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钻研教材(精选9篇)
1.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篇一
如何钻研教材,实现有效教学
罗山县回民小学
高螺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学校,并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的教材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然而教材是一个载体,它需要每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才能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就如何钻研教材,我结合《折线统计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上的每一个要求和问题,其背后都蕴含着待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的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了专家所言,我深感惭愧,因为在教学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而对于其中每个环节的编排意图去懒于钻研,导致目标达成的不理想。所以,要用好教材,我们就要先读懂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深读教材,认真分析。了解到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会制作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做简单的分析,在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通过把表示数据的点连接成折线来清楚直观的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读懂了教材,领悟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引出折线统计图,又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从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由此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结果,这样的教学减轻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负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所以,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活用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段中,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那么这些信息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折线统计图》的设计中,教材主题图是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览馆,我发现学生对科技展览馆并不熟悉,自然对它的旅游人数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中小学生去灵山旅游人数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到原来我们的身边也要用到统计知识。这就是把教材原本的信息资源变换成现实性的资源。另外,虽然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也是图文具备,但往往是以静态形成出现的,没有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静态的教材资料转化为有利于学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资源,使其能在动态变化中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优势将静态转化为动态,这样更容易触动问题的生成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活用教材,不仅限于这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实验、论证及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用好教材,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有效设计教学情景。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数学课堂资源的补充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折线统计图》的情景设计中,我选择我们罗山著名的旅游景点——灵山为教学的“切入点”,大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情景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有效设计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
就《折线统计图》为例,我就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实践、交流等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首先,我通过观察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形成初步的认识,又通过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观察、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由折线的趋势就可以直接判断数量的多少,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对比)获得了一个直观层面的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他们脑海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真正让所学的知识成为己有。
3、有效设计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
做为老师,在强调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通过让生谈谈对01年到06年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有何感想来引导学生应注重对自己文化素质的培养及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
总之,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要提倡我们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一切要从教材出发,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编排意图,创新教材内容。只有品出其中内涵,悟出其中精髓,把握住新课堂脉搏,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2.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篇二
每当听师范生的试讲课, 或走进课堂听实习课, 甚至听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 都会感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 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把握不清楚、不深入的现象时有出现。主要是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内容及思想方法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有偏差;或者对教材的把握缺乏独到之处, 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甚至有缺失。另外, 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特殊规律, 使得看起来最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却是师范生最难把握的。将看似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教给小学生, 使其理解掌握, 决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熟悉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规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新教材普遍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如何在理论上、方法上落实新课程理念, 如何教会小学生正确地学习数学等, 都是师范生钻研教材时所需认真考虑的课题。需要从施教者角度深入认识教材、钻研教材, 同时站在受教者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必须练就这番硬功夫。
1986年, 美国学者舒尔曼 (Shulman, L.S) 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他认为, 学科教学知识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 是一种可教性的学科知识, 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造就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了帮助师范生尽快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教学知识, 师范生钻研教材就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在钻研教材实践中, 实现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能缩短学科教学知识的成熟时间, 加速专业成长和发展。
“深入”就是站在教师的高度读懂和读透教材
(一) 读懂教材
一是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对于一个师范生而言, 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没有问题的, 但读教材时却往往忽略对细节的关注与研究。读教材时对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法则要字斟句酌, 不能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如教材中的“厚度忽略不计”、“零除外”等是为什么?读教材时要关注这是怎么回事, 要厘清其理论基础, 因此, 师范生牢固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 大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弱化甚至没有开设《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这一类课程。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是把小学数学内容从理论上给以抽象和论证, 该课程的内容能辐射到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法, 可使师范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如通过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可使师范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 以便按认知发生原理, 即小学生掌握自然数的过程进行教学, 并掌握整数、计算及解决问题的理论。当学到后继理论时, 仍应注意引导师范生整理和归纳小学数学知识, 进一步扩充每一系列的内容, 丰富和发展原认知, 使其全面系统地认识小学数学教材, 打好扎实的数学教学知识基本功。
