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读书笔记

2024-10-10

《夸父追日》读书笔记(精选8篇)

1.《夸父追日》读书笔记 篇一

《山海经》有这样一段文字: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知,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这段文字讲述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他看见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夸父说:“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霎时间,他就跑了两千里路。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喝干了黄河的水和渭河里的水。可是,他还是渴。他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是,他还没跑到大泽的时候,就渴死了。他把手杖一丢,就长眠了。太阳把最后一缕晨光洒在了夸父的脸上。第二天早上,夸父长成了一座山,他的手仗变成了一棵棵的桃树。来追日的人就可以吃桃子止渴了。

我认为,夸父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而且不管付出多少,只求结果。可结果并不让他满意。但是他相信,会有人来抓住太阳,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他给追寻光明的人准备桃子解渴,鼓舞他们奋勇向前。

这篇课文还提示我们要向着光明前进,而不是向着黑暗前进。夸父的这个举动,很令我佩服,但是,天不可能永远都是光明啊。如果天都是光明的,我们肯定睡不着觉。世界上,光明和黑暗都不能缺少,最好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光明和黑暗的交错,是最好的。自然是做好的,何必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呢?

2.《夸父追日》读书笔记 篇二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 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 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标明题材, 一般为“读《×××》有感”。

2. 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1)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 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2)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 说明道理。

(3)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 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4) 结——结尾概括中心,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 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 可强调某一重点, 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 “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 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 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 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 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 (1)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 (2) 多想才能出智慧; (3) 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 (1) 好为人师要不得; (2) 自作聪明者戒; (3) 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 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对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 (1) 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 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2) 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 (3) 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 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 对照当前的形势, 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 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 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

首先, 针对论点, 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 (1) 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 (2)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 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 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 不肯多收一分钱, 即使多骑一站路, 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 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 要表里如一, 要言而有信。 (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 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 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 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 (议、联)

其次,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结)

(五) 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 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 雨很大, 风很大, 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 (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 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 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 (议)

贝多芬,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 在下身瘫痪, 半身不遂的情况下, 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 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 提出了黑洞学说, 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 (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 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 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 明确鉴赏要点:

1. 内容赏析:

(1)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 抒发了 (赞美了) ……, 并流露出…… (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 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 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 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 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 用词之美———本文中的……, 抓住了……的特点, 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把……写得惟妙惟肖,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 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之后, 她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 但她。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 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 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 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 真不知是雪如槐花, 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 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 特别是……几句, 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 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 (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 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 时间也不会再来, 要认真对待生命, 就要学会珍惜, 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 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 春天去了还会来, 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 艺术手法赏析

(1) 表达方式角度:

(1) 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 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等。

(3) 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 直接与间接。

(4) 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 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 具体模式

(1) 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入题, 抓住……的……特点, 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2) 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 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 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3) 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 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4) 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 放在一个……的环境里, 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5) 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 层层铺叙, 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 ……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 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 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 或理解失误, 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 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 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只要合情合理, 有自己的见解, 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 即开头总起, 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 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3.读书笔记(上) 篇三

路人甲:马马虎虎吧,不爱也不讨厌。拜托,别让我复述什么书上讲的内容,因为我从小到大只会说两个半故事,一个是东郭先生和狼,一个是乌鸦喝水,另外半个就是小红帽的故事,因为从小到大我老是等不到猎人来就让小红帽自己从狼肚子里跳出来,所以只能算半个吧……

路人乙:你说读书啊,我很喜欢啊,我记得有个什么重要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如果可能我真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条书虫,每天都趴在这些“阶梯”上晒太阳呵呵。对我来说没有书我的生活就好像没有空气和水,没有汉堡包和可乐,没有炸鸡翅和冰激凌……

路人丙:想听我说真话吗?呵呵,告诉你吧,我的真话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我宁愿这个世界上的书店全都转行,您说书店转行干吗,嘿,easy,卖NBA篮球明星纪念品和贴画啊,专卖店,准火!

路人丁:书嘛,也就那个样,我平时想起来就读读,不想起来也没什么。我可不想像有的人那样让自己变成白蚁,把书变成木头。反正我不想变成书呆子,我讨厌近视眼,讨厌把两只啤酒瓶底搁在鼻子上晃来晃去,我希望自己变成时尚的人,变成衣服架子,美食机器,星座专家以及超级恋爱能手。

记者:请问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都怎么写呢?

