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2024-08-27

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8篇)

1.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安定区香泉民族中学

王宝林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在,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网上搜索,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这些研究以认知规律、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以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本校实际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制定课堂教学流程,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有些地方也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中国教育报》也评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九大“范式”,它们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共性大于个性。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相互衔接,有助于丰富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相统一。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在这些问题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以下问题: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整体建构教学强调一开始教师要把主要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

2.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

3.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4.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如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实践意义

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校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主要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文、理科各一种可学习借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认识和理解高效课堂这一理念,全方位多学科对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四种途径: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集体备课,整合教材,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导学案,20012年10月编印了4个学科的导学案;二是在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各学科研究出体现各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各学科在本学科模式下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课、阅读课、实验课等各种课型;三是研究教师培训策略。选拔悟性高的教师作为课题实验骨干教师,一带一、一带多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保证课题实验的优质资源。四是研究

课堂评价标准。目前,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五分数A、B、C、D四等级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进行评价。(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同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流程研究

2、不同学科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模式研究。

3、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增加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根据系统论原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多不同。基本模式为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在导学案中,把学生自学的内容、方式、时间、要求、检测方式明确出来,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得疑难问题,标出来。

(3)合作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界限不严格。(4)展示点拨: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老师视各学习小组探究情况,将疑难问题分配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5)盘点收获: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6)达标测试: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并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英语检测中,要有口语练习。(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观察研究、测试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等方法。

行动研究的路线“新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A.主要观点:

1.全面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长期冲击,教师满堂灌、压作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低效课堂依然存在,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语言平铺直叙(2)教师独霸课堂(3)假问题充斥课堂(4)教学方式单一

2.全面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高效”是指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以标导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内容(2)、小组合作,组内自学、讨论,当堂展示。

(3)、精讲巧练,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梳理知识体系,形成条理。(4)、当堂训练,适时点拨,反馈知识掌握情况

(5)、规范作业、强化监控,分层次完成《课后训练》中的题目,要求:(6)、知识检测与矫正。B.可能的创新之处:

1.利用“高效课堂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导学案设计方法,可以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问题,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解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2.利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全方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重,是“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有益探索,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研究措施与实践

(一)领导重视。学校领导一直高度关注该课题的进程,全面统筹课题的各项工作和资金保障。课题组核心成员4人,涵盖了每个学科。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带领全体领导干部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常态化。为保证效果,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至少每周听评课5-10节,逐周汇报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全校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二)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在学校课题研究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到了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有模式不惟模式”,要求每个学科组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发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科目的学科模式和试卷讲评课型、复习课型等多个不同课型。

(四)说教材画知识树。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通教材、画所教学科的知识树,每个教师把教材了然于胸,做到厚积薄教。实验教师认真研究本学段的教材而不仅是所教年级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本学科整个学段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和每册教材的知识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主要学科本学段的知识树和每册教材的知识树图都要张贴到教室的墙上,便于学生平时学习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课后逐步减少直至不布置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以上实验的基础上,逐步编写出版各科的纲要信号图集(包括知识树)和教学模式集及典型课例。

(五)细化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明白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行动的方向,并能进行课题研究的成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根据学校现有教育发展程度、学生生源情况、教师教育水平等实际,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要素方面:(1)教学思想:依据新课标,贯彻新模式教学思想,体现本学科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目标指向: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突出、德育目标有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3)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设计因课制宜,教材重组合理科学,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得当,处理好整体教学和局部探究的关系,讲授时间恰到好处,练习质高量中;(4)教学方法:方法与课型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运用得当且讲求实效,学生中心地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和调适。(5)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

过程充分,避免形式主义;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时间安排恰当。达标测试有实效,时间充分。

2、教学行为方面:(1)教师行为: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充满激情,教学行为规范,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且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变、组织能力强,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教材驾驭能力强,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且具有激励性,课堂节奏恰到好处且时间掌握准确,板书简洁且富有启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学生行为: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自主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分享,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争抢有序,讨论过程效率高,组员活动多,不讲与学习无关的废话,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改互批,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更正准确,解决问题效果好,能发现、质疑有价值的问题,发言声音洪亮,站姿规范,环节紧凑不浪费时间,不东张西望,学习认真投入度高,及时记录笔记,板书规范,能生成智慧,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3、教学过程方面:(1)教学准备:备课充分、教材熟悉,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恰当引用学科最新信息;(2)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顺畅,能合理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教学情景设置科学有效;(3)教学反馈:课堂高效,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当堂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有个性、有创新、有亮点,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得到强化。

4、教学反思与调整: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求每位听课教师必须填写“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听课评价表,关注教师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小记或课例分析,是否根据自己的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是否能够不断在反思与发展中向前发展。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我校“师生课堂有效行为研究”是否具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关键点。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举措是:

2、形式化大为小。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每个小组可以是6人,但人数超过6人的,合作学习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解决的办法是:将每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一号组长带一个子小组,二号组长带一个子小组。可视情况再具具体问题分为更小的子小组。

3、实行组长统筹制。在自主探究时,组长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可及时协助老师督导组员完成情况;在合作交流时,各子小组先自行交流,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一号组长再统筹各子小组的交流情况,将大家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再反馈个老师。

4、分工明确省时间。在合作交流时,老师会把各小组反馈的情况收集整理,然后交叉分配给各小组板书、讲解任务;各小组分到任务后,一般是板书的同时讲解的学生梳理讲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二号组长带领一名或几名学生板书,一号组长组织剩余组员帮助讲题的同学将讲解任务梳理清楚。执行讲题的同学在讲解过程中,不到位的先有本组补充,还不到位的再由其他组补充,都不到位的由教师补充。这样可以省不少时间。