二是读懂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学本质以及思想内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 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弱化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滤去了数学知识发展的脉络走向以及相互间的广泛联系, 这就给师范生通过教材全面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数学本质带来障碍。因此, 我们应从更宽广的视野研读教材, 领悟知识的数学本质和思想内核。例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用字母表示数”是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但如果没有原始形态的数学知识作支撑, 师范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替代未知数, 使得表达更简略。其实我们可以从代数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经过分析可知,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就是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未知量, 还可以表示变化的已知量。
三是读懂“主题图”。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一般都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例题, 这种呈现形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但要读懂主题图, 全面领悟图中的数学内涵,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 许多师范生拿到新教材觉得陈述内容太少, 不如旧教材好教, 这就反映出对此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 甚至在试讲中经常出现对主题图理解偏颇与缺失现象。要认真钻研主题图, 可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主题图呈现了一个什么情境?为什么要创设这一情境?该情境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点?主题图是怎样安排新知探索过程的, 结论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在充分读懂主题图意图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如果没有比教材上更好的情境主题, 那就选用教材上的;如果觉得教材上创设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 那就选学生易于接受的题材作为情境主题。或者收集既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又具有趣味性的情境, 引领学生充分地展开数学思考。
(二) 读透教材
一是读透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合理的教材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促进智力发展。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 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教材内容的编排在充分考虑学科知识本身联系的同时, 又考虑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 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钻研教材时不妨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把这部分知识编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呈现新知?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练习?例如, 思考小学生先学“数数”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 先学立体图形再认数或许效果更好。
二是读透例题、习题。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一个例题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抓住例题的本质因素, 强化知识的整体意识, 凸现例题的一例带类作用。例如,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 例题环形面积计算,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同心及宽度相等上, 则忽视了例题的本质因素, 降低了例题蕴含的信息量。笔者认为, 教材安排此例的目的, 显然不是把范围限制在求圆环面积上, 它的主旨是提供一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另外, 对练习题部分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需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理清练习的层次, 遵循分层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得到系统训练。第二, 确定练习的时机。要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题目进行练习, 如教科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有些是基本题, 有些是换一个角度的变式题, 并非都是为巩固新知服务的, 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第三, 提升练习的功效。充分挖掘习题的使用价值, 变被动机械练习为主动高效的主动练习, 要将每一道题目用足、用透、用活, 达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浅出”就是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是为了能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 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 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 用什么方法学, 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哪些地方浅显易懂, 哪些地方是难点等。所以, 师范生既要深入钻研教材, 又要浅出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一) 理解教材
一是在教材中体会和关注学生的学。小学数学教材渗透了许多有益的学习方式, 如自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猜想、实验、验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应体会渗透在教材中的学习方式, 关注小学生的学,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快乐与无穷魅力, 这应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环节的关键点, 是钻研教材的理想境界。另外, 学习某个知识点, 对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维活动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我们在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 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过程, 解释数学学习的某种心理现象, 准确体味小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障碍。
二是在教材中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知识与技能上看是要解决“教什么, 学生要学会什么”;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 是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这三个维度中前两个决定一堂课的基本过程, 第三个决定一堂课的立意和高度。在理解教材时, 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 对教材具体教学内容需深入分析上级目标在本级教学目标中的分解, 同时注意同级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 形成合力并共同推进上级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 第一学段各学期中, 对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 需注意协调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 共同实现“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万以内数”的目标。
(二) 把握教材
一是充分用好教材中的素材。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 数学课程内容不只包括数学的现成结论, 还应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比如, 怎样从一个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成分, 最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怎样把一个数学问题进一步抽象发展为更为合理的数学概念, 也只有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所以, 应充分挖掘教材载体中的“潜能”, 除充分使用主体内容外, 对其他材料也充分利用。特别是新教材在内容上比旧教材更加充实生动, 而且都有开放题、阅读与资料、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40分钟的探究应是课后不断探索实践的开始。
二是重视对数学教材的还原能力。所谓还原,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数学教学中立足于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尽力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揭开数学形式化表述的神秘面纱, 恢复原始的思考过程, 还原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展现数学内容的教育形态。二是指数学教学材料的组织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即还原数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不再把数学看成是枯燥无用的符号游戏。师范生要提高数学教学还原功。首先, 要掌握大量的关于数学知识的背景资料。要善于观察, 勤于收集相关信息, 善于借鉴优质的教学资源,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尤其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其次, 要掌握还原的一般途径。如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就提出了四条转化的途径: (1) 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颠倒过来; (2) 通过范例和具体活动去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3) 要广泛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 (4) 要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形成教育形态。应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尽量从最浅显、最原始的事实开始, 逐步将学生引向深入, 引入佳境, 最后达到较高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 (2) :4-14.
