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景观

2024-06-25

校园文化景观(共13篇)(共13篇)

1.校园文化景观 篇一

3.1建设原则

3.1.1生态性大学校园依托于一定的场地,校园长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校园内部空间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场地的生态条件而孤立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景观也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校园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都是校园文化景观动态建设的一部分。过分的注重材质、体量和造型,而忽视生态这一文化景观建设的土壤,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将水文气候,地质地形,动植物群落等纳入文化景观建设规划的体系之中,才是校园文化景观发展的长久之路。

3.1.2保留性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建立不久的新学校,都会有代表学校成为典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可能是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也可能是遗留的名胜古迹,亦可能是已被校园人认可的建筑、大门、纪念碑、凉亭等。在长久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对于校园人的重要性,并使其继续见证学校历史,使之成为校园场所精神的物质表现。在不影响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性是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参考的重要原则。

3.1.3统一性坚持校园文化景观的统一性,就是要在规划过程中保持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个体和整体协调统一,使整个校园的文化景观纳入系统建设之中。形式上,文化景观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能够很好的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具有母题性;内涵上,文化景观的不同主题要呈现有序性。如此一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既彰显个性,又保证共性。

3.1.4可持续性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应传承过去,定位现在,着眼未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既要能满足当下师生员工的需求,也要注重校园生态建设功能建设、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适时适度的扩展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给予校园以时代精神,给予文化以新的.活力,并减少对已有文化资源的透支和自然资源过度索取。

3.2建设要求

3.2.1传达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含了诸如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开拓进取、博学笃志等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该以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在当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的背景下,为校园人传播正能量。

3.2.2满足功能需求满足校园人功能的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创建的目的之一。停坐舒适、有良好的遮阴效果、便于寻找、周围环境宜人,校园中这样一座凉亭自然会受到校园师生的喜爱,因为它满足了校园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这座亭子虽建造时间久远但依旧坚固,曾经是学校前辈们读书的地方,而现在又是学生晨读的地方,那么这座亭子的文化性就进一步得到体现。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要基于其实用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了实现育人明理的延伸性作用。

3.2.3呈现艺术美感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创建应该体现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从色彩、线条、构型到理念、精神和主题,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美感营造的规律,把握美感的创新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推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创造,使校园文化景观达到艺术美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设计师和建设者正确认识校园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在校园人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上,校园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而校园文化也影响着校园人的认知并依赖校园人传承与发扬。在校园人和校园文化景观的关系上,校园人因为自身需求会主动选校园文化景观并通过行为对之进行改变,而校园文化景观会因为校园人的行为习惯让校园人被动接受。因此,校园人是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相互作用的媒介,它促使着二者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转化。在当代大学校园的建设中,由于缺少对校园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得校园原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被破坏,新建的文化景观又难以体现大学校园的历史文脉和治学精神。对此,大学校园的建设者们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摒弃照搬照抄的旧观念,深入思考在大学校园内人、文化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挖掘每一所大学的优秀因素,在科学性、合理型、前瞻性的规划指导下,通过的适宜的、艺术的造型传达一定的精神内涵。因而,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过程中:①要秉承生态性、保留性、统一性、可持续性的建设原则;②要实现传达价值取向、满足功能需求、呈现艺术美感的建设要求。当代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扎根于校园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科学严谨,富有创意,才能建造出优秀的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景观。

2.校园文化景观 篇二

1 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地域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人文环境甚至与他们活动行为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当中, 要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文环境, 一旦与之格格不入, 那么校园景观设计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地域文化不断地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 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 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地域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所以校园景观设计决不能一味的模仿, 应该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特色, 与校园自身环境相结合, 来使得景观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弘扬地域文化, 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 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探究校园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 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声如磐”之称, 它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琳琅满目的瓷器中, 最著名要数典雅素净的青花瓷, 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 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绚丽的粉彩瓷了, 当然这些珍贵的名瓷, 是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的。

在传统制瓷过程中, 景德镇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古瓷业文明体系, 也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 每一件成品的背后都可以细分成20道大工序, 72道小工艺:1) 采石制泥 (见图1) ;2) 淘练泥土 (见图2) ;3) 炼灰配釉;4) 制造匣钵;5) 圆器修模;6) 圆器拉坯 (见图3) ;7) 琢器做坯;8) 采取青料;9) 挑选青料;10) 印坯乳料;11) 圆器青花;12) 制画琢器;13) 蘸釉吹釉;14) 旋坯挖足;15) 成坯入窑;16) 烧坯开窑 (见图4) ;17) 圆琢洋彩;18) 明炉暗炉;19) 束草装桶;20) 祀神酬愿。这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 但缺一不可。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 让瓷器在世界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使其大放异彩。

我们知道, 决定瓷器品质的不仅是原料和技术, 窑炉也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景德镇传统窑房有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和镇窑;马蹄窑是宋元至明代砌筑的窑炉, 这种窑炉的火膛和密室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馒头形的空间, 所以也称“馒头窑”;龙窑是在商周时期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方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窑身为长条形倾斜砌筑, 宛如一条火龙从山上游走而下;葫芦窑是在元代至明代末期使用的一种窑炉, 它前后分两个窑室, 前室高, 后室矮, 且前宽后窄, 就像半只葫芦卧在地面上;而镇窑是从龙窑和葫芦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值此时, 当地的瓷业也达到了制瓷史的最高峰。镇窑作为传统窑炉的最高代表, 甚至对欧洲的陶瓷窑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是任何其他传统窑炉所不能相媲美的。

近两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景德镇积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底蕴。由于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景德镇的地下, 是层层累积的古瓷窑与碎瓷片。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古城区已不多, 但是景德镇依旧延续自己的陶瓷文化, 随便看看就能找到用瓷片铺的道路和“大明宣德年制”之类的题款。公路两边独特的青花瓷路灯都在提醒着人们, 瓷器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与记忆。

3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体现陶瓷文化的探讨

3.1 校园环境体现陶瓷文化的意义

通过设计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仅可以使校园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又有一定的参与性。从景观观赏到历史文化再到陶瓷制作体验都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使人能深刻的感受到陶瓷文化带来的魅力。与校园景观设计结合, 展现新时代的大学。把陶瓷文化作为设计理念的整体, 运用制作陶瓷中所需要用到的72道工序作为校园景观的整体把握, 渗透到每个角落。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原有植被, 对基地的原有树木采用原地保留和集中一致的措施。以生态理论作为指导, 坚持植物造景, 营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景观。

