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4-10-17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1.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一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上述建设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涉税活动的监控强化,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更加及时有力,有效遏制税收流失。

二是大幅度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的内容,拓展纳税服务渠道,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使纳税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办理涉税事宜,得到优质、便捷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纳税服务,形成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

三是进一步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实现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有效地避免人工作业条件下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为国家其他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丰富的共享数据源,有利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关系,为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贡献力量。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一)一个平台

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覆盖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联通的网络,形成基于因特网的纳税人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平台,构建电子税务应用组件平台,建立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税收工作在统一、安全、稳定的网络化平台支撑下平稳运行。其中: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

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按照现代信息安全理论,遵循国家标准,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建设税务CA、加强密钥管理和权限管理以及采取防火墙过滤、入侵检测、系统加固、安全性分析等防护措施,建设涵盖税务系统网络、应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稳定、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运行维护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以总局为核心、省级为基础,集中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及时解决运行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和业务支持。

(二)两级处理

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税务局集中处理。主要任务是在“一个平台”的支撑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总局、省税务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以省税务局为主、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机制,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以使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机构趋于扁平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纳税服务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并使得数据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全局分析与局部透视相结合,全面提升数据利用的价值。

(三)三个覆盖

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国税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国税、地税局管理的所有税种,税收工作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电子化监控,并实现与有关部门的联网,以保证税收工作便捷、规范、高效运行。

(四)四个系统

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税收征管业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应用系统,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以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为处理对象的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以及面向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经济分析、监控和预测的税务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系统,以满足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其中:

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征收、管理、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子系统,是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规范增值税网上申报纳税工作,完善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及相关票证的稽核比对,堵塞增值税管理漏洞。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推广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在现有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上拓展功能,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完善各税种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深化企业纳税评估工作,促进纳税人真实申报纳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监察监督等子系统,应用范围覆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对于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信息系统包括为纳税人服务、外部门信息交换、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等子系统。为纳税人服务子系统由纳税人多渠道接入和纳税人受理平台两部分构成,提供针对纳税人的各类咨询辅导,受理纳税申报等方面事项,包括税务门户网站、多元化申报系统、呼叫中心、12366热线服务等模块,有利于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外部信息交换子系统,包括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外管、技监、公安、统计等部门信息的采集和交换等功能,对于全面掌握各方面信息,加强税源控管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子系统,具有对各税收协定缔约国提供的税收情报的加密处理、核查回复,以及对外情报采集、发送等功能,有利于发现和查处跨国偷避税行为,提高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用于实现税务系统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满足统计、查询、分析、预测、监督等需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已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为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全面了解税务管理状况,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为工作制度的建设提供真实的现状和优化的策略,使各项税收管理决策更具前瞻性。

完成上述建设任务,税务部门将建成拥有1个全国性行业网络,2个国家级税务处理中心,7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税务处理中心,超过60万个内部工作站,年事务处理量超过72亿笔,总数据量超过700TB,内部用户超过60万人、外部用户上亿人(户)的全国性信息系统。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为金税三期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网络系统和设备配置

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建成了税务总局至各省、市、县国税局的四级网络,并开通了税务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国税系统四级广域网运行顺畅,各省地税局全部实现与税务总局联网,部分省地税局建设完成了省内广域网。

二、初步建设起比较健全的安全体系以及技术和业务支持体系

根据征管数据集中处理所面临的信息安全管理风险和安全保障需求,逐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培训,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配备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软件等安全产品,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税务总局呼叫中心,在全国建立11个技术支持分中心和4个业务支持分中心,以支持电话、支持门户网站和运行维护知识库为主,开展应用系统支持体系建设。

三、较好地实施了各项应用系统

目前,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已经覆盖全国约160万户一般纳税人,结束了一般纳税人使用手写版专用发票的历史,认证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了增值税征管水平,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除上海外,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全部应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并实现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该系统涵盖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税务执行及其他税收日常工作处理等业务功能,并通过工作流程将各项业务贯穿一起,形成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有效监控体系,规范了征纳双方的行为。许多省地税局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应用自行开发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或使用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版征管信息系统。

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税务机关和海关、外汇管理、外贸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对企业申报的退税数据进行审核比对,有效防止了骗取出口退税,方便了出口企业报关出口。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实时、自动地提取执法活动记录,通过预先设定的过错判定标准对执法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并追踪到具体岗位人员。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国税系统,并逐步在地税系统推开。