3.深入钻研教材 细致考虑教法 篇三
这是一个效果问题,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备课是否充分,虽然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备课是没有止境的,尤其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都有明显的提高。过去的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本参考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我们面对的是跨世纪的学生,一台小小的电脑,包容着大干世界,任何资料均可以在网上查找,虽然我们不能超越时代,但我们可以适应时代跟上时代,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水准。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备课是否充分,虽然教学效果和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有着密切关联。备课没有止境,就是对很熟的教材,在重新讲授之前,也要重新备课。尤其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学性的教材,这类教材不只要诉之于讲解,而且要诉之于感染,如果不在重新讲授之前,加以认真的钻研体会,怎么能够讲的有声有色,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呢?有时在课堂上,师生互相启发,缘机触发,能够当堂做出精彩的“文章”来,这也是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多么有经验的教师,只靠当堂的灵感也作不出精彩的“文章”来。
备课包含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步胄和方法,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内容更是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好的教学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才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学方法只有体现好的教学内容,才有实际意义;深入钻研教材是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见解:
一、深入教材,细纲研究教材
不遗巨细地认真备课,可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但是备课只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讲得深刻生动.吸引学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典范文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读写能力,所以要扩展钻研的广度,加深对教材体会的深度。
(一)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的处理。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作者用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的,学习古诗词和老一辈文学家作家的文章、作品,我们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甚至于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微乎其微,教师如果不联系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特殊经历和思想状况来钻研,就不能很好地体会它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效果。不把这些扼要介绍给学生,也就不能真正学懂教材。如果说把一篇优秀的作品当成首歌,那么,历史背景是这首歌的感情基调。它决定着感情基调是悲是喜?是激荡还是平淡。
(二)扣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表现力。如朱自清的《春》一课,一开始,“盼望着”一个“盼”字,统领着全文,表达出对春天的渴望——盼春;才有下文,对春的描绘: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绘春;才有在雨中驻立——迎春;也只有春天的勃勃生机,会给人们带来以希望和力量——颂春。《春》的思想内涵于凝练、生动的语言中表露无遗。同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一课,因为是回忆父亲,无需华丽的词藻,所以作者用平淡的、朴实的,但又是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描写和对话,如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途中简短的嘱咐,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父子情深。
(三)深入作品的意境,展开联想,感染自己,感染学生。学习文章分析一篇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他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主题思想,还要深入到作品的内部,展开联想,去感染领会。因为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很强,讲授这类作品,应体现原作的感染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古诗词,就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作品的意境,浮现作品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我们铺开了一个豪饮的热闹场面,接下去应是三军将士如何的开怀畅饮,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声声,传来紧急集合的号令,军令如山,战士们放弃这满桌的佳肴美酒,又要持枪跨马、奔赴战场的情景.凭我们去想象,作者出乎意料的给出一个假设:“醉卧沙场君莫笑”给读者以悬念,然后马上做出回答,“古来征战几人回”,后两句应合起来理解,即使是士兵贪恋几杯,醉倒在沙场,也不值得你笑话,古往今来,有多少打仗的汉子们能活着回来,所以此诗既写出了戍士的不怕生死的决斗的豪情壮志,又透出对连年的无休止的战争的厌倦,这些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深刻体会才能感悟得到。
二、认真考虑教法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细致考虑教法,教学方法是体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谈教学方法的好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我们课堂活起来——即放得开。
已有的固定教学模式,复习提问,预习。讲授,巩固,练习,枯燥无味没有新鲜感,现在学生手中的资料、参考很多,但是利用率很低,根据这一现象.不妨把教学目的、要求及教学重点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分析,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把自己想说的、要讲的留给学生。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自己的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站在讲台上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听学生的课,以老师为主体,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提问题,让学生解问题,只有多提问题,才会发现问题,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智慧。
活起来还得有的放矢,稳而不乱即收得回。
4.钻研教材应一丝不苟 篇四
----------再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反思
今天,我愉快地授完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这是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
对比上一次教这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作了很大变动,感受也很深。说说我解读教材认识上的变化。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历来有争议,以往老师们大多认为中心论点是“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题和论点,是个教学难 点。