路人乙:哦有的有的,我很喜欢写读书笔记啊,我简直太喜欢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写下来,天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啊,每当我看到一本书,即使还没开始读第一个字,我就开始构思我的读书笔记了,所以说起来我几乎没一本书看完过的,就因为忙着写读书笔记了呀,可是我还是把它们都看完的,我有这个信心的,总有一天我会写一个很长的读书笔记,冲击世界吉尼斯读书笔记最长记录。

路人丁:我不太写读书笔记,说实话我什么笔记都不太写呢,我这个人对所有和写作相关的东西都过敏,只要一写东西,我就打喷嚏,而且打个不停。还有就是我的头,只要一写东西立刻像灌满黄浦江的水一样,又重又咸,黑乎乎湿答答的分不清楚东南西北。

路人甲:对任何东西我都是有个人原则的,我的原则就是我们老师布置就写,老师不布置写了也是白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路人丙:哦天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读书笔记这劳什子!我觉得完整地看一本书就简直等于要了我的命,还要搭上写什么读书笔记,这不等于是死了一次还要再死一次啊。不行不行,您就是现在立刻枪毙我,我也没法养成这样的习惯,虽然我也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好习惯啊,众人爱,万人迷。

记者:说说看,你平时是怎么写读书笔记的呢——

路人丁:我没有主动写过。我对任何东西都过敏,我是过敏体质,我说过一写文章我就头疼打喷嚏。但也有例外,呵呵,记得有一回我读完一本恐怖小说后特别兴奋,突然有一种想真正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就立刻构思了,而且关了灯,准备在黑暗中体会“现场”。结果刚布置好小说“现场”,我妈进来了,她看到我心跳加快,手脚冰凉,四肢瘫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窗外,就差立马打120了——就这样,一篇好端端的读书笔记计划给泡汤了。

路人丙:我有写过吗?我想想看,噢我都是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地想起来,急急忙忙地回教室赶写的。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强烈地感到悲哀,因为我强烈地感到我的所有读书笔记都是临时组建的,匆忙上阵,没有磨合,就像中国男子足球队一样,年复一年,没有神采没有配合没有长进,散兵游勇,斗志涣散,令人灰心丧气。

路人乙:要说我嘛,我这个人写读书笔记和别人不太一样呢,因为我这个人看书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看美文,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抓出书里那些美仑美奂的、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些段落,甚至那些标点符号,我那副炯炯有神的样子,我那个兴奋的劲头就好比老虎见到了活鸡,猫见了老鼠,狐狸见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一样——我不知道您听懂了没有,我见了好书就是这副样子的。

路人甲:我的原则是一切都听老师的,老师说写我就写,老师不说写我就不写。古人不是说过了吗,最美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看书是这样的道理,写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看多看少,写还是不写,老师自然都会知道的,等他来说不就得了。

记者:请问你觉得看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有必要吗——

路人丙:能不写尽量不写。

路人乙:我感到很有必要啊,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必要性的,昨天我舅舅还跟我说什么是必要性呢。我舅舅是教数学的,可是我忘记那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关于AB什么的,你等下我看看我有没有记下他的话啊,你要知道除了喜欢写读书笔记我还有一个常常被人称赞的好习惯,那就是我随时都记下那些我认为重要的话,在这里在这里,你听啊——“必要条件表明没有B就肯定没有A,但有B未必会有A,A依赖B但不仅仅依赖B。”所以说呢,你要是不读书就肯定没法写读书笔记,但是你读了书却未必写得出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是要靠读书的,却也并不仅仅依靠读书这一种方式来完成……您觉得我的回答够清楚吗,您觉得还满意吗?