公文处理系统已基本覆盖了国、地税系统各级单位,在规范公文管理、提高办公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根据征管业务需要开发推广了一些应用系统,比如成品油以进控销系统、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等,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税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

2.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二

所谓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就是基于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移动通讯网络以及国际网络运输控制协议 (TCP/IP) 等技术原理, 在交通领域中轻松实现如数据传递、话音通讯、目标跟踪、自动报警以及驾乘者获取各种公众信息、实用信息服务的功能;同时可通过与110、120等系统和各类数据库相结合, 实现更广泛的应用。21世纪人类己进人信息社会, 汽车及交通也已迈入信息时代。

当前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项目相当多, 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各种媒体多有报道。可大致归纳为4个方面, 即车辆安全系统, 网络、通讯及导航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

1、车辆安全系统

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使车辆实现高智能化, 极大地改善车辆人机系统的安全性, 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伤害程度。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防撞警告系统和撞车通告系统、集成安全系统、被盗车辆寻回系统。

2、网络、通讯及导航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使得驾驶员在完全驾驶状态下获得相应的帮助。主要包括:网络通讯系统、电子导航系统等。

3、智能交通 (ITS)

第一次ITS世界会议于1994年在巴黎如开, 人们认识到汽车造成的交通问题仅靠扩建公路的方法很难彻底解决, 而尾气排放单用排气法规来约束, 也只是从静态方面解决问题。还需要借助于ITS从动态方面来解决。当前各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工ITS是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促进环境保护的。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ATIS)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ATMS) 、先进的公共系统 (APTS) 、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AVCS) 、货运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 (ETC) 。

4、移动多媒体系统

运用移动多媒体技术可开发出过去无法想象的汽车娱乐系统, 这种音响图像技术包括全彩屏幕、游戏设备、DVD播放机、电源、CD机、录像机、DVD机和放唱机等。移动多媒体技术还体现在智能无线产品、远程通讯设备和信息处理产品等方面, 其中包括提供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支持多种语言, 使驾驶者不用手动操作娱乐系统, 从而腾出双手控制转向盘。它还能将Internet的功能集成到车辆中, 使人在车上就可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和进行股票交易, 同时采用即插即用的方式使汽车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换他们的多媒体产品, 享受更丰富的全新服务。

二、应继续拓展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

虽然我们有幸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得承认科技是无止境的, 就目前来讲, 电子在交通方面的应用还需要克服以下几方面问题:

1、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广度问题

虽然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于汽车行业和道路交通, 但是对于与日俱增的汽车保有量和道路的迅速蔓延来讲, 这种小范围的应用无异于杯水车薪。就目前中国来讲, 放眼看去, 能够使用这些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车辆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 恐怕不仅仅是经济的原因吧。至于电子交通卡的应用恐怕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城市。

2、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

应用的深度问题

目前应用于汽车和交通中的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大多为辅助性工具或娱乐性工具, 对于交通过程的干涉性和操控性少之甚少, 这也就成为一种局限性, 难免给人一种不专不精的感觉。以驾驶安全为例, 目前我们采取的方式完全为被动式安全防护, 譬如发生交通事故时释放气囊、开启车门等措施, 而很少甚至说是没有一种在危险来临时作出的主动规避, 我希望这也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三、对建设信息化交通的几点构思

鉴于上述种种, 提出我对建设信息化交通的两点构思:

1、进一步发展现有技术, 使之日渐成熟, 同时降低技术成本, 推广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向。

2、创新思路, 在将现有技术应用到新领域的同时, 研发新技术, 探索新的应用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总结:目前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而我们当前的任务是继续扩大这种成果, 同时致力于加强新的信息化交通建设, 尽管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诸如:各种软、硬件之间的无缝衔接, 制定适合交通信息技术应用的统一标准和信息系统如何集成等, 但相信攻克这些难关指日可待。希望明天的信息化交通体系更加健全, 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佚名:《信息技术在现代汽车及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工控网, 2008年。[1]佚名:《信息技术在现代汽车及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工控网, 2008年。

[2]柳鹏:《五大领域推动交通信息技术》, 搜狐汽车, 2007年。[2]柳鹏:《五大领域推动交通信息技术》, 搜狐汽车, 2007年。

3.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篇三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一、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一)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意识比较淡薄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道路工程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工具的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单位开始采取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从而不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观念不仅会影响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的负担。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可以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第二,要设立多个部门,并且多个部门之间要进行层级管理;第三,在时间的磨合下,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

