渗入。坚持对现实物象依样画葫芦, 将主观感情固化凝结在客观的意象中, 限制了作者与读者的想象活动空间。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 两者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他们共同经营的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歌中意象的实质和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而揭示出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
参考文献
[1]顾祖钊, 文学原理新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彼德·琼斯, 裘小龙译, 意象派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
[3]赵毅衡, 远游的诗神,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4]黄晋凯, 张秉真, 扬恒达, 象征主义·意象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张强, 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 载《外国文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6]夏之放, 文学意象论,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
7.古典诗歌教学激趣 篇七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抒情性是最强的,它是集形式美与情意美于一体的,此外,古典诗歌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古诗的这些特点,运用诵读、音乐、绘画等多种激趣方法,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获得审美愉悦。
(一)诵读法
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前提。要想搞好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从诵读入手。
诵读训练常用的方法很多,按照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读、轮读、领读等;按照诵读内容的差异,可以分为全篇读、层次分读与重点读等;另外,按照朗读者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等。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方式,既使学生能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能避免课堂单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训练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读准字音;第二,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第三,要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如在杜牧的《泊秦淮》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节奏,其节奏的规律是:第一句为2-2-2-1,第二句为2-2-1-2,后两句是2-2-2-1,变化快慢明显。进而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其中的“笼”、“近”、“不知”、“犹”应该重读,前两句应该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尤其以“恨”的感情最为强烈,第四句的“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唱”字应该读的稍长一些,造成一种回味感,“后庭花”要一字一顿。
值得指出的是,诵读法是一种可以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在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中提高诵读的水平。
(二)音乐激趣法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典诗歌是最强调音乐性的,其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诗经》、《离骚》、乐府、宋词、元曲等这些都是当时直接用来歌唱的歌词。古诗的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方面,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不同的音有规律的重复。诗歌中的停顿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借助音乐歌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往往可以收到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1)可以采用背景音乐导入意境。例如,在教学《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时,可以套用《彩云归》的曲子,意境和风格都很协调,再如在鉴赏唐朝诗人张若虚的那首旷世之作《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悠扬的丝竹管弦中形成对古诗语言的顿悟,领悟诗中深远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采用背景音乐能制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情,体悟诗意。(2)唱诗。现代的流行乐坛有一种唱诗的现象生成,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词已经被著名的作曲家谱成了曲广为传唱。比如《诗经》中的《蒹葭》被翻唱为《在水一方》,还有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这些都可以拿来教唱学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深奥的古诗变得通俗,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用音乐辅助古典诗歌教学,可以创设目的性很强的情境,优化课堂氛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方法,教师在借助音乐辅助古典诗歌教学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所选的音乐或歌曲的题材或表现的思想感情、意境,与所学古诗的题材、思想感情或意境相符或者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以语文为主体,采用音乐教学只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能把古典诗歌鉴赏课上成了音乐课。
(三)以画激趣法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的表达。所以就有了宋代文人张舜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古典诗歌与画在讲究神似上是一致的。诗与画都是借助描绘外在的景物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的,只不过画是用线条的组合和搭配来表情达意的,而古典诗词中的画境是通过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思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表现的。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绘画手段,因为绘画更具形象性与直观性。(1)运用已有的图画。课文中有许多插图,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把诗歌的内容用画面展示出来。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多媒体投影图画:茫茫的、辽阔无边的大海,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学生更能入景入情,领悟到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把原来单纯的文字符号,用画面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了形象性、直观性和立体感,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意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审美感知能力。(2)画图式教学。即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以诗作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在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之后,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它像山峰也像波浪,然后依据诗歌的内容画出扁舟、以及舟上的白帆、高楼、秋雁,这样不仅把握了诗歌的内容,还明确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把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性情。
(四)以典激趣法
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果教师能适时插入,让学生了解古诗中哪些诗句是有典故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鉴赏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年近八旬的姜尚在磻溪边用直钩钓鱼,后被文王得知,尊其为师,助周灭商,和伊尹梦到自己乘舟从日边经过,后被商汤重用,助商灭夏这两个历史典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8.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 篇八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边塞诗常见术语等】