我以前备这节课,教给学生说本课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其他老师也没有谁提出异议,且因当堂课师生配合融洽,认为教学的效果还不错。可是后来,我教本届学生时再次细心备课,我一惊,怀疑本课的中心论点不应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连忙上网查证,结果的确如我认为的那样。我开始懊悔了,心想,那节课真是错的离谱,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这事儿成了我心头的一块阴影。要知道,一个老师犯知识性错误,这不能容许,我良心上过不去。虽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争议,但是,毕竟我第二次备课推翻了第一次的想法,起码证明我第一次未能吃透教材呀。这让我深深认识到悉心备课吃透教材多么重要。以前在教师培训接受继续教育时,我听到讲师们唠叨“要认真备教材”总以为那是低级的聒噪,现在省悟到自己犯错了,才明白那些老生常谈甚是必要。觉悟到此,本次教学,我把教学难点定为“把握文章的中心论题,明确中心论点。”怎样突破难点呢?针对本文特征,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思路,它提出的问题是多个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之间又有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围绕它们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把这些琐碎问题的内在关系弄明确了,就知道文章围绕“怎样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论题在转。那么,中心论点呢?本文与其他议论文不同,没有一个集中的论点,结论倒是在文末提出的。那不妨从结论入手去学习,文章尾段的第二句回答了“怎样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据此句到文中能轻松找出对应的论述,他们自然明白了尾段的第二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设计教学,难点也能迎刃而解了,岂不快哉?这样想着设计好教案,上起来果然得心应手。
5.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谈钻研教材 篇五
郝娟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展示了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卖火柴的小女孩
钻研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少有的结局悲伤的故事之一,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让读者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为小女孩的命运潸然泪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这篇文章。在教学这篇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文包含了明暗两条线索,深入思考文章的结构,发现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含意。
一、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的明线是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所发生的事情,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写;而暗线则是小女孩自身环境、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童话中,对小女孩的描写有三个关键词,“乖巧”“美丽”“可怜”。这三个词贯穿了整篇文章。
小女孩的“乖巧”表现在:(1)对父亲的责骂,她逆来顺受。“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让我们发现,小女孩对于父亲的打骂她没有感到任何不妥,没有对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的抱怨,反而还带有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挣到钱对不起家人。(2)对别人欺负的忍气吞声。“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里我们发现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对他人状况的无同情心,甚至还要雪上加霜。但小女孩对这样的状况已经麻木,她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她的内心中对这样的状况只有认同,没有反抗。(3)对未来没有期待。整篇文章中没有写到小女孩对现在的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没有写到她对未来的期待。这样的小女孩是乖巧的、安静的、没有生气的。
小女孩的美丽既表现在她的外表上,又表现在她的内心。小女孩内心的美丽反应在她对现实生活的包容和容易满足。虽然她的生活处境已经没有更差了,但内心对于这样的家庭和现实状况还是用她小小的内心包容了。她的父亲对她那样的苛刻,养家的责任在她小小的肩膀上,但她对父母、奶奶依然有爱,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孝顺。在卖火柴的过程中,她并不求发财,甚至不求吃饱,只求能赚取一点点钱,她是那样的容易满足。
她的可怜则反应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中的虐待,社会中的冷漠,无人关心,她的生活是不能再糟糕了。
这样的任务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只有死路一条。有了反抗,人才有生气,有了奢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力量。小女孩的容忍、接受、容易满足,让她的生活如一潭死水,将她困住,无法挣脱,不仅让她窒息也让我们痛苦。
二、小女孩的名字
在这篇童话中,小女孩没有名字,不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还有一个形象的代表自己特点的名字。这样的小女孩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关系,无人在意,她无不足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这个小女孩反应出的当时社会中孩子们的悲惨生活,让我们动容,也让我们了解到不知她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况中,还有无数这样的孩子存在。通过她反映出的残酷社会现实,令我们无法忽视,感到深深的痛心。
三、教学感触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三个描述小女孩的关键词,请大家找一找。”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乖巧、美丽、可怜”。在分析了课文中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及幻想的场景,并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回头深入分析了小女孩的三个特征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小女孩的性格特证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最后我们一同对小女孩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总结,对比当时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富人的骄奢淫逸,同学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引起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对于小女孩的不幸留下了难过的泪水,同事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流畅自然,学生在娓娓的朗读中发现了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差距,发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不该如此的命运,通过前后呼应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习时学生的领悟没有遇到困难,能够直击课文所反映的核心。深挖教材让我们对文章蕴含的深意了然于心,也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内心震撼,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钻研教材能够事半功倍,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完成课业目标。
参考文献:
6.怎样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听力 篇六
听力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在初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也很难处理,尤其是缺少一些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需要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的情况下。光靠一个录音机和几盘磁带,怎样才能将听力教学作为课程中的一个重点来对待呢?经过了一年的教学,我也曾细细的琢磨过,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设备来应付所有的问题。