(七)组织多轮赛课活动。以清怡中学教改会客厅为载体,实施实验骨干教师观摩课比赛、全校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比赛、新课堂模式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擂台赛、师徒共上一节课等多轮赛课,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意识促成长”的方针,组织新教师进行了青年教师擂台赛。通过多轮比赛,我校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得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并学会了一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全校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大幅度提高。六 课题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4月1日—2012年6月30日)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各教研员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制定奖励考核办法。

3、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7月1日—2012年12月30日)

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

2、利用“一课多轮课例研究”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形成、研究过程。

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交流、评议。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

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有效课堂模式

3、收集整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出版研究论文集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大课题引领、小课题渗透已经成为基本模式。现在,教师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成为习惯,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逐步形成了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

第二,课题研究让我校走向了名校。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二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3.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

以金川总校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数学教学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本课题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实践研究,教学的关键是抓住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目前国内许多学校都在着力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较成功的有“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他们的做法都是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变教为学、以学促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真正意义上改变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将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鉴于目前总校在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倡导的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探索,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六中数学组成员经过认真论证,确定“‘学讲练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初期收益很大,发现了它潜在的巨大研究价值,“学讲练”课堂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个人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主要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四点:

(1)课堂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强调一开始教师要把主要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

(2)课堂学习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会自己学习知识。

(3)课堂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4)课堂学习不仅把学习过程看作一个系统,也把学习内容看作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

(二)实践意义

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章节“学案”,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构建有关知识整体,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主要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目标

如何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发挥。研究内容就是强化教师对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学案”设计,变国家的统一教材为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让每一位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具备自学能力的初中生,让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认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备较强个人能力的中学生。通过课堂“学案”使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做到两个“还给”:一是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二是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途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的主要途径: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集体备课,整合教材,编写“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学案”;二是在“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下,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三是研究教师培训策略。让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将一带一、一带多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保证课题研究的优质资源。四是研究课堂评价标准。目前,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无分数A、B、C、D四等级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进行评价。

(三)研究内容

“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把学习内容也看作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但“学讲练”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设计模式。就一节课而言,基本模式为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在“学案”设计中,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式、时间、要求、检测方式,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把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3)课内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将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界限不严格。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老师视各学习小组探究情况,将疑难问题分配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4)自主测试: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并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清、人人清。(5)课后拓展:对数学优等生进行持续培养,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优等生的数学能力,为班级培养一批数学尖子生。(6)个人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研究方法

主要从集体备课入手,集体形成统一的学习“学案”,在统一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现状适当在上课过程中增减学习内容,实现因才定学,让每位学生的学习都能满载。在学习过程中,有能力的学生指导小组其他学生的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老师在使用完每一节课的“学案”后及时进行“学案”设计反思,及时对“学案”进行修改整理,为下届老师的使用做好准备工作,实现数学组内资源共享,合力打造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反复修改,形成初中数学“学案”的精品。

(五)研究过程

(1)2013年9月,我校组织数学组全体教师去永昌五中听课及学习交流,并及时召开了研讨会。会上永昌五中校长详细介绍了他们学校如何制作导学案、怎样使用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老师就导学案在制作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一致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制作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学案。

(2)2013年10月,总校外派部分教师先后去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取经,回校后老师们进行了广泛的教研、深刻地交流,感觉他们成功的做法都是改变课堂教学理念,变教为学、以学促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真正意义上改变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最终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仍然是“学案”的引领作用。

(3)在以上学习、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整理、印发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理论基础、思想细节及操作方法,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在课堂上开始实践应用。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采用“推门课”的方式对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跟踪督导,在听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反思、改进,实现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逐渐转变。在接近3个多月的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的基础上,2014年3月,学校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学讲练”教学模式指导意见》,并组织全员培训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还为老师们提供了甘肃教师学苑、校长博客等学习网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四、创新之处

1.整体构建和谐教学理论,突破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领域关于教与学策略研究的局限性。

2.为课堂教与学策略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视角。为增效减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典型范例。

3.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好地结合

五、研究措施与实践

(一)领导重视,数学组全员培训学习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关注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全面统筹课题的各项工作和资金保障。数学组全体老师参与课题的课堂实践,为论证课题的可行性,校长亲自带队,带领数学组全体成员和教研室成员多次到其他学校学习。作为课题负责人,学校委派到外省的学校学习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回到学校后进行了全校老师的培训,更新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基础。课题实施过程中,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校长带领教研人员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实行有针对性的“督导课”和每周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制度。为保证效果,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示范课”实施网络评课,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督导课”当面评议,促使大家进步,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为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培训实验骨干教师(即名师)

实验骨干教师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培训方式,由一名骨干教师(即师傅)负责一个或两个年级备课组的指导工作。

(三)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不同课型的具体课堂模式。

在学校课题研究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到了不同课型的课堂特点,因此,我们提出了“有模式不惟模式”,要求每个备课组要根据自己年级课堂内容的特点,探究具有本年级不同课型的模式。目前,课题组已经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的“学案”如何编写,课堂如何使用等进行了研究。

(四)细化“学讲练”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学校为此专门制订了“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本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使全组教师明白“‘学讲练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目标与行动方向,并能对全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成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校根据学校现有教育发展程度、学生生源情况、教师教育水平等实际,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要素方面

(1)教学思想:依据新课标,贯彻新模式教学思想,体现本学科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目标指向: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突出、德育目标有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3)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设计因课制宜,教材重组合理科学,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得当,处理好整体教学和局部探究的关系,讲授时间恰到好处,练习质高量中。(4)教学方法:方法与课型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运用得当且讲求实效,学生中心地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和调适。(5)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过程充分,避免形式主义;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时间安排恰当。自主测试有实效,时间充分。

2.教学行为方面

(1)教师行为: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充满激情,教学行为规范,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且具有激励性,课堂节奏恰到好处且时间掌握准确,板书简洁且富有启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学生行为: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自主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分享,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争抢有序,讨论过程效率高,组员活动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3.教学过程方面