(二)比较缓慢的管理机制

由于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比较独立以及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一些单位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档案,但是这些档案中收录的信息不规范以及不完整,最终不利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缺乏先进的硬件设备

一些单位的相关技术设备不先进以及不专业,这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够,并且投入资金所买来的设备不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有一些部门会出现多个人使用一台电脑,并且电脑的配置比较低,这就会使得工作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当基层工作人员要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会经常发生死机以及重启的现象,从而会减缓工作的进程。

(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由于现有资源信息所属的部门是不同的,因此信息资源难以综合利用起来。现阶段,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建设,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查阅信息资源,最终会影响服务社会和及时信息公开功能。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如果缺少这一点,整个信息化建设就不能够被整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开始信息化,但是由于共享资源比较少,因此要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信息化的建设中。

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以及具体的措施

(一)确定合理的目标

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交通运输管理是一项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工程,并且在设计构思以及改进思想等各个方面中存在一定的前瞻性。与此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且要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战略目标,从而能够促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现阶段,由于受到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部门之间要进行配合以及相互协调,最终能够为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网络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平台。

(二)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机制

为了能够促使工作的顺利发展,这就要不断创新机制。由于机制的合理性会影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及合理程度,从而能够促使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要以新的面孔以及新的面貌来促使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提出者,并且政府在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能够制定出科学的、统一的政策以及发展方针,防止出现一些各个部门以及单位各自为营比较混乱的现象。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我国相关单位要充分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机制,从而能够确保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先进技术的产生以及应用都与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培养高素质以及具有业务水平的信息人才,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信息化建设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得建设进程得以加快。在实际工作中,实施人才战略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工作,这样能够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单位要引进高技术的人才,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立足于长期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投资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取决于资金。然而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要建立科学的资金投资制度,并且要扶持以及投入相关的项目。与此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并且在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经费中实行专人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以及监督,这样做可以避免挤占的现象。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我国要立足于长期的发展目标,从而能够促使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现阶段由于受到科技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要不断加强改革,并且要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从而能够使得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最终能够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忠.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9)

[2]许秋平.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交通企业管理,2010(02)

[3]冯志刚.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与交通运输的监督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1)

4.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四

时间:2015-08-10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字数:8943字

内 容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力的紧密联系,提出了如何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集成化;信息化;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5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6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8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17 4.1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7

4.2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 赢得竞争优势„„18 4.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19

总 结„„21

参考文献 „„2后记

„„2第一章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时候,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和重要内容而备受国人重视。加入WTO旨在使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之中,缩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入世”不仅在经济运作层面和体制制度层面对我国产生冲击,同时,企业建设和管理文化层面也同样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将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基础工作抓起,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的管理、业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只有做好这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涉及到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科学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等等这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办公自动化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管理科学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

信息服务网络化

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客户,并与其他企业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达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利用网站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站向客户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站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建立网站后还可以设置自己企业域名下的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企业通讯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得以迅速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新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商务活动电子化

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储运商、银行、认证中心等团体和个人相互连接,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例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帐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领导重视,引进人才

为更好适应发展,顺应大势所趋,企业应广纳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巾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重视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创新项目、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加快从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向电子设计自动化方式过渡,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加快虚拟制造技术的普及和虚拟商店的开设。

虚拟制造就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测及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应变能力强。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商店,这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传播、反馈,连通干家万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消解了“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销售给谁”的问题。

总之,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使管理、生产、销售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厂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分厂,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建网,树立了企业形象,直接面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潜在用户;通过上网,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厂竞争活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了与国际贸易接轨。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很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譬如说,棉纺行业。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总的说来,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以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我想这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此外,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总的说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技术实现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

在与港务局的信息化班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到这么一个问题“就中国而言,目前,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在讨论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只有大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没什么大的意义。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它的外部的竞争状况以及内部的效益状况。对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可以让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大,竞争能力更雄厚。改革开发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型公司,在中国的信息化潮流中走在了前头。这跟其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此外,一个企业的效益状况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没有强大的物质条件作后盾,搞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信息化建设对那个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的效益很不好,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满足。对于这样的企业,谈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有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文档,数据,图纸的数量极为庞大。如何存储这些文档,数据,图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看了前面的论述后,可能有人就会问“那这些外部竞争不激烈,效益不好,业务数据量不大的企业是不是就不用进行信息化建设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一定要等到外部竞争很激烈,效益很好,业务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那就迟了。我们对于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要求它们不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而是说它们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大。但是,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从现在起,应该一点一点的开展,从点到面。否则,等到同行业的企业都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想取得明显的优势就很难了。