新教材以语言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想和内容容为一体。不但教学生掌握了许多的语法知识,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了语言交际的过程,听力,更是这一切学习的前提。首先我考虑的是本身的素质问题,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就是得听懂老师的语言,从听力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学生不断的和老师的语音和语调形成共鸣,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对老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因为老师的发音和学生的发音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发音不准或语调奇特,很快学生也会和你达成一致,这对学生的听力学习是很不利的,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语言的错觉。会听懂任课老师的所有话,但是做到听力上其他的发音后就不知所措了,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自身的音准,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异乡的国度,学生的起点高了,跟着他们的模仿能力一发挥,这样就事半功倍,学生默默的学习,形成了正确的听音习惯和感觉。
一、听说结合,表演带动,
其次是多做交流,这涉及到听和说的关系,每天上课前的5分钟是锻炼学生能够口语和听力的大好时机,我就这样设计,用英语和学生互相交流,谈谈最近学校里的事情,运动会啊,广播操的比赛,班级的作业情况,有些学生能听懂,能抓住片言只语,有些学生一句也不懂,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他们领略了英语的听力,无论听没听懂,他们都被我的语言牵引着进了英语课堂中,静静地在用英语想着问题,有时我也会放一段小诗或小歌曲,这种目的在于让他们在听的时候,逐步的听外国人的连读,语音的变化,语调的委婉,语言的艺术特点,还有一些口语话的交流方式,有时也可以在电视台录制一些外语节目中的对话,比如说一些经典的电影中的对话,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了解到一些知识和文学作品,这是学生的乐事,即使对话中他们听不懂一个单词,也会模仿着那人的口音,说上两句,说的津津有味,还颇有几分相似,也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初中英语教材2下中的unit26,lesson102中,他们所学的内容是关系到《铁达尼号》这艘冰海沉船的故事的,课前我放了一段席林.狄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
》并且让他们根据听到的歌将所会的单词写下来,学生能写下很多单词,甚至是完整的句子,我觉得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他们已经有平时那种公式化,直白的听力题目中改善过来了,他们能接受到外国的音乐的内容,说明他们已经可以接受到真正的外国语言中了,因为我看电视上,外国人学中文,最难的默过于英语歌曲,我想英语的学习和他们是一样的,学生会听懂,就会去唱,乐此不疲。又如:unit26里面,Lesson
62 What a good kind girl
这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学生一目了然,积极的参加表演,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表演的人更是身临其境,惟妙惟肖,完全的进入了角色,观看的学生无不被他们精湛的演技所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每个表演,连表演中的一些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同时安排了学生评委,让他们评出男主角和女主角,这样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油然而生,学生以很大的热情来听,听的很仔细,在自己所创设的这个英语环境中他们觉得熟悉,亲切,自然,更是乐此不疲,老师的收获也不小,学生在演的过程中也是老师判断学生发音的时候,这样可以纠正不规范的,也能找出学生的漏洞在那里。
听读不分家,在读的方面增加自己的阅历,这是相对于听和读两方面来说的,正所谓,听读不分家,比如说这次考试中的第二部分听力,是一篇取之于笑话故事的文章,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他的帽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在坐火车的时候不小心将自己的帽子掉到了车外面,他随手将自己的包也扔了下去,因为帽子上面没有他的名字,而包上有的,这样别人就可以将两样东西都还给他了)其实文章不是很难,就是一时之间很难弄明白,所以考完之后很多学生反映不知所云,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听懂,我后来发现这篇文章在阅读理解题中经常出现,如果学生平时注重看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的话,他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并不是靠运气,而是见多识广,自然能胜人一筹.
二、方法得当,胸有成竹
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在平时的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于考试中第三部分的单词,他不仅是对学生的听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广度的
一个测试,平时这种练习也很多,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作业上有一种问题,就是学生根本不考虑所写单词和文章的关系,有位名人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于是我改变了以前叫学生听然后写
,写然后再听的死方法,吸取了考试中经验,我让学生先分析试题:1,看看所给文章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看看这篇文章的时态是什么?3,看“--”部分旁边的单词是什么?由这些单词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4,分析所填单词的形式,是名词的复数?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过去时?5,有没有同音词?这样从试卷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先掌握了这个短文的结构和内容,这样学生心里也有了底,作题时也就抓的快而且准,这样的质疑,讨论,侦探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要让学生探索,坚持独立见解,大胆的进行发散思维,并给予了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在考试前老师在说先看一下听力的时候,学生就不会茫然而不知所措了,还有就是单词,有些单词没有学过,那该怎么办?这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但是单词量大了,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关!例如:这次考试中的careless,虽然接触过,但很多时候不用了,学生大部分情况下接触到的是careful
carefully,这就需要上课对知识的积累了,当我们讲到use
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就用了这样一个程序:care-careful-carefully-careless,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这个过程来变化use,这样既掌握了新单词又联系了旧单词,温故而知新,学生都踊跃发言,凭借自己的能力,探索解题方式,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诚,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的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7.钻研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篇七
一、整体分析教材
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上好数学课,就应整体分析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便讲课时做到前后呼应。如,研究“整数四则运算”时,首先要研究和整数四则运算配套的一些内容。其次要研究四则运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总之,搞好数学教学,必须要整体分析教材内容,做到宏观把握,微观调控,使长远目标同近期的训练有机结合, 进而有针对性地抓好各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
二、研究单元内容