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特点】
①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②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③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④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厌恶,归国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⑤边塞风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感情: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愤懑、思念、赞美边塞风光。【边塞诗鉴赏要诀】 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其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王维的《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指幽州、并州③紫骝:骏马名。(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在景物描写上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分析作者对诗中描写的两类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真题演练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演练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首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真题演练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9.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篇九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节奏
1.音节.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到顿时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仄、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2.押韵
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崔颢的《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但没有讲出道理。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团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10.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索 篇十
关键词: 情境 导语 审美 韵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以往的语文审美教学,往往只是从教材中挖掘一些具有审美因子的内容(如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等)来进行教学,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即重视了“教学内容”的美而忽略了“教学形式”的美。所谓“美的感知要在美的形式中获得”,对教学来说,美的教学内容要用美的教学形式来传递。古典诗歌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对它的教学理应采用美的形式,因此我们提倡“古典诗歌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一 创设审美情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营造美的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审美认知特点和古典诗词的特征设计富有逻辑性的耐人寻味的导语,比如:
动之以情型导语,突出情感美。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这样导入,放背景音樂,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然后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不免充满苦痛的别离。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是将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演绎,而当我们轻轻地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的温馨、缠绵动人的别离。”这样,教师以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发情感,创设审美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晓之以理型导语,突出理性美。此处的理,并非抽象的逻辑之理,而是指从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里透露出来的人格美,以此感染人,激励人,让人叹服。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让同学齐声背诵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然后这样设计导语:“是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他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悠然地拎起锄头,任菊香沾满身衣,他沿着蜿蜒的山路,寻幽探壑,肆意地登高舒啸,临清流作赋吟诗。他开始以生命的火焰烛照旷达的人生,用杯中酒浇尽心中的块垒,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深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表现他冰清玉洁人格的千古妙文《归园田居》。”通过让同学感受诗人的高洁人格,得到精神上的高层次享受,得到灵魂的净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效果极佳。
二 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讲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主要体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推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教学方式是根据古典诗歌教和学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应用诗歌鉴赏理论的同时,提高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学习李商隐《锦瑟》时,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完全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情感。可以这样设计:对《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王氏的,是一首悼亡诗;有人认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蟀女的,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认为是感伤唐室之残破的;有人认为是懊悔少年风流的;有人认为是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遭遇的等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可以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教师再进一步点拨与引导,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著作《谈艺录》中,谈到了对《锦瑟》的理解。他认为是以“锦瑟”喻诗,细味此诗,应是诗人自伤身世之作。诗人带着浓重的伤感之情回顾平生,慨叹怀才不遇、年华虚度、遭遇坎坷,抒发了不堪回首的沉痛悲伤之情。诗人借琴瑟倾诉隐衷,表达心曲,其中往复低回的况味是极为复杂的。这样,师生合作,共同感受诗歌中的真情美。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组讨论、理解诗歌,每个小组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其中的一联,然后推选一位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式学习方式使学习难点迎刃而解。
三 延伸审美韵味
诗的教学应是充满诗意的教学,诗的教学语言也应是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而这种诗意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不仅表现在上课伊始时精美的导入,上课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街接,而且应该用于教学结尾的艺术的设计。一堂诗歌课堂教学的归纳总结应该含蓄隽永,延伸美的韵味。正如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②好的结尾使人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思索,给人启迪。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同学们,陶渊明的归来,给了我们诸多感慨,他归得洒脱,归得清白。归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归出了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清怀。启迪你我,人生路上应该选择高尚,选择拥有自尊的人生的精彩。”这样含蓄隽永的结尾,与学生心音共鸣,让学生咀嚼回味,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而古典诗歌教学在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典诗歌的审美化教学则是在艺术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古典诗歌的“美”去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去发现美、领悟美,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坏,逐步树立崇高的审美意识,获得健美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一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1.《初中古典诗歌“美”教法》 篇十一