3.2 目前校园环境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1) 缺少陶瓷体验及活动场所。陶瓷的魅力不光在于欣赏, 更在于体验做陶瓷的乐趣, 据我们的调查问卷获悉, 很多学生都想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陶瓷体验的设计可让走出陶院的每一个人都能真正了解陶瓷。学生外出活动场所少, 校园里除翠湖活动休闲区以外难寻其他休闲活动区域。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缺乏。因为活动场所的缺失, 导致公共设施不完善, 比如校园道路很长, 但是在路上却缺少了可以休息的座椅。校园指示系统太过于普通, 没有任何文化体现。很多楼宇没有明确的标识, 很多人在刚入校时不容易找到。

3.3 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的四大原则

1) 文化性原则, 我校特色文化为陶瓷文化, 在景观的整体改造中要充分尊重瓷文化特色, 在瓷文化的景观体现中, 不仅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更要有一定的体验价值;2) 生态性原则, 我校新校区是一个多山的环境, 原始植被较多, 自然地形较为复杂。在设计之中, 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保留大量原生植被;3) 功能性原则, 我校除了翠湖之外没有其他休闲娱乐的场所, 学生需要一些活动场所进行室外活动, 在设计中, 陶瓷体验区、图书馆附近室外阅读区都加了一些活动场所的设计。可供学生进行室外活动;4)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中对文化的体现方面注重整体, 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之中, 而不仅仅限于局部。

3.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1) 陶瓷文化体验主题公园设计:该节点设计以陶瓷文化体验为主, 提取了传统陶瓷制作72道工序中的重要部分, 如成型工序里的拉坯, 盘泥条, 绘画, 上釉, 明窑等。整个陶瓷体验区分为室内体验和室外体验两种, 同时又增加了陶瓷文化展示功能。主体建筑 (如图5所示) 长100 m, 宽46 m, 坐落于两座山峰之上, 山谷被藏在建筑之下, 被设计成建筑下面的活动广场。而山谷正上方的建筑则设计使用了玻璃材料, 既保证了视觉中的通透感又可以使山谷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建筑一边用来做展示和接待, 另一边用来作为陶瓷绘画等室内体验区。建筑的后面设计了上釉区和窑区, 因为考虑到镇窑的稀有价值和地位, 所以设计为镇窑。镇窑建筑里的其他区域主要为展示其他窑炉的形态和特征。造型创意区 (如图6所示) 以盘泥条和手工捏造为主, 景德镇的陶瓷器形多以拉坯出来的同心圆造型为主, 所以在造型创意区主要以全手工为主, 以此来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通过考察得知, 在沿路附近的区域有一条原始水渠。在靠近寝室附近区域有一个小型湖泊, 在雨季时会形成水流从水渠流下来, 在我们的设计中对此水渠进行了简单装饰, 扩大其面积, 沿水渠设置了木栈道, 水渠中用该区域原有植被进行种植和修整。因为是原生态山头, 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坚持少破坏、跟随地形的原则。建筑和景观区域都跟随地形的变化来进行设计。

2) 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设计:公共设施及指示系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 是一种表达空间联系和时间传承的文化符号。景德镇陶瓷学院新校区由于校园面积较大, 道路呈环形且分支较多。当前公共设施标识缺乏根本的联系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体现。与人们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校园文化和校园品位的平台。所以我们在设计思考之时, 运用了景德镇当地的地方性材料:青砖、瓦片及陶瓷, 注重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 设计出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公共环境设施。只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设施, 才会被它们所存在的城市认同, 才能对校园所在城市地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也会成为我校的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4 结语

大学校园是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项目之一, 大学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 同样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之一。所以提高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面貌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大学校园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展现出来, 彰显大学校园独具个性的一面与优势。在有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校园中, 更能彰显出学生的激情与朝气。

参考文献

[1]周荣林.千年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何婧.地域性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 2011, 37 (12) :6-7.

[4]龚飞, 李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初探[J].陕西教育, 2008 (9) :31-32.

[5]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43-44.

3.《浙江省文化地图》文化景观名录 篇三

西湖/大运河/西溪湿地/淳安千岛湖/萧山区跨湖桥遗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灵隐寺/西泠印社/文澜阁/临安市钱王陵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滨江区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西湖文化广场/宋城千古情/杭剧(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淳安睦剧/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富阳市郁达夫故居/浙派古琴

温州市

乐清雁荡山/永嘉县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瑞安市玉海楼/温州工艺美术展览馆/泰顺廊桥/瓯剧/永嘉昆曲/平阳和剧(梅溪镜泉文化宫)/温州江心屿/乐清细纹刻纸/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术/瑞安鼓词/温州市鹿城区浙江创意园/青田县、文成县刘伯温故里/ 平阳南雁荡山 /黄杨木雕/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

绍兴市

鲁迅故里/大禹陵/诸暨市西施故里/柯桥区兰亭/绍兴黄酒(中国黄酒博物馆)/新昌大佛寺/嵊州越剧(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新昌调腔/绍剧/绍兴仓桥直街/越城区蔡元培故居/绍兴金德隆文化创意中心/柯桥区东方山水风情园

湖州市

南浔区善琏湖笔(中国湖笔文化馆)/德清莫干山/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南浔区嘉业堂/安吉县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德清公民道德教育馆/湖剧/长兴百叶龙/南浔/安吉县吴昌硕故居/太湖旅游渡假区

嘉兴市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桐乡市乌镇/嘉善县西塘/嘉兴市马家浜遗址/海宁盐官观潮/南湖区五芳斋粽子/桐乡市茅盾故居/海宁市徐志摩故居/海宁市王国维故居/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海宁皮影戏/海宁市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秀洲·农民画(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

台州市

天台国清寺/临海江南古长城/仙居神仙居/大陈岛知青垦荒纪念碑/台州乱弹/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县济公故里/温岭长屿硐天/台州玻璃艺术

金华市

义乌小商品城/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婺城区太平天国侍王府/金东区赤松黄大仙/兰溪诸葛八卦村/上山遗址(浦江博物馆)/东阳卢宅/浦江郑宅/金华火腿/婺剧/东阳木雕/义乌市陈望道故居/金东区艾青故居 /金华道情

宁波市

天一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奉化溪口(蒋氏故居)/象山影视城/余姚市王阳明故居/余姚市黄宗羲纪念馆/宁海十里红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宁波市鄞州区阿育王寺/余姚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甬剧/余姚市姚剧/宁海平调/宁波象山石浦渔港/鄞州民间博物馆群/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宁波市北仑区海伦钢琴/奉化布龙/越窑青瓷/杭州湾跨海大桥

衢州市

江山市江郎山景区/南孔祭典/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化根宫佛国景区/江山市廿八都古城/开化钱江源/江山市清漾毛氏故居/烂柯山围棋文化/龙游石窟/江山村歌

舟山市

普陀山景区/岱山海洋文化博物馆群/定海区鸦片战争纪念馆/普陀区桃花岛射雕影视城/普陀区沈家门渔港/朱家尖国际沙雕节/嵊泗花鸟灯塔/舟山定海戏剧谷/观音法界/舟山跨海大桥