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掌握单元重点、难点,以便单元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研究单元知识结构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单元内容的安排层次与结构。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安排,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单元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知识递进式, 二是知识并列式, 三是知识分解式。二要确定和把握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 从单元内容的编排中体会与领悟。如,第十一册中“分数乘法”,具体编排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归纳分数乘法的规律。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上,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在过程与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引导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会、感悟、发现、归纳算法,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类推、归纳等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提出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形成学习新知的动力,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琢磨每节课的内容
1.琢磨例题的内容。琢磨例题的内容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什么;二是要寻找联系。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寻找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 寻找教学内容与习题的关系; 三是要关注例题所涉及的知识与应用范围,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2.琢磨例题提示的教学方法。琢磨例题的教学方法时,也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了解知识是怎样引进的,教材一般根据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内容;二是要了解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三是挖掘本质,对教材有透彻理解。钻研教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教材蕴含的思想凸显出来。
3.琢磨教材的练习安排。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琢磨教材,同样需要琢磨教材中练习的安排。首先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 是怎样安排的, 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一年级教材上“9加几”是以“凑十法”计算为主,“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通过画面提示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计算得数 ;第二题让学生先圈出10个再计算,获得“凑十法”的体验,加深对“凑十”过程的感受;第三题通过题组比较,逐步摆脱直观依赖,掌握“凑十”的抽象计算过程。其次要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按认知过程逐步展开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应用范围。如,上面说到的“9加几”“想想做做”的安排,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1~3题,让学生经历从观察体会、操作感受到抽象思考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原理与过程,使方法得到内化;第二层次是4~5题,引导学生在第一层次理解和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掌握“9加几”中“凑十法”的算理。
8.浅议钻研小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研究词法 研究句法 研究段法 研究章法
教材,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是人文教育的摇篮。它有极高的读写价值,有丰富的语言训练内容。教材所具有的价值,学生通过自读不能充分掌握,必须依靠教师通过教学行为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能力不强,是难以真正把握语言文字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研读教材的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规定,钻研不同年级教材,侧重点也要不同。低年段重点研读词语句子,中年级重点研读句群段法,高年级重点研读结构与章法。
第二个依据是语文教材。审视文章的语言、段落,内容、写法、角度等方面的特点,就这些特异之处设计教学,才可能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第三个依据是学情水平。每篇教材都是客观的存在,具体到学情、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思路的灵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都是教师把握学情的主观反映。教学效果是教材形成教学后的体现,是客观和主观合一的体现。
因此,研读教材的基本思路是研究词法、研究句法、研究段法、研究章法。只有一步一步地研究,才能深入到课文语言的骨髓中去。
二、钻研教材如何“钻”
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原生价值,语文课就会失去语文味。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以《日月潭的传说》为课例,教材要实现的大目标是学生能进行复述。在研读教材时,围绕词、句、段、章等方面,教师应有这样一些思考。
课例:《日月潭的传说》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一个湖泊。那里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是个著名的风景区。说起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
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人说:“恶龙躲在潭底,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才能战胜它们。”还有人说:“恶龙非常凶猛,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能将它们制服。”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
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这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一)研读词法
(1)描写日月潭美景:青山环抱、树木葱茏;
(2)描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潜入湖底、激战、砍死、剪开、救出。
(二)研读段法(第4节)
(1)故事情节完整。
(2)多动词描写人物,更显形象。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故事开始—出发)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故事发展—拿到武器)
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故事高潮—激战)
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故事结果—胜利)
(三)研读写法:动人的传说如何“动人”
对比之一:和人们对比:
人们只是商量“怎么办”,英雄却是“挺身而出”。(相机解释:不畏艰险地站出来。)
人们聚在一起商量的结果是“一筹莫展”(相机解释:一点办法都没有。),英雄却是“要去降服恶龙”。
对比之二:和恶龙对比:
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
小结: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降龙英雄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
(四)研读章法
(1)以“动人的传说”总领全文。
(2)以“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
在此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课后练习,《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大目标是学生能复述课文。围绕这个大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词、句到段的训练,体现逐层深入,步步强化,最终引导学生实现复述的目标。
(五)板块设计
有了上述对教材的一些思考,在《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词语入手,整体把握—抓住重点,研读词句—运用语言,实现复述”这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积累词语,用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类学习词语。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这些词语:
先说出描写日月潭的美景的词语,(青山环抱、树木葱茏),再用这些词语造句描述日月潭。