(1)教学准备:备课充分、教材熟悉,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恰当引用学科最新信息。(2)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顺畅,能合理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教学情境设置科学有效。(3)教学反馈:课堂高效,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当堂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有个性、有创新、有亮点,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得到强化。

4.教学反思与调整

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求每位听课教师必须填写“学讲练”听课评价,关注教师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小记或课例分析,是否根据自己的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是否能够不断在反思与发展中向前发展。

(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也关系着我校“学讲练”教学模式是否具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关键点。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举措是:形式化大为小。为了方便课堂管理交流,每个小组是4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自主探究时,组长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可及时协助老师督导组员完成情况;在合作交流时,小组成员先自行交流,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组长将大家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再反馈给老师。平时的教学管理按学生的数学成绩及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为3~4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小组,通过周测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即末尾下行,拔尖上行的措施,每天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有所不同,达到了分层教学的教学目的。

(六)研究进度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9月)

(1)按照实验研究的内容成立课题组。

(2)分解课题,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

(3)申报、开题与实施。

2.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7月)

(1)各年级备课组制订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

(3)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3.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5年7月)

(1)课题组负责人提交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总结。

(2)课题组组织各年级备课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

(3)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收获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收获:

1.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全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老师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成为习惯,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纸杂志,发表文章若干篇,逐步形成了学习型教师队伍;积极参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

2.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学讲练”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全校各学科推广,而且就目前通过和兄弟学校进行的统考成绩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3.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了大的反转,由原来被动地听老师讲变为现在由自己主动思考,先解决自己会做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4.初步完成了初中三个年级的“学案”整理。

参考文献:

李伟.“学讲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5(4).

4.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

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研究,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有些问题还很困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40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上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研读教材,为教定位。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底气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新课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怎样把握各学段知识的“度”,做到适时、适量?确实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在使用教材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接纳)-比较-质疑-完善”的教材研读模式。

接受一就是应该尊重教材,也就是接受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比较: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上看,下看,左顾右盼。”就是在研读教材要注意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还包括被替换的老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的对照比较,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编写意图,更好地组织和处理教材。同时还要注意同一内容在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编排特点,例题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中才事半功倍。质疑:在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后,要多想一想:每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例题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吗?教材对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完善: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读,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对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和应用材料进行调整,结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这样长期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这样的思路去研读教材,才有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去把握教材的实质;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大班式教学更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它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要优化小组形式,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我们尝试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包括 “问题学生”、“敏捷型”、“踏实型”、“理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习性、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层次地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老师则适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材交流,也可以学生之间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和学习心得,教师则巡视了解,协调引导各小组讨论和学习进程。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学生们自由快乐地主动设疑、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会学、乐学,其个性与能力不断得到发挥,异口异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再次,激发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有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状态,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晋林敏老师主讲的课题研讨课《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晋老师在学生认识了倒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教师则以学生的名义举手发言,相机指导、点拨。在学生找到写倒数的方法后,男女生互相说倒数,师生互相出题练习------学生兴趣高涨,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生思想的火花愈撞愈多,愈撞愈亮,学习兴趣愈浓,课堂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巧用媒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电教媒体成功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必需有形象的操作和演示做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我校晋林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然后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圆锥分别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往圆柱容器中倒的过程,学生清楚的看到三种颜色的液体装满圆柱,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结论。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降低,对于一些枯燥的计算教学尤为明显,老师可以电教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情景,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张相林老师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前面的两个例题教学完成后,一节课也去了大半时间,由于例题的教学(注重算理的纯计算)比较单调,加上教师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这种单纯的思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处于疲倦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来帮助小猫抓老鼠(演示《开心学堂》中的“练一练”)。当学生抓对时(计算正确并送给相应的小猫),小猫就会发出得意的“喵喵”声,当抓错时(计算的结果与小猫身上标示的数字不符或没有送给相对应的小猫),小猫不仅不吃,还发出不乐意的“嗯——嗯嗯”的声音,这时别提同学们有多高兴了,自然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为了能争取到帮助小猫抓老鼠的机会,没有一个同学不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无庸质疑,这样将枯燥的计算配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载体,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还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阶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中的“练一练”、“思考与实践”以及《教学资源》中的“习题精选”、“探究活动”;《课后提高》中的“学一学”、“练一练”等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更可取的是,当学生练习正确了,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鼓励(如:掌声、语言、动画、音乐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学生出错后,则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各种形式的提醒性声音或符号,鼓励学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再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新知,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在多方面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的同时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晋林敏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让学生回忆各种已学生立方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及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评价,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在探究汇报中不时询问,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谁能说得更详细一

些?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解决实际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说理由,交流,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当学生解答不合理时就问:谁能给他提点建议?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时还在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当学生推出计算公式时及时评价:真是推理小专家!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来一句:好方法,老师为你骄傲!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学生激情高涨,也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数学游戏――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它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的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自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1、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游戏,让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任荣泉老师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做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我让孩子用自己准备的平面图形,自己设计一个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让老师传授的死板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通过讲一讲,让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的区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苹果形、梨形、葫芦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

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

5.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

仁义二小课题组:吴成洪 2011年02月18日

2008年3月,仁义二小向天全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提出开展《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申请,并于同年被批准立项。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个学年,按照原定计划的研究时间至2010年结题,因受2008年“

5、12”大地震对教学时间中断的影响,研究时间顺延一年,研究工作至2011年2月春季学期实施结题。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论证与申请阶段:2008年3月-10月

2008年3月18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学校校长为主申请人和领导小组组长、在此前组织和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的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为成员,并确定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研究工作的环节进行指导、安排、管理和督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为研究工作提供时间上和金费上的保证。课题研究小组以学科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研人员,一方面考虑研究人员能胜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考虑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锻炼教师队伍,使我们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2008年3月18日:学习师训中心关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指南》等材料。2008年3月26日:参加师训中心关于《评审书》撰写培训。