丽水市

丽水摄影/青田石雕/龙泉宝剑/龙泉青瓷/景宁畲族文化/仙都风景名胜区/云和木制玩具/庆元廊桥/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丽水古堰画乡/庆元百山祖/云和梯田/遂昌县汤显祖纪念馆

4.文化景观篇 篇四

文博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的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教授苏渊雷先生和游寿先生等专家学者为了更加直观地开展历史教学,并为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而创建了历史系文物室。经过老一代历史学家和后继者几十年来对馆藏文物的不断丰富,场馆的规模逐渐扩大,2005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文博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2000多件,包括化石、甲骨片、石器、陶器、铁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拓片、钱币、佛像、铜镜、书画等多个门类。始自远古、及至近代,年代连续,时间跨度长,展品种类多,研究价值大,内涵丰富。

动植物博物馆

动植物博物馆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学校动物标本陈列室和植物标本陈列室,2005年扩建为标本陈列馆,2011年扩建为动植物博物馆。展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置森林景观、草原景观、湿地景观、海洋景观、大型鸟兽、植物多样性、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类、恐龙、昆虫、贝类、植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等13个展区。各类馆藏标本丰富、历史久远,具有显著的东北地方特色,同时涵盖了国内外各地的代表物种,标本收藏达1000余件。动植物博物馆是我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能够为研究区域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现已发展成为集标本贮藏、科普宣传、科教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展馆。

游寿纪念馆

游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家。在我校辛勤耕耘37年,把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游寿纪念馆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收藏有游寿先生书法作品、生平年表、照片、友人纪念游寿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书法作品等500余件。

艺术馆

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藏品300余件,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音乐、摄影等艺术作品,主要来源于美术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这些藏品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特色鲜明,追溯着我校艺术专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我校艺术辉煌,折射出黑龙江省艺术发展的文脉。

行知广场·行知塑像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校行知文化广场落成典礼于2008年9月9日隆重举行。陶行知雕像坐落在行知广场正中,由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为铸铜材质。雕像人像高5米,基座高度2.5米,总高7.5米,重约3.5吨。雕像刻画了陶行知先生昂首阔步、执着前行的形象,它也是行知先生风雨兼程、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令人充满敬意,让人倍感亲切。

原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浩,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牧童,陶行知先生之子陶城先生和时任我校党委书记张少杰共同为陶行知先生塑像揭幕。典礼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选章教授主持。为了祝贺我校行知广场的落成,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黑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都专门发来了贺信。仪式上,陶行知先生之子陶城先生深情致辞。

我校作为全国“学陶师陶”的先进典型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在师生中进行“行知精神”教育,深化陶行知先生“求真,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构建“真人育人工程”;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座右铭。

孔子铜像

2012年9月12日,我校在江北校区图书馆门前举行了孔子铜像揭幕仪式,该铜像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爱国儒商汤恩佳先生向我校捐赠。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国才,省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王佩杰,省侨联主席王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和省委统战部有关领导,以及汤恩佳先生及夫人,香港黑龙江联谊会会长、香港荣伦集团董事长林镇伦先生及夫人,环球成功华人有限公司主席王麦英女士,香港猎酒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赖镇垒先生,香港黑龙江联谊会哈尔滨办事处主任马红女士作为嘉宾出席仪式。我校党委书记付军龙和汤恩佳分别在仪式上致辞,并共同为孔子铜像揭牌。

孔子铜像走进哈尔滨师范大学,从此,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道景观以具体可感的形象阐释着“敦品励学 弘毅致远”的校训,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激发哈师大学子瞻仰孔子圣容,思考孔子教诲,进而培养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以及孔子和儒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做一个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人。

行知楼

行知楼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教学楼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实验区、学术交流及展馆区、办公区,其中实验区4.8万平方米;展馆区分为文博馆、标本馆、校史馆三部分,与学术交流区共计0.55万平方米;办公楼0.35万平方米,以上各功能建筑相互围合成院落式布局。该工程建设总用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7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9.7米,A区12层,B区4层,局部3层。该工程于2008年7月开工,于2010年6月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工程投资1.93亿元。该项目含各类实验室,其中有学校测试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七个(分别为核磁共振、分子细胞遗传与育种、植物生物学、先进功能材料与激发态、材料物理与化学、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纳米功能材料与光子晶体)。

田家炳现代教育书院

田家炳是香港一位企业家和慈善家。他于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梅州人,出身客家世裔。他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田家炳教育书院于2001年竣工,建筑面积为27252平方米。主体8层,投资金额6562万元。

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项目于2008年8月列入省委、省政府《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是201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中于2010-2015年重点建设的六个文化产业园区之一,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2010年“项目建设提速年”2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哈尔滨市2011年政风建设年重点跟踪50大项目之一。园区项目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建设的执行主体,采取省、市、区、校四方同步、联动发展的模式,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优势、文化艺术教育优势、学科优势、地理优势,将其建设成为集文化艺术研发创意、文化艺术企业孵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文化艺术产业创业区等于一体的,具有特质的、区域特色的、功能完善的、国际水准的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地和文化艺术人才集聚区。目前,与本项目达成入驻协议的中小企业有80余家,正在洽谈中的项目有20多个。该文化艺术园区建成后,能够树立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新窗口形象,同时与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三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四点相连,彼此贯通,形成哈尔滨市以知识聚集、创意创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带,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项目位于我校江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内,其中园区重点规划用地面积约10.82万平方米。园区建设分三期完成,计划总投资约22.63亿元。园区建成后,实现地上新建总面积约33.42万平方米,建设工期为2011年至2015年。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策划、清华大学安地建筑设计院和哈工大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

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是目前黑龙江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馆藏文献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目前,以校本部图书馆为总馆,下设呼兰分馆及各学院资料室等文献资料分中心,总面积约65000平方米。校本部图书馆分为江南馆和江北馆,江南馆建于1951年,并于2001年完成扩建工程,面积达18815平方米,馆藏特色以艺术类图书为主;江北馆于2003年竣工,并于同年11月正式开馆,面积达32000平方米,2004年江北馆馆舍建筑获得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拥有古籍特色馆藏资源。另外,呼兰分馆9670平方米,各院系资料室4398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其中纸质馆藏总量达340万册;非纸质图书资源306万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共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30个,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6个,网络辅助教学平台4个,磁盘阵列容量24T。图书馆还面向重点学科,自建了5个特色数据库。图书馆现有17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阅览室,有阅览座位5458个,还设有四个可容纳近千人的具有多媒体、同声传译等功能的现代化的学术报告厅。