路人甲:天啦,他说了那么多,我就来最简洁的吧——无所谓。

路人丁:人们常常都把书比成书山,这就难怪了,对我这个过敏体质的来说,写读书笔记就有很明显的“高山反应”,刚刚还是好好的,结果只要一看书或者提笔来写读书笔记,我就立马脸色苍白,胸闷头昏,大脑供血不足,大汗淋漓,因此对我来说,还是身体第一,读书笔记第十。

记者:在你们看来,怎么样的读书笔记算是好的读书笔记——

路人丁:读书笔记不都那么开头的吗——“今天是星期×,我读了××后,心里很感动。”结尾再接着写“以后我要向××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路人丙:随便啊,随便啊。

路人乙:先摘抄精彩片段,或者是全文,不能错一个标点符号,在这个基础上再逐字揣摩,自由发挥。想起小时候的,展望未来的;说说自己的,讲讲别人的。要深入浅出,拉帮结派,七大姨八大姑都要上来。和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在我看来最能展示写作本领的就是能将老爷的胡子和山上的石头联系起来,说得有鼻子有眼,呵呵,那才真是有才呢!

路人甲:听老师的,反正老师说好就是好。

记者:请问你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用笔在书上做过记号?

路人丁:有啊,我喜欢给书里的插图添点什么东西。我给书上的女人画上胡子,给小孩画上皱纹。最出色的一次

吧,让我想想看,对,是我把一只快要散架的轮椅画成了一架战斗机,而那个轮椅的支架就是可以发射剧毒炮弹的地方,因为这个发明,我的这本书被争相传阅,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

路人丙:没有,来不及做记号,哪里有工夫啊,我忙踢球都忙不过来。

路人甲:老师对我们说要爱惜书本。

路人乙:简单地说就是,我全都做了记号的;详细点说就是我从文章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分别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笔画上波浪、直线以及重点符号。我的好朋友都说看我的书就好像是进到了花店里,他们送给我的那些书一个外号叫“花花世界”,我当然就是他们说的“花花公子”喽!

说明:

1、以上采访整理为米加卜(就是米高,汪多加、卜卜,排名不分先后)三人工作室制作完成。

2、需要鸣谢:六一班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所有的路人和记者都由他们扮演,每个人都极为本色,妙语连珠,而还有那些没有被采访到的人都是最出色的群众演员,他们走来走去,东张西望,让整个采访充满了轻松家常的氛围。

3、补充一点:发明语录:我看读书笔记。

发明说:“其实我觉得那些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一定要写在正规的纸张上、电脑里,有时候往往都是在书的边边上随手写下的话。”

发明说:“你们可不要忘记那些书的空白处是有用处的,是能写字的,写了字呢那个书就变‘旧’了,就有了记忆,就带上了你看书时的表情——沮丧的、兴奋的,发呆的、会心的,哈哈大笑的、泪流满面的。你们想想看,这样书是不是很生动,是不是很亲切呢?”

发明说:“写在那些边边上的字都不是很大的,而且常常都是挤成一团的,当然有时候它们也不完全是字,有的时候它们是一些符号,波浪的三角的,起伏不定,歪歪扭扭的,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样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发明说:“还有的时候它们会是一些人头,傻乎乎瘪头瘪脑的,好像三个月没有喝过牛奶豆浆一样。有时候可能是一些肥头大耳的家伙,好像它们就靠吃肉包子生活,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们可能是你开小差的时候随手画下的,对不对?”

发明说:“记得啊,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记得啊,无论是一朵花或者一根狗尾巴草、一把小刀、一个小黑手印在那些空白处,都应该如实地体现你心里想的东西,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写出一些感想——只不过为了应付检查。”

发明说:“现在我可不要这样的文字!你们每个人都要读你们想读的书,然后,在边边上写下你们的真实感想。你们要记得我刚刚说过的,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都是字,所有你看到那些折痕,那些书缝缝里的豌豆壳,或者是一个女人脸上突然长出的胡子,有可能就是你自己最真实的读书笔记。”

4.《夸父逐日》读书笔记 篇四

这篇寓言故事的读后感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深思的话题,比如关于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科学的看似荒唐的理解和看上去非常天真的主观臆想,但是,这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如果用后来的话来讲,那就是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里面,虽然最后,夸父渴死在了路上,但是他居然敢去追逐太阳的精神却永不泯灭。

这个寓言故事放在今天还能够引发一些不同的读后感,比如说对于古代人民瑰丽想象的惊叹,同时我们可以反思为何到了现代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反而被思想所禁锢,又是什么导致我们放不开,我们手中的笔,来尽情的天马行空?