2008年4月: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开展课题组培训工作。制作课题申请书。

2008年5月20日:完成评审书初稿。

2008年5月20日:向师训中心递交修改后的《评审书》。

2008年9月27日:参加师训中心《计划书》撰写培训。

2008年9月上旬: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到在语文学科的识字与习作、数学学科的计算与应用方面,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从而确定本课题侧重研究的内容为:(1)语文教学中识字与习作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2)数学教学中计算与应用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

2008年10月14日:向师训中心递交修改后的《计划书》。2008年10月23日:课题在仁义一小集中会议开题。

(二)、课题具体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11月 2008年10月28日:杨本莲老师上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课。2008年11月19日:洋勇老师上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课。2009年1月6日:研究工作总结会。

2009年3月上旬:对上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完成了学年度上期课题阶段研究计划的制定,组织了课题组人员培训学习,完成了学期研究工作教学论文的撰写。

2009年3月27日:学习新课标,学习课题组管理制度。2009年4月14日:杨文静老师上语文字词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4月22日:到仁义一小学习课题组档案建设。2009年4月27日:杨霞老师上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5月20日:张虎老师上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5月22日:方波老师上识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6月30日:开展如何进行有效复习专题研讨活动。

2009年7月30日:完成本期研究总结。对识字教学与计算教学模式进行思考。

2009年9月24日:师训中心科研组成员对学校前期研究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情况通报。

2009年9月24日:进一步修改计算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2009年9月25日:李子丽老师上字词有效教学模式的验证研讨课。2009年9月29日:杨霞老师上计算有效教学模式的验证研讨课。2009年10月10日:收集课题组成员教学随笔。完善字词有效教学模式和计算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2009年10月10日:杨本莲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研讨课。

2009年10月29日:杨文静老师上阅读与习作如何联系的教学研讨课。2009年11月18日:聂开恩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研讨课。2009年11月23日:参加县师训中心关于中期报告撰写的培训。2009年12月10日:完成中期报告并上交。

2009年12月上旬和中旬:组织论文撰写培训,收集论文并组织修改。2009年12月上旬和中旬:组织论文撰写培训,收集论文并组织修改。2009年12月29日:杨张丽老师上习作研讨课。

2010年1月8日:收集本期教学随笔以及其他研究材料。本期研究小结。2010年1月29日:初步形成习作与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对以后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安排。

2010年3月5日:完成本年度研究计划。

2010年3月12日:形成语文方面的识字、习作与数学方面的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二次修订稿。课题组进行应用培训活动。

2010年3月25日:聂开恩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4月15日:杨张丽老师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4月29日:课题研究材料整理。

2010年5月14日:杨张丽老师再次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6月30日:本期研究工作情况总结。

2010年9月上旬:本期研究工作计划并具体工作如何开展作安排。

2010年9月19日:吴成洪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10月10日:李子丽老师再次上识字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10月10日:课题组会议,对结题材料的完成作提前思考。2010年10月26日:杨张丽老师第三次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课题组交流讨论,再次对习作模式的环节进行补充。

2010年10月下旬:思考教学模式使用说明稿的撰写框架、阅读有关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为撰写作充分准备。

2010年11月13日:课题组培训活动,由杨本莲老师进行“课题模式说明稿”如何撰写作指导。

2010年11月22日:杨张丽老师应用修订后的习作教学模式上验证研讨课。

2010年12月1-20日:课题组成员按分工思考并撰写“课题模式说明稿”初稿。

2010年12月23日:参加师训中心结题培训会。

2010年12月30日:完成本期研究总结。对前面部署的工作进行督查。正式具体布置课题组成员在结题阶段的任务。对研究材料再次进行分类与归档整理。

(三)、课题结题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

2010年12月起,课题组进入了课题结题工作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有: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的教学成绩比对数据分析、完成论文以及教学随笔电子文件的编辑、向教师发展中心递交课题结题申请等。

2010年12月30日:确定课题组主研人员在结题阶段的任务分工: 吴成洪:负责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的撰写,全部结题材料的审查; 杨本莲:负责档案整理、计算题模式说明稿撰写;

杨张丽:负责教学随笔与反思编辑、作文教学模式说明稿撰写; 李子丽:负责教案集编辑、习字教学模式说明稿撰写; 张 虎:负责论文集编辑、应用题模式说明稿撰写; 聂开恩:负责教学质量比对材料整理。

2011年1月1-30日:完成模式说明稿初稿撰写。

2011年1月1-30日:随笔与反思编辑、教案集、论文集初稿的编辑。2011年2月18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完成。

2011年2月18日:模式说明稿、随笔与反思、教案集、论文集定稿完成。2011年2月19日:课题组研究档案建设全面完成。2011年2月25日:向师训中心提交结题申请报告。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及各学年度研究人员变动情况

(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①2008年3月—2008年9月:组长高全(校长、课题主申请人),副组长杨本莲(教导主任),组员:杨 霞(副教导主任)、洋勇(语文教研组长)、张 虎(数学教研组长)、杨张丽(大队辅导员)。

②2008年9月—2009年8月:组长:冯志军(校长),副组长杨本(教导主任),组员:杨 霞(副教导主任)、洋勇(语文教研组长)、张 虎(数学教研组长)、杨张丽(大队辅导员)。

③2009年9月—2010年8月:组长:吴成洪(校长 师训中心科研成员)、副组长杨本莲(全面主持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成员:杨霞(教导主任)、杨张丽(班队工作管理员)、洋勇(语文学科研究指导)。