目前馆藏善本古籍共421种,6076册,普通古籍1万多种,10万多册。民国年间出版的《四部丛刊初集》、《万有文库》等共计20508册。藏书特色是,以明清古籍为主体,家谱、地方志和集部古籍较为丰富,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游寿的甲骨文字、启功的字画等。其中,明代抄本《古今经传序略》为海内孤本,引起了国内和台湾学者广泛关注;明代正统八年的《禅林宝训》是我馆所藏刊刻年代最久的古籍,目前国内保存版本较为稀少;明代闵氏套印本《楚辞》二卷、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等古籍尤其珍贵。2008年3月我校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6月9日,又入选7部古籍并成功进入第二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行列。2010年5月,在第三批《名录》中,又入选3部古籍。至此,我校图书馆共有1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江北校区正门

(一)江北校区正门

(二)江北校区南门

江北校区南门夜景

江南校区正门

呼兰校区

江北校区行知广场

江北校区行知楼

(一)江北校区行知楼

(二)江北校区行知楼夜景

江北校区综合楼

江北校区社科楼

江北校区社科楼

江北校区人文楼

江北校区体育楼

江北校区理工一号楼

江北校区理工二号楼

江北校区理工三号楼

江北校区西语楼

江北校区新教学楼

江北校区图书馆

(一)江北校区图书馆

(二)江北校区图书馆

(三)江北校区校园

江北校区艺术馆

江北校区文博馆

江北校区动植物博物馆

江北校区体育馆

江北校区篮球馆

江北校区体育场

江北校区篮排球场

江北校区梦溪宾馆

江北校区梦溪宾馆

江北校区学生公寓楼

江北校区梦溪湖

(一)江北校区梦溪湖

(二)江北校区梦溪湖

(三)江北校区夜景

(一)江北校区夜景

(二)江北校区校园雕像

江北校园风光

(一)江北校园风光

5.校园景观设计解析 篇五

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应该向师生传递一种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加强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并逐渐落实到今后的生活工作实践中。结合上述目标,对于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也应本着如下设计思路进行:调查了解所在校园目前的具体环境和条件,结合校园空间利用者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水景空间布局;设计方案需要同时考虑该校园的地域特点和人文景观;在设计手法上,采用预园、圆弧、曲线、方形与轴线相结合,并以植物进行空间分割,形成优美有序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特性

从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特性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生态性与艺术性应用任何一种校园水体景观都是作为环境系统而存在的,由大量“活”的物质、能量及物种而存在。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的水体景观,包括水体内部、水体与外部环境、水体与水生动植物以及水体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水为媒介的水体景观应具有生态性,应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开发和利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本着节约原则,合理利用好每一份资源。同时,做好水体景观的维护和保养工作,通过放养水生物等增强其自净能力。另外,从艺术性的角度看,水体景观在设计时也应该保持好其审美特性。如强调其透明光滑、纯洁无瑕的自然之美,如锥、如柱、如环的形态之美,供养生命、激发灵感的功能之美,寄托伦理哲理的情感之美,融会文化与艺术的古典之美,以及传承发展的现代美等。

2.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性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主导精神,也浓缩了大学发展的思想历程,反映了大学的特色。其在传统景观造型的设计中也被赋予一定的理性精神,承载着人类理性的文化精神。在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也应强调其与大学文化的共融性,赋予其承载和表达校园文化的能力,并通过富有活力与变化的水体景观加以表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也可以考虑将校园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为水体景观设计的主题。

3.对水体景观的感受性景观是为人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使用方便。因此校园水体景观设计在考虑生态性、艺术性以及融合性的基础上,更应考虑人的感受。结合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设计出更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和感官感受的水体艺术景观。水在人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调节人的心理、体温、新陈代谢等。同时,水还能触发人们的各种感官感受,激发人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水体与人的心理感受渊源密不可分,水体景观能引发人们的整体环境意象。

三、结语

6.校园文化景观 篇六

——参观清华附小有感

一滴水可以映出整个世界,一个学校景观或许可以映反映出学校文化吧。我驻足在清华附小的大门前,看着名为“月光”的铜质机械造型,标牌上写着“彼此的抵达”,英文“Each takes what he needs”。我在想:这代表着什么?带着问号我步入校园。一路走来,粗浅解读四点。

一、“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

清华附小是严谨、精致的,一如清华大学这所以理工科见长所特有的那种规正、严谨,也一如机械造型给人的第一印象:严谨、缜密、理性。校园里每一景每一物精心雕琢,匠心独具,可谓生态田园、儿童乐园、书香校园、人文家园。看似随意的儿童涂鸦处,谁知却是历经三次景观的变更,充分体现了教育人对满足儿童个性需要的精益求精和执着追求。

二、“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机械造型中紧密咬合的齿轮,给我灌输的一个词汇是“唇齿相依”。附小窦校长与那个自闭的孩子感人的故事,让人久久回味,走进孩子的心灵,心与心的交流,用全身心去影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师生情与智自然的融合中,实现了“彼此的抵达”,教育之美在于人与人间的自然影响与濡染。窦校长身体力行并倡导的教师与孩子的这样一种关系,让我再次想到了这个词“唇齿相依”。

三、“让学生去问吧!延迟给学生答案。”

机械造型外形似怀表、似胡琴、似罗盘......不确定,无答案。附小提倡学生质疑,“低段孩子敢质疑,中段孩子学质疑,高段孩子会质疑。”《乌鸦喝水》那个课例令人震撼。学生的质疑是成年人所想不到的,正是“为什么是乌鸦喝水,而不是其它鸟呢?”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却直指寓言是如何选材的这一个研究性课题!在宁夏的大沙漠里,干涸中能生存的鸟儿只有乌鸦!探究总能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创新就是在忽略中被失之交臂。我们不能轻易忽略孩子的视角、想法、问题,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去问吧!延迟给学生答案。”

四、“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机械造型的底座牢牢置于地面,我想到两个字“落地”,附小的工作落地,关注细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附小从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那一刻,就关注到了诸如:识别厕所、上课手放哪里、喝水、记录作业、倾听等等细节,做集体教研,并统一、细致地传递给新生。

7.校园文化景观 篇七

1 校园景观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随着近年来学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许多学校都面临改、扩建甚至新建校区的问题。在我国学校新建和改扩建的过程中, 创造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现阶段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其表现为:欠缺文化元素, 缺乏人性化设计, 对生态的问题忽视等。

2 案例分析

2.1 实例现状分析

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位于沈阳沈北新区203国道和蒲河大道的交叉口, 距离市中心大约20公里, 交通位置便利, 环境优越。基地内部分布有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美术馆等建筑, 学校是一所主要教授初、高中美术课程的学校, 整个校园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基地总规划总面积为6.3公顷, 其中建筑基地面积1.2公顷, 景观设计面积5.1公顷。

2.2 设计构思

(1)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2) 探索空间环境的景观文化意境, 为师生提供一个符合校园精神文化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

(3) 深刻理解校园规划的创意与理念,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和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其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