5.夸父追日四年级阅读笔记 篇五

这个故事讲的是巨人夸父向往光明,不喜欢黑暗,为了留住太阳的光明,就勇往直前,不顾个人的劳累,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追赶太阳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太阳虽然是抓不住的,但是我们为了追求一个光明的和正确的理想目标,就应当努力的去奋斗,就要不怕辛苦、克服千难万险也要努力的去实现它。夸父追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光明,勇往直前,直到筋疲力尽。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夸父追日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怕吃苦,努力前进!

我最喜欢的是《夸父追日》。

夸父被大家选中,跟太阳赛跑把太阳追回来,让北方的家乡和江南一样暖。于是他跨出大步朝西方追去,追了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他看到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眼前,他又兴奋、又激动。他想立刻伸出自己巨大的双手,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都被他喝完了,可是他还是口干,他就又向北方跑的大泽河跑去,但是他在去大泽的路上就渴死了。

虽然夸父追太阳没有成功,但他的这种精神、毅力被后人传为佳话,并且激励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夸父为了别人的愿望,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喜欢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

追赶太阳的“夸父” 杜倩

传说中,夸父追逐着太阳,不知疲倦地追逐太阳。有人说你不自量力,有人说你浪费光阴,也有人说你愚昧无知。他们又怎么会了解你心中的梦想?你心中的壮志?你心中的追求?

夸父,你倒下了,你巨大的身躯不屈服地倒下了,你一定希望有人来走完你未走完的路吧。要不,怎么会留下那一片邓林呢?

太阳,我终将有一天追赶上你,去探求你的神秘,也完成夸父的遗愿。

夸父,我,能否像你一样拥有停不下的脚步?当我遇到峡谷,你一定要鼓励我继续走下去啊;当我遇到险峰,你一定要激励我爬上去啊,当我遇到河流,你一定要帮助我游过啊!

我不想要征服自然,我也不想要光照千秋的辉煌业绩,我只想要踩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通过太阳落下的路。

6.童年读书笔记 - 初中读书笔记 篇六

连绵、慷慨激昂、雾气蒸腾、神采奕奕

好句摘抄

外祖母说话时好像在唱动听的歌,她的话语像温柔、鲜艳、湿润的花朵,不费劲就被我牢记在脑海里。

那天我站在教堂里做晨祷,祭坛上隐隐约约有两个天使在走动,像云雾似的,透过他们什么都能看见,天使的翅膀挨着地板,明亮明亮的,像丝绸细纱,镶着花边。

它们卖弄俊俏,在银一般的冰层上有趣地走来走去,或者飞到披着白霜的暖和的灌木枝上,像鲜花似的在那里摇摆,抖落银灰色的雪花。

好段摘录

人们总是在痛苦、吵架或打架的日子里做长时间的祷告。听这样的祷告非常有趣。外祖母向上帝详细讲述家里发生的一切。她跪在地板上,庞大臃肿的身子像一个小山包。起先她含糊快速地轻言细语,后来就粗声粗气地念叨、埋怨:“主啊,不说你也明白,任何人都想过好一点儿。米哈伊尔是老大,他本该留在城里,要他往河对岸搬,他觉得委屈。再说,那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可是孩子爸比较喜欢雅科夫。对孩子偏爱,有什么好啊?老头儿性子犟,主啊,你开导开导他吧!”

我的感悟

7.孩子,你会写读书笔记吗? 篇七

在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教师不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等问题仍然存在, 学生、教师、家长等都缺乏做读书笔记的意识, 可见社会各界对读书笔记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我国新课改的专家傅道春在《优秀教学案例》中指出:“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 对‘笔记’的理论研究及实际运用都明显不足……但愿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1]

一、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

(一) 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翻看中学生的读书笔记, 形式千篇一律, 仅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 没有他们自己对摘录文字的理解与思考, 这是现今中学生读书笔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普及, 但离开课堂, 他们在课外学习中的自主性、探究性精神还剩多少呢? 从学生仅有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中可见一二。

中学生对读书笔记的认识大部分源于小学老师第一次布置读书笔记时提出的要求, 即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 而他们在上了初中、高中后遇到读书笔记作业就条件反射地认为是摘抄文章, 可看出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已形成思维定势, 从而导致中学生就“读书笔记该如何做”这一问题认知的盲区。而某些中学语文老师对收交过来的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也习以为常, 没有由这一现象产生问题意识, 因而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二) 读书笔记成了一种形式