总的说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外部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业务数据量不是很大,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应该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2、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的相应调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作出那些相应的调整呢?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市场定位的改变。以前,对很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是国内市场,而且面对的国际竞争也不激烈。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增强。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从全球的市场出发。譬如说,在进行面向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时候,应该是基于全球的,而不是国内。此外,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最好能给与国际接轨。譬如说,在很多量化的值标,语言等方面,应该尽量的接近世界的潮流,或者是留下接口。

3、信息化和工业化

我国在十五规划中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信息化已经被提到了跟工业化一样的高度。总的说来,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1)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工业化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化主要解决的式信息的编码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是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信息化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主要动力的,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3)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其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参与面尽量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盲目的仿效西方的信息化进程。因为中国的信息化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很多西方国家,譬如,美国,都是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期。但是,中国采取的政策不是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带动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如果固守旧的模式,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这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化作后盾,需要我们谨慎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来衡量所接触的事情。于是乎,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是多少,它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个人认为,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首先,信息化的成本虽说能大概的估计,但是有许多的潜在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无法衡量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取得跟很多方面相关。想要定量的获取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想用港务局徐站长的那句话作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的最好诠释-我们的员工离开了现有的信息系统,是无法开展工作的。简而言之,成本有限,效益无限(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

5、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的因素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大而言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不是信息产业部的事情,它需要全中国的人民做出共同的努力;小而言之,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这个企业所有人的事情,上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下至企业的普通职工,都应该为信息化建设作努力。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开发层,执行层。这三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为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是决策层,也就是企业的领导层。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强弱,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据了解,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到最后不了了之,跟领导的更新换代关系密切。那么,作为决策层的领导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努力的增强信息化的意识。其次就是要大力扶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定期的进行成果检验。第二是开发层。譬如说,港务局的那一套信息化班子就算是开发层。这一层是决策层和执行层连接的枢纽。对于,开发层的人员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主动的与企业的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是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工作,做到上传下达,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基础,开发工作才能开展的顺利。第三是执行层。也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作为系统的使用人员,应该主动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向开发人员反映。有了这三层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会越跨越大。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4.1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 ”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塔型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4.2、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

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之与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经营的集成化管理,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生产过程到销售和客户关系的信息管理。因此,信息化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改造,也对管理模式革命和挑战。可以采取:(1)找好信息化建设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进行改造,时信息效益最大化。(2)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物理的保障。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企业因应在大的环境下把握信息化的方向和策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因此要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持续教育 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企业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有的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赢取市场的竞争力,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算。因此,企业信息化须结合实际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热火朝天开展着。虽然我们信息化建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信息化的步伐走的有一些摇曳,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的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国的信息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到论文中期报告,直到论文完成,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指导,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经验都让我获益非浅。

在此,再次向老师的直到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各位授课的老师的悉心教导,还有同学的建议和分享,使我得到了许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5.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五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其运用于科技档案管理上,能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因此,国家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本文就对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可以对大家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才

前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针对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相关单位了解并做到以下内容: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分析

要知道,由于档案被长期保存在密封的空间内,经常会受到潮湿环境以及火灾的影响,所以相关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文档保管费用。所以,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以及无纸化的出现,使得整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意味着档案工作将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面向整个社会[1]。

另外,从档案信息化的角度看,环保档案管理的科技信息化也迫在眉睫。现今,许多的环保档案工作人员只是将档案管理的形式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面上,对信息化的理解过于狭隘。环保档案工作人员只是一味的照搬传统体制手法进行工作,而忽视了信息化所带来的快捷、方便。甚至于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没有充分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化改革,只是进行口头的讲解,并未进行实际上的落实,这不仅消耗资源,不利于环保,更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环保档案局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转变思想,树立新观念

首先,环保档案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意识,突破自我,对信息化进程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进行信息化模式的调整,加强环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根据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革。另外,单位人员还要根据环保局的自身发展情况,为单位内部的发展制定适合的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对档案包含的文件、数据以及软件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为整个档案管理单位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单位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虽然也可以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但是却缺少一定的效率和保障。所以,在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同时,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在内部构建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档案管理单位就可以运用高科技的管理系统,促进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整个档案管理单位中,不仅可以为档案管理人员节省一定的时间以及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永久性,这无疑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2]。