2.3 设计原则

主题文化应鲜明, 与功能场地结合紧密, 既满足校园师生活动的基本功能需求, 同时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效果。

(1) 应具有明显的轴线关系, 功能布局合理, 满足师生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

(2) 深度挖掘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3) 景观设计注重安全性,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高差, 同时注重夜景亮化的氛围。

(4) 交通流线设计合理, 人车实行分离, 符合师生日常的行走心理。

(5) 铺装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性, 同时注重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2.4 功能分区

结合学校建筑功能及现状场地条件, 将学校内部划分为入口形象区、核心教学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域。入口形象区:入口区设计了大面积的铺装, 满足集散的需求, 同时设计多组雕塑小品, 烘托出浓郁的文化艺术的气息, 营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校园入口景观形象。核心教学区:此区域是教学楼围合而形成的庭院广场, 主要以硬质铺地为主, 并通过设计涂鸦墙、林下座椅等满足学生课外艺术创作和休闲活动的需要。后勤服务区:此区域紧邻师生食堂, 是大量人流汇聚的地方, 设计流线应简洁明确, 空间开敞, 同时设置林下空间, 为师生们提供餐后休闲停留的场所。学生生活区:此区域紧邻学生宿舍和中蒲河, 通过设计廊架、布置座椅, 设计亲水空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晨读和交流的场所。

2.5 精神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译

如何让校园的文化底蕴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演绎尤为重要。本方案借用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田横与五百勇士”“八骏图”等著名画作和徐悲鸿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相结合, 使这种精神艺术文化在校园景观的主轴线上得以展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风格, 给人以启迪和联想, 使景观设计更加的丰满而有底蕴。整个景观主轴线共分为艰难起步、勇往无前、万马奔腾、终有所成四个组成部分。

(1) 艰难起步:在进入校门的下沉广场中利用景观石, 形成了主轴线上的第一个景观节点———“愚公移山”, 象征着学生们在学业道路上艰难起步。校门主入口广场区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 满足大量人流集聚的需求。

(2) 勇往无前:这里我们通过地面浮雕的形式设计了主轴线上的第二个景观节点———“五百勇士”象征着学生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勇往直前, 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同时通过景观墙、树池座椅和绿篱等设计元素的运用, 形成有趣的停留空间, 为同学们提供户外创作写生和休闲活动的场所。

(3) 万马奔腾:我们通过运用大面积的水景和在“八骏图”中抽象出来的雕塑艺术共同营造了轴线上第三个景观节点———“万马奔腾”, 这也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高潮节点, 象征着学生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好的作品, 迸发出了对艺术的激情, 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两侧设计停留空间, 形成学生们交流、感悟、汲取灵感的休闲场地。

(4) 终有所成:在主轴线的结尾处形成了第四个景观节点“终有所成”, 这个景观节点采用“悲鸿雕像”来进行收尾, 象征着学生们通过对艺术道路的不懈探索, 最终获得了完美的艺术人生, 为后人所敬仰, 形成本次设计的视觉焦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 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 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并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之中。同时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 使之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师生员工爱校情结的载体。

摘要:本文探讨了校园景观文化的营造要与学校的类别和性质的联系。针对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性和场所性, 校园各功能分区特点等, 目的在于探索空间环境景观与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 对如何营造校园景观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演绎,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覃杏菊.丹·凯利及其“结构主义”与现代景观设计[J].广东园林, 2006, (3) .

[2]曹晓妍, 石铁矛, 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2) .

[3]李鸿葆.当代大学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7.

8.校园景观建设探讨 篇八

关键词: 校园;景观;集宁师范学院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校园的独特气质,也充当着校园名片的功能,是人们对校园的最直觀反映,是校园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景观还能使学校的软实力得以发展,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师生对于校园的归属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乐意享受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校园学术水平[1]-[4]。

二、集宁师范学院概况

集宁师范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依托之前设置的集宁师范学校,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集宁师范专科学校。2009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随着学科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学校在传统师范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向综合类专业发展。建校50多年来,秉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致力于边疆基础性教育。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其他领域建功立业。诚如刘云山同志为母校的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学校现有旧校区、泉山校区、白海校区共三处办学校区。

(一)校园景观设计概况

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教育,学校提出要全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学校各界的不断努力,现已初见成效,校园景观建设也不断完善。现以泉山校区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1.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

集宁师范学院中的主体建筑有主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逸夫教学楼、网络教学楼、体育馆以及学生宿舍。根据建筑以及道路系统的分布,可将校园区域分为行政办公区、教学区、滨水区、体育活动区以及学生公寓区(图1)。

2.植物配置

集宁师范学院内的植物有紫丁香、玫瑰、山桃、旱柳等共18种(表1)。其中,乔木12种,占66.7%,灌木6种,占33.3%;常绿植物6种,占33.3%,落叶植物12种,占66.7%。植物大多以规则式的树列等方式配置。

3.主要景观节点

(1)校园主入口

西门为校园主入口,白色简欧式大门历史悠久,上书著名校友刘云山同志题字“集宁师范学院”(图2),进入校园,一条道路直通逸夫教学楼,道路南面为植物绿化,西面为小型广场,广场内以半圆形景墙为背景、上升小平台及上面的置石为主景(图3)。在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能够疏导出入人流,也能够起到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气息的作用,成为校园内的一处标志性景观节点。

(2)校园南入口

校园南入口为机动车主要出入口(图4),以电动伸缩门与外界连接。进入南门,一块巨大的大理石石块映入眼帘,上为刘云山同志给母校的题字“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图5)。大理石块后为旱喷广场,为校园内大型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课间,广场内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涌动,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常吸引学生驻足观赏嬉戏,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在大理石块与旱喷广场之间,大理石块两侧分别有方形花岗岩小石块各24块,限制机动车辆驶入旱喷广场,上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二十四节气(图6)。

(3)滨水区

校园南入口往西,是一片面积不大的人工湖,是校园内的滨水活动区。在半干旱的乌兰察布地区,校园中有这样一片水域为校园增添了不少风采。整个水面四周围绕木质栏杆,防止师生掉落。一座曲折桥将水面划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两部分(图7)。

三、景观设计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

(一)景观设计的优点

1.校园景观文化性强,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校园广场前小型花岗岩上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是在勉励学校的师生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以及阳光照射石块在地面上所产生的影子,都是时间流逝的痕迹,时刻提醒学生珍惜少年时,发愤图强。校园主入口南侧绿化带旁的木质长廊以及人工湖畔,是学生晨读和课间学习的好去处,常有学生来此诵读文章,背诵外语。