④2010年9月—2011年2月:组长吴成洪(校长 师训中心科研成员),副组长:聂开恩(教导主任),组员:杨本莲、李子丽、杨张丽。

(二)各学年度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①2008年3月—2008年9月:课题主申请人高全,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杨文静,其中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杨文静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②2008年9月—2009年8月:课题主申请人冯志军,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杨文静,其中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杨文静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③2009年9月—2010年8月:课题主申请人吴成洪,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李子丽、杨文静,其中吴成洪、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2009年9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调离我校)、李子丽、杨文静(2010年2月后)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④2010年9月—2011年2月:课题主申请人吴成洪,主研人员杨本莲、杨张丽、李子丽、张虎、聂开恩,其中杨本莲、张虎、聂开恩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李子丽、吴成洪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一)课题管理制度

课题组建立了《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研究激励办法》、《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督查与管理办法》,为顺利推进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的相关保障措施

1、开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培训工作,促进课题组人员明确任务、了解职责。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习活动,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认识、政策水平。

3、落实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工作制度,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按时、按要求有序推进。

4、学校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经费与其他所需研究条件的保障,使课题组成员的正常研究工作能得到全面的满足。

5、建立各类研究材料的档案资料。

四、课题研究成果简述

(一)、认识性成果(成果详细描述见课题研究报告)1.形成了计算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2.形成了字词有效教学的模式 3.形成了习作有效教学的模式 4.形成了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实践性成果

1.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综合管理的良性变化起到了拉升作用:2008—2009学年度末“仁义二小的位置明显上升”,学校总排名从22名上升至16名;2009-2010学年度教学成绩总排名从16名上升至9名,为2004年以后第一次获得教学质量奖。

2.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牵引作用。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16人次撰写的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教学成绩14人次在县级以上获奖;课题成果1人次获县级二等奖,1人次获县级一等奖;县级和乡优秀教师7人次。

天全县仁义乡第二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6.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金坛市茅麓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执笔:倪海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作为省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研究》的子课题于2004年5月进行开题研究,并于2004年9月又申报为常州市教科所立项课题。两年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并逐歩深化,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我们山区小学,经济和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家庭状况均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呈现时所需的条件;同时,教材的编者只能以普遍资源为切入点,而各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山区教师仍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过分依赖于教材的呈现方式,课堂中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静态的教学素材直接呈现和传递给学生,教学素材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师生双边活动都比较吃力,教师觉得教学负担重,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从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

为此,结合目前学校教育状况,我们思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师如何驾驭教学素材?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呈现素材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呈现素材?怎样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等等,我们力争通过实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找到静态教学素材与动态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寻求一种高效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呈现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知识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材呈现的往往是学术形态的知识,仅仅“照本宣科”般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学生固然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本身,但数学知识所内涵的巨大数学魅力和数学的价值等很难为学生所感受和领悟。所以,教师决不只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弗赖登塔尔语)

2、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视为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目前教材存在一些不足:①“结论预置”,压缩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②“方法暗示”,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③“远离生活”,截断了学生的创造源泉;④“抽象枯燥”,扑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呈现方式”的课题研究,力争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三、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目标 2004、2――2004、7对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004年9月申报市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 2004、9――2005、1对课题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主要是丰富课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的研究氛围; 2005、2――2005、7对课题内容开展初步实验,在课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2005、9――2006、1对课题内容展开深入实验,矫正失误、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 2006、2――2006、7总结课题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标: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处理、呈现教学素材,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动态课堂。

四、研究过程

1、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家放弃休息时间,翻山越岭走访当地学生、家长、教师、领导,调查、分析山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①学生分布较散,学生习惯较差;②家长多数在外打工,子女靠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教育氛围差;③山区教师过分“依赖”教材,重结论、轻过程;④山区经济条件落后,学校硬件设备没有„„

2、建章立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课题组与每位组员签订了课题研究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端正科研态度,学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时间及设备条件);学校设立教师教科研津贴(每月40元),制定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月考核细则,并与年终评优评先相结合(一票否决制);面对挑战和机遇,大家热情高涨,从校长到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与反思,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3、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

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唯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才有改革可言。全体成员深感学习的紧迫性,平时以个人自学为主,大家利用网络、杂志、培训、听课等多种途径,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了解课改的实质和方向,在丰富自身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理论笔记(每人每学期均10000字以上),每月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每周四安排集中学习时间(1.5小时),采用教学沙龙、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多种形式相结合,抛弃专家或领导的“一言堂”,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大家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共识。

网络已成为联接全球的纽带,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Inter网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向外界扩散,寻求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获取更多的课题研究资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在为期两周的课件制作培训后,课题组成员已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素材直观化、动态化„„成为可能。

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了“比较与体悟”、“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沙龙;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备课新思维》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等理论性文章;订阅了《江苏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十多种报刊。现在大家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一有空,不是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数学专家和老师交流,就是在阅览室中静静地吸收书中的“营养”,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外出学习归来,大家喜欢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4、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结合课题研究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去杭州、苏州、盐城等地培训、学习,回校后集体讨论、交流了解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课题内容和学生实际上研究课,做到资源共亨、共同提高;针对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些薄弱环节,请教研室陈文主任、教研员谭云平、杨国华及市数学讲师团、市数学课题组来校指导和献艺。

5、踏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每学期大家集体分析、讨论教材,分块填写教材简析;搜集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障碍,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失败的典型个案,在一至六年级的课堂教学素材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相关内容等,针对某一素材提前一周进行多种假设,并进行反复设计、修改,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素材;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充实教学素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素材;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开放教学素材„„通过对课堂教学素材的加工重组,合理改变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时机、顺序和层次等,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思:课后反思——每节课后能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课堂操作;个案分析——及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积累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论文总结——每学期教师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和论文。

6、教和研合二为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期初,课题组成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结合市教研室总课题组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进行课题组内讨论、交流,确定学期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整体计划,使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例如,倪海锁老师的《圆的认识》结合生活呈现素材获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韩小英老师上的片级示范课《面积和面积单位》以活动方式呈现素材获得与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邓云老师上的镇级公开课《逻辑推理》以童话故事呈现素材丰富了学生的眼睛等。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至少开展一次系列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设计意图――课堂中实践――组内评析、讨论――每人从中选一节课为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教学案例,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组织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187份,在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出版“数学小报”;