2.3 重视人员培训

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要知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工作人员要想更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奉献精神。尤其对当前情况而言,相关档案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促进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档案管理单位还要定期为员工安排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让其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注重这点内容,为其日后快速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4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环保档案局进行科技信息化的基础,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加大物质基础的投入,让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合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加强信息化改造,如果某一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也可以进行分期式的投入,首先进行硬件系统的升级,加强信息安全式的防护[4]。第二、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单位内部结构的不同特点,加强其硬件系统的建设工作,以保证其日后更快更好地发展。

2.5 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化制度

合理科学的制度能够保障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所以,环保部门以及档案建设部门应该全力改善信息化体制,确保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当中都能实现科学信息化。安全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稳定的网络平台,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时刻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并且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拥有较高的警惕性,了解安全管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采取身份认证、使用杀毒软件等方式,对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严格管制,以此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问题越来越重视,它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档案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档案管理单位还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管理体制,为档案的保密性做出更多的努力,真正地将管理档案的重要价值发挥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单位的不断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其整体的工作效率,最终为我国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6.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篇六

(一)管理理念落后

如今,大部分的金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延续着陈旧的管理理念,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只关心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却没有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一来,就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常常出现。另外,管理人员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并没有重视信息化的运用,而是坚持陈旧、粗放的管理模式,在扩大收益方面,也仅仅依靠增加资本的方式来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做好资源的优化工作。

(二)信息化平台落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人们的基本要求,因此,大部分企业采用了能够提供多项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统一消费、支付以及送货上门等服务,基本满足了人们对服务的要求。然而,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使系统之间的信息很难达到同步,所得数据不精确,而且企业经营管理不具备强大的信息基础,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的金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着人才缺失的问题,任职的经济管理人员,常常是一人兼有多个职位,这样虽然能够使劳动成本减少,却严重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目前我国有些金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进行产品的改造时有效的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些重点企业在生产的自动化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还有大多数的大中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金融企业要想让信息化管理真正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就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组织从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协调性。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让金融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还要重视财务和会计部门的建设,从而使金融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

(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要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阶层的工作人员进行意识上的强化,并且进行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财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的经济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满足市场需求。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的优劣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信息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另外,还要重视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对于信息化工作的流程、要求、工作内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的管理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要让经济管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就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培养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实现健康发展。

7.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七

高校后勤管理的任务是负责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提高学校管理服务质量, 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各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在这个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 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也应当有所提升, 因此更加需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使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效率化。

2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本情况

2.1 信息化开发应用调查情况

普遍看来, 目前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太乐观, 据电话记录资料显示, 2003和2004年仅有不到160通电话咨询有关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内容, 2005比例增加了46接到了235通咨询电话, 2006年截止到6月份就接到了210通电话, 据估计可能比2005年增加110。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 说明我们重新认识了高校后勤管理, 并且急迫地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探究及不同程度的探索。我们在一些高校调查资料中发现, 他们正不同程度的对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探索, 他们也在实现部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但他们在使后勤管理实现整体信息化时经验还是不够。据部分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各高校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比率较低, 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其实现率一定会有大大的提升。

2.2 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课题“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分析报告”中, “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改革”、“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和“思想文化建设”这五项工作已被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进行研究探索。

引人注目的首次“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于2005年6月份在重庆举行, 在会上进行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是全国高校后勤领域主要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技术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最近几年, 各高校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曾多次举办过有关公寓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会。山东、河北等省的学生公寓专业部也举办过相关的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起重大推动力的研讨交流会。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北京发展的态势令人感到非常欣喜, 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市教委后勤处今年加大了推进力度和强度, 使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并且得到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市教委后勤处还成立了“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课题组”, 对后勤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 并对岗位效绩评估与ISO9001、HACCP两个标准化的结合进行探索研究。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或正在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高校超过1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全国对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 我们相信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开展的越来越好。

3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各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进行后勤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近年来, 大学生人数随着高校的扩招而逐年增加, 同时对吃、住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 许多高校不断增加校区基础设施, 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内容和范围。再加上校区分散部门较多, 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后勤管理服务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现代社会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后勤队伍素质建设、服务意识, 并且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现代化管理手段。这是保证学生和教职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这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和更新, 社会上各种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并且日益完善。对于后勤服务管理来说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有效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面对市场化运作我们必然要做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后勤市场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被社会各种竞争机制不断渗透, 这就促使后勤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不能丢掉危险意识, 加强思想的转变。