2.校园功能划分合理,便于办学管理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应朝着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多功能形态发展。我们不应把校园分成若干功能简单组合的概念,而要把其视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考虑[5]。集宁师范学院泉山校区占地面积不大,但功能划分合理,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且不同功能区在位置分布上便于学校办学管理。行政办公区紧邻南入口,位于南入口东侧,行政楼前设置停车场,在利于行政办公人员工作的同时,防止办公车辆在校园内穿行产生噪音,也保证了学生正常上下课的安全。教学区位于校园内的中心位置,彰显了学校对于教学科研的重视,三座教学楼布置相对集中,为在不同教学楼间上课的学生减少行走路程,节省时间。且教学楼前都有广场,能够在课间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分别位于整个校区的西北角和东北角;生活区通过小型广场和绿化与教学区隔离,创造了较为封闭的场所,保证了学生休息所需的安静环境;体育区是校园中较为热闹的空间,校园体育活动区通过体育教学楼与教学区和生活区隔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热闹的喧哗不会对外界产生干扰。

3.校园因地制宜,景观艺术性强

乌兰察布地区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校园内部景观没有对特有的地形进行较大的改动,而是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起伏,校园内部道路的设计等方面,结合天然微地形,形成富有趣味的校园景观。同时,乌兰察布地区还属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风沙大,土壤偏碱性,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植物总体长势良好。根据植物的不同觀赏特性及不同植物间的色彩搭配,还形成而了较丰富的季相景观:春季,榆叶梅开出粉红的花朵,使校园内部活力无限;夏季,丁香的花朵不仅色泽美丽,而且香飘四溢,使校园沉浸在特有的香味中;秋季,五角枫、火炬树等植物呈现出一片火红;冬季,圆柏、铺地柏等常绿植物又为校园在银装素裹中增添了生命的力量。

(二)校园景观存在的不足

1.校园内部景观小品雷同性高,缺乏辨识性

校园内部多处设置长廊、凉亭等为学生提供课间休息活动的场所,但除了行政楼东侧一处凉亭外,其余的凉亭大多以相同的木质材组成,且造型相似,使校园内不同景观节点的辨识性降低,缺乏特点。包括滨水区边的护栏,其制作材料也为相同的木质纹理,使校园景观过于单一(图8、图9)。

同时,校园内还在部分节点处摆放置石,丰富校园景观,但是,校园内部置石的材料、形状、色泽大多相似。例如,滨水区东西两侧的置石及教学主楼西侧的置石不仅难以为校园内景观填色,反而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图10、图11)。

2.校园内景观缺乏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

校园景观设计整体设计风格采用古典风景园林式,在景观小品的选择上都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特点。这虽然带有一种文化传承的意义,符合集宁师范学院历史悠久的办学特色,但校园内部的景观也需要增添具有创新性、符合时代发展的特色景观,符合师范类院校在传统师范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向新型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同时,通过新型材料、新型设计理念在校园景观上的应用,也能够鼓励学生自觉挖掘并学习新鲜事物。

四、校园景观建设的建议

(一)校园景观要以人为本,服务校园师生

校园景观的主要使用者是校园内的师生,校园景观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服务校园内的教师和学生。景观的建设,要能激励在校师生不断努力拼搏,可以在校园内的景墙、置石等处书写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同时,要发挥校园知名校友的模范榜样作用,在校园内放置对校园意义重大、社会贡献突出的知名校友的肖像,校友简介、校友题字等,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作用。

同时,校园内的景观还要为师生提供舒适的室外活动、学习场所。校园内的功能分区、道路布置等都要尽可能地符合在校师生的生活规律。

(二)校园景观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具有创新性

校园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圣地,校园内的景观建设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校园景观的建设,体现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突出校园内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办学理念。

但是,在传承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性。通过景观上的创新,能够激发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上的改革。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学科,培养满足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新型的景观设计理念、新材料的应用及景观小品新的造型,都是校园景观创新性的表现。

(三)校园景观要可持续发展

校园景观的可持续性包括校园主题、校园功能、校园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也是校园景观与新时代结合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黄灵丽.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01):56-58.

[2]王文菲.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08):64-66.

[3]周小青.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校园营造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4]王燕飞.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D].南京林业大学,2009.

[5]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林业大学,2004.

作者单位:

9.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篇九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小品雕塑、景观水景、灯光照明等。小城镇广场的绿化设计是广场具有尺度感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元素。铺装的设计上应结合所设计的文化氛围选择色彩和设计元素,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街道的协调统一,借助景观形式、肌理、色彩、材料以及空间表达特定文化寓意和精神含义。

1.2设计的原则

1.2.1坚持景观生态性为原则。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它贴近自然,自然之美是它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特色,其自然之美是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首选条件,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利用中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文化广场景观、提高广场的利用率,但很多景观设计中却忽略这个优势而是设计成一排排枯燥单调的现代景观。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中,要以区域背景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呼应。

1.2.2坚持社会公众性原则。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包括年轻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小城镇广场景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很多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只是追求美观效果忽略了其使用功能,广场不仅仅是供居民集聚的标志性场地,它还可以供人们在广场中进行各类活动,强化人们对文化广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0.校园景观设计调查报告 篇十

一、序言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而学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校园景观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内景观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学校校园景观设计的优劣,并针对其不甚理想的方面做出了个人建议的整改方案设计。

二、学校现状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大学。校园面积1762亩,建筑面积75万平米,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研楼16栋,学生公寓32栋(含2人间公寓5栋),学生公寓空调安装率达70%,学生餐厅7座,室内外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舍2万多平方米。校园终年鸟语花香,四季风景如画,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1、水景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景观的重要性。可是,通过对武生院的实地考察表明:学校水景现状令人担忧。

除了学校图书馆门前的喷泉每逢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会喷出稍带恶臭的水外,学校其他地方(例如:一号教学楼、桃园广场、晨光胡等地)的大喷泉却总是只在每年迎新活动的时候喷水,从而导致学校大部分水池总是一潭死水;而原本种着荷花的水池,长久以来长满各种水草,再加上被污染,荷叶腐烂在水里,却又一直无人护理,久而久之,武生院形成了一种可悲的水景想象。

(上图摄于2014年5月29日15时

于一号楼中央水池)

图中缺点:水体污染,一潭死水。

(上图摄于2014年5月27日16时

于行政楼前荷花池)

图中缺点:各种植物腐烂在池中,散发恶臭,严重影响武生院形象。

2、植被

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意境及文化意蕴的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校园绿化建设,不仅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人居、学习和游憩环境,而且高雅文明的校园绿化及园林景观有利于改善校园局部气候、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调查表明:号称“园林式大学”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有着不胜合理的地方。武生院校园面积较大,植物覆盖率较大,但植物景观却千篇一律,种植比较单一,层次配置上不够丰富,晨光湖草坪也过于单调,没有很好的安排树木的变化,没有较好的观赏点,主题不明确。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老区问天湖附近和校医院附近的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杂乱无章,周围杂草丛生,形成荒野地区,成为校园死角,无人敢进,造成了学校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据本人三年亲身经历和武生院广大师生口述表明:其中影响最恶劣的是每年4、5月份的柳絮纷飞,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师生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上图摄于 2014年5月26日16时 于六号教学楼后校医院旁)