三、四年级每月写一篇“数学日记”,五、六年级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开展班级数学擂台赛,进行野外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课题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5年9月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2004年秋学期,五年级学生王智威、黄新同学被金城中心教改班录取,六年级薛亮同学的数学日记“不妨到过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杂志上发表;2005年春学期,六年级金雨生同学在市华怀赛复赛中获三等奖,四年级徐长素、王清和五年级王春艳同学编写的“数学小报”分获金坛市贰、叁等奖。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大家将更多的视角投向了现实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现实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设计。例如:“减法的简便计算”,从学生日常买学习用品的经验(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把小刀,钢笔每支6元,小刀每把1元,猜一猜小明是怎样付钱的?)着手设计、呈现教学素材,学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学习非常积极、主动。

②利用多种媒体直观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学中结合地方特点和条件,大家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制作学具,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规律、公式。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先是利用学生现场表演,学生对关键词“同时、两地、相向”有较好的理解,但是对第二解法“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不能理解;为解决这一难点,第二次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感悟出其中的奥妙“相遇时间是几就有几个速度和”。

③以游戏、故事动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大家根据学生的爱好,将课堂教学素材融合到故事与游戏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学生愿学、想学。例如:“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圆是平面上一种曲线图形”,结合生活中的摸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摸圆片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再如:“分数乘以分数”中,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算理,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先折出一张纸的三分之二,涂上颜色;再折出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并涂上另一种颜色,很自然地理解“涂双色部分是三分之二的四分之三”,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二乘四分之三即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④运用对比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俗话说:“有比较才有所思”,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去争辩、去思考,就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就会产生求知欲望。我们从“知识的求异”与”知识的求同”入手,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在比较中体验与感悟。例如:“等可能性”教学时,打破教材编排次序,将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性教学(预测中对比、过程体验中对比、结果分析中对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养成了常研究、常反思、常总结的习惯,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课后能积极地反思、分析得失,收集教学中的典型个案,并进行理性分析,在反思大家逐步提高:倪海锁撰写的“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发表于《教案教例》,“理想与实践中的等可能性”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贰等奖;王迎春与倪海锁合写的“把探究知识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学案例在市级评比中获壹等奖;王迎春撰写的“放飞学生心灵”获市论文评比贰等奖;韩小英撰写的“‘无’中生‘有’”、“从‘随手拈来’到‘恰到好处’”发表于《常州教师教育》;刘君芳、邓云、董俊等老师的陆篇论文获市级贰等奖;倪海锁老师在市级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获贰等奖,韩小英、董俊两人获镇级壹等奖,韩小英、邓云老师各承担了一节市级数学公开课。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致使研究的理论部分缺乏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缺乏将实践上升至理论层面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从而更广泛地指导教学实践。

在“数与代数”的专题研究方面,我们以竞赛、抢答、读算式、心算„„联系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能力,开展了一些研究,总觉得效果不佳,需寻求专家和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以便进一步丰富、拓展这部分素材的呈现方式。

虽然本课题在两年多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已面临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打住,因为我们今后更想也更需要把课题研究过程中衍生的新思考作进一步的探究,因为我们更为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7.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七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情景传授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一名有着32年中学英语教龄的教师和主管英语教学的学校领导,我针对我校英语科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展和我校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总目标

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课前教学设计能力、课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课后的发展性评价能力。

(二)具体目标

1. 教师要具备超前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的理念,培养“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理念,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用英语交际。

2. 提高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的含义,并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阶梯性以及挑战难点的任务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 提高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能力。

教师要懂得客观地、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性评价。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应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分长期观察、短期观察等。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工作的态度、撰写专业论文的次数和质量,常规教学中的备课质量、教学质量等来了解教师对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熟练程度。

(二)谈话法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特别是与学校年轻教师深入交谈,了解到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真知灼见,重点了解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效性的理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三)调查分析法

通过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学期期中和期末教学测评以及全县英语统测、学科竞赛等途径了解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程度和效果。

(四)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纲要精神,借助理论经验,指导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

(五)归档法

把每个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成小档案,以供随时了解教师的发展情况,便于分析、统计。

(六)经验总结法

组织本校的英语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文章,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并定期有效地开展教师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经验,推动英语教学向前发展。

四、研究的实施

我们制定了《惠东县平山二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方案,并以“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和“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为研究目标,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习理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英语教研组内全面进行研究。下面是我们在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宽松和谐、活泼愉快的任务型教学环境

教师只有在对学校行政管理方式不感到排斥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激发教学创新的火花。如果有些学校领导自以为是地冒充权威,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加限制,指手画脚,不但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任务型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因此,学校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行政领导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探讨学习,使任务型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威,创造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教学气氛。

(二)积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教师的全面发展

公正选拔专业造诣强、学科修养高以及在教师中具有权威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牵头,年轻骨干教师为主的英语教师队伍,鼓励其他英语教师争当先进,积极进修。学校鼓励教师多渠道进修深造,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学习,下乡送课,鼓励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1. 每年举办一次英语教师任务型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大赛,发掘教学新秀,扩大骨干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能力,不断积累丰富有关任务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大大推动了我校任务型教学的纵深发展。

2. 加强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实施历史已久,成效也显著。但是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实际需要,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初一的集体备课强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侧重课外的小专题研究,如对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中西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3. 完善英语常规教学的公开课制度,做到每个教师的每节课都是优质课,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科组内部教师轮流上公开课,使常规课优质化,优质课常规化,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每位教师要坚持做到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任务型教学,将任务型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三)建立一套完整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任务型教学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注重过程和评价对象的教学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的效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增强了我校英语科组内的科研气氛,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几年来,教师们写了不少论文、教案、案例,同时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业务竞赛。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英语成绩在历年中考当中年年攀升。优秀率、及格率和高分人数均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实不易。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并树立自信心,养成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交际任务,具有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多次全国性英语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5年,由我指导的学生蔡安琪、杨文峰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二等奖,梁梦意、欧晨君在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六、研究后的反思