4 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4.1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后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更快、更好地为学生及教职工服务, 并且能更准确地掌握师生信息。

不同校区的不同部门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可完成上报和待审批文件, 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省去了大量的繁琐的程序。

4.2 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平台可以把后勤公共资源和各种信息统一展示调用, 各种信息、资料、报表等都可以在平台中进行资源共享, 而以前人工管理时的信息闭塞, 沟通不畅等问题都可以在信息化管理中得到解决。

4.3 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节省经费。

通过网上办公, 大家会减少对文件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材料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走动和一些核算部门的人工会相应有所减少, 而一些部门可能会精简合并, 各种经费、车费、汽油费也会有所减少。

4.4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利于巩固社会化改革的成果, 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培养后勤队伍专业素质, 提升自身形象。有利于加强后勤服务安全管理, 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4.5 后勤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 这就对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在范围和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单一、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激烈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只有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后勤管理, 才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因此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极有力的也是急需的。

5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方案

5.1 增强意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意识, 从而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后勤各级领导和职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在提高整个后勤管理水平中信息化管理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要想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掌握、运用好信息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优势。

5.2 扬长补短, 逐步完善

要想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大力协助。借鉴有效的经验, 完善计划, 统一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地区和适当的高校做试点, 一边探索, 一边完善。等到实验成熟后, 便可大范围的在全国推行。

6 结束语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而后勤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价值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但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1]杨沅潼.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 .

8.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合同 信息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c)-000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标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从而也改变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是企业品牌实力的综合体现。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会产生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需要进行处理。信息处理的有效程度对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显然信息管理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具有管理难度大、变量多、周期长的特点。如果说我们单一去管理一个静态的合同文本,可能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对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涉及到的合同主体众多,合同事件众多。一个项目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合同,各个合同之间又存在相互关系,一个合同可能会制约另一个合同的執行。这也就给我们的合同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合同在动态的执行过程中又有大量的时间变量影响,这也就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预见的信息内容——工程资料堆积如山,在进行查阅时就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在合同管理中又会有大量的工程管理目标设定,在执行过程中这些目标实现状态的实时信息搜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靠人力进行这样的一项复杂的合同管理工作,费时费力,也得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工作效率。并且信息处理时间较长,会影响到工程索赔等时效性要求较强的这一类工作的成败。若整日为这样一项繁琐的工作去投入大量的成本,这也不能满足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合同管理是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工程领域,各种建设工程管理软件的应用还是比较多见的,也是有很多比较成熟的,例如:计算机制图软件(CAD)广联达工程管理软件、神机妙算工程算量软件、品茗工程管理软件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在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中也出现了功能强大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相关的门户网站的建设应用也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整个建筑行业来看,我们的建筑业信息化程度还处于比较低位的水平。我国的建设工程合同信息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1.1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够

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字号的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但是还是有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应用,认为投资这些见不到直接的工程效益,而不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1.2企业内合同管理审批流程不明,合同流转时间交叉多,时间长,不利于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心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同审批流程,导致合同签订时在企业内各部门进行流转时,权限交叉,时间长,这样对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在进行流程重组时与实际运行情况差异较大。

1.3各个行业、专业合同管理系统差别较大,集成化程度较低

由于各个行业和专业的自身因素,出现了很多专业性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可以广泛应用,这也为推广合同管理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4建筑专业门户网站建设数量较少,维护更新缓慢

1.5应用软件的功能相对单一,集成化程度相对较低

1.6促进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

1)加强思想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应制定相应的刺激政策,鼓励建筑企业主动搭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宣传成功的案例,推进建筑业信息化进程。2)建立通用的合同管理审批流程制度,建议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业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各专业企业内可以通用的合同管理审批流程,这样可以规范合同审批的程序,也可以增强合同信息系统开发的针对性,更好的满足系统设计的适用性。3)根据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开发集成程度较高的统一的合同管理系统模型,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审批,合同执行过程等等综合因素可以集成一些合同管理信息表的设计,从而创立通用的合同管理系统模型。4)建立互联网建筑业门户网站的管理规定,使门户网站运行规范化、更新常态化。5)鼓励专业公司开发功能集合程度高的软件。

2结语

运用先进技术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原动力,我们要不断地深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念,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功武.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浅析[J].科技资讯,2008(9):67—68.

上一篇:以“三严三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一篇:安全教育教案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