图中缺点:场地荒废,成为校园“死角”。

(上图摄于2014年5月26日15时 于武生院问天湖)

图中缺点:杂草丛生,主题不明确。

3、道路铺装

景观空间的道路铺装不仅有组织交通的作用,更多的参与到整个校园的景观构成。

在对武生院道路铺装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整体铺装尺度适宜,但造型略显单调。一般情况下,基本能满足师生出行、游憩需要,但每逢下雨天或大雨过后,路面总有积水,最 3

让人防不胜防的是:表面看似完好的地砖,一脚踏上去却污水四溅,对路过的行人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步入图书馆的那一地的文化砖的铺设,由于雨水不能很好的渗入土壤,导致大量积水,给师生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

(上图摄于2014年4月30日14时 于晨光湖草坪)图中缺点:道路铺装造型单调。

4、景观设施

校园公共设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制约着学校整体形象的塑造,对学校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武生院校园景观公共设施设计中,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①校园公共设施缺乏独创性。在武生院各种行道及游乐区域供休息的桌椅太过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感;

(上图摄于2014年6月1日17时 于晨光胡在水一方)

②校园导引标识系统不够完善与人性化。学校没有完善的校园整体地图,对于初来武生院的人来说很难找到方向感,且不利于对武生院的推广;

③校园公共设施破坏较严重,维护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在学校求索书院的九章书屋中可以看到好多石桌椅被随意挪动,更有甚者将石桌椅推翻、打碎,完全破坏了其文化氛围,有损武生院形象。

(上图摄于2014年6月1日17时 于武生院梅坡)

三、解决方案

1、对水景的改造意见

①加强学校污水排放系统的改造,定期清洗喷泉池,使水源变活,不至于有污水沉积;

②对行政楼前水域形状和水质进行治理,请专人定期清理湖中水草,可在湖中种植睡莲、养鱼等,以净化水质,使得湿地与校园景观一体化;

(行政楼前水池改造后景观)

小结:水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水的存在能够营造一种让人愉悦放松的环境。在对学校水景的改造上要注意水景营造与污水净化处理相结合;在设计上要增加水景景观的用途;要注意水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植被的改进意见

①关于校园内晨光湖绿化草坪问题,一是增加休息设施,来解决草地因过度踩踏和坐压而被破坏的问题,并同时提高草坪利用率,吸引更多的师生;二是采用一些花墙竹墙、群体树木等,营造出一些半围合空间,增加空间层次;

(晨光湖草坪改造后景观)

②关于空间层次单一问题,可增加校园中灌木和乔木的数量和种类,同时要注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树木植物分隔出来的隔而不断的软质空间;

③打造环湖的校园景观带,对六号教学楼后校医院旁的湖中小岛进行规划,对杂草进行打理,由于此处离艺术系钱学森大楼较近,因此可适当增设些桌椅,将此处改造为学生写生或小型集会地;

(六号教学楼后湖中小岛改造后效果图)

④对于“夏日飞雪”的柳絮问题,要减少校园内柳絮种植数量和范围,首先对靠近教学区域和学生住宿区域的柳树进行砍伐,栽种一些大小成型的雪松,避免了因砍伐而造成的空间空旷,而雪松挺拔、苍翠、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着武生院学子发展前景的广阔。

小结: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意境及文化意蕴的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丰沛的植物栽植设计,空间的景观规划,综合运用园林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四季富有季相色彩的各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使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创造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舒适而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改造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3、注重人体工程学,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4、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五、总结

11.校园文化景观 篇十一

[关键词] 校园 文化景观建设 同质化

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场所,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文化的具体载体,它通过外在的、可见的、有形的表现形式传达出历史、文化、传统等价值。各地各校所处环境、文化氛围、学校理念等不尽相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也应各具特色,彰显学校个性文化。但目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却出现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1、物质文化景观建设追求“高大全”,过于攀比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尤其是新建学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过于追求“高大上”,“现代化”气息十足。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别人什么多,我要更多;别人什么有派头,我要更有派。若不是校牌上的校门,大同小异的校门、教学楼、宿舍真让人不知身处何校。这种简单的做法让学校千篇一律、毫无区分度,体现不出其文化精髓,而且完全是一种严重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2、物质文化景观建设简单模仿,形式大于内容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应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是通过较美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是富有生命力的。而一些校园的景观呈现出过度的模仿化、简单化,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简单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在此过程中,往注重视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重形式轻内容,忽略景观应渗透出的感染力。建设过程中还容易产生过于强化人文景观的问题,以为人文景观等同于文化建设,使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3、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缺乏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初衷应是使受教育者,尤其是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学校的景观建设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观点,人人参与其中,人人有权利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校园景观的假设添砖加瓦。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却更多的是听取“专家”的建议,很少听从老师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可以说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

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同质化的弊端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所以本身就要求景观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和功效。学校不是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更不是学习的“机器”。学生有权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景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其反复“对话”和“交流”中其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而同质化校园却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丧失了个性和特点。表面上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力,实际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浮躁和浮华的文化。脱离了这一群众和文化基础,那造出的景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背离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初衷,不利于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达不到“寓教于景”的作用。这样造出的校园景观完全就是各类资源包括大量资金的浪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设的建议:

1、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条件

不同学校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是不同的,景观的建设要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现有的自然条件扬长避短地进行景观的设计和规划。中国古人就知道“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如巧妙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展示学校的层次感;利用不同植物对气候或酸碱性的需求不同从而种植适宜的树种;利用学校的河流资源在河岸边打造亲水平台等。

2、校园景观建设要做好科学规划工作

为了减少校园文化景观建成后更改的麻烦,其建设前要做好科学规划。校园的各种区域要做到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因为其建设涉及地理学、园林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必须要在详细的、系统的、理论性指导下进行。所以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整体性原则;招生规模、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因素都要求设计必须要富有前瞻性;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规划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精心没计、精雕细琢,努力做到建一个项目,出一件精品。

3、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特色

校园文化景观要体现和保留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学校精神和优良传统,具有继续继承发扬的价值。其价值的体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在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置身于校园文化景观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学校文化的陶冶,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文化观、价值观。当然,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不应该停滞不前,应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的生成发展。故校园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互动性、继承性、渗透性、生成性、发展性。

4、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要有人文关怀

学生和老师是学校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在景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喜好。可以通过在规划初期发放调查问卷、民意测评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专家再结合其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安全性等进行考虑,尊重学生的意愿,努力做到学生喜欢、老师满意。老师、学生所想的、所要的就是校园规划时要做的。

5、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要加强学校识别度

校园标识作为信息载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每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和形成了自己独具鲜明特色的校园标识文化,如学校标志、标准字、标准色、校服等。将这些运用到学校的校门、建筑、练习本、服饰等中,这样就和其他学校有明显的区分度,让人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总之,新世纪的今天,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特色、凸现学校优势、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办学理念体现个性,让老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3)

[2] 王福刚,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86-489

[3] 张同文,楚新正. 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分析及校园规划的初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201-205.