再说出描写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词语(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潜入湖底、激战、砍死、剪开、救出),再用上述词语说说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故事。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实现概括内容的目标。
文章记叙了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历经艰险,取得武器,潜入湖底,降服恶龙,救出日月,化青山守日月潭的动人传说。
设计分析:一般教学中,初读课文都有指名分节读课文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朗读是否通顺。但其实收效甚微。第一板块摒弃了这一教学流程,直接研读词法,找出相关的词语并尝试运用,描述日月潭美景和说说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故事,实现概括课文内容的目标。第一板块为复述奠定了一个思想基础,学生脑海中对人物的故事有了粗线条的框架。
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理解人物写法。
(1)这段动人传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
(2)朗读文章主要段落,重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体会英雄的品质。
……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
(3)分小组、分层次朗读英雄降恶龙的情节,试用四五个字概括层意。
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全体读:要降服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一组读:来到阿里山。)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二组读:拿到金剪刀)
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三组读:激战三昼夜)
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四组读:救出日和月。)
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五组读:守卫日月潭)
小结:此处为重点内容,过程完整,层次清楚,情节生动。
4.传说中还有谁?对比之下,突出了英雄的什么品质?
对比之一:和人们对比:
人们只是商量“怎么办”,英雄却是“挺身而出”。(相机解释:不畏艰险地站出来。)
人们商量的结果是“一筹莫展”(相机解释:一点办法都没有。),英雄却是“要去降服恶龙”。
对比之二:和恶龙对比:
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淫威罪恶)
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
小结: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降龙英雄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
设计分析: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句法、段法。研读句法时,带领学生朗读主要段落,重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强化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记忆,为复述时运用词句设下伏笔。研读段法时,采用分小组分层次朗读英雄降恶龙的情节,用四五个字概括层意。这一教学,让学生厘清了人物降服恶龙的过程,为有条理的复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研读人物写法时,引导学生纵观全文,从“传说中还有谁?”这一提问入手,感受两位英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在对比中凸显强烈效果。第二板块抓住重点段,引领学生积累语言,厘清英雄降服恶龙的五个步骤,带领学生有层次地运用语言,是实现顺利复述的中坚环节。
第三板块:以《英雄降服恶龙》为题,创意复述,练习表达。
(1)用上一连串动词,简要复述《英雄降服恶龙》。
挺身而出,手拿砍刀,高举火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纵身潜入、激战、砍死、剪开、救出、守卫。
(2)想象激战恶龙的细节,生动复述《英雄降服恶龙》。
A、先想出大尖哥和水社姐与两条恶龙激战的动词。选用上述动词描述激战的细节。(握、砍、劈、刺、闪、躲、冲、掀、甩、卧、扑、鲜血直流)
B、根据学生回答内容作排序,有条理地复述降服恶龙的过程。
设计分析:复述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有复述目标和没有复述目标的课文时,教学环节没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钻研教材不到位。在第一、第二板块的基础上,学生积累了语言,主要是人物降服恶龙的词句,特别是动词的积累;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形式,也就是人物降服恶龙的五个步骤。这两个板块为第三板块的复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进行复述时,教师又进行了分层作业的坡度设计,有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逐层深入,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运用语言、拓展语言,有语言运用的思想空间。
三、总结
9.钻研小学数学教材的着力点 篇九
一、梳理教材, 厘清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编写的, 是对《标准》的具体化。因此, 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认真学习《标准》, 深入领会《标准》的实质, 再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 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 把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根据内容特点归类, 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 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 再去了解全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这一册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 了解课时教学的具体知识点。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知识点确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 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梳理: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习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数的引入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算方法上, 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别。为此, 教材安排了大量直观图形和学生熟悉的事例, 让学生在剪一剪、涂一涂、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中, 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等有关知识, 也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打好基础。
教材编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重点感悟1/2的形成和意义以及读写的方法。第二层次, 进一步感知1/4和几个1/4是几分之几的形成和意义及读写的方法。第三层次, 认识各种分数及其初步意义, 在这里不下分数的定义, 也不讲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 笔者理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厘清知识点后, 笔者又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了解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分数, 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
3. 体验分数的来源及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形成及初步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数意义的内涵;教学关键:沟通分数初步意义与平均分及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重心:认识1/2。
二、掌握教材, 找准切入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 必须有相应的最近知识做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理出新知识的生长点。所谓的联系点、生长点, 也就是新课教学的切入点。例如, 笔者在教学《锐角与钝角》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 (多媒体出示一个标准的直角) 同学们, 你们还认识这个图形吗?