关键词:古典诗歌,读诗,画诗,味诗,悟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记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民族深厚的情感,传载着民族不屈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欣赏诗美、领略诗情,我对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改进。
读诗—品读诗歌语言美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创作时情感带动着语音和语义自然流淌而出,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地体现了音和义的完美和谐。而这也正是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代诗词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所以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诗歌预习阶段,我就反复指导学生口诵心惟,反复咀嚼体悟,润养身心。在吟诵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陶情冶性的快乐,同时收获了阅读的快乐和二次创作的满足,更深深地被诗词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所倾倒。如王绩在《野望》一诗中,描绘了薄暮中所见之景。诗人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设色点染,再用简约文笔粗笔勾勒,描绘了傍晚举目回望,到处一片秋色,在太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和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美。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反复低朗读、吟诵读中,深深地被这幅山家秋晚图所陶醉,而图中的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的巧妙配合并非借有色之笔而是借极具表现力的诗歌语言。所以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和吟唱是学诗的关键一步,更是提高学生对诗歌感知力的基础。
画诗—勾画诗歌图画美
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画相通,一首首精妙的诗歌,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我在诗歌教学中,用极尽可能地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个人的声音和语言的艺术将诗歌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画面,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欣赏诗美大有益处,如:我在教授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远接青山,幽静而闲适,主客饮酒交谈,临别之时主人相邀重阳赏菊,客人笑而应之。一幅散发着泥土和稻花清香的农家田园风光如现眼前,这极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急于诵读的兴趣。
味诗—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意象是诗人抒情和表意的基础载体,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诗歌意味和内涵,才能体味到诗人在意象中所富存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在教授曹操名诗《观沧海》之时,为了能学生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怀和抱负,我着力引导学生寻找和理解诗中意象及内涵。曹操在诗中描写浩渺无边,气势雄伟的大海时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前文所描绘的廓落无垠的宇宙大背景之下,纵意岩开大笔,以大海的雄伟的气势、阔大的气象作为诗歌的意象,把大海的威严和力量托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根据自身所积累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文字的感知力,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大海与天相接,空濛而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及至银河的运行似乎都是大海的自由吐纳,大海此时已非实景中的大海,实已与诗人心中所孕之情合而为一,也即诗歌中的中心意象。此时,学生自然地理解到吞吐宇宙,气象宏伟的大海就是诗人心中伟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自信的乐观气度。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学生在诗中独有的情感体味与他们旧有的生活经历及感悟结合起来,着意使学生在丰富而饱满的诗歌意象所创设的美好艺术境界中,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品味的鉴赏力。
悟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合二为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眼前“境”与心中“意”的统一。在懂得寻找和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突破口来理解诗歌主旨这一方法后,我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是借助眼前的某景、某情、某人这一“触景”的机会来“抒怀”,来表现自己主观而强烈的情感。因此,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就必须深入地理解并把握诗人如何借助抒情的客体表现心中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多样的情感,与此同时,我则十分“精心”而“刻意”地引导学生领略诗中“意”与“境”如何浑然一体,“景”与“情”如何水乳交融。我在与学生研讨《湖心亭看雪》课后对比阅读题《江雪》的赏析时,我与学生通过“千山”、“万径”、“绝”、“灭”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天地白茫茫、寒气彻骨而逼人,江面冰花弥漫,奇寒异常的“境”;后文则以“孤”和“独”分别起句,表现天地阔大,人的渺小而极微反衬出渔翁,即作者内心的孤独,失落之“意”的情感,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眼前之“境”与心中之“意”巧妙地结合,使人感受到整首诗扑面而来的沉闷和压抑之感,这也正是作者所表现的诗歌意境。这灿若星辰、斑斓多姿的诗歌意境的体味、把玩对培养初中生优良的禀赋和温柔敦厚的人文情怀是不可多得的饕餮大餐。
12.古典诗歌论文 篇十二
语文组
王静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等,有助于学生赏析字词的妙处。为使学生思路清晰,我从动词、形容词、数词和虚词四个方面 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词性的字词的相同和不同的妙出,同时,巧用比较鉴赏,这样既能够拓深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具有厚重感,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举一反三,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师之道,重在教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诵读、想象、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诗境,真正掌握诗歌炼字技巧。
二、不足
13.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篇十三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古典诗歌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07-17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06-10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10-22
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09-01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07-14
鉴赏古典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1
2018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之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08-17
古典音乐论文3000字06-09
古典名曲07-06
中国古典文化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