12.地域性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校园规划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可持续性在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规划,对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索尔曾经说过:“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作为教育活动进行的空间,大专院校的景观规划应当积淀着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从而逐步演化出不同院校特有的校园气氛与独特景观。

1 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内涵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它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综合。地域文化与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甚至于他们活动行为的方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2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校园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其特殊的文化景观无时不强调着人文关怀与德育追求。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景观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渗透性的教育影响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了学校风范正气的精神氛围,具有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置身其中,受教育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到学校精神文化景观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因此,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底蕴与体现校园精神面貌两个方面。

2 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2.1 项目背景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4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随州师范学院、随州市卫生学校、随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市一职中),随州市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人文艺术、理工、电子、信息技术、医护等门类为主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未来将会发展成为一所“专本一体,以本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大学。

2.2 学校发展规划要点

1)学校发展规模。

办学规模计划按在校生15万人计(分三期完成);用地规模按生均65 m2可用地考虑,其总征地面积为78.7 hm2;投资规模控制在2.8亿人民币以内;建设总规模控制在38.47万m2建筑面积左右。

2)学科发展规划。

学校现有5个系部、29个专业,计划围绕随州打造中国专业汽车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产业板块建设,形成以汽车专业制造,旅游管理等5个重点专业为龙头,29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3 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地域类型与文化特点

3.1 地域自然特征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选址位于规划随南新区南部,距老城区不足6 km,距新建行政中心不到3 km。基地西北侧紧靠孝襄高速公路联络线,东北侧邻接随州—洛阳的乡镇公路,是校园对外交通联系的两条通道。基地现状土地利用以农用和林地为主,其间零星分布有少量农村居民点。

基地位于随南新区南部的丘陵山地中,用地相对平整,但地形较为复杂。基地地形起伏处于高程82 m~123 m之间。基地西侧和南侧各有一处较大的水面,为人工围蓄而成。

基地周边群山环抱,基地内部丘陵起伏,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呈现出一派充满诗意的、乡村田园式的自然风貌。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为规划建设一处理想校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如何处理景观与自然特色之间的关系,并在不破坏原有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将当地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是突出地域性文化设计特色的关键。

3.2 地域人文特征

随州地处荆楚大地,作为随州市市标的鹤鹿与九头鸟,编钟,编罄都是楚文化的代表文化遗产。

4 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规划理念

4.1 诗意山水的书院

在整体规划上,建筑体因地就势,依山而建,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天际线,建筑体掩映于山水之间。

整体景观的营造取意于中国古代书院远离城市,寄居山水的独特情结,充分利用基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以连续、开敞的自然生态空间为基质,将建筑群体以低矮的体量分散其间,融入自然空间之中,“景在园中,园在景中”,使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营造诗意的,如画的校园空间形象。

4.2 团聚共享的家园

场所景观的塑造方面,在强调地域性文化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心理认知和环境行为规律,将校园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赋予到场所的象征意义之中,组织起清晰的场所序列,增强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校园空间场所的心理感染力,发挥校园环境教育人、感化人、陶冶人的作用。

5 空间景观规划

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景观带、景观节点(广场节点)、对景轴线、景观标志等景观要素的组织,将校园空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塑造典雅、和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5.1 景观带

校园主干路沿线串联了教学活动、体育活动、学生生活、教师生活等各种重要的校园建筑组群和校园生活场景,构成最重要的景观展开地段,采用设置中央绿带(10 m宽)景观大道的形式,将随州的历史文化以一系列的抽象雕塑小品(以将市标鹤鹿作为浮雕元素的装饰景观柱为代表)的形式布置展示,突显随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了学子的地域感和归属感。由中心广场向东余下的一段,沿路两侧分别设置14 m宽景观绿带,形成林荫化的景观走廊。

5.2 景观节点

校园设置了3个广场节点,分别为主入口广场、音乐广场和中心广场。主入口广场为弧形广场呈环抱状,表现“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和欢迎的意象。中心广场呈圆形,由行政办公、公共教学主楼和图书信息中心围合。音乐广场为联系主入口广场和中心广场之间的景观轴线的转接节点,将以编钟为负形,抽象出现代简洁的几何图案,整齐的排列运用到墙体中,丰富墙面装饰,同时也起到取景框的作用。又以编钟古乐为主题,将编钟的等腰体型元素提炼出来,运用于花池设计中,使宽敞的台阶更有内容。

楚人自古尊崇凤、钟爱凤,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自己的民族。凤那种叱咤风云的浩气与异彩纷呈的风采,正是楚文化精神的绝妙象征。因此校园景观规划的地面铺装中,多次出现以凤为主题的地面铺装及小品,而编罄作为楚文化的又一个代表,也多次出现在地面铺装与景观小品之中,编磬简洁大方,装饰性强,具有极强的韵律感,能够巧妙地与景观融为一体。

5.3 景观标志与对景轴线

校园内设置了5个景观标志,包括行政办公楼、钟塔、图书信息中心、多功能体育馆和教工俱乐部,它们位于较为重要的对景位置,并且具有较为突出的体量,不仅构成校园内的方向指引系统,同时也以其自身的文化象征意义,增强校园空间的心理感染力和文化认同感。

对景轴线设置于校园重要的活动路径与景观标志之间,使得人们在校园中能够获得丰富的、如画的景观感受。

5.4 生态游憩绿地

生态游憩绿地指利用基地部分自然山体及控方后的场地,通过园林造景,形成镶嵌于各功能区之间的生态游憩林地,有利于形成人文与自然相交融的山水园林式校园景观,包括生态林地、随珠湖、慧谷泉以及部分保留的自然山体。

6 结语

从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中可以发现,校园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在强调历史文化底蕴与当地特色风情的同时,还渗透着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文化景观特点,在创建有形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氛围。

园林化———多样化的园林空间景观,是校园环境园林化发展的方向,强调园林景观不只是满足人们的观赏,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服务于人,使人能置身其中,寄情于山水园林,陶冶人们的情操,本规划以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创造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生态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始于校园景观规划之中,依山就势,因势利导地将现有的自然环境、水体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域文化决定了景观设计的特色,但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脉络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地域的人文内涵才能够营造出真正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龚飞,李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初探[J].陕西教育2,008(9):31-32.

[2]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8):43-44.

[3]张官禄.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4]呙智强.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3.校园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探析 篇十三

(一)生态系统完善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

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六)整体性原则

上一篇:小升初语文作文预测-我的妈妈下一篇: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员工