8.高效课堂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书签;微型写作;兴趣;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3-03

一、课题的提出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思索和探究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兴趣,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感悟,乐于表达无从谈起,厌恶并惧怕写作文是多数同学的心声。另外,学生作文语言平淡无味,缺乏个性,缺少亮点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优秀作文,或者按照一定的套路虚构文章,虚假空泛的内容充斥着作文,作文中的语言很难有自己的风格。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个人表达增添了很多新途径,论坛,博客等等,人们的表达进入电子时代。这也使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网络化。如何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使作文中的语言更加精粹值得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创造自由的气氛视为教育的根本”;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成条理,可以使知识循序渐进。”

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书签进行作文辅助教学。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交流展示功能,文化收藏意义。书签上的文字创作,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创意表达的机会;以书签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学会审视和思考,培养形成文字表达的习惯。通过传递书签,搭建展示学生鉴赏水平和创作才华的平台,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课题的实施

1、书签的初步制作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结合,策划自制书签活动,要求学生制作能书写文字的卡片式书签。书签款式的设计,由美术老师指导。根据书签的文字主题需要,美术老师对书签的色彩选择、画面设计、配饰等给出设计建议。

比如,童年故事系列书签的制作中,美术老师建议书签卡片可以剪裁成卡通动物的轮廓,于是,出现了加菲猫、喜羊羊轮廓的书签,充满童真童趣;而制作诗词系列书签时,美术老师建议书签的颜色选择牛皮纸色或纯白色,配以铅笔画或水墨点染,制作出的书签淡雅别致。美术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书签的制作也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们匠心独具,认真地选纸,选色,配画,制成风格各异的书签。这些书签凝聚了师生的汗水,也彰显着他们的智慧。

2、书签的文字创作

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在书签上进行文字创作,相当于一次“微型写作”。因书签篇幅限制,这种写作只需要只言片语,记录生活,表达感悟,发表评论等,学生以两种形式进行书签的文字创作——自由创作和主题创作。

(1)自由创作。本课题在我所执教的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自由创作阶段为期一个半月,每个学生进行了至少3次自由创作,兴趣浓厚的学生自由创作的次数超过5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字创作没有过多限制,捕捉思维灵感,表达心声,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书签的文字创作作品呈现出不同水平,师生共同评选出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列举如下:有的浪漫诗意:“温暖的春日,校园的木棉花开得绚烂,一如我们的青春。”

“理想的殿堂金碧辉煌。”

有的充满哲思: “昨天的遗憾已成过往,明天的辉煌由你创造。”“我的宠物小龟告诉我,慢慢行哦,路上有好看的风景。”

有的针砭时弊:“小皓博,你是过往人间的天使,你的离去唤醒人们的良知。”

(2)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对学生的创作提出一定要求,学生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主题创作更便于书签传递,有了一个集中话题来交流,学生内心表达欲望被激发,学生对彼此创作的书签文字作品也更加关注。主题式创作阶段持续三个月,主题的设置由师生共同筛选确定,学生选择了以下8个主题进行创作:述说童年;同学素描;成长的烦恼;家乡美;感恩;读书感言;最美诗词;最温暖的画面。

其中,以下几个主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涌现了一些好的书签文字作品,列举如下:

《童年》主题:

“童年在那条清澈的小河里,夏日的午后,阳光洒在河面上,河水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游水,捉鱼,捕虾,我们的笑声似乎一直飘荡在小河上。”

“妈妈说,童年的我是发明家,加热冰淇淋,让小虾晒太阳,在花盆里种糖果……”

“钟爱儿时跳房子的游戏,方格子里有多少欢声笑语,如今,陪我跳房子的小伙伴啊,你们在哪呢?”

《同学素描》主题:

“钟爱熊猫变身,课间一口气喝完三盒伊利奶,招牌笑容是眯着眼,露出你的兔子牙,这张书签送给可爱的你。”

“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

《最美的诗词》主题:

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选择两句最美的诗词,扩写画面或书写感受。配合着诗词内容和意境制作出的书签非常雅致,文字部分完全由学生原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份惆怅诱我深入这微带醉意的词,仿佛在天宫神游,在幻觉中,我看到轻薄的衣袂飘飞,孤独而凄美;我听见亘古而悠长的歌声,直达内心的脆弱与彷徨……”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无法用其他词语描述这份雅致,我仿佛已在那清丽月光中,嗅到淡淡的花香,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还邂逅了一位俊逸的吹笛人。”

《最温暖的画面》主题:

这一主题是学生在阅读《读者》上的一篇同题文章之后提供的,学生比较喜欢。

“脑海中最温暖的画面,总离不开妈妈。如果生活中点滴的善意是一缕纤细悠长的火苗,那么妈妈的爱,就是一个暖烘烘的大壁炉。”

“爸爸、妈妈、我和哥哥,一家四口人在周末的午后,围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这其乐融融的画面最温暖。”

“最温暖的画面却在那个阴冷的雨天,你将大衣披在我的肩上,传递了你的温度,也传递着你的关爱。”

3、书签的展示与传递

(1)书签的展示。学生的书签作品,定期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书签展板

书签展板设置在教室墙壁上,用于优秀书签作品的展示。共组织5次书签展板展示,自由创作作品展示1次,主题创作作品两个主题共同展示1次,共4次。每个班级每期被展示的书签作品大约在15个左右。教师组织学生对书签进行多方面评选,最佳画面设计,最佳文字设计,最美书签等等,优秀作品被粘贴在书签展板上。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水平,学生在书签的文字创作和画面设计上都很用心。被评选出的最佳文字设计书签,要求语言表达清晰,简洁,精粹,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引领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创作也提供修改意见。