生 (集体回答) :这是一个直角。
师:你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三角板中最大的一个角就是直角。
生:我知道电视机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知道这扇门的四个角是直角。
师:有关直角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很多。你们能用三角板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吗? (学生尝试画)
师:你们先把自己画的两个角交给学习组长, 然后一起把组内的八个角排排队, 好吗? (学生大都能够排队)
师:谁能上来给张老师手中的六个角排排队? (一生上来把六个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角比直角小。
生:有两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比直角大。
生:第一个角尖尖的, 像一把尖刀。
……
对于角的认识, 教材的编排顺序是:认识角→认识直角→认识锐角与钝角→认识平角与周角。与认识锐角与钝角最接近的知识是直角, 因此直角就是教学的逻辑起点。从直角开始切入教学最符合锐角与钝角的内涵, 因为锐角的内涵是比直角小, 钝角的内涵是比直角大。正因为准确把握了锐角与钝角的逻辑起点, 所以教学进行得非常流畅。可见, 教师要认真钻研整套教材, 每教一个知识点, 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 哪个是逻辑起点, 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同时, 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 灵活捕捉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以此来有效组织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悟透教材, 细化探索点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知识, 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提供直接的教学, 应选择有着丰富意义的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任务展开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在设计学生的探索活动时, 要认真感悟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准确把握探索活动需要的支点。只有创设了合适的探索点, 并把这个探索点深化、细化, 学生才不会失去探索的热情和信心, 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取得实效。例如,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一课时, 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过程:
(师出示两张统计表)
师:从这两张统计表上, 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想比较五 (1) 班和五 (2) 班两个班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人数, 这两张统计表怎样放比较好?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两张统计表,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大约2分钟后, 很多同学都有了发现)
师:下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情况。
生:可以这样摆放。 (他把第二张统计表的标题折到背面, 接到第一张统计表下面, 如下图所示)
师:你很会动脑筋。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摆放。 (把第二张统计表的标题和第一行都折到背面, 再接到第一张统计表下面, 如下图所示)
师:这个方法好吗?
生:这样的话看不出哪一行人数是哪个班的。
师:说得是啊!这位同学想得真仔细。怎么才能区分五 (1) 班和五 (2) 班呢?
生:可以在两个“人数”前写上五 (1) 班和五 (2) 班。
师:太好了, 你真聪明。如果老师想把两张统计表的内容合并在一张表上, 该怎样画呢?请大家先想一想, 再在小组里讨论, 然后画一画。 (约4分钟后, 部分同学设计出了统计表, 质量较高)
师:现在展示一下你们设计的作品吧。
生:我是这样设计的。
生:我的设计和他的有点不同。
如何摆放才便于比较两张统计表上的内容呢?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积累了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感性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是不成熟的, 但无疑为后面画统计表提供了思维的支点, 他们的后续探索才能顺利进行。可见, 细化探索点, 让学生的探索着力于点上, 是学生有所作为的重要保证。
四、驾驭教材, 突出训练点
作为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智能、增强应用意识的手段, 练习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课堂的时间是个常数, 一堂课内真正用于练习的时间很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练习训练的效果, 教师就必须主动驾驭教材, 驾驭习题, 准确把握训练点, 围绕训练点筛选、设计典型而精练的练习, 删除一些重复、多余的练习, 使训练点凸现出来, 使课堂训练产生最大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一课后, 笔者设计了如下四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填空。
第二层次:比一比, 算一算。
第三层次:简便计算。
第四层次:选用下列的数填入式子中, 组成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子。0.4, 51.25, 8, 0.75, 7.5, 12.5, 2.5,
第一层次, 熟练运用定律;第二层次, 通过对比训练进一步构建认知;第三层次,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第四层次, 让学生运用开放的素材, 自编出能简便计算的算式, 使技能得到深化。由此可见, 教师准确把握并突出训练点可以促进学生在认知上的合理重构, 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怎样钻研教材】推荐阅读: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07-30
小学作文之爱钻研的我-450字08-18
少儿英语教材怎样选09-14
浅谈教师怎样与家长沟通09-09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09-13
浅谈怎样当好企业工会主席10-29
浅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08-22
浅谈基层单位怎样做好消防安全工作12-07
浅谈公路部门怎样做好道路安全工作12-16
经验论文 浅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