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幼小衔接”桥梁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构建“幼小衔接”桥梁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篇一
搭好幼小衔接的桥梁
镜头一:来自某幼儿园大班教师
“我们太累了,每天都要上拼音、识字、数学等课程,让幼儿做书写练习,幼儿几乎没有游戏时间。”这是在一次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时听到的声音。
镜头二:来自本幼儿园小班家长
“老师,你们能不能教孩子学一些拼音,做做数学题,学学写字呀?人家私立幼儿园小班都教拼音和写字了。”这是在幼儿离园时听到的小班一位家长的声音。
镜头三
家长的倾诉:一年级的学生小丽的家长倾述:小丽刚上学那阵子,每天放学回来还都挺高兴的,也能主动写作业,可开学不到一个月,放学回来就不高兴,也不爱写作业了,还说“好好写,也得不到小红花,小学还不如幼儿园好”。
老师的投诉:
放学接孩子时,老师告诉家长:“她上课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有时想说话就说话,影响了正常教学。”回家后家长批评了她。
孩子的变化:
家庭作业没有家长提醒,她从来不主动做,只有家长在旁边监督,才勉强做一些,只要家长一离开,她马上就会玩这个弄那个,就算眼前没什么可玩的,也是玩笔呀、橡皮呀或者干脆发呆。
以上来自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反映了幼儿园与小学在衔接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广大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聆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
(一)教学内容小学化(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小学化。为了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教师放弃了孩子喜欢的游戏模式,改成集体授课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了幼儿园的教学常态。幼儿不是通过自己探索、触摸、感受来学习知识,而是经过教师的灌输被动地接受知识。(三)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固定化。教学过程被固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幼儿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而
且教学场地也被固定在教室内。(四)教学评价功利化。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和家长关注的只是幼儿学到了多少汉字、掌握了多少数学运算、背了几首古诗,把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完全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感受等。这种只求结果、忽略过程及个性差异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
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导致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都不了解。
三、家长望子成龙,加重幼儿学习负担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的家长甚至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导致了幼儿入小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的出现。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还需从幼儿园、小学以及家长三方面着手:
一、尊重幼儿身心,使其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跨越了两个学习、生活阶段,从其身心发展来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园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作息时间、常规要求以及任务意识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适当调整作息制度,在作息时间上互相衔接
在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而小学上课时间是四十分钟,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很多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适当调整。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可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帮助小朋友在时间概念上做好人小学准备。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儿童期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幼儿园教师主动与小学老师联系,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关录象;组织大班小朋友进行“整理小书包”、“谁像小学生”的读、写、坐姿势比赛;引导幼儿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使他们在常规上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在自理能力上互相衔接。进入小学后,许多任务需要幼儿自己来做,比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明天要带什么东西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以增强他们的任务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这样进入小学后就可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生活。
二、建立幼小联系,明确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
衔接是一个双边的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其他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者,小学不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应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长期而全面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定期观摩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幼儿园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认识学校的运动场、乒乓地带、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器乐室等,以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亲身体验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此外,通过让幼儿观看小学生的升旗仪式、早操活动、与小学生一起聆听“国旗下讲话”、欣赏小学生的广播体操,同小学生一起进行文艺节目表演,举办作品交流展览等联欢活动,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通过交流研讨,小学教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把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设立了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让幼儿跨进教室,就能
感到这样的环境既新鲜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其次,在学习上,他们采取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再次,小学还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到自己是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
三、提高家长认识,为小学输送全面发展的学生
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卡、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家长应该适当进行一些熏陶:
(一)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家长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孩子在家犯错误时,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小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二)调整好幼儿的生活规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另外,家长们应培养幼儿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去做。比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
(三)精心营造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可为幼儿特辟一个独立的学习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拼音本、田字格本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还可精心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相信在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幼儿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构建“幼小衔接”桥梁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推荐阅读: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7-14
2020年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7-07
幼小衔接论文07-19
大班幼小衔接方案10-09
幼小衔接讲座资料11-03
大班幼小衔接常规总结07-19
幼小衔接实施活动方案09-02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11-27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12-07
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