教师与学生都流于读书笔记的形式, 而未深入其中, 共同把握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而写读书笔记, 快速浏览文章, 划出好词好句后立即摘抄草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很少思考文章大意是什么及作者为何这样写等问题, 作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 中学生这样写读书笔记何尝不是一种形式呢? 而某些老师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 如中学生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有“阅读以上文学作品, 并完成读书笔记”, 还有双休日的作业中也有“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这样的字眼等, 读书笔记只是充当了作业量的“候补队员”, 老师也仅是完成任务般给每个学生的阅读笔记批个“阅”字就发给他们, 由此看来, 一些老师不也是将读书笔记视为一种形式吗?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程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呢?

二、解决中学生读书笔记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书是看不完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能。”[2]所以, 结合相关原因, 要解决当前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应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 分别采取对策。

(一) 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学段可以有所测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阅读……”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 多形式写读书笔记, 注重多样化及有效性。

1.教会学生正确做笔记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前应告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多种方法及意义所在, 使学生“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具体方法有:

(1) 摘要式

即读书时摘录阅读中的精彩词句、段落或名人名言等, 进行语言积累。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摘录时忠于原文, 注明摘录文字的出处如文章的标题、作者等, 方便日后使用时查找。

大部分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被动的, 他们找本好词好句好段的参考书进行摘抄应付了事, 所以老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力求落到实处, 如让学生每天摘抄不得少于350字, 且标明文章题目、作者及写明摘抄该段文字的原因。

(2) 提纲提要式

提纲式即读懂文章, 抓住文章的中心, 理清文章的条理, 用提纲的形式把文章的观点或相关内容记录下来。提要式则指纵观全文, 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或全书内容。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师可通过要求他们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下所读书物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 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

(3) 仿写式

即根据摘抄的句子、段落等进行仿写, 或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阅读。

记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促进有效阅读, 而阅读的目的之一是积累后能化为己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化为自己的血肉。”故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被激发后, 教师应一鼓作气, 让学生根据自己摘录的句子、段落或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厚的语言知识, 又让他们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培养了写作能力。

(4) 心得体会式

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受到的启发或者收获, 此方法适用于阅读任何文体。

学生阅读后, 以该笔记方法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这必然是在他们已读懂文章的前提下,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运用该方法做读书笔记时切忌空泛议论、无病呻吟。因为写心得的过程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思考, 进行再次创作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评能力等会逐渐提高, 而创作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认真点评学生的读书笔记

(1) 及时检查

教师应按时、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起到督促作用, 让流于“形式”的读书笔记从源头上“终结”。

(2) 认真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后, 只有这种“需要”被转移成愿望, 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力, 形成积极的追求, 而自我需要是建立在被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的批改与有效的评价, 如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 指出笔记的不足, 以及谈谈自己对同样读物的认识。另外, 教师还可选择合适时机让学生与大家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这样学生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 读书笔记会写得更加认真, 阅读也会变得更加主动, 阅读效果也显而易见。

3.鼓励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

教师在学生会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可鼓励学生将写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正如宋代陈辅所言:“万卷书谁不读, 下笔未必有神。”这说明了阅读和写作不能同步的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在广大中学生中仍普遍存在, 许多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较多, 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节都很熟悉, 但就是因为懒于动笔, 阅读所得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所以阅读的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写作能力, 结果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

而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 对文本有了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体悟, 这必然推动学生发现“写然后知不足”, 教师此时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 形成读、写、思的良性循环, 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二) 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思考和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 对读书笔记有正确的认识, 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

1.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猎取知识, 扩大知识面, 所以他们在读书时更多的只是注意写了什么, 而不关心作者是怎么写的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因此很难从读物中受益, 也很难从读物中发掘到值得做读书笔记的材料, 而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大部分学生应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保持对阅读本身的积极性, 做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用有效的方法做读书笔记