方式二:书签彩报

书签彩报由学生自制,用于小组成员的书签作品展示。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把本组的作品固定在一张A3大小的纸张上,书签作品旁留有“读者反馈”栏,有的小组把做好的书签直接粘贴,有的小组用数码相机把书签拍照打印,做好的书签彩报在小组之间交流,其他小组负责评定作品的星级并写好欣赏感言。便于交流的主题如《成长烦恼》、《家乡美》主题书签用这一形式来展示,效果更好。

(2)书签的传递。书签的传递,也为学生的创作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我们组织了3次书签传递活动,“书签寻主人”活动,“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

“书签寻主人”活动中,书签的文字内容部分,是一段关于班级同学的描写,这张书签就被赠予被描写的同学。很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文字内容,希望同学能收到自己精心制作的书签。学生抓住人物的特色创作,言简意赅,收到书签的同学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也成为这份书签作品最认真的读者。

“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被安排在感恩节这一天。这个活动动员学生为给自己帮助的人送上亲手制作的书签,书写发自心灵的感恩话语。学生们把书签送给了老师,父母,同学,还送给了给予他们点滴帮助的人。学校的清洁工阿姨,小区的保安,都收到了感恩书签。这些书签为人送来一丝温暖。学校的清洁工阿姨说,虽然这个书签她自己用不上,但学生表达的谢意让她很感动。

“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动员学生把做好的读书感言书签赠送给其他同学,组长组织小组之间赠送,确保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同学赠予的书签。

4、书签文字作品的转化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时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⑤书签文字作品毕竟短小,只有只言片语。将书签的文字创作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把书签文字作品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对作文教学起到更明显的辅助作用。

方式一:引用书签上的精粹语句

书签的优秀文字创作给学生积累精粹语言提供便捷。整理抄录自己和同学书签创作的精粹语句,在作文中信手拈来,加以引用,为作文语言增添了一丝亮色。这样的引用在学生的随笔和作文中时常出现。例如在单元测验的命题作文《 最美丽》中,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同学素描》主题书签中的原句作为作文结尾,“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你在我心中最美丽。”

方式二:扩写

收集书签上文字作品,挑选有价值的素材,如学生的点滴感悟等,反思当时心境和经历,将书签上的只言片语扩写,让书签上的“微型作文”和成篇作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如在《最温暖的画面》书签制作后,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一次作文的命题。很多学生借鉴书签上的文字创作,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如把温暖画面与母亲联系起来的同学,在作文中把这一书签作品扩写如下:

“最温暖的画面总与母亲有关。儿时,每当夜晚降临,妈妈就会把南瓜灯“啪”地打开,橘黄色的灯光轻柔地弥漫,这时,墙壁上出现了调皮的影子人,它蹦来蹦去,我的目光也随之跳跃。妈妈灵巧的手指在淡淡的灯光下翻转,轻柔地讲述:从前有只小黑狗……墙上的小黑狗果真栩栩如生了……”

此外,我们还让学生扩写了《述说童年》和《家乡美》主题书签作品。指导学生把童年主题书签中的素材生动具体地展开描写,如把“加热冰淇淋”的情节完整化,把“跳房子”的游戏写具体,写出玩耍过程中的趣味。

方式三:拓展与迁移

书签制作和传递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作文素材拓展了思路,学生常常把参加书签相关活动的经历感受转化成作文中的素材。

感恩书签制作后,很多同学把书签赠送的相关故事写入作文,送给保安感恩书签的同学在作文中讲述了保安叔叔下雨天送她回家的故事,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温暖。送给自己妈妈感恩书签的同学在随笔中描述了妈妈接到她的书签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情景,而她则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妈妈的体谅和关爱不够,这种反思让孩子悄然成长。还有一位学生在制作《读书感言》主题书签后,把和爸爸讨论《三国演义》的过程写成了一篇作文《我和父亲品<三国>》。创作“鬼故事”主题书签后,有的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又创作了一些鬼故事小说。书签制作活动所衍生的“副产品”,让人欣喜。

三、初步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初步成效

(1)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逐渐被激发,呈交作品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图文并茂的书签制作形式,调动了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

书签写作的难度降低,写作任务小,增加了学生写作动力;

书签的传递使学生的作品具有赠送交流的特点,这使学生写作增加了目的性,也扩大了学生写作的读者群;

书签文字作品在作文中的运用,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2)书签优秀作品和优秀作文的涌现。这段时间,每个学生制作了至少10张书签,两个班级积累优秀书签作品80多份;同时,学生的作文也涌现出了更多优秀作品。对比实验前后,作文测试的平均分提高2分。黄兰笛同学的作文《<论语>的魅力》被发表在深圳青少年报的家教周刊版;石刘同学创作了3000多字的鬼故事小说《磨盘》,深受同学喜爱;学生参加《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和《新世纪作文大赛》的热情很高,15人获奖。

(3)作文语言亮点的增加。书签的文字创作,对锤炼学生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学生将书签文字引用或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时,作文的语言亮点增加。对比实验前后,实验后的期末作文测试中,语言有亮点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

2、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书签的文字创作会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何把这些作品分类整理,供学生摘录,使学生的书签作品能更有系统性,更有效转化运用到作文中,一直在尝试多种办法。

(2)延续性。书签的制作毕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当学生的科业负担逐渐增加时,书签制作的质量随之降低。另外,随着一系列书签传递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制作书签的兴趣不再浓厚。如何延续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还需思考。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0页

[2] 《自由学习》卡尔罗杰斯 豆丁读书

[3] 《民国那些范儿》第5页 欧阳悟道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上一篇:部编数学二上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它们一样多吗》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