部分同学有做读书笔记, 但更多的还“只是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或摘录作品简介, 少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恐怕更多的受小学阶段读书笔记的要求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历得渐多, 积累渐丰, 阅读的层次也应逐渐提高, 因此中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 可根据教师的指导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以逐渐提高自己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而不能阅读时只停留在对语句的表层理解上, 对语句的话外音应深入品味、咀嚼, 对作品的解读还应力争达到多元化, 形成立体感。

三、结语

做好读书笔记不仅有益于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在中学生阅读过程中善导, 中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乐学, 做到古人一直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寡言者必钩其玄”[3]。只有勤于做读书笔记, 将写读书笔记当做读、写结合的一种最佳方式, 才能打破中学生读书时眉头紧锁、作文时冥思苦想的困境, 不吝笔墨, 做好读书笔记。

摘要:写读书笔记是人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写好读书笔记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及强化读书效果。文章结合中学生不写读书笔记、不会做读书笔记导致阅读效率低、阅读效果差的现状, 提出对策, 并阐明读书笔记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读书笔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14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3.

8.《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八

关键字:《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共产党

作者简介:王慧敏(198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阅毕,掩卷而思,斯诺之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独特之视角,亦存观察家严密之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亦存对大事件、大格局之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存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之审慎剖析。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言如星星之火,照亮了所有关注中国革命者的眼睛。

从来以为新闻记者大都感性至上,简单临摹事实,未曾想过新闻记者还能对世事、事物有如此这般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深度、高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残酷卓绝的革命生活,也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沉思。无论是黄土、沟壑、虱子、蚊帐、硝烟、呐喊、时间、空间……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根据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呈现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丰满生动的3D影像,让读者如同穿越到几十年前烽烟四起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在斯诺笔下,看似对人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甚至是无厘头的描述,却蕴藏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艺术,如此妥贴精准。比如书中作者对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接受采访时松下裤带搜寻虱子等场景的白描将毛泽东的豪爽和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此写实性的记录不仅仅将作为苏维埃领袖的毛泽东表现的平易近人,而且将共产党人真实,真性情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全世界关注中国革命的读者面前,可谓功德无量。

踏着斯诺的足迹,红军从建立到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一幕幕呈现在世界眼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成长足迹如画轴般徐徐展开。透过斯诺的笔尖,我们亲历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党陕北根据地,领教了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领略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见识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的共产党的革命政策。他们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断拼搏坚持奋斗的年轻人,他们骨髓中充满民族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西行漫记》真正的作者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青年以及根据地所有的革命战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得《西行漫记》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斯诺在序言中所言:“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见所闻以及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正是由于斯诺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才使得《西行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全世界,成为不朽之篇章。

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一方面是一位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他是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在革命初期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还是长征中,毛泽东都表现出出众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此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言人,他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农民的迫切要求做了恰到好处的综合和表达。这也是其革命斗争能屡屡化险为夷,步步为营,逐步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所在。谈到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只身走在苏区的大街小巷,亲切地跟人攀谈,毫不顾忌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份自信,那份豪气,那份不羁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随意、亲切、充满真性情的集中体现。

斯诺犹如一位冷静的摄影师,对准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一一按下快门,并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举办了一场震烁环宇的摄影展。这在国共双方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中,无异于一声惊雷,向世界各国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对战争的立场和政策。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苏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感染了作者,正如《西行漫记》的英文名字(《红星照耀中国》)所言,中国共产党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必将照亮全中国。

我们有理由相信,斯诺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副革命岁月的粗糙勾勒,远不止一副副革命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面庞,远不止对时局,对各国犬牙交错的外交政策鞭辟入里的挖掘。精致的永远不是艺术品,定格永恒的永远不是照片,恒久绵长的永远不是斑驳的印记,模糊的回忆。唯有透过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留给人们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人民,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伦理的社会实验的成果才是值得后人津津乐道,认真咀嚼,永远品鉴的陈年佳酿。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历史,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终将证明:斯诺的《西行漫记》将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李银波.斯诺与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动因探索[J].新闻大学.1998(01)

[2](美)斯诺(E.Snow)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3]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06)

[4]尹均生,龚举善.试论《西行漫记》的生命意念与人类意味[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03)

[5]张小鼎.《西行漫记》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几个重要中译本的流传和影响[J].出版史料.2006(01)

上一篇: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论文下一篇:写第